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8篇

时间:2023-07-20 09:21: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颈椎病病因及治疗,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

篇1

【关键词】中医按摩;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1

按摩属于人类社会中较为历史悠久的艺术,按摩应当是源于古人本能的自我防护意识,在古时候人类所掌握的生产力水平低,在生产生活当中难免要经历伤痛和病患,他们会下意识的抚触感到不适的地方,在抚触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之后,较为聪明的古人会注意把经验积累起来,最后从本能活动转化为主动的医疗活动,经历了历代人的持续积累、总结、提高后变成了正规的医术,

一、按摩学的发展历程

早于1949年之前,按摩疗法只是在民间存在和发展,因为那个时期国家对于民众卫生并不重视,特别是操作类别的中医技术,因而按摩当时不得不零散的分布于民间,这样的存在形式受地地域的限制,从业者彼此欠缺技术上的交流。不过,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其散布于民间,又由于我国广阔的地域特性使各地的病症不尽相同,从而各地的按摩技术发展也自成流派各具特色,比如各地的推拿正骨术,江浙地区的“一指禅”推拿术,山东地区的小儿推拿术等。在近代史中因为西医进入中国,按摩同中医的许多学科一样受到极大的冲击,不过按摩技术却在西医的冲击当中汲取了西医的生理解刨学等有关内容,使得自身更加充实和完善。

二、关于颈椎病介绍

颈椎病也叫做颈椎综合症,属于一类基于退行性病理变化的病患。这种疾病的主要成因包括坐姿不正确、韧带变厚、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长时间慢性劳损、肌肉长期疲劳、颈椎骨质增生等,导致脊神经根、颈椎或颈部动脉被压迫,或肌肉软组织过度劳损等,因而发生多种功能性困难的综合性临床特征,多数现象为失眠多梦、记忆力降低、头疼眩晕、呕吐恶心、肢体麻木、肩颈痛、肌肉萎缩,更为严重的后果会出现行走艰难或瘫痪等。

三、颈椎病的种类以及发生原因

按照病症表现不同以及涉及的部位差异,主要分划分成脊髓型、交感神经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以及混合型。

(一)颈椎病发病原因非常复杂,重点包括3种因素,首先是外力原因。主导因素是因为积累性损伤、外力伤害等因素,引起颈部骨关节失稳后,钩椎骨关节变位、松动而引起两旁上下的横突孔发生了侧向或轴向错位,导致压制或刺激到椎部动脉。其次是结构性原因,含盖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增生、钩椎关节囊出现了创伤性反应等。第三是血管方面的原因,显现为血管动力出现异常、血管发生异变或是出现动脉硬化。

(二)在中医当中把颈椎病归于眩晕、肩颈痛、痹症等领域。而按摩疗法却有疏通筋骨、疏导粘连、排寒祛风、镇痛消炎、清瘀活血、舒经活络等作用,进行过按摩治疗之后,可以清除神经根和其附近软组织中发炎导致的水肿,可以调节颈椎部分的血液循环状况,能够延迟或降低颈椎骨关节韧带的骨化及钙化进程,使肌肉更富有弹性,使小关节的功效得到改良。

四、采用按摩疗法治疗颈椎病的原理

(一)改善按摩部位的血液循环,缩短炎症消除时间。颈椎在出现部分病变时,常常会导致关节部位的软骨发炎,或是引起滑膜积液或水肿,使神经出现刺激性病症,采用按摩治疗可以通畅周边的血气,减低疼痛感,缩短炎症消除时间,因而实现医治的功效。中医当中觉得引起颈椎病的原因包括,一是肝亏肾虚,血气亏空的内因,二是外力损伤,邪风湿气入体等所致。血气在颈部流通不通畅,脉络阻塞不通是发病的主要因素。按摩疗法可以舒经活络顺、通畅血气、除邪风祛湿寒,同当代医学主张的“改善一定范围内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除”相似。

(二)延缓部分软组织发生痉挛,清除部分粘连病变。颈椎附近的软组织受到伤害发生病变,会出现非正常压力,使得颈椎部分结构的平衡性遭到破坏,从而导致颈椎的骨关节发生失稳现象,这样会刺激或者压迫到交感神经或椎动脉,使得颈椎动脉输送血量降低。颈椎周围的肌肉以及软组织发生的异常现象,在颈椎病的病因当中同椎间盘及椎骨同样不可轻视。借助按摩疗法放松颈椎附近的肌肉,以及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将软组织出现的粘连进行分离,实现放松通畅的疗效。

(三)调整颈椎的间隙,清除小关节的紊乱病灶,抑制骨质增生,调整血管和神经等位置状态。

神经根颈椎病大多是因为椎间盘萎缩病变、关节囊松弛、椎间隙变窄、关节突出、颈椎或其软组织发生了病变、小关节错位、椎体滑脱或移位等引起颈椎孔变细,使相关的神经根受到压迫,并且因为伴有水肿渗出、慢性发炎、肌肉损伤等问题,最终变成了肿块、条絮、筋结等使附近血液无法流畅循环。

椎动脉颈椎病大多是因为外伤或慢性劳损等因素引起关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移位从而影响到两旁的上下横突孔,导致压迫或是刺激了椎部的动脉。对此,采用正骨按摩疗法可以准确有效的增加颈椎的骨关节间隙,增大颈椎孔,缓解骨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的情况,加强对增生骨质的吸收和部分水肿渗液的吸纳,改良错位的关节,以此削弱或清除神经根被压迫或是动脉被压迫导致的病症。

五、结语

颈椎病作为较为常见骨关节病患,其发病对象早已不再局限于中老年人,正逐步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更多的年轻人正遭受颈椎病引起的病痛,他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广泛的影响。不过,颈椎病只要采取科学的预防手段或是经过科学的医治,其同样可以获得有效控制甚至治愈。颈椎如果发生不良现象,不可讳疾忌医影响治疗,一定要对其做到早发现、早就诊、早医治。

参考文献

[1]u祥发;岳志琦;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

篇2

关键词 颈椎病 病因生物力学分析 推拿牵引治疗 伏案职业群体

1 病因生物力学分析

颈椎病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其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问题,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既有必要,又相当有效。

1.1 颈椎的静力性结构失衡与颈椎病类型 颈椎有七节,上接头颅,下连胸椎。颈椎既要支持和活动头部,又要负责向脑供血的椎动脉和中枢分配在颈、肩、臂的脊神经的通行。颈椎的这些重要生理功能顺利完成,必有赖于其复杂的静、动力结构的精巧平衡。这种平衡一旦因损伤而丧失,就会致使颈椎内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压迫刺激而产生一系列酸痛、麻木、眩晕等症状。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中自身不具备像肌肉那样动作能力的结构,均属静力性结构,包括椎体及其附件(椎弓、横突、钩椎关节、关节突小关节等)、椎间盘、椎管、脊髓、神经根、血管和相关韧带等。颈椎静力性结构失衡所涉及内容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压迫刺激性失衡:

1.1.1 椎体附件和椎间盘与脊神经根之间的失衡:因各种急慢性损伤因素和机体急慢性退变性因素,致使椎体、椎弓、关节突、小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椎间盘突出而使脊颈丛和臂丛神经根受到压迫和刺激而水肿,发生无菌性炎症,就会把其所支配的颈、肩、臂等处的酸痛和麻木感觉传送到大脑。这是伏案群体患者中最常见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1.1.2 椎体及附件与椎动脉之间的失衡:如果骨质增生致使颈椎横突孔变窄、上下关节突明显增生肥大以及钩椎增生向外突出,就会直接压迫和刺激椎动脉,并使之痉挛,从而造成大脑供血不足,产生晕眩、头痛、视物模糊、猝倒等症状(注:倒地平躺即恢复正常),这就是椎动脉型颈椎病。

1.1.3 椎体及附件与交感神经干之间的失衡:如果椎骨一系列骨质增生使得分布在颈脊神经根、脊膜、小关节囊上的交感神经干(由脑发出的)受到压迫或刺激,患者就会出现片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眼后部胀痛、耳鸣、发声障碍等症状,这就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1.4 由于椎弓内缘骨质增生,椎管内径变小,又因椎体间隙变窄,致使椎管内后衬的黄韧带打皱着褶、变性增厚:再加上管内前衬的后纵韧带劳损而骨化,均会使椎管腔狭窄,最终导致脊髓受挤压而损伤,从而引起下肢发麻、行走困难(脚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等症状,这就是脊髓型颈椎病。

1.2 颈椎的动力性结构失衡与颈椎病类型 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的动力性结构主要指附着在七节颈椎上且分布到头、颈、背、肩、胸等处的肌群和沿颈丛神经干、臂丛神经干分布的肌群以及相关的韧带和筋膜。伏案工作所产生的向前下方的合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颈椎背后及两侧的肌肉张力来平衡。因此头部长时间前屈给这些肌群以沉重负荷,于是给上述颈椎动力性结构造成劳损性失衡。低头伏案是目前职业劳动姿势的一大特征,而颈椎恰恰处在头颅与躯干之间,头的重量大,低头前屈就使得颈椎4、5、6节处受力负荷更大,由此可见,连续低头伏案工作时间越长,患颈椎病的机会就越大。

此外,颈椎静动力结构(椎体、椎间盘、韧带、肌肉)随年龄增长而衰老退变,特别是35-50岁退变速度呈加快趋势。往往在椎体各处发生骨质增生形成骨赘,致使颈椎的动静力性结构失衡,引起颈型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促发颈椎病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颈椎劳累一天之后,气血容易通过休息和睡眠很快得到濡养和恢复,而体质差的人往往是循着“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木”的规律,造成经络气血运行阻滞,日子一长,颈部的组织结构就会失去濡养,积累劳损,形成现代医学所说的退行性病变而患颈椎病。

2 推拿、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的体会

近五年来,我们采用推拿、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160例,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2.1 临床资料 本院就诊患者160例,男83例,女77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78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40年。其中有90例患者曾分别接受过中药、西药、针灸、封闭、理疗等多种单独治疗效果不佳。

2.2 疗法应用

2.2.1 器械牵引:在有牵引器的条件下,可以用枕颌式坐位牵引的方法,牵引重量男性一般为8~14kg,女性6~12kg,牵引时间一般为30分钟。

2.2.2 局部推拿:牵引后,病人坐于椅上,术者站于其后,双手扶其双肩,缓缓向后抬至一定角度,再缓慢向前推至垂直位,嘱病人双上肢随身体摆动而前后摆动,颈肌放松,约1-2分钟后进行推拿。推拿时,医者先在患者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做轻快的滚揉法5分钟,然后多指拿揉上述部位,拇指按揉颈和上胸椎两侧的压痛点,重点按压第六颈椎横突旁的神经刺激点和交感神经星状神经结(缺盆),各点按3分钟。

2.2.3 推正法:前后滑脱错位者,术者双拇指按于其后的棘突旁,左右旋转式错位者两拇指分别置于左、右偏向不同的两个棘突旁,当向前运动时,双拇指加力推正之。

2.2.4 摇正法:选用复位角度时先将病人向后拉至某一角度,以保持颈椎前屈角度,然后术者选好“定点”,进行摇头或摇肩手法复位。以颈C4、5错位为例,触诊横突C4偏右C5偏左,术者左拇指按C4右偏横突后侧,左手托其左颊摇向右方达最大角度时稍加“闪动力”而复正。再以右拇指按C5左偏横突后方,左手托其右颊摇向左方。亦可用摇肩法达一定角度作一闪动来复位。

2.2.5 侧按法:术者一手虎口扶于病人颈部错位椎旁隆起处“定点”,另一手握病人健侧手腕,徐徐用力向下推拉,使病人颈部侧屈约200°然后轻轻还原。重复上述动作3次。一般先作健侧,使交错的关节易于松解,然后作患侧复正较易成功。

2.2.6 点穴治疗法:同上。医者双拇指点按风池、天柱、大椎、肩中俞、肩外俞、腕骨、后溪、少泽等穴,每穴点按半分钟。

2.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除或基本消除;显效:颈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或头晕等症状明显减轻;颈部活动改善,牵拉压头试验阴性;感觉、运动、腱反射基本正常;好转:颈部活动好转,牵拉压头试验阳性;疼痛头晕等减轻,上、下肢感觉、运动及腱反射情况有所改进;无效:症状特征无变化。

2.4 治疗结果 本组颈椎病患者均以接受本法治

疗2个疗程为观察时限,每个疗程10次,即连续治疗20次后评定疗效。治愈52例,显效60例;好转40例,无效8例;有效率达95%。神经根型颈椎病45例,治愈17例,显效20例,好转8例;椎动脉颈椎病26例,治愈10例,显效5例,好转11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8例,显效5例,好转3例;脊髓型颈椎病6例,好转2例,无效4例;混合型75例,治愈22例,显效33例,好转18例,无效2例。

3 讨论

颈椎病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其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问题,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既有必要,又相当有效。颈椎上接头颅,下连胸椎,既要支持和活动头部,又要负责向脑供血的椎动脉和中枢分配在颈、肩、臂的脊神经的通行。颈椎的这些重要生理功能顺利完成,必有赖于其复杂的静、动力结构的精巧平衡。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中自身不具备像肌肉那样动作能力的结构,均属静力性结构,颈椎静力性结构失衡所涉及内容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椎体附件和椎间盘与脊神经根之间的失衡;椎体及附件与椎动脉之间的失衡;椎体及附件与交感神经干之间的失衡;椎管及管内纵韧带与脊髓之间的失衡。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的动力性结构主要指附着在七节颈椎上且分布到头、颈、背、肩、胸等处的肌群和沿颈丛神经干、臂丛神经干分布的肌群以及相关的韧带和筋膜。伏案工作所产生的向前下方的合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颈椎背后及两侧的肌肉张力来平衡。因此头部长时间前屈给这些肌群以沉重负荷,于是给上述颈椎动力性结构造成劳损性失衡。

篇3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其发病机理很复杂,在颈椎因长期劳损以及年龄增长的生理性退变过程中,除表现有椎体前后缘及小关节的骨质增生外,其周围的关节束韧带也相应发生充血肿胀、纤维化、钙化或骨化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脊髓、颈部交感神经、椎动脉或脊髓的营养血管等引起的临床表现,我本人自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采用推拿配合中药汤剂治疗颈椎病190例,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90例病人中,男88例,女102例;20~30岁9例,31~40岁43例,41-50岁76例,51~40岁50例,61岁以上12例;病史最短1周,最长15年。

2 治疗方法

2,1 颈椎牵引 使用枕颌布袋牵引法,牵引重量从4kg开始,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而决定牵引重量的多少。

2,2 推拿治疗 ①先在颈部用点、压、拿、捏、弹拨、滚法等舒筋活血、活络止痛手法放松颈部肌肉。②脉冲式指压法:患者取俯卧位,在颈椎两侧两椎体之间旁开1.5寸使用脉冲式指压法;方向:斜向下向里;力度:由轻到重;时间:每一位置施术1分钟。胸椎从第一胸椎至第四胸椎每两个相邻椎体之间旁开1.5寸,使用脉冲式指压法。方向:斜向下向里;力度:由轻到重;时间:每一位置施术1-2分钟。

2,3 中药煎汤口服 当归15g,桂枝12g,红花9g,路路通10g,川羌活15g,五加皮12g,丹参20g,川芎12g,黄芪30g,白芍15g,桃仁15g,乳香12g,没药12g,络石藤12g,细辛3g,水煎服,1日1剂,每日2次。

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颈椎功能正常;显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参加工作;好转:症状好转、体征未完全消失,功能未完全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4 治疗结果

本组190例病人,经治疗最少者6次,最多者14次;痊愈:男75例,占39.47%;女78例,占41.05%。显效:男6例,占3.16%;女16例,占8.42%。有效:男5例,占2.63%;女6例,占3.16%。无效:男2例,占1.05%;女2例,占1.05%。

从疗效结果分析:运用牵引推拿配合中药汤剂治疗颈椎病对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基底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疗效非常好,而对脊髓型疗效最差。

5 典型病例

病例1:霍某,女,56岁,工人,颈部疼痛伴有头昏、恶心、心悸、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经人介绍前来我科就诊,患者自诉初起以颈项部疼痛不适为主,易疲劳,未加以重视,之后逐渐出现头昏、恶心呕吐、右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x光片提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颈椎体后缘见有唇样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孔缩小,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经牵引推拿配合中药汤剂治疗10天痊愈,恢复工作,随访2年未发。

病例2:张某,45岁,干部,头昏,头痛伴有手指发麻2个月,加重1周。患者自诉有颈部外伤史,头昏头痛伴有手指发麻尤以低头劳作时以及转头时加重,夜不能寐,自服多种中西药物,无效,经人介绍前来我科,x光片示:C4-C6椎间隙变窄,生理弧度变浅,椎后缘骨质增生。CT示:C4、5C4、6椎间盘膨出,诊断为:颈椎间盘膨出症。经我用牵引推拿配合中药汤剂疗法治疗5次后症状明显改善,夜寐能卧,治疗10次后,头昏头痛颈痛消失,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共治疗20次,随诊至今未发。

6 讨论

6,1 病因病理分析 颈椎病是复发性很强的一种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颈椎综合征的人越来越多,40岁以上的人中颈椎病的发病率高达60%。

我认为造成颈椎病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1)长期从事低头屈颈工作,高枕睡觉或颈部外伤致颈椎扭曲改变,使肌肉疲劳和劳损。(2)肝肾不足是颈椎病发作的内因(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肝主筋肾主骨,中老年人肝肾气血衰退,肝血肾精濡养筋骨的功能失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临床治疗颈椎病应补益肝肾为主、益气活血、祛风散寒治疗为辅。

以上几种引起颈椎病的原因无论是长期低头工作者还是颈部外伤或肝肾不足者均可以引起椎间盘萎缩变性,弹性减少向四周膨出,椎间隙变窄,继而出现椎体前后缘与钩椎关节的增生、小关节关系改变,椎体半脱位,椎间隙变窄,黄韧带肥厚,变性及颈韧带钙化等一系列改变。当此类劳损性改变影响到颈部神经根颈部脊髓或颈部主要血管时,即可发生一系列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6,2 治疗和体会 通过颈椎牵引脉冲指压推拿、口服中药汤剂综合治疗可起到双重治疗效果,其机理:

(1)枕颌布袋颈椎牵引适用于各种颈椎病,对早期更为有效(但对病期较久的脊髓型颈椎病进行牵引,有时可使症状加重,故较少应用)。牵引机理:第一,限制颈椎活动,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第二,解除肌肉痉挛,从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第三,加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和,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粘连也可能得以松解。第四,缓冲椎间盘组织向周围缘的压力,并有利于已经向外突出的纤维环组织消肿。第五,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张,第六,牵引颈椎关节可使嵌顿的滑膜复位。

(2)脉冲指压推拿治疗颈椎病机理:①疏通经脉止痛止麻。②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滑脱,解除神经压迫。③松解神经及组织粘连,缓解症状。④缓解肌肉紧张,恢复颈椎活动。⑤可以减轻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直和关节畸形。

篇4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药热敷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73-02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又称颈椎病综合征,是一组临床症候群。它是由于颈段脊柱的慢性劳损、急性外伤和中老年性椎间盘退变及其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累及其周围的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或颈部软组织,而出现各种症状的临床多发病。中医学把颈椎病归属于痹症范畴[1]。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发病率的50%-60%。开始多为颈肩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手部反射;病变部位高者可向颈枕部反射,反射痛范围根据受压神经根不同而表现在相应皮节。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拉患肢时,可发生剧烈闪电样锐痛,且肩部上耸。病史长着上肢肌可萎缩。触诊横突、关节突可有压痛或错位征,斜方肌、肩袖及三角肌等处有压痛。患者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40岁以上长期低头工作或睡眠姿势不良者易患本病。近年来由于电脑的普及等原因,呈现年轻化趋势。笔者应用中药袋热敷法配合牵引治疗和辨证施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0例,均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该观察125例均为新津县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患者,其中男75例,女50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20天,最长6年;平均2.8年。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疼痛和患侧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感觉障碍与根性痛、肌力减弱等症状,所有患者做X线或CT、MRI检查,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或椎间隙及椎间孔变窄,或钩椎关节与关节突关节增生。将12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70人,对照组55人,对照组采用针灸、按摩、牵引、中频等方法治疗。

1.2 病例排除标准[2]。伴有严重眩晕、耳鸣、恶心呕吐,严重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有骨质破坏,脊髓型颈椎病,颈椎严重外伤,排除颈椎外病变(胸腔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的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3 治疗方法。

1.3.1 中药袋热敷治疗。中药热敷袋是新津县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自制的一种热敷于患处中草药袋。该中药袋用大青盐、三七、当归、丹参、制乳香、制没药、制川乌、制草乌、川芎、桂枝、木香、羌活、伸筋草、独活、透骨草、鸡血藤、元胡、川牛膝、红花等中草药,研为粗末,装入布袋制作而成。治疗时,用塑料袋包裹中药袋置于微波炉高温加热3分钟,温度被皮肤耐受时,用毛巾包裹中药袋后放置于床头,患者取仰卧位,将颈项部暴露放置在中药袋上,温度过低后,再在微波炉加热,每次治疗30分钟,一天一次,15天为一个疗程。

1.3.2 牵引治疗。采用DYJ-3微电脑多功能颈椎牵引机,枕颌带电脑间歇牵引法,患者取坐位,枕颌布带固定,头前屈15°~30°,重量从10kg开始逐渐加至20kg,每次20分钟,两天一次,牵引7次为一个疗程。牵引时以患者感觉舒适,可耐受为宜,保证牵引的持续性。正确有效的牵引能解除机械性压迫,但要注意牵引时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并及时发现牵引过程中的反应。

1.4 护理方法。

1.4.1 中药袋热敷时的护理:①排除皮肤破损、溃疡、丘疹、过敏皮肤及其他皮肤病变的患者;②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作用,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取得合作;③热敷前,做好一般基础护理措施,保持床面平整,床单清洁;④实施热敷前,清洁热敷部位的皮肤,准确测试布袋温度,热敷时杜绝烫伤患者,注意保持药物温度应在60~70℃左右,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易烫伤颈项部皮肤,过低达不到热敷效果;⑤热敷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询问患者感受,定时巡视,及时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⑥热敷时保持仰卧位,用毛巾将中药袋包裹;⑦治疗后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皮疹、瘙痒、水泡等,嘱患者热敷后2h内不要洗澡,注意局部保暖。

1.4.2 心理护理。由于长期慢性疼痛和急性发作,患者痛苦不堪,常常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担心瘫痪发生,所以患者易产生焦虑不安和恐惧心理。耐心讲解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治疗原理,介绍成功病例,消除焦虑和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全面康复。

1.4.3 日常生活护理。指导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中维持正确的卧、坐、立、行的姿势,保持正确的颈椎生理曲度,颈项部不要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减少慢性损伤的发生。提醒患者注意保暖,防寒冷、潮湿刺激引起肌肉痉挛,增加椎间盘突出内压。

2 疗效判定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原有症状消失,肌力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观察3个月未见复发。显效:原有颈肩臂疼痛症状明显减轻,但在某些诱因下发作,颈、肢体功能改善。好转:原有症状、体征程度较前有所减轻。无效:原有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2.2 治疗疗效结果。

表1 两组临床疗效(n,%)

组别例临床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70104212691.42%对照组5561917885.45 注: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

2.3 疼痛评分。将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使用数字疼痛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并进行比较,具体见表2。

表2 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5.24±1.525.45±1.49治疗后1.25±1.183.26±1.42 注: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性。两组治疗后比较P

3 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段脊柱慢性退行性疾病,常在中年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该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病机为气血虚弱、肝肾亏虚,过度劳累以及外感风寒湿邪侵邪而发病,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凝滞,经络受阻而出现疼痛、麻木症状,治疗当以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益气养血为主。中药热敷袋中川芎、当归、制乳没、红花丹参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伸筋草、透骨草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制川乌、制草乌温经散寒止痛之效;鸡血藤、川牛膝善活血伸筋,为痹证之要药;中药热敷袋直接热敷于颈部及相关穴位,可以促进毛孔张大,有助于药物渗透,使药物有效成份由穴位进入经络直达病灶,并在患处形成较高浓度,充分发挥药物作用,改善局部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症状。间歇性牵引可以能增大椎间孔,松解颈部肌肉痉挛,调整和恢复错位的小关节,并牵开嵌顿的关节囊,对受压神经根有松懈和减压作用。牵引配合中药袋热敷通过扩张局部血管,改善微循环、免疫调节及自由基清除作用,使局部致痛物质减少,消除病变组织对神经、血管的不良刺激,起到松懈神经和软组织粘连、消除水肿、软化骨刺、抵制增生的作用,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根治疾病的目的。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施以正确的护理指导,让患者树立战胜疼痛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姿势习惯,有助于疾病的全面康复同时也降低和疾病的复发率。中药袋热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操作简单,通过培训患者如果掌握使用方法后可以在家自己使用,起到防治颈椎病的目的,在临床上值得推广运用。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手三阳针;颈椎牵引;颈前筋膜扩张术;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68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 (2010) 02-094-2

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为主,被称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目前,全国大约有7%-10%的人患上了该病。50-60岁年龄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约20%-30%;60-70岁年龄段达50%。与此同时,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中老年专利的传统正逐渐被现实打破,发病明显趋向低龄化。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5月间运用手三阳针配合颈椎牵引术及颈前筋膜扩张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8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102例,女78例;年龄在24~52岁,平均39.3岁。

1.2诊断标准根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

年龄23-65岁;

颈、肩、臂疼痛或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

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

颈椎旁压痛;

肩及上肢感觉障碍、肌力下降;

压颈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异常。

2治疗方法

2.1手三阳针针刺取穴方法:在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三焦经、手少阳小肠经三经各腕上二寸处取穴,分别为阳1、阳2、阳3。

进针方法:医生左手拇、食指提捏起皮肤,右手持针,针与皮肤呈15度角沿皮下刺入,进针60毫米,针刺方向朝上。行针:快速捻转200-300次/分,每次连续捻转3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

2.2颈前筋膜扩张术用药:5ml的2%利多卡因针剂1支,5mg的地塞米松针剂1支,100mg的维生素B1针剂1支,0.5mg的维生素B12针剂1支,5ml的注射用水4支,备用。操作: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针剂约2ml,地塞米松针剂5mg,维生素B1针剂100mg,维生素B12针剂0.5mg,然后再抽取注射用水,将注射器内液体稀释至20ml,备用。患者仰卧位,颈后垫一个薄枕头使头略后仰,头部略向健侧,先触知环状软骨所在并标记,常规皮肤消毒后,术者左手戴一只消毒手套,左手中指食指紧贴患侧环状软骨向下按压推挤皮肤,使颈部皮肤和颈椎椎体贴近并在整个穿刺过程一直保持这种深压状态。如此使气管及食道推向内侧,使颈总动脉推向外侧,并大大减少了穿刺针的穿刺距离。用普通7号针头直刺达椎体遇有骨性阻力时再将针头稍退出1~2mm,回抽无血、气及脑脊液时即可注入备用20ml混合药液。从第一次治疗开始算起,每7天治疗1次,连续3次。

2.3颈椎牵引利用电动牵引器进行坐式间歇牵引,牵引角度为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0°,重量4KG-9KG,持续牵引3分钟间歇30秒。每天1次,每次30分钟,7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3治疗结果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1年内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能参加原工作或轻工作;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能参加轻工作,但尚有部分症状;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疗效:痊愈48例;显效98例;好转21例;无效13例;有效率92.8%。

治疗期间,1名女性患者,32岁,在治疗后出现轻度霍纳综合征,经平卧休息约1小时后体征消失。1名男性患者,25岁,在留针期间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及汗出的晕针现象,经平卧、低流量吸氧,约30min后症状缓解。1名男性患者,48岁,在治疗后出现头晕、两眼视物略模糊,测血压为95/75mmHg,平卧、低流量吸氧,30min后测血压为100/90mmHg,头晕、视物模糊症状消失。

4讨论

人体的腕部和踝部分别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和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循行所过,通过手足经脉与脏腑的属络腕部踝部与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亦有密切联系。此外根据标本根结理论,四肢远端是十二经脉的本部和根部,是脉气生发之处,腕踝针的十二个刺激点均位于腕踝部附近,相当于十二经脉的本部,所以腕踝针法可以治疗全身的多种疾病,我们所采用的三个点分别位于手三阳经上。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全都交汇于位于颈部的大椎穴,然后从颈项部上头,所以手三阳针可以治疗颈项部的疾病。我们用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颈前筋膜扩张术注射利多卡因及B族维生素到椎前筋膜,20ml的容量可使药物扩散到整个颈椎的横突部位,部分药液可经椎间孔扩散到硬膜外腔,分布在神经周围,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低浓度的利多卡因可阻滞交感神经节及交感神经纤维,降低椎动脉对交感神经的敏感性。颈椎牵引主要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缓解疼痛症状,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有利于已外突的髓核及纤维环组织复位,缓解和解除神经根受压与刺激,促进神经根水肿吸收,解除对椎动脉的压迫,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局部淤血肿胀及增生消退,松懈粘连的关节囊,改善和恢复钩椎关节,调整小关节错位和椎体滑脱,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内外平衡,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我们综合利用这三种治疗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篇6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轴性症状;椎管扩大成形术;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68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23-022008年6月至2012年3月,我院对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现将并发症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60岁(47~73岁),其中男性41例,女性37例。所有患者诊断均为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表现有锥体束征表现,术前行MRI及CT示多节段脊髓受压,并有脊髓高信号。其中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27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36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6例。

1.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患者取俯卧位,用将头部固定于屈曲位。常规颈后正中入路,暴露各个棘突,以C2棘突为解剖标志,依次确定C3-7棘突,钝性分离显露C4~7的椎板棘突,修整棘突,显露C3~7椎板,一侧为绞链侧,一侧为开门侧,在预开门的棘突根部以棘突打孔器打孔,穿10号丝线留作固定用,完成受压节段单开门,翻转椎板,将固定用丝线缝扎于关节囊上,收紧固定。于伤口低位放置引流管一枚,术后24一72小时拔引流管。指导患者在颈部围领保护下开始逐渐活动。

1.3评估指标: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JOA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情况,并计算改善率,JOA改善率=(术后JOA评分一术前JOA评分)/(17一术前JOA评分) ×100%。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术前术后JOA评分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均不同程度得到了改善。患者术前JOA评分为8.7士3.6,术后为13.4士2.6,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t=3.028,P

3 讨论

3.1 手术创伤引起的软组织疼痛: 主要在术后早期出现,主要原因为手术切口,电刀对软组织的损伤,术中肌肉韧带的损伤以及颈后肌群粘连肉萎缩有关,一般经过理疗、按摩等物理治疗效果明显,临床上于术后早期给予口服消炎止痛药物,更有利于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3.2 颈5神经根麻痹: 颈5神经根麻痹是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后常出现的并发症,由于神经根由脊髓发出,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受压的脊髓在向后方退让,而神经根的耐受力有限,若退让过多,势必会造成神经根的牵拉伤,因为颈脊髓在C4~C5节段位于颈椎生理曲度“弓弦”的顶端,故该节段向后退让最多,而在解剖学上C5神经根最短,所以C5神经根牵拉受损的可能性最大,由于三角肌为C5神经根单一支配,故C5神经根损伤后主要表现为三角肌麻痹。出现该并发症后,可行激素、营养神经、中频电疗等,经治疗后症状均可逐渐消失。该组有8例患者出现该颈5神经根麻痹,考虑与术中担心脊髓减压不彻底,开门过大有关,但术后给予甲强龙静点,并行营养神经治疗后,出院时症状即大为缓解。

3.3 术后轴性症状: 轴性症状常见于颈椎椎板成形术后,其主要表现为颈肩部、枕部、后肩胛区的慢性持续性钝痛,临床上可表现到上背部及上臂,常伴有头痛,出现一个或多个方向上的运动僵硬感。1999年,Kawaguchi[1]将此类症状定义为轴性症状(axialsyndrome,AS),轴性症状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发生率较高,可达45%一80%,常常成为影响患者术后健康的一大顽疾。本组病例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6.9%,也证实了该并发症在颈后路单开门手术中较为常见。目前很多学者对传统术式进行改良,以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锚定法目前在临床已广泛应用[2],近年来许多学者[3]尝试将钢板桥接在开门侧的椎板及侧块之间,使抬起的椎板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性,重建了完整的椎管管状结构,有学者报道微型钢板法明显低于锚定法。

3.4 伤口感染: 在本组病例中,有3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脂肪液化,1例通过伤口换药后伤口延迟愈合,2例患者再次行清创手术,术中所见感染均位于皮下脂肪层,未侵犯肌层及椎管。对于伤口感染的治疗,发现应立即敞开伤口,彻底引流,必要时尽早行清创,以免感染深部组织,本组3例患者均处理及时,未出现严重后果。分析感染原因,该组3例患者均为高龄患者,且体型偏胖,皮下脂肪层较厚,缝合后易形成皮下脂肪液化,故对该类患者应提高警惕,注意患者伤口情况。

3.5 其他并发症: 如术后“再关门”现象的发生,随着该项手术技术的成熟,“再关门”现象发生较低,该组病例均未发现术后“再关门”现象,作者认为,只要缝线位置适宜,开门固定良好,术后避免过度活动,即可避免“再关门”现象的发生。其他如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本组病例中也未出现,分析原因,考虑与术后应用活血药物,且该手术术后并不需长期卧床有关。参考文献

[1]Kawaguehi Y,Kanamori M,Ishihara H,et al.Minimum 10-year follow-up after en bloc cervical laminoplasty[J].Clin Orthop,2003,(411):129-139

篇7

[关键词]颈椎病;病理病因;颈椎病的预防和治疗

时至今日,颈椎病频繁进入我们的视线,成为了一种常见病。什么是颈椎病,面对颈椎病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本文将从病因病理入手,提供给你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让你远离颈椎病。

一、颈椎病概述

医学上对颈椎病的定义是:因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以颈肩痛,放射到头枕部或上肢,甚重者出现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以致于四肢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它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因此也称为颈椎综合征。中医学把颈椎综合征归属于痹症范畴。它是由于长时间的颈椎慢性劳损、外伤和中老年性骨质退化等,累及周围的重要组织,而出现的临床症候群。在体征方面,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受限,作颈部旋转或活动可引起眩晕、恶心或心慌等症状;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听诊检查能听到椎动脉因为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杂音。后颈部拇指触诊能摸及患椎向一侧呈旋转移位,同时棘突及移位的关节突关节部有明显压痛。

二、常见病因

颈椎病的一般病因,是因为长时间的颈椎劳损。长时间的保持同一姿势最容易造成这种劳损。年轻的颈椎病人,多是从事长时间低头的“白领工作”。另外,习惯上的不注意,如躺床上看电视、读书,坐姿睡觉,枕头过高,也是较常见的病因。

头颈部的外伤也会引起颈椎病,由于这属于意外事故所致,我们只能在患病后加以保养。咽喉炎、牙周炎,中耳炎等炎症刺激颈部软组织或通过丰富淋巴系统引起颈枕部软组织病变,也会引起颈椎病。风寒导致的枕部软组织病变,也能引起病变产生症状。

除此之外,先天颈椎发育不良,因颈部不适而减少活动量等,都会引起或者加重颈椎病。

三、常见症状

颈椎连接着头胸,是头、颈、肩运动的中轴支柱。一旦这个部分发生障碍,对人必定产生巨大影响。颈椎病常见症状有:颈部疼痛且僵硬、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活动不便,抬头、低头、旋转时都有困难;手臂、腿脚常有麻木、疼痛的感觉,乏钝无力。运动后感觉尤其明显,休息后症状减轻,且受天气变化影响,冷则加重,热则减轻;眼部肿胀,视力下降,头痛、眩晕、呕吐;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或失眠、多梦。

多数患者都是从一般的颈部不适开始,但由于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以致越来越严重。所以一旦出现颈部僵硬、疼痛,头痛头晕,四肢麻木,视觉障碍,突然晕倒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四、护理和治疗

在就诊过程中,大多数症状较轻患者通过纠正姿势,科学的颈肩背部按摩就能恢复。药物治疗可以起到止痛、消炎的作用,针灸、推拿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痉挛、促进血液淋巴循环。但治疗颈椎病,最主要的是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让颈椎恢复原有正常、稳定的生物力学结构。所以日常保健有时比治疗更加重要。

以下这些自我运动疗法简单实用,每天按照它练习,对治疗颈椎病效果显著:

1、轻点慢摇:头部向前后左右各轻轻的点十次。然后左右交替,缓缓摇头。

2、摇橹渡海:双臂高高举起,向前后做划船的姿势。也可双臂交替,依次做。

4、颈部按摩:揉按颈部疼痛的地方或是绷紧的肌肉处,反复按摩,直到有发热的感觉。

5、四肢按摩:若四肢有痛感,也可以在手臂、腿脚上按摩疼痛或者肌肉紧绷的地方。

6、托掌抬头:身子坐正,放松颈肩,双臂向头顶后上方伸,十指交叉,缓慢抬头,保持10秒钟后恢复到正常坐姿,稍作休息再次进行。

7、洗脸:每天早晚,用手掌由下到上像洗脸一下揉搓脸部。

此外,加强锻炼,多晒太阳,保证睡眠等,对治疗颈椎病也很有帮助。患者还应该注重调解饮食,多吃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比如:牛奶、鱼、猪尾骨、黄豆、黑豆,增强体质。

很多患者在治疗颈椎病时,也存在着严重的误区,比如盲目依赖“牵引”。很多人希望可以通过“牵引”增加椎间隙,放松颈部肌肉。但事实证明,许多患者在使用“牵引”之后,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效果并不理想。

五、预防

了解病因及发病的诱因这两个方面后,我们便可采取正确的措施预防颈椎病的发生。颈椎是脊柱的一部分,预防颈椎病要注意脊柱整体的保健。首先,应从年轻时期开始就注重加强体质锻炼,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其次,要纠正生活工作中的不良姿势。增加颈部的活动量,避免低头时间过长,不躺靠在床上看电视、读书,防止慢性损伤。第三,要对头、颈、肩部的外伤保持警惕,加强保护。如坐车时候不打瞌睡,骑机车带安全帽。特别要重视运动前的预备活动,避免因不得要领而造成运功受伤,如前滚翻,倒立。一旦发生意外,应立即检查并进行彻底治疗。此外,老年人在天气寒冷时要注意颈腰部的保暖,尤其是睡眠时要避免颈肩受寒。由于年过半百,老年人骨质常出现问题,因此要注重钙质的补充。

由于长期伏案工作者及长时间持续低头手工操作者,其长时间低头将破坏颈椎生理曲度,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反张(反向弯曲),故工作中宜定时休息并进行适度抬头训练。从事电脑操作等人员,颈部长时间固定于一个姿势,也容易导致颈部肌肉韧带的劳损,工作中也应定时休息并适当活动,以增强颈部肌肉韧带的血液供应、增强弹性,避免积累性劳损。

六、结语

颈椎病虽然越来越常见,但它也是可以治疗的,而且我们也可以通过预防来远离它的侵扰。面对颈椎病,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当然,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科学的预防与护理的措施。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颈椎病; 中医治疗; 思路; 方法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29-01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发生退变从而引发刺激性改变,压迫到周围组织,引发各种病变及生命体征的一系列改变[1]。发生颈椎病一般需要两个条件:一颈椎间盘出现退变;二退变组织结构压迫颈部脊髓、血管神经、气管等,并产生刺激,出现对应的临床症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168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72例,年龄22~72岁,平均37.6岁,主要临床症状为:项背肩臂痛症患者62例,痿症患者56,眩晕症患者50例。

1.2方法:将168例患者按照主要症状分为三组,进行各种中医方法的治疗,确定对其症状有效的治疗方法。

2结果

患者发病原因不同,对应的有效治疗方法则不同,根据分析结果得知,项背肩臂痛证适宜使用推拿、中药内治疗法、硬膜外药物灌注法;眩晕证适宜使用中药内治疗法、针灸、推拿,中药离子导入法;脊髓型颈椎病宜采取针灸、中药内治疗法。

3结论

3.1颈椎病病因:颈椎病主要病理原因是肾气虚损,从而引发了骨损筋伤,出现了项背肩臂痛、眩晕和痿等一系列临床病症。颈椎病的病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肾气不足:清朝程杏轩有言“病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中医学认为肾虚是颈椎病发病最根本的原因。

劳倦内伤:久立则骨伤、筋乏。不良的睡势、坐姿、生活习惯以及不恰当的体育锻炼能够造成一定的慢性损伤,这些损失往往会损伤筋骨,使气血瘀滞不畅,从而增加肝肾亏耗导致颈椎病。

外感六和邪毒: 寒湿侵袭,留于筋骨,则经脉受阻,失却调养;风热侵袭,热毒侵筋骨,可使筋肉迟缓,颈椎各节失却平衡,加剧颈椎退变。

跌仆损伤:生活、交通、运动、工作所造成的意外事故等,一些不标准的推拿方法或牵引也容易造成医源性损伤导致骨损筋伤。

3.2颈椎病主要症状:项背肩臂痛症:疼痛是颈椎病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往往是筋骨损伤,气血瘀滞造成的。

虚者多是气滞血瘀,肾阳乏虚,寒凝血瘀;实者多是寒湿阻滞经脉,损伤导致气血瘀滞。

疼痛主要来自于椎间盘、椎体、关节等部位的退变压迫,以至于使神经受到刺激引发所致。

痿症:引发痿症大多是因为湿热浸,肝肾亏损,脾胃虚弱。临床则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筋损骨伤,瘀滞致痿。病症多发于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后期。

眩晕症:其产生原因有虚实两种,虚症为上虚,多因肾精、肝血缺失,无法供脑所养;肝肾虚弱,肝阳过剩;风阳上扰。临床症状多是痰浊失却清阳,痰瘀交阻,无痰不眩。

多发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关节增生压迫椎动脉,导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

3.3颈椎病中医治疗方法:中药内服法:可以扶正治本,泻实治标,充分体现中医学辨证理论。但是药物无法直达病所,效果缓慢,无法直接改变筋骨损伤造成的血管、神经、脊髓压迫及刺激。

中药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皮肤肌肉外周的血管和神经,能够直接改善其血液循环,并能够影响到椎管内组织从而出现一些治疗效果。但是药物同样无法达到病所,无法改变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

针灸疗法:可以用于局部或全身,能够调整阴阳、通络活血止痛。但是很难以改变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

推拿疗法:理筋手法能够改善颈椎周围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可以通络活血止痛,颈椎扳法能够改变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但是如果手法不当容易使病情加重,此法不可以在脊髓型颈椎病中使用。

中药离子导八疗法:具备直流电及中药外治法双重效果,能够更迅速地直达颈椎周围组织,起到消肿止痛作用。但是其中使用的很多的中药性能还没有完全确定,而且有很多效果较好的中药没有办法以离子形态被导入体内。同时此中方法没有办法改善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只是治标,无法治本[3]。

硬膜外腔药物灌注疗:药物可以直达病所,起到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作用,在液压作用下,可以分离黏连的局部组织,能够减轻甚至消除椎间盘压迫神经、脊髓的作用。但是目前在硬膜外腔总使用的中药有限,只能具备活血化瘀作用,消肿止痛还没有办法达到,只能配合西药使用。同时一部分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没有办法起到作用。

小针刀疗法:拥有针和刀两种作用,可以解除组织黏连,而且没有任何疼痛,是一种特殊疗效。并且小针刀能够松解棘闻韧带和横突间韧带,可以与推拿相互协助治疗颈椎滑脱。但是在颈椎病中能够进行手术的部位受到限制,无法改变筋骨损伤造成的血管、神经、脊髓压迫,治标不治本。

参考文献

[1]冯飞, 姜亚军. Feng Fei, Jiang Yajun.颈椎病的中医治疗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6):88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