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公司所得税管理8篇

时间:2023-07-23 08:21: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司所得税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司所得税管理

篇1

质量控制是一项为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汁和技术标准要求而进行的监督、检查、试验和纠正的工作。施工质量管理是为了经济高效地生产出符合标准并满足用户需求的工程产品,而对工程产品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所进行的凋查、汁划、组织、协调、控制、系统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二、质量控制的模式

动态控制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建没周期长、建设环境影响凶素复杂的工程项目。通过动态的控制及时纠偏、调整措施,达到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相结合模式。主动控制是一种事先预控,被动控制是一种事后控制。工程建设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目标偏离的情况,对此采取被动控制及时制定预防措施,而此措施将成为主动控制的指导汁划。项目综合管理模式。项目综合控制的目的是:一方面控制各项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另一方面又要协调各项建设目标之间的各种关系,并通过目标协调来保证建设目标的组中实现。在展开项目综合依据时首先要开展单目标控制和阶段目标控制,才能为开展项目综合控制提供依据。

三、质量控制的原则

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项目内容与大型工程相比基本一样,施工的要求与标准并不会因此而降低。本着对国家、人民、社会负责的态度,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工程的建设要将隐患尽量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凶此必须加强事前控制,严格过程监控。事先预控要贯穿工程的始终,从项目的审批、项、没汁、招投标、承包人的选择及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对项目的每个环节加强全过程监控。坚持以人为控制核心。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动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要以人的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保工程质量。

四、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项目管理水平、项目管理科学化、技术化存在差异,随意性较大。特别是中小型水利工程主要由地方筹资,采用地方单价都较低,加上资金到位情况比较差,是工程往往不能够按照汁划进行,而一些地方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

1.工程前期勘测设计不规范

个别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规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由于前期工作经费不足,规划只停留在已有资料的分析上,缺乏对环境、经济、社会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特别是缺乏较系统全面地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址勘测资料,致使方案比选不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严重滞后,整个前期工作做的不够扎实,直接影Ⅱ向到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估、立项、进度和质量等。

2.监理单位之间无序竞争问题

我国监理单位的人员来自不同部门,监理人员专业水准与职业道德由于存在差异,也导致监理单位工作质量下降,市场上无法形成有力的竞争优势。

五、质量控制的内容

1.人员控制

加强人员资质审查要求,明确必须持征上岗。工程建设一般要求领导者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一定的文化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项目经理应从事工程建设多年有一定的经验,且具备相应工程要求的项目经理证书。各专业技术工种,应具有本专业的资质证书,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监理工程师应具备水利水电工程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加强对技术骨干及一线工人的技术培训。在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队伍的构成基本是以农民工加包工头的形式,绝大多数人没有经历正规的专业技术教育,主要从事比较单一的施工内容。

2.材料控制

对于工程中使用的材料、构配件,承包人应按有关规定和施工合同约定进行检验,并应查验材质证明和产品合格征。材料、构配件未经检验,不得使用;经检验不合格的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承包人应及时运离工地或做出相应处理。明确质量标准。合格的材料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基础,对于施工L}l采用的原材料与半成品,必须明确其质量标准及检测要求。国家及部颁标准对中小型水利工程全部适,在质量控制过程中不能降低要求与标准。

3.机械设备控制

设备的选择应本着因地制宜,因工程而宜的原则,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性能可靠、使用安全、操作方便、维修方便的原则,使其具有工程的适应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机械设备要考虑要现实情况,切合实际的配置机械设备。旧施工设备进入工地前,承包人应提供该设备的使用和检修记录,以及具有设备鉴定资格的机构出具的检修合格证。经监理单位认可,方可进场。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应贯彻“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定位责任制的制度。

4.工序质量控制

工序质量即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工序质量的控制就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和工序活动效果的控制,从而达到对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是施工技术质量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中控制的重点。因此控制要点有:工序质量控制目标及计划。确立每道工序合格的标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每道工序验收检查制度,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对不合格工序坚决返工处理。关键工序。关键工序是指在工序控制中起主导地位的关键工序或根据历史经验资料认为经常发生质量问题的工序。

5.检测控制

一般的单元工程检验由承包人的质检部门进行,报监理工程师签证确认。重要部位的隐蔽工程、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单元工程,承包人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报监理单位,由项目法人组织施工、设汁、监理、地质等部门联合检查。承包人与监理单位都必须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工艺、混凝土配合比等检查,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并配备试验设备、有资质的试验人员,对于小型水利工程考虑到工程成本,建议考虑由三方共同确定一个有资质的试验室作为工程检测机构,执行与工程质量有关的相关材料及半成品检测。

6.环境凶素控制

6.1工程技术环境工程地质的处理是水工建筑物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不同的地质状况会对工程的施工方案及质量的保证造成不吲影响。如气候的突变可能会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造成影响,有的甚至会严重威胁到工程质量。

篇2

1掌握工程信息,做好工程投标工作

工程项目投标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前期工作。也是企业控制工程成本关键环节,工程要想中标,必须做好以下3项工作:①要掌握准确的工程信息,了解工程项目业主的机构职责、队伍状况、资质信誉等基本情况;②要掌握工程项目性质,弄清工程投资渠道和融资情况;③要掌握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施工企业一旦决定参加工程招投标,必须根据有关信息,采取实事求是的作法,来编制项目标书,一旦项目中标,工程项目成本可控,企业有利可得。如果做出工程项目标价过低,会造成企业亏损;如果做出工程项目标价过高,项目难以中标。因此,在编制标书时,根据掌握的信息和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及业主要求,准确计算工程量,了解当地所有材料价格、设备价格,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完成该工程所需人力、材料、设备、水、电、安装、机械费、管理费、税金等所有的成本。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所得利润,考虑创优良工程还是合格工程及工程奖惩等综合因素,做出合理报价、编出标书,做好投标工作。

2做好工程项目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工程项目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因此,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成本预测主要采取科学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进行预测,项目包括:①是测算所需用工,确定人工费用单价。②是测算所需材料及费用,重点对主要材料、地方材料、辅助材料、其他材料费进行测算。③是测算使用机械费用。根据投标中的施工机械设备的型号、数量和采用的定额测算费用。有的机械是租赁的,可按台班计算费用。④测算间接费用。通过这些主要费用进行测算,初步确定工、料、机等费用的控制标准。确定工期,完成管理费的目标控制。所以说,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

3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降低工程项目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有以下3种:

3•1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项目成本

水利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中标后,成立项目经理部机构,配置人员,明确管理单位、项目经理部、公司或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项目经理部是施工企业法人指定的项目经理,做他的代表人管理工程项目施工的班子,是临时机构,不是一个经济实体,工程项目建成后即解体,他是对施工企业整体利益负责的。因此,项目经理部各成员,除了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执行施工图预算,确保在正常情况成本支出不超支出。如果遇到不可预见的情况需要支出的费用,应查明原因,如属工程量追加,应协调业主、监理、设计部门签字追加;如属概算漏项,应协调原勘察设计部门和监理到现场勘测后,报业主追加漏项项目投资。

3•2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项目成本

施工单位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的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技术可靠的方案,如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方法,来降低工程项目成本。

3•3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项目成本

3•3•1人工费成本控制

人工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用的10%左右,施工企业,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劳动定额。要从用工数量加以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日消耗。力争做到实际结账不突破定额单价的同时,提高工效和劳动生产率。还要加强工资的计划管理、提高出勤率和工时利用率,尤其要减少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确保人工费不突破。

3•3•2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的65%~70%。要对材料用量、材料价格加以控制。要掌握材料的规格型号,严格计算材料的使用计划。严格制定材料进场验收保管制度,实行量方、点数、过磅,保证材料质量合格,不亏方短缺,不缺斤少两,保证材料数量。在施工过程中,要建立材料出入库制度,实行限额领料,在工程项目竣工时,要盘点库存,清点物资,做到完工场清。

3•3•3机械费的控制

根据细化后施工组织设计和调整后的单价分析,编制机械利用计划。在施工中,对自有机械应加强保养维修,充分发挥自有机械的使用率,是控制机械费成本的关键。如果施工单位机械设备不足,需外租机械设备,对外租机械要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减少停滞,保证机械设备高效运转。同时,要严格执行概算的标价,不得突破。

3•3•4加强质量管理

要严格把工程质量关,质检人员要定时、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监管,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避免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不必要的人、财、物等费用浪费而加大工程成本。

3•3•5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范围应从项目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特别是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对工程施工中,遇到项目合同之外的工程项目或意外工程项目,如概算漏项的项目、遇到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项目。施工单位应与业主沟通,经设计部门和监理勘察后,与业主签订补充合同。

4加强成本核算,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4•1集中统一核算

集中统一核算是施工企业搞好成本控制的关键;如果成本核算分散,成本控制无法保证。施工企业成本核算,主要由企业财务中心和项目经理部组织实施,对每一个项目的每一个阶段根据成本清单认真进行汇总,对项目每笔资金的使用情况与施工图预算成本比较,对项目成本每一步都要进行细致控制。

4•2建立严密的审批制度

施工企业要权责划分清晰,企业法人代表负全责。在项目资金运作上,要加大成本核算力度,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实行一只笔批钱的管理办法,杜绝了多只笔批钱的混乱局面。但是,施工企业为加强成本控制力度,企业法人将部分审批权授权给项目经理,并实施项目成本控制的奖惩制。

4•3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的控制制度

工程项目成本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设备费和其他费用组成。在成本核算时,首先,要规模成本核算。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划清成本费用支出和非成本费用的界限,划清工程项目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其次,要建立严格地材料出入库制度,成本控制制度等制度,为搞好项目成本核算奠定基础;再次,加强资金的筹集和调配。施工企业不仅组织施工队进行项目施工和控制工程项目成本,还要筹集资金,合理调度资金的使用,让施工企业的所有资金合理使用,保证各项项目正常进行。如果施工队资金筹集不到位,会影响工程如期完成,造成企业利润下降或亏损。

此外,施工企业成本控制除了上述谈到之外,还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因素:

1)是人工成本。科技创造生产力,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因此,施工企业应重视人才,利用好人才,给与人才丰厚的待遇,防止人才的流失是控制成本的关键一环。

篇3

国家税务总局在《“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将“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作为当前和今后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努力方向之一。同时在实现首都税收现代化中,明确将“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税收征管体系”作为分项目标之一。

1 加强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征管模式改革,大力减少行政审批和不必要的调查、认定等事项,还权还责于纳税人,使纳税人成为自主遵从税法的主体。加之全职能办税服务厅全面推行,涉税事项的受理、审核等环节前移至办税窗口,执法风险更多转移到事后管理的环节。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是加强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的重要方法。从企业所得税税种特点来看,政策性过强,核算形式多样,计算过程复杂,政策更新较快,优惠政策涉及面广,适用政策复杂,特别是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涉税风险点数量多,易造成纳税人主观或者客观的纳税不遵从,导致税款流失。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是提高纳税遵从度减少税款流失的重要手段。

2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现状

2.1 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

当前,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主要坚持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部门联动协作为保障,突出跨年度事项、重大事项、高风险事项和重点行业管理,着力构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企业所得税的动态化管理。

2.2 企业所得税主要风险管理对象

2.2.1 优惠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由于年报表中税收优惠表单的内容不断复杂,优惠备案方式由事前向事后转变,加上国家税务总局不断加强对小微企业优惠政策落实等的督导,在优惠项目管理中,存在着“纳税人错误享受优惠项目、不满足优惠条件而享受优惠项目、享受优惠但未履行备案程序、应享受而未享受政策”等一系列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目前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主要采取如下应对措施:一是根据优惠项目特点建立风险识别库;二是采集减免税备案系统以及纳税人年报表信息;三是运用风险指标对采集的内部信息以及第三方信息运用比对等方式,识别优惠中的风险;四是将识别出的风险移交给税务所开展风险应对。

2.2.2 税基项目风险管理方面。重点推进弥补亏损、不征税收入、业务招待费三个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在汇算清缴期后,针对三个项目的特点,分年度查询年报相关数据,进行疑点分析,确定风险企业,与评估部门配合开展风险应对工作。

2.2.3 在重大事项方面。重点开展资产损失专项申报联合会审工作,采用内部审计流程,由各区县局对资料进行交叉互审,探索重大事项的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融合工作方法。

2.3 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各环节情况

2.3.1 数据采集环节。数据采集的主要渠道是我局信息系统,包括税务登记数据、预缴申报数据、年度申报表数据、缴款记录、备案系统数据;其次是纳税人报送的财务报表、各大重点项目的手工台账数据以及其他政府部门交换来的外部信息。

2.3.2 风险识别环节。主要采取风险识别指标以及专家团队人工识别两种方法。对于数据质量较高、通过风险识别指标易识别风险的项目,如税收优惠、不征收收入、业务招待费等项目,采取风险指标识别方法。对于业务复杂事项以及无法整合数据等原因无法开展指标识别的事项,如房地产实际毛利额与预计毛利额差异、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等事项,采取专家团队进行识别。

2.3.3 风险排序及应对环节。主要根据涉税风险点的等级排序结果,采用纳税提醒、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差异化和递进式的策略进行风险点核查和处理。目前,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识别出的风险,大部分属于中等规则的风险,主要采取税务约谈、纳税评估两种方式进行处理,实施风险应对的主体为存在风险企业的主管税务所。

2.4 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近年来,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不断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2.4.1 加强年报申报系统建设。在纳税人进行汇算清缴年报时,一是通过入口端加强对纳税人的分类,自动定制纳税人所适用的表单,封闭相关行次,防止纳税人适用表单错误;二是增加年报表必填项、默认项,强制采集纳税人信息,引导纳税人享受优惠政策;三是加强年报表的表间数据和表内数据逻辑审核。主动帮助纳税人防范纳税申报风险,促进提高纳税人申报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风险识别准确度。

2.4.2 新增信息模块。一是开发完成税源鉴定系统,汇总纳税备案系统,企业所得税清算备案系统;二是进一步加强税源户的管理,提高对汇总纳税企业的管理与监控,使清算作为系统注销的前置条件,并实现对清算数据的采集,查询、比对功能。

2.5 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专业化团队建设情况

风险管理需要通过专家评审对重大事项和重点行业实施团队管理。为此,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充分挖掘系统内部力量,通过以干带训、定期组织集中培训的方式,培养熟悉相关业务流程、所得税政策管理和行业运营特点的专门人才,组建专业化团队。

3 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税源分级分类基础作用尚不明显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上,分级分类仍不够细化,为风险管理的各环节带来困难。例如在数据采集环节,大户小户的申报质量差距较大,一些小户的不真实数据被数据采集,出现低风险数据识别成高风险数据以及识别风险数量远远超过实际风险数量的情况,使低等级风险大量侵占数据采集、风险识别及风险应对等各环节的资源,扰乱了征管资源配置,导致风险管理的效率降低。

3.2 信息化支撑不够

风险识别的准确与否必须建立在充足及高质量的数据信息基础上,以目前的信息利用来看,对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支撑明显不够。一是信息化程度不够,未将风险管理相关的重要信息采集到信息系统;二是对已采集到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开发利用不够,信息系统中信息模块分散;三是由于征管基础数据的录入、修改等环节较开放,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四是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依旧存在,与第三方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如果纳税人不主动申报,容易造成税款的流失;五是信息系统中数据逻辑缺乏管理,在系统开发时忽视信息数据的整合使用,无法将数据进行二次归集,导致无法跟踪管理。

3.3 风险特征指标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部分项目风险特征指标的指导性不强。由于企业所得税税基涉及的环节众多,信息量较大,很多风险点无法数据化、公式化,无法真正将风险进行量化;二是基础风险特征指标覆盖广度不够。目前,仅在税收优惠、不征税收入、弥补亏损、业务招待费等方面建立了相关风险识别指标,一些重点行业、重大事项的风险特征指标尚未建立,风险特征指标数量离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三是基础风险特征指标的深度不够。从现有的风险识别来看,指标设置简单、识别风险等级较单一。

3.4 风险管理的人员的能力素质亟待提高

企业所得税政策密集、变化频繁,与企业财务核算联系紧密,这些特点要求企业所得税人才应是具备一定会计、法律、税收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从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市、区、税务所三个管理层级的职责分工来看,税务所是直接从事风险应对工作的主体,人员的专业化素质无法满足风险管理要求,增加了基层执法风险。在市、区两级培训层面,培养人才仍然缺乏专能性和针对性,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对所得税人才的团队管理、专业化分工培养还需加强,干部的基础素质还待进一步提高。

3.5 风险管理工作部门协调不顺畅

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分为数据采集、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和绩效评价等环节,不同环节需不同的部门参与与实施,因此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在各部门配合开展工作,多采取一事一议的工作方法,尚没有制定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制度,工作整体推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各部门的职责不同,目标考核存在差异,与整体的风险管理工作目标亦存在差异,导致风险管理工作无法顺畅开展,一定程度影响了风险管理效率与工作成效。

3.6 风险管理的范围还需进一步扩大

受限于获取信息化支撑不足、风险指标不足、风险应对质量等影响,风险管理的覆盖范围比较窄,目前主要集中在税收优惠、资产损失及跨年度事项等方面,在一些高风险、低遵从度的重点行业、重大事项还未推进风险管理。

4 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国际借鉴

4.1 欧美国家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

欧美等经合组织(OECD)国家在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方面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强化税源的分类管理。美国联邦税务局将纳税人划分为大企业、小企业或个体户、免税单位和政府等类别,相应的内设七个税收业务部门进行管理。其中被划入大企业管理范围的纳税人有四类:第一类是年终资产达到或超过1000万美元的商业实体(公司和合伙企业)及其子公司;第二类是所有与大型企业有关联的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无论是否并入该大型企业);第三类是为另一家大型企业所控制或经营收入超过3500万美元的“过手”报税户;第四类是拥有巨额财富的个人及其全球企业(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个人)。二是不断优化纳税服务。荷兰税务与海关管理局在国内围绕提高纳税遵从度,积极帮助纳税人了解和履行纳税义务,充分了解纳税人状况和识别其遵从风险,根据遵从风险等级确定对纳税人的检查频率。三是加强涉税信息管理。美国联邦税务局通过普遍推行纳税人登记编码制度,税务代码与社会保障号码一致。四是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美国联邦税务局采取行业问题遵从管理策略,通过技术与经验相结合,识别遵从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在整个行业的普遍程度和其蕴含的遵从风险对问题进行排序,然后将税收征管资源集中在风险最大的领域。

4.2 欧美国家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对我们工作的借鉴和启示

一是建立税源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将税源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以“管细大税源、管深中税源、管住小税源”为目标,对不同类型税源实施有效的专业化管理;二是不断提升纳税服务水平。以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契机,不断优化纳税服务,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和第三方数据比对,提高信息应用水平。在逐步实现国地税之间,税务部门与银行、海关、边防、工商、公安等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从立法层面推动第三方信息报告制度;四是完善风险监测管理机制。通过对各项涉税数据的采集、加工、比对、测算,不断建立和完善风险指标体系和监测模型,自动识别和评估纳税遵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程度,对税收流失能够及时进行科学的量化和预警。

5 推进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细化分级分类办法,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需要进一步确定分类分级标准,明确如何开展分类分级管理。分类即以什么标准确定企业类型(大企业、中小企业、社团),分级即如何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的高低(高、较高、中、较低)及对应的管理层级。建议分类的标准可以考虑“规模+行业”,分级标准可以考虑“申报数据质量+风险指标”。设定大企业标准可以按营业额、资产规模、注册资本、应纳税额、特定行业、上市公司诸因素确定。分级标准可以按照财务信息质量、申报数据完整真实程度、有无中介出具汇算清缴报告等,将企业划分为高、中、低若干信息质量层级,再通过风险管理指标进行评估,进行实行分级管理。建立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分类分级办法,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配置到最需要的领域,提高税收的征管效率和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5.2 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

在丰富数据方面: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体系建设,按照风险管理项目的特点、梳理数据需求,重点梳理依靠目前系统无法获取的数据,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缺什么补什么,开发相应的信息系统,丰富信息系统采集渠道。充分拓展第三方信息的获取渠道,建立与各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在数据整合方面:重点建立以风险管理项目为对象的信息化支撑体系,明确台账为风险管理的重要载体,不断完善各风险管理项目台账,并在各台账中对企业申报、税务登记、企业备案等数据进行二次归集,生成直观的包括微观项目以及风险指标分析等模块的风险管理平台,供风险管理部门使用。

5.3 完善风险指标特征体系,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一是完善风险管理各项目的指标体系,优化风险特征库。从行业分析、政策分析、管理分析、案例分析、经验分析等多个层面把握风险发生规律,寻找风险源头,总结风险特征,提炼风险指标,完善反映税源客观状况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对于难以公式化、数据化的事项,特别是对于高风险政策和事项,可以考虑针对关键因素涉及风险指标,再辅以相应的文字工作底稿;二是坚持人机结合。对属于重大事项和重点行业的特殊风险,坚持人机结合,发挥团队管理优势,依托专家团队实施专业化风险识别,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度;三是多层次发挥风险识别。积极对各级税务干部灌输风险管理理念,鼓励基层干部自发寻找和发现日常管理的风险点,积累提炼风险管理案例,通过工作实践不断丰富风险识别方法,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5.4 加强部门协作机制建设,加强部门协作配合

一是充分研究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工作流程,明确数据、税种、征科、稽查、评估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确定不同部门间工作移交方法及信息交换渠道;二是进一步建立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协调机制,以多种形式,畅通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三是提高进一步提高风险识别及风险排序水平,在与各风险应对部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考虑各部门实际情况,合理分配风险应对工作抵押;四是提高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层次,吸引领导重视,纳入全局性工作安排。

5.5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推进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政策及时培训制度。对于新下发的税收政策,在市区两级层面及时开展政策培训,通过“读原文、划重点、看变化、讲操作”四个方面强化学习;二是完善教育培训机制,组织深层次的专门培训,有针对性地培训税务人员,使培训方式由大而全转变为小而精。依托专业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集中培训塑造所得税管理的专家式人才;三是积极探索建立所得税专业人才管理团队,扩大专家团队选材范围,不限于税种管理部门,扩充专业化人才数量。加强专业化人才退出管理,防止出现人员因岗位调动脱离专家团队队伍,保持专家团队队伍的长期稳定。

篇4

关键词:供水企业 供水成本 收费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一些供水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思想等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也难免出现诸多的问题与不足。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创建新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仍然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保证供水企业持续稳步的发展,对如何加强成本管理及收费管理作粗略的探讨。

1.供水企业的成本管理

强化企业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理财工作中的一个主要内容。但是成本管理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供水企业有着自身的行业特点,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上也有着自己的特性,如何科学的掌握成本消耗的规律,控制好成本,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真研究和把握的。

1.1供水成本管理的现状

一是投入不足,设备管网老化,成本控制不易。二是管理仍显粗放,全员成本管理意识不强。三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员工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

1.2加强成本管理采取的措施

要使成本管理得以有效控制,供水企业在实际经营运作中就应积极主动的寻求对策,促进成本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2.1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创最佳效益

供水企业每年应有计划按比例的筹集和争取并投入一部分资金,引进先进的技术,逐步改造一些设备和管网,虽然一次固定资产投资较大,但是从长远考虑还是很划算,只有舍得投入才有真正的效益,成本控制也会容易些。

1.2.2加大培训,努力提高员工素质

供水企业应重点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将企业管理人员打造成复合型,管理方法创新,务实高效的白领精英,将员工打造成一职多能、技术精湛、能打能拼的蓝领骨干。这些是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

2.收费管理

供水企业为用户提供的产品就是自来水,而自来水就是商品,用户使用就应该支付给供水企业资金费用,这是个很显然的道理,但是由于自来水这个产品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就是指水是生命之源,一种宝贵资源),而这个资源产品的拥有者对市场有极强的垄断性,因而在水费销售上也与其他产品的营销略有区别。因为水是商品,要进入市场和其他产品一样,同样要有销售的各项环节,也面临着市场营销的各种问题。

2.1收费管理的现状浅析

2.1.1水费指标量化不科学,可变因素多,水费收缴难

在水费总体指标的量化上,由于缺乏科学的指标预测体系,因而在指标量化上极易偏高,在供水部门的水费总指标中,公用及网点水费就占了90%,民用水费仅占10%,随着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各公用、网点用户纷纷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争相控制成本指标,加之各公用、网点用户企业经营效益参差不齐,他们在水量使用上波动较大,又加之有些用户的素质高低不均,违章窃水现象时有发生。并且水量计量器具的不精确,管网跑、冒、漏的现象较多,造成水量大量流失,由于这些可变因素的存在,因此要完成收费指标还有很多困难。

2.1.2水价受政策控制利润空间小,收费方式被动多于主动

由于供水企业属于垄断性行业,国家对水价控制较严,水费涨价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供水企业现行的水价为阶梯水价,这种水价对于水资源的节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自来水商品的特性,用水市场在阶梯水价的作用下,用户节水意识势必增强,用水的节约必然导致水费收入降低,利润空间变小。再加上有时因水表计量,用户违规等问题极易发生拖欠和争执等现象,水费收取难,造成收费的被动性很大。

2.1.3管理方法和营销人员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供水企业现行的营销管理还不尽科学,在思路和方法还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有些还沿袭着旧的营销传统,这就决定了营销管理水平不高,难以创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现有营销人员大部分素质不高,有的连水表都看不懂,不是多收就是少收,往往造成供用双方的矛盾,有的收费人员缺乏开拓性,积极主动性不高,工作被动,收费指标完成较差,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营销管理的发展。

2.2加强收费管理采取的相应措施

2.2.1建立科学指标体系,加大公关力度,规范用水市场

供水企业要提高收费额,首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收费指标模型,合理分解落实,使得指标的实现具有严密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对于用水量大户,缴费大户,要加大公关力度,采用切实可行的公关手段,促进大额水费的及时有效回收;三是严格规范用水市场,加大监察力度,力戒人情风,对违章窃水用户坚决予以处罚,维护用水市场的良好秩序。

2.2.2向上争取水价政策,采用先进的营销管理手段

2.2.3提高营销管理水平,打造高素质营销人员团队

篇5

关键词:税收筹划;管理;降低税负

一、主要做法

(一)明确组织机构及部门职责分工。在财务总监领导下,财务资产部具体实施,其他业务部门协同配合,建立业财协同响应机制。

(二)具体做法。1、增值税税收管理筹划方面。(1)规范物资材料管理。物资在采购时实行招投标管理,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要求购买具有开增值税发票资格的单位的货物。(2)统一车辆管理。车辆由后勤部门统一管理。汽油费,向中石化购买子母油卡。后勤车管中心每月根据各单位的车辆使用情况编制车辆购油申请表报财务部门审核。财务审核后打款到中石化,中石化根据申请表将油款金额分配到每张子卡,各单位到车管中心领子卡加油。月末,车管中心统一到中石化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车辆修理费,采取比质比价方式确定一家正规汽车修理厂。公司汽车修理后,修理厂出具修理清单,由车管中心审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到财务部报销。由此管理,既规范了车辆管理,又能有效取得增值税发票,降低了车辆使用成本。(3)其他成本费用管理。办公费由办公室统一管理,每月由办公室统一采购办公用品,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选取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供应商取得17%税率的增值税发票。其他零星费用均要求经办人尽可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予以报销。(4)《江西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农村电网维护费免征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赣国税函〔2012〕47号)明确了农网维护费计提范围:市(县、区)新老城区、工业园区、开发区、大型工矿区以及乡镇大工业用电以处的乡镇以下(含乡镇)用电。计提标准为不超过0.21元/千瓦时。根据文件规定,公司财务与营销部重新确定了计提范围后上报税务局,取和国税局认可,在足额计提的同时也有效规避了纳税风险。2、企业所得税管理方面。(1)在省市公司的指导下,仔细研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网企业电网新建项目享受所和税优惠政策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26号)和省公司电力公司下发的《关于落实电网企业电网新建项目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操作指南》,并多次与国税局税政科沟通共同验证确定广丰区电网资产为农村电网,适用“不能独立核算收入的新建输变电项目,应使用资产比率法。(2)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 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查看公司近年来变压器入库情况,核对节能节水设备目录,目录上没有的,请物资部门配合致电厂家,如厂家有申报节能设备成功的,请厂家扫描节能证书用以做备案资料。

二、主要成效

(一)强化增值税发票的取得,有效提升进项税抵扣率。结合会计基础工作创优工作的要求,公司参照国网公司通用制度重新修订了费用报销实施办法,对报销的费用原始发票要求必须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此项举措有效提升了生产成本进项税抵扣比率,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合理降低了公司税收成本。

(二)用足税收优惠政策,为公司争取效益。积极主动开展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三免三减半备案工作。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电网企业电网新建项目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的公告》(2013年第26号)相关规定,收集自2008年以来可纳入优惠范围的项目数据,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准备各项基础资料,2013年以来共备案优惠应纳税所得税额71.27万元。

按税法规定,公司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公司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公司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公司所得科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公司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或思路拓展

(一)加强财税人员配置,以岗定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设立有利于促进财税管理考核指标,引导财务管理更加重视财税管理工作,细化税收管理制度,以制度为纲,确保税收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二)将“政策优惠就是企业利润”这一理念贯彻融合到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财税管理工作的价值创造作用,争取有利于公司的财税政策,高度重视通过财税政策争取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在前端业务发生时,就要充分考虑税收优惠政策,向有利于争取优惠政策的方向靠拢。如在变压器采购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有节能设备认证的厂家,以便财务部申报节能减排设备所得科抵免。以用足政策优惠,来推动公司效益的提升。

四、管理建议

(一)注重税收筹划,降低税负水平。密切关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情况,努力实现提前介入,提前谋划,合理降低纳税成本。充分运用国家税收法规,会同相关部门,在成本费用发生、资产形成方面采取合理的运作方式,减轻税收负担,保障企业利益。

篇6

关键词:电网企业;税收筹划;子改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69

2015年以来,省级电网公司积极推动所属全资县级供电公司的子公司改制分公司(以下简称“子改分”)工作进程,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税务管理模式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节税降本提供了决策空间。

1 税收筹划概念

电网企业的税收筹划是指公司在现行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对公司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事项提前筹划和安排,对多种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从而递延纳税、降低税负的财务管理活动。

AD公司为省级电力公司,本次子公司改制分公司共涉及76家县级公司,对16个地区的税负水平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进行税收筹划,有助于集团测定实际税负水平,为企业子公司改制分公司相关战略提供可靠依据。

2 税收筹划原则

2.1 风险规避原则

电网企业财税管理不仅受财务人员素质、日常生产经营等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税收政策变化、输配电价改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财税管理强调合法性和合规性,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和省公司的工作要求,适时调整或指定财税管理方案,降低财税管理风险。

2.2 成本效益原则

电网企业财税管理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需要成本的投入,一是筹划成本,在税收筹划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要投入人力,部分电网企业的特殊业务需要聘请专业人员或委托专业机构。二是实施成本,筹划方案的落实需要财税人支付相关费用,如更改或新增税收筹划业务流程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三是风险成本,财税稽核和外部税务检查发现问题会使企业蒙受损失,甚者还有可能遭受税务主管部门的处罚。为实现电网企业降本增效的目标,税收筹划应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合理进行税收筹划。

2.3 综合性原则

电网企业税收筹划应确立整体观念,力求税收筹划的效果长效地覆盖企业整体。电网基建、技改大修等业务的时间跨度长,占用资源多,涉及税种广,企业在对不同税种分别筹划时应充分考虑互相之间的影响,避免出现此消彼长、整体税负增加的情况。

2.4 时效性原则

部分税收政策存在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相关部门会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和宏观调控作用,合理引导产业发展。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财务人员需及时关注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修订税收筹划方案,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 电网企业子公司改制分公司增值税筹划

3.1 增值税筹划目标

AD公司“子改分”之前,市级电网公司为分公司,所属县级电网公司均为全资子公司,增值税的预征率为2.2%。“子改分”后,县级电网公司的增值税转变为按一定比例在当地预缴后再由省公司计算结补,是公司的增值税预征率仍然维持2.2%。本次增值税筹划的目标为保持“子改分”后各地区(包括市公司和所属县公司)整体税负维持现有水平,地方税收征管机关增值税收入不发生较大的波动,从而实现地方税务征管的平稳过渡,降低稽查风险。

3.2 增值税筹划测算公式与变量分析

AD公司通过以下公式测算某一地区的实际税负变化率:

Ri=ESR2×(r-17%)+WSR×(17%-2.2%)+IVATESR1+ESR2+OI+TFI

其中:

Ri:某一地区(该地区市县公司合并口径)实际税负变化率;

r:县公司增值税预征率;

ESR1(Electricity Sales Revenue):市公司电费收入,包括电费收入、大中型水库基金附加收入、地方水库基金附加收入、重大水利基金收入、农网还贷收入,不包括农维费和农维费差额;

ESR2:县公司电费收入,包括电费收入、大中型水库基金附加收入、地方水库基金附加收入、重大水利基金收入、农网还贷收入,不包括农维费和农维费差额;

WSR(Wholesale Revenue):市公司趸售电费收入,亦是县公司趸售购电成本;

IVAT(Input Value- added Tax):县公司进项税额,不包括趸售购电成本对应的进项税额;

OI(Other Income):市县公司其他各类增值税应税收入,包括高可靠性供电收入、临时接电收入、违约金收入、滞纳金收入等,按照17%缴纳增值税;

TFI(Tax Free Income):市县公司免税收入,如农维费、农维费差额等。

AD公司子改分共涉及72家县级子公司,影响16个地区的增值税实际税负,AD公司实际税负变化率可表示为:

Rc=∑16i=1Ri

其中:

为某一地区实际税负变化率绝对值;

Rc为AD公司16个地区实际税负变化率。

3.3 增值税筹划分析

以AD公司2015年全年的实际收入和税负情况,可以求出所有县公司在不同增值税预征率下的实际税负变化率,如表1。

由此可见,市公司维持2.2%预征率不变,县公司按1.5%预征率执行,可同时保证省公司本部结补税款和市公司预缴税款基本维持现有水平,且不会产生大额进项税留抵的情况。公司据此向省国税局进行沟通汇报,最终省国税采用了该测算结果,确定按市县两档预征率,差别预征的方式征收增值税。

4 电网企业子公司改制分公司所得税筹划

4.1 资产产权转移所得税筹划

根据财税〔2014〕109号,对100%直接控制的居民企业之间,凡具有合理商业目的、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股权或资产划转后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被划转股权或资产原来实质性经营活动,且划出方企业和划入方企业均未在会计上确认损益的,可以选择划出方企业和划入方企业均不确认所得。AD公司及分公司选择特殊性税务重组的方式,避免了因企业改制增加所得税负。

4.2 未弥补亏损所得税筹划

AD公司系统共有6家全资县公司存在5年内累计未弥补亏损的情况,累计金额为4922.29万元。根据财税〔2009〕59号,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企业合并,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相关所得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继。AD公司及分公司符合该项税收政策,在完成备案后,未弥补亏损由AD公司承继,实现了税负的合理利用。

4.3 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筹划

根据财税〔2009〕59号,在企业吸收合并中,合并后的存续企业性质及适用税收优惠的条件未发生改变的,可以继续享受合并前该企业剩余期限的税收优惠。电网新建项目“三免三减半”优惠政策等可由合并后的企业继续执行,避免了因企业改制损失所得税优惠税额。

参考文献

[1]杨军.企业纳税筹划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长春:黑龙江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非居民企业 避税 反避税

一、引言

非居民企业自2008年正式推行以来,围绕着如何提高、健全非居民企业税务征管工作,及时对非居民企业进行纳税征收就一直是一个热点讨论话题。历经三年多的发展,征收管理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非居民企业仍旧能使用一些避税方法躲避税收,造成国家税源流失。因此,对非居民企业税源的管理是当前涉外税收征管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认真研究解决。

二、非居民企业2011年反避税情况

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公布:2011年,我国共征收非居民企业税收1025.89亿元,首破1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加247.33亿元,增长31.8%。其中,企业所得税871.66亿元,增长38.4%。源泉扣缴仍是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的主要征收方式,股息红利所得税贡献最大.同时,2011年我国反避税工作对税收增收贡献239亿元。其中,管理环节增收208亿元,服务环节增收7亿元,调查环节增收24亿元。

可以看出,我国在反避税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极大的避免了国家税源的流失。

三、非居民企业避税常用方法

经过梳理,非居民企业近年来常用的几大避税方法分别是:

(一)利用转让定价避税

转让定价是指在关联交易活动中,不依照市场买卖规则进行交易,而是根据双方的共同利益来定价,以达到少纳税甚至不纳税的目的。因此,关联方之间只要存在税率差异就有可能存在转让定价避税,把更多的利润转移到低税率企业中去,以达到他们少缴税或者不缴税的目的。

(二)利用信箱公司避税

所谓“信箱公司”,就是注册一家离岸空壳公司,通过文件的操作,来达到避税的目的。例如:跨国纳税人为躲避对各种所得收入征收的各类所得税,便将设在避税地的招牌公司作为收付,将有关收入都转到避税地招牌公司进行,以达到节税的目的。

(三)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

常见的国际避税地主要有:巴哈马、百慕大、开曼群岛等,这样的地区不征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财产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目前的跨国公司作为非居民企业,出于避税、法律以及资产保护等种种原因常常通过在境外国际避税地设立一家公司作为中间控股公司进行跨境投资,间接投资于我国国内居民企业能有效的避开我国的税收管辖权。

四、针对上述情况,反避税的相应对策

(一)针对转让定价的对策

由于在税收分配活动中,征纳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相对于税务机关处于优势地位,而税务机关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这就是严重制约转让定价税制作用充分发挥的瓶颈所在。因此,明确企业的举证责任对加强反避税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新所得税法规定了企业披露其关联交易相关资料的义务和可比第三方提供相关资料协助税务机关的义务。这些资料包括:与关联业务往来有关的价格、费用的制定标准、计算方法和说明等同期资料;关联业务往来所涉及的财产、财产使用权、劳务等的再销售(转让)价格或者最终销售(转让)价格的相关资料。这些方式都能够有利规避非居民企业利用转让定价进行避税这一方法。

(二)针对信箱公司的对策

对于信箱公司这类问题,主要还在于税务机关的监管。因此,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对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国独资企业的税收管理和税源监控工作。例如:国内有关部门,如商务部门、海关和驻外机构等对国际市场、国际税收、市场行情、价格资料等要加强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严密的税收监控和信息网络。同时,加大对在华跨国公司的抽查、监管,特别是对于持续亏损或微利且不断扩大经营规模的公司、存在大量关联交易且价格不正常的公司、资本来源于国际避税港或关联交易公司设在避税港的公司、利润水平明显低于行业水平或与其承担的功能风险明显不匹配的公司、曾经被查处过有避税行为的公司、其他明显违背独立交易原则的公司进行监控,及时发现查处问题。

(三)针对国际避税地的对策

我国应该借鉴国际做法,列举出相关避税地和以规定的税率为标准来设定避税港,同时,加大国际间合作,增加国际反避税合作相关条款,能够更好的反避税。虽说我国国家税务总局已经了《税收情报交换规程》,也与不少国家签订了税收协定,但我国在国际合作中仍旧处于被动地位,交换的情报简单、量少。截至2011年底,我国政府只与巴哈马、英属维尔京群岛签署情报交换协议,除此之外,与其他离岸地还没有签署情报交换协议,离岸监管艰难。因此,在国与国税收协定中,要增加国际反避税合作相关条款,如增加防范滥用协定的条款,细化调整跨国企业所得的程序,并加强税收情报的交流。这样,通过国际合作,协同行动,能减少政府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减少反避税调查成本。

五、总结

综上,我国反避税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严格规避非居民企业进行避税,我们应进一步细化非居民企业管理、一般反避税管理、避税港避税的具体操作程序和相应职责等内容,为开展反避税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各级税务机关要强化关联申报审核、同期资料管理,做好反避税基础工作;积极开展双边磋商,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落实行业联查和集团联查,深化反避税调查。这样,才能有效的消除非居民企业的避税行为。

参考文献:

[1]王心.我国2011年非居民企业税收首破千亿元.中国税务报,2012-02-08

[2]王心.税务总局:监控跨国公司利润是今年反避税重点.中国税务报,2012-02-24

篇8

关键词:总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 创新

各国总、分支机构公司所得税管理和财政划分大体上有三种基本模式:①以独立法人为标准,实行属地管理,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公司所在地税务机关实施征管;②以总公司为纳税单位,实行合并纳税,由总公司所在地税务机关负责征管;③介于前两者之间,即部分分支机构就地独立纳税,部分分支机构合并纳税。

一、总分机构在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配方法问题

2008年分配办法在实践中造成诸多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分别适用不同分配方式的规定不公平。总机构所在地可直接获得25%的应纳税款,这是其分配优势地位的体现。但这种方式不区分总机构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与按照公式分配税基相比,总机构所在地政府获得的税收可能过多或过少。总机构所在地政府获得的税收过多时,各地区会展开对总机构落户本地的政府间过度竞争,并造成分支机构所在地税收利益的损失。另一方面,财政分配环节的分配办法不利于总分支机构所在地间企业所得税的公平分配。

(二)分配公式问题

2008年分配办法规定,各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的数据均以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告数据为准。这个规定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财务会计中的计价准则与企业所得税计算中对这三因素的计价方法并不一定相同,是否需要以税收分配为目的对这些数据进行调整,还没有相应规定。第二,目前这些数据由总机构根据分支机构上报数据填报,至于填报是否准确,还无法考量。三个因素数据的人为操纵难度有差异,一般来说,经营收入因涉及流转税空间较小,而工资、资产额操纵空间较大。第三,2008年分配办法的隐含条件是汇总纳税企业应实行企业所得税查帐征收,但很多企业无法实行查帐征收。资产总额等因素的准确核算是建立在会计核算健全的基础之上的,对那些会计核算不够健全的中小企业来讲,按核算不够准确的资产总额等指标分配预缴税款会有失公允。

(三)遵从成本和征管问题

一是遵从成本。比如,总部对把全部数据汇总到总部计算感觉比较麻烦,会增加遵从成本。二是准备不足与信息不对称。许多地方税务机关并不了解总部到底有多少分支机构,很多企业也没有及时向纳税机关报告。三是由于总机构下属分支机构众多,有不少是跨省分支机构,经营涉及城市较多,所以,这项工作做起来比较繁琐,导致全国步调不统一。四是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和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的信息不通、缺乏合作意识,这是当前2008年分配办法推进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执行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第一,2008年分配办法规定,总机构和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的二级分支机构,就地分期预缴企业所得税,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其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统一计入二级分支机构。实践中存在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与二级分支机构并非处于同一省(市)的情形。如果按照现行的分配办法,会造成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所得税的流失。第二,对那些存在挂靠关系、财务核算独立的挂靠企业和总机构难以实施汇总纳税。目前各地通行的做法是,凡是总机构能够出具相应的证明,证明总机构对分支机构不存在投资关系,且总分机构财务相互独立,无法达到汇总纳税的要求,则分支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人对待,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不参与汇总纳税。

二、加强总分机构所得税分配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分配方法的选择

1、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的一般性就是要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统一的分配公式。这个分配公式应适用于大部分行业,可以协调大部分行业中的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分配问题。例如,现行分配公式可以适用于一般的生产制造业。所谓的特殊性在这里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针对特殊行业,可以制订适应该行业特点的特殊的分配方法。

2、总分支机构均使用公式分配法。应统一采用公式分配法来分配总分支机构所在地之间的税收利益,而不再采用2008年分配办法中的对总机构单独分配、50%应纳税额在分支机构分摊和财政环节分配相结合的方式。因为采用现行分配方式不能够有效解决总分支机构所在地之间企业所得税的不公平分配问题。

3、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分配办法应适用于合并纳税的非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的不同地区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也涉及到税基的地区间分配问题。应将非居民企业的境内所得部分按照公式在相关地区间进行分配。

(二)分配公式中分配因素的确定

1、公式中的因素与权重的选择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