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音乐新课标教案8篇

时间:2023-07-24 09:23: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音乐新课标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音乐新课标教案

篇1

关键词:新课标;教材;审美;发展;文化;课改

一、新教材的新创意

以往的音乐课程和教材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把基础阶段的音乐学习定位于为专业学校输送人才、培养少数音乐尖子学生上。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接受学习,教学媒体单一。新课程则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学习方式上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重视信息传递上的多样性,重视多媒体教学,教学生动活泼,具有创新性。通过一两年的试用,教师们普遍反映,新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很有创意。

1.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美的感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因此音乐审美不仅要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终生喜爱音乐为基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贴近学生生活。教材充满着童趣和创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音乐与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如一年级第三单元《可爱的小动物》就设计得很好,教学的导入以模仿为主,让孩子模仿小鸡、小鸭、小羊、小牛等的叫声,并贯穿节奏的练习,在玩的过程中过渡到歌曲《有趣的声音》中去。在学习歌曲《有趣的声音》的时候,老师采用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更是给这些刚入学的孩子们提供了交流与展示的舞台。在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以积极的态度学习,与他人合作,快乐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往的教学理念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基础上,强调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去获取知识,因此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现代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从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的视角去考虑问题。它所编写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为学生所熟悉、了解,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喜欢音乐课,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让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3.以音乐文化为主线

近年来国内外的音乐教材,很重视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新教材的内容强调了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等,把音乐置于大文化背景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课程改革带来的反思

1.要更深层次地进行课程改革,改变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教授,态度与价值观多元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应该更深入地进行探讨、整合。对教材使用中发现的问题能有自己的见解,不盲从。着力改变那些浮于表面形式,而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的课。改变那些在热闹的表象下,学生还是教师手中的道具,还是被牵着线表演的木偶的局面。

2.要改变教师中存在的两种常见的思维定式。一是从众定式。有些教师观摩了一节有特点的好课后,在他今后的课堂上基本就是照搬、模仿,没有太大的改变,使自己的教学好像有了一个框子,难以突破,缺乏创新。二是经验定式。往往是一个教案可以在几个课改实验班去上,不管班与班之间的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不同,容易陷入单纯模仿或受习惯势力左右的境地。

3.在音乐教学中要彰显师生平等的态势,加强互动,教学相长。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把人的主动发展视为重要目标,才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努力寻找“人文性”与“探究性”的有机结合点。

总之,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在新课标大背景下,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天地中,通过教学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音乐

教学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得迫切。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甚至注重选拔和淘汰的武断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都成了一种伤害。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索:一、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视角的变化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给学生欣赏Flash,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得特别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二、新课标下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1. 从课内到课外。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的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2. 从本学科到跨学科。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三、新课标下音乐教学重心的转变1.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笔者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2. 努力钻研业务,大练教学基本功。音乐学科是专业性要求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应熟练的掌握即兴伴奏、乐理试唱知识以及相应的演唱技能,在课余笔者积极备课,每天坚持弹琴和发声练习,查找资料,以熟练的技能来面对学生,面对教学工作。对于教学中的短板,及时补足,以应对当前的教育形势。 3. 面向学科教育前沿,在学习中提高。农村的音乐教育,起步晚,师资相对落后,除了硬件建设欠缺以外,信息闭塞,观念陈旧也是一个很大的不足。针对上述情况,笔者积极到市里听课,学习市内学校的先进经验,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服务教学一线,笔者又找到在市内教音乐的同学,要课件,要教案,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今年笔者又有幸参加了县新年联欢会的排演,这段工作经验对笔者业务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上面仅是粗浅的谈论了音乐欣赏中的教学方法,而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教无定法。问题在于随机创造。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的探索,充分看清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设计,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就会顺利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音乐欣赏课再也不会是死板的“一言堂”,那将是一个百鸟争鸣生机盎然的春天。

篇3

【关 键 词】 音乐教学;新课标;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880(2011)12-0062-02

音乐新课程标准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科学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的课程标准。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从教育观念、教材、教法、模式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步。因为它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同时对已经习惯了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广大教师无疑是一场革命。如何转变观念、实现角色定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要成为“新课标”积极的推行者和实践者,走在课改的前沿,我想谈谈个人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领会新课标,转变教学观

教育思想和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也影响着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以正确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南。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像没有目标的航船。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音乐教育的热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冷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重要的精神食粮,人们都热爱音乐,青少年更离不开音乐,然而,我们的音乐课却备受学生的冷遇,音乐课等同于唱歌课,或是听录音机课,教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乏味,形式单一。以至于学生上了九年的音乐课,结果却是视谱能力差、音乐素养低。使学校的音乐老师和音乐教学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不可否认,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展的需要,教学程式化,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如欣赏课《高山流水》《阳关三叠》我精心高计了教案,准备了背景材料,从樵夫钟子期与乐师俞伯牙的友情到唐代诗人王维创作《送元二使安西》的诗,进行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讲授,然而,却没有在学生那里激起相应的心灵共振和情感涟漪,学生说:我们听不懂这样的高深的音乐,尽管它是高雅的,但我们不喜欢。平心而论,教与学形同两张皮。这使我意识到,传统的教材是否忽略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需求,教学是否过多重视过了教师个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及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如果我们长期忽略学生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我们就在无形中摧残和抹杀着学生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追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音乐教师,我们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积极学习新课标的精神,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主旨和“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把培养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人的教育培养放在音乐教育的首位,以学生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作为出发点,实施教学行为,达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学生,分析他们学习音乐的心理和动机及需求。探索新的适合学生的为他们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实施新课标理念下的音乐教育。以激发兴趣为切入口,再从教学方法、手段、模式以及过程的设计等方面,都做了探索性、实践性的尝试,给学生展示一个较为宽松、和谐、动态、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空间,通过教学,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认识音乐、感受音乐,并在一定意义上更加热爱生活,音乐课“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学生喜欢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的局面也会逐渐得到扭转。

二、积极实践,实现老师角色的转换

观念的转变需依附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而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又直接影响着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学工作的成效。以往,音乐教师的角色定位比较简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在新课标理念下,就要求音乐老师:

(一)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权威”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同路人

音乐艺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艺术,是最能抒感的艺术形式。音乐教师由于专业知识背景、音乐素养、艺术品味与学生比有极大的反差,从心理和意识上有一种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专属权,在学生看来是“权威”是“指挥”。而学生由于年龄、性格、知识、等因素不同,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音乐水平参差不齐。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喜欢音乐。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兴趣为出发点”的理念,放下指挥、权威的架子,不要将音乐学习只局限在“知识”“技艺”的传授和训练上,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和距离,而是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放在首位,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音乐的引路人和同路人,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音乐,倾听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如学生《走进新时代》,我首先让学生听,有器乐演奏的、合唱的、独唱的,然后让学生畅谈聆听后的内心感受,由于没有教师先入为主的诠释,学生各抒己见,尽管还有些幼稚,不够完整,但它确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的真切感受。感受中既有对音乐旋律、思想感情上的认识,也有对不同表演形式的认知。有了以上的铺垫,学生在我的伴奏下,激情饱满地演唱了这首歌,对祖国的热爱随着优美的旋律深入到了同学们的心中。这样,学生就不再是教师思想感情的复制品,音乐课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教材内容,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开发、形式互动、有声有色的音乐欣赏表演课。是学生真正意义上喜欢的音乐课。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交流”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打动人心,以情动人,是实施情感教育、人文教育的最好介质。而音乐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情趣高尚、品德端正的人。这是新课标理念下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可以说,没有感情就没有音乐;没有对学生情感的尊重,就不能上好音乐课。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在音乐课上,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传授与音乐技能的训练,把知识与技能看得比人还要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教材对作品的诠释,教师对音乐的感受、认识强加给学生,在一种固定思维模式和僵化教法的训练下,学生渐渐丧失了源于心灵深处的对音乐的本能感受,久而久之,情感会变得麻木。对音乐所传递的各种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的感知能力逐渐下降,情趣趋于低级和庸俗。

作为个体的人,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是平等的。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人们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不是绝对统一的,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降低身份,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情感,俯身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点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点灌输。只有这样,音乐课中师生平等民主的相互尊重的意识才能建立起来。学生才能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在教师朋友、学长般互助友好的引导下,进入音乐王国美妙的世界,找到他们所需要的、看到他们所欣赏的东西,音乐滋养美丽的心灵、音乐哺育美好的情感、音乐塑造完善的人格目标,就在师生共同平等互助共同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朋友、专同道合的那种教师”。这句话是对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最好的解释。如果我们积极实现了角色的转换,我们的音乐课才能充满人性化的氛围、音乐美的情趣,才是学生向往的音乐乐园。

教师角色的转变有赖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新理念,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关注学生人格的转换观念、实现角色定位,那么,我们就能很快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成为新课标积极的推行者、实践者,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肩负起培养有健全人格、全面素质的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刘晶秋. 音乐教学论[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篇4

一、理解课标和教材是备好课的前提

理解大纲要求、熟读课程标准和掌握教材特点是教师备好课的前提。现行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于2002年制定实验稿,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于2011年修订。新课程标准增加了许多新时期的德育元素。例如,《品德与社会》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加了“有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珍爱我国文化遗产”等内容。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新课标,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才能把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备课中,为备好课指明方向。小学品德教材在内容编排、活动设计上丰富了主题活动内容。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材,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学习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注重个人思考和理解,才能学得深、学得透,为备好课储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二、学习借鉴与个人思考相结合是备好课的重点

教育信息化、教学网络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借鉴网络资源备课成为教师备课的首选途径。现行小学品德课程涉及品德、历史、自然、社会等多学科知识,单单依靠教师原有的知识来备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全面查阅、搜集所需的备课资料,能够创设引人人胜的教学情境,设计出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网络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名师的教案、教学实录,可以下载其他教师上传的课件作为参考,还可以从网上收集需要的教学素材,如历史人物及事件、时事新闻、背景音乐、小故事等。

虽然网络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借鉴不等于“拿来”。教师应结合本地、本班学生实际,对网上下载的教案、教学素材进行适当修改,使其真正为我所用,不能生搬硬套。例如,笔者在备《帮帮残疾人》时,发现网上下载的课件是关于南宁市特殊学校学生的影像资料,与我们那坡县的实际离得较远,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便把内容换成了本校某学生的具体事例,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创造性和教师本身的个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备课时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维,展现自己的个性,使教学活动生成动人的乐章。例如,在备《帮帮残疾人》时组织学生开展“单手穿衣”“盲人走路”“聋哑人交谈”等活动环节,有的教师为了便于课堂引导,主张把活动放在课内进行;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时间,则主张让学生自己在家进行体验。教师的关注点不同,活动安排也各不相同。同样的道理,如果教师的声音好、朗读好,可以多准备一些小故事,以“讲”感人;如果教师的感情充沛,可以多设计一些情景表演,以“情”动人;如果教师足智多谋,可以多设计一些问题讨论,以“理”服人;如果教师活泼好动、风趣幽默,则可以多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三、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是备好课的有效途径

小学品德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品德教师,大部分都是兼职教师。客观上,他们身兼数职,执教的一些班还是大班额,教学负担重,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备课;主观上,许多教师一直把品德学科当做副科来看待,缺乏备课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笔者认为备好小学品德课需发挥教师团队力量和个人智慧的作用,走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道路。

集体备课要求同科目教师在每学期初就要共同研究课标和教材,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研究,达成教学共识。其主要流程是:备课组学习课标和教材――把备课内容分配到主备人――主备人拿出初备教案――主备人课堂实践――备课组讨论完善――形成集体备课教案――课堂教学。集体备课注重教师个人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快速提高个人备课能力和整体备课水平。集体备课后的教案为本组教师共用,实现校内教学资源共享,可以有效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实践证明,集体备课是行之有效的备课方式,已经被很多学校教师所追捧。值得注意的是,在集体备课中,一要防止教案的简单拼凑,不能把个人原始备课教案直接当成集体备课教案;二是防止发言人“一言堂”,每个教师都要积极参与研究活动,踊跃发言,“百花齐放”才能真正提高集体备课质量。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个人备课重在落实细节和再创造。具体备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指导、课件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教师可以借鉴集体备课教案,采用加减法设计出适合个人的新教案,备课时间缩短了,备课质量也提高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是相互交融的,教师只有把个性化的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融合起来,求大同取小异,才能备出既有特色又有水平的好课,达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学目的。

四、本学科备课与其他学科备课相结合是备好课的升华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个教师的职责。”而“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每一门学科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也一改过去脱离生活、空洞枯燥、缺乏针对性和效性的现象。例如,《给学校画张“地图”》一课,通过画画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画学校“地图”的方法,在画画的过程中倾注学生对学校“爱”的情感,注重学生对学校“爱”的独特感受,使品德教育融人美术知识教学过程。又如,语文课中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撒谎的孩子》等课文与品德课中的《诚信是金》都告诉学生做人要讲诚信,都是进行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此外,数学、英语、自然、体育等学科也蕴涵了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综观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和巨大潜力,把品德学科备课与其他学科备课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使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水融,实现知识与道德、教育与教学、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启迪与熏陶。

篇5

从前有研究对武汉市四所高校(武汉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办学及课程设置情况调查分析来看,我国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培养计划不断完善;办学形式多样;各类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得到不断提高;教学设备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的办学成果,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某些方面达到了“新课标”对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标准要求。以下几个方面的有益举措为人才培养做了有力的保证:

1、总体上有较为完善的培养计划。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各个学校的培养计划围绕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与学位、主干学科、专业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构成、教学进程计划等八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而完整,且各环节具有相对统一性,都能围绕明确的培养目标而展开。在课程体系和主干学科等方面都能看到“师范性”的特点。这为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是确保实现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前提。

2、课程的开设顺序基本上采用从基础到专业过渡的课程设置。力求体现的是强化基础、淡化专业,拓宽专业面的特点。从基础到专业的课程设置顺序符合学生知识掌握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课程设置的结构使学生形成“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体现厚基础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多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重专业轻基础”的弊端。为学生今后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这与新课标对音乐师资全面素质能力的要求相吻合。

3、课程设置内容基本上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相对应。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内容可由六个模块组成即: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基本上能与之对应设有相应的课程如:中外名曲欣赏、声乐、器乐、歌曲写作、舞蹈、民族音乐等课程。当然,这只能从形式上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具体是否与基础音乐教育达到最佳接轨还应对具体每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4、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上的创新。课程内容的创新如:世界多元音乐等新课程内容的开设,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帮助。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反映出来的对音乐师资知识面上的新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多元文化”。当然,这种创新的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另外,在技能课的教学形式上多数学校采取个别课、小组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形式,不再是一味地追求专业技能的学习,使得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表演型人才”培养有了更为突出的区别。

5、重视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合唱指挥”这一课程的学习在所调查的几所高校中都占有相当的课时比例(江汉大学为192学时,华中师范大学为142学时,湖北教育学院为108学时),基础音乐教育改革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音乐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类课程最易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有助于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这一学科知识的掌握为学生今后担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开展歌咏活动打下良好基础,是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途径。

6、办学体制的形式灵活。如江汉大学不再采取一味的四年制学制,规定基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本科为三至六年,对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类学分的学分,允许提前毕业。以上几点说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无论是从宏观调控上还是从微观的课程内容、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上都体现出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接轨之处。现阶段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办学形式、体制、学制(如弹性学制的试行)、及教学内容改革上的成果都是值得肯定的。音乐教育是一个双重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它无论在高等师范学校还是在音乐艺术学校,都要求培养出既有专业音乐技能又有教学能力的人。从几所学校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除了个别学校没有在必修课上明显体现基础教育理论的课程外,其他学校对这方面课程都不同程度有所体现。四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果,基本能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有一项较为突出的专业技能;有较为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教师职业素养,能掌握一门外语,懂得计算机的操作;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中西方音乐历史知识有所掌握,了解一定数量的中外作曲家与作品。整体办学能体现师范性,强调多能性、重视基础。但是,这种人才培养结果与新课标反映出来的对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能力上的要求标准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建设与新课标对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差距

从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与新课标对音乐师资的知识要求标准相比较,主要还存在音乐与相关文化、现代教育理念、多元音乐文化、民族民间音乐等方面知识的不足。此外,对各类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也还需加强。这些知识与能力的相对缺乏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陪养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覆盖面窄及课程结构不合理(门类多、缺乏综合性)两个方面。

1、课程内容未能体现新课标对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知识面的拓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力度不够:(1)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包括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自然科学、音乐与文化等,这类课程在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中,没有体现出音乐与其它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这种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对已有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2)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材与教学法,从四所学校的必修课调查来看,只三所学校有所体现。除武汉音乐学院这类课程都开有两到三个学期,其它学校都只开课一学期。这类课程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职业方向性指导,是每个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应该作为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必修课来重视。(3)感受与鉴赏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内容面上没有得到拓展。只注重对欧洲音乐的介绍,很少有对非洲音乐、拉丁美洲等其他民族音乐的介绍。实际上这些民族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音乐文化精华。鉴赏课内容都没得到拓展,不利于培养学生广阔的审美视野。这就使得培养的人才在知识面上与基础教育所要求的“理解多元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存在一定差距。(4)音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类课程少。从调查情况来看歌曲写作、即兴伴奏这类课程在有的学校有所体现,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还有的学校没有开设即兴伴奏课。二是教学实践的课时安排不够。教育实践环节是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学以至用的重要体现,有的学校只在第三学年开设一周的时间,难以保证学生在上岗前初步掌握基本教育技能的需求。

2、课程过于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多、内容难缺乏整合性、综合性特点。音乐教育专业是属于音乐与教育交叉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它的课程设置总体上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所谓的“综合性”,并不是单纯多学科课程并列或量的增加,而是各学科知识系统为适应跨学科学习而做的综合精简以及学科之间有机结合产生新课程的质的变化。另外从我国基础教育对音乐课程内容的调整来看,也是体现学科综合、简化教学内容、从技能传递到文化传播的理念。这就要求这种理念也应该贯穿到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但是,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尤其像专业基础课还是没有发生实质上的改变,基本上还是原来的课程设置思路。自1987年“音乐教育专业”这一名称正式确立以来,国家对该专业的主要课程规定为: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歌曲写作法、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钢琴、声乐、器乐、合奏、合唱、指挥法、教育学、心理学、美育概论、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经过了20年的发展,在这20年的发展中基础教育也经历了多次改革。但是从我国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具体参见文中表1-4)与1987年国家对该专业规定的主要课程对比,不难发现,其中的许多课程还是在按原来的模式在开课。其实,某些有着密切学科联系的课程如: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等两者间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可以考虑将两者进行整合。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培养创造意识,同时也能改变课程门类繁多的现状、体现学科教学的新观念。但从音乐教育专业始建至今,这些课程的设置模式就没有发生过改变。这反映出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力度没有体现出与基础教育改革接轨,不能紧跟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步伐。

三、高师音乐教育的现存问题分析

笔者认为,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滞后,而导致的人才知识结构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需求标准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

1、学校教育的大环境影响

多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已经在整个教育环境中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某些学科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性思维,许多教育者不关心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不重视理论研究,对教育理论缺乏应有的认识。年复一年的技能传递,二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内容,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某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应该突破传统,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但一方面由于没有在所有教育者中形成共识,多数是有认识没行动。相关部门也没给予应有的重视,再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拓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材各方面资料等一系列的准备。种种原因的影响导致高师音乐教育滞后于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2、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不够

高师音乐教育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所学的学习内容并不能与基础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很好衔接。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不够。目前高师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仅有的一门课程“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学法”(有的学校为称“音乐教学论”),因学时短,一般为一至两个学期,学生只能了解音乐教育理论、教案的设计等一般通识性的教学知识,对学科的新发展动向、基础教育的全新教学内容知之甚少。另外,部分教师对基础教育缺乏应有的关注,许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多年未变。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毕业后发现,花大量时间学习并掌握的难度较大的学科内容,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并不实用。因而,高师音乐教育要做到使学生真正能达到学以致用,还需学生和教师共同了解基础音乐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

3、处在试用期的“新课标”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篇6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个性化解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

2、以优化问题设计为中心,提升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以感悟赏析文章为途径,塑造健全人格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4、以语文课堂为契机,培育人文精神

语文“新课标”指出:不管学习何种文体的文章,都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精神境界的提升。

通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特点的阐述,我们知道了初中阶段侧重于促进学生这些方面的发展:阅读个性化、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和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与初中生的发展特点,情境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他们在有趣味的情境中学习,既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利于入情入理,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二、情境教学的实施方法及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有人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

1、创设情境的方法

如何设“境”?如何动“情”?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还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的。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这里重点介绍三种:

(1)多媒体展示法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编排教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让他们陶醉在美的世界中,把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让学生在愉悦中吸取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

(2)音乐渲染法

对于一些重想象的文章,不妨使用另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音乐引入课堂。教师在选择音乐时,要考虑到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应与课文相符。上课时恰当地利用音乐对人的心灵的感召力,可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渲染教学情境。

(3)课本剧表演法

如何让学生主动地融入课文内容,并体验其中的情境呢?编演课本剧无疑是最佳方法。让学生去说作品中人物所说的话,做作品中人物所做的事,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特别是人物的行为、心理有切身的体验、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自己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2、情境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如果说“境”是客观的,可以用一些技术手段去创设,那么主观的“情”,我们该如何营造、如何诱发呢?我想,还得靠教师。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潜在的、内蕴的,需要教师调动,需要教师激发。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充沛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深厚的知识积淀、高尚的人格和及时的思考。

(1)充沛的情感

教师用情感激发学生,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事实证明,只有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生动的语言

教师生动的语言表达也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潜在的,内蕴的,需要教师调动,需要教师激发。

(3)深厚的积淀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学识,以教师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学习之情,让学生自己带着情感、带着疑问主动走向求知的天地。

(4)高尚的人格

篇7

一、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中没有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从目前的初中音乐教学发展情况来看,课堂中仍然存在“填鸭式”或者“放羊式”的单调教学形式,教师仅仅根据教学需求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和灌输,忽视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初衷。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频繁,使得教学进程没有切实地结合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以及最新的学习动态等因素,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教学观念和方法落后、陈旧

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的高低与课堂教学观念以及方法密切相关。由于受到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不少音乐教师在课堂中都会采取“讲知识、识歌谱、练巩固”等的僵化模式,教学中没有适时地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的主动积极性和热情。还有,在教学手段上,不注重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致使很多宝贵的教学资源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3.教学目标缺乏实际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初中音乐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目标,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教学实际以及新课改的要求,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从目前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发展情况分析来看,“照抄教案和参考资料”等备课行为仍然存在,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把握,只重视所谓“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很多教学任务的编排只是为了应付短期考试的需求,没有进行教学目标的长远规划,久而久之,目标的不实际和不清晰将会给教学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二、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水平的良好途径

1.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气氛

教学可以看成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在初中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调度自己的教学情绪,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在实现音乐课堂互动的前提下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作好铺垫。教师是课堂教学情绪的引导者和输入者,教学思维、行为以及学生学习情绪等的活跃都与教师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下进行以情授学,要注重音乐情绪的调动和渲染,从而改变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抵触情绪,获得良好地教学成效。

2.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情景化教学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教学事实,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将会在情景化教学的氛围下为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提供更多的活力。

首先,所谓“情景化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图片、音乐以及视频等媒介将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在仿若身临其境的气氛中培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打好自身的音乐基础。比如,在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成就”相关音乐内容时,可以选取在中国音乐史上有一定地位的音乐作品《歌唱祖国》,教师在教授之前要结合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以及教学需求,收集既能反映教学内容又符合学生兴趣和追求的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将其整合成生动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予以展示,在学生彷如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灵敏嗅觉和感悟能力,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为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其次,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之时,要注重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完美契合,摒弃教条主义中的“人云亦云”等不良教学现象,促使情景化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再者,初中音乐教师要经常性的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地说出自己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看法和建议,集思广益,为初中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强而有力的催化剂成效。

3.发挥分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初中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运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新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满足这一使命的要求,而且为初中音乐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力。具体来说,教师要将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进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方面的素质进行分析和整合,使得所形成的学习小组能够实力均衡。在课堂教学进程中,要尽可能将更多的时间交由学生去处理和掌握,使得他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和锻炼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进行中国现代民族歌剧的核心内容学习之时,可以将《洪湖赤卫队》当做教学素材,并且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新颖性的学习,即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看书、讨论、上网查资料等形式了解该学习内容,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以不同的生动表演形式在课堂中进行情景再现,并且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其中,为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打分,如此一来,学生在更加深刻认知教学素材内容的前提下深化了对该音乐剧的认识,从而加深了自己的学习印象,为自己音乐天赋的培养作好了抢而有力的铺垫。同时,在进行分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性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一些趣味性的课外活动,在此进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能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便更顺利地开展音乐教学。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学;创新思维;积极探索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已历经10年的实验,成果显著,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新课标修订稿出台前夕,本研究从目标、方式、内容、组织等分析了体育新课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对将来的体育新课改提出期待。

1.体育新课改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目标过于全面且不够具体。第8次体育新课程改革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5大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包括了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所涉及到的从生理到心理,从知识技能到情感态度等的方方面面[1],而且是基础教育的每个学段,都提出了这5大领域目标。很多一线教师错误地将这5大领域目标直接搬到了课堂,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完全按照5大领域进行设计,如有位一线教师为一节搏击健美操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运动参与目标:培养学生终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行为,自觉参与学习。(2)运动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音乐节奏与肢体动作的关系。(3)身体健康目标: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发展灵敏、柔韧、耐力和力量及反应等能力。(4)心理健康目标: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学生机智灵活的优秀品质,体验音乐和运动相结合的运动乐趣(教育学/学科教育论文 。(5)社会适应目标:在集体活动中提高群体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从该目标所表述的内容来看,几乎任何一节体育课都难以完成该目标中的各项要求,一是因为目标过多,而上课时间有限,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的练习次数与时间就更少,有限的时间难以对学生发展的促进面面俱到;二是目标要求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就难以评价。如“身体健康目标: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发展灵敏、柔韧、耐力和力量及反应等能力”,灵敏、柔韧、耐力、力量及反应等能力都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所能得以提高的能力,各方面的提高都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这样的目标实际上并不能看出是某节体育课的目标,某些目标项更像是单元目标或学期目标。就目标而言,新课改实验前期教学目标大量套用5大领域目标,后来研究者已经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但一线教师的教案中所反映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1.2 新的教学方式有所引入但对实质把握不准。新课改后,体育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诸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逐渐出现在课堂中,但在运用这些方式的时候,明显表现出“形式化”的现象,反映出一线教师对这些方式的理论认识不够深入。如简单地把合作学习看作分组学习,把自主学习看作自由学习,把探究学习看作讨论学习等[2]。如在这次新课改前期,探究学习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关注,在课堂上大量出现探究学习,但问题在于,一线教师对“何为探究学习”“探究什么”“如何探究”等一系列问题缺乏全面和准确的把握,导致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出现“只见扎堆不见探究”(集合在一起讨论)的现象[3]。后来随着新课改培训工作和实验的不断深入,在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引导后,虚假的探究学习有所降温。

就内容而言,改革初期呈现泛杂现象,随着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提高,也随着国家审定教材的编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逐渐趋于正常化,那些不该进课堂的内容逐渐减少,但体操尤其是器械类体操项目的教学依然在大部分地区难以开展。

2.对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的期待

2.1 深入、具体的新课标解读。体育新课标修订稿即将出台,结合新课改实验期间的种种问题和突出现象,对新课标修订稿的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具体的新课标解读文本展示给广大一线教师,让他们能够通过全方位系统的解读,深刻了解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不至于再次走进误区,从而少走弯路。如新的学习方式的解读,不但要能够介绍新的学习方式,更需要说明新的学习方式的引入方法及评价引入效果的方法。也就是说,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新课标是什么的层面上,更要能够让一线教师知道“为什么”,不但“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解读才能真正发挥其解读功能。

2.2 提高认识、强化管理。体育新课程改革10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课改过程中认识上的不到位,管理的滞后,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顺利实施新课改产生了不良影响,由此,学校领导需要对体育新课改的重要性、全局性等方面提高认识,还需要在管理上采取更有效的跟进措施。如体育课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若跟不上,则难以执行新课改,学校领导是否能够给予大力支持,决定着改革是否能够正常推进。

就教研部门而言,如果某个省、某个区在体育课改进程中出现了体育课改的异化现象,愿不愿和能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也是课程改革推进的关键。因为,教师在改革中的积极尝试,难免有时缺乏准确的判断,如若得不到学校领导和教研员的正确的管理和引导,就很难从误区中尽早走出来,势必会影响到体育课改目标的实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