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辩论的基本要素8篇

时间:2023-07-20 09:21: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辩论的基本要素,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辩论的基本要素

篇1

(一)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构成合作活动的前提。作为大学英语这一门课本身,开展合作的前提还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特别强调如下几点:

1.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在英语小组活动中,大家要共同参与,有的同学可能英语基础极差,如果同学之间不相互关照,他就有可能逐渐地对小组活动丧失信心。

2.相互促进,积极交流。合作活动不仅是师生之间,还应是生生之间,通过交流传递知识有效途径,同时交流活动本身还可促进口语能力的提高。

3.高度责任感。每一位活动的参与者都要以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精神,认真地参与每一次活动,如果流于形式就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4.良好的交际技能与应变能力。合作活动不仅能促进口语能力的提高,要使活动能开展下去还有赖于参与者的交际与合作能力。

(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

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尤其是学生的交际能力的进步方面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1.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讨论既能调动学生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的积极性,又能训练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围绕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与课文有关的讨论话题。可争论的话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就觉得越有话可说,参与的热情也就越高。如在讲授《新编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五单元“Money”一课前,给学生们提出几个问题:①“你上学的费用来源是什么?”②“对每个月的开销你是如何预算的?”③“如果你有一百万,你将如何支配自己的钱?”等。最后,各组选一名同学作为代表阐述自己组的观点,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出疑义或争辩,在讨论第三个问题时,因为有的同学的回答非常有创意,想象力丰富,课堂里笑声不断。这样一来,不仅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而且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了很好的热身。

2.课堂合作会话练习(Dialogue Exercises)。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些英语小故事、幽默、小笑话,或在正式讲课前5-10分钟安排“课前几分钟报告”(Oral Report:当天的天气、学习课程、班级记事、新闻报道和名人故事)的课堂会话练习。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听说能力。有一个男同学上课从来不敢发言,甚至被叫到读课文都说“Sorry”。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他和几个英语口语相对较好的同学一组,大家一起帮他努力,开始一段时间每次轮到他做“Report”时,他都非常紧张,甚至要求一定要照着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念给大家听。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己经可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小组合作学习能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差生也能重新找回自信,跟上班级的教学进度。

3.课堂辩论(In-class Debate)。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可运用思辨情境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辨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大脑思维。例如,在学完《新编大学英语第四册》第四单元“Holiday(节日)”时,有一个巩固练习,题目是“春节是否应该继续?”教师让学生们采用辩论的方式来完成这个活动,在辩论过程中,女生发言口齿伶俐、反应敏锐,男生则思维严谨、辩论清晰。这样,同学们在愉快、思辨的氛围中主动建构对语言的理解,不仅迅速掌握了语言知识,还充分锻炼了自己的辩论和思维能力,其英语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蔡慧萍等.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初探

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通过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来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我们平时惯用的教学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多,更新颖的方法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文史结合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些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1.引用古典诗歌。在讲东汉连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时,我引用当时诗人王粲的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通过这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那种凄惨的情景。我国的古典诗歌,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用于课堂教学,很能拨动学生心弦,激感,“寓情于理”,“以情动人”以达到以诗证史的理想效果。2.史学、文学与音乐三者相结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在讲授唐朝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时,我用音乐的形式,把这首诗唱出来,让学生感受这三者的美妙之处。3.史学与美术相结合。

二、对抗式讨论法

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

四、历史故事法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是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

五、多媒体法

电化教学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现力,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多媒体手段教学是历史教学教改中的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方法。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为了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具体,为了让学生能将具体感知转化为抽象思维,.利用图表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的理解。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多项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

六、点面交叉法

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的历史时,结合2008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圣火在法国巴黎被抢事件,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俗话说:“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七、讨论法

篇3

【关键词】点面交叉 教学线索 借鉴 历史 运用

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

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一自由争论一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历史课的抽签提问法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步,老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能引起学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

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一个学期要保证每个学生被抽中2—3次,至少要抽中1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和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座标。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公元1—2世纪,西方有个罗马帝国,东方有个东汉帝国,不同的是前者是个奴隶制帝国,后者是个封建制帝国。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篇4

[关键词]体系团队培训计划

公共演讲是一项世界性的社会活动,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与文化意义。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公共演讲可以追溯至4500年前的埃及。在其他文明古国如印度与中国,公共演讲的作用也受到充分的重视。在古希腊与古罗马,公共演讲的意义重大,如同史提芬・卢卡斯教授所指出的,“在教育与城市生活中,公共演讲扮演者核心角色”。[1]无论是雅典城邦公共讲坛上梭罗的演讲,还是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抑或是西塞罗在元老院发表的演讲,都证实此言不虚。随着历史的沿革,公共演讲领域中英才竞起,各领,如圣・奥古斯丁、弗朗西斯・培根、温斯顿・邱吉尔、富兰克林・罗斯福、马丁・路德・金、巴拉克・奥巴马等。这些杰出的演讲家们通过自己精彩的演讲改变了民众的思想与行为,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演讲成为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更是我国大学生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多所大学都已经开设了“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并且由教育部,《中国日报》社主办的“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演讲赛与“二十一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赛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富有影响力的全国性赛事。

要培养优秀的英语演讲选手, 关键在于构建优良, 高效的培训体系。目前我国英语演讲培训的最大缺陷正在于此。大部分高校的培训体系都不够完整,普遍表现出散乱,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弱点。本文立足于长期的英语演讲比赛指导实践经验,试图探求英语演讲与辩论培训体系构建的科学,高效方式。

一、英语演讲与辩论培训体系中团队的构建

英语演讲与辩论培训体系的基本构件由指导教师团队, 接受培训的英语演讲与辩论选手, 培训计划组成。

英语演讲与辩论选手在培训体系中举足轻重,因为选手们最终的表现直接决定着培训体系的成败。在培训体系的构建中, 关于英语演讲与辩论选手的工作主要有选手的选拔与培训两个方面。选手选拔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为直接考察。指导老师在实际英语演讲与辩论教学中考察所有班级中的同学,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以及对考察对象在课程学习中各项表现进行基于具体数据与记录的综合评估,从而选出脱颖而出的比赛选手。其二为通过各层面的演讲与辩论比赛进行选拔。在高校内部常常会由演讲与辩论协会或社团,抑或由各院部学生工作系统所组织的各班级,各年级,或是院部级的英语演讲与辩论赛。这些比赛是广大同学锻炼自己,挑战自己,提升自己的良好机会。其特点是参与性强,参与面广,指导老师可以通过对参赛选手在各项比赛中的临场表现,考察其在比赛压力之下表现出的基本语言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肢体语言, 以及个体气质与气场。相对于前一种选拔方式,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在较短时间里选拔出合适的比赛选手。此外,由于演讲与辩论比赛中强烈的实战性,通过这种方式选的选手往往更具有针对性。通过课堂教学考察而选的选手可能具有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但关于演讲的综合素质却不见得非常突出。当然,最优秀的选手通常是综合两种方式之所长而选的。

除比赛选手的选拔之外,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也是演讲与辩论赛培训体系中的重中之重。首先,指导教师应该以团队的形式存在。团队一般以2-4人为宜,至少应该包含一位外教。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必须遵循几个原则,其一:团队成员首先应该具备敬业精神与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的核心是高度的责任感。由于英语演讲与辩论的指导工作都需要利用一般教学工作之外的时间,常常都是利用夜晚,或是周末的时间,这意味着指导老师需要付出宝贵的休息时间,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何之余全身心投入指导工作;此外,指导老师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收集资料,分析种种素材,思考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没有真诚的敬业精神与奉献精神,这些工作都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其二:指导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各种知识的积累,以及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由于英语演讲与辩论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指导老师的知识丰富程度,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水平直接决定着其在英语演讲与辩论培训中的指导水平。因此,在考察选定指导老师期间,要将这一因素予以重点考虑。其三,指导教师团队应该具有合理的结构。所有指导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英语演讲与辩论比赛的实战资历。参加过各种比赛,尤其是全国性,乃至于国际性比赛的指导教师所获得的阅历对于选手指导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对于培训思路与计划的拟定,对于临场指导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此外,指导老师团队应由中国教师与外籍教师联合组成。中国教师对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学生的文化背景与教育背景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这对于指导工作非常有意义;外籍教师语音纯正,在帮助选手提升语音纯度,提高口语能力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他们对于西方文化有着较深的了解,这可以提供指导工作中的一个新视角。在具体的指导工作中,要努力达到“中西合璧”的境界,将中国教师与外籍教师的智慧结合到一起,形成合力,妥善处理由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分歧与争论。

二、英语演讲与辩论培训体系中培训计划的制定

构建起英语演讲与辩论培训的指导教师团队及选拔出优秀的选手之后,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制定与执行培训计划。培训计划中应确定培训目标,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几个方面。第一方面为培养目标:英语演讲与辩论培训的最重要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最提升选手的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努力培养出优秀的选手;其次,在这一终极目标的前提下,其次要目标是夺取各项重要英语演讲与辩论赛的冠军。以国内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为例,针对此项比赛的重要目标即是夺取全国总冠军,而在“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中,其重要目标就是夺取全国冠军,乃至于之后的世界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冠军。夺取最高荣誉是证明选手与指导老师能力的重要参考,也是鼓励选手进一步提高的有效方式。第二方面为培养模式,值得重视的是可持续性培养模式。所谓“可持续性”,就是指演讲选手的选定与培养是连续性的, 梯队性的。目前,一般的培训模式都是从本年度的比赛要求出发,选取本年度所需要的选手进行培训。实际上,高水平选手的产生需要长时间的专业知识与阅历的积累,心理素养的提升与体悟更是如此。因此,采取可持续性的培养模式,就可以从选手入校开始,进行考察和选拔。选的选手与已经加入团队的选手一起学习,训练,实战演练,以及观摩多项比赛。这样,所有的选手都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专业的培训,都可以获得充分的空间进行积累与提高,从而使得选手的专业潜能与心理潜能得到全面,深入的挖掘, 最终达到培养出高水平选手的目标。以获得2010“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的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选手彭培根同学为例,他正是受益于可持续性培训体系而取得长足进步,并获得优异的成绩。指导老师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对他进行了综合性的考察, 根据他在一年级口语测试及新生英语演讲赛中的表现, 指导老师认为他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于是将他纳入演讲与辩论培训团队。在一年级与二年级阶段,他虽然不是参赛选手,但与当年度的参赛选手一起训练,从自己的训练体验中,从其他选手的成长过程,从老师对其他选手的指导与点评中,他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此外,通过观摩其他选手的现场比赛,他获得了重要的比赛现场体验,这帮助他提升了自己临大赛时的心理素养。在其成长过程中, 彭培根同学先后观摩了2010年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2010年“二十一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赛湖南省赛区决赛,2011年“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赛。这些观摩使得他受益良多。当他成为正式的比赛选手时,这些前期的训练与积累为他能力的飞跃与内心的顿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时,后续梯队的后备选手已经被选,与彭培根同学一起接受训练。这样就实现了英语演讲与辩论培训的多梯度,可持续发展。

此外,培训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块是确定培训内容。一般而言, 英语演讲的培训与英语辩论的培训内容大为不同。就英语演讲而言,其培训内容主要可分为英语口语练习,英语即兴演讲练习,已备演讲练习,现场问题回答练习,以及针对不同比赛及比赛的不同阶段而设置的针对性练习。关于英语口语的练习主要是为了提高选手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其具体的训练方法主要有语音训练,英语角活动,口语话题训练,口语陈述等。这些训练能够极大地帮助选手提升口语能力,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做好英语演讲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一位优秀的英语演讲选手一定具备出色的口语表达能力,尤其是具备在面对巨大比赛压力时,以及在面对来自各个领域,各个专业的话题时仍然能随心所欲,脱口而出地进行表达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这一方面,外籍教师可以发挥相对突出的作用,他们纯正的语音与语言表达方式与风格都对选手的口语能力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二,已备演讲练习。一般而言,英语演讲比赛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已备演讲,即兴演讲,现场问题回答。其中已备演讲与即兴演讲所占的评分比重大致相同, 回答问题相对次要。关于已备演讲的培训主要涉及演讲稿的撰写与已备演讲的呈现。关于这一问题卢卡斯教授已经在其专著《演讲的艺术》作了详细,深刻地阐述,本文不再累叙。只是其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对演讲题目的理解深度直接影响演讲稿的精彩程度。在培训中指导老师应该首先对演讲题进行谨慎,深度思考,尽量从最深的层面,以及从独特的角度对演讲题进行综合考量,并形成明晰的观点与看法。然后,根据这一理解,指导老师再对选手进行启发与指导,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选手加强对演讲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即兴演讲的培训是演讲培训的重点之一,也是包括卢卡斯等著名学者所较少论及的方面。“即兴演讲(impromptu speech),顾名思义,就是指临场的,毫无准备的演讲。”[2]本文认为,提升即兴演讲能力的最佳方式是实战式训练,即完全按照正式比赛的要求,严格遵循比赛的要求而进行即兴演讲的训练。一般而言,正式比赛的即兴演讲只给与选手五分钟的准备时间,之后要求选手完成2-3分钟的演讲,并回答一至两个问题。因此在演讲培训中,也应该严格按照比赛的模式,展开训练。这一方面能提升选手在压力之下发挥水平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帮助选手适应比赛的节奏与氛围。此外,训练中选题的多样性至关重要。所选的即兴演讲题应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保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的选题也要做到深浅有致。第三方面,要进行长期,有计划的即兴演讲训练。这是因为即兴演讲能力的提升需要有一个仔细打磨的过程。正如同柯妮吉・普森教授(Connie Gibson)所言,这种打磨的过程就如同打磨一块块璞玉,使其熠熠生辉一般。[3]指导老师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慢慢帮助选手提升极短时间内的解题能力,组织演讲框架的能力,在所定框架内确定主体观点并围绕观点展开逻辑思维,组织论据的能力,以及在演讲台上发表演讲时所涉及的表达能力与肢体语言能力。最后一方面,对于即兴演讲中的评委问题,要指导选手掌握正确的策略。其关键点在于,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其实也是一个袖珍型的演讲。虽然语气与风格可以稍微生活化一点,但对问题的回答仍然应该具备基本观点,主体框架,以及在此框架内所展开的论述。由于时间限制,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把握合适的度,既做到观点清晰,论述充分,又能够做到不显累赘,不会超时。

总体而言,构建英语演讲与辩论培训体系对于该项事业至关重要。其中构建指导教师团队与选手团队是人力资源方面的储备,优秀的团队是成功的基本要素。此外,英语演讲与辩论培训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是成功的另一基本要素。其中分别涉及已备演讲、即兴演讲、回答问题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应该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展开长期而有效的学习与培训。通过构建优秀的英语演讲与辩论培训体系,能够帮助广大同学,尤其是比赛选手在长期、高效的机制中稳步提升自己的英语演讲与辩论能力,并逐渐形成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系2011年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英语演讲与辩论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1〕315号)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Stephen Lucas,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y,2008,p.6.

[2]宿玉荣,王帆,范悦编著,《英语演讲比赛参赛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105页。

篇5

一、提高教学效果

迫于课时紧张的压力,我们总是在寻求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学案教学”能够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减少学生分神的机会。首先,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人学习活动。其次,省去了教师在黑板上大量板书和学生抄题的步骤,留给师生更多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可以扩大课容量。第三,便于学生记笔记,便于学生查阅和复习。学生透过学案,可以清晰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份学习活动提纲。第四,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厂知识,又学会了学习。总之,“学案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它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

二、如何实施“学案教学”

一份完整的学案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1、明确学习目标板块。教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通过了解知识结构来实现的,应在学案上明确体现,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去落实。而能力与德育目标除提出要求外,需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师生具体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来培养与体现。

2、明确重难点板块。知识的重难点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疑点,又是启发学生思维、教学生“会学习”的最佳切入点。“教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出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向老师质疑,从而在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并在逐渐引导学生找到“会学习”的切入点的同时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置自学提纲、思考题板块。这是学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可以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较为详尽完整地把握学习内容。

4、设置整理知识结构板块。能使同学们形成一个较小范围内的知识框架,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

5、设置巩固练习板块。这也是学案中的基本要素,可包含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创新型、讨论型等多种多样的题目,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作为课堂内容及例题讲解后的巩固训练,以检验所学知识,培养多种能力。

6、设置讨论题板块。此板块主要设置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综合问题的讨论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接触高考。

7、设置自我反思小结板块。主要由学生来总结所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心得、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等,以便及时总结得失,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帐人。

三、严格管理,检查学案

老师要每天检查教学案,严格管理,每周、每月督促学生及时装订,妥善保管,作为复习的重要依据。因为有相当—部分学生由于初次接触学案,又不是常规试卷,往往不加以重视,经常出现不完成作业或弄丢的现象。所以教师应严格管理,从开始就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四、课堂实施,利用学案

1、基础知识的助学与检查:强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U币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教师可采用提问等方式,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可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加以启导和推广。

篇6

一、研读教材,深入感知

教材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只有牢牢地抓住了教材(课本),将教材中的脉络整理清楚,才可能将教材中零星分布的不同知识点加以重新整合、分类。教材是经过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字斟句酌、推敲琢磨出来的,其语言十分凝练精粹,添一句则嫌多,删一句则嫌少。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其放在教材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样,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单独抽出来作为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考查。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最值得强调的就是对基本史实部分的记忆和掌握,因为只有在熟练地掌握基本历史材料之后,才不至于产生混淆。在历史学科中,需要有着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在其中又以时间的逻辑顺序为重点和核心。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大多数主题内容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例如,假设我们想进行“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那就要求我们对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朝代更迭有个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而在进行史实积累的时候,又要求我们能够抓住历史线索,比如利用我国经济重心的变迁线索来串联整个史实。又如,在进行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中麦哲伦、哥伦布等几位航海家、探险家的经历对比,我们可以各航海路线为线索,对历史上的几支探险队伍的航海行程有基本的了解和大致的掌握。所以,高中历史主题式的学习是建立在熟知史实的基础上的,需要有大量的历史知识储备作为支撑。

二、凸显重点,提纲挈领

课堂教学实践最忌讳的便是没有重点,东拉西扯,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云山雾罩,不知道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究竟是不是考查范围内的。长此以往,便会让学生对教师的能力产生怀疑和否定,最终将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因此要求教师备课的时候在教学设计或教案上清晰地标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熟知重难点,可以有效提高备课的质量,使教学设计的内容、时间安排和教学方法科学合理、重点突出。

教师在历史主题式教学实践中,更要注意凸显教学重点,给学生以不断重复的强化记忆,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商业的发展》一课的实际教学时,要清楚地知道本课的重点就是获取中国古代社会中与商业发展相关的内容,从而得出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大致脉络和框架。而对于课本中作为课外延伸知识的货币的介绍,只要求学生能够抓住线索、有所了解,将所学知识联系成网络,不作进一步地熟练掌握和记忆的要求。清晰地凸显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三、课外延伸,自主探究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传播,“减压减负”已经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核心。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课时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环节都能有所兼顾,取得更理想的成绩呢?经过探索教师发现其有效办法就是回归到课改本身,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的范围和时间自觉地延伸到生活中去,利用课余时间扩充自己的阅读面,不断积累历史知识,对学习和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达到新课改中的“自主学习”要求。

篇7

关键词 地理教学 课堂模式

初中地理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利用错误资源,引导自主学习

“错误”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它是学生对地理教材内容认识不正确、不全面的体现,是学生学习地理过程的真实反映,因此,“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教师若能正确处理这些“错误”,学会利用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错误”进行教学,就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掌握的更牢固。

在讲授“地图上的基本要素”时,我就采取让学生“尝试错误”的方法,在没有学习之前就让学生绘制教室平面图,根据学生绘图中的错误展开教学。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教室,然后将它绘制在平面上,画完后,收集学生的作品,从中选择一些代表性的“作品”,用实物投影放出来,(没有投影的就进行传阅)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学生所画的平面图不同?(如大小不同、表示的符号不同、方向不同)。接着,从学生绘制平面图中出现的“错误”,导入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最后让学生再绘制一幅规范的平面图,进行比较。学生很快掌握了地图三要素和它的含义、用法。并真正学会了读图、绘图。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联系生活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些与他们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联系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去,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讲授“世界人口问题”时,我就密切联系生活,通过学生计算,教师设计疑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时,我在大屏幕上出示“算一算”:

1.分苹果:(1)我班现有50人,有100个苹果,平均每人最少分几个?(2)假如我班人数变为20人,平均每人分几个?

2.分任务:(1)现有1000块砖头的任务,我们全班50人都参加,平均每人最多搬多少块?(2)假如我班只有20人参加,平均每人搬多少块?

学生很快就把答案算出来了,并踊跃发言。接着我提出问题:“根据以上计算,请同学们想一想,人多了好呢?还是人少了好呢?”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学生开始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我根据学生观点的不同分成了两大阵营,让他们开始了营内的合作交流,并准备阵营之间唇枪舌剑。

同学们都能运用实例进行辩论,思维活跃,表现出色。此时我又将上一道题进行延伸,让学生计算:①100个苹果不变,现在一班50人,二班52人和我班的人一起,那么平均每人分几个?②1000块砖的任务不变,结果由于特殊原因,只有10人参加劳动,那么平均每人搬多少?同学们很快就把答案算出来,也发现了问题,人一下子太多,苹果不够分,人一下子太少了,搬砖的任务太大。

生活即教育,教学中,我们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中,这样不仅会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更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营造出活泼、欢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创造。

例如:在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自觉的以“问题”为线索进行合作探究。老师就创设一个目前学生最感兴趣的情境:“十、一”黄金周就要到了,你们的爸爸打算利用长假带你们到有“北极村”之称的漠河镇去游览,顺便还可以领略一河之隔的俄罗斯的风光。而你的妈妈国庆期间却很忙,要到海南开会。听说漠河比中山冷,海南又比中山热,这下很快就到黄金周了,爸爸妈妈却不知带什么行李好?你们认为呢?为什么?

本课的重点问题出来了,学生们也很自然的议论纷纷,七嘴八舌。很快各种各样的答案出来了,每个人对对方的结论都有迷惑和惊讶!这时老师就送给学生每人一个“法宝”,让地图来帮我们一下吧!请同学们读图,利用图中的信息进行判断!看着地图,有些学生呆了,图中并没有提供我国10月的气温信息,怎么办?自己又想解决问题,自然的开始了分组讨论交流探究,并进行分组汇报。

结果得出:海南一月的平均气温在16℃以上,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28℃左右,气温的年较差为10℃,每个月的气温约差1℃,所以10月的平均气温大约是25℃,所以妈妈就带夏装、泳衣、防晒和防雨用品。同样的方法,漠河国庆期间的气温大约是5℃左右,所以爸爸带的行李重很多,有厚一点的毛衣和毛裤,还要带轻便的棉衣。

最后老师播放去年国庆期间的天气预报,让学生注意这两个地方的气温,数据和他们推断的基本吻合。学生很开心,又很有信心,继续探讨1月和7月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篇8

关键词 历史 教学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历史学科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肩负着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的重任;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公民人文素养的重任;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任。作为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教师,要真正做到把课改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就要用心的去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起来!是什么原因让历史一个充满科学性,综合性、人文性的重要学科的处境如此尴尬呢?我们不否定中考、高考这种评价制度带来得社会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做到了让我们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呢?带着这种疑问,笔者重新走进了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喜欢体验、参与、探究的历史课堂,更喜欢课堂中为他们提供满足这种感受的学习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应注意到: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所谓知识串联,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也让学生在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学生掌握史识和运用层次方面的学习方法。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老师想要建构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亲切的语言感动学生,用饱满的情感去感化学生。另外,教师还要理解学生的心情,宽容学生的小错误,耐心指导学生,循循善诱。当学生取得可喜成绩时应为他们欢呼,一起欢呼成就,一起分享成果。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夸奖他们:“你学习悟性真高!”、 “你的口才真好!”等,对待学困生,要总是充满诚心、耐心,悉心辅导他们、激励他们,“你一定能取的好成绩!”“你很有潜力,要有耐心”等话语慢慢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感知老师就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在课堂学习是轻松愉悦的,感知课堂是他们的地盘,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课堂就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是平等的。点燃学习火花,拨动学习心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旦对事物产生兴趣,那么他就会始终目标专一,学习也就较为持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学生只要对事物发生了兴趣,学生就会高度倾注学习,从而为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思想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会学,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源地。

2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撞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他们的创造潜能。如果学生的创意思维超过了教师,教师更应虚怀若谷、积极鼓励,协助学生的思维成果日趋成熟。

3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摹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促进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4扩大信息输入的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