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09:15: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环境污染的对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环境治理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地区的农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农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峻。农村环境污染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农民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有害身体健康,还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深入调查农村污染现状,研究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并作出针对性的治理对策,对于建设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
1 广东省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一是农村土地重金属等污染突出。有研究表明,广东省主要城市郊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都非常高。例如,东莞市土壤中的铬、铜、镍和铅的质量分数超标率分别为5%、7%、3%和95%,其中铅污染最为严重。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通过田地的水稻、蔬菜、水果等植物直接传递给了人类和动物,有的重金属污染物通过人类食用的畜禽聚集后再传递给人类自身,最终对人类食品卫生和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随着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量呈逐年加大趋势,过度施肥、过度用药等不适当的施肥用药方式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日益严重。据有关统计,从1980年到2009年,广东省化肥施用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9年全省化肥施用量达到726.47万吨(实物量),是1980年的2.18倍,氮肥总施用量(实物量)也从223.99万吨增加到251.95万吨。在农药使用方面,广东省也是呈逐年增加态势,每年的农药使用量从1981年的7.27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10.37万吨,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残存农药和化肥经过大气、水等循环的地球化学过程进入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严重污染农村环境和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
三是农村水污染严重。广东省农村水污染非常严重,有些饮用水源地都遭到了严重污染。广东省农村饮用水源安全方面形势严峻。其中,至少约300万农村人口尚未喝上安全健康的饮用水。
2 广东地区农村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成因大体相似,下面就广东地区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
经济规模转向集约化、工业化造成的负面影响。随着地区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地方的自然资源消耗量剧增,导致对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广东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导致原材料消耗量急剧增大,使得农村环境污染速度加快。由于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导致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提高,较多的人为破坏环境的现象,很多土地出现严重的盐碱化现象、水土流失以及农林退化等,耕地面积快速减少,农村空气污染加重。农村经济发展步伐难以与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相适应。
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管制方式和效果不佳。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府部门对于城乡环境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也有相应的区别。目前政府对于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视不够,加上农村环境监测和治理难度较大,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逐渐被扩大。农村的基层管理者为了尽快解决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而对环境污染视而不见。农村环境污染范围广、涉及学科门类繁杂,需要社会各界及有关政府部门通力合作,结合现行的监管制度对农村环境进行有效治理。农村的环境保护组织几乎没有,各类垃圾随意堆放,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大。
农业利益偏低导致农业环保支出严重不足。农村环境保护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很多方面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较高,对于现阶段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么巨大的环保投入使得管理者望而却步,只有靠农民脱贫致富后才可能将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中。
农民素质偏低。由于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落后,导致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而农民自身素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保护都是关键的。只有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其将农业活动中的生产方式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3 环境治理对策分析
(1)要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识,强化自身对于做好农村环境质量的社会责任感,将农村环境治理落到实处。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促使农民群众能够自觉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使得农民能够切身体会环境污染的害处和保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自身的益处。通过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
(2)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认真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所谓的生态农业就是,农业生产系统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生活环境统一起来,既可以为农民群众增加收入,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农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合理地整合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推行农村生态保护,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使得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生态保护形成有机的整体。可以合理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环境保护,以建立生态农业体系为发展最终目标。
(3)加快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推广,减少农药化肥污染。加快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推广,改变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依赖农药化肥的做法,要大力推进物理防虫、生物防虫、科学施肥新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应当认真进行推广。要认真推广测土施肥、平衡施肥,做到合理施肥,防止过度施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为了确保农产品安全,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应当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残留、低毒、高效的农药。应当推广垃圾堆肥,广泛使用微生物肥、有机肥,以达到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目的。
(4)不断完善农村环境法制,切实改变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要从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的实际出发,依据环境保护及畜牧业、农业、卫生等法律法规,制定长效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用行政及法律手段改善和保护农村环境。
(5)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合理规划,认真做好污染治理。有关部门要认真对乡镇企业进行综合治理、合理布局、统一规划。要加强对环境和资源的管理和监测,认真做好控制新的污染源。要结合乡镇实际情况建设污水处理厂,对于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政府有关部门要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布局,引导企业重视环境保护,加大环保处理设施资金的投入。
4 结语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结果。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治理和保护,才能逐渐恢复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监管是不够的,还需要农民群众自发地爱护环境,减少污染环境的行为,结合生态农业体系的建设来兼顾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实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黄瑞萍,王元川,陈亮,王建芳,侯建军. 农村环境和生态园区建设现状及环境治理对策分析[J]. 价值工程. 2011(02)
[2] 白梅,马晓,王静.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对策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22)
(一)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环境的污染。
现代化农业一方面带来了传统农业不可比拟的效益,同时化肥、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导致农田土壤污染,甚至是大气和地下水污染。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直接影响着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另外由于农村循环经济没有有效的开展和实施,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目前,农业废弃物的来源主要是种植业废弃物(秸秆)和养殖业废弃物(养殖畜禽粪便)。每年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农作物秸秆数量40%左右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养殖业由于养殖方法落后,环保意识不强,对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能力不足,大量畜禽粪便未经有效处理处置,随意直接排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空气质量。
(二)生活污染加剧。
农村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改变,各种用水器及洗涤剂逐渐增加,但农村地区缺乏配套的污水处理系统和设施,生活污染物仍然沿袭旧的方式随意丢弃,直接排放,对周围环境尤其是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生活垃圾约1.2亿吨,直接影响农村环境及生活。
(三)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农村环境恶化。
近年国家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村乡镇企业明显增多,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能耗高、污染重、治理技术水平落后的工业企业也逐渐转移到城镇和农村,轻视对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及组合,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注重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环境效益,加速了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农村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缺乏,无法自觉地保护环境,更意识不到环境质量下降造成的不良影响。部分企业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在污染防范和治理上消极对待,农民对于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不会采取有效的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二)体制落后,机制不畅。
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一直实施块块管理,无法有效杜绝地方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削弱了环境监管力度。某些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侧重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环境质量,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不够,错误的执政理念,加上农村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破坏环境缺乏必要的监管和适当的处罚措施,没有形成环境监控和管理惩治体系。
(三)新型技术薄弱。
目前,我国环保实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较少,并在农村环境保护上尚无认定的成熟技术和治理模式,适用性和时效性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
(一)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要坚持环保投入优先的原则,对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尽快改变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
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从总体上对“面的污染”配套建设基础性设施,使区域环境得到有效控制;
2.结合农村生活污染分散的特点,对“点的污染”采取集中、就地、分散的方式建设投入少、运行管理方便的配套处理设施,使相对独立的小环境问题得以解决。
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
(二)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能、节肥等节约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1.推广节约型技术,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要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全面推广实施化肥测土配量、机械化深耕使用,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鼓励农家肥、无害化处置后的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的综合利用;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低容量喷雾器械,减少农药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
2.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例如农膜回收再利用,实施秸秆还田和沼气发电,发展生物能源。
3.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坚决禁止化肥养鱼。
(三)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对新建企业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引导乡镇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推行集约化经营、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完善体制, 加强农村环境监管。
目前,农村的环境污染防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已有的农村环境保护体质也不完善。为有效落实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应迅速建立完善一个上下统一、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农村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开展农村环境状况评价工作,定期公布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刘雪艳,孟祥德.论生态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与对策选择[J].前沿,2011,1.
[关键词]农村 环境污染 治理
中图分类号:Z822.3 文献标识码:Z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44801
正文:农村在发展的进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发展速度,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各地政府遵循这一政策,并将相关环境保护条例落实到工作中。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怎样对症下药,怎样将农村环境问题真正地解决是需要我们仔细研究和探讨的。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的环境污染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一直不太重视,因此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且带有农村的特点。
首先,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大部分是由农业种植过程带来的农药等化学污染。农村的最基本的发展模式是经济作物以及粮食的种植,在进行作物耕种过程中,农民需要针对不同的作物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选择相应的农药来帮助杀虫或者施肥等,这些农药在喷洒过后,会随着雨水或者直接流入土壤里面,导致化学物污染。
其次,农村在进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到农业大棚,农业大棚的塑料薄膜逐渐成为农村环境污染中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农业大棚是农民用来培育一些经济作物的场所,而农业大棚中使用最多的是白色薄膜,这些白色薄膜能够控制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从而确保作物在棚内的正常生长,但是由于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另外,在处理这些薄膜时,农民没有固定的处理场所,因此,在农村随处可见这样的白色垃圾。
最后,农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大量的养殖牲畜,牲畜养殖过程中会带来废水、粪便的污染。牲畜养殖是农民发展经济的一项举措,一方面,牲畜能够为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另一方面,农民在进行牲畜养殖的过程中,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就业。但牲畜养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较大,就笔者的研究结果来看,一头牛所能产生的废水量超过二十几个成年人排放废水的总量,另外,牲畜的粪便也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与工业废弃物相比,牲畜粪便的年产量是工业废弃物的两倍还多。这些牲畜带来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污染的严重性。
农村环境污染不仅仅来源于农业的发展,同时生活垃圾以及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农村居民在环境保护方面,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因此,在日常的废弃物处理时,农村居民并未对垃圾进行分类,也没有建立相关的垃圾处理站,生活垃圾和乡镇企业的废弃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环境质量。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到位
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地方进行环境治理,另一方面,政府能够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从而确保环境治理的顺利进行。但我国目前的现状是,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并不重视,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
(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我国农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过于重视发展的速度以及所能收到的经济利益,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并没有过大的投入和重视。另外,我国农村的发展模式在近几年由过去的粗放型转到目前的集约式,同时,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但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村的环境问题却日渐突出,一方面,乡镇企业并没有对废水废弃物进行科学的处理,另一方面,多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进行使环境的承受能力严重受创。
(三)城市的环境污染逐渐地向农村蔓延
城市的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农村的环境问题。首先,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城市废水等都会随着大气运动等直接影响到乡村,其次,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破坏乡村耕地,使农村的环境承受能力变差,从而导致后期农村环境治理的困难。
(四)农业发展过程中使用到的技术比较落后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技术对环境的影响也相对较大。我国目前的农村发展中,新技术的应用较少,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农业垃圾较多,同时,农业垃圾的处理也没有适当的技术来进行,导致农村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
三、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
治理农村的环境污染需要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政府部门要制定出符合农村发展状况的环境治理政策。环境治理的进行需要有相应的政策的支持。从我国目前的农村环境状况来看,环境治理迫在眉睫。政府加大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能够带动乡镇部门相关工作措施的出台,并且在进行政策的落实时,工作人员能够依据有关政策对不合要求的企业进行整改并处以罚款。
第二,政府需要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训,促进农民增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农村环境的保护需要农村居民发挥主体作用,环境污染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模式造成的,因此,加强对村民的环保意识的培训能够促使农村村民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同时,做好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
第三,政府要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等的排放。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能够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控制乡镇企业废弃物的排放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村的污染物的排放量。
第四,进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将新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来。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因此,进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较好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将新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不仅能够更好的处理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垃圾,更能够将农村环境压力适当的降低,另外,将新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对于农村经济模式的转变十分有利。
第五,政府需要结合农村环境的具体情况,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起完善的环保体系。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能够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减少由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仅需要相关机构建立起一支合格的管理队伍,更加需要相关机构能够结合农村的特点对环境污染的产生源头进行针对性的治理。
第六,政府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制措施。农村的环境污染不仅需要体系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更加离不开法律的监管。环境污染治理法和相应的保护法等都能够促进乡镇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加大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投入,从而确保农村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结束语
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虽然没有城市环境污染那样严重,但是从具体的环境污染境况来看,加大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是十分重要的。农村的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原则,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要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推动农村环境的治理进程,进而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秋.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1(3)
[2] 苏玉,蔡佳亮,汪杰,李国富.黄艺中国农业污染优先控制区的划分方法初探[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10)
[3] 吴晓磊,余晓泓.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4)
[4] 肖勤.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
[5] 牛春生.浅析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0(19)
1 海洋环境污染的元凶
海洋污染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陆地污染源流入海中、石油污染、人类无节制的捕捞活动等。
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广,污染物质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危害深远,控制复杂,治理难度大。
1.1 陆源污染
陆源污染是指陆地上产生的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他危害。人类长期以来不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与生活方式使海洋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其中,陆源污染成为全球海洋环境持续恶化的罪魁祸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为蒙特利尔环境部长会议预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80%的海洋污染源于陆源污染。
《防止陆源物质污染海洋公约》中对陆源污染的界定:陆源污染是:1)通过水道;2)源于海岸,包括通过地下水或其他管道的引入;3)源于公约所适用区域内一缔约方管辖内所铺设的人造设施对海洋区域所造成的污染[1]。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污水大量排入近海水域,成为陆源污染的主因;而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将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通过地表径流或者河流流入沿海水域;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也成为主要的污染物。随着大量的陆源污染物流入海洋,致使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升高,直接导致海产品重金属超标。
1.2 石油污染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和海上运输量的逐年增长,我国近海石油污染日益严重,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32×108t石油中,约有320×104t进入海洋环境[2]。
石油流入海洋的途径包括:
1)海底油井开采开采过程中溢漏和井喷;
2)油船运输中泄漏或发生事故;
3)炼油厂含油的废水直接流入海洋。
石油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资源,破坏生态平衡。通常1t石油可在海上形成覆盖12km2范围的油膜,油膜会使透入海水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影响光合作用;油膜影响海水复氧,石油的分解,会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海水本文由收集整理缺氧,据研究,1kg石油形成的浮在水面的油膜完全氧化需要消耗40×104l海水中的溶解氧[3],造成海洋中藻类和微生物死亡,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石油流入海洋后,会产生光化学反应,生产綑、酮、酚、酸、硫的氧化物等,危害海洋生物[4]。
1.3 过度捕捞
过度捕捞是指捕捞超过系统能够承担的数量的鱼,使整个系统退化。捕捞了太多的某种鱼类,让它们的数量不足以繁殖和补充种群数量。
据《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书中指出:近海的过度捕捞正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生态系统中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被过度捕捞后,人们的捕捞目标必然转向其他一些价值较低的物种,而当这些价值较低的物种生物量枯竭后,捕捞目标随之又转向价值更低的种类,这样依次将使生态系统的所有物种都被过度利用,造成渔业资源的系列性枯竭和物种品种的退化[5]。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海鲜成为了我国百姓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为了满足人们餐桌上的需求,人类大肆从海洋中捕获渔业资源,现代渔业捕获的海洋生物已经超过生态系统能够平衡弥补的数量,导致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2海洋环境保护
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关键前提是要求我们增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海洋环境的污染,制约了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污染范围的扩大,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2.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制体系,保护海洋环境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07条规定:各国应制定法律和规章,以防止、减少和控制陆源污染,包括河流、河口湾、管道和排水口结构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同时考虑到国际上议定的规则、标准和建议的办法及程序[6]。
在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中,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通过法律的形式,坚持把陆源污染防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行重点规划。严格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
2.2 多管齐下防治沿海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
随着沿海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沿岸海域环境压力加剧,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治海洋污染:
1)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2)制定排污指标,严格控制污染源排放总量,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3)加强截污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
4)加强沿海城市防护林建设,保护滨海湿地;
5)强化污染物的资源化再利用,治理工业废弃物,减少海洋环境的污染。
2.3 突出科技手段,加强海洋石油污染的防治
目前对海洋石油污染的处理主要包括:
1)物理方法。包括围油栏、吸油物质(如麦秆、泥炭、聚苯乙烯等)、沉降和磁性分离等;
2)化学方法。包括投放化学处理剂(如乳化分散剂、凝油剂、集油剂等)、燃烧处理等;
3)生物方法。通过投放噬油微生物,进行人工石油烃类生物降解。
其中,生物降解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具有迅速、无残毒、低成本的优点。据研究,海洋中存在大量能够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目前能够降解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有200多种。
2.4 保护海洋渔业资源,防止过度捕捞
海洋渔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要科学利用,如果过度捕捞会导致资源匮乏,最终无鱼可捕捞。防止过度捕捞,保护渔业资源,促使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1)渔业法规需要被重视起来,要加大宣传这方面教育的工作力度,增强渔民依法兴渔的法律意识,提高广大渔民的自觉性;另外还需要治理水产品的销售市场,要扩大宣传面,让社会广大群众都能认知到保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意义,并参与保护市场,共同抵制违法水产品的销售;
2)制定休渔期。我国每年的6至9月,相关部门会对从事海洋捕捞作业的渔民实行2到3个月不同的休渔期,以此来保证海洋水产资源正常繁殖、生产与发育;
3)规定渔网最小网目尺寸、可捕标准、幼鱼比例,限制对幼鱼的捕捞是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的最基本措施[7]。
3 结论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经济的增长,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本国海洋政策,加紧争夺海上战略利益,海洋产业的发展和海洋战略部署都出现了强劲的势头。海兴则经济兴,面对世界各国的形势,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和壮大海洋事业。
一、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在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受到一定的关注,并采取措施进行环境保护得到一定的成效,这样不仅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农村的发展模式也相应改变,从而改变了农村的村容村貌。但是,由于村民长时间缺乏环保意识等原因,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继续污染着农村环境。
(一)农村水资源污染严重,安全程度低。由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工业的发展和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原因造成了农村居民饮水的污染和水资源枯竭等问题。农村人民的饮水问题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把农村饮水问题放在主要的高度,切实保障农村人民的饮水安全,并且从源头上开始保护农村水资源。
(二)农村土地污染严重。我国农村土壤由于化肥农药的不科学使用,不可降解农膜的利用,污水灌溉,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而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使土地受到污染而不可耕作,失去生产能力和利用价值。全国每年因为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就达到1,200万吨,造成近200亿元的经济损失。
(三)农村空气污染严重。由于农村工厂的发展与农村人民的不良习惯,农村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特别是在农村工厂周围,工业废气已严重污染到周边的空气质量。并且农村村民长期以来的不良习惯,对于垃圾的处理是直接进行焚烧,而农村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塑料制品,塑料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直接污染农村空气,并且垃圾的直接燃烧会造成二次污染。长期处于这样的空气环境中,就会直接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二、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一)农民环保意识薄弱,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加之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合理规划,都不同程度地导致农村的环境污染。在农村,随处可见成堆的垃圾。传统农村生活产生的垃圾是可以就地降解、循环利用的,近年来由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制造量也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是,由于农村对垃圾的处理缺乏意识,村内未设有垃圾集中处理设施,村民习惯将垃圾随意堆放,导致大量的生活垃圾堆放于村头、公路边、田边以及沟渠里。并且,新农村在建设中的规划不合理。新建房屋的整体配套措施还处于滞后阶段。未设有垃圾处理中心,使得垃圾只能随意丢弃,未建设污水排泄系统,生活废水随意排放,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威胁。
(二)种植养殖业造成的污染。利用化肥来耕作已经成为农民的耕作习惯。化肥已是农作物的主要肥料。而过度的和不科学的使用化肥,造成了我国农村土地的大面积污染,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由于农田所施用的任何化肥都不可能被植物完全吸收利用,流失的化肥会随水向土壤渗透,被转移到植物根系以下或冲入江河湖泊,造成水体污染。
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化合物,特别是饲料中的氨基酸配比不科学、可利用养分低的情况下,氮磷化合物的含量更高。氮磷化合物进入土壤后,会转化成硝酸盐和磷酸盐,含量过高会使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并且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危害人畜健康,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农业的日渐发展,种植养殖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大多数的废弃物未得到有效利用。只是将废弃物随意堆放或任意燃烧。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任意燃烧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随意堆放废弃物时间长了容易产生恶臭味污染空气。对农村环境与居民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农村二三产业优先增长忽略环境保护。随着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工的不断调整,众多高污染企业向农村地区发展。根据科学发展观来说是不推崇高污染企业向农村发展的。因为其必将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并且使环境破坏的代价大于经济增长。伴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些淘汰的机器与技术被农村企业沿用,那些淘汰的机器与技术通常都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导致环境出现一系列污染问题,对农村地区人口的健康造成威胁。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过程违反了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以农村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农村服务业迅速发展,主要是农村旅游业的崛起和农家乐服务业的迅速发展,这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生活污水排放量呈直线上升,导致不少景区、景点周边的水库受到污染。并且产生的旅游垃圾、餐饮垃圾已经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虽然工业与服务业带来的收入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
(四)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匮乏。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并且缺乏有效的政府扶持,导致农村关于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难以建立;大多数农村并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也并没有开展环境质量监督工作。环保资金匮乏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的改善与环保事业的发展。(五)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很少涉及农村环境保护,对农村规划保护不力。我国现行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与农村发展的情况不适应,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对农村环境的治理没有出台相应政策,并且由于农村对于法律意识相对较低,环境执法也相对困难。
三、解决农村环境污染若干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要注重培养农民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督促他们自觉遵守垃圾集中处理等要求,为此我们不仅要少制造垃圾,更要注意垃圾的分类,并且提倡使用那些可降解“垃圾”,减少“白色污染”,提高垃圾使用率。要对建设垃圾集中处理系统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同时应组织相关专家到农村进行垃圾处理重要性的宣传。
(二)发展绿色农业首先,调整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循环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将温室、养殖、沼气、蔬菜种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四者构成一个能源相互循环利用系统,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养殖废弃物的利用率。沼气池可以为农户提供清洁能源,将沼气用于日常生活的照明、做饭,沼气发酵的剩余物可用于蔬菜种植,提高土壤肥力。沼液、沼渣可以直接用于温室内的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据测算,一个10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可满足一家4~5口人生活燃料的需要,相当于使用12~14瓶液化气,每户每年可节约生活能源开支近千元。沼气池只要管理得当,便可常年使用。不仅为农户节省开支,也能减少资源浪费,控制环境污染。这种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一块土地上形成能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其中,建设沼气工程就是改善农村环境的一个重要枢纽。建设沼气池可以节约能源,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作物产量等诸多好处。
其次,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应该从生产化肥农药和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的源头入手,并且政府应该取消对化肥农药的经济补贴,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在化肥农药的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中的有害成分。大力推广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在源头上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这需要国家政府、科研单位和农户共同参与完成。
此外,政府应该从经济手段上采取某些措施来控制农药化肥的用量。例如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化肥农药的使用征收一定的费用以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危害。
(三)对农村二三产业进行治污调整首先,对我国农村工业污染情况进行专项调查,了解农村污染现状与特点。对于污染十分严重的农村企业进行停业整顿。对于以前沿用城市工业淘汰的机器与技术的农村工业进行升级,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硬件设施。将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放在一个主要的位置,建立污染防控系统。对于农村环保手段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工业产生的污水要进行实时监控,使其达标后再排放。
其次,对于农村企业产生的污水,应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处理工程的融资渠道主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民间筹资。提倡农村企业做到污水循环利用,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并且通过经济手段,对排污企业征收费用,将征收的排污费用再投入环保事业。同时,对农村服务业产生的污水也可通过建设污水处理生态工程来处理。污水处理生态工程与农业相结合,不仅可以降低污水处理费用,又可以增强土壤肥力。根据农村自身条件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尽可能形成生态工业园区,使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成为可能。
(四)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对于分布在城镇周边的农村,可以考虑将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对于有条件的农村,应鼓励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进行循环使用。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可用于灌溉农田,同时应设置一个蓄水装置。当地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经济负担能力来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污水处理模式进行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村卫生所污水须自行经过消毒处理后,方可纳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快速发展的经济与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护环境可以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国际形象,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污染面从城市蔓延到农村,从发达地区扩大到欠发达地区,污染程度加剧,形成点源与面源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结合的严峻形势。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我国也有不少地区历史上曾经山清水秀、林草丰茂,由于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如今土地荒漠化、石漠化日益严重。面对历史的沧桑巨变,我们更加感受到环境对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我国许多地方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很低。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土地退化、沙漠碰头”等现象。随着对环境污染的加剧,环保冲突时有发生。
2.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2.1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重视不够
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有的地方领导认为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认为要先发展,后治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少地方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有的该治理的不治理,有的边治理边破坏。什么是环境保护,有的领导就说不清楚,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只要能赚钱,什么企业都敢建。导致越落后,越污染。
2.2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水平总体上比较低,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比较大的环境代价。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特别是一些地方上了不少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等项目,加剧了环境污染。
2.3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滞后
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与传统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廉价或无偿的环境使用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污染物排放的法律基础仍然薄弱,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十分缺乏;排污权无偿取得以及过低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导致环境实际上被无偿或廉价使用;先排污、后收费的排污征收方式,难以形成企业珍惜环境的约束机制,反而使环保部门处于被动地位,企业缴纳了排污费后,认为已尽到了治理污染的责任,其他事情就由环保部门来管了;环境保护费的使用也缺乏约束,大部分没有用到防治污染、治理环境上,而挪用到人头费、招待费等方面去了。
2.4是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
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监管不力,甚至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有的地方不执行环境标准,违法违规批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有的地方对应该关闭的污染企业下不了决心,动不了手,甚至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还有的地方环境执法受到阻碍,使一些园区和企业环境监管处于失控状态。
3.治理环境污染的对策
3.1生态建设,加强污染治理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生态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恢复重建自然的生态环境,防治任务十分艰巨。我国各部门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工作重点,抓主要矛盾,处理好相应关系。在治理的同时,注意经济投入同重点工作相结合,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牧业打好基础,统筹管理,控制沙漠化扩展。在治理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促进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和改善,通过退耕还林,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应着重研究现代气候条件,使原有耕地、草地、林地退化的情况,尽快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注意预防保护与治理开发相结合,必须把预防保护放在首位,注意积累在水土保
持生态修中的经验,总结,成为今后的科学依据。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对水土保持工程建后管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制度建设、政策保障纳入到生态建设当中,着眼与未来,建立起长期发挥效益的运行机制。
3.2水环境污染防治
地下水过度的开采、河流湖泊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是我国目前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对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资源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采取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生态治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思路。
划定地下水超采区,组织开展回灌补源工程建设,利用生物、微生物以及生态处理系统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确立水权制度,从而实现水的良性循环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制度上限制人们无节制地攫取或浪费水资源,地下水超采区生态状况得到改善,达到区域内水资源的总量控制。在污水处理方面,促进企业清洁生产与产业结构调整,明确各流域污染带,根据各流域水资源利用和水量特点,确定河流及水质标准。
3.3 加大生物保护力度,确保多样性
地球上生态系统是相互支持和制约,我国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生物多样性在维系自然界中的能量流动,调节气候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家和地方各级决策部门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数据,《生物多样性公约》为我国保护生物提供了准则,保护生物是责无旁贷的责任。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事业的发展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研究方向与措施非常重要。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一系列植树造林工程,开展了治理、修复,注重生态功能作用研究,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及其水域生态环境,扩大研究成果的交流范围和内容,遏制水域生态荒漠化行动。
3.4减少工业废气排放,提高空气质量
大气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在于我国经济长期沿用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能源、原材料消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对于生产过程,淘汰有毒原材料,用清洁的生产工艺,应重点针对燃煤工业调整能源结构,将污染最大限度地控制在各个可能产生污染的生产环节中,要禁止或减少原煤的直接使用,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于电力、蒸汽供热等重点燃煤工业产业加大管理力度,达到污染防治的目的。
4.结论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保护环境是目前我国迫切的要求,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思想,城市大气污染的保护和治理任重而道远。为了给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不断利用新科技为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公民的环境危机意识教育,做到环境污染同防同治。
参考文献:
[1]姜罡.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8(2).
[2]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工业出版,2006-7-10,6.
这一威胁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迅猛增长已经对中国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果再任由中国的乡村环境被生活垃圾所污染和破坏,那么若干年后,也许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中华大地,可能真的会没有一片净土。因此,发掘农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村容整洁”目标的顺利达成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预留了极大的空间。
一、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现状
1、一个典型个案——某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
笔者在湘南某镇工作时,镇政府所在地叫龟石渡,处于湖南境内最大河流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上游。龟石渡工商业尽管不是很繁荣,但仍然是5万多人口的政治、经济中心,聚集着1200多常住人口。由此而来的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了镇政府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生活垃圾的处理就是抛入蒸水河中。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垃圾相应增多,在镇政府的要求下,居民把垃圾均倒放在3个集中场地;然后由镇政府承包给一个有手扶拖拉机的农民:每星期拖一次,每次150元,把垃圾运到离龟石渡2公里的荒山坡中倒掉。由于镇政府欠下数百万元债务,财政收不抵支,曾经采取过在工商户和设立在这里各行政事业单位中摊派垃圾运费的办法来支付垃圾的运费,但由于没有法律和政策资源作为保障,摊派的办法难以进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造成其中一年的垃圾有半年之久没有转运。由于该镇处于交通要道,堆积如山的垃圾发出难闻的臭味,不仅引来了漫天飞舞的苍蝇,而且引起了居民对镇政府的不满和上级领导的注意。镇政府在无奈之下,只得承担拖垃圾运费的支付责任。
从以上可以看出,龟石渡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就是垃圾转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有人居住的地方转移到无人居住的地方。如果运输距离太长,不仅容易使沿途产生污染,而且会增加运输成本。问题在于,这个无人居住的地方距离龟石渡只有2公里,而且离有人居住的一个农户住宅不到500米。也就是说,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仍然与当地居民相邻,尽管垃圾转移了,但只能掩耳盗铃地改变垃圾对当地人居环境的视觉上污染,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位于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侧旁,一下雨就会使垃圾污染过的雨水进入蒸水河,特别是一旦山洪暴发,就会使垃圾直接进入蒸水河;这将直接影响到蒸水河下游和湘江两岸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源安全,对河流的水生物和两岸的生态环境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问题更在于,该镇还有3个小集市和20多个集中居住的中心村,这些地方的生活垃圾任意地堆放着,在村口、田头、河边、房前屋后,一大堆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连转移也没有进行。
2、从城市到乡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整体情况
笔者工作过的湘南某镇所在的县,不仅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垃圾处理是采取转移的处理措施,而且县城的生活垃圾也同样是转移到与县城相邻的城郊小山沟里进行堆放,并再也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到,不仅该县如此,而且整个湖南省、甚至全国农村地区也大多如此。这种处置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反而是污染源的扩大,因为一到暴雨期,这些污染物又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媒体报道,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黄集镇的生活垃圾就被转移到该镇的胡岗村,堆放的垃圾已经堆成了两座体量不小的“山”,方圆数百米远,就能闻到腐臭味,还成了蚊蝇的乐园。离垃圾场只有100多米距离的胡岗村村民一组居住着400多人口,每到下雨天就污水横流,饮水井里压出来的水都有一股怪味。[1]农村生活垃圾普遍处理方式就是这样的不加处理的简单转移。
农村成为了城市转移垃圾的目的地。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带来了城市生活垃圾的迅猛增长,由于城市现有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城市生活垃圾开始“上山下乡”,呈向郊区和农村转移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576.8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1.7%。[2]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农村!一些郊区和农村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存放地,占用和毁损了大量的道路、土地,污染了空气和水源,成为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二、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原因
1、上级财政无投入而乡村财政无能力
目前,农村环保投入严重滞后。在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面,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几乎没有乡镇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机构的缺乏使得农村环境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涉及环保的部门亦因为经费不足、人力缺乏而只能对环境污染持观望态度,只能“爱莫能助”。比如生活垃圾的收集系统,单凭乡镇自己的力量,靠哪个村或者哪个镇来做显然不太现实。乡镇自身不具备垃圾的处理能力,只有进行简单的转移处理,甚至掩埋都没有进行。因此,即使上有政策,无奈之下基层往往会“下有对策”。
2、农村生活垃圾与现代化市场消费如影随形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农村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不存在着农村之外的生活消费品垃圾的进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市场主导着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消费品主要是工业产品,而且一次性使用品在迅速增加,由于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商品均是廉价物品,作为贫困群体最多的农村,消费群体最广,因而,现代化的市场消费给农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
3、农村环保治理责任缺失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重视,但对农民健康的保护,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等,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环境卫生了,身体就会更健康;身体健康了,就可以少花医药费。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环境保护能力的欠缺,而这种欠缺又会加重农民保护意识的缺乏,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互动效应。农民对所生活地方的环境保护漠然处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把自己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却把垃圾倒在家门之外就不再进行相关处理,弄得到处都是臭气冲天,不堪入目。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农村的发展。但是,“人”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卫生健康等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了方向。
4、农村环保治理措施缺位
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点常常在城市,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环境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严重缺乏,这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上的典型病症。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我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3]显然,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关键是环境治理措施的滞后:由于农村环保是环保工作的盲区,不仅表现在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基础建设缺乏,也使得相应的治理措施滞后,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环境污染的根源问题。
三、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
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1、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生活废水污染占农村环境污染比重达1/3,这些废水排入河流和小溪,造成水资源严重破坏。根据有关资料,农村387.9万人口中饮水不安全的达80.3万,占总数量的20.7%。[4]
2、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
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3、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
过去在农村集镇生活的居民,可以经常到河沟里洗澡、摸鱼,河里的水清澈见底;现在的河沟里虽然有水,但漂满了各种生活垃圾、玻璃瓶、动物死尸等,每到夏季或阴天,散发着刺鼻的恶臭。过去在农村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农家小孩可肆意玩耍,放养禽畜也方便;现在由于很多空地垃圾成堆,农民只得看紧自家小孩,怕不懂事的小孩玩弄那些看似漂亮却有毒的垃圾,只得把放养禽畜变成了圈养禽畜,怕禽畜到垃圾场吃了受污染的食物发病甚至死亡。同时,由于臭水沟、露天垃圾场增多的原因,近几年来,农村的苍蝇、蚊子等害虫也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的田野已经成了蚊子的天下,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公众参与形式化在我国环境法中规定了公众参与原则,但是,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公众参与更多的是为了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使其在制作或审查阶段消极“不违法”。大气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一种,浮尘、雾霾等虽然最近一直耳闻目睹,可真正了解其准确概念及形成原因的人寥寥无几。对背后的成因都不知道到,污染源是什么,有害的成分是什么等一系列背后隐藏的问题就更无从谈起。同时,环评本身具有一定的功能限制,它涉及深度和广度的调查,分析和统计等专业性的内容,并不是每个公民可以做到,导致参与形式化,不能充分发挥其实质功能。综合上述几点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我国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个人最在意的是物质的满足,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往往排在物质之后。对环境的漠视,导致公众在个人行为的影响超出环境自净能力的情况下,依旧不管不顾。
提高民众环保意识树立环保意识是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也是彻底治理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提高民众环保意识,首先,需要加强教育宣传,使人们了解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民众维权意识;其次,严格法律责任,用法律的强制力使企业等排污群体认识到环境污染后果的严重性,使百姓从开始的“不得不遵守”,到习惯性的自觉守法。最后,环境行政执法人员需要树立服务意识,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争取由强制制裁转为理性说服,使企业主内心真正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进而自觉降低、减少排污或对排污进行合理处理。
更新立法指导思想针对环境立法指导思想的不吻合,从宏观角度,要转变和更新传统立法理念,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甚至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适当向环境保护倾斜。并且在法律规定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时代要求同步。从微观角度考虑,以《环境保护法》第28条规定的排污收费制度为例,排污、收费标准是在当时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制定的,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当初的规定在企业规模、技术水平都有所提升的情况下,并未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得企业违法成本远远低于守法成本,导致越来越多企业宁愿缴纳罚款却不愿治理污染。这种对当时当地状况依赖性很强的法条规定,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出适当的调整,确保个人、企业在高违法成本的压力下,自觉守法。
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力度首先,拥有完善的环境立法体系,在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法律规定,是有效进行环境执法的法律依据。对于环境污染,我国目前没有具体的实施条例等可操作性更强的规章,来确保基本法的顺利实施。其次,我国环境行政统一监管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导致面对环境问题时部门职责不清,缺乏协调分工。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应该考虑是否将环境行政权力集中起来赋予环保局,并保证其拥有独立财政权,只在涉及技术等专业性问题的状况下其他部门予以协助。最后,寻求多样的执法手段。我国环境违法的制裁多数是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经济或资格的方式,这些并不能很好地起到威慑作用。因此,执法手段的多样化也是今后需要改善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