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银行业发展分析8篇

时间:2023-07-23 08:21: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银行业发展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银行业发展分析

篇1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银行业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9)-0072-03

一、问题的提出

从国外经验角度分析。关于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方面,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和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巴西)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根据银行业的经营特点,采取了强化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立法进度和减税免税的税收政策,扩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布局范围,对欠发达地区提供金融支持规定具体比例,同时增加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降低贷款利率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相对于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不少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自给率偏低,银行业发展滞后、水平低下,金融服务能力弱化。

从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角度分析。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促进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弱势群体收入水平,改善其生存环境。这些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体的收入改善程度。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自然离不开金融支持,如果欠发达地区银行业发展水平持续弱化,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角度分析。目前,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尽管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并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从衡量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发达地区、国家、地方政府平均水平的相关指标来看,欠发达地区相关指标的差距不断扩大。在当前欠发达地区存在农业人口比重大、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的背景下,完善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体系、改进金融服务、提高银行业发展水平,在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从银行业发展角度分析。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金融体系的主题,银行业应该承担起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责任。经济发展状况好的区域各类银行机构集中经营,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区域排斥弱势群体等现实问题,必然会缩小欠发达地区银行业的经营空间,引发经营风险。在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面,银行业“坚持吸收资金主动,供给资金被动”的经营理念亟待转变。

二、欠发达地区银行业发展失衡状况分析:以新疆南疆地区为例

当前,全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扩大,欠发达地区银行业发展缓慢,金融服务供给弱化的问题相当突出。作为一种特殊行业,银行业将资产安全性和经营效益提高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而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是国家政治稳定、和谐社会建设、经济改革成果共享的具体要求,因而现实生活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区域间银行业金融服务质量的差异性和排斥弱势群体现象,成为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以调查的新疆南疆地区为例,2013年,该地区金融机构总数128个,其中,政策性银行网点5个,二级分行1家、支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网点26个,二级分行4个、支行20个、分理处2个;农村信用社网点81个:县(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8家、信用社网点73个;邮储银行网点数16个,其中二级分行1个、支行11个、营业所4个。2013年,该地区银行机构存款余额3700779万元,贷款余额1081854.11万元,余额存贷比29%。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余额2212043万元、贷款余额209486.12、存贷比9%;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余额198934万元、贷款余额17153.51万元、存贷比8.6%;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1113781万元、贷款余额778311.05万元,存贷比70%。数据显示,农村信用社是该欠发达地区存贷比最高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款余额的3.7倍。

从存贷款余额占比角度看,2013年,该欠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占该地区银行机构存款余额的60%,贷款余额只占19%,农业发展银行存款余额占比3%、贷款余额占比7%,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余额占比5%、贷款余额占比2%,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占比3%,贷款余额占比72%。可见,全国性银行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占比均不尽合理。

当前欠发达地区银行业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不仅表现为银行业机构体系不完善,支农的金融支持过度集中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发挥相应的金融支持作用,而且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过多集中于贷款,且贷款结构不合理,社团贷款占比逐渐增大,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法人机构,支持当期经济发展的力量受到削弱,以上两方面问题均直接影响到当地银行业的持续发展,关乎当期经济的长期发展。

三、影响欠发达地区银行业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银行业经营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目前,银行业经营相关法律法规主要以保护银行业经营独立性相关的内容为主,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地区银行业经营方面的政策差异,《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中均没有明确规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建立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相关规定。同时,银行业在不同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标准和具体条款没有体现差异性。由于缺乏法律上的约束机制和鼓励条款,欠发达地区逐渐成为银行业金融服务排斥的主要对象。

(二)银行业监管目标较单一。目前,银监局主要承担银行机构合法经营,安全健康发展相关指标的监管。对于支持地方经济方面,虽然规定了“两个不低于”等奖励措施,但在银行机构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相关指标监督的方法上缺乏具体政策指导,强调了银行业机构合法经营和健康发展,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银行业机构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

(三)银行业机构布局不合理。不同地区之间银行业机构数量和金融资源的不均衡分布特征较明显。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机构的类型单一,区域性和中小型银行机构基本没有进入欠发达地区。此外,各类银行业机构在营业网点设立上,只是从考虑经营效益出发,而不是基于满足当地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各种类型银行业机构布局上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缺失。

(四)贷款融资成本高。欠发达地区银行业机构通过贷款利率溢价提供金融服务,以保护银行业经营安全,解决信息不对称和经营成本高的问题具有合理性。但是现实生活中,贷款利率偏高必然会抑制贷款需求,将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排斥在外。欠发达地区银行机构在贷款定价中采取的贷款利率加担保费用的方法,必然会增加贷款客户的融资成本。经营中采取差异性的贷款利率定价方法,虽然对于银行业机构来说存在必要性,但却不利于满足欠发达地区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

(五)金融创新能力不强。调查中了解到,目前银行业机构在金融创新方面,多借鉴美国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做法,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安排银行业发展模式,提供金融服务标准,却没有考虑金融创新在不同地区的广泛适应性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全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扩大,若没有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模式,不可能真正适应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不重视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的有效衔接,金融服务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

四、促进欠发达地区银行业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要缓解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银行业发展逐步背离的局面,需要尽快完善立法,尽快制定银行业在不同区域开展金融服务的相关法律规定和条款,具体明确欠发达地区银行业机构在当地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必须用于当地,严格禁止资金通过银团贷款等形式外流出去。同时明确各个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设立、存贷比率,规定贷款利率定价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和区间,加强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相互配合,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

(二)鼓励发展多元化金融体系。银行业机构发展和金融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只能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程度,欠发达地区尤其如此。因此,要重视增加不同类型银行业机构,扩大政策性银行业务,实现银行业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实现银行机构的市场竞争,促进银行业机构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质量提高。对于欠发达地区,银行业机构的发展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在银行机构注册资金和税收政策上需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不同类型的银行机构在欠发达地区设立网点,拓展业务。

(三)建立资金风险补偿机制。欠发达地区银行业经营中的经营风险,会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因此,为了确保银行业机构正常经营,保护其在欠发达地区提供金融支持的积极性,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对于欠发达地区银行业机构在名声和若是领域的金融支持中产生的贷款损失,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抵偿。

(四)转变传统经营理念。银行业机构应该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重视分析当地经济长期发展,明确具有金融支持潜力的优势产业,既要考虑自身的当前经济利益、生存环境,又要分析未来的发展潜力。考虑到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结合实际,对全国统一的金融服务标准进行调整;结合承贷主体提供贷款担保的能力,灵活调整贷款方式。依据中小企业库存情况和固定资产变现能力实施相对灵活的贷款方式,考虑在农户贷款中将农户实际已有资产、土地等纳入担保范围。

(五)加强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应该结合欠发达地区实际,适应实际金融需求,要依据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分析相对于区外的竞争优势,确保金融创新既有广度和深度。要重视金融产品的适应性、便利性和可行性,对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要符合当地风俗民情和市场需求,避免因语言、宗教习俗等缺乏了解而导致的金融需求降低问题,切实提升金融创新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媛媛,施晓燕.西北地区银行业成熟度的测定与提升[J].开发研究,2012,(6):15-19。

[2]戎向东.完善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几点思考[J].求实,2011,(S1):20-25。

[3]张继军.新疆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新疆财经大学,2013。

[4]焦奎.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与模式选择[D]. 新疆财经大学,2012。

[5]黎怀敬.欠发达地区银行业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广西实证[J],区域金融研究. 2015,(4):51-58。

Th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

Yibulayin・Basiti

(School of Finance,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Urumqi Xinjiang 830012)

篇2

关键词:银行业;发展状况;影响因素;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02

1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

1.1银行业发展的收入情况

2014年以来,我国银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市场环境聚变,传统银行业务受到了猛烈冲击:银行业资产和利润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将调整为中高速增长。2014年银行业贷款增速已降至13.5%,比前5年平均增速下降了6.5个百分比;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9.7%比前5年平均下降了一半多,很明显的看出,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较以往有很大下降,其以前的优势地位正在减弱,失去了以往在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性作用,其收入的锐减还会导致各种负面性作用,银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以往的银行“水涨船高”的便利条件已经成为过去式。

面对严峻的现实情况,商业银行之后的发展之路必然遇到层层阻力,面对今后的利率市场化和民营银行的竞争,银行业盈利水平将更加受到打压。今后的银行业发展之路必然如履薄冰。

1.2银行业人员素质情况

我国的许多服务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方面服务能力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对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却很低的矛盾局面,而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有比较突出的代表性。究其原因,员工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主要制约因素。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经营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不良贷款已占全部贷款的26.62%,已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而表现在人力资源和人才素质方面,人员质量结构存在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首先,目前我国银行业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下,低素质员工难以流出,这是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体制造成的,人员结构过死,流动性较低。而且,现行的银行进入门槛较高,很多发展型,能力型人才首先就被拒之门外,而有些没有能力的“关系户”或者理论水平较高却不注重实际水平的“学术派”却充斥在银行业阻碍了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银行业中经过银行重点培养的人才在面临现在银行业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很多都选择去证券业,保险业发展。

总的来说,目前的银行业面临着低素质的人才难以流出,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流失的问题,在目前银行“新常态”的情况下银行业缺少国际化,专业化人才的情况下,其发展趋势堪忧。

1.3银行业的盈利模式构成情况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主要由五部分构成:首先是客户贷款垫款利息收入,其在总利息收入中占71.16%;其次是证券投资利息收入,其部分占比18.19%;再次是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的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此部分占比5.79%;最后是同业拆借利息收入,此部分占比仅为3.18%。

总的分析,在我国银行业中传统的借贷业务占银行业总利息收入的很大部分,换句话说我国银行业比较依赖传统业务,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金融创新的程度比较高,而且具有发达混业经营。而我国还着重在借贷业务中的利息差,在当今多种理财产品的出现,互联网理财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必然大受打击,为保持利润而提高的贷款利率也不利于国家其他企业稳步发展。

2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2.1经济新常态

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银行业来说,“旧常态”的银行业代表着各种守旧,弊端。而“新常态”代表着高效率,高成就,新的经营和运营模式,克服旧模式上的种种弊端,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国银行业营运结构简单,盈利渠道单一依靠借贷业务,在放贷业务中贷款多流向粗放型发企业,创新性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很难筹到融资,而且银行本身的业务渠道简单,技术性、创新性能力不足,这都是“旧常态”的体现。以往的银行业在“旧常态”状态下的改革更多的内部的优化,整改。在目前“经济新常态”的大潮流下,银行业的整改必然会在体制上加以整顿,着重加强创新性,技术性,提供更多的中间业务提升盈利能力,在“新常态”下重新注入新的活力。

2.2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即利率自由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反映资金供求关系的价格指标,利率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开放利率管制,最终形成以央行的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对货币的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制和机制,使利率成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准确价格信号,以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2015年10月,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限额,商业银行可以自主的根据市场水平调节利率。在“经济新常态”的大革新趋势下,市场利率化无疑是改革的又一次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早在多年前,西方国家很早就开放了利率市场化,而其中很多国家如日本就曾爆发过金融危机,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因为不稳定的市场环境而夭折。我国早在1996年就开放同业拆借,之后又陆续开放国债市场利率都为之后的市场利率化打下基础。作为金融改革的关键一环,市场利率化有其必要性意义,能更好的结合市场,加强与实体企业的联系,并且自主利率有利于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提高银行盈利能力。

当然其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银行的整体压力提高,自主的汇率拟定在当前商业银行技术性人才匮乏的情况下,能多大程度地满足市场又不损害银行自身盈利,对市场做出精准的判断,总体而言是很难的。二是面临更大的风险,在浮动的利率中,市场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在如今银行与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的情况下,风险的危害性可能更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国民经济的风险可见一斑。三是竞争的加剧,在如今民营银行的开放,商业银行与民营银行之间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相互提高利率吸引存款,这对于一些本身经营状况不好的银行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利率市场化是当前银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3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2013年余额宝,P2P等多种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揭示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银行业相对于保守,传统的生存环境无疑是一次新的冲击。

首先,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打击,余额宝等网络金融工具的方便性,高收益,无手续等特点吸引了大批70,80,90后新兴社会消费人群将手中闲散资金放入互联网金融中,银行业赖以生存的借贷业务因为存款的减少受到打击。其次,是银行业中的金融理财项目受到打击,众所周知,银行业的金融理财项目准入门槛就在5万以上,收益率在5%―7%左右,而且还存在风险因素,而网上金融理财平台很多是没有经济限额的,收益率有时还要高于7%,虽然部分小平台存在安全患,但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整体还是呈现着繁荣态势,这无疑在商业银行的基金理财方面是一次冲击。最后,银行的传统的中间业务受到打击,当今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联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支付宝为首的互联网支付平台已经开展水电费、话费充值,彩票,火车票购买,汇率换算、基金代销为主的中间业务,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也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大时代,当前很多大银行都开发了自己的银行APP,也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下对顺应了时展,促进了技术的变革。

3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前景分析

3.1新常态下银行业转型

显而易见,银行业目前发展面临重重挑战,在当前新常态经济的大环境下,银行业未来只有转变经营模式才能更好的应对挑战。

首先要改变的就是银行的中间业务,以往银行收入模式单一,多数依靠存贷差作为银行主要的利润收入,而贷款流向大多为粗放型制造业、产能型行业。在对创新型行业和小微企业的放贷中收入也相对较小,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粗放型行业的扩张放缓,目前我国的创新性行业发展势头不明显,而且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业的存贷业务必然受到影响,所以靠单一存贷差维持生存的银行业必须加强中间业务的投入,在中间业务市场上做专做精,打造银行盈利新模式。其次,是加强银行客户服务新模式,开设更多服务型新业务,最大程度化的满足客户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并利用目前银行业中分支行点密集分布的特点,努力在业务范围内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服务。最后,加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业务,在我国对国际化业务中银行业还有很多发展空间,而且国际化是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要求,所以未来的银行业发展趋势必然围绕着国际化展开,在国际机构网点的建设革新,对国际企业的经营业务的创新,还有在企业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上都是重要的转型革新方面。

3.2创新银行金融理财业务

在面对当前利率市场化以及民营银行的开发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前途是不明晰的,传统的商业银行要想真正面对挑战,打破壁垒。创新银行金融理财业务将会是银行未来改革的大趋势。

首先,我们说新型银行理财业务必然是面向客户,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在往常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着手续繁琐,门槛较高等缺乏人性化的情况,这在今后的银行理财业务中必须要加以改正,做到真真切切以客户为主,以达到互利共赢。其次,在理财阶段银行更多的是体现的是通过存款利率,基金,债券等金融手段来达到财产增值保值,而随着现代社会理财理念的变化,有部分人群追求的是传承,避险。参考西方的遗产管理和私人保险箱财产代管业务,在中国如今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在遗产管理方面可以有很大的发展和盈利空间。最后,我们说银行传统的理财业务中以有明显收益率的期次型理财产品为主,其产品往往时间周期长,回报率一般。而在利率市场化的今天,以开放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为特点的净值型理财产品,由于没有固定的投资期限和预期收入,虽然存在着风险的因素,但是在利率市场化大趋势下,未来净值型理财产品必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3.3拥抱“互联网+”的新模式

篇3

【关键词】 银行业发展 经济增长 地区差异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迫切需要银行在资本调节和配置环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各地方性商业银行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天津银行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在改革开放的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均有差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基于不同要素察赋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从而形成了今天各个地区银行业不同的竞争格局。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银行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匹配深刻影响了银行功能正常发挥,进而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与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其发展的原因需要进行探究,发展经验与模式对其他省份有借鉴作用。本文将基于我国改革开放31年来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面板数据,对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得出可靠的结论。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本文综合了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的研究,选取了货币深度、金融相关率的对数作为衡量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指标,采用林毅夫和肖烨(2006)的计量模型,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特点,基本计量方程设定如下:

lnpergdpit=?琢+lnKit+lnLit+FIRit+Deepit+?姿i+?滋t+?着it (1)

其中,下标i表示省份,t表示时间,?姿i为不可观测的地区效应,目的在于控制省份的固定效应,?滋t为不可观测的时间效应,是一个不随省份的不同而变化的变量,它解释了所有没有被包括在回归模型中和时间有关的效应。?着it为随机挠动项,它服从独立同分布。具体而言,计量方程中的各变量分别的含义如下:lnpergdpit是i省t年的真实人均gdp的对数值;lnKit是i省t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对数;lnLit是i省t年的就业人数的对数;FIRit是i省t年的金融相关率;Deepit是i省t年的货币深度值;

本文选取了清华大学中宏数据库1978—2008年中国各省的相关数据,运用stata11软件求出了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值。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因果关系及其在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之间的差异,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同时为了更加明显地看出两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本文也收集了全国各省的数据,并作出了处理,由于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2008年,所以将重庆市并入四川省计算。

二、计量检验与回归分析

1、单位根检验

数据的非平稳性会导致伪回归现象的产生,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为了使结果更为可信,本文选用了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和ADF-Fisher检验四种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lnpergdp、FIR、Deep、lnK以及lnL基本都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所有变量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可以更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为了研究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需要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主要的协整检验方法有基于Johansen协整检验的Fisher协整检验法和EG两步法。而EG两步法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则包括Kao(1999)为代表的同质面板的协整检验法和Pedroni(1999)提出的异质面板的协整检验法。本文选取EG两步法进行检验,具体结果如下:两个面板的检验结果均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根据Pedroni的结论,当检验结果出现差异时,优先采用Panel ADF-Statistic和Group ADF-Statistic的结果,而两个面板这两个结果都在5%显著水平下都拒绝了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Kao检验在2%置信水平下也拒绝了原假设。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lnpergdp、FIR、Deep、lnK以及lnL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回归时不会出现伪回归现象。

3、模型回归

为了实证研究银行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本文依照公式(1)进行回归。对回归结果进行Hausman检验,两个面板检验结果均拒绝了原假设,故应使用固定效用模型。回归显示,R2分别为0.97以上,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说明自变量从总体上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考虑两个银行业发展水平指标的影响,两地区的货币深度和金融相关度都显著的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这说明两个地区的银行业发展水平高,银行在筹集资金,配置资金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所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两个地区的相关方式却是有所区别的。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说,金融相关程度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环渤海地区有我国几家重要的国有垄断企业,这些企业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由于企业的规模大,并且很多企业为重工业企业,故生产所需要的资金量大,周转时间长,特别需要银行对其从资金上予以大力的支持。所以,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讲,金融相关率极大地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增长。而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这一地区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长三角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要远远领先全国其他地区。同时,各类金融衍生工具也都基本最早出现在这一地区,并且市场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二级市场交易量大,货币周转速度也快。银行业改革早,产权合理明晰,管理科学高效。同时应注意到的一点,该地区的民间集资活动广泛,已经构成了市场中不可忽视主要力量,所以货币深度水平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4、因果关系分析

对两个面板进行回归分析后,可以看出对于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来说,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对于二者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数据进行因果检验。从基于环渤海地区数据的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滞后一期的情况下,货币深度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金融相关率提高的Granger原因。而滞后两期的情况下,货币深度和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发展均互为因果。这表明,短期内,经济发展需要银行充分发挥融资功能,并以此带动银行业的发展。但同时,该地区金融业的发展并不自由,银行的贷款方向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更偏好国有大型企业,一些情况下,容易导致资本的非优化配置,所以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带动性不强。而长期情况下,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业能够对资本进行充分的优化配置,所以银行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也不断带动银行业的发展。从基于长三角地区数据的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滞后一期情况下,经济发展与银行业发展没有因果关系,而滞后二期的情况下,银行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由于长三角地区银行业高度发展,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业为经济发展筹措了大量资本,并且银行的行为是由市场主导的,所以能够使资金运用到最有效率的行业,从而拉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结论

本文运用固定效用模型以及格兰杰检验的实证方法分析了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银行业对经济的影响方式在区域间存在差异

由于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银行业发展的程度与侧重点不同,所以,两个地区银行业对于经济的影响方式是有差异的。对于环渤海地区,主要是依靠传统银行业的功能,为重要企业解决资金的困难,金融相关度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著。而长三角地区,金融深化程度高,金融工具种类多,特别是近些年来民间资本流动广泛,市场活跃,货币流通速度快,是我国的金融中心,对周边地区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其金融深化水平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2、经济增长与银行业发展的因果关系存在区域性差异

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说,由于其在我国经济政治中的特殊地位,其经济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政府导向性。短期内经济增长是银行业发展的原因,这是由于该区域经济增长迅速,对资金的需求量大,需求带动了银行业的发展。但同时,政府对于银行的干涉也较多,银行在资金配置上的只能受到了干预,所以资本无法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部门,故银行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是长期情况下,银行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周转,同时资本也可以在各行业间进行流转,所以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而长三角地区的银行业及金融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市场导向型特点,市场化水平高,市场引导资金流向最有效率的部门。各种符合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不断产生发展。银行业的管理方法先进,产权合理,资产组织结构合理,所以在资本的配置效率上高,所以银行业发展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显著的。

(注:本文属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105010208)。)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姜烨: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6(1).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对策

一、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比较

(一)经营范围和品种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结算、结售汇等。筹资功能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类等劳动密集型业务。传统的结算、业务收入占比约40%,而技术含量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以及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没有开展。相比之下,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范围涉及知识含量较高的管理、担保、融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众多领域,分布均匀,来源广泛,对某一业务的依赖性小,可以有效满足客户的多种金融需求。

(二)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比较

通常,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国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效益较差2004年上半年,位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首位的中国银行集团中间业务净收入为75.53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9%。同期中国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为50.5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12.6%。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42.52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14%。西方商业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据FITCH银行评级公开网站数据,美国大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39.67%,小银行为22.29%;新加坡银行为36.9%;香港银行为28.9%;花旗银行为50.4%;JP摩根银行为66.0%。

(三)经营观念与管理的比较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普遍认识不足,没有将中间业务当作一项主业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来经营,而是把中间业务当作存贷款业务的“派生业务”。一些基层商业银行对开办中间业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依托中间业务的发展来开拓市场、树立形象、带动存款等业务的发展上,许多中间业务开发的初衷,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作为吸引客户的一种手段,变成了免费“附加服务”,使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率很低,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相比之下,当代西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中间业务的迅速扩张,中间业务受到广泛而高度的重视,并成为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一方面是因为中间业务提供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适应了各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减轻了资本金对银行业务的限制,带来了稳定的高额收入,降低了经营风险,提高了竞争力,因而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

(四)技术、服务手段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相比之下,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发达,家庭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应有尽有。特别是发达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大大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

(一)中间业务系统管理的创新

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涉及的许多部门用的银行和商业的交叉点上,所以必须创新中介业务的创新模式,建立一个统一的中间业务创新的管理体系,以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特别地:1、应该实现中间业务的整合与资产负债管理整体功能商业使用的优势。2、应按各种中间业务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内在联系,将所有的权限管理功能的中间业务的银行分别对各种相关专业部门承担。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时,要坚持“获利能力、流动性、安全性”原理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且还必须树立讲中间业务相当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经营观念,必须有强烈的竞争和盈利的概念,就会渐渐没有推开在商品化的商业业务。

(三)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

根据国内外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集中以下两方面:1、代收代付业务。代收代付是业务的主要创新点,但由于缺少一体化,许多公司缺乏规模、类型、数量少、单笔金额,并给出了相应的凭证成本、人工成本较高。因此,所有的商业银行可以合作进行的“检查”,提高系统收集和付费的效率和效益。2、咨询业务。咨询业务是商业银行提供相关的国民经济,企业的市场、国际金融和货币信贷、管理机构、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信息的观点站在中间人,为客户做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客户做出正确的决定建立一种面向服务的商业银行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私人银行 SWOT分析 本土化优势

一、引言

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个人金融服务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零售产品服务、理财产品服务、私人银行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和理财服务发展迅速,而私人银行业务起步晚,发展有限,这与我国迅速增长的私人银行业务需求严重不符。所谓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财富管理为核心,以拥有高净资产的私人客户为目标,根据这些客户的需求提供的一种量身定制的高端金融服务。这种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涵盖了资产管理、信托、投资、遗产安排、拍卖等内容。现今,私人银行业务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润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美国私人银行业务每年的平均利润率高达35%。在欧洲,私人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已经达到零售产品业务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银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SWOT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潜在机遇和外部挑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SWOT分析

从现阶段来看(如图1所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既存在私人银行业务需求巨大、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具有本土化优势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的竞争劣势也很明显,诸如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种类数量少且专业化水平低、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缺乏品牌号召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缺乏高端人才等,目前形势相当严峻。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只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也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大发展。

图1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SWOT分析结构图

(一)竞争优势(S)

1.国内市场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巨大。我国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私人银行的目标客户群和人们对财富保值增值的内在需求。一方面,我国经济的持续迅速发展造就了包括企业家、私营业主、企业高管、明星在内的庞大的私人银行目标客户群。根据《世界财富报告2012》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拥有可支配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人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达到41.5万人,而且每年大约保持10%以上速度增长。另一方面,个人金融投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使得人们对财富保值增值的有了新的认识,也逐渐接受了先进的理念,产生了各种个性化的私人银行业务需求,这就造成人们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就更为迫切。

2.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具有本土化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本土化优势主要表现为本土市场优势和本土文化优势。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客户群体和网络资源上具有绝对明显的优势,我国的商业银行,拥有分布全国的营业网点,可以提供便利的服务,已经积累了众多的高端客户。由于多年来优势客户和高端客户在我国商业银行办理融资、结算等多种业务,彼此间易于沟通且值得信赖,只要能获得同样的服务,这些客户一般会选择我国的商业银行。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内高端客户的文化和价值观更为接近,可以更好地把握客户的理财偏好和需求,其所推出的产品也容易满足客户个性化、区域化的需求,客户也更容易接受。从这点来看,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优势。此外,我国商业银行根植于我国文化,其经营模式、企业文化、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其所开展的私人银行业务更易于被客户信任和接受。

(二)竞争劣势(W)

1.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种类数量少且专业化水平低。私人银行业务是以提供私密性、专属性、尊贵性、专业性的高端金融服务而著称,其中专业性是指商业银行要为客户提高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起步晚,金融政策不完善以及自身开发设计能力不足,使得所开发的产品种类数量少没有实现差异化,而且存在单一性和同质化的趋势,不能够满足私人银行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丢失大批客户。

2.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缺乏品牌号召力。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均为高端客户,其十分看重品牌,无论是瑞士银行集团、JP摩根私人银行还是花旗私人银行、汇丰私人银行,无不历史悠久,制度完善,盈利模式合理,与刚刚起步的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相比,其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全球性的品牌,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缺乏高端人才。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经理不仅要精通个人财富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而且要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及衍生金融产品,主要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移民政策,信托计划的规则以及资本市场运作的一般规则。由此可知,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不仅专业知识渊博,而且要有足够的从业经验。从目前来看,几乎所有私人银行业务的中坚力量都是在投资银行、公司银行、零售银行工作10年以上的资深从业人员,他们不仅具备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亲历一个经济或金融周期的实战经验。然而,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起步晚,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合格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导致私人银行的客户经验极度缺乏,特别是高品质的人才,更是一才难求。

(三)潜在机遇(O)

1.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实施经营转型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过于单一,以传统存贷款为主;利润来源主要是利息收入,而非利息收入平均约在15%左右。这种过分依赖于存贷差的盈利模式,已经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与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我国的商业银行往往处于既要降低经营风险,又要实现利润的困境中。如何将盈利模式从交易型转向顾问咨询型模式,这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结构转型,提升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实现收入来源的均衡发展。从目前来看,私人银行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和拓展中间业务的基础和平台,其服务于高端客户,利润稳定、风险性小,是商业银行增加非利息收入的一个较佳的新渠道。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一个现实战略选择,是改变我国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

2.发展私人银行有利于金融创新。随着我国对金融业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参与竞争,使得本已竞争激烈的商业银行业的形势更为严峻。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趋于单一性和同质化,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往往稍逊一筹。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进行目标客户群的细分以便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由此可见,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服务于高端客户,本身就以专业性为其特点之一,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的服务更为其本质体现,因此,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金融创新和业务整合的契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有利于金融创新。

3.私人银行市场份额高度分散。从私人银行业务本身来看,其市场状况非常分散,即使世界最大的私人银行巨头也仅分享了1.5%~2%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在抢占我国市场时,往往首先注重目标客户较为集中的大城市,只发展盈利水平较高的业务品种,这就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流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我国居民储蓄和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并且增长速度快,这表明我国财富管理市场潜力巨大,这就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众多的目标客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只要立足于客户资源的基础上,为高端客户群提供更为广泛和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必将在私人银行业务上大有可为。

(四)外部威胁(T)

1.外资银行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趋于白热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外资银行全面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业由此步入了与外资银行全方位竞争的新阶段。面对我国巨大的财富管理市场,进入的外资银行无一例外地将其经营战略定位于适合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高端客户。外资银行由于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历史悠久,制度完善,人才齐全以及强大的开发设计能力,使得外资银行相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拥有的产品种类多,各种投资方案丰富。这就造成我国商业银行高端客户的流失。例如,花旗集团仅在亚洲就为6000多位富豪管理近600亿美元资产。从目前来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代表处和业务部均派驻具有深厚从业经验和背景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我国商业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在高端客户方面进行激烈地争夺,这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原先垄断高端客户服务市场和财务管理等业务领域受到严重威胁。

2.我国关于私人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从目前来看,我国没有非常明确的关于私人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制度和监管规章,主要适用于《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也许是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刚刚起步,私人银行业务相关监管规定正在制定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外资银行正是利用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空挡,在与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中,扰乱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因此,为确保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维护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市场,我国监管部门应注意一下几点:第一,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准入,必须严格执行私人银行市场准入标准;第二,私人银行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对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人员,要从严要求,制定适时可行的认证制度;第三,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私人银行业务产品丰富,财富管理方案多,而我国客户对境外金融市场了解有限,为充分保护我国客户的利益,有必要要求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银行制定出风险管理的详细措施与规定。

三、小结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存在市场规模巨大,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本土化的市场优势和本土化的文化优势明显,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发的产品容易被我国客户所接受与认可,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不可否认地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方面存在产品、品牌、人才等方面的诸多劣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只要抓住私人银行客户分散、银行转型升级的潜在机遇,迎接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克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弊病,制定确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来增强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必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陈宏臻.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策略研究[M].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

[2]张,付玲玲.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J].上海金融,2007年第7期.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金融创新

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共同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存贷款利差所占比重正在逐年减少,中间业务的收入占商业银行经营总收入的比重却逐年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此时,拥有高收益、低风险以及低成本等特点的中间业务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方向,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特别是随着2006年底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限制放开,我国银行业对世界全面开放,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外商业银行凭借着自己科技化程度高,软件硬件设施先进,网络技术发达等优势,通过中间业务强势进入中国市场,并且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至少在中间业务这一领域领先国内不少商业银行。因此,国内银行应该改变策略,继续进行推进资产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从而转变经营收入模式。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传统业务上面,即资产和负债业务,而缺少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和发展,从而导致了资产负债业务一统天下的局面。但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相继出台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中间业务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现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总体水平不高,无论从规模还是范围来看都不算广泛,虽然近些年来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仍旧处于低效益阶段,未能成为商业银行的业务支柱,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依旧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德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比超过了60%,花旗银行等20家大银行甚至超过了7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不足三成,甚至有些商业银行都不足10%。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集中度依旧很高,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所占的比例占全部商业银行的八成以上,远远超过其他上市银行的业务量,如果统计前十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则达到了惊人的96.6%。由此可见,国内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几乎垄断了中间业务这个领域。但近年来,中小型商业银行飞速发展,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国有银行增速。2011年上半年,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的增速达到64.34%,其中华夏银行和北京银行甚至达到了90.05%和88.60%。同期,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增速仅为42.98%。从各行中间业务的具体收入来源来看,业务收入(23%)占比最高,其次是支付结算收入和银行卡收入,这三项业务合计共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57%。这表明了现在我国中间业务虽然品种繁多,但是依旧较为依赖存贷利差模式,传统的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很大。

(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现状。商业银行并不是国家机构,并没有绝对的义务免费去帮助客户处理金融问题。但是,由于受到长期传统观念的束缚,银行客户普遍有一种银行就该为自己无偿服务的观念,没有在享受中间业务服务的同时去考虑收费的问题,少量的费用都会使客户产生不满的情绪。因此,银行为了防止客户的流失,并没有从根本上去改变这种无偿服务的观念。况且,现在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十分混乱,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样使在中间业务收费上有着一定的随意性和混乱性,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这样一个混乱的中间业务收费现状,是由银行自身、客户观念以及国家监管三方共同造成的一种情况。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营地位不够重视。这些年来,虽然我国各个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开始重视起来,但是在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上仍旧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渲染,国内多数银行依旧把资产负债业务作为发展的最重要业务,银行业的竞争也仅仅局限于存贷款业务的竞争,对中间业务未来的前景以及其无可替代作用的认识不够充分,仅仅把中间业务看作是增强竞争能力的派生工具,是一个辅助业务的角色,没有把中间业务当作一个银行的固定利润增长点。而国外商业银行,长期生存于市场环境,已经适应了市场竞争机制的洗礼,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保证利润最大化的银行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从最初目标的设定,组织框架的研究,产品业务的创新,目标市场的选择到经营战略的部署,都是建立在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十分了解的基础之上,从而成功地在竞争中获取先机,做到一切为了客户,一切为了市场,一切为了利润。

(2)经营品种单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渐渐地突破了业务单一的局面,开发了越来越多近数百种的中间业务品种,但是与市场需求相比,品种仍显不足;另一方面,中间业务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业务、业务及银行卡业务方面,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依赖众多网点和柜面员工的手动操作。从事的业务范围很窄,附加值不高且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应有的特色和相应的辨识度,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很容易就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保险市场、信托市场和资本市场等方面依旧是相当稀缺,尤其是个人业务领域更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而国外商业银行不仅客户范围广,种类也是相当丰富,而且科技含量很高,电子化普及,金融产品的创新更是与日俱增,灵活组合,中间业务的品种有两万种之多,给客户以全方位的灵活选择,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那些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以及一些不占用资本却收益不菲的投资银行业务,利用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利用套利等手段保证收益处于领先地位

(3)技术服务手段相对落后。金融电子化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未来趋势,是其重要的技术依托,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电子共同构成了金融电子化的主体框架。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科技化程度高,服务手段全面电子化,软硬件设施及其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电子化程度较低,软件硬件设施不完备,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柜面压力较大,各家商业银行支付系统并不联通,开发的硬软件互不兼容。尽管建立了网上银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支付结算系统,但是由于技术的原因,其覆盖面仍然十分有限。国内计算机应用系统还没有考虑客户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功能,不能实现理想的客户分析和差异化服务,从而获得相应的技术支持,以上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4)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他们需要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产品技术全面、擅长市场经营,拥有丰富的金融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分析金融投资工具。国外商业银行在运作中间业务的时候,有着一套完善的人才开发使用战略,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全面的服务。通过证券、金融衍生品、信托等市场上的丰富经验为个人和公司提供科学高效的理财资产服务,获得了大量的收益。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复合型人才储备极其缺乏,缺少一个系统性、综合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能拥有属于自己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面对着国外商业银行的竞争,还面临着人才外流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1)鼓励金融创新,加强产品开发。创新是中间业务的核心,中间业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满足客户的不同的需求。国内商业银行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发展,就必须改善陈旧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传统业务的范围和方式,拓展中间业务市场,充分挖掘市场的潜在商机和分析客户心理及市场的发展趋势。例如,金融衍生产品方面,金融衍生产品固然有其高风险高投机的特点,但是也同时有规避风险的一面,如果因为金融衍生产品的高风险就弃之不顾或者放缓发展的脚步,那么与国外商业银行的差距会被进一步拉大。

(2)提高电子化水平。科技手段是中间业务发展根本所在,是中间业务竞争实力的核心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必将更加广泛地运用电子技术来开展业务,在这样的冲击下,传统的模式必将打破,新的营业方式、新的产品推出、新的管理模式,都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快中间业务的电子化建设,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以科技网络为依托,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

(3)成立中间业务管理决策机构。国内商业银行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十分有限,相互之间消息封闭,即使有的商业银行设立了中间业务部,其职权也是非常的狭小,不同的部门,有其不同的经营重点,平时的考核体系会有差异,文化氛围也会因部门而异,在开展某些涉及面广的中间业务的时候,难以发挥其最大效率,反而有时会产生阻碍。中间业务的拓展涉及较为广泛,有时关乎到银行的很多部门及很多业务,所以商业银行应该以效益为根本出发点,整合中间业务,制定统一的管理效益评价体系,打破以存贷为中心、以产品设置职能的旧框架,有效衔接各个部门的职能,使其在发展中间业务的时候可以发挥最大效用,减少非理。

(4)优化人才结构。无论是哪个行业都需要有专业人才的支持,才能健康地发展,何况我国银行业这个特殊的行业,更加需要掌握先进科学技术、高层次、综合性的人才来建设。商业银行需要抓紧培养新型的金融人才,壮大中间业务队伍,造就一大批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自己的中间业务服务。一是从现实出发,通过建立中间业务人才培养中心和人才储备库,采取多种渠道对员工进行中间业务的培训。二是可以联系部分重点财经院校并且委托其设立针对中间业务的相关课程或者专业,从而获得稳定的人才来源,为未来的中间业务发展做铺垫。三是面向全世界引进拥有较高专业技术理论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直接充实到中间业务的发展队伍中去。

参考文献:

[1] 李梦觉,曾小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03):31-34.

[2] 杨淑娟,刘明显.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J].经济导刊,2011(10):38-39.

篇7

关键词:社区银行;制度;关系型贷款

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即便是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社区银行在特定的经济领域和部门仍然具有生命力。然而,要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引入社区银行并使其健康、规范地发展,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制度条件。

一.社区银行的定义

社区银行一般应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它们的大部分业务活动集中在所处的社区。由于这两个特点通常不矛盾,而银行规模很容易衡量,所以,对社区银行的判定通常是看它的规模是否在一定标准之下。例如,在美国,社区银行通常是指资产规模不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大多数国内学者对社区银行的定义是: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按市场化原则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1]。这个与国外学者不尽相同的定义是为了把社区银行与中国现有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不按市场原则经营的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区别开来。如果按照私营、规模小、以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这几个国外社区银行的典型特征衡量,中国经济中目前还没有一家真正的社区银行。

二. 社区银行模式的比较优势

社区银行模式之所以具有生命力,是因为其地区性和社区性特征以及较少管理层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在收集和处理非公共的“软信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信息不对称是信贷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银行通常采用以下四种贷款技术来缓解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财务报表型贷款、抵押担保型贷款、信用评分型贷款以及关系型贷款。前三种类型的贷款可称为交易型贷款,一般针对信息透明的大企业和有较长经营历史的企业,因为它们所涉及的信息主要是那些易于编码、量化和传递的非人格化的“硬信息”。关系型贷款则建立在那些不能通过数据、报表准确反映出来的“软信息” 基础上。给没有信贷历史和抵押品的小企业贷款时,银行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包括财务情况、管理者能力、特定市场的特征以及业主品行、信誉等方面的“私人信息”,并在整个贷款期间对借款人进行监督。为了补偿调查和监督成本,银行必须与企业维持长期的、相对封闭的交易关系,才能在长期获得收益[2]。

由于关系型贷款以特定企业的专门信息为基础,而这类具有人格化特征的软信息很难在组织结构复杂的银行内部迅速地、正确地传递,因此,科层结构相对简单的社区银行在提供关系型贷款上有比较优势,更适合对经营历史短、缺乏长期信贷记录的中小企业贷款。而大银行则在提供以交易为基础的服务上有比较优势,即便是对中小企业贷款,大银行也常常选择经营时间较长的企业,并且主要通过邮件、电话而不是面谈与企业交流,并不与借款人保持长期的、排他性的关系。此外,由于社区银行对社区内中小企业、家庭或农户有更深入的了解,它也更能根据不同客户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当然,我们应当认识到,信息管理技术的进步使第三方信息交换机构能以更低的成本收集和传播高质量的信息,从而减少了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 削弱了关系型贷款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小企业所具有的高流转率,总会有一些小企业拥有值得投资的项目,但由于没有抵押品或没有信用记录,不能通过信用评分测试,社区银行在这些需要主观信息的贷款中仍然有比较优势。

三. 社区银行业发展的制度条件

近年来,由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导致了中国基层金融的真空化,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引入社区银行的呼声很高。然而,社区银行要规范、健康地发展,还必须具备一些制度条件。

首先,必须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当前,以民营资本为主组成新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社区银行的呼声很高,一些民营企业家也有进入银行业的强烈动机。的确,与对现有小银行以及城市和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造,使之成为社区银行这个途径相比,新组建的银行没有历史包袱,容易做到产权清晰、政企分开。但政府仍需要警惕民营资本过度进入银行业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以及少数股东控制社区银行可能产生的企业关联贷款等问题。因此,政府在机构审批时应当十分谨慎,避免社区银行沦落为少数企业家的“圈钱工具”。此外,政府在社区银行的区域分布上也要以市场为导向。从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社区银行的经营绩效与社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那些处于经济下滑地区的社区银行的表现并不乐观。因此,社区银行在中国的试点应从经济较繁荣的城市、郊区开始,也就是根据市场的繁荣程度及其可能带来的业务机会来设立社区银行。

其次,为了使社区银行专注于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居民客户,从而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颁布类似于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的法律十分必要。美国于1977年颁布、后经多次修订的《社区再投资法》要求存款机构必须为其所在的社区提供信贷支持,而且必须向社区的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一定比率的贷款支持。尽管该法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扭曲稀缺性贷款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但对社区经济的发展是可谓功不可没的。对中国而言,限定社区银行的经营区域,一方面可以避免社区银行变成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和邮政储蓄那样的只“吸存”、不“放贷”的机器,解决基层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社区银行能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与大银行错位竞争[3]。当然,有效的社区边界决不是一个行政区域的概念,政府在审批时应当根据地区经济的内在联系限定社区银行的经营区域。此外,由于特定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是社区银行的主要客户,如何分散地区风险也是十分重要的。过去十几年中,在美国的大银行通过并购和新设分支机构进行市场扩张的同时,社区银行也把增设分支机构作为维持竞争力、分散地区风险的手段之一。因此,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政府在限定经营区域时,也应该给社区银行在不同区域设立网点和分支机构一定的空间,以分散地区风险。

第四,社区银行的健康发展必须有第三方担保制度的存在。社区银行由于资金规模和地域的限制,在各种金融产品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分散风险的能力很弱,第三方担保制度可以分散社区银行的贷款风险。美国政府1958年建立的中小企业局,就为合格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以帮助它们从包括社区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同时,美国经济中还有大量私人担保公司的存在,为社区银行分散信贷风险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取得了很大进步,除了政策性担保机构外,商业性的担保公司也逐渐增多,担保资金的来源也开始多元化。不过,整体而言,我国大部分担保基金规模很小,缺乏资金的补偿机制;民间资本型的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所占份额很低,政府财政性担保机构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却没有制度约束提高其对被担保企业的甄别和监督积极性。因此,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决定了,社区银行只能从信用体系较为健全的地区开始试点,不能遍地开花。

最后,必须建立有效的、符合社区银行特点的监管体系[4]。由于社区银行业的高风险性,为了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监管当局对社区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单笔贷款的最高限额以及关联企业贷款等都应实行严厉的监管。但对社区银行的监管应当考虑到制度执行费用的规模经济:银行越小,按资产百分比计算的制度执行成本越大。在20个世纪90年代,美国银行业监管者采取了更前瞻性的、以风险为中心的监管方法,把注意力放在对银行的项目评估程序、监督机制以及风险管理的监管上,目的是在金融风险出现之前指出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弱点。但美国许多社区银行家认为,针对社区银行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太多、太复杂,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花在了熟悉法律、准备文件和遵守法规上,而不是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上。目前,美联储已经开始对某些监督程序进行调整,以减少小银行承担的成本,在满足社区发展目标的同时增加灵活性。例如,在2005年颁布的最新修正的《社区再投资法》中,资产介于2.5亿元美元到10亿美元间的“中间小银行”被单独列为一类,美联储降低了对它们在数据收集和报告方面的要求。此外,美联储开始更多地依靠自动的远程监督工具和统计模型来考察成员银行的经营状况,以减轻小银行承担的现场监督成本。因此,中国在社区银行监管方面也需要在风险控制的利得与成本之间权衡。

总之,社区银行的健康发展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支持,我们在引入这种商业模式时不能忽视相关的制度建设。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经济系

参考文献:

[1]钟伟.中国民营银行应走社区银行之路[J].上海金融,2004,6:7-9.

[2]Berger, A. and G. Udell, Small Businesse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J].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112, Issue 477, F32-F53, 2002.

篇8

关键词:因子分析;可持续发展;财务指标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09-01

一、引言

银行能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合理经营与稳健发展,主要在于其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大水。因此,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定,对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创新来说意义重大。目前,对于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仍在初步阶段,在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度方面一些学者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大部分仅限于定性分析或者简单的定量分析。

国内对银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也基本限于定性分析。刘仁伍(2005)利用金融结构、金融调控与制度安排等要素,构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标准。何昌(2005)通过比较实际银行信贷供给增长率与实际信贷需求增长率来评价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卫娴(2008)则直接利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来衡量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突破和发展。Jeucken分阶段论述了银行对待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并进行了评价。

本文以我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做一个评估并进行排序,并对此实证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定义及数据选取

评价指标的选取在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应着不同的评价目的,而评价目的不同又直接影响评价指标的选择。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指标的全面性、代表性,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存款市场占有率、贷款市场占有率、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贷存款比率、存贷增长比率、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比率共十个指标分别定义为变量X1、X2、X3、X4、X5、X6、X7、X8、X9、X10。

本文选取我国15家上市银行截止2010年12月31日的年度数据,其数据来自各上市银行2010年的年报、财经类网站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部分数据由原始数据计算获得。

(二)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各项指标,是从商业银行的不同角度来测定其经营效率的,而多维分析容易出现相关性与重叠性问题。利用SPSS软件通过降维对2010年各商业银行Zscore标准化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得各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由检验知,球形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低于0.05,拒绝相关矩阵是单位矩阵的原假设,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的按照方差贡献率来确定综合因子的权重,从而避免了人为设置权重的随意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前3个因子的方差之和占总体样本方差的82.328%,比较满意,因此取前三个公共因子F1、F2、、F3。F代表因子综合得分,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F1主要反映X2、X3、X4、X5、X6、X8的信息,F2主要反映X7的信息,F3主要反映X1、X9的信息。

根据因子得分表中各因子和其前面的系数,可得各因子的具体表达式,然后再利用累计方差贡献表中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各商业银行的综合得分,得表达式:

可持续发展水平值

F=(50.733F1+17.157F2+14.437F3)/82.328,

=0.61623F1+0.20840F2+0.17536F3

由标准化处理后的相关数据代入公式可得各商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值及排名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结论分析

从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得分前三位的分别是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与浦发银行,后三位的是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与工商银行。总体上看,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得分高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又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表明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存在市场定位不明确、创新能力不足、资产质量差等问题。

三、相关建议

结合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前景,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市场定位,优化机制体制。坚持市场化、商业化与国际化,依照现代金融机构要求,努力构建现代化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争取在目标市场建立自己的经营特色,以提高竞争能力。并引用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逐步优化自身体制和机制,通过业务合作与强强联合,整合已有资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以实现规模效益。

2、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创新体系。坚持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在对接客户中实行差异化战略,着力打造强竞争力的特色银行。并积极营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良好内外环境,大力推进理念创新、业务创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坚持铸造品牌的战略理念,在创新中树立正规化形象,着力打造名副其实的现代银行。

3、加强风险管控,提高资产质量。对于经营风险的商业银行来说,加强风险管理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好中求快的发展理念,在激烈竞争中追求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质量优良的优质银行。坚持审慎经营的风险理念,在强化内控中提升精细化水平,着力打造管理规范的流程银行。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昌.中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初步评估[J].金融与经济,2005,(10):22-23.

[2]卫娴.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