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人文科学与城乡规划8篇

时间:2023-07-21 09:15: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人文科学与城乡规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文科学与城乡规划

篇1

【摘 要】 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总结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内容设计和实验教学改革方法,以期培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要点分析 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及实践课程建设初探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地方高师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地理教育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双语教学探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三结合”专业实习模式探析* 转型发展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学生认知调查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探讨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去向调查分析 基于志愿者模式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 2006(234)57-59.

【作者简介】

谢红霞(1973-)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资源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遥感与GIS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篇2

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与管理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2-3]。在进行培养方案制定与教学模式选取的时候,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基础、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专业的特殊性来酌情选择与制定。集宁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类院校,在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主张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地理科学与城镇规划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将人文地理的人文、经济要素,自然地理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与规划设计技术结合起来,构建专业应用性强,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满足新型快速城镇化对综合性、跨学科专业人才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1.1 人才培养理念

集宁师范学院近几年经历了从师范类院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的探索之路,新增了许多非师范类专业,初步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提出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要紧密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2 人才培养目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既能在相关规划管理和企事业部门谋职,又能在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内发展。特别是能为规划行业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大数据时代规划工作方法的改变和新的技术要求。

1.3 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该校专业建设基础,围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方向,直面设计类单位以及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对人才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需求,力求培养学生成为掌握人文地理以及城?l规划理论及技能的交叉学科型人才。为此,学校构建了“3+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3年的基础课程实践加1年的毕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其中,3年的基础课程实践内容包括各个规划课程在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操作(手绘制图、电脑制图、现场踏勘、实地调研等)以及地理课程的实验内容和野外实习内容,同时安排短期的集中实习(每学年两周)。毕业综合实践安排学生到设计类单位或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实习(1个学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实践性内容占总比60%以上,即鼓励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实践类论文,理论研究类论文占比较少。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4个层次:基础课程实践、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实践内容深度的提高,将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并且促进实践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真正达到专业的实践培养目标。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及实施措施

集宁师范学院在完善专业培养计划与改进专业课程规划建设的同时,学院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会有所转变,如将培养的重点放在培养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上,具体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就是既可以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城市交通设计规划、市政规划等工作,又有能力制定相关法律度,同时还可以从区域环境、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以更高的视角来从事行业工作,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1 课程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殊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城乡规划课程体系得到了一系列调整:将城乡规划理论与实操技术并重,不断加强计算机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完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良好平台;需要在校外进行的实践教学,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包括课程调研、综合实习、专业实习等),为学生在校外调研、实习创造优良条件,促进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创新。

2.2 科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问题解决型、自主研究型和案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4],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在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调研勘探,通过告知调研对象、范围及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实地调研―遇到问题―现场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编写实习调研报告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竞赛、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

2.3 校企合作育人教学模式

依托学校在当地进行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加强与规划部门、国土资源管理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搭建校企合作育人的平台,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校企共同探讨实践教学合作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对接。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殊性,学校已与当地的规划设计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将该院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方面接触实际项目,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深化专业知识。

篇3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地学思维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 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 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 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 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

有效的职业规划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其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学思维的特色之一在于训练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点在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时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综合地思考问题,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客观全面地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并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篇4

地理科学类下设四门专业: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地理信息科学。这四门专业可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地理科学理论偏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注重实用性。地理科学类毕业生在国土资源、生态环保、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综合咨询、信息管理和教育等行业均有不俗表现。当然,作为基础学科,部分地理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也会选择继续深造。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是相对传统的专业,除了部分重点大学在该专业上重点培养地理科学基础研究人才,一般院校的地理科学多为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在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科研机构、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人才。地理科学的主干学科是地理学和教育学,核心知识领域是天文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地理教学论。通过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地理教学实习等主要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与地理科学类其他三门专业相比,地理科学是一门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科学知识、理论和技能的专业。该专业的全面性在毕业生的工作中也能体现出来,比如学生毕业后可以成为一名称职的专业地理教师,或是从事地区综合分析研究的专业人士,抑或是城市区域规划旅游规划的专才等。当然,对旅游有兴趣的毕业生完全可以成为一名职业的旅行家,至少可以是旅游咨询师或旅游体验师!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是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门专业拆分而来的,主要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专门人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主干学科是地理学和环境学,核心知识领域为自然地理学类、资源类、环境类、地图与测量学类、数学与信息类。通过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或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国土资源整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工作。

国内开设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学校较多,专业的培养方向自然大不相同。高考生如果对自然资源、环境检测保护、土地资源、房地产等情有独钟,应该在填报志愿前了解一下欲报考院校的该专业的实际培养方向,比如南京大学该专业偏向于土地、旅游、水、海洋等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保护管理;中山大学该专业专于水资源和供排水规划设计;中国矿业大学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分为数字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环境与计算机应用;广州大学该专业的研究重点是国土资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领域。它培养具备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主干学科是地理学、规划类,核心知识领域为地理学类、数学与信息类、规划类、管理类、环境类。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区域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城市规划实务与图件设计综合实习等主要实践性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生就业方向为各级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国土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建设部门,从事规划设计、国土资源评价及资源信息化管理、环境评价及管理等方面的公司及研究机构。也可进一步深造,报考地理学、城乡规划和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等学科硕士研究生。

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类似,除了传统设有地理系的大学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诸如南京邮电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都有开设,但是考生要注意各个学校该专业的培养方向。一般来说,设有地理系的大学该专业的师资较强,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专于经济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华东师范大学偏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管理;广州大学的方向则是不动产分析与管理、区域物流规划设计等。

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技术、地图学、遥感技术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地理信息采集、分析、存储、显示、管理、传播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实用价值巨大,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水煤气电的基础设施网络监测与管理、自然灾害监测和预防等领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优势使其全面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渗透到公众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方式,例如,大家现在手机使用的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此外,微博、微信、大众点评等手机应用软件都广泛采用GIS技术 。

地理信息科学前身为地理信息系统,它培养具备地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专门人才。其主干学科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核心知识领域为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地图学、空间数据库、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通过测量学与地图学实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空间分析方法与应用、遥感图像处理等主要实践性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技术。毕业生可在与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相关部门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

篇5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本科生大学期间最重要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平台,是大学生创造性完成科研或工程问题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如何提高对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概况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其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过严格科学思维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能够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在我国处于资源环境问题空前严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应发挥本专业的强大优势和积极作用,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论文(设计)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且可以针对社会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为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提供专业实战训练的平台,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以重庆工商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虽然历年毕业论文(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但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

1.面对就业压力和专业技能的欠缺,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自我要求

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在时间安排上与学生求职时间冲突,加之当前颇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的准备中。同时,由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制图软件使用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部分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而降低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自我要求。

2.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不够重视

由于高校教师具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没有太多精力关注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一些具有博导、硕导资格的教师,更是由于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过程以及较多的科研课题,完全淡化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工作中的地位;个别专业教师由于专业水平有限,不能够有效地进行指导。同时,由于毕业论文(设计)没有与教师的职称晋级、评奖评优等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

3.由于选题的问题,毕业论文(设计)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具有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问题,但在选题中,部分题目与实践相脱节,使得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大打折扣。

4.管理上存在漏洞,机制上不够健全

学校及学院虽然制订了诸多规章制度,但大都是对阅读文献、格式等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对毕业论文(设计)起关键作用的指标和标准,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新形势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途径

1.加强师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高度认识

思想上的高度认识和统一是毕业论文(设计)顺利完成的前提。应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培训会、宣讲会等方式,使师生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学四年所学理论与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即将走入社会、与行业对接前的重要实战训练。因此,指导教师不但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对于应用性极强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且也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培养当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不但是顺利毕业的重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要认识到,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作品可以作为求职材料中的亮点,是反映一个毕业生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缩影。

2.夯实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性工作

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大学四年积累的一个过程。(1)在大一新生入学阶段,要对学生深入开展专业认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让学生知道如何学好本专业,树立对专业的信心;(2)大二、大三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思维,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等理论课程,同时,要加强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和规划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以及专业技术手段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诸如,3S技术、规划制图以及3D技术的教学实践;(3)大三、大四阶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查阅文献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只有大学各个阶段不断地积累,才能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3.提高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尤其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要结合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新型城镇化以及乡村发展等问题进行选题,这样不但问题针对性强,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综合的专业思维能力。在选题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求教师能够认真负责,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2)在选题的支撑上,要尽可能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校学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规划策划大赛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3)在研究尺度上,以小尺度为主,一方面要通过大量调查问卷的一手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找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另一方面收集研究区域的基础数据,对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制订研究区域的发展规划方案。总之,通过对选题质量的把关,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4.制订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制度

规范科学的制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基础。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制度存在空白或漏洞的问题,应该积极完善各项有利于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制度或机制。(1)适当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生求职时间严重冲突的问题,建议对论文写作的时间期限进行适当地调整,可以考虑在大四上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题目选定、开题等工作,寒假前完成初稿;(2)组织专家对选题进行把关。在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征集后,邀请学院内部专家进行题目筛选,方可允许学生进行选题;(3)严格实施二辩制度。对于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必须实施严格的二辩制度;(4)实施指导教师奖惩制度。建立指导教师评价标准和指标,评价结果作为指导教师的晋级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欣.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3):99-101.

篇6

(云南农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摘要: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为新设置的本科专业,定位不清将影响到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本文通过对国家本科培养不同层次、专业内涵以及云南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宏观分析,总结过去云南农业大学该专业三阶段人才培养经验,提出未来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定位,确定培养方向和课程结构体系,明确专业基本课程和方向拓展课程,以供其他地方高校探讨和参考。

关键词 :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专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G 64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5)01.0051.05

收稿日期:2014.08.02修回日期:2014.10.22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713:06

作者简介: 吴晓敏(1970—),女,湖北蕲春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11.html

Discussion on the Specialty Orientation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or the Local University

WU Xiaomin, DONG Ping, LU Xiang, HU Hu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s a new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In a long term, the specialty has an unclear orientation which has seriously affected on graduate′s job seeking. This article makes macro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t factors such as different levels of national bachelor′s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and local economic as well as the n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it summarizes the former personal training experience of three stages of this specialty in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then it proposes an idea with a career?orientated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and main courses structure, as well as basic course and course expanding directions, at last,it offers a discussion and useful reference for other loc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specialty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新增地理学科类本科专业, 1999年首届招生,至2009年统计,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包括独立学院、民办院校)已达173所,成为了教育部新增速度最快的专业之一 [1]。由于专业名称涉及理、工及管理多种学科门类,全国开办该本科专业的院系的学科背景多样,包括理学、工学、管理学等,专业培养定位存在多种倾向:在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定位为资源环境规划方向;在具有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科背景定位为城乡规划方向;在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定位为应用数字城乡规划管理方向;在管理学科为背景的院校定位为土地管理方向、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旅游管理方向等[2]。办学十多年来,全国该专业缺乏统一而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各校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导致对新专业培养人才难以得到社会认可,影响到新专业持久发展。不少院校将各学科的主要课程拼接在一起,没有形成一个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框架,从对毕业生就业来看,主要是专业方向不明,没有对口的行业和岗位[3.4] 。

基于实际情况,2012年教育部新公布的专业目录中,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分为二,即“07050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07050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5],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开始,各高校以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基础,调整新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大学扩招背景下,对于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的专业,厘清专业定位显得非常重要 [6]。

二、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分析

(一)国际国内本科教育定位政策导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中规定,大学本科(LEVEL6) “3年以上的理论学习期,以具体职业需要为导向,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 [7]”。《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本科教育学业标准规定是:“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在我国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科背景各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层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8]:(1)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强调的是理论的应用性,属于理论应用型人才,或称工程研究型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将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人才。(2)教学型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介于工程研究型和技能应用型之间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和工艺过程的指导、监测、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属于使研究开发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在生产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而必需的人才。(3)高职类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有较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毕业生直接面向就业市场,出国、考研和再深造为少数,因此本科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困境下,明确的职业定位对于专业定位来说是其关键所在。

(二)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解读

2013年起,新调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从名称上看,仍保留了多学科交叉专业特点,理学学位侧重于人文地理,管理学学位侧重于城乡规划。新调整的专业名称可以解读为“基于人文地理学科背景的城乡规划管理 ”,重点是城乡规划管理 [9]。 根据政策确定的本科教育以职业为导向,确定以城乡规划管理作为新专业的职业方向,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三)云南地方城乡规划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在当前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城乡管理人才需求旺盛。1992年以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800个左右。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为1.72亿人,城镇化率为17.9%,至2011年,城镇化率到51.27%[10],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个阶段,城镇建筑数量多,规模大可谓史无前例。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重大问题,城市建设与环境协调,城乡协调,城镇规划与建设管理、新农村建设管理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2008年我国建设部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国家管理层面上,开始了对城乡规划进行全面统筹管理,并从根本上结束“城乡分治”的局面,反映了国家对于城市、镇和乡村建设管理的重视。过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和招生旺盛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该方面人才的迫切需求。

云南属于边疆少数民族省份,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不发达。城乡建设水平比内地落后较多,2011年云南省城镇化率为36.80%[11],低于同期全国城镇化率15%左右。以县城镇为主体的城镇基本处于农业社会形态。云南教育相对落后,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人数和教育程度低,有些地方甚至不懂普通话,城乡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加缺乏。

云南共有129个县(市、区),建制镇和乡镇1500余个。城乡建设管理基层部门是县级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要职责是城乡建设管理、规划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每个部门都需要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县住建局主要领导为中专毕业生,技术岗位有本科相关专业学历的仅有1~3人,有些偏远县住建局基本没有土木建筑类本科专业毕业生,乡镇住建所普遍没有具有基本建筑知识的人员,由此可见云南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旺盛。然而,除云南大学以外,其他4所高校该专业学生培养方向定位为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房地产等,相关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基本不愿意回地方,因此对口人才供给明显不足。

三、云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历程

(一)初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云南农业大学为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办学思想是植根边疆、服务三农,围绕国家和云南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养边疆民族人才的具有农科优势特色的地方高校。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于2001年正式面向全国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除2007年停招以外,至2013年共招生13届。已毕业和在校学生共计 600余人。从2008—2013年招生控制线来看,该专业比学校大部分专业录取分数高,最低控制线高于录取线18分以上,2011年最低控制线超出录取线54分。总体上讲,专业招生容易,生源质量相对较好,学生综合素质高,思维活跃,云南籍生源约占80%以上。

据已毕业的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总体就业形势不如其他工科专业,就业难成为学生和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对往届就业情况分析发现,就业去向不够明确,零散分布于县市建设局、规划局、设计公司、房地产公司等、测绘公司等、建筑施工单位等。

(二)专业人才培养发展三阶段

专业招生以来,人才培养方案历经多次的修正与完善,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2006年。按照教育部地理学科指导标准下设置的培养计划。以地理学科为基础,课程设置涉及地理、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生反映课程内容宽泛,能力与就业目标指向不明确,毕业生从事专业工作的实际能力有所欠缺。

第二阶段,2007—2012年。对已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方向、业务能力两方面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改变按照地理学科的培养思路,确定以城乡规划为培养方向,主导就业方向是县市建设局、规划设计院所、房地产公司等。重新梳理该专业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强调学生毕业能够有“建筑和规划设计方面的”技能。在此原则下,调整课程结构,由原先较多的理论型课程改变为以规划设计为主线,以造型能力、制图表现以及综合设计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实施效果:由于学科背景和师资队伍缺乏,规划及设计课程没有相关教师队伍,导致主干课程不能完全按计划安排。

第三阶段,2013至今。基于学校专业整合,该专业由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调整到建筑工程学院,随着全国专业名称调整,招生专业定为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初步确定专业方向城乡规划管理,授予管理学学位。以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为学科背景,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就业领域等能够有效形成对专业的支撑,明确了城乡规划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为扩大就业面,增加国土与环境管理、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等三个拓展方向,从而确定专业基本课程和拓展方向课程,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体系。

四、基于职业导向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

(一)专业定位

结合云南农业大学定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区定位以云南为主,培养服务于云南边疆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面向规划设计院所、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房地产行业,掌握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城镇和乡村进行规划设计、城乡规划管理、咨询、房地产开发等行业和部门从事相关技术工作。

(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1.素质要求。学生接受通识教育,打下较坚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系统学习城乡规划学科基础课程,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毕业生能从事城乡规划及其相关规划设计机构的业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土地综合利用和市场服务机构,以及项目策划、决策与工程等部门咨询工作;城乡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等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工作;城乡规划的相关教育及研究工作。

2.能力要求。以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城乡规划及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外语运用能力、自学能力)等构成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结构。毕业生必须具备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可以拓展到从事建筑类相关行业的技术工作,如国土资源及环境管理、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管理等领域工作。

3.知识结构要求。在校期间,提供学生三种训练:基本素质训练、工程素质训练和基础研究素质训练,使学生具备三种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专业定位,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

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本课程和方向拓展课程。其中,专业基本课程共计28门,分别为:(1)基本方法工具课程: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建筑与规划制图、构成、美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Photoshop、Sketch up)、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建筑表现技法9门;(2)专业基础知识及理论课程: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城市建设史、城市环境与生态、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原理等12门;(3)城乡规划与管理技能课程:城镇总体规划、城镇详细规划、城镇工程系统规划、城镇道路交通规划、景观规划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设计等7门。专业方向拓展课程8门,分别为:(1)国土与环境管理课程:公共行政学基础、土地评价管理、区域规划;(2)建筑设计方向课程:建筑模型、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3)房地产开发方向课程:房地产策划与管理、工程经济等。

(四)毕业生就业主要领域

就业方向和部门主要有: (1)政府部门:建设局、规划局、土地局、环保局;(2)企业:规划设计院、房地产公司等。(3)考研究生:方向为人文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4)教学科研部门:中学、职业教育、民办大学等。

五、结论与探讨

在我国大学扩招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历经十多年发展过程,反映了新专业发展的缩影。云南农业大学在总结专业定位不清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结合地方城乡建设,明确专业定位和职业方向为城乡规划管理。确定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明确城乡规划管理应用与技能为课程结构主线,结合多样化人才需求,提出国土与环境管理、建筑技术设计和房地产开发三个拓展方向。确定了专业基本方法工具课程、专业基础知识及理论课程和城乡规划与管理技能课程等3个课群。

一个新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些问题往往不是一所大学、一个培养方案就能解决的,而需要全国高等教育管理顶层设计。基于多年的办学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尽快成立全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机构的确立便于研讨本科专业办学普遍性问题的,提出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尽快凝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这个“二次新”专业的统一规格,明确专业人才的基础标准和基本要求,指导不同层次的大学所办的该专业人才的基本规格,明确“门槛”和办学方向。

(2)引导专业特色。目前各高校根据自己背景学科,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人才,社会对专业认可度不高,毕业生就业时往往“找不着北”。全国统一人才规格便于社会对新专业的认识和接纳,有利于新专业的持续发展。规范的学科和人才培养标准,可以让不同院校该专业的毕业生都找到“归属”和认同,对于新专业而言,共性比“特色”更为重要。

(3)理清与类似专业间的关系。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相近专业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城乡规划”,三个本科名称相近,各高校分清楚其中的差异很困难,更重要的是专业雷同,与“宽口径”培养要求不符。从土木专业办学经验来看,由于它包含房屋建筑、地下建筑以及道路桥梁三个专业方向,毕业生就业面宽,对相关领域专业技术岗位适应性有明显优势,是近来成为热门专业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毕华兴,朱清科.关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4):16.18.

[2]吴晓敏,付云松,倪金卫,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高校教育研究,2009(10):124.125.

[3]王如渊,翟有龙,唐小平,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1):78.82.

[4]谢双玉,刘大均,胡静,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7):173.180.

[5]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

[6]林江湧,吴素梅,宋彩萍.专业定位与专业建设——以上海高校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4):102.107.

[7]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2011)[EB/OL]2011.http://uis.unesco.org/Education/pages/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spx.

[8]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6.57.

[9]杨贵庆.城乡规划学基本概念辨析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3,37(10):53.59.

篇7

一、全国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办学情况

目前全国10所开设资环专业的财经院校总体情况是,有2所处于沿海发达地区,3所处于中部地区,5所处于西部地区。财经院校开办资环专业的时间比理工院校要晚,山西财大、江西财大和重庆工商大学都是2002年批准、2003年才开始招生的,而浙江财院和兰州商学院都是2006年才开始招生。在招生类别上,除浙江财院、广东商学院、江西财大和贵州财院4所院校文理兼招外,其他6所院校都只招理科生,这反映了资环专业的理科属性。在年招生规模上,近年来,10所财经类院校资环专业年招生在30~60人之间的较少,如河南财大年招生110~120人,浙江财院在35人左右,广东商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年计划招生90人,贵州财大2011年为108人,其他5所院校在40~60人之间。从办学条件分析,只有个别学校有明确的专业特色,如云南财大以“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为专业方向。在主要专业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院校除按要求设置了资环专业的基本课程外,还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开设了一些特色课程,但将经济和资环结合的课程不多(见表1)。在实践教学环节和条件方面,实践教学一般都包含实验课程、室外实习,有的还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实验条件主要有两大类,分别为针对单门课程的实验室和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综合实验室(见表2),但一般都数量不多。

二、财经院校和同区域其他高校资环专业办学情况对比

为了实施差异和错位竞争,进一步办好财经院校的资环专业,需要结合财经院校的地域特征,对比分析财经院校和所处同一地区其他类型高校资环专业办学的差异。限于篇幅,这里以甘肃省的相关高校为例。目前,开办资环专业的在甘高校有6所,其中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大专层次,陇东学院2010年才新增,故这两所学校不作对比。在考察的4所在甘高校中,作为综合性院校的兰州大学开办时间最早,在1998年教育部第四次专业目录调整后就开办了;西北师大和甘肃农大先后在2001年、2003年开办;兰州商学院较晚,2006年才招生。从最近几年的招生规模看,兰州大学走精小化道路,年招生数在25~35人之间,其他3院校基本都在50人左右。从招生种类看,除西北师大文理兼收外,其他都只招理科。从办学条件分析,在学科背景上,兰州大学和西北师大都以地学为背景,甘肃农大以农学为背景,兰州商学院以财经为背景。在学科门类的组成体系上,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地理科学类有三个,即地理科学、资环和GIS。兰州大学和西北师大地理科学类三个专业都有,且开办了与资环相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甘肃农大地理类的开办两个,另外开了一个相关的环境类专业,而兰州商学院只开办了一个。在专业方向和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兰州商学院以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专业方向,其他三所高校该专业重点方向都放在“规划”上(见表3)。其中,兰州大学在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向基础上,拟增加“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并作为重点和特色方向[3]。在实践教学环节和条件方面,兰州商学院明显不足,在实验项目开设数、专业实习体系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有许多尚待继续努力的空间(见表4)。

三、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办学存在的不足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办学特色不明从全国10所财经高校资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看,似乎囊括了资环专业涉及的资源、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人才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业人才,创业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等几大类上。这种情况下,难免出现“广而不精,宽而不专”的尴尬。在专业办学特色上,一些院校注重规划特别是城市规划,也有偏重旅游开发规划管理。例如,广东商学院设置了城乡规划与管理,减灾防灾与灾害经济两个专业方向;云南财经以空间信息,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为专业方向,实际执行后者;兰州商学院以环境治理与保护为方向。除此之外,其他大部分院校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见表5)。但是,有明确专业方向的财经院校资环专业,与其他类型高校的资环专业相比,没有凸显地域性和财经性的大学科背景,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二)实践环节不强,竞争能力不高据麦克斯-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资环专业就业对口率为44%,是就业对口率最低的十大本科专业之一,列倒数第八[4]。这一数据是从整体上反映各类学科背景资环专业的情况,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就业情况没有专门的统计,不过,据行内初步了解,相比理工院校同类专业,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更不如人意。这与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实践教学薄弱不无关系。资环专业作为理工专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理工院校相比,财经院校在实验条件和实践平台,实践环节所占总学分的比例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理财”结合不紧,专业优势不彰从一些财经院校资环专业毕业生的去向看,从事与财经学科背景有关的销售、物流、会计和法律等行业的工作占有相当的比例。这说明财经院校的资环等理工专业,不能纯姓“理工”,要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拓宽就业渠道。同时,比较其他类型院校的资环专业,综合性大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优势明显;师范类和地矿类院校的地学有较厚的学科基础,大多侧重规划本身也有比较优势;财经类院校的比较优势只能在经、管、文、法上,但目前一些财经院校的资环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构成等方面,作为理科的资环专业和财经院校的大学科背景的“理财”结合上不够紧密,以致专业优势不够明显。

四、财经院校资环专业的办学对策

(一)找准目标定位,优化培养方案毫无疑问,财经院校的主要资源和重点以优势的经济、管理为主,资环作为理工专业处于边缘。如何将这种边缘专业办出特色和办出水平,关键在于找准目标定位。特色的内涵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财经院校理工专业尽管占据比例不大,但理工类专业在整个学校的学科体系中,具有配合优势学科、拓展学科增长点的作用。基于此,财经院校资环专业要办出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就要走“理财”结合的道路,依托学校的经济、管理优势学科,遵循该专业综合性和边缘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点,借鉴吸收同类财经院校的办学经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同一区域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以兰州商学院资环专业为例,笔者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如下(见表6)。

篇8

一、全国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办学情况

目前全国 10 所开设资环专业的财经院校总体情况是,有 2 所处于沿海发达地区,3 所处于中部地区,5 所处于西部地区。财经院校开办资环专业的时间比理工院校要晚,山西财大、江西财大和重庆工商大学都是 2002 年批准、2003 年才开始招生的,而浙江财院和兰州商学院都是2006年才开始招生。在招生类别上,除浙江财院、广东商学院、江西财大和贵州财院 4 所院校文理兼招外,其他 6 所院校都只招理科生,这反映了资环专业的理科属性。在年招生规模上,近年来,10 所财经类院校资环专业年招生在30~60 人之间的较少,如河南财大年招生110~120 人,浙江财院在 35 人左右,广东商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年计划招生 90 人,贵州财大 2011 年为 108 人,其他 5 所院校在 40~60 人之间。从办学条件分析,只有个别学校有明确的专业特色,如云南财大以“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为专业方向。在主要专业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院校除按要求设置了资环专业的基本课程外,还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开设了一些特色课程,但将经济和资环结合的课程不多(见表 1)。在实践教学环节和条件方面,实践教学一般都包含实验课程、室外实习,有的还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实验条件主要有两大类,分别为针对单门课程的实验室和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综合实验室(见表 2),但一般都数量不多。

二、 财经院校和同区域其他高校资环专业办学情况对比

为了实施差异和错位竞争,进一步办好财经院校的资环专业,需要结合财经院校的地域特征,对比分析财经院校和所处同一地区其他类型高校资环专业办学的差异。限于篇幅,这里以甘肃省的相关高校为例。目前,开办资环专业的在甘高校有 6 所,其中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大专层次,陇东学院2010年才新增,故这两所学校不作对比。在考察的4 所在甘高校中,作为综合性院校的兰州大学开办时间最早,在 1998 年教育部第四次专业目录调整后就开办了;西北师大和甘肃农大先后在2001年、2003 年开办;兰州商学院较晚,2006 年才招生。从最近几年的招生规模看,兰州大学走精小化道路,年招生数在25~35 人之间,其他 3 院校基本都在 50 人左右。从招生种类看,除西北师大文理兼收外,其他都只招理科。从办学条件分析,在学科背景上,兰州大学和西北师大都以地学为背景,甘肃农大以农学为背景,兰州商学院以财经为背景。在学科门类的组成体系上,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地理科学类有三个,即地理科学、资环和 GIS。兰州大学和西北师大地理科学类三个专业都有,且开办了与资环相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甘肃农大地理类的开办两个,另外开了一个相关的环境类专业,而兰州商学院只开办了一个。在专业方向和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兰州商学院以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专业方向,其他三所高校该专业重点方向都放在“规划”上(见表 3)。其中,兰州大学在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向基础上,拟增加“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并作为重点和特色方向[ 3 ]。在实践教学环节和条件方面,兰州商学院明显不足,在实验项目开设数、专业实习体系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有许多尚待继续努力的空间(见表 4)。

三、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办学存在的不足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办学特色不明

从全国 10 所财经高校资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看,似乎囊括了资环专业涉及的资源、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人才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业人才,创业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等几大类上。这种情况下,难免出现“广而不精,宽而不专”的尴尬。在专业办学特色上,一些院校注重规划特别是城市规划,也有偏重旅游开发规划管理。例如,广东商学院设置了城乡规划与管理,减灾防灾与灾害经济两个专业方向;云南财经以空间信息,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为专业方向,实际执行后者;兰州商学院以环境治理与保护为方向。除此之外,其他大部分院校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见表 5)。但是,有明确专业方向的财经院校资环专业,与其他类型高校的资环专业相比,没有凸显地域性和财经性的大学科背景,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二)实践环节不强,竞争能力不高

据麦克斯 - 中国 2010 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资环专业就业对口率为44%,是就业对口率最低的十大本科专业之一,列倒数第八[4 ]。这一数据是从整体上反映各类学科背景资环专业的情况,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就业情况没有专门的统计,不过,据行内初步了解,相比理工院校同类专业,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更不如人意。这与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实践教学薄弱不无关系。资环专业作为理工专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理工院校相比,财经院校在实验条件和实践平台,实践环节所占总学分的比例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学校 实践教学环节和条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理财”结合不紧,专业优势不彰

从一些财经院校资环专业毕业生的去向看,从事与财经学科背景有关的销售、物流、会计和法律等行业的工作占有相当的比例。这说明财经院校的资环等理工专业,不能纯姓“理工”,要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拓宽就业渠道。同时,比较其他类型院校的资环专业,综合性大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优势明显;师范类和地矿类院校的地学有较厚的学科基础,大多侧重规划本身也有比较优势;财经类院校的比较优势只能在经、管、文、法上,但目前一些财经院校的资环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构成等方面,作为理科的资环专业和财经院校的大学科背景的“理财”结合上不够紧密,以致专业优势不够明显。

四、财经院校资环专业的办学对策

(一)找准目标定位,优化培养方案

毫无疑问,财经院校的主要资源和重点以优势的经济、管理为主,资环作为理工专业处于边缘。如何将这种边缘专业办出特色和办出水平,关键在于找准目标定位。特色的内涵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财经院校理工专业尽管占据比例不大,但理工类专业在整个学校的学科体系中,具有配合优势学科、拓展学科增长点的作用。基于此,财经院校资环专业要办出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就要走“理财”结合的道路,依托学校的经济、管理优势学科,遵循该专业综合性和边缘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点,借鉴吸收同类财经院校的办学经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同一区域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以兰州商学院资环专业为例,笔者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如下(见表 6)。

(二)进行分类指导,优化课程体系

鉴于资环类理工专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财经高校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要给出分类指导意见,不能笼统地把资环这类理工专业和经、管、文、法等专业简单地规定在一个框架里。在财经院校现有的培养方案框架下,经、管、文、法等专业和理工专业应有不同的框架体系和要求。借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学校的做法,理工类专业的总学分和总学时可比经、管、文、法类专业适当多点,同时实践环节比重适当增大;在公共基础课不变的前提下,应减少相关性不是很大的学科基础课,以增大各二级学院在专业课程安排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便于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的比例,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留出适当空间,这样既保证了学校整体的培养特色,也兼顾了不同专业的各自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定位“因需设课”,防止“因人设课”,当然这需要对师资队伍和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在专业课程体系上,按课程群进行优化是适宜的选择[ 5 ],并做好课程群与现有培养方案框架的衔接工作;适当安排1~2 门的双语教学课程,以提高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