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信息化现状8篇

时间:2023-07-20 09:21: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信息化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信息化现状

篇1

关键词:耕地;经营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1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区概况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通称闽西。下辖新罗区、漳平市和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5县,面积1.9万km2,人口约255.95万。龙岩处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带,年均气温19.6℃,年均降水量1 741mm。境内海拔高差大,从69~1811m,垂直气候差异明显,东南部一些低海拔地区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特征,北部、中部山区有暖温带气候特点、日夜温差大。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8%,在大陆地区名列前茅,生态条件优越,具有发展绿色农产品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貌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现有耕地13万hm2,人均0.55hm2。

2当前承包耕地的经营利用情况分析

2.1经营规模较小,耕地过于分散

由于我国南北方地形的分异,在耕地的景观格局上出现很大差异。龙岩市地处福建省内山片区,地形多以丘陵、山地为主,适合耕作的土地较少,农田被切割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出现多数耕地分布于低山、台地地区。在调查走访的连城县3个行政村1个自然村的89户农户中(见表1),户均承包面积0.2hm2,是全国(0.6hm2)的1/3,而户均承包田块数为5.3块,最多的是东华村,户均达到6.7块。就单户而言,承包田块数在6块以上的有32户,4~6块的有51户,其中承包块数最多的是东华村一农户,其承包田面积为0.28hm2,而承包块数却多达9块。在调查中还发现,农户所承包田地块不仅多,而且还分散,平洋田块与山地台地田块混搭现象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承包农户中,连片耕作几乎不存在,这种田地分散的格局严重制约了先进农机具的使用和规模化的生产。

分析导致该地区农田分割过细原因大致有一下3点:

2.1.1地形所致。闽西地处福建内陆山区,多低山台低分布而平地较少,这种地形格局导致田地被切割现象非常严重,连片经营非常困难;

2.1.2由于农村土地基本上是按人或人劳比例平均承包的,好、坏、远、近地平均搭配,导致土地的细碎化[1]。在承包地分配过程中过于强调公平,耕地按照肥力质量和距离远近分为若干等级,在分配中各个农户在高低等级的耕地中都得分到一块田地;

2.1.3与当前该地的分配规则有关。为了强调农户的利益的公平,农户家中人口增加分配新的耕地,而人口减少并没有相应减少承包地,这就导致了新分配田地只能出现在一些偏远的山地地区,这种分配规则加剧了分散格局。

2.2耕地生产效益较为低下

影响耕地生产效益因素主要有:耕地排灌条件,土壤肥力,技术和管理水平,耕地距离远近,灌溉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种子,农药和化肥价格,雇工的数量与农产品价格等[2]。近些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一直在上涨,虽然国家出台多项农业补贴政策,但多被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所抵消。根据调查,该地区主要种植作物为水稻和甘薯,其平均每667m2的投入—产出情况为(见表2):水稻种植,种子农药化肥灌溉等投入300元,雇人插秧150元,收谷150元,耕地80元,合计680元;若以甘薯为例,薯苗农药化肥灌溉等400元,插苗150元,收成150元,耕地100元,合计800元,这还是在农户雇工较少的情况下的生产成本。根据当地普遍收成情况,水稻667m2产450kg,每千克市场收购价2.8元,合计1 260元;而甘薯667m2产1 000kg,每千克市场收购价1.5元,合计1500元,扣除成本,水稻每亩利润为580元,甘薯略高,但每亩利润也仅有700元,种植667m2水稻农户个人大约需投入20个工日,扣除其它成本后每个工日收入大约只有29元,而且农业生产受灾害影响较大,当遇到虫害、暴雨等影响时,农户收成还要受很大影响。

表2当地水稻和甘薯每667m2投入—产出情况

(单位:元)

品种种苗农药

灌溉等雇人插秧雇人收成雇人耕地产值利润水稻300150150801260580甘薯4001501501001500700

2.3耕地撂荒现象较为严重

近几年来,龙岩市政府不断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利用工作,如保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实施多项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保护耕地意识有所增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对耕地的依赖程度有所减轻,耕地抛荒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据张炳林对龙岩市耕地撂荒情况调查的统计数据,全市耕地面积总计13万hm2,抛荒面积720hm2,占总面积的0.55%。同时,耕地撂荒程度还与经济发展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新罗区、上杭县、漳平市撂荒现象最为严重,分别占各自总耕地面积的0.53%、0.96%和0.88%[3]。究其原因,这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有较大关系,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二、三产业就业机会较多,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收入比种地收入高,这样必然导致大量耕地被抛荒。在调查中还发现,隐性抛荒现象也较为严重。根据当地光热条件,一年两作的耕作制度较为正常,而在走访中,多数农户却选择了一年一作,即早稻收割完后没有继续进行晚稻的耕作,有些农户将其流转给蔬菜种植专业户,等来年收回种植水稻,而更多的直接将其闲置,寻找其他的劳务机会,在连城县四个村89户农户的调查中这类情况达到47%,也凸出显示了该地区抛荒现象的严重性。

2.4耕地流转现象较为普遍,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龙岩全市2010年耕地流转比例达到25%,远高于全省14%的水平,尤其是地形条件较好的长汀县和烤烟种植量大的永定县。长汀县地处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便于大规模机械化的耕作,现有三片规模67hm2以上的通过散户向种植专业户出租而形成的规模化耕地;永定县以合作社的形式向农户租入耕地,半年种植烤烟,而另外半年归还给农户种植水稻,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当地耕地抛荒现象,保证了粮食的生产。此外多数县区的耕地流转主要是农户间较为零散的出租和转包形式,规模较小,流转的时间也较短。在流转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4.1农户流转意识较差

虽然国家从政策层面上保证了家庭承包期限的长期性,但是部分农户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恋土观念,担心土地经过流转过后自己的承包权得不到保障,同时也担心耕地受到粗暴利用,收回时质量得不到保证,导致流转期限较短,有些直接不参与流转,形成集中连片区的“插花地”。

2.4.2可供流转土地较少

在流转中,多数耕地分布在低山台地山区,农户转出原因主要是考虑到耕作距离过远,耕作难度较大,而这部分耕地对其它农户吸引力较小,而且出于保证粮食生产的目的,农业部门不提倡转向种植水果等经济作物,影响转入农户的积极性。

2.4.3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在耕地流转中灌溉水渠、道路等设施的完善程度是规模化种植农户考虑是否转入的重要因素,而这点也正是大多数农户弃耕的重要原因。农户考虑到转入之后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大大减弱了转入的积极性。

3完善当前农村耕地生产经营体制的对策和措施

3.1统筹城乡发展,为生产经营体制的完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耕地生产经营体制的转变,要置身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加快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运作机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强对“三农”扶持力度。2006年农业税的取消对提高农民耕地生产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前时期各级政府更要对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保证种粮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真正到农民手中,保证粮食最低收购价格,防止谷贱伤农,继续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尽量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逐步建立更广泛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适时推进耕地资源由保障功能向资本功能的转变。

3.2积极引导和规范耕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农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而流转是在稳定家庭责任承包制基础上实现耕地规模化经营的唯一手段[4]。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加强舆论引导,提高思想认识,把政策优势、区位优势、特色优势作为招商引资的宣传内容。各级政府每年可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建立耕地流转示范片所需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流转项目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龙岩市近几年来安排专项资金分档次补助各类流转项目,但是多集中在规模连片的流转中,对于农户自发进行的较小规模的流转带动性较小。提高服务水平,搞好社会化服务,继续培育如梅花山基地等规模经营主体,组建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提高耕地流转的规范化水平。深化“一村一品”项目,通过特色农业产品的建设带动规模化流转和经营。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资金是关键要素,要建立现代支农投资体系,政府可设立担保基金,帮助种植大户贷款。

3.3完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性和联动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5]。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等,这些组织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的问题。例如龙岩市甘薯生产大县连城,其红心地瓜干商会联合多家生产厂商,依托电子化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规范产品生产和包装,创立“连城红心地瓜干”品牌,整合零散的农产品生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各类合作组织普遍存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必须加快完善农村合作组织,真正发挥合作组织的作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规范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实施民主管理,规范利益分配,按照企业的特点来组织和管理;同时发动和提高各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有计划地培养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进而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举魁.关于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4,(08):44.

[2]黄建强,李录堂.从农村劳动力视角探析耕地抛荒行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11).

[3]张炳林.龙岩市耕地撂荒情况调查[J].现代农业科技,2007(07):233.

篇2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意识;网络资源;综合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353-01

1 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有效的信息服务,可以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进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装备农业,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利用信息技术汇集、处理动态经济信息,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职责优化重组,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实现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从农业生产方面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指导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提高生产效益,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农民生活方面看,借助多种信息传播媒体可以提高农民生活素质。

2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计算机进入农村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可以说不迟于城镇。但是计算机的普及率根据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就今年7月份调查显示,在经济较发达的廊坊燕郊地区,农村中平均每五户有一台电脑,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辛集,平均每十户才有一台电脑。

电话的普及率在农村也是相当高的,也可以说不亚于城镇。据调查,燕郊地区农村固定电话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5%,而移动电话的普及率也高于40%,辛集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也已经达到90%,移动电话也有20%以上。

调查有电脑的人显示,60%的人表示很需要上网查找信息;50%以上的人希望能利用网络进行联系。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需要通过网络了解外界信息的。

对没有或者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进行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人不知道网络是什么东西,不明白计算机与网络有什么联系。这种情况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张家口、承德地区比较常见。

3 农村信息化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

从计算机和电话线进入农村,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相当缓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农民文化水平低

以往人们都说农村的购买能力低,负担能力差,然而从实际调查来看,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很多家庭拥有彩电、冰箱、空调等比电脑贵得多的电器,也有不少家庭有面包车甚至轿车等交通工具。农民不投资信息产品的主要的原因是不会使用电脑,不会上网,也就是文化水平低。据调查,经济较发达地区40岁以下在农村务农或打工的农民,具有初中学历的达到60%,具有高中学历的不到20%,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寥寥无几,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几乎没有;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学历层次就更低了。40岁以上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还要低一些,勉强说不是文盲。

文化水平低还导致农民信息意识薄弱。农民缺乏从网络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对学电脑、学上网有神秘感和畏惧心理。

3.2 农业信息匮乏

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于农业生产生活方面的信息,结果找到的条目不少,但是具体信息重复率较高,而且很多信息没有什么实际使用价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信息网站的建设落后,点击率太低、经济效益差导致网站建设落后;其次是信息收集困难,农村人口分散、资源共享意识薄弱导致农业网络资源不足。

3.3 电信运营商不注重农村市场

现在城镇安装宽带有很多优惠政策,价格越来越低,而在农村安装宽带价格很高,一般都在每年1000元左右。农民并不知道这1000元创造的经济价值会是多少,很多人认为是奢侈、是浪费。并且,电信运营商对农村信息网络的维护也不到位。根据规定,电话线出现故障24小时之内必须要有维护人员到达现场。可是在农村,尤其是夏季和冬季,往往两、三天都没有维修人员出现在故障现场。

4 扫除障碍,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针对以上分析,在今后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趋利避害,切实让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

4.1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增强农民信息意识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关键,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二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三是建立文化图书馆,把报刊、杂志等送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的知识有鲜明的时代感,知识与时代同步,符合时代的要求。

增强农民信息意识的关键,首先必须让农民认识到网络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成功运用网络的例子进行说明,例如:南方很多种植花卉的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花卉,足不出户就能收到大订单。其次,促使农民由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收集信息。有关部门应该主动送信息上门,农民通过掌握信息增产增收后就会自觉的收集信息。再次,信息收集方式由原始向现代化转变。原始收集就是互相打听,四处奔走。现代化收集就是利用报纸、广播和互联网等现代设施收集。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农作物种子工程设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设施、卫星遥感通讯设施、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网络设施建设。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基础设施建设遵循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的原则。

开发信息资源重点在于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和经济信息网络中心的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完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重点整合并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供求、价格、气象、病虫害防治等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目前,发达国家无不投入巨大财力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美国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了庞大和完整的农业信息网络,收集、分析和农业信息,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投资5300万美元建设一个大型涉农网络项目。欧盟委员会2004年投资5200万欧元推进25个成员国之间的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英国也投资2.4亿英镑支持网络研究项目。同时,还应发挥市场的引导机制积极利用民间投资,允许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个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信息协会和农户等投资信息化建设。

4.3 发展综合服务,完善保障机制

综合服务包括宏观信息服务和微观信息服务。在开展宏观信息服务方面,资源提供者应尽力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权威、及时、准确的信息参考;在开展微观服务过程中,资源开发者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使农业信息服务有的放矢。信息服务方式,除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模式外,还有农民上网工程、信息进村、电波入户等方式。

完善保障机制,首先应该保障网络畅通无

阻。其次,服务商应该深入探索和实践多元投入机制,形成有利于信息技术创新和增强农业信息化后劲的发展机制,提高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水平,不断赋予农业信息化建设新的生机和活力,真正使农民和农村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林柯,杜敏.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新疆财经,2008(3):29-32.

篇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达国家;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消除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农业、农村竞争力,平衡农产品供需关系,调节农村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辽宁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信息化水平却不高。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着几十年非常成熟的信息化体系,因此剖析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并总结其对辽宁省的启示是非常必要的。

一、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美国

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就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能提供最新的作物生长管理、病虫害诊断、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农业技术资源保护等。约2/3的美国农民至少拥有1台电脑,因农事需要而上网的时间每周平均约2个小时。另据美国农业部2000年公布的一项报告,在美国200万家农场中,拥有或租用电脑的农场占55%,24%的农场将因特网技术作为农村经营中一项重要管理工具。特别是在农业管理等方面已经基本普遍实现计算机信息情报管理。对美国农民来说,电脑和因特网就如同拖拉机和气象报告一样重要。与美国强大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应,美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采集、处理与体系。一是构建了以美国政府为主体的庞大、完整、规范的农业信息体系。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收集和官方的信息。二是制定了全面、详细的农业信息调查内容和规范的调查方法。三是规范的农业信息处理和严格的农业信息制度。美国农业部的各个部门对从国内外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做适当的数据处理。几乎所有的经济信息都以数据资料为基础,按时间序列来组织。美国农业信息的分析和有着严格的制度和规定。美国国会要求,美国农业部每个月都对世界农产品的供求形势进行一次预测,同时分析上月发生的影响各种农产品供求数量的事件及影响程度。正式报告经部长签字后向外界公布,全球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国新闻媒介都可转载报告内容。

2.日本

日本依靠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增加农村地区的活力,发展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日本信息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耕作、作物育种、农作物与森林保护、农业气象等方面,大大加快了其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在日本有41%的农户利用网络进行经营活动,其中,收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农户最多,占网络农户的40%,准备利用市场信息和农业栽培技术等生产管理信息的农户将增加到60%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计划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比如普及因特网;向农村提供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成果等有用的信息;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向消费者提供充分的农产品商品信息;提高农村地区的通信便利程度;提高农业资源的管理水平等。日本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科学技术与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的载体,不仅使日本农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使得以个体、单独进行生产活动的农民成为与大市场紧密相连的生产、生活、销售的有机体。可以说没有农业的信息服务就没有日本的现代农业。

3.韩国

韩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信息化示范村”建设的开展。韩国规定,要想成为“信息化村”,必须具备两项主要条件:一是该乡村拥有本地区的特色产品或开展农村体验观光的资源,通过建设信息网,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扩大广告宣传辐射面,能够明显提高收入水平。二是所在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信息化建设,当地村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对信息化具有强烈的要求。建成一个信息化村约需经费33万-38万美元,其中,70%由行政自治部拨款资助,30%由地方政府承担,农民不用增加额外负担。信息化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有:①建立高速的信息网络;②一家一台电脑;③建立村级信息中心;④开发信息资源;⑤为村民提供信息化培训;⑥为地方特色产品提供电子商务服务。韩国“信息化示范村”计划实施仅一年,试点农村通过信息化获得的实际利益就达529亿韩元,其中,农民实际增收和品牌效益占424亿韩元。

二、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对辽宁省的启示

1.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辽宁省的启示

篇4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对策

DOI:10.3969/j.issn.1674-537X.2015.12.026

一、齐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现状

齐齐哈尔市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近几年,齐齐哈尔引进了很多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了本市的农业信息网,还建立了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框架,引进单独的服务器,申请了农业信息网域名,建立了5个市级局域网,同时购置了农业信息网设备七百多套,很多乡镇开通了农业信息专栏,在农业生产上采用了LED、GPS等技术。齐齐哈尔还拥有用于检测灾害性天气的预警系统,有的县还建立了自动雨量检测系统和自动气象站,这些系统都对减轻农作物灾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齐齐哈尔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应用最显著的就是农业信息网,已经了各种农业、农业信息以及先进技术一千多条,包含了农业生产各方面的信息,农民们可以从这种网络方式中受益,足不出户了解最新的农业信息。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对市场信息进行充分利用,以达到盈利的目的。

二、齐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人才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与了解农业信息知识的专业人才是息息相关的。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中,人才是一种最具有潜力的资源,能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中起到创新和推动力的作用,这些人才可以是技术研究人员,也可以是信息处理人员,同样,也可以是在政府部门服务于信息化的人员,无论是在农产品生产技术领域,还是农业知识教育领域,这些专业人才都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各种信息与支持。然而,这类专业型人才在齐齐哈尔市的缺少,影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政府政策以及宣传不到位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以及巨大的投资,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直接影响到它的运行,政府需要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并且将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当做一种责任,建立政府主导模式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同时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然而,齐齐哈尔市政府对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不够重视,虽然政府总是强调完善农业的信息化模式,但是却忽略了建设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有了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才能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户是不知道政府相关文件或者政策的,或者很多农民只是听说有的政策,却不了解其中真正的内同,只有当上头明确强调任务的时候,大家才对其有所了解,可见,各级农业信息化服务推广单位在这方面的作用没有显示出来。

(三)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落后

齐齐哈尔市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少,大部分农户表示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电视,有的是广播,还有一部分表示是通过和周围的人交换信息得来的,一小部分是在外出时通过别人的话语中得知的,甚至有少部分人表示信息闭塞,很多信息都不知道。齐齐哈尔市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受到技术及资金的约束,虽然有相应的农业信息网站,也有电视计算机,但是这些基础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农户对于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对于这个对信息资源极度渴望的时代,齐齐哈尔市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中的基础设施还不算先进,这严重阻碍的齐齐哈尔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四)政府与农户之间缺乏信息反馈

从齐齐哈尔市的信息化发展的整个流程来看,政府是发展信息化的倡导者,农户是信息化的受益者。农户只是接收政策,享受信息化服务,却很少有人对使用情况作出相应的反馈,所以在信息系统的研发过程中,信息人员不知道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只是主观地去研究信息化服务体系,不能有针对性地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设计这个服务体系,也不知道农户对各种信息的把握情况以及理解程度,这造成信息技术人才在完善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同时也会造成无效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五)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的方式落后

齐齐哈尔市目前没有一套完善的信息采集标准,导致信息资源零散、有效信息量少、权威性低等问题,这成了整合和采集农业信息系统中各种农业信息的一大障碍。同时,齐齐哈尔市没有专门对农业信息进行采集的队伍,信息采集和处理也是一门技术,专门的信息采集与处理人员能够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和有效性。研究还发现,齐齐哈尔市没有足够的信息采集点,导致信息资源没能得到很好的整合和信息资源库中信息的缺乏,另一方面,信息不能够及时得到处理与传播,这严重影响到农业信息化的质量。同时,政府不重视各种软件的开发,没有先进的数据库,让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加工,影响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六)信息传播渠道单一

目前,齐齐哈尔市农民一般借助现有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方式得到信息服务,这也是目前比较传统的方式,虽然目前齐齐哈尔的网络比较普及,但是总的来说,农民对网络的使用率比较低,所以目前农民的信息获取渠道主要靠大家的交流、合作社的广播、电视、报纸以及政策的通知等,信息服务渠道很是单一。

三、齐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发展对策

(一)加强基层信息服务人才的培养

信息化服务的主体其实是人,所以齐齐哈尔市应该把建设一支雄厚的精通农业信息网络知识的人才队伍列为工作重心。可以建立专业的专家服务团队,其中,用专业或者学科来对专家服务团队进行分类,例如分别是农、林、牧、渔等,并且对团队成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让服务人员有规则可循,在团队确立后,为各个团队设立相应的数据库,并且设立专门的机构,让大家各司其职,更好的服务于农户。针对基层人员,可以聘请国内外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同时安排一套完善的培训机制,进行农业信息化技术、网络知识的培养,储备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并且颁布在职培训、资格认证等政策,让这些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信息化,提高信息化服务质量的同时,用专业的方式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并完善政策

在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政府一直扮演着组织管理者的作用,也是信息服务的强大支持者,主导者的角色对加快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进度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对齐齐哈尔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政府管理部门带头组织进行一些农业信息化教育宣传活动,给农户们普及农业信息化的知识,引导农户发展信息化农业。应该增强工作人员对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建立相应的信息研究机构,专门对农业信息化进行研究,加快齐齐哈尔市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者相关农业信息化活动。设立下属的农业信息协会之类的机构,由农户执行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调控职能,做到人人参与,调动大家行动的积极性,让大家体会到农业信息化带来的优良效应。政府应该制定一定的财政补贴政策,让农民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得到实惠,提高农民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好坏将对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有重大的影响,没有好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建设就得不到飞速发展,因此,不要过于盲目,应该根据各乡镇的具体需求提供必备的基础设施。应该以乡镇的信息网络为核心,整合电视机、电话、计算机网络资源,提倡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资源,提倡传统媒体与现代网络相结合的信息化服务基础设施,应该让电话、电视机等基本的设备得到普及,并且搭建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信息服务站点,在社区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将信息化服务落实到每户甚至每个人,让农民享受近距离的信息化服务。网络设施的建设水平被看做是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一种象征,我们需要结合传统的媒体与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合力建设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所以,我们一方面需要投入一定的电脑和网络设备,做好基础设施的准备,然后需要普及网络到乡镇的龙头企业,农业买卖市场,甚至到每个农户,另一方面,应该成立各种模式的农业信息建设项目,逐步普及信息网络,让信息资源得到大范围的共享,完善基层服务站的建设,利用网络设施,在各个农村服务站给农户提供信息查询,浏览等服务。建立农业远程教育基地,培训一些专业人员,在基地远程对农民进行农业信息化指导,让农民在家也可以享受农业知识的传播。

(四)加强各部门与农户的沟通

信息服务体系最终是服务于各个农户,信息服务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户的农业发展,所以只有和农户有了很好的沟通,才能知道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派相应服务人员定期下乡或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农户对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满意程度,并且对其进行整理,用于对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改善。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在信息服务站放一个意见薄或者绿色信箱,实行匿名制,鼓励大家向上级部门提意见,工作人员定期查看信息薄并根据情况对工作进行改善。

(五)整合信息资源

农业信息服务的终极目标就是提供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所以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设立专门的信息资源整理部门,对信息资源的整合进行总体的规划和指导;然后,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设立与各种信息资源相对应的数据库,让各种信息资源各归其位,避免了信息的重复;然后,政府应该重视相关软件的开发,将其运用到信息资源的整合上。

(六)扩宽信息服务渠道

篇5

关键词:广西;农业信息化服务;现状;建议

农业信息化服务是社会信息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化又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要做到社会进步,农业发展,必须信息先行。广西是我国大西南的重要省区,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业大省,且地形复杂,农业人口比重较高。受地理因素,人口因素等影响,广西农业信息服务水平相对比较滞后。提高广西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已成为促进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1 广西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1.1 广西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截止到2008年底,广西全区电话村村通率已达到100%,电视入户率为71.6%,光缆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区所有县市乡镇及大部分行政村,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广西100%的县城和乡(镇),行政村覆盖率达90%,截止到2009年,广西农村移动电话用户2000多万户。目前广西已建成100多个农业系统网站,建立涉及种业、农技推广、农产品产销、质量标准、项目管理等17个农业行业业务专网以及14个地级市农业信息网、90个县级农业信息网、700多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其中,1999年2月开通的广西农业信息网标志着广西农业发展进入了信息化服务时代,它也是全区规模最大,信息最全,辐射人群最广的农业信息服务的综合公益性网站。

1.2 广西农业信息资源使用现状

广西农业信息资源使用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1)开发使用农业专家系统等智能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农业专门知识与经验的计算机系统,广西农业信息中心建立的农业专家系统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化专家系统和抗灾减灾应急系统等模块,这些系统不仅能保存农业信息和农业知识,还能综合指导各种单项农业技术,实现高层次的农业技术集成。这些专家系统的开发为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提供良好技术支持。

(2)建立农产品信息,促销宣传的新途径。农业信息化服务不仅在生产、技术上给予农民指导,更重要的是为其进入市场打开了一条新途径,推动了农民增收。广西农业信息服务中心通过网络联接小生产和大市场,获取价格信息,扩大了销售渠道。现在广西区内的经济作物,热带水果,不仅销往周边省份,还在整个东盟地区热销,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3 广西农业信息资源使用现状

通过笔者抽样调查,统计得广西农业信息服务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图1 广西农业信息需求

2 广西农业信息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尽管广西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县级局域网建设落后,远没有达到国家30%的平均水平;农业信息中心大都建立在相对繁华的城市,信息获取缺乏动态性,对农民的信息指导缺乏针对性,从而难以调动农民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

2.2 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在现阶段,广西农业信息化服务的人员中,整体学历水平较低,专业化层次不高。尤其县、乡一级的农业信息技术人员不仅人数偏少,学历偏低,而且多数人员对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不是很精通,只懂些简单的操作和维护工作。因此,加快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信息农业转变的关键。

2.3 信息化服务内容简单

广西农业信息化服务内容简单,主要表现在注重产中的技术推广服务,忽视产前,产后的配套服务。导致广大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者不能在产前及时了解到品种信息、市场需求情况等有关信息,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结构调整中表现出来的区域布局、品种布局趋于雷同,在生产上盲目跟风,最终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

3 推进广西农业信息化服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广西农业信息化服务指导思想是以国家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和“金农工程”的总体要求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为保障,通过加强农业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广西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前文对广西农业信息服务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加大广西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计建设的力度

现阶段,广西政府应该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一个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优先扶持的重点之一,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加强信息服务硬件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重点要从省、市转移到县、乡、村,为农民提供获取信息的可靠场所。

3.2尽量使信息服务达到供需平衡

信息服务工作要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发展需求,不但要提供更多的适用高新技术、新方法,而且要把最新的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政策信息、农业教育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要加强市场信息的开发与分析,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错位”。

3.3加强地方基层农业组织和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相结合

高校、科研机构应通过创办区域科技示范基地、试验站的形式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基层农业推广部门的合作,通过农业信息系统各部门,为农民创造一个了解科技、采用科技创新、获取信息、反馈信息的平台,实现科技信息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的科技信息需求。

篇6

目前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均已开展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农产品贸易,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国家从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

(一)美国农业信息化

在美国,农场主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便捷地了解到国内外的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销售情况等相关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网上销售产品,使美国人民能够在网上顺利地购买产品,购买生产资料,查询生产技术等,这样既方便又快捷,还能够根据自己实际所需的意愿进行,避免走购买产品的弯路。美国政府全方位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大可能涉入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如信息技术应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在政府的组织、管理和投入之下,美国高水平的农业信息化不仅保障了美国农业健康稳定的发展,而且世界各国共享其农业科技信息,促进了世界农产品经济贸易的发展。

(二)德国农业信息化

德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方式是以农村为主体,从建立村庄、道路的信息系统入手,利用电脑软件来记录所属村落的每块地的规格和价值,并开发电子数据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向农户提供各类农业信息,如农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市场信息等;为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力度,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德国几乎所有学校均开设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课程,这不仅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可以使农户通过网络得到最新的农业信息。同时政府还着眼于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如农业模拟技术、计算机决策技术、精确生产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有效利用,有力地保障了德国农业信息化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了德国农民增收,达到了发展农业的良好效果,并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先进的经验。

(三)日本农业信息化

作为亚洲地区的发达国家,日本的农业信息化也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农业生产部门中,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率已达到百分之九十二,其中,农林水产省的农副产品情报中心负有向各县农协农副产品价格、产地、市场交流等情报的特殊任务。从家畜的品质、饲料配方、饲养等各个环节他们均采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分析和管理,做到管理和饲养精准、精确。近几年来,日本政府努力开发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网络信息服务接口,通过网络收集相关农业信息,根据当地地势、气候、资源等因素,构建特色农业服务网站,并不断加强农业信息利用者的技术培训和教育。日本这一模式由农产品消费者和农产品生产者共同合成,使日本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模式转变为因特网农业经济模式。这典型的农业生产转型、农村经济转轨,为世界农业生产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提供了经验。

二、国内农业信息化发展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多种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技术性研究,其中包括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随后为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开发了“金农工程”。该工程主要包括建立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外农业信息资源以及建设延伸到县、乡的全国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打开了全面开展农业信息化的新局面。政府各部门的政策、科技服务等农业信息也同时向农村延伸,电视、电话、计算机等基础设施逐步推入农村,初步建立起农村信息化的氛围。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科技、水利、气象等合作部门或独立地建立了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和培训网站。如今,我国农业从生产管理,农村从文化教育到文化生活,信息化已逐步得到普及。并且在信息化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农民获利的痕迹。

三、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一)美国模式

美国政府通过建立以政府为支撑的体系,利用政府自身的优势为国家农业信息化创造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他们以立法的形式和必要的相关政策,全方位地规范和引导农业生产发展,全力以赴力争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切身和基本收益,并努力健全政府的领导方式,维护美国农业市场秩序,保证美国农民利益,使美国农民任何时候都能够进行公平交易,公正消费,放心作业。政府实行科技信息“完全与开放”的资源共享政策,推进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和实施,使美国不论是在工业方面发展迅速,同时也使国家农业得到繁荣。

(二)日本模式

为保障农业信息化的有序和顺利运行,日本政府首先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充分和专门的研究,并制定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及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其次,利用网络优势完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该体系分两部分组成,一是由“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联合会”主办,即市场销售信息服务系统,这个系统属于国家所有;二是各种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价格行情预测系统,由日本农协自主统计数据并进行,这系统由各农协主管;这两个系统相互配合,使每一个农户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农产品价格以及生产数量,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有的放矢,确定和调整生产,使自己能够比较明晰地掌控生产。

(三)法国模式

作为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法国政府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方面独具一格,首先国家财政对农业生产大力支持,然后不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其他专业技术协会、行业组织的相关信息服务等私人部门对农民提供农业服务时也一般只收取成本费,甚至免费。整个国家主要关注服务主体。国家农业部时刻向社会颁布农业信息,如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动态、权威统计数据等;农业商会传播农业信息技术、组织专家及学者授课、举办培训班、协助经营和管理等;培养人才。

(四)印度模式

印度也是一个农业相对较发达的小国家,其农业人口较多,他们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历经沧桑,最终找到了适合本国的发展合理的发展模式。该国发展农业信息化是由中央政府主导,依靠政府的基本发展项目,获得农民帮助;政府负责项目实施,农民协助工作。并实施的“知识信息计划”,其主要目的是将信息技术服务于广大农村。该项目的前期工作由政府做,实施运行由农民完成,真正做到政府与农民互帮互助,同时又培养了一批农民信息技术人才,为国家发展农业信息化铺平了道路。

四、国内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成功模式

(一)北京模式

北京因为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始终把“整合”放在发展农业信息化最重要的位置。北京所倡导的“怀柔模式”就是在充分利用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将宽带、光缆遍布到各村各镇的各信息化点上,各信息化站点再利用无线通信网将信息和反馈到农民手里,这样就构造了一个“(无线通信网)+地网(宽带数据网)+人网(信息服务员)”有机整合的农业信息化网络环境。主要支持点:企业为主体、信息员为骨干、农村信息驿站为结点。

(二)河南模式

河南省实施的“宽带和电视机入户”模式,该模式主要基于省际卫星的功能,由基站统一接收卫星信号后,再利用网通传送,采取机顶盒技术,以电视机作为信息接收终端,通过IPTV技术实现农户的远程互动视频点播。这种模式也可以称作为“网通模式”,即利用“河南网通”或利用的宽带网络资源来传输农业科技信息等,拓宽了农民的信息视界,实现了一网多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湖北模式

湖北省最近发展起来一种新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由农民自主拨打热线电话向农业专家咨询技术和管理等信息,建立“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并以多种传输途径为补充,如自动语音、专家热线和现场农业技术指导等各种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农民提供真实的信息。这种方式效果明显,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和销售等技术和非技术问题,确保了农业技术有效实施。

(四)江西模式

篇7

1997年,在云南省民委、安徽合肥智能研究所的大力扶持下,农业信息技术开始在电脑农业DET专家系统推广上应用。2002年,与荷兰政府合作开展FCCD项目,促进了南涧农业信息化发展。2003年,省内率先开通电脑农业网站,实现农业科技上网和农产品供求信息,大大促成了以茶叶为主的产品外销。2004年,开通南涧农业信息网站,加大农业信息宣传工作。2005年,开发了电脑农业“南涧县土壤海拔查询系统”等。2006年,开展“一站通”业务。2007年,建成数字乡村网站;被农业部确定为县级网络建设示范型农业信息化示范单位。2008年,开展“农业新时空”业务;实施责任政府四项制度网站建设。2009年,改版升级南涧农业信息网;与中国移动合作“农政通”项目;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网站建设。2010年,批准实施农业部“三电合一”、云南省“金农工程”等信息化项目。2011年,实施云南省“三农通”涉农信息中国移动手机短信服务和农业协同办公平台。2012年,开展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2013年,实施政府电子政务专网专线综合办公平台等。

2取得的成效

2.1管理机构的建立

健全领导机构。1998年建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民宗局、科技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南涧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领导小组;2007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下设独立办公室,具体工作由农业局牵头组织和实施;2011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局信息中心,核事业编制3人;同时,对相关信息化工作机构和人员进行了整合。

2.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订了《南涧县农业宣传信息考评奖励办法》、《机房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信息安全责任制度》、《移动存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将责任明确到人、工作细化到人、量化考核落实到人。通过具体措施将农业信息的采编发、后台维护、网络安全、信息设备管理等纳入年度考核,保证了信息化工作正常运转。

2.3办公条件改善

一是实现了互联网办公,县农业局与中国电信租用10M光纤,下属11家单位全部开通上网业务,通过互联网开展信息工作;组建本单位局域网,实现打印和文件共享。二是加强基础建设,硬件不断充实和更新,建成简易机房1间,服务器3台、路由交接设备8套、电脑104台套等,推荐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及软件。三是实现信息专职人员可以异地无线办公,县农业局机关实现人均配置1套台式电脑、每个股室1台打印机、1台照相机等,极大地方便了信息工作的开展。

2.4工作经费落实

至2012年底,各级财政和项目专项经费累计投入383.14万元,其中,电脑农业专项经费271万元,“数字乡村”工程投入86.14万元,农业信息网等综合投入26万元。

3主要做法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争取经费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工作。通过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南涧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我县每年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内容,纳入年度农业工作任务进行考核,与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设备维护更新、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统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完善机构,强化培训,整合资源

完善和稳定工作机构,抓好人员培训,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由县农业局长挂帅,县级信息中心有专职3人、兼职2人,局属各单位兼职1~3人,每乡镇有专兼职1人以上,县级每年以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为主,乡镇以培养和稳定工作人员为主。近年来,先后选派44名骨干人员参加省州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学习,县级组织13期培训班,学员400多人次,现有专兼职信息员20多人。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业务熟悉,勤奋敬业的信息骨干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覆盖全县的农业信息工作队伍。工作中,结合电脑农业、数字乡村、三电合一、金农工程、三农通涉农短信服务、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建设等,整合了农业信息化的办公硬件、人员配置,有效减少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投入,节约资源和提高了工作效率。

3.3突出重点,为民着想,创新服务

网站建设管理和配套服务是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方式之一,我县本着明确网站平台上移,服务点下延,建设内容不拘形式,力求实效的整体思路,先后建设了南涧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电脑农业网等。围绕农民如何增收这条主线,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展网站的服务面。一是加强在百度、新浪、谷歌等知名网站的宣传,提高网站影响力和点击率;2012年共网站农业信息732条、图片590张、附件18个,农网累计访问量142万多次,独立IP访问量78万多次,获年度全省县级综合排名第22位。在专家系统、电脑农业、科技信息、自然资源、农副产品、民族事务、招商引资、数据查询、工作快讯等栏目上进行了对内对外宣传,大大促成了农产品外销,特别是茶叶产品的网络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服务效果。二是设立乡镇信息服务场所,免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无偿接待群众上网查询农业资料、产品信息,不仅满足群众需求,还提高了农民素质、更新了观念,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把信息入户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任务,以激励机制推进信息化工作。三是与茶厂、协会、经纪人等合作,辅助农业发展,开展资源交流和宣传等,农副产品信息每周更新1期,利用网络宣传农业工作每年80条以上,向农民提供咨询120次以上。通过网站建设,从中也找到了一条符合南涧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广模式,农业网络工作在逐渐形成,农业技术人员在电脑上进行信息获取,政府和农民群众沟通,网上推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存在的问题

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用水平整体上还不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也不适应农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节奏;部分领导存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技术人员不足不够稳定,广大农民上网有困难,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和范围有限。

4.2发展建议

篇8

近年来,涪陵区除了打造好区乡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涪陵区还先后开通的信息服务方式有:农信通,农民每月仅花2元钱就可以拨打网内电话200分钟,同时还可通过手机上网查询农业信息,目前,全区农信通用户已突破15万户。农业服务热线的建设实现了专家远程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病虫害的防治,降低了农业信息化的服务成本,节约了服务时间,从而有利于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农业信息“村村通”工程,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分季节、分农时坐客解答,通过调频电台以定期滚动播放的方式将农情信息和农业实用技术送进村、送到户,让农民朋友在茶余饭后就能通过村上的高音喇叭时时了解农情信息和农业实用技术,多途径解决信息的进村入户问题。相比于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农信通、农业服务热线和农业信息“村村通”工程3种服务方式更有利于农民获取信息,可操作性更强。

2农业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涪陵通过农村信息员专项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以及“金农工程”等项目培训农村信息员近1600人次,为全区各行政村平均培训农民信息员约4.2人次,通过培训,增强了农民收集、利用和相关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全区农业信息化服务的软件水平。

3存在问题

3.1农业信息化基础薄弱

近几年来,尽管全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建设范围主要限制在部分有条件的乡镇、村(居)开展农业信息化区乡村三级示范建设。因此全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未遍及整个农村基层面,更未达到全覆盖。同时,由于全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占整个农业投入比例较小,以及偏重于城镇化信息建设的投资,造成了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截止2011年底,全区农村固定电话家庭普及率仅40.7部/百户,尽管全区接通宽带乡镇的比例为96.5%,接通宽带的行政村的比例为80.5%,但电脑普及率仅为12.7台/百户。农民获取信息还是主要局限于像广播、电视、报纸等这样的低层次媒介上。因此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导致了农业信息技术无法有效传播,信息服务质量较低,为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3.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动力不足

尽管涪陵区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但全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以分散经营的农户为主,即使农民是信息的提供者和需求者,由于其对市场信息微乎其微的影响而失去提供和获取信息的动力,往往被动地接受各种市场信息,影响了全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3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率低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逐步发展,全区农业信息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绝大部分信息掌握在区乡两级政府部门手中,且分布在不同的行业、部门的网站和各类系统中。从而导致了资源系统间缺乏共享机制,重复建设、浪费现象严重,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3.4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信息专门人才匮乏

全区目前已培训各类农民信息员1600人次,但这些农民信息员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达不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涪陵区长期以来对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投入相对较少,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远落后于社会需求,特别是高层次农业信息人才匮乏,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缺乏、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全区农业信息建设的主要因素。

4涪陵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4.1政府主导,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

由于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具有明显公益性的性质,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相关机构、企业参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政府还要充分发挥其管理和协调作用,加强农业信息化规划与信息标准化建设,强化对农业信息资源的监管,提升信息资源的运用效率,杜绝信息误导事件的发生。

4.2整合现有资源,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涪陵区存在多部门、多行业都在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应当成立区级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全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同时整合现有农业信息服务资源,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目前该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6部/百人,因此利用手机终端来实现农业信息快速有效地传递,是提高农业信息综合利用的途径,尤其是将农产品生产管理、质量安全、市场交易信息作为重要平台加以打造。

4.3加大力度培养农业信息化实用人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