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09:15: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产业发展现状
马鸣乡的森林面积较为广阔,具有十分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目前,该乡内已知逾130种野生菌,知名品种主要有青头菌、香菇、木耳、鸡油菌、鸡枞、干巴菌、松茸、牛肝菌等。该乡依托野生菌资源发展壮大产业,目前已具一定规模的野生食用菌加工企业2家,加工产品主要有干制类(烘干包装)产品、油炸类制品两大类。在培育野生菌加工企业的同时,为了对该乡周边县市产生辐射作用,投资120万元建成一定规模的野生食用菌专业交易市场。2011年在云南省严重干旱的条件下,马鸣乡集散交易的野生食用菌量仍达到500 t,产值达到0.4亿元。
马鸣乡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该乡野生菌产业的发展进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商品化程度低;二是部分菌农有在烤房内烘烤加工野生食用菌的习惯;三是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尚未培育出实力强、规模大、产品硬、带动作用明显的核心企业,产业链短,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弱,对野生菌深度加工不够,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野生菌的产品附加值;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马鸣乡野生菌的品牌效应及产地效应;五是不合理的刨撬采集,破坏了菌塘的结构,对菌塘的稳定性和繁殖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六是非法采集和非法收购,影响了菌类的繁殖,对菌类的再生能力产生破坏作用。
3可持续发展对策
3.1加强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的应用研究
马鸣乡生长的部分野生食用菌的种群小,分布相对集中且较为零散,但因其品质非常好,受人为干扰的几率较大。该情况下野生状态下的野生菌种质资源遭到破坏,不能产生明显的经济优势。应在当地独特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基础上,选择适宜该区域的、当地人工栽培较易成功的土生品种,以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3.2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着力打造先进知名品牌
马鸣乡应加大对野生菌资源的宣传力度,充分应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函大、户长会、党员干部培训会、广播宣传等形式对该乡的野生菌资源进行宣传,并专门对从事野生食用菌采集、收购等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以达到野生食用菌的基本生物学知识让更多人了解的目的,提高全乡农户利用与保护野生菌资源的意识,实现该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报刊的作用,努力提高品牌效应和产地效应,力争将马鸣乡野生食用菌打造成继”野花沟”、”万亩草山”后的又一张名片。
3.3抓好野生食用菌的保育扩繁试验基地建设
马鸣乡本着适度采摘、重点保护、提升品质的原则,走封山育林与封山育菌相结合的路子,2011年6―9月启动实施了野生食用菌保育扩繁试验示范工程,面积17.07 hm2,通过聘请看护人员每天巡逻、设置防护网等措施,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基地采摘野生菌,技术人员通过测量地表温湿度、降雨量来分析保育扩繁基地内的野生菌产量及分布情况,找出野生菌的生长习性及出菇规律;同时技术人员每天记录农户进山的采摘量,大量宣传野生菌知识及科学的采摘方法,禁止农户采摘直径小于2 cm的童子菇及开伞菌,指导群众用木器或竹片轻挑轻摘。以上措施的实施,使核心样板区平均产值高达1.8万元/hm2。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在7个村委会建成666.67 hm2野生菌保育扩繁基地,通过林地承包强化人工促繁,人为调节植被郁闭度,改善腐质层的厚度、采集量及采集个体大小等,以促进野生菌再生能力的提高及种群数量的恢复[1-2]。
3.4规范交易市场,以市场促流通
一方面在建好马鸣乡野生菌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加强对市场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对市场服务功能进行完善,培育和壮大市场,进一步规范交易及市场管理,促使交易的流通[3];另一方面要培养一批信息畅通、会经营的农民经纪人,努力将马鸣乡打造成周边县市最具吸引力的产品交易集散中心。
3.5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抓好初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野生菌资源的出菇期较短,每年集中在6―9月,且该区域的交通不便利,雨季相对较为集中,野生菌的出菇集中,增加了该资源保藏、加工及运输的难度,导致野生菌资源积压,降低加工成品的量,同时还导致大量野生食用菌腐烂,造成资源浪费[4]。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野生菌资源附加值的提高[5]。因此,2012年马鸣乡计划在龙头加工企业家顺工贸有限公司的引领下,招商引资,兴建2座野生食用菌加工厂,满足其出菇时期的加工需求。
4参考文献
[1] 刘文学,自正权.浅析南华县野生食用菌产业之发展[J].中国食用菌,2011(4):16.
[2] 张光亚.云南食用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3] 李树红,柴红梅,赵永昌.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与开发有效措施――包山养菌[J].云南农业科技,2004(2):43-44.
一、交梨水晶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乡种植水晶葡萄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首先是前进村大坪寨的部分农户在自家房前屋后试种了几亩,仅用几年的时间就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了甜头,周边村寨的广大群众看到了发展致富的希望,并纷纷尝试种植,逐渐形成规模。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明确将水晶葡萄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来打造,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省委办公厅的大力扶持下,举全乡之力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对外积极联系客商,在项目资金的投入上重点扶持。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交梨乡水晶葡萄种植已成为我县五大现代农业产业之一。截至2011年底,我乡水晶葡萄种植户共3616户15320人,面积已达26000多亩,占全县葡萄种植总面积60%左右,其中有1300多亩已挂果,产品主要销往四川、湖南、云南、两广及省内等地,2011年实现产值51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56元(其中2100元来自葡萄种植)。水晶葡萄种植已成为我乡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手段。
二、当前交梨水晶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品种结构比较单一,市场竞争优势不强。近几年来,我乡水晶葡萄发展很快,葡萄十里长廊已成雏形,但几乎全部都是中熟品种,由于采摘期比较集中,而市场容量相对有限,对市场压力过大,不利于拉开葡萄上市时间差,导致葡萄价格难以提高,甚至出现滞销苗头,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此外,水晶葡萄粒小、易落粒、不易保存、不耐贮运。所以,急需补充一定比例的早、晚熟大粒耐存贮运或具有香味等特色的水晶葡萄品种。
2、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水晶葡萄产业的规模发展。我乡水晶葡萄种植绝大多数都在高坡上,在基础设施方面目前最急需解决的困难是水源供应和产业路问题。所以,要加快水晶葡萄产业发展步伐,必须解决好小水窖、正常滴灌和产业路的问题。
3、管理方式相对落后,难以适应市场化运作要求。由于葡萄种植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如扒条、埋条、灌溉、施肥等,费工、费时,而目前农民种植主要采取以家庭为主的管理方式,栽培管理比较粗放,施肥施药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不均。农业专业合作社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化管理机构,作用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
4、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严重影响水晶葡萄的质量和市场销路。目前,我乡在水晶葡萄种植管理方面虽有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但与水晶葡萄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没有科研经费,缺乏专门培植优质苗种基地,在水晶葡萄快速发展中无法提供优质苗木,不少群众因苗木质量差,导致死苗或苗木生成长期过长等情况发生;二是在水晶葡萄栽培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规范化栽培技术措施不能落实,存在有技术规程但不按技术规程办事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是造成我乡葡萄生产不稳定,新植水晶葡萄成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5、品牌知名度不高,产业附加值低。目前,我乡的水晶葡萄由于缺乏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品种单一,包装过于简单,缺乏终端销售网络;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后期维护跟不上,无法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缺乏全国知名度,仅仅停留在地方品牌的水平上,使产业效益大打折扣,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产品层次的提升。
三、对加快交梨水晶葡萄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按照全乡葡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针对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将以葡萄种植、葡萄深加工、民族文化、自然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水晶葡萄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档次和附加值,真正使水晶葡萄产业发展成为富民强乡产业。
1、坚持水晶葡萄优先发展战略。继续将我乡的水晶葡萄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利用“集团帮扶”和扶贫开展项目,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增加产业投入,重点加强对小水窖、滴灌、产业路和新增种植等扶持力度,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力争2015年我乡水晶葡萄种植面积达40000亩以上,着力打造“水晶葡萄之乡”。
2、大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争取1―2个水晶葡萄加工企业到交梨进行投资开发,把全县的水晶葡萄集中到交梨来进行深加工,努力开发出具有交梨特色的葡萄酒、葡萄饮料和葡萄干等绿色食品,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水晶葡萄产业的附加值,既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又增加农民收入。
3、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一是对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等葡萄产业重点环节进行扶持,通过优惠政策调动农业合作社与农户发展葡萄产业的积极性,引导产业扩大基地规模,实现规模生产,加快其发展步伐。二是大力推广和扶持发展温室水晶葡萄生产技术,建立高效农业示范点,把温室水晶葡萄生产作为葡萄种植业的延伸加以发展,以引进和使用新技术,进行产期调控,生产提早和延晚葡萄,农民的增收前景会更加广阔。三是积极探索建立风险基金和葡萄产业保险体制,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巩固和延长葡萄产业链条,打造知名品牌,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生产效益,带动产业扩张和升级。
4、加强水晶葡萄的产销管理。要真正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作用。积极主动帮助农户做好市场产销服务,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宏观指导和规划工作,促进产业有序管理、优质生产、加强约束、健康发展;同时引进先进理念做好葡萄栽培、葡萄等经果的深加工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5、大力发展自然生态观光旅游。利用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水晶葡萄十里观光长廊”,将交梨积极主动地融入以都匀为中心、荔波为龙头的黔南南部生态旅游特色经济区,与我县其它乡镇形成互动互补、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旅游经济带。
关键词:金乡大蒜 功能性食品产业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目前,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富贵病增多,老年病增多,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亚健康人群增多,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保健,开发不同功效的功能性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目前,国内销售的健康食品中90 %为普通营养品(第一代)和药物提取保健品(第二代)。而美欧和日本等国的产品已发展到自然物质提取的功能性食品(第三代)阶段。据专家预测,未来此类产品将成为中国市场主流产品。大蒜是著名的食药两用植物,富含大蒜素、大蒜多糖、蒜氨酸和大蒜皂苷类化合物等功能成分,具有杀菌、降低血脂、预防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在食品和医药保健品领域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前景。大蒜功能成分成为许多国家医疗科研机构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大蒜、银杏叶和人参三类提取物被称为21世纪最重要、最有市场前途的三大保健产品。
中国是世界上大蒜种植和出口的重要国家,大蒜产业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金乡县是著名的“中国大蒜之乡”,2014年大蒜的交易量约260万吨、交易额100亿元。大蒜交易量和交易额约占全省的85%、全国的65%。大蒜年加工出口能力110余万吨,占全国的70%以上。由于目前国内大蒜深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存在加工废弃物污染等问题,我国大蒜产品主要以蒜头出口为主,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大蒜精深加工产品如天然大蒜素、大蒜多糖、蒜氨酸等医药和功能性品,在国内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大。如何通过发展精深加工技术,将金乡县丰富的大蒜资源转化为医药和功能性食品,增加大蒜的附加值,实现大蒜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在欧美等国家,含大蒜功能成分的保健食品是植物类保健品最畅销的产品之一。英国的大蒜素胶囊每年的销售量是3亿粒左右;德国服用大蒜油丸保健品每年约有700多万人;美国大蒜制品每年的销售额达1亿美元,位列2000 年版 USP(美国药典)植物药市场销售首位。目前,大蒜保健(药)产品普遍使用的是大蒜肠溶片,产品主要品牌有德国Lichtwer Phanna公司的Kwai,加拿大Trophic公司PurGar和美国Nature's Way公司Garlicin等。大蒜精油类产品有美国的大蒜油胶囊,日本的大蒜锭、“蓬莱”等,以及德国和匈牙利生产的以β环糊精为吸附包结材料的大蒜油糖衣小丸。德国Shaffer健康中心的“Kyoic”品牌大蒜制品,是以长期贮存的老化蒜为原料提取的脱氧蒜氨酸类产品。国外公司采用低温冷冻、真空干燥、离子交换等先进技术,以新鲜大蒜为原料提取的高纯度天然蒜氨酸试剂产品售价非常昂贵。例如美国Sigma公司的蒜氨酸试剂产品售价人民币5700元/25mg。
我国在临床批准使用的大蒜药品制剂有两种,一是合成大蒜素(二烯丙基三硫DATS)注射液,二是以低温冻干蒜粉为原料的大蒜肠溶片剂。目前,国内大部分都是提取蒜油产品(大蒜素含量10%左右),没有企业掌握高纯度大蒜素(大蒜素含量>60%)提取技术,市场上的大蒜保健品主要是大蒜素软胶囊,高纯度天然大蒜素已经上涨到1000万/吨,处于供不应求局面。大蒜类保健产品主要有大蒜素软胶囊、蒜氨酸口服液、大蒜多糖肠溶片,存在产品功能单一,市场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利用大蒜功能成分的药理活性,开发具有新功能的大蒜类保健食品是保健品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之一。
三、金乡大蒜功能性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偏小,发展动力欠缺
目前,金乡县从事大蒜加工、销售、储存的企业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0余家,但是,大多企业发展规模较小,整个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易被别人跟进甚至超越。目前,全县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业9家。另外,近年来大蒜价格波动大,给大蒜加工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压力。
(二)产品种类少,附加值较低
金乡县大蒜加工企业大多以简单的大蒜清理、除杂、装袋等粗加工为主,少数企业进行蒜片、蒜粉等大蒜初级加工,还有几家企业生产黑蒜制品,大蒜产品附加值较低。仅有少数企业涉及大蒜油、大蒜素等产品,大蒜类生物医药制品等高端产品几乎空白。
(三)专业人才缺乏,科研基础薄弱
在金乡县的大蒜产业链条中,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初级劳动者,从事大蒜深加工的高技能人才及企业管理人才非常缺乏。由于大蒜功能性保健产品的研发工作涉及生物、化工、食品等多种学科的专业知识,需要整合各个学科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因此能够统领此类产品研发的技术领军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又由于金乡地处鲁西南,属于县级小城镇,科研人员不愿意留在金乡工作,长此以往,将导致金乡大蒜功性能食品产业动力缺乏,竞争力和创新力不足,人力资源瓶颈突出。
虽然,金乡县成立了大蒜研究所,专门进行大蒜品种选育、食品、保健品及医药产品开发,但是研究所人员编制只有3人,同时,研究所在资金、设备、人员编制等方面受到严重限制,有限的科研力量没有充分发挥效用,大大影响了大蒜产业的科研创新。
(四)企业缺乏创新,研发投入不足
金乡县地处鲁西南,与国内外先进企业比,从事大蒜加工企业的档次较低,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管理理念不够先进。大蒜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松散、运营效率低下,缺乏长效的合作和创新激励机制、对研发投入重视程度不够等。虽然少数企业家对大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危机感,开始萌生出与国内外相关高校与研究所的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念头,从侧面反映出金乡大蒜企业对科技力量、研究设施及其所提供服务的迫切需求。
(五)管理体制陈旧,制度创新滞后
目前金乡大蒜经济仍沿用传统的分散管理体制,大蒜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金乡县大蒜产业管理职能部门无法拿出高水平的大蒜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落后的管理制度是制约本地大蒜加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普遍存在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短视行为,产品研发创新根本无从谈起,无法吸引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因此,要想实现大蒜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大幅度提升管理体制和创新制度。
(六)政府重视不够,财政扶持不足
尽管金乡大蒜经济成为全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但作为大蒜经济重要环节的大蒜类功能性食品高技术产业仍未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政府对于从事大蒜类生物医药技术开发的企业支持力度偏小,对企业在研发、融资、担保、扶持等方面没有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投资人缺乏可靠的风险投资保障与足够的信心,研发资金投入严重缺乏。对大蒜类医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仍停留在较低水平,致使大蒜功能性食品前期基础研究较弱,积累极少。
四、对策建议
(一)组建大蒜产业联盟,搭建高水平研发平台
由于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的强弱与拉动能力的大小密切相关,因此大蒜加工龙头企业是带动整个大蒜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由于金乡县大蒜产业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不强,带动力不足。可以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化运作模式,尽快推进组建金乡大蒜产业联盟,联合全国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打造大蒜产业高水平创新平台,筹建国家级大蒜及系列产品公共实验中心,助推金乡县大蒜产业转型升级。
(二)制订人才引进政策,构筑产业研发高地
一是利用省市科技专家人才数据库资源,由县科技部门牵头,对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与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分类调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征集专家人才信息,按行业领域划分建档立册。二是设立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收集企业的发展需求,利用省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需求信息汇集系统,帮助县域中小企业与专家人才数据库对接,通过技术手段快速完成供需匹配和双方的意向沟通。三是应加大农业领域科技特聘专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的建设力度,通过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本行业国内外专家直接参与到金乡大蒜产业研发过程中,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三)以科技孵化新产品,引领大蒜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
利用金乡的大蒜资源,以提取的天然大蒜素、蒜氨酸、大蒜多糖和大蒜皂苷为原料,开发出具有促进排铅、增强免疫力、辅助改善记忆、抗氧化等功能的大蒜特色保健食品,满足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逐步向大蒜医药产品和大蒜类化妆品等领域延伸,使大蒜衍生产品的加工层次更加分明、生产档次不断提高,引领金乡县大蒜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确保金乡县大蒜深加工产品走在本行业的前列。
(四)政府加大投入,促进产品研发
一是帮助企业申报科技、农业、发改等各类项目,积极利用上级有关政策资金,加大企业产品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持续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二是制定扶持企业创新创优奖励政策,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创新载体建设,鼓励企业高效利用市场资本资源,实施创新创优驱动战略,开展创新创优活动,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五)加大科研合作
随着生物化工技术、医药产业的发展,国内外对大蒜类保健医药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金乡大蒜加工企业,应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资金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与华大基因、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从事大蒜功能食品、医药产品的高院校开展科研和产品开发合作。
参考文献:
[1]傅樱花,张富春.降血糖功能性食品的现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11月,第32卷第11期
[2]黄雪松,阎凤超,吴建中.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大蒜寡糖和多糖分子质量分布[J].食品科学,2011,32(2):146-149
[3]唐辉,陈坚.蒜氨酸及其相关活性组分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8,35(6):441-446
[4]张新茹, 杨晓虹, 王天晓.葱属植物中甾体皂苷及其药理作用最新研究进展[N].药学学报,2009,25(2): 165-169
[5]吕慧,马永建,孙桂菊,杨立刚,王少康. 大蒜挥发油提取工的优化研究[J].食品科学.2009,30(18):88-91
关键词:新农村 社区规划 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134-02
作为我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社区发展关系到乡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科学合理的新农村社区规划则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合理布局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由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缺少必要的规划意识、科学观念,再加之建设资金短缺、建设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导致新农村其普遍存在着建设无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建筑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影响到了乡村产业发展,也不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从地域文化、社会伦理、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农地利用、资源节约等多角度分析,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乡村的主人――农民的眼前及长远需求为核心,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只有当乡村的主人――农民成为实际受益者时,新农村社区规划才算做到位,后续的设施完善配套,地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才有了民众基础。
一、依据农村区域的现状,分析促使其发展的因素,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作为新农村社区规划者,应该首先弄清楚农村社区的固有传统、已有特点,充分了解农村地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特征,要尽量使农村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本地域及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只有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一致,才能较好地发挥农村社区的已有优势并推动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通过制定新农村村域规划(即社区规划),可以促进新农村社区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整合农村社区的区位、资源、环境、交通等优势条件,同时,也有利于统筹规划农村地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它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密切相关,绝不仅仅是建设乡村房舍与乡村道路,而是影响到乡村向哪里发展的大事。新农村社区规划关系到农村否能稳定发展,关系到构建的新社区未来的经济活力与经济价值。尤其是在那些移动搬迁的村落中,由于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村庄原先存在的既有生产和生活格局,因而在重新规划时务必要考虑周详,要保障未来的新农村社区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协协调。
通过实施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要考虑到农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还要考虑到农业经营的便利性和农民就近就业等问题。只有为农村生产提了供便利条件,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农村产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尤为重要。在做新农村社区空间规划之前,需要先分析当地(或本区域)的产业发展前景,包括第一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前景、第二产业(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和传统手工技艺加工业)的发展前景和第三产业(交通、物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通过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要实现全面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目标,这是规划根本目标。一方面,要在确定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来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这样就可以为农村产业发展确定大方向,并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新农村住宅设计规划中,应该要考虑到农户家庭经营如何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问题。如果这两者协调的好,就可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并促进农户实现增收。
在我国大力倡导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背景下,在设计农村住宅时,就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农户的住宅面积,来满足农户家庭未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需求。如果能预留出休闲农业发展用房的空间,就能增加农村庭院的产业发展功能,未来就能更好地带动农户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
规划人员在制定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农村产业发展的走向,比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比如由于土地转包而产生的土地规模经营,比如乡村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等。必须要使乡村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传统手艺的传承、乡土文化活动的开展等所需要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比如乡村要预留出开展公共活动的空间、土地规模经营以后农业机械的放置场所、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的会议场所等。另外,为了保障乡村产业的长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修建标准要适当提高,以保障未来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基础设施不需要重新修建而只需要适度扩建。
三、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以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为基本宗旨
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就要考虑到农村社区的土地价值。在新村社区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土地之间存在的质量差异,要促使农村土地合理利用,并尽量提高土地的价值和土地利用率。
对于农民宅基地的占地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尽量实现集约有效的利用农村已有宅基地,不宜盲目扩大农村宅基地的占地规模。要调整农村土地功能的,尽可能提高农村已有土地的价值。通过调整乡村土地的空间布局,实现乡村土地更加科学与合理地利用。“迁村并点”就是农村社区土地空间布局调整的路径之一。通过这种农村社区土地空间布局的调整,实现居住集中化,这有利于乡村生活设施(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的基础条件的改善,也能提高生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比如,通过提高生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可以减少民居用地,这有利于集中建设农村产业园,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以集中建设休闲农业设施和相关商业设施,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以提高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促进农业综合经营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新农村社区的规划用地,也要区分不同的土地质量和特点分别进行不同的规划利用。
四、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保留原有的乡村地域特色,尊重村庄原有的伦理结构
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保留村庄原有的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要使原有的地方建筑特色和乡村风貌得以传承,要使自然山水环境与新农村社区融为一体,要使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民宅、老建筑、古村落相映成辉,同时,还要有利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
现在,我国不同城市之间的建筑风格已经日益趋向于大同小异,这种发展不利于城市保留各地独特的传统文化,这是前车之鉴。因此,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时,务必要突出地域特色和村庄既有的特点。乡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因此,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尊重乡村传统文化,要把新农村社区作为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前,应详细查阅村庄的历史资料,并对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乡土文化做仔细研究,并将这些传统文化要素落实到新农村社区的规划之中,使之体现在空间布局中、生活场所中、生产场所中、乡村民居建筑风格中。要使新农村社区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同时,也要促使地域乡土文化能够不断传承。
新农村社区规划应保持传统村落原有的自然特色和地域特色。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如果一定搬迁村庄,那一定要选定一个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丰厚的村庄为建设基础,要保留这个村庄在原址不动,并保留其完整性,而迁移其他村庄靠近这个村庄。当其他几个村庄迁入这个村庄时,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尊重原来村落的完整性,要尊重村庄原有的伦理结构。同时,要让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以整体完善。
规划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结合,要有利于保持农户之间的日常联系与交往。比如,当地农户如果大多都从事果树种植,那么就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树种和合理布局果园,让这些果树种在发挥其生产功能的同时也起美化乡村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休闲农业设计,使这些果园更加便于人们来赏花和采摘果实。如果当地保留有某项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庙会、秧歌赛等),那就要留出足够的空间来促进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比如在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季节,要为外来的游客提供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空间和便利。
乡村传统产业的经营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增加乡村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为村民拓展了新的收入来源;在增加乡村文化自信和乡村凝聚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宣传了乡土特色和传统文化,更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五、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农村生产活动相结合
农村生产发展是农村保持经济活力的基础。新农村社区建设应该与农民的生产活动紧密结合。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社区,既是乡村农户的生活场所,也是乡村发展农业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因此,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与乡村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必须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
第一,对于那些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村落,在制定规划时,应该考虑到新农村的地理位置与村庄耕地之间的距离,要保证两者之间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的可行性。同时,还要合理配置新农村的产业发展空间。特别要注意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性问题,农村各类资源之间的有效循环利用问题等。
第二,由于农村的社区人口规模有限,在制定规划时,就应充分考虑到为农户提供较为充足的生产活动空间,并提供较多的混合空间。这里所说的混合空间,是指那些可以有多种用途综合空间。比如,传统上乡村农民的居住空间与生产活动空间就是混合在一起的,这可以变现为作物种植空间与生活居住空间混合在一起,生产经营空间与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的混合在一起等。
第三,在交通规划中,应该考虑到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要考虑农业规模经营以后的农业机械的存放场所和空间,要做到既便于农机具的使用,也便于农机具的保养与存放,还不应与农户的日常生活有所冲突。另外,随着乡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农村社区规划中也应该考虑到农户家用汽车的发展需求。在乡村宅基地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农户家庭生活与庭院经营功能的结合,要考虑到家庭生活生产用房舍与经营活动开展的便利性等方面的需求。
六、新农村社区规划要注重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新农村社区规划应尊重自然和文化传统,要保护生态环境,要倡导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社区选址时,要考虑到建筑密度、容积率、日照间距系数等,社区建筑规划与布局要讲究科学,并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选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另外,还要注重社区建设中的资源节约问题以及环境友好问题,要发展太阳能的乡村利用技术、秸秆气化燃料利用技术、农村沼气燃气利用技术等,要实现乡村能源的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
要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宗旨,来提高社区建设的效率和社区运营的效率。在农村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要考虑到降低碳排放的问题,要考虑节能减排的问题,要考虑农村社区的环境承载力问题,要实现以最小的资源代价获得尽可能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时要科学选址,尽量避免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选址。在选择地形方面,应当注意避免选择极端地形,要尽量减少村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合理地规划乡村居住地,构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保存乡村的人文与自然风貌,使规划设计更加符合乡村的生活习惯与乡村住宅的传统风格。在设计新农村住宅时,不能按照城市居民的高层建筑进行设计,应该站在乡村的主体――农民的角度,满足他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体现乡村地域的独特景观与文化,满足当地农民对新住宅多方面需求(生活需求、生产需求、发展休闲农业的需求等)。还要通过采用新型建筑技术手段与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支出,以达到改善农民生活的目的。
总之,对新农村社区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建设乡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相关规划设计时,一定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立足于长远,设计出农村老百姓认同的实用、便利、节约的满意工程。规划者要充分考虑到乡村的经济发展需求、农民致富需求、乡村传统文化发展需求、村容整洁和环境友好需求、乡村社会和谐发展需求等,努力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把握好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韶英.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问题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侯立白,李新然.农村发展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 贾安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5] 李晓,林正雨,何鹏等.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3)
[6] 帅文波.区域生态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7] 徐涞.新农村建设规划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
[8] 周灿芳.我国区域农业规划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06)
[9] 朱朝枝主编.农村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0] 周广生,渠丽萍.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 方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多角度思考.建设科技,2006(11)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低碳农业进行研究,“环保型”低碳农业逐步成为人们推崇的传统“工业型”农业最重要的替代方式之一。传统“工业型”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核心,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典型特征,由此带来了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农业环境污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SLJohnsonetal.;JSShortle,2001)。随着时代变迁,国外学者对农业碳排放进行研究,指出农业碳排放源于农业利用方式、农业废弃物的随意处置、畜禽肠道发酵与粪便管理、农业能源利用、水稻生长以及生物燃烧(Woomeretal,2004;ohnsonetal,2007;ACILTasmanPtyLtd,2009),虽然在农业碳源来源上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对低碳农业存在的巨大意义和低碳农业对于传统“工业型”农业改造升级上达成了共识。对低碳农业生产率的研究,国外学者也较早做出了研究,McMillan(1989)、Lin(1992)、Wen(1993)等学者首先对低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算,此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以Griliches生产函数为代表的平均生产函数。而后,Mao(1997)、LambertandParker(1998)、Locatelli(2004)、Ernesto(2008)、Hugh(2009)等对碳汇、碳测算和低碳农业生产率进行了再探索,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SPA)和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为代表的生产前沿面方法在生产率测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传统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可归纳为:传统施肥方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条件下的效率要求,农民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位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农用化学品污染加剧;规模化养殖造成的种养业分离,导致大量的禽畜粪便直接排入河水中形成水体污染;多样化种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被单一品种的专业化生产所取代,局部地区农作物品种的单一会导致农田生态失衡和土壤肥力的下降。低碳农业对环境的提升方式归纳为:减少有害投入品,减少面源污染;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行无公害生产;推行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食用安全性;推行清洁能源模式;国内,王昀(2008)首次提出低碳农业概念,认为“低排放、高收益”就是低碳农业概念的最早雏形。而后王松良等(2010)、罗吉文等(2010)、刘静暖等(2012)等对低碳农业再次认识,将低碳农业认识提升到理论高度。而后,众多学者均对低碳农业发展进行了探索,均对低碳农业发展持支持态度(周诚,1995;杨素群,1998;卫新,2003;李国忠,2005;黄初枝、黄贤金,2007;李谷成等,2007),认为低碳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型农业的替代模式,能够实现农业各生产要素的活力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保护,维护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协调统筹。在农业碳排放研究方面,李迎春等(2007)董红敏等(2008)、谭秋成(2011)、闵继胜等(2012)、田云等(2012)、李波等(2012)、王才军等(2012)比较了农业与工业碳排放的区别,对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和农业碳排放量进行了再测算,并对其时序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农业碳汇研究方面,吕劲文等(2010)、马晓哲等(2011)、张大东等(2012)、陈秋红(2012)、李长青等(2012)、肖玲等(2013)利用CO2FIX等模型对湖北、重庆、山东等省级碳汇量进行测算。在低碳农业生产率方面,钱丽等(2013)分析了碳排放约束下农业生产效率,强调纯技术效率是制约其提升的关键因素;曾大林(2013)通过DEA评价方法对各省区市低碳农业效率进行评价,表明发达地区低碳农业效率高,农业大省较缓慢,吴贤荣(2014)分析了东中西部碳排放约束下农业效率贡献因素,东部凭借技术发展提升生产率,中、西部波动性较强且主要依靠技术效率。
2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问题
浙江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走在全国前列,乡村绿色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依然在政策体系、创新体系、产业发展、宣传监管等方面存在漏洞,需要我们聚焦重点、以点带面,全面发力,推动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第一,政策扶持体系不健全。浙江省制定了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印发省绿色农业行动计划,出台“一揽子”计划,定位“六个绿色”,构建“六大体系”,推进“三调三治理”,落实“六个引领”,形成低碳绿色农业新格局。但是在政策扶持体系上依然不健全:一是主体扶持政策体系不健全。农业中小微企业资本薄弱,融资难、融资贵,从粗放型到绿色创新发展需要大量投入,但是政府扶持体系尚待完善,需要加大投入;农民、农业合作社等主体资金倾斜、政策倾斜、人才扶持等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农民、农业合作社等主体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的需要加强。二是管理政策体系不健全。低碳农业发展的规范化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未能有效建立,违反低碳农业行为的纠偏制度、惩罚机制未能有效建立。第二、创新研发体系存短板。浙江省在创新发展上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攻、科研院所主研、跨级科研合作跨越式推进的方向发展,但是存在诸多不足,主要包括:一是“硬联通”存在短板,科技基础设施创新体系存在短板,特别是在浙江西南方向,在交通基础设施、冷链物流、绿色防治体系、现代农业机械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二是人才队伍引进存在短板,虽然在杭州、宁波等大中型城市人才引进量巨大,引进了很多高层次人才,但是对于偏居一偶的乡村还是存在吸引力不足、发展平台优势不明显、企业实力不强、创新创业环境不够佳等突出问题,人才问题成为乡村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三是科技“软联通”存在短板,在城乡科技创新制度融通方面存在不足,乡村与城市相比在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多劣势,特别是创新组织体系、科研体系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缺活力。产业发展是低碳农业的核心目标,也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浙江省农业与二、三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发展,在乡村产业发展上打造了“浙江样板”。但是依然缺乏活力:一是产业集聚效益不明显。浙江省乡村农业产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缺乏农业龙头企业,而且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全省域的统一产业发展科学规划,虽然形成了具有积极作用的竞争产业新格局,但是也致使行业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受阻。二是全产业链条体系有待建立。虽然探索建立衣食住用行于一体的乡村农业发展体系,打造生产、加工、储存、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但是在基础产业和高层次产业链之间未能形成互相耦合的产业体系,产业链存在断层的现场,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三是产业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主体创新投入主动性差,对科技创新短期利益效益敏感性较差,难以在科研创新投入上形成政府参与、企业主导、社会协同的共治共享格局。第四、宣传监管机制有漏洞。浙江省乡村绿色农业、低碳农业发展成就享誉全国,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典范,依然存在宣传和监管方面的一些问题:一是存在外热内冷的现象。虽然全国各地纷至沓来,学习先进经验,但是本地许多乡村宣传力度不够,对向低碳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不清晰、发展举措不力,成效不显著。二是以点带面效应不强。目前,浙江形成了安吉等一批低碳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形成了点状分布格局,但是面上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很多乡村现代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三是监督依据和方法不多。浙江农业发展,很多发展污染、排放、资源消耗指标都在在先行规范标准之内,但是对于高质量低碳农业发展,远远不够,需要对先行低碳农业标准体系进行再构建、组建机构和人员体系,建立处罚查处机制,确保标准高、措施实、有成效。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优势,做好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布局,提升发展体系、行政管理机制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力,使各地区能运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更好融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环境。
1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2016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重点提出:“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1]。”至此,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及文化发展体系,提升农村地区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及市场资源整合能力,为未来阶段农村发展创造更优质的环境及发展条件,成为新时代农村地区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发展需求角度来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了传统城乡融合发展结构,提高了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网络构建的主导能力。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弥补早期阶段农村社区建设改革存在结构性缺失,解决使农村地区行政管理职权分化问题,为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卫生环境及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夯实基础。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非单一在原有体系上进行改革优化,而是从发展结构上作出调整,将农村地区农户衣食住行与城镇地区进行对接,在不改变原有生产劳动方式及社会基础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提升农户总体生活质量,强化农户生活幸福感及获得感,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环境经济及产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负面影响,需要通过深入分析予以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多数集中在行政管理及资源分配两个方面,做好对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并制定科学的资源分配方案,有助于深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
2.1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要求在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做好协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将多个行政村进行合并的基本模式。其中,各地区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制定福利补贴标准、规范社区服务体系及优化管理调度模式,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思考的问题。从经济结构上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使农村产业建设形成发展合力,强化农村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其社会福利标准、社区服务质量及管理调度执行性势必有所提升。但从实现环境的发展视角分析,部分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解决农村发展融合行政管理权限重叠的问题,加速农村发展环境现代化治理,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上限。但各地区乡村发展存在内部矛盾,仍然未能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得以有效解决,内部矛盾的产生必然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影响[2]。新型农村社区专业服务人才匮乏、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单一,管理调度时效性不足等问题,仍然困扰了后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应在充分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本特征的同时,做好对各项建设发展、管理工作的优化,进一步建立长效化发展机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时展接轨,并有效吸纳城乡融合发展经验,提升新时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水平。
2.2资源分配
资源分配问题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分配、人力资源配置及市场资源调度四个方面。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机构与企业提供支持。但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分析,上行经济固然对农村建设创造便利条件,但政府机构及企业同样面临经济转型及市场产业升级的压力,如何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划分,并在合理范围内为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则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考虑的问题。利益分配主要指农户之间居住资源及经济资源的分配。部分地区大刀阔斧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基于大拆大建进行农村改造。该方式的确加速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但不利于对农户核心利益诉求的满足,容易促使农户与政府机构之间产生嫌隙,从而,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社会资源的调配,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各个乡村产业优势及产业发展需求不尽相同,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以推动经济发展、优化居住条件等作为底层建筑。因此,有效发挥不同地区产业优势,强化产业集约化发展,对于缓解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调配矛盾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3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征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诸多便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充分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产业化、中心化及统筹化三个方面。其中,不同建设特征也代表了不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未来阶段,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充分做好对不同发展模式下建设经验的积累,开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视角,为未来阶段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总体实效性提供有利保障[3]。
3.1产业化
产业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产城联动为主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该模式利用对产业资源的聚集优化,优化本地区产业资源配置,降低传统模式对产业发展的限制,使各乡村产业发展形成一体化联动。通过对人口资源的社区化集中,提升农村地区对部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改变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及居住资源紧缺的问题。基于产城联动模式的构建,充分加速土地资源的流转,优化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生态,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则给予农户更多的居住选择权,帮助农村环境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单一土地资源结构对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限度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需求,为后续阶段强化各地区产业建设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中心化
中心化是指由乡镇企业与政府机构协同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产业资源、服务资源及配套设施的集中化管理,进一步打造以农村地区中心发展为载体的舒适生活圈,围绕对优美环境、良好服务体系及多元市场生态的建立,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面貌的改善[4]。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建立中心化发展模式,实现将资源共享理念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有效运用。中心资源的共享可以更好控制成本支出,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位一体发展,使政府资源、民间资本及商业资本等均可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民间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加入,将为提升农村地区生活质量及改造生活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需求与企业利益诉求充分契合。以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3.3统筹化
统一协调、统筹管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传统模式下农村行政管理,存在管理结构单一及管理覆盖范围不足问题,部分地区由于行政管理职责划分缺乏合理性,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三不管地带,农村地区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改造因此受限。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统筹管理,则将管理职权进行统一分配,提升各地区行政管理执行力,实现行政管理全面性覆盖,为农村地区市场发展统一规划、社会资源统一调度及产业资源协同配置等奠定良好根基。因而,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化视角来看,统筹化管理是基于大局观视角,为农村社区建设及环境发展改造创造良好条件,实现农村生产水平、生活质量及生态治理等多方面提升,进一步满足新时代农村地区建设发展需求,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元化对接。
4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及科学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改变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面貌,提升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优势,强化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优化,明确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定位,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总体社会服务质量,有效为农户及企业发展提供社会保障。以此,排除农户及企业的后顾之忧,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为后续阶段政府机构进一步从多个视角提供发展政策的支持创造条件。
4.1优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
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好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有助于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农村发展资源的整合提供良好机遇。因此,各地区应围绕协同共助、合力助推的中心思想,优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基于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发展优势及助力产业融合,改变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结构,确保新型农村社区能持续为优势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进一步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另外,新型农村社区对于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不应采用一以贯之的发展改革理念,要在不影响当前产业独立发展的前提下,做好多方面产业发展规划,逐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试点改革,适时做好对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基于产业发展中弹性化策略的运用,为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5]。从而,化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经济矛盾。
4.2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精准定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面向提升农户生活质量及为农户生产劳作创造便利条件两个方面做好行政管理规划,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能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内容制定科学方案。在此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摒弃传统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理念,面向农村发展的城镇化对接构建行政管理新体系,并根据各个行政村行政管理工作现状,统一行政管理工作标准及内容,实现各个不同行政村之间行政管理工作的步调一致。避免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及管理调度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差异化问题,使农户能真正意义上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受益者,降低外部因素干扰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的影响,促使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达到更高水平。
4.3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面向企业、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及农户等提供经济、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方面支持,降低新型农村社区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结构性阵痛问题,使企业、教育机构及农户等能尽快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新环境,排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中存在阻碍。为此,政府机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第一,政府机构应面向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等做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卫生发展、文化建设及环境治理等要求,做好与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的对接,缓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中存在压力。第二,政府机构应为农户及农村就业人员发放住房、失业及医疗等方面经济补贴,加速农户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基于政府兜底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6]。
4.4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传统农村发展结构,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及现代化发展水平。为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中农户生活品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注重对社会服务功能及行政服务功能的完善,切实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有效性,确保相关水、电建设及治安管理水平能达到较高标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另外,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功能,不仅要面向外部发展做好合作,同时,也应针对内部经济发展循环及本地区农业资源开发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优势,从生活环境、经济水平、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提升农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认同感,使农户在新型农村社区环境下能更好履行自身义务及社会责任,提高农户基础生活幸福感。
4.5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与政府支持
政府做好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可以更好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降低经济、环境等因素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制约,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多元化、系统化及科学化推进。对此,新型农村的社区建设应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合理做好行政村管理融合的决策,最大限度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保证农户核心权益。在充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夯实基础的同时,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上限,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为未来农村发展转型做好充足准备。除此之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根据当前发展需求,持续做好合村并点工作的深化,既要发挥各个机构及各个部门社会服务功能,也要维持良好发展改革秩序,进而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的良性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极大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水平,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迈入时代新纪元。各地区应紧抓时代机遇,积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管理协调及发展优化,加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改革,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俊.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时代乡村建设路径与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7):6.
[2]王生章,崔佳慧.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初探[J].行政科学论坛,2018(10):47-50.
[3]张艺颉.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与转型路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8.
[4]魏文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空心化治理与社区建设融合探究[J].南方农业,2021(17):3.
[5]王思瑶,马秀峰.新型职业农民人文素养提升的应然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1(8):76-80.
园林花卉
(1)攀西地区荚蓬属植物资源 潘天春 李佩华 梁剑 罗强
信息荟萃
(5)重庆市财政突出“五大重点”耕作美丽乡村 无
园林花卉
(6)自贡彩灯公园规划设计探析 张军昌 张建林
信息荟萃
(12)重庆市农产品将建“户口档案” 无
园林花卉
(13)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信息荟萃
(16)重庆市南川区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无
园林花卉
(17)升钟水利工程废碴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罗建碧 邱建华
(21)华北地区盐碱地白玉兰栽培技术 桂炳中 徐现杰 马晓辉 黄韬 及瑞芬
信息荟萃
(23)重庆市永川区扎实推进六大农业产业发展 无
园林花卉
(24)影响市街桂花开花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马跃 刘华敏
栽培与植保
(26)乌皮樱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报 唐元华 张敬
(29)浅谈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阳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飞宇
(31)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效果初报 张亚东 胡成香 周远秀 袁文斌 谭监润 冉峰
(32)“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许洪富 杨秀洪 郭忠印
(35)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郑良永 郑龙
(38)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杨淑兰
(41)云阳县花椒栽培技术要点 李大成 黄丙春
产业发展
(42)重庆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唐双福 史思茹 黄永东 唐维超
(46)柳江县青花梨产业现状、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梁志全 喻忠刚 韦初举 韦启光 梁丽梅
(50)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思考 彭南飞
信息荟萃
(52)重庆市农委五项措施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价格稳 无
产业发展
(53)梁平县黑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方绪彪 刘兆俊
农业经济
(56)垫江县全力推进“五点三区”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考 黄晓容 周杨 王金涛 张东 黄静
(61)试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程勇
(65)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兴丽 布海东
(68)酉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黄修文 冉强
(
71)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喻小倩
城乡统筹
(74)巫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考 王继平
品种推介
(77)双低杂交油菜‘种都油998'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石有明 邓武明 周燕 文凤君 黄华磊 唐尚同
信息荟萃
(78)第三届重庆采茶节开幕 无
品种推介
(79)杂交一代新品系‘惠丰'苦瓜栽培技术 谷九益 胡道荣 陈兴瑜
农事月历
(81)重庆市3月农事建议 无
无
(84)陕西扶风县瑞欣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 无
编委/专家风采
(85)编委风采 无
(85)专家风采 无
无
园林花卉
(1)攀西地区荚蓬属植物资源 潘天春 李佩华 梁剑 罗强
信息荟萃
(5)重庆市财政突出“五大重点”耕作美丽乡村 无
园林花卉
(6)自贡彩灯公园规划设计探析 张军昌 张建林
信息荟萃
(12)重庆市农产品将建“户口档案” 无
园林花卉
(13)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信息荟萃
(16)重庆市南川区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无
园林花卉
(17)升钟水利工程废碴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罗建碧 邱建华
(21)华北地区盐碱地白玉兰栽培技术 桂炳中 徐现杰 马晓辉 黄韬 及瑞芬
信息荟萃
(23)重庆市永川区扎实推进六大农业产业发展 无
园林花卉
(24)影响市街桂花开花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马跃 刘华敏
栽培与植保
(26)乌皮樱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报 唐元华 张敬
(29)浅谈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阳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飞宇
(31)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效果初报 张亚东 胡成香 周远秀 袁文斌 谭监润 冉峰
(32)“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许洪富 杨秀洪 郭忠印
(35)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郑良永 郑龙
(38)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杨淑兰
(41)云阳县花椒栽培技术要点 李大成 黄丙春
产业发展
(42)重庆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唐双福 史思茹 黄永东 唐维超
(46)柳江县青花梨产业现状、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梁志全 喻忠刚 韦初举 韦启光 梁丽梅
(50)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思考 彭南飞
信息荟萃
(52)重庆市农委五项措施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价格稳 无
产业发展
(53)梁平县黑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方绪彪 刘兆俊
农业经济
(56)垫江县全力推进“五点三区”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考 黄晓容 周杨 王金涛 张东 黄静
(61)试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程勇
(65)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兴丽 布海东
(68)酉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黄修文 冉强
(
71)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喻小倩
城乡统筹
(74)巫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考 王继平
品种推介
(77)双低杂交油菜‘种都油998'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石有明 邓武明 周燕 文凤君 黄华磊 唐尚同
信息荟萃
(78)第三届重庆采茶节开幕 无
品种推介
(79)杂交一代新品系‘惠丰'苦瓜栽培技术 谷九益 胡道荣 陈兴瑜
农事月历
(81)重庆市3月农事建议 无
无
(84)陕西扶风县瑞欣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 无
编委/专家风采
(85)编委风采 无
(85)专家风采 无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