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智慧农业发展水平8篇

时间:2023-07-21 09:15: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智慧农业发展水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智慧农业发展水平

篇1

关键词:现代农业;吉林农业;农业科技;农业发展;“三农”问题

现代农业指的是智慧农业,是与工业4.0或后工业时代对称的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不同于农业产业化,也不同于农业工业化,而是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的自动化、个性化、艺术化、生态化、规模化、精准化农业。现代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的根本途径。现代农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应用现代经营方法理论来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吉林省作为国内的农业大省,应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均社会总产值等13项指标完成情况看,吉林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农村生态环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恩格尔系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都比较好,达到初步农业现代化达标率的75%以上。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均社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劳动力素质4项指标,仅在35%左右,反映出吉林省经济指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呈现负向增长,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生产效益差,县域经济欠发达,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等主要问题。如何加快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突出重点,进行布局调整,抓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搞好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抓好优质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1.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

1.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

1.4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1.5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

加快农机具推广步伐,建立农机发展多元化投入的新机制。

1.6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1.7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引进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吸引人才,扩大招商引资,开拓国际市场。

1.8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工业),放开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1.9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2吉林省当前农业发展中科技的应用

农业科学技术主要是指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在一些领域形成了局部优势。近年来,吉林省农用机械拥有量全面增长。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继续回升,小型拖拉机发展势头不减;收获机械连续几年都有较好的发展,联合收割机的发展突飞猛进,农机装备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组织实施了一批优质良种产业化工程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种子质量监控和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吉林省还建成了“农友网”、“吉林省农业经济信息网”等涉农网站,构建了吉林省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利用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开展了农作物栽培、土壤墒情监测、灾情预报等工作;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节水灌溉、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反季节农产品生产等领域。

3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分析

3.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愿景

根据吉林省对农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进行前期文献研究,并结合实地调研对照前期文献分析结论及调研,经行业专家咨询论证再次确认,去掉技术重要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但产业化成本高的因素,得出吉林省在“十四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质量标准制定技术,玉米种植的量化技术,尽快出台优质生产补贴及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吉林省应该在中期(5~10a)优先发展的技术为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手段、良种产业化繁育技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研究、新品种选育的分子育种技术、病虫草害快速监测技术(包括应用卫星光谱等先进手段)、多靶点治疗机理研究、杂草防治新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农药减施技术、肥料减施技术、病虫菌害防治技术。除此之外,在远期吉林省还应该在产品的推广营销上提前布局,重点发展。吉林关键技术发展路径可分以下几类,自主研发,主要是选择吉林省科研基础好,相关创新资源充分且并不急于解决的技术问题;自主研发与联合研发的选择,这类技术主要是对于时效性要求较高,目前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需要通过技术引进解决,这类技术吉林省并无科研创新储备,而且对于技术需求的要求较高。根据专家讨论和技术预见的结果,吉林省关键技术的实现时间集中在2021—2027年期间。但总体上,多数技术的实现还需要8~9a左右的时间。依靠吉林省相关发展规划,建议未来吉林省可以在质量标准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综合开发方面增加科技立项支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3.2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

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农民政治思想水平不足。当代农民要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较强的学习能力、主动学习的态度以及一定的创新精神,这些都是一直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所不具备的。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农业的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应用信息化农业生产工具促进农业生产的一种发展模式,其显著的特征是农业生产环境资源数据的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农业科技教育的信息化以及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5个方面。有研究显示,现代农业有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农产品的竞争力等作用。中国的农业整体上正处于从农业电气化向农业自动化过渡的阶段,而现代农业则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的过程一般由以下3个阶段构成:农业电气化,其标志就是技术上可实现的农业生产绝大多数环节实现电气化;农业信息数字化,其标志是包括运输销售等农业生产的全流程数据信息数字化;农业智能化,也就是建立能够自动完成农业信息的处理,提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必要科技情报。

4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4.1大力推广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

引导企业通过合同契约、投资入股、资产参与等多种形式,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和帮助小农户进入专业程度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带动脱贫,增加经济收入。

4.2试点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如,吉林、通化优质水稻生产基地、长白山区的食药用菌生产基地、松花江两岸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白城地区的小杂粮生产基地以及延边的优质苹果梨生产基地等,通过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拳头产品,促进产业集聚,转变发展方式。

4.3在农业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开展技术研发

实现传统农业的技术升级,优先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的高科技并实现其产业化,力争在应用作物新品种选育、生物反应器技术、基因工程研制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逐步形成农业高科技产业化。

4.4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把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广泛运用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扩大培育对象覆盖面,努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4.5依法保护耕地、水资源和基本农田,提高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调节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方向,实施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农业的保险面,提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少农民财产损失。探索建立符合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政策性支持和保护体系。

篇2

关键词:信息化;计算机;指数

中图分类号:F424

当前,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全球信息化浪潮不断高涨,正在演变为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和产业革命。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本文从分析信息化发展指数入手,研究如何提高丽水信息化发展指数,进而提高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加快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1 丽水信息化发展基本情况

根据《2013年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丽水、衢州两市属信息化发展指数第三类地区,即信息化发展较低水平地区。这类地区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低于0.740,平均达到0.725,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4.1%和第一类地区的74.5%。

1.1 全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八八战略”和“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积极开展“智慧政务”试点项目,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扎实开展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服务年活动,深入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全市信息化水平和信息产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经测算,2012年全市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为0.731,比2011年提高0.045(见表1),其中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知识支撑和发展效果五项分类指数分别达到0.663、0.914、0.702、0.866和0.493,比2011年分别提高0.022、0.029、0.074、0.007和0.098。

表1 丽水市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与分类指数比较

基础设施指数 产业技术指数 应用消费指数 知识支撑指数 发展效果指数 总指数

2011年 0.641 0.885 0.628 0.859 0.395 0.686

2012年 0.663 0.914 0.702 0.866 0.493 0.731

1.2 全市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特点

(1)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知识支撑作用增强。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信息产业的宏观环境及技术层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2012年产业技术指数达0.885,在五个分类指数中最高;(2)信息发展效果良好,应用消费日趋广泛。随着全市经济的稳步发展,互联网用户数快速增加,电子政务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用于信息消费的支出不断增加;(3)基础建设扎实推进,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随着三网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市已建成了广播电视并重,农村城市并举,无线、有线、卫星、微波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的广播电视网络覆盖体系,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1%;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8%。2012年,全市基础设施指数达到0.663;(4)民生项目加快建设,群众体验渠道增多。近年来,丽水各家通信运营商紧紧围绕丽水市经济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了网络的宽带化、光纤化和智能化,形成覆盖全市光纤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通信手段的立体型、智慧型通信网络。

2 当前信息化指数显示的问题

2.1 全市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2012年,全市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从高到底的顺序依次为:莲都区、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县、龙泉市。测度结果显示,我市整体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地发展仍不均衡,各地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

2.2 信息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从信息化综合评价看,目前还存在部分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过低,县(市、区)之间差距过大,部分县(市、区)信息化水平排名比上年有所下降等问题。2012年,9个县(市、区)的信息化发展指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62。

2.3 信息化“短板”值得重视

通过对2012年信息化五个分类指数进行县(市、区)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信息化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从五个分类指数来看,发展效果指数差距最大。2012年最低发展效果指数仅相当于该分类指数最高值的39.8%,其次为应用消费指数,最低应用消费指数相当于最高值的74.2%.

2.4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较弱

从统计路径分析,目前大部分信息化统计原始资料来自电信、移动、联通等主要信息化运营商。各县(市、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所属的信息化队伍普遍偏弱,部分县尚未完善组织机构的建立,缺乏更加可靠和全面、综合的统计分析队伍。

2.5 信息化统计范畴未全覆盖

近年来,丽水网络和电子产品、移动互联网终端逐渐成为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生活用品的技术与信息含量越来越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终端。互联网普及率、数字有线电视普及率、手机普及率、宽带普及率、家用电脑普及率、“市民公交卡”覆盖率等指标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个城市生活工具数字化的实现程度。

3 提高丽水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对策和建议

3.1 以“全省指数”为标杆,提高各类信息化指数

浙江省的信息化发展指数计算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对每个具体指标进行标准化计算;再采用简单线性加权的方法,分别计算出各个分类指数;最后通过各个分类指数加权计算出总指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DI为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的数值。

n为信息化发展指数分类的个数。

m表示信息化应用水平第i类指数的指标个数。

Wi为第i类指数在总指数中的权重,且 。

Pij为第i类的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Wij为第j个指标在第i类指数中的权重,且 。

我省指标体系借鉴了国家统计局相关信息化发展指数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浙江的实际情况,致力于引导各地不仅要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要重视信息化应用和效果,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加速融合。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信息化发展指数的统计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信息化建设中的“短板”问题;

3.2 以“智慧政务”为抓手,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

加快“智慧政务”试点建设,着力完善和优化政务云平台建设,做好“智慧政务”推广和应用,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向公众提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推动政府从管理型走向服务型、智慧型,提高政府工作的精准度、敏捷度。加快“云”迁移力度,全面推进项目建设。2003-2007年是丽水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高峰期,按照信息化建设系统应用周期测算,今后几年内,各部门大量的信息化设备将需要更新换代。为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要加快“云”迁移的力度,实现部署在“政务云”平台上的项目数量有明显增加。强化“政务云”优先、公共服务优先理念,重点支持涉及医疗服务、教育培训、社会公共服务等公共领域的“政务云”优先发展。推出智慧丽水微信、科技项目申报、教育资源共享等一批“智慧政务”体验项目,依托“智慧微信”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让广大市民真切感受到“智慧政务”服务的优越性;

3.3 以“无线城市”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部署新一代宽带网络,全面开通市区182个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络站点。推进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培育发展物联网产业,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不断完善网络布点,建设宽带应用网络设施。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4G的推广应用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加大落后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地区信息化水平差距,促进协调发展;

3.4 以“两化融合”为抓手,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信息化社会普及水平分别从电信、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等三个方面选择代表性指标。“两化融合”基础上的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是新型工业化,更多的体现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高技术含量、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推进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加快重点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大力发展智能生产工具,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推动创新研究和开发设计等生产制造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提高生产制造全过程工作效能,加快推动我市从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3.5 以“农业信息”为抓手,提高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

加大农村信息建设投入力度,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服务手段,促进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和信息自由流动、有序对接,从而有效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协调发展。要面向广大农民和农村,从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和搞活农产品流通两个方面,大力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同时让农民充分享受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实惠。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根据农业发展的地方特色,建立地方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渠道,让地方的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和地方的文化建设形成互动的局面。让农民在信息化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和收获急需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经信委,2013年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R].

[2]张瑜.信息化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CSSCI来源期刊),2011(08).

[3]张新红,于凤霞,刘厉兵.信息化城市发展水平测评[J].电子政务,2012(Z1).

[4]张新,马建华,刘培德.域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价方法及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2012(03).

篇3

《规划》与“十二五”规划最明显的差别,是粮、棉、油产量到产能的变化: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2650万吨,棉花产能30万吨,油菜籽产能260万吨。也就是说,不一定追求产量这个硬指标,但仍然要保证具备达到一定产量的生产能力。

到2020年,我省城镇化率要达到61%,意味着4000万人口将住在城镇,这也意味着食物消费刚性增加。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端在自己手里。基于此,《规划》提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物质基础。围绕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新增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15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0万亩。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旱涝保收、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3570万亩。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规划》要求深度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提质增效。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增强科技与人才支撑力,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搭“互联网+”快车重点实施五大行动计划

《规划》提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重点实施“互联网+”生产、市场、服务、管理、创业等五大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智慧农业(000816,股吧)、精准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促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推动农业大数据创新发展。依托“12316”三农综合信息平台,加强农业智能服务及行政管理指挥系统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上下互通、众筹共享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格局。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将农村电商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作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区)建设,加强农村电商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

三大产业融合打造10条优势产业链

“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把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和绿色发展理念引入农业,积极探索“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构建多业态、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划》提出,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推进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以地理标志农产品(000061,股吧)为重点,发展“一村一品”,将其作为农村“强基础、兴产业、促脱贫”的重头戏。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与价值链。在全省打造粮棉油、食用菌、柑橘、茶叶、生猪、肉禽、禽蛋、淡水鱼和小龙虾10条优势产业链。

发展农业第三产业,拓展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打造全省融合发展样板。

实施绿色兴农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规划》提出,大力实施“绿色兴农”发展战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强化耕地资源和野生植物(药材)、畜禽、水生物等农业资源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初步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做到“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控,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全力帮困扶贫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规划》提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现资金、项目、技术、要素覆盖,提高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篇4

2016年,铜仁市将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同步”发展,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和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三大跨越工程,着力扩投资、增融资、招外资、撬民资,着力抓产业、引企业、扶创业、保就业,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实现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良好开局。

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

抓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抓好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快“云上铜仁”建设,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工业、电子商务、食品安全“七朵云”建设,打造“数据铁笼”;深化大数据交易、梵净山生态健康养身指数等应用合作,建设大数据服务外包呼叫中心。

全面加快以水、酒、茶、食品、中药材、休闲养生等为重点的营养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加快梵净山生态养生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培育百亿级大健康产业集群。

加快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建设,推动沿河核电规划建设,推动合金材料、锰锂电池材料、锰盐等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引导支持园区经营公司从单一融资平台向复合投资经营平台转化,推动产业园区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社会化、经营管理市场化发展;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聚集高端和成龙配套项目,提高园区集约集聚发展水平。

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引领消费的最大举措。

坚持“先环境、后开发,先规划、后建设,先储备、后出让,先安置、后拆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和“高端化、精品化”理念,打造持续性和宜居性城市。

坚持把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作为首要任务,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强化红线、黄线、蓝线、绿线、紫线“五线”控制,做好城市风貌建设管理。

扎实开展主城区城市功能“十大提升”工程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实施工业园区、城市农业公园、城市湿地或山体森林公园、教育卫生及文化产业园区、市民广场公园“五园兴城”,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坚持把农业现代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基础。

坚持把山地高效农业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基本方式和根本途径,力争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扎实抓好农业园区提质升级,大力提升3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装备水平、科技水平、产业化和景区化水平。扎实抓好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重点抓好茶叶、蔬果、食用菌、中药材、油茶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农业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创新专业合作社、生态农庄、家庭农场培育模式,积极构建农民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业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扎实推动在电商主体培育、电商平台建设、“铜货”上行等方面实现提升,加快形成“政府推动、示范带动、主体涌动、园区联动”的发展格局。

坚持把旅游产业化作为跨越发展的最大潜力。

全力打造顺应高铁经济时代趋势的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开启铜仁“旅游+融合”发展新征程。

大力推进农旅深度融合,依托3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中药材、特色食品等农业资源优势,打造一批融培育、栽种、旅游餐饮、休闲度假、交易为一体的特色观光农业基地和休闲农业、创业农业基地,培育一批休闲牧场、休闲渔业基地。

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深度挖掘“一山两江四文化”内涵。全力推进旅游与养生养老等大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避暑休闲、温泉度假、健康养生、旅游养老等新业态,推进医药产业开发,打造健康养生服务体系,建设世界知名休闲养生目的地。

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改善民生的最大承诺。

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着力打牢“两个基础”:打牢精准识别这一最根本基础,打牢作风这个关键基础,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贯彻落实“三严三实”的实际行动。

着力做到“三个强化”: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发展;强化公共服务供给。着力实现“三个突破”:在易地搬迁脱贫上取得突破;在生态补偿脱贫上取得突破;在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大额医疗费用救助上取得突破。着力做到“两个兜底”:对无劳动能力的低保户,以及大病、严重长期慢性病患者,残障智障家庭进行兜底;对因学致贫建档立卡户,以及因学返贫户融资扶贫资金担保和贴息进行兜底保障。

坚持把实施大生态跨越工程作为共享发展的最普惠福利。

坚持把大生态作为最普惠的福利,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切实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全力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崛起和绿色惠民。重点发展一批有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生态林业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一批集产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深度开发一批休闲、度假、养生生态旅游产品,形成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名牌产品、优势企业和支柱产业,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

坚持把“抓四资促四业”作为赶超发展的最有力抓手。

千方百计扩投资,全力推进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生态环保、产业布局、基层基础发展“七张网”和社保低保、医疗医保、教育发展民生“三张网”建设,争取更多项目、产业纳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千方百计增融资,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用好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众筹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推动金融业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千方百计招外资,建立外资参与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外资引入政策体系,拓宽外资引入渠道,优化外商服务管理;千方百计撬民资,强化PPP项目策划包装,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项目建设,释放民间资本活力。

持之以恒抓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推动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大数据、大健康、大文化等新兴产业;持之以恒引企业,用好苏州市和大连民族大学对口帮扶机遇,引进更多企业落地,推动铜仁・苏州工业园加快建设;持之以恒扶创业,扎实推进“三证合一”“先证后照”等改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持之以恒保就业,探索建立重要产业、重大项目就业岗位对接机制,建立重点企业用工联系制度,稳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

坚持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保障发展的最有力支撑。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航空、城市道路、轨道交通、通村通乡公路、城市综合管廊“八路”共建战略,重点推动贵阳至襄阳高速铁路,铜玉城际铁路向北经凤凰到张家界、向南延伸至从江接贵广高铁等建设,加大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力度,为实现县县通高铁或城际铁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乌江、锦江、舞阳河三大水系为重点,以河流、水库、山塘为支撑的水资源网;力争推动思南花滩子、江口民和等大型水库工程开工建设。

加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风电、生物质能、核电站、页岩气、天然气等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网和以产业发展、城乡居民用电用气输配管线优化布局为重点的能源保障网。

加大现代通讯设施建设,突出武陵山区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心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构建以三网融合和全域免费WIFI建设为保障,以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智慧政府高效安全运行为目标的“出市宽、市内联、覆盖广、资费低”的现代通讯网。

篇5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综合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在快速发展经济的状况下,我国乡镇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显露出许多弊端。首先,是我国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我国的乡镇发展普遍落后,所以现在政府正在大力发展乡镇经济。由于我国是国际上的农业大国,所以以前的乡镇经济发展模式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虽然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单一的农业经济模式已经渐渐不能满足我国的乡镇经济发展了,所以现在就逐渐涌现了一批批乡镇企业,立足于乡镇,同时也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其次,是我国乡镇的居民和劳动力不断减少。由于传统的农业经济满足不了人们的经济需求,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乡镇居民就选择离开乡镇,到更发达的城市去谋求发展。而有一部分家庭不愿意离开世代居住的家乡,家里的年轻劳动力就到外地务工。这使乡镇的劳动力锐减,而且大大增多了乡镇的“空巢老人”和“空巢儿童”的比例。以现在这种趋势,老人没有人去赡养,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是很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所以我们应尽快发展乡镇经济,以城市带动乡镇,使乡镇的发展水平能够逐渐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才能尽量减轻这种“空巢”现象。再者,就是乡镇的财政收入减少。自从国家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乡镇农民的负担越发减轻,也吸引一小部分外出务工的年轻劳动力回到自己的家乡务农。但是效果也并不是很明显。不过由于取消农民的赋税,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县镇政府的收入,乡镇政府的收入减少,就只能靠企业投资来进行建设和发展。若没有企业投资,乡镇的建设就成了一个难题。乡镇得不到好的建设,及时取消了农民的赋税,许多年轻人也不愿意在没有发展的乡镇生活一辈子,他们会更愿意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发展。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乡镇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平衡乡镇经济的发展情况,均匀分配劳动力,大力建设乡镇的基础设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展我国的经济,从而有效地转变经济模式。

二、如何转变我国乡镇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的国情决定我们经济的发展方式应该是农业和工业共同发展。所以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时,农业和工业都要抓,并且要让农业和工业平均发展。在大力发展工业,兴建工厂时,也要注重农业的发展,在不破坏农田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型工业,以达到农业和工业共同和谐发展的目的。那么具体该如何转变我国乡镇的经济发展方式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优化农业结构。现在的人们的品味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营养,又要美观,还必须是绿色食品。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要求就是吃着放心,无毒无害,营养丰富。这对现在乡镇的农业发展是一个机遇。生产这种农产品虽然需要投资,但是一旦发展起来效益也是非常可观。所以乡镇政府应该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来调整农业结构,在农业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使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够使质优价廉,营养丰富,打造乡镇的特色农产品。这样既能增加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又能建设乡镇特设农业产业链。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经济想要得到发展,光靠农业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有些乡镇的土地贫瘠,农业的效益极低,农业不论如何带动都得不到切实的发展。这时,就需要乡镇政府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结合乡镇自身优势,比如矿产或水力资源,建造工厂,吸引企业来投资,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会比农业发展方式更加迅速。这就是我国传统的“靠山吃山”的思想。我们不得不钦佩古人的智慧,社会和科技远远没有现在发达的古代,就能想到这么浅显易懂而又发人深省的哲学思想。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如果乡镇的风景优美,或历史悠久,完全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产业是今年来逐渐流行起来的第三产业,这种产业可以从根本上推进城镇的发展。因为乡镇一旦发展旅游业,游客增多,就会带动乡镇的餐饮业和娱乐业,乡镇便会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所以发展旅游业也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有效出路。

篇6

示范区领跑现代农业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叶贞琴介绍,前两批的153个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领跑全国,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831亿斤,占全国的2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2亿亩,超过50%,远高于全国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增幅超过10%。

现代农业示范区采取“省部共建、地方为主”的建设方式,中央部门在规划编制、建设管理、经验推广、科技对接、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经过多年努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按照2014年的监测评价显示,江苏太仓、上海浦东、北京顺义等20个示范区已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成为引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

“我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呈现出高、强、新、快四个特点。”叶贞琴司长说,第三批示范区刚刚认定,从前两批认定的153个示范区来看,现代物质装备水平较高,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超过50%;现代科技运用能力较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6%;现代经营方式较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50%,农户参加合作社的比重超过45%;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农业增加值达到3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以上。

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在详细介绍中说到,全国283个示范区点状分布在全国各个区域类别、各种地形中,其中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示范区较多,草原、丘陵、山区和渔区等也有特色鲜明的示范区。在主导产业上,13个粮食主产省的示范区总量达到173个,约占60%,普遍以粮食、肉类等为主导产业,另外40%示范区的主导产业为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产业。

“转变发展方式成为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线。”钱克明说,农业部把“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示范区建设评价的重要内容,赋予20%的权重,重点监测耕地保有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单位能耗创造的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等指标,不少示范区逐渐形成了种植、养殖综合利用循环农业产业链。

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显成效

此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正式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志着红河州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2013年以来,云南红河州蒙自市草坝镇共投资1.6亿多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电直接通到地头,政府还提供每亩300元的节水设施补助。”打那以后,草坝镇的农户董超换掉了发电机,在大棚里装上了微喷设备。“用发电机浇一亩地要20多元,现在用微喷设备只需5毛钱的电费,用水量也比从前少了七八成。”董超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比起漫灌,微喷还能在大棚内形成一个独特的小气候,有利于植物生长,能提高30%左右的产量。

现代农业设施的运用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2014年,红河州、县两级共整合项目资金近20亿元,完成了示范区7.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建成覆盖2.3万亩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修建道路260.2公里,逐渐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线连片、片成景”的现代农业设施体系。

在此基础上,区内部分地区先行先试,利用“智慧农业”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农业管理由粗放型向定量化、数字化、精确化转变。得益于政府投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力度的持续增大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示范区的带动下,2014年红河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0.4亿元、增加值216.3亿元,分别增长9.5%、8.2%,水果、蔬菜和肉、蛋产量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篇7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任务导向;湖北省

一、引言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顺应时展潮流、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破城乡二体格局、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2015年全国两会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年全国两会重点强调“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内的8大行动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视。

湖北是农业大省,目前正处于建设农业强省的关键时期。“互联网+”发展水平是全面推进湖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推进湖北农业改革和湖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式,是实施精准扶贫和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以农业信息化与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等为主要内容的湖北农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对于优化湖北现代农业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创新现代农业流通方式,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湖北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实现湖北引领中部地区优先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湖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十三五”期间,是湖北省全面推进新型“四化”,即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互联网+”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途径,基于湖北“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与挑战,任务十分艰巨。

从科技发展趋势看,当下,新一轮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发展,大数据、智能网络应用掀起一阵阵浪潮,为基于“互联网+”的湖北现代农业发展营造了强大的势能。国家和省领导的重视及相关的扶持政策为“十三五”时期湖北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农业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备,互联网消费日益增多,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加快融合,由图1可知近年来我国城镇和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都在稳步提升,这为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湖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从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省需求看:资源环境压力日趋增大,亟待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小规模的农业经济存在时间长,亟须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农产品价格普遍不高,农民增收空间有限;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具体数据参见图2,这些都为发展“互联网+”湖北现代农业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但当前我省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才刚开始发展,农业基础较差,发展水平比较滞后,总体状况并不乐观。客观上,湖北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时期,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还未充分结合。思想认识水平较低,基础条件急需改善,科技创新力度不足,体制机制依旧落后等都阻碍了湖北现代农业的发展。此外,我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前后有追兵,内外有压力,竞争形势异常严峻。一方面浙江、广东、江苏等地电子商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而我省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仅为排在首位的浙江省的1/5,与国内先进省市差距明显。另一方面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加快了在我省农村的扩张步伐,淘宝、京东、赶街网等电商平台与我省多县开展合作,这将会对供销社在农村流通领域的地位形成挑战,对农产品、农用物资以及日常消费用品等传统行业造成冲击。

三、“十三五”时期湖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大力推进湖北农业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1.构建全省“互联网+农业”公共服掌教āR谰荨豆赜谝孕吕砟钜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若干建议》(鄂发(2016)1号)和《湖北省农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的具体建设目标并结合我省当前农业的实际情况,整合各部门和各领域之间的信息资源,利用湖北农业信息网等官方网站,围绕农业生产销售的各环节和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研发服务等内容,构建以农业大数据为中心,由农业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行政监测与指挥调度系统组成的湖北省“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建立全省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以便于进行灾害预警、监测土壤水质、预测市场波动、监测并控制重大农产品疫情、做出科学决策等。

2.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十三五”时期,湖北省应广泛推进12316信息服务系统与基层农业服务系统结合,为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提供12316公益短信服务和语音电话咨询服务,提供农业生产、经营、销售、推广和政策新规等各类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在全省农产品生产重点区县试点建设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解决农村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二)实施湖北农业电子商务“腾飞计划”

通过财政支持和示范带动,大力实施湖北农业电子商务“腾飞计划”。力争在“十三五”末,即2020年,建成5-8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业电商示范园区和20家省级农业电商示范园区,培育5-8家在全国范围内富有影响力的农业电商企业和30家省级农业电商企业,电子商务在农业龙头企业中达到70%的普及应用率,打造300家农业电商示范村,100家农业电商示范合作社,50家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引进8-10家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进入湖北农业生产、加工、销售领域,农产品电商销售总额和所占比例均进入全国前列。

1.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尽可能地降低物流成本。“十三五”时期,要积极发展应用农产品保鲜技术,使鲜活农产品的保鲜期延长。这就需要大力建设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构建智慧物流平台,特别要加强配送点、取件箱等终端物流设施的建设,全面建成社会化的冷链物流体系。此外,还要提高仓储建设的标准,重点加强建设偏远地带的仓储设备。

2.探索“基地+城市社区”鲜活农产品直配模式。建立健全的服仗逑担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智能化管理,为农产品的播种、收割、采摘以及实时产量等提供各类信息;建立鲜活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网络对接平台,收集农产品采购商的信息,并结合农产品生产基地拟定销售计划;建立农产品社区直供系统,设立农产品的临时储货柜和提货柜,方便农产品购买与提取;自建或者依靠第三方,创建全程的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农业等相关部门要争取打造1-2家在全国富有影响力的“基地+城市社区”鲜活农产品直配品牌,让其成为我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一大亮点。

3.探索“批发市场+宅配”模式。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电商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结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在集货、仓储方面的优势与电商企业便捷的销售渠道,利用社区小超市、小店铺等来设立提货点,健全物流系统,满足配送服务需求,探寻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电商企业合作“配送到户”的销售模式。

4.搭建农资网上销售平台。通过利用大型农业农资电商平台、农业信息传递平台以及供销社等现有平台,促进线上线下结合,全面推进农资的网络销售,由电商配送农资直达县市;电商企业要扩大宣传,使更多农民了解、熟悉并能熟练地在网上购买农资。

5.搭建休闲农业电商平台。促进城市郊区的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并推进区域内的休闲农业资源整合,以餐饮、住宿、钓鱼抓捕、鲜活农产品及加工农产品购销等为主要服务内容,使游客能亲身体验农村生活,借此使得鲜活农产品得到推广;同时依托标准的接待服务、地理信息系统、移动定位服务以及信用评价体系,创建统一的休闲农业网上推广平台和监督管理系统,实现农业休闲资源网络直销。

6.制定农产品电商标准体系。支持电商企业制定涵盖鲜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农资在内的农产品销售、配送、售后服务等行业标准,并鼓励快递公司拟定符合电商企业农产品配送需求的服务标准。

(三)开展湖北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

农业物联网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所形成的传感网,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环节的信息,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等传输通道传递信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确定发生问题的确切位置,确保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继而实现农业集约化、高产化、优质化、高效化、生态化和安全化的目标。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促进我省农业结构改革、农民扩收。建议我省“十三五”时期,大力开展湖北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围绕农业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与创新、建立30个农业物联网产业示范点、实施省级农业物联网研发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大力培养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人才4个方面核心工作,沿着微小、可靠、低成本、生态节能的智能化方向,重点在以下几大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

1.农产品质量安全应用。(1)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全流程追溯体系,构建湖北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如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精准监测,方便对农业资源的规划监管,加强上下游溯源体系对接和信息共享,了解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确保食物安全卫生;(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安全识别技术,充分收集农产品各时期的生长信息,实现我省重点品种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获取和监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2.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应用。近年来,湖北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如农业资源长期透支,农业面源严重污染,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等。“十三五”时期,要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我省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方面的应用,来有效解决湖北农产品生产领域对水、土地、气候及周边生物造成的危害,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3.农产品新型物流应用。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监测等各环节,要积极引领农业物流企业广泛运用农业联网、RFID、二维码等技术,有效地提高农业物流效率,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鼓励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运用物联网技术,鼓励建设网店、连锁店等新型农产品流通形式。

4.农业信息服务应用。一是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各级平台各司其职,提供完善的短信、微信等各类信息服务;二是加快农情信息体系建设,获取一系列详尽的农业资源信息,实现信息化的农业资源管理,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

5.农业防灾减灾应用。我省农业防灾减灾任务较为繁重,可以利用物联网的定位、识别、监测、追溯、记录等功能,发挥其在灾害信息搜索、监控预警、灾害求助和灾害物资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6.农情监测和市场监管应用。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实施我省农情管理,实现对全省农业重点品种和企业的智能监测和管理;借助物联网技术提高农业行政部门对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的监督和管理水平。

7.农药、饲料安全保障应用。目前我国农药、农业饲料生产质量难以保证,安全评价和预警能力不足,农药、饲料安全信息难以共享、基层的监督力度不足。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饲料安全保障系统,便于管理部门监督管理饲料安全、确保我省农业生产源头安全的需要。

8.推动制定农业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物联网标准有利于提升国际物联网技术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相关技术还未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产品差异仍旧很大,没有统一的标准阻碍着行业的发展。

篇8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河南郸城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286-02

郸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黄淮平原腹地,全县辖9个镇11个乡、1个国营农场、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共有572个行政村、17个居委会,总面积1 270 km2,耕地面积为9.27万hm2,总人口为1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0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地处暖温带南部,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为季风半湿润气候,全年温度适宜,四季分明,年日照时数平均2 094.9 h,无霜期历年平均223 d,全年降水适中,年平均降水量785.1 mm,热能、光能、水分等气候条件比较丰富。县域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沙颖河、汾河、清水河等顺势流过,很适合农业灌溉。优越的地理、地质、气候条件使全县以种植为主的大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1 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 粮食生产情况

近年来,郸城县立足实际,扎实推进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 hm2以上,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25万t以上。截至2015年,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了12年连增,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郸城县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夯实农业基础的主攻方向,多措并举,深挖潜力,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1.1 落实良种良法。以实施良种补贴项目为支撑,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加快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逆品种的推广与应用。主推了适期足墒播N、配方施肥、化除化控、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关键技术。

1.1.2 充分发挥农技服务组织作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站建设,组织开展了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做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

1.1.3 强化科技支撑。依托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大农业科技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为新品种试验、新技术推广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1.1.4 全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计划2012―2020年全县建成高标准粮田6.67万hm2。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放,全力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粮田 3.67万hm2,其中连片成方2万hm2。在已建成的高标准粮区域内,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发展新景象,切实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辐射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实现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省(市)领导对郸城县高标准粮田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1-2]。

1.2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郸城县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通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工程等方式,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同时,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使土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3-4]。

1.3 农业经营机制创新情况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快速增加。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截至2015年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 31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7家、省级7家、市级36家。同时,家庭农场发展到224家。二是农村土地流转稳步推进。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引导农户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现代农业主体发展规模经营。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24万hm2。

1.4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郸城县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重点县级龙头企业40家,龙头企业涉及饲料加工、面粉加工、板材加工、棉纱纺织、畜牧养殖、蔬菜种植等行业。按照“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农户逾12万户,吸纳就业人员近1万人,现已形成7.2万hm2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4万hm2优质玉米生产基地。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产业集群培育取得很大进展。

1.5 智慧农业发展情况

郸城县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会为载体,特邀北京布瑞克农业咨询公司、安徽朗坤集团和县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近2 700 m2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服务中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整合土地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依靠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指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开展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农民不出家门就可以向专家咨询,开展网上交易,实现利益最大化。服务中心的建立是郸城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亮点,为郸城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1.6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

为尽快探索出一条既能保障粮食持续稳定增长,又能富民强县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过调研分析,聘请有关专家充分征求意见和反复论证,在县域境内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面积1 333.33 hm2;其中,高标准农田1 066 hm2,主要生产优质小麦和玉米;其余266.67 hm2为核心示范区,包括设施蔬菜栽培区、水果生产区、绿化苗圃区、现代畜牧养殖基地和观光休闲区。目前,已入驻企业共9家,总投资13.6亿元。园区建设以打造粮食核心区为基础,通过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生态良性循环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 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现在的多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既不利于科技的推广,也不利于规模化的经营。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备。由于体制原因,造成县乡农技推广网络“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从而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农业产业链条短。县内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地方特色产业大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后劲不足。地方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且初加工多,深加工少,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产品缺乏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竞争力不强。四是社会化服务水平差。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滞后,且服务组织人员文化素质低,服务水平差,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五是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低。广大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而且小农经济意识较强,耕作观念落后,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意识不强。

3 对策

3.1 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

从近2年郸城县实际情况来看,高标准粮田建设有效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提升农业发展后劲、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至关重要。要把高标准粮田建设作为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按照建设规划,有效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打捆集中投放,逐年稳步实施。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改善“重建轻管”现象,最大限度地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高标准粮田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有偿管护中来,探索出多种模式、多种途径建设高标准粮田的路子。

3.2 稳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目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既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也不利于规模化经营,很难实现化肥深施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r作物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等,更不易推广普及农业生产“六统一”标准。要继续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一是正确引导。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力度,真正使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作用和意义,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提高农民支持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二是完善机制。以往的土地流转大多是农户间自发协商进行承包和互换,很容易产生问题和纠纷。加强乡村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促使土地依法、规范流转。三是加快土地确权步伐,保护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流转要以农户自愿为前提,以双方协商为基础,规范流转行为,达到“双赢”效果。

3.3 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由于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经营土地的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思想僵化,科学种田水平较低,很难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近几年来郸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的发展壮大,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家庭农场主和种粮大户户主逐步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培育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并把农村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从而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力量源泉。进一步加大政策帮扶力度,给予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倾斜,积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3.4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技推广服务网路,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二是充分发挥农技服务组织作用,真正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实现科技与农户的“零距离”接触。三是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及时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加强与大中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切实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步伐,走农科教结合的路子。

3.5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突破“小农经济”禁锢,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上项目、壮龙头、扶基地,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通过加工增值,实现财政创收、农民增收。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文章,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路子。加大农业产业链条的前后延伸,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前后相关加工企业的发展,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企业和农户的联系,通过企业实现农户生产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3.6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要紧跟时展步伐,把现代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提升农业发展水平。通过搭建“互联网+农业”平台,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等领域,实现远程指导、信息服务、智能作业、网上交易等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同时,通过农业大数据库,分析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种植市场需求量大、产品效益高的农产品,从而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充分发挥农业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培育贫困乡村、贫困群众增收的农业产业体系,建立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支撑,以就业为抓手,以政策引导为支撑点,进一步调整农业收入分配格局,完善鼓励扶持政策,从而不断拓展城乡居民的增收渠道,实现提高城乡居民经济收入。

5 参考文献

[1] 刘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14):7597-7598.

[2] 文先明.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方法[J].系统工程,2005(5):115-11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