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职业素养表述8篇

时间:2023-07-23 08:21: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职业素养表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素养表述

篇1

关键词:高职文秘;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18-03

职业素养鼻祖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品性、职业知识、职业能力等要素。职业素养影响着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将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与专业教学紧密融合,是有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有益尝试和必要措施。笔者拟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实践为例,探寻高职文秘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新型模式。

一、秘书职业素养的内涵界定

关于秘书职业素养内涵的说法很多,但大都表述不够严谨、不够全面。张代平在《论商务秘书职业素养的“岗位主导式”培养模式》一文中提到,秘书的职业素养包括思想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以及身心素养,表述笼统。陈颖在《浅谈秘书的职业素养》一文中将秘书职业素养表述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全面优良的综合素质,高效的工作能力,而且更需具有健康向上、乐观的精神风貌和淳朴、真挚的情感”,表述不够严谨。

笔者认为,秘书应具有这样的职业素养:具有爱岗敬业、忠诚领导、乐于奉献、善于合作、勇于创新、严守机密的职业道德;举止得体;文明礼貌;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秘书学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档案管理、文书工作、信息工作、办公自动化等基本技能;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调研能力、办事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有较好的自学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一定的创造能力;具有乐观、谦虚、隐忍、宽容的心理品质。

高职文秘专业面向中小企业培养秘书人才,如何使文秘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一个“准秘书”,能够顺利走上秘书岗位,并有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专业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高职文秘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发现,当前文秘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状况令人堪忧。如言谈举止不得体、不善于为领导主动服务、责任意识不强、秘书角色意识不明确、承受挫折的能力不高、专业技能不娴熟、知识迁移水平低、特别容易心理失衡且不善于调节等现象。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除了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外,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不得利是重要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秘书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边缘化

职业素养培养的边缘化表现在高职文秘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持消极态度,职业素养在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普遍的现象是,大部分高职文秘专业的职业素养教育与其他专业一样,仅仅作为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全面、深入地参透到专业教学中,更没有开设专门的秘书职业素养课程。没有专业针对性的职业素养教育往往浅尝则辄,不能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秘书职业素养,而单纯的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课程对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帮助不大。

(二)秘书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低效性

低效性表现在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收效低,对文秘专业学生职业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目的性、指向性不强,没有很好地满足企业对秘书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

一是职业素养的内容问题。由于职业素养教育没有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只是选取职业人共性的职业素养内容,体现秘书职业特点的职业素养往往被排除在外。以秘书职业道德内容为例,相比其他职业,秘书职业更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乐于奉献、严守机密的品质,而这些显然在现有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之外。

二是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问题。职业素养因其自身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践行的知识,是一种如同杜威所讲的通过“职业进行教育”的东西。然而文秘专业不像计算机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其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不明显,实训有较大困难,导致“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在实践中很多流于形式。然而把秘书职业素养的养成置于现实的秘书职业活动之外,通过纯粹的知性方式——秘书职业素养内容的传授来进行,这种脱离职业素养生成本源的培养行为必然会导致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这种“传授”实际上就是“灌输”,“灌输应被看作是任何一套信念的二番五次的重述,而在这么做的时候,这些信念的根据或证据却没有受到充分地公开检查。”

三、“模拟公司为平台、五个载体共联动”的秘书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构建

(一)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1.“三全”实施原则。“三全”即要对文秘专业学生全范围、全过程、全员地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全范围培养要旨是要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包括:学生生活和自我管理、学生活动、专业课程学习、实训实习等。全过程培养是指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从文秘专业学生入学开始至毕业的各个环节。全员培养指从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到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所有为教学服务的人员都参与到文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来。

2.有效考核原则。考核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甄别高低。应该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的发展。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评价指标由校方制定、评价者是教师、学生完全被动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评价由本人(学生)自评、考核小组他评、专业审核、学院认定等几个环节构成。另外,由于考核的项目较多,切实把好每一项目的考核环节也是保证较为准确地反映文秘学生职业素养状况的关键。

(二)“模拟公司为平台、五个载体共联动”的秘书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实施

我校的文秘专业在笔者的主持下,自2009年9月份开始实施秘书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计划,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秘专业是我校第一个开设结合专业特点的职业素养课程的专业。据笔者了解,这在全国高职高专文秘专业中也是属于全新尝试的一种做法。

1.实施的基本思路。秘书职业素养纳入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培养,设置相应学分。以模拟公司为平台,所有的文秘专业学生进入模拟公司“工作”,强化公司员工和秘书的角色,淡化“学生”、“班级”的概念。公司明确学生的角色要求与岗位职责,通过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规范、公司工作业绩、技能比赛成绩以及专题讲座参与情况等五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全面培养学生的秘书职业素养,并采用星级秘书的形式进行考核(见图1)。

2.实施的内容与形式。(1)实施内容。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教学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结合专业特点,选取体现秘书职业特点的内容进行全范围的培养才能真正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岗能力和良好的职业发展。为此,我校的文秘专业选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也即五个载体,包括: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规范、工作业绩、技能比赛、专题讲座。课程内容并没有把顶岗实习纳入其中,原因是顶岗实习重在检验文秘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多的培养是在顶岗实习之前的诸多教育环节当中。①日常行为规范。高职学生共性的行为规范对文秘专业学生要有更高的标准,同时突显文秘专业学生特有的规范,包括穿着、仪态、化妆等。我校文秘专业为此还编写了顺口溜式的文本,将文秘学生应恪守的言行规范纳入其中,学生易记易背。②学习规范的培养除了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外,要对学生的课程书面作业设定标准,将规范的文书工作相关要求转换为书面作业的形式要求。每一次严格审核,让学生在平时作业的过程当中,养成良好的文书工作规范。另外,在相应的专业课程课堂上规定着装和礼仪要求,特别是礼仪训练、接待等课程教学。③公司工作业绩是秘书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文秘专业实训难、实训基地少是困扰许多同行的一个问题,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是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设立模拟公司,以学校各部门、教师或学生个人为服务对象,并进而延伸至校外,以提供各种秘书服务和进行高仿真任务训练为途径,解决学生在模拟公司“工作”的问题。我校文秘专业于2008年设立了“校园秘书服务公司”这一模拟公司形式,参照公司法,学习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创建企业文化,采取制度化管理,进行仿真运营。公司的组织机构如图2所示。模拟公司“工作”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公司化的运作让学生提早体验了职场生活,并在完成一次次的秘书服务当中反复修正和检验自己的职业素养,诸如隐忍、谦虚、严守机密等这些品质只有在公司“工作”中才能切实得到培养。④技能比赛。公司每个学年组织一次技能比赛,学生通过电子公文、文字录入、档案整理等诸多项目的参赛,对自己的职业素养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检验。⑤专题讲座。邀请企业老板、高级秘书、劳动模范等进校园,做讲座,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生动的职业素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规范、工作业绩、技能比赛和专题讲座是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有效载体,日常行为规范与学习规范是基础,工作业绩是关键,技能比赛是检验,专题讲座是辅助。这五个载体则依托模拟公司这一大平台,校企融合,学生与秘书角色共通,有效培养文秘学生的职业素养。

(2)实施形式。①教学形式。职业素养培养只有在职业活动中才能实现高效性。为此,根据实施内容,秘书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再是讲授与简单的操练,综合了讲授教学、案例教学、实训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教师更多时候是进行监督、辅导与指导。教学地点也不再是课堂,而是整个校园,甚至是校外企事业单位。教学时间变得灵活,教学时长宜为两个学年(按三年学制论)。②考核办法。我校文秘专业职业素养课程的考核目前采取的办法是:采用星级秘书的考核形式,从三星级到五星级设定具体条件,通过量化考核与质化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考核程序则是学生自评(《校园秘书手册》的填写和个人总结)—模拟公司人事部主持他评—全体专业教师审核—学院认定相应学分。

3.秘书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1)日常行为规范考核是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考核的难点,要落到实务。我校文秘专业目前采取定期随机检查的形式监督文秘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检查结果会受检查覆盖面与检查次数的影响。由于文秘学生的身份标识不明,往往造成检查的困难。目前正在寻找更为有效的考核办法。(2)模拟公司运营状况是关涉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效果的关键,要着力经营。职业素养培养要在职业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培养,所以为学生创设高仿真甚至真实的工作情境就变得异常重要。为此,要花大力气指导模拟公司的常规化、规范化运营,要在设备上、资金上提供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学生在模拟公司里正常“工作”。

高职文秘专业已经从过去学科型教学模式中得到解放,但过分偏重技能训练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有全方位、立体式地对学生进行秘书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秘书人才。我校文秘专业在秘书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上的尝试,期望对兄弟院校的文秘专业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高虹,彭海学.高职生职业素养内涵及培养途径[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

[2]张代平.论商务秘书职业素养的“岗位主导式”培养模式[J].教育探索,2008,(10).

[3]陈颖.浅谈秘书的职业素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5).

[4]张寿三.职业素养——管好自己的饭碗[M].广东:海天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 职业素养 商务英语 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已几十余载,从课程建设到人才培养再到如今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养成。高职教师也从课程教学的改革开始关注更隐形的教育,即在课程中如何实现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SanFrancisc曾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①,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职业素养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劳动者的道德品质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还包括劳动者的专业技术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②。随着人才培养和毕业调查的推进和积累,高职教师发现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技能和知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素。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人生的重大转变取得较大的成就,能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否实现人生价值,与他们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关系。有些学者把这些素养描述为隐性的,也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近年来,人才培养方案对于职业素养培养的描述越来越清晰,教师开始尝试将这些隐性的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素养的内容

1.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针对毕业生岗位群的调查分析结果,在课程开发专家指导下,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和资深教师共同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商务助理、商务翻译、外贸类岗位群。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能胜任涉外行业一线工作岗位,会商务翻译、国际贸易,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下表所示为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能力要求:

由上表可见,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最终还是要与相关课程相结合,主要还是落实到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多的课程学习中。

2.商务英语专业职业素养的内容

鉴于以上就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和素质要求分析,商务英语专业职业素养构成体系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职业知识(包括英语知识、商务知识和商务礼仪);

职业意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和积极主动学习意识等);

职业行为习惯(文明整洁、守规守时和务实高效);

职业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职业素养重在“养成”。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就要将职业素养养成与专业能力培养统一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在校的三年中,时间大多用于对课程的学习,所以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是可行之道。

二、职业素养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培养

1.商务英语课程目标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明确了职业素养的内容,专业各课程首先要做的便是将可以结合的职业素养表述到课程培养目标中。根据以上所述之职业素养,商务英语的课程目标中有明确的表述,培养“熟悉并掌握当代商务理念和国际商务惯例,提高商务工作的基本素质,为以后从事商务工作打下基础”。“教学效果评价采取学习历程的学习成果评价,注重学生过程性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国际化的视野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

2.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本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尝试在教学评价中实施。本课程对终结性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施学习历程成果为本的形成性评价方式,以实现更好的职业素养的养成。该形成性考核过程贯穿学习的始终,包括学习成果预设、学习成果实施和学习成果评价三个阶段。对应的专业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将伴随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即对应为职业素养的提出、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养成评估。

首先,预设学习成果。这个阶段是教师在学习成果预设时明确提出哪些职业素养是学生应该养成的,即给定目标,有的放矢。

根据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在整个学习阶段需要实现能完成哪些任务的学习目标。在教学开始前对这些任务成果进行设计,提炼出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技能和对应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在学习成果设计过程中,学习成果的内容体现了商务知识和语言在任务中的应用能力,例如:学习任务“公司年会的活动安排”,教师可以预设成果是学生以小团体为单位完成一次真实接待客户经理的年会安排的策划和汇报。这个预设的学习成果就是学生在学习完这个部分的学习任务后要完成的“记分作业”。要完成这个学习成果任务,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团队合作,讨论做出决策,再用英语在课堂上PPT汇报。这些内容教师都将写进任务单,在教学初发放下去,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学习目标和哪些职业素养能够在这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养成。下面所示是任务单对于任务目标的详细表述:

知识目标:酒店设施词汇;活动安排的要素;商务文化差异;休闲场所的词汇;基本菜式。

能力目标:能用流利的英语、得体地礼仪和正确的商务态度完成酒店介绍;能向外商介绍商务活动安排;能写邀请函;能介绍基本菜式;能在休闲场所与外商交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的快乐;通过接待工作的完成体会与人交流的成就感。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职业素养:培养能自主完成任务且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

其次,学习成果的完成。这个过程即学生在完成预设任务的过程中养成一定的职业素养。

由于预设了任务单,明确了学习的各种目标,成果为本的评价和详细的评价标准就好像让学生“戴着脚镣跳舞”。学生要在课堂学习之余完成相对应的任务,这就让课程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养成延伸到了课外,让职业素养的养成通过学生的体验完成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学生利用教室、寝室、图书馆、教学楼等创设不同情境,学习英语,体验任务,解决问题。特别是团队合作的任务,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学生遇到的更多问题都是需要职业素质去解决的。在不断的任务体验过程中,职业素养的培养逐步深化最后达到效果。同时,学生通过任务单上的总结,可以不断自主总结学习情况并互相督促。这个过程是职业素养养成的关键。例如:上述的“年会的安排”的学习成果的完成过程中,非常多的学生都会总结出团队合作的难处,讨论决策过程的能力缺乏等问题。因为都参与了学习成果的体验学习,大家都会看到自己缺失的其实不是英语知识或是商务知识,因为这些知识的或是技能的东西是可以通过百度解决的。学生感觉最缺的是合作的能力或是决策的能力或是主动性等,而这些便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只有在完成了这个任务后,学生才能得到职业素养的提高,但是要真正完成培养或是养成,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完成若干个学习成果的过程后。

最后,学习成果的评估。这个过程即是检验学生职业素养是否养成的阶段。

学习历程成果为本的形成性考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评估不是在学期末进行,避免了评估的时效性差的特点。因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在学习一个阶段后上交的,于是教学评估就分成了阶段性的。评估阶段根据评分标准,教师和学生将会共同承担评估者的角色。教师的评估往往是在学生在任务单上的自评和所上交的成果的基础上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进行评价。例如:上述的任务的PPT汇报,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个分数,还有语言模块的得分、商务技能模块的得分和职业素养达到与否的建议。下一步则是反馈,在及时反馈阶段,仍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呈现部分学生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评价;学生也进行共同讨论。通过这种师生、生生的讨论总结,达到评估的基本目的。通过一个一个的阶段性的评估意见,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那些素养需要提高,及时修正;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高职学生才明确地知道要完成工作需要的不仅有知识和技能还有职业素养,要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则需要较全面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而评估的过程让教师也能转变观念,不仅传道授业还要“授之于渔”。

三、结语

“一带一路”给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职业发展的机遇,这些机遇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对于核心职业素质的培养更重视。这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来全面提高学生就业所需的核心职业素养。商务英语课程通过改革课程评价方式达到了更好地贯彻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的目标,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这些探索能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其他课程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参考。

注释:

①王志娟.寓高职商英专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于精读课堂教学之中.

②杜芳林.浅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杜芳林.浅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学术研究,2016(12).

[2]冉晓莉.ESP需求分析视角下的高职商务英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成都示范学院学报,2013(5).

[3]王志娟.寓高职商英专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于精读课堂教学之中[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

篇3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岗位;二维四步五解;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杜怡萍(1969-),女,江西樟树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编号:201401003),主持人:杜怡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9-0008-07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必备的本领,以及在工作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科学思维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又称为“综合职业能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确定和表达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础和关键。因而,运用科学的职业能力分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借鉴国内外各种职业能力分析法,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较为规范的、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职业能力分析方法,即“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

一、国外职业能力分析法的比较与借鉴

众所周知,美国确定了高度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国家职业标准,英国有著名的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德国形成了以工商会IHK证书为代表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澳大利亚有基于能力标准、国家资格和鉴定指南的培训包,等等,这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职业标准是以能力分析为基础的,由此,这些国家也产生了相应的职业能力分析方法,如北美的DACUM分析法(Develop A Curriculum)[1]、德国的BAG分析法(BeruflicheArbeitsaufgaben)[1]、英国的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2]、澳大利亚的技术领域分析法[1]。DACUM分析法最初是一种课程开发方法,后来被运用于企业、政府和军事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如: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供应建筑中心,等等。英国行业技能委员会运用功能分析法开发国家职业标准。德国的BAG分析法重在获取企业实践专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这些职业能力分析方法在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比较国内外各种职业能力分析法,有三点启示。

其一,谁是职业能力分析的主体[3]?不同的职业能力分析方法对分析主体有不同的称谓,如:行业企业专家、企业实践专家、优秀的工作人员、雇主、技术人员等。可见,尽管称谓不同,但其共同点是职业能力必须源自于行业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客观反映,而不是职业教育教师自我的主观臆断。

其二,如何描述职业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和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虽然是一种内化了的个体品质,但能够在相关的职业活动中得到外化,是在现实的职业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各种职业能力分析法都是通过职业活动这一能力外化的载体来描述职业能力,并运用职业能力图表反映。各种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图表结构略有所不同,如:DACUM分析法的职业能力图表包括岗位名称、能力领域、单项能力和能力评定等级四项内容构成;功能分析法的职业能力图表由主要目标、主要功能、可能的标准组成;BAG分析法的职业能力图表由发展阶段、代表性工作任务及其对象、工具、方法、组织、要求组成;技术领域分析的职业能力图表由技术领域、能力领域、能力单元、能力要素、行为标准。

其三,如何获得职业能力?一般有头脑风暴法、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和参观企业等方法途径获取职业能力,其中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是重要的途径。通过职业能力分析会确定职业能力的基本结构框架,再通过文献法、咨询法等途径不断丰富职业能力,这样获得的职业能力更为准确、完整。

二、“三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内涵

(一)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的目的

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实现职业教育的“五对接”。职业能力既是行业企业用人的要求和标准,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有机联系的重要纽带。以产教深度融合为重要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其专业设置要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要与职业证书对接、职业教育要与终身教育对接,实现与体现这“五对接”的关键因素就是职业能力。发达国家的国家职业标准很健全,对职业能力描述非常具体,职业院校就可以依据职业标准建立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内容,等等。我国在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职业分类的合理性、职业标准的覆盖率、权威性、实时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源头性的资源缺失,使得职业能力分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系统、清晰、准确地描述职业能力,才能真正建构起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的具体目标如下:

1.确定专业应培养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是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依据。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有层次地、清晰地表达职业能力,而且这些能力是可评可测的。既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导向性,也使得目标成为了专业评估评价的重要依据。

2.确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职业知识,而且要关注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毋庸置疑,课程结构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要与工作的结构有机地对应起来,由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孕育而生。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必须确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因为职业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形成职业能力,使能力构成的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结构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找寻典型工作项目、任务,获得胜任工作的职业能力,可以明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为课程体系建构和课程内容开发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基本内容

“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是通过头脑风暴、文献查询、个案分析等多种途径,从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通过专业对接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细化为工作项目、工作项目细化为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细化为职业能力四个步骤,再从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五个方面分解分析职业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内容结构

1.“二维”是指从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表述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包括能力构成中的技能和知识要素,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能力,如一名会计人员“能够做账”,就是指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是能力构成中的态度要素,其与纯粹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关系的能力,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这种能力依然存在,而且能够促进人们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如“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不仅是一名会计人员的素养要求,而且这一素养也促进会计人员不断发展,以及很好地适应新的岗位要求。在职业能力分析过程中,先分析专业能力,最后分析各岗位共同的职业素养。

2.“四步”是指职业能力分析的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一般一个专业对应4-6个职业岗位;第二步,每个职业岗位的工作领域分解成若干个工作项目,一般每个岗位有5个左右工作项目;第三步,将每个工作项目按其工作步骤或内容事项细化成若干工作任务,一般每个工作项目分为5个左右工作任务;第四步,确定完成某一任务需具备的具体能力要求。专业能力的分析需要以上四个步骤,由于职业素养是各岗位通用的能力,职业素养的分析只需两个步骤:一是,借鉴各国对职业素养的不同表述,如德国所指的关键能力,英国所指的核心技能或软技能,本方法从沟通交流、数字应用、革新创新、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责任(安全)意识、外语应用、其他十个方面细化职业素养;二是,对每个职业素养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要求进一步细化为职业能力点。

3.“五解”是指从五个方面解析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在上述第四步骤以及职业素养第二步分析中,根据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或要达到的素质要求,从需具备的技能、需使用的工具、能运用的方法、注意的工作要求、具备的理论知识五个方面分解分析成职业能力。由于能力的内隐性特征,在分析时,必须尽可能外显化表述。一般采取动宾结构的简短用语来表达职业能力,如“能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使用高压水枪清洗全车外部大块泥沙”、“知道一般打蜡器材功用及操作守则”、“能及时准确传达客户要求到相关部门”,等等。

三、职业能力分析会的组织

“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首先要运用头脑风暴法召开职业分析会,确定岗位职业能力的模型;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法,丰富职业能力;最后形成正式的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

(一)职业能力分析会的准备

1.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可以通过企业的个案分析、问卷调查、访谈或座谈,以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多种途径,能够比较完整地获得专业职业岗位群信息。由于多种原因,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多种多样的,如图2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去向和图3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去向所示。要确定专业对应的目标岗位,需要依据三个原则:关联性、就业比重、适量性[4],即与专业有关的岗位,就业比重比较高的岗位,一般一个专业对应4-6个岗位。据此,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岗位群为会计、出纳员、财经文员、收银员、业务员、仓管员,其岗位覆盖率达74%。高职汽车运用专业的目标岗位为:机电工、钣金工、美容喷漆工、服务顾问、保险理赔员、备件管理员,其岗位覆盖率达94%。

图2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去向[5]

图3 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去向[5]

2.邀请行业企业专家[6]。参与职业能力分析会的专家必须是来自行业企业相应岗位的优秀员工代表。应注意:(1)邀请具有该岗位具有丰富的、直接工作经验(至少有3年工作经历)的实践专家;(2)专家应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好是主管这一级的人员;(3)每一岗位至少有2位来自不同类型企业的实践专家,这样分析结果才更具有代表性;(4)一场职业能力分析会最好邀请10-14位专家参加,这样更有利于营造较热烈的会议氛围。例如中职会计专业的6个岗位邀请14位专家召开一次职业能力分析会,高职汽车应用技术专业的6个岗位分两次,每次3个岗位邀请10位专家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

3.职业能力分析工具。首先,按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使用的分析工具如表1,该表体现了“二维四步五解”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体现了岗位、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四个步骤,还体现了职业能力的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五个解析方面。通过EXCEL软件将该表用于分析会的现场记录。其次,当将专业对应的所有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完毕时,将所有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表合为一张表,表格结构与表1相同,表的名称为“XXX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

4.布置会场。职业能力分析会一般采取U字型的会场布置形式,如图4所示,会场必须配备电脑、投影、打印机等设备,便于现场及时记录和修改。值得一提的是,职业能力分析会尽管行业企业专家是主角,但职业能力分析会也是师资培训的最好途径,作为该专业的教师必须列席会议,教师们才能充分了解、理解行业企业专家所述,才能够为后续开展整理工作,乃至课程开发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列席人员不参与会议讨论,并能保持良好的会场秩序。

(二)职业能力分析会的召开

职业能力分析会采取头脑风暴法,即,主持人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采用没有拘束的规则,尽力创造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意见和见解。分析会的基本步骤就是“二维四步五解”的内容,包括以下步骤:(1)列出各岗位的主要工作项目,即分割岗位工作的领域或划分岗位工作职责;(2)将每项工作项目细化为5个左右的工作任务,即完成每个工作项目的步骤或事项内容;(3)从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五个方面,分解分析完成每一步骤或事项应具备的职业能力;(4)从沟通交流、数字应用等10个方面分析岗位的通用能力,即职业素养的具体表现;(5)对每项工作项目和每项职业能力的完成(达到)程度进行评定。

“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的有效运用,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必须要有一个精干的主持人。主持人必须具备四个特质:一是专业,主持人不仅要非常熟悉职业能力分析法,而且要有深厚的课程开发功底;二是热情,能够创造轻松而紧张的研讨氛围,激发每一个参与者积极发言;三是灵活,具备非常强的引导、归纳和调控能力[7];四是耐劳,主持人几乎要同步地将行业专家对工作的描述转述为动宾结构的精炼语句,一天超过8小时几乎不停的讲,是非常辛苦的工作。(2)必须要有技艺娴熟的电脑记录员。电脑记录员除了具备与主持人相同的“专业”和“耐劳”的特质外,尤其是要非常熟悉EXCEL软件的使用和快速的打字速度,能够将主持人的表述按要求迅速地记录下来,并能做出必要的修正,还要配合主持做好打印等其他工作。

四、职业能力分析表的形成

职业能力分析会是获得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主要优势在于通过确定工作的典型项目和任务来呈现完成这些项目和任务的能力表现,对专业所对应的特定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条目化分析。但毕竟一两场职业能力分析会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为了获得系统化、精确化的职业能力,还必须进一步对职业能力进行整理和丰富。包括:(1)对表述不当的用语进行修改;(2)对没有分析完整的工作内容请行业专家补充;(3)参照国内外的相关职业能力资料,修正、补充、完善,常采取的方法包括:文献查询法、个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如图5所示,利用多种渠道获得职业能力信息,吸收有更高质量要求或更能体现人才培养水平的职业能力描述;(4)形成正式的职业能力分析表,将所有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合并在一张表中,对于不同岗位相同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归并,选择更为准确、科学、详细的描述,将表头改为“XXX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最后对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转为正式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格,并进行编码。如表2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节选)和表3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节选1),所表述的主要是专业能力,表4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节选2)是对职业素养的描述。

图5 获得职业能力途径

“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吸收了国内外职业能力分析法的思路,形成于广东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实践。在广东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以及中职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历经了20多个专业30多场次的职业分析实践,该分析方法的思想、内容、步骤、要领才逐步清晰,得以定型。同时,这一方法也对广东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专业建设打下了扎实基础。如中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包括39个工作项目、123个工作任务、526个职业能力点和69个职业素养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有74个工作项目、314项工作任务、1716个职业能力点、58个职业素养点;等等。这些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成为了课程体系建构、课程内容开发、组织教学、质量评价、师资培训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郑予捷.现代职业分析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3-8,207-215,221-230.

[2]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87-89.

[3]鲍洁,高林,赵楠.高职课程开发中职业分析方法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27):5.

[4]杜怡萍.财经商贸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13.

[5]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查与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11,117.

篇4

一、模块说课及其主要内容

模块说课,是教师以一个具体模块(或单元),且不少于四个课时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并向教育工作者进行说明。它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模块说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1.说模块的构成

这包括该模块的名称、主要教学任务、课时的安排等,最好用表格形式明确出来。

2.说背景分析

这主要从岗位需求、教材和学情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岗位需求分析,结合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素养的要求,明确所授的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分析,指钻研吃透课程标准精神,明确该模块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把握模块的重点和难点,积极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能力培养和思想提高的潜在因素;学情分析,指分析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等。

3.说教学目标

首先,简单扼要地说清楚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准确、具体、全面地表述该模块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确定模块教学重点和难点。

4.说教学设计

教学情境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学方法设计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日光灯电路的制作与调试”模块,可采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可采用的学法有合作探究法、观察法、学思结合法;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可用流程图具体说明。

5.说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可从项目导入、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等方面具体阐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评价要多元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6.说资源建设

从制作教具、制作课件、创设情境所使用的工具、查找搜集的信息以及学生的作品(成功作品、不成功作品)等方面,进行说明。

7.说教学反思

主要说成功与不足之处,并针对反思进行再教设计。

二、中职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以自身的已有基础为出发点,朝着既定的目标,经过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并创造出业绩的过程。模块说课是中职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模块说课效果好坏的关键是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一次成功的模块说课,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因此,中职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模块说课效果好坏的本质,是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高低。一次成功的模块说课,实质是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展示。通过模块说课,教师可以在情境创设、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学业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设计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原则的学生活动;设计多元化的评价表,重视过程性学习评价;针对学生实际,设计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学法、清晰合理的教学流程等。

3.促进教师成长为一名反思型教师

模块说课的最后环节是说教学反思,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不足,并确定改进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学会反思自悟,可以使正确的行为得以确认和保持,错误的行为得以纠正。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4.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篇5

一、《方案》的基本功能

《方案》应是《指导方案》《学测大纲》等政策在单招教育层面的具体落实,能改变重“应对高考”、轻“人的培养”的现状,既满足中职教育“培养人”的要求,又满足《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大纲》《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专业技能考试标准》(以下简称《考V》《标准》)的要求。《方案》应统筹安排各教学阶段、各教学活动,能使它们协调配合、各尽其职;应具有单招特色、利于教学的连续递进,能体现“单招质量必须从新生入学抓起,三年一抓到底”的思想。其基本功能是: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实施单招教学管理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抓手”,便于开展有效行动,跟踪与监控教学过程,测评教学效果,促进质量提升;为各学科教师提供教学实施的依据,便于正确理解和把握考纲、标准,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明确教学要求,评估教学质态,便于同专业各学科教师间的协调与配合,更好地发挥团队作用,保证各课程相互促进,保障整体教学效益;以“人的培养”为基础,注重素质素养的提高,兼顾升学深造与就业工作的需求,兼顾高考考得好与学测顺利通过的需要。

二、《方案》核心内容的编制原则

1.要把“高考”作为主要目标,融合到“人才培养目标”中,“教学内容”要满足“人才培养”和“高考”的需要

课程设置要体现《指导方案》中的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的要求,基本覆盖“专业平台课程”。课程理论课程分为新授、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三个阶段。除《考纲》《学测大纲》都有要求的相同内容外,对《学测大纲》有的和学生达成《考纲》要求所必需的基础性内容,必须列入新授阶段的教学内容。

二轮复习的教学内容按专题组织。专题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知识的“综合应用”“灵活应用”方面提升能力。要把内在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和容易在同一个题目中出现的相关知识点,整合到一个专题中。

技能课程分为单项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应考技能三个阶段。其教学内容,要以《标准》和中级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对于学生形成专业素质所必需的技能课程,即使《标准》没有要求,也要有相应的安排。

单项基本技能不仅是坚实的基础,也是突破瓶颈效应,提高技能成绩的需要,是行为素养、文明习惯、职业意识、安全意识养成的需要,是培养人的需要,更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课程“教学要求”要具体、可操作、可测评

“教学要求”要以《考纲》《标准》为基础,覆盖《学测大纲》的要求。各阶段要连续、递进,要能体现“考纲隐含的东西”,能使教师认识到,不是简单的“考过什么就教什么”,也不是“考纲没有说的就不教”。其表述要尽可能地用可考量的“知识”和“能力”的句式。

教授主要解决学生的“知、会”。其“教学要求”要帮助教师理解考纲的“基础”“边界”,解决“教哪些、教多少、怎么教”的问题。一轮复习主要解决学生的“熟练”。其“教学要求”要帮助教师理解考纲的“深度、难度”,解决“教哪些、教多深、教多难”和“怎样才算熟练”的问题。二轮复习是对学生的“拔高”。其“教学要求”要帮助教师理解考试的“综合”内容,解决“哪些可综合、怎么综合”的问题。

篇6

关键词:教师资格;国考;教育学;课程改革

2013年教师资格国考制度已从试点阶段向全面铺开发展,宣告教师资格“双轨制”的结束,扫清了教师队伍来源多样化的障碍,打破了长期以来师范生自然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格局,是国家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又一项重大举措。教师资格国考制度的实施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冲击不言而喻,作为教师教育主干课程之一的教育学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教育学课程如何与教师资格国考制度相融合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一、教师资格国考制度背景下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课程目标的不适应。教育学课程目标因定位不清、表述过于笼统、操作性差等弊端而屡遭抨击。具体表现为在目标定位上大而全,期望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来解决未来教师所需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表述上常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粗放词汇。这与教师资格国考设置的“指向明确,由点到面”的三级考核指标不匹配。二是课程内容的不适应。教师资格国考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科学素养等4个方面,前3个方面的内容都属于教育学范畴,这部分内容在教育学教学中因见效慢、测量难等原因常常被弱化。而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察虽是教师资格国考的“重头戏”,但也是现行教育学课程内容设置的短板。三是课程实施的不适应。教育学课程实施的手段单一,主要采用讲授法,学生较难有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体验,教师职业理想树立陷入困境。教育学课程实施的内容也严重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学生失去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的“介质”,如部分学生反映一年的教育心理学学习不如一个月实习学到的东西多。可见,教育学课程实施与教师资格考试强调重点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课程评价的不适应。现行教育学课程在评价内容上存在“重知识,轻实践能力”的倾向,在评价手段上主要采用笔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这与教师资格国考笔试和面试并举,逐年加大“应用性”和“技术性”内容的题目权重,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设置更加灵活多变的题型等一系列举措格格不入。

二、教师资格国考制度下教育学教师应对的实然状况

教师是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在教师资格国考制度的倒逼下,教育学教师采用了5种不同的应对方案。一是分离方案。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学教师认为,如果完全按照教师资格国考的要求进行教学,势必会削弱大学精神,我们不应将高师院校当成教师职业训练的场所,否则违背了高等教育“高”与“专”的本质特征,导致人的“异化”。教育学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可仍按原先的轨迹运行,这样可让教师放下应付教师资格国考的思想包袱,留给他们更大的创新空间。至于师范生教师资格国考的问题,一方面可交给由学校或社会组织成立的专门的教师资格国考培训机构解决,另一方面可借鉴高中生应对高考的做法,将教育学课程分两段进行,前半段开展素质教育,后半段开展应试教育,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取得“两全其美”的效果。二是改良方案。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学教师认为,高等教育不是让人们“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地去追求心中梦想,它是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

面对师范生要参加教师资格国考的现实需求,采用“鸵鸟政策”完全置之不理是对学生未来发展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应当加以防范和摒弃。从目前主客观条件来看,根据教师资格国考要求对教育学课程进行彻底、全盘的改革,时机尚未成熟。一是教育管理层对教育学课改理念更新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教育学教师自身要具备课改的决心和能力;三是教育学课改需要社会舆论和教改经费的支持。所有这些都难以一步到位,因此,最为现实且马上能操作的方案就是,对现有教育学课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进行改良和优化。如,根据教师资格国考要求对教育学课程内容进行删减或扩展,考核时增加实践能力测试的比重,适当增加教育学授课时数等。三是融合方案。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学教师认为,分离方案固然不可取,而改良方案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不能给面临教师资格国考的师范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师资格国考为教育学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它不仅不会成为一种牵绊,而且是进行教育学课程改革充满新意的乐土。

对教师资格国考这种社会需求进行观照与满足,既是教育学教师责任所在,亦是使教育学课程获得好感和关注的现实路径。教育学教师应有“变”中求生存的勇气与意识,在教师资格国考与现行教育学教学中寻找出共同点,遵循“参照它,不唯它”的原则,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目标融合、内容融合、实施融合、评价融合4个层次展开。四是功利方案。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学教师认为,师范生比非师范类学生在获取教师资格证方面有更多优势,集中表现在通过率高,这是师范院校今后立足之根本。在教师资格国考的压力下,教育学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师范生的大学精神品格,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能让师范生顺利获取教师资格证才是“硬道理”,是对学生未来生活准备的关注,是最人性的关怀,因此,教育学课程不应居高临下,要优雅的贴地飞行,目标明确,专心致志地为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证提供有的放矢的帮助。五是渐进方案。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学教师认为,基于教师资格国考制度下的教育学课程改革并非能一蹴而就,可分阶段逐步推进。在教师资格国考制度实施之初,可先采用分离方案,让教育学教师有一个适应和缓冲的时间。当他们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后,再逐步推行改良方案,对教育学课程局部进行调整,通过量变的积累最终达到质变,为实施融合方案奠定基础。值得欣喜的是,绝大部分教育学教师对功利方案持否定态度。

三、基于教师资格国考制度的教育学课程改革

一是课程目标改革。首先,要重新对教育学课程目标进行定位。根据教师资格国考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内容板块的设计,以及“专业、能力、实践”三个导向理念,可以将教育学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未来教师的专业理想和专业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前者是解决师范生“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问题,后者是解决师范生教育教学“执行力”问题,这是未来教师所应具备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其次,要让教育学课程目标回归实践。教师资格国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目大纲一再强调,要能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开展教育活动”,这为教育学课程目标制定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为增强教育学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对知识性的目标可多采用“辨析”“解读”“识记”“找出”“说出”“写下”“比较”“匹配”“联想”“判断”“通读”等词汇加以表述;对能力目标可多采用“分析”“设计”“评判”“剖析”“运用”“概括”“阐析”“举例说明”等词汇加以表述;对情感态度目标可多采用“观摩”“参与”“经历”“感觉”“体验”“感悟”“品味”等词汇加以表述。

二是课程内容改革。根据教育学课程培养师范生“专业理想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二维目标,结合教师资格国考内容的规定,可搭建起“教师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素养”与“教师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具体措施是:首先,增加教师职业思想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内容比重。针对近年来教师道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教育学教师要加大“塑造”的力度,从教师职业思想与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的源头抓起,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教师资格国考中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内容在教育学课程中缺位的状况,既可以将“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内容融入“教师与学生”这一章节中来学习;也可以将这两部分内容分别设置成两门选修课来学习。其次,加强师范生运用教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构建。

教育学教师可将需要学生“了解”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自学,增设“教育万花筒”“教育对对碰”“专家面对面”等栏目,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来理解教育学基本知识,同时也展示人们对教育基本原理认知的全过程,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课堂上重点解决“应用性知识”,可借鉴中小学课程内容编制的做法,增设“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做一做”“练一练”等内容,使师范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加强教育学与心理学及师范生见习、实习活动相融合内容的构建。

融合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是教师资格国考命题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育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从教育学的视角给出问题解决的办法,也要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所采取的教育措施的依据。如,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学中,既要阐述其运用的意义、步骤、要求,也要解读使用这些原则和方法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以便师范生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能“游刃有余”地加以运用。另外,见习、实习是师范生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也是践行教育学理论的预演场所,教育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这些资源加以利用,将教育学的实践作业与师范生的见习、实习相结合,要求师范生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写见习、实习的日记和总结,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促进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活动在较高水平上运行,这也必将成为师范生体会教育学课程价值的一把利器。

三是课程实施改革。根据教师资格国考所倡导的“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等理念,教育学教师应把教育学课堂还给学生,具体措施如下:一是采用以“体验”为主的教学来实现师范生专业理想培养的课程目标。师范生的专业理想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要让师范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通过自身感悟和移情体验,对教师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产生认同心理,最后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行为习惯。笔者除了采用“一周教育大事分享”教学来促使学生进行“文本体验”和“分享体验”外,还采用“采访-讨论-演讲”教学模式,帮助师范生进行“活动体验”和“建构体验”。师范生可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来认识教师职业的特点,体会教师素养高低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从而树立起牢固的专业思想。二是采用以“操作”为主的教学来实现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心理学理论表明,能力是在活动中提升,同时也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笔者曾开展过“宁要快乐傻子,不要忧郁天才”辩论式活动、“教师幸福的职业”演讲式活动、“假如你是我”角色扮演式活动、“问题学生的‘问题’在哪里”调查式活动、“评评谁课上得好”竞赛式活动、“最受启发的教育故事”分享式活动。总之,“操作活动”教学彰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提升师范生“转识成慧”能力最为有效和便捷的途径。

四是课程评价改革。教师资格国考不仅要考察申报者的教师基本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还要考察申报者的教师专业发展潜质,旨在择优选拔“乐教”“适教”人员。基于这一要求,教育学课程评价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评价主体改革。在教师资格国考的“实践取向”和“协同教学”理念的观照下,构建多层次、立体化课程评价的“共同体”,是教育学课程评价主体改革的方向和趋势。首先,要建立“师-师”联盟的评价“共同体”。教育学教师既要与校外教育专家联盟,也要与本校教学法教师和学科教学教师联盟,还可与从事一线教学的中小学教师联盟,以便对师范生的教师综合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进行多维度测评。其次,要建立“生-生”联盟的评价“共同体”。学生间的互评和自评不仅是对教师评价的补充,也能使学生在评价中通过对评价标准的把握而增强自身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进而提升学生评价的附加值。再次,要建立“师-生”联盟的评价“共同体”。在教育学教学中,师生除了自评外,还应进行互评,师生在沟通对话和协商探讨中逐步达成共识,从而使教育学的课程评价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助推器。

二是评价内容的改革。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教师资格国考实践能力测试高比例的需求,将“教育学实践性课程考核内容的构建”作为一项教改课题研究。教育学教师应围绕“教师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素养”与“教师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合力建设教育学实践性课程“案例库”或“材料库”。

篇7

与基本工作能力相对应的叫做职业工作能力,是与某项职业工作对应的专门能力。在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前六项能力分别是“有效的口头沟通”(重要度74%)、“电脑编程”(重要度74%)、“谈判技能”(重要度73%)、“说服他人”(重要度73%)、“说服他人”(重要度74%)、“积极学习”和“判断和决策”(重要度均为70%)。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首先是个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个人发展所需;其次是社会的需求,具体来说是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作为对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升,服从意识、敬业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均属于职业素养内涵,这些因素正是指导项目化课程深化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和培养理念贯穿到课堂设计中,无论是对职业院校还是对学生就业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二、《徒手绘制方案设计草图》课程体系介绍

徒手绘制方案设计草图是《项目设计二(居住空间设计二)》课程中的阶段性课程,本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引入一个小规模居住空间设计项目,通过项目的阶段性实施,使学生掌握居住空间设计的整个工作流程。在课程设计中将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课堂设计结合,是有效提高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徒手绘制方案设计草图采用项目化教学,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转化为阶段性教学,围绕项目组织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以工作任务为依托,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过程是体验团队合作精神、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

三、构建课程设计体系

2013级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核心课程能力模块教学目标制定为:专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训练,使学生设计思维更加敏锐,设计思路更加开阔,能采取更有效地设计方法,精通设计流程。深化空间观念、尺度观念。能熟练准确量房并绘出原始平面图。能徒手绘制方案草图;能绘制设计方案图;能绘制3D效果图。具备优化方案和方案表述能力。方法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计划决策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评判能力、运用知识、继续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修养,能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团队合作、信息交流、沟通、组织协调、自我调控的能力。课程大纲中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无详细内容界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宏观把控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具体落实环节要在课程实施环节,由任课教师根据不同课程、不同班级对职业素养与课程对接进行设计。

四、依靠多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设计

篇8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艺术类院校的教育机制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笔者认为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工作着手。

1.音乐学习环境多元化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需要好的学习环境和帮助。幼儿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初始阶段,幼儿教师的素养会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应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深刻的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中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自身素养的同时,还需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机会,带领学生深入到幼儿教育机构,真实的体验幼儿教育的全过程,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教学风范,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遵循身正为师的道德标准,在教学中发挥出人格魅力,同时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艺术展、欣赏音乐会等高雅艺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艺术审美为核心,突出教育的示范性,从而为我国幼儿教育培养更多出色优秀的幼儿教师。

2.音乐教育内容实用化

艺术教育是一种可以使人终身受益的教育,艺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这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能力,从而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目前,重音乐技能训练、轻音乐技能实训是艺术院校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在声乐、钢琴等音乐技能课程教学中,过于重视演奏基础系统化训练和演奏技巧的高度,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音乐技能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与现实中的幼儿教学实践相脱节。在学前教育中不可否认系统演奏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但是针对学前专业特点,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基础,应在学前专业教育中加大学生技能实训,结合时代的要求和幼儿教育的需求,加强学生弹唱能力、视唱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学生的实际表演与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出理论教学的支撑作用。

3.音乐理论知识广泛化

艺术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包括音乐史、音乐理论、艺术美学和音乐欣赏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理论知识较为枯燥,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所以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独孤立的讲解某个单一的理论知识,而要将所有知识系统的联系起来,任何一种音乐形式的发生都离不开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的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典型优秀的艺术作用,将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知性表述等元素融合起来,实现音乐理论知识的广泛化,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形成永久性认知。

4.音乐教育格局大众化

在艺术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会感叹现在的学生个性化太强,太难教,多数学生唯独情有独钟于流行音乐,对于教学内容学习兴趣不高。我们不能否认大家都喜欢流行音乐,比如流行歌曲《时间都去哪了》,歌词中述说了岁月流转中的种种故事,歌词句句戳中每个人的心扉,将父母恩表述的淋漓尽致,多少人听的热泪盈眶,这也体现出了艺术中的真善美。因此,在教学中类似这样的好作品应积极的利用,通过优秀的作品使学生学会有表达的弹唱、有感情的歌唱,对音乐进行深层次的解析,感受并领悟到音乐作品中的那种艺术美。由此不难看出,大众化发展路线是适合学前音乐专业教学格局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够积极的学习和参与,从而真正实现音乐教学目的。

二、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