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辩论的观点8篇

时间:2023-07-21 09:15: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辩论的观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辩论的观点

篇1

一、辩论型节目的选题分析

辩论型节目通常是具有很高的互动性,以现场辩论和观众发言为主体的节目形态,泰州电视台《唇枪舌剑》节目每期邀请数名嘉宾围绕某个话题进行针锋相对的探讨争辩,节目以嘉宾点评的方式结束,对辩论话题进行剖析,给出切合实际的结论或方向。

《唇枪舌剑》选题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为议题型,如“学生玩电脑游戏的利与弊”、“剩男剩女是否该降低择偶标准”、“六一儿童节家长是否要放假”等;一为新闻事件型,针对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就新闻中所蕴含的争议焦点进行辩论,如“烟花爆竹该限放还是禁放”、“公考之门该不该对应届生关闭”等。这些话题的选取具有以下特点:(一)新闻时效性,作为子栏目的《唇枪舌剑》对《直播生活》的民生类新闻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和进一步的深挖;(二)受众参与性,是对新闻事件的思辨,而不是对学术以及逻辑的思辨;(三)通过辩论,新闻事件再次被解构,新闻争议点被逐步放大,从而使受众从新的层面接近新闻真实;(四)力求选题多样,吸引不同层次受众观看、参与。

二、辩论型电视节目话题选择

1.话题选择贴近民众日常生活

民生新闻的“三贴近”原则,对辩论型电视节目同样适用。民众关注的,喜爱的,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2009年6月,泰州交警部门为了治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向行驶等问题,开始在市区几个主要路口采取拉绳子措施。此举一出,立刻引起泰州市民的热议,《唇枪舌剑》随即录制了一档节目“治理交通问题,交通拉绳是否合理”,邀请市民代表及交警代表进行辩论、讨论。现场嘉宾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说出自己所代表群体的想法,在现场参与的社区群众及大学生也积极参与讨论。节目给了交警和市民一个沟通的平台,之后,交警部门取消了拉绳子的做法,改变了执法方式。

此类辩题还有“东城河游泳是堵还是疏”、“无物管小区的保洁工作长效管理能否执行到位,难在哪儿”、“流动摊贩是否应该存在”,这些话题都是民众所关注的,通过辩论使大家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共识。

2.话题选择不能过于琐碎

民生类节目摒弃了传统新闻的那种“高高在上、冰冷生硬”的报道方式,采用平等的视角来报道新闻,以此赢得老百姓的关注。不过,很多民生节目选题狭隘,把大量精力放在关注邻里争端、夫妻矛盾等琐碎问题上,而忽略了大民生。

《唇枪舌剑》节目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尽量做受众感兴趣又不太琐碎的话题。但有时还是难免小众化,比如“西班牙PK荷兰,谁能夺冠”这样一个话题,只限于爱好欧洲足球的群体,容易造成收视群体的流失。

3.国家大政策的地方性解读

地方台与中央、省级媒体相比,资源少,起点低,只能从本土出发,结合本土实际做节目,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做法。例如2011年5月22日《唇枪舌剑》的“楼市拐点是否出现”这个话题,从国家房价控制措施以及“北上广”等大城市房价下跌说起,在嘉宾的辩论以及专家的分析下,观众对泰州房价的总体状况以及今后走势,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转贴于

这是大选题地方性解读的典型例子,回避了地方台对解读类似政策的不足,将国家级政策与地方实际相结合。

三、创造性地选取辩论话题

信息时代,新闻信息呈几何形态增长,但真正受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并不多。热点新闻容易“撞车”,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辩论型电视节目的选题当中。辩论型电视节目时长往往在30分钟以上,容易引起观众的收视疲劳。要想抓住观众,每一期节目的选题至关重要。好的话题应当具有以下特性:

1.公共性

电视是大众媒介,其所关注的一定是大众所关注的,辩题的选择同样也应该具有大众性。上到国家大事,如“中国该不该废除死刑”,下到居民关心的事,如“是否赞同送老年人进养老院”,都应该涉及。

2.争议性

辩论型电视节目最忌辩题不温不火,或者观点一边倒,辩题的选择具有可辩性。要达到这些,选题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话题争议是否大。否则,容易使辩论观点变得牵强附会,产生歧义,偏离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和缓解群众情绪的目的,适得其反。

3.前瞻性和预见性

比如“六一节家长是否应该放假”、“打麻将该不该有所限制”等选题,由于其所具有的前瞻性,对观众来说具有新鲜性以及现实意义,容易引起观众的思考。

4.多样性

篇2

中国社会关系内涵的起源

虽然“社会关系”一词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极为常见,但在中国的传统典籍以及《辞海》等书籍中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许多研究表明,社会关系的内涵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那么简单。[1]社会学者边燕杰认为,中国的社会关系理论是一套关于伦理本位、关系导向、以“熟、亲、信”为特征的知识体系。[2]尽管“社会关系”的内涵在中国随着时间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但毋庸置疑,其至今仍延续了传统中国社会哲学的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3-5]从儒家思想的角度,中国社会关系的内涵主要源于人伦观、差序格局观和“缘”观三个方面。1.人伦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人伦关系,传统人际观的“五伦”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五伦”的“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五伦”即指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及朋友关系。纷繁世象,万千人群尽在五伦之中。一个社会,要想安定祥和,就必须要有正常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要“敦睦人伦”,现代中国社会仍存留着这些思想。此外,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伦”也指中国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1]《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强调人际关系中各自的规范要求;孔子则强调以“孝悌”为仁之本的家庭伦理;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重要思想。①这种伦理通则导致人际关系的道德化,这也是区分中西方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6]在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类似于一种契约关系,故推崇私人权益关系,重视保护个人权利,强调“天赋人权”、“权利本位”,要求把尽可能多的社会活动均纳入到法律的框架中,实现“法治”;而在中国,社会关系更多倾向于用道德来约束,“法治”之外更重视“德治”与“人治”。[7]因此,中国的社会关系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更多不是评价双方的交往是否合乎规制规则,而是评价其是否合乎道德准则,是否“和谐”,更多是心理上的满意程度。2.差序格局观在有关中国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中,最具概括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其《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这一观点。[4]他认为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按照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建构的,中国人在处理“己”与“群”的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的关系便产生了差序。每个人都是自己关系格局的中心,与中心距离的远近不同,形成了种种亲疏程度不同、质量不一的差序关系,权利和义务也就由其在同心圆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显然,处于差序关系中心的是血缘关系,因为这是一种先赋性关系,不论你是否愿意,出生之后就自然存在。[1]然后,随着后天的交往,波纹中心的“自己”会选择不同的人形成不同亲密程度的关系,波纹逐渐推出去,私人关系不断增加构成复杂的关系网络。与中国传统社会相对应的是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认为,“团体格局”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因此,每个个体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3.“缘”观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宿命观念,他们经常用“缘”来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及其性质进行解释。因此,血缘、地缘和业缘成为情感建立的基础。血缘关系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中国“血浓于水”讲的就是血缘关系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地缘关系是指以地理位置为连接纽带,由于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共同生活而产生的人际关系,故土、乡亲观念就是这种关系的反映①。中国人很重视地缘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各个地方都有“老乡会”等团体。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讲的就是这种以地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关系。业缘关系是人们由于职业或工作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现代的业缘关系可以包括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以及竞争关系等。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及业缘关系对中国人建立其关系网络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事实上,对个人关系深入探究会发现,多数人与其关系对象之间都存在某种“缘”。因此,在中国,对社会关系深入探究会发现,多数人与其关系对象之间都存在某种“缘”。建立关系的双方通常要寻求某些种族、地理或工作上的共同社会特点[8],这与受“神本位”和“个人主义”影响的西方存在明显差异。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讲究权利与义务,这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例如,在家庭中“父辈养育子女到18岁,18岁以后就靠子女自己”;在企业中则“完全依据业绩和表现来判定员工的用或不用”等。中国的社会关系则固定在特殊的社会体系中,形成特殊的界限(如学校、城镇以及工作单位等),这种关系可能基于某种联系而不断扩充,也可能基于个人的经历而重新“洗牌”,因此关系基础有一定的弹性。[1]

中国新企业社会关系的特征

对当前中国新企业而言,社会关系既是一种为了获得市场信息和资源而建立的具有工具性和契约性的经济交换对称关系,又是一种沿袭了数千年的亲情伦理和不对称社会交往模式,同时还是转型时期应对制度性支持缺失和环境不确定性的必要战略选择。因此,其所蕴含的意义和发挥的作用比在成熟经济下更为复杂。[9-11]西方企业的生产运营及交易活动更多建立在公平法则的基础上,依照利益导向进行决策,相关交往方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源交换,不会对彼此之间的个人情感进行过多考虑,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社会关系特征[15];然而,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企业经营活动则不仅仅是简单的依赖于市场契约性的活动,相关交往方既是一个地位、资源、角色附带的抽象主体,更是具有情感因素的活生生的人,“人情”比“信息”更重要,“认识谁(whoyouknow)”比“知道什么(whatyouknow)”更重要,“信息”的传递往往是“人情”关系的结果,而不是原因;[2]因此,中国企业的社会关系具有既包含工具性成分,也包含情感性成分的复杂特征。1.中国新企业情感性社会关系特征情感性关系主要表现为情感交换,经济活动领域则更多地体现为关系方之间的感情和信任。(1)感情感情是指双方之间相互理解和联系的程度,是关系双方的情感性承诺。[13]这种情感来自于孔子道德体系中的“仁”,所谓“仁者爱人”,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与感情。两个人有关系不代表有感情,双方关系的质量可以通过感情来反映。在中国,关系的驱动因素不是组织承诺而是交往双方之间的承诺,尤其在新企业创建初期,正式制度缺乏的时候[14],创业者之间的个人关系往往决定了企业合作的可能性。研究访谈中,常常听到创业者在评价交易伙伴时,有这样的说法:“我们是哥们”或“我们认识多年,关系不错”,话里面更多地表露出创业者关系中蕴含的感情因素,以及个人之间良好关系与企业合作关系的等同。西方的一些企业管理者错认为“行贿”在中国是建立关系的最好方式,这实际高估了“送礼”和“请客”等行为在中国关系中的分量。[13]事实上,物质交换只是建立并维持关系的一种方式,可能对一次易有较大帮助,但受“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重于义,小人重于利”等传统思想影响的许多创业者普遍认为,钱买不来感情,感情才是决定双方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1]因此,企业之间想要建立质量较高的关系,需要持续性的感情投入。(2)信任信任是构成企业间社会网络的重要维度之一。[15]社会学家巴伯尔研究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特定性信任,即对他人做事能力的信任和对他人友好、善良意图的期待。[16]中西方新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两种信任类型的倾向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在新企业创建年限短、资信等级不高的情况下,西方企业对创业者及其创业团队“能力的信任”在组织活动中占重要地位并起主导作用;在中国,对创业者及其团队成员“人品的信任”则更为重要。许多时候,信任主要是通过真诚而非能力得到[1],典型的表现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企业之间可以基于相互之间的信任,在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时,向对方发送货物或者提供帮助,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就中国新企业而言,信任既可能有助于企业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以及构建企业的合法性,也可能会带来因缺乏明确的契约约定而产生的经济纠纷。2.中国新企业工具性社会关系特征一般来说,工具性社会关系是一种资源交换性质的市场关系,交往主要是为了满足彼此需要。企业经营活动中有明确责权利限定的契约性关系是最典型的工具性关系。但这里为了强调中国情境下工具性社会关系的特征,我们将重点就互惠和面子的工具性作用展开论述,而将契约关系作为题中应有之意,不再赘述。(1)互惠互惠是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产生于中国人际交换行为的基本模式———“人情”,类似于英文单词“favor”,通过相互之间的支持及利益交换来实现。[17]人情在中国的广泛存在导致了一个个人情嵌入型的互惠关系网络。在互惠网络内,由于相互间的关联及潜在合作利益,形成了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彼此间主动或被动地给予一定“关照”和“恩惠”[18],受惠方总要在适宜的场合回报施惠方,这也是儒家思想强调的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当然,这种互惠交换并不存在严格的对等性。中国古往今来的人情法则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旦清算、明算、互不相欠,就成了不通人情的表现,相互之间的关系质量也就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导致双方关系的终结。新企业在创建、经营过程中,经常需要与各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方进行交往,交往过程中角色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企业扮演着资源支配者的角色,而另一些时候则成为资源请托者[17],这种互惠性的社会关系满足经营活动交往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实现共赢。在中国企业间的互惠性关系不仅仅是履行合同的“责任”,还是一种“债务”,就债务的程度而言,是由双方有着多少及多深的人情往来而决定。[1](2)面子面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现象,儒家主张家庭本位,等级制度与宗法伦理,这些思想构成了面子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面子既是一个人的公众形象,也是通过一个或者多个被他人认可的社会角色累积而成的个人在社会体系中的位置,更是国人用以维持森严的等级差异以及人际稳定的社会意识。日常生活中,如“打狗还要看主人”、“不看僧面看佛面”等很多常用语,都诠释了面子的含义。在我国,面子对新企业市场合法性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合法性理论认为,新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合法性程度,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实现生存和成长。[19]中国创业者的社会关系对弥补新企业合法性缺失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企业社会关系中有权势的人越多,越有地位,则面子越大,面子越大则企业合法性越不容易受到质疑。与市场或者社会中“面子”较大者构建社会关系,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起到或明示或暗示的作用,企业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将得到提升。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最有面子的莫过于官员和政府。如果新企业与某些官员或者政府部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对于互惠交往方来说是一种体现企业市场实力的积极信号,新企业会因此赢得一个较宽松的经营活动条件或环境,这也是中国的许多创业者和企业家非常乐意成为“红顶商人”的原因之一。当然,在中国企业的社会关系中,情感性和工具性关系并非完全割裂,工具性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常以情感性关系为基础,情感性关系又通过工具性关系得以不断加深和提升。在人情机制的作用下,中国企业社会关系呈现出工具性与情感性共存共生的微妙态势。

转型情境下中国新企业社会关系的演化

篇3

[关键词]变电设备;检修管理;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211-0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电能的需求越来越大,全国大范围区域已经实现了电网的覆盖,各种电网设备数量激增,对电力设备检修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高电压以及大容量电力设备广泛应用的今天,更应该重视变电设备的检修维护。一旦对于电力设备维护管理不当,极易造成供电中断甚至是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供电企业电力系统维护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做好变电设备的检修维护管理,优化变电设备管理模式,提高变电设备维护管理水平,确保电网区域范围内用电的正常安全。

1 变电设备检修主要内容概述

变电设备检修工作主要是指对变电设备的定期检修以及预防性检修,以确保供电的安全可靠,避免由于电力设备故障造成供电中断或者是运行安全事故,其主要内容如下所示:

(1)变压器设备检修。对于变压器的检修,应该根据变压器的型号明确变压器的检修项目、检修周期、质量以及工艺要求等技术标准,并按照相关电力变压器检修工艺规定执行。在具体的检修内容上,主要是对变压器本体以及套管进行电气试验,同时检查变压器是否存在绕组变形、密封不良或者是渗漏油等问题,检查变压器各项零部件是否完好。此外,还应该对变压器的有载调压开关、冷却装置以及负载能力进行系统的检查评定,并及时处理故障问题。

(2)断路器的检修。对于断路器的检修,主要是对断路器的绝缘状况、气体以及真空断路器的真空度等进行系统的检修,确认变电设备运行区域的短路容量小于实际短路开断容量,以保证断路器操作机构能够正常动作,同时确保动作形成、电压、气压等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要求,。

(3)隔离开关。对于隔离开关的检修,主要是检修隔离开关的动作情况、触头接触以及绝缘状况,确保隔离开关能够灵活动作,闭锁可靠,同时外部没有锈蚀以及脏污,各个辅助接点安装牢固,并能够准确动作。

(4)互感器的检修。对于互感器的检修,主要是检查互感器的部件是否完整、绝缘是否损伤、接地是否良好,互感器的油位是否正常,通过检修确保互感器各项参数指标满足。

(5)避雷器。避雷器的检修,主要是确保避雷器的完整,现阶段由于在电力设备中主要使用复合绝缘氧化锌避雷器,因此应该针对高强度树脂内绝缘、金属端头、接线螺杆、氧化锌阀片等部件的检查。其次,要确保接地状况正常,不存在闪络问题,同时检查避雷器的密封是否良好,金属件是否存在不正常变色或者是熔孔腐蚀,确保放电记录器正确动作,各种预防性试验项目结果合格。

(6)电缆。对于电缆的检修,主要是检查电缆护管是否锈蚀、电缆头的绝缘子是否完好、引出线的线夹是否牢固、电缆两端的铭牌是否规范以及电缆的弯曲半径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等一系列的内容。

2 当前我国变电设备检修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变电设备检修仪器设备技术水平落后。近年来我国电网建设迅速发展,各种新型高科技的变电设备,在供电企业变电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部分供电企业只是重视电网的建设与运行,对于变电设备的检修管理重视不足,资金设备、工具仪器配备严重不足,只能采用落后复杂的检修试验方法,,导致变电设备检修管理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电网建设发展的需要。

(2)变电设备检修过程中对各种检修质量影响因素考虑不足。变电设备检修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例如变电设备检修工艺、变电设备工作环境、变电设备检修时间的要求、配件以及更换件的质量等,都会对变电设备的检修维护质量造成影响,但是变电设备检修管理上对于这些影响因素考虑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导致变电设备检修质量较低。

3 变电设备检修管理完善措施

(1)重点完善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状态检修作为变电设备最重要的检修方式,也是最具有实际效果的检修作业方式,具有检修成本低、技术成熟可靠等一系列的优点。其内容为通过对变电设备的状态监测,并按照检测以及分析结果,对变电设备开展的状态监控、故障诊断以及检修决策等维护管理。对于变电设备的状态监测,主要有定期解体检点、离线监测以及在线监测等几种手段,应该根据设备的不同等级确定监测手段,并对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准确的评定。对于设备的故障诊断,可以综合采取振动诊断、噪声诊断、射线诊断污染诊断以及专家诊断等几种方式,准确的查找变电设备的故障问题。通过系统完善的状态检修工作,为变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转提供技术以及管理保障,确保变电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2)强化变电设备检修实施质量管理。对于变电设备检修工作应该强化基础工作,制定并完善各类管理规章制度,以确保变电设备检修工作时刻处于可控状态。在变电设备检修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严格的执行实施标准化的施工作业,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确定变电设备检修项目、检修内容、检修标准开展检修工作,对于重要关键设备的检修,必须进行必要的电气设备试验验证,确保设备各项技术参数指标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此外,针对变电设备的检修还应该制定变电设备检修管理制度,组织供电企业自检作为基础,由运行管理单位、电业局等部门总体把握验收工作,以确保对变电设备检修工作质量的提高。

(3)对变电设备检修工作队伍强化技术与安全培训。实现供电企业变电设备检修管理质量的提高,必须依靠高能力水平的变电设备检修管理的队伍来实现。首先,供电企业应该针对变电设备管理队伍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尤其是设备缺陷管理制度、巡回检查制度以及岗位责任管理制度,通过责任管理的方式督促设备检修管理部门及时的对变电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及故障问题进行甄别处理。其次,应该针对变电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升级,及时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变电设备技术性能指标以及运行管理要求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变电设备运检修管理维护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提高设备检修质量。第三,由于变电设备检修工作安全隐患较多,因此必须针对安全检修管理技术进行专门的培训管理,以避免由于设备检修管理操作失误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4 结语

随着电力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以及新设备在供电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变电运行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变电设备检修技术难度不断增加。为了确保供电企业系统设备正常运转,必须按照供电企业变电设备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变电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方案,并提高变电设备维护技术人员检修技术能力,尤其是对于各种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检修管理,以保障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依靠科学系统的变电设备检修工作实现供电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李武,苏丽萍.供电企业变电检修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综合研究,20ll,21:215-217.

篇4

关键词:变电站;建筑设计;选材;防火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变电站的建设从技术设备到硬件设施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人口密集的地区,变电站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就会面临着不同的难题。因此,如何解决变电站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变电站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变电站建筑设计的选材问题

一直以来,由于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牢固性和耐久性的特点,我国的变电站建设都选用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应该结合当地的地理特性来选择建筑材料,一味的使用混凝土材料,使在许多地区的变电建筑出现了混凝土开裂、钢筋被当地水土腐蚀,发生锈蚀的现象出现。甚至,有些地区因为混凝土材料的分解,导致设备的电路损坏,出现漏电、火灾等故障。这些都是当初设计选择材料不合理造成的。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电站建筑设计的选材。

1.1建筑选材要充分考虑各种环境因素

在不同的地区建设变电站,要充分的考虑不同地区的地理因素:土质、气候、湿度、环境、pH值等,在进行具体实施操作前,要根据自己的初步计算,在满足寿命、强度等理论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实际的考察并请有关人员进行评价。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环境因素,再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特点,对材料的寿命、强度、刚度进行综合的考虑,在确定成本后,进行合理的、科学的选材。

1.2建筑选材要结合当地环境因素

传统的变电站大多建在一些没有太多人居住的市外郊区,而现代,随着人们用电量的增加,变电站正在逐步向着城市中人员居住密集的地区迁移,以此来满足大电量的使用要求。这样地区一般人流量较大、交通比较便利、经济比较发达,这些都对于当地的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当地的水质、土壤pH在未来几年都会发生改变。所以在设计变电站时一定要把这些问题考虑进去,选择合适的钢筋、混凝土,为变电站的施工建设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变电站建筑设计的防火问题

变电站建筑设计的防火问题一直是居民首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因素:

2.1变电站周边环境的布置

变电站的建设区域内,要注意周围建筑的布置,保证各个房屋和设备间存在合理的安全距离,满足防火的规范要求。在必要的情况下,要设置预防措施来限制一定区域内居民活动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例如:如果在110kV变电站建筑墙外5m以内布置油浸变压器时,就要将墙外的设备增高3m,墙外的轮廓两侧各3m范围内限制开设门窗和面积较大的洞口,来避免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

2.2 变电站电缆的防火处理

一些变电站电缆输送的电流比较大,输送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较多,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发火灾。我们可以采取许多种的措施进行预防。例如:使用添加特种元素的金属做电缆,在同等的输电量下,发热量大大的降低;对于远距离输电,我们可以采用不间断的电容器,当电流超过一定范围时,能够自动断开运送,然后自动进行电量的有效运输还可以使用防火隔板、喷涂防火涂料、耐火三角等方法对电缆进行防火处理。

三、变电站建筑设计的环保问题

3.1 噪声问题的处理

变电站在工作时会产生很大的噪声,可能会给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所以,在110kV变电站的建筑设计时要充分注意这一点。

(1)选址方面的考虑。在变电站的建设前,要对地质进行考察,在满足供电需求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噪声的影响。可以考虑将变电站建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如河边、草坪附近,如果噪音实在过大,可以考虑在变电的四周种植树木,来降低噪声。

(2)注意通风设计。采用适当的通风设计,利用风力、百叶窗等也可以帮助减小噪音。屋顶使用封闭的挡风玻璃,有利于变电站的通风效果。注意将副变电站的通风流向与主室相结合,防止风力流动不出去,斡旋在建筑内部产生较强的轰鸣声。所以,通风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妥善布置,充分利用变电站结构上的特点,使风力能够有效的流出。

3.2 电磁辐射的处理

目前多数变电站的输电电压一般都很高,在电缆的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电辐射由于变电站的电流大多为交流电,所以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不大,但是由电磁辐射产生的电磁粒子对周围的环境还是有很大影响的。例如:在一些电缆距离地面较近的地方,地面植物的生长都非常快,这是因为高压电缆在电量的输送过程中产生的磁场和离子扰乱了土壤中的土质成分,促使了地面植物的疯狂生长。鉴于电磁辐射的影响,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来降低高压电磁辐射的影响。

(1)电磁屏蔽:将电磁辐射限制在一定空间,包括对主变辐射源的屏蔽和工作空间的屏蔽。

(2)对于产生电磁污染的设备,可采取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等。

(3)个体防护:人员对设备操作时为应穿戴防护头盔、防护眼镜、防护服装等。

(4)植树绿化:在变电站区域周围应种植花木,可衰减辐射场强,保护人体健康。

四、变电站建筑设计中地基沉降问题

任何建筑物的地基在建筑物的荷载影响下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有的是均匀沉降,有的可能是不均匀沉降但是变电站一旦发生过量的地基沉降,就会使变电建筑发生倾斜或是墙体开裂,这就给电力供应工作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在变电站的地基设计时,要综合的考虑结构、基础以及地基三者间的相互影响,从结构、施工等方面入手,寻找科学的解决沉降的办法。

4.1 变电站的建筑外形结构简单化

如果变电建筑的外形和结构过于复杂,立面高差过大,就会使作用在地基上面的荷载有较大的差异,容易造成变电建筑的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开裂或倾斜。所以,变电站建筑的平面设计要采用形状简单的“一”字型;控制砌体承重结构使其长度和高度的比例不超过 2.5-3.0;内、外纵墙避免有中断、转折的情况,减小横墙的间距,以此来增加建筑的整体刚度,加强调节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4.2 变电站的结构应设置沉降缝

设置沉降缝可以把整个变电建筑从屋顶到基础底面竖向分开,分成好几个互不影响的独立单元。这样的单元建筑的长高比较小体形较为简单、整体的刚度增大,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不均匀沉降带来的损坏。沉降缝一般设置在:平面形状较为复杂的建筑转折出;建筑物高度或荷载易发生突变出;建筑结构和基础不同类型处;长高比过大的建筑物内部;地基土的压缩性发生明显变化或者地基基础的处理方法不同处;分期建房的交界处,在设置沉降缝时,要注意预留足够的宽度,保持缝内的清洁,不添加填充物,以此来防止相邻地基间的挤压。

五、结束语

总之,在变电站建筑设计当中要注重变电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它们是保证变电站建筑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进行变电站建筑设计时,还要综合的考虑其噪声、防火、电磁辐射、地基沉降、选材等干扰问题,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变电站的使用寿命,保证变电站的安全和稳定运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电影;受众;轨迹;观念

电影从诞生之始,就与时代和观众密不可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宽银幕到立体电影,其外在的表现是时代变化,是科技在起作用;而背后的推动力实际上是观众,是市场。“观众在电影中处于权威的地位,无视观众的意向,是注定行不通的。”[1]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电影属于大众传播媒介,也是社会文化的艺术载体。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抑或是意识形态的工具,离不开受众的支持与拥戴。如果说电影创造了受众,那么受众也创造了电影。因为,没有受众对电影的观赏、评价,没有受众的参与,电影永远也不能兑现它的经济、文化和审美价值。所以,受众是电影的催化剂和生产者,并不仅仅是电影意义的接受者,受众应该是与电影“同生同体”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对电影受众的研究应当平行于对电影本身的研究。任何一部电影在拍摄前、拍摄中、拍摄后都应当有受众的参与。拍摄前,受众是电影的目的;拍摄中,受众是电影的关注者;拍摄后,受众是电影的作用对象。

一、中国电影受众研究的基本轨迹

一般认为,中国电影受众研究最初源于中国戏曲文化重视观众的传统。众所周知,中国戏曲历来重视观众的反应,这在2008年贺岁大片《梅兰芳》中可见一斑,观众对一部艺术作品的行为和情感反馈将直接影响艺术创作。所以,从世纪初电影在中国大地上诞生开始,观众对电影的反应如何,电影作用于观众的效果如何就成为电影管理者和创作者经常讨论的问题。1922年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成立后,就非常重视观众研究,尽管该公司的两位主要电影艺术家郑正秋和张石川在影片如何对待观众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前者重教化、后者偏娱乐,但该公司拍摄的许多影片仍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建国以后,著名影评家钟惦先生发表的著名文章《电影的锣鼓》开篇就指出:“最主要的是电影与观众的联系,丢掉了这一点就丢掉了一切。”他列举了观众上座率下降的事实,谈及了观众的观影规律,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锣鼓无法敲响,电影观众学研究也不可能进行下去。

将电影受众研究视为一门学科,始自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对电影研究的再度重视是由于电影观众人数的大幅度下降,城市电影观众几乎每年减少五千万人次。导致电影院上座人次下降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诸如电影和社会上多种文化活动的竞争等。然而,这些都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长期以来,忽视受众主体、生硬教育受众的电影作品,必然遭到受众的拒斥。受众的自主性和多种娱乐活动对大众闲暇时间的争夺,使电影受众问题成为电影创作界和理论界必须重视的问题。

于是,自80年代初开始,涉及电影观众的文章越来越多。1988年9月,在章柏青等人的倡导下,北京电影学院还首先开办了电影观众学课程,出版了《电影观众学》这本著作,标志着我国电影观众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之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黄会林教授主编的《影视受众研究丛书》相继出版,为受众研究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文本。

尽管如此,受众研究仍然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不间断关注的领域。

二、中国电影受众研究的时空定位

一般来说,电影受众应当是处于一定阶层、一定时代、一定区域三维坐标系中的观众集合体。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电影受众的接受特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接受者是极其复杂的群体,既有历时的时代之分,又有共时的层次之别,更有不同文化系统接受者的巨大差异。接受美学认为接受者的接受情况是由“接受银幕”和“期待视野”决定的。所谓“接受银幕”就是传统文化习染积淀的纵向和时代文化观念影响的横向所组构的坐标图象;而“期待视野”则为“接受银幕”的“潜能”向纵深发展的企望。这“接受”和“期待”对于每一个接受者来说,无不由他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文化教养、生活阅历、艺术兴趣、性格品质、性别年龄等复杂因素决定。这既有相同文化系统和相同时代接受的一致性,又有不同文化系统和不同时代的差异性。

首先是电影受众所涵盖的观众成分在不断发展变化。21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良好,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再加上中国电影近几年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一些原来不看电影的人也开始走进电影院。互联网的发展,使电影观看越来越方便,一些经典电影得以在真正意义上走进普通人的视野。

其次是电影受众观影动机在不断发生变化。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受众观看电影不只为了娱乐休闲,也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感。

第三是一些可能成为电影受众的潜在观众群在不断的消失和出现。如有人预测,随着3G手机的不断普及,手机用户将成为中国电影最大的潜在观众群。由此也将造成DVD用户的萎缩。

这一切都决定了对中国电影受众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三、中国电影受众研究观念嬗变的三个阶段

在2007年3月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影视受众论》一书中提到,当代中国影视受众观念的嬗变分为两个阶段,即“群众论”受众观和“个体论”受众观。英国的麦奎尔在20世纪90年代则将受众研究划分为三大传统,分别冠以结构性、行为性和社会文化性。在吸收和借鉴其学术内涵之后,我将电影受众研究阶段进行重新定义,即将受众视为“群体”的阶段、“传播环节”的阶段、“生命体”的阶段。以此来证明进入21世纪后中国电影受众观念发生的一些显著变化。如下表所示:

1.将电影受众视为群体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无论是官方的政策法规中,还是居于正统地位的文艺理论的体系里,包括电影电视在内的文艺作品的接受者,一般被称为“人民大众”,简称“群众”,其核心成分是“工农兵”。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将受众作为“群体”的观念本身没有错,因为任何研究受众的项目必然落脚于对某一观众集合体的研究上,而电影是一门属于大众的传媒艺术类型。但问题是,“”期间,官方以教化姿态将群众作为被灌输的对象,进而忽略了群众应当具有的合理话语权。这一阶段应当视为受众研究的失败阶段。

将电影受众视为“群体”的阶段,对应麦奎尔的结构性受众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受众规模、媒介接触、到达率、流动情况等方面的量化信息,有助于区分受众类别,探讨社会背景、大众传媒系统与个人媒介使用之间的关系。

2.将电影受众视为传播环节的阶段

20世纪中叶,传播学在美国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它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下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传播学在我国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一些电影理论工作者开始使用传播学来研究电影观众问题。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电影也属于大众传播媒介,那么,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同时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符号的“译码者”、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效果的反馈者。根据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进而建立起电影受众的基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受众的需要、受众的选择、受众的接受、受众的反馈等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实际上,最初从传播学角度对影视受众进行研究,大多倾向于线性的理解方式,认为受众只不过是传播过程的一个目的地。真正意义上从传播学角度对影视作品进行接受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霍尔撰写于1973年的《电视话语的编码解码》。

将受众作为“传播环节”的观念,对应麦奎尔的行为性受众研究,其目的是改进和强化媒介传播效果,即通过考察受众外在而非内在的表现。比如受众的媒介选择、使用、意见和态度等,来解释媒介的影响,预测受众的行为,为传播决策提供参考。在行为性受众研究中,受众被视为“黑箱”,不必了解其内在机理,通过察其言、观其行,便可描述受众经验,推知其行为动机和传播效果。

3.将电影受众视为生命体的阶段

塔可夫斯基说他的艺术就是为了关注生命。电影艺术作为一种人类生命需要的艺术形式,它因人的生命需要得以诞生,又以满足人的生命需要得以存在和发展。“精湛的艺术,必然通过达于受众心灵,令受众获得认识上的启迪、灵魂的净化,求得人自身与外界的和谐,最终由升华为美感。”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受众视为鲜活的生命体,以受众接受为其创作的根本目的,以满足受众生命需要的审美满足为其艺术追求,从而使电影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电影受众作为“生命体”,便凸显中国电影的核心价值观。所以,“中国电影的核心价值观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能否真实表现中国电影社会现实发展状况。所以歪曲、放大和无中生有的表现,食古不化等都违背中国电影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其二,是否注重人文情感表现,所以,忽略人本而只重技术的趋向令人忧虑;其三,能否提高艺术审美愉悦内涵,所以,电影没有艺术表现不能给予美感提升,将自身衰落、而被时代与人民抛弃是必然的;其四,能否通过电影增强民族自豪精神,鼓励理想期望,所以,灰暗、不促人向上的创作理应受到批评。”

将受众视为“生命体”的阶段,对应麦奎尔的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他的研究与结构性和行为性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抛弃了传播效果的刺激―反应模式,认为受众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受众的媒介使用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反映,也是赋予文化产品和文化经验以意义的过程。接受分析还强调受众在对媒介文本进行“解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受众对于大众媒介所提供的支配性和霸权主义意义,具有抵抗和颠覆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煤矿供电系统中变压器是极其重要的电器设备,它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矿区电网能否安全、高效、经济地运行。变压器一旦发生故障,对煤矿安全将造成很大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变压器的运行管理,做好变压器的运行维护和监视,保障变压器的健康运行。

1变压器投运前的检测为保障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变压器投运前必须进行现场检测,其主要内容:(1)变压器本体、冷却装置及所有附件均完整无缺陷、不渗漏、油漆完整;(2)变压器油箱、铁心和夹件外引接地线均可靠接地;(3)储油柜、冷却装置、净油器等油系统上的阀门均在开的位置,储油柜油温标示线清晰可见;(4)高压套管的接地小套管应接地,套管顶部将军帽应密封良好,与外部引线的连接接触良好并涂有电力脂;(5)变压器的储油柜和电容式套管的油位正常,隔膜式储油柜的集气盒内应无气体;(6)有载分接开关的油位需略低于变压器储油柜的油位;(7)气体继电器内应无残余气体;(8)吸湿器内的吸附剂数量充足、无变色受潮现象,油封良好,能起到正常呼吸作用;(9)无励磁分接开关的位置应符合运行要求,有载分接开关动作灵活、正确、闭锁装置动作正确;(10)温度计指示正确,整定值符合要求。另外还需检测变压器冷却装置试运行正常与否、进行冷却装置电源的自动投切和冷却装置的故障停运试验、继电保护装置应经调试整定,动作正确。

2变压器试投运变压器投运前的检测全部合格后,需对变压器进行试投运,其主要内容如下:(1)变压器应进行五次全电压冲击合闸,无异常现象发生,励磁涌流不应引起保护装置的误动作;(2)变压器并列前,应先核对相位,要求相位一致;(3)检查变压器及冷却装置所有焊缝和结合面,不应有渗油现象,变压器无异常振动或放电声;(4)试运行时间一般不少于24h;(5)变压器试运行无异常后,逐步增加负荷,开始带负载运行。在带负载24h后,变压器的主体及附件均属正常,则试运行结束。

3变压器的运行维护(1)对于有值班人员的变电站,值班人员随时监视控制盘上的仪表指示,抄表次数由现场规程规定。制器故障可以通过编程时的梯形图检测,根据输出信号状态、控制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因为接触器、电磁阀和限位开关出现故障时,PLC不会立即停机,通过梯形图程序可以迅速检测出设备运行是否正常。而里面的定时器有一个设定值,要求比正常情况下机械设备动作时间长20%,当PLC发出信号后,机械动作执行,启动定时器,若时间到,PLC没有执行信号,开始启动报警。(3)在提升机运行当中,针对模拟信号存在的误差会引起输入信号的错误,出现程序判断失误的问题,可以采取对模拟信号连续采样3次,采样间隔根据A/D转换时间和信号的变化频率而定,3次的数据先后存放在不同的数据寄存器当中,经过比较后取平均值或者中间值作为当前输入值。

结束语矿井提升机在运行过程中,电控系统会不断地受到环境的干扰,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通过对可编程控制器(PLC)在矿井提升机应用中出现的干扰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各种干扰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增强了矿井提升机安全可靠性,满足了现代化矿山生产建设的需要。当变压器过载运行时,要增加抄表次数,加强监视。变压器容量为315kVA及以下者,每天检查一次;容量在560kVA及以上者,每班检查一次,容量在1800kVA及以上者,每2h检查一次。对于无值班人员的变电站,安装在变压器室的315kVA及以下的变压器和柱上变压器,每两个月至少检查一次。容量在3150kVA以下者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容量在3150kVA及以上者每10天至少检查一次。

篇7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 现场施工 管理

一、输变电工程现场施工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项目部人员的组成不科学、不合理。这主要是因为在现代社会背景条件下,很多项目部的成员都是不符合标准和要求的,使得整个项目部经济技术含量低、专业结构的组成不科学,有的甚至出现人员不足的状况。除上述大方向上的不足之外,项目部在实际的环境下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大部分项目部中都缺少必要的管理工具和设备,这一点尤其是在一些较长距离的输电线路工程中更加明显,而这样一些方面的不足就很可能导致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下造价的增高或者是工期的延长。

(二)施工队伍的水平低下。除了施工设备所造成的影响,在施工人员的配置上如果技术水平或者施工素质太差,必定会影响施工设备的使用、工程施工的进度 ,甚至带来一些额外的影响。

(三)混乱的施工现场管理。在许多项目实际施工中,都会看到混乱的施工现场管理。现场安全员、施工员等必要的管理人员对施工作业人缺乏管理,造成的设备材料乱放、不按规范操作等问题都会对施工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项目实施时,应该安排专项人员加强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

(四)设备的选择不合理。这样一点的提出主要是因为设备的不合理不匹配会导致安装和施工难度上的增加,也会给整个工程项目带来较大的浪费。

二、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输变电站施工的主要流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投资决策、设计准备以及施工阶段。本文强调的现场管理属施工阶段范围,这个阶段不需要再对相关准备措施、劳动合同、施工队伍进行筛选、检测,只需要展开有效施工即可。在施工过程中,设计示意图将会被转换成施工流程图,设计图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现实中施工的有效性。因此在施工时,必要的现场管理是对工程正确有效实施的保障,对整个工程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在现场管理过程中,可以发现施工进度安排上的不足,还可能发现施工隐患问题,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三、加强输变电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对策及建议分析

(一)合理地组建项目部门。第一,土建工程、电气安装以及输电线路架设三个专业的知识在输变电工程实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在组建项目部门时则需考虑这三个专业的技术人员的纳入;第二,若处于工程量比较繁重或地质施工的技术条件繁琐的环境时,也需要考虑专职安全技术人员以及概预算技术人员的纳入。

(二)细致地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因为在输变电工程中涉及了土建工程、电气安装、输电线路架设三个专业的工作,则工艺较为复杂,材料设备的品种也比较繁多 ,同时在施工过程之中也存在着施工队和工种班组较多等等容易出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情况或问题就需要建设方的项目部门施工管理人员做好各个方面的技术准备工作以及人员协调工作。其中技术准备工作尤为重要 ,在施工环境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流,充分认识并了解整个工程的设计规划、设计意图以及设计的思路,对于整个施工的图纸和合同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状况制定科学可实施的施工方案和程序 ,在施工前有一个良好的规划;第三,技术人员需要格外注意一些高新技术所要求的在实际施工中要做到的施工工艺 ,根据工程的特定特点做好施工工艺的准备工作。除了以上三点之外,施工前期准备工作还有技术工长对于工人的相互交流,并与此同时进行培训,对工人施工进行规范,授予新技术和新工艺。

(三)认真严谨对待质量检查。在施工之中,做到工程整体的质量符合各个方面的标准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则建立一个良好的质量缺陷检查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为一般是不能够从任一单项工序之中对施工质量问题进行窥视检查或判断的。与此同时 ,要确保在质量检查制度制定的过程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有科学的论证。施工质量问题一般是不能够从单项的工序完成状况中去加以窥视和判断,要想施工的整体质量都符合相关方面的规范标准,就必须要建立起良好的质量缺陷检查制度来,且在这样一项检查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切实的保证每一道工序都是经过了科学的论证的。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就需要针对于每一个专业和每一道施工工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质量验收标准来。

(四)做好设备材料供应及管理工作。在输变电工程之中所运用的材料种类较为繁杂,同时也要注意许多新设备材料的实际运用问题,例如变电工程中的砂、石、水泥、瓷砖、大理石、铝合金、防水材料以及各种钢材等等;输变电工程中需要的设备以及装卸材料,例如隔离开关、避雷器、变压器、滤波器、铁塔、瓷瓶、混泥土构支架、金具、等等。则针对这些材料问题,管理人员需要尤其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需依据施工图纸所提供的输变电的设备规格、数量、材质、技术参数等各个方面去安排物资采购部解决供货问题;第二,设备材料比较繁多,分类摆放利于施工工作;第三,为了不因为设备材料问题对工程进度造成影响,相关人员必须将含建筑材、金具、输变电气工程各类装材等材料的物资清单列好,同时标示清楚数量、规格、品牌以及产地等等 ,避免出现材料订购不符合要求的状况。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工程质量息息相关,因此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减少工程成本,避免操作失误。在进行施工前,应当对施工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理教育,此外还可以对施工人员做一定的技术培训,具体做法单位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但是合理的奖惩制度不失为一个激发施工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输变电工程的施工现场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人们用心的去发现问题,加强管理措施,不断促进输变电工程的发展。本文主要对输变电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提出 ,与此同时 ,还分析了这些问题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对我国未来电力企业的大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光莲.房屋现场施工管理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7).

篇8

一、经营方式:从吃“皇粮”到自谋生路

一惯吃“皇粮”与自谋生路――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传播媒体并不是真正的产业部门,而是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事业单位。作为党和政府文化宣传事业的一部分,中国电视历来承担着向大众解释政策、宣传主张,教育公众的社会使命。而长久以来电视台的生存和节目运作主要是“吃皇粮”,也就是靠政府拨款维持生计。然而,市场经济的出现,改变了包括电视在内的中国大众媒体作为政府喉舌、舆论宣传工具的单一属性,使其拥有了工具与产业的双重属性。电视开始从“意识形态的媒体”向“产业经营的媒体”过渡。于是,惯吃“皇粮”的电视机构不得不直面风云变幻的商品市场,开始转换理念。要想在市场经济时代站住脚,并图谋大的发展,必须运用现代经营理念,通过贷款、融资、上市、产业集团化等方式,筹措大量资金来支撑电视的生存和发展。

二产业形式的探索――“湖南模式”与“凤凰模式”

目前,集团化的大生产和资本市场的运作已成为电视传播观念的重要变化之一。涌现出的“湖南模式”、“凤凰模式”等,都在进行多种产业化形式的探索,并且已经初见成效。

二、传播理念:从平面的“宣传”到立体的“传播”

一多元化、立体化传播是电视传播理念发展的必然

随着我国电视业市场运作的全面展开,传统的电视观念受到了冲击,从而也使得电视人获得了思想的解放、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迸发,使得我国的电视屏幕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趋向电视传媒功能的多元化、立体化。电视传播理念的这一发展趋向,是时代的必然、历史的必然。

二大众传媒本质的回归

从平面的“宣传”到立体的“传播”的电视理念转化,从本质上来说,标志着我国电视理念是从“意识形态”的附庸向媒体文化的本体回归。这是一个社会民主化进程得到发展的重要标志。过去我们的许多电视节目,包括新闻、专题甚至纪录片,要么正襟危坐,居高临下,耳提面命地进行思想灌输;要么声音画面两张皮,以字正腔圆、规范标准的语言、喋喋不休地在那里说教。所有这些说到底都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文化理念的体现。

如今,电视文化理念发生的重大变化,我们明显地看到:民主参与的谈话类节目增多了;大众参与的益智类节目增多了;观众参与的娱乐性节目增多了;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生价值的纪实类节目增多了;客观公正地迅速报道社会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新事物的直播类节目增多了。同时可以感到传播态度由庄重严肃到轻松亲切,传播话语由书面宣讲的形式渐变为口语化、个性化的语言。而这些都带有“人文化”的倾向。

深度报道在展开,民生新闻在崛起,直播时代已到来……这种嬗变充分说明:“这是一个对传统传播概念的一种替代,是用传播替代宣传。从主观的灌输,给人以教化的方式到一种与人平等交流,真正地进入人们的内心世界,让普通人表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这种新的电视传播理念,使得电视屏幕上传递的是多种声音,特别是普通老百姓的声音,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视角,表现的是一种宽容和理解的真诚对话气氛,从而给中国的电视屏幕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

三、传播方式:从“综合频道”到“频道专业化”

一频道专业化――大势所趋

频道专业化是世界电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电视受众市场变化的必然结果,以及媒体竞争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我国电视传播观念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专业频道――办出自己的精彩

对于任何专业化频道或者准专业化频道,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带有鲜明、独特的传播特质,才能提高收视率,才能确保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

四、传播意识:从 “频道”观念到“品牌”意识

一我们需要“品牌”

目前中国电视文化理念的建设 ,正在从“频道”的观念,转化为“品牌”的观念。这无疑是一种电视传播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事实上,电视频道正是通过一系列“品牌”来建立观众对频道的忠诚度与满意度的,使观众在固定时间锁定频道观看节目。

电视节目,最终要以“商品”的形式,走向“市场”。为了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就需要打造“名牌”,就需要具有“品牌”意识。

二给“品牌”一个定义

品牌是市场营销学上的术语,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志、符号或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品牌”是企业的生命,也是电视媒体和频道的生命,是栏目的形象,就是频道的形象,就是媒体的形象。电视品牌浓缩了媒体精神,节目个性和观众的忠诚与偏好。在可以同时收到五六十套电视节目的今天,没了品牌的频道就是没有观众的频道,是资源的浪费,也只能被淘汰。

五、传播思维:从“趋同一致”到“另类创新”

一“趋同”、“克隆”――电视的厄运

体现在电视节目上就是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在屏幕上出现以后,大家就一拥而上,纷纷效仿,群体“克隆”之。“焦点访谈”引领了新潮流,我们就制造无数的“焦点”;“实话实说”开创了新时代,我们就制造无数“大家聊”;“玫瑰之约”成为时尚,我们就制造无数个“电视红娘”……包装是不同的,五颜六色的似乎很好看,可是毕竟本质是一样的,长此以往,我们的电视能留住多少观众,电视本身又会有多大的发展呢?

历史和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电视节目要想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思维本身必须发生根本的变化,即从“思维定式”中突围,更多的使用“另类思维”、“创新思维” ,以独创性和个性打造节目、经营频道,从而更好地运作电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