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09:15: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技创新的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识产权,也被称为智力成果、无形财产权,是主体对智力劳动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享有的权利,一般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本文所讨论的知识产权是与科技创新关系最密切的专利权。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是专利权的三种主要形式。作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标志的知识产权,其出现是在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之后,它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对专利人合法权利的保护,是为了鼓励创新,也是为了实现社会财富的正当分配。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存在,肯定了人们对于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劳动所获取的劳动成果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保障了这一智力成果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能够公平地为其创作人所获得。对于自主创新的发明人来说,知识产权制度实现了对他们切实利益的保护,也推动他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二、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辩证关系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对知识产权保护开始较早、保护力度较大的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及科技发展的水平都比较高。经过较长时间的科技发展,发达国家的公众普遍形成了对知识产权进行尊重和保护的意识。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可以看到,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一)科技创新推动知识产权制度的丰富和完善
首先,科技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和动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产生、存续及不断丰富和发展都是伴随着科技创新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是将智力成果转化成商品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贯穿其中,从这个角度看,科技创新不仅是智力成果的创造活动,也是知识产权的创造活动。其次,科技创新不断丰富了知识产权的内容。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而形成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为了实现对科技创新的保护,必然也会不断丰富、完善,不断拓宽其保护范围。再次,科技创新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发展。科技创新是一项无国界限制的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创新也逐步呈现全球化的发展,与此同时,知识产权贸易突破了国界限制,出现了许多地区性和世界性的知识产权条约,知识产权呈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创造公平环境
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实质上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及综合国力在法律领域的集中体现。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以激励和促进科技创新。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避免在专利领域对相关创新成果的模仿和抄袭,可以使专利人因为技术上的垄断而获得丰厚的报酬,可以激励科技创新的主体继续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知识产权制度中专利权权利利益的实现以其使用为前提,这就促使科技成果转化成商业技术,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相关领域的经济发展,造福公众。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形成对智力成果的全面保护,形成一个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知识产权制度的存在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使拥有知识产权的主体实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通过对各种侵权行为的制裁,为创新者权益的维护提供了基础,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规制和环境。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来说,知识产权制度实现了对高校技术创新的保护,不断激励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
(一)完善知识产权的立法、执法及司法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规范仍不够完善,具有滞后性,为了全面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首先应该完善立法。知识产权法律应该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通过颁布新法、修改旧法,使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更完善。在立法方面,不仅要考虑现实情况,更要具有前瞻性,既要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更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其次,应该完善知识产权的执法及司法活动,使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落到实处。对科技创新的成果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登记并公布,对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严厉打击。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专门机构来进行,从知识产权申请、审查、鉴定、评估到登记注册的全过程,都要实现高校与专利成果管理部门的衔接,同时要妥善处理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纠纷和争议,实现对科技创新人才权益的维护。该机构还应实时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进行知识产权指导,自觉维护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合法权益。高校还应广泛利用网络这一平台,通过知识产权网站的建立,形成高校内的知识产权库;通过与社会上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及专业律师事务所的合作,获得来自社会上的专业帮助。
(三)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普及工作、构建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加强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普及迫在眉睫。与西方发达国家贯穿教育过程的知识产权教育相比,我国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知识十分匮乏。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将知识产权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去,使学生意识到必须将自己的智力成果转化成知识产权才能避免权益遭受侵害,使学生自觉地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成果。首先,可以在高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通过选修课的方式,丰富理科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其次,可以在高校开展知识产权专项主题讲座,通过法学专家、知识产权专家专业知识的传达,使学生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意识;再次,可以在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保护活动,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使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更深入、更全面。
四、结语
国内外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世界上最早建立专利制度的国家是威尼斯共和国,15世纪,地处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共和国,商品审查和商品交换比较发达,科技创新活动非常活跃,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为了维护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威尼斯共和国在1474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最接近现代专利制度的法律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的“扬水灌溉机械”在1594年获得了专利权,保护期20年。
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也同样表明,知识产权制度是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形成的。1978年后我国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空前活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深入人心,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我国科技创新主体开始走向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形成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技术创新资源,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开始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对应,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驶入了快车道,《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计算机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都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2001年我国加入WTO,根据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要求,对我国相关知识产权法律进行了修改、完善,实现了与国际规则的对接,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陆续加入了有关国际组织和公约,保护其他公约成员国的合法权益,加强了世界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交往与合作。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在初级阶段就显示了面向世界、面向国际保护水平的高起点,并在执法方面也是积极主动、严肃公正的,形成了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体系。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互动关系
1科技创新的发展促使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和完善
由于科技创新具有可传播性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就要求知识产权制度给予相应的协调和保护。由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相关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产生,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专利合作条约》等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知识产权制度得以不断的完善,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2科技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
科技创新是始于技术设想、终于商业上成功应用的过程。这一创新过程围绕着技术、工艺、设备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展开,通过参与这一过程的诸项函数的多次重新组合,使某项知识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并获得市场化的经济利益。
3科技创新拓宽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当代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新发现、新发明层出不穷,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将专利保护范围几乎扩展到一切领域。
实施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推进科技创新
1知识产权检索、检验制度
专利文献数量巨大、内容广博,据统计,90%-95%的最新技术资料首先反映在专利文献上,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可以时间约60%,节省40%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因此知识产权检索和检验制度是贯穿于单位的整个知识产权管理贯穿。在科研项目构思、立项、实施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检索和检验,以防盲目开发,重复研究,也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在项目立项前,可通过专利文献系统,详细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的最新技术情报,可以开阔设计人员的视野,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密切跟踪国内外专利动态,保持研究的先进性;项目实施时利用专利文献对技术与经济进行预测,了解把握新技术的分布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制定技术竞争对策和科研对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更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分享社会给予的丰厚回报的同时,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研究和跟踪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进行新一轮的创新。
2知识产权激励制度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不确定性;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作者简介:顾焕章,1934年生,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提升。科技创新能带来巨大的潜在利润,这一点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但因为科技创新的风险性,融资难成为科技创新企业最大的外部瓶颈,也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障碍。金融于科技创新不可或缺,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必然带动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变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加速金融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1)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就是“第一推动力”,两者的全面结合则是为了实现“第一竞争力”。(2)
政府围绕推动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创新进行了积极努力。2011年,《关于确定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的通知》确定16个地区为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发出《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一系列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举措。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这不仅是科技企业和科技部门的强烈呼声,也是社会各界的一致愿望。但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而科技金融必须考虑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平均回报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与科技金融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早已成为共识,目前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政府支持、银行信贷、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等不同融资渠道对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创新不同阶段的影响路径、作用机制、效率差异等方面,对科技金融创新的制度取向与实践模式的探讨则有待进一步深化。本文拟从科技创新不确定性视角分析科技金融创新的内在诉求,从风险管理路径视角分析科技金融创新的制度取向,以江苏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为样本探讨科技金融创新的实践模式,以期对全面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实践有所裨益。
科技金融创新的诉求与指向:基于科技创新不确定性的分析
(一)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
科技创新主要指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具体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由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从科学知识到技术知识,从技术知识到科技发明成果,从科技发明成果到生产企业,从生产企业到最终消费者,科技创新过程在各种信息约束和突变因素的干扰下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3)甚至可以说,科技创新过程的每个决策都存在不确定性。(4)从投资的角度看,科技创新从科学发现到产品推向市场所经历的时间越长,即投资周期越长,则不确定性越大,承担的风险越大。(5)对于投资者而言,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科技创新主体选择的不确定性
科技创新活动需要资金和技术的结合,但是这两种要素的所有者往往不是同一主体。资金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科技创新活动中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科技创新主体为了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往往会对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人为“拔高”,向金融机构传递虚假信息。因为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或投资者难以准确判断,很容易做出逆向选择,从而使优质项目难以获得资金支持。即使投资者选择了资质较好的科技创新项目或企业,也难以有效规避创新主体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科技创新投资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由于投资者很难选择合理的科技创新主体,其直接后果就是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难以汇聚到科技创新领域,使科技创新面临严重的资金瓶颈。
2.科技创新活动收益的不确定性
即使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选择了合适的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活动能否产生收益以及收益高低仍然不确定。一是成果不确定。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开创性的活动。在科技创新之初,技术的不完善和创新成果的未知性使得创新人员和企业难以确定成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不同科技创新成果带来的经济效应以及对社会的外溢性影响也是不同的。二是市场不确定。任何产品生产出来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科技创新成果也不例外。因为信息不完全以及科技创新的未知性,科技创新成果能否被市场接受并最终占据市场也不确定。三是收益分配不确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公共品性质,存在着很大的外部性。一旦创新企业的科技创新获得成功,其他企业就可以低成本地获得有关科技创新成果的信息并用于生产。创新企业难以独占科技创新的全部收益,但是生产成本却没有被分摊。而科技创新一旦失败,所有前期投资成本可能全部成为沉没成本,更遑论从中获取任何利益。可见,由于技术外部性导致收益不确定性,致使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回报难以保证,投资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亟须通过科技金融制度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降低不确定性:科技金融制度存在的重要原因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实现经济增长,就是因为这个社会没有在制度维度上向经济创新的行为主体提供创新的基本保障和直接激励。”(6)林毅夫认为,制度可以被定义为社会中个人所遵循的行为规则,是人类对付不确定性和增加个人效用的手段;制度的功能可分为安全功能和经济功能,其中安全功能指的是制度能降低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而经济功能指的是制度能产生规模经济,并且减少外部性。(7)此外,制度还有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基于市场配置功能的制度可以充分调动包括资金资源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并实现这些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资源整合功能的制度可以实现资金、人才、技术三大高科技要素的互动和集成,发挥合力作用”(8)。科技金融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也主要源于科技创新活动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由此派生的对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需求。
关于科技金融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视角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笔者认为,科技金融是以促进科技研发及其成果产业化进程为目的,以组织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投入科技创新领域为核心,以定向性、融资性、市场性和商业可持续性为特点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具体而言,科技金融包含以下四维特征:(1)定向性。科技金融是专门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相关服务的金融体系。(2)融资性。科技金融的核心功能是资金融通,其他金融服务功能是派生的、辅助的,发展科技金融主要为了解决当前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支持不足的问题。(3)市场性。通过发展科技金融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方式是市场化融资方式,即从金融市场筹集资金,并以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为前提。(4)商业可持续性。通过市场化融资方式筹集并投入到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只有在总体上获得一定的预期回报,才会有后续资金跟进,科技金融活动才不至于中断。科技金融的四维特性要求投入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能够获得稳定的、与社会平均水平相当的投资回报率。但是,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若没有好的科技金融制度安排,势必会降低金融主体投资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导致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不能大规模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科技创新活动不是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它是一系列创新要素基于特定创新目标的协同整合过程。科技创新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环境和资金支持,就不可能顺利取得创新成果并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同时,也必须进行科技金融制度创新,以对抗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保证科技创新活动能够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科技金融创新主要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明确市场交易的准则,形成对未来准确而有效的预期,提供一种长效激励机制,对冲科技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促使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快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科技金融创新的制度取向:基于风险管理路径的分析
对于资金的需求方来说,科技金融制度可以帮助科技创新企业获得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支持。虽然有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而且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之后也能获得很高的收益,但是科技创新的高风险往往使得大量的社会资本望而却步。如果有良好的科技金融制度,则能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到科技创新和创业中,帮助处于种子期和成长期的企业抓住发展机遇。而对于资金的供给方而言,科技金融制度可以降低不确定性,尽可能保证资金的最优化运用。科技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三种: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政府在配置财政性科技资金过程中,通过项目指南、专家审查等方式筛选优先支持的创新项目。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或出于对科技领军人物及其团队的认可,或出于对科学技术价值的认可,选择性地支持部分科技创新活动,从而使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集中于成功率相对较高的科技创新活动。为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资金配置,促进科技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制度创新应合乎如下三种基本取向:
(一)基于客户优选的风险规避制度
1.市场细分和客户优选
虽然总体而言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但是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行业属性、不同承担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所面临的风险存在很大差异。(1)科技创新活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风险程度不同。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可分为知识创新阶段、创新知识孵化为新技术阶段、采用新技术阶段,三个阶段中知识创新阶段离市场最远,风险最大;采用新技术阶段离市场最近,风险最小。(9)(2)科技创新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风险程度不同。科技创新的风险性与科技创新企业所属的行业及所面临的市场相关,如果该行业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整个行业发展很快,则该行业的科技创新活动风险相对较小;反之,风险相对较大。(3)科技创新主体的实力和信用状况会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程度。一般而言,科技创新主体的规模越大、信用级别越高,所拥有的优势资源和创新渠道也越多,科技创新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的风险程度也越小。科技创新主体过去的成功概率以及在相关领域的信用评价等都会影响到其在寻求科技金融支持时的风险程度评价,一般而言,成功率越高,信用评价越好,风险程度越低。
通过对科技创新活动性质和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对不同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市场细分,对科技创新主体进行优选,针对不同的目标主体采用不同的科技金融制度安排。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细分和科技创新主体的特点建立选择矩阵,从矩阵中确定双优项目,优先对风险性相对较小、成功率相对较高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资金融通。因为这类科技创新项目是通过市场细分、客户优选双渠道选择出来的,风险基本可控,能够基本满足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对预期回报的要求,能够实现商业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2.大数定律和模糊选择
由于信息、技术条件的多重限制,对科技创新项目的市场细分和客户优选结果可能并不理想,因此,还需要运用大数定律,进行模糊选择。在大量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总有一定概率的科技创新活动会获得成功,并产生良好的市场效益。从单纯经济理性的角度看,如果科技创新活动成功的概率很小,项目成功获得的收益不能弥补全部项目的成本,那么,此时科技创新活动不应该发生。显然,现实情况要比这种理性抽象好很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人才的涌现以及基础研究的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成功的概率也不断提高。实际上,只要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概率超过一定的临界水平,预期收益大于总成本,科技创新活动就应该得到支持。而且,超过一定临界水平的成功概率,也会增加各类社会主体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信心,增加科技创新活动获得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的可能性。
通常,要通过市场细分方法准确区分出风险小、成功率高的具体科技创新项目是比较困难的,但通过模糊选择方法筛选出风险相对较小、成功率相对较高的客户群倒是有可能的。当模糊选择的客户群成功率提高到一定水平,成功者的收益能够弥补总体成本并且带来一定的预期回报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就会增加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从而使得依靠市场融资的机制得以持续运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指引)。
(二)基于公共资源配置的风险补偿制度
当客户优选和模糊选择不能解决科技金融的商业可持续问题时,说明科技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过大,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这类科技创新活动可能无法实现预期回报,甚至遭受严重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适当的风险补偿机制,理性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便不会持续进入这类科技创新活动,自然也不可能实现科技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因此,应通过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对投资于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行风险补偿。政府的风险补偿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公共支出。一方面,对于投资于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给予财政补贴、贴息以及资金奖励等支持;另一方面,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公共实验室、技术平台、孵化器和厂房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以提高科技创新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二是税收调节。通过实行优惠税率,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新企业。三是市场准入。在允许社会资本进入一些特殊的市场或行业领域的同时,要求这些社会资本承担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责任。这些特殊的市场或行业领域通常或多或少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能够获得超额利润,允许社会资本进入的前提是把部分超额利润用于扶持科技创新。四是财政存款支持。财政存款规模较大、稳定性较强,是商业银行竞相争取的对象,可通过实行财政存款与科技贷款挂钩的办法,来激励商业银行向科技创新企业发放贷款,其实质也是一种风险补偿。
(三)基于社会分担的风险分散制度
在科技创新活动蕴含的风险总量既定的情况下,承担风险的市场主体越少,则平均的预期损失和成本越大,且可能因超过市场主体的承受能力而失去可持续性。如果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让较多的市场主体去分担这样的风险,则每个主体承担的风险下降,进而能够控制在其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那么,科技创新活动就能够实现商业可持续性。因此,在科技金融创新过程中,应通过机制和产品设计,让几家金融机构同时参与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按照出资额度、投资方式和平均投资回报率要求合理确定权重,分享科技创新成果带来的收益,共同分担科技创新过程所产生的成本,从而达到管理和分散风险的目的。
与厌恶风险的一般市场主体不同,风险偏好者追求的不是资本平均回报率,而是高风险、高收益,这恰恰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相吻合。但风险偏好者一般都是小规模投资者,科技金融创新必须针对风险偏好者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激励其积极参与到科技金融市场中来。具体而言,就是要发展多层次的科技资本市场,包括科技股票交易市场、科技股权交易市场和科技债券市场等,使投资于科技创新活动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所承受的风险,能够通过向风险偏好者转让相应股权和债权的方式,分散到一定数量的风险偏好者身上,从而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合理匹配。需要强调的是,科技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仅适用于部分科技创新项目,只有完善自身的价值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为投资者带来稳定的回报,才能实现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支撑。
科技金融创新的实践模式:以江苏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截至201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跃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江苏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与科技金融的发展不无关系。从宏观上看,江苏构建了包括科技信贷市场、科技资本市场、科技保险市场和科技担保市场等在内的科技金融市场体系,体系内不同组成部分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从微观上看,精心设计具体的制度安排,以尽可能降低不确定性,实现科技创新资金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江苏推动科技金融创新的重大举措,合乎科技金融创新的制度取向,适合江苏的实际情况,并且在扶持科技创新方面的功效不断显现,正在成为科技金融创新的重要实践模式。截至2013年3月,已开业运行的40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293.4亿元,贷款余额86.8亿元,创业投资1.6亿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千多家。根据上述科技金融制度创新的理论分析,结合对江苏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实地调研,我们可以将江苏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典型经验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市场准入,规范具体运营,降低经营风险
江苏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是按照《公司法》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只发放贷款,不吸收存款,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规范的组织架构,通过设定完善的公司规章制度,明确界定权责利关系,形成稳定的偏好和预期,以有效降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设在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等地,只为园区内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服务,贴近科技创新主体,更加便于开展签约前的客户调查,能够全方位了解客户群体,信息透明度较高,可以通过客户优选来降低违约风险,并且便于在投资之后对科技创新过程进行监督,以保证投资的回报率。
对于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并不要求其将全部贷款投放在科技创新企业,可以允许有不超过40%的比例投放在非科技企业,另外还可以开展创业投资业务,以分散风险。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在科技企业和非科技企业之间,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科技企业之间,对科技企业的贷款和创业投资之间,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分配资金投向,进行产品组合,提高资金的综合回报率。
鉴于科技贷款风险较大,为引导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服务科技创新,政府对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给予适当的财税政策扶持,例如按到位资本金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执行3%的营业税优惠税率等。政府通过倾向性的政策,降低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风险,促进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商业可持续性。
(二)进行全方位监管,保证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
严格审查股东资格。对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股东的任职资格实行严格的审查和考核,防止主要股东和董事会履行职责不充分,导致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要求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必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无违法违规和严重失信等不良记录。并通过招投标遴选有资本实力、有社会责任心、有诚信意识、有为科技创新服务志向的股东团队来兴办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机制。首先,上级领导部门的监督。由省金融办、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和工商局等部门联合成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省金融办具体负责审批和监管,相关部门对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定期进行业务考核。其次,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内部的监督。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参照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办法划分贷款形态,识别贷款风险,并足额计提贷款风险拨备。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采用全省统一的小额信贷管理系统、会计账务系统和业务监管系统等,并联网运行。最后,社会大众的监督。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不得从事账外经营,不得暴力收贷。(10)
科学的监管评级系统。把关于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管理的制度规定和政策导向转化为评价指标体系,对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评价打分,根据得分高低把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划分成不同的等级。等级高的公司获得融资便利和创新业务准入,而等级低的公司则在融资和业务范围等方面受到制约,从而形成正向激励和负向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引导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规范经营、健康发展。
(三)打造业务支撑平台,护航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关键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69-02
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人均国国民总收入已达到4 000多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3 000美元关口后,都会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至今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 3 000美元~5 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一、日本以“科技立国”战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其中日本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972年接近3 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 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 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十二年时间,韩国只用了八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一是转变增长方式: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日本实现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转换升级,完成由“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文化立国”的战略转变;二是实施“科技立国”战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技术模仿的基础上重视自主技术创新和开拓性研究,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专门制定法律促进“创新中心”,大力培育高新产业,从而迅速实现科学技术的赶超;三是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吸取欧美收入分配和福利制度经验,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收入均衡和社会福利体系。
日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的必然选择。日本从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转换升级,从以“模仿”为主的“贸易立国”到自主创新“科技立国”的战略转换,靠的是科技创新理念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最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科技创新是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
目前中国已出现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腐败多发等“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主要特征。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必须以日本“科技立国”的成功经验为鉴,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发展上来,研发自己的科技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才能真正走向强国之路。
1.产品研发创新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已享有“世界工厂”美誉,中国制造的产品凭借价廉物美优势在世界每个角落几乎随处可见,“中国制造”已行销全球。然而,建立在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等优势之上的“中国制造”,不但出口产品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一直处于低端位置,而且日益面临国际贸易磨擦、能源原料短缺、环境恶化及民工荒等诸多压力。近两年出现的“用工荒”和珠三角、长三角等实体企业纷纷停工倒闭现象说明,中国“以模仿为主”的产品制造业正举步维艰,“中国制造”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如果中国企业总是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我们拿什么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新时期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通常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创新、产品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制造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开拓创新等环节。各行业产业链通常都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环节。据统计,在工业制成品中,中国已有超过13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实际上,由于中国产品研发和创新设计能力低,缺乏竞争力,产业链里最有价值的环节被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国制造”得到的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分工里利润最薄的一环。以iPhone为例,其核心是产品设计和渠道物流,生产一台iPhone手机,美国苹果公司可以拿到360美元,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和美国部分厂商可以拿到187美元,而我们中国大陆只拿到6.54美元!再如像汽车这样的工业制成品,通常包括结构件、功能件及系统集成控制件三部分,前两部分中国通过中外合资、合作业务运转模式早已实现中国制造,唯独系统集成控制件部分,也就是工业制成品核心部分即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部分,凸显中国创造力的不足。中国制造企业要想获得此项能力,需要进行人才、知识、技能的长期积累,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制成品关键部件的自主创新,实现在新产品链分配上从低端走向高端,使新产品价值最大化。
2.制造技术创新是提高“中国制造”生产率的关键。中国制造业的主要优势是利用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和牺牲了大量可再生资源。制造业产品产业链大部分属于加工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效率问题实际上是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生产效率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科技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产品质量,最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富士康是典型的制造企业代表,工厂工人总数高达150万人,在经历“聘用童工”、“跳楼事件”和“停工大骚乱”等事件后,面对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上涨、工人不满单调工作等问题,富士康选择用机器人手臂取代工人的现代制造技术创新战略,专门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产品处”负责机器人手臂研发工作,规划到2014年研发生产100万台机器人手臂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未来五至十年将推出首批全自动化工厂。富士康自主研发的制造技术创新可提高工厂的劳动生产率和培育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优势。
由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可有效培育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优势,包括“亚洲四小龙”在内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到制造业的价值,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大力促进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增加了中国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难度。为此,中国必须尽快大力加强制造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瞄准国内外前沿技术进行高起点规划,大力推进核心制造能力建设,使中国制造水平和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中国科技创新需要相关政策扶持与企业资金投入
为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国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一是制定国家科技长远发展规划;二是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和再创新,高度重视原始性创新和集成创新;三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等。
中国在创新研发领域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如2009年中国研发总经费为5 802.1亿元,是2000年的6.5倍,年平均增长23%。然而,中国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仅占6.5%,研发经费支出仅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0.61%,2012年中国五百强企业仅有5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平均研发强度为仅1.33%,有76家企业研发投入出现负增长。相比之下,国外企业平均研发强度在20世纪80年代就达到3%以上,跨国公司多在5%以上。
数据表明,中国科技研发投入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比重小,科技创新理念和科技创新人才匮乏是中国科技创新遭遇的瓶颈。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要大幅度提升,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才可以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创新型人才不论是在新产品研发、新行业崛起、新管理理念上都将会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更是与创新教育息息相关。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他即将离世前曾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才是很大的问题。”中国大学生创造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中国能否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为此,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大创新教育的发展力度,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做为各类学校的必修课来推行,尤其是从小学到大学一贯制的创新教育。
四、结束语
中国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研发和拥有自主品牌的科技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进行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必然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事实证明,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阻碍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向美国和日本学习,改革应试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全面融入创新教育,才能有效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走上富国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概念及世界银行国别收入分组标准[EB/OL].2009-09-11.
[2] 舒绍福.日本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N].学习时报,2012-08-06(02).
关键词 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创新主体;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12-02
0引言
现代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财产的范畴已经由传统的有形物发展到有形物与无形财产并存,甚至无形财产逐步表现出其在社会中更加重要的作用。以前,对于有形财产的保护主要依靠所有权制度。现在,无形的财产的保护主要依赖于知识产权。对于我国而言,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已经大幅度修改了法律,当然包括知识产权法。那么,在追求国富民强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以促进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个体性。它的复杂性就体现在个体性上,这往往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文化、民族精神等因素有关。例如,在我国,有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大,才能保护权利人利益进而刺激人们的创造激情,从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有人主张,我国应降低知识产权保护的门槛,因为我国现在的技术创新水平较低,为了更好学习与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而不被认为违法,所以,极力呼吁降低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不难看出,如何维护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适当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理论的探讨,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话题。
1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的综述
关于二者的关系,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国与国之间,一个国家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分歧。但是,不可否认,在科技领域同经济领域一样,发达国家往往在科学技术方面也表现非常优秀,可以称之为科技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一般可以称之为科技追赶型国家;落后国家往往可以称之为科技落后国家。
知识产权纠纷大量发生在科技发达国家与科技发展型国家之间,问题产生的原因即在于科技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还在于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所持理念的差异。一般来说,科技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科技发展,人们普遍形成了对于科技创新成果予以尊重和保护的观念。但是,在科技发展型国家,人们对于科技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持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分歧看法的折中方案就是建设一个与本国发展国情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于是,一个普遍的较高保护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一个折中的模糊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生冲突就在所难免。这如同一个成年人与一个未成年人之间的较量,未成年人在不占优势情况下采取了一些非常规做法,成年人认为这样的竞争不符合游戏规则。国家之间彼此观念的分歧会渗透到一个国家内部人们持有的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的理念中,例如,我国对于外国的科技创新成果所持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态度就会影响对国内科研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这和有些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国内与国外有别的看法相矛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量案例可以说明对于国外与给予国内科研成果提供的知识产权保护确实是相互影响的,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个相互影响愈加强烈。
基于此,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的讨论在两个层面展开:1)科技发达国家与科技追赶型国家中国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问题;2)中国内部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问题。
2科技发达国家与科技追赶型国家中国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活生生的案例就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纠纷问题。美国属于科技发达国家,它经常指责科技追赶型国家中国没有尽心保护知识产权,中国反过来说中国已经采取积极措施并继续采取更多措施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而且还讲到有些美国的指责没有根据。特别是美国有些政客夸大其词攻击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当然,这种带有政治目的的指责除了具有渲染色彩外,对于问题的解决毫无建设性帮助。对于二者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的认识还须回到问题本身。
首先,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不过,有些学者反对说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他们认为任何权利都有地域性。当人类社会没有进入大同世界之前,国家的存在就使得法律具有属地属性,在这个层面上讲,上面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一般来说,知识产权是与传统物权相比较而言具有地域性。例如,美国一项专利的权利人没有在中国申请专利保护,那么,这个专利权人在中国很难获得中国专利法的保护,即在美国获得专利法保护的专利并不一定会在中国获得保护。
其次,科技发展呈现阶梯型。科技创新活动是人类的智力活动,它往往必须符合人类思维活动规律。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活动是破浪式向前发展,即后浪推前浪阶梯式循序前进。当然,也有偶发因素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在大体上讲,没有好的教育体系,优秀人才培养,大量的科研投入以及前人的开拓性工作,很难产生整体性科技不断发展状况。中国作为一个科技追赶型国家,有着大量的受教育人才,每年不断加大科研投入,而且在政策上也强调科技创新立国,加之,积极吸取其他国家文明成果,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更强的竞争力。不过,积极吸取他国科技文化成果可以通过购买专利或者版权等,也可以通过逆向工程了解技术特征,然后再自己另行研发,还有就是通过不法手段获取技术资料或者产品等,当然,对于处于公共知识范围的科技成果则人人皆可以利用。所以,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不外乎靠自己努力与国外合作。
最后,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到科技活动艰难性以及科技成果保护的地域性使得知识产权保护的纠纷不断上升也就不难理解。WTO下的TRIPS协议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在所有成员国家之间达成的对于知识产权最低保护条款。但是,该协议仅仅是在立法层面要求成员国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协议要求最低保护标准,并没有过多触及各个国家的司法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留给各个国家自己解决。一个国家的司法体系必须依靠司法人员来执行法律的规定,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理念、文化以及社会环境都会对司法活动产生影响。在科技追赶型国家中,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模仿阶段转向自主创新阶段,人们的思想也就在这个转型阶段表现出想保护又难以保护的状态。知识产权违法产业链很长,涉及大量的从业人员问题,另外,思想上还多少保留着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不要建设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想法,加之,国内智力创新活动处于萌芽时期。上述观念的产生看似非理性,但是却有着阶段性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现实支撑。不过,当一个国家的内部科技发展到了因为这样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而受制约时,那么,依然坚持现有的做法就值得深思。
3中国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问题
现阶段,中国作为一个科技追赶型国家,它不但面临国际间的科技竞争压力,而且,国内的科研活动也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如何鼓励人才投身于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如何维持公平的科研竞争环境以保证科研活动持久进行都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例如,近些年,音乐制作人持续表现出创作的低迷、原创性作品的日益萎缩、还有汽车工业的创造力缺乏等与音乐市场和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市场有需求但是我们没法满足,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健全的保障创新主体权益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有我们缺乏一个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科技创新活动是由有血有肉的自然人来完成,虽然有些科研活动是由组织体来实现,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一个个自然人参与完成,如何激发人们的创造激情是现有制度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没有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主体的利益得不到维护,他本人不但失去创造动力,而且,更为可怕的是给了那些想投入创新活动的人员一个警示:你的智力创造、时间投入以及物质投资可能打水漂。那么,谁还愿意投身于创新活动?这也就解释了当下我国诸多产业面临的摆脱低级的复制加工模式进入依靠品牌、创意与技术创新的高附加值模式的困难。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反思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对于国家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意义重大。观念的转变应该先行一步。如果没有制度设计者以及社会大众的观念的转变,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也是举步维艰。目前,尽管社会中存在大量侵犯知识产权人利益的行为难以在司法层面得到立即的解决,但是,社会大众至少要有个是非观念“认为这些行为是非法的,是不道德的。可是,现实的状况令人担忧,到处可见的盗版制品、任意的下载、肆意使用别人的专利技术,假冒他人的商标的情况愈演愈烈。尤为痛心的是消费者以及销售者已经习以为常。社会中弥漫着不尊重他人创新成果的气氛。所以,在根源上解决保护创新主体合法利益的举措势在必行。
总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人类为了激励创新活动而设计新的产权保护模式,它已经经历时间与现实的考验,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我们应该坚决地学会运用此制度为我们创新型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
[2]李明德.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8.
[3]冯晓青.当代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形势与特点.政法论丛,2007(4).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和科研创新能力;研究
Study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reative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Wen Jianping
Beijing Polytechnic, Beijing, 10017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reative abi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dur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reative ability, the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reative ability of our teacher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reative ability; study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各校都采取了多种措施和激励政策以调动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但是,高等职业院校总体的科研水平滞后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不能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科研水平是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的保障,科研创新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等职业院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技术领域创新的生力军,也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因此,进行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十分重要,探索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科研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绩效评价的涵义
科研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简称。科研活动是指“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的以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包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3种类型的活动。
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科技创新活动是指所有与各科学技术领域(即自然科学、工程和技术、医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中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系统活动,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科学技术教育与培训、科技服务4种类型。
科研绩效评价是对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建立的科学的评价体系。高等职业学校一般依据科研工作量对教师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绩效评价。科研工作量是指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时所投入的劳动量,主要包括投入科研工作的人力和时间。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量是与教学工作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2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科研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高职院校加快了科研管理改革的步伐,管理理念、管理机制、激励政策和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等许多方面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师科研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编写教材、科研课题研究等反映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市级以上课题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拓展性地向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方向发展,反映出教师队伍科研和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总体科研水平和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高水平论文和专著的数量偏少,省部级课题匮乏,横向课题偏少,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步伐迟缓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高层次科研和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不强,部分教师知识陈旧,缺乏进修培训,尤其是缺少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在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科技服务等高层次的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能力不高。
2.2 学校缺乏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建设步伐缓慢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必须不断提高。目前,制约大多数高职院校科研和科技创新的瓶颈是缺少独当一面的科技创新学术带头人和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科研合力不够,致使科研成果数量有限、质量不高。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必须攻克两大难关:一方面,为减轻招生和就业的双重压力,需要不断调整专业;另一方面,需要克服新专业建设中专业学术带头人严重匮乏的困境。
2.3 教师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不够
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多数专任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同时还承担着班主任、实验室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技能比赛指导等多项工作,教师实际能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一位教师既要教好课、参与专业建设、进行课程改革,又要带好班,还要搞好科研,在现实的高职院校中,这样全能型的教师的数量有限。而教师的科研完全依靠自觉的钻研和拼搏,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科研课题也是不现实的。
2.4 学校科研经费和设施配备不足
科研工作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和设施。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有限,校舍面积有限;部分多校合并的高职院校校舍分布在不同的校区,科研设施、场地、人员分散;高职院校的大型设备存在着教学、科研项目少、面窄的问题。学校有限的资源(人、财、物)不能优化合理利用,科研经费和设施需要不能满足,使得学校科研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极为艰难。
2.5 教师科研培训少,企业实践少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多数教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虽然近年来新进教师的学历水平较高,大部分为硕士或博士,但多数教师缺少企业实践。多数教师日常的主要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与社会、企业接触少,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最新需求和动向的研究,部分教师的科研选题脱离实际,科研课题内容陈旧,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较差。
2.6 教师培训学习成果向科研创新转化的效率低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如国内外考察、下企业实践锻炼、科研讲座与交流活动等。但大部分教师培训后停留在学结层面,深入研究和创新不够,还没有做到将学习成果向教学转化,还体现不到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层面,因此,学习成果转化率低。
2.7 引进人才困难
多数高职院校现有的管理体制、人才引进机制和科研条件不能吸引诸如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及行业大师等高层次人才的加盟,因此,高端人才引进非常困难。
2.8 科研管理力量薄弱
提高学校科研水平,科学的管理必不可少。目前多数学校的科研管理力量薄弱,一方面,缺少熟悉高职教育教学、掌握科研专业知识、具备统筹协调能力、具有社会活动能力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科研管理岗位划为管理岗,薪级低、职称评定受限、不能享有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的同等待遇,不利于激励具有较高学历和综合科研能力的教师到科研管理岗位任职,不利于科研管理岗位人员的稳定性。同时学校对科研管理人员培训不够重视,科研管理人员对国内外高职教育的最新理念、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兄弟院校科研工作的成功经验等缺乏了解,长期封闭的事务性工作,致使管理水平和工作的创新性不高,科研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短期难以改善。
3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3.1 通过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和科技创新能力
从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看,大部分学校是中专、大专整合校,建校历史短,科研起步晚,科研资源少,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带头人匮乏。对于处于科研创新初期阶段的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1)学校在专业整合的同时注重加强教师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团队通过教师合作完成科研任务,既需要发挥教师个体优势,又需要团结协作攻关,在攻克科研难题和科研创新上卓有成效。团队成员通过团结协作,实现相互学习、促进,使教师个体与群体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提升。
(2)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交流与合作,组建校企合作科研团队。①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资源和专家的优势,加强对校方科研团队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指导,使科研团队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②聘请专家参与指导,在横向课题、纵向课题和市级以上课题研究上实现联合攻关,实现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突破和科研创新。③学校统筹规划,扩大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和应用技术项目的开发。各个学院、专业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学习锻炼。教师通过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学习新技术、新工艺,获取企业需求和科技创新服务项目的最新信息,加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从而实现校企共建科研团队的目的。④联系地区政府、开发区和区域入驻的知名企业、跨国企业和良好的民营企业,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政府的引导,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与企业联合申报更多的科技创新专项基金、自然基金项目。
(3)建立师生科研团队。师生共同进行科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校科研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科技攻关与实践,提高了就业与从业的竞争力。实践证明,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活动,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和成为企业优秀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目前学校缺少具有综合科研能力的教师,科研过程中遇到科研难题往往需要多学科联合解决,因此,鼓励多学科教师、校企合作组成科研团队,能够有效提高科研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
3.2 学校为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科研硬件环境是指能够开展科学研究的物质载体或获取科技服务科研项目的渠道媒介,是可操作的科技资源,包括仪器设备、实验场地、承载信息资源的网络等。
仪器设备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学校应根据科研需要增添仪器设备,扩建实验场地。(1)学校应加快内部的资源整合,通过提高现有仪器设备的开发率和利用率保证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硬件条件。(2)学校可充分利用校企深度合作优势,开拓多种渠道争取获得企业的捐助以改善科研的硬件条件;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及场地与企业共同开展科技创新与服务项目的研究,通过资源共享实现科研硬件条件的提升。(3)以科研项目为平台培育科研团队。科研项目拥有充裕的资金和稳定的团队成员,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开发和研究企业的技术改造与社会实用类科研项目,这样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才会有实质的提高,学校科研水平才能跃上新的台阶,才会实现学校科研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加强科技交流和教师培训
科技交流对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十分重要。近年来,各院校加强了学术交流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校邀请中文核心期刊杂志社主编、高校知名教授和有关专家举办系列专题讲座,使教师及时了解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动态,掌握高级别课题申报过程中材料的准备和撰写,课题论证和研究方法,课题开题结题申报的方法和技巧等,实现了高级别课题申报的突破。学校组织教师参观企业技术革新,学习他们运用新工艺进行产品开发的典型案例,了解企业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开发实用性强的科研项目;学校还建立教授与博士的科研讲座制度,发挥教授和博士等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近年来,学校还派出了大量教师在国内外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进修学习和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同时还注重科研管理培训,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实践证明,科技培训与交流是科研人才快速成长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
3.4 制定激励政策,实施科研考核绩效评价
(1)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般激励主要有目标激励、政策激励、经济激励、机制激励、情感激励等方式。近年来,各校实施的一系列科研激励政策,起到了促进科研的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有待进一步完善,要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实施绩效考核,使激励与约束并行。
(2)科研绩效考核的核心是建立公平、客观和准确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和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通过科研绩效考核评价,对按时高质量完成科研工作的教师给予奖励。但部分学校在建立公平、客观和准确的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和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方面有欠缺,在教师科研绩效考核评价工作中存在降低考核条件、考核不公平等问题,尤其是当高级别教师未完成本岗位的科研任务时,不予降级,仍占有高级别岗位,致使超额完成科研任务、成绩突出的年轻教师不能晋级,极大地影响到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科研绩效考核评价的落实。因此,完善科研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使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落实在考核工作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科研绩效考核评价坚持用。量化指标对科研人员所从事的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评价,既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又使评价工作更加全面、科学、公正、合理,使其具有明显的导向、激励、监督、鉴定的作用和意义,为实施奖惩、计算薪酬、选拔优秀人才等多种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4 结束语
开展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和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教师科研评价体系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创新,利于高素质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将大大激发教师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热情,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性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6-01-10.
[2] 袁新文,杨明方.大学:科技创新的误读―访教育部副部长赵平[N].人民日报,2006-06-01.
[3] 刘仁义.高校教师科技绩效评价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一、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科研成果与农业需求的脱节,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现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以上,而我国仅为0.17%~0.27%。说明国家在财政上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强度增长缓慢,总量不足。近几年,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由于现有科技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严重,配置比例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档次不高,浪费严重;重点实验室开发度低,难以共享。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
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目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3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3;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仅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严重,2003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减少人员4806人,是新增人员的1.7倍,除了离退休人员外,人才流失占较大比例。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
4.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底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转型的现实需要。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科研方向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这反映了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建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需要。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随着种植业发展不断步入新时期、新阶段,对种植技术的依存越来越紧密,同时对技术进步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是高产。高产、超高产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应用将成为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热点、焦点和重点。二是优质。提高产品质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程保优技术的研究应用是优质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三是轻简。轻型手工操作、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操作等轻简化技术将越来越成熟,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四是精准。农作物播种育苗、田间肥水管理、化学调控、有害生物防治等技术操作力求精细准确,实现程序化、标准化。五是集成。学科之间、项目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交互运用,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集成技术体系。六是立体。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条件,实行间作套种,特别是种养结合型立体优化模式研究应用,成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七是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大,“三品”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发展加快,要求无害化、绿色、环保技术不断丰富和完善。
1.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到1%,力争到2010年左右达到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
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2.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当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创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因此,要坚持以人才使用为本,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推广为纽带,以服务“三农”为最终目的。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为国家和区域两级体系,通过协调两级体系的关系,形成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的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原始创新为重点,着重解决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国家体系的层次性,以技术创新为主体,重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为重点,着重解决区域性、地方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就是要增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农业重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强化优势农产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转化应用能力。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应确立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需要聚集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骨干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精干高效的科技创新核心团队;二是实施人才目标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竞争协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单位和团队的整体绩效;三是要实施人才结构管理,建立合理的首席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梯队结构,稳定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四是实施人才增量管理,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开发型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加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总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4.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在农产品由短缺到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到数量质量型、从面对国内市场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转型时期,应及时调整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设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以任务分工为基础,权益合理分配和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项目为纽带的协作攻关机制;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机制;重在社会评价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体现岗位绩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和深入农村第一线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关键词 科技传媒;中小企业;有效信息;技术创新;共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59-02
1 科技传媒的优势和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人们生活方式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科技传媒是科技传播与普及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其功能逐渐多元化和专业化,在科技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1.1信息引领作用
从很多企业成功的案例来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时刻关注新技术信息的引领,企业才不会迷失方向和有所作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先进管理经验与科学技术,因而成就了有技术创新有追求的企业。我们科技传媒采访过的类似的追循信息引领而取得成功的中小企业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的下属单位农科110指挥中心,根据自己的优势和所拥有的资源: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有第一手的关于农产品走势和气象预测等诸多先机,可以有关农业问题给三农企业创新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建议。
1.2信息传达作用
信息是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信息。中小企业只有掌握丰富的行业信息,才能保证企业技术上的不断创新。而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有效信息供给不足,尤其缺乏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从科技传媒的角度来讲,这正是其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发挥长项加强与中小企业的联系,为它们实际发展中遇到的科研与生产的连接、技术成果的转化等问题起到咨询和帮助作用,实现信息及时传达,帮助中小企业及时掌握市场最新信息,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既定目标。
1.3信息鉴别作用
目前,基于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信息已经发展到了高速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碎片化时代,信息量大,泥沙俱下,这就要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无效信息。信息鉴别有三个主要相关因素:服务目标的正确认识及其深刻程度;信息识别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已有的知识和判断、推理能力。科技传媒运用自身始科处在科技研发的前和不断积累月的经验,对信息的真伪性、有用性进行辨认与甄别。并与具体的中小企业相联系,分析信息的有用性,这是实现信息价值的前提。科技传媒要帮助中小企业利用适合自己的有效信息,并施之合适方式进行技术创新,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使之找到产生利益的最佳途径。
1.4信息服务作用
科技传媒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科技传播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广泛宣传和服务于社会和企业是科技传媒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研究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企业,最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从本质上讲,科技传媒提供的信息服务,实际上是传播信息、交流信息,实现信息增值的一项活动。对分散在不同载体上的信息进行收集、评价、选择、组织、存贮,使之有序化,成为方便利用的形式;对企业和信息的需求进行研究,以便向他们提供有效的信息。
2 中小企业的特点和作用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企业为依托,企业的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科技的发展以创新为抓手。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可以说我国已是“中小企业的王国”。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庞大,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开展技术创新不可小觑的主要力量。中小企业是科技信息流动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角,是科技传播的主要对象之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阵地。
2.1 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角
中小企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有着必然的密切联系。由于中小企业有着人员少、机制活的优势,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化经营中,思想束缚少于大企业,其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贴近市场、应变能力强的特点。所以它成为新技术推应用的主角理所当然。
以我们科技传媒出版集团采访过的企业为例,如山西运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听公司负责人介绍,运力公司成立之初,立项的产品是生产糠醛。依托公司所在地丰富的玉米秸杆资源生产,但产品上马后问题出现了,虽然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来源丰富,但原材料处理成本过高,这样使得生产成本也水涨船高,导致了产品的销售价格在市场上处于劣势。公司决策层经过深思熟虑,在作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及时进行产品转型。运力公司决定做有提升价值的硝酸盐系列和铬盐系列产品。从此,运力公司不断研发和运用新技术,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长为国内化工行业硝酸盐、铬盐系列高精尖产品基地。这就是中小企业积极决策调整、灵活应对市场、不断追求新信息和应用新技术的一个实例。
2.2中小企业是科技传播的主要对象
对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除了技术的发明与创造,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往往是是重中之重。作为科技应用与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有其特殊性。由于其自身规模、技术力量和科技投入有限,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加依赖于来自外部的技术指导、资金支持、信息输入等诸多方面的帮助。所以,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尤其需要与外界机构进行密切合作,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指导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掌握及时、有效的信息就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科技传媒的作用就被凸现出来,中小企业成为科技传播的主要对象。而反过来讲,因为中小企业对于信息的需求和其自身较强的灵活性,中小企业也往往更加重视与外界进行合作,并且在处理与专业技术团体、市场等的关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也能能助力科技传媒的广泛传播。
2.3 中小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阵地
我国中小企业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始终扮演着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力量的角色,成为推动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因此中小企业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阵地。
以我们科技传媒采访过的企业为例,如山西兆元科能贸易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太原高新区,创建于2009年,拥有员工80多名,厂地面积3 000平方米,是一家集生产、销售、推广、售后服务于一体的绿色节能高端贸易公司,专业从事LED半导体高端照明产品,包括路灯、显示屏、楼宇亮化、室内照明;酒店、商场、市政照明、广场景观灯照明、隧道照明等节能工程。在短短几年的发展中,兆元的销售额已经达到几千万,而2013年的销售目标是突破一个亿。从2008年到2013年,仅仅不到6年的时间,一个企业成长得如此迅速,在采访公司负责人时得知,2008年初正是我国推广新能源的初期,经过了解、分析、筛选和向科技专家咨询,决策者认为这是个有效信息,是上绿色节能新产品的大好时机。产品上马后赶上了国家出台节能减排的大好政策,国家高度重视低碳环保的新型能源,不仅对此类企业加大扶持力度,而且大力推广。
3 科技传媒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
所谓科技创新,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以学科知识的不断积累为基础,在一定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作用下,对于原有科学技术进行改进和发展,产生质变,从而形成科技创新;二是通过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或相互借鉴,形成新的思维方法,或逐渐发展新的学科分支甚至新的学科,形成科技创新。概括以上两种模式,可以发现,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基于原有科技信息导入新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说,科技创新首先需要充分获取有价值科技信息,然后在学习和分析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对原有科学技术加以变化或改进,从而导入新的价值,形成创新。创新后的科技信息再经由科技传播进行共享,并影响进一步的创新,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由此不难看出,科技传播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紧密相连。
在这个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进程中,科技传媒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引申来说,科技传播离不开科技传媒这个平台,而科技创新离不开中小企业这块阵地,因此科技传媒与中小企业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关系。具体来说科技传媒,我们集团近十年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传播手段,建立了一套为科技企业服务的“全媒体”运营模式,其中包括纸媒、网络、影视等。在全省聘有各行各业的一流专家约200名,能够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科技传播服务。
4 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两点主要结论:其一,科技传媒对于企业科技创新起到促进作用;其二,企业是科技传媒发挥作用和影响力的重要阵地。加强科技传媒的桥梁作用,可以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同时有助于向企业输送高精尖人才。目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科技传播对于公民、企业甚至国家的发展的推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正因如此,科技传媒集团要大力提高科技传播能力,直接间接地通过多样化的平台,为促进企业生产力的提高,为创建高效节能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