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学教育心理学8篇

时间:2023-07-20 09:21: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教育心理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教育心理学

篇1

但是不管如何优秀的教学模式都无法使得受教育者完全满足,也即无法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从内心去接受教育心理学的各项理论并在后面的工作与生活中运用这些理论。因为这类灌输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教育心理学理论。而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采用自主性学习方法则能够改变这样的学习面貌,使得学生真正从学习收益。

一、学生自主性学习内涵及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

有研究者给出了这样学生自主性概念,即“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的偏好综合运用自身心智去自动处理与自身相关的各类事务的品性”。该概念指出自主性是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特性去处理外界相关信息,包括主动去学习并获得相关知识的一种品格。自主性学习有如下特性:

一是正确自我认识:认识自我不仅仅是要确定出自己的优缺点,更为重要的是认识自我的偏好与特点。很多人否定自己的偏好,这其实是在否认自我,对于自主性学习需要首先肯定自我,确定出我自己的偏好,再根据偏好结合自己的心智,独立思考、理性判定,最后做出自己的判断甚至批判。教育心理学讲述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心理的各项基本知识与理论。这些知识与理论除了纯粹的理论之外有大部分是从各项实验与测试中获得的,这也就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这些理论与实验的获得过程。正确认识自我就要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学习的内容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相关知识点,结合自身认识去感受教育心理学的内涵。正确自我认识就要突破各类教育模式定式,努力实现学习者的自由表达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涵。

二是相对自我独立性:独立性与自主性意味着与外界存在差异,自我独立性是指能够使用自身的心智要素独立的做出决断,摆脱他人的干预和干涉,趋利避害,保全自我。但是相对的自我独立性是指在通过他人与自己的联系体现出自身的独立性,因为人本身是在外部世界的联系。中体现独立自主的,没有外部也就无从谈及内部,独立性是在与外界联系的过程中的保持自己的思想与品格。自我独立性就要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对讲述的理论持怀疑的态度去思考,去分析得到自己的结论。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需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兴趣和价值,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去独立思考与交流获得自己的知识。

三是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是在对自身认识清晰的基础上肯定自己的行为。自我认同不是盲目的自我崇拜或自大,而是通过认真的学习与分析预测可能存在的结果,这样的过程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让其能够认识到自身价值。对于教育心理学课程来说,自我认同感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前期理论的学习后使其能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让这些理论方法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认同与肯定,能够成功预测部分结果或者能够根据现象获得相关理论,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判断更加充满信心。此外,自我认同还体现“在适应性方面,自我认同是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反映;在主观方面,自我认同使人具有一种自主的内在一致性;在存在方面,自我认同给自我提供方面和意义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额生活经历和个性,对于同一件事物的认识和认知都存在差异性,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去获得与之相应的结果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愿望,也是让学生肯定自己的最好方法,只有让学生感到行进在正确的方向上,才能让他们更为大胆的往前走。自我认同给了学生更为强大的前进动力。

二、学生自主性学习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优势

首先自主性学习是一种人的权利的体现。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获得知识与能力,只有自主的人才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去追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才能自主的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人拥有了自主的权利后不仅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自身心智去创造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对于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需要赋予学生更多的权限,使他们能够自主的去安排课程,无论是课堂论述或课后的讨论都要充分给予学生的自主性,保证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的赋权过程也能够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引导为主,避免了满堂灌输。

其次,自主性学习能够给学生赢得足够的幸福感。幸福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充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对于自主性学习能够给学生的精神带来极大的满足感。有学者通过回归分析指出自主性与幸福存在正相关,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如果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就会感受不到幸福,甚至是压抑的话其学习动力就会被浇灭。对于教育心理学本来就是教授人如何快乐的生活与学习的一门心理课程,如果缺失了自主性,戴上压迫与填鸭式的脚镣,这样的学习幸福感就会完全消失,这样的学习也会激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在课程的教学中适得其反。

第三,自主性使人获得尊严。尊严是外界对于本体行为给予肯定后本体获得一种幸福感。具有自主性的人对于尊严的获得更多的是通过自己对外界的思考、批判获得自己的结论,这些结论且为他人所认可。因此,自主性能够使得这些人能够剥离外界纷繁矛盾,使得自己保持清醒,这些都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先决条件。教育心理学是让人获得自豪感的一门学科,通过教育心理的把握,使得教与学的过程充满欢笑和尊重,自主性的开展使得每个人在学习中都有主人翁的感受,这样每个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彼此的尊重。

三、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培养

学生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根据学生的特性将有不同的方面内容需要在教育心理学课程进程中加以实践。学生自主性培养主要包含情感自主性培育、行为自主性培养以及道德自主性培养。

首先,情感是能够影响人的一种态度,情感对于教育来说具有主体性力量,因为情感是基础性的心理现象,是真正属于个性的东西,情感的独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自主性认同是对情感的认同,而在教育进程中情感因素是其主导型作用。人在发展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幸福,而学生的自主性是其幸福与否的重要指标。情感的自主性需要从以下方面激励发展:第一,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满足这些情感需要就能够使之获得自我认可,其自尊心也得到满足。教师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上需要通过真诚沟通使得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使得学生从内心认同该课程,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性。第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激励。教学过程是学生了解新知识掌握新理论的重要途径,也是自主性学习的前提。没有适合的学习氛围就无法进入学习状态。对于教学过程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的环节,如学生可以针对试题的样式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对于一些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获得提升,也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情感更为愉悦。第三,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情绪。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渗透进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教学过程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使得整个教学进程的能够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得被动受教变为主动发掘,这样就能使得整个教学进程充满激情。

其次,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行为的自主性根本是形成教学内容与学习动机的契合,使得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相一致。为了促进学习动机形成,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将学生的合理需求融入教学进程。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需求要认真分析与思考,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的需求需要区别对待,不断观察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各类现象与问题,与学生多交流与沟通,真切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需求。但是满足心理需求不是满足学生的所有需要,而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教学需求,通过鼓励学生自主理解课程中的知识点与实验方式方法,甚至直接就让学生参与某些实验测试,让学生直接融入教学进程,使得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也能够使得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信心。第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所谓针对性不仅是针对学生做出分类区别对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知识点和问题也要有差异性的教学。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在多方面,如基本功、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分类指导,小范围指导等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最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并获得相关结论,可能这个结论不是完全符合现实中的,但是也要帮助其分析其原因,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提升。教学设计也要有针对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让学生从外围知识或实验逐步过度到核心的知识点,不同的授课策略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有着直接影响,也对其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学生易懂、好学、爱学,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心理学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把握好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最后,要着力加强道德自主性培养。道德教育是自主性教育的重要根基。没有道德教育就失去了自主性教育的土壤和气氛,只有良好的道德自主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要加强道德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第一,集体中的公平公正。人是无法离开社会的,集体是人生活的环境。如果要自主的学习或干事就要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氛围下开展。因此,民主的氛围对于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道德自主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意义。第二,加强“慎独”,培养自主性。慎独,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一种高度的自律行为。对于道德自主性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保持清明的状态。教育心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各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思考边提问题,自主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也只有做到自主性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篇2

关键词:学习风格论;教育心理;应用

从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可看出我国的古代教育也一直比较重视每个人的差异,在差异的基础上来施教。现代教育心理学提出学习风格理论,从个体差异的方面来看待学习问题,从何进行教育教学。虽然说法不同,但是核心的思想是一致的。无论出于生理的、心理的,还是社会环境的因素,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个人接受教育和教学之中。学习风格理论有很大的理论贡献,推动了教育和教学的进步。因此,将其应用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之中,从而推动教育心理学教学的改革,发挥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对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良好的实际意义,都是大有裨益的。

1浅述学习风格理论

“学习风格理论”是1954年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最先提出来的。旨在关注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体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它与传统的中国儒家提倡的“因材施教”有相似之处,都是在从人的个体差异方面来开展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它把现代教育心理学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也带来了教育方式的变化。由每个人的性格、脾气和人生的阅历、受教育的背景等都是不同的,也就让我们每个人的“学习风格”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有的人爱学习,有的人不爱学习。国外学者根据每个人学习的差异和实际情况将学习风格总体上分为四类:经验型学习者、反思型学习者、理论型学习者和应用型学习者。由于这种学习风格的差异,那么在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中便要考虑个体的差异,在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这种差异的存在,从而关注个体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最终才是能够收到实效的。而国内的学者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对学习风格进行了综合的划分,其情况各不相同。从生理因素来讲,我们的智商、生理状况的好坏(这包括是否有先天缺陷、该阶段的生理状况是否良好等)、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反应状况等都会对我们的学习风格造成影响。简单的说,一个有听力生理缺陷的和一个听力能力正常的人的学习风格显然是不同的。在心理因素方面,每个人的学习风格很不相同。我们每个人的心理特征、情感态度和意志都是有区别的。每个人对于一件事物的态度和情感都各不相同,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心理方式来面对,从而导致不同的个体行为。有的人似乎从心理上就接受学习,而有的人却往往觉得厌恶学习。同样,在学习方面的意志和态度也不一样的。有的学习者秉持“书山题海”、“读万卷书”的精神状态,而有的则是“一曝十寒”。这种心理因素的差异十分明显,就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再者,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学习风格有很大的影响。在高考的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的学习风格和大学教育下的人的学习风格是不同的。这是由社会的大环境所导致的。人毕竟是群体的和社会性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征都有重大影响。我们强调个体差异,不能够仅从个体去思考,社会环境的因素对于个体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也需要将对个体风格的分析置于其中。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习风格理论有着各自的理论看法。随着这种教育和教学实践的进步,这种理论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学习风格理论已经很大地应用到各种人才培养的教学中。重点是的我们提出了理论的进步,也要将其应用于教学和教育的实践中去。

2学习风格论在教学中应用状况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对个人的注重,在教育领域也强调对个体差异的关注。自五十年代提出这种理论之后,已经成为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形成了许多理论分析。而且这些理论又让教学实践和教育创新得到了进步。与此同时,中国儒家传统虽然提倡“因材施教”,但是强调三六九等的这种等级差异,势必导致对个体差异的不平等对待,也就无法真正做到注重个体的差异。注重集体的传统和实用价值主义的思维,使得当前国内对于学习风格理论的注重不够,更多的是强调应试教育下的教育心理研究。随着近年来多数人对于我国应试教育和大学教育模式都十分有意见,教育改革也要应时启动。那么注重学习风格,根据个体差异来实现个体的学习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教育要改革,学习风格理论也受到关注,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得到发展。虽然如此,但是教育心理学对于学习风格理论的关注依旧很浅显。关于风格理论的教育心理学书籍中论及个体差异也多数是从普通学习心理的研究成果中套取,而没有真正从学习风格的理论整体和综合全面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这就导致了学习风格理论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滞后。那么把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3如何将其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去

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当中去,这不仅仅是教育心理学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的一大进步,而且能够有效推动教育理论的开拓创新和新型的教育人才的培养。那么,重点是如何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之中去。我将从二个方面给出思考和建议:将学习风格理论具体转化为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内容。这也是最为之简单的做法。理论的学习是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掌握理论的内容和其主旨,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应用。我们国内当前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籍也强调对个人差异的关注,但这这些概念显得十分抽象而不可具体实施。因此,要将学习风格理论关于个体差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转化到教材理论中,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重要才能让学习者全面掌握这一理论,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一理论;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学心理学的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推动教学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重要的,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个体差异来合理地安排课程、学生的作业任务等,而不能一概而论。教育者需要区别不同的学生,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学习要求和培养目标。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心理学的改革创新,也才能破除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困境,推动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总的来说,学习风格理论就是看到了每个人的差异和学习的不同,从而个人的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上来对其进行。这种方式是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我国当前应试教育的困境以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学习风格理论教育十分有必要。将学习风格理论在教育心理学教学当中应用实践,是一种教育的创新。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教育学、教学心理学等的理论进步,实现理论的创新,开拓新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风格理论在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也能够培养出能够根据个体特征来开展教育的教育者,这也是一种人才的创新。因此,将学习风格理论具体转化为教材内容和融入教学实践,这对于教育心理学的改革创新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孙亚军,聂广星.学习风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1(21):71-71

[2]谭顶良.学习风格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尝试[J].心理科学,1996(2):125-126

篇3

I:要深入浅出地采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形式进形教学。II:利用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III:精心设疑,激发思维。IV:适当应用正反对比方法引发学生思维。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中学物理;教学手段

本人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做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努力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反复钻研教材,区分教学重点,认清主要和本质的东西,同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分析加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采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利用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适当的实验去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是我们教师教好物理,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在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节课,我就要求学生回去自己通过实验验证摆的等时性,重现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用长短不同的绳子和轻重不同的石块研究摆动规律,并做实验记录。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有的分组实验有的家长协助,虽然所得结果略有出入,记录方法各有不同,但学生通过此次实验初歩体验了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实验技巧,他们的判断分析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人的感知与思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对物理现象亦是如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每章后配有的学生实验,选择适当的实验布置给学生回家实践,如在热学中可让同学自测自己一天中早,中,晚的体温,了解人的体温的变化规律;光学中可自制针孔相机,了解小孔成像原理及特点等。这些我都让学生做过,收效都不错,学生积极性很高。如在做小孔成像时,书上是个圆筒,可生活中很难找到,在我布置实验的第二天很多同学拿给我的有方型,三角型,做得很成功。

二、精心设疑,激发思维

人们的思维活动,求知欲望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实际,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改以往满堂灌的疲劳教学法。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可先将一硬币放入碗中,让两位同学各找一个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保持不动,然后向碗中加水,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重见硬币的现象,并由此引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调动起来,便会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情去关注老师的教学,在获得新知解决问题后,学生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心情,觉得学物理挺有意思,再由学生的亲身体会讨论解释为何在游泳时看见池水很浅而实际下水却很深这一现象,进一步解释碗中筷子弯折现象,达到巩固新知目的。再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节中,可先提问为何我们吃的田螺要剪掉尾部?为何家中吸盘式挂衣钩能悬挂一定重物?由此引入大气压强的教学,解开学生心中疑问。这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学生熟悉生活现象设置悬念,激发思维,即由旧知引入新知,从“熟”引入“生”的教学方法是符合认知过程中循序渐进原则的,也为很多教师所采用。

三、适当应用正反对比方法引发学生思维

任何事物都是在与它的对立面作斗争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编写典型错例,引起争论,让同学们在争论过程中辨明事非,明确概念。例如:在讲功的计算时,可举二例,

(1)某人用一只手托着一只鸡蛋(50克)在水平方向移动1米,问此人做了多少功?

(2)某人用100牛的力将一球踢出30米远,试计算此人的脚做了多少功?同学们有的或计算或讨论,这时可由回答正确的同学指出别人的错误讲明自己的观点,老师同时正确引导,进一步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知道有力作用而在力的方向上未通过距离属“劳而无功”,而虽移动距离却在此移动方向中上无力作用属“不劳无功”。这种做法可以达到以反面强调正面,分析错的树立正确概念的作用,不但学生思维活跃,理解深刻而透彻,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四、讲练结合,以练促思,切忌欲速而不达

目前,由于学生试卷等复习资料太多,且学生分不清哪些是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纲要求有所取舍地选编习题,注意易错易忘,易遗漏易混淆之处,注意规范解题格式,教学生抓住解题要领,明确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分清重点主次,切忌欲速而不达。这一点在我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就犯过急躁的毛病。在考前复习过程中,给学生的试卷太多而未加选择,学生囫囵吞枣而没来得急消化,这样既占用学生时间又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得吸取教训,做到教学有轻有重而忌面面俱到急于求成。另外,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应重点训练,如有许多学生遇到简答以及实验题时往往显得思维无序而混乱,理不出头绪,不能切重问题要害本质。如某些实验题要求用相关字母表示你认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推导出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此类题型时,很多同学感到棘手,可经过类似专题训练后他们应用物理概念的概括总结和公式推导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金威.中学物理情境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篇4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158-01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以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三卷本)的出版为标志的。在西方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已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我国教育心理学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开展了科学构建中国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探索,编写出版了一批满足不同教育对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一、重视教与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的最初研究是从学生的学习开始的,纵观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是从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即从只关注学到关注教与学的综合研究。教与学的综合研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趋势,教与学的综合研究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而且从教育心理学发展史来看,对某一热点的关注在其尚未取得很大进展前,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因此可以预料,对教与学的综合研究是未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必然趋势,由此,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重视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等于是把教育情景割裂开来,片面地强调最终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等诸因素熟知,并同时动态地理解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或反思过程。只有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促进教与学的情景互动,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育成效。

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愉快的心情,学习就是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动机理论,每个人都有安全的需求、被认可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作为人类需求的最高境界,对动机的激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者的成功预期在学习动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并使教学活动能帮助其达到目标。学习者内在的成就感比外部的奖励能更强烈地激发其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兴趣既是求知心理向往的“导火线”,又是学习行为动力的“助推器”。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学习目标、教材及教法三个层面探索如何构建一种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长效机制,使他们在不断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感到上课的必要性,乐趣和益处,慢慢从学之者变成好之者,从好之者变成乐之者。

随时让学生有成就感,这一点很重要。在学习中,如果能找到成就感、自信,觉得是一种乐趣,我们就会对学习非常感兴趣。这是一种互动的,如果我们老师能随时给学生这种成就感,学生也会对我们所教的科目感兴趣。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一种惧怕心理,就是惧怕老师突然提问如果老师来个突然袭击的话,结果是很难让人满意的。如果明确的告诉学生提问那部分内容,学生会认真的去准备,只要认真准备,大多数同学是可以回答的很好,当连续几次之后,学生就有了自信心了,也就有兴趣了。这时老师及时鼓励表扬一翻,学生也会为争取这种表扬,这种小小的成就感而努力。达到一种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学工作的另一主体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合理的队伍结构。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所以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为使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可把教学经验不足、教育理论缺乏、具有潜力、精力充沛的青年教师,派到企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学习和学术深造,促成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互动交流,及时获悉市场的信息,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能尽快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技能,使其不断探索创新,能尽快胜任高职教育岗位工作。

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熟悉教材,还要博览群书,这样在讲台上方可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教师应不断学习、思索、更新,只有这样,才会在教学中胸有成竹,才会有敏捷的职业思维,才能使课堂活泼轻松,语言妙趣横生。当然,教师应及时掌握课堂节奏和课堂气氛的配合,不能天南海北,海阔天空乱吹一气。“磨盘千转,不离轴心”,课堂教学不能脱离主题,趣味性教学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谈,更不是街头巷尾的野台戏,那种漫无边际、离题万里的讲课对提高课堂效率是有害无益的。

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学校教学众多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真诚、奖赏和移情性理解。这就要求师生彼此坦诚相待,教师要赞扬学生的优点,宽容学生的缺点,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同情、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从广义上讲,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乃至一言一语,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客观上起到心理引导的作用。为了营造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场”,首先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并不断提高和完善知识结构。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感染力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引导学生进入快乐学习的状态。此外,激情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总之,学习教育心理学并研究它对教学的影响和作用颇有必要。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各学派的合理内核并用于指导我国学生的。不断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数信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心理学;教育;教育;影响

引言: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类文化的具体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学生有这样的特点: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必须走在各种新事物的前列,相对于观念的前沿,观念的新颖性,敢于对旧观念说不,创新、善于发现问题,对自己的地位不满足现状,但也有攀比与崇尚名牌等坏习惯。随着“90后”和“00后”的成长,教育工作特别是学生教育,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当前的教育要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掌握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全面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需要,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教育。为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当前一线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教育心理学的概述及其对高中学生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现象。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和身心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高中生来说,高中阶段的学习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面对着一堆繁忙的课程没有头绪。此时,由于家庭压力等因素,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轻者会影响学习的效率或者是心情、重者就会出现不可估量的以外,所以不良情绪的出现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同时,及时开展以学生生活和学习为重点的心理教育,完善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上身心健康发展的道路,将有助于他们今后的人生中对于困难与挫折的正式,提升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二、高中心理学教育影响教育教学的现状

学生的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和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许多学生教育工作者,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觉得学生工作做起来很困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中生虽然身体发育已经接近尾声但是他们的思想发育刚刚起步,对事对人的看法与成人还有很大的差别,虽有一定的思考能力,遇事考虑不够周全,虽然有了一定的自主思考与活动的能力但是对外界事物诱惑的抵抗力不够,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解决的问题,通过运用正确的心理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改掉不良行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作为教师要掌握心理学教育的策略

(1)“罗森塔尔效应”的有力把握

罗森塔尔效应也可称为教师期望效应。所谓的教师期望是一支巨大的、潜在的教学力量。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会从行为和表现上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努力是否信任,如果教师对他们努力是很定的学生则会采取更加积极的行为来学习甚至在不用老师强调的情况下就能认清自己的缺点,努力向好说学习,改掉不良行为,如果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是否定的,那么他对老师采取消极甚至消极的态度。这种消极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导致学生拒绝老师的要求。有些内向的学生,如果老师的态度不好,很可能会留下阴影,影响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最后,正如老师所预料的那样,学生的成绩下降了,他的行为也恶化了。因此,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特别是内心没有经历过波折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2)巧妙的应用心理暗示

什么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一般指人或环境将某些信息无意中传递给个人的心理现象,而个人则受到此类信息的无意影响而相应地做出反应。暗示的效果是积极和有效的,无论是对高中阶段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对成绩差的学生。课堂教师或班主任对学生教育时可以用有效的语言或表达方式给予学生有效的归纳和建议,使学生逐渐改变原有的自卑情结和不良态度,达到学生能够向老师说明自己内心的状态的效果,从而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这种方法对内向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影响。

(3)善于应用鼓励的语言

在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工作中,如果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无意的行为和言语的伤害,那么这个学生就不会喜欢老师的课程,甚至会恨老师。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相反,消极的语言也会伤害学生。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因此,班主任要善于鼓励学生的语言,给学生信心,在同学面前表扬,对学生自己有很大的影响,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态度。因此,班主任必须明白这一点。

(4)关爱心理效应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特福德认为,鼓励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经常说的社会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示学生愿意从心底里为自己喜爱的老师付出努力,以得到老师的关心和信任。后者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这两个动机对于学生学习自学和自主是非常重要的。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心理对还是以这两种动机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充分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5)与学生的精神交流

当学生抱怨生活中的烦恼和学习中的消极情绪时,班主任扮演着精神病医生的角色。首先,课堂老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烦恼,让学生在这里放下所有的负担,然后根据自己问题的特点逐一启发他们。事实上,教师往往只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们就会说出自己的烦恼,而在说话的过程中,问题基本上是一半就解决了,然后老师就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启发这个过程。因此,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合格教师,我们必须耐心倾听学生们的烦恼和烦恼。

(6)有效、合理地运用情感教育

可以说,在西方学者的基本定义中,情感教育一般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它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般来说,情感教育意味着学生可以接受快乐的教育。因此,情感教育对提高课堂教师或辅导员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的具体理论和方法在学生的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为了使教育更加科学,我们必须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三、高中心理学教育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1)高中心理学教育对教育者自身的影响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教育中,树立良好的教师道德形象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自身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与学生一起学习、与教师一起学习、拥有一定的心理知识上。因此,教师应先学习自己的心理学,并将心理学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所谓高尚的品德、丰富的情感、自我生活的态度、情感的交流等品质,都是通过自己的心理来感知的。一旦教师掌握了心理知识,学生的教育的郭昌宗就会升华原来的教育方法。善于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问题,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是心理教育的最好体现。尤其是对班主任来说,掌握心理知识尤其重要,这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问题。因为除了教授其他课程外,班主任还必须管理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可以说,班主任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校里形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2)高中心理学教育对教法的影响

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这是师生保持和建立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教师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运用适当的沟通方式与学生沟通,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帮助。在这一阶段,许多中学生在个性发展、日常生活和学习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念。如果一个学生犯了一个小错误。老师没有正确分析生产中的问题,学生受到严厉的惩罚,盲目地批评学生的错误。这不仅会伤害学生的心理,而且会使学生对老师的行为产生憎恨和抵制。但如果你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分析错误的原因,分析错误后学生的心理状态,耐心聆听,承认错误,正确教导学生,并与他们沟通。这样的教育成就常常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心理。此外,老师理解心理学。然后,在教学方法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这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就大大提高了。

(3)高中心理学教育对高中生产生的影响

当学生进入高中时,他们面对多于之前很多的学习科目,有些更是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或者他们感兴趣和不感兴趣。但在这一点上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没有解决同时还要家庭压力也出现了。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有严格的要求,监督子女的学习,限制子女的空闲时间。这使得高中生似乎陷入了没有自由的困境。在学校里,面对各种各样的课程,以及老师指派的重量级工作,就是让自己身心疲惫。然而不努力学习,不经历高考,就没有出路的想法仍然在学生的大脑中灌输。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会导致许多心理问题,如情绪抑郁、自信心的取法、对生活缺乏热情等。这些问题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心理教育是对学生心理的分析,进而采用相应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高中心理学教育是一种分析和判断高中生理状态,对其不良影响进行心理辅导的教育方法。这不仅指导学生正确的身心健康发展道路,而且为教育教学带来有效的质量提升和显著的积极效果。

篇6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中英语教学;认知差异;因材施教

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摸索,英语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把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英语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可概括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学派。概述如下:

1.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程序化教学,他们的基本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映的联结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和改变。教学是对行为制约的过程,教师通过控制奖惩和刺激,使学生沿着预期的方向发生行为变化。

2.认知主义学派

认知学派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所以认知学派关注和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3.人本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学派认为认识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学习是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过程。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其实质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境。这个情境对学生有操作制约作用和控制引导作用,即教学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1.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拥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厌学怕学,主要源于他们没有端正学习动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自身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分析及运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词汇短语、句型结构、语法特征等知识。

2.学生的认知差异与因材施教

学生的认知差异是研究学生学习英语规律的重要依据。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智力发展、认知方式和运用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如果不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英语教学就难以使全体学生获得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了解了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英语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为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证。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符合英语学科的认识规律,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教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符合英语学科的认知规律。教学的意义首先应该是教学习,即让学生知道怎么学习,进而善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知识本身,又是训练思维的材料。教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探索规律,学习和掌握简捷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学习策略。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自觉主动和科学有效地学习。

4.确立积极的教师期待

根据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不同期待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学生的自信心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感到自己能力低或品行不好,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卑感,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成绩下降。教师期待的影响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受到教师高期待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更有活力,求知欲更强。相反,受到教师低期待的学生,则不能够充分发挥所具备的潜力。在英语教学中,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让他们都能感到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使学生感到教师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这个集体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使每个学生都有归属感。

5.注意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心理协调,提高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这是由英语教学实际化的这一基本原则所决定的。虽然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育心理学角度上讲,师生之间的心理协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问题。而情感是教学中的心理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而且伴随着感情的交流。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必须既要重视对学生认知过程规律的研究,包括元认知、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又要重视学习者的动机、情感、品德等方面的研究。在高考英语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为了满足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要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心理学与英语教学时间的结合,将教育心理学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篇7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心理变化现象和发展规律的学科。这是一门以学习心理问题为基础的科学。要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不仅要了解有关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还要研究在校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规律,以此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方案、新程序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即作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充满探究反射心理,引发其潜在的创作欲。在教学过程中可注入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一、心灵感受式+自然渗透式

心灵感受或自然渗透都是具备“感受”或“渗透”的“源头”。在艺术教育中,最好的“源头”就是艺术作品本身。音乐欣赏课教学就可以用许多音乐作品作为“源头”,诱导和启发学生,在听觉感受中“强与弱”“紧与密”“稳定与不稳定”乐曲句逗、呼应、结构等等,进而感受乐曲的魅力。有了多次的“心灵感应”就会对主体(学生)产生“自然渗透”,学生对作品欣赏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感受所产生的效果,正如古人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激励创造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培养开拓式人才的重要手段,主要是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事实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创造性思维”,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对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是适用的。在一次欣赏课中我播放了一首《百鸟朝凤》要求学生给这首乐曲起名。于是“百家争鸣”“斗嘴”“争执”“舞”等名字诞生了,有的学生还根据乐曲画了一幅画并进行了解说。学生虽然画得很简单,但是解说得特别有创意,把一段音乐描绘得非常形象。

教师创造的情境问题把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表现出来,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听音乐说“听后感”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不受约束的发表意见。用艺术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对音乐进行再创造。这是音乐情感的升华,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要让学生创造发挥和发展需要两个心理条件:一是“心理安全”,即你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和压力,始终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中。二是“心理自由”,即你没有受到任何的限制自由自在的参与,无拘无束的创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才能走进音乐知识与实践中去。而且中学生正处于富于想象的年龄,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所以我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环境,让他们在音乐中驰骋、想象。让学生心中蕴涵的向往和渴望得以宣泄。正像捷普洛夫所说:人从音乐里听到的东西越多,则音乐感就越丰富。

篇8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学生:应用

学生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点课题,是形成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制定相对合理的教学应用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水平。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的现象,以及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变化,在此基础上揭示教育教学活动中,受教育者接受知识、技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在教育情境中,人类的学习、教学心理、教育干预的效果、学校组织等,其重点是把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心理学可以发现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关注学生怎样学习,在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排解困扰、获得自身发展等方面都有比较有效的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能够对人类的心理活动进行科学的分析,也能够对处在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当前很多教学机构都已经成立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机构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此外,我国学生的学业负担较为繁重,如果心理状态得不到科学的调节,将会导致学生在成长的关键阶段难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培养。目前,快速发展的经济使得我国社会的很多层面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处在受教育阶段的学生,因此,将教育心理学更大程度上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成长有更为科学的引导,以便学生能够对社会上的新生事物具备较高水平的判断能力,自觉屏蔽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保持健康成长。学生在成长阶段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科学的运用教育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可以使学生自愿加入到心理教育活动当中,获得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二)有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教育心理学的有效用可以很在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是教育教学中的受教主体,只有保障学生健康的心理,才能顺利的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切实有效的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用教育心理学对学校整体教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无论在哪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相当重要的,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进展和成效。尤其是在心理学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作用更加重要。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融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例如:学校可以定期播放师生情感沟通的宣传片,教师在课前课后要真诚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在心理教育的授课中教师要保持有效亲和力,学生要主动发掘心理对教师求知的潜意识。

(二)巧妙的运用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在心理教学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巧妙的运用心理暗示可以让教学过程非常轻松和有效。针对偏于内向、调皮和问题的学生,教师要仔细揣摩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心理暗示的引导,巧妙的设定暗示性的心理行为,把学生带入健康正常的学习状态中。例如,在心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针对相对内向的学生,以自己为对象讲述自己过去内向的经历,让内向学生和话题产生共鸣,并使其产生发言的欲望,从而顺利的把内向的学生带入健康的心理教学当中。

(三)鼓励性语言的穿插

语言可以引导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心理学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穿插鼓励性语言,科学有节奏的运用鼓励性语言,能直接调动学生的积极心态,提升学生在心理教学课程中的兴趣和自我心态修正。例如,在心理教学课中,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效率并不是很高,产生了自卑心理,成绩下滑,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每次课堂上都对这些学生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你一定能行的’等鼓励性语言,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情感性的沟通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