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8篇

时间:2023-07-23 08:21: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篇1

【关键词】高校;“两课”教学;时效性

一、高校“两课”教学时效性降低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对“两课”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高校“两课”教学而言,其受重视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它最终的教学效果。从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并没有否认“两课”教学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的重视和理解这一问题,尤其是在落实的层面上,很多高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对“两课”教学的重视,但是真正在实际行动中,往往将其摆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二)“两课”教师的素质有待提升

教师是开展高校“两课”教学最重要的主体,教师自身素质及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两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当前高校“两课”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整体素质,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也有非常明显的提高,但是我们仍然要看清,其中存在的一些细微的问题,特别是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校“两课”教学过程中要面临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两课”教师还无法真正适应当前社会对“两课”教学的要求,自身某些素质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方式和方法相对落后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两课”教学的效果,好的教学方法将会使高校“两课”教学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高校的“两课”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长期以来都存在方法单一、单板、落后的问题。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科学有效地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搞笑的“两课”教学观念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下,对于教学过程中采取先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少利用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二、提升高校“两课”教学时效性的对策

(一)不断提升“两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校“两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停留在授业解惑这一层面上,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自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引者。高校应该重视对“两课”教师道德风气的建设,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两课”教学受到学生欢迎,并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师言传身教的目标,为高校学生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

(二)创新“两课”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高校的“两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方式,其中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果,以及“两课”是否能够达到其真正的教育目的。高校在开展“两课”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新情况下高校“两课”教学的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读、听、讲、谈、看、写等基本的教学,对课堂中的讨论过程和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充分利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等方法,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两课”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方式,如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相应的知识,使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其中的快乐和享受。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两课”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仅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在高校“两课”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换发起他们内心深处对学习的需求愿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目的的不同组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两课”教学的主体。要想在“两课”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老师应该充分关心、理解和尊重学生,老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使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更好的发挥主动性,提升高校“两课”教学的有效性。

(四)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高校的“两课”教学从其特点来看,是一门明显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自身的现实特点非常明显,所以要想提高高校“两课”教学的时效性,除了要坚持必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外,教学过程还应该与社会的现实情况紧密的联系起来,利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两课”教学更加深入、具体,与现实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真实例子作为教学的实际参考,从而帮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发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思考,从而有效地提升高校“两课”教学效果。

(五)努力构建注重实效的评估体系

篇2

高等教育院校学校是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与此同时,高校商务英语教学过程对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能力以及英语交流能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开展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可以培养大学生群体具备广泛的知识面以及较强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的意识到,商务英语学科作为兼具应用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要将英语知识和商务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英语的专业应用能力。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还总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群体商务英语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改革老旧的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出一套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学习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方法,满足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综上所述,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探析

1.紧扣时展步伐。

在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的商务英语高等教育院校教育从业者应当紧扣时展步伐,有针对性的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根据大学生群体发展的实际需要,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群体的商务英语应用水平。例如,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结合商务英语的实际特点,在校内组织相应的实际的商务英语应用课题。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高等教育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过程的扩大化发展,可以采用校企联合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在进行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和企业建立实践合作关系,给予学生锻炼商务英语的空间和时间;

(2)根据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工作适应能力的实际需要,要求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要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例如,在进行商务英语时间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比如,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和实际的运用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的就是“商务英语专业词汇”和“商务英语口语练习”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进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结合这两个方面的知识,不断地进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方法的总结,不断地促进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

(3)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和职业应用过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由离不开先进的职业观思想。例如,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和商务英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进行“商务英语常用语法结构和语句信息”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商务英语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不断地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

2.以社会实际要求为设计原则。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院校学校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往往只是重视到对于抽象的商务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安排虽然可以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知识储备。但是,随着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商务英语实践能力的要求的逐步提升,这种教学体系的弊端日益呈现。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要打破传统的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体系的桎梏,不断优化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提升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水平:

(1)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之中,要围绕着商务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进行设计。具体的来说,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基本的商务英语知识的教学。例如,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对相关的商务英语基本词汇的记忆,比如,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一类基本的词汇进行加强记忆,让学生通过对于商务英语基本词汇的记忆,将对商务英语的了解运用到商务英语的实践过程中,促进商务英语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2)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之中,要围绕着社会发展对于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需求进行设计。具体的来说,就需要对大学生群体应用商务英语、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口语表达方面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商务英语职业能力练习,让学生在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对于商务英语的认知,促进学生对于商务英语的运用方法的理解,进而有效的完善现有的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

(3)为了保证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效果,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商务英语的教学需要结合在一起,保证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还可以定期开展相应的商务英语活动,让学生在进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保证学生商务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 高校乒乓球选项课 特点 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和爱好,并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实际教学环境和授课对象的情况,围绕乒乓球专业性强和运动周期较长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更好、更快并扎实地掌握乒乓球的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乒乓球的竞赛规则,选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针对如何提高乒乓球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阐述对乒乓球选项课教学的研究。

一、高校乒乓球选项课的特点

(一)乒乓球运动的特点

乒乓球运动是一种技巧性的运动项目,对运动者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节奏感、反应能力要求较高。它不同于技能型和对抗性的运动项目,由于球小、速度快、旋转强、变化多样,而且动作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特点,对技术动作和控球感觉的要求较高。且因为乒乓球对技术动作的复杂性,其技术动作的定型所需时间和运动训练的周期都相对较长。

(二)乒乓球运动在高校的优势

1.具有将乒乓球的技术掌握扎实,全面提高技术能力,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熟练专项技术相结合的特点。

2.互动性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强,且考核方式比较客观。

3.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集中处理学生在技术方面遇到的难题,有利于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及钻研能力等,使其自身的综合水平和乒乓球的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

4.通过对乒乓球各项基本技术的教学,学生所掌握专项技术的熟练程度和控球感觉有了较大进步,整体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三)乒乓球教学探讨

结合教学对象的不同,因材施教,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前乒乓球教学打法对于非体育专业高校的学生而言,主要分为直板快攻、两面弧旋、快攻结合弧旋、弧旋结合快攻四种打法。

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授课班级学生人数及打法的不同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教学效果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对于多次练习仍掌握不了的技术要详细认真记载,最后组织各小组间交叉练习,做到互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提高。还可以组织班级内的比赛,提升学生的基本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书写分析报告,做好总结评价。

二、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一)提高师资力量

乒乓球教学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乒乓球所涉及的所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并掌握乒乓球技术。教师应该在精心的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将乒乓球的各项技术全面细致地传授给学生,因为授课教师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对于能否顺利实施乒乓球教学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开展乒乓球教学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不断进修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因素分析和体育竞技精神的培养。

(二)做好课程改革

根据授课对象的身体素质和所掌握的乒乓球技术情,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及教学目标,深化教学课程改革和考核标准。结合学生的基本素质,除了按照传统的闭卷方式考核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单项技术竞赛、升降级擂台赛等多种竞赛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实现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

乒乓球教学过程是一个人人参与实践与创造的活动。因为学生上课过程的自我运动和自我管理,教师要认真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公布学生掌握专项技术知识程度的情况,还要通过授课过程和竞赛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以激励先进鼓励后进,避免学生两极分化,旨在促进学员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

(四)健全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乒乓球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全面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因此,学生的全面能力就成为教学评价对象,具体包括自评、小组评价、专业教练员或运动员及教师评价四方面。我校乒乓球课采用的是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评价参考指标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单项和综合技术水平、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责任心、坚韧力、拼搏精神等,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乒乓球属于技能类运动项目,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避免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调,过多灌输指定技术思想,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因为乒乓球运动不仅是技能、体能项目,更是智能项目的运动,所以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发挥作用,实现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展多样化的乒乓球比赛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乒乓球技术,掌握乒乓球的运动规律。

总之,乒乓球选项课教学应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乒乓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乒乓球运动习惯,提高乒乓球教学质量,从而使乒乓球教学过程向着最优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清梅.浅谈乒乓球教学中准备姿势与步法移动的教学方法.

篇4

一、现阶段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高校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舞蹈教学工作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对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上,民族舞蹈课程也只是在对学生的形体塑造中进行使用,训练的过程中,主要是对的舞蹈技巧进行训练,而没有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有效的培养。这对民族舞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现阶段,高校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舞蹈教室不能对民族民间舞蹈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民间舞蹈是一项植根于人民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加强民族舞蹈训练能够对人们的内心情感进行有效表达。民族舞主要是利用群众的舞蹈组织方式,结合现实生活,进而能够对民族文化进行反应。这就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民族舞的重要意义。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对民族舞背后的民族文化有所了解,学生体会不到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就不能对内心情感进行有效的表达,也就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所以,想要提高高校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质量,就应该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对民族舞蹈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展舞蹈教学工作。

(二)不能正确选择舞蹈教学器材

在民族民间舞教学工作中,舞蹈教学器材是最基本的教学工作,教学器材能够对舞蹈教学内容进行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对舞蹈大纲有一个形象化的展现,还能够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作为重要渠道开展教学工作,舞蹈教学器材目前也成为完成舞蹈教学任务的关键。然而,目前各大高校对民族民间舞蹈认识程度不够,使得现代舞蹈器材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舞蹈的发展,也对舞蹈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同时,很多高校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器材的选择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情况,因此,选择的教学器材不适应所有学生群体。

(三)没有完善的教学方式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使得民族民间舞蹈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民族民间教学工作中,对高校舞蹈教学工作有效的创新与改革。但是,高校舞蹈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舞蹈动作的传授,而没有重视对学生的技能进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对学生舞姿的规范程度,学生过度重视舞蹈规范,就不能在跳舞中将自身情感展现出来,这都是由于教学方式不合理造成的。因此,只有对舞蹈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才能够有效满足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要求。

二、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科学合理地选择民族舞蹈教材

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工作中,不仅能够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进行提高,还能够培养新型的舞蹈人才。选择合适的民族舞蹈教材,能够培养新时期的舞蹈人才,进而推进民族舞蹈教学工作的开展。在选择舞蹈教材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各大院校的舞蹈教学特点来选择相应的舞蹈教材,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技能水平相一致,使得教学工作更加适应高校的舞蹈教学工作的开展,也能够利用高校舞蹈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工作增添新的生气。

(二)对民族舞蹈理念进行有效恢复

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民族文化特色进行有效的展现,并在民族舞蹈中对民族文化信仰和风俗有效展现。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间舞蹈的特点,表现出民族舞蹈的基本内涵,使得人们能够对民族文化精髓进行有效了解,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素养。此外,还应该对教学工作的场地和器材进行有效的完善,进而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促进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有效发挥民族舞蹈的魅力

民族民间舞蹈实际上是有一定的魅力的。这样就能够对民族民间舞蹈中的艺术修养进行有效的体现,并能够对民族文化中的文学和音乐美术有所了解。我们在培养全面的民族舞蹈人才的过程中,还应该对舞蹈艺术进行有效理解,进而能够对舞蹈魅力进行体现。民族民间舞蹈能够在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将历史文化和舞蹈艺术等进行紧密结合。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需要充分了解民族民间舞蹈话题,创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促进舞蹈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对民族民间舞蹈动作进行有效剖析

各民族舞蹈艺术的形成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需要在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深度进行揣摩和体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项独特的艺术形式。我国各民族的民族舞蹈都有着其特有的经典动作,这些舞蹈动作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形体动作进行有效规定,还需要对舞蹈动作进行有效的分析,进而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在东北秧歌的教学过程中,舞者应该掌握的动作要领就是膝盖需要弯曲,并将重心放在前面,这是东北秧歌的重要特点。形成特点的重要原因就是东北地区人民群众性格开朗乐观,对舞者性格有所了解,就能够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进而就能够再此基础上更好的掌握民族舞蹈动作。

篇5

我国的高校中体育公用课体系中,乒乓球是较早进入大学校园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随着乒乓球在高校中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乒乓球教学模式改革逐渐的被提上日程。在高校乒乓球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将教学和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保证学生课上和课下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最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分析

乒乓球的主要特点就是发球技术千变万化,速度快,趣味性强,设备简单,不会受到年龄,性别和身高的限制,运动的量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在练习过程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健身价值,在我们生活中很容易普及和开展。经常参加乒乓球训练可以锻炼人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提高下肢力量,从而有利于勇敢、顽强、沉着、冷静和敢于拼搏的优良精神品质的形成。在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乒乓球项目的训练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中乒乓球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体育对全新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认识不够深入

现如今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已经从原来旧的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过度到了全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对其改革过程中,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大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从不断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开展全国性体育锻炼和运动。因此,在改革过程中,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过去人们的思想认识中,普遍认为身体素质好就是保证身体健康,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通过人们不断的探索已经证明了健康不仅仅只是指身体的健康,同时还要保证心理健康,只有达到这两方面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但是在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个指导思想还没有被全面的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重视乒乓球技术而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现象十分严重。

2.学生学习差异性明显,教师教学手段单一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是来自于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区,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学习过程中因为受到了不同体育环境、家庭经济背景以及身体素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乒乓球在普及和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进入大学的学生在学习乒乓球过程中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是个体差异性,此外,高校的乒乓球课程教学长期受到竞技体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统一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质量存在很大参差不齐的现象,教师制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全不合理,其最终的结果就是有的学生跟吃不消,而有的学生不满足,严重影响了高校乒乓球教学的整体效果。

3.课时有限,学习内容不够深入

在很多大学校园中,大学体育公共课基本上都是一周一节,这种情况的存在就导致了授课时间有限,而学生不能学习到很系统和专业的技术。教师在安排课程过程中也会存在示范不全面,不深入的现象,学生练习过程中,对学生指导不充分等问题。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中乒乓球教学的对策分析

1.改革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组织灵活多样的教学,教学手段一定要多样化,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新旧课程搭配一定要科学合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练习和训练。在教学手段上应该采用多层次的教学空间,要不断的对联系方法和联系手段进行更换,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乒乓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分解教学法和整体教学法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之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进行学习的进度和技术的掌握情况,采用控制训练法、自主训练法以及指导训练法等方法,此外,在学生进行课堂联系过程中,也可以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训练和联系。

2.精炼教学内容

对相关的理论课程应该做到精讲,作为高校乒乓球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首先应该重视乒乓球基础知识的讲解,基础技能的教学,及时的引导学生尽快上手练习,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系统的掌握了相关基本技能和知识,才能保证学生合理的运用这些知识锻炼身体,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最终全面培养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体育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乒乓球基础技术教学之外,还应该重点培养好学生对乒乓球的认知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乒乓球基础理论过程中,可以结合乒乓球练习过程点和优势进行有效的教学。

3.拓展课外体育空间

课外体育运动是体育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在课堂外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在乒乓球课堂上学习过程中,未全面掌握的技术可以在课堂下进行联系,这样能够弥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在课下进行联系可以对技术动作进行强化,同时也能发挥体育课和终身体育之间的纽带作用,最终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4.健全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乒乓球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全面能力作为教师评价的对象,具体包括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专业教练评价、教师评价等几个方面。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单项和综合技术水平、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责任心等,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6

一、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演奏教学现状

虽然我国政府很早就公布和规定了高等教育艺术学院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民族乐器的演奏方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民族乐器的教学并没有得到较高的重视而被忽视。很多高校的教学目标都围绕教育部公布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并且一旦目标制定后,它们的教学目标就很少变更,造成过去的目标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对艺术教育的教师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同时由于社会艺术团体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这些现象都使得艺术学士的就业和发展成为了主要的问题,因此,真正提高艺术类学士的实际能力,解决好艺术类学生就业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国教育部门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的模式和目标。民族器乐教学是艺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采取有效措施改变高校民族乐器演奏教学的现状,促进艺术类学生就业,这些内容都需要对高校民族乐器的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

二、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演奏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革新民族器乐的教学理念

为了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很多高校已经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民族乐器的教学,主要是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课程的设置,进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来提高艺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高校还应该很好地分析民族乐器是市场需求,然后对学校的资源进行较好地整合,针对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分层次的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具有较好的针对性,不仅能体现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优点,还能体现出现代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全面的音乐人才。因此,革新民族乐器的教学理念是高校民族乐器演奏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

(二)培养学生的基本演奏技能

演奏是一个学生基本技能最直接的体现,对于任何乐器都是如此,只有熟练的基本技能才能完成高质量的演奏。目前,我国的民族乐器已经取得了很快的发展,音乐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些都与乐器的演奏有很大的联系。然而,我国的高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忽视了对演奏技能的培养,而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乐曲的整体演奏方面,使得很多学生缺乏较好的演奏技能而无法完成演奏。因此,在我国高校民族乐器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演奏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加强学生掌握作品风格能力

由于民族乐器专业的学生接触的音乐作品一般都比较单一,主要是传统的民族音乐,然而这些音乐都含有很强的文化背景和民族习俗,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的内涵。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的风格,才能完成更高水平的演奏。因此,民族音乐的教学要加强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风格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积累更多的音乐素材,理解更多的音乐内涵。通过不断的学习,学生就能够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欣赏音乐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民族音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是由于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需要将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这已经成为了高校面对的重大问题。目前,有很多高校都注重了加强对民族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民族乐器的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有效地提高演奏技能。因此,在民族乐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更好的创新能力,才能从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

(五)在教学中把握民族特点

由于民族乐器不同于其他乐器,它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独特特点而单一地追求演奏技能和演奏效果。一旦民族音乐缺少了民族特点这个灵魂,这样的民族音乐就失去了其生命力。目前,我国的民族乐器教学都只是按照音乐教材来进行,使得到部分学生也按照教材的要求单一地进行学习,没有理解音乐演奏的真正意义,长此下去,就会使得学生的演奏缺乏感情,也会造成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因此,在高校的民族乐器演奏教学过程中,既要依据教材也要能够脱离教材,教材的作用只是让学生理解乐器的基本构造和音乐的基本组成等,而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真实地体会到音乐的本质。因此,需要对高校的民族乐器演奏教学的方式进行改革,采取形式多样和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音乐和理解音乐,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

(六)把握乐器演奏与感情的培养

众所周知,对于民族乐器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生除了需要对乐器的演奏进行必要练习外,更要注重将乐器练习与学生的感情培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表达出学生对音乐的感情,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因此,在高校的民族乐器演奏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学生的乐器演奏与感情的培养,进而实行教学方式的改革。这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奏技能,还能使学生将感情融入到演奏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学生的真正才能。

(七)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高校的民族乐器演奏教学过程中,还要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尤其是对于学生演奏姿势的教学,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结构都不一样,使得演奏姿势也不会完全一样,教师没有必要进行统一的规范,也没有必要进行统一的衡量。并且民族乐器专业的招生标准也没有对学生的生理和身体结构做出统一的规范。因此,把握好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都应该因人而异,不能过多地强调演奏的姿势等而忽视学生的演奏技能,过分要求学生保持同样的姿势还可能使演奏者的身体结构感到不适应,而无法完成高质量的演奏。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受传统的演奏方法和演奏姿势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很多乐器演奏名家们的姿势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对高校学生的演奏姿势就更没有必要进行统一。只要学生演奏尽量统一演奏姿势和动作,灵活把握一些细小的偏差,使得学生的演奏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在民族乐器教学中,有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避免让学生进行被动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当然,对于学生在演奏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技巧,教师需要进行纠正和细心教导,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必要的演奏规律,进而造就真正的高素质音乐演奏人才。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要求,也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目标。目前,高校管理正处于深入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只有按照“转换机制、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效率”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现代化高校管理改革,才能顺应目前新形势的要求[1]。高校管理的核心在于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落实培养目标的完成,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随着教学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学管理的方法和特点也要相应的进步[2]。

一、高校教学管理要具有规范化的特点

(一)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内涵

教学管理规范化是指通过制定制度、条例等方式,将可以表现教育教学规律、能够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符合教育质量标准的各种教学管理体制、方法和程序等,明确具体的确定下来,并以之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3]。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可以提高管理过程的操作性,并且可以使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在长期的互动中进行磨合与调整,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二)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基本对策

1.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高校教学管理体系是在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具体领导下,以教务处为操作中心,以二级学院或系部为具体的运作对象,经由统一的安排,有秩序的实施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有机统一体。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在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的决策权过分的集中于学校一级,院系一级缺乏相应的灵活性和活力。这就造成了校、院两级管理的职责和权力不匹配,职责分工不明确的后果[4]。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一个职责和权力清晰明确,职权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和提高教学管理效果。同时,在加强和完善管理体系的时候,要真正的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学服务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予以教学管理真正的弹性,使二级院系部门能够匹配相应的权力,成为教学管理的重心,构建以教学和服务教学为特征的新的教学管理体系。2.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健全的教学规章制度,才能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6]。在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首先,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各类教学文件,文件一旦制定、形成,就必须认真严格的执行。其次,教学管理工作核心是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有效遵守。例如教学计划,它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具有很强的纲领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而对教学管理中的各级各类人员,都要明确各自相应的职责,建立健全的岗位责任制,保证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遵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有章可依,有法必依”的具体体现,只有严格的按照章程办事,才能真正的体现教学管理的规范性。3.运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建立合理的教学督导机制[5]。督导机制具有“监督”和“指导”的双重作用,教学督导组通过全方位的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反馈和处理,指导一线教师和教学参与者进行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同时教学督导的结果和效果可以为教学评价提供权威的第一手的资料以及事实依据。另外,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公开、公平、公正的对教学水平进行评价。

二、高校教学管理要具有科学化的特点

(一)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内涵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主要是指: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建立教学管理决策、教学情况反馈以及教学过程监控系统,对动态的、全程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管理[6]。高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级人才。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化管理体系,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保证。利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健全教学管理机构设置,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可以使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的制度化和现代化。

(二)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基本对策

1.采用先进现代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目标管理可以有效的应用到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目标管理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可以分成3个阶段。首先,通过上下结合,相互探讨,群策群力的方式,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将之量化。在教学目标量化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使教学工作的执行者既可以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尽心尽力,又不会打击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然后,将量化后的工作目标转交至执行者,由执行者自我管理,这样可以充分尊重执行者的意愿,发挥其能力,使教学目标能够有效达到。最后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估,并将评估的结果进行汇总,找出目标制定和目标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和缺点,并在下一步的管理工作中予以克服。2.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因为现代高校规模愈加庞大,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收集的数据也越来越多,只靠人工的处理和分析显然不能适应现在的新形势,所以必须要借助现代的管理工具、分析软件等,将管理中产生的大量信息科学的分析处理,并为以后正确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三、高校教学管理要具有精细化的特点

(一)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是指将工作指标放置于每一个细小的生产环节,将工作流程程序化,对流程中的每个程序制定程序规定,使操作有标准、有方法、有约束条件。对于高校的精细化管理来说,它更指的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求管理者要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精益求精”的理念激励自己,不能抱残守缺、因循守旧,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求真务实,在各项教学管理中,都要不忘小事,把小事做好做细,把细事做透,使做细做透的方式成为自己的工作习惯。另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精细化管理要创造一种能够激发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能够通过管理调动所有教学实施者的积极性,使教职工能够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内自觉地履行岗位职责,这样才能真正的负起责任,细致的规划自己的每一次备课、上课、辅导、批阅等工作,才能把教学工作真正的精细化。

篇8

(1)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武术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业务水平、教学热情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是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的态度、教学技能直接影响着教学传播过程的质量和效果。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较薄弱,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数量和学历构成上存在专业文化程度高低不齐、数量偏少等问题,虽然学历高低并不能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但是较高的学历对于教师对武术的理解,对武术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够高。由于公共体育教学不像体育专业教学,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对学生的习练水平要求不是很高,教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倦怠思想,不能以很高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教学中去,缺乏提高、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的主动性。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也缺乏指导和纠正,只要按时、安全的完成教学任即算圆满。

(2)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受众:现阶段的公共武术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分析,教学过程的效果较差,缺少有效性。公共体育教学的受众大多是没有受过系统运动训练的普通同学,他们在身体素质和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接受能力上都较体育专业的同学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武术这个项目,它要求习练者有一定柔韧性、协调能力和对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而且武术套路还具有动作数量多、方向路线变化多、每个动作包含的因素多的三多特点。然而在公共体育武术课的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只注重动作的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把教学大纲的内容教授完毕就算完成了教学,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接受程度和学生个体的差异。缺乏对教学效果的重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内心想法、接受程度,造成了学生在武术学习中只是在生硬的模仿动作,不能在武术的习练中获得乐趣,进而逐渐失去对武术课的兴趣和热情。

(3)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内容: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改进和创新,脱离了学生的需求。现在大多数高校公共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依然是以教授五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编写的演练套路为主,譬如说24式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器械等。这些套路虽然可谓经典,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对武术的需求。体育赛事的不断兴起使得很多国外的搏击项目进入国人的视野,诸如泰拳比赛、K1、拳击比赛、自由搏击,综合格斗等。这也使得90后为主要群体的大学生对泰拳、跆拳道、综合格斗、柔术、空手道等格斗项目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项目共同的特征便是“体用双修”,不但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也具有很强的技击性,因此在大学生眼中中国武术的技击性、实用性成为他们热爱武术的主要动机。这也就导致了简单的套路教学在学生眼中略显陈旧、呆板,“中看不中用”,缺少武术应有的技击和实用,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武术套路的学习中来,即便是学会了套路但也“不知所云”,长期以来就失去了对武术课的兴趣,形成了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局面。

(4)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传播符号:武术教师的教学艺术仍需进一步提高。符号是用来指代或者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可以表示某物、某事等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抽象的概念。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放向对方发出的讯息。武术教学活动中的传播符号通常可以分为两类: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其中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外貌衣着,表情眼神,姿态动作等。优秀的教师能将以上传播符号合理的串联起来,运用到教学过程去,仿佛是一个个优美的音符,共同组成了一首美妙的教学乐章。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注意到在自己的课堂上认真推敲自己的语言,以保证使学生清晰准确的理解自己的表述;也很少注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眼神、衣着、仪表和姿态。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整个教学过程呆板枯燥,课堂气氛沉寂,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厌学情绪。

(5)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传播反馈:教学过程中缺乏反馈机制。传播与反馈是构成一次完整传播活动的双向行为,反馈作为重要的传播资源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调节功能,对于传播活动的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也是如此。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活动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的现象。由于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缺乏重视,存在一定的消极心态,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状况、心理状况,就很难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有效的调整教学活动。很多公共体育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自身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混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对于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有效的关注,破坏了教学活动的双向行为,教学效果也自然不会很好。

2改善高校武术教学效果的对策

2.1提高武术教师的教学技能,增强责任心教师要教好学生要首先自己要先学好武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武术教材,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改进和完善个人的教学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吸收和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避免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采用简单的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教学方法。动作示范要精准到位,保证武术特有的运动风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清晰,既要要口齿清晰,吐字准确,根据学生对武术的掌握及了解的具体情况深入浅出的运用学生较易理解语言帮助学生准确清晰的理解动作的要领及线路,又要把武术套路中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讲清楚,使学生了解动作的技击含义,体会武术运动特有的魅力和奥妙,带着目的性去学习动作,而不是生硬的跟随老师模仿动作,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弘扬武术文化,增强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责任心,要热爱学生、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主动发现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教师还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魅力,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责任心吸引学生学习武术。

2.2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以九零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思维活跃,观念超前,不满足现状,勇于质疑,自我意识较强,这些心理特征较以前的大学生都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满足书本知识,希望教学能与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增强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他们不满足于对知识、技能的肤浅认识,而是希望在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明显的提高。基于九零后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照本宣科,而注重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与整合注重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挖掘武术特有的项目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厌倦,他们不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充当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角色,“你讲我听”,而是比较趋向于体现自我的主动性,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武术教师在教学活动要改变过往那些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的弊端。加强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多以肯定、鼓励、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2.3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武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依据武术的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材及大纲的基础上自己创编教材。高校公共武术课程主要以初级套路、二十四式太极拳等作为教材。这些套路虽然具有简单易学、群众基础较好等优势,但也存在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对于武术课堂的期望和需求等问题。因此武术教师可以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依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征,依据武术运动的规律科学的来创编教材,从而满足大学生对武术教学期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明确武术普及课与武术提高课的区别、任务及教学方法,注重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教学,既要保证对于大多数同学的教学效果,又要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的提高提供支持和帮助,牢牢抓住武术教学的基本环节,满足不同个体对于武术课的需求。

2.4提高高校武术教师的教学艺术武术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有目的、有组织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不断提高自身传播的艺术性。首先提高武术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武术教学中需要武术教师运用大量的语言来对武术动作进行讲解、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要进行交流就要有共同的语言,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是九零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生活的影响巨大,包括学生之间交流的语言,出现了很多在学生中间广为传播的“网络体”,武术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拉近与学生交流的距离,在适当的时候用学生的交流方式来进行讲解、交流,既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大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还要注意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清晰准确使学生能够较好的通过语言了解动作的含义、线路等。其次,提高武术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传播的艺术性,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姿态、感情、动作等。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专项技术水平,以准确、利索、优美、娴熟的技术赢的学生的肯定,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在武术教学中要投入感情,情感是教学活动中的催化剂,只有投入情感的武术教学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敬,才能和学生成为朋友,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