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8篇

时间:2023-07-23 08:21: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篇1

关键词:担保公司;担保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7-0066-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7.16

我国担保行业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利器。但由于行业内部属性以及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性,担保公司个体的运营风险也逐渐凸显。目前国家相关部委、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整顿方案,不合规的担保公司已退出市场。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已是担保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继续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要点。

一、我国担保公司潜在风险分析

(一)我国担保行业发展的整体概况

随着国家信用从社会信用担保中退出,市场化的担保体系建设被逐步纳入国家发展计划之中,并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工信部有关数据,一方面,担保业务实力进一步增强,过亿担保公司作用突出。2009年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户均已达5960万元,其中,注册资本过亿元担保机构已达1263户,注册资金合计2053亿元,担保总额达8037亿元;过亿元担保机构户数占比22.7%,资金占比62%,业务占比74.4%①。另一方面,小企业提供担保的业务方向更加明确。截至2009年未,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5547户,数量同比增长30.6%,共筹集担保资金3389亿元,为37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额已达10796亿元;新增担保贷款7240亿元,占中小企业新增贷款总额的21.4%②。

但近期有研究表明,我国担保行业在风险管理中风险管理现状不够理想,担保的代偿率过高,风险损失过大,其风险管理能力不能保证业务规模的稳健发展[1]。

(二)我国担保行业风险存在的必然性

担保公司通过为债务人补足信用,为债权人分散风险,获得风险中介收益,实质上是经营风险的过程。运营中的担保公司在资金来源、客户机构、业务内容、运作方式等方面都隐藏着各类风险。

1.资金来源构成以民间资本为主。因为法律层面并未明确禁止民间资本进入担保行业,目前以正常战略性和财务性投资担保行业的民间资本异常活跃。但民间金融本身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没有专门的信用评估机构,没有规范的评估程序与方法,缺乏应对担保风险和损失的措施。所以从资金来源上看,担保公司很难保证注册资金的合法性、资源充足性、持续注入性以及长期有效性。

2.客户以个人或私营企业为主。担保公司对某个行业群体的担保余额足以体现其对某些行业的侧重情况和侧重程度,客户集中的适宜度直接影响风险分散效果。当前中小企业、私营业主因为自身的信用等级较低难以达到商业银行信用标准而成为担保公司的主要客户群体,同时也很难取得再担保机会。根据马科维茨的风险分散化理论,一项风险很高且又难以事前控制的担保业务将严重影响公司担保风险分散效果。

3.业务拓展以投融资业务为主。由于被担保客户自身的融资特点以及市场定价机制的不成熟,担保公司担保费收入并不能覆盖其实际承担的风险,担保公司利润与风险并不对称。而营利性本质决定担保公司必然不断扩大除贷款担保、票据担保、出口信用担保、履约担保等多种类型的担保品种外的短期投资、短期融资、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高风险性业务,而且这种投融资业务占比在不断攀升。

4.担保行业信用杠杆过度放大。担保公司以一定担保资金为客户债务提供信用补充,但非一对一的保证,而是通过杠杆放大作用以一定量的资产为多倍的债务提供保证,启动多倍的银行信用,实际上担保公司对资金的杠杆倍数放大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部分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余额与责任倍数都过高,沿海担保公司放大倍数往往在8~10倍,有的甚至在10倍以上。

二、我国担保公司的风险类型与特征分析

(一)我国担保公司主要风险类别的分析

1.担保公司风险类别的划分

担保风险是指担保机构在业务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博弈的视角看,担保公司风险形成过程可视作担保公司、银行、被担保公司等主体与环境或自然博弈的过程[2]。按照风险的层次性与维度将担保公司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3]。通常由若干不可控的外界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因素引发的风险为系统性风险,如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由于担保机构内部经营管理行为引起的风险为非系统性风险,如包括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在内的经营风险,包括代偿风险,资本风险在内的财务风险。

2.担保公司风险类型的分析

担保公司与商业银行虽于同一外部融资市场环境中,时常与同一家客户对象发生业务关系。但因为公司属性、业务特点、监管机构、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同,其风险也有所不同。

(1)市场风险。担保业务运作的外部市场利率、货币供给量、通货膨胀率、国际货币流动以及经济周期的阶段特征等微小变化都会引起被担保企业投资收益率的变动,进而影响担保项目的投资方向和结构、担保项目的到期偿还能力、担保的退出等环节,使得担保公司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受到直接的负面影响。一旦担保放大倍数过大,大批客户停业或倒闭不能偿还贷款时,担保公司可能会因为多家银行的同时挤兑与“封杀”而濒临破产。

(2)政策风险。政府部门指导经济工作时所作出的突然性政策转变,对于担保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有致命的威胁。一方面,国家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管理制度多是规章与规范性文件,立法层次低,其法律效率与权威性尚显不足。另一方面,近年来法律法规管理办法不断出新,前后不一的情况时有出现,尤其是初期对担保公司准入门槛较低,而2010年《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深圳、上海、广东等部分省市已提高担保公司准入门槛甚至高到1亿元,相对初期门槛较高。而小型担保公司短时间内完成大额资本注入很困难,其可能面临倒闭破产的风险。

(3)代偿风险。代偿风险是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指的是获得信用担保支持的被担保企业由于不能按合同要求按时偿还商业银行贷款,由信用担保机构代为被担保企业清偿债务,导致担保公司发生代偿事故而造成担保机构资金损失。代偿风险主要来源于被担保企业的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而这里的履约能力取决于被担保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净现金流等因素,履约意愿主要取决于被担保企业实际控制人的道德素养。

(4)资本风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担保公司对外总担保额可以放大到其自有资本的10倍,因此担保公司在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风险。对于担保公司而言,由于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支付银行代偿款而产生不确定性损失就是资本风险。因担保公司虚假出资注册、资金来源不明、经营期间抽逃资金、地方政府严重干预等原因,一旦担保机构无力支付代偿款时,信用评级就会下降,甚至无法再继续开展信用担保业务活动。

(5)操作风险。因为担保行业起步晚,发展不成熟,部分担保公司在职能定位、业务定位、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构架、风险管理、从业人员业务技术、业务产品等方面存在不足,缺乏专业的评估体系和风险评判工作,因此而引发的业务风险极可能导致担保公司亏损甚至破产。另外,担保公司主要是由地方管理部门负责审批与监管,而不是由金融监管机构负责,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地方监管机构对担保公司管理者的信用信息录入不充分,粗放式不合规经营必然带来业务风险。

(6)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由于担保公司经营管理决策的错误或执行的不当而对自身收益率或资本流动性产生即时与后发不确定性损失。在宏观经济发展的上行区间,担保公司处于快速上扬发展的阶段,但由于追求高速增长和市场扩张的过程中资本、管理、经验、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共发展过程中也在不停积累风险。一旦陷入经济下行区间,担保公司在长期战略中存在的分歧就会引发风险的爆发。

(7)法律风险。担保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非金融中介机构,在我国担保公司的法律地位仍然处于不明确的状态[4]。当前与担保公司权益相关的法律依据有公司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合同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也有各部门纲领性的规章与意见。但针对担保公司的法律法规并没有配套到位,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多侧重于债权人权利的保护与对担保行业的监管,对于担保公司权益的保护并没有涉及太多的内容。

(8)声誉风险。利益相关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担保公司进行的负向价值判断会引发担保公司声誉风险,担保公司的声誉风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内部与外部风险,是各种风险进一步延伸的结果。违规经营、民事诉讼、股东关系紧张、虚假宣传、失信行为、服务不到位等都是担保公司声誉风险的诱发因素。同时担保公司作为中介机构,短时间内的负向声誉损失放大效应与传染效应更强烈。

(二)我国担保公司风险的特点

担保行业固有的属性决定担保公司作为非金融机构,除了具有保险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风险特征外,还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1.风险的复杂性

来自内外部的任何不确定性都可能影响担保公司利益行为,呈现出极其复杂多样性的风险。一方面,作为重要的经济主体,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内部与外部风险,有关宏微观环境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经过融资市场产生一种放大效应而演变成一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担保公司本身对市场调研不足、风险管理技术落后等原因造成决策失误,担保项目的投资方向、担保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被担保企业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等主观操作行为的失误都会引发非系统风险。

2.风险的被动性

被担保客户与合作银行的信用难以对接往往是引起信用担保风险的最主要原因。被担保客户因为信用度不足才需要担保公司的信用补充取得信贷资格,这本身就是将风险转移到担保公司的过程。任一关联主体的不规则行为都可能触发担保公司风险,一旦担保公司风险暴露必定是多种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便是对自身内部经营管理进行严加防控效果也不一定显著,因为担保公司风险的产生具有很大的被动性[5]。

3.风险的渗透性

我国财政、信贷是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主要渠道,财政、银行信贷领域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财政资金受损、商业银行提高信贷门槛等都可能使被担保企业与担保公司的契约遭到破坏。尤其是以政策性担保为主的担保公司,其与财政、银行的风险关联度更高,财政、银行、担保公司任一方发生风险事件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①,引发整个融资市场的动荡。

4.风险的自担性

担保公司通过担保资金的放大承担信用风险,取得相对微薄的担保费收入。一旦被担保企业无力或者不愿意偿还合作银行的贷款时,担保公司就应履行代偿义务自担风险。虽然担保公司不能像保险公司一样通过保费率覆盖风险损失率弥补风险损失,但可以通过识别和组合策略选择性地承担风险。

三、我国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策略的思考

从目前担保行业的发展以及监管状况看,担保行业风险极可能是引发巨大金融危机的触发点,而建立一整套风险经营管理控制策略是实现担保公司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制定匹配性的风险管理战略

按照匹配化的原则实施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策略与担保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首先,对包括公司注册资本、资金流动性、担保责任余额、风险准备金、代偿损失率等进行分析,在整体上对公司的实力、公司的风险控制力、公司的组织结构有所把握,提高风险管理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匹配度。其次,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与执行需要明晰董事会决策者、中高层管理者、基层业务员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建立一个层次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再次,还要考虑各种风险相互交织时可能引发的担保危机,建立各种风险的管理环节与管理流程的协调机制。

(二)营造全员性的风险管理文化

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软环境是担保公司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主要基石。第一,各项业务、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潜在风险都可能引发一连串的风险事件,所以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意识要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链条。第二,将风险管理文化长期培植于全员上下,积极广泛的开展风险防范教育活动,重视风险评估活动,提高连接各类被担保客户与合作银行业务部门人员的风险敏感度。

(三)组建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组织

组建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组织,要从职责与权限出发,建立纵向的自上而下报告机制以及横向的平行部门协调机制(见图1)。由董事会负责审批各项风险管理战略的执行以及下一步的管理重点;由监事会负责监管风险管理相关部门的各层行为规范;由高管层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审计与考核,提高风险战略执行的有效性;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一般风险事件的处理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沟通谈判。

(四)实施全程化的风险管理流程

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而担保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通过调查、审查与稽查活动触发担保业务的潜在风险点预测风险发生的损失程度,确定风险事件对担保公司的影响大小及代偿的可承担能力。第二,根据风险类别、程度与特点以及担保业务性质、规模和可承担代偿损失,采取有效的方法规避风险谋求风险管理成本与收益的平衡。第三,担保公司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准备金充足率是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不可预期的风险损失可以反担保方式进行资本补偿[6]。

(五)运用全新化的风险管理方法

从国外成功经验看,任何风险的防范与管理都对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的方法利于对担保风险事件进行事前监控、事中控制、事后补偿。一方面,担保公司需要建立一个集信息的收集、输入、分类、处理、贮存、反馈、输出为一体的庞大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因为被担保客户多是没有能力提供反担保的弱小企业,担保公司风险不易转嫁,需要建立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担保风险评估办法,确定担保风险警戒值,对被担保企业定期跟踪检查和判断。

(六)实行综合化的风险管理策略

担保公司风险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活动、风险事件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决定其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如若采用常规的风险管理方法对担保公司风险进行防控,效果也不一定明显,所以要在权衡风险损失――资本收益的基础上对各个层面的潜在风险进行综合化管理。另外,需综合各类风险特点,在保证各类风险管理行动的连续性与有效性的前提下预测可能的代偿损失,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担保业务的发展。

(七)执行分类化的风险管理模式

各方面的风险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来自任一个层面的潜在风险都有可能诱发整个担保公司风险,这要求担保公司能以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专业化管理团队实施分类管理,合理的分配人力物力资源,对各类风险的特点与诱发因素进行分门别类的监控,施以不同的监控力度。同时担保风险的监控与防范还需要多部门的信息沟通,将风险事件损失压制到最小化。

四、结语

复杂多变的宏观外部环境下,潜在的担保公司风险点无处不在。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与规模扩张之后,加强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已是时代赋予担保公司的迫切要求。依据担保公司风险偏好特点,建立一个全面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我国担保公司长期可持续的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王玉萍.我国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分析[J].商业文化,2011(2):313-314.

[2]曹宏杰.担保公司风险形成的博弈分析[J].当代经济,2010(7):142-143.

[3]麻丽丽.商业担保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J].经济视角,2010(4):50-52.

[4]程鹏,吴冲锋,李为冰.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方法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2(1):33-34.

篇2

一、风险管理与自保公司

企业的生产经营因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而存在风险,即存在着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些风险广泛分布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和各流程。企业的风险管理,应包括风险的辨识、评估、防范和控制,是防范这些风险的理念、措施、行为的集合。按照亚洲风险管理协会(AARCM)的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在实现未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试图将各类不确定因素产生的结果控制在预期可接受范围内的方法和过程,以确保和促进组织的总体利益的实现。

一般而言,风险管理有五种方式:回避、转移、减少、保留和利用。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当外部的风险转移方式无法满足或者无法完全满足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时,企业会寻求自保,即不通过传统保险而由企业自身对风险进行控制和转移。自保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风险全部自留、建立风险基金、提取风险准备、安排“股东保单”、进行风险融资以及设立自保公司等。其中,自保公司是以成立商业保险公司的方式来为企业风险管理服务,在实践中受到企业的欢迎。

自保公司是指一个由非保险公司拥有的真正的保险或者再保险公司,其主要业务是对其母公司或者关联公司的风险进行承保或者再保险①。自保公司是在企业风险管理创新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非传统风险转移工具,称为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简称ART)。自保公司的出现改变了企业传统的风险转移模式(见图1)。

母公司的风险转移策略可以通过自保公司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直接接触而得到更好的贯彻。自保公司也通过参与这一风险转移流程而获得收益,包括获得承保收益和保费现金收益。

当然,自保公司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一般而言,设立和运作自保公司要考虑风险单位是否符合大数法则,保费规模是否足够应付运营成本以及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否成熟等诸多因素。

二、全球自保公司的发展情况

全球第一家自保公司——凤凰保险公司②成立于18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的跨国企业开始成立自保公司,到2004年,全球自保公司数量已经达到4800余家,保费规模达到560亿美元。自保公司行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领域,其主要分布情况见表1。

全球500强企业的80%都拥有自保公司。设立自保公司的著名企业也分布于全球各地。表2列举了全球主要的设立自保公司的母公司情况。另外也有很多的组织、协会以及连锁企业等设立自保公司。

三、自保公司的作用

自保公司在企业实际运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直接与保险市场联系的专业渠道

自保公司的角色非常特殊,它一方面是执行集团风险管理策略的工具,同时也是一个商业保险公司,它在母公司集团(往往是非保险类企业)和商业保险市场之间具有共性,产生交集(见图2)。

由于自保公司在市场上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因此非常容易被商业保险市场所熟悉和接受,尤其是专业的再保险公司。自保公司与商业保险市场取得直接联系后,可以最快获得保险市场的最新动态和信息,对于企业制定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非常重要。事实上,很多自保公司的管理顾问公司会在每年末做一份针对市场情况和企业经营的风险管理策略建议,并向自保公司的母公司进行报告。

2. 全球化风险管理的工具

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跨国集团而言,自保公司在其全球化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

第一种方式是,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项目进行统筹保险安排并参与风险管理。第二种方式是,实现企业制定的全球风险管理策略。作为一个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有项目的跨国公司,当企业对这些项目安排保险的时候,会受到各国保险监管和法律规定的限制。自保公司作为再保险公司则可以很正当地参与到其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中去,了解其风险转移的策略以及项目运作的信息。

3. 为母公司减少保费成本

自保公司的参与一方面可减少支付给商业保险公司的佣金支出,另一方面,可通过与国际再保险市场的谈判,获得优惠的再保险条件,从而降低再保险保费支出,减少母公司集团的总体保费成本。

自保公司如果可以直接出具保单,则可以减少支付给商业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开支。一般而言,自保公司的管理费用支出不会超过总保费的20%,换言之,保费收入的80%可以用于真实的索赔支出。

自保公司如果不可以直接出具保单,则可以利用长期稳固的再保险安排渠道增加与传统保险公司的谈判能力,降低手续费,从而降低摩擦性成本。

4. 建立风险储备基金

母公司可以通过自保公司建立长期的风险储备基金来应对长期的风险。虽然商业保险公司也会建立风险储备基金,但由于它并非承保一家的风险,因此风险基金并不一定可以保证用在本公司的风险上。自保公司承保母公司的风险,可以保证风险储备基金使用渠道的专门性,并且方便快捷。这种风险储备基金可以表现为风险储备或者累计利润。相对于建立内部安全基金而言,这是从母公司系统内转出而以商业化的方式合理存在的真金白银,随时可用来弥补可能发生的损失。

5. 获得更多的承保能力

自保公司为母公司的保险提供新承保能力,使母公司增加风险转移的宽度和深度。

自保公司的承保能力受到投入资本的限制,但自保公司的承保政策要比商业保险公司宽松,并且许多自保公司的管理公司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再保险安排项目来充分利用其承保能力。例如香港自保公司监管机构只要求单一最大风险单位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中国海油自保公司在遵从这一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安排母公司的多个保险项目。

6. 减少商业保险循环周期对企业保费成本的波动影响

费率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保险标的风险的大小。保险费率水平会随着损失记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经常性和规律性的波动,形成循环周期。因此,企业单纯运用传统方式购买保险来转移风险,保险的成本就不可避免地随之波动,这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而言是不利因素。自保公司的参与则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种波动。自保公司承保一定的风险,通过稳定该部分的承保价格来增加成本的刚性,从而使得企业的保费成本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7. 增加母公司集团盈利能力

自保公司通过参与保险安排获得佣金收入、保费收入和现金收益。自保公司因为向国际再保险市场转移风险而从再保险公司获取佣金收入;通过自留母公司的风险而获得相应的保费收入;通过各种投资手段获得承保收入的现金收益。总之,自保公司的佣金、保费收入和现金收益最终将形成利润在报表中反映出来,也会反映在母公司整体的收入规模和盈利水平中。

转贴于

8. 获得更宽泛的风险转移条件

不同资产、不同项目、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保险条款都会不一样,甚至保单文字都不一样。尽管如此,母公司仍可以通过其自保公司在全球的保险合约对转移自留部分的风险提供更为宽泛、更具有灵活性的保障条款。例如,公司甲通过其自保公司的保险合约购买了限额为1亿美元的一揽子第三者责任保险,则这一保障适用于其母公司所有通过自保公司安排的项目。对于任何一个新增加的投保项目,都可以自动获得这一保障。

9. 为母公司无法在商业保险市场转移的风险提供保障

一个企业会根据其风险管理的策略将不愿意承担的风险转移到商业保险市场上去。但有些风险却是不可保的。有可能是因为市场上不提供这种保险产品,或者市场上可以提供这种保险产品,但所要求的保费成本又超过了公司愿意或者能够承担的限度,或者市场上可以提供这种保险产品,但并没有100%的承保能力支持,或者市场上能为这种保险产品提供的承保能力是不可靠或者不稳定的。中国海油自保公司在风险转移的过程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安排井喷控制保险和井下工具保险。自保公司在对此类风险进行转移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承保了“不可保”的风险。

四、中国海油自保公司案例研究

中国企业设立自保公司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中国境内尚未对自保公司有明确的监管规定,而香港是最近的自保公司注册地。2000年8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在香港设立自保公司,公司全称“中海石油保险有限公司”(英文名称CNOOC Insurance Limited,以下简称CIL)。CIL最初资本金为200万港元,这是香港对设立自保公司的最低资本金要求。

中国海油是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炼油化工化肥、天然气及发电、综合服务、金融服务六大良性互动的产业板块,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企业集团③。中国海油所从事的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通常需要在国际能源保险市场安排保险,以转移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巨大风险。企业每年需支付5亿元人民币左右的保费,且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保费水平还在不断提高。

CIL在成立初期,由于自身承保能力低,商业保险市场提供的保险条件好,因此只是对母公司——中国海油的部分保险业务安排转分保,收取佣金,自留比例很小。

2001年“9·11”事件之后,国际能源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萎缩(见表3),中国海油同其他公司一样,面临保费成本大幅增加,保险保障范围却不断减少的境遇。免赔额水平从25万美元增加到100万美元,同时费率还上涨了25%。尤其是海上钻井所需购买的井喷控制保险,费率由4美元/英尺甚至增加到90美元/英尺。保费成本占总钻井成本的比例高达10%,远高于“9·11”之前1%的水平。

1. 根据市场变化,调险管理策略与经营策略

在保险市场承保能力急剧变化的形势下,中国海油审时度势,重新测算自留风险的大小,根据保险市场变化,做出了如下的风险管理策略调整。

1)对于油田财产保险项目,在当前的免赔额水平和费率水平下,赔付率将大大降低,CIL可以根据自身承保能力适当自留。

2)对于钻井保险项目,由于市场费率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公司所能承受的成本范围,此风险属于不可保风险。因此,在对该种风险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CIL可以根据自身的承保能力,大比例自留风险,并收取合理水平的保费,通过长期的承保策略来降低巨灾风险的影响。

3)对于建造项目,鉴于风险较大,自保公司应谨慎自留风险。

4)随着公司发展步伐的加大,CIL应尽快参与到合资合作项目的保险安排中去,为母公司的全球化风险管理策略服务。

针对母公司调整后的风险管理策略,CIL对自身的经营策略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1)CIL以转分保或者风险自留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母公司的项目中去,成为母公司风险管理的一个专业平台。

2)对于油田财产保险项目,CIL考虑小比例风险自留,对转移到国际再保险市场的风险收取一定的佣金。

3)对于建造项目,CIL考虑小比例自留或者全部转分保到国际再保险市场,同时收取一定的佣金。

4)对于钻井保险项目,CIL自留大部分的风险,以较低的费率水平来收取保费。同时规定赔付限额,将巨灾风险的影响最小化。

5)CIL参与到中国海油大型合作项目的保险安排中,不以获取保费或者转分保佣金为目的,而主要是通过CIL将这些项目的保险安排纳入中国海油的整体风险管理体系中,为今后中国海油做好全球风险管理策略和保险筹划做好准备。

6)自保公司利用自身的资源与出单公司进行谈判,将一般保险公司向被保险人收取的10%~20%的管理费控制在5%左右,降低了公司的保费成本。

经过4年时间,CIL的保费收入规模由最初的1000万港元增加到5亿港元,资本金也增加到2亿港元。资本金的增加使得CIL的承保能力不断增加,从而更加有效地执行了母公司的策略。

2. 借鉴国外经验,重视战略与管理,使CIL获得快速发展

总结CIL快速发展的经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海油非常重视风险管理,为CIL的成立提供了战略准备和管理基础

中国海油从事的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和生产活动,属于高风险行业。中国海油从成立之初就很注重风险管理,为财产和项目购买保险以转移风险。企业内部不断完善的风险管理理念为自保公司的成立做好了战略准备。

此外,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设立专门的岗位,贯彻风险管理策略并授权处理保险业务。公司制定了专门管理法规对公司风险管理策略和保险政策进行明确规定。职能的统一和明确也为自保公司的成立和运作提供了组织和管理基础。

(2)长期与外国油公司合作的历史,为中国海油自保公司的成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例

中国海油自1982年成立以来,就与壳牌、BP、雪佛龙、丹文、哈斯基(Husky)、阿莫科等国际大石油公司合作。在合作中,外国石油公司按照惯例,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等项目都提出要购买保险并写入石油合同。例如,对油田财产一定要进行投保,并要求购买免赔额为5000万美元的包括油污责任在内的第三者责任险。中国海油在对外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逐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此外,外国油公司经常利用自保公司来进行风险管理,它们也愿意合作方的自保公司参与。这些为中国海油成立并运作自己的自保公司提供了借鉴。

(3)中国海油较早进行风险集中管理,成立内部风险管理公司,为自保公司的顺利运作提供了条件

在中国海油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的初期,外国石油公司是作业者,按照石油合同规定,所有的保险由作业者安排。随着中国海油逐渐成为作业者以及自营油田的出现,中国海油开始接手保险安排,并于1993年后逐步实现集中管理。风险的集中管理为中国海油建立整体风险管理策略提供了前提条件。

1994年,中国海油成立内部风险管理公司,对投保的保费进行内部统一核算,进行模拟化商业运作。这些有益的尝试为自保公司的产生和运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4)中国海油接触国际保险和再保险市场,为设立自保公司提供了信息和经验

中国海油从1993年开始正式接触国际再保险市场,包括知名的国际再保险公司和国际再保险顾问,这些再保险公司和保险顾问给中国海油带来了最新的国际保险市场的信息。尤其是国际保险顾问,如怡安、达信等,本身也是全球最大的自保公司管理机构,它们对自保公司的运作流程非常熟悉,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为中国海油自保公司的成立提供了很多咨询服务。怡安保险顾问公司更是一手促成了CIL在香港的设立。

(5)国际保险市场持续坚挺,为自保公司快速发展创造了契机

根据国际保险市场的统计结果,1970年以来,国际上的巨灾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不断增加,在2001-2005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些损失导致国际市场的保费水平居高不下(见图3)。在这种情况下,自保公司的收益水平也自然水涨船高。

虽然中国海油自保公司还是一个年轻的公司,但其今天的成就,是与中国海油20多年的努力分不开的。在中国海油不断向中下游和海外拓展业务的大背景下,自保公司也将配合母公司发展的需要,不断解决经营中面临的许多新问题,继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PARKINSON J R. Captives & captive management for practitioners and owners. UK: Key Haven Publications PLC,2002.

[2] KENDALL R. Risk management for executives. UK: Pitman Publishing, 1998.

[3] WONG C. Bullish in China[J].Monthly Journal of Global Reinsurance , 2003 (10), 56-60.

[4] BI survey(N).Business Insurance, 2003(10).

[5] BI survey(N).Business Insurance, 2005(9).

[6] 张洪涛. 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R].2004中国保 险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7] 张洪涛,郑功成,主编.保险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 施绪金.中国企业自保发展趋势及建议[R].2004中国保险发展报告.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 闫东玲.我国发展专业自保公司的几点思考[J]南开经济研究,2005(2).

[10] 徐涟漪.自保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选择[N].中国保险报, 2006-03-10.

篇3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一、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很多的保险公司对风险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与控制,导致破产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日本就有7家保险公司倒闭,而美国的保险公司也出现了很大的危机,仅在2000到2001年就有60家保险公司破产。所以在传统的风险管理下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按照COSO的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而我国的保险公司相对发展时间较短,对风险的认识则是更加的不够全面,依旧采取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许多保险公司常年亏损,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偿付能力,造成不良的运行体制。中再集团的“汉唐事件”、新华人寿的“内部人控制事件”、中华联合的“严重亏损事件”等就切实体现了我国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高全面风险管理则是我国保险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是否能够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对保险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我国的保险业发展相对落后,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意识较弱

要想建立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首先应该从根本上意识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则对做好全面风险管理至关重要。而我国保险行业起步晚,虽然发展相对较快,但在追逐快速发展的同时常常忽略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设与健全,对于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意识相当薄弱,直接影响了全面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二)缺乏良好地风险管理架构

建立一套良好的、完整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有一套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来运行,否则就是一座空中楼阁。而我国的保险公司尚未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框架。全面风险管理对于大多数保险公司来说还属于新事物,绝大数的保险公司并没有建立相应的体系与框架。而且,许多的保险公司根本没有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或是风险管理工作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且并不能覆盖所有的风险。

(三)欠缺明确的风险管理流程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保险公司本应认真整理每个风险点,理清全面风险管理思路。可是我国很多保险公司盲目追求效率和扩张往往并不重视流程的规范性。尤其是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中,保险公司的这种不规范行为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四)缺少科学合理的风险计量模型

风险得以度量才能进一步进行管理,缺少可靠的度量标准,抵挡风险的作用就得不到有效发挥。然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还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计量模型,经济资本的计量和分配系统还没有引入,而现有的风险计量手段、会计和信息系统则都需要改进。

三、健全我国保险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

目前,全球已经有不少先进的保险公司已经开始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国保险业在国际上明显处于落后的境地,风险管理方面的缺陷严重阻碍了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因此,学习国外成功的经验,抓住发展改革的机遇,完善我国保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时的一般方法和理念,是一种企业文化,对促进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设有着积极作用。为了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公司应该首先加强文化建设教育工作;其次,从高往下依次抓起,即先从高层主管教育开始,从而一层一层影响,能够起到更好的表率作用;再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公司人员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思想指导;最后,强调全面风险管理的广泛性,全面风险管理并不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而应该是所有员工的责任,做到全方位更部门的共同努力。

(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架构

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全面风险管理运行与实施的助推器,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所以在保险公司的运营中应该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同时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统筹和协调风险管理的工作。保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理应包涵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司经营层面。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应该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进行风险的管理和评估,同时对其他部门进行监督和指导,建立各部门的风险管理系统。定期做风险评估,并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提交相应的风险管理的报告。风险管理部门应该指导精算部门和财务部门等建立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评估并控制各部门的风险。另一方面是治理结构层面,即要求董事会加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中并对风险管理负最高责任。可以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全面风险管理负责。

(三)明确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具有明确的全面风险管理流程,全面风险管理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才能使保险公司的经营更加安全和有效。首先董事会应该明确本公司承受风险的能力从而相应的发展战略。公司在经营时必须依据董事会的决策来确定业务范围,业务领域等负债结构。精算部门根据资产与负债相匹配原则来制定公司的投资目标,例如投资时间的长短,对投资收益的具体要求,并对资产负债是否匹配带来的风险进行全面管理。最重要的是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切实发挥重要作用,运用量化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估同时协调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严格控制风险,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工作。明确风险管理流程才能进一步提高保险公司的管理能力,更好的进行经营工作。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保险公司进行全面风险管理首先要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评估。不少大型的保险集团就是因为没有准确的进行风险评估而造成危机。评估风险首先应识别风险,所以全面的识别风险是首要工作,然后引进科学的风险计量模型,准确的测量了风险程度能够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在评估风险的时候,保险公司不能孤立的看待风险,应该将各种风险各部门风险联系起来,预测出风险带来的整体后果。

(五)加强内控机制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操作风险不易量化,并且不能通过其他工具进行转移,所以操作风险的管理是相当困难的。那么要想更好经营公司,减少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应该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是保险公司管理控制风险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审计体系,是内控机制的重要环节。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在公司经营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而审计体系则有力的推动了它的发展。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时,审计体系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内外部审计相结合能够更好的进行风险评估,为更好的进就行全面风险管理提供有效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1]吴定富.风险管理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风险分析,对策研究

1前言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是公司稳定经营的重要保障,关系到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与存亡。随着国家保险投资渠道的逐步开放与保险资金总量的持续增长,财务管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在筹资,投资方面的决策,资本结构的组成决定了保险公司抗风险的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2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现状分析

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了资金筹备、资金投放,资金运作与分配,在资金循环的过程中,从产品的研发,到业务员成功将产品推销到市场收取保费,理赔,提取赔款备用金额,最后再进行产品开发,从而形成货币资金。在资金流动的过程中,如遇资金紧缺则要从内、外部进行融资,如果资金有结余则可以进行系列的投资活动等。在整个资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的风险表现在筹资结构、资金使用等不合理现象,业务量与收费标准不合理现象,理赔管理与控制不严格,理赔备用金计提不准确等方面:

2.1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资本结构合理性与资本额的多少体现保险公司的承担风险能力与财务能力,然而融资决策又决定保险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性的失误会引发融资风险,比如公司的自有资金与借贷资的比例,公司债务归还期限安排不合理或银行利率与汇率变动,将直接影响公司权益,公司不能如期偿还债务等风险,从而不能保证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稳定性,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风险性。

2.2资金使用缺乏合性性,加大投资风险。保险公司向客户收取保费汇聚庞大的资金,根据我国的《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资金使用必须具有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原则。由于保险公司的性质均属于负债经营,保费最终都要返还给被保受益人。因而保险资的使用要以安全为主要原则,只有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还能有效的保障保险公司资金的流动性与收益性。

2.3费率的厘定不合理,至使保费处于不饱合状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通常采用价格战术,因而保险公司在对产品定价过程中,出现费率厘定不合理,定价不合理,对保费的收取缺乏有力的管控,为抢夺客户资源一味的降低价格,承诺高返还等优惠政策,导致保费充足率严重不足,从而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引发财务管理的风险。

2.4死帐坏帐过多,资金风险加大。为了抢占市场,获取更多的客户资源,许多业务员都会采取延迟收费或代垫保费等手段,使公司产生大量的待收保费。如客户信誉度好,能如约交纳保费就不会有坏帐风险,但是公司如对拖欠保费收取催收不利,使得保费无法全部回收,则会产生坏帐,死帐现象,导致公司现金流量减少,资金回收风险加大,同时存在较大的财务管理风险。

2.5理赔管理控制不当,赔偿成本居高不下。随着保险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在理赔的过程中存在大的风险隐患,如在处理赔偿过程中的采取的酌情赔偿或人道赔偿,使得理赔存在很多的水分;更有部分业务员缺乏法律知识存在诈保、骗保的现象,严重损坏保险公司的利益;另外理赔环节缺乏规范性与一致性,与专业化管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理赔成本不能有效控制,也是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之一。

3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管理主要从风险辨别、防范、控制与管理效果的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

3.1筹资风险控制。保险公司在筹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风险意识,在公司经营的过程中,最终实现经营目标和预期目标,总是存在一些偏差,导致偏差的原因是公司内部经营与外环境的双重影响。因此公司必须加强风险意识的培养,全面了解分析内外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更好的识别筹资风险,并对筹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与预防。同时做好风险应急预案,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其次,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为了能更加有效的预测与防范财务管理风险,根据各种风险特性实施有效的风险规避策略,风险防范策略要立足市场,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对筹资结构进行合理的调配,把风险进行分散,降到最低。最后,保险公司对筹资风险可以采取分段控制,更好的对筹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也就是在财务的计划预算的准备阶段、筹资阶段、筹资后的分析与分配等各个不同环节进行风险控制。

3.2投资风险控制策略。随着我国保险资金总持有量的不断增长,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保险资产管理面临巨大的风险与考验。首先,合理的投资金额是降低投资风险的前提条件,保险公司在确定投资方向后,要对投资项目、产品等所需要的资金量进行合理的核算与调整其投资比例。其次,对投资风险进行合利分析,对投资风险与预期收益进行合理分析,对投放资金进行合理分配,才能有效的减小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包括违约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期限性风险等。

3.3理赔环节风险策略。理赔风险主要包括赔偿支付风险,计提金的风险控制等。公司业务发展需要与理赔运行与管理有效的结合。根据不同的业务提高理赔运行与管理水平,提高客服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建立适应市场需求高素质理赔队伍,才能有效的保障公司利益,稳定客户资源。

4结束语

总之,加强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保险行业工作之重心,风险防范与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现代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必然趋势,是保险业加强财务管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慧淼.论筹资风险的防范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8)

篇5

关键词:众创空间 发展模式 业绩评价体系

众创空间作为面向大众创业者而搭建的新型创业孵化平台,逐渐成为我国创新创业的主要载体,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形成了以创客文化为主题的创新创业热潮,其中包括中关村创业大街Binggo咖啡、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等著名的众创空间。众创空间的发展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众创空间的发展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众创空间的各方面发展尚未成熟,发展创客教育、构建众创平台应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

一、众创空间概念及特征

众创空间是为顺应创新全球化新阶段,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一个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众创空间作为针对初创企业的重要创业服务载体,可以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空间、创业辅导和政策咨询等服务,对拓宽创业孵化链条具有重要意义。众创空间的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人人性。众创空间准入门槛较低且面向草根群体,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传统通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源软硬件、3D打印机等的普及使人们可以轻易地获取和使用数字化制造设备,这为人人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共享性。众创空间是一个为大众提供创业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开放性场所,能够消除时间和空间障碍,从不同渠道获取与共享知识、产品或服务的协同合作、创新成果的转化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等,为参与各方实现价值共赢。

(三)协同性。众创空间的核心精神在于分享和协作,良性的互动是众创空间发展的不竭动力。众创空间提供了一个载体来聚集各行各业中具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平台中协同合作、分享成果已成为众创文化的重要理念。

二、众创空间功能

众创空间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以开放推动创业者开发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一)思想启蒙,培植大众创新创业文化。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科技的进步往往会带来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巨变,进而带来社会结构的重组。国务院号召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不仅促进了文化创意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空间。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众创空间,必须要从转变大众思想观念、推动需求方式进步着手,对社会资源进行重组,充分发挥众创空间的引导作用。

(二)结构重组,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发展速度在放缓,经济结构在转型,发展动力在转向。经济要素投入结构由传统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型要素转变为“技术、人才、知识”等高级要素,经济发展动力由注重“出口、投资、消费”拉动经济转型为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助推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由“中国制造”时代迈入“中国智造”时代。这是我们构建众创空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促进就业,解决结构性的就业矛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发严峻。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力推广使高校推送给人才市场的供给与市场的真实需求之间的错位越来越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形势。高校通过与众创空间加强合作,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其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从而科学地缓解就业形势,实现大学生群体的高质量就业。

三、创新众创空间发展模式

(一)多维协同,构建均衡发展模式。多维协同是指以众创空间为主线,政府、产业、科研等均参与的协同机制。传统的众创空间发展模式主要有活动聚合型、培训辅导型、媒体驱动型和投资驱动型等。构建多维协同的众创空间发展模式,需要将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延伸,以综合性大学或科研机构为基础,融汇“政、产、学、研、金、中”等多因素,发展成为拥有政府、社会、企业、高校、金融、中介等众多子系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真正成为创意碰撞、资源共享、孵化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元性综合性创业鏊。

篇6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公司 风险管理 对策

自1993年第一家全国性专业担保机构成立以来,我国融资担保行业发展迅猛。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融资性担保公司7898家,全行业实收资本9255亿元,然而,平均注册资本仅为1.17亿元,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上的机构只有75家,融资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和信用能力严重不足,因而,融资担保行业的风险管理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

融资性担保公司通过承担风险、控制风险,大面积地收取少量担保费,来覆盖可能发生的小面积的代偿风险,以获取利润。它的出现最开始是源于大多数需要借款的中小企业或是不满足商业银行的授信标准,或是商业银行的授信流程对其而言过于复杂和拖沓,其借款或急需借款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融资性担保公司以其有别于银行较为死板的授信标准,对满足其要求的企业进行信用补充,作为担保并承诺被担保人不能按期还款的情况下对债权人履行还款义务,以帮助中小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因此,融资性担保公司所参与的信用业务主要是商业银行不愿涉及的风险较大的部分,它代替商业银行承担了风险,为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建立起信用的桥梁,从而引导银行资金顺利流向中小企业。但是,风险本身并不能因此消除,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只是由银行转嫁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而融资性担保公司需要靠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尤其是有别于银行或者说优于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才能减小自身的风险,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融资性担保公司所面临的担保风险是指在执行担保业务的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担保业务发生亏损的可能性。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对风险的划分,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信用风险

当被担保企业由于营运能力有限、资本结构不合理或现金流断裂等问题难以履行合约责任,或因企业实际控制人道德素养问题不愿履行责任时,担保公司就将履行代偿义务,代替被担保企业还款,从而造成公司自身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

伴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融资担保业务面临的市场利率、货币供应、国际热钱流动等都会影响到银行给予的授信额度,影响担保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同时,经济周期变化所导致经济基本面走坏时很可能导致多数企业处于经营困境,从而极大地增加违约的数量和可能性。而融资担保集中于某一行业时尤其受到行业不景气的冲击。譬如煤炭行业由于经济冬天的来临,全行业亏损,其本身资产体量又非常大,涉及的担保资金相当大,一旦危机爆发,将使整个地区的金融稳定受到冲击。

(三)操作风险

融资性担保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都会有做大做强的冲动。为了拓展客户规模,为了做够合作银行的授信额度以期拿到更高的授信额度,业务部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开拓新的业务。而优质客户的数量是有限的,同时由于逆向选择,在积极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更可能接到劣等客户的担保项目,使得风险增大。在担保业务运作中,若是没有专业的评估体系和风险判断,没有合理的公司治理和具有较高金融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从业人员,没有按照指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三查”不实,判断不准,决策失误,担保项目便可能面临失败。

(四)其他风险

融资性担保公司还会面临来自政策、法律等其他方面的风险。

如多部委2010年3月联合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成立应当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由监管部门颁发经营许可证,并凭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以获取经营资格。新规定使得过去没有拿到特有牌照,而实际进行融资担保业务的担保企业面临政策上的压力。

事实上,担保行业可分为融资担保和非融资担保。《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也明确区别了融资担保与非融资担保。按照现有的法规条文划分,融资性担保公司成立需要去省级政府确定的监管部门申请经营许可证并由金融办进行年审,其经营范围包含多项担保业务。而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只须依据《公司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即可成立,其经营范围不包括贷款担保。在此之前发生的大量担保公司跑路的大多数是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它们多是由民间资本组成,很多行为不符合现在的法律规范法规,比如涉足房地产等禁入行业,违规开展贷款担保业务,甚至涉嫌非法集资,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状况。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同时规定,监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将最低注册资本金提高到了1亿人民币。这就使得原有的部分中小担保机构由于难以募集到足够的资本金以满足最低资本要求而面临洗牌。

又如,当被担保人逾期债权被转移给担保公司后,由担保公司去向被担保人追偿,如果企业实际控制人逃避债务,转移公司财产,致使破产后没有足够财产加以执行,而向法院申请执行个人财产时可能会产生法律争议。担保人将抵押品重复反担保后,担保公司在与同业者同时追偿时又会出现顺位认定纠纷。而且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这些问题既会产生时间成本和诉讼成本,也会受到我国对于融资担保行业并不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掣肘,公司的业务成本都会显著上升。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

在存在各种风险因素的情况下,融资性担保公司自身存在的风险管理缺陷将使公司面临的潜在风险极大地暴露出来,从而使公司遭遇亏损。

(一)对公司战略目标及经济趋势认识不清

众多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公司战略目标上都有共同的特点:急于扩大规模,用较短的时候获取最大的收益。这样的特点就使得公司担保的项目多却不优,形成代偿率过高、入不敷出的窘况。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公司决策者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是公司的风险管理措施跟不上规模的扩大。同时,公司决策者缺乏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趋势的前瞻性判断,对信贷规模与经济形势之间的相关性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二)超额担保

由《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可知,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资产的10倍。同时银监会也要求与担保机构合作的商业银行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具体授信额度的担保放大倍数。但由于第三方监管不足,公司自身风险意识薄弱,银行在流动性充沛时放款冲动强烈,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实际担保责任余额超过公司自身资本十倍甚至数十倍。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就很可能导致公司净资产不足支付代偿款,致使公司破产。

(三)保前审查不严,保后监管缺失

被担保人向融资性担保公司申请贷款担保,说明其自身不能满足银行的贷款要求,所以融资性担保公司在签约担保前,必须在仔细确认被担保人已有的信用资料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入企业内部全面核查。然而,现实中,很多融资性担保公司往往轻视了资格审查和担保可行性研究,实际操作人员或是对企业运营不甚了解,抑或碍于朋友情面,或收受回扣,不恰当的担保了该项目,给公司带来潜在风险。

而一些公司在担保业务实现后,疏于对被担保公司发展状况的关注和跟踪。一旦被担保对象经营等方面出现问题,还款风险初现矛头时,不能第一时间排除或降低风险。

(四)缺乏健全的反担保措施

对于部分授信额度较大,或者被担保对象资信较低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要求被担保对象提供反担保措施。但在现实中,担保公司对反担保措施管理不到位、要求不严格,在反担保抵押物出现问题时,表现十分无力。如担保前对抵押品的估值过高或是被担保对象违约发生代偿后要求抵押品时才发现抵押品已被法院查封、冻结、扣押。

(五)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

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意识薄弱,业务流程不规范,决策机制不健全,风险计量不科学,财务管理混乱,风险识别评估失效,内部控制和奖惩机制失效,企业文化培育缺失等等。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必然导致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失去主方向,也就难免出现风险和问题。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对策

针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管理的问题,应积极研究风险和问题的特点,建立适合公司自身发展的风险管理策略,提高业务效率和规模,降低风险损失和代偿率。

(一)制定与自身匹配的风险管理战略

要制定与自身匹配的风险管理战略,就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外对内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外,公司决策层要能较为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宏观经济周期,国家政策法律的变动,讲究顺大势而为,且要有较强的应对力。对内,公司决策层应充分评析自身,如对注册资本,流动性,担保责任余额,代偿损失率,各类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比例等情况清晰掌握实时分析,对公司的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不断调整和优化,使公司战略清晰,战术得当。

(二)落实风险准备金

商业银行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具体授信额度的担保放大倍数。但或由于银行间沟通不足,或由于实际操作问题,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余额与净资产的比例可能会超过《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限定。实际操作中,除了民生银行及少数银行要求2%到5%的风险准备金外,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此项要求,只是根据担保机构历来信用状况进行授信额度的确定,如信用良好则追加授信额度。但历史不会重复,过去的良好信用不能代表将来的零风险。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自身而言,如果某笔担保业务发生违约,公司需承担代偿责任,就可以动用风险准备金来承担相应的责任,以防止公司资金周转和财务出现困难。因此,风险准备金的落实将大大增强国家对于担保放大倍数以及信用债权的总量确定,增强全行业的风险控制力,有助于金融系统的长期稳定。

(三)充分利用征信系统

融资性担保机构在拿到牌照的情况下,能够向中央人民银行建立的征信系统提供征信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包括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如今,针对部分企业办理多个营业执照或破产前资产被转移,破产后无可执行的情况,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单单将违约信息上传企业征信系统,更是上传到个人征信系统。当企业实际控制人在融资性担保业务违约,逾期无故不缴纳欠款时,融资性担保机构会将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违约信息录入个人征信系统。而个人征信系统的不良信用记录,将会给“老赖”们以后的贷款,授信,出行甚至子女升学带来麻烦。

2015年1月5日,芝麻信用等8家机构成为首批试点,获准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新的个人征信市场主体的引入,全面的征信系统的建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充分利用征信系统上传下载信用信息,将有效的防范道德风险,极大降低代偿率。

(四)重视保后监管

保前科学准确地进行风险识别和判断固然能减少风险,但却不能将所有的风险消除。保后监管同样十分重要,如果放任不管,任由风险滋生,同样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而在保后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变化、反担保状况跟踪检查,一旦发现不良现象可以及时提示风险,做好应对准备,也可以协助企业发现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五)追偿手段有效得当

当损失已经发生时,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并尽可能挽回损失。首先可以与被担保人联系,判断其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同时对其企业可执行的动产不动产进行详细调查,如果还款能力不是短暂缺失或者还款意愿不强,可立即向法院申请财产保护。如果遇到公司资产已被转移,应向法院申请对公司实际控制人的个人财产予以冻结和执行。整个追偿流程需要融资性担保公司具有法律方面的专业的人才,以在追偿过程中最大可能获得第一顺位的赔偿或是避免手段不当而使自身承担法律责任。

(六)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制定各种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级职责,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业务流程,加强对各岗位的考核,建立起相互制约,奖惩分明的内部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各级人员的经济责任制。建设全员风险管理文化,积极开展全员风险防范教育,树立员工时时警惕风险,时时面对风险的理念,提升员工在与被担保客户接触时的风险敏感度,培养全员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何红渠,孙壮志.担保公司贷款担保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报.2003(06).

[2]张惠.我国担保公司风险偏好特点与管理策略研究[J].海南金融.2011(07).

[3]马涛.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小议――风险控制措施与其面临的风险问题[J].时代金融. 2014(09).

[4]王玉萍.我国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2).

[5]刘辉.对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控制机制构建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5(20).

[6]高太平.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问题探析[J].企业经济. 2013(01)

[7]闫海,王聪. 论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发展的法制保障[J].华北金融.2014(06).

篇7

一、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是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的技术方法,也可以指经济主体用以降低风险负面影响的动态连续过程,其目的是直接有效地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将通过风险成本最小化实现。

(一)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衡量

保险公司的风险识别应从风险源、受损标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四个方面入手:

1.通过风险源的识别可以分析出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通常包括物质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政治环境风险、法律环境风险、技术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金融环境风险等几个方面,它们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来自外部,我们称之为非保险风险;

2.通过风险标的的识别可以认识到保险公司的主要受损标的是金融资产还是人力资本;

3.通过识别各个经营环节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可以明确保险公司的销售、承保、定价、理赔及投资风险与危害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保险公司的内部经营风险。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风险造成的最大危害就是企业破产,除此之外,风险还会使保险公司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丧失额外收益,这种结果也是保险公司的危害;

4.从危险因素入手,保险公司可以结合保险经营各环节进行风险分析。承保风险主要来自于被保险人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以及在外部环境作用下可保条件弱化的影响日益严重;定价风险的产生主要是违背了保险定价的基本原则,使费率水平不能弥补保险人支付的赔款及营业费用,以及合理预期利润的需要;理赔风险产生了保险理赔过程,包括审核单证,委托理赔人,确定赔偿责任和金额,理赔人员素质,通融赔付五个方面可能造成损失;投资风险来自于违背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投资后形成的金融资产组合结构的风险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中利率风险的影响最大;销售风险对保险公司的内部经营影响不大。

(二)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方法包括损失控制和损失融资

保险公司风险控制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帮助保险公司回避风险防止损失,在发生损失时努力减少风险对损失的负面影响。保险公司内部经营风险可以根据各环节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风险控制方法,普遍适用的方法是损失防范和损失减少,这一方法的核心内容是保险公司内控制度的建设;保险公司外部环境风险也适用损失防范和损失减少的风险控制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内容是保险合同的限制性条款的使用。保险公司风险融资方法的目的是为保险公司的损失支付赔偿金,并承担损失的财务后果。保险公司转移风险的方法包括再保险转移和非再保险转移两种:保险公司的再保险转移就是由再保险公司承诺承担损失带来的财务负担,保险公司非再保险转移就是风险的接受人不是法律注册的再保险人,保险公司遭受损失后由其他机构承担财务后果。保险公司的风险融资决策大多数是自留风险与转移风险在不同程度上的结合。自留风险的条件是保险公司有足够的能力承受与风险相关的最大可能损失,足够的能力是指保险公司金融资产的偿付能力。如果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低或没有控制能力,保险公司就选择转移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如果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强,保险公司就选择自留风险(内部经营风险)。较高的额外费用或交易成本会增加保险公司选择自留风险的可能,但如果风险接受方提供的服务更有效率,使转移风险的成本比自留风险更低,保险公司将会选择转移风险。自留决策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基本的权衡:一是由于增加自留风险所带来的收益,二是由于更大风险从而不确定性增加所带来的期望成本。保险公司最佳的自留风险与再保险转移决策是:将可以合理预测的损失自留,将那些可能很严重地影响偿付能力的损失进行再保险,对拥有足够分散化的股票持有人的保险公司,无论是再保险转移还是非再保险转移都不可能减少资本的机会成本,转移风险要想增加保险公司价值,就必须能够增加期望现金流。再保险转移对保险公司期望现金流的影响包括两方面:通过支付附加保费减少期望现金流,通过减少保险服务成本、减少筹措新资金的可能性、减少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及减少期望税收增加期望现金流。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最后的步骤就是对风险管理决策进行监控与评价,实施完整的综合风险管理,主要包括:1.保险公司必须解决集中控制和分散操作之间的关系,规模庞大组织分散的保险公司的办法是损失控制由当地部门分散处理,损失融资由总公司集中处理,并且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活动是一种综合功能,应当在董事会层次进行监督和协调;2.监控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决策的手段是信息管理,它包括风险交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报告及成本分摊系统;3.可以通过与第三方机构签订合同得到所有必要的服务来实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决策;4.评价风险管理决策的核心是衡量决策的效果,通常的证据是损失比率的趋势,由于很多综合风险管理措施都是一种长期活动,因此对风险管理决策的评价可能需要较长时间,风险成本是另一个常见的评价标准,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包括因为风险和不确定性所必须支付的一切费用,不仅包括直接成本而且包括间接成本。

二、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我国寿险公司内部经营风险主要表现

1.我国寿险公司业务核保不完善,承保风险还很突出,主要是重业务发展轻业务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现象还很突出;核保制度不健全,核保管理不完善;核保人员素质差;核保队伍建设不足;道德风险日益严重,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欺骗或隐瞒已存在的某种风险或故意编造保险事故的现象经常发生。

2.我国寿险公司费率管理存在问题,定价风险也很严重,主要是费率厘订过于标准化,不符合实际情况;费率管理高度统一,不利于引导保险公司专业化经营;费率审批手续繁琐,不适应业务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费率执行过程中费率监管弱化,恶性削价竞争较为严重。

3.我国寿险公司利差损风险将长期存在,主要因为盲目追求业务规模,经营体制上的弊端,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风险因素在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改变。

4.我国寿险公司投资风险表现突出,主要原因是历史形成的呆账严重,违规资金运用的问题仍然存在,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于狭窄,新的寿险产品过于强调投资收益存在引发投保人信用危机的可能,这些风险导致了我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普遍不足的局面。

(二)我国产险公司内部经营风险主要表现

1.我国产险公司保费增长过快的表外风险严重,主要是我国产险基层公司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的倾向,业务员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和效益观念,领导追求任期内的业绩不采取长期的风险控制措施。

2.我国产险公司的资产风险日益突出,主要表现是资产总量高速增长但结构不合理,隐藏泡沫,增长方式原始,高效益资产所占比重甚小。同时由于资本经营机制不规范,造成的资金结构风险也很突出,主要是资产结构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机会成本浪费现象严重,表现在经营机构的设置方面尤为明显,而且缺乏明确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对资本市场及投资渠道的调研论证缺乏科学性,投资决策的制定长官意志明显。

3.我国产险公司的核保核赔制度也不完善,承保理赔风险表现突出。主要是违反授权规定的承保理赔权限擅自承保定损理赔的现象仍然存在,违反承保实务规范要求盲目签单承保的现象时有发生,违反《保险法》及监管规定违规支付手续费的问题也很突出,业务中的逆选择及过度承保风险一直存在,夸大虚构保险事故进行保险骗赔的案件数量和金额都呈现急速上升的趋势,保险理赔人员的素质不高甚至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各种人情赔款等都会增加产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4.我国产险公司的信用风险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应收保费越来越多,单证领用管理混乱,再保险知识缺乏造成分保不能摊回的风险。

三、提高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针对保险公司可以控制和主动防范的内部经营风险采取的措施

1.加强资产风险的管理,建立宏观及微观风险管理模式,形成资产风险管理体系;定期召开风险管理会议,将资产风险管理贯穿在日常工作中;开发使用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利用VAR风险分析模型进行资产风险分析。

2.完善核保制度控制承保风险,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展业与管理同步的经营思想,加强业务质量考核,制定与利润相关的考核指标,并把这些指标作为经营者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核保制度,加强核保管理,科学设定核保权限,将核保质量同核保人员经济利益挂钩;提高核保人员素质,实行资格考核;改善核保条件,提高核保技术,提升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工作水平。

3.强化费率管理避免定价风险,建立并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不同险种的业务规模、经营期限、风险程度、技术要求,实施不同的费率管理办法,分别实行标准费率、审批费率、报备费率和自由费率;建立并实行差别费率制度,体现地域差别、被保险人差别、保险人差别;建立并实行费率稽查制度,尽快延伸保监会各地监管机构,合理确定稽查要素,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依法处理;抓紧建立费率管理法规体系,使其能够适合现阶段保险业务发展的要求并覆盖费率管理的各个方面及各个环节。

4.加强道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应提高人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人承保质量的评估体系,建立和强化理赔报案制度,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

(二)针对保险公司不能控制只能化解的外部环境风险采取的措施

1.经营者要从单纯地追求业务规模、市场份额转变到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同时要改革目前的一级法人核算体制,对分支公司实行子公司化经营,使其经营结果直接与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2.要加快培养人才,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批懂寿险、懂经营、懂管理的经营者,按人寿保险自身的内在规律去经营管理寿险公司。

3.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预定利率、非利率敏感型产品及资产管理型产品,大力发展保障型的产品,提高保险公司盈利水平。

4.实行财务再保险,提高风险转移的效率,扩大可保风险的范围并将风险直接转嫁到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来增强承保能力。

5.强化内部资金管理,聘请专业人员,增强时间效益意识和资金运用成本意识,采用先进的资金管理手段,提高资金收益率。

6.强化业务管理,严格核保核赔,提高业务质量,防范和控制风险,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中提高直接盈利水平;加强人员培训,精简队伍,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间接盈利水平;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减少环节,集中管理,提高效益,增加费差益去化解利差损。

7.积极推动长期寿险业务的再保险实施,并对以前高预订利率业务采取措施鼓励退保或转保。

8.充分利用国家降低营业税的优惠政策,争取国家给予更多的财政、税收、投资的政策支持。

篇8

【关键词】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保险理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险行业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财产保险公司主要以经营财产保险为主要业务,市场竞争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当前很多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比较弱,在经营过程中,忽略了风险管理和控制。如果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那么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财产保险公司要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一、我国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当前,我国保险行业起步时间比较晚,所以保险行业各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根据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行业特性。财产保险公司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1.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是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是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特别是地震、台风、火灾、天灾等人力无法抗拒的因素,对已经营财产保险公司来说威胁巨大。比如2016年5月18日,云南大理云龙县发生地震后,诚泰财产保险公司一次性赔付2800万元。又比如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财产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金总额超过1兆2346亿日元,创下财产保险理赔之最。随着全球极端气候的加剧,灾害事故频繁,该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带来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说,风调雨顺的年成,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相对比较好。

2.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是保险公司面临经营管理风险之一,人力资源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企业经营过程中,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缺乏风险分析能力和控制能力,无法辨识存在的风险,所以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风险。第二,保险公司缺乏风险管理制度,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公司往往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所以没有引进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所以导致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无章可循,也无法对业务人员进行有效地管理。第三,业务员不按照操作流程工作,这是保险公司最常见的问题。一些基层的业务人员,为了做好业绩,往往不按照公司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导致保单本身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从而无法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

二、提高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策略

1.建立现代企业保险公司管理制度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改革的深水区,社会各个领域正在进行改革,体制改革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企业也是如此。财产保险公司必须建立一套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资本利用率和安全性。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和风险管理制度。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将预防放在首位,建立风险防范制度。比如引进一些优秀的企业风险管理人才,对保险公司存在的风险情况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

2.精细化管理,控制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

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风险。采取精细化管理方式,确保财产保险公司稳定发展,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精细化管理也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一种方式,在风险控制方面具体步骤如下:第一,实施动态化管理,对财产保险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规律和特性,并调整险种,将少数无法获利的险种退出保险交易市场。对出现赔付率比较高的险种要仔细研究,找出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手段预防,降低赔付比率,从而获取利润。第二,对赔付业务进行有效的控制,也就是核保。在保证双方利益的同时,减少诈赔事件的发生。

3.提高财产保险公司全体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

想要提高保险公司风险防范意识,首先要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始终将风险防范意识贯彻到各个工作环节,业务人员按照工作流程办理业务、降低操作风险。保险公司定期开展相关风险控制的培训课程,向员工介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防范策略,提高工作人员防范意识和管理风险的能力。或者结合企业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其成功或者失败的主要原因,提高工作人员风险管理防范意识。

三、结语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虽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因素。所以财产保险公司想要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那么就必须从企业内部入手,建立财产保险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创新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促进财产保险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西媚.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8):51-5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