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3-07-24 09:23: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成长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70-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我们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村薄弱学校及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关系到我国教育改革的成败,所以,关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求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对于我国整个教育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我们现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如何,又有哪些途径可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下面我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1.什么是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基于个体经验,依据职业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改进自我,以顺应职业发展需要的过程。[1]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是当代教育的一个热点,其本质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专业素质不断成长的持久历程。

2.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农村学校处于农村,有的甚至非常偏僻,落后,各种信息相对比较闭塞。我们不可否认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国家现在虽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众所周知,要做到各种教育资源都非常均衡是很难实现的。现在,农村的办学条件相比往昔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各种远程教育信息进乡入镇,课程提高培训时时有之,教师的视野相对有了开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地域的限制,历史的因素,教师资源的相对滞后,农村教育还是不尽人意,令人堪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优质教育的需求。

2.1择校热,家境稍好的都往城镇上挤,造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雪上加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承受的教育费用低,家长没有什么经济负担,谁都渴望得到更优质的教育。农民守望薄田的人越来越少,进城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民工子女入学条件越来越宽松,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有望进城就学。农村学校资源条件本就不如城里学校,加上好的生源流失或被蚕食。面对的是中下等学生,教育的难度加大,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教育成效低,造成了不少农村薄弱校。这几年农村学生在校数量剧减,学校人气不旺,教育教学氛围不浓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2.2教研工作氛围不浓厚,流于形式。农村学校班生数少,教师数也少,往往一个年段二至四个班,一个学科才一二个教师,很难营造热烈浓厚的教学教研氛围,很难有效地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形成多家争鸣的互动局面,达到教学相长,优势互补的成效。教研组组织公开课只是流于形式,蜻蜓点水,草草了事,应付检查。校本教研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教而不研,研效甚微,没有深层次的东西,难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3.教师如何有效实现专业成长

傅建明在他的专著《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中,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七种模型,并提供了相关案例,对指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这七种模型是:基于"教历"的教师发展、基于"研究"的教师发展、基于"自主"的教师发展、基于"教学反思"的教师发展、基于"教学合作"的教师发展、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发展、基于"专业引领"的教师发展。[2]

3.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纯洁精神素养,为专业成长保驾护航。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驱力。只有热爱教师职业,忠诚教育事业,不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来做,更要把教师当成一项事业来经营,成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才有教师职业的责任感,才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以人为本,真诚地对待学生,研究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神圣的职业有敬畏感,不满足现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刻苦钻研,认真教学,精益求精,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消除职业倦怠感,摒弃怨天尤人的消极思想。

3.2营造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使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3.2.1"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那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学习。教师作为世人眼中的"文化人",理应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1)阅读书籍。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学一些教育理论经典书籍,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让自己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探索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在不断的社会进步中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更多更新的知识来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3]

3.2.2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

任何一个教师,哪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

(1)教后记。教师上完一个课题之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败,重新认识和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

(2)群团反思。教师的个人反思与"个人理解"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有同事参与相互讲座、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可以促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从而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使教师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世界上没有所谓太迟了的事情,如果你今天不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太迟了"。今天我们做教师,不光要给孩子满分,还要让孩子满意,使孩子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要有自己的理想。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篇2

    1.1加强林产品质量体系的建立,以实现其经济效益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也给林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林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首先需要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民质量意识,以质量求效益的经营策略来保证林业生产的进行,树立品牌效应,注重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无形资产价值,从而占领国内外市场。

    1.2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林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需要有畅通的销售渠道,所以各乡镇需要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林产品最新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从而弱化林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1.3产、供、销一体化林产品生产出来后,面临着销售的环节,所以农民对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应该向规模化、集中化方向发展,形成统一的服务体系,加大市场营销和促销的国度,建立多种林农合作组织,形成林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网络,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2对农民减负,推动林业发展

    2.1加大“减负”力度对农民进行“减负”,不是单纯的政府承诺,这需要在法律上进行约束,建立公开、透明的税收征管体系,规范农民的合理税费,并从法律上严保其执行力度。对农民减轻税费,这对刺激林业发展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好的效果,林农的负担轻了,必定会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林业生产当中,对林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加大林业税收调控我国在林业税收调控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加大林业税收的调控力度,从而增加林业的资金投入,在林业税收上,对于生产原材料的农民这部分税收要进行减负,在消费环节加收消费税,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生产者对森林的培育。

    3改进采伐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和服务

    3.1按照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合理的采伐经营有利于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我国森林资源十分缺乏,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我国政府通过保持相应的森林面积的方法来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从而达到保持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2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与农户木材收入预期相结合目标实行的采伐管理,是以采伐蓄积尧木材生产计划等多环节的复杂管理性办法,不利于森林的合理经营,是消极的管理办法,极大地阻碍了生产要素向林业的投入。应加快改革步伐,实行以面积采伐管理为核心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控制森林采伐。使农户的木材收入预期目标与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结合起来。

    3.3实施森林经营方案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载体,与森林认证相结合,以动态管理为内容,强化源头管理和分类管理。实行采伐管理内容公开,批准条件和程序公开,加大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同时,强化造林更新监督,促进营林发展,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林业经营效益。可首先对法人实体和乡村林场、合作林场,包括股份合作制林场、民间林业协会、林农协会等法人和组织采取这种管理办法。不仅有利于采伐管理,也有利于发育具有经济实质意义的林业经营主体。

    4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工程区农民放弃了木材、粮食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农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一是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政策倾斜,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规范补偿办法,建立多种补偿渠道,使农民直接受益,调动他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扶持发展替代产业,解决林业资源产地经济结构单一化的问题。三是国家要从制度上解决现有不合理的林业经济机制,即生态破坏者既不必承担责任又得利,而生态保护和发展者既不得利又要承担造林管护成本支出。建立绿色GDP的核算体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时,要逐渐形成使高收入向高资源消耗人群支付生态补偿费的制度。如国家用出卖碳权的收入来补助林业经营者造林和森林管护,就是建立在利益均衡机制上的生态补偿制度。

篇3

关键词:农村信贷配给 宏观 利率管制 风险控制 信息不对称

1、宏观背景

1.1国家宏观政策向三农倾斜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涉农政策频出,旨在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加大“三农”扶持力度。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1.77万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5.65万亿元。 首届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高峰论坛充分肯定了小额信贷机构对金融业的积极贡献,并指出小额信贷的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它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这方面,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政府呼吁能够出台政策,成立专门为贫困农户服务的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

1.2农村金融“虹吸效应”明显

在农村金融方面,“虹吸效应”表现尤为突出:它以一种抽水机的形式——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机构不断的流出农村,流向城市,使农村早就存在的资金缺乏问题更加严重。

1.3我国农村信贷配给问题突出

信贷配给的内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定义。就宏观角度而言,它是指在确定的利率条件下,信贷市场上的贷款需求大于供给。就微观角度而言,它又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人的贷款申请被接受,而另一部分人既使愿意支付高利率也得不到贷款;贷款人的贷款申请只能部分被满足。从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者的角度看,信贷资金存在很大的缺口;从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给者的角度看,有效需求不足,存在一种存款大于贷款的局面。

2、信贷配给研究的重要性

2.1农村资金“非农化”趋势愈演愈烈

李锐和李超(2007)的研究发现,中国农户的借款中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的只占32.5%,而用于非农经营活动的却占到了67.5%。事实上,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存贷款差额逐年扩大,农户存贷比降低,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资金“非农化”的渠道之一。 这种农户资金的“非农户化”使原本就短缺的农村资金外流到城市和其他行业。若不针对我国农村信贷配给进行研究,信贷资金的非农化的趋势将会愈演愈烈,城乡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对社会稳定和缩小贫富差距是十分不利的。

2.2 信贷配给问题与三农政策的关系

基于以上宏观背景,笔者认识到信贷配给问题的研究非常重要。信贷配给问题是目前广泛存在于我国农村,并且正在发挥着潜在的作用的一个问题。若不能正确认识,无论国家政策多么向农村倾斜,再投入多大的资金,都将是在做无用功。因此,通过对信贷配给问题的理论探讨与定性分析,并通过实地调研,从定量的角度开展实证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问题出现的深层机理,从而为决策者更加科学地制定支农政策,为更好地服务三农奠定理论的基石。

3、我国信贷配给的产生原因以及解决方案

3.1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

提及信贷配给的第一人是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论述高利贷的最高数额时曾简明扼要地探讨过这一问题。而凯恩斯也在其《货币论》里详细说明,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经济活动中银行以非价格手段独立地(不依赖于借款者的需求变化)配给信贷资金的现象确实存在。M.Jaffee和Thomas Russell利用公式推导和图形描绘从逻辑推断和直观感知两个方面论述了信贷配给的形成机理。而美国耶鲁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的Wurgler教授研究了一种方法:以资本形成对赢利能力的敏感性(即投资弹性)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建立信贷配给效率的模型。

3.2 信贷配给的具体类型

事实上信贷配给可分为四种类型(据《货币经济学手册》中定义),它们分别为利率配给、见解分歧配给、红线注销、纯粹的信贷配给。其实质是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 银行为追求期望收益最大化减小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方法,是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一种非出清的信贷市场均衡状态。这并非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属于可以长期保持的均衡。

3.3信贷配给形成原因

1.利率管制 :主要从利率的角度分析利率与信贷配给的关系;

2.风险控制: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为了满足风险的最小化,从而导致了信贷配给;

3.信息不对称:分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金融机构与农户、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较高的交易成本以及信息搜寻成本,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信贷配给;

4.产权界定学说。

3.4 我国农村信贷配给形成具体原因及影响

笔者就掌握资料看,对我国信贷配给的影响因素分析归纳如下:

1.可贷资金量。只要贷款利率保持不变,可贷资金量的增加会减少贷款的超额需求。

2.信贷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加剧了信贷配给的程度。

3.道德风险会引起金融机构信贷配给。

4.利率管制会导致信贷市场配给现象。

事实上,之前已有若干文章深入讨论过这一现象。20世纪50年代早期关于信贷配给的讨论本质上大多与经济制度相关(如利率管制)。同时提到金融抑制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影响,并用模型说明信贷市场上出现逆向选择及逆向选择如何导致信贷配给,不合理体制下金融机构对贷款风险的扭曲评估。事实上从更多的角度去探讨的话,逆向选择、交易成本、产权与制度缺失、金融垄断等因素都可能成为信贷配给产生的诱因。

农业信贷作为农业要素对农业发展应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就我国信贷配给的现状来看,由于中小企业的先天“弱质”决定其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机构考虑其资金安全而减少对其融资服务,从而造成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现象。我国农业信贷配给普遍存在,中国农村的信货配给与有效信货需求不足并存,这种低水平均衡再加上信贷配给的传导作用,直接使得农户的福利水平受损。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问题是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户信贷需求的市场失灵问题。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市场的根源是内生性信贷配给问题,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才是阻碍农户信贷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的市场内部原因。

3.5 对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现象的对策

为了降低农村信贷配给的程度,充分利用稀缺的信贷资源,未来农村金融的改革既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更要注重农村信贷市场的配给效率。笔者认为针对信贷配给对策包括:

1.建立农村信息征集体系,采集农村经济主体的经济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交易成本;

2.扩大农村居民创业途径,促进农村青年积极创业,提高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能力;

3.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信贷市场,发挥农村信贷市场配置资金的基础作用,如降低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利率水平,减少行政干预等。

4.扩大信贷监管体系的范围;

4、结束语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向“三农”产业的倾斜以及我国农村信贷配给问题日渐突出的现状,信贷配给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日益上升。本文从宏观背景切入,先阐述了信贷配给研究的重要性,随后论述我国农村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及相应影响,最后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些信息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便是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决心。关注农业发展,研究农村经济与金融,是响应国家的号召,紧跟时代的脉搏。

参考文献:

[1] Stiglitz, J.E. & A. Weiss, (1981),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 Vol.71, Issue3

[2] (美)本杰明?M?弗里德曼,(英)弗兰克?H?哈恩,货币经济学手册[M],2002,

[3] 张玉喜.信贷配给理论及其政策启示[J],商业研究,2002

[4] 陶卫.小额信贷对缓解中小企业信贷配给启示[D],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2007

篇4

一、农村社区教育的内涵

所谓农村社区,是指以农耕生产和乡土生活为主要活动内容,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居民共同体区域。其内涵可以定义为: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对农村社区的全体成员进行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全民性教育。在农村这个特殊的地域,以学校为中心的一般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群体的素质要求。而农村社区教育以农村社区的全体成员作为教育对象,不仅包括儿童、少年等一般意义上的学生,还包括农村主要男性劳动力,以及妇女、老人等较为弱势的人群。其教育内容也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学校教育,而是包括日常生活知识、生存生产技能、生活情感态度、道德价值取向等全程性、全方位、多元化内容。其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型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方面的作用不可估量。

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一)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理念就在国际社会上流行起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理念,使得学习型社会热潮迅速蔓延,深入人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二十一世纪,构建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话题并逐渐开始推行开来。然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要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在农村社区中发展终身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开展学习型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反过来讲,由于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村人群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素质较差,知识也相对比较贫乏。为了响应国家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就必须发展教育。而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全新的终身学习机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建设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正好适应了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文化作为社会的基础是大众公认的。在我国农村,文明程度低,经济发展落后,狭隘的“农民观”根深蒂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所带来的阻碍非常明显。比如,长期的掠夺式经营,占用耕地建房子,固守传统耕作方式,赌博迷信之风盛行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不仅为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行的平台,也成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开展农村社区教育能够在一个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内,将新型农民培养出来,满足农民的精神追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不良风气,有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有利于农村社会坏境和谐。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有所提高,新农村建设也就有了保障。

(三)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是围绕农业开展。然而,传统农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自“科技兴农”方针确定以来,现代农村科技革命也在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战略目标。“三农”是一体的,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作为农村的主体,农民群体主要还是得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方都会派遣村官将高新技术成果加以实践运用。如果农民的文化水平太低,或者建设新农村的觉悟不高,那么建设工作就很难开展下去。所以,要转变农民思想,提高技能,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那么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农村社区教育,劳动者可以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关的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懂得一些的现代化法律知识和道德素质,从而无论农林牧副渔哪个方面都有相应知识和技术作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也将可以顺利展开。

(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关于稳定大局,这方面的工作也不容忽视。在农村文化环境中,开展工作需要村委牵头才能顺利完成。但是如果村民不关心政治,对于村委的决定盲目跟从或者不服从安排,工作也就很难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更加要求政治公开透明,更要求民主法制。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度,增强民主意识,如,积极村委选举、监督村委工作,屯、队单位内的村民进行民主自治等等。

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 社区教育 必然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24-01

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社区教育理念的提出并非历史必然,其是在“三农”问题的环境背景下,党与政府为了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精神面貌,切实以科学理论指导农民发展而做的政策体系规划。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强调新农村建设时明确指出:应就当前农民做好教育宣传,加快新型农民的培养,充分调动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具有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农民作为建设主体,其受教层次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水平与综合进度,因此在新形势下为农民进行各种教育及必要技能知识的提供,构建农村范畴内的终身受教体系,存在着必然的实施发展意义。

一、农村教育的具体内涵分析

农村社区教育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党在发展中,为了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职能素质及思想素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而在既定社区对所有社区居民,进行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所组成的综合教育体系下的教育工作普及。但是农村的社区教育又与传统概念上的学校教育不同,也不是单一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者成人教育。其是以统筹关注农村居民的技能、知识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具体而进行的全面培育开发,规避了劳动能力与生产技能的培训局限,将教育工作做到了深层次的宣传推广。

二、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必要性分析

(一)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要求

当前的学习型社会构建,需要广大的农民共同参与方可完成既定的目标,满足其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在农村的发展中,因经济水平的制约,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受教程度不平衡及不公平现象,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相应较低。因而在农村若想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理念,那么发展社区教育也成为必然,农村社区教育可以保障农民群体即时即地接受教育,充实知识理念,由此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农民的自主学习意愿所趋

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很大改观,人民在物质方面及精神方面的生活水平都相应有了新的提升,在此良性的发展环境下,人们的教育求知欲望及健康文化熏陶愿望,也被逐步激发出来,促进了农村社区教育在产生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三)乡镇经济的职工素质提升需求

眼下许多地方乡镇陆续建立了工业园区,进行乡镇经济的发展,随着不断的招商引资,而逐步发展壮大,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而生产中,因劳动力多采取就地选择本地人员,所以在职工间存在着务工人员文化水平低,知识技能使用效率差的现象,为了促使乡镇企业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必须要就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加强教育培训,促使他们把握良好的科研技术能力。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技能要求所需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文化要求提升下,使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在此形势下进行非农产业的就业转移势在必行,但转移过程中,因技术差,知识把握能力低,往往很难适应新岗位要求。因而在此情况下做好农村的各类教育有效资源的整合,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为社会进行新型农民的培养,促使其掌握非农产业就业及城镇就业的基本技能,成为时展下的必然所需。

三、农村社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加强政府部门认识

农村社区教育的推进中,地方政府应当就教育发展认知不断提升,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并大力就相关的基础教育设施进行完善建设配备,积极探索寻求一套与农村经济发展整体相匹配的社区教育模式。从培养传统劳动人员与简单劳动技能培训的观念,转变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所需的全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农村社区教育理念。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当前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中,必须就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行全面把握,在工作中增设考核机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教育,适时提升教育的薪资待遇水平,并改善优化教师队伍的工作环境,以吸引更多复合型人才投入到农村社区教育的建设中来。

(三)加大社区教育的资金投入

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因此国家相关财政部门应适当考虑建立专项的下拨资金予以保障和扶持社区教育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也因做好资金的单独立项,加大师资引进及图书馆建设等方面的资助力度,并适时引进网络教育等新型教育形式。协调教育资源方面的合理配置,以此来确保充足的资金用于农村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教育的整体教育效果。

(四)统筹城乡教育资源

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的教育资源明显缺乏,因此在农村社区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应当做到与城市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特别是做好地方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地探究城乡互动的社区教育模式,以此实现资源方面的充分共享。其次政府部门还应良性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就各社会团体与单位企业和个人的积极能动性进行调动,为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

参考文献:

[1]崔玉良.如何构建农村社区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40-41.

[2]陈兴荣.办好农村社区教育推动新农村建设[J].新农村,2009,(12):30-31.

篇6

1、观念上不够重视

首先,职业学校是高等学校录取剩下的学生分数低、学习不好,高等学校常常将职业学校的招生批次排在最后,使社会上普遍认为进入职业学校的都是成绩差、素质低的学生。同时,社会上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及福利一般不如智力型人才,劳动用工制度仍将学历作为就业和选才的第一标准,社会认识上不将技术工人视为人才,以致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认可度不高,一些用人单位过度追求高学历,也加剧了社会重文凭轻技能的现象。其次,职业学校学风、秩序较差,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者大多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但动手能力较强,活泼好动,又处于个人心理发展叛逆期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校也只为了混文凭,管理起来不容易,学生旷课、打架、早恋问题相对普通学校较严重,想要认真学习的学生及其家长考虑到学校这样的情况多会选择学习环境更好的高中或大学。再有,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者职业素质、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处于普通教育的从属和补充位置,以至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

2、经费投入不足

国家在办学经费问题及在投入机制方面还没有建立起长期的、有效的、稳定的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机制。现行“以学生学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投入机制致使农村职业院校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缺口很大,办学经费困境引起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在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中,政府拨款不足60%。然而,据有关教育成本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村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教育的2.64倍,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有更大的资金投入,而财政拨款的额度对职业学校一般参照普通高中标准,有的连普通高中拨款标准也达不到。其次,在现行农村职业学校中,学生负担的学费一般为2,000~3,000元/年,高于普通高中500~800元/年的学费。而这造成了大多数农村家庭的沉重负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大多数职业学校为增加经费只能是扩大招生,造成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下降。再次,农村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达不到国家的要求标准,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工资水平较低,教师队伍建设受到制约。待遇低、人才难吸引、编制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缓慢。

3、管理上缺乏活力

科学、有序、合理的内部管理是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我国农村职业学校管理僵化,没有活力。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和普通教育一样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能适应现代事业教育遵循市场化、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模式。浓厚的政治色彩,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办学模式上盲目套用普通高校办学模式,或发展成营养不良的学科型学校,或发展成不符实际的技能型学校。总之,职业教育没有与市场很好地结合。

4、就业跟踪服务不到位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还表现在就业不理想,特别是就业跟踪服务完全缺失。学生从学校毕业,基本上都被学校直接安排进工厂、企业,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就基本上是交人即交责任和义务,更不谈组织毕业生回农村就业、创业,基本上是回农村即又回到了上学之前的半失业状态。农村职业学校没有对毕业生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这与农村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制度建设不完善有关。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学校,需要对毕业生就业给予更多关心、指导、帮助和政策上的扶持、优惠,要让他们从职业学习到事业发展都有外力的支持和保障。这样才能给予进入农村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和家长一颗定心丸,农村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良性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对策

1、加强职业教育宣传管理

各地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态势,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等,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职教政策,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宣传,使人们重新认识职教的地位和作用。

2、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要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实施职业教育免费制度改善办学条件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首要性、基础性的问题。政府应扩大面向农村学生,面向涉农专业学生生活费的资助和免学费的力度,吸引更多初中毕业生来学习涉农专业,将国家补贴真正落实到学生本人。另外,应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逐年增长,在师资建设、实验实训设备配备及基地建设等方面予以保证。大力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只有这样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从而保障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公办职业院校运行机制创新、规范学校办学和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职教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真正形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实体,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体制。继续支持产学结合等新的办学方式,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吸引民营资本为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充分发挥民办职业教育贴近市场、专业体系与产业和职业岗位对接较好的特点,促进职业教育观念、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让更多的农村学生能接受到职业教育。另外,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利用现代卫星、网络等设备推广农村职业教育。

4、加强就业指导

篇7

1引言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有着特殊的市场,因此,笔者认为:品牌制胜的理念在农村小学教育领域同样适用。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稳步落实,一家几个孩子的情形在我国已不多见,加之,许多农村家长“城市学校教育质量要优于农村”错误理念的逐步传扬,导致农村小学教育适龄人口生源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无疑未来农村小学教育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农村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全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

本研究基于已有研究,以文献分析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试图从家长满意的角度来探讨农村小学教育品牌建设策略,构建农村小学家长满意度的基本模型,对农村小学教育品牌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农村小学教育推进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2.1 农村小学教育应对生源市场危机的必然选择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稳步落实,一家几个孩子的情形在我国已不多见,加之,许多农村家长“城市学校教育质量要优于农村”错误理念的逐步传扬,导致农村小学教育适龄人口生源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无疑未来农村小学教育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随着生源的不断减少,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市场将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转变为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将会有更大的选择学校的余地,农村小学争夺生源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因此,树立品牌意识,创建自己的品牌形象,必将成为农村小学教育展示自我、宣传自我、吸引生源的重要手段。

2.2 农村小学教育自身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

目前现状来看,不能否认,农村小学教育相比城市小学教育缺乏办学实力,更确切的讲是缺乏品牌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为此,农村小学教育应积极培育自身条件,树立品牌发展的基本理念,体现自身特色,强化品牌意识,推进品牌建设是农村小学教育获得竞争优势、打造自身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

3 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测评-- IPA分析模型

3.1 IPA分析模型概述

IPA分析模型即重要性一满意度分析模型,是于20世纪 70年代由Martilla首先提出,是顾客满意度研究经常采用的模型之一。

IPA分析模型是一个二维矩阵,根据重要性的总平均值和满意度的总平均值作为分隔点,划分出四个象限[1]:第1象限为优势区,表现为高重要性高满意度,需要继续保持的要素;第2象限为维持区,表现为低重要性高满意度,供给过度的因素,暂时也无需优先发展;第3象限为机会区,表现为低重要性低满意度,无需优先发展的因素;第4象限为改进区,表现为高重要性低满意度,需要予以改进的要素。如图l所示。

依据IPA分析模型对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进行测评的基本步骤如下:

①首先构建一套合理的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测评的指标体系,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

②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家长依据实际对问卷的各个指标的表现性与重要性如实进行打分;

③以指标重要性为横轴,表现性为纵轴构建IPA坐标系;以各指标表现性以及重要性分值为坐标值(根据回收问卷整理分析得到的各个指标的数值在坐标系中进行标注);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选用特尔菲法确定测评指标,具体实施为:首先遴选该领域10位专家对评价指标进行评判以及修改。依据专家的修改意见以及反馈的重要程度打分,确定了最终的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3.3 实证研究-以菏泽市牡丹区为例

笔者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运算,根据研究需要和变量性质,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法、配对样本 t检验统计方法。本研究中,设显著性水平为0.05。

根据表1所构建的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对菏泽市牡丹区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菏泽市牡丹区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IPA方格图,如下图2所示。

落在Ⅰ区的指标有C11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宗旨、C41教育、教学工作、C51思想品德等3项,表明菏泽市牡丹区农村小学家长对这三项教育指标满意度认可程度较高,属于继续努力(Keep up the Good Work)类因素。

落在Ⅱ区的指标有C12落实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C31任用与管理、C22制度完善程度等3项指标,即上述3项指标对菏泽市牡丹区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重要性低、表现性好,属于不宜刻意追求(Possible Overkill)类因素。

落在Ⅲ区的指标有C21领导自身建设、C52知识能力、C43总务工作等3项指标,表明上述3项指标对菏泽市牡丹区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重要性低、表现性差,属于低优先事项 (Low Priority)类型因素。

落在Ⅳ区的指标有C32培养与提高、C53兴趣爱好、C42体卫艺工作等3项指标,表明上述3个方面对菏泽市牡丹区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重要性高、表现性差,属于重点改进 (Concentrate Here)类因素,是目前成都市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应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美国著名的营销专家拉里・莱特曾经指出“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是拥有占统治地位的品牌[2]”。农村小学教育品牌是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小学学校的品牌对于学校向规模和精品发展,无疑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教育供求关系来看,家长是农村小学教育最重要的外部顾客,本研究从家长满意的角度来探讨农村小学教育品牌建设,构建农村小学家长满意度的基本模型,对农村小学教育品牌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篇8

关键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层次分析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543(2009)06-0092-08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指在农村从事某项专业生产或经营的农户,为了克服孤立的个体劳动和分户经营方式的局限性,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协作服务原则,以约定共营的形式组建的,在技术、资金、购买、销售、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民间服务性经济和技术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专业股份合作社、专业技术研究会或专业合作协会等。近年来,云南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断加快,根据统计资料,截至2007年8月我省已有农村专业经济组织1932个,其中县(市、区)级608个,乡(镇)级654个,村级670个。新增数62个,注销数0个,辐射带动农民4623760人。2006年同期登记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数为1371个,其中县(市、区)级488个,乡(镇)级459个,村级424个。新增数为174个,注销1个,辐射带动农民4612069人(数据来自云南民间组织信息网),其发展所取得的成果非常明显。因此,分析影响云南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因素是一项极具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意义的工作。基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具有的层次性特点,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模型对发展云南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找出其中的影响因素,提出对政策的改进建议。

一、AHP模型构建

AHP的思路首先是要把解决的问题分层系列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序的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得到最低层(方案层)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以此作为最后评价依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