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8:21: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房屋设计流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企业物流成本;成本管理;核算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中尚未进行系统的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核算体系更不完善。在此,笔者通过借鉴日本“物流成本计算标准”中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设计研究。
一、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设计思路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设计思路,可以分为会计方式、统计方式以及会计和统计相结合的方式三种模式。
(一)会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会计方式核算物流成本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耗费予以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和报告。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把物流成本计算与正常的会计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凭证、账户和报表体系,物流成本核算和正常的会计核算两套体系同步展开,物流成本的内容在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和正常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得到双重反映,也叫双轨制;二是把物流成本的内容与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和正常的会计核算相结合,增设“物流成本”科目,对于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若与物流成本无关,直接计入会计核算相关的成本费用科目,若与物流成本相关,则先计入“物流成本”科目,也叫单轨制。
运用会计方式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提供的成本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且准确、真实,这是其优点。但这种方法比较复杂,或者需要重新设计新的凭证、账户、报表核算体系,或者需要对现有体系进行较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的调整。
(二)统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统计方式核算物流成本,不需要设置完整的凭证、账户和报表体系,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现行成本核算资料的剖析,分离出物流成本的部分,按不同的物流成本计算对象进行重新归类、分配和汇总,加工成所需的物流成本信息。
与会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比较起来,由于统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没有对物流耗费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跟踪,据此得来的信息,其精确程度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正由于它不需要对物流耗费作全面、系统、连续的反映,所以运用起来比较简单、方便。在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物流管理意识淡薄、会计电算化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可运用此法,以简化物流成本核算,满足当前物流管理的需要。
(三)会计方式与统计方式相结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所谓会计方式与统计方式相结合,即物流耗费的一部分内容通过会计方式予以核算,另一部分内容通过统计方式予以核算。运用这种方法,也需要设置一些物流成本账户,但不像第一种方法那么全面、系统。而且,这些物流成本账户不纳入现行成本核算的账户体系,对现行成本核算来说,它是一种账外核算,具有辅助账户记录的性质。
从实践操作来看,由于企业的物流成本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成本是指在企业现行成本核算体系中已经反映但分散于各个会计科目之中的物流成本;而隐性成本是在企业现行成本核算体系中没有反映但应计入物流成本的费用,主要表现为企业存货占用自有资金所产生的机会成本。考虑到上述两种物流成本各自的含义和特征,以及目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与要求、会计管理与核算的基础工作的现状、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等因素,笔者认为,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模式是我国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物流成本核算科目及账户设置
由于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模式下,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核算和隐性成本核算两个方面,其中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之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相对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这里所涉及的会计科目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而言。
一般来说,在会计核算中,生产制造企业的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主要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等科目,同时由于我国核算中对于采购存货成本的确认通常包括运输费、装卸费等与物流成本有关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连同存货本身的采购价格一并计入“材料采购”科目。所以,计算企业物流成本时,除了从上述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入手计算外,还应考虑材料采购科目中所包含的物流成本信息。
显性物流成本往往需要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针对财务会计所设账户),具体需要设置哪些物流成本账户,取决于物流成本计算对象的选取和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基本的物流成本计算对象主要包括三维,即以物流成本功能、物流范围和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根据这三个维度,以“物流成本”作为一级账户,以物流成本功能所包括的具体成本作为二级账户,以各物流范围成本作为三级账户,以各支付形态物流成本作为四级账户,按照以上思路,共需设置100多个物流成本明细账户。例如物流成本中自营运输成本的核算可以设置下列明细账户:
(1)物流成本——运输成本——供应物流成本
(2)物流成本——运输成本——企业内物流成本
(3)物流成本——运输成本——销售物流成本
(4)物流成本——运输成本——回收物流成本
(5)物流成本——运输成本——废弃物物流成本
根据需要在每个第三级明细科目下可分别设置第四级明细科目:人工费、维护费、一般经费。
其他物流成本明细账户的设置可参照物流运输成本账户的设置,不再一一列举。总之,物流成本明细账户的设置只是开辟了一条核算物流成本的通道或者说是一种方法,明细账户设置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这样一个通道来核算物流成本。
三、物流成本核算步骤
核算物流成本需要分别计算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然后将两大成本汇总,即为物流成本总额。现分别依据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特征对核算步骤加以分析。
(一)显性物流成本核算步骤
首先,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在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不变的前提下,还应该依据前述方法设置显性物流成本辅助账户。
其次,对企业会计核算的有关成本费用科目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以及材料采购等科目及明细项目逐一进行分析,确认物流成本的内容。
再次,对于应计入物流成本的内容,企业可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在期中与会计核算同步登记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及相应的二级、三级、四级账户和费用专栏,或在期末(月末、季末、年末)集中归集物流成本,分别反映出按物流功能、物流范围和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作为归集动因的物流成本数额。
最后,期末(月末、季末、年末),汇总计算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及相应的二级、三级、四级账户和费用专栏成本数额。
(二)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步骤
首先,期末(月末、季末、年末)对存货按采购在途、在库和销售在途三种形态分别统计出账面余额。无论按在途或在库哪种状态统计,均以存货正在占用自有资金为统计标准,对于存货已购在途或在库但企业尚未支付货款以及企业已收到销售货款单存货仍在库或在途的,不计入统计范围。
其次,按照公式:
存货资金占用成本=存货账面余额(存货占用自有资金)×行业基准收益率,计算出存货占用自有资金所生出的机会成本。
其中,对于生产制造和流通企业而言,若企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则存货账面余额为扣除存货跌价准备后的余额。
四、企业物流成本表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出来后,需要通过一种载体披露物流成本信息,这个载体就是企业物流成本表。按披露物流成本信息内容的不同,企业物流成本表可以设计成企业物流成本主表和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两张报表。
(一)企业物流成本主表
企业物流成本主表是按物流功能项目、物流范围和成本支付形态三维形式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各项物流成本信息的报表。它是根据物流成本的三维构成,按一定的标准和顺序,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功能物流成本、范围物流成本和支付形态物流成本予以适当的排列,并对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成本费用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后编制而成的(见附表1)。
(二)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
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是对企业物流成本主表的补充说明。物流成本按支付形态划分为自营物流成本和委托物流成本,自营物流成本又有其具体的支付形态。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过程中,除了要了解自营和委托物流成本的数额,还需要了解不同支付形态下的各项自营物流成本数额。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对企业物流成本主表中的自营物流成本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和细化,使相关信息使用者可以更详尽地了解企业内部不同支付形态下的成本发生额以及不同成本项目的支付形态构成(见附表2)。
【主要参考文献】
[1] 鲍新中. 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 易华. 物流成本管理[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傅锡原,高风琴.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M].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教学软件 实训项目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03-02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提高物流信息化的水平是我国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高职高专类学校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大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力度,才能培养出现代物流人才。为提高物流技能教学质量,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投资建设了物流软件实训室,并开发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物流教学软件。要想有效地利用教学软件,必须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本文就第三方物流实训课程设计进行阐述。
一 实训性质与目的
1.性质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本课程处于物流管理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训之间,是学生通过物流软件的学习接受物流管理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
2.目的
通过对第三方物流软件的操作与学习,使学生对第三方物流的实际运作流程有较深入的了解。将所学的物流知识与模拟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和企业提供宝贵的实训经验,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
二 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本课程应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订单处理、出入库作业、仓储管理、运输配送作业,让学生掌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般经营方式和服务内容。从订单的接收开始,以实物流程为主线,兼顾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处理,使系统使用者明晰地理清整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流程。
三 实训技能岗位设置
职能部门(技能岗位):客服部(客服)、储备部(理货员、搬运工、保管员、分拣员、补货员、包装员)、流通加工部(加工员)、送货部(调度员、驾驶员)、综合部、财务部(会计)、安全部。
四 课程实训项目设计
对第三方物流各技能点及第三方物流软件进行分析、梳理和归纳,设计相应的情景实训项目。
1.基础信息管理
项目1:资源(设备、人员、车辆)管理;项目2:路由管理;项目3:库房管理。
2.客户管理
项目4:客户信息管理;项目5:项目客户的货品管理;项目6:客户费用管理。
3.供应商管理
项目7:供应商档案管理;项目8:供应商信用管理;项目9:供应商费用设置。
4.订单管理
项目10:入库订单管理;项目11:出库订单管理;项目12:库内加工订单管理;项目13:退货入库订单管理;项目14:退货出库订单管理;项目15:退货加工订单管理;项目16:运输订单管理;项目17:配送订单管理;项目18:订单查询。
5.仓储作业
项目19:入库作业;项目20:仓储管理;项目21:移库作业;项目22:流通加工作业;项目23:出库作业。
6.运输与配送业务
项目24:运输出港的调度和场站作业;项目25:运输进港的调度与场站作业;项目26:运单补录和运费复核;项目27:签收与返单处理;项目28:运单查询;项目29:配送作业。
7.商务结算
项目30:应收应付管理;项目31:现结现付管理。
8.综合业务实训
项目32:仓储型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项目33:流通型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项目34:流通加工型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项目35:中转型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
五 课时和内容安排
总课时为112课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单个业务的模拟,72课时;第二阶段,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整个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的实训,40课时。
第一阶段: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各个业务模块进行模拟。了解系统的功能、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实训内容为:实训项目1~实训项目31。
第二阶段:将实训学生分组,并分配不同角色模拟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业务运作,将实训岗位设置为:系统管理员、客服(订单录入)、搬运工(出入库反馈)和运输配送调度员。实训内容为:实训项目32~实训项目35。
六 实训成果要求
通过对第三方物流软件的操作与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第三方物流的实际运作流程。将所学的物流知识与模拟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和企业提供宝贵的实训经验,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
七 实训成绩考核及评定标准
第一,实训结束后,学生将实训结果等内容写入实训报告,报告应符合实训教学的要求,并得到指导教师认可。
第二,指导教师对每份实训报告进行审阅、评分。
第三,根据软件系统的测评分数并结合实训报告的得分情况给出学生的实训成绩。
第四,该实训课程内容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应用与验证,实训课的成绩记入课程平时成绩。
八 第三方物流实训情景项目设计范例
项目19:入库作业。
1.实训任务
以仓储调度员或信息管理员的身份,对入库作业计划指定储位、作业资源,打印出储位分配单、入库单,能够查询作业明细。
2.实训步骤
第一,新增入库单。在【订单管理】【订单录入】【订单录入】下点击【新增】;出现新界面后,选择入库订单,点击【确定】,分别对订单信息、订单入库信息及订单货品进行维护。在订单信息界面,录入如下信息。如:
客户名称:飞远运达;紧急程度:一般;单来源:电话;下达时间:当天。
在订单入库信息界面,录入如下信息。如:
库房:第一号库;入库方式:送货;入库类型:正常入库;预计入库时间:后天。
在订单货品界面,点击【添加货品】,数量是10台。最后,点击【保存订单】即可。
第二,生成作业计划。选中刚才新增的订单,点击【生成作业计划】,在弹出的界面,点击【确认生成】。
第三,入库调度。在【仓储管理】【入库作业】【入库预处理】下,选中刚才的订单,点击【调度】。
在入库预处理界面,在待上架货品中,选中要上架的货品及添写上架的数量,在区和储位编码中选择要上架货品的储位编码。如:
货品编码:000050150;货品名称:轮胎;数量:10;区和储位编码:根据之前生成的编码进行选择。
然后点击【打印储位分配单】,打印出储位分配单,点击【打印入库单】,打印入库单,交给理货员。
另外,还可在【资源调度】界面,根据仓储实际情况对作业资源进行维护。
最后,点击【调度完成】,完成作业的调度。
第四,入库反馈。用户选择【仓储管理】【入库作业】【入库反馈】,系统显示已调度完成的单据,点击【作业计划单反馈】,分别对理货、上架等进行反馈,然后点击【反馈完成】,完成入库反馈作业。
3.实训总结
第一,明确实训任务的目的及要求。
第二,写出实训的具体过程。
第三,根据实训步骤画出实训流程图,将实训结果等内容写入实训报告。
第四,总结实训体会,师生可提出改善建议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一、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设计思路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设计思路,可以分为会计方式、统计方式以及会计和统计相结合的方式三种模式。
(一)会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会计方式核算物流成本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耗费予以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和报告。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把物流成本计算与正常的会计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凭证、账户和报表体系,物流成本核算和正常的会计核算两套体系同步展开,物流成本的内容在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和正常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得到双重反映,也叫双轨制;二是把物流成本的内容与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和正常的会计核算相结合,增设“物流成本”科目,对于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若与物流成本无关,直接计入会计核算相关的成本费用科目,若与物流成本相关,则先计入“物流成本”科目,也叫单轨制。
运用会计方式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提供的成本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且准确、真实,这是其优点。但这种方法比较复杂,或者需要重新设计新的凭证、账户、报表核算体系,或者需要对现有体系进行较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的调整。
(二)统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统计方式核算物流成本,不需要设置完整的凭证、账户和报表体系,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现行成本核算资料的剖析,分离出物流成本的部分,按不同的物流成本计算对象进行重新归类、分配和汇总,加工成所需的物流成本信息。
与会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比较起来,由于统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没有对物流耗费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跟踪,据此得来的信息,其精确程度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正由于它不需要对物流耗费作全面、系统、连续的反映,所以运用起来比较简单、方便。在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物流管理意识淡薄、会计电算化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可运用此法,以简化物流成本核算,满足当前物流管理的需要。
(三)会计方式与统计方式相结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所谓会计方式与统计方式相结合,即物流耗费的一部分内容通过会计方式予以核算,另一部分内容通过统计方式予以核算。运用这种方法,也需要设置一些物流成本账户,但不像第一种方法那么全面、系统。而且,这些物流成本账户不纳入现行成本核算的账户体系,对现行成本核算来说,它是一种账外核算,具有辅助账户记录的性质。
从实践操作来看,由于企业的物流成本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成本是指在企业现行成本核算体系中已经反映但分散于各个会计科目之中的物流成本;而隐性成本是在企业现行成本核算体系中没有反映但应计入物流成本的费用,主要表现为企业存货占用自有资金所产生的机会成本。考虑到上述两种物流成本各自的含义和特征,以及目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与要求、会计管理与核算的基础工作的现状、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等因素,笔者认为,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模式是我国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物流成本核算科目及账户设置
由于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模式下,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核算和隐性成本核算两个方面,其中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之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相对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这里所涉及的会计科目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而言。
一般来说,在会计核算中,生产制造企业的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主要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等科目,同时由于我国核算中对于采购存货成本的确认通常包括运输费、装卸费等与物流成本有关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连同存货本身的采购价格一并计入“材料采购”科目。所以,计算企业物流成本时,除了从上述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入手计算外,还应考虑材料采购科目中所包含的物流成本信息。
显性物流成本往往需要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针对财务会计所设账户),具体需要设置哪些物流成本账户,取决于物流成本计算对象的选取和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基本的物流成本计算对象主要包括三维,即以物流成本功能、物流范围和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根据这三个维度,以“物流成本”作为一级账户,以物流成本功能所包括的具体成本作为二级账户,以各物流范围成本作为三级账户,以各支付形态物流成本作为四级账户,按照以上思路,共需设置100多个物流成本明细账户。例如物流成本中自营运输成本的核算可以设置下列明细账户:
(1)物流成本——运输成本——供应物流成本
(2)物流成本——运输成本——企业内物流成本
(3)物流成本——运输成本——销售物流成本
(4)物流成本——运输成本——回收物流成本
(5)物流成本——运输成本——废弃物物流成本
根据需要在每个第三级明细科目下可分别设置第四级明细科目:人工费、维护费、一般经费。
其他物流成本明细账户的设置可参照物流运输成本账户的设置,不再一一列举。总之,物流成本明细账户的设置只是开辟了一条核算物流成本的通道或者说是一种方法,明细账户设置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这样一个通道来核算物流成本。
三、物流成本核算步骤
核算物流成本需要分别计算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然后将两大成本汇总,即为物流成本总额。现分别依据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特征对核算步骤加以分析。
(一)显性物流成本核算步骤
首先,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在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不变的前提下,还应该依据前述方法设置显性物流成本辅助账户。
其次,对企业会计核算的有关成本费用科目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以及材料采购等科目及明细项目逐一进行分析,确认物流成本的内容。
再次,对于应计入物流成本的内容,企业可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在期中与会计核算同步登记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及相应的二级、三级、四级账户和费用专栏,或在期末(月末、季末、年末)集中归集物流成本,分别反映出按物流功能、物流范围和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作为归集动因的物流成本数额。
最后,期末(月末、季末、年末),汇总计算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及相应的二级、三级、四级账户和费用专栏成本数额。
(二)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步骤
首先,期末(月末、季末、年末)对存货按采购在途、在库和销售在途三种形态分别统计出账面余额。无论按在途或在库哪种状态统计,均以存货正在占用自有资金为统计标准,对于存货已购在途或在库但企业尚未支付货款以及企业已收到销售货款单存货仍在库或在途的,不计入统计范围。
其次,按照公式:
存货资金占用成本=存货账面余额(存货占用自有资金)×行业基准收益率,计算出存货占用自有资金所生出的机会成本。
其中,对于生产制造和流通企业而言,若企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则存货账面余额为扣除存货跌价准备后的余额。
四、企业物流成本表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出来后,需要通过一种载体披露物流成本信息,这个载体就是企业物流成本表。按披露物流成本信息内容的不同,企业物流成本表可以设计成企业物流成本主表和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两张报表。
(一)企业物流成本主表
企业物流成本主表是按物流功能项目、物流范围和成本支付形态三维形式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各项物流成本信息的报表。它是根据物流成本的三维构成,按一定的标准和顺序,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功能物流成本、范围物流成本和支付形态物流成本予以适当的排列,并对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成本费用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后编制而成的(见附表1)。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沈阳 110122)
摘要: 本文就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了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并给出了基于精益思想和六西格玛技术的流程优化设计方法。
关键词 : 供应链;财务流程;精益六西格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021-02
作者简介:刘莹(1987-),女,辽宁沈阳人,实验室主任,助教,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0 引言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大,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变成由多个企业形成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提出把企业战略管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其对企业管理的理念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审视,把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了企业间的长期战略性合作,更加注重供应链的整体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一次飞跃。供应链环节下的财务流程是是供应链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管理研究的中心。而针对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是对供应链核心资金流重新梳理,能够以另一个角度提升绩效,降低工作成本。
1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的描述
在理论中,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设计以企业的可持续为基础,注重事中实时控制。此种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拓展财务业务的外延范围,还有助于丰富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上,供应链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供应链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与水平,从而有益于企业形成与成功实施战略决策。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包括前期采购、中期制造和后期销售这三大部分组成。优化设计供应链管理时,应兼顾重组企业的业务流程、内外部产品、信息订单和对应的资金流,最后降低库存、运输等浪费环节,以此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2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
财务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企业应该基于市场规律,结合经营规划,在供应链管理下构建科学的财务流程,并从以顾客为中心、流程化管理和风险控制三方面角度出发,对财务流程进行优化设计。
2.1 以顾客为中心 在客户需求的驱动下,供应链获得长远发展。客户满意度是对供应链当中所有运作环节的最合理的评价。第一,财务流程的设计要以创造客户价值为前提,基于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视角,为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实现创造有利条件。与传统的财务流程相比,在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要以完善的顾客服务体系为基础要素,更多地关注顾客关系维护和顾客服务质量提升。第二,财务流程的设计要完全面向顾客,通过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来保持企业财务活动的质量。使供应链中的企业整体资金流能够很好地为顾客服务,帮助其提升业务绩效,降低成本,提升价值增值。第三,供应链环境下的财务流程应该能介入并控制客户关系的生命周期,以确保通过关系的维护实现经营目标。
2.2 流程整体化管理 将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财务流程进行整体化管理,而不在是传统的每个企业单独进行割裂式、片段式的管理。
首先,利用精益思想,对财务流程进行价值分析。一是掌握整条供应链的业务内容、运作情况。二是基于经济性、柔性、运行绩效及实现难度等指标分析评价各项业务的运作流程,从中遴选出最佳方案。三是针对所选财务流程所包含的细部环节进行整体性分析。其次,对业务流程实行精益化价值分析时,借助六西格玛方法技术综合分析财务流中每一个小环节,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进行双目标优化。第一,最大化满足顾客;第二,满足供应链的运营需求。前一种能力以提升客户满意度,扩大增值空间为主要目的,后一种能力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打造流程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以此来拓展更多客户群。
2.3 注重事中质量风险控制 当前,对财务流程的设计多强调评价及反馈。这种事后控制方式无法防止由于市场及顾客需求的改变或战略失误导致的危机。因此,在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要突出事中的财务服务质量及风险控制,制定财务流程控制方案,以保障财务流程的高效运转。在实施中,加强对全过程中各种不利因素的有效控制。采用链条式思路综合管理服务质量相关的管理措施及控制技术,调整业务流程,基于客户要求提高时效,降低价格,对商业模式进行优化,构建高效的测试评价体系。
3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方法
构建供应链管理下的新型财务流程能够有效地将供应链的各个企业的财务运转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加高效。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的财务流程能够很好地为顾客服务,需要建立面向顾客的财务流程机制,并且能够让顾客参与流程的运作及优化设计过程,促进顾客及全流程的价值增值。企业可以在六西格玛管理技术中融入精益化管理思想,以顾客满意为己任,不断创新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理念。精益强调暴露问题,通过对价值流的考察,发现非增值活动及资源浪费;六西格玛则是借助管理技术或管理方法,基于数据分析锁定问题根源,采取科学的办法加以改进。基于上述优化设计理念,构建精益六西格玛流程设计方法—DFSS-SM(Design For Six Sigma-Service Manufacturing)。该方法涵盖了定义、测量、分析、设计、验证五大阶段。
3.1 定义阶段 明确现有资源及财务流程的内容和范围。基于精益六西格玛工具定义价值增值方向及须改进项:①定义顾客需求,锁定变异项或浪费情况,寻找改进机会;②分析整个供应链的运转情况及现有资源;③明确财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定义每个环节的业务范畴、关键输出及所用资源。
3.2 测量阶段 第一,分析和识别与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有关的顾客,并明确其需求和需求内容的多项关键质量特性。其中,包括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第二,进行数据采集,对影响财务流程各个环节相对于顾客增值大小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3.3 分析阶段 明确财务流程所包含的细部环节,深度查找问题,保证各环节无缝链接。控制变异项,维护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是财务流程运作阶段必须重视的问题。此外,从顾客价值增值的角度上去分析流程浪费的原因,提升增值空间。
3.4 设计阶段 基于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情况进行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充分体现以顾客需求和供应链运营需求为双层目标的设计要求,并满足之。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环节功能设计,并进行简单测试。
3.5 验证阶段 对财务流程进行测试,检验是否能够在供应链环境下满足顾客需求与企业运营需求,并进行试运行。
4 总结
供应链环境下对财务流程的运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流程的优化设计中,要更多地考虑供应链所处的整体环境、顾客需求等因素。本文在描述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基础上,提出了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并给出了精益思想和六西格玛技术相融合的方法,这不仅为供应链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业务流程管理的理论。
参考文献:
[1]郭占海.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J].财会研究,2014(7).
【关键词】政府;流程再造;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153-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府中出现了机构臃肿、资源浪费、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那么流程再造的思想与方法能否在政府管理领域中得到充分地应用呢?本文选取廊坊市G区招商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以流程再造思想为切入点,对其招商审批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提出再造方案,以达到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目的。
一、廊坊市G区招商服务中心流程现状和问题分析
通过对招商服务中心相关科室领导和具体办事人员的深入访谈得出招商服务中心的流程现状和审批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招商服务中心流程现状
招商服务中心主要负责G区的招商引资、洽谈业务等工作。其核心流程是为有意投资者提供从引进到落户的服务。其主要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ASME流程图的分析我们得出招商引资流程增值步骤为9步,占全部步骤的41%;非增值步骤为3步,占13.6%;传递步骤为10步,占45.4%;无耽搁步骤。可见传递步骤和非增值步骤占有很大比例,从而破坏了流程的整体性、效率性、最优性。
(二)招商服务中心流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招商服务中心为客户办理审批落户手续大约需要6个月的时间,这反映了招商服务中心服务效率的低下,下面来分析招商引资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制度性因素:企业落户的行政审批事项烦琐,各职能部门如环保局、安监局、税务局、技术监督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重申复审现象严重,造成审批过程的低效。
各职能部门地理位置分散:由于各职能部门地理位置分散,造成招商服务中心为企业办理落户手续审批过程中需要移动较长的距离,无形中延误了企业的审批时间。
技术性因素:招商服务中心信息化程度低下,没有建立招商引资数据库,造成投资企业与招商服务中心无法进行及时的信息对接,从而误了大量的时间。并且由于信息流通不畅,使得各职能部门相互间的协调程度低下,重申复审现象严重,从而使得招商服务中心为企业办理落户效率低下。
组织结构因素:广阳区政府为招商引资下设招商服务中心和项目服务中心。招商服务中心挂靠在商务局,主要负责招商引资;项目中心挂靠在发改局,主要负责投资企业落户后的后续工作。这种组织机构属于职能型组织,而不是流程型组织,从而无法为企业申办落户全过程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二、招商服务中心的流程再造方案设计
针对招商服务中心工作流程效率低下问题我们提出信息化设计方案、组织结构再造方案来为招商服务中心的流程再造提供技术支持和组织保障。
(一)招商服务中心流程信息化
本文设计在招商服务中心流程中引进电子政务和后台数据库,使客户与招商服务中心能够实现快速信息对接,并在此基础上设想了与相关职能部门对接中利用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序,从而实现招商引资流程的高效化。实施信息化方案后与相关职能部门对接的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
信息化改造后,从再造的结果来看,招商服务中心与各职能部门对接的6个月可以缩短为4.5天。
(二)组织结构再造
针对招商引资流程无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缺点,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结构再造的方式来实现,组织结构再造包括建立流程型组织和建立行政服务中心。
建立流程型组织。招商引资应以流程为中心,以顾客需求为起点,以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终点,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密切相互间的协作关系。因而组织结构应根据流程进行再造,我们的建议是将招商服务中心和项目服务中心合并成招商局,形成流程型组织。
建立行政服务中心。针对各职能部门地理位置分散以及复审现象严重等问题,本文拟在招商局中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形成招商引资项目小组。由政府赋予招商局相应的权力,从各职能部门抽调人员到行政服务中心共同为有意向在广阳区投资建厂的企业办理落户审批手续,为客户提供真正的“一站式”服务。
三、招商服务中心流程再造的效果
通过流程再造使得招商服务中心工作流程得到简化,效率得到提高,通过流程再造后招商服务中心的ASME流程图如表2所示:
再造后招商服务中心业务流程中增值步骤为9步,占全部步骤的75%,比再造前增加了34%;非增值步骤为2步,比再造前减少了1步;传输过程由原来的10步减少为1步,比再造前减少了37%;大大减少了传输时间,提高了服务效率。
本文通过对招商服务中心进行流程再造后,其工作效率和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仅改善了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减小了招商服务中心的管理幅度,使得完成招商引资流程由以前的多个职能部门变为一个综合性部门,而且提高了招商流程中的信息化程度,使得招商服务中心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对接由6个月缩短为4至5天,使企业能够在达成协议后短期内落户G区,真正达到了“一站式”的服务效果。实践证明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与方法在政府管理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胡萍.业务流程再造在政府中的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2007(8).
[2]谢耀南,谢少才.地方政府流程再造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龙岩市为例[J].福建理论学习,2007.
关键词:物流仿真;课程教学;物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物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的需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显得更为迫切。目前国内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相关的专业,近年来也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但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历史较短,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因此大量的物流管理教学依然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
物流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框架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其次是将理论能够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增强对专业的价值与意义的认同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两方面并重,在理性和感性层面加强学生对物流知识的认识,并能直观地感受到物流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感觉过于抽象,难以产生学习的动力[1]。因此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知道教什么,更应该掌握如何教的方法,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着理性分析的层面逐渐深入。一般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传统做法为带学生进行认识实习,到周边相关企业去参观并了解物流的设施设备、合理布局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受制于学时数、成本、组织难度等方面的考量,这种现场教学方式难以大面积的开展。
为了缓解这一需求和实际困难之间的矛盾,本文尝试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先进成果,将物流系统的运行过程以及实际运行的状态以动态三维可视化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并可由学生自己动手参与,通过自行动手调整设备以及参数,观察和研究其中所发生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物流系统优化的含义以及方法,这对于讲授物流系统组成以及系统优化均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灌输式学习向着探讨式与研究式学习的方向发展。这一方法在笔者的课堂教学中嵌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推广与应用。
1 仿真理论与工具分析
仿真理论认为,通过对现实环境的模拟,能够在可控的条件下抽取主要影响系统的要素,使其在接近实境条件下展现系统的功能。仿真最初是从流程仿真开始,逐渐进入二维仿真、三维仿真以及更为接近实境的体感仿真。这一演化过程可以让教学、培训等工作更易于组织,实现成本也更低。例如在美国对伊拉克的沙漠风暴作战中,美国士兵基本上是未曾经历过任何实战的新手,但是却轻易地战胜了伊拉克的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精锐部队。这一战争结果并不意外,因为美军士兵已经在本土进行过多次沙漠作战的仿真演练,而美军认为,这一场实战并不比仿真演习中的场景更困难[2]。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仿真系统的价值和重要性。
随着当代越来越多的系统操作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操作者也只能通过计算机屏幕上的反馈得知真实系统的运行状况。那么如果仿真系统足够逼真,操作者在采用仿真训练和真实训练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其成本和效率将发生较大变化,训练者可以轻易地调整一些现实中无法便捷调整的参数,并观察和体验其结果的不同,因此仿真这一方法成为系统开发与人员技能培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价值表现得也越来越明显。
物流仿真作为一个新兴仿真领域,与工业仿真一样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当前市场上能够见到的仿真软件主要有以下几类:
(1)流程性系统动力学仿真
这一类工具主要研究系统中的存量与流量的因果关系,其建模过程较为抽象,主要可用于物流系统中库存量决策等问题。
(2)二维平面仿真
此类工具将上一类仿真模型中的流程转化为了二维实体对象,通过设定对象之间的连接逻辑以及对象属性,建立了一个实体物流系统的映射关系,并通过加速系统的运行时间,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并得到系统分析结果。
(3)三维仿真系统
这是当前业界的热点,这一类仿真软件基于第二类软件基础上进行实体对象的三维模块化,并将物流系统中的各项作业流程采用实时动画的形式加以展现,能够以较为直观的方式展现物流系统的运行,分析其运行结果。
(4)体感仿真
这是下一代的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体感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大量可以真实“感触”的虚拟实体,而不是在计算机前用鼠标进行的操作,实验者可以利用体感手套以及VR眼镜操作虚拟环境中的设备与对象,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系统的各种状态。这需要软件与硬件系统的整合,当前硬件平台已经较为成熟,而软件方面尚且欠缺,系统的整合仍需要经历一个发展的阶段。但不可否认,这将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一种仿真形式。
2 物流管理仿真软件选择的基本原则
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仿真系统,既需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易用性、成本、适用面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此,经过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得出,在软件选择上应把握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1)易学易用性
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如果软件复杂度很高,学习起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需要较多的编程和其他背景知识的话,会带来较高的技术门槛,将仿真教学变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从一开始学生就无法对其产生兴趣的话,即便后期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也只是一种空谈而已。因此需要仿真系统强化人机界面,采取搭积木的方式将所需要的对象“拖拽”到工作空间中,并直观地在各个对象间建立逻辑关系,这样的系统才能够使学生迅速入门。
(2)模块标准化
在物流系统中同一类设备往往有各种不同的型号。但是在仿真过程中不需要如此多的不同设备,而只需要将设备的共性部分加以呈现,对主要的功能输出加以描述。例如在实际中叉车有内燃机式和电瓶式之分,每一类下又有更多的指标参数。但是在仿真中并不关注这些差异,而只关注叉车的行驶速度、抬升高度、最大载重负荷等与性能相关的参数,这样就能够有更好的大局观视角,将精力集中于系统的仿真,而不是设备。
(3)接口开放性
仿真系统需要能够适用于多种不同的实际环境,例如在设备的三维模型中或者物流设施的平面布置中,三维仿真系统可能并不擅长于具体设备的建模或者平面布局,但是可以方便地从外部系统中导入AUTOCAD、3DMAX等专门化软件所形成的布局或者对象,便于协作与共享。
(4)可控制性
在仿真系统中,可对于任意实体对象有更多的参数控制,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修改其中的一部分参数,这可以满足一些高端用户对仿真系统的要求,具有更强的仿真能力。
3 物流管理课程仿真教学应用阶段
在物流课程中引入仿真,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三维实体设备的仿真
在物流课程中讲授不同物流设备及其应用,传统上介绍设备的功能、参数,以及图片视频等,但是学生并无对设备的直观印象。运输车辆这些常见设备还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感知得到,但是对于AGV、ASRS等平时看不到的设备,则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三维矢量建模,将设备的三维模型根据实体尺寸进行再现,学生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用鼠标查看设备的各个不同细节,对其尺寸、部件功能等都能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矢量模型还可以支持无损缩放,因此,可将设备的细节进行放大,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描述。这使学生在了解设备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可参与性,效果较好。
(2)物流设备在系统中作用分析
物流系统中的设备需要通过链接来形成一个整体需要说明设备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那么需要将设备嵌入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中,让其工作,表现出设备的功能特征。例如,在一个典型的物流仓库中,由货架、叉车等设备组成了一个仓储系统,那么在给定了输入输出接口的时候,货物的流动构成系统的主要功能,因此可以通过建模将此过程描述出来,如何接货、叉车设备如何实现托盘上架、如何出货等过程均可实现三维动画方式表达,使学生能够了解设备在系统中的作用。
(3)模块化仿真系统运行与优化
作为物流管理,更多地是需要学生在了解系统作用的前提下进行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管理这一目标,所谓管理,即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实现系统效率的最大化,避免闲置、浪费以及资源配置不足等不经济现象。例如在上一步完成的条件下,对系统中货物的到达进行描述,可以给定一个真实的货物到达时间数量表,或者按照一定的概率分布给定货物到达,在系统中给出货架的存放最大容量,叉车设备的作业时间等参数,那么通过让系统在计算机中快速运行,并得出系统的使用率,使学生对系统瓶颈、优化等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暂存区货物出现了大量的堆积,而货架利用率尚且不足,叉车却是满负荷工作,此时,学生便易于找到系统的瓶颈,并且尝试着提出采取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强地参与和动手的积极性。
(4)模块整合,综合研究
将各个独立的物流系统模块进行整合,从而掌握更为复杂的大系统运行的仿真模拟,对物流有更为成熟的大系统观。物流课程的讲授一般是从系统的七大功能要素展开的,并最终要对其各个功能模块有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因此,给出各个子系统的接口,并将子系统定义为若干个子模块,这样可以方便地形成一个可运行的大系统,分析各个子系统模块之间的关系,并实现物流效率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这些仿真的手段,使学生能够实现“做中学”,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 结 论
通过在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软件Flexsim,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布置实际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地寻找问题答案,学生能够在课后自觉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开始对优化的概念进行思考,在尝试解决系统瓶颈问题时,开始由问题驱动学习理论方法,对课本上所描述的大量抽象概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并且通过这一工具的掌握,为后续的运输与配送管理、仓储管理以及物流系统规划等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将前后所学的内容进行贯通,逐步提高解决更为复杂的物流问题的能力,起到了比参加企业认识实习更好的效果。在教学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能够将企业的真实场景和问题引入到三维建模过程中来,而不仅仅采用一个假设的场景,这样更易于使学生理解物流系统仿真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软件测试;测试管理;管理系统;第三方测试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1-0000-01
The Test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ird-party Testing Service Processing
Yang Song1,Su Jia1,Chen Lei2
(1.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26,China;2.China Software Testing Center,Beijing100048,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more and more prominent position of software testing, it also brings the rise of third-party testing services,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testing and the progress of third-party testing services, software test process management tools and an increasingly diverse.By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software test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found that there is an existing similar products are not uniform processes,platforms such problems binding. According to the above questions,refer to third-party testing service process,the paper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B / S structure software test management system that uses web2.0 design process in line with natio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regulate the flow of third-party testing services to achieve platform independence,which can effectively ensure that the software testing process, software testing process standardized.
Keywords:Software testing;Test management;Management system;Third-party testing service
从软件质量保证的方面来说,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保证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软件测试来验证软件是否满足了需求,验证产品是否满足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1]。近些年来,国内外在软件测试管理系统方面涌现出了很多产品,但是这些测试管理系统大部分都是依据各自的测试流程设计的,方式单一。同时大部分在测试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上都C/S结构的,不能满足跨平台操作系统测试的需求[2]。
软件测试管理是一种活动,可以对各阶段的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流程,测试文档等进行跟踪、管理并记录其结果。针对上述问题,依据软件测试管理流程,本文介绍了笔者参与设计和实现的基于第三方测试流程的B/S架构的软件测试管理系统,采用了和Microsoft SQL Server2000进行开发,兼顾效率和灵活性,确保了软件的质量。
一、B/S架构的软件测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测试工作流程分析
在测试工作之初,就是要制定测试计划,测试计划的制定主要是依据被测系统的需求文档、设计文档等相关文档。制定测试计划后,根据测试技术和测试需求设计测试用例并制定测试过程文档格式;应用测试用例进行测试,同时记录测试缺陷,同步填写测试过程文档;同时将测试缺陷提交到缺陷管理模块;根据测试过程总记录的缺陷和测试记录进行缺陷分析;最后将测试缺陷、对应的测试问题分析和测试结果输出到测试报告生成模块产生测试报告。
(二)测试管理系统的设计
本测试管理系统采用三层架构的设计方式,应用和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进行的设计。测试工程师通过浏览器访问测试管理系统,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系统,访问系统各个模块,测试结果通过表现层经业务逻辑层的处理存储到数据库。测试管理系统部署在Microsoft Windows 2003操作系统中,因为应用了B/S架构,因此避免了平台相关性。
其中,系统管理员主要是通过系统和各个注册职员的角色分配任组建测试团队和分配测试内容。项目经理主要负责整体测试项目的管理,其中包括:测试需求的制定、测试方案的撰写、测试执行过程、以及测试执行过程中缺陷库的更新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审查测试报告和撰写测试总结,属于监管控制角色。测试工程师主要任务是参与测试设计计划和撰写测试方案,更新缺陷库中的信息以及撰写最后的测试报告工作等,在测试管理体系中属于测试执行角色。
(三)测试管理系统的实现
第三方测试服务的测试过程中,用户、开发方和测试方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但三方的目标都是希望被测系统符合需求、能够稳定运行。本测试管理系统主要由权限管理、需求管理、测试计划管理、测试执行管理、缺陷管理和测试报告管理这几个模块构成。
权限管理主要是由系统管理员通过对系统中各个角色分析后,进行人员的分配,组建测试团队,同时分配给团队测试任务,进行测试前期的准备工作。
需求管理主要是设计测试需求,首先制定测试需求及其工作分解结构,然后对其进行评审,评审不通过要就行修改,评审通过后产生测试需求报告,进入测试计划阶段。
测试计划模块主要是制定测试时间、安排测试任务、设计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步骤并完成测试计划文档,为测试执行部分做好一切的准备。
测试执行部分主要是以测试计划中设定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用例集编写,然后通过项目组评审通过后按照测试计划安排的测试时间安排进行测试工作。
缺陷管理模块主要是配合测试执行模块一起执行的,在测试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将缺陷上传到缺陷管理中,同时在回归测试的时候再将重点放到已测出缺陷上,同时修改已不再存在的缺陷,存入缺陷库。测试报告模块主要是根据以上所有的过程产生的文档,自动生成测试报告同时将缺陷分析结果写入报告中,为企业提供以后系统改进的依据和系统调优的建议。
二、结论
本系统依据第三方测试流程进行设计,采用了B/S架构避免了系统应用的系统相关性。系统分为权限管理、需求管理、测试计划、测试执行、缺陷管理和测试报告生成几大模块,同时实现了根据测试需求自动生成测试用例,依据未关闭的缺陷和测试过程文档自动产生问题分析报告的功能。本系统已经在几个测试项目中得到了应用,系统同时支持100人的在线和50人的并发压力,经实践检查本系统符合第三方测试服务的流程,能够满足第三方测试服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慧韫,李卓群.基于H模型的软件测试管理应用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1):1993-1995
[2]黄晓东,刘强环境下软件测试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7(6):37-40
一、会计结算业务操作风险状况分析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是当前农村信用社办理核算、结算、清算、现金出纳等业务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之一。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既存在于现金库房、章证管理、账户管理、资金汇划、特殊交易处理等重点业务之中,也存在于柜员离柜、业务交接、账务核对、复核授权、检查监督等业务环节,覆盖了柜面涉及的各项业务、各岗位、全过程。
(一)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主要特点
一是具有存在的客观性,不可能根除。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人为失误、主动违规、内部欺诈及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只要这些因素不能消除,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就必然存在。二是具有普遍性。柜面接触客户多、经办业务多、参与员工多,每一个节点就是一个风险点,发生风险的概率很大。三是具有可控性。尽管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采取制度设计、机制建设、加强人员管理和技防能力等措施,提高对操作风险的识别、监测能力,使之控制在可接受的幅度内。
(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面临的形势
2003年以来,经过持续的规范整治,农村信用社柜面业务风险防控总体形势正朝着明显好转的方向发展。但与主要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操作风险仍然突出,数量仍然较多,各地工作开展很不平衡,部分地区案件形势仍然严峻,对柜面业务重视程度不够、合规意识淡薄、内控管理存在缺陷、教育培训不到位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究其深层次原因,除了体制改革不到位、传统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束缚之外,更多的是流程模式和管理机制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沿袭部门银行模式,风险难于管控。一是前中后台未实施有效分离。目前,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还一直沿袭着“小而全”的传统的部门银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各项业务无论金额及蕴藏风险大小,都由前台人员直接处理,绝大部分业务从业务受理、账务处理到交易完成在一个网点内部即可处理完毕,“一手清”、“打通关”的问题难以根除,一旦柜面人员出现道德风险或内外勾结作案,操作风险巨大。二是会计核算单位分散,不便于监控和管理。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按照营业机构设置核算单位,有多少营业网点就有多少账务体系,由此造成总账单位数量过于分散,分户账及内部账数量巨大,难以加强监督管理。
2.机控水平低,缺乏刚性约束。由于对机控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一些系统存在功能缺陷,技术防范作用不明显。部分业务还停留在手工程序电子化处理阶段,对于风险控制的范围、强度、效果多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对业务风险的识别和监控缺乏技术标准和科技手段,不能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不能对各类柜面业务差错进行差异化分析和控制,致使一些关键性、苗头性风险被大量的简单、操作性差错所掩盖,对违规行为缺乏刚性约束,屡查屡犯、此查彼犯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3.柜面业务繁多,柜员疲于应付。营业网点在进行营销和服务的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的柜面业务,随着需求多元化、产品多样化,柜面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表现为“处理环节多,操作规程多,业务凭证多”。由于农村信用社产品设计分散在各部门,每一部门推出的产品往往伴随着一套新的业务凭证和核算方法,业务处理要求不尽一致,缺乏统一规范和整合,导致柜面工作强度大、业务操作标准不统一、风险控制效率低下,一般员工难以适应。甚至一些营业网点柜员长期处于超负荷、超强度的工作状态,缺乏对操作风险的警惕性和敏感度。
4.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不力。这其中既有部分管理者和操作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业务素质不高等因素,也可能是制度设计本身存在问题。一是柜面执行的制度来自多个条线,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的制度规划,内容有时冲突,使基层在执行时不知所措;二是部分制度设计过于追求片面的风险控制,造成操作繁琐、落地困难;三是部分制度未充分考虑基层行社的差异性,简单地搞“一刀切”,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四是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使新业务的操作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新业务往往成为新的风险源。
5.缺乏有效监督,制衡缺失。从营业网点情况看,部分网点主管人员职能多重交叉,无法集中精力完成审核、授权等控制要求;部分网点主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无法对业务进行监督指导;事后监督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模式下勾对凭证、表面审查的阶段,监督级次过低,监督手段十分落后,不能给安全运营提供有效保障。从上级检查监督情况看,存在着检查监缺乏系统性、实时性不强,随机性较大,重点不突出,流于形式等问题,造成检查监督不到位、处理处罚力度不够,对被查单位没有起到威慑作用,检查监督质量和效果不好。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复杂性、多变性因素在不断增加,农村信用社柜面风险防控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新的挑战。但我们的流程模式和管理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部门银行”阶段,各类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和会计结算类案件的出现也绝不是偶然的。只要这种人控为主的模式不改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操作失范、风险失控的状况。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防范的成功实践
柜面业务风险积聚、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案件频发的状况,并非农村信用社独有。2008年以前,工行、农行、建行、浦发等商业银行在柜面业务风险防范方面也都有过类似的处境和遭遇。据统计,2005年~2007年间,国内商业银行共发生各类案件2,479件,涉案金额106亿元,其中超过70%的案件发生于柜面业务中。对某国有商业银行10年来发生在各营业网点的107个案例统计分析,发现该行这些经济案件全部都涉及柜面业务,而且柜面操作风险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集中爆发的趋势。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控形势,一些具有先进理念的商业银行意识到,在传统流程模式下,仅靠完善规制、强化检查监督、培训指导等手段,很难有效防范和化解柜面操作风险。从2006年开始,一批商业银行开始借鉴国际国内银行业的先进经验,按照流程银行模式重新构造流程控制、管理架构和文化价值体系,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以银行业务中最复杂,涉及范围最广、客户体验最集中的柜面业务作为切入点,通过再造柜面业务流程,弱化前台柜面功能,建立以“集中作业、集中监控、集中授权”为核心的后台运营管理体系,由后台中心承担大量操作性、交易性、高风险性业务的处理,实现集中保管会计档案、集中监控重点业务,逐步推行业务集中管理,实现网点业务处理向“小前台、大后台”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工行、建行、民生、兴业、广发、浙商、广州农商等商业银行通过柜面流程再造,将管理思想、制度规程根植于系统控制和操作程序中,将人控与机控有机结合,能够加强风险控制,而且对降低运营成本、促进网点转型、推动服务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以某农商行为例,实现柜面业务流程再造以后,从账户开立、凭证审核、印鉴核对、资金汇划、业务授权、对账管理等所有重点业务环节的操作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业务差错大幅减少,由原来的千分之三点二降至万分之一点二六,连续3年无会计结算类案件发生,基础工作更加规范,内控管理明显加强。
三、流程再造是农村信用社加强风险管控的必由之路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蕴含于各项柜面业务、各个环节之中,依靠现有的流程模式和管理手段无法有效解决柜面操作风险的问题。只有对现有的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以及文化理念进行彻底改造,颠覆性地改造部门银行模式并使其脱胎换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一)流程再造对于加强柜面业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一是改变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现状的需要。柜面业务操作失范、制约缺失、风险积聚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部分农村信用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将造成资金受损、声誉蒙羞、发展受阻等严重后果。来自监管部门、社会舆论以及自身安全等多重压力,倒逼农村信用社必须改变现有的流程模式和风控手段,强化风险控制。二是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商业银行的成功实践表明,通过柜面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业务集中处理,风险集中控制、业务布局优化,网点功能转型,能够有力推进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的全面优化,促进风控水平整体提升。三是适应监管要求的需要。逐步实行前后台分离和业务运营集中,有效控制风险,是银监会《农村银行流程银行建设指导意见》的具体要求,也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机制建设的主要方向。四是支撑转型发展的需要。以流程银行建设为手段,提升风险控制能力、保障安全运营既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改善客户体验,提高服务效率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改革、发展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二)关于柜面业务流程再造的思路和措施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从客户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内控、服务、效率、成本等因素,对柜面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和组合,实现前中后台分离。前台直接面向客户,负责客户的营销和服务;中后台为前台服务,负责集中化的业务处理、风险控制和资源配置。具体而言就是将柜面业务处理模式由网点分散处理向集中处理方向改造,将传统单点工作模式转变为异地多人协作的模式,实现监督功能由事后向事中的转变,在操作上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逐步推行业务集中管理。采用分期分批的方式将各种非柜面业务及需要通过柜面但无需即时办理的业务、操作风险较高的业务、可集中的业务,如大小额、农信银支付、同城交换、开户、销户、对账、票据等业务逐步纳入集中作业中心处理。业务处理不再由网点人员全部完成,而分解为网点和集中作业中心两部分,两者各司其职,有效配合。对于集中处理的业务,网点柜台操作人员负责接受客户指令、审核单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选择业务类型、采集业务影像信息等简单的预处理;然后提交后台中心进行集中作业处理,由后台拆分流程节点,通过影像分割、“二维识别码”等控制技术和“两录一校”双线比对等方式,完成凭证、要素的统一录入、审核监督、集中授权、异常监控等流水式作业,达到对柜面业务重要环节、重点业务以及可疑交易的同步监控和实时预警,有效发挥集约化管理优势和风险控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