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公共管理模式8篇

时间:2023-07-24 09:23: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共管理模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共管理模式

篇1

内容摘要:新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本文阐述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实践应用和现阶段的研究状况,以期其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模式 启示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自公共行政诞生以来的100多年里,它一直是政府管理的主要形式。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又使一种具有新特色的公共管理模式凸显于世。如果说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的话,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是政治与行政二分和官僚组织理论,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这里的经济学主要是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委托理论等)。

新公共管理是个非常松散的概念,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又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还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其名称在西方也不尽相同,如在英国叫“管理主义”,在美国则称为“企业家的政府”或“新公共管理”,在其他一些国家又称为“市场导向型公共行政”等,但它们都具有大体相同的特征。对于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定位,学术界存在两大基本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新公共管理的出现具有库恩在科学革命中提出的“典范”或“范式”意义,是政府管理科学的革命性的变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公共管理只是“寻求政府良好治理的一种努力”,是多种管理的工具和方法的“交响乐”。

从实践上讲,“新公共管理”是一组政府针对现实问题的政府行为和政府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旨在克服政府面临的危机、提高政府的效能和合法性。从理论上讲,则是基于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考虑,对行政与管理概念的再认识,对公共部门的抨击回应,对经济理论的变革、对私营部门变革和技术变革的再审视,以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和政府自身管理手段、过程、模式的重塑为主线,以解决新时代政府管理社会和管理自身事务问题为宗旨,以经济、效率和效能为基本价值的管理理论和心智的努力。

新公共管理思想阐释

尽管与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适合于发达国家,但这是否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却不得而知。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始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方式就必然适用于不同的环境。新公共管理可能与发达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那么与新公共管理兴起并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相比,不发达国家在采用时就会受到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确也采用过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因此也盛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所有熟悉的官僚制度。官员通过考试获得了终身雇佣。即使在最贫穷的国家,官僚制度也要维护那些地位显赫、薪水相对较高的精英集团的利益。

有人认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传统的官僚制在许多国家都已失败。霍姆斯和尚德都主张,“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管理改革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我们相信,基本原则对每一个国家都是适用的” 。另一方面,米诺格认为,“市场检测和内部市场等复杂的改革不可能在发达国家之外行之有效” 。然而,与把新公共管理排除在发展中国家之外相反,更为合理的方法是以务实的方式具体确定新公共管理在发展中国家运用的一系列前提条件。斯蒂格利兹主张一种新的发展日程,包括国家作用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政府和私营部门进行合作,促进政府建立市场。在一些领域,政府应当更多地进行市场调节。这就要求政府改善自身的工作绩效,通过尽可能地利用和促进竞争来广泛使用类似于市场的机制。任何国家在采用这些观点推进市场经济建设的时候,都应当有足够的基础条件以采用包括市场检验和履行合同在内的新公共管理。

我国公共管理模式概述

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切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政府管理理论,中国公共管理学者还没有一致的立场和观点,更没有形成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概念。虽然我国学者对公共管理的理解不一致,但是他们都认为公共管理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从研究对象和范围来看,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两大类;第二,公共管理实现了由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向外部取向的转变,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转向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使得公共管理的战略管理、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等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第三,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与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是在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指导公共部门管理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它比传统的行政学更具有现实性;第四,公共管理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第五,公共管理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它充分吸收了政治学、社会学等当代各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工商管理的方法,从而使公共管理学的知识框架更具合理性。

中国政府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当代公共管理理论成果,但是总的来说仍然是以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为主导。2008年进行的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目标是: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这次机构改革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从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看,仍未突破公共行政的传统准则。

虽然东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改革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所处的社会发展背景不同,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但这并不排斥我们在改革中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使普遍的新公共管理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这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

新公共管理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启示

在当前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时期,我们亟需一种全新的理论来拓宽我们的视角,作为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理论指南。新公共管理既是西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产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凸现出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新公共管理不失为一个全新的改革理论视角,对我国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引入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使公共服务市场化,如实行“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鼓励私人投资和经营公共服务行业,打破政府的垄断,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长期存在着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基础瓶颈”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因此,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产业管制”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非国有产权进入这些领域与国有产权合作或单独投资和经营,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和压力结构,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中国的航空运输市场就是如此,中国的航空产业仍属国有,只是在航空运输上引进竞争机制。外国航空公司可以进入中国的航空运输市场,便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推动了中国航空运输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注重既定的法律规章制度

新公共管理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注重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这应被视为是西方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更为成熟的一种标志。当然,在我国现阶段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一套行政法规和人事法规,并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实现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法制化。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制度毕竟是手段,它是为政府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服务的。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应该同时考虑如何将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应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取向,始终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公众需求。

(三)合理借鉴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管理模式应继续完善官僚制行政方式的同时,合理借鉴私企的管理方法。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公共行政管理实际发展水平来看,官僚制对于我国行政发展并未完全过时,我国在政府改革中,有必要努力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官僚制行政方式,但这并不排斥我们在政府改革中借鉴私企的管理方法。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结果控制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管理重视效率,重视产出,重视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为公共行政管理包括中国公共行政管理所借鉴和学习。

(四)强化政府管理职责

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改革,增强政府服务中的顾客意识。目前经过几次政府机构改革,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灵活、高效的政府管理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方面,政府管了许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另一方面,本该由政府管理的职责却做得不够好。所以,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环节是:还权于企业、社会和公民,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不以公共权力主体的身份介入私人关系领域。在我国政府实践中,应推行政务公开、政务超市、社会承诺制、电子政务等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追求零顾客成本。为了使这些以顾客为导向的改革措施落到实处,我国政府应积极建立一些适当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标准和申诉处理标准,以便公众监督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五)注重公共管理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联

新公共管理重视政治对行政、对公务员的影响。这一点给我们的启发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需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其他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绩效与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政治体制不能有效地保证健全的政治责任制度,不能使政府保持一定的政治权威,那么公共行政就有政治失控的危险。在一个缺乏政治权威和政治责任的体制里,政府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质量是不能得到制度保证的。

总之,我国的公共管理模式应立足实际,科学合理学习借鉴。即使是同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欧美各国,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其实行新公共管理的进程、速度、重点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均各有特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借鉴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时,更应立足国情,走“内生化发展的道路”,简单地照抄照搬,无益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澳]欧文•E•休斯.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谢庆奎,魏娜.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高教出版社,2001

5.谢明编.公共政策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金太军.当代中国公共管理与社区治理丛书(第二辑)[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8.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篇2

1.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NewPublicManagement)是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新型公共行政理念。它明确强调以公民的利益为本,坚持市场化的竞争导向,以期实现多元化主体的管理模式,形成在政府的只能中由被动者向主动者的角色转换,在工作项目具体的运作中形成分权协作、民主参与的管理新模式。公共产品理论是最接近实际也是最贴近新公共管理理念的管理理论,对于很多管理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功能。公共产品理论认为,按照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不同程度,可以讲所有产品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排他性和竞争性都极强的纯私人物品,如棒棒糖和衣物等;排他性强但竞争性弱的自然垄断产品,如公共消防、电视信号等;竞争性强但排他性弱的公共资源,如海里的鱼;排他性和竞争性皆弱的公共设施和物品,如国防等。

2.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模式

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产生最开始是由政治改革引起,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新公共管理”运动已经持续近三十年了,“新公共管理”改革在各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改革内容与改革精神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其理论也在逐渐扩展到中外各项管理领域的事业中去,在最基本的公共视野中,新公共管理的模式已经占据的主要地位,这些模式主要有以下10种:政府服务、政府出售、政府间协议、合同承包、特许经营、补助、凭单制、自由市场、志愿服务以及自我服务等。这些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模式也分别以不同的程度被应用于当前我国的各项管理事业中。

二、高校管理模式的可能选择

在高校的管理模式选择中,应如何基于新公共事业的管理理论来界定和衡量自身的管理模式所处利弊,应适当地根据具体的情况及问题进行具体的调整和分析。这需要兼顾政府与高校两大管理主体的作用。从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出发,高校在选择自身的管理模式中应当发挥政府的机制作用,保障高校的自主管理权益。引入市场环境下的竞争机制为原则,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灵活性,并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僵化的管理模式,广泛采取混合式、复合式的管理模式,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寻求自身发展的必要出路。而真正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角度而言,高校从属于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事业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而公益性自愿完全由市场自主分配的承担又是不尽合理的,因此,高校在自主管理模式的选择上还要兼顾其职责和义务,将公共产品的传统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相结合所形成的多元化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三、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高校管理模式分析

1.高校新公共管理模式中的契约机制

所谓的契约机制是所有被管理事业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公共管理中采取的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手段,是所从事项目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际上是指当事人之间在意愿基础上的建立的有必要兑现的承诺和协定。从世界高校范围内来讲,无论是在权力自由化的欧美还是在权力高度集中的东方各国,对于高校的管理都在不同程度地追求契约精神。从整体上来说,高校与政府之间达成着某种“契约”,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而言,高校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和办学理念,但又不得不与政府之间形成良性的权利制衡,这就需要将契约机制合理引入。高校管理模式中契约机制的形成从政府的层面考虑,要依托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实现。这涉及到整个教育系统范围内的权利与责任的划分,以便健全和完善我国教育体系。而从高校的层面来考虑,契约机制要依托高校本身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目标、财力把控和资源分配等等方面,从细节上明晰高校所要承担的义务与管理职责。并且在必要情况下,政府与高校双方以法律合同或协定的形式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契约,加强对高校契约机制管理模式的普遍认同。

2.高校新公共管理模式中的问责机制

高校新公共管理中的问责机制可以看成是契约机制的延伸,“高校问责是高校向其他利益相关者报告、解释、证明和回答有关高等教育资源使用及其效果的情况,是一个证明高校自身履行职责、实现办学绩效及教育质量的过程。”在高校的管理体制中,对政府与高校实施契约的监控本身就体现了问责机制,关于责任的对象与主体都要逐步建立起宏观和微观上双重的划分和界定。与此同时,政府与高校两者还可以通过引进第三方评价,来真正实现管理模式中管、办、评的分离。

3.高校新公共管理模式中的市场导向机制

篇3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们生活逐渐变得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受这些因素影响,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信贷危机。人们开始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经济学管理和企业管理为导向,信息技术为推动力的新公共管理运动逐渐兴起。新公共管理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的作用更应该是一个舵手而不是划桨者;

(2)管理应参考市场管理模式,增强岗位竞争;

(3)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应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引进企业成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4)防止权力集中,合理分权;

(5)坚持服务理念,管理应以人为本,服务于大众;

(6)有以前的注重工作过程转变为注重工作结果;

(7)融合电子信息技术,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加强管理。

二、我国目前管理模式的弊端

管理模式是长期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由管理理念、体制、方式等组成的可以与社会互动的一个系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经济转型,大力发展市场化经济,推动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改变,因此,管理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略显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制约了管理工作的推进。

1.管理理念落后。

管理念是在管理工作中坚持的原则与指导思想,是行为的大体规范。我国在社会转型中也在同时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寻求管理模式的改进,提高效能的发挥。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工作人员存有“官就是管”、“权力最大”等封建社会的糟粕思想,使得他们在工作中把管制看得比服务重要;把权利看得比责任重要;只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等一些列有损国家形象的行为,降低了效能。

2.管理体制不合理。

管理体制是对工作内容的规定。十七大召开以来,管理体制得到了进一步改革,是管理体制能够适应我国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但是由于发展时间段,新的管理体制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完善。职能混乱,管理中频频出现职能划分错误、一些管理部门越俎代庖进行管理、一些工作没有人管理等现象;公共项目建设不完善,存在不平衡现象,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有较大差距;职权划分不明确,交叉管理、跃层管理等得不到解决,降低了工作效率。

3.管理方法陈旧。

管理方法是在管理过程中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技术、措施。管理方法灵活度非常高,正确的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人员不能死搬教条将其当做“工具”使用。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对的关注度加强,要求越来越高,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明显加大,传统的管理方亟待创新。目前的工作人员无法改正以前形成的命令型工作模式;工作透明度过低,处理事务仍采用老旧的流程(审批、通过或取缔)与公众互动性不足。这些都制约了当前社会下工作顺利的展开,限制了管理能力的突破。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管理模式的改进策略

欧洲一些国家较早的应用了新公共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我国可以引进其管理模式,加以改进,取其精华,使其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管理工作的展开。

1.转变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的先进与否决定了管理的方式,对效能的发挥有较大的影响。要想喜欢边管理理念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1.1树立服务理念。在企业管理中有一句话“顾客是上帝”,而新公共管理也强调以人为本,服务应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管理者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抛弃管理者的身份,转变思想,增加的亲和力,把人民视为顾客,不让“为人民服务”只是一句口号。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注意调查人民需求,提高服务水平,改善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还应建立反馈机构,接纳民众意见,让公民也参与到某些决策中,并让公民对的服务做出评价,促进不断完善自我。另外,工作人员应该变传统的作风,尽量走到群众中间,与群众展开互动,尤其是各层领导,更应培养自身服务观念而不是作威作福。

1.2树立市场理念。管理应借鉴市场机制,开展岗位之间的竞争,继而扩大到间的竞争,竞争服务水平、管理措施、服务质量等。开展公共事业时应具有商业眼光,展开招商投资,降低服务成本,为国家节省开支。通过招商,与企业展开合作,并通过取长补短促进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服务样式的多样化,使管理体制更加完善。而企业中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如果被所用也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1.3树立质量理念。新公共管理要求对工作进行控制和评估,更加重视工作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因此工作人员应树立“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改变传统管理体制中重过程而轻结果,只要求数量而不要求质量的理念。通过对工作的评估,找到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善,提高服务水平。

2.加强深化体制改革。

2.1转变职能。新公共管理模式要求职能重新定位,强调的作用更应该是一个舵手而不是划桨者,负责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而不是“萧规曹随”做一个执行者,的职能转变同样应以市场为导向,划分清楚、市场、社会各自的职能,防止出现越位、空位等现象。

2.2推进组织结构改革。新公共管理要求用最新的组织理论对结构进行优化与改造,使管理体制能适应改革下的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减少管理深度、扩大管理宽度。建立信息平台,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使能第一时间收到外界的反馈信息。另外,地方应于中央进行合理的权利划分,建立起平衡的关系。

2.3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由于公共服务属于非盈利行为,没有企业的参与自然不存在竞争,这就导致了服务人员工作热情不高,服务效率低下。针对这一点,新公共管理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使公共服务带有市场色彩,打破了的垄断地位,增强了竞争。通过各方的竞争运营,服务更加多样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同时也降低了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减轻了财政负担。

3.创新管理方法。

3.1积极改进管理方法与技术。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引入管理中是新公共管理强调的,但是并不能全盘接受这些方法,取其精华,如科学管理、重视客户反馈、绩效审核、成本控制等。通过改进,使之能为管理所用,建立符合管理的方法与技术,如部门的考核机制(包括绩效考核、目标考核),服务成本测算等,提高办公效率。

3.2建设电子化。将管理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改革,创新管理方法等。通过互联网,信息传递更加快捷,为扩大管理宽度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建设电子化,使政务处理电子化与透明化,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民众对的关注度,使民众拥有应有的知情权。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 内涵 启示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尽管不同国家在改革的具体措施上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改革中改革原则和基本价值取向上的相似性,使人们普遍认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正在出现。这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就是新公共管理典范。在实践上,“新公共管理”代表着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之间的决裂,在理论上,新公共管理理沦也普遍被认为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新的理论范式。鉴于“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的立场,如何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来理解和把握新公共管理的改革实践及其理论实质,成为我们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是我们正确评价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也是我们借鉴西方文明的前提。

                      (一)

    在基本理念上,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功能是社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通过“管理”功能对劳动力要素和复杂的信息技术、组织技术、物资形态商品的生产技术的有效组织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保证。因此,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分离的和特殊的组织功能,并且管理者必须拥有合理的“管理权限”。“新公共管理”的信条就是“让管理者来管理”,这是良好管理的基本准则。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引进私营部门中的良好商业实践在公共部门中实现。

    具体而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崇尚政府管理职能的市场化。政府管理的市场化包含多层含义,首先,指政府公共服务生产的市场化或私营化。既然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中管理绩效低下,公共服务的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因此,以市场化的方式来生产和提供公共服务成为优先选择。其次,竞争的重要作用。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竞争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核心力量,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如果导致私营企业垄断性的生产地位,将一样是没有效率的。因此,关键在于在公共部门创立内部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来产生高效率和低成本,以改进政府绩效。最后,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优越于公共部门,并可用于公共部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管理之间的区别是一种假象。因此,政府应移植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使政府管理更贴近市场化。

    第二,推崇自由化的管理。新公共管理将政府困境理解为低劣的管理向题,认为公共管理者是专业人士,政府部门的不良绩效不是他们缺乏管理能力和不履行职责的结果,而是“坏制度”的结果,是繁冗笨重和不必要的规则、规制及其他约束严重束缚管理权威和管理能力的结果。新公共管理倡导者指出,真正履行管理职能的管理者只有非常有限的管理权限,在实施管理权威方面要受制于细节详尽的财政预算规程、人事规则、采购制度、审计制度而丧失管理的灵活性,无法对变化的环境或者顾客需求做出回应。正如撤切尔夫人任命组建的“雷纳效率小组”在研究“下一步行动”改革过程中所发现的那样,“公务员招募、解庙、晋升、薪酬、工作时间、安置、分类、工作组织以及TT(信息技术)的使用等,都不在各个层次上多数管理者的控制之列”,大多数管理者缺乏对组织进行有效管理所必须的权威和灵活性,管理权威与管理事项严重脱节。因此,改革策略的设计就必须合理赋予管理者以有效的管理权威,让管理者从政府繁文绍节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如在财政、预算、人事、采的和审计等方面解除不必要的规制和控制,解放管理者的管理能量,放手让管理者来管理。

    第三,强调管理的政治性质。要求公共管理者抛弃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下政治与行政严格分离的教条,正视政府管理中大量的政策性行为,明确认识公共管理是在特定政治环境下的管理行为。对管理的政治性质的强调,要求在加强政府内部管理的同时,公共管理者必须有能力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处理与不同部门、组织以及与大众媒介和公众的关系,树立“顾客”的观念意识,以政治性的眼光来对待公共管理与外部环境的交互关系。

    第四,倡导企业家型领导者。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人员与市场中的理性经济人一样,有着自我利益最大化、逃避责任、机会主义、自我服务、欺诈以及导致道德风险行为的内在倾向。那么,为什么具有同样人性特征的私营管理人员和公共管理人员在管理绩效上会有优劣之别?原因自然不在于自利的人性,而在于管理环境的差别。繁冗的程序规则构成的管理环境严重压抑了管理者的管理权威,导致了低劣的政府绩效;相反,私营管理环境能有效疏导和利用私营管理人员的自利、机会主义和风险意识,使得他们能运用信息和管理能力适应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引导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管理绩效。具有相同人性特质的公共管理人员在相类似的管理环境下也可获得同样的绩效。因此,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设计一个恰当的制度环境,使公共管理人员拥有充分合理的管理权威。

                       (二)

    新公共管理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公共部门争相采用,尽管新的政府管理模式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重返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不符合时代潮流。在实践中,新公共管理改革也取得了巨大成效,政府规模缩小,财政危机有所缓解,政府管理和生产公共服务的能力普遍提升,政府的信任危机得到改善。新公共管理作为成功的改革典范,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篇5

(一)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数字,几乎每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符号。但是数据就没有那么好理解了。目前,对数据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可以笼统地解释为大量的数据、海量的数据。如何理解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呢?其实就是政府公共管理开始运用数据来进行管理,利用数据库软件工具对数据进行抓取,接着对其进行分析管理,最终得出结论。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有规模大、类型多样、时效高速等几个特点。采用数字管理模式,海量数据会不断增长,政府采集的数据来源渠道和种类也比较多样化,对数据的处理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这样以数据作为依托,可以更好地解决公共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利益。

(二)数字化办公模式对政府公共管理创新的意义

在政府公共管理中,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主要的任务是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福利。数字化办公模式对政府公共管理创新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对政府自身而言,在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中,政府完全可以用收集回来的数据分析政府公共管理的行为,以此作为参考,设立可行的预警机制,转变传统思维,面对挑战,改革创新,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让数据资源得到共享,令信息的传达更便捷更畅通,从而增强政府公共管理的效率,为科学的管理决策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对政府外部而言,能够把政府的相关信息反映给公众,使信息更加透明,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公众不仅可以参与政府公共管理的政策制定,还可以随时查看政府的执行情况,加大了监督政府的力度,能够不断推动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虽说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给政府公共管理带来了诸多的好处,但是在当前大趋势下,政府公共管理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一)行政思维方式落后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仍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中。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一般流程如下:问题出现了—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经验,避免下次再发生类似问题。但是现如今,社会的信息量相当的庞大,传统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已渐渐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了,因为在人们还没及时找出问题的根源时,大批量的数据和接踵而来的相关问题会扑面而来,让人们措手不及。

(二)数据行政文化意识不强

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缺乏数据行政文化意识。数据行政文化是指政府公共管理人员在处理行政事务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真实的数据处理事情,实事求是,看重数据的准确性。但是在传统的行政文化意识里,还缺乏利用数据处理事务的意识。这会降低政府公共管理的质量,降低政府在百姓心中的信誉度和公信力。

(三)缺乏专业的数据统计技术人才

在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了将近5个亿,基本上是美国的两倍;手机用户高达9个亿,几乎是美国的三倍。在这么庞大的基数里,意味着我国每天产生的数据也不会少。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尽管拥有海量的数据可供采集和发掘,但是却缺乏专业的数据统计技术人才,所以无法深入地发掘运用数据所带来的信息量,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复杂的数据,也不清楚这些错综复杂的数据所带来的价值。在我国数字政府公共管理中,常常会出现大量的数据被丢弃,甚至直接删除,造成资源浪费。

(四)大数据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体系不健全

在我国,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已经在逐步推行试用中,但是也存在一些隐患。例如一旦政府的公共网络受到攻击,民众的个人隐私也往往会受到侵犯。在这方面,我国虽然加强了对网络安全的管理,但是迄今为止,国家还没有立法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明文规定网络安全问题。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出于安全考虑,政府上下级之间或者是各个部门之间就不能完全实现共享信息资源。而对于个人来说,其隐私得不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那么群众的真实想法就很难传递到公共管理人员那里,政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就很难实现。

(五)大数据的合作共享程度不够

在我国信息资源中,重中之重的部分就是政务信息资源。政务信息资源在整个信息资源中有着主导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在现阶段,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的各个部门中、政府与政府间、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共享程度是远远不够的。部门间没有充分地利用数据,甚至导致政府的某些行政审批程序杂乱烦琐,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行政的成本。

三、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创新措施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这也为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创新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于政府来说,如何创新模式、应对挑战,笔者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改变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培养数据行政文化意识

当前,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和关键就是是否拥有大数据思维。要改变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就要培养数据行政文化意识。在进行政府公共管理的时候,要运用数字化的思维和理念,如根据收集采纳回来的真实可靠数据做出科学的决策。如何才能建立起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呢?首先在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中,运用数据平台大量地智能地搜集公众对政府需求的信息数据,其次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找出数据中有用的信息点,并对其进行推导和预测,最后根据推导和预测的数据制定优化政府决策的方案。上述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是一种预测模式,也是一种事前方案。

(二)培养专业的数据统计技术创新人才

培养专业的数据统计技术创新人才是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重点。这里的创新人才不仅仅指个人,也包括政府公共管理的整个团队。首先,要培养专业的数据统计技术创新人才,例如数据分析员、数据架构师等这些新兴人才。其次,创立数字管理团队。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所以要有团队的支撑,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及时地发掘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

(三)建立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让政府数据更加透明

在信息量庞大的当今社会里,要利用好庞大的数据库,建立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让政府数据更加透明。如何才能建立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呢?一方面,政府可以开放一些和民众交流的公众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政府官方微博等,让民众一起参与到政府公共管理中,这样不仅能增加政府的公信力,还能增加公众和政府的亲密度。另一方面,政府内部要共享数据信息,把有用的数据一起分享、一起分析、一起运用,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

(四)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正因为大数据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体系不健全,所以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从法律角度上来思考,要做到有据可行、有法可依,不仅要完善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还要完善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利保护法。对于网络安全管理,欧美国家相对来说做得较好。所以在完善法律法规上,我国可以学习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然后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

(五)运用数据建立政府公共管理监督体系

监督体系对政府公共管理是十分的重要的。政府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库专门用来收集公众的意见建议,然后由专业的数据人员进行分析,让广大群众对政府进行监督,随时随地了解政府的工作进程,让民众最大化地参与到政府公共管理中。

篇6

论文关键词:移动通信;公共管理;模式

一、移动通信技术对公共管理模式的影响

(一)促进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是时代的要求,是公共管理的必然趋势,而传统的媒介存在覆盖范围窄,单向应用无法实现互动反馈等不足,很难适应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移动用户高速普及,其与各个领域的结合高速推进,这些已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在移动通信的世界里,每个客户都被作为平等的权利主体,享有通信自由人的一切权利,都有权共享信息,及时了解各种管理动态,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完成与公共管理部门的交流。公共管理部门也能够从收集信息、制定决策到执行的整个过程都公开透明,有力推动了政务公开。尤其在工商、税务、教育、服务等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百姓关注的领域,都可以运用移动通信技术解决公共管理问题,这对于公共管理模式的改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影响不仅在于公共管理办事程序的简化,工作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可实现信息的对称和共享,使公共部门随时接受公众的监督,极大提高了政务透明度,促进公共管理改革的良性发展,使政务公开变为可能。

(二)推动公共管理流程再造

在新形势下,公共管理通过采取各种信息手段,实现了其管理环节的优化提升及流程的再造。移动通信技术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成为了链接公众与公共部门各个环节的纽带,这从移动网络技术在社区管理应用的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社区综合电子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原来处理社区事务流程发生了重要变化,不仅缩短了解决投诉的时间,还为街道、公安派出所、城管执法分队提供了共同办公平台,多家部门通过城市综合电子管理指挥系统共同进行社会治安防控、城市管理好公共服务。这种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引发的社区管理流程极具复制性,对整个地区、城市乃至社会的公共管理流程再造都将具有示范、启迪及借鉴作用。

(三)促进公共决策科学化

社会的发展使得信息以成倍的速度膨胀,信息量和决策量爆炸性的增加将增加决策的难度,正确的决策离不开信息的广泛搜集。尤其公共管理决策必须要建立在完善深人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基础上,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但决策者无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源中辨明民意源,无法对复杂的环境变化及各种突发事件做出及时的反应,从而容易使公共决策信息不健全,准确度不高,决策过程缺乏监督,偏离了公共目标。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它将信息收集扩展到每一个移动终端,它的“无缝隙”覆盖,使公共管理者与公众“零距离”接触,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其交互性特色使操作层与决策层直接沟通,使决策层做出的决策能够更高效更科学,使执行能更精确更到位。

(四)塑造全新的服务理念

公共管理是服务型管理,管理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随着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管理中的服务意识越来越强。公共管理者已经逐渐意识到管理不是管制,而是服务,其出发点、立足点与根本目的都是围绕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管理与服务的换位不是简单思想意识上的换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公共管理部门拿出实实在在的服务手段和措施。移动通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公共管理提供了丰富的使用便捷的服务手段。目前如何围绕服务来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如何为公众享受公共服务提供便利,成为当前公共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创新地将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于公共管理领域,既完善了公共管理的服务内容和手段,更对公共管理自身的服务理念提出了挑战。

二、新型公共管理模式探究

(一)互动模式

移动通信技术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互动性,它将积极促进公共管理、公共决策的科学合理性,未来的信息互动除了语音和图像,还有气味、温度、浓度等众多信息都可借此媒介进行传递,它使信息接受力和发出方可以实现实时互动交流,使沟通无所不在。当有重大灾情、疫情时,通过移动终端的远程监控,可以让所有相关部门都能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科学决策。通过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互动,公共决策能快速准确地制定、执行,使公众与公共管理者之间的互动沟通更加便捷、普及。公共管理者通过移动通信终端从公众那里汲取大量信息,在互动过程中,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减少分歧和决策盲目性,克服自身有限性。在博弈中公共管理者与公众形成公共决策的共同人士,使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趋于一致,从而使公共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二)参与模式

公共管理部门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同时,移动通信的发展也对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质量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专业化、复杂化服务单靠原有公共管理部门是很难独立完成的,庞大复杂的管理任务需要更多社会主体的参与。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行政部门、非赢利组织、私营部门、公民个人等都可成为公共管理主体,他们彼此合作,相互依存,共享公共权利,共管公共事务,使公共管理更加多元化。这些公共管理主体通过信息共享、交换资源,又形成资源共享,相互依赖,互惠合作的社会网络管理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为此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这个网络体系中,政府部门实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的换位,非政府部门实现了从被动排斥到主动参与的变化。

(三)移动政务模式

移动通信将带来政务模式的改变,继而实现其组织结构和组织间关系的变革。所谓移动政务模式就是使政务摆脱固定网络束缚,实现移动政务。人们用移动终端可随时查阅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相关行业领域的视频录像;轻松处理带有大量数据量附件的邮件;在任何地方都可使用可视语音导航信息,在突发事件时就近得到援助;在手机上召开视频会议,繁杂的公务都可在移动终端传递处理,形成移动办公模式,节省办公时间,提高办公效率,尤其是杜绝不必要的推诱扯皮现象。这种移动政务模式产生的最直接结果就是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的重要变革。过去公共管理部门工作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的现象将得到极大改进,由原来技术手段限制造成的信息传递扭曲、失实等现象将得到很大改变。信息传递中间环节渠道消失,组织结构扁平化,传递速度加快,信息共享范围扩大,移动通信将成为公共管理组织间协作管理的纽带,促进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的重大变革。

三、进一步增强移动技术对公共管理模式促进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监督,确保充分发挥移动通信在公共管理中的战略保障作用

移动通信在服务于公共管理各领域的同时,其发展离不开在政府有效管制下创造的和谐发展环境,只有完善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通信政府监管机构,才能按照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加强对通信业的统一管理,加大对移动通信业的支持,通过统筹规划,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维护移动通信网络的完整性、统一性、先进性、安全性,提高移动通信技术的更快发展与更好应用。也只有完善了移动应急保障机制,才能提高移动通信在公共管理,尤其是应急突发事件处理中的统筹调度和高效运用,发挥移动通信在公共管理中的保障作用,进而促进公共管理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二)重视移动通信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其在公共管理突发事件中的保障能力

移动通信在公共管理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为公共管理注入了新的资源和活力,抗击非典、抵御冰雪灾害、实施地震大援救、奥运通信保障,使全社会更进一步深刻认识到移动通信在公共管理,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在进一步寻找移动通信技术与公共管理服务结合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立足当前,谋划长远,采取积极措施,探化改革,推进合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移动通信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运用,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政府信息化进程,全面提高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能力。

篇7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和、国际化快速推进,社会也由传统转向了现代社会,经济也由原先的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可以说中国经过短短三十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路程。但是西方国家在这几百年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在中国集中爆发了。我们也应当借鉴西方协作性公共管理的模式,把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研究问题对待。 

一、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内涵

(一)协作的概念 

协作就是多个劳动者为了完成同一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他们之间有着各种联系,按照一定的计划进行的活动。政府也屬于组织的一部分,因此政府协作也就是组织间协作的行为。在政治界大量的学者对政府协作给予了不同角度的诠释。从组织间关系的角度俩说,协作就是一个特定议题利益的相关者,他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过程中来,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者标准,对相关的议题做出讨论或者决定。协议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利益的共同体。而从结构和功能方面来看,协作就是分布在不同的层次的人积极主动参与到共同问题的研讨过程,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领导者进行组织,面对的也是人民大众都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笔者认为,协作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组织为了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而进行的活动,简单地说协作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关系。 

(二)协作是一个过程 

协作就是为了解决单独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而组织在一起的一个团体,这个团体通过谈判来统统决定出一项规则,决定出组织结构处理问题的关系。协作是比协调和合作更高一级的一种集体活动。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团体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而进行的组织。而协作是一种组织集体行动的结果,他们针对一个公共的议题而进行的资源、信息的共享,为了追求多个组织共同的利益而进行的活动,并且协作主要是为了解决单个组织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说协作是多个团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共同资源、共同承担责任的联合行动或者公共工作。按照环境主题的数量,可以把跨行政区地方政府主体的关系分为多边和双边关系。 

二、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是研究组织变迁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资源依赖理论跟新制度主义理论是组织研究的两个重要的研究流派。其中资源依赖理论在早期主要是对企业管理组织行为进行研究。它是在组织自己无法获得所需要的资源以后,向外部环境中的所需资源掌握着进行交换,进而形成的一种组织间资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也就是组织为了获取其他组织的资源,而又受到其他组织的控制,向其他组织提供资源而建立起了的一种组织联盟。组织间的互动就是进行资源的争夺、保卫、巩固的合纵联盟的过程。 

(二)集体行动理论 

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公共选择理论逐步发展起来。此理论是主要研究的是传统经济学中不关心的非市场决策问题,也是一种集体的行动问题,它属于结余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因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组成,以及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离不开人,所以这些人都不可避免的带有经济人的特征。公共选择理论从开始就具有经济人的行为假定,在其活动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也都受到经济人这一特性的限制,都有着使自己行为最大化的倾向,无行为主体的集体利益者是没有的。 

(三)整体性治理理论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受到能源危机的严重影响,他们针对官僚制结构僵化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的弊端,就展开了以政府再造为内容,以分权化、市场化、民营化为工具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但是这些新改革运动在各国的政治改革过程中报露出了很多的弊端。比如美国就明显偏袒了民主行政一方。整体性治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项新兴改革治理模式,整体性治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发展新方向,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分割性的问题构建出了政府管理的一个新的运作机制,以协调和整合为核心的治理方式为政府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三、结语 

总之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研究对于解决社会上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指明了新的方向,帮助政府部门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加快了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也有利于弥补群众的集体利益。 

参考文献: 

[1]曾维和.协作性公共管理:西方地方政府治理理论的新模式[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周燕.公共管理研究:传统与前沿——一个学科框架的描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篇8

1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特点

“新公共管理”最早是由胡德于1991年提出的,将英国及其他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纷纷掀起的政府改革运动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其被看作是一种以强调明确的责任制、产出导向和绩效评估,以准独立的行政单位为主的分权结构,采用私人部门管理、技术、工具,引入市场机制以改善竞争为特征的公共部门管理新途径。新公共管理是以管理、业绩评估和效率为标准,在公共部门中广泛采用私营部门的管路方法,病引入竞争机制,把公民当做顾客,以顾客为主要引导,同时加强调整政府职能,优化和有效利用管理人员的自利、机会和风险的意识,使他们拥有合理充分的权利,适应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创造良好的管理绩效并强调对资源利用的节约性的理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表现:

(1)政府转变职能,强调政府职能调整和优化,更加关心服务效率、效果和质量的结果。注重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机构形象;

(2)强调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主要包括: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推行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3)注重公共行政传统规范与科学的管理方法的融合;

(4)基于新公共管理的行政管理改革是在完善的法律和规章的基础上进行的,强调法制建设和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新模式下的公共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对市场分析,采用市场经济下私营管理模式,以及市场经济下的私营单位企业成功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

2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来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体制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改革主要是公共行政的传统准则,缺少当前西方各国流行的新公共管理的准则。世界各国在公共行政改革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共同的,这一点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如此,因此,了解和吸取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我国的行政改革中存在许多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行政机构膨胀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严重,各级财政中出现财政赤字,精兵简政是必须执行的。其次,法律保障意识低下,政府机构改革不够法制化和规范化。行政管理改革受到的严重影响,导致行政管理改革无法正常运作,并且不能真正认识到中国行政权利问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然而基于我国的背景和国情以及我国行政管理中出现的弊端,要正视新公共管路理论,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路,进行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规范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逐步建立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

3新公共管理模式下行政管理的改革思路

我国要立足自身国情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丰富的原则,进行反思性的借鉴。思考现阶段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特殊维度,主要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适应市场

经济发展需要的“有限政府”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职能调整和优化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有借鉴作用。我国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基本上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政府是“全能型”的政府,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行政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政府对社会和公民进行无所不及的控制,政府垄断了社会的一切资源,公民和社会组织都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不到位”就逐步显现出来。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人之间关系,界定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同志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也就是说政府应为“有限政府”。为此,行政管理改革必须在现有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政府应把自己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交出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摆正管理位置,实现正确定位,矫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现象。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在政府管理改革过程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管理新职能,通过有效的管理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全,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补足政府职能的或缺部分,解决政府职能的“不到位”现象,使政府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从“管制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

(2)在树立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实行必要的官职管制,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新公共管理主张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机构形象。服务行政的理念是强大的内在规范和价值导向。我国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制型政府管理模式下片面地以经济、效率作为政府行政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在这种价值取向下,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循着命令链只对上级负责,片面追求效率,往往容易忽视民意,忽视社会公平。而在现代社会的今天,政府应该转变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以社会和公民满意为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行政管理职能从管制向服务的转变,正是反映了行政管理的本质要求。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当然更应当树起服务理念,提升政府的服务职能。但是,由于我国尚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政府还担负着培育市场的艰巨任务,因此,政府的管制职能不能轻易放弃,特别是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

(3)把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公共行政领域,以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

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对比政府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都是对管理对象、方式、目标和方法的管理,但是又都各有差异,将企业管理的方式完全实施在政府公共管理中并不合适。但企业管理重视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重视效率,重视产出,这些方面则可为我国的行政管理所借鉴。比如,把投入产出分析和成本核算等方法引入我国政府部门的管理,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更加科学地进行绩效考核。

(4)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新公共管理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虽然也包含某些激进因素,但却未引起严重的国家失控和社会动荡局面,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坚实的法律制度基础,法治化的社会环境将激进变革的负面影响衰减到较低水平。我国的法制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供给不足的阶段,法治的总体水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要考虑在我国行政管理改革中一项重要任务即建立和完善各种行政法规,规范行政行为,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同时,要主要制度是手段,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要将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使其为政府完成公共管理目标和任务服务,是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工作尤其应该加强的一个方面。

4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