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09:21: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科德育实践案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009-01
教无定法,适合中职德育课教学用来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度的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所教内容特点不拘一格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能充分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作业一名中职的德育课教师通过在课堂中的实践,对案例教学法来谈些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一、案例教学适用于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
职业中学的德育课堂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观念的感悟,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为学生自觉规范行为创造了条件,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德育课堂,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德育课亲和力的有效形式。案例教学密切联系社会实践,因此其实用性、操作性强,有利于学以致用,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在课堂中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情境,提供生动、逼真的案例,引发思维,启迪思想、碰撞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及实践
案例教学法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高手”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案例教学的特点,以取得学生的配合。
1、教师要首先认识到案例在案例教学中的地位
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以案例为主带出知识,借助案例展开知识认知、能力培养、品德教育等教学任务。案例还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训练和主动参与、主动感悟的一种手段。
2、教师事先布置题目重视阅读指导,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辅导
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文化素质相对于普高学生是差一点,但其能力和水平还是可以自主地阅读德育课程教材的,(但也有极个别连阅读都有问题),例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图文并茂、体例活泼、语言浅显易懂。正文深入浅出、贴近职高生的语言表述,其中设有互动项目,配有图表或漫画的“课首案例”和“学以致用”,学生完全可以读懂教材的文字,因而每堂课前均可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先行预习,,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多少,问题设计的知识深度、广度来加以辅导。并给与相应的评价。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而且改变老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把课程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他们成为真正得学习主人。
3、重在学生参与,重在讨论过程
现在的中职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完善,现行德育教材,特别注重针对性、实教性和时代感,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配了不少生动、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说一说、议一议要求学生从现实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表现自己,在思辨和教师指导中学知识、炼才干、获感悟。此外,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或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和整理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笔者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发展要从所学专业起步”的教学时,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首案例“以花为伴—小于的花样年华”开始,让学生分析案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并设置问题一:小于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问题二:在小于的经历中有哪些属于园艺专业毕业生横向发展即转岗的职业,有哪些属于园艺专业毕业生纵向发展即晋升的职业?问题三:小于获得了哪些职业资格证书?她为什么能够把园艺公司越做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本案例分析小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启发学生归纳出这些证书在她的职业发展期过程中发挥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在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尽早准备力争早日拿到自己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求职无忧。
4、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备课、教法、课堂驾驭、组织和应变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在选用这一方法时必须注意做到(1)备教材。这种备教材主要是指教师要熟悉案例情节和本课内容,以及前后内容的关系;梳理案例情节与教学内容的哪些要点、观念对应,甚至案例情节还可能与本课以后的哪些要点、观念对应。(2)备方法。备方法主要是指设计出使用案例的方法。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使用方法,多媒体技术集幻灯、录音、电影、计算机等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于一体,可以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色彩等多种信息进行优化组合,具有大容量、超时空、交互式、多感官体验等特点。它对案例的使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观赏了多媒体演示案例后,组织学生根据案例展开讨论,设计互动项目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归纳案例受到的启迪,即案例涉及要点、观念,再由教师补充案例涉及要点、观念这样教学效果很好。另外利用小品形式、形象的三大养成目标。并由“男生做高贵绅士,女生成温雅淑女”育人目标拓展到全校的文明礼仪教育。让每名学生学会鞠躬礼仪,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质的变化,学生们一个个变得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尊师重道在校园里得到了彰扬。
为提高师生的艺术修养,学校于2009年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了“三名工程”,即:听名曲,学名人,读名著。让全校师生:听名曲----使自己的心灵徜徉于音乐的世界,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学名人----使自己的生活中闪烁着榜样的身影,为正义而来,为真理而战,激扬阅历,磨砺斗志;读名著----使大家在学习生活中追古溯今,参透人生,体味生命,厚重底蕴。
为保证“三名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学校规定,每周学习一支名曲,每学月学习一位名人,研读一部名著。
近年来,随着网络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如火如荼,课题组在教学中研究并实践具体什么样的网络教学方式适合什么样的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差异化一直都是需要认真面对,且较难解决的问题。伴随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变迁,本科层次生源的素质、能力及分数都呈现了较大区分度,社会对大学生的认知也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课程改革背景
当前,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很多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转型体现在教学计划和大纲上主要就是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例的变化,更多的知识需要从实践和自学中去掌握与领悟。一类大学的学生自律性较好,自学能力较强,通常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低,只需在很少的知识环节进行引导和辅助,此类大学在转型过程中的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以西安某一类重点大学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为例,教学学时只有42学时,但是教学效果依然有保障。实际上,该校学生在上课前需要通过网络学习先预习课程,课后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进行复习,学习中较难的部分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单论学习时间,可能反而还有所增加。课堂课时虽有所减少,但学生灵活可控的部分比例得到了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基础水平的不同造成了其学习认知的差异。当前,手机的普及对学生拓展知识面和扩大知识量很有好处。然而,同样的方式如果放到其他层次的学生就不一定合适了。近年来我国高考不断扩招,从一本到三本,学生的入学分数差异很大,本身的知识水平差异也大,有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自觉性较低。在课题组过去两年的教学中,面对的是本科生中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入学成绩较低。基于此,课题组对三届累计80人的“交通工程学”和累计103人的“汽车电器设备”课程的学习进行研究改革,构建了一套适合此类学生的学习模式。
当前研究对象在课程学习中的常见问题
1.大规模网络视频公开课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美国著名的慕课网站可汗学院建立了大量的学习视频,并且承诺永久免费向大众开放,现在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网络视频学习网站,但是具体到知识难度就大不相同了。大学层次的专业课程难度较高、知识的专业性比较强。以麻省理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一些公开课为例,教授讲课语速非常快,对学生的语言有较高的要求。尽管有些志愿者和机构进行了翻译,但是在学习的时候对语言的理解造成的障碍还是存在的。相对而言,国内的公开课对比国外的公开课语言方面不存在障碍,但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每一节课程的时间比较长,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比较困难。学生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求学生课前把视频多看几遍实现起来很有难度。
2.微课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现有的微课视频都具有比较高的水准,既有深度又有吸引力,对于综合能力好的同学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但是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就觉得晦涩难懂。课题组在初期录制的视频主要以重点知识点为主,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多次学习予以掌握,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难度较高的重点知识部分的视频有抵触情绪,他们更愿意看一些基础知识内容。对于他们而言,入门比掌握更有需求,学会一些简单的知识点比去听那些根本听不懂知识点要强。针对学生对视频课程的不同意愿,为了准确定位,课题组进行了统计调查。在校内对不同专业共计2068名三本学生就该问题进行了随机调查,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认可入门知识的掌握更重要,图1为调研数据汇总分析。
3.翻转课堂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学生进行课前准备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先学懂,再反复演练,从知识和讲演两个角度提升自我,达到能上讲台讲授的程度。学生理解的程度可能浅一些,但要求不宜过高,本身能够做到上台讲授的学生数量就非常有限,如果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培养学生的讲课能力上,必然会占用本就不多的理论讲授时间。根据课题组的研究实践,所带三届103名学生中,真正能站上台讲课的约占五分之一,且效果并不理想,翻转课堂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把翻转仅仅当成一个形式,而忽略其效果,只能是浪费时间。
4.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在当前政策的指导下,应用型大学普遍增加了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减少理论课时,学生上课学习理论的时间缩短,但是理论的难度并没有降低。
(2)当前社会,手机几乎全面普及,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低头看手机成为一个常见的现象,注意力不集中,对于高新技术如何合理利用也是教师应当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
(3)由于招生录取的原因,学生所学专业可能并不是其感兴趣的专业,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构建基于微课的案例式教学模式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多种不同的组合教学方式,最后确定了“案例导入+基础微课为辅+能力突出者展示+上课解决问题+课后?拖啊钡淖酆辖萄?模式。
1.案例的导入
无论是交通工程学课程还是汽车电器设备课程,首先选取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让学生观看,这一步是一个趣味性比较强的环节,学生就像平常玩手机一样轻松地完成。所谓导入就是在看完案例以后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疑问。
2.基础微课学习
“基础微课”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知识。对于三本层次的学生而言,根据前述调研数据分析,他们更愿意先入门,基础微课就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这样课前的预习部分可以利用案例导入和基础微课学习完成,以弥补理论课时的压缩。
3.能力突出者展示
这不是一个必备环节,事实上是翻转课堂的一个点,某一个知识点,某一个章节,可能就会有个别同学比较擅长或者有兴趣,这是给学生的一个展示机会。从兴趣的角度出发,增设了这个环节。时间一般不长,一个人5分钟左右,一堂课最多2人展示。
4.课堂讲授环节
课内以有难度的知识为主要目标,重在解决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利用“问卷星”等软件设计问卷,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加入问题并用手机回答问题,这可以起到点名和提问的双重作用。学生旷课和低头玩手机的现象有了极大改观,课堂重新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
5.课后复习环节
课后复习以作业为载体和检验工具,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多少与学习效果没有明确的比例关系,思考多的人也许问题多,课后复习时间区别也比较大。实践证明,大多数同学经过课后作业和复习环节之后能够大致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
基于微课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实践策略
课题组在汽车电器设备和交通工程学重点课程建设过程中都运用了前述的教学模式。以汽车电器设备课程为例,把教学内容分为9大应用案例部分(如图2)。
1.案例导入部分实践
课前学生先观看相关的案例视频,然后分析并思考提出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进入学习,效果更好。学生还可以在课前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头脑风暴,迸发灵感火花。汽车电器设备相关案例众多,通常选取常见问题案例作为课前的导入学习。
2.基础微课学习实践
汽车充电系统、汽车点火及工作系统、汽车仪表及空调系统是汽车电气设备的三大系统。基础知识点的学习是为后续掌握汽车设备相关工作原理及维修安全规程等作准备,课前先通过微课学习这三大部分的基本知识点。
3.能力突出者展示实践
汽车电器设备在当前人们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中有驾驶执照者也较多,有部分学生在假期已经开始社会兼职,他们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一些知识,也很乐于进行自我展示。有一个双休日在修理厂实习的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就比较多,在解决相应问题的过程中也就积攒了比较多的经验,他展示的次数是最多的。
4.课堂讲授环节实践
课堂讲授环节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兼老技师进行讲解。原理清晰,方法简单实用,再辅以丰富的技术案例,学生理解接受的效果较好。
5.课后复习环节实践
汽车电器设备课程建立了5万字的课后复习习题集,习题都来自于案例库,结合汽车电气设备的实践环节,学生课后复习的问题基本都可以解决。
Abstract: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echanics basic course as momen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echanics basic course teaching, in accordance with requirements of th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through carrying out the "four" combination, we change education idea, reform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implement case teaching,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establish mechanics basis for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关键词: 力学基础课;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Key words: mechanics basic course;case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25-02
1 大学力学基础课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力学基础课是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力学课程和后续专业课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启蒙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习力学基础课程,可培养学生在工程中认识、提出力学问题,并利用力学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1]。长期以来力学基础课的理论教学过于关注理论知识向学生的灌输,以教材为唯一的依据,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相脱节,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力学基础课的概念抽象,对于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很难将力学课程的内容与工程和生产实际联系起来,遇到实际的工程问题,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取工程实例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将所学的力学知识紧密地与工程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实践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他要求教师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理论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案例教学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更体现了全新的现代教学理念。
2.1 案例教学法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传统的力学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力学概念和原理,并能灵活运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2 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案例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应用力学理论。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3 案例教学法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侧重于知识的教育,把知识的系统学习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而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力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案例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潜能,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2]。
3 大学力学基础课实施案例教学的实践
3.1 转变教育理念,搭建基础与专业结合的平台,提高基础课服务专业的能力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理工科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进行了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证明,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与企业欢迎[3]。我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大环境下,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大工程,大德育,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4]相结合,对力学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
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落实“以用促学,以用导学”的思想。按照以知识为基础,专业为核心,能力为主线,案例为载体的总体要求,注重体现四个结合:一是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针对不同类别学生设置不同的培养方案和目标。二是结合学生专业,介绍工程实际和工程背景。三是结合学生能力培养主线,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创新和协作能力。四是结合教育技术,开展与专业对接、师生座谈和教师研讨等活动,对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见图1)。在保证大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后续专业课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工程案例和发展前沿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丰富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为后续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
3.2 确定教学思路,更新力学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案例式教学的顶层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重新确定了基于CDIO的教学思路,根据专业需求,实施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法的载体是教学案例,为了更有效的实施案例教学,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选编教学案例,组建了力学基础课教学案例素材库。案例选择充分考虑了以下因素:一是工程性,即所选案例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从工程中选编教学案例,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中去。二是典型性,即所选案例应具有代表性。教学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案例的选择必须能充分体现力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三是适当性,即所选案例要难易适中。案例太简单,容易得出答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太难会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学生难以入手进行分析,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四是关联性,即所选案例应与学生的专业相关联,达到力学基础课教学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服务的目的。
案例选择好后首先确案例的核心理念,即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力学理论知识,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围绕案例的核心理念,由浅入深的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掌握相关的力学理论知识(见图2和图3)。
3.3 实施考试改革,充分体现案例式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力学基础课原有的考核方式中,期末考试占的比重较大,没有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我们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力学基础课程的特点,按照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所应具有的能力要求,合理设置力学基础课教学体系架中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力学基础课进行考试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见图4。实施“复合式、全程性、多元化”的考核,考核了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利用图书资料、校园网和光盘检索等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
4 结语
案例教学将力学理论赋予一定的工程背景,使学生在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力学理论,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提高了学生建立力学模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在今后的力学基础课教学中进一步深化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将“大工程,大德育,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融入各个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力学基础课教学真正做到为专业服务,培养具有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且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于月民,赵春香,南景富,牛广林,于丽艳.力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12(S):196-198.
[2]伍少霞.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2010(2):83-84.
关键词:准备阶段;探究性学习;总结归纳
近些年来,国内很多高校都对案例教学法进行了探索,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克服学生基础差的缺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筑力学课程案例教学法概述
在工科专业中,建筑力学课程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重视基本概念的同时,也重视实际计算。学生对后续专业进行学习,要建立在建筑力学课程这一基础上,从而掌握解决建筑工程实际问题的理论与技能。而建筑力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不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加深对建筑力学中的相关基本概念的理解,并且培养学生的力学素质与建筑工程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建筑力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特点分析
1.故事性
在建筑力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一般都具有比较强的拟真性以及故事性。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会以故事形式来将课程的相关案例引进来,从而激发学生对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其体会到课堂上的知识具有实用性,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实践活动相贴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思维启发性
在建筑力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具有比较灵活的思维启发性。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对一系列具有关联性的思考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而思考题有多种形式,可以含义外露或含蓄,也可以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与开放性。因此,学生可以在面对各种类型的思考题时,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对问题进行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自己的解题能力,这有利于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与培养。
3.自主性
建筑力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中心是对建筑工程案例进行研究,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即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其引入的建筑工程案例进行学习与研究,从而对知识的分析与综合应用进行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建筑力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分析
1.课程前的准备阶段
教师在建筑力学课程之前需要做好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案例收集工作,而且在收集的过程中,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与层次性。案例应该体现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
所谓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鼓励,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的探索活动中,并且认真思考与实践,是具有比较强的创造性、教育性以及实践性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学生分组,设组长。同时,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将自己对教师布置的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分析充分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细心指导。
3.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总结的时候,包括两种主要形式,即师生问答与组长汇报,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对知识点进行感知,避免一味听教师讲授。教师在总结讨论情况时,应该对那些有独特分析与见解的学生进行肯定。同时,教师应该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指出来,并且加以纠正,避免学生模糊了理论知识或者造成错误认识。
4.巩固建筑力学知识的应用
在探究性学习讨论过后,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已经大致掌握,在分析与总结之后,可以让学生独自完成教师布置的习题,也可以让教师引导学生去完成习题,让学生对建筑力学课程中所学知识进行加强与巩固。如果建筑力学课程的相关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性与判断性,可以由学生分组来探讨,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教师采取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建筑力学素质,还能提高学生对建筑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有效提高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建筑工程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促进企业与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明.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关键词】大课间;课课练;对体质健康的促进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49-01
学生身体素质包括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对体育“课课练”的界定大致形成了以下三个共同点:一是“课课练”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二是“课课练”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身体练习;三是“课课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同时,“课课练”是针对学生学习现状,结合体育单元、课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生理、身体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和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将“课课练”这种有效的形式,转借到大课间中来,不失为促进全体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
一、大课间中推行“课课练”的必要性
《全国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指出,“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13年江苏省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蓝皮书的发表,中小学生主要身体素质指标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在学生身体素质指标连续下降趋势得到遏制的同时,耐力、肥胖和近视率等指标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因此,加强学校大课间中身体素质的训练,可以从学校层面有效地干预当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提高“课课练”的实效性,进一步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方案和形式,关注农村小学大课间中学生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为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案例。
二、大课间中“课课练”活动案例
学校的大课间设计,首先在于构建良好的模块,为有效开展并能常年坚持,案例中尝试:按照“弟子规操”――“校园集体舞”――“身体素质天天练”――“班级自主活动”――“放松操”五个模块进行的组建,这五个模块的内容,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调整锻炼的项目,在“身体素质天天练”环节上,尝试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专门的身体素质练习,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晴天大课间“课课练”活动案例
1、晴天大课间“课课练”的内容安排
(1)万马奔腾;(2)比谁跳得高;(3)高人矮人;(4)快马扬鞭;
(5)挖萝卜;(6)比谁站得稳;(7)拍手歌;(8)对脚;(9)“斗鸡”;(10)“炒蚕豆”。
2、晴天大课间“课课练”的练习要求
(1)各班必须严格按照“课课练”方案开展活动;
(2)体育教师分年级组负责对室内各种活动进行指导;
(3)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加强随机指导,确保本班学生能够按老师要求进行集中练习。
3、晴天大课间“课课练”活动场地的安排
站在做操位置上,随教师口令集中练习。
(二)雨天大课间“课课练”活动案例
1、雨天大课间“课课练”内容安排
(1)《身体素质天天练》游戏。如:拍手歌(两人对面拍手),1′;对脚(两人对面脚互靠练习),1′;高人矮人(下蹲起立,30″);扶墙高姿俯卧撑1′等;
(2)有利于发展力量素质的练习:掰手腕;站在前后课桌的当中用手扶在桌上进行俯卧撑练习;下蹲起立;举重物(用书包代替);提踵练习;
(3)有利于发展速度素质的练习:原地前后摆臂;原地支撑小步跑;
(4)有利于发展灵敏、协调素质的练习:摸耳摸鼻练习;末四位练习(1指两手扶在头后2指两臂肩侧曲3指两臂屈肘,前臂交叉置于胸前4指两手叉腰);手心手背;手脚画圆(注意手脚画圆方向相反);抓纸团;找朋友(输方5-10个下蹲起立);侦察兵(猜猜谁的手中有物品);
(5)各种小球的练习:原地托乒乓球;原地对墙打乒乓球;定点拍球、左手运动会;击鼓传球等。
2、雨天大课间“课课练”的活动要求
(1)各班必须严格按照活动方案开展活动,分班活动时各班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些学生喜欢的、有趣的活动内容;
(2)体育教师分年级组负责对室内各种活动进行指导;
(3)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结合室内活动特点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地参加活动。
三、大课间中“课课练”的组织尝试及成效
在积极推进大课间活动案例中,在认真开展“课课练”的一年多时间里,课题组针对一至六年级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寻找不同年龄段学生都能接受的动作及形式,结合学校整体的发展要求,在组织尝试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巧用击掌。将击掌与健身动作进行组合,可以集中学生练习的注意力和练习兴趣。如弓步压腿练习时,前四拍练习弓步压腿,后四拍在压腿的同时,在弓步下击掌。
二是巧用“应答”。在练习过程中,边练习,师生边上下半句进行应答。如踏步练习中,师:“1-2-1”,抬头挺胸,生:“1-2-1”;师:“1-2-1”,大腿高抬,生:“1-2-1”;师:“1-2-1”,两臂伸直,生:“1-2-1”等。
三是勤于变化。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要提高学生练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可以对练习的方向和动作进行一些变化,如在练习游戏《高人矮人》时,可以进行相反口令练习,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在练习弓步击掌时,每一个八拍换一个方向进行练习,先顺时针练习,在逆时针练习,变化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兴趣。
此案例推行一年多来,取得了一些成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性有了明显提升,说明在大课间中推行“课课练”是可行的,且富有成效。2013年,大课间活动方案被江苏省体质健康测试中心面向全省推广,并获得全国优秀案例评选二等奖,在2013年江苏省体育学科指导委员会上受到与会专家和领导的好评。
参考文献
一、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设计体现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等合理制定,力求简洁、清晰、准确、全面。目的是让学生避免漫无目的的学习,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做到切合实际,切合学情。提倡少而精,拒绝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知识链接
我们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回顾,小的计算题或本节课的知识背景等接内容,用这个板块为学生打开回顾的一扇窗,开阔视野,丰厚积淀。
三、合作探究
我们把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综合性,是基础知识应用和基本能力提升的问题集中起来,通过小组、班级合作探究获取基本的思路,进而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合作探究环节的设定既遵循新课堂所提倡的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又继承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过程如下:
1.小组内部合作交流。小组成员合作互助解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班级内部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互助交流的基础上,让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说出本小组有没有仍然没解决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预习后存在的疑难问题。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后的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真正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最佳教学效果。
导学案在合作探究问题后设计了几个与探究问题相关的基础的练一练,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展现自己,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幽默的语言或者根据学校情况采取相应激励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当堂检测训练题,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点难点的理解,由理论再回到实践。本环节主要由学生独立、快节奏地完成,犹如“实弹演习”,这样能够及时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尽可能及时批改,快速准确地反馈信息,也为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提供方向。
四、拓展提高
拓展提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涉及中考链接和课后作业两个环节,中考链接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中考,增强考学的信心与学好的信念。也可以通过本环节进行课本知识的拓展,给学习基础好的同学一定的发展空间。
从教学实践、教学效果看,仅仅制作学案,单一使用学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学案导学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富有弹性和适应性。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各类不同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需求-----而不是只是符合成绩优秀的。
首先,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尽量降低难度,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可以在导学案中安排有趣味的数学典型故事和游戏,如“填幻方”,以及古代数学家丢番图的“墓志铭”“代数的故事”等等,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我们在制作每一节导学案的过程中,为让学生能够真正把知识掌握熟练,透彻,我们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增设课前基础知识的复习,多用一些鼓励性、趣味性的语言在导学案上,如“我自信,我最棒!”“你努力了吗?你尽力了吗?你竭尽全力了吗?”等等,通过这些激励学生学习数学,通过改善教学方式达到平稳过渡。
最后, 导学案在使用时根据学校的小组加减分制度与模块考试学分认定相结合,再配以不同的奖励制度,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如果基本完成导学案的预习工作,教师将给予每个小组基础分5分,在课前对知识提问过程中回答不出来的小组将扣除1分,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课前认真记忆定理、公式等。课堂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根据题目的难易度进行不同的给分标准,在小组展示过程中适度让学生进行讲解,教师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表现力。课后作业环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有基础分10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给予不同的评分标准,对于后进生我们完成一道题可以加二分,成绩较好者完成一道题加一分等。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最大限度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
1探究情境中观察方法的培养
在实验中需要学生观察的内容是很多的。但是学生往往只注意观察五光十色、引人入胜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细微平凡的又可能是更为本质的现象,因此我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作出了具体要求。1.明确观察目的,即指导学生要弄清“看什么”而后再观察。2.周密的观察计划,观察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次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需的仪器装置等都进行观察。3.严肃的观察态度,在观察实验的时候,要求学生要有一种严肃、认真的观察态度,仔细地对待每个实验现象。4.良好的观察习惯,综合运用多种感观去观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进行观察。
案例1:钠的性质
[情景一] 在酒精灯的灯芯中藏上用铝铂包裹的钠,让后向灯芯滴水,酒精灯着火了
[情景二] 时间:2001年7月8日 地点:广州的珠江水面上发生
事件:台风过后,水面上漂来了六只装有金属钠的铁桶,其中一只已经破损,从破损的铁桶内窜出了黄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
[提出问题]为什么滴水能将酒精灯点燃?为什么水中也会发生爆炸,爆炸的原因是什么呢?对爆炸事件做如何的善后处理呢?
活动探究
[实验1]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学生实验)
注意:实验安全的角度考虑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实验时注意观察每一步的现象,并将现象进行记录。
[讨论]讨论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现象
[交流]实验的现象及分析的结果(注意引导观察实验的有序性)
[设问]如何验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呢?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讨论交流]证明氢气的方法
[小结]
现象 分析与结论
用刀切
断面变色
浮在水面
熔成小球
嘶嘶做响
四处游动
溶液变红
[提问]酒精灯芯滴水为什么会点燃?破损的铁桶为什么会爆炸?
[实验2]钠在空气中燃烧(学生实验)
[讨论]观察的实验现象(从开始加热到燃烧以后的产物)
[小结]加热前表面变暗,开始加热钠熔化成银色小球,一段时间后燃烧火焰成黄色,生成淡黄色固体。
分析与整理
[引导]实验中体现书了许多钠的性质,请同学讨论并整理。
[讨论]钠的性质
一、 钠的物理性质
二、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设问]写出反应方程式,判断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金属钠所起的作用?
2、与氧气反应
常温下:生成氧化钠(Na2O)
点燃:生成过氧化钠(Na2O2)
[过渡]不仅可以与氧反应还可以与许多的非金属反应
3、与硫的反应
[学生活动]写出硫与钠反应的方程式
[质疑]钠与水、氧、硫等反应非常剧烈,说明的钠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不能从结构上进行分析呢?
[小节]结构决定性质
解决问题
[通过]通过实验的探索,我们有了一定的知识背景,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没有爆炸的金属钠及事故的现场?
[讨论]
三、金属钠的保存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四、知识应用(略)
[教学案例分析] 化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技能的培养,而且应该注重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形成,本节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该类知识的学习方法: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观察比较分析结论应用,这样的呈现认识过程就利于学生一旦掌握该中学习方法就可以自己学习其它部分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利于今后研究问题注意顺序性和方法性。
本节可教学的设计中主要是对于观察方法进行了训练,所以在整个教学中1、注意培养学生的系统的观察方法即整体---局部---整体的方式进行观察,2、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顺序性,不会遗漏任何的细节,3、通过重点观察、反复观察来确定知识点的重要性,培养今后对观察周围世界分析问题是对重点的把握。
2探究情境中实验方法的培养
实验是利用各种仪器设备人为地制造和改变、控制某些条件,排除各种干扰,突出主要因素,使之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的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化学实验教学是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方法的最佳途径。下面是本人在进行氯气一节时设计的教学案例。
3探究情境中模型化方法的培养
模型化就是在已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想化的思维方式对研究客体进行扼要近似的摹写,进而提示其本质和规律。一般有物质模型(各种晶体空间结构模型、工业流程模型以及生产设备模型)和观念模型亦即思考模型(化学中用到的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图等)。
案例3气体摩尔体积
情境设计: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通过什么物理量联系起来呢?
m 物质的量
现在有一体积的容器中充满了某种气体,那么该气体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呢?如何将体积和物质的量联系起来呢。
活动探究:教师通过从摩尔质量的概念引出气体摩尔质量(由教师学生之间一问一答引出,在此不一一复述)
教师:气体摩尔体积和固体、液体的摩尔体积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结论(方法同上,不再复述)
小结:气体粒子间距离的特点: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比粒子直径大,同温同压下,间距几乎相等。为什么等体积的不同气体会具有相同的体积呢?
教师:压强、温度和体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研究方便规定了标准状况:0℃,101kpa在标准状况下,任何1mol的气体(单一气体或者混合)所占体积约为22.4L。
分析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中力求通过不断的探索建立起,气体摩尔体积这个模型。在教学中依据气体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进行假设和简化,得到理想的模型。整个过程突出训练如何简化问题,如何建立起与现实相似的模型。
这是我们教学中所用的一些案例,由于教学手段的改进,还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在教学中的不断追求,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学校:宁夏银川第二中学邮编:750004
姓名:张德生
关键词:化学学案;化学教学;教学设计
一、化学学案教学的提出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把教学结构放在第一位。作为教师,应该从课堂的教法入手,并且也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才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属于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化学学案教学方法,可以做到教与学的统一,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二、化学学案教学的设计
1.化学学案的组成
通常来说,化学学案内容上不仅包括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目标,也包括达标练习、学习活动设计和推荐作业等部分。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把活动设计放在首要地位。在内容上,要涵盖学法指导和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习的内容不断充实和完善。
2.化学学案的设计思路
(1)研究四项内容:①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分析,整体上规划学习重、难点和制订大致的学习目标,然后对划定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②从学生个体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水平着手,制订出学生个体到整体的学习策略。③探寻学习的规律,注重学习的细节,尤其是关联的知识点,通过学法指导线、知识流通线和能力培养线的方式来更加巩固知识点的学习。④在运用知识点的同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方向上与内容上达到训练的目的。
(2)制订学习目标。在化学学案中明确学习目标相当重要。学习目标由非智力目标和智力目标组成。非智力目标有意志目标、情感目标、心理目标等;智力目标有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等。非智力目标在学案教学中称为隐性目标(可不写于学案上),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把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师生情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智力目标在学案教学中被称为显性目标(写于学案上),完成这一目标,学生需要通过运用多种不同的学习手段。
(3)贯穿学习活动设计的三条线:①第一条线是知识线。从认知规律出发,分析所有知识点,然后再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明确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知道知识点的范围和层面。从整体来看,这是一条明线,它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②第二条线是学法线。这是一条或明或暗的线,主要是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③第三条线是能力线。这是一条暗线,通过解剖知识点的情感价值和能力价值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整体设计出发,应把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有机地统一起来加以运用。
(4)编辑、推荐作业。在学生编辑、推荐作业的时候,教师要该在起点上做到适中,并且与学习同步,使得每个接受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
3.化学学案设计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化学学案中的问题源自课本内容,但是又要高于课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在不同维度引导学生思维。所以把握好难易程度对于学生学习和吸收知识的程度异常重要。
(2)诱导原则。学案设计能够诱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展现教学课程的“弹性”,营造良好、上进的学习氛围。高中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排布与能量、建立电子运动的图像,不能仅仅生搬课堂内容,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以下有趣、科学的问题来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①由于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原理,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核带正电荷,但为何没有产生电子被吸进原子核里的现象?②弄清楚钠原子核之外的11个电子是分散开来在核外周围或核外不同距离处运动,还是11个电子集合成堆在核外某一点发生运动。③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运动的本质与电子围绕电子核的运动在本质上有哪些差别?④由里向外2,8,1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为什么一定是钠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而不属于其他原子?最后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能增强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牢固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3)适中原则。首先,学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已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层次和水平;其次,为了能够对学生进行思路和学习技巧的培训,需要在教案设计时,为学生的学习铺桥造路、多做提示,适度给学生难度适中的问题和提出相应的要求。化学课程设计学习电解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时,不可直接做出如下设问:氯化铜溶液为什么在CuCl2里通电之后能够分解,而水通过却无法再分解出其他原子?如此教案设计内容跨度太大,令缺乏系统知识的学生无从下手,增加学生在学习的心理负担和学习障碍。如果将以上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搞清楚通电之前和通电之后CuCl2溶液中的离子类型、浓度、运动情况,分析分布、聚集在两极附近的离子种类、“放电”倾向,电解中的总反应式内容、电极两极的反应表现等问题,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只要像以上这样的教案设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为学生降低难度、减轻心理压力和学习障碍,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良性学习,通过适中降低难度等手法也能顺利达到教学目标,为以后更为复杂的电解原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量力性原则。化学学案应建立在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基础之上来设计,这样才能发挥学习的最大推动力。也就是说,学案最基本的就是把握好度的原则,在简单和复杂的情况下做到平衡。如,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内容时,若设计:①原子核外的电子运动不运动?②原子核是怎样运动的?其实,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进步是没有帮助的。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下才能探索出更加有价值的设计。
(5)系统性原则。学案设计要遵循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的学习模式。对于任何知识点的设计都应该如此。所以在学案设计中要深化和拓展知识,又要迁移和运用知识。从系统的原则出发,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化学学案的运用
1.指导学生预习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该提前将教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规划学习的目标,让学习内容更加突出。
2.用于课堂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目标与教师在教案上的教学步骤相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案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将自己听到的内容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前后衔接起来,以此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成效。
3.组织复习
在学习中运用整合的手法将学案进行加工,变成一份新的资料,简单明了,结构明确,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案教学的运用,不仅可以体现教与学的统一,还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案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学案教学进行自学,不仅能够明确学习目标,而且可以理解教师的思维体系,更加深刻地学习学案,以此解决疑难知识。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把教与学真正融于课堂。所以,化学学案教学的运用,旨在教学结构和过程的优化,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学习效率上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