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09:15: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课题探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课题探究 教学实践 思考
初中化学教学需要给学生树立系统性知识理念,以引导学生明晰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引领学生对化学学习有一个居高临下的整体意识,使得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得到培养。不过,传统的化学教学却将追求化学教学系统性与教学材料系统性混为一谈,使得教师常常将精细讲解后的知识点一一硬塞给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知识是零散的而非系统性的,局部的而非全局性的,课题探究教学则能够助推教师解开这一困扰。课题探究教学是指教师在有明确目标的指导下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其基本程序如下:(1)提出学习课题;(2)引出假设猜想;(3)实验探究验证;(4)归纳结论应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由于教育理念上的陈旧和方法上的欠妥,使得课题探究教学宛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为了从源头上促进教师的课题探究教学的深化,有必要打通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探究
课题探究教学的立足点主要是通过提出某一问题与解决某一问题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具体步骤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探究课题需要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建立起认知间的实际联系。因此,教师在课题探究中可采用从学生已有知识中引出所要探究的课题的方法。例如,在《爱护水资源》教学中,我借助通州区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契机,加入到了社区创建行列,设计了《我是社区环保卫士》这一课题。该课题从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活动方案、结果呈现等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决定,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活动过程中,学生亲眼目睹了社区中各种不良现象,了解了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这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对此,我趁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发“倡议书”、树“警示牌”、知识竞赛、小品表演、问卷调查、“亲近自然”征文演讲等。同时,组建了环保教育义务宣讲队,先后多次深入周围社区、附近学校进行广泛的宣讲,让听众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中,了解环保知识,认识环保的意义,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课题的推出,为实现化学生活化架设了桥梁,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社会沟通能力,加强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对促进学生养成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综合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专长需要,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由此,在进行课题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选择课题时不能随意,要让课题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突破点,这些突破点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跨入化学门槛的航标灯,由教师的“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来促成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最终实现教学“以诱达思”的高度。
二、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注重发展学生思维
这一环节需要教师真正让“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思想落到实处,因为经过前面环节的实施,此时学生的心态会发生微妙变化,感觉到自己也能和教师一样进行课题探究,不再认为课题探究只有教师才能担当,从而会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题探究教学活动中去。通过长期的积极探究,学生的思维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发展。例如,在学习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性质时,我将“旺旺雪饼”的干燥剂变质问题作为探究课题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学生对该课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感悟探究方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我首先准备了十袋“旺旺雪饼”中的干燥剂,故意将其中的五袋敞口放置一两天,有些白色粉末结成了硬块。我将十袋干燥剂分发给各学习小组进行观察,学生观察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1)这袋干燥剂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能作干燥剂?
(2)观察后如何推断干燥剂是否变质?
(3)变质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4)变质前后,其质量有没有变化?
(5)如果变质了,变成了什么物质?
(6)你将通过什么方法证明干燥剂已经变质?
……
针对上述问题,我把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各组根据自行选定的一个问题先共同设计实验探究的方案,包括提出的问题、假设、实验的设计(含实验原理、操作以及实验预期的现象或结果),然后我把设计收集起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顺利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由于此类课题探究的内容和方式,教师没有给予太多的限定,学生自由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就多了,学生处于积极奋进的动力之中,因而能够针对问题,主动地动脑思、动手做、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独立观察、分析、联想、辨析、总结等,极大地挖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得到了肯定,学习心态得到调整,促使学生由“学习者”上升到“研究者”,这让学生的有效学习得到质的提升。
三、通过师生的相互促进,促成学生反思感悟
这个环节立足于师生的相互促进,即所谓的“教学相长”。因为通过以上环节的实践,部分学生仍然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困惑,此时,教师需要静心思考,努力从学生对课题探究的表现中获得反馈信息,再及时帮助学生反思、感悟,最终促进学生新的认识与观念的升华。例如,在酸碱指示剂的教学中,我布置了“用石灰水、食用醋试验花瓣或果皮中的植物色素”的家庭实验。不过,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石灰水或食用醋滴入花瓣或果皮中,颜色变化不大,难以区别,实验效果也大打折扣。我便与学生一起探讨该实验的改进方法,在了解了不同植物的色素性质后,共同采集植物,成功提取了色素。可见,尽管家庭实验是一组不可多得的探究课题,但家庭实验毕竟有别于课堂实验,尤其在仪器的选用上,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反思,通过反思,让学生学会自制仪器,合理使用替代品,凸显了探究的魅力。又如,“粗盐的提纯”家庭实验,其过滤器的制作是实验的关键,如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则会使该家庭实验失去意义,于是我鼓励学生认真反思,结果却使我大开眼界:有根据毛细现象设计出的棉线过滤器;有根据渗透原理设计出的玻璃纸过滤器;有根据净水原理设计出的纱布过滤器;等等,效果相当不错。在此反思探究过程中,成功者从中获得喜悦,激发了创新兴趣和激情;失败者也从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显然,“反思”其实是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融合,这既是课题探究教学后的必要延伸,更是一个主动认知的提升过程,能够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适时作出调整、改进、完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另外,以下几个关键点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1.教师的综合素养。课题探究教学是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部分教师对其本质问题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习惯用“新瓶旧装”的老套方式进行,于是便出现了“形象而神不似”的肤浅教学模式。对此,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2.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因为学习目标的达成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任务,由此,课题探究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宗旨,教师不必为学生设计一个完美的课题探究方案,但要避免将课题探究的内容当作纯粹的知识点来传授。
3.课题探究的基点。科学才是探究的本质,即科学家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探索的途径去发现人类尚未认识的科学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初中学生一般不可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课题探究的基点重在过程的参与,应把探究的着眼点放在引领学生发现化学规律和应用化学规律上。
4.模拟精度的掌握。课题探究教学其实是模拟了科学的探究,二者虽然有些相似但绝非等同。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探究课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水平适当调节模拟精度。一般来说,精度与目标成反比关系。精度高了,容易偏离教育目标;精度低了,可能背离探究实质。
以上探讨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课题探究教学环节中的几个问题,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课题探究最终能否取得成效,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学生能否进行主动建构,否则只能是机械式记忆而无法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希水,瑞博.心理教育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8.5.
一、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地直接导人新课内容,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实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问题悬疑法或趣味导人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讲授相似三角形应用时,如一开始就设下悬念,问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用一个五分的硬币测出月亮离我们有多远?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变化中体现教学艺术
数学课的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为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对于深奥难懂的数学内容,教师要力求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告诉学生,并尽可能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到“原来这些东西我也能理解,我也能学会”,甚至有的新内容老师刚点拨一下,许多学生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
三、重视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研的实际,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握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例如:“一个长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若梯子的顶端下滑一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这是一道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价值。我当时没有直接讲解分析,而是采用小组合作,鼓励他们猜测与探索、动手、动脑、动口,发表见解。各小组代表发言完毕后,发现有几种不一样的结论,各组同学各执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此时老师再适时对题目进行点拨分析,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事实证明,当一个学生真正认识到这门课成为他实际需要的时候才会对它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的东西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掌握。
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稳定学习的兴趣
成功会激发兴趣,失败则使兴趣经受考验。人人都有成功的渴望,即使一次小小的成功,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次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从而使学生获得舒畅的心情,稳定的学习情绪,保持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策略
探究式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演讲时提出的。在我国,早在2003年左右结合国家课程改革实验期间,就有不少人研究过探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新理念,本校也把“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作为课题向广西教育学会申报,并于2008年底获准立为广西教育学会第二批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笔者发现,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探究式教学”这种模式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从而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并有待改善。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持“敌视”态度,他们认为在课堂上搞“探究”是在浪费时间,会使“双基”得不到落实,个别教师态度极其顽固,坚决不愿参与实验。
2.“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
3.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创设的问题质量不高。
4.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教师介入时机把握不当。
5.重探究轻展示。探究时有声有色,展示成果时却因怕生事端,又要赶时间,于是草草收场。
6.忽视学困生,使懒于思考的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学校要做的
1.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训的形式应多样化,可结合组织理论学习、学术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课堂教学实践、外出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学习,让教师掌握包括探究式教学在内的各项教学技能,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为在探究式教学中成功设计高质量问题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让“敌视”探究式教学的教师们认识到:探究式教学在短期内对学生分数的提高确实没有做题的作用大,但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必须帮助这部分教师转变观念,共同参与到我们的“探究式教学”的课题研究中来。
2.学校要尽快建立一套与探究式教学相适应的体系。一堂探究课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做精心的准备,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所以,学校应考虑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并建立相关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一些奖励机制,来保证和促使教师能够并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来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做复杂费时的准备工作。
(二)教师需要做的
1.确定合适的探究内容并做精心准备
探究式教学的有效使用,可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形成迁移能力,并最终养成勇于创造的态度。但是,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做出较好的加工和组织,要花费课前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并且,也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有些知识内容,由于种种原因,难以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有些也没必要做探究。例如,在探究出一些运算法则后,有一些课时专门是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像这样的内容就没必要再探究;再者,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类经几千年探索的结晶,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完这些知识,同时全部经历历史上的探究过程是不现实的。
教师应该把握好时间与教材,精选出一些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且可使学生在探究后能获得成就感的数学教材来组织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要立足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剖析和重组,用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转化,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知识生长”的过程。
2.保证探究时间,把握介入时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里所说的支配时间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做后盾,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可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却总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于是常常过早地介入甚至草草收场。有时是看到学生讨论许久也不进入正轨,就急,然后提示一下;有时则是没过多久就有个别学生得出方案,教师一高兴立即请该团队的学生展示方案。这样一来,还有大部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同时,它还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这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在作祟,注重结果,不注重学生得到的过程。这就违背了探究式教学的初衷。
所以,在学生做自主探究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时间,并在教室四处走动,采取以听、看为主的交流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情的了解上,再迅速地加以思考:该不该介入、什么时候介入、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何调整、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等等。对此,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及时做出最恰当的选择,确保探究课能够取得预期的目的。
3.组织好自我展示环节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终于得出了方案,他们不仅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也需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同学来分享并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自我展示,是探究课的华彩所在,探究课的正是在这个时候来临的。它在学生展示异彩纷呈的成果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对学生的每一种方案,不论正确与否,不论繁琐与否,都要给予热情的、积极的正面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进取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应对探究结果进行提炼本质,适当总结。让学生获得充分肯定的同时,能得到更加深入的思考。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探究式教学中,基本上都是思维活跃的学生在思维较慢的学生尚未充分思考前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打断了思维较慢的这部分学生的自主思考,剥夺了他们探究的权利,久而久之,还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惰性,最终沦为课堂的旁观者。这势必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所以,教师要在每一节课都要着力注重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和鞭策。一方面,在分组时就要特别关照小组长要带着这类学生一起讨论,用集体的力量把他们拉入正题;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在深入小组时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鞭策他们一起参与讨论,可考虑在展示时随机抽取组内成员展示成果,使得他们不得不动脑,不得不一起探究和交流。
到今年,本校承担的这一课题研究已到了结题阶段,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探究式教学也将随之结束。目前仍存在的种种问题正说明了我们应该在理论上加大研究力度, 在实践中积极而又稳妥地继续试验,以使研究不断深入,使探究式教学不断完善。
一条世界文明古训说:“我听说了,然后又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我记住了;我动手做了,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古人亦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正是探究式教学的意义所在。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探究式教学带进课堂,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究、快乐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徐学福.科学探究与探究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
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复习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复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和教学误区,主要的教学误区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复习教学中,老师习惯性采用一把抓的教学方式,没有突出英语复习的重点,对于英语单词,无论是重点词汇还是其他词汇都无一遗漏,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精力。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顾虑到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初中英语教学要求,盲目地拔高学生的英
语学习要求,这就如同揠苗助长,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着不好的影响。最后,老师在复习教学中采用题海战术,总是重复简单枯燥的练习或训练,没有突出复习课的优势,将复习课当做练习课,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和厌倦的心理,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话题式”单元复习课模式的含义
“话题式”单元复习模式是一种以话题为线索将学习的单元、语法知识、单词词汇、重要句式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探究方式和学习模式,主要以技能训练和归纳总结为主要学习方式,适量进行相关的语法训练,从而提高初中英语的复习水平。
三、“话题式”复习模式操作的主要程序
首先,教师应该结合中学生的英语知识实施和教
学内容设计教学复习内容。其次,教师要指出复习的课题以及复习目标,根据话题内容同学生一起对教材的
知识进行整理、挖掘和提炼,强调易混淆的地方和易错点,同时老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本上出现的重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讲精华方法和解题思路,突出重点,老师还可以进行直观清晰的板书,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较为清晰和直接地把握整体知识和
重点。最后进行总结,在总结的复习阶段,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吸收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习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点评。
四、“话题式”单元复习课模式的优势
“话题式”的复习模式是一种节省时间的复习方式,优化了初中英语的复习课堂,提高了复习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其不仅有利于英语复习突出重点,从而引导学生较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强化和
由于它是一块新增内容,对于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研究性课题学习”课堂教学,许多教师都是边实践、边教学,从中努力寻求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现阶段的课题学习教学不容乐观。一方面,新课标下的实验教材,虽有部分的活动课内容存在,但缺乏具体的活动方案及案例,使任课老师感到很难操作;另一方面,由于评价的滞后,许多老师误认为可有可无,浪费课时,甚至视而不见,束之高阁。因此,许多教师对研究性课题学习没有较深的认识。为此,作为身临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性课题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觉得“自学―展示―拓展”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是比较有效的。具体操作介绍如下:
第一个环节自学阶段的操作是首先提前一周布置好学习课题,指明学生需要完成的内容和搜集的材料或者给出简单的方向,给学生一个提前准备的过程,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更为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甚至重、难点也可做相应调整。同时将全班学生以研究的方向或者收集材料的内容等为依据分为若干个小组。
研究性课题教学的有效使用,可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形成迁移能力,并最终养成勇于创造的态度。但是,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做出较好的加工和组织,要花费课前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并且,也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有些知识内容,难以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例如,在探究出一些定理公式后,有一些课时专门是巩固练习,像这样的内容就没必要再探究;再者,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类几千年探索的结晶,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完这些知识,同时全部经历历史上的探究过程是不现实的。教师应精选出一些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且要对教材进行剖析和重组,用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转化,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知识生成”的过程。
第二个环节展示阶段,各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教师做复述或者补充。其他小组也可以提出疑问,教师做总结,这样可以起到一个类似抛砖引玉的效果。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终于得出了方案,他们不仅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也需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同学来分享并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自我展示,是课题教学课的华彩所在,探究课的正是在这个时候来临的。它在学生展示异彩纷呈成果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热情的、积极的正面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进取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应对探究结果提炼本质,适当总结。让学生获得充分肯定的同时,能得到更加深入的思考。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让学生机械地接受定义、公式、定理,而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数学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思维是指向解决某个问题。数学的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思维活动,就没有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发展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逻辑力量。因此,加强数学课堂的改革,巧设“问题”,把问题作为主要贯彻于课堂教学中,是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探索向主动探索转变的一条有效办法。好的问题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我就怎样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所以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能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问题。情景应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现实的,真实可信的,并从情景中能提出能引起学生求知欲的,且能指向目标的,明确的问题。下面我结合梯形中位线教学,谈谈如何进行“问题设计”,再以问题解决为模式,展开探究学习活动。
1.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指向性。
对于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景,不同学科不同课题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在探究梯形中位线的性质时,教师可先向学生展示:梯子模型(如图1),并提出问题。
问题1:试猜想中间横格BB′与上下两个横格AA′、CC′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容易猜想出位置关系是平行的,而数量关系则有的认为是CC′的二分之一,有的认为是AA′―CC′…这就产生了与原有的认知水平矛盾的现象,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利用中继问题,开展探究活动,培养思维创造性。
问题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AC的中点O任作一直线EF与AD、BC相交,交点分别为E、F(如图2)。
①OE与OF、AE与CF的大小关系怎样?为什么?
②取AB中点M,连结MO,试说明MO与BC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③探究梯形ABFE的中位线MO与两底AE、BF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问题3:如何将梯形中位线MN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
由于这是有关“中点问题”,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倍长中线”思想,学生能意识到MN与以A、B为顶点,一边在BC上的三角形的中位线重合,因而得到“连结AN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E”的方法(如图4)。
3.优化认知结构,培养综合能力。
问题4:如图5的模型中,若AA′=20cm,EE′=40cm,则BB′、CC′、DD′的长分别是多少?若已知BB′=2,CC′=3呢?若已知其中二条横格长呢?怎样求其他横格的长?
问题5:梯形ABCD中(如图6),AD∥BC,AM=BM,DN=CN,则EF与AD、BC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学生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不仅解决了本课开始提出的初始问题,再次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结论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可利用运动的观点向学生揭示梯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位线之间的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如图7),使学生能将新的知识“同化”到原有知识的结构中,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二、巧设递进问题,激活创新思维
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因为学生的思维始终和一定的问题联系着,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才能到达“能自己跳起来摘果子”的理想境界。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所以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很有艺术性的提问,设问梯度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逐步向深层挖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1.设计概念型递进问题。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深刻理解概念才能灵活应用。概念型递进问题诱使学生在问题意识驱动下,产生积极的探索趋向,在感受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如教学正方形时,我们可以设计下面一组递进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1)四边形ABCD在时为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ABCD在时为矩形?在时为菱形?
(3)四边形ABCD在时为矩形?在时为菱形?
(4)矩形ABCD在时为正方形?菱形在时为正方形?
(5)平行四边形ABCD在时为正方形?
(6)四边形ABCD在时为正方形?
从图形最低状态开始,每层递进,提出一个新问题,引导学生跳出狭隘的单向思维,从边、角、对角线等不同角度,全方位探求满足新的特殊四边形的条件,直到最后,水到渠成,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发展潜力。
2.设计解题型递进问题。
教材中典型例、习题蕴含着丰富的潜在教育功能,教学时,教师应从巩固双基,发展能力入手,设计与例、习题相关的递进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法,发现规律,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学会学习的本领。如复次函数性质时,教师可设计一组递进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已知抛物线经过点(-1,6),(0,2),(3,2),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个二次函数的草图。
(5)这条抛物线是否经过点(8,42)?
在问题的发展和解决中体验成功,愉悦学习,实现思维创新。
3.设计探索型递进问题。
探索问题特点鲜明,形式新颖,思考方位不定,综合性、逻辑性较强。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熟知问题出发,设计一些富有探索性递进问题,引导学生独立钻研,积极探索,寻找联系,尝试猜想,合理论证,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
如下面的问题: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连结对角线AC。
(1)操作:将一把三角尺的直角顶点P放在对角线AC上滑动,且使一条直角边过点B,另一条直角边与边DC相交,设交点为M,请选择运动过程中的三个瞬间,分别量取PB和PM的长,并把结果填入下表。
(2)观察实验结果,说出你猜想的结论。
(3)如何证明你的猜想呢?说说你的证明思路。
学生1:我的猜想是PM=PB。
学生2:我经过画图测量,两次得到PM=PB,一次测得PM和PB不等,但很接近,因此我猜想PM=PB。
学生3:我猜想PM=PB。因为当把P点运动到A点这个特殊的位置上时,PB就是AB,PM就是AD,显然有PM=PB。
我肯定了学生猜想的合理性,同时指出猜想并不能等同正确的结论,还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我给出了不同的证明思路。我进一步要求学生一起来回顾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
学生1:解题的步骤是,先画图、测量,比较测量结果;再猜想;最后进行证明。
学生2:作一点补充。猜想时,除了画图测量外,还应寻找一个特殊情形,以“坚定”我们的猜想。
教师:讲得非常好。特别提到如何去进行猜想:①根据测量的结果;②利用特殊情形下的结果。
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把探索的步骤归纳为实验―猜想―论证。这是一种重要的探索问题的方式。教师应顺应学生求奇之好,鼓励突破常规思维,直觉观察,轻松探索,大胆猜想,指导学生复原直觉产生的思维过程,补上被简约的环节,实现认知与思维品质发展的和谐统一,学会创造性学习。
关键词: 初中教学 教学效率 方法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问题的解决
传统的数学课堂基本上都是遵循同一种教学模式,即包括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学生练习巩固新知识三个环节。这一教学模式不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在实际教学中一直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注重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准备,做到有效备课。
上课之前应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备教材,备教案,备学生,备习题。我们必须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制定贴近学生、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导入,做到简洁有趣。
数学知识一般较抽象,学生若无学习兴趣则无法参与其中。因此,课题的引入不能再像传统课堂上一样以简单的复习旧知识进行,而是要设定丰富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这节时,我创设出问题情境:学校准备买下附近一块长202米,宽198米的长方形地,若价格为每平方米2元,谁能口算出学校需花多少钱?这一问题的列式很简单,但要口算202×198似乎太难,正在学生为难之时,我适时地引入:“如何口算出202×198?通过今天的平方差公式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自然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平方差公式”的学习中。
(三)教学方法,做到选择恰当。
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课堂提问,做到全面调动。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在这方面,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容易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较难的问题让好学生回答,把好、中、“差”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如对课后题的处理,可以将题型按照难易程度分类,让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讨论,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讨论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它为全体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运用好讨论式教学法,提高学生课堂讨论实效,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讨论问题的设计。讨论题目必须能将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便于唤起学生对各种知识的联系和应用,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同时难度也要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的时候,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从计算和比较试验田的面积,引出公式:(a+b)2=a2+2ab+b2。试验田的总面积有多种表示方式,通过对比这些表示方式能使学生对此公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接着提出新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讨论目标,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理由,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强化学生讨论的效果,将课堂氛围推向。
2.讨论时机的把握。在实施讨论式学习时,切忌将课堂讨论仅当做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讨论频率不宜过高,因为频繁的讨论无形中会减少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从而使讨论止于表面,不能深入。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对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失去新鲜感,为讨论而讨论。因此,在组织讨论学习前,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对所讨论的问题要先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在讨论中不断地补充、修正和提升。只有这样,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学生之间才能相互启发,思维才能不断碰撞,对问题的认识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六)课堂练习,做到例题强化。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和处理好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总结和归纳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例题的选编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题又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例题既能承上启下,引入新概念,又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理解;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举反例还能证明假命题,揭示错误根源。所以在每堂数学课上,教师应腾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同学的提问,以进一步巩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总之,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将课堂还给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提高课堂效率。课前多动脑子,课后收获颇丰。
参考文献:
[1]陈凤梅.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低效现象及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5).
[2]张大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1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课程执行力”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推动新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人在河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薄弱校教师课程执行力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中,发现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薄弱集中体现在对每节课必写的教学目标的陌生,并结合实践研究成果,梳理汇总初中学科教学目标设置与落实中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课程执行力 教学目标设置与落实 问题探究
在河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薄弱校教师课程执行力实践研究》研究中,通过对我区两所薄弱校一年多的课堂观察记录、课后的研讨反思,教师探究和落实课程标准的课程执行力情况等较为全面的了解,发现影响和制约教师课程执行力实施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落实至P重要并存在很多问题,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薄弱集中体现在对每节课必写的教学目标的陌生,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游离于教学之外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一部分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和运用还处于表层的认知阶段,一方面表现为不知如何设定教学目标或没有认真研究如何确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部分教师只是从网上或教学参考上抄下来作为教(学)案一项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的设置考虑较少;另一方面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主要精力放在讲完课,虽然这期间有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但这里的自主往往因给予时间的不足或教师的不放心而流于形式。
二、教学目标定位不恰当
有一部分教师因对课标的认识不足、教材把握不准从而定位教学目标不恰当。在一次《相似三角形》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这节课的内容从教材编排来看在全章起着引领奠基作用,后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应用均由此而推开,接下来的各种复杂图形均由此而组合、变形演化而来。两位作课教师将教学目标分别设定为了“知识建模,让学生建立起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模型”和“掌握知识,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这里不必说教学过程,仅看教学目标的设置就能想像出教学过程,更能判断接下来学生这一章的学习效率。
教学中要求,要备教材、备学生,教材把握不准教学目标设置不当,号不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的脉,教学目标就不可能对症下药。一节初三数学复习课研讨课《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作课教师将教学目标确定在“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本知识”。如果仅就这节课内容来看问题不大,可是面临中考的学生需要的是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需要形成知识链,教学目标的设置显然就太肤浅了。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不对称
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观察记录发现,一大部分教师的问题集中在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学过程实施中的如何落实到学生身上的问题,也就是“过程与方法”的重视不足“备”的不充分。听一位语文教师的课,他的目标设计为“①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赏析文章语言;②理解文章立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读课文大概用时3分钟,接着是读准字音用时大概2分钟,接下来出示行文线索问题,在学生思考有1分钟后教师要求回答问题,学生答不准确,教师就开始了由课文内容到线索知识的讲解…,接下来的理解立意和思想感情类似此过程。因该班是均衡分组,课后我就抽取了一组学生,每人一张写有“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的纸条,要求学生至少写三条。学生大多写的是:认识了…生字,知道了…线索,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个别同学能写出。评课时我又问作课教师同样的问题,教师的回答基本是教学目标。为什么一节课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呢,我们回看教学过程就会发现,学生印象深刻的是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或动笔记下来的较精简的内容。我们就要反思,教学目标是教师教授的目标还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它的实现是以教师讲完为标准,还是学生掌握为标准。这就要回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我们应该重点关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已说了好多年,看来课程标准的落实任重而道远。
基于教师们教学目标落实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专门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目标贯通的教学”的各种教研活动,问题有所改观但依然存在。教研活动中,教研员与两位作课教师一同研讨并确立教学目标。语文同课异构的《在沙漠中心》确立的教学目标是:①默读课文,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找出关键语句,领悟文章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③结合写作背景和日常生活理解“冒险”的意义。围绕教学目标各自准备作课。需要说明目标中默认的主语是“学生”,研讨别强调和明示了“过程与方法”,提出了教学目标一定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有了这样的前提,课堂展示环节有一位教师仍然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缺少方法指导的教师代思、代言的过程。
初中各学科任课教师运用所拥有的专业课程权利,将该学科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细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收集到的相关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将教师个人领悟到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案,最后将教学方案创生性地实际运作并评价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教师的这一系列教学行为目标及其实现,需要处于课程执行主体地位的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创造性的执行课程。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三个方面六大核心素养,每一项都在召唤教师的担当,每一项都在提醒教师我们的课堂是否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否在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是否在树立科学精神。我们薄弱校的教师们在课程执行力及教学目标科学设置与落实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1]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3]姚志敏.教师课程执行力―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J].教育探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