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8:21: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思想政治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保证语言的精确性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表述的准确性以及清晰性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的表达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本身比较枯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灌输式、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教师一定要避免冗长的话语,在教学时要保证语言的精确性,一定要言简意赅,划分出重点,还要保证语言表述的透彻性,使学生充分理解段落的实际意思。
1.2增加语言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
很多学生反映思想政治课比较枯燥,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语调也比较平缓,使得教学的内容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在讲课时语调要注意抑扬顿挫,还要具有节奏性,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生动、直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更愿意听课。
1.3增强语言的风趣幽默性
通过调查显示,一些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教学效果更佳,在课堂中,一般学生在前15分钟时注意力比较集中,在后15分钟学习的效率比较低,而教师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记住教师讲课的内容。幽默的语言可以使抽象的文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1把握提问的灵活性思想政治课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教师一味的灌输,要做好与学生良好的交流,一定要增加提问的环节,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提问的灵活性,要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
2.2保证提问密度的合理性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满堂提问,这样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且不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师要保证提问的质量,要激活学习的思维,这样可以改善学生疲惫的学习状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提问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意图的明确性,还要保证问题的针对性,对学生集中存在的疑惑进行解答,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在提问时要保证密度的合理性,要引导学生由简到难的提问顺序,要留给学生一定思考的空间,这样可以改善学生学习中的惰性。
2.3掌握提问的难度
在思想政治课堂的提问中,还要掌握住提问的难度,思想政治课有的内容比较深,学生不易理解其中的内容,而且学生存在一定思维定式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打破思维的定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将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留到课堂的最后,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由浅入深,做好知识的过渡,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3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
3.1以饱满的热情投入
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工作态度与教学的质量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教师一定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这样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可以营造出具有亲和力的课堂环境,学生会被这种热情感染,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在课堂上更好的与教师互动。教师只有具有充沛的精力,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比较热爱本职工作,这样才能发自内心的关心学生,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学习情境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
3.2合理应用教学方法教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加知识的深度以及广度,可以通过引入课外知识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想政治课内容广泛,逻辑性强,高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把教学内容讲解得妙趣横生,使抽象的原理和概念变得活灵活现,学生不会感觉枯燥乏味。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精确掌握本专业的词汇和术语,而且要时刻关注随着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进步所出现的与本学科相关的新的词汇和术语,并能科学恰当地运用,使其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去,使学生感到教学的时代感、新颖感,有效激发学生猎取新知识的兴趣。科学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目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没有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在讲授时,语言干瘪,枯燥无味,没有饱满的情感。可见,增强教师语言的“磁性”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因素。
3.3扩充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既抽象又广泛,不仅教师讲授难以把握,而且学生理解掌握也有难度。脱离社会现实的纯粹说教、空洞教条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其效果可想而知。只有把具有时代鲜明特征的事实、案例与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知识相结合,相辅相成,学生才能信服,才能自觉地把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转化成精神信仰,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探索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说到底就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吸引力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方面。
一、政治课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
1.首先要有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基本功
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反馈的动态系统,作为信息源的教师,要懂得如何分析处理教材,如何备课,设计课型,选择教学方法;同时又要通过观察、提问、复习、考核等手段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工作,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效果,这是一个把教学理论、业务知识、教学方法及教育机制等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
2.要具有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和基本功
语言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中介。教学语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应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以明理为基本方法,教师的语言应简明、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在阐明理论观点时,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联系实际时,应力求真实感人,生动形象;启发学生思维时的教学语言要富于思辨性、哲理性。运用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重要的基本功。当然,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具有其他多方面的基本功,这是中学思想政治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的具体方法
1.改进、丰富教学内容,以增强吸引力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既脱离社会发展实际,也脱离学生个体发展实际,是对中学生缺乏吸引力,产生厌倦情绪的重要原因,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改进和丰富教学内容。大量的成功经验证明,改进、丰富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增加乡土资料,注入乡土气息,以增强吸引力。大学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的,城市、农村都是如此,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大家都知道,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保持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1)政治课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首先、要有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基本功。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反馈的动态系统,作为信息源的教师,要懂得如何分析处理教材,如何备课,设计课型,选择教学方法;同时又要通过观察、提问、复习、考核等手段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工作,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效果,这是一个把教学理论、业务知识、教学方法及教育机制等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其次、要具有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和基本功。语言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中介。教学语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应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
(2)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必须学习一定的抽象理论知识,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要使他们理解并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并非易事。电化教学是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视听材料取代教师的口讲手写进行教学,它比传统的教师口讲手写教学具有更多的优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用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积极吸收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广大一线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创立了许多被证明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认真消化、吸收。例如,幽默教学法,我认为就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的相当可取的方法。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一种表达的艺术,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幽默能够活跃教学气氛,更生动、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妙用竞争法则
竞争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之中按一定条件进行比较、评估的一种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有效的竞争条件下,人们的心理会发生很明显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学生来说,竞争心理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想超过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好奇心极强的他们期待自己在知识能力和其它水平上超越别的同学,所以在课堂上巧用竞争心理进行竞争激励,不但能使学习者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表现得异常活跃,产生最佳学习效果,还能让课堂在活跃中井然有序。
兴趣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像磁铁石一般能深深吸引大学生去努力克服困难,朝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布局谋篇,研究好学生、教材与教法,明确教学目标与关键,然后对症下药,针对创新教育提出的要求,认真思考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全面深入的问题解答。上课前教师应吃透教材,结合学生探求新奇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把握时代性、富有针对性、体现应用性,重构课程的逻辑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积极探索,大胆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辩论、研讨、导游教学等形式,唤起大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大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
二、增强主体性,开发创新潜能
教师要在政治课中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主体能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质。创新教育应尊重人的个性,张扬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善于因材施教,使大学生的心智都得到发展。改变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教育制度,抛弃大学生对教师的屈从和依赖,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自由舒畅地进行辩论与交流。政治课创新教育,好比一场精美的戏剧,大学生在戏剧中应该充当主角。尊重每一个大学生,真诚地与之建立起朋友式的关系,让大学生积极主动融入教学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小组,指导他们独立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激发他们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创新教育要求转变教师角色,教师不应是古板僵化的传教士,而是一个新生思想的“助产婆”,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名合作者、一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个帮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提供现成真理的人。”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大学生提问与质疑,敢于对教材的答案说不,勇于挑战教师在问题解答上的权威,进而营造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堂氛围。对敢于质疑的大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以达到激励先进,带动全面的目的。“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能够极大地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开启创新意识的大门。在政治课创新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大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教育的忠实贯彻者,而且是课程教育的建设性开发者。由过去侧重于“桶水与杯水”、“杂家”的知识层面上升到侧重于教学观、方法论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智能层面。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拓宽创新情境
传统的政治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完全相吻合。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比教法更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所以政治教师在创新课堂中,应当设置有利于大学生发挥创新精神的情境。在高校,还有不少的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使用的是多媒体课件,骨子里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他们以教材的现成结论作为金科玉律,热衷于答案的标准化,导致大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书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教育只会压抑大学生的思维,禁锢大学生的想象,这样的教育何谈创新?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给大学生留足学习时空,创设有利的独立思考条件,鼓励大学生奇思异想、另辟蹊径。对于能从新思路提出新观点的大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给予积极的评价。推行合作式教育,这种合作式教育包括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合作,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作,其最高形式是主体交叉全方位的合作,合作教育能够拓宽创新领域,放大创新的功能。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实践既是创新的源泉与动力,也是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所在。教师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带领他们亲近自然,迈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大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与途径,让他们在实践中闪耀创新火花,促动创新灵感。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武装的课堂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喜欢和接受。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教师要真正利用信息技术这个政治教育的新手段,使先进的物质载体与先进的创新理论相适应。信息技术给政治课创新教育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为政治课创新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广阔空间,使政治课创新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用信息技术武装的课堂,能最大程度分享全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及时更新教育的内容,能最大限度呈现知识容量,能尽情创造课堂的高效率,能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渴望,能真正彰显创新教育的理念,它远远超出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助推政治课教师更容易找到了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诀窍,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一些课件或网页,或因势利导、或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小结
(一)有利于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一般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结果是课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少了思考,也没有兴趣思考,更别说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了。而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增强课程的说服力。该课程在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社会,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目标。
(二)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能动作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指出,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话:“理想的教育其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于教学生学。”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启发式教学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适时地采用多种引导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学生通过思考、反省、评价掌握了知识,并提高学习能力和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发展。可以说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双向交流,既强调教师的“启发”、“点拨”、“诱导”,又注重学生的“愤悱”理性自觉,“反求诸己”“内省”“反思”。
(三)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教学相长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学过程的双向性,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性。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和学生一起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在相互配合中进行良性互动。同时,启发式教学还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思考,推动了双方的学术研究。德国教育学家洪堡也曾说过:“大学教授的责任并不是‘教’,学生的职责也不是‘学’,而是从事研究,教师应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进一步指导学生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学生进行学术探究,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很活跃的,一旦被激发出来,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当学生不断的提出一些新问题后,可以促进师生一起去研究,也可以带动教师做更广、更深的研究,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二、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高校实施启发式教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还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启发式教学不是说几个案例就可以了,启发式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教师不断总结探索。这里,介绍几种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形式,供大家相互学习。
(一)设疑启发
向学生提问,然后引发他们思考,是很多教师惯用的启发方式。教师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难度适中、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进行思考,最终找到问题的结果。但是目前很多教师提问没有精心准备,随意性很大,深浅过渡,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运用此方法前,一定要认真准备,给学生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能激发他们思考的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大学生诚信的问题时,笔者问了这么几个问题,考试作弊是不诚信的表现吗?有多少人从来没有作弊过的?除了考试作弊,大学生在校园中还有哪些不诚信的行为表现?善意的谎言你能接受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同时引出大学生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话题。
(二)讨论启发
讨论是高校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的特点是答案的不唯一性。在进行讨论前,教师要精心制定讨论的话题,题目给大家后,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以免学生的思路偏离了轨道。例如,笔者在讲大学生就业择业的问题时,并没有直接照搬书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讨论这么几个话题:你认为咱们医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影响医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医学生要想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医学生创业,有哪些方向可以选择?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后,充分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了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并明确了自己的生涯规划。在比如讲授公民道德时,组织学生讨论大学校园里不文明现象及如何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怎样完善自己。
(三)案例启发
高校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性比较强,为了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案例进行启发。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向学生呈现精选的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研究,从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理想信念的作用时,笔者引用了以下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案例,效果较好:清华大学高材生考过600分也不易,可一个每天三顿为清华学子切菜卖饭的农民工,头回上场就爆出冷门———北京日报报道,清华园里人才济济,但学生食堂的师傅张立勇,也为许多人知道,就不能不说是件新鲜事了。他的艰辛,他的刻苦,他的顽强,让清华学子动容。水木清华BBS上,头一回为一个农民工的坚韧好学掀起波澜。张立勇,做农民工10年,如今即将拿到北大国际贸易专业大本文。在案例看完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张立勇为什么高中读完后不直接考大学?(2)他为何选择去清华打工?(3)食堂工作很幸苦,他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并且挑战国内知名高校?学生对这样的事迹显得很有兴趣,他们都踊跃参与讨论,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还讲到听过他的演讲,被他的追求理想的精神所打动。
(四)比较启发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知识学生难以区分,或者有些问题学生已经有一些思考了,但其思考的方向有问题,怎样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怎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就需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了。例如理想和信念是两个概念,学生从直观上看感觉是一个意思,这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名人的事迹,让他们比较分析名人各自的理想是什么,他们怎么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最后总结理想的实现靠信念,这样就能分清异同了。在比如,在讲爱国主义这章时,很多学生都没兴趣,认为理论知识曾经学过,有的学生表示发达国家都不上这样的课,我们上没必要,思想方面首先就有问题。我们可以搜集一些发达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料、发达国家公民爱国的一些事件,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比较中进行判断,进而激发他们思考如今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理国。
(五)多媒体启发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手段
一、提升专业技能、完善教育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硬实力
(一)夯实专业知识
作为教师,基本的教育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为了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学生学习困难和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教师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前提。但是,教师仅仅具有专业化技能并不能保障教师教学能力突出,如果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简单的教学方式,一味向学生传递教材知识点,而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沉闷的课堂效果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对思想政治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在兼顾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加培训,注重平时的积累,建立资料库,并和其他学科老师加强沟通,实现资源共享。看似与学校教育教学没有紧密的关系,实际上广泛的知识摄取能够充实教师的知识积累,教学过程中能够因势利导,将不同知识运用在教学工作中,将专业化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效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提高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教育机构,在办校过程中培养了大批德智兼修、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至关重要的因素。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招聘标准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吸收了一部分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作为教师。根据这种现象,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进行一定的提升和完善,对于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在正式入职之前应当进行教育知识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强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方式,不断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实自身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能够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具主观能动性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师的教学素养方面,应当在培训中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心地位,引导教师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重点。不断将自身具有的专业化知识转化成生动有趣的语言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愉悦感。在教学内容方面,将教学内容不断扩展到课堂内外,保证学生能够吸收教材知识的同时,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帮助学生在校园教育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知识积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想道德、精神文明的培养。通过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培训,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现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三)提升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青年群体,这类学生正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成长,教师在课堂中面对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教学灵活性和机动性均需要一定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学之余应当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针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当前,高职院校中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具有一定的标准,不同级别职称的教师申报的课题研究也有一定不同。因此,高职院校为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应当鼓励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教师本人也应当认识到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不足,从而主动投身科研项目中。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与同行多交流问题,能够主动指出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在同事们的努力下形成具有先进性和系统性的理论。另外,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进行科研中,需要不断查找和整合先进的研究资料,充实自身的研究基础,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知识,将原有的理论基础联系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研究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
(四)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具有很高的开放性、共享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出现了崭新的平台和媒介。多媒体教学就是教学方式中崭新的一员,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本身具有一定枯燥性和乏味性,学生面对长篇大论出现倦怠心理也是正常现象。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够接收到视频和音频的冲击,有效提升了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授课中的积极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学水平和质量。但是,教师教学不能过多利用新媒体,教师一旦不能良好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方式,难以将新媒体教学和学科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参与性和思考性,反而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所以,教师应当整合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将新媒体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二、从综合素质入手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软实力
(一)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语言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教师也格外重要,课堂语言不同于日常交流语言,应当介于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将教材单一的内容转化成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理解的形式。教师应当保证自身语言流畅连贯,富有创造性,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能够充分吸收教材内容。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不能在课堂上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对客观事物有自身的看法,想要表达自身独特的见解和主张,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面对课程内容中的抽象语言,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应当增强自身授课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在课堂上引用现实案例进行讲解,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
(二)优化教师心灵
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还应当考虑的重要一点是充实的情感表达以及完善的内心,能够在课堂上将知识、专业能力、情感和精神这几个因素巧妙结合在一起,优化自身心灵,提升教学水平。高职院校的学生均是年轻的群体,具有活跃的思维,在课堂上会对教师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将自身的独特见解与教师和同学们分享。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采用认真诚恳的态度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为学生答疑解惑。此外,可以与学生沟通自身的学习和教育经历,将自身的成长和学生分享,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净化自身的心灵,达到教师职业、学生、专业技能之间的高度统一。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学科教育中具有一定特殊性,从社会角度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部分人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学习最初动机不明朗,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得学习的回报。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正确的品质品格。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润物无声的,采用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从学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一般来说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教师授课规模较大,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无法及时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由于难以得到关注,则逐渐疏远教师,并且对思想政治学习也产生了厌倦心理。这种现象的产生,教师应当与学生积极沟通,交流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调整,正确认识自身职业的特点、明确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效机制;架构
一、确立“以生为本”的“渗透式”思想政治教学理念
新媒体正在校园中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在继续发挥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基础上,树立“以生为本”的“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出发,本着思想政治课堂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认真备课、精心上课,力争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开设网络思想政治课堂和心理咨询室,开辟以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红色网站”,举办网络党校和团校,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营造便于巩固思想政治课堂成效的校园文化环境等等,使学生在愉快的主动参与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和渗透力,达到传统“强制灌输式”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思想保障。
二、加强新媒体技术培训 打造一支擅长新媒体思想政治教学的师资队伍
专业化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高校应该对原有的师资队伍进行改造、提升和充实。第一,招聘和培养兼有新媒体技术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双料型”硕士、博士、专家学者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管理体系,优先解决编制,优先评定职称,提高待遇。第二,建立和健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定期派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去相关院校和新媒体技术培训机构进行深造培训,或者定期聘请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有专长的专家学者来学校亲自培训、授课,开展长期、短期的师资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水平。第三,积极组建研究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以学科为抓手,提升研究水平,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师资保障。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第一,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直观、生动、形象、灵活的方式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综合利用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作为切入点,来引导教学,衔接教学环节,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结合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
为了保证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校还必须规范课程设置,着力构建“主干课+延伸课+实践课”的思政课程体系。首先,按照课程内容的联系紧密程度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合理设置“主干课”。以高职院校为例:在大一阶段,为了配合军训工作和帮助学生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可以设置选修课《大学生军事教程》和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与规划》等课程;大二阶段,可以设置必修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和选修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近代史刚要》、《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大三阶段,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战胜职场——大学生就业指导》、《面试技巧》、《就业心理调适》等讲座,同时也开设一些“实践课”,模拟各种招聘流程,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心理素质。
五、创建网络思想政治课堂 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新的形式和途径。第一,高校可以在校园新媒体网络中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网站或者“虚拟社区”,开设“世界形势”、“时代先锋人物”、“民族英雄典故”、“大国崛起”、“思政论坛”、“心理健康咨询”、“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老师个人推荐栏”等版块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去。第二,可以建立新媒体网络党校和团校,通过新媒体网络的党建和团建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第三,老师还可以通过班级QQ群、E-mail、BBS、MSN、微博、微信、3G网络、博客等新媒体与学生开展平等交流,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上的遗留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显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成效,打造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并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成果,实现了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为提升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路径保障。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课堂必须与时俱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打造符合高校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品课堂,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渊,丁振国.关于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57.
[2] 余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研究—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26.
关键词:道德资源;三生教育;教学策略;考核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32-02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而“三生教育”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教育主旨。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应当充分融合大学生“三生教育”
大学生“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和生活“三位一体”的认知教育及行为引导过程,就是通过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其本质就是关注人的现实生命、生存和生活,让受教育者理解生命内涵、学会生存技能、懂得生活品质,在对生命、生存、生活的感知中得以全面和谐地发展与健康成长,这一切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需要遵守的根本原则。可见,高校思想政治课与“三生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三生教育”很重要且相得益彰。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应充分开发、深度挖掘当代社会优质道德资源的“三生教育”功能
(一)“三生教育”教学实效的提高亟需开发运用当代优质道德资源
思想政治课“三生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提升和全面养成,是一门不仅强调理论教育更须关注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课程,其教学必须从社会生活中寻求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生命意识、增强生存和生活能力的优质教育资源,仅仅偏重于理论说教的“三生教育”会使自身远离现实生活,缺乏鲜活的教育素材,失去根基点和教育效能。我们通过调查知晓,当代大学生热衷于学习效仿鲜活的、真实生动的热点道德人物,更喜欢关注那些凸显时代特色的典型道德事件。所以我们应当使这些优质社会资源进入课堂,让思想政治课“三生教育”拥有坚牢的现实基础,从而提高说服力、针对性和感染力。
(二)当代优质道德资源在思想政治课“三生教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分类
1.优质的道德环境资源。我国近些年的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城镇建设的氛围和成就为高校思想政治课“三生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有利的环境道德资源。如文化名城、文明城镇工程建设,可以引领公民积极投入到社会道德高地的实践中,可以激发社会向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些文明城镇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有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所以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积极的社会风气和文明健康的人文环境。在当今价值多元、精神危机和道德淡漠的复杂社会背景下,这种浓厚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和显著成就可以作为思想政治课“三生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引导大学生从正向的视角认识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这样有助于他们形成一心向善、崇德尚义的理念,有助于他们珍惜当下、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存技能,增强生存能力,提高生活品质。
2.典型的道德人物资源。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典型道德榜样和模范人物。迄今,我国已经成功开展了五届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工作,彰显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精神、崇高品质和感人事迹的道德模范,包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个类型,总共278名。另外,各地还打造了“最美”这一精神文化品牌,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全国、感动全社会的“最美人物”和“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等年度人物。再有,在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带动下,也涌现出一大批感动人心、举目关注的优秀大学生群体,包括优秀大学生村官,他们将青春奋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以及一大批关心民生、深入社会、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的优秀大学生。最后,还有近年开展的年度风云人物评选活动。如马云、吴鹰、宗庆后等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并且正成为大学生眼中创造财富、善于创业、勇于创新、担当社会责任的道德榜样。这些模范和榜样人物为思想政治课“三生教育”教学提供了鲜活形象的教育素材,充分引领大学生“三生教育”工作。
(三)将当代社会优质道德资源整合嵌入思想政治课“三生教育”教学体系
我国当代社会优质道德资源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课“三生教育”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感染性和时代感的鲜活素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体系。这些资源作为加强大学生“三生教育”的重要财富,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导向,为当代大学生生活教育树立了榜样,为当代大学生生存教育丰富了经验。为了把这些优质道德资源充分有效地运用到“三生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将其进行细致地整合,有针对性地嵌入到教学体系中。(如下表所示)
三、基于当代社会优质道德资源开发,高校思想政治课应充分探索改革“三生教育”的教学策略和考核评估方式
1.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借助于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主要包括:(1)有助于学生意识内省的策略与方法。如进行意识流叙事、集体研讨典型事例、专题讨论生命价值观以及生活品质和生存能力、典型人物及其事迹的个人体会感悟以及小组分享等。(2)有助于学生自我觉察的策略与方法。如情景模拟、观摩表演、情境想象等。(3)有助于学生自我体验的策略与方法。如调查访谈、参观学习、榜样评选等。这些方法既能充分有效地运用当代社会优质道德资源,又能丰富完善思想政治课“三生教育”课堂教学,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2.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需要本着“请进课堂,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的理念,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当代优质道德资源的“三生教育”功能。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们可以开展让学生了解最美人物、感悟最美生命、走进英雄生活;学习模范事迹、认知高尚生命、树立榜样生活、提高生活境界、增强生存能力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我们可以举办道德模范及最美人物报告会,组织学生开展人物访谈,跟榜样模范们一起谈生命、聊生活;参观文明村镇、调查了解道德建设成果;开展最美校园人物评选;组织生存体验拓展、生活品质大讲堂等一系列“三生教育”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课“三生教育”实践教学活动,让我国当代优质道德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引领效能和作用。
3.在考核评估中,我们需要采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重角度和形式。具体通过叙事论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个人心理自我分析、人际评价等方法,考核评估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受,对于个人生活品质和境界的领悟,对于生存能力的现实拥有和未来规划等有关大学生对于“三生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为进一步完善“三生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切实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等学校;讨论式;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5-0046-04
一、讨论式教学模式阐释
讨论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采用生与生、生与师、师与生的多主体互动方式,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讨论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客体,而是学习的主体;文本教材、网络资源不再单纯是教师授课的支持材料,而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共享资源;要求学生学会,更强化学生会学,即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主地获得相关资源,自主地消化、吸收、转化,完成知识和意义的建构和再造。
(二)强调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型
在讨论式教学的情境中,教师不再只是文本教材及PPT的讲授者、演示者,而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者、支持者、引领者。教师既要设计和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和主题,更要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和帮助。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将不再是教师讲完、讲清、讲好了没有,而是要评价学生学会了没有,会学了没有,会自主学习了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再是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化和发挥。因此,教师的角色定位必须彻底转型,从知识和意义的授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引领者;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三)强调问题导向、主题引领,即问题本位学习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出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动机、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从而推动学生进行主动的积极的学习。从教学过程上讲,这是讨论式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
(四)强调协作学习
讨论式教学中的小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从教学管理需要出发的行政性小组,而是以获取知识和能力为目标的学习性小组。这种协作学习小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单元。在学习小组里,每个学生都要自我管理,按照分工积极获得相关学习资源并形成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要通过生与生的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完成初级层次的学习。
(五)强调全方位学习互动
这是一个课堂教学的创新性重塑,以小组协作学习为基础,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全班级的对话,围绕问题和主题,实现组与组、生与生、师与生的全方位互动,在更大范围内展开交流和争鸣。全体学生在共享学习成果的同时,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升华,完成第一次深层次的学习。
(六)强调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讨论式教学弱化了教师的讲授,但不等于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教师主导作用在更多方面需要充分强化。一是教师要当好“设计师”,善于设计既切合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和主题;二是要善于帮助学生获取和领会学习资源;三是要善于引导和掌控课堂全方位交流对话,以平等身份参与其中,积极进行适当的暗示、释疑解惑,积极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多向互动既坚持开放性,又保持方向性;四是要善于进行一个高水平的总结点评。总结点评是讨论式教学的终结性环节,也是学生的第二次深层次学习。这一环节应该由两方面构成:其一,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要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协作精神给予鼓励,对学生独到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给予肯定,尤其要对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给以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对于自主学习中出现的偏颇和不正确的思想观点也要作耐心的、有说服力的纠正。其二,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讲授,这是讨论式教学中很重要的一步。这里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但决不排斥教师讲授。而且,强调教师要十分重视总结点评的讲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精炼,做到鲜活而不苍白,生动而不呆板,亲切而不生硬;要具有强大的理论穿透力,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引人入胜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唤起学生的心灵觉醒和信仰追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勾勒出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环流图,如图1所示。
二、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
理论固然是从实践中总结升华出来的,但实践也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对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有助于克服实践的盲目性。
(一)哲学依据
在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促进事物的矛盾运动,促成事物的变化。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哲学观点,恰恰是讨论式教学模式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大学乃至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终极目的是造就学生,是促进和促成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人生意义的不正确、不成熟、不稳定到逐步正确、成熟、稳定。从哲学的角度解读,在教与学、教师(教育者)与学生两者构成的矛盾共同体中,学生是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施教者施加的一切影响,只有通过教育者自身的体验、顺应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引起教育者自身的矛盾运动,促进和促成其智力和心灵的成长。讨论式教学模式正是顺应了这一哲学规律,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给学生以更多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在外因的作用下,内因发热,自主获得学习资源,自主消化领悟,并在f作互动中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自我反思、自我升华,提升和充盈精神世界。
(二)现代教育理论依据
中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和丰富的教育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学界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开展了深入的教育研究,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逐步形成。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在教育结构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一种非同构性矛盾关系。从施教角度讲,教育者承担着造就人、造就社会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的责任,表面上属于授受主体,受教育者属于授受关系中的受体、客体地位。但从本质上讲,受教育者才是教育目标、教育使命的最终承载者、体现者,才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正主体。长期以来,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及包括教师在内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这一非同构性矛盾关系却严重缺乏了解和认识。体制上的制约、观念上的误区和行为上的滞后,导致在教育实践中长期固守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中心的外铄性教学,把学生当作“瓶子”去灌,当作“袋子”去装,当作“器物”去加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超越性受到严重忽视和压抑。应该说,教育的这一痼疾是我国教育屡经改革而成效甚微的基本原因之一。讨论式教学模式恰恰根治了这一教育顽症,对课堂教学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和重塑,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体认和顺应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和主体性。
(三)建构主义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在西方产生很早,已有百年以上的成长历史,成为关于教育教学方面一个比较完善和成熟的理论。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是: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的对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应围绕问题组织学习活动;协作和交流是基本方式和环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决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再单纯是学生的知识呈现者、传递者,而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合作者和高级伙伴。讨论式教学模式,正是学习和借鉴了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而进行的一种实践和创新。
三、讨论式教学模式在大学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要点
目前,在大学各学科教学中都在进行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积极改革“三个中心”模式,重塑课堂教学,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需要申述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讨论式教学模式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具有更大的契合性和必要性。对此,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大学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质及对象差异做一些研判。
(一)人学性是讨论式教学模式具体应用的出发点
大学思想政治课大体包括思想品德课、法律基础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哲学基本原理等课程,因学校与学生层次不同,其开设情况也有所区别。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传授是必需和必要的,但更其主要和重要的教学目的,在于涵养人的德性,完善人的人格,实现人的精神再造,培养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其他自然、人文学科比较,大学思想政治课具有更强烈、更突出、更浓重的人学性。基于这一学科特质,教学活动决不可以以传授知识为主旨,不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而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我”与文本的融合,在学习中反照自我,调整自我,自觉主动地完成知识和人生意义的重构。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一直处于低微状态,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即是忽视了思想政治课是涉及人的生命意义,涉及人的精神活动本身的特殊学科,教学方法上存在着普遍的灌输,学生被当作浇灌的对象;教学目标上存在着普遍的智育化,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弱化了人的培养和造就;教学内容上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往往陷入空洞说教。由此,使本来与人的意义世界休戚相关的思想政治课,形成了“人学”空场,成为外在于主体之外的外铄性力量,导致学生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相斥性。讨论式教学模式革除了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这些弊端,使学科教学回归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价值维度。
(二)体验性是讨论式教学模式具体应用的核心点
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客观规律,是关于自然界相关学科知识的说明和证明。与自然科学不同,人文学科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属于精神科学,其教学目的是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更集中和主要针对的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建构,只能通过学生的内在性的体验来完成。换而言之,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接受,无法通过单纯讲授的方法来完成,必须而且只有通过其自身的选择、判断、同化、顺应等内化的矛盾运动去实现。这一观点正是大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的体验性特质所在。在当代,由于西方各种思潮的流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由于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复杂刺激,多数大学生陷入观念纷扰、价值多元和人生方向与意义失落的状态。而大学思想政治课的基本诉求,是要激起学生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关注,建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的精神家园。讨论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平等的对话、交流中,领悟和接受区别于自身的价值目标,正确评价“自我世界”、“他人世界”,从而把自己融入真正的“大世界”、“大人生”、“大意义”,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生态重构。
(三)个体差异性是讨论式教学模式具体应用的落脚点
在自然科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学对象也存在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异只在于经验的多少和智力的高低,只在于知之多与知之少之区别。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则不然,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可以说是千差万别。除经验、智力、知之多少之差异之外,由于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同,从家庭、社会、学校及周围人群等各方面接受的信息不同,引起的反应不同,每个学生都形成了独有的成长渴望、个性化的内心焦虑和迥异于他人的价值冲突。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根本不可能适应学生如此复杂多样的个体差异,难以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及学生心灵需求真正契合,难以引发学生的思想共呜,最终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人的精神重建效果。讨论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反,在重视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广阔时空,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各抒己见,协作交流,自我叩问,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完善,达到充盈和提升自身精神世界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在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只要教师用心用力,讨论式教学模式对于改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低微的状况极为奏效,不仅是一般教学方法意义上的改革,而且是具有方法论价值意义的重要创新。
参 考 文 献
[1]杜威.杜威教学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梁建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完善的着力点[J].理论探讨,2005(5):74-76.
[3]恽瑛,张勇.研究型、互动型课程模式改革的探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5):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