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行业发展趋势8篇

时间:2023-07-23 08:21: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行业发展趋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行业发展趋势

篇1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农业和农村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迅速向工业和城市流动,这符合经济规律。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化服务的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必然,但城镇化并不意味着要消灭农村。我国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但仍有6.4亿农村常住人口和2.7亿农民工,农民还是最大的社会群体。即使再过若干年,城镇化率达到70%后,也还有4亿多人生活在农村。

从农业产业本身来看,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我国农业是小规模农业,千家万户分散经营,户均经营土地规模只有7亩多。每亩地种粮一年的纯收益不过几百元,辛苦种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种地,对于相当数量的农村男性青壮年而言,正成为“鸡肋”。这样,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女性化和低教育水平化,也就是人们俗称的“386199部队”。

不过,在一些人惊呼农业没有吸引力的同时,人们还发现,近年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热情很高,互联网企业、商贸公司、金融集团等不一而足。据统计,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年均增速超过20%。目前,工商资本占流转土地的比例超过10%。他们为农村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为农业带来了营销和品牌。

所以说,“谁来种地”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也并非无解。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让愿意继续务农的农民从土地获得效益、让农村的生活更美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为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供了契机,规模经营的利润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吸引力。如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蓬勃发展,或从传统小农户中分化、成长,或是农户联合合作而成,他们规模种地有效益、有前途,将扛起务农的大旗。

篇2

【关键词】农村地区 女教师 职业发展 困境

与大多数男性教师相比,女性教师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如善于与人沟通、注重个体间差异等。Marian[1]在其研究中也证实,女性领导占主导地位的学校中,领导和教职工目标共享、合作互助、工作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且强调学校与家长、社区之间的联系,所以学校文化平等和谐、效能也高。而据2007年中英基础教育项目前期基线调研显示,在被调查的365位的小学校长只有1位女校长,87位中学校长中只有一位女校长,女性在学校中层干部参与比例也非常低。而且与男性教师相比,女性教师在成为校长之前要经过更长时间的等待。同样是教师,为什么女性领导者会比男性少?

一、自身因素

女性自身因素是制约女性教师晋升的首要因素。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不但能更好地发挥女性领导的独特优势,也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良性发展。调研中某县城教育局局长表示,很多女性领导工作细腻,尤其在化解矛盾时能做到很好地沟通,有些比很多男性领导还优秀。女性教师成为领导反映着女性教师的需要,领导能力则反映着女性教师晋升为领导的可能。但事实上,很多女性教师迫于三从四德的传统观念和男尊女卑的社会偏见不想当领导;有些即使当了领导却畏首畏尾,如因怕受打击而不敢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处理需同事间共同协作的事情时因怕同事不愿配合而不好意思安排工作等等。如此的工作心理和工作状态很容易使人产生负面的、消极的情绪甚至丧失奋斗的激情,不但不利于自身领导能力的提升,也影响学校工作的良性开展。有调查研究发现,1965年以前出生的女性往往以工作为乐、以事业为荣。

二、家庭因素

父母或配偶是农村地区女性教师职业发展的最大支持者和最大阻力。在女性教师面临工作晋升的压力调查中,50.2%的女性教师遇到至亲(父母、丈夫、孩子等)的反对,而当女性教师在面对这些反对时,更多的人表示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甚至有些人在困惑中选择了妥协。如曾经某县准备提拔一位女性教师当校长,家里人强烈反对,最后教育局领导做了几次思想工作,这位女教师依然因为家庭的因素而放弃。而一位女校长在访谈中也提到,工作中的压力主要来自家里,女人不但在家主要承担赡养老人、照顾孩子和做家务等,还要面临工作,很多女性领导都是家庭关系一团糟,离婚的很多。有的教师还说,自己工作最大的压力来自丈夫,感觉他总是影响你、打击你,“有什么好做的,你做好有什么用,现代社会再做好又怎么样”,他非但不支持你工作,还拉你后腿,自己在工作中劳累或受委屈时,他就说“活该”。所以现如今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女性领导还难以摆脱来自家庭的沉重负担,承重的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的女性领导需要具有无私的精神和更强的耐受力,这种超负荷的心理上、工作上和家庭上的负担,必然影响女领导者的成长和提高。

三、学校因素

组织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是阻碍女性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因素。男主外女主内的固定思维使得部分领导对女性领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清,对女性领导者的潜力特征也认识不清楚,所以他们把培养选拔女性教师的政策解读为女性教师的福利。所以这样的认识和态度必然使得他们在选拔培养女干部的措施上缺少实质性保障,很多女性教师尤其是女性领导在学校里也因此要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女领导面对的情况是很多男性教师表面上服从,但是背后却被说女性头发长,见识长,对于被安排做得事情只是敷衍塞责,并没有实际行动,不但不会为女性领导排忧解难,反而是等着笑话的出现。此外,女性领导也面临着来自同性的不满。有女性领导表示,有些女同事认为自己的提拔纯属领导的偏爱,所以刚被提升时,有的女同事压根就不和你说话,就是你喊你也不搭理你,有的甚至到处三个一群,两个一堆的把你说的一文不值,让本来很好的同志对你都有看法。有时候学校组织活动带队开展活动,个别女性就特别不支持,故意唱反调,还怂恿别人不参加。

四、社会因素

社会偏见依旧是制约农村地区女性教师职场发展的因素之一。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传统观念对男性的要求只有事业有成,对男性作为“贤夫良父”的预期很低,但人们却认为女性天生的职责是相夫教子,所以对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的要求远远高于男性。职业女性既被要求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好职员、能成就事业,又被期待是一个柔顺耐心的贤妻良母。在阻碍农村地区女性教师成为领导影响因素中,52.4%的人认为是社会偏见导致了农村地区女校长的数量较少,其比率远远高于家庭、自身心理素质和个人能力因素。“男女平等”的口号虽然提出多年,但农村因其地理位置的偏远和蔽塞,封建观念残余较重,女性教师在看似男女平等、一片祥和的现代社会也面临着难以隐忍的社会偏见。有些人还守旧地认为,世界的天经地义是男性,女性只能相夫教子。有些人认为女性天生能力就不如男性,最多只能当个副职。另外,部分受访教师认为,80%以上女性领导提拔不是靠能力和个人拼搏,而是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得的,如背景、交际能力等。这里且不讨论这种事情的真实可靠性,但这种印象的产生无疑不利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

由此可见,男女平等已然成为全社会共识,但女性在这个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并不如男女平等那般真实。即使有政策上的平等、法律上的平等,男尊女卑的思想依旧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国人。女性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也没有幸免,自身观念、家庭因素和世俗舆论等仍旧是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John Collard,Cecilia Reynolds.(Eds)(2005).Leadership,Genter and Culture in Education:Male and Female Perspectives.England:Open University Press.Pp.1-17.

篇3

所谓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

休闲农业景区的发展标志着全球农业休闲度假大发展时代的到来。我国国内许多地方都发展了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例如联合国环境署命名为“全球生态500佳”的浙江奉化滕头村、北京大兴县留民营生态农场、辽宁盘锦西安生态养殖场等,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周边,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城市近郊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际发展运作中,不同项目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但仍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

1、脱离农业经营

如有些休闲农业园以农业的名义征地,然后搞房地产开发,严重偏离了主题,往往是人气没有增加、地皮没有增值、收入没有增长,结果只能是低价转让或者关门了事。

2、项目雷同,缺乏创新

中国目前大多数休闲农业的产品基本上都停留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院,再附送一些采摘活动的层次,各项目之间没有差异。仅北京一地,就有顺义“三高”、昌平的“小汤山”、朝阳的“朝来”、海淀的“锦绣大地”等数家的产品类似,导致市场吸引力的相对下降和相互间竞争的加剧。

3、有人气没财气

游客到度假村后,往往花费不大,除了少量娱乐和餐饮外,不再有其它的消费,导致景区虽然热闹非凡,但最后一盘点还不够运营费用的。分析原因,造成消费乏力的原因不是游客的消费能力不足,而是可供选择的商品较少,许多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游客有钱花不出去。

4、淡旺季明显

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季节的影响,休闲农业旅游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别是在北方,淡旺季的反差非常明显。同时由于客源群体主要是城市人口,周一到周五的生意往往比较冷清,周末又人满为患,接待能力显得不足。

分析和比较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休闲农业景区,有许多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其中有些具有共性或者具有一定的市场领先性,这是发展休闲农业型旅游景区的基础和方向。

某度假村总占地三千余亩,集种植、养殖、旅游、度假、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餐饮、娱乐、健身为载体,其核心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坚持“以农为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方针,在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两种产业结合,让客人享受清新自然、远离污染的高品质生活。该度假村2003年的收入高达1.4亿元。

一、生态的原则

“田园性”、“乡村性”和“生态性”是休闲农业园主题选择的基本出发点,生态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是发展休闲农业型旅游景区的基本原则。

生态作为农业和旅游两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全过程体现在:①能源的利用;②循环经济与3R原则;③以园养店,以店促园――旅游与农业相结合。

该度假村利用天然能源、能源再利用,比如使用地热、太阳能和沼气,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目标。

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验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发展活动组织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旅游循环经济表现为5个特征:经济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3R”原则则是Reduce(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use(产品的再使用原则)、Recycle(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

该度假村在实际运作中遵循了物质循环再利用,种养的循环圈以及循环经济的“3R”原则,既节约了能源实现资源再循环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园”塑造绿色的旅游环境,提供消费的产品,是成本中心,“店”是消费场所,为园的产品提供顾客,是利润中心。前店后园的布局格式保证了农业与旅游的互补与融合。

该度假村按照“以(农业)园养(旅游)店、以(旅游)店促(农业)园”经营思想,在布局上采取“前店后园”的方式,“园”有种植园区、养殖园区、科技园区;“店”有有容纳1000人同时就餐的“开饭楼”;四季可垂钓的“蟹宫”;综合性大型康乐宫;特色农家小院客房和仿古农庄;各种动物观赏的“宠物乐园”;夏日室外冲浪的海景水上乐园、各类农家民俗表演、农业观光、采摘、自捡生态蛋等项目。

二、寻求产品差异,创造欢乐体验

现代旅游者寻求不同的体验、强调自己做主,观看享受但不损坏、只为有趣、并存(Being)、理解、冒险、外出尝试地方风味、混合等理念。而差异性、参与性与挑战性是项目设置的基本要求,其中差异性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差异性主要包括唯一性、第一与多样性。旅游产品要体现出新鲜感,首先要有特色,即具有独特性,其次具有唯一的特征,最后是提供给游客多种选择。在项目设计中,主题是十分重要的,特别需要体现地方性。

该度假村注重从各方面塑造绿色的乡村生活体验:比如现场消费、创造自然的氛围、设计民俗游乐项目、创造消费的需求,让游客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度假村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给游客创造出集食、宿、游于一体的平台。

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产品设计、奇特的农家文化,旅游与休闲的巧妙结合,众多的参与性项目,悦目的资源整合,不同的消费档次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者需求,高质管理与温情服务等构成了度假村提供游客欢乐体验的基本要素,使游客感到物有所值。

农业休闲旅游的一般比例为:旅游收入占总收入(农业收入+旅游收入)的40%左右,条件差的地区,旅游收入可以占总收入的20%左右。而在该度假村,所占面积中90%为农业用地,10%为旅游休闲用地,但其收入70%来自旅游,30%来自农业。

某度假村总占地三千余亩,集种植、养殖、旅游、度假、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餐饮、娱乐、健身为载体,其核心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坚持“以农为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方针,在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两种产业结合,让客人享受清新自然、远离污染的高品质生活。该度假村2003年的收入高达1.4亿元。

三、管理目标与管理系统总体控制、有序服务、整体经营

在一个时期内,由度假村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企业实施对旅游区的总体控制,包括统一区域内规划,统一区域内建设,统一区域内管理标准,使区域内所有从业者都能如一个企业内部各环节一样,得到有效控制运转,最终达到统一的质量标准。

组织结构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完全市场化的运作体系,建立合理的薪酬和奖励制度,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和目标,促进景区操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董事会制度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是休闲农业型景区的一种比较好的管理形式。

经营管理

各区分开管理、独立核算、循环利用。首先是农业区和度假村分开管理,各自独立核算,实行大循环。该度假村的饭店与农业区现有员工1500多人,实行分开管理、独立核算制度,饭店聘请的是专业人士经营,农业区实行的是承包责任制,遵循了一条“以园养店、以店促园”的发展思路,实行园区开放(不收门票)、采摘园免费品尝等措施。

经营体制

减少管理层次,集团公司总经理只管理各单位第一负责人,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只管理下属各单位第一负责人;划小核算单位,原则上,能够进行独立核算的单位都要进行独立核算,直至核算到小组及个人,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使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压力和动力;专业化管理,防止各经营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后,各自都设立自己的辅助部门而导致“小而全”现象,必须对各经营单位进行合理的划分与分工,各经营单位只负责本专业和本行业的事项;社会化服务,主要指在景区,把可以进行公共服务的部分统一由物业部门来管理,物业部门通过为各经营主体单位提供服务而获得收入。

管理方针

强调景区生态是景区的生命,生态效益等于或者大于经济效益,不仅仅使环境得到保护,而且使环境更美好、更丰富;把动植物、水、空气、岩石、文物、阳光等资源当作景点向游人介绍、把动植物、水、空气、岩石、文物、阳光等资源当作企业的财富与资产进行管理。

内部能力建设

在人力资源方面,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完善服务系统,积极推进岗位交叉互补(Cross-Utilization)与现场走访,由游客和员工共同营造度假村的欢乐氛围;在服务过程中,推行行动准则的“SCSE”策略,即:安全(safety)、礼貌(courtesy)、表演(show)、效率(efficiency);同时,编制详细的作业手册,保证提供服务的质量。

叶昊 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 旅游规划专家

旅游规划专家,在旅游行业工作10余年,专长于宏观战略、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从事酒店管理、旅行社、景区管理等工作,主持和参与过多个旅游规划和策划的编制工作,发表过多篇文章,作品收录入《中国旅游理论与实现》、《中国原创导游词全集》等。

四、获取综合效益合理回报、适度风险、多业共生

不追求高额和短时间内的回报,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在充分研究市场的基础上,综合各个方面信息,研究政策风险、控制经营风险、防范道德风险、减少合作风险,制订详细周密的开发和运作计划,从各个方面保证投资和经营的可控。

以“创造新的生活品质”为宗旨,坚持“生态社区”的开发理念,按照“旅游+农产”运作模式,营造区域亮点。总体发展思路是保护原有的自然环境,营造出一个理想的绿色家园,通过主题公园化的再造过程,打造具有综合功能的社区空间。

篇4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历史现状思路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信息、电子、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生物、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设施农业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火车头”,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农业持续增长的“增长极”。面对当前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者队伍日益萎缩、农民增收日益艰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效益微薄、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就势必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走技术密集型道路,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一、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层的原始温室。到清代末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温室,其结构形式为一面坡式,以玻璃作为透光材料,夜间采用草帘保温。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保护地栽培技术,但由于设施条件和技术手段原因,设施农业发展十分缓慢;60年代末,由简单覆盖、风障、阳畦、温室等构成的一整套保护地生产技术体系在北方城市郊区出现。70年代,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技术,温室很快得到推广,对保温、保墒、保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以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10万hm2,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在设施园艺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仅包括园艺作物,也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产、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领域。

二、**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1认识程度不够

**省农业科研、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年龄老化、后继乏人问题十分突出,绝大部分科技人员对设施农业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了解不多,有的农技推广人员这方面的技能还不如专业大户,更谈不上提供优良有效的服务。自2002年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以来,农业大市兴化市全市至今没有新增一个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其他地方农业部门也反映,现在高校农学专业学生离农倾向十分严重。

2.2生产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市县乡级农技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知识陈旧、结构老化、思想僵化、丧失学习能力、靠吃老本的经验主义种田,已不适应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需要,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队伍日益萎缩、老化,部分地区出现“劳力荒”、“老龄化农业”。

2.3相关政策不配套

**省设施农业起步较迟、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要加快发展,亚待政策扶持。同时,设施农业是典型的高投人、高效益的产业,一栋占地667时的普通简易日光温室,建设成本需要1.2万元以上。政府补贴一般每667m2只有1000元,普通农户想要投人往往力不从心。设施农业的大棚、内部设施等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抵押,无法向银行贷款。如何解决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前期投人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全省设施农业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2.4设施农业规模不大

设施农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复合型产业。发展设施农业需要一定规模的连片土地,**省从事设施农业基本上是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户无力高投人发展设施农业,大户迫切希望扩大生产规模,又遇到土地流转难度大的问题,导致设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

2.5设施技术研究不够

**省设施农业起步晚、发展不快,技术研究与生产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巫待引起高度重视。目前设施农业主要涉及花卉、苗木、蔬菜、菌菇、养殖等方面,种养技术和设施装备的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工厂化高效农业设施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全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开展研究很早,目前第五代日光温室已大量应用生产,而**省至今还没有自主研发的、适合本地情况成熟完善的设施类型。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省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

3.1提高对设施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要从战略高度去认识设施农业,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既不能“一窝蜂”式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也不能“蜗牛式”发展设施农业。省委梁保华书记在苏南工作会议上指出,苏南地区农业比重较低,但地位重要,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重点是发展高效、特色、设施、生态、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因此,要正确认识设施农业,要结合实际,要用发展眼光、超前意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3.2加强生产队伍素质建设

设施农业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开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设施和技术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生产者运作,才能充分发挥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巨大的增产潜力。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现代农业思想、熟悉现代农业理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并且具备创新能力的精干的技术、经营管理和研究开发人才队伍,提高生产队伍的素质。

3.3制定优惠政策

要制订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产业、人才、金融等优惠政策,对苏北、苏中和苏南三类地区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要设立发展设施农业专项资金增加投人,解决农民的资金投人问题。对于苏南地区,大力引导和鼓励“三资”投向设施农业,重点发展钢架大棚,鼓励发展连栋大棚、智能温室,大力推广遮阳网、喷(滴)灌等辅助设施;对于苏中地区,给予政策和资金适当支持,重点发展温室、大棚,积极发展大中棚;对于经济薄弱的苏北地区,要给予更大政策倾斜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引导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三资”投向设施农业,重点发展标准化节能型日光温室、竹木大中棚,鼓励发展钢架或钢架、竹木混建温室、大棚。

3.4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

连片成规模,规模出品牌,品牌出效益。设施农业投人高、产出高、效益高,只有进行规模化生产才可能形成品牌效应,占领市场,使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优势得到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要培育一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加快设施农业企业的发展。

3.5培育专业合作组织

实践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辟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增强农民市场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个体农民的市场力量较弱,缺乏竞争力。要引导那些具有近乎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利益、相同市场地位的农户组成利益共同体,大力培育适合市场竞争的共同利益集体,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同时,建立相应的政策与法规,规范各类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健康运行。

篇5

Abstract: Wit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expansion, the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worsening, which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is the product as the result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can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promote optimal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hil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expanding urban and rural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promoting rural opening,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greening and beautifying the environmen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life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in Kunm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Xishan District and proposes development ideas.

关键词: 都市型现代农业;条件分析;对策思考;西山区

Key words: 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condition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thinking;Xishan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15-03

0 引言

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是在靠近都市的城乡边界交叉地区发展起来的农业,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科技化、高集约化、多功能化的农业。都市农业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战略的农业,是功能、结构、布局纳入大都市发展规划的农业,是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融为一体的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农业与城市关系的一种重新思考和定位,体现了大都市与现代农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关系。

1 昆明西山区农业发展现状

西山区位于昆明市中心区,因境内著名风景胜地西山而得名,区内驻有中央、省、市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型企业200余家。全区国土总面积879.0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辖10个街道办事处,居住着汉、彝、白、回、苗等25个民族。其中涉农办事处有碧鸡、海口、团结、马街、福海、前卫6个街道办事处,共56个居委会、238个自然村,有农村人口97289人,耕地面积5.5万亩。西山区既是昆明市核心区,又是昆明主城西区发展空间较大的都市农业区。近年来,西山区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为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全区农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新的面貌,取得显著成就,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西山区积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区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始终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效果明显。2012年,西山区实现农业增加值3.4亿元,是2007年的1.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7年的11127元和5938元增加到2012年的27250元和12020元。

1.2 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凸现 随着全区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开始显现,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建成3.5万亩食用玫瑰、水果、药材等农作物种植基地,以农家乐旅游、蔬菜、四季瓜果、名优水果、畜牧养殖等主导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以团结办事处为主的农家乐旅游、苹果、蔬菜、万寿菊种植基地;海口的黄梨、蔬菜种植产业、乐律公路两侧的玫瑰种植区;滇池西岸高海公路辅道以东的富善—西华—观音山一线的绿化苗木种植区;团结、海口的生猪、肉牛、家禽养殖区。

1.3 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显著提高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西山区不断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用投入品管理体系建设。围绕粮食、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禽等主导产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建成了一大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已取得了10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番茄、黄瓜、彩椒、甜椒、大白菜、花菜、甘蓝等7个蔬菜产品获得绿色农产品认证;建立绿色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5374亩其中;团结红富士苹果和梨通过绿色食品A级认证;好宝有机蔬菜、宝地牧业无公害猪肉等一批知名农产品享誉省内外。

1.4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 近年来,西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发展,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较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加之城市化的提速,大市场、大流通局面的形成,为城乡资源优势的互补、农工商的结合,创造了空前未有的机会和条件,外引内培、催生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植规模经营大户,农业产业化渐成气候。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最大限度的解决了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脱节的矛盾,促进了产销衔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的整体效益。

1.5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和适用新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不断提高。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网初具规模,同时制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报告制度,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动物免疫标识、动物准调证明制度,全面开展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工作,动植物疫病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

2 昆明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分析

2.1 区位优势明显 西山区作为昆明市四大主城区,是云南省和昆明市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贸旅游区,具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优势,具有较高的发展首位度、产业支撑度、经济集中度和社会集聚度;全区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特别是团结办事处,虽然地处山区、半山区,但有四条县道、乡道公路贯穿整个办事处,与外界相连;通讯发达,乡村生态环境好,是发展空间较大的都市农业区。

2.2 自然条件优越 西山区属高原山地地貌,海拔在1731~2622米之间,河谷热,平坝暖,山区冷,高山寒,境内坝区无霜期为239天、山区257天。森林覆盖率58.6%,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200小时,干湿季明显。属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长,霜期短,冬春季日照充足,适合多种作物生长,有木本乔、灌木树种利于农作物生长。西山区区内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偏大,影响大规模连片种植。但自然环境适应亚热带和温带多种植物生长和畜禽养殖,具有较大的生物资源开发潜力,有利于特色农产品生产。

2.3 市场潜力巨大 昆明市是云南省会城市,全市常住人口623.9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市场对农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对绿色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在区内大力发展以特色品牌农产品、休闲观光农业、科普示范园区等为核心的都市现代农业,市场潜力巨大。

2.4 人力资源优势突出 西山区位于昆明市区,市内云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一批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为西山区的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西山区农业局培养了一大批农技推广高、中级农艺师和熟悉各村农业生产情况的精干农业技术人员,形成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核心,可以有效完成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结构调整、畜牧养殖、农机、林果、花卉苗木、蔬菜等专业技术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及市场信息服务工作。

3 昆明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层次低、品牌性农副产品不足 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规划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存在较多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经济投资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西山区农业产业规模偏小,基地分散,管理水平相对粗放,规模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而全的传统生产种植模式在一些地方依然突出。以农产品品牌为纽带,统一生产技术、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统一标准,“公司+基地+农户+品牌”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还未成为主导,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有待提高。农户生产与企业生产基地建设结合不够紧密,资源优势未能形成产业优势。

3.2 生产潜能和发展后劲不足 突出地表现为具有自主创新研究和开发的农业科研单位的缺失,研究与开发能力不足,知名品牌不多,良种、良法生产及其适应西山区自然条件的配套生产技术受制于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山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

3.3 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全区还未形成统一的营销体系和销售网络,农产品销售信息不畅,信息传递手段落后,对市场信息分析能力差,农产品专业市场与综合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大都是生产者自行销售,农产品生产者只侧重于生产地销售,对区外市场关注度不够,销售主导性不强,导致农户产品积压的情况时有发生,市场销路不畅。

3.4 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基础有待增强 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不同步,农业生产设施投入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农业比较效益依然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因化肥,农药与农用膜的过量使用,畜禽粪便及农村生活垃圾等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域,造成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质量卫生安全水平急待提高,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4 对昆明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谋划与思考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西山区作为昆明市的城市郊区,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长期被定义为“米袋子和菜篮子”,面向未来,西山区不应该也不可能再走传统农业的老路,必须以全新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按照新形势和新思维,西山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应突出以下五方面:

4.1 突出健康农业的发展前提 作为都市农业,其优势是可以依赖都市人群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和较强的消费能力。但其挑战一是受传统“石油农业”思想的支配和技术的影响,农副产品对人类健康的有害成分明显,二是高端消费人群对农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方面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昆明作为云南最大的都市,强调农副产品的安全和健康意义重大。这里的健康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农业发展不能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二是农业发展不能导致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农业发展不能危害人类健康。

4.2 突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重点 休闲包括旅游、观光、体验、放松、学习、锻炼等活动,就是发挥西山区作为昆明市“后花园”的区位优势,提升以团结办事处为中心的传统“农家乐”活动,改变目前档次低、环境差、内容重复、口味下降、抄袭城市生活等问题,开发高端产品,开辟真正的高端、高价值的生态旅游活动。

4.3 突出科研农业的发展优势 西山区农村位于昆明市城郊,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市内有几十所科研院所与高校,科研人员数千人,科研经费数亿元。西山区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合作、参与或者土地流转的方式吸引科研院校、专家学者到西山区建立科技园区或进行科研活动,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同时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逐步形成教学、科研、实习、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

4.4 突出文化农业的发展特点 就是充分利用汉族、白族、彝族和民族的自然村落、农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的绝景和胜景,以西山区良好自然为依托,以田园风貌为背景,以农村生活为主体,以乡村文化为特色,达到深度体验农村文化的目的。积极打造民俗文化、苹果文化等品牌,做到生态和文化有机结合,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4.5 突出外向农业的发展方向 西山区要发挥昆明作为东盟“桥头堡”的优势,满足东盟各国的农产品高端市场,要引进高档次的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企业,按照“环保一流,质量一流,信誉一流”的标准引进和筛选企业,不能简单走“西部使用东部淘汰技术”的老路,要将招商引资的眼光放到欧盟和美国,要生产“市场在外”的高价值农副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强.都市农业发展的社会学意义[J].中国农村经济,1999(11):65-67.

[2]宋金平.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3):199-203.

篇6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模式;文昌街道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文昌街道作为省会新区、西部新城,是承接市区辐射的主阵地,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近年来,文昌街道以发挥政府、市场、农户“三个主体”作用为总抓手,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借鉴已有先进经验,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既切合自身实际,又具有典型借鉴意义的都市农业发展道路。

一、发挥政府驱动作用,搭建广阔发展平台

文昌街道以创优发展环境,搭建发展平台为目标,围绕科学规划、土地流转、政策落实等方面,积极发挥政府职能,整合现有优势资源,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产业布局

农业示范区建设是实现土地集约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示范推广的重要突破口。文昌街道紧紧依托苗木花卉、无公害蔬菜、沿黄丰产林和畜禽养殖四大特色产业,按照“整合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科学规划,积极搭建都市农业发展新框架,初步形成了“一区四园”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一区”即济南市长清区文昌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园”即特色蔬菜示范园、苗木花卉示范园、盆景荷花示范园和金西李特色示范园等四大产业示范园。整个园区西至南水北调工程,北至城区,南至后三庄、十里铺,东至经十西路,规划面积1513公顷,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逐步实现了产业基地向园区布局的转变。

(二)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园区建设

土地集中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流转则是推进土地集中有力举措。文昌街道按照“土地向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积极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通过自行流转、委托转包、协助流转等方式,加快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目前,全街道共流转土地13400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5.2%,园区的集中优势逐步显现。

(三)统筹政策资源,夯实发展基础

文昌街道严格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技能培训等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优势,并将其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紧密结合,为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2011年以来,文昌街道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新打及维修机井共62眼,建设各类桥涵102座,开挖疏浚沟渠47公里,建设变压器房8座,埋设电缆24.8公里,铺设PVC管道70公里,切实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二是加快农业人才培养。文昌街道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农民技能培训的要求,充分发挥农委、农广校的平台作用,推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所需的科学技能和管理知识,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科技水平。三是坚持科技示范引领。文昌街道联系省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部门,积极引进名优品种,加快示范推广,切实发挥科技应用在农业增效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西李村苗木花卉合作社,投资50万元,引进和培育新品种62种,建成面积200亩的苗木花卉实验基地,培养技术人才11人,大大增加了苗木花卉种植的技术含量,提升了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发挥农户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最终收益者,也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如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户广泛支持,踊跃参与,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成功的关键所在。文昌街道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切实增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

(一)强化宣传教育,争取广泛支持

街道把宣传教育作为赢取农民广泛支持的,作为培育现代农民的先导性工程,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不断开拓农民视野,丰富农民知识,提升农民素质。2011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讲座17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组织外出参观8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形成了广泛支持、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因势利导,发展合作组织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是广大农民形成强大合力,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文昌街道坚持因势利导,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以西李村为例,2003年,成立了苗木花卉协会,以协会作为农业市场化中的重要桥梁纽带,有效避免了无序竞争,极大拓宽了市场营销渠道,促进了产业的发展。2007年,在协会成功运作的基础上,街道因势利导,建议并指导成立了西李村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和济南市长清区新西李山药合作社。合作社的成功成立运营,有效推动合作经济深入健康发展。2010年,西李村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值700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近年来,文昌街道积极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61家,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

三、发挥市场拉动作用,都市农业迅猛发展

现代都市型农业是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结果。市场作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根本要素,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价值,发展壮大的决定力量。文昌街道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招商,不断培育龙头企业,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一)大力开展农业招商,不断丰富农业层次

坚持把农业招商作为丰富农业示范园区内涵、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围绕“一区四园”的发展规划,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行农业产业招商,带动农业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近年来,文昌街道先后引进了山东鲁建集团投资380万元、占地400亩的孟李竹柳项目;济南中天信业投资公司投资790万元、占地100亩的南李有机蔬菜种植项目;福建汇侨公司投资1000万元、占地1000亩的东齐都市型生态农业示范区项目,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内涵不断丰富,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参与市场竞争

以龙头企业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目前,文昌街道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16家,其中注册资金超过100万的8家,500万以上的5家,发展国家3级以上资质的园林企业3家。其中,济南东园林绿化公司直接参与长清园博园的施工建设,仅此一项实现产值过亿元,有力推动了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发展和运行好都市现代型农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极其复杂。农民要发挥主动性,坚持因势利导,发展合作组织。政府要发挥驱动作用,搭建广阔发展平台并不断加大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以此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不断壮大,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灵,席玉坤.济南市都市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工作研究,2004(10).

2.杨卿.关于实现我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8.

篇7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3/15-0021-04

一、项目背景及我们的思考

(一)项目背景分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2012〕48号)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教技〔2012〕13号)要求,教育部组织制定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实施方案,决定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旨在通过IP卫星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输到全国6.7万个教学点,帮助农村边远地区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

透过“项目”目标,再一次凸显出农村边远地区由于师资严重不足,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专业性很强的小学科由于长期没有专任教师,致使适龄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的基本要求,从而导致城市与农村学生在受教育的基础环节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态势,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还是要先解决师资即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使当下现有的教师能够胜任这些学科的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教育均衡。因此,为有效落实国家的项目目标,吉林省将“项目”重点放到教学点教师培养方面,如何有效实施“项目”培养计划,首要任务是要厘清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

(二)直面问题,理性思考

解决教育均衡问题,首先要建设一支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师队伍,而教学点当下的核心问题即教师队伍不建全,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破解这一问题之法就是加大对教学点教师的培训力度,而这个培训力度绝对不是短期能解决的,而应是一种持续性、跟进性的培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变革当前的教师培训方式。

当前,农村教学点校的教师年龄群出现两极分化:一个群体是年龄偏大信息素养较低的老教师;另一个群体是近几年通过特岗教师招聘进来具备一定信息素养但执教能力不足的年轻教师。这就使我们的“项目”实施中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老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另一个是年轻教师是否乐于坚守岗位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归为内容针对性不够、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两方面大问题。

通过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深刻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是由于长期以来行政命令下的自上而下的培训目标、内容、方式不能满足教师成长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二是培训缺乏激励机制和跟进措施,致使教师为“培”而“培”,“培”与“用”相背离,出人不出脑,走“行”不走“心”,制约了教师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欲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社会发展中的教育均衡问题,还是教育发展中的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问题,主要的根源是科学的顶层设计问题。

二、科学规划,分层实施

基于科学规划理念,应合理制定培训阶段及研训内容。结合“国家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目标,充分做好各项调研,与各地县、区协商,经专家评估为参训地区量身定制2-3年《教学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目标》,切实将培训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效融合,给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持续支持。在“项目”实施中我们主要分如下两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种子”教师集中培训阶段

1.主要目标

为教学点校培养“种子”教师,这些“种子”教师将组成各县区教学点校的核心研修团队,主要是利用集中培训面授的优势加强对项目的了解、充分发挥参与式培训模式优势,实现引领――体验――内化的过程。带动各区域、学校的教学点项目有效实施和落实,以此促进农村偏远地区教学点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非学科专业的兼职教师,帮助这些教师能够顺利完成音乐、体育、美术、科学、思想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教学任务;同时,提升语文、数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以打造胜任各学科课堂的专业教师队伍、以提升农村偏远学校教学质量、让农村偏远学校的孩子享受教育公平的阳光为目标,从四个维度设计了课程内容,开展了递进式的、持续的集中培训活动。

2.主要内容

第一模块:现代教育技术及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旨在通过专家讲座对教师学科素养、执教方法等方面给予专业理论辅导。

第二模块: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及项目终端设备的基本操作使用,旨在通过培训让“种子”教师了解“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课程结构、掌握项目终端设备的基本操作使用和教学点设备维护方法、了解各学科数字资源教育应用指南,找到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点。

第三模块: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制作、获取及运用。旨在通过培训促使“种子”教师掌握适合偏远地区教学点教师常用的信息技术相关的技能技巧,在有效地应用教学点资源的基础上能够为未来构建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奠定基础。

第四模块:案例分享,实践操练。通过教学活动设计、说课、虚拟上课等活动体验基于数字环境下的教学实施过程,积累教学经验;通过典型案例分享、教研活动策划交流等活动促使参培教师及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展开思考和交流以达到提高培训质量,让每一位参培教师学以致用。

(二)第二个阶段:校本实践研修阶段

1.阶段目标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主要以《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应用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为载体,组织教学点校开展集中培训后的实践研修活动,其目标即让每个教学点参训教师学有所用,学有所赢。真正达到研、培结合,加强本土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实施环节

以县(区)、中心校为核心开展有效校本实践研修活动,结合教学实际的校本集体备课、结合各类教研竞赛及培训目标的区域开放交流研讨活动。

运用教学点资源开展校本实践研修活动分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浅尝初探。即直接利用“跟我学”视频进行教学,力求达到视频中的教师学生与现实中的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与视频中的课堂融为一体。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地位是组织引导、视频播放。在教学及资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可通过专家的视频讲解、QQ交流研讨等方式释疑。

本环节的校本教学研修目标:

教师能够应用资源完成教学任务,校本实践研修重点是提升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第二环节:巧用资源。即结合学情,根据不同的课型以及数字资源提供的题材进行教学。具体操作为,利用资源中的教学设计,结合学情对教学设计进行再创设。以《品生》为例,与教学设计对应的一般都有三个活动板块(部分为二个)。三个板块以教材内容(插图)为基础蓝本,同时配有动画视频和音频。教学中,教师只需将上述资源进行合理的搭配使用即可基本达成三维目标。

本环节的校本教学实践目标:

教师能够结合学情有选择地重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校本实践研修的重点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第三环节:灵活创新。任何一种资源,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显现出它的偏颇与局限性。例如:资源中有的问题设计面过宽过大,大多数学生面对学习内容无所适从。因此,在校本实践教学中采取了传统教学方式与数字资源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设计及资源进行再创造,生成出更加契合当地教学点学情的教学资源,让新的资源更好地贴近学生。

本环节的校本教学实践目标:

教师能够结合学情、教情创造性地生成更适合教情、学情的新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校本实践研修活动的重点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专业素养。

3.实施策略

层级式业务培训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一层级: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

主要是中心校信息主任对教学点全体教师,尤其是对教学点45岁以上的老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通过几轮培训、验收,使教师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能够对文字进行录入与修改,对演示型电子教案中的文字、图片、图形绘制、音视频下载与播放、动画效果设置等进行修改;能够熟练地接收和使用“远程数字教育资源”,大大提高“远程资源”使用率。

第二层级:学科带头人信息素养培训。

对各个学科、各个年级的学科带头人进行培训。一是掌握演示型课件的制作技术,能够科学有效地把“远程数字教育资源”和“演示型课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第三层级:中心校对教学点管理者进行培训,规范监管机制,使“远程数字教育资源”和“演示型电子课件”的使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从而达成效益最大化。

例如:桦甸市苏密沟红星小学教学点校以“三检一测”的模式来保证电子教案的实效应用。三检:即每周必检二次备课的进度,每月抽检二次备课的质量,每月末检查二次备课流程和教学手记;一测即每次随堂听课必进行当堂教学效果检测,对三率进行分析,指导教师备课与教案的应用,整体管理学校教师电子教案的使用情况。

三、分层管理体系建设是实施培训的有效路径

依托吉林省电化教育馆“电教系统”人力资源网络,充分发挥电教人员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功能,以中心校为核心,构建省、县、校三级管理体系。分级分层为学校提供适时的技术支持与资源支持,真正解决教学点在项目推进实施中的技能障碍(如图1)。

图1

为了使分层管理体系能有效运行,吉林省电化教育馆在项目实施中还分别构建省、地、县(区)、校管理团队,省级研修活动组织策划团队,县区、学校研修组织策划团队,以中心校为核心研修活动学习共同体,本地学科专家团队五支团队,为培训实施提供了保障。

四、创新“研修一体”的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培训模式:“研―训―赛”一体化,创设良好的研修氛围,使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一)以“培”促“研”

通过聆听专家的讲授,对课程内容分专题、多维度剖析和解读。帮助参训教师从整体上理解培训课程设置的背景、理念等,进而深层次理解课程内涵,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应用所学内容走到教学中去实践研究,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二)以“研”促“培”

经历第一阶段学习与实践后,学员带着问题再次走进培训,结合调研情况,“项目”组织实施中预设任务,参训教师带着任务进行学习,使“研”与“培”融合,真正实现按需施培,提高参训教师积极性的同时,更有效地落实培训目标。

(三)以“赛”促“培”、以“赛”促“研”

以中央电化教育馆各类大赛尤其是每年的“教学点项目”评比活动为载体,为参训教师提供各类展示与交流平台,使得学员的学习与实践成果得以检验,从而实现学有所赢、学有所用的目标,以此提升参训教师自主学习的内驱力,破解教师在发展中的职业倦怠以及青年教师如何迅速成长等系列瓶颈问题。

五、阶段成果,初见成效

篇8

坚持合理布局,多元发展,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竞相发展,逐步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足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在生产环节的优势,加大扶持力度,打造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规模生产的主体。探索不同生产领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落实财政、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重点帮助它们解决土地流转、设施用地、流动资金、风险保障等突出问题,做到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促其尽快扩大规模、提升实力。二足发挥合作社在服务领域的优势,完善合作社门类,提高规范化规模化水平。抓住国家支持青贮玉米等饲料基地发展的机遇,组建畜牧业合作社,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基地建设,打通农业和畜牧业。组织合作社在国家扶持下注册商标来搞营销,把价值链、产业链等现代农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加快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效益明显的示范社,成立同类专业合作社的联合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合作社做实做大做强,以实实在在的效益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三足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优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对粮食稳产、农民增收、产业创税的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合作社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贯通。注重发现和培养农业信息化方面人才,从三产倒着抓二产、一产,用二产的方法抓一产,用服务业的方式抓二产。抓住国家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的重大政策机遇,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粮食、畜禽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把“金色大粮仓”变成“绿色大厨房”。推动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采取利润返还、设立风险资金、股份分红等方式,建立与农户、农民合作社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二、推进农业服务体系现代化

把农业服务体系现代化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着力构建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政府以市场竞争方式购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创新农技服务体系,鼓励技术和服务通过人股参与分红。在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应用服务上,面向生产需求,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加强生物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推广普及。在开展农作物监测服务上,对耕地质量及墒情、农作物苗情进行监测,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土壤肥力、环境质量的变化状况和作物生长发育动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组织、各类涉农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满足农民的多样化技术需求。二是健全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针对农村种地的劳动力逐步减少、老龄化现象明显的问题,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做到让农民在家里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有相应的服务组织提供机耕、播种、排灌、植保、收割、运输等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对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进行指导,为农民提供服务。三是健全完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立以农资供应商为核心,农资配送中心、农资连锁超市、农资便利店相互配套的农资供应网络,促进农资供应统一化。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农超对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到市外、省外乃至境外建立销售中心,鼓励优质农产品进入各类流通企业销售网络。与品牌企业开展合作“借船出海”,利用大企业的品牌优势、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完善的营销渠道营销产品。大力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在电商网站开设旗舰店,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四是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增设金融网点,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探索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范围,提高理赔率,降低农业风险。五足健全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推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服务方向由注重为政府决策服务到为政府决策和生产经营服务并重转变,服务内容由侧重生产信息到生产、市场、科技等综合性信息并重转变,服务渠道由注重传统方式到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并重转变。整合各部门、各方面的信息来源,完善网上专家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为农户生产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六是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通过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为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提供服务和保障。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管理和认证服务,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人品使用、产品质量及生产档案记录的监督检测,实施全程质量控制。

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

农业生产条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水利化,打造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抓住国家和省推进实施三江治理、三江连通、界河防护、三江平原灌区建设等重大水利工程的机遇,加快堤防、灌区、渠系和节水工程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利骨干工程与田间渠道工程的整体衔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增加和改善水田面积,促进过境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积极向上争取农业项目,把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打捆使用,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业示范带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树立现代农业建设的样板和标杆。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支持组建大型现代农机合作社,重点装备大马力深松整地、玉米收获、水稻插秧、精量播种等先进配套农机具。加强现有农机合作社的管理,抓好农机操作和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引导农机合作社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农田作业、跨区作业等多种形式作业,健全完善分配管理机制,促进农机合作社规范发展。三足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坚持向良种良法要产量,向科学技术要效益,推动产学研协作,促进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依托各大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和完善新品种选育、引进、繁殖、推广紧密衔接的现代种业体系,大面积应用先进、成熟的栽培种植技术,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产出、农业效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