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8篇

时间:2023-07-19 09:28: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

篇1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16-02

一、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源起

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设5 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2和2013年分两批开展原有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遴选工作。现2 659门国家精品课即使全部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和2015年还有近2 500门课程可以跻身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行列,是高等院校精品课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目前,黑龙江高校精品课建设在全国仍处于平均线以下水平,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 659门中,黑龙江省仅有76门,占全国的3%。特别是在农林经济管理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尚未取得0的突破,农林经济管理类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处于空白,与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优秀农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东北农业大学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而且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热情,对实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这门课程对其他涉农专业学生的作用也很突出,有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但是由于教学计划和学时数的限制,学校只将农业经济学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为必修课,在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设为选修课,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开展自主学习模式下“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学课程的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使农业经济学课程完成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不仅可以鼓励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还可以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网络课程资源,涉农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农业经济学课程,通过习题训练等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作为社会学习者的农户、农业企业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资源了解一些相关应用知识,如农产品期货买卖、农业合作社等,使课程特色鲜明、实用性更强,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

二、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资源

全程教学录像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指标,教学录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录像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关键。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教学录像要按教学单元录制,声音和画面要同步,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采用mp4格式。目前农业经济学18个教学单元,在课程教学录像内容方面,应注重农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系统化,同时,面向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加入讲课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增加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内容,尽可能使用实际数据和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如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涉农部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专业期刊、专业网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并注意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学术观点以及尚无定论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具有理论前沿性的观点,以打破学生过去长期形成的唯一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其创造性潜能尽量地发挥出来。

(二)修改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辅助材料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教材的要求是选用国内或国际一流同类院校的经典教材或规划教材,目前,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教材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作为农业院校经济管理学院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农业经济学教材建设明显相对滞后。现在使用最多的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3部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内容更新慢,侧重于某些农业经济问题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总结,缺乏从经济学视角解释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对教材要进行修改完善,在已有规划教材基础上加入两部分内容,使农业经济学授课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即用经济学基础知识解释农业经济问题,一部分为介绍国外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一部分以专题的形式讨论农业经济基本理论。

教学辅助材料内容涵盖课程的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课程指导、电子教材、作业习题、试题库、典型案例,重点难点、前沿专题等内容,以学生阅读为对象,这些内容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结合课程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

(三)创建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网上互动

通过创建农业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互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而是以其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提供可能。农业经济学网络资源系统应包括以下活动:自主学习、资源共享、师生交流、信息公告,在线批阅、后台管理等功能。主讲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传、下载教学资源,以达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方位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建立教学网络互动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把课堂延伸到互动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答疑。由于交流信息的公开,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此外,由于网络的特性,师生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时间分配上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在农业经济学网站中设置信息公告部分,用于及时向学生传递课程信息,如交作业的时间、考试的时间和地点、课程安排的调整等信息。通过教学网络互动系统,学生可及时地将作业上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批阅,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节约师生信息传递的时间。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考评

为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引导学生适应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对教学考核方式进行创新。由现在单一闭卷笔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考试模式,分散成绩的构成,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努力探索口试、案例分析、实践报告、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问题情境等多种考试形式,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三、 结束语

通过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更新和优化教学资源。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对能反映现有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进行更新和优化,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和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二是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更新完善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是丰富和完善的教学内容。经过建设,形成能够涵盖农业经济学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特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四是融入最新的实践教学成果。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断更新,融入最新的教学成果,前沿、热点问题等内容,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2011.10.

篇2

璧山县常住人口为6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65万人,占总人口的54.14%。耕地面积为25153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6亩,比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一半以上。要使有限的农业土地充分发挥增收潜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精品农业成为璧山农业的最优选择。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璧山县农业主管部门确定了大力推进精品农业的发展战略。

为推进精品农业建设,璧山县把发展“三品一标”作为重点工作,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精心组织,优化服务,创新思路,狠抓落实,走出了一条发展精品农业,引领农业品牌化、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之路。据了解,“璧山儿菜”、“璧山葡萄”均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璧山县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个,无公害农产品27个,绿色食品12个,获重庆市名牌农产品3个;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4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5家,带动农户4.9万户,占璧山总农户的29%,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23亿元,销售收入38亿元。

据璧山县农委主任欧文礼介绍,近年来璧山县大力倡导发展精品农业,运用先进科技提升传统农业,生产出一系列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农产品。重庆原蔬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纯天然沙培豆芽每斤售价8元,是普通豆芽价格的5倍,盆栽蔬菜售价15-28元不等,堪比花卉;重庆漫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葡萄卖到了每斤40元的高价,是常规葡萄品种价格的8倍,5千克装的橡木桶装红酒售价888元。

通过狠抓精品果蔬基地建设,璧山荣获“全国无公害果蔬十强县”称号。2013年,璧山蔬菜播种面积达29.8万亩,产量达63.5万吨,同比增长10%。璧北10万亩蔬菜基地被科技部评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依托良好的葡萄产业发展基础,璧山被授予“重庆优质葡萄之乡”和“中国葡萄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县”的荣誉称号,璧西万亩葡萄风情园被批准为“重庆市首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打造精品农业,首要步骤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就是要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有了产业的支撑,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在璧山县农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下,重庆原蔬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巴将军古老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市漫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有志于发展精品农业的龙头企业相继落户璧山,成为璧山打造以蔬菜、葡萄为主导的精品农业的主力军。作为璧山精品农业的典范,先一步行动起来的龙头企业在精品农业这条路线上尝到了甜头,他们的成功也为璧山县未来大力倡导发展精品农业提供了借鉴和样本。

原蔬味盆栽蔬菜打造小规模高效益典范

重庆原蔬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和销售盆栽蔬菜为一体的农业企业,其蔬菜基地位于璧北十万亩蔬菜基地核心区的八塘镇,只有30几亩地,共40几个大棚。

也许不知情的人会猜想,“一个现代农业开发公司,这也算?流转土地面积超100亩、200亩的种植大户比比皆是,一个公司连个大户也比不上。”仅仅以规模是否宏大来衡量一个现代农业企业显然过于狭隘了,精品农业的题中要义乃在于这个“精”字。重庆原蔬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大强告诉记者:“从2012年5月基地建立之初,原蔬味就确定了走精品盆栽蔬菜的路子。我们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蔬菜生产技术,以有机型无土栽培方式为基础,运用生物、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利用有机肥、生物菌肥、光肥、气肥、磁肥来调节植物生长。”

原蔬味盆栽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和化学生长剂,产品达到国家有机食品NY/ T655-2002标准。正是因为严格按照有机标准来生产,所以其盆栽蔬菜售价是普通蔬菜价格的数倍。胡大强告诉笔者,基地上产出的盆栽蔬菜主要走高端超市路线,目前在重庆新世纪和麦德龙等超市的多个门店都设置了原蔬味盆栽蔬菜专区。小盆售价15元,中盆售价28元,尽管跟普通蔬菜相比,价格不够“亲民”,但是在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挥之不去阴影的今天,愿意花钱买放心蔬菜的顾客可真是络绎不绝。

原蔬味盆栽蔬菜品种多达30多个,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生态沙培豆芽,这也是投入最低、产出最高的一款盆栽蔬菜。普通豆芽售价偏低,市场价稳定在1.5元每斤左右。“我们的沙培豆芽在超市售价为每斤8元,是普通豆芽售价的5倍,但是销量却很好,因为市民能亲眼看到豆芽是在纯天然的沙和水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现买现摘,完全放心。”胡大强介绍,目前,单个门店每天盆栽豆芽的销量能达到100多斤,销售额在1000元左右,而每斤盆栽豆芽的培养和运输成本不过1元多,盆栽豆芽毛利十分可观。

笔者在原蔬味基地看到,除了盆栽蔬菜之外,盆栽水果、盆栽香料和盆栽中草药等多个类别的盆栽作物也是应有尽有。盆栽水果多销往别墅区和私立幼儿园,盆栽香料主要销往生态酒店、西餐馆。原来,超市直营并非是唯一的销售通道,这两年胡大强已经逐渐打通了多条销售渠道,而产品所到的终端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高端。

“一亩地产出一二十万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对于盆栽蔬菜的前景,胡大强表现得信心十足。和传统蔬菜亩产值只有几千元相比,数十倍营收的差距,盆栽蔬菜可谓将精品农业高效益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巴将军黑色作物产业化生产成就黑色王国

近年,黑色作物的营养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养生火锅起家的重庆巴将军集团也将目光锁定到了黑色作物上。

2009年,巴将军集团与璧山县政府签署投资协议,成立古老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在璧山大路镇古老寨打造120亩黑色作物示范园,建立占地6500亩的“中国黑色作物种植示范基地”,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重庆甘薯研究中心、重庆农科院等单位联手在此开发黑色作物种植和深加工产品。与常规作物相比,黑色作物在营养和价格方面都有较大优势。黑色作物营养价值普遍较高,被人们当作养生佳品。以黑玉米为例,其所含粗蛋白和赖氨酸比普通玉米高80%,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铁元素。在超市,黑玉米价格比一般玉米高2倍,黑米售价在10元左右,是珍珠米价格的3-4倍。

由于实力雄厚,产业链完善,成立之初,重庆古老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即被认定为重庆市龙头企业,基地杜绝采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合成材料,严格控制土壤、水和空气中的重金属含量,其出产的紫薯、黑玉米、黑土豆、黑花生4个黑色产品均获得了有机产品转换认证证书。

经过5年的品种选育和试验,基地黑色粮食作物育种和栽培都取得了不错成绩。2013年,通过统一发放种苗,统一培训栽培技术,基地带动周边1000多家农户加入到黑色作物的种植当中来,基地黑色作物总产量超过100万斤。

2013年开始,古老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大了黑色蔬菜种植力度,黑色苦瓜、黑色辣椒、黑色胡萝卜总产量达到了40多万斤。“这还不够,去年黑色辣椒只种植了10几亩地,今年我们计划扩大到100多亩。”古老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凡说,显然,他对蔬菜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根据人们的种植经验,黑色作物本身固有的弊端也很明显。黑色作物的种价一般是普通作物的数倍,而产量却比普通作物低50%-60%,如黑大米亩产只有300公斤左右,黑小麦亩产也只有300-350公斤,如果没有合适的销路,卖价上不去,就很容易出现投入产出倒挂的现象。对于巴将军而言,种子和销路都不存在问题。巴将军有自己的种子研发团队和育种中心,基地和附近农户使用的种苗都由巴将军育种中心提供,从而节省了大量购种成本。巴将军集团下属400多家餐饮连锁店,基地出产的超40%的产品被巴将军自身消化,几乎占了整个基地产品的一半,从源头育种到终端消费,巴将军集团形成了一条完善的产业链。说到产量问题,总经理朱凡非常有信心,“我们研发的黑苦瓜品种亩产量高达9000多斤,甚至超过了常规苦瓜品种的产量,它还具有采收期长的优势,能从6月一直持续到9月。”黑色辣椒是基地的新宠,由于种植难度高,需要严格控制播种、施肥和采摘等阶段的工艺参数才能保证其色度正常。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多次试验,基地终于掌握了黑辣椒的田间规律并成功种植。

巴将军古老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了重庆黑色作物产业的发展,在给自身带来价值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户带来了财富。

漫寰夏黑葡萄优品优价抢占高端市场

重庆市漫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龙头企业、璧山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漫寰在璧山大兴镇建立的100亩标准化葡萄示范种植园区为璧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市级集中科技推广项目。

从项目打造之初,漫寰就锁定了走精品采摘、精品礼盒、精品加工的路线。打造精品,原料是关键,产品本身出众的品质是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的关键。基地100亩葡萄在品种上选择了夏黑、醉金香、美人指、阳光玫瑰等高端品种。以夏黑葡萄为例,该品种原产日本,被称为“东方黑珍珠”,它抗病,丰产,极早熟,易着色,耐贮运,含糖高,口感好,是一个集诸多优点于一身的优良品种。在栽培技术上,园区采用了绿色水果标准化种植模式和避雨栽培、鲜果套袋技术。为了确保成型的葡萄能够充分吸收营养,从而结出果形大、口味甜、质量优的葡萄,管理人员还会对生长的葡萄进行夏季修剪、疏花疏果,使其亩产量控制在500-750公斤。

打造精品,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甚为关键。漫寰选择了走“礼品果”路线,并打造了有机葡萄和果酒品牌“璧玉珠”。公司销售经理易国庆告诉记者,除了自采以外,基地产的鲜葡萄都以订单方式销往一些超市和企业,而无论是自采还是礼盒,葡萄鲜果都以40元一斤的高价出售,其价格是常规品种葡萄价格的8倍。走礼品路线是漫寰在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的最优选择,精装礼盒不仅提升了葡萄的附加值,还利于抢占葡萄高端市场。“尽管一箱璧玉珠有机葡萄价格高达320元,但是依然很受消费者欢迎。”易国庆自豪地介绍。

篇3

关键词 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成效;问题;对策;浙江云和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02-02

云和县大力推进特色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有文化传承、功能多样的生态精品农产品与生态休闲养生农业,走出一条 “生产标准化、产品精品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绿色化”的云和县特色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保障了云和农业发展可持续能力,促进了生态精品农业发展。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关心下,云和县农业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新常态,大胆实践,坚持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为发展方向,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以产业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精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大力发展“菌茶蔬”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全面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全县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 取得的成效

1.1 粮食和经济作物平衡发展

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 106 hm2,总产2.3万t。食用菌生产7 995.12万袋,其中花菇7 318.02万袋,普通菇359.4万袋,黑木耳217.7万袋,珍稀食用菌100万袋,建立食用菌精品农产品基地1个。特色药材种植和药材加工不断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155 hm2,创造经济收益2 000万元。水果总面积1 606 hm2,产值4 537.4万元。茶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良茶100.8 hm2,全年产量860 t,同比增长7.5%,产值10 339万元,同比增长3.4%。畜牧业产值略有回升,2015年底生猪存栏2.23万头,同比增加4.21%,其中母猪存栏0.25万头,同比增加4.17%,生猪出栏3.54万头,同比增加3.51%[1-2]。

1.2 “两区”建设成效显著

崇云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完成“两主导四精品三配套”即食用菌、水果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水果、珍稀菌、珍稀苗木、稻鱼共生精品园,配套发展稻菇轮作、粮经轮作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的创建,面积达1 420 hm2,总投入达1.6亿元,于2015年6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完成了670 hm2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1.3 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为理念,加强对蔬菜、茶叶、水果、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管理,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全年进行农产品省级定量检测220批次,合格率100%。狠抓农业标准化建设和“三品一标”认定,2015年“三品”新增产品1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个,有机食品2个,全县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61.9%。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建设,县级以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率100%,初级农产品追溯体系示范县建设通过省级验收。云和雪梨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产品,2015年12月通过农业部专家评审。

1.4 打响生态品牌

2015年云和梯田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番茄、白茄、雪梨在浙江精品果蔬展览会上获得金奖;仙宫雪毫牌金枝玉叶在第十届浙江绿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新培育24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20个生态精品农产品;组织企业参加2015年丽水(杭州)生态精品农产品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助力梯田开犁节、田西瓜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打响了云和县生态品牌。

1.5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努力推广“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启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建设,2015年建立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个,落实生态消纳地820 hm2,新增沼液利用量5 300 t,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 700 hm2,推广商品有机肥4 000 t,病虫害统防统治任务1 570 hm2,化肥减量任务76 t,农药减量2.65 t;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石塘镇规溪、朱村、小顺、西滩头开设了4个“垃圾兑换”超市。雾溪乡结合饮用水源整治,率先开展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处置,全乡共回收处置农药废弃包装物500 kg[3-4]。

1.6 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发展,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通过技术改造、信息服务等方式培育壮大农业龙头组织,鼓励发展专业大户,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规范化建设,创建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乡镇1个、示范企业3家、示范合作社3家、大学生农业创业典型4个、示范家庭农场20家。

1.7 推进农业园区农旅融合

立足云和梯田4A景区,利用崇云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优势,实施“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发展战略,以“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农旅融合观光体验区、养生养老休闲区”创建为重点,按照“两区”“三基地”“六主导”“九精品”发展要求,实施现代农业园区综合示范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十里云河”景观带和“云和梯田”景观带,构建云和库区和山区梯田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1.8 增强农业服务能力

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3个,依托农业院校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14名。坚持“科技下乡、专家进村、服务到户”,深入开展农业“五送”服务月等活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推进机器换人,新增先进适用农机具800台,推广水稻机耕面积2 670 hm2,机收面积660 hm2,新建钢架大棚70 hm2,建立了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

2 存在的问题

云和县生态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实现生态发展任重道远。当前,云和县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畜牧业产值持续下降

“六边三化三美”和“五水共治”带动畜禽养殖污染的整治,但是也造成大量养殖场关停,现有的养殖场也受到限养政策的限制,造成畜牧业产值持续下降。

2.2 农民增收困难

农业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使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挤压农民增收空间。

2.3 农业精深加工比重偏低

如黑木耳、雪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产品销售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质优价不优。

2.4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还存在大多数生产规模较小、层次不够高、带动能力弱等问题,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能力有限。

3 发展对策

2016年,面对新常态和新挑战,将紧紧抓住“高铁时代”“六边三化三美”等契机,以工业经济思维抓农业,以逆向思维促农业,从“市场要我怎么做”转变为“我要怎么做市场”,把云和县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农业强势”,将“美丽”变成财富和增长新动力,以农业“美丽经济”引领转型发展新路径。

3.1 做强农业产业

结合云和县地域特色,以农业“三区”建设为平台,坚持用工业经济新思维,做大做优雪梨基地、高山蔬菜基地、绿茶基地等山区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培龙头、聚合力、重特色,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

3.2 打造农业品牌

依托云和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继续大力推进以云和雪梨、云和黑木耳、“仙宫雪毫”茶叶等为重点的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借助媒体平台,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具有云和县特色的“金名片”;鼓励农业企业通过强强联手,整合品牌;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农博会、名优新农产品展销会、精品农产品评比会,加快推进云和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鼓励企业参加丽水生态农产品网络展销会,提升云和县生态精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3.3 拓展农业功能

科学利用好丰富的生态资源,紧抓高铁时代机遇,借助发展“山水童话乡村”之际,把农业与云和县人文旅游文化相结合,积极举办“雪梨节”“开犁节”“田西瓜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实现一产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3条自驾游精品线路建设为依托,深度挖掘沿线 “云和老雪梨”“石浦船帮”“红色生态革命”“畲族风情”等特色文化,扎实发展石浦花海、规溪景观农业示范园区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抓住云和雪梨创建农产品地理标志契机,推广“观光―采摘―餐饮―休闲”一体化休闲农业模式,通过农博会、高炮广告、微博、微信等形式深入基地宣传云和高山蔬菜、云和黑木耳等云和传统农业名片,将农业产品与农业休闲有机结合。

3.4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努力推进初级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计划培育初级农产品产地准出单位5家以上,新增二维码企业追溯10家以上。加强全县主导产业农产品质量动态监控点管理,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确保农产品省级抽检合格率98%以上;突出食用菌、蔬菜、草莓、“瘦肉精”等重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推进县乡农产品检测室免费为市民开放。继续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培育3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2个以上绿色或有机食品。

3.5 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县创建

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创建为契机,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认真落实《云和县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实施方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工作举措,大力推进立体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中心工作,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商品有机肥,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90%以上;做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化肥、农药减量工作;完善畜禽养殖排泄物与污水治理方案,促进全县规模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打造云和县农业美丽业态环境,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以种养结合的方式,合理规划种养业空间、产业生态化布局及功能区块,大胆探索以废菌棒再次利用为纽带的“畜禽粪便+废菌棒―有机肥―农作物”生态食用菌循环产业链模式、以标准农田为纽带的“畜禽―水稻―菌类、黑木耳―单季稻、黑木耳―单季稻/鸭、香菇―单季稻”轮作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以低山园地为纽带的畜禽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和推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新模式,拓展生态循环功能,加快形成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产业圈、产业带,构建起立体式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3.6 夯实农业基础

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管理等措施,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权等农村各类产权公开、公正、规范流转交易。规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切实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5]。

4 参考文献

[1] 蓝月相.云和县农业水环境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30-31.

[2] 叶柳祥,蓝月相,毛金华,等.云和县“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研究与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941-945.

[3] 蓝月相,董益坤,俞慧玲.山区梯田生物多样性种养配套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079-1082.

篇4

1发展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蒙阴县大力实施新农村繁荣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经济合作社为依托,以农业提质增效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努力建设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1-2],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蒙阴县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6384个。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50个,种养大户4684个。全县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示范小区328个,面积30800hm2,注册农产品品牌51个;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148个。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有的村历史欠账多,资金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着建设改造缓慢、维护管理缺失、功能老化等问题。对一些水毁工程,因为资金短缺修复进度缓慢。另外,由于上级支农资金多头分散管理,存有撒芝麻盐的现象,资金使用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2.2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偏低

据了解,当前蒙阴县农民主要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协会、村两委等提高组织化水平,处于“低、小、散、弱”的状态,农民群众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给统一种养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经营造成很大困难。前几年,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一哄而上,虽然在水利、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组建了1650多个合作社,但有数量无质量,有些合作社只是改改名字,换换牌子,真正发挥作用和效益的只有一部分。

2.3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不高

近年来,蒙阴县虽然大力推行果品标准化生产,但是统一技术、统一农药、统一管理的普及率不高,乡镇与乡镇、村与村、户与户之间不平衡,果品质量差距很大,高档果、精品果少,中低档果品多。在销售环节上,有些果农存在比较严重的投机思想,果品分级不严,把低档果品掺到高档果品中卖钱,更没有统一包装和品牌,直接影响了蒙阴果品的的质量和档次。

3几点思考与建议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蒙阴县农业、农村工作实际,按照“一园一社三对接”的工作思路,发挥蒙阴自然资源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做好结合文章,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3.1大力发展农业精品示范园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生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高端产品为目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高起点规划建设,高标准管理培育,千方百计向上级争取农业项目扶持资金,做到科技、项目、效益向园区聚集,发展精品农业,创建精品园区。一是果品精品示范园。二是畜牧养殖示范园。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以鸡、鸭、猪、牛等畜禽养殖为重点,培植像玉皇山养鸡、鲁南种猪、德胜兔业等一批典型示范养殖场,建立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于一体的科技养殖示范园。三是黄烟精品示范园。积极探索农场化的生态黄烟种植模式,发展标准化黄烟生产基地2000hm2,抓出1个667hm2、3个333hm2以上的黄烟精品示范园区。四是花生、蔬菜、板栗精品示范园。以蒙阴街道、垛庄、高都、联城、常路、坦埠、桃墟、野店为重点,发展6个533hm2以上无公害花生示范园、3个67hm2以上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园、4个333hm2以上的标准化板栗示范园。

3.2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载体带动作用

要进一步“规范、发展、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潜力大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帮扶,择优培育,发挥其带动载体功能。一是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转包、互换、租赁、入股等不同方式,大力发展果品、蔬菜精品示范园和黄烟农场,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二是搭建农资供应平台。对入社社员实行统一农资采购,降低价格成本,保证农资标准质量和使用效果,杜绝“假种子、假化肥”等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三是搭建技术指导平台。在果品、养殖、蔬菜等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中,专门培养出一批农业技术专家,对社内各个成员进行定期上门技术指导和帮扶,提高科学技术的传播速度。

3.3做好农业与市场、企业、旅游的结合文章

篇5

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精品园区

1、本着“政府引导、标准引领、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品牌带动、产业兴园”的原则,按照“精准化、精细化、精良化”的生产要求,规划建设“三条经济带”:一是沿泰薛路两侧,发展现代烟草核心园区中草药种植园区;二是沿官何路两侧,打造优质桃、大樱桃等精品果园;三是沿何孟路两侧,以露地瓜菜和大棚蔬菜为重点,打造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深挖农业发展潜力,着力培育发展精品园区,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

2、大力抓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优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烟草、环保养殖、特色瓜菜、地产中药材、精品果园、苗木花卉”等主导产业;调强种养品种,由种养传统品种为主调整为种养适销对路、高附加值的名优特品种为主;调整种养方式,由粗放型为主调整为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为主。

3、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园区经营机制。转变种养主体,由家庭经营为主体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转变。转变营销方式,由分散营销为主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营销为主转变。转变营销策略,由无牌无标销售为主向标准化、品牌化销售为主转变,提升产品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

4、抓好基础建设,完善产业功能配套。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重点是借助烟草公司的优惠政策,把现代烟草生产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配套工程。2012年争取烟草公司扶持资金516万余元,建了蓄水池,修了灌渠,维修了道路、修建了高标准烟房。争取上级一事一议等扶持资金45万元,整修园区内机井1处,水渠1800米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强化扶持政策。按照“培植新的、改造老的、补助大的、推广优的”的总体要求,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这一重点,对达到镇级现代农业园区或优质农产品基地标准的,每处补助发展户5000元;达到县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的,每处补助发展户10000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园区集中。

二、强化引导,注重规范,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园区规模开发

土地流转难是制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一大瓶颈。只有做好土地流转,才能打造精品现代农业园区。我们采取四项措施,建立土地流转新机制,规范流转土地。

1、加大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印发明白纸、会议、宣传车等形式,让农民了解国家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真正了解生产规模化、园区化的好处。同时,组织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谈心,通过算账、对比和成功经验示范,大力宣传土地流转后的增产增收,破除农民的僵化思想和“恋土”情结。

2、开展土地流转信息化建设。依托镇经管站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安排专人负责土地流转政策的咨询、供求信息的登记、土地流转价格的评估和档案管理工作。

篇6

1.1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激增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曝光,广大消费者对于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一方面,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极度敏感,一旦农产品质量被曝出问题,对农产品的销售乃至整个产业链都产生严重的打击。例如,受“速生鸡”事件影响,2013年春节期间全国范围内肉鸡价格较往年明显下降。浙江温岭草鸡批发价从往年的14元•kg-1下降到10.4元•kg-1,仅温岭草鸡合作社一家就亏损达500万元。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价格不敏感。据万泰认证公司统计结果,尽管我国有机农产品价格远高于普通农产品的2~6倍,但是消费市场前景仍相当可观。

1.2农产品开始步入网销时代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持续升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果农、菜农或农产品经纪人开始将农产品放到各类网店出售。在浙江省遂昌县,目前已有2000多家网店出售当地生产的菌菇等农产品,2012年销售额超1.5亿元。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浙江80%以上的特色精品农产品产销主体看好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近60%的主体正在或计划涉足农产品电子商务。目前,浙江农产品网络销售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藤桥模式,即产销主体利用知名网销平台直接销售农产品;二是农民巴巴模式,即销售主体自建网销平台销售各类农产品;三是遂昌模式,即农民网商通过第三方如网商协会等,在知名网销平台搭建的地方销售平台抱团销售当地农产品。

1.3消费者偏好悄然发生改变

人们消费农产品的观念和偏好不断发生变化,这不仅体现在消费结构方面的变化,而且还体现在对产品形态的需求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调查发现,当前农产品消费呈现3个新的偏好:一是偏好原生态消费,“土”“野”农产品如土蜂蜜、山茶原油等更加受到欢迎;二是偏好休闲消费,2013年春节期间浙江传统食品青鱼干销售低迷,而作为休闲食品新开发的小包装醉鱼干销售却异常火爆;三是偏好体验消费,近年来农业休闲观光的发展和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使通过农业休闲和观光旅游带动本地农产品消费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一条捷径。

1.4礼品消费份额呈缩减态势

在全球市场需求复苏缓慢、欧债危机深入演化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向型经济受到牵连,并在短期内难以全面改善,浙江很多企业采取了节约成本的方式应对,再加上我国政府机关廉政建设和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产品作为礼品的销售空间受到挤压。据统计,浙江约有1/4的产销主体通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礼品订购渠道销售农产品的份额超过30%,近1/10的主体礼品销售份额超过50%,这部分主体面临着产品结构、营销策略调整的迫切要求和严峻挑战。可以预计,礼品份额的缩减将使农产品消费进一步回归市场理性。此外,特色精品农产品节庆购销井喷之势也将得到缓解,节前消费强劲、节后迅速回落的态势将逐步改变。

2特色精品农业经营的主要问题

2.1市场变化难以预测,产品价格波动巨大

由于特色精品农业经济效益较高,近年来全国各地发展速度加快。而目前农业生产“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从而造成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对于普通生产经营主体来说,很难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变化规律。如芦笋是浙江省平湖市近年来发展的一项特色新兴产业,前几年芦笋产量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也节节攀升,农户的种植热情越来越高,目前全市芦笋种植面积已达293.3hm2,而上海、江苏等省市,以及浙江省内的湖州、温岭、嵊州、建德等地也开始大面积种植芦笋。随着各地芦笋的大量上市,2013年春季芦笋价格一路下滑,售价从2012年同期的10元•kg-1跌破成本价7元•kg-1,大量种植户面临亏本的危险。从调查结果来看,“市场需求波动大,难以预测”已成为当前浙江特色精品农业经营的最大问题。

2.2销售渠道相对单一,产业市场风险较大

目前,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仍然是实体店零售、卖给下一级中间商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订购这3大传统形式,近年来除了网店销售渠道发展迅猛外,其他一些新型渠道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拓。高端产品、节庆产品等依赖于特定销售渠道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加大了产业发展的市场风险。据调查,2013年以来,由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订购大量减少,高端产品如浙江的乌牛早茶叶、铁皮石斛、冬笋、山茶油、生态甲鱼、鹅肝等,以及节庆产品如年宵花、青鱼干等销量大幅下滑,近1/2的产销主体受到了明显影响,几乎波及到全省各个主导产业类型。

2.3产销衔接依然不紧,销售组织成本较高

近年来,浙江在开展“农超对接”、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目前产销衔接仍然不够紧密,农产品销售组织成本较高。销售主体通常对本地的优质农产品情况较为熟悉,但对本区域以外的优质农产品却苦于没有很好的途径了解和联系,影响了销售经营主体的做大做强,也阻碍了特色精品农产品在区域外的市场拓展。问卷调查显示,目前“质优稳定的货源难以保证”已经成为特色精品农产品在组织销售环节存在的最大问题。

2.4品牌知名度普遍不高,难以开拓新的市场

在调查的特色精品农产品产销主体中,注册并使用了自有品牌的比例高达90%以上。这一结果反映出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特色精品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各类主体的品牌意识得到增强,但也暴露出特色精品农业发展存在品牌数量过多、规模偏小的问题,广大主体对品牌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注册品牌层面。品牌“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导致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普遍不高。以浙江山茶油品牌“括苍”为例,该品牌在原产地台州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卖到省城杭州就只能给祐康公司的“优谷大地”贴牌,在省外市场更是鲜有知晓。

2.5物流体系尚不健全,流通成本依然较大

目前,浙江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尚未健全,全省范围或更广范围的物流配送能力尚显不足,物流网络体系效率不高,导致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较大,增加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农产品物流环节多,增加了农产品运输路线、装卸搬运和包装次数,加大了物流损耗和物流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益。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仍不健全,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类别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上各节点间缺乏信息交换与协同平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缓慢,约有80%的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以传统的车厢(常温和保温车)进行运输。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专业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还很少,且规模普遍都很小,物流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的转型思路

在信息化带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重大变革及我国经济、社会、政治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当前浙江特色精品农业发展必须实现从理念到实践、从生产到经营的一系列转型。

3.1调整发展理念,实现礼品到大众消费品的转型

新的市场形势赋予了特色精品农业发展新的内涵,当前,应在准确把握新内涵的基础上,调整浙江特色精品农业的发展理念,使特色精品农业发展走上回归之路。农产品特色精品不等于礼品、贡品和奢侈品,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不能脱离大众消费。从长远来看,礼品只能占较小份额,特色精品农产品更多的是要面向大众消费者,走市场化之路才有生命力。因此,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必须准确把握市场信息,迎合市场消费需求,适应大众消费变化,根据市场需求来引导生产、加工、销售。特色精品农业是集精品生产、名品销售、极品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不仅仅是指特色精品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出高品质、高营养、高安全、高科技、高创意、高效益的精品农产品。在各种技术手段使“生产什么不再成为问题”的情况下,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更重要的是强化品牌建设和现代流通。此外,提供强大的消费服务如提供营养菜单、烹调食谱等,以及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如开发研制半成品菜等,也应逐渐纳入特色精品农业的发展内涵。

3.2调整产品生产,实现“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型

立足于精品农产品也是“大众消费品”的定位,精品农产品开发应认真研究大众消费的变化,从市场需求出发调整产品生产,实现“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型。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标准化生产,深入推进“三品”认证工作。适应于产品省外、国外市场的开拓,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调整产品生产,例如龙游富硒大米应随着外地市场的开发,调整籼米与粳米的生产比例。调整产品供应时间。适应于传统节庆消费回落的态势,适当压缩节庆生产比例,例如调减春节期间鸡、鸭、鱼等年货的上市,并在节后保持正常的供应量。采用技术手段延长产出期,缓解时令产品集中上市,保证较长时间的供应。开发各类休闲食品。干果、水果可以开发成休闲食品,畜产品、水产品甚至食用菌、蔬菜等也可以开发为休闲食品,特别是开发小规格、系列化的休闲食品。调整产品包装。例如,适应于大众消费需求,将礼品包装变成简包装;适应于网销要求,将蜂蜜、油脂类的包装由玻璃瓶变成塑料瓶;适应于旅游产品开发,产品包装应当融入当地文化元素等。

3.3调整产品营销,实现传统营销到现代营销的转型

随着特色精品农产品的市场定位的变化,其营销思路也应及时调整。扩大销售市场。为应对当前礼品销售份额的大幅减少,以及今后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加快开拓区外、省外乃至国外销售市场成为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营销的当务之急。应加强前期市场研究,先从经济发达、文化同源的长三角地区入手,针对省内外、国内外不同市场的消费文化、消费规模和消费能力,匹配不同的产品组合及营销策略。拓宽销售渠道。产品销售“渠道为王”,应在发展传统渠道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超对接、农产品连锁超市等新型渠道,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势头下,抢占先机,重点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手段。不断创新产品概念,加强体验消费,如将特色精品农业与旅游、农业休闲观光相结合,利用旅游、农业休闲观光销售特色精品农产品,并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深度开发旅游农产品。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全国各地的农展会平台进行集中推介,提高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在消费者中的感知度和认可度。

4特色精品农业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

4.1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加快健全符合实际的农业标准体系,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扩大标准化技术应用面,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健全农产品编码标准,加快建立以产地质量追溯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职责。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试点将农产品检测作为农业龙头企业产品上市的准入条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监管,强化监管岗位责任。对农产品检测不合格的生产主体和经营主体实行“黑名单”制度,取消其申报省、市、县各级农业部门各种形式的扶持项目的资格。

4.2加大浙江土特农产品宣传力度

加强主动宣传。除了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外,还要积极主动策划宣传,制定浙江省名特优农产品推荐目录,在重点推广城市召开产品推介会、开展市民试吃活动等。组织抱团宣传。争取政府财政支持,以行业抱团或地区抱团的形式,对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进行整体营销。依靠文化宣传。加强与文化、旅游管理等部门的合作,在对外输出浙江文化和旅游产品的同时,带动特色精品农产品的输出。如参与央视烹饪类栏目制作,从教会怎么吃甲鱼开始,启动甲鱼等水产品的北方市场销售;或通过拍摄诸如“舌尖上的浙江”之类的纪录片,对浙江特色农产品进行软宣传。重视网络宣传。利用“网络无处不在”的力量,加快建设浙江特色农产品宣传和营销的省级平台。

4.3培育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

把握当前浙江农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契机,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全新模式,迎接农产品E时代的到来。积极推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建设。利用地域优势,争取与淘宝网等知名网购平台合作共建网络销售平台,合力打造特色精品农产品销售的“浙江馆”。制定农产品网络销售人员培训计划。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结合农产品网络营销特点,开展专业化新型人才教育培养,定期组织生产经营主体、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等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技术的教育培训。加强农产品网络销售线下安全品质管理。应研究建设农产品网络营销标准化体系,探索并完善电商+政府+协会+网商的模式,积极消除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安全隐患。

4.4推动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

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通过行业协会,解决单个主体难以完成或完成成本过高,而又具有公共性的问题。行业协会主要功能定位:市场信息服务,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开展市场研究和预警;产销衔接服务,通过协会活动,加强产销主体之间的联系,降低产品供销组织成本;培训交流服务,开展技术培训,帮助会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生产要素服务,如争取银行授信贷款,帮助会员解决融资难题,开展省内外劳动力经纪,满足农业生产环节的劳动力需求等;市场拓展服务,组织举办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参考国外经验,行业协会建设应从官办或半官办行业协会起步,待产业发展时机成熟,再从政府管理部门中剥离。

4.5加强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

继续培育农产品品牌。鼓励企业深入、持续、有效地进行品牌宣传和营销工作,培育一批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实现从商标到品牌的转变。大力整合农产品品牌。针对企业自主品牌众多但影响力普遍不高的问题,督促地方政府部门把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公共工程,以地理标志认定为依托,充分挖掘特色农产品的独特价值及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塑造品牌形象和产品故事,形成以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带动企业自主品牌创建的“众星捧月”式的品牌格局。依法保护农产品品牌。安排专门机构从事区域公共农产品品牌的创建、管理、维护和发展工作,通过制定区域品牌保护法规,加强品牌和标识使用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毁牌行为,促进品牌农业健康发展。

4.6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篇7

1.1农业科学著作有精品,但规模与农业科学发展需要匹配不足

中国目前正快步进入出版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专业出版时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农业学术专著出版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一些农业科学学术专著出版物不仅在内容上质量很高。而且在编校、排印、装帧、设计等方面的质量也是一流的,凝结了作者与编辑出版部门很多的心血。也有很多农业科学技术专著获得国家、行业专项的重视与支持。“十二五”期间,已有39项农业科学学术专著列入国家重点图书规划,但其中25项规模为1卷(册)。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340个项目,其中农业科学类有11部书稿获得资助。目前,农业科学学术专著系列主要有:科学出版社农业科学技术专著丛书?科技前沿系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现代中国农业科学专著集、中国农业出版社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等。中国农业从业人员3.48亿,农业始终是第一产业,同时,农业科技学科飞速发展,与其他学科渗透融合,规模不断拓展。仅2012年,农业科研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优化学科布局中即确立8大学科集群、134个学科领域、309个研究方向,因此,我国目前农业科学学术精品规模与农业科学发展需要匹配不足。

1.2农业科学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及数字化探索尚处于发展阶段

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指出,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2012年,中国数字化阅读和出版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电子出版物总量世界第二的出版大国。目前出版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转型升级,而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数字出版问题,更是要将出版传媒与科技技术、市场、数字等实现全面融合、深度融合。高等教育出版社以精品立社、数字化兴社,积极进行先进教学模式的探索,基于教材出版,主办了高等教育视频资源数据库、中国高校课程网、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优秀科研资源,建设了各类数据库,探索业态数字化与专业规模化相融合的模式。目前正推出“出版+项目”、“出版+评价”等一系列出版新理念,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开发新的数字出版项目。2012年10月,商务印书馆推出工具书查检数字平台。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在数字出版加速多维度、数字产品自主研发生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系统建设等多方面,探索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发展中取得新突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作为专业出版社,2008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揭牌,2011年申报了数字平台国家农业科技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科学专业出版产业升级尚处于发展阶段。

2农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创新展望

2.1提升学术出版公信力

学术著作鱼目混珠,严重影响了学术出版公信力。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出版基金,旨在扶持精品出版项目;2011年4月,《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5],加强精品力作生产,组织出版更多具有时代精神与特点的精品力作。2012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规范的通知》,对出版社明确规定,出版单位应加强学术著作选题论证,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对学术著作的学术水平、创新成果、出版价值等进行认真评估,积极探索实行同行匿名评议等评审办法,提高学术著作出版质量。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也一再强调出版界“应当提高出版门槛”。很多出版机构也注意到这个问题,2012年10月31日,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科学出版社等70余家出版社在京签署倡议书,呼吁出版界进一步提高学术出版“门槛”,并积极采取规定学术著作编写规范,严格学术著作准入制度、同行评审制度等措施,这些举措必将逐步提升中国学术著作出版的质量和公信力,促进学术出版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在出版单位规范学术著作出版的基础上,农业科学精品著作更需要农业专业领域的支撑与支持,学术出版与科研相衔接,需要整合相关资源要素,调动专家学者著书热情,提升学术出版公信力,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学术出版,集中打造创新性强、学术水平高、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精品力作。

2.2创新出版形式

目前出版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转型升级,而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数字出版问题,更是要将出版传媒与科学技术、市场、数字等实现全面融合、深度融合。在数字化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兴起,在不断推动传统图书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给整个图书出版领域带来了一场生产关系的大变革。其中,图书出版领域的关联者,无论是作者、读者还是编者,也都被深深地卷入了变革之中。在最近的十年间,自然科学学术出版60%的收入来自北美,发达国家学术出版增长稳定但增幅较慢。IHSISuppli公司对美国图书出版今后4年的预测是,至2015年,美国的图书销售金额总数会保持在250亿美元左右,不过,电子出版会有每年40%的增幅,而纸质出版却会出现每年4.9%的降幅。阅读是图书出版业的核心驱动力,决定着出版业的生死存亡。“阅读的对象远比读书的对象来得丰富。阅读针对的是文本,文本并不只表现为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它可以包括文字、图像、口语、图片、印刷、音乐等表现形式,乃至于声像材料、电影、电视节目,甚至任何一种计算机所储存的信息、碑铭、唱片等各种形式”[6]。库存图书电子化、电子书以及按需打印三股浪潮是冲击,也是学术著作出版升级的重要契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力求找到作者、读者、编者广为接受出版形式。

2.3利用项目支撑,推动打造精品著作

中国的市场很大。只要努力去做精品。同样会获得在这个市场中更多的双效益产品的精品意识在行业内广泛深入人心。在新闻出版总署的鼓励支持下,我国很多出版机构也实施了精品图书出版工程,凝心聚力倾心打造精品专著。黑龙江省2009年正式启动精品图书出版工程,一批学术价值高、创造性强、极具积累和传播价值的优秀项目在国内已形成较大影响,带动了全省图书出版产业结构的优化;重庆出版集团设立综合性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累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同时用基金运作产生的利润资助出版优秀学术专著,出版100种学术专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于2010年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设立,旨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优良学风打造精品力作,进一步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推动更多中国文学精品的诞生,北京市文联、北京作协联合举行“北京作家文学精品项目”签约仪式,刘庆邦、徐小斌、邱华栋、荆永鸣、徐坤、宁肯等12位作家的11部长篇小说,均获得高额扶持资金。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的明显增加,大型学术出版工程剧增。2012年第二十二届图书博览会上,政府项目、品牌出版项目越来越成为集团展示的重头产品。

2.4学术出版依托学科资源,服务学科发展

隶属于澳大利亚科学院的澳大利亚科学院(CSIRO)出版社是一家专注在农业、动植物以及环境等科学领域的专业学术出版社,该出版社的专著以及期刊依托澳大利亚科学院强大的研究力量,联合在世界各地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全世界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信息。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负责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学院、国家医学院和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版,是美国科学院下属的学术出版机构,将其所有出版近3000种科学、工程、健康方面图书的PDF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并且将这些图书去除DRM保护。政府出版机构、大学出版社和学术社团出版机构作为非营利性出版机构,提供农业科技最新相关信息。加拿大非常重视农业信息服务,出版的农业科技专著最后要集中反映在为农业服务,提供信息服务,将农业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日本农文协的出版物涵盖了期刊、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等,通过营销书刊为农村和山区的日本民众提供科技情报、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深入调研农民科技需求,采集出版选题和素材。日本农文协不单单是一个出版机构,其更多地承担着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职能。国外很多学术出版机构注重数字化的发展。库尔特?斯塔博在线图书馆收藏了古代和现代的大量生物学著作,其中有很多珍本可以免费在线阅读。

2.5学术出版“走出去”,要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规模化

学术精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水平,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美国出版业水平居世界前列,其图书出版业在世界图书出版产业格局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一直稳居世界图书出版的霸主地位。作为图书出口大国,美国主要通过版权贸易的形式输出农业科技图书,一些英文原版书也通过版权贸易的形式输入其它国家。日、韩注重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学习最新的农业科技。日、韩的农业科技发展很快,除实际应用于农业生产外,所出版的农业科技专著注重将版权以技术的形式进行输出。近年来,中国版权输出数量增长显著,版权输出途径不断扩大,2011年全国图书共输出版权5922种,于建慧:农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现状及发展展望153其中,“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功不可没。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2011年全年共向海外输出版权3236项(不含港、澳、台地区),比2010年增长25%,版权输出大户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等专业学术出版机构跻身前列[7]。2012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Elsevier出版集团签署协议,一次性输出“大飞机出版工程”五种精品学术专著的英文版版权,2011年11月出版《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12月,与Elsevier出版集团签订了版权输出协议,Elsevier将通过集团旗下顶级学术出版子品牌AcademicPress,正式出版文集的英文国际版,并在2012伦敦书展上举办首发式,向全球展示我国科学家的学术风范,介绍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成就。但目前,中国文化产品的输出与引进在品种总量和市场规模上仍存在差距,在国际合作的经验、运作模式、专业人才等方面都有差异。在国际出版竞争中,中国出版业总体仍处于弱势的局面。《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使新闻出版产品、服务、企业、资本“走出去”,扩展版权输出与对外合作出版的区域和范围,提高版权输出质量。为此,专业出版社应坚持从各自的产品和市场出发,积极探索用更加专业的眼光,将优秀的作品以更有效的方式推向海外。

3结语

篇8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农业以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农业向多元化、集约化、规模化、城市化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亦越来越高,以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旱作农业为主主导的创新农业迅速崛起,与此同时,传统的农业技术不但不能适应创新农业的发展需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农业的发展。而我国也从没有放弃对创新农业的技术创新及其推广体系的探索,并且,我国创新农业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下面,我主要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出分析。

关键词:

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农业改革推进了农业发展,推动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繁荣了,农业增收了,农民富裕了,同时,人们对农业的需求也提升了,传统的农业和农业技术已经不适应新技术农村发展的需求了,经过探索实践,以精品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旱作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农业成为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潮流。适应时代的发展,顺应潮流的主题,引起了我国大批专家、学者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探索。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时代背景

1.1什么叫创新农业

创新农业就是为适应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和方式创新;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共有如下五种模式:(1)循环农业模式。就是采用循环生产的方式。其根本特征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模式。(2)精品农业模式所谓精品农业模式就是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传统农业,生产出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农产品,并通过产业化市场运作,获得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模式。(3)设施农业模式所谓设施农业模式就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的农业,它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业产业模式。(4)休闲农业模式所谓休闲农业就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村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高旅游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品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它是一种综合性休闲农业生产,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间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5)旱作农业模式所谓旱作农业模式是指在无灌溉条件下的干旱和办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的一种雨养农业生产模式。目前旱作农业技术模式主要有水土保持工程、覆盖技术、农耕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

1.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时代背景

我国传统农业模式仅仅是依靠简单农机具对农作物进行初步的种植,然后再进行一系列种植培养,最后利用人工收割的方法对农作物进行保存,受自然条件、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农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传统的农业技术存在的弊端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技术推广。高投入、高回报、机械化、多元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逐步替代了传统农业,以精品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旱作农业为主要形式的创新农业已经崛起,传统农业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新型农业的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加快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及体系探索与发展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内涵

农业是我国基础性产业,是国家长久而稳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主要保证。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实现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目标,必须加快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建设,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创新农业技术就是农业管理体制、经营计划、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的创新。它包括:(1)引入农业新产品;(2)引进农业高新技术;(3)开辟新的农业产品市场;(4)开拓并利用农业生产原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农业企业的新组织。

3如何探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1优化体制改革

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利用,将土地分到农民手中,利用农民的个体劳动进行农业生产。优化农业体制改革,应从农业推广体制方面着手,利用现代的农业发展理念,实行土地流转、出租、出让等形式,将分散的个体土地集中到农业大户、农业能手手中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使农业技术与实际的农业生产相互结合,做到农业技术能够有效地推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形成,以更好地发展未来农业。良好的农业体制改革决定着农业发展的未来高度,只有加强体制改革优化探索,才能保障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被淘汰。

3.2优化农业技术探索

农业是我国各项产业的基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的支撑。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创新农业推广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推动作用。在早期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农业科技工作者把先进的农业技术、科研成果通过实验培训指导等方式传授给农民,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使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使农民的生产能够和科学技术进行紧密的连接。这种做法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

3.3优化推广形式探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