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8:21: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学历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开放大学 智慧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11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sdom of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intelligence education, the research discusses the way of boosting the wisdom education in Open Univers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of Open University,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city.
Key words Open University; wisdom education; method
当前世界各国尤其发达国家相继提出智慧城市战略,其目的是力争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处于优势地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三十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构建智慧城市,已成为了我国城市发展令人关注的重要战略问题。智慧教育是智慧城市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健康顺利发展的保障。开放大学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宗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共享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①②是智慧教育实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探索开放大学建设助推智慧教育的路径,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终身教育资源布局,满足不同层次的终身教育需求,推动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向智慧城市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1 智慧教育内涵与特征
智慧教育即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与智能仪器设备等为铺垫,以大量的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通过各项配套保障措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企业及相关机构共同参与构建的现代化教育服务体系。智慧教育是智慧城市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教育即具备“教育”的属性,又具有“信息化”的属性。从其教育属性来看,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等几个方面。第一,其开放性就是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瓶颈,促进了教育的社会化、终身化与个性化;第二,共享性使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全体学习者所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特征之一;第三,交互性即是实现人机之间的沟通和学习者人与人之间的在线远程学习交流;第四,协作性体现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科学有效的相互协作的机会。从信息化技术属性来看,智慧教育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特征。第一,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性能更加可靠,更便于使其标准统一;第二,网络化使得教育资源更便于共享,更易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合作,第三,智能化使智慧教育系统能够实现教学行为个性化、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第四,多媒体化使得智慧教育相关设施设备一体化、教育信息表述多元化,使得相关教育资源内容更加直观,更加丰富多彩。
2 国内外智慧教育相关发展状况
智慧教育对传统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促使现代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发生了重大变革。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借助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传统教育模式,是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国内外在智慧教育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许多成功案例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目前,国外走在前列的以美国、韩国和日本为代表。例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雷汉姆小学尝试开展了教育云计算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校600名师生可通过“通用云计算服务”获取虚拟电脑桌面,并可方便地使用其中包含的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弗吉尼亚州Passage中学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等终端进行学习。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许多可以使用手机参与的学习活动,并将学习过程与内容写成博客或录制为视频在网络上共享。有些教师也开始尝试利用手机来加强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如在课堂中提问时,不再只是指定某个学生回答,而是通过短信的方式,并将学生的答案投影到教室的大屏幕上供学生讨论;还有的教师通过Twitter平台与学生一起协作创作故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日本总务省于2010年启动了国家级教育信息化项目――“未来校园”智慧教育项目。该项目建立了具有良好人机交互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互动性白板和连接家庭与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为所有六至十二岁的学生提供丰富的电子学习资源。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与国家信息化战略委员会一起,于2011年6月推出了“智能教育推进战略”,即从2015年起将在相关学校推出“量体裁衣”式的智慧教育体系,用电子数码教科书取代传统的纸质教科书。韩国政府为此将投入约合21亿美元的资金来完成此项战略,将在所有学校建设以云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环境,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各种智能数字终端进行学习活动。
近年来我国各省份和城市围绕智慧教育建设也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例如,湖南省为了进一步加快湖南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了职教新干线,构建了基于云计算服务、覆盖湖南全省职业院校、基于网络的开放式学习互动交流平台。湖南职教新干线现已建有平台161个,师生教学空间30余万个,教学内容视频25万个。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积极开展智慧教育探索,形成了一个中心(云计算管理中心)、3个平台(云基础平台、资源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的智能教育模式,构建的云计算环境下的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南教云”主要有电子政务云、学校管理云、教育资源云、互动社区云、智能课堂学习云等,③对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3 助力智慧教育实现的开放大学建设策略与路径
3.1 搞好顶层设计,明确定位及目标
开放大学是智慧教育实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全民学习的服务平台和终身教育的支持体系。
3.1.1 明确定位
开放大学是全民学习的服务平台和终身教育的支撑体系,不仅为全民学习提供服务,同时还为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平台提供支撑,充分体现开放大学的开放性和社会责任。第一,要立足省情和市情。制定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切实增强服务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第二,要面向未来。努力将开放大学建设成为满足全民教育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需求的新型大学和终身教育平台。第三,通过创新不断谋求发展。以社会的学习化进程为出发点,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为立足点,使开放大学真正成为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有生力量,实现开放大学建设助推智慧教育的目标。
3.1.2 明确职能目标
一是办学职能,继续办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当前仍以专科和本科为主,并积极探索与高校合作开展面向社会的研究生教育。二是服务职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环境,采用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为广大民众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三是管理职能。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开展决策咨询、发挥好业务指导、过程监督等管理职能。
3.2 进一步加大开放大学信息基础设施及长效运营体系建设力度,助力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
开放大学在远程教育方面有着多年的经验积淀,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网络,较早地涉足了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SAAS等现代信息新技术。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基础设施及长效运营体系建设力度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软硬件等方面距离智慧教育的要求仍有较大的距离。因此亟待搭建实施智慧教育的相关平台。
智慧教育的构建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逐渐成熟为智慧教育体系的搭建奠定了基础。它为智慧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底层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撑,因此,借助已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搭建长效运营支撑平台是智慧教育体系建设所不可缺少的,该支撑平台包括:一是智慧教育的计算与安全能力核心的云计算与云服务管理平台;二是保障系统运维的常态化的集中式的系统运维团队及专业面向客户服务的呼叫中心。
3.3 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与整合
现有教育资源与应用已达到一定积累,亟待整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行业的各类参与者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数字资源,但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当前教育运行体系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各种教育产品的“炮楼”模式,不适合交叉、跨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因此智慧教育体系构建必须充分解决好跨界问题,从而实现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又如当前我国网络在线教育在连续性方面仍显欠缺,主要表现在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成年、职业、老年的终身教育体系不完备,受众缺乏终身的、延续的教育场所。
开放大学应着眼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围绕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坚持内涵式发展,立足区域、面向全国,借助国家和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学科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彰显区域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并使教学资源得到可持续的更新。一是充分运用开放大学系统的现有课程体系;二是同自学考试系统的自考课程互通;三是通过政府购买等形式,向各级各类学校、企业、科研单位与社会相关机构征集优质课程,从而促使教学资源更具针对性、历久弥新。
3.4 积极探索“人人、处处、时时可学”的以面向社会公众的在线教育超市为代表的智慧教育运作模式
“教育超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办学模式,它的构建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而且有利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教育超市”实行开放式教学,能为各类受教育者提供层次多样、质量高、数量足的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加人文化的学习环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在搭建面向社会公众的在线教育超市时应注意以下策略:
(1)明确定位与服务目标。应充分体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兼顾,积极推进各类教育形式之间互通,通过在线教育超市平台内容丰富的优质课程满足广大学习者多种层次的需求,并赋予他们充分的选课自,为渴望通过学习提升自我的社会公众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
(2)构建科学设计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在线教育超市的主要功能模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在线教育超市的运行永葆活力的源泉。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公共基础课程超市与专业课程超市。在设计公共基础课程超市时应注意既要课程内容符合相关专业修业的基础性要求,又要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职业素养应变能力等需求;在设计专业课程超市时要在保证专业体系完备性的同时尽量突出专业特性。
(3)构建健全的自选课程制度。应摒弃原有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中只能在狭窄的专业计划限定的范围内选课的制度,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建立符合学习者需求的选课制度,使学习者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选修课程,又要注意有利于学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需求,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4)探索实施学分银行制度。课程在各层次高校教育间的互认互通及转换,是面向社会公众在线教育超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搭建各类教育之间的有序衔接和灵活沟通的“学分银行”平台,是解决当前各类教育资源各自为政、学分不能互认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具体实施中可借鉴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ECTS) 模式,即通过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全国和省市级高校学分认证机构,由认证机构制定和执行一系列课程学分评估项目和评估标准,确定各个高校教育的各门相关课程学分兑换系数及跨行提取学分的相关标准,从而建立起网络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间学分互认互通的立交桥,促进各类教育间的有序竞争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5)完善课程导师制度。网络是面向社会公众在线教育超市的主要载体。构建完善的导师制度,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进行全过程指导,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构建课程导师队伍时,应从长远发展出发,充分考虑导师队伍的专业学科类别、职称、年龄等因素,以保障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制订统一的课程遴选制度。包括课程遴选的评估入市、检验复评、退市的标准,应进一步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成面向社会公众的在线教育超市资源开发整合和应用升级的良性循环。
注释
① 江兴代.教育超市――现代教育新模式[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关键词]开放大学 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管理
[作者简介]唐丽霞(1970-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吉林 长春 13002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国家开放大学是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组建的,是电大系统的整体战略转型,其目的是提高质量,促进发展。开放大学采用一种全新的开放式教育管理模式,具有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突破封闭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等基本特征。开放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更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开放。在开放教育环境下,远程教育、各种职业教育、全民的终身教育成为可能。目前开放大学的教育手段主要依托网络来实现。开放大学拥有自己专门的网上教育平台,有可以共享的国家开放大学资源中心。资源中心里汇集了很多有经验、有名望的教师主讲的课程,有专门团队制作的网络课件、多媒体课件等供学习者学习使用。学习者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利用这些资源存储知识,并进行知识创新,知识管理是有效的途径。
一、知识管理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本质上来说,属于认知的范畴。1958年,波兰尼(M.Polanyi)首先提出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对知识进行了分类。目前,对知识最权威的分类是经合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一书中,对知识进行的分类。将知识分为Know-What(知道是什么,事实知识),Know-Why(知道为什么,原理知识),Know-How(知道怎么做,技能知识),Know-Who(知道是谁,认知知识)。前二类属于显性知识,后二类属于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语言表述的系统的、正规的知识。表述的方法可以用语言、文字、图表、图画、数字、声音、影像等。显性知识能够比较容易地在人们之间传承和交流。隐性知识是存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的非正式的难以表述及沟通的知识,是一种及其个性化的东西,很难与他人分享,隐性知识往往与个人的成长环境、认知能力、经历、信仰、直觉、洞察力、价值观有直接的联系。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因此,开放大学教育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两类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特别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知识80%是隐性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存在于大脑中,难以被管理、度量。要更加重视隐性知识管理。开放大学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充分发掘教师、学生及开放大学各下属分校的隐性知识,创造有利于隐性知识转化的外部环境,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及国家开放大学资源中心的平台,有效地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提高个人及各学校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开放大学的创造力及生命力。
二、开放大学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教育知识管理
1.教育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应用在教育中,便产生了教育知识管理。教育知识管理是利用信息技术捕获教育或与教育相关的信息然后进行加工、处理、组织、创造,进而转化为知识和智慧,并通过网络传播以促进全球教育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理论与技术。开放大学已经建成了国家开放大学资源中心。在这里,既有学历教育所需的学习资源,也有非学历教育所需的学习资源,既有文字教材,更有音像教材、网络课程、CAI课件等。开放大学的教育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的支持,更为学习者供了学习过程的支持。如课程讨论区、BBS论坛,随时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的、非实时的学习过程支持。学习者可以在这里交流想法,讨论问题,更会有教师参与进来,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开放大学已经建立了一个动态的知识库系统,对这个动态的知识库的维护和有效利用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
2.开放教育环境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螺旋式模式,即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在化(Externalization)、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在化 (Internalization)及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组合化(Combination)等。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传递的社会化阶段,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这里涉及知识传递的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知识传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开放大学的教师队伍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不乏很多优秀人才。开放大学的教学平台为更广范围的教师自我知识管理、自我知识更新提供了便利,借助开放大学平台,教师可以分享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心得。教学平台同时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更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指导学习提供了便利。通过参与学生论坛,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需求,便于选择最佳时间以最佳方式把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学生。但是,开放大学这种时间与空间相对分离的“非面对面”沟通方式也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传递带来了一定的问题。首先是陌生人之间的陌生感,这使人们不愿意参与别人的讨论中。即使参与进来,也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就需要管理员或论坛主经常组织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活动,让大家先熟悉起来,参与进来,彼此之间有了充分的信任,才能实现知识与经验的共享,获得最大限度的收效,实现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传递的社会化。
3.开放大学的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充分挖掘个人或组织的隐性知识,创造有利于隐性知识外化的环境,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进而提高整个学校的管理及知识创新能力。国家开放大学的知识创新首先要重视技术的创新,开放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前者完全依赖网络实施,所以时时保持技术的领先,注重技术的开发,并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至关重要。其次是教学过程的创新,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管理与教学过程评价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支持者与服务者,每个人都在树立服务的意识,但如何对服务的质量及服务的结果进行客观评价,是加强教师的服务效果、提高开放大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再次是学科建设的创新,开放大学的学生来源、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定位都与普通高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其专业设置与学科设置都应该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与学科设置是开放大学未来发展的基石。
三、结束语
知识管理无论其理论还是其方法,对于开放大学来说,都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待我们去研究。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开放大学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机遇。把知识管理的内涵应用于开放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学生知识的更新与共享,提高开放大学的教育质量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耿骞,Charles T.Townley,黄昆.知识管理在中美教育机构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欧兆虎.知识管理与知识评价[J].图书情报知识,2006 (5).
[3]刘名卓,张琴珠.知识管理的理念对教育知识管理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3(12).
[4]张屹,祝智庭.知识管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远教论坛,2002(3).
【关键词】开放大学 非学历继续教育定位
开放大学,是在终身教育理念影响下,与传统大学办学模式不同的一种新型大学。它打破以往把教育限定在一定年龄阶段的传统观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并突破时空限制,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所需要的地区和所需要的人群,为不同需求者提供教育机会和服务。这种新型办学模式,对于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升国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我国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建立了国家开放大学。作为国家开放大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内蒙古开放大学正在积极筹建中,相关的理论探讨也在进行中。非学历继续教育在国家开放大学体制内如何定位,如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地位、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学模式、考评方式、管理制度等等,都需要电大人认真研究。
一、非学历继续教育是国家开放大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国家开放大学是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弥补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为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和部队士官以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而建立的新型高等学校。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本科、专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同时,开展岗位培训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国家开放大学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而建立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没有围墙的远程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进一步指出,国家开放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适应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需要,根据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的公共服务平台,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利于提升公民素质、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的网络公开课程。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合作,大力开展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活动,以及社区教育、干部在线培训工作。”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一样,是国家开放大学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办学形式。
二、内蒙古开放大学(筹建中)非学历继续教育定位
内蒙古电大在筹建内蒙古开放大学过程中,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应分为一下三个层次。
(一)更新传统继续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思想
传统意义上的继续教育,是对脱离正规教育、已获得一定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获得学历,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高志敏2001年)。可见,传统意义的继续教育施教对象主要是在职的、有一定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成人;施教目的主要是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获得学历;偏重于学历继续教育。现代意义上的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它的教育对象是所有社会成员,更具广泛性;教育目的具有多样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国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实行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指出,国家开放大学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充分利用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网络,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区等深度合作,整合相关教育培训资源,共同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国家开放大学一样,是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物。
内蒙古开放大学(筹建中)应打破重学历继续教育、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传统观念,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把终身教育理念贯穿到具体的办学过程中。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客观实际的需要。因为经过30多年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学历继续教育的生源在萎缩,竞争在加剧,内蒙古开放大学(筹建中)学历继续教育在生源方面面临巨大挑战。而非学历继续教育既符合终身教育思想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时代要求,又有充足的生源和现实需求,是方兴未艾的事业。内蒙古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偏低,民众的文化程度及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内蒙古常住人口为24706321人,其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人口15969273人(包括小学、初中在校生),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005102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1868157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2.21个百分点(李松林,2011年)。2000年内蒙古的城镇化率为42.7%,2011年已经达到56.6%(《今日内蒙古》)。这些数据最起码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截至2010年内蒙古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达67.8%;二是老年人口在逐年增加;三是农牧业人口在向城镇加速转移。这三个信息都说明内蒙古开放大学(筹建中)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潜在生源很充足,肩负的责任更是重大。需要加大非学历继续教育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内蒙古民众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以及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农牧民职业能力为己任,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将优质教育资源不分时间、地点、年龄和社会经济背景提供给所有人,为内蒙古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保证。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内蒙古作出贡献。
(二)面向基层,服务社会
内蒙古开放大学(筹建中)非学历继续教育,在大的方向上定位于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内蒙古服务。在落实过程中,应该根据地区实际,具体定位于为内蒙古基层民众的终身教育提供服务。以农牧民等基层民众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其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倡导全民学习,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和社区教育,向所有有学习意愿、有学习能力的人提供学习机会和服务。包括各行各业在职人员提升职业能力的培训,离开学校准备求职人员(包括没有学历的农牧民工)或准备职业转换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农牧民的种养植技术培训,农畜产品互联网销售培训,社区居民的养老保健、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医疗、文化、育儿、子女教育和其他生活需求培训,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学习提高培训等等。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和支持服务平台,为基层民众提高生活质量和就业能力服务,扎根基层,向下延伸。
党的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要实现这些宏伟目标,首先要实现人的知识化和全面发展。特别是城镇化意味着农村牧区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并且要融入城镇,生活、学习、就业于城镇;农业现代化也要求农民掌握现代化知识和技术。没有农牧民等基层民众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所以,内蒙古开放大学(筹建中)非学历继续教育应把握这方面的机遇,准确定位,把提高农牧民等基层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具体目标。
(三)以质量和声誉求生存
内蒙古开放大学(筹建中)非学历继续教育,要通过质量和声誉求生存、求发展。尽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潜在生源充足,但要变成现实生源,还需做大量工作。特别是要提高办学质量,让求学者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职业能力。为此,一是要有方便快捷有效的支持服务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接国家开放大学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教学资源,为不同的求学者提供方便快捷、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如利用计算机网络、云电视、电话、手机等媒介,输送学习资源,方便求学者兼顾家庭和工作进行学习。并根据地区实际,开发相关教学资源,开设特色专业,进行课程建设和跟踪检查评估等支持服务工作。二要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无论什么阶段、什么形式的教育,教师永远都是教育的主体,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内蒙古开放大学(筹建中)非学历继续教育施教对象的职业、年龄、知识层次、接受能力、自学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目的、学习需求等等都有较大的差异,教育内容也因求学者的不同变得庞杂、广博,教学形式也应丰富多样。这样,要求教师不仅有渊博的知识、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更需要有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弱势求学者的耐心和爱心,帮助基层求学者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和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信心。教师队伍的结构也应优化,如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以及教师、科研、管理、支持服务人员比例结构等等。督促教师队伍与开放大学同步成长。三要有严格有效的监督管理考核制度。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格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内蒙古开放大学(筹建中)非学历继续教育,必须遵守国家开放大学的各种规章制度,按照教育规律研究符合自身培养目标和培训目标的学习、管理、考核评价规章,包括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确保支持服务平台高效畅通,教育资源高质量且适用性强,管理精细,评估程序完整,考核严格,监督到位。四要发展内蒙古开放大学校(筹建中)园文化。校园文化可以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的软实力。学校领导和教师带头倡导勤奋好学、诚实学习的校园文化,形成比学习比进步的良好风尚。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师生力量,陶冶师生情操,启迪求学者心智,促进求学者全面发展的作用。要加大网络平台建设和优质资源整合利用,通过积极健康、美观清晰、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吸引学员,营造健康、适用、个性化的校园网络学习环境,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培养求学者的高尚品格和进取精神,提高求学者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保证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提高办学声誉。
总之,内蒙古开放大学(筹建中)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关系着未来内蒙古开放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对提高内蒙古基层民众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系内蒙古电大科研基金项目“内蒙古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IMRTVU—GSR13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
[3]高志敏,继续教育概念辨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1,(1).
[4]李松林,内蒙古人口发展状况及其特征,内蒙古统计[J]2011,(4).
关键词:教育教学;学术与行政;大学教育;大学治理
一、大学教育教学管理中行政、学术与教育的三维平衡谱系
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有效开展的实现,需要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所涉及行政、学术与教育的权力体系协调平衡与活动环节的有机衔接,当前这个议题突出的语境就是基于治理理念与模式,在去行政化推动下,行政与学术的权力关系改革,在我们聚焦于学术与行政的同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权益范畴,教育及其所产生的教育权力,也许会说,教育不就是学术吗,它的权益不是涵盖在学术权益中吗?其实不然,教育与学术有交集,但是独立的权益体系,从活动性质考察,学术使人探求客观世界与社会的规律性科研活动,寻求的是真理,具有客观性吗,而教育是育人活动,它涉及科研、教学、学生工作、思想工作、后勤服务等,既有教书育人、也有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实践与人,教育是与育人内容、环节相关的方方面面相关,学术活动是其重要交集面;从组织性质考察,行政是大学作为科层制行政组织的性质表现,学术是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性质反映,教育则是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性质体现;从权力主体范畴来看,行政主要是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如各职能处室工作人员,学术则主要是教学科研人员,以教师为主体,教育则是全员性,包括行政、教师,还有教辅、工勤人员以及非学术化的学生工作人员等;在代表性权力组织,行政主要是党政委员会,校长办公会,学术主要是学术委员会,教育则涉及董事会、教职工代表大学、教学委员会等;从关系角度来看,教育是核心、学术是基础、行政是保障,教育为本、学术为体、行政为用。因此,大学治理的有效实现,就需要处理好行政、学术与教育的权力关系,实现均衡治理局面。
二、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治理平衡的基点:行政与学术的协同治理
去行政化不是取消行政,而是改变行政权力泛化的局面,使行政回归于管理服务的本位,强调学术与学术权力,不是突出学术的唯一性,而是从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出发,承认学术的专业性与独立性,二者并非对立存在,而是建立大学学术共同体与教育专业机构的组织特性上,应该是一种协作性共同治理关系。学术共同体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因此学术权力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本源性权力来源,在大学权力体系中属于的基础性权力,学术权力的基础是民主程序上的专业性共识,对于学术事务的决策是由具有学术职称等级差别的学术人员,以民主评议、投票、研讨辩论等集体表决的得以实现,当民主形式不完善时,就会出现评议表决不公平,学术权威独大,程序繁复效率低下的种种问题。现代大学已经从单一的学术共同体,发展为集学术组织、教育机构、文化场域与准公益组织于一体的复合型组织机构形态,组织化、机构化与场域化互构性较强,单一的学术权力不能全覆盖,学术权力的运行应有边界,特别是权力来源于分工,在大学内部分工结构上,是围绕学术、教育、教学,形成教学岗、教辅岗与行政岗的分工,并且分工之间是专业合作与职业协同的关系,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结构化的分工体系,一方面大学中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日益专业化、职业化与岗位化,教师兼职或专职行政管理的岗位空间与素养要求已经不可嫩让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混同存在;另一方面,现代大学是一个复杂紧密的组织机构,当组织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行政管理的效率就成为至关重要的治理标准,因此专业化、职业化与科层化的行政管理体系就具有支撑轴动作用;行政权力主要解决除学术事务之外的其他事务,包括大量的行政事务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诸如争取社会资源、制定发展规划、管理内部事务等。[1]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作为大学内部的两种权力类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是合作、协同与相互监督的关系,二者都是满足大学基本功能实现与发展的工具性权力安排,权力的根本功能目标是一致的;并且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在具体权力功能上还具有区别性协同关系,是独立存在不可相互替代的额,大学教学、科研的基本属性与功能的保持发展,需要学术权力正当性的存在的同时,也需要行政权力的合理支持,行政作用在于大学非教学性行政事务性活动的开展,保障教学科研活动的有序、效率与可持续的开展,形成权力互补、职能互动与功能互嵌的有机整体,发挥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与教育权力的协同互促效用。
三、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治理平衡的动力;学术与教育的互动
学术具有自己独立的领域,教育也有自身独特的范畴,二者既相互区别,又有交集互动空间,学术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与内容之一,教育又是学术的实践范畴与方式之一,大学的精神包含学术精神与育人理念,因此学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互动的。这互动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与学术的互动,通过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理性思考等途径对教学活动在继承、发现、综合及应用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高超能力与所做出的创新性成果。[2]在理念层面一个大学的学术能够影响教育活动,如北大的学术自由与独立的理念,兼容并蓄,严谨治学的精神,使得北大的教育具有了以人为本、严谨开放的特点,反之一个大学的教育理念也应影响着教师学术活动的伦理判读与行为选择;在主体互动层面,教师是学术者,也是育人者,教师的学术活动受教育活动制度与机制的影响,这点在地方大学尤为明显,在我国大学分类管理的去趋势下,地方大学许多是教学型大学,未来还将出现技术型大学,教育的权重对于教师个体也将超出学术研究,这是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教学相长,学术与教育的互动发展;在大学内部教育与学术的互动,行政消退,学术为尊,教育淡化,教学边缘,在去行政,为学术正名的同时,更要维护教育的中心地位;在组织制度互动中,将学术制度与大学内部的教育教学制度有机衔接,如有的大学在学术委员会中增加学生代表,实践教学、学生教育等要通过机制衔接,接受学术委员会的监督,同时学术委员会也应对教务委员会等开放知情、表达与监督权项。
四、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治理平衡的实现:制度化衔接——以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为例
首先,要从自身大学类型定位,根据研究型、教学型与应用型大学的不同办学理念、教育模式与教学特点,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考核程序与激励约束机制,进而结合该校的教学教务与教辅管理等职能部门的职能分工、组织架构与教学流程,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教学质量内部监督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本校学科、专业与教育资源的保有性,发展性与可持续性考察,构建总体标准一致,学科区分、专业特色与教育发展相统一的,二级细化性质量标准,以增强可执行性,发挥以评促建,质量发展的效用,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整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实际的本科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实行全面系统监控,并以教学质量为监控重点,最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3]其次,进行科学细化分工,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监督评估职能性管理部门,惯常这一职能部门往往是由教务部门承担,或是教务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协同的办事组织形态,这都不能适应当前大学质量监督发展的趋势,大学内外质量监督常态化、质量评估的促建功能更为突出,所以发展规划按与质量监督处这样的职能处室就成为现在的制度选择,这样能做到标准体系化、职能化、业务流程化、分工协作化,同时加强质量监督制度与学校其它教学制度、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的规则链接与机制互补,形成激励约束作用机制,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发展,保障大学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形成学术、教学与管理的质量统筹下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务均,龚怡祖.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3.
[2]王贵林.教学学术:教学型大学教师发展的基本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一、对教学情境概念的初步探索
教学情境是与教学内容相对的一个概念,它特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中,通过主客观的综合筹措所营造的、与教学内容直接关连的、外在客观境况与内在心理境况相融合的、教学生活的当下在场状态。
教学情境区别于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可能影响教学的外在的、客观的周围境况,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关系,不同内容的教学可以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情境中包含教学环境因素,但是它所包含的环境因素是指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并影响教学效果的那部分。比如说,教室里窗明几净、空气清新,窗外绿树成荫、一片宁静,这些物质性的境况属于教学环境。高校相关的鼓励性政策、教师教学工作的愉快心情、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非物质性的教学境况也都属于教学环境,但是,它们并不一定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只有当大学生在接受并反思相关教学内容过程中,感受到这些环境,并由此引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心理反应时,这些教学环境才能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成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
教学情境也不同于教学条件。教学条件不仅指教学环境的优劣,更多地是指教学设施和教学工具的完善程度。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用相同的教学条件来讲解不同的教学内容,并非一定引起教学效果的差异。教学情境依赖某些教学条件,但相同的教学条件并不决定相同的教学情境。教学条件是营造教学情境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比如,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应用,既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分析法学案例,也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使社会学分析感性化。因此,教学条件只是营造某种教学情境的客观前提。
教学情境亦区别于教学气氛。教学气氛是指教学过程中在环境的烘托下师生主体所呈现的情绪状态,它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是对教学内容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的外在表现,这种情绪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和激发师生主体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习。但是,教学气氛只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因素的外显,它不能置换和取代教学情境对于教学效果的综合影响。比如,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给大学生分析法学案例时,该案例的疑点颇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疑惑,于是举坐哗然,形成了此争彼议的教学气氛。如果该教师能够准确地掌握这种气氛下的学生心理,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条件,营造一种外在的教学情境,利用声音和图像显现案例的关键性陈词,用夸张性的符号——“问号”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上来,同时,教师主体以合适的语气、声调、体态、动作、表情和语言,衔接了学生内在的心理情境和外在的客观情境,从而便会形成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综合性教学情境。
二、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必要性
1.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
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有很多,以往的教学理论研究较多地注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侧面、某一角度。我们承认,这些不同方面或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教学理论研究,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于教学问题的理解。但是,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并不是单方面地起作用的,而是综合性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单就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气氛、教学语言、教学体态、教学情感等方面的单向度研究,其实质是把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片面地抽取出来,以相对脱离现实教学生活的抽象的单方面教学关系进行考查。这种研究教学问题的方式,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真实的现实教学活动的全貌。
作为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
教学生活的知性化,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在可感知的范围内,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以可“证实”或“证伪”为依据,借助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对教学内容作出有效与否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知性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知性的教学生活观缺乏人文旨趣,导致僵硬的形式逻辑的不可僭越和纯粹经验的当下性,其实质是以非生命本性的理性教学遮蔽了非理性教学,它只认可可验证、无矛盾、确定性的教学生活的真实性,把现实的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格式化为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存在被了。它割断了超验的纽带,套上了经验的绳索,驯化大学生固守陈规,抑制了师生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生活的意义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影响和作用于教学生活,凭借直觉、顿悟、玄想、体验、审美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超越。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意义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意义的教学生活观,失去了标准和规则的束缚,以其无逻辑的体验性僭越了形式逻辑,导致超经验的无向度的神秘玄想。其实质是以生命本性的非理性遮蔽了理性的教学生活,抽离了教学生活中应有的科学尺度和知性规则,它挣脱了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知性框架,却撞进了漫无边际的意义森林,使师生主体在丰富的想象中迷茫,找不到与现实确定性教学生活的切合点。
现实的真实的教学生活,既不是纯粹知性的教学生活,也不是纯粹意义的教学生活,而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总是以知性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同时,又以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生命活动去参与知性思维的过程。例如,当我们谈到一个教师或学生在教学生活中感受到逻辑之美,并由此而领悟或升华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之时,我们是在讲这位教师或学生是在以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教学内容。应该强调的是,知性和意义只是相对的抽象和分类,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教学生活中的知性因素与意义因素也不是一对一地发生作用,而是以立体网状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是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要想揭示这其中的奥妙,需要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当然,这种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教学研究的处女地。但是,这些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的连锁反应的效果和质量,则需要教学情境作为背景和依托。还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生活这一概念的使用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批评人们对属于人的生命本性的意义性教学活动的遗忘,还力图克服思想意识上的偏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度信息流动过程。所谓“填鸭式”注人性质的教学传统,就是这一思想意识偏见的结果。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在师生主体间的双向流动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教学生为主,但是,教师教学生的过程也是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在教学中不断超越和升华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质量之所以能够提高,根源就在这里。而教学情景理论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受益而言的,它包括了教师这一特定的教学主体受益,而教师主体受益的反作用,则又会使学生受益,因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教学中的师生主体相得益彰。只有当师生主体共同进入教学情境时,才能真正地体验到自己在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中的角色。
2.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信息技术和电脑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的兴起,正像品牌产品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一样,知名教师将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受众群体的增多和膨胀势必造成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时空分离,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正是这种时空分离的产物。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当代高等教育方式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学生群体实现了自主选择受教育方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对大学课堂教学情境起到了摧毁和解体的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当展背景下,强调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和暴露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弊端,能克服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盲目性,为在特定时空中师生共享教学情境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争得合理性地盘,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远程教育和师生直接照面的教育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同时,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还能够不断地引导和校正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使其不断提升和突显教学情境的功能。反过来,现代教学手段也为营造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现代化的基础,尤其是使不同时空的切割和重组成为可能。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也决定了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从个体发展的历程来看,人一生中的创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倒U型,大约20岁~50岁之间是人的创造能力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大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育业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旺盛的精力和对事物的新鲜感,使其大脑的左右半球能够较准确地接受来自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并相互配合,作出逻辑的、语言的、分析的、形象的、认识的、韵律的、色调的、方位的等等一系列链式反应。如果大学课堂上能够营造出适合特定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那么,这些链式反应就能够引起最多的脑细胞活动并参与找到接收信息的联结点。“爱因斯坦躺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的时候,透过徽闭的跟睑,凝视着太阳,玩味着通过睫毛而来的光线。当时他开始想知道沿着光束行进会是什么样子。他就像进入梦境一样,躺在那里。让他的思想随意邀游,幻想着他自己正沿着光束行进。突然他意识到(应当说—闪念之间)这正是刚才所求的问题的答案。”爱因斯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就是找到了信息的联结点。可以说,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支持大学生动用全部感觉器官进行七宫并茂的创造性的学习“战争”,这正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新时期大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
三、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对当代大学教师提出的挑战
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和运用,要求当代大学教师必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七、八年的英语仍然是口难开、笔难动。目前,如何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使英语真正使成为学生娴熟的技能,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独立学院亦如此。
1当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
独立学院学生属第三批录取的本科生,录取分数与二本有较大差距。以近几年湖北省招生录取分数线为例,二本与三本的分数差在40-80分左右。同时我们还发现教学班级内学生个人英语成绩差别较大,以我们学校为例,一个教学班内最高分有120多分,最低分只有39分。让英语基础相差如此悬殊的学生坐在同一个课堂上听课,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由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任课教师学的水准不好把握,使教学的难度明显加大。与此同时,国家教育部要求本科学生毕业英语应该达到四级水平,在这种要求下,教师和学生都有沉重的负担,时间一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
(2)传统英语教学模式陈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作为主角处于主动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每篇课文的讲授内容一般都是领读生词、讲解课文、分析语法、做做练习、对对答案,现在学生都有跟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这种八股式的教学方式,早已使他们失去了“好奇心”,他们往往是不爱问、不想问,也不知道如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其效果能理想吗?
(3)英语教学师资不足。
长期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受大学扩招的影响,大学英语师资短缺。一是数量上的短缺,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计,目前我国讲授大学英语课的师生比是1:130,在湖北省的大部分普通高校的英语教师每周的教学工作量为12课时,而独立学院英语教师的每周教学工作量高达16课时,有的老师甚至高达20课时。二是学历职称上的不合理,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学历结构与教学任务要求严重失调,教师具有学士学位或学士以下的高达70%。而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巨大压力远远超出了现有教师的承受能力,现有教师很少有在职进修的机会,更缺少定期出国提高自己语言能力和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可能。三是兼职教师过多,这给管理和教学造成的不利因素是很明显的。兼职教师虽然大多是中年骨干,但在原单位的授课任务以及科研等任务本来就相当繁重,因此普遍超负荷工作,教学疲于奔命,其教学质量显然难以保证。
(4)教学大纲相对滞后。
截止2005年5月26日,国家教育部已批准设立318所独立学院,其中湖北省就有31所。由于发展速度很快,这些独立学院的外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基本上是从其依托的母体中“移植”过来,有的连教材、教参、测试检查等也都是照搬。但是,如上所述独立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尤其是外语底子普遍低于其他的本科生,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明显较差。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第一条规定:“本大纲的教学对象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入学时,他们应已掌握基本的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领会式掌握1800个单词……”,并指出,经过四年的学习,要求掌握4200个单词。现行的教材就是按照此规定编写的,现在要求独立学院学生在同样的期限内、使用同样的教材,以同样的教学手段来达到同样的目标,岂非是强人所难吗?我们认为,这也正是独立学院本科生英语统考通过率不理想的主要症结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没有切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大纲的指导,制约了独立学院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5)应试教学的负面影响。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带有浓厚的应试教学成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应试技巧,不少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拿到四六级证书。学生忙于应付考试,由此导致了教学目标滞后、观念片面,学生口头、笔头能力差的后果。其实,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用英语以听、说、读、写、译的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学习是否达标也不能只以人们掌握多少词汇、答对多少语法点为标准,而要看人们是否能熟练地用英语来表达思想,用英语来完成各种任务,更重要的是,是否掌握了自己日后继续学习所需的方法、技巧,即学习策略。
2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1)实行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独立学院作为第三批次录取,较二本高校新生成绩偏低,这是客观事实。为了在更低的起点上使学生普遍有较快突破和提高,不致影响教学整体质量水平,实行分级教学、因材施教是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就英语教学而言,根据入学英语摸底考试情况,进行分级。并结合各培养对象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精心选择编排科学、主题灵活、内容实用、针对性强的分级教材,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从预备级开始学起,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全新的大学英语学习,在四学期学习后基本达到四级水平。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一是尽快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日常学习的方式,并且能满足学生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二是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用英语进行课堂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三是要大胆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开辟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课堂,现代教学技术的最大优点是突出了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加强英语教学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养。
独立学院采用民办机制、依托校本部的优势进行办学,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不可能沿用公办高校的老路,而是需要多少教师就聘用多少教师,并且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完整性。但是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有效的教学管理,独立学院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英语教师。只有达到一定数量比例的专职英语教师,才能更好地学理念、深入地开展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由于独立学院不可能全部引进所需教师,因此要特别注重这支队伍质量的提升,如为他们加强教学方法的培训、要求他们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等。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管理的源头是要抓好入口关,聘请兼职教师,不仅要看其职称、年龄,而且要了解其教学效果,在原单位的工作负荷,更要注重对其师德的考察。其次,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人性化、人情化的方式,通过良好的沟通与合作,一方面使外聘教师的教学理念尽可能地纳人我们的轨道,另一方面使外聘教师能相对固定,成为编外的“专职”。
(4)尽快制定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材。
我们要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水平,切合实际的提出我们的教学要求和目标,进而制定符合他们实际水平的教学大纲。然后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符合他们英语实际水平的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编写的原则、体系、内容等对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都有直接的影响,优秀的、符合独立学院学生水平的英语教材应该贴近现实生活,词汇难易适当,语法知识归纳系统,知识结构循序渐进,课文内容注重实际交流,这样的教材才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系统地学习。
世界一流大学有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继续教育实际上发挥着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部分功能。如何完成好这两项任务?首先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在理念上有所创新,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功能定位要准确,即要把大学后职业能力开发作为重点,有效组织大学后职业继续教育。为此,在继续教育工作的理念上要有所创新:
(一)树立继续教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理念。把大学后继续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之中,有助于为学校战略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有助于把其作为大学开放到社会和服务于社会的重要窗口,及时将知识与教育输送到有需要的人群和社区中,有助于加强大学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和合作。因此,高校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必须放在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这个大视野下来统筹考虑,着眼于提升社会精英人才职业能力和水平,准确定位,理清思路,为高层次职业化人才的知识更新、能力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二)树立教育创新,服务社会的理念。大学后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直接途径和手段。高校如何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作贡献?不仅要求其既有主动服务社会的热情,也有更好地服务社会的思路。作为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继续教育要在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内容手段、服务对象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在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上有所突破。
(三)树立“高质量、高效益、高层次”的办学理念。高校具有优秀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办学理念,以中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要坚持高品、高格调,从而突出高校继续教育的特色和水平。
(四)树立优质教育资源(国内外)整合理念,为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建立优秀的教育培训资源共享体系。
(五)树立教育产品市场营销理念。在市场经济社会,营销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和产品竞争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涵。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其市场营销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在激烈的教育培训市场竞争中,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因此,在策划了较好的培训项目后,还要有市场营销的创新理念,建立和完善市场开发和推广体系,并把它推销出去。
二、紧贴市场,以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开发作为高校继续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家事业单位的改制,继续教育正由政府、行业主导型向社会需求及市场导向型转变。社会成员对“教育是一种投资”的观念逐渐接受,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动力不断增强,对继续教育的总体需求不断加大。同时,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激烈,社会日趋理性,对教育产品,尤其是对高层次培训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从通用型向行业型、专业型过渡,要求培训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实用性、及时性,给继续教育的运作模式和项目研究、开发都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继续教育如何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培训市场竞争环境?我们认为,必须抓住继续教育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特点,以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开发作为开拓培训市场的重中之重。具体说:
(一)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及就业环境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与影响;
(二)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结构对人才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三)了解国内培训市场的发展趋势;
(四)分析培训项目的市场潜力;
(五)具有较好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方案;
(六)具有良好的广告宣传策略;
(七)建立具有多元化的市场合作模式。
1、招生和项目推广;
2、项目合作(研发、市场推广、教学组织等);
3、面向培训对象的课程设计(订单式);
4、建立联合培训中心;
5、以(远程)教育培训站点为基础,构建地区性教育培训服务网络
三、加强研发,构建独具特色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内容体系
为始终保持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必须紧紧围绕高校的发展战略,开展继续教育研究开发工作。通过研究,不断开发新项目,延伸老项目,挖掘传统项目,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群,构建科学的培训项目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在实践中,一般具有以下三种研发模式:
研究市场,自主开发;
专家参与,高端研发;
业内协作,客户化课程开发
对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研发,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学科为依托。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研发工作,仅仅了解市场是不够的。因为市场的机会很多,空间很大,可做的培训项目也很多。但可做不等于自己能做,这就要求进行项目研发时,对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要搞清楚。一般来说,高校具有以下的一些优势:
1、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2、跟踪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
3、把握国际流行的发展趋势;
4、聆听国家机关的权威声音;
5、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
6、满足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证书培训项目
1、依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广泛的优势,开展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比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开展金融类项目培训中,积极与国外有关院校和组织合作,重点开展了国际金融证书培训项目:澳洲麦考瑞应用金融硕士:清华――港大国际会计学高级文凭;北美精算师课程班;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课程班,特许金融分析师课程班等。
2、依托高校特色学科优势,研发、推广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如,近年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开发了清华金融工程师、清华金融理财规划师、固定收益投资分析师、清华风险管理师等职业资格培训项目。
3、依托高校学科齐全的优势,整合开发复合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高等学院一般具有学科众多、专业门类齐全的优势,但从职业的角度来说,各学科的职业适应性有限,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岗位,一些专业人员的职业适应度往往不高。如何把一些学科进行整合,开发出职业适应性更强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是摆在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如,目前国内约有200多种IT认证/培训服务,多数是软硬件厂商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而推出的技术资格认证。它存在的一个明显的缺点是:产品针对性太窄,各种认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知识间隙(knowledgegap)和技能间隙(skill gap)。鉴于此,清华大学会同IT企业与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专家,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在充分吸取国内外IT认证培训体系优点的基础上,从基础理论、应用技术与工程实践三个角度,将知识、技能与工作角色三者有机整合,开发了一套完整的适应性更强的 IT从业人员培训认证课程体系。目前,“清华IT工程师”已经获得信息产业部等政府主管机构的认可和支持,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ICT)提升远程职业培训
远程职业教育培训具有学习自主性、个性化强,学习方式灵活,规模效益明显等特点,对于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张的高层次职业化人才来说,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吸引力。但现代远程教育在中国仍然处于一个尚未定型的起步阶段,远程培训更有许多需要探讨和完善的地方。2004年初,清华大学作出了“远程教育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教育为主转型”的重要决定,为落实此决策,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探索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ICT)改造传统远程教育的新思路,以实现清华大学远程教育从以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为主的平稳转型。
(四)以形成精品化、系列化的培训项目群为目标
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不能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方式,而必须考虑培训规模、培训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培训项目开发时,应着眼于可持续的发展,形成一个合理的教育培训产品储备和更新制度。注意以精品培训项目为核心,开发系列化的培训项目,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培训项目群(序列)。一方面要在学员定位、价格体系上形成合理的层次,比如对于某些管理类课程,既可以有针对高层学员、企业老总的培训项目,也可以有针对中层管理者、部门经理的课程。另一方面,要做到推出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就象汽车产业一样,不同层次的产品并存,在不断研发和深入的市场调查基础上合理地安排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近几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发、运作的培训项目很多,涉及现代管理、工程与管理、金融、公共事业与卫生管理、传媒与会展、法律、信息技术、语言文化、艺术与考试辅导等诸多领域,形成了特色项目、精品项目群。
四、整合资源,搭建面向学员的开放的社会化学习服务支持平台
高校职业继续教育培训要走市场化、社会化的道路,应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什么是资源,什么在包装之后可以成为高校的教育培训资源?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资源,要考虑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从有形资源来说,有四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师资、学员和学习支持体系(网络、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而品牌、服务则属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无形资源。
(一)培训品牌的建立
1、课程设计阶段:发放问卷,调查需求;专家指导,设计课程。
2、教学准备阶段:将学员组成情况及时通报授课教师,便于教师根据学员具体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
3、教学过程中,配置班主任定时与学员沟通,征求学员意见,沟通“教”、“学”两方。
4、教学结束后,邀请学员填写教学调查表,为授课教师评分,并提出教学建议,以此作为今后遴选教师和调整教学内容的依据。
(二)师资的开发
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具有社会性、生产性、职业定向性、职业适应性等特点和要求,学员对高深的理论探讨不感兴趣,而特别关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希望所学的知识能马上转化为实践的思路。这些实用性明显的特点,对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一个名牌教授,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名牌职业培训师。作为一名职业培训师,既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并经过市场的检验和打造。在实践中,优秀职业培训师的能力构成与选拔标准是:学术水平+表达能力+讲课艺术。高校开展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应按照这个标准,建设、完善一个结构合理、规模适当、能力较强、水平高超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库。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有800多名兼职教师,约50%来自清华大学,50%来自国内其他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界。
(三)学员资源的开发
学员是高校职业教育培训得以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也是一个有待精心挖掘和开采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的资源富矿,我们曾经对2002年4月至2003年 7月所开办的近100个管理类培训班的8000多名学员构成作过统计,其中,部门经理、高级主管约34%;董事长、总经理等决策层领导约26%;高级公务员约 21%,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约13%;其他人员约6%。对于这些高层的学员资源,怎样转化为我们持续发展的培训资源?
1、为在学学员提供一个优秀的学习交流服务平台;
【摘要】大班教学是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形式。研究大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改进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提高课堂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对英语大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班级分组、口语对练、作业互批、感情投入四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策略。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策略
1 引言
独立学院是近十几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的紧张,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学英语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十分普遍。本文首先分析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然后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提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2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近年来独立学院的蓬勃发展,学生数也在不断增加,因而很多学校出现了师资力量紧张,教学硬件设施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的大班教学也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对于大学英语这一门课程,一个班的学生数甚至会超过100人。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于刚刚从走进大学的大一学生,在大学课堂中老师一个学期都不一定能叫出他或她的名字,如何在大班课堂中找到归属感?同时,由于人数众多,课堂时间有限,只有少部分同学有机会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如何让大家每堂课都有机会开口说英语?对于老师来说,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大班作业如何批改?全部批改不太现实,因为一个老师可能要教好几个班,部分批改又不能了解全部情况,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以上这些情况无疑给大学英语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3.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策略研究
根据自己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的经验,本文拟从班级分组、口语对练、作业互批、感情投入四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策略。
(1)班级分组
针对人数众多的大学英语大班课堂,对班级进行分组是很重要的一步。在分组过程中,首先通过了解大家的英语高考成绩来确定分组依据,做到以强带弱,分配均匀。然后,明确小组长职责,组员轮流担任小组长,以增加责任感。同时要求组员们坐在一起,这样方便讨论问题,完成课堂任务。通过分组,可以让同学们在大课堂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也方便与组员交流,共同进步。在分组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每组人数控制在8人以内,人数太多也不利于组内活动效果。同时,在小组完成课堂任务时,每次的发言代表要轮流替换,以避免一个小组只有一两个成绩较好的同学在实际做任务,而其他同学都不参与的情况。
(2)口语对练
在大班情况下,每位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是进行角色扮演等练习口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有些同学可能一个学期也没有机会回答一次问题。这对于语言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现象。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增加同学们说的机会,这在众多的人数和有限的时间面前确实是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尝试在每堂课前3分钟让同学们跟自己的搭档进行自由对话,我会把会话主题和相关句型、单词放在PPT上,一般会给出3个主题供同学们选,同时走到同学们中间监督和检查对话情况。最后会抽取两组在班上演练。通过这种方式,每堂课同学们都有了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主题和相关句型、单词是很关键的,否则同学们会一下子找不到主题,或是由于不会说一些句型、单词就不开口,这样容易使这种口语练习流于形式。但同时也要鼓励基础较好的同学自己寻找主题,使用一些新的句型。对于搭档也应定时轮换,不能每次都与同一位同学对话,轮换有利于大家接触到不同的知识点。
(3)作业互批
大班的作业批改是件费时耗力的工作。如果一个班的作业全部批改,老师在时间和精力上承受不了,如果部分批改,很多同学就会有侥幸心理,应付完成甚至不做作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班级尝试进行作业互批。例如,在每次听写完单词和短语后,由3至4名班干负责收集作业,收完之后再互相交换发到其他区域,以确保每位同学所批改的作业都不是自己本人或周边同学的。同时,也要给同学们提供批改答案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批改规则。组织学生批改判定分数后,再由班干负责收上来,在课间一一登记成绩,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样能促进同学生认真对待每次的作业。同时,即时表扬作业得高分的同学,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同学们互批作业不仅仅是节约了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批改的过程中又一次强化了对知识点的了解。
(4)感情投入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里,老师可以尝试加入到同学们的班级群,这样可以参与他们的讨论,提醒他们按时完成作业,提前预习等,并给他们推荐一些学习英语的网站,或是在群共享定时为他们提供一些学习资料,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另外,大部分同学在高中时是有很强烈的存在感的,老师基本上能叫出每位同学的名字。进入到大学后,每门课程的老师在课后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是较少的,学生可能会有些失落感。如果能在课后跟同学们多沟通交流,既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学习上的帮助,增进与同学们的感情,又能了解到他们课堂上的一些需求,有利于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尝试记住每位同学的名字,在课堂上能随口叫出同学们的名字,这对他们是种很大的鼓励。
4 结语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所做的一些探索和思考。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是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的一个普通现象。这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我们不能逃避问题,更要积极迎接挑战,深入洞察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现状和特点,针对独立学院英语大班教学的特殊性,努力思考,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开拓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英语大班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这样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