时间:2023-07-24 09:23: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水利水电工程导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卓越计划 水利水电工程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168-02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创新型国家,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1]。
为提高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创立高校与行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要求学生在企业学习一段时间[2]。本科采用4年学制,推荐“3+1”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进行企业学习和毕业设计。
笔者学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于2013年被列入教育部“卓越计划”培养行列,学生有1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实践,因此需要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在符合基本教学规律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压缩部分课程的学时学分,让学生能尽快地到实际工程中学习锻炼。现以《水电站建筑物》为例,浅谈在“卓越计划”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改革的问题。
1 课程介绍
《水电站建筑物》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开设于第7学期。教学环节主要由课堂教学(36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课程设计(2周)、实习(2周)四部分组成。该门课程主要介绍水电站输水系统、水电站厂房两大部分设计理论,涉及水电站进水口、渠道隧洞、压力钢管、水击与调保计算、调压室以及厂房布置设计等设计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水电站建筑物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方法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打下基础。
考虑到水电站建筑物课程需要大量的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为先导,又为基础课尤其是技术基础课提供应用对象,增加这些课程的活力,将其结合起来,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亦将大大节省学时,解决学时不够的问题。为此,将水电站建筑物课程划为两块,由浅入深穿插在高低年级授课,课堂讲授、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生产实习4个环节交替进行,从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目前的培养方案中,关于水电站的课程有两门,即《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和《水电站建筑物》。《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为专业基础课,开设于第6学期,32学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水电站基本资料选择合适的水轮发电机组,确定水轮发电机组参数,进而确定水电站厂房尺寸。《水电站建筑物》为专业核心课程,两门课程各自教学内容完整,教材经多次修编,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求。
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仅仅服务于《水电站建筑物》厂房布置设计的内容。《水电站建筑物》厂房的布置设计内容中,需要根据水轮发电机组的参数确定厂房尺寸。前期学习过的《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就是为了确定水轮发电机组参数。由于《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目的单一且明确,单独开设,当学生在第7学期学习《水电站建筑物》厂房布置设计时,水轮发电机组参数确定等内容时已基本忘完了,需要重新花时间来讲解回忆,知识学习过于零散,不便于相关知识的结合运用。为了增强系统性、可用性及实用性,将《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整合到《水电站建筑物》中,将《水电站建筑物》归纳集中为三部分内容:水轮机、水电站输水系统及水电站厂房,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知识的整体性。
2 课程改革内容
(1)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水力C械及电器设备》和《水电站建筑物》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编写新教材。
在强调课程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增加最新工程实例,注重水利专业培养体系的完备性及课程教学知识的系统性。将两学科(或多门相关学科)最新科研成果融进教材,使课程内容具有前瞻性、新颖性;增强这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注重知识的相互渗透,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系统化程度。
(2)加强专业导论、水利工程概论等概论课。
《水电站建筑物》课程的一部分内容不需要许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知识,但可为某些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提供一定的工程背景。其教学方法可与认识实习结合,采用大量的现场教学及课堂讲授中穿插投影、幻灯、录像等多媒体方式授课,把水电站建筑物的概貌形象生动地授给学生,提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这部分内容可划进土木工程概论课及专业导论课,在低年级进行。因此,加强土木工程概论课及认识实习是水电站建筑物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
(3)提高水电站建筑物基本理论的授课水平。
由于将水电站建筑物课程中大量的关于“分类”“特点”“优缺点”之类泛泛叙述剔除,移入专业导论课,变为低年级的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使水电站建筑物课程的理论分量增加,平淡叙述减少。同时,删除过时的和繁琐的内容,腾出学时系统讲授水电站输水系统、水电站厂房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力求讲深讲透,使本课程的授课水平得以提高。
(4)形成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大纲、教学周历等基础性教学资料,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按照“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综合提高、全面发展”的教学思路,以改革考试内容、考核形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为核心,探索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即在以往考虑实验成绩、考勤、作业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增加综合性课外训练、分知识单元阶段性考核及平时课堂讨论等考核形式,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模式。
3 课程改革思路
(1)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在沿用主流的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工程意识,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可以在讲授完一个章节后,给学生布置综合性的大作业,培养自学能力;或者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对比总结不同建筑物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2)采用高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通过收集、制作动画、图片、录像等资料,使抽象、复杂的建筑物结构、工作原理等内容形象化,进一步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
(3)建立课程网站。
将教学大纲、教学周历、多媒体课件、课后练习共享在网站上,便于学生课后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可以在网站上设立互动渠道,通过网络答疑等措施,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4)实践教学改革。
《水电站建筑物》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工程实践,实践教学的新鲜感、生动感是多媒体教学所不能代替的。针对目前该课程实践教学效果不良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3种措施改进。
①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每年安排1~2名教师利用暑假等空余时间到设计院、施工单位进行锻炼,丰富、补充自身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也可以不定期邀请设计院、企业等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到学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②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学校每年给实验室拨发的年度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购置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加强实验教学硬件环境,增加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可操作实验设备及实验项目,从而提高实践教W的质量。
③增加经费,巩固和加强认识实习及课程实习。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建立稳定的现场教学点和生产实习基地,加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低年级的认识实习以及《水电站建筑物》课程实习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4 结语
在现有“卓越计划”培养目标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先导,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善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围岩分类;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96-03
1 引言
围岩稳定性是决定水利水电工程地下工程施工中开挖和支护施工措施的关键。在工程实践中,人们习惯于根据稳定性情况将围岩分成若干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先将拟开挖的工程进行围岩分类,然后根据所属类别确定开挖和支护的措施和施工参数。
对围岩进行稳定性分类,依据的是描述围岩状况的各种地质力学参数。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曾将地下工程围岩分类作为“六五”期间的攻关课题,最终的成果确定了围岩分类的相关因素和不同稳定性状态所对应的指标范围,详见表1。
在实际应用上述成果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该表没有反映不同因素及不同指标在决定围岩稳定性状态时的权重。显然,不同的因素间、不同的指标间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二是沿用了精确数学的思路,在表达逻辑上存在缺陷。举例说,对于单轴饱和抗压强度而言,如果其取值为101MPa,对应的是围岩的稳定状态;如果取99MPa,则属于基本稳定状态。虽然两个取值仅差2MPa,却分属两类围岩状态,显然是不合理的。
经过研究,对于前一个问题,可以结合具体工程的地质力学条件,集中有关设计者、施工人员和专家的意见,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因素间和不同指标间的权重关系。对于后者可以利用模糊数学建立指标范围与稳定性状态的隶书度函数关系,从而更客观地表达出指标取值对应的稳定性状态。在这两方面工作的基础上,按系统工程的思路进行综合评价,即可得出更加符合实际的结论。
2 围岩稳定性状态评价因素及指标的权重分析
2.1 建立评价因素集
根据成果表,评价围岩稳定性状态的因素共有六个,用集合表示为:
U={u1,u2,u3,u4,u5,u6} (1)
其中,u1-岩石强度;u2-岩体完整性;u3-结构面状态;u4-地下水;u5-结构面方位;u6-地应力方位。
2.2 构造判断矩阵
结合工程实际地质力学条件,可征求设计者、施工人员和专家意见,对上述因素进行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可以构造一个判断矩阵。两因素间比较相对的重要性程度意义和对应数值具体由层次分析法规定,见表2。
4 算例
在确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权重并建立了指标评判隶属度函数后,下面结合工程实例说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某水电工程开挖隧洞引水发电,经地质勘探获取轴线方向若干区段的地勘资料。现根据勘探数据,对相应区段围岩稳定性进行综合评判。本文取其中三组数据列于表3。
参考文献
[1]王琦.实用模糊数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2.
[2]冯保成.模糊数学实用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崔政权.系统工程地质导论[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摘要】 建基面 岩体质量分类 地质参数
水利水电工程拦河拱坝要求坝基和坝肩岩体具有足够的坚固性和稳定性,拱坝作用在拱座上的力主要有轴向推力(切向力)、水平推力(径向力)和竖向力。拱坝对坝基要求有足够的刚度和抗滑稳定安全度。拱坝工程地质勘察,要查明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提出各类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并对坝基工程地质条件作出评价。下面就拱坝坝基建基面选择、坝基岩体质量分类、坝基岩体地质参数选择和坝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等方面提出个人看法。
一 建基面选择
建基面的选择,影响因素较多,既有坝基岩体工程条件的因素,又有上部结构的因素,既有技术因素又有投资因素。建基面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坝基开挖量和坝体工程量、施工期及大坝安全等。
早些时候传统的建基面选择,要求坝基开挖至微风化~新鲜,坝基深开挖带来了高边坡、应力释放和岩体松驰等一系列问题,造成增大工程投资和延长工期。工程实践表明,对岩体自然状态的破坏程度越大,带来的岩体工程问题也越多。近几年来,坝基岩体的利用有着长足的发展,随着坝工设计的技术进步、工程地质界对坝基岩体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基础处理的水平不断提高,坝基开挖由深到浅,注意充分利用坝基岩体。
拱坝坝基岩体变形主要分为整体变形和剪切变形,整体变形的表征参数为坝基刚度Idf=Ed/Ef(Ed为坝体变形模量,Ef为坝基岩体变形模量),坝基刚度Idf越大,坝基岩体变形越小,坝基岩体稳定性越好。但是,坝基刚度以Idf1为宜,若刚度过大,反而造成拱端和梁底的应力紧张,坝体变形增大。因此,拱坝坝基开挖没有必要追求深开挖,以适度为好。拱坝坝基整体性变形的另一控制条件是拱座要有足够的嵌入深度,以满足拱座整体稳定。
拱坝坝基岩体的剪切变形问题,也就是坝肩岩体稳定问题,主要受地质结构面发育程度、分布特征及其组合切割影响,尤其是软弱结构面性状差,抗剪强度低,影响最为突出。结构面发育程度影响坝基岩体的完整性,影响坝基刚度。结构面的分布特征及性状,影响坝基(肩)岩体滑动的可能和坝基(肩)岩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受结构面切割影响,完整性差的岩体和局部发育的软弱结构面可以通过工程处理加以利用。
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岩石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大于60MPa的坚硬岩类,坝高小于70m的拱坝,在满足拱座嵌入深度的情况下(尤其是坝高1/2以下拱座),拱坝坝基可以座落在弱风化岩体上,1/2坝高以下坝基以弱风化中下部岩体为宜,1/2坝高以上坝基以弱风化中上部岩体为宜。
二 坝基岩体质量分类
1.GB50218-94推荐分类
GB50218-94《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考虑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利用岩石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Rc和岩体完整性系数Kv确定岩体基体质量指标BQ,计算式为BQ=90+3Rc+250Kv,岩体基本质量分级定量标准为:I级BQ550,Ⅱ级BQ=550~451,Ⅲ级BQ=450~351,Ⅳ级BQ=350~251,Ⅴ级BQ250。
侵入岩类绝大部分岩石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Rc在80~120MPa,平均值100 MPa;较破碎岩体完整性系数Kv在0.15 ~0.35,平均值0.25。根据公式BQ=90+3Rc+250Kv计算BQ值为452.5,属Ⅱ级岩体,存在岩体完整性系数与岩体分级不对应的矛盾。再如软质岩中的泥岩,假设Rc=20MPa,Kv=0.6,那么BQ值为300,存在较完整体属Ⅳ级岩体,而且软岩和较软岩做为坝基岩体适宜性差,更不用说做为拱坝坝基。因此,拱坝坝基岩体质量分类采用本标准,不太适宜。
2.GB50287-99推荐分类
GB50287-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L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中,根据岩石饱和极限抗压强度Rb把岩石(体)分为A类(硬质岩Rb>60MPa)、B类(中硬岩Rb=60-30MPa)和C类(软质岩Rb
Ⅰ类岩体:由硬质岩组成AⅠ类,岩体完整,强度高,抗滑、抗变形能力强,属优良坝基。
Ⅱ类岩体:由硬质岩组成的AⅡ类和中硬岩组成的BII类岩体。AⅡ类岩体较完整,强度高,软弱结构面不控制岩体稳定。BⅡ类岩体结构特征同AⅡ类。Ⅱ类岩体的抗滑、抗变形能力均较强,属良好的坝基。
Ⅲ类岩体:由硬质岩组成的AⅢ类、中硬岩组成的BⅢ类和软岩组成的CⅢ类。AⅢ类岩体较完整,局部完整性差,强度较高,抗滑、抗变形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结构面控制;BIII类岩体较完整,有一定强度,抗滑、抗变形能力受结构面和岩体强度控制;CⅢ类岩体完整,抗滑、抗变形能力受岩体强度控制。Ⅲ类岩体质量中等,做为坝基岩体需进行专门工程处理,尤其是BⅢ类和CⅢ类岩体的承载力和强度需视工程情况进行论证。
Ⅳ类岩体:由完整性差~较破碎的硬质岩组成的AⅣ类、中硬岩组成的BⅣ类和完整性差的软岩组成的CⅣ类。Ⅳ类岩体质量差,AⅣ类和BⅣ类岩体抗滑、抗变形能力明显受结构面控制,需进行专门工程处理。
Ⅴ类岩体:岩体结构松散,强度低,质量极差。
该岩体质量分类标准适用于大中型工程、坝高大于70m的混凝土坝。由于坝基岩体的变形性能和抗滑稳定条件,不仅与坝基工程地质条件有关,还与大坝的类型和工程特点有关,因此,各大坝工程的岩体质量分类可根据各工程的具体工程地质条件参照使用。
3.拱坝坝基岩体质量分类建议
本文针对拱坝坝基肩岩体荷重特点和坝(肩)岩体的变形特性,以GB50287-99规范中的分类为基础,以岩石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Rb>60MPa的坚硬岩类为代表(Rb>45MPa的中硬岩类视工程情况参考使用),根据岩体结构、岩体完整性、结构面发育程度、结构面分布和软弱结构面存在情况,把拱坝坝基岩体质量分成五类,见表2-1
三 地质参数选择
拱坝应力计算需要地质师提供坝基岩体弹性模量Es、变形模量Eo和泊松比μ,验算坝基应力条件需提供坝基岩体承载力,坝基和坝肩抗滑稳定计算时需要提供混凝土与岩体及岩体抗剪断强度。这些地质参数的取值在GB50287-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附录D之D.0.3条作出了相关的规定,但工程前期勘察阶段和中小型工程勘察过程中,往往坝基岩体力学参数试验资料不足,因此,本文就拱坝坝基岩体几个常用的地质参数提出如下建议:
弹性模量Es:取岩块进行室内试验测定E50值是容易做到的,而且一些参考资料上也是容易查找的,以E50为基准值,Ⅰ类岩体Es=(0.8~0.9)E50,Ⅱ类岩体Es=(0.6~0.8)E50,Ⅲ类岩体Es=(0.3~0.5)E50,Ⅳ类岩体Es=(0.1~0.3)E50,Ⅴ类岩体Es=(0.1~0.05)E50
变形模量Eo:Ⅰ类岩体Eo=(0.7~0.8)E50,Ⅱ类岩体Eo=(0.4~0.6)E50,Ⅲ类岩体Eo=(0.2~0.4)E50,Ⅳ类岩体Eo=(0.05~0.2)E50,Ⅴ类岩体Eo=(0.1~0.05)E50
泊松比μ:Ⅰ类岩体μ=0.15~0.20,Ⅱ类岩体μ=0.20~0.25,Ⅲ类岩体μ=0.25~0.30,Ⅳ类岩体μ=0.30~0.40,Ⅴ类岩体μ=0.40~0.50
承载力fk:以岩石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Rb为基准值,Ⅰ类岩体fk=0.2Rb,Ⅱ类岩体fk=(0.2~0.1) Rb,Ⅲ类岩体fk=(0.1~0.06) Rb,Ⅳ类岩体fk=(0.07~0.05) Rb,Ⅴ类岩体fk=0.05Rb
混凝土与岩体抗剪断强度、岩体抗剪断强度及结构面、软弱层和断层的抗剪断强度建议参考GB50287-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D之表D.0.3坝基岩体力学参数和表D.0.5结构面、软弱层和断层的抗剪断强度,针对各拱坝工程的具体特点和工程地质条件参照选取。
四 坝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坝工建筑物对坝基的要求有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坝基所承受的荷载作用下不会发生滑动失稳,而且还应有必要的抗滑稳定安全度;二是在各项荷载作用下,坝基各部位的应力及变形值要在许可的范围内,避免产生过大的局部应力集中和严重的不均匀变位,影响坝基和大坝的安全;三是坝基在渗透水的长期作用下,要能保持坝基岩体在力学和化学性质上的稳定,渗漏和渗透压力都要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因此,围绕这些问题,拱坝坝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坝基压缩变形、坝基渗漏及渗透变形和坝基抗滑稳定等问题。
坝基压缩变形问题,主要根据坝基岩体强度、岩体风化特征、岩体结构类型和软弱结构面的发育情况及其分布特征做出分析和评价,若坝基岩体中存在抗变形能力差的缓倾角夹层、陡倾角断层和风化、卸荷破碎带,要提出必要的工程处理措施建议。
坝基渗漏及渗透变形问题,主要根据坝基岩体的岩性类型、岩体风化状态、结构面发育程度、分布特性及其性状和地下水发育情况等,评价坝基岩体的透水性及其渗漏通道,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建议。
坝肩岩体抗滑稳定问题,主要根据岩体强度、岩体结构、岩体完整性、结构面发育程度等岩体质量分类相关的因素,结合软弱结构面的分布特征及其性状、组合切割关系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提供坝基岩体及结构面、软弱层和断层抗剪断强度,进行坝肩岩体抗滑稳定计算,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建议。
五 结语
1.随着坝工设计的技术进步、对坝基岩体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基础处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拱坝在满足嵌入深度情况下,建基面可以座落在弱风化岩体上。
2.拱坝坝基岩体质量分类是坝基(肩)岩体稳定性分析和评价的基础,是合理地进行地质参数选择的依据,也是坝基岩体加固设计和施工的依据。
3.拱坝对坝基的变形、渗漏和稳定三大要求,是拱坝工程地质勘察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也是拱坝坝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崔政权《系统工程地质导论》 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广西大学(GuangxiUniversity),简称“西大”(GXU),坐落于广西首府南宁市。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广西大学放假时间公布_广西大学教学建设,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广西大学放假时间公布广西大学放假时间是在7月31日,暑假开学时间是在9月3日,暑假时长35天。
广西大学教学建设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4月,广西大学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共61项;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8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27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2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新闻学、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农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越南语、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包装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林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新闻学、矿物资源工程、农学、英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轻化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自动化、工商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林学
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程互动推动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国家级精品课程:木材学、家畜寄生虫学、化工热力学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病毒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木材学、化工热力学、兽医寄生虫学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动物寄生虫学与公共健康卫生、碳减排与低碳生活、科技建材构筑美好生活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建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传承项目“彩调剧”。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哲学、汉语国际教育、日语、广播电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包装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植物保护、林学、工商管理、音乐学、汉语言文学、翻译、广告学、化学、车辆工程、园艺
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林业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矿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轻工与食品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文科(公管、教育、外语)综合实验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林业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筑与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生物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生产与调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培育)中心:轻工与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力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基地、面向北部湾经济区“创新创业型”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地方院校矿业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农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东盟经济与管理复合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假期打工的防范意识:1、防止中介的诈骗
有一些非法的中介机构,抓住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高额的中介费却不履行合同,不及时地给大学生找到工作。对于中介要看清中介是否有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或进行网上查询,了解其经营范围是否与执照现相符(应看其执照正本),最好到有资质、信誉好的中介找工作,而不要去小中介。
2、确认用工单位的合法性
对于自己满意的工作,在正式工作之前一定要确认用工单位是否具备法人资格,是否具备工商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是否拥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如果没有合法的执照、固定的营业场所等,一定不要同意工作。
3、不轻易交纳任何押金
当用工单位以管理为名,收取一定数额的押金或保证金时,要谨慎,以防缴纳后,被单位以各种名由扣留,不予返还。如果确实要交,应将费用的性质、返还时间等方面明确写入劳动协议,以免被随意克扣。
4、防止陷入传销陷阱
本来是以销售人员的名义上岗工作,公司却让应聘者如法炮制去哄骗别人,有些同学在高回扣的诱惑之下,甚至不惜欺骗自己的同学、亲戚、老师和朋友。结果是骑虎难下,最终只得白搭上一笔钱,使自己的身心受到巨大伤害。同时,通过同学或朋友介绍找工作的大学生,也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陷入传销陷阱。
5、不抵押任何证件
当用工单位要求以学生本人的有关证件作抵押时,一定要拒绝,谨防证件流失到不法分子手中,成为非法活动的工具,证件的复印件也要谨慎使用。
6、不到娱乐场所工作
娱乐场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常常有不法分子出没。为保障人身安全,尽量不要到酒吧、歌舞厅等一类的娱乐场所工作。
7、不做高危工作
有些工作危险系数高、劳动强度大,如建筑工地、机械零件加工等工作,容易发生意外,学生身体容易受到伤害,尽量不要从事此类工作。
8、要签订劳务协议
有些用工单位在学生工作结束时以各种理由克扣学生工资,侵害学生利益。大学生应在工作开始前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协议,协议书一定要权责明确,如工资额度、发放时间、安全等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方面一定要在协议中详细说明。
9、女生不单独外出约见
有的女生的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比较差,在对方约见时,不加考虑就去见面,有时会遇到危险。建议女生不要单独外出约见,尽量不要在夜间工作,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和同学结伴外出工作。
10、防止网上欺骗
有的个人或者小公司在网上信息,要求应聘者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工作,比如翻译、创作等。然而学生从网上把邮件、创意等内容发过去以后,就会被告之不能采用,其实他们已经利用了学生的信息或智力资源,但是在网上很难取证。
[关键字]项目管理;工程造价;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控制就是指在招标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工程施工阶段、工程竣工阶段把建设工程造价的发生额控制在上级批准的工程造价限额以内。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保证项目投资目标的顺利实现,使竣工结算控制在审定的计算金额之内。
一、招标准备阶段的造价控制
招标准备阶段造价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阶段要对标书进行仔细的编制、审核招标图纸、拟定出合同条款。在招标图纸发放到双方手中之前,甲方要组织专业工程师对图纸进行一次严格的审核。针对图纸中出现的问题,与设计单位人员进行会审,将问题解决,使招标图纸准确完整。除在审核时把关外,还应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四方图纸中进行会审。总之,将问题尽量在开工前消除,以有效地防止工程发生变化和签证。
拟定合同条款这一项也是非常重要的,合同制定的是否严紧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这里牵涉到很多经济方面,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工程质量要求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如建设单位在工程招投标阶段确定施工合同中各项工程的价款的条款。这些条款必须清晰、明了、有制约性,并且可操作性强。因此,在招标准备阶段应该将与合同项目有关的所有人员对合同初稿进行相关的审核,对他们提出的一些建议,进行汇总,并上报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决策。这样既让所有参与人员对合同内容非常了解,又可以有效的控制索赔事件的发生[1-3]。
二、在工程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的管理
通过工程招标的准备阶段,然后确定施工单位后,即进入建设项目的施工阶段。在这一阶段应注重以下问题:
(1)施工项目造价控制
施工项目造价控制是项目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在工程施工阶段,投资人或项目管理者对项目要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本着科学性,全面性和程序性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观念和方法对其进行管理,以期项目按照要求的质量、工期、费用进行顺利的实施。在此过程中对项目进行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和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以及组织协调[4]。
(2)材料、设备采购供应价格的控制和管理
在施工阶段,一般建筑工程造价中材料费用占60-70%左右,而且现在逐渐呈上涨的步伐,因此材料费用是构成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所选材料是否经济合理,对降低工程造价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为此,采购员必须通过调查了解建材市场价格变化规律,制定材料价格的管理措施,建立一个四通八达的材料信息价格网络。在采购时除了保证材料的质量,还要尽量争取以最低价购买,由此可见,选用材料是否经济合理,对降低造价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那些采购较困难的大宗材料如混凝土,钢材等给予重点管理,在质量、服务、价格方面反复比较,从中选优。使材料总费用降到最低水平。提前做好材料供应计划,掌握市场行情,争取在材料价格波动的低谷时购进材料。
(3)严把设计变更关,预防施工图预算突破概算 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施工图设计出现变化,给工程造价留下活口因素,如经常会出现工程量变化、材料代用等不可预见费用问题,有效地控制造价,必须采取相关管理措施。因此,筹建处预防施工图预算突破概算制定了相关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的管理制度,实行“分级控制、限额签证”的措施,提出对于变更费用在3%以内的,就由施工单位在风险费中承担。对于大于3%的变更费用或施工单位未包风险费的,实行限额签证的措施。其限额费用在2000元以内,超过2000元的项目工号要提请部门论证审批,超过20000元的,部门要提请处领导论证审批。对于特别大的设计变更,要先算账后变更,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实其工程实际需要,并结合经济效益角度方面进行衡量其利弊。对那些不可避免的变更,尽量提前实现。这样可以减少损失,如果是在施工中进行变更,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因此,要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4)加强施工进度网络计划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出现窝工、浪费工时的现象,对各个工种要做到及时调配,并要加强对施工机械进场、退场的灵活调度避免台班费的无效浪费。使施工过程井然有序地进行。
三、在工程竣工审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管理
在工程项目竣工后,承包商在进行结算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按照当时签定的合同办事,防止承包商在结算过程中,虚报工程量和提高基价等以获取高额利润的行为,为防止此行为的出现,在签订施工合同时注明超过审查额度的一定限度时,审查费用将由承包商支出。对于未按图纸要求完成的工作量及未按规定执行的施工签证一律核减费用;凡合同条款明确包含的费用,属于风险费包含的费用,未按合同条款履行的违约等一律核减费用,经技经人员认真严格核查,建筑工程决算报价核减不合理费用达10%以上。
综上所述,作为投资人或项目管理者,如果要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必须从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决算的全过程,合理地确定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使本工程项目决算总造价控制在国家批准的调整概算内,实现了“控制造价、合格工期、达标投产”的目标,可见在施工阶段,在实际的工程管理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对管好用好资金,提高投资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皇兵. 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与控制方法浅论[J].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08,(01) .
[2] 黎桥. 浅谈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 2007,(04) .
水工隧洞一般都有过水要求,加上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因此正确的进行围岩分类后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将对保证隧洞稳定性起决定性的作用。围岩分类是一类非线性的综合判定问题,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来判别水工隧洞围岩类别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新的方法。
1.围岩分类的判定依据
水工隧洞围岩工程地质分类应以控制围岩稳定的岩石强度、岩体完整程度、张开度、地下水力状态和主要结构面产状等五项因素综合评分为依据,围岩强度应力比为限定依据,见表1。
表1围岩工程地质分类依据
指标名称评价因素
岩石强度(A1)采用岩块的单轴抗压强度(MPa)
岩体完整程度(A2)采用完整性系数Kv
张开度(A3)考虑结构面的连续性、粗糙度和充填物
地下水状态(A4)考虑地下水的发育程度,用单位洞长单位时间的涌水量
主要结构面产状(A5)采用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的夹角
以上五个因素是控制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围岩的分类标准见表2。
表2围岩工程地质分类标准
评价因素围岩类别
Ⅰ(稳定)Ⅱ(基本稳定)Ⅲ(局部稳定性差)Ⅳ(不稳定)Ⅴ(极不稳定)
A1(MPa)>200100~20050~10025~50<25
A20.9~1.00.75~0.90.5~0.750.25~0.5<0.25
A3(mm)<0.50.5~11~33~5>5
A4(L/min·10m)<2525~5050~100100~125>125
A5(o)90~7575~6060~4545~30<30
2.水工隧洞围岩分类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神经网络系统是由大量的、简单的处理单元广泛的互相连接而形成的复杂的网络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最基本的有两大类:一类是以Hopfield网络模型为代表的反馈型模型,它具有非线性和动态性;另一类是以多层感知器为基础的前馈模型。其中BP(BackPropagation)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模型。本文采用BP网络模型。
2.1BP神经网络模型及其算法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三层感知器组成,每层由若干个神经元组成。输入层接受信息,传入到隐含层,经过作用函数后,再把隐结点的输出信号传到输出层输出结果。节点的作用函数选用Sigmoid函数,即:
(1)
BP神经网络采用误差逆传播反学习算法。学习过程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正向传播过程中,输入信号由输入层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向输出层,每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如果在输出层得不到一个期望的输出,则转向反传播,将输出信号的误差按原来的连接通路返回,通过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值,使得误差信号最小,得到合适的网络连接权后,便可对新的样本进行识别。BP网络学习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1)初始化,设置网络结构,赋初始权值;
(2)为网络提供一组学习样本,包括M个样本对(),输入向量,输出向量,n、m分别为输入层和输出层神经元个数,;
(3)对每个学习样本P进行(4)~(8);
(4)逐层正向计算网络各节点的实际输出:
(2)
其中,为神经元i、j之间的权值;为前层第i个神经元的实际输出,为式(1)给出的函数;
(5)计算网络输出误差:
第P个样本的输出误差为(3)
其中,,分别为输出层第j个神经元的期望输出和实际输出。
网络总误差为;(4)
(6)当E小于允许误差或达到指定迭代次数时,学习过程结束,否则进行误差逆向传播,转向(7);
(7)逆向逐层计算网络各节点误差:
对于输出层,(5)
对于隐含层,(6)
其中代表后层第个神经元。
(8)修正网络连接权:,其中为学习次数,为学习因子,值越大,产生的振荡越大。通常在权值修正公式中加入一个势态项,变成:
(7)
其中,a称为势态因子,它决定上次学习的权值变化对本次权值更新的影响程度。
2.2围岩分类的BP模型
在以表2中数据为基础进行网络训练前,须对表中指标作如下处理:Ⅰ、Ⅴ类对应的指标取其界限值或平均值;Ⅱ、Ⅲ、Ⅳ类对应的指标取其平均值。作上述处理后,可以得到网络训练模型的5个学习样本,如表3。
表3围岩类别识别模型的学习样本
类别样本类别A1A2A3A4A5
P1Ⅰ2000.950.52582.5
P2Ⅱ1500.8250.7537.567.5
P3Ⅲ750.62527552.5
P4Ⅳ37.50.3754112.537.5
P5Ⅴ250.25512530
以上表中5个类别样本作为神经网络的学习样本,在输入层和隐含层各设置一个特殊单元作为阈值单元,其值设为1。模型结构如下图1所示。
图1围岩类别分类的BP网络模型
设围岩类别为P1、P2、P3、P4、P5这5个类别样本的预期输出矢量,各分量定义为
网络训练时,当所有样本在网络输出节点的实际输出与网络期望输出之间的最大误差小于预先给定的常数,即时学习结束。
网络经过15000次训练,每个样本的网络输出与期望输出最大误差为0.2,绝大部分在0.1之内。应用训练后的BP模型划分新的围岩类别样本,等判定围岩类别样本W经网络变换后输出O与各期望输出比较,设,。
如果,则,,即隧洞围岩类别样本属于级。
3.沙湾隧洞的围岩分类应用实例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沙湾隧洞位于深圳市北东面内15公理处,区域地势东高西低。工程区域周围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均有出露。隧洞线路地带分布的地层,除洞口沟谷部位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外,其余均为侏罗系中统塘夏群碎屑岩,基本为单斜构造,但末端因受深圳断裂带影响,岩层产状较为紊乱,地质条件复杂多变。
隧洞开挖后,测得三种围岩地段的力学性质和环境条件,取三个样本为a、b、c。用BP人工神经网络判定该工程隧洞围岩类别。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隧洞围岩类别分为5级:Ⅰ(稳定)、Ⅱ(基本稳定)、Ⅲ(局部稳定性差)、Ⅳ(不稳定)、Ⅴ(极不稳定)。对照学习样本各特征变量,用训练好的BP模型对a、b、c三个样本进行判定,其结果见表4。
表4沙湾隧洞三组样本实测指标与围岩类别判定结果
指标名称实测指标值
abc
岩石强度(A1)2845100
岩体完整程度(A2)0.220.50.55
张开度(A3)341
地下水状态(A4)1208025
主要结构面产状(A5)305060
围岩类别判定结果ⅤⅣⅢ
4.结论
水工隧洞围岩类别判定,不仅影响因素多,而且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人工神经网络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具有联想、记忆功能和判别识别的模糊性等优点,用它来进行围岩类别分类,不需对输入输出指标的关系作任何假设,这种关系是神经网络从实例中自适应学习而获得的,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省去了事后的经验判断。实践证明,它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是可行的和有实际意义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训练;以学生为中心;训练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37-04
工程作为实际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具有建造性、人文性、生态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等本质特征。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克服目前存在的学术化、学科化倾向,担负起工程自己的教育使命,回归工程本身。或者说,高等工程教育要超越“科学范式”(强调工程科学与理论分析),确立“工程范式”(强调工程教育的实学性、集成性和创新性)。
为此,我国参照《华盛顿协议》,按“国际实质等效”的要求,从2006年开始试点工科专业的国际认证,并于2013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6个协议中最权威、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协议,该协议提出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通用标准对工科专业学生毕业时的能力要求,正是对工程本质特征的反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于工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工程训练面临的问题
工程教育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实践性。我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理论课程的实验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工程训练、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两大部分。然而,在我国本科工程教学体系中,存在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现象。2009年,中国工程院了一个调研报告,对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批评:一是一些本科院校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导致学校建设目标趋同,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二是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使工程训练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三是教师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学生创新能力不强,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
由于高校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企业难以容纳大批学生实习等问题,生产实多是走马观花,学生很少有动手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因此,工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虽然我们在不断进步,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滞,但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如:
(一)功能定位单一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功能几乎是所有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存在的核心要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种教学理念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
(二)训练目标不明确
训练目标与工科专业培养未来合格工程师的要求有差距,目标仍然以验证理论知识和掌握加工工艺为主,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组织管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要求比较模糊。
(三)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盲目,训练目标模糊,导致训练体系层次偏低,训练内容与理论教学和其他实践环节脱节。对学生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方案与思路创新等方面的训练不足。
(四)师资及硬件资源投入不足
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工程训练要求,软硬件资源投入不足。真正的工程师只有由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程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来。而我国工科教师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大部分教师热衷于申请课题、,对教学工作,特别是实践教学投入不足。
造成上述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核心理念未能深入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心中则是最主要的。由此,需要回答的问题有(但不限于):
1.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导向?
2.如何设计训练体系?
3.训练体系如何与专业培养计划中的理论教学和其他实践环节贯通?
4.如何建设工程训练所需的师资队伍?
二、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训练体系的反向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导向就是用期望全体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反推出所需的培养过程、培养要素和培养环节,以及对应的持续改进机制。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在工程教育国际认证语境下,培养目标可表达为学生毕业5年左右,成为所工作领域的合格工程师,即解决“能做什么”的问题。而在“科学范式”教育模式下,通常是教师(强调工程科学与理论分析)根据自身的认识,主观设定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制订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实际上决定了学生毕业时掌握的知识,这会造成毕业生能力与培养目标脱节,更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指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即学生产出,实质上是学生毕业时“能有什么”的问题。本文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参考体系是《华盛顿协议》的通用标准,具体为: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运用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的能力;
3.具有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4.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三)训练体系的反向设计
训练体系的反向设计是指:调研内外需求,由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然后,由培养目标决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把毕业生能力要求分解、落实到培养计划的各个环节(包含工程训练),形成课程体系。这里的课程体系是广义的,即为各个教学环节。尤其要注意的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改变讲课、实验、实习相分离的传统做法,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条件,实现讲课、实习、训练一体化。这样,在新生入校后,执行该培养计划,在质量保障体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下,就能保证学生在毕业被授予学位时实现各能力培养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成果导向,解决“能有什么”的问题;进而有效达成培养目标,解决“能做什么”的问题。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能力达成、训练体系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三、训练模式的重构
重构训练模式与其他实践环节的贯通,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实现手段。在学生产出导向视角下,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必须摒弃“金工实习”的传统观念,树立“大工程观”。按国际工程认证通用标准划分训练层次,即认知、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训练。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现代机械产品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机械产品,而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要开发以机械、电子、控制一体为核心,以工程性、综合性为特点的训练项目。
为满足专业补充标准的要求,还要对机械类专业的训练进行特殊设计和创新训练,设置课外创新训练课程。创新训练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对初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基础知识、机械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电路板设计等基础性的专题培训,夯实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对中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原理方案创新设计、机械系统创新案例、DSP系统设计、传感器应用技术等提高型专题培训,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高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大团队创新项目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这样,就纵向形成了“认知、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训练和创新训练”为主线的递进式、五层次训练体系。
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训练还覆盖能源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工程、轻化工程等工科专业,训练中心还要按专业模块划分训练环节,以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横向形成多模块训练体系。
训练时间的安排要灵活,可实施分段训练。如,对安排4周工程训练(金工实习)的机类专业学生,可令其先进行一周的认知实习,再用2周时间与工程材料及热成型工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结合,在完成图纸设计、教师审核后,分组、分批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最后一周则可与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结合,完成工程实战。
根据以上思路,训练资源必须重新配置。要淘汰老旧落后设备,大量增加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训练、创新训练所需设备。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理念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基本上属于研究导向型,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方面的培养,很难胜任“工程范式”下的教学模式。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必须完善工科教师的培养机制。一要大力推动对工程博士的培养;二是利用省部共建引入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组织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三是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引导教师校企联合开展工程应用研究,提高他们的工程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
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在高校中是十分严重的。口里重视教学,实则以论文、科研项目为教师评价体系权重的最大指标,广大教师怎么会安心教学?所谓“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讲的是教学以科研为基础,科研为教学服务。科研不为教学服务,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句空话。要以教师爱岗敬业、安心教学为前提,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与职称晋升机制,能很好地调节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投入。
工程训练中心需要教授、博士,更需要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现场操作技师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指导教师普遍存在职称、学历低,年龄老化,人员严重不足的现象。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事业编制的限制,大力实行人事制,从企业招聘全职工程师、技师;也需要从学校相关院系聘请机械、电子、材料、管理、自动化等专业的教授、博士,兼职帮助工程训练中心开展教学设计与建设工作。
五、典型训练环节的实例与推广
为探讨校外实习的部分环节在校内训练中心完成的可行性以及工程训练与理论教学贯通的可行性,2013年,我们对长沙理工大学机制专业2010级学生现代制造技术实习进行了改革试点。该级学生第四学年秋季学期开设数控技术、现代制造技术实习(时间为2周)。数控技术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零件的编程,并通过数控仿真系统的虚拟制造考核(到工程训练中心)。实习环节在训练中心进行了1周,每个学生完成了3个零件的加工(线切割1件,数控机加工1件,快速成型1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剩下一周时间再到大型先进制造企业参观,整体实习效果好,解决了到企业不能动手的问题。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对机制专业安排在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为期4周的实习进行了调整,实施过程及主要时间节点如下:
1.第一学年夏季学期机械工程导论与认知实习同时进行,时间1周。也为第二学年春季学期工程材料及热成型工艺课程教学做准备。
2.第二学年夏季学期进行2周的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和先进制造技术训练。
3.第三学年秋季学期开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A、机械设计课程;随后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由课程任课教师与专业教师联合指导,完成正确的CAD图纸。在此过程中,数控技术任课教师介入,选择适合线切割、数控车、数控铣和加工中心加工的零部件重点指导。
4.第四学年秋季学期开设数控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零部件的编程,并通过数控仿真系统的虚拟制造考核(到训练中心),要求理论教师先期熟悉训练中心的虚拟制造系统;在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环节(2周)时到训练中心完成零件的加工,时间1周。以上分段完成了4周的训练。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的另一周时间要到大型先进制造企业进行参观实习。
该实例的流程及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如图1所示。
对2015级学生,可全面实施图1所示的计划,学生将得到系统的工程实践经历。这使学生从2013年试点时只能完成3个零件的加工,发展到现在能完成机械部件乃至系统的设计制造,并得到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实施工程的能力训练,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认识专业责任和专业伦理。
[ 参 考 文 献 ]
[1] 袁广林.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基于工程本质属性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9):18-21.
[2] 李晓强.工程教育再造的机理与路径[D].杭州:浙江大学,2008.
(一)教育目标工程教育应当以培养工程师为己任。教育目标应该体现培养什么样的工程人才,今后能够从事的职业或岗位等内容。教育目标是对人才培养使命或教育目的的分类型、分层次的规定。6所大学的人才培养使命与工程专业教育目标的关键信息见表1。表1表明,6所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使命大多用“高素质”“拔尖创新”“高级专门”以及“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等词汇来修饰;但C大学的学校人才培养使命相对具体。关于专业教育目标,6所大学主要关注知识基础和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类型,较少关注其他方面的内容。这实质上是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知识和做事的层面。
(二)预期学习结果教育目标和预期学习结果是课程改革的“指南针”。预期学习结果是对教育目标的细化,使之达到可操作、可实施的程度。预期学习结果反映了学生在毕业时期望的和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准,它常常与学生掌握的知识、具备的技能和态度有关。6所大学课程计划中预期学习结果的关键信息见表2所示。表2表明,6所大学工程教育的预期学习结果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这3个维度设置上大体一致。但不同学校设计的预期学习结果内涵也有差异。例如,A大学和E大学在知识要求中将经济管理知识单列;C大学特别强调工具性知识和社会发展及相关领域知识。我国大学对工程专业中“知识”要求的趋同性,说明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性得到了重视,但技术知识的分化、交叉与快速变化的特性没有受重视,工程科学知识没有很好地被重视。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高校对工程的本质和工程实践的时代特性没有精准地把握。又如,关于学习结果的技能要求,C大学独树一帜,将终身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协调、合作与竞争能力纳入其中。关于态度要求,6所大学的表述非常泛化,还停留在精神、思想、素养、意识层面。可见,我国大学对工程专业中“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还需更关注21世纪工程师职业新形象和工程实践新特征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影响。
(三)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是连接教育目标和最终学习结果的桥梁。课程结构包含课程类别、内容、学分比例、选课性质等要素。由于我国大学课程模块划分没有统一标准,为规范统计口径,本研究将课程类别分为以下7类:(1)通识通选课程,包括政治、军事理论课,外语、体育和计算机工具类课程以及学校单独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2)自然科学课程,指数学、物理、化学类课程;(3)学科技术基础课程,指大类学科基础课、学科平台课、技术基础知识课或专业基础课;(4)专业课程,是指直接针对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专业核心课;(5)专业方向课,是指单独划专业分类的课程,包括分组方向选修、分模块选修、分课程群选修等;(6)集中实践环节,是指对立于课堂教学的一类课程,不包括具体课程涵盖的实验、研讨和课外自学,但包括一门课程结束之后的课程设计;(7)单独设置的跨学科选修课。数据分析表明,6所学校课程学分总数从160~208不等;通识通选课总学分数超过40的学校有5所;自然科学课程学分平均为26;学科技术基础课学分从21.5~54,集中实践环节学分从14~45不等,这两类课程学分配置差异较大,说明课程学分设置被学校认识的重要程度有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各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有所不同。如果按某类课程的学分数占本专业总学分的比例超过20%这一标准来衡量,6所学校的通识通选课比例全部超过该标准,学科技术基础课比例有5所学校超过该标准,集中实践环节有3所学校超过该标准。自然科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均低于总学分的20%。关于专业方向课和跨学科选修课,分别有3所和2所大学单独设置了该类型。图1还表明,自然科学类课程所占总学分比例变化不大,全距R=6.2;学科技术课程占总学分比例有波动,全距R=16.8,上异常值为30.2%,下异常值为13.4%;集中实践环节的下异常值为B大学的8.8%。上述数据表明,不同学校对不同类型课程的重要性程度认识不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还说明了专业课程(学科技术基础、专业课、专业方向和跨学科课程)中必修与选修的学分配置情况。从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来看,比例最高的是B大学,选修学分高达32;比例最小的是C大学,选修学分低至7;这说明这两所大学对选修课程的功能和学生学习选择的灵活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其余4所大学选修课程比例大体相同。图2显示了各学校专业类课程提供的选修课程门数的差异。如果单从选修门数的绝对值来看,A大学高居榜首,其值为51;C大学最少,其值为8;选修课提供门数有下异常值,为C大学的8。绝对值只表明量的多少,要说明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还要考察可选门数与应选学分的比值。该比值越高,表明单位学分可选门数越多。从表3可以看出,D大学和A大学提供的选修门数与学分之比较高,可以推论,其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可能较高。B大学和E大学提供的选修门数与学分之比较低,其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可能较低。
(四)实践环节工程专业的课程计划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对工程教育尤为重要。从6所大学课程计划的集中实践环节设置看,集中实践环节的学分数占总学分的比例有一定的差距,最低8.7%,最高24.4%。案例大学的实践环节类别和学分配置见表4。表4显示,集中实践环节的类别按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认知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军训、课程设计、各类实习、综合项目设计。值得指出的是,“综合项目设计”本应是工程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无论从学分设置(4~5学分)还是采用学校(3所)来看,均没有凸显该类实践环节应有的地位。富有个性化的是,A大学设置了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2学分),旨在为学生提供课外科学研究、接触教授的机会。C大学设置了创新拓展项目(2学分),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实验室、教学基地、创新实践的学习活动。C大学还要求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专业必须建立学校与企业培养联合体。这代表着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环节方面的创新。
(五)学习经验与评价关于学习经验,我国高校的课程计划大多没有专门规定。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学习经验,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课程与教学的要求中,个别大学还规定了课程内部各教学环节的学时要求。例如,A大学的课程计划规定,每个专业必须有2门双语教学的课程和2门研究型教学的课程(Seminar);每门课程的学时由5部分组成:授课、实验、讨论、上机和课外学时,各门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地设计相应环节。又如,C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与人格标准的要求,采用小班化教学、分小组学习、项目作业以及讨论式、案例式和做中学的学习方法。再如,F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设了“Project课程”,即项目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项目设计经验,培养工程设计能力;学生还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获取科学研究的学习经验。上述教学要求为学生学习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学习评价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程度总体不高。从6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捕捉到的关于学习评价方式,大致可归结为2类。第一类是“简化”模式,以E大学为典型。在课程计划中有一项“考核分配”的要求,规定了所列课程是“考试”或“考察”,仅此而已。第二类是“对应”模式,以C大学为典型。C大学除了在课程计划中表明考核方式外,还对成绩评价方法进行了限定,要求评价方法与专业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与人格”要求相对应。例如,对“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其评价方法是“数理知识通过课程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综合评价”;对“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评价方法为“若干专业课实行小班化、讨论式、案例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和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C大学的学习评价模式紧扣学习预期结果,其改革的先进性和政策力度值得借鉴。
二、讨论
上述研究结果呈现了案例大学工程教育课程现状的教育目标、预期学习结果、课程结构、实践环节、学习经验与评价等关键要素。从静态的课程设计角度进一步考察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深入探讨这些现状背后隐藏的问题并揭示其潜在成因,是本研究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
(一)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分析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可以看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度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从教育目标来看,无论是学校人才培养使命还是专业教育目标,大多没有体现面向实践的工程教育愿景。案例大学均是具有良好工程教育声誉的研究型大学,理应肩负培养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所需工程师的使命。但其教育目标的表述,并没有突出培养工程人才这一重点。其二,从学习结果来看,知识、技能和态度之间是分离关系,没有体现工程实践的整合能力观。虽然知识要求面较广,但没有与工程实践相联系;技能要求还只是一般本科生所应达到的通用标准,没有体现“工程师”的能力特质;态度要求更是泛泛而谈,不易操作和评价。其三,从课程结构来看,总学分数和学分比例设置不合理。首先,总学分数偏高,这意味着课内学时太多,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可能会遏制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各类课程学分比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偏少,实践内涵不够丰富。这些现状与工程教育的实践特性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相差甚远。其四,从学习经验和评价来看,教学方法还是以讲授为主,学习经验的设计仅停留在研讨课、双语课等形式层面,远没有触及工程实践的本质。学习评价仍以“考试”或“考察”为主,从现行课程计划中几乎看不出改革与前进的步伐。唯一例外的是C大学提出采取不同的形式、与能力标准相对应进行学习评价,但这只是一个尝试,实施效果要拭目以待。
(二)课程现状隐含的问题及成因我国工程教育课程偏离工程实践、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不高,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的问题颇多。若从静态的课程设计视角审视问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主要矛盾表现在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目标脱离工业需求。本研究所揭示的我国本科工程教育课程目标呈现趋同化特点,各校之间“相互借鉴”表述空泛,针对性和个性化不强。同时,课程目标还呈现智性化特点,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4],断失了工业界需求这一“活水源头”。工程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当紧紧围绕工程师在企业环境中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没有很好地吸纳工业界对工程师特质的诉求,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也没有充分考虑工业界企业雇主的参与,似乎只在学校内部“闭门造车”,脱离工业企业和工程实践的需求。另一方面,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研究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结构存在明显的学科壁垒,仍以学科知识为导向划分课程结构。按照严谨的知识体系划分课程结构的弊端是,在获得知识体系完备性的同时,牺牲了学科交叉的机会,而跨学科思维是工程师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可见,课程结构的分离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分离,两者缺乏必要的联结;二是学科课程之间的分离,各类知识缺乏渗透和有机联系。上述工程教育课程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在探索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为何改革从未间断但问题仍很严重?究其根源,笔者认为这与我国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缺乏工程观、人才观和课程观的指导有关。工程教育若不皈依工程本质、面向当代工程实践,如何谈及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过度科学化的课程割裂了工程实践的整体特性,而建立在“大工程观”基础上的“整体工程观”[5]是指导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哲学思想。
三、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