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8篇

时间:2023-07-19 09:28: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篇1

SOHO的出现,使后现代主义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后现代主义强调艺术对生活环境的组织作用,创作过程是使环境更好地为人及人的生活服务的过程;强调艺术的生命力靠艺术品与接受者之间形成“共鸣时间”、“审美场”才能显现出来。“与现代主义过分强调作品的个性、不顾接受者的倾向相反。主张艺术家应该给自己的作品留下‘意义的空白’,以召唤接受者的想像力,使观者对空间的造型产生一种联想。”后现代主义日益渗入人们的生活,而对于追求自由的SOHO族来说,后现代的设计无疑是他们所终爱的。在SOHO空间中,运用造型设计的构图理论,以全新的空间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来组合空间。从而体现现代人热烈奔放、不拘一格的时代精神。把人的感观和心理结合在一起,感情与居室整体相融,空间共享,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1、装饰手法装点SOHO空间

后现代设计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则是装饰。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满足空间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而这种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包容性。即包括传统文化,也包含现行的通俗文化,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波普艺术、卡通艺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在SOHO室内空间的创作思想里表现为设计中强调历史性和文化性。肯定装饰在视觉形象上的象征作用,运用众多隐喻性的视觉符号。这些传统符号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摹写,而是对历史的关联。吸取其它艺术或自然科学概念,用非传统的方法来运用传统,以不熟悉的方式来组合熟悉的东西,利用当代技术相适应的材料进行制作。在装饰手法上更是不拘一格,如,片断、反射、折射、裂变、组合、变形等,颇具舞台艺术的视觉效果。设计出颇具古典元素的现代作品耐人寻味。

2、想象和情感的设计融入SOHO空间

设计要充分表达情感,在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共性笼罩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紧张而高速的工作使人们缺乏沟通,情感受到淡化,所以“常回家看看”就是这个时代呼唤情感的体现。作为工作及居住的室内环境必须适应时代的这个特点。设计并不只是解决功能问题,还应考虑人的情感问题,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冲击影响人的情感,将诗意带到SOHO空间中,使整体空间充满温馨与活力。制造空间与人二者亲切、自由的对话。让空间不只是居住与工作的地方,而成为心灵的归属。把人的感观和心理结合在一起,感情与居室整体相融,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由物质到情感的升华。

为了情感交流,为了营造艺术氛围,可以采取符号性手法进行设计。任何视觉符号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必须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视觉符号是一种艺术符号,也是表现性符号。符号的表现物可以是艺术品,可以是器物,还可以是植物也可以将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变成视觉符号等。视觉符号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必须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体空间赋予特定的情感。艺术符号简化、抽象是营造艺术氛围、表现设计思想的手段。多运用单纯的直线或几何形体,具有节奏的符号化图案或小波浪形状,使得房间具有一种节奏感。将这种表现手法融入SOHO族的空间中,被SOHO族所接受和喜爱。

3、异化手法再创SOHO空间新概念

后工业社会文化的个性化反映出人们对工业社会标准化、统一化模式的逆反心理。空间中出现了一些个性强烈、构思奇特和具有超现实主义意念的空间意境。这种异化的空间设计理念及形态异化的手法突破了室内设计的一般概念,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改变着人们对某一特定室内空间环境的固有印象,形成了一种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某设计者将一个古典的山花立面抽象成简洁的符号倒置在空间中,即可分隔空间,又给人一种视觉刺激,极富戏剧性效果。把传统的构件组合在新的情景之中,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以幽默、叛逆、装饰、充满情感、想像、文化韵味和奇思妙想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空间,展现出一个充满了旺盛生命力和创造性、个性化的SOHO空间,置身于此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创作灵感。

篇2

需要以人为本。后现代主义者在城市规划中倡导尊重历史文脉,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对现

实反思,并对失落空间提出整合,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城市空间设计;失落空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脉;场所精神;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Abstract: The western city planning theory evolution reflects the space design in the city plan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ace design must be human oriented. Postmodernism in city planning advocates respect for history, the humanist thought and realistic reflection on lost in space, and proposed the conformity, but also faces new challenge.

Key words: city space design; lost in space;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context; place spirit; public space

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其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关于城市规划的任务,各国由于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和侧重,但基本内容大致相同,即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

比较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是由于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冲击,为了解决种种城市中的矛盾,出现各种学说及流派,包括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的太阳城,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田园城市”的理论,卫星城等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规划理论一直在改变,历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范式变换 。

法国人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现代主义全面登上历史舞台。这个大纲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现代学派”的建筑观点,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这些规划思想为城市规划注入了新的活力,部分解决了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阻塞等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现代主义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立足点的问题,但过于沉迷功效而使城市失去了很多传统的空间。

很多观点认为,现代主义终结于1972年6月15日,位于美国圣路易斯市的普鲁伊特-伊戈住宅被爆破摧毁。普鲁伊特-伊戈的建筑曾荣获现代建筑与城镇规划范例奖,但这些建筑最终变的毫无人性且布局失当。美国世界贸易中心的设计师山崎实的这项设计采用了经典的柯布西耶手法,实现了其以绿色草地为开敞空间来分隔的由钢筋、玻璃和混凝土组成的高层蜂窝式住宅的主导思想。在每层都设有封闭的步行通道,这与勒柯布西耶空中街道的理念一致。在1971年,最后的特别行动小组召集仍然居住在该区中的居民开会,请他们提建议。这次会议具有历史性意义:一是在工人住宅50年的发展史中,第一次邀请当事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是意见只有一个,居民异口同声地回答:“炸掉它!炸掉它!”

在二战后初期,城市规划师认为他们知道何种类型的物质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他们不去征询居民意见,看看人们愿意将周边规划成什么样子。规划师认为他们对宜居环境的判断是无需争议的,认为决策的出台只是一个纯粹的“专业”技术判断。规划师没有认识到,关于适宜生活环境构成要素的判断是一个价值观的判断,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行为 。对此,美国作家简•雅各布斯发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提出质疑。她最重要的责问就是认为规划师对他们所“工作”的城市缺乏了解,因为他们已经先入为主的采信了过分单纯的乌托邦主义观点,而不是努力的理解和研究城市现实生活所存在的问题。雅各布斯同时对规划师的反城市主义,对城市结构秩序的偏好上提出了批判。她认为勒柯布西耶的“阳光城市”尽管自认为是“伟大的城市”实际上也是反城市的规划结构。因为它拥有广阔的开敞空间,有大片的“草地,草地,还是草地。”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评论“……他的目的是建设自给自足的小型城镇,确实非常好的城镇,但前提是你要温顺,没有自己的想法。……霍华德创造了一套强大的,摧毁城市的理念:他认为城市功能的布局是按单一功能进行分类和筛选,并以相对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安排。……他简单否定了大都市复杂而多样化的文化生活 。他对大城市管理自己的方式、交流思想的方法、政治运作的形式以及新经济投资的做法不予理睬,他显然没有强化这些功能的念头,因为他根本就不想规划设计这样的生活。”雅各布斯对理想城市结构的模式化想法,以及其通过土地利用分区进行用途分离的规定 ,以及与之相配的以独立邻里为基础单元的模式化城市结构,以及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的截然分离(即使在相当纯粹的居住区内),等等这些,都提出了批判。她批评这些基本准则是简单地强加于人,与大家通常的期望背道而驰。

篇3

目前国内的室内设计没有固定的风格取向,国人目前接受的知识体系几乎是全盘西化的,对于这种知识体系如何与传统的人文体系相融合是目前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世界设计风格的流向主要是体现了一种设计的取向、设计的生态、设计的无规律,这都挑战了现代艺术对秩序的延续,设计艺术中功能的丧失,设计的杂乱无章,设计泛化到无所不是。作为工业文明文化的现代艺术开始逐渐的边缘化,设计呈现了更多的非理性状态。中国近代由于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所以也没有产生相应的稳定的文化形态,所有的文化形式都是直接和间接的从国外引进的,所以这种文化体系没有根基,于传统的文化体系相比较而言,传统文化是根深蒂固的,是我们永远无法消除的。外来的文化怎样才能合理的嫁接到传统的文化体系上是一个历史问题,中国的艺术形态不需要对本国的经济基础负任何的文化责任,所以就很难形成一个稳定的文化符号,只能是一种相对杂乱的局面。对外来文化的接纳是建立在对传统意识形态否定的基础上的,对表象的认同和对文化根基的否定导致了文化领域的混乱现象,但它的存在却是一个年代的特征和必然。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由此出现的文化现象就呈现了一种文化的失重状态,当文化的失重状态一旦出现,文化不再反应相应的物质基础,就成为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她漂流在当代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下,却与他们没什么必然的伦理关系,当代文化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克隆现象,他没有稳定性,没有主题性,没有传承性,甚至连自己的存在性都意识不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依然存在的,当这种文化病毒一旦进入意识体,就会造成社会集体意识的塌陷。表现为基本伦理道德的丧失,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无政府的状态。这种文化泡沫所呈现的存在现象,是人们普遍怀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理性价值观的丧失,对奢华的普遍性追求,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的意识矛盾逐渐的被个体激化,并逐渐的蔓延。所有的这些现象我们都可以归结为后现代的文化现象。目前国内室内设计的风格也深深地烙上了后现代的文化痕迹,首先在形式上满足人们虚假情感的需要,在完全是现代艺术的室内空间中手术般的植入传统的痕迹,一种文化的冲撞对立呈现在当代的室内设计中,这既体现了传统的延续,也体现了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浅表的认知。现实中的存在是完全合理的。

2、后现代形式适合当代人的心理要求

现代艺术纯粹抽象的艺术形式来源于早期工业化的需求,这种文化从起源就带有反人类的背景,将人们从圣洁的教堂里驱除逼入恶臭的工厂车间,将人们从对天堂的美好幻想中押运到残酷的现实中。将弯曲反复的自然曲线的审美流放到僵硬的直线形式。这种文化的背后是人性的缺失。传统文化内涵不是一种的直接的难于理解的抽象关系,而是一种亲切的、民俗的,内心真正需要的人文关怀。后现代实际上中和了这样一种矛盾关系,它可以将的现代文明形式与传统的文化内涵结合。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一种表象畸形的延续,目前短时间里满足了人们掩耳盗铃般的虚荣心。现代艺术终将成为历史,当代的文化对现代艺术是一种延续,也可以说是一种叛逆,在当代的文化体系里,体现了后工业的文明特征。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的感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非传统性,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置身于各种真实的和虚拟的多重的文化空间中,感受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也可以在虚拟的时间中领略时间的变迁和展望。如此多的感受和体验,使得我们的审美体系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时间和空间中不在是单一的线性的感受,而是多种交错的复杂的感知体验。人们并不在乎这种体验的真假,不在乎这种文化的伦理性,人们只是一味的去咀嚼,并不在乎它的味道。我们千辛万苦的为自己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然后笃信它是真实的。“生态”这个词不应该只是存在与自然里,目前在人的文化意识层面,“文化生态”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且这种文化的可持续性,也成为了我们急需拯救的对象,恢复传统的文化观念,文化伦理成为了每一个民族需要面对的刻不容缓的课题。如果我们丧失自己的文化道德,作为一个种族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大了。但是现实中这种文化的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甚至成为了当下我国民族文化的标签。这种杂交文化渗透到了我们的发梢,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心理需求。当下文化的审美也不是纯粹的视觉形式,逐渐的过渡到一种体验,一种综合各种感觉的深层的体验,成为了当下所谓的美感形式。欣赏者从主要通过审美知觉的视觉感知,过渡到通过身体的亲身体验去形成特殊的艺术感受,是除了视觉之外还要综合触觉味觉等综合的知觉体验。这是当代的艺术家需要去尝试和感悟的。艺术的语言体系发生了深层的变革,多角度的阐释理解一个本质的现象,文化呈现了爆炸式的罗列,没有答案成为了唯一的答案。

3、后现代具有强烈的颓废美学的特点

篇4

关键词:后现代建筑 中国 现代建筑 发展

论及后年代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用老庄的哲学来回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不是空穴来巢,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米斯・凡德罗的“玻璃盒子”建筑席卷西方的时候必然注定着后现代主义的发生。米斯・凡德罗崇尚“少则多”的原则,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玻璃盒子”充斥着人们的视觉,用单一的设计方式对付复杂的设计问题,忽略了人们的感受,后现代主义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后现代的一个科学的解释就是:“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许多人对后现代的兴起抱着一种排斥的态度,纵然,后现代的兴起确实给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一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人们认为后现代就是一种无可救药的胡作非为。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这种见解并不能说完全偏激的。利奥塔是西方后现论的代表人物,他说:“从科学知识的后现展来看,一个又一个的具体知识领域的出现,越来越专业化的分工,导致了一种自现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学科间互不通约状况的出现。不同学科的不同科学家们,操着不同的语言,言说不同的事物。在他们之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和隔阂。以至于不同学科间无法找到统一的共同的语言甚至话题。可通约性的消失,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后现代景观。一方面,各门学科知识越来越独立和自律,越来越专门;另一方面,各门知识之间共同的普遍的共识,已经不复存在。”[1]这只能说明各学科之间相通的语言已经逐渐消失了,但不意味着不可认知的东西就是必须要否定的。

的确,后现代给我们的冲击远远大于给我们的惊喜。举例来说,1984年,美国的建筑师约翰逊建成了美国电话电报大楼,这一著名的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达大道,这位著名的建筑师把这座电话电报大楼的外表做成了石头建筑的模样。AT&T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结构是现代的,但在形式上则一反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风格,采用传统的材料――石头贴面,采用古典的拱券,顶部采用三角山墙,并采用具有一定游戏成分的在三角山墙中部开一个圆形缺口的方式。因此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全部风格:装饰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历史建筑的借鉴,折衷式的混合采用历史风格,游戏性和调侃性地对待装饰风格。门洞模仿了巴齐礼拜堂。美国的电报电话大楼被成为对后现代主义最有冲击力的建筑。

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也受到了这股强大力量的冲击。中国的建筑设计起步较晚。当西方国家经历了“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设计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时候,中国的设计运动还处于萌芽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甚重,对于我国的建筑设计也不例外,我国的建筑设计越来越向西方建筑模式靠拢。因此,我国刮起了一阵“后现代主义”风。

“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杂烩。我看其中有两个相反的趋向。一个是‘新学院派’,它抄袭古典主义,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样搞就怎样搞’,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杂在一起。”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说。这就说明了“后现代主义”一方面是崇尚传统,令一方面崇尚“胡搞”。近百年十年来,中国社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很难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此刻出现在我们建筑师面前的后现代主义,使一部分中国建筑师找到了一个可以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进行的创新的捷径。因此,中国开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以“鸟巢”和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等场馆的兴建不仅给予中国还是给国际建筑设计界以极大的震撼,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面对现有的成绩中国建筑设计又要何去何从,是立足于本民族特色还是跟上国际建筑潮流的发展是中国建筑设计师们面对的一大问题。

如何吸纳中西方建筑设计理论,融汇中西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建筑设计中华裔著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2]可以说是后现代设计的典范。设计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曲径通幽等观念,凭借酒店周围山势,在房屋高低错落的清淡、静穆氛围中寻求灵动性和超越性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一方面,香山饭店区别了国际连锁饭店的统一建筑模式。在考虑传统建筑元素同时,设计师还不乏运用现代建筑元素。比如,在建筑材料方面,设计师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和轻金属材料;在与自然相结合方面,不仅仅依靠于中国传统模式而加入了光影艺术效果使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融合在同一空间之中。另外,从建筑的总体格局来看,酒店运用了矩形横式的造型,这是当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建筑风格。香山饭店作为一个成功的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表现了中国建筑设计对“后现代”的理解。

但是,2003年,北京的城市规划却经历了不平静的一年,继国家大剧院的“鸟蛋”,CCTV的“Z” 之后,又一个崭新的建筑形象在北京诞生了。这就是耗资35亿元的“鸟巢”。它将后现代主义对视觉的孜孜追求表现到了极致。

它的意义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建筑设计逐渐走向了完满和成熟,一方面又给未来的建筑设计师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拓展空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确选择深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用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从观念到形式结构西方建筑设计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从而使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再创我们古典建筑设计繁荣时期的辉煌。

注释:

[1]《影视文化学》,陈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39页。

[2]香山饭店坐落在中国北京建成于1982年,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台北:新世纪出版社,2001.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知识的批判;后现代主义

批判性的知识在目 前如此多元化的世界里是不完备的,因此接受质疑与再批判是必须的。知识的批判与重建是以建立完善的建筑设计体系为目标的,这就必然受到审视与诘难。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出发,进一步通过崇尚乡土与地方性、推崇文本性直到追求反审美的愉悦四个方面来对建筑设计知识的批判与重建的可行性分析。

1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诘难

后现代主义是作为新的批判性学术范式诞生的。后现代主义是一场文化运动,具有革命性、批判性,并从根本上消解了构科学要素和社会科学要素巾的核心。为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原有认识,对现代性存在的内在矛盾和缺陷,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揭示与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各种领域之间的学科划界的可能性表示怀疑。因此,后现代主义冲破这些界限逐渐出现在建筑学与设计学中,在建筑设计领域中,抛弃既往的现代主义功能布局设计,用后现代主义化的设计所取代。反映解构主义建筑的外部形象与形式优先的建筑形式,或是提供拼贴式建筑以反映复杂性与矛盾性。

2 崇尚乡土与地方性

就崇尚乡土与地方性本质上而言,地方性应涉及民族特征、传统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形态、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四方面。曾作为历史时代下的主体建筑文化的地方性建筑,在抗衡现代性的过程巾,将各种新思潮融合,向综合性和混杂的风格发展。人文主义和地域主义是地方性建筑带有传统的特性。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应将民族与社会利益作为指导,从而塑造高文化的亲和社区。从现代建筑的疏远感和非人性化的全球化趋势走出来。因此,地方性建筑人类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部分体现。另一方面,地方性建筑批判了现代建筑设计西方主流文化侵入和国际化模式。以维护固有文化品性为最终的目标,矛盾的处于旧价值体系交锋的困境中,只是变异和补偿的对传统的进行革,成某种联盟或共同风格的现象时有发生。在20世纪的一段时期中,受苏联影响政府控制建筑设计和建设,现代性的艺术、美学建筑被禁止,因为会被看做是资产阶级的颓废产物。但是,资源与环境问题在滥用现代性科技下出现是修正式的批判,崇尚乡土与地方性人、自然和创造物的空间界限弥合起来,在设计作品之中融人传统、习俗、自然因素等。

3 推崇文本性

建筑设计事件和现象由每个创作行为与设计过程构成,也可以说是构成文本。文本性则指文本与其他文本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事物与其他事物也是相关的。C.詹克斯有“有文脉的=特定性+规划专家”的一个公式。“特定性”将规定性和统一目的性抛弃,防止了现代性理性决定论的发生,对文本的开放性与流动性要重视,文本理解及二次解释的创造性是设计者本人应该予以诸多重视的。文本和理解者的视界被这个新视界包含了,同时提供了可能性给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解。设计是一种历史和他者的参与,并且超越自己的视界。通过语言达到理解。而建筑的言语则包括:建筑位置、地貌与地形、空间关系与周围环境、功能多样性与使用要求、使用者的特点、设计方法与策略、建筑形式与类型、工艺技术与材料,等等。因此,可以说建筑的存在本质就是文脉。因此,针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模棱两可与暖昧不定,双重功能性元素,总体上不能一目了然,世代相传的等建筑设计,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韵律和方向不协调;“毗邻”东西的比例尺度的不同;堆砌和重叠对立和不相容的建筑元件;片断、断裂和折射方式的采用;脱开室内和室外,即建筑设计的文本性的充分映照。现代主义最激烈的批判是解构主义文本论批判,对解构建筑的文本性了解,我们可以从韦克斯纳视觉中心、巴黎维菜特公园规划设的设计作品中得到。

4 追求反审美的愉悦

不再追求艺术审美的优美愉悦形式是后现代主义审美,对永难企及之物与意义的缅怀不再凭借趣味上的共识去达成。审美形式的标新立异是后现代主义不断寻求的反叛权威陈说,凸显后现代知识的“表征危机”是被文化艺术与美学领域引发状况。追求反审美在以下几方面的表征:

4.1 平面感

为了获得审美的意义,要求阅读者对现代主义作品通过不断地阐释和发掘深入其意义深层。后现代主义作品对现代主义经典作品的意义不再提供,不需要寻找其作品的意义,语言符号背后没有隐藏深层意义。

4.2 断裂感

现代主义倾向个人记忆双元和历史传统的同时探讨。历史被后现代主义理解为只存在纯粹的幻影和形象。照片、文件、档案成了历史事件转换,过去已消失成历史,在非历史的当下,审美的断裂感需要从时间体验中去感受。

4.3 生活化

传统美学通常要求审美标准应有一定距离感,比如:距离说,移情说,典型论等,同时说明艺术与生活不等同,只有将艺术与人的现实生活距离化才能给人更好的审美感受。颠覆了传统美学观的后现代美学,距离感的消失是其根本特怔。当今世界创造了太多虚拟现实,使人们的真实和现实感丧失,被文本和类象所包围。同时,艺术作为权威核心随着渗入日常生活,兴盛大众商品文化,丧失了本源。这导致出现了时尚的生活化与流行艺术。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深入了生活化艺术。一些建筑师倡导,建筑与设计应学习拉斯维加斯。设计的灵性甚至可以荒诞、平庸、丑陋的生活化与商活化形象中获得,对其他人品味的领会和价值的接受。

参考文献:

[1]段晓丹,杨毅.批判的失落:90年后中国建筑批评泛社会化现象浅析[J].室内设计.2009(1)

[2]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怀伟,高筠.以“批判的地域主义”拯救我们的建筑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7)

篇6

1隐喻与装饰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特点

装饰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这是后现代主义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上大量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式的设计风格。后现代主义在古典主义风格上采取创新装饰手法,以人文理念为设计元素,达到审美设计视觉上强烈的撞击,从而满足人们的心理享受,这种设计手法并不是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采用中庸设计手法,将各种历史文化色彩和设计中技术手法作为一种隐喻,是现代主义设计综合性发展的体现,它主张把历史传统文脉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创了建筑艺术的另一个新阶段。它兴起于西方国家70年代,于90年代初之后开始衰退。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传统文化和通俗文化,运用的设计手法更是不拘一格:从变形、借鉴,戏谑、夸张和象征的描述等,以及到多种历史风格的整合拼接……如设计家菲利浦•约翰逊(PhilipJohnson)设计的著名的纽约美国电报电话大厦———AT&T大厦,该建筑设计具有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所有的显著特征:历史主义、装饰主义、折衷主义和娱乐性等,广泛采用古罗马、文艺复兴、哥特式等风格细节,达到古典主义的装饰特色。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装饰在艺术设计中的地位逐渐复兴。后现代主义重视设计符号的“语义”表达,力图使设计成为一种象征手段或语义学的“隐喻”。例如,索德萨斯著名的“孟菲斯”设计小组代表的产品设计“机器人书架”,就是以比拟的手法设计而成。用索德萨斯的话来说,设计是生活方式的显示体现,他以自己的创作表现“生活的隐喻”,赋予形式、造型和装饰风格以象征意义。确实,未来艺术设计方向的探索本质上就是对生活方式的设计,而适宜的装饰正是设计美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它会让人们走向的更加艺术化的、充满诗意的生活。

另一些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作品,以一种特殊的形式造成人们想象的空间,强调形态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如丹麦设计师伍重1956年设计的著名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外部造型采用“仿生后现代主义之文化艺术设计理念研究崔立东(上海市工艺美院环境艺术学院,上海200000)摘要:后现代主义设计从人文理念出发,通过风格迥异、方法独特、多元文化结合美学形成的新时代设计格局,她远远超出了简单作品的普通功能性和纯粹的外观表现形式,而是人性化和精髓文化的升华。人文思想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中心设计理念,以人为核心,延续了历史文脉,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设计作品诠释人心灵的回归,使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使建筑、艺术、人性得以完美结合和统一。设计”手法,远望如重重叠叠白帆泊港,整体造型与周边优美的环境相得益彰。还有洛杉矶的“太平洋设计中心”,在两座巨大的建筑上采用绿色、蓝色的玻璃幕墙,造成所谓“蓝色鲸鱼”的强烈生态主义象征,这些设计除了具备本身使用合理的功能外,都企图通过被精神化提炼的观念形态达到一种诗歌般的象征与隐喻。

2欢乐与情趣———后现代主义多元化艺术设计的精神层次追求

当代社会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人们开始由物质享受过渡到更高的精神层面,现代设计产品仅仅具备使用功能已经远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人们在多元化的社会里,设计作品不仅是单纯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和设计作品的情感交流。在今天的欧洲设计界,有这样的类似的多元化装饰艺术设计经典范例也不无存在,其幽默滑稽的存在形式,带给人们另类的情趣与欢乐。例如,法国文化部直属的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在两个世纪的悠久灿烂历史文化传承下,作为法国首都巴黎的唯一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院校,在坚定不移的秉承国际主义,现代主义的欧洲传统经典教学模式的第二阶段硕士学位学科点十个专业的同时,于2011年初成功推出了其第三阶段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的11个专业设置:《设计,构想,创造,与未来》《公共空间关系设计:景观装置》《城市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虚拟现实设计》《运动与空间》《三维设计历史》《数字运动现实》《现实中的数码图形》《综合材料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同时被摒弃的原称为后学位方向专业(post-diplome)如:色彩设计与家具设计等,由于缺乏学科建设的完整性和深度及广度,和第二阶段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学科点无连贯性,又不可能作为真正学位研究方向的设置,终究犹如流星飞逝昙花一现般,消失在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历史里。随着人们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情感要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品的附加值也会越来越多,对设计师的设计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富有情趣化设计的产品的出现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后现代主义设计倡导艺术、文化和自然的重逢,将诗意田园惬意的生活重新回归,使人重新融于自然,如将美丽的晨曦引入中庭;缥缈的晚霞引入殿堂;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唤起人们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和未来的憧憬。设计中的趣味性、艺术性赋予了作品,使作品具有灵感而变得更人性化,这种欢乐与情感的交融;艺术和文化的交织,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3内涵与个性———后现代主义多元化艺术设计的自我价值实现

在这个设计创意纷繁的世界里,除了寻找更新奇更能打动观者的灵感,似乎没有别的办法能让设计师安静下来。人本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自我价值的实现。后现代设计者常常在作品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凸显狂想自由、离经叛道,“反叛惯常的审美方式,破坏僵硬的标尺,强调艺术形式的陌生化和不可重复性,是后现代设计观念的主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设计具有诗情画意、夸张离奇的感性特色;同时依靠工艺材料、色彩图案创造个性特色,各具形态和文化艺术情趣。因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年龄差别、兴趣爱好决定了其对事物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迥异,也就会使改变对设计作品的不同看法和转变。故此当代设计者应以人文设计为核心,广开思路,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作品以满足人们各种层次的需求,实现创意生活中的各种美好愿望。

4文脉的延续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多元化艺术设计的文化回溯

在功能主义至上、“少就是多”的时代,传统被视为“历史的包袱”,现代主义设计摈弃一切历史,以反传统的激进姿态试图重新诠释这个世界。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不懂历史才会否定历史”,今天的设计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熏陶,我们更应尊重历史文脉、善于从中学习借鉴。后现代主义设计主张延续历史文脉,使传统的古典雅致和当今的时尚风韵相融合,创造性地设计出古今中外风味并存的艺术佳作,美国建筑设计大师,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奠定者罗伯特•文丘里认为当今建筑设计应崇尚历史文化和时代元素相结合,才能使设计富有生命力,采取折衷主义,渗透设计当中,避免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单调、浮躁、刻意做作的弊端。美国杰出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查尔斯•穆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市著名的“意大利广场”,是个典型的折衷主义作品,把古罗马拱门、科林斯、爱奥尼柱头等历史元素和现代的霓虹、各具特色的灯饰相结合,形成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另一美国建筑家迈克•格里夫斯1980-1982年设计的奥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公共服务中心,采取了现代的结构和绚丽的装饰元素和古典装饰材料,使得建筑凸显多元化、折衷主义色彩。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也越来越高,现代主义讲究功能性;后现代主义以历史文化为基础,并和现代的设计元素以折衷思想得以呈现,已渐成为设计主流。

5以人为设计中心———后现代主义多元化艺术设计的永恒主题

以人为设计中心,使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从人的需求出发,设计作品的功能性、时尚性、创新性、细节性的处理都以人性为永恒的主题,多元化的语境下处理好人和物和谐共处的关系,在文化艺术的烘托下,满足人的各种心理精神享受和现实物质享受,使物最终服务于人,人服务于物的共赢局面。人性化设计采用科技手段为人们提供人性化产品,产品赋予了生命和灵感,人们的心灵得到更高的升华和人格应有的尊重。

6后现代主义设计在中国

在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已慢慢从物质的追求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以历史文化和设计相结合,满足现代人们多元性的需求。后现代主义设计是人文理念下的升华设计产物,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建筑设计艺术的发展,拓展了我国设计的弹性空间,是建筑设计在新时期追求自由、人格、开放设计的艺术奇葩,既有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元素,也融入了高科技、新能源的现代元素。推动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的发展。然而,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国情,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在满足广大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大前提下,当代设计的主流仍然以功能性、实用性的现代主义设计为载体。我国东西地域经济发展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沿海和内地一些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比较迅速,后现代主义设计已悄然出现,与现代主义设计共同构成了当代设计领域风格多元并存的现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现实性。当然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是诠释世界的一种方法。我们在批判地继承历史的同时,应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对任何一种现有的设计风格和流派,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收并取,采取一种宽容、慎重乃至尊重的态度。中国文化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它的包容性,它的博大与宽容体现了它最终无穷的生命力。翟墨先生在《设计理念的随需应变》一文中提到“后现代设计应该是吸收全息文明的良性基因,融合各民族优良‘道器’文脉的有机设计体系”。他认为这种“有机设计体”应当包含着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吸纳和融合。它的秉承与发展,无疑会给我国博大精深的建筑设计文化添加了一丝绚丽的光彩。

篇7

流派或风格特色的诠释解读,而更带有一种形而上的隐喻注解。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建筑;行业现状;矛盾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postmodern" this concept has been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in various forms, it is not on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schools of thought or style, metaphor annotation and more with a metaphysical.

Keywords: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industry status; contradiction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中国的各行各业更是以迅猛异常的速度前进着,有些是按部就班的加速,有些则是在时代的洪流中不由自主的向前。在文化和科技的进程中,这规律同样不可避开。建筑设计行业作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型”技术工种,在文化领域和商业圈内都占一席之地。这里要谈的是一个流行了很久的流行词:后现代。事实上,由于其独特的时代含义和社会现象,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各种流派和主义的显著特质,那就是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它还将继续并更灿烂地“流行”下去。

“后现代”的历史与背景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进程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这是百科名片给出的后现代主义的阐释。而为什么称作为“后现代”呢?这里看看它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内的表现。它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他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相信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相信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相信人类将从压迫走向解放,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力量就是理性。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因此,它的出现和消亡也不能与其他类型的概念相提并论,事实上是无法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预说的,我们仅仅能在各种现象和已成事件中进行解构和抽离,在虚无中创造虚无。

建筑领域的后现代史

后现代主义在建筑界的兴起大概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著名的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被视作后现代主义之父,虽然他本人并不认同这个称号。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 ”,“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基本雏形,也是后现代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在当时的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主义和流派在不断的产生,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有的渐渐大行其道。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型而又另类的概念,也受到了很大的推崇和鼓吹,但是,由于其自身复杂深远的涵义,真正称得上佳作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寥寥无几,其中美国建筑师查尔斯·摩尔的新意大利广场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但在当时却是备受争议,各业内人士对其毁誉参半,但令人惊奇的是,此建筑受到了普通群众的广泛喜爱。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建筑界对后现代的真正理解和阐释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到上世纪的八十~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风格类型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各种经典的杰作也不断诞生,精彩纷呈。

我国建筑界的现代及后现代之路

我国近现代建筑设计的行业历程

谈及我国建筑行业的历史,其实是非常的悠久漫长。而且各个朝代的建筑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对于建筑的品质来说,独特的自我气质和时代赋予的时代特色,比美轮美奂的造型来得尤为重要。而总体说来,我国的古代建筑在这点上是卓越的。但近代中国战争连绵不断,国力大损,解放后更逢空前浩劫,不但无数的优秀建筑精品毁于一旦,更严重的是作为文脉传承的建筑设计同样遭遇了断层。而之后进入的八十年代,却又迎面来了世界范围的经济浪潮,国门大开之后各种经济、文化、艺术思潮狂涌而入,让百废待兴的我们措手不及。而其时也正是世界范围的文化革兴,一方面是世纪之交的不断反思创新,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大力推动,各类文化行业也在飞速发展,设计行业亦如是。各种流派、主义纷纷登陆后,是被囫囵吞枣的解读,虽然有或多或少的皮毛学会了,也有凤毛麟角的精彩作品,但总体来说,是毫无体系章法可言的一锅炖。在这样一个全盘吸收的泛设计时代,这样的情形其实是无可厚非的,也是无可奈何的。而这还只是在纯设计领域。

如前所述,在经济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文化艺术的纯粹坚持日渐式微,无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成为商业利益圈的其中一环而失去其所应具有的纯粹本质。作为本来属于其中一环的建筑设计又如何能幸免?建筑工程行业的巨大利润早就成为了很多人的眼中肥肉,而极为粗糙落后的流程体制中的漏洞简直无处不在,在缺乏独立公正的监督机构情况下,毫无意外地成为了利益角逐中的巨大竞技场。而作为其中最为意义深远的一环——设计,其所处境况的尴尬和不堪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只能让正确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更为艰难。

但必须指出的是,正是在如此尴尬和艰难的境地,所取得的成就更是难能可贵。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无数的优秀建筑师一波又一波地涌现,在一片混乱中苦苦摸索,奋勇拼搏,创作出大量的优秀建筑精品。抛开欧美建筑业界的参照,仔细研究我国现实,会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均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国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时至今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民展开,设计界跟随着这股浪潮,步步为营地缓慢成长着。是缓慢,但是在成长。而我们还不能给各种建筑类型一个标准的定义,因为在脱离常用的世界建筑观之后的注解必然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必须承认大部分国内的现代建筑由于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原因,在建成后并没达成预计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外来主义的本土化进程的误读和偏差。设计规划和现实的差距是巨大的。建筑工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施工”流程,其间包含方方面面的合同协作,必然需要方方面面的完善配合,某个环节的漏洞和偏差都会对整个流程和最终结果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致命的。所以我必须指出的是,在一种新的本土环境来定义新的行业法则时,固有的——哪怕是世界流行的各种理论和规则,都必须受到本土化的洗礼,进行地方文脉的植入和社会现实角度的重新解读。因此我认为,中国的现代建筑在近年来的发展和成长还算是基本成功的。

后现代建筑的本土化困惑

前面已经提到过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建筑的基础理论和历史背景,在此要提到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定义相对于后现代本身狭隘了很多,这是建筑设计的行业特质决定,好处是对风格注解和思想分析更为有理有据,但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对后现代这个概念里具有最大价值的精神内涵的脱离。

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却又是一种类型的定义和注解,这种自我的矛盾是天生且必永存的,这同样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色之一。关于这种矛盾,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提到:我主张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显的统一,我同意不根据前提的推理并赞成二元论。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丰富,既要含蓄的功能也要明确的功能。我喜欢‘两者兼顾’超过‘非此即彼’,我喜欢黑的、白的或者灰的,而不喜欢非黑即白,一座出色的建筑应有多层含义和组合焦点:它的空间及其建筑要素会一箭双雕的既实用又有趣。

人们曾经指责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渐渐认识到作为建筑本身来说,其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很多时候确实大于其实际功用。而事实上,各种设计手法的运用并非简单的设计表达,还应有更多的被解读空间。詹克斯在《后现代主义——艺术和建筑中的新古典主义》中曾经定义后现代的十大规则:

(1)“不和谐的和谐”,或“不和谐的美”。

(2)多元论。7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立场,是风格的多样性,对差异性、他异性和号糅性的赞扬。

(3)文雅的城市规划。

(4)人形装饰。

(5)回想。历史的延续性,过去和现在的关系。

(6)回到绘画,回到内容。

(7)双重译码。

(8)多义性。

(9)重新解释传统,与过去发生错综的关系。

(10)新的修辞格:“悖论,悖义法,朦胧,双重译码,不和谐的和谐,放大,复合和矛盾,讽刺,折中的引用,回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对后现代建筑手法的全面解读,詹克斯从理论上完善了设计准则,也延续了后现代主义的精髓,虽然他把后现代主义建筑局限在新古典主义里了,但这种思维对我们有很大的鉴戒意义。

现代主义建筑土化进程已经是艰难无比的坎坷之路,对于更为深奥和复杂的后现代主义,是否会更为艰难和复杂呢?

答案恰恰是相反的。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现代主义建筑的本土化进程是一个迅速而急促的过程,其间的撞击交错却是激烈无比的。在此其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错综复杂的关系很难作出任何清晰的陈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纯设计领域,对历史文脉意义的认知和设计手法的艺术解构,在国内的设计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绩。而且还有值得庆幸的是本土建筑师们对时代特质的理解,和社会文化的解读,远远超越了国外建筑行业的普遍深度,这恰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特色。在此,当我们把两个线头牵出来,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居然有着同样的渊源。

有人会觉得无法认同,为何一种复杂的形而上下概念会在落后的本土行业中得到映显呢?让我们剔除现象来观察本质。后现代主义的核心在于隐喻,映射,反语,复杂矛盾的统一体现。而我们的行业现状,具有的最大特色是:矛盾,体制对各环节的互相映射和互动,无法言说的潜在规则,表面装饰的学习或盲目跟风。从事物本质的发展规律上看,会发现两者在形而上的内涵中有惊人的相似。我们再回到事物本身,后现代主义对时代的牵引和修正,对已有历史的尊重,对当下的不盲从和质疑,正是我们业内所正缺失的重要品质。如果我们的建筑师们,能从最根本的思想内涵出发,遵循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对现状进行重新解读和对比,对过去现象进行承继后的深度挖掘,对设计手法的各种元素隐喻的自然分配,在这样的一个思考和实践进程中,也许会惊喜地发现,这样的设计手法对于现今的行业现状的适应会是如此的得心应手。这绝非痴人说梦,当然也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马到成功。但这样的现象表征发展是合乎各方的自然规律的,也是各方的效益和立场得到基本保证的契合之道。

在后现代之前

后现代主义者否定永恒,认为在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这或许无法确定,永恒在观念上的模糊一直都是很奇怪地凸现着,一直都在被非法套用。但永恒有时仅仅是一个词而已。而从建筑来说,建筑可以追求永恒来作为标志导向——一个虚无的标志,追求虚无也是一种追求,总比混乱无序导致的不安来得自然。建筑作为服务于人的工具,与人类的生活习性和关系极为密切又相互影响。而在信息革命时代的今天,人类的生活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日趋多变和不确定,因此对建筑本身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此必须再次强调建筑的复杂和矛盾,这样的特质是实现其功能目的的重要法则之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古典主义建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81-01

五四以后民主科学思想的引入将中国以家庭氏族为纽带的群族关系打成碎片,却没有建立起被普遍认同的文化信仰”。中国的文化承继需要一种安静和纯粹的环境,消费文化的冲击让人们静心关照和冥想的可能彻底变成了对不需要进行智性思考的娱乐文化的兴趣。中国的批评理论资源在外来的抢眼和激进的文化拒斥、以及信息迅速更新和传播的需求下被挤进了昏暗的角落。

从现代主义艺术开始,艺术发展的两条潜在的主线一直是并行存在的,一条是对形式主义和艺术自律的探索,他们受罗杰弗莱、格林伯格的影响。另一脉是观念主导的,阿多诺,比格尔是从对形式主义的批判中重新拾起观念艺术的,不过语境和涵义更加立体和丰富。从此艺术批判性的介入社会有了新的支撑,知识分子型的艺术家在介入社会中而不是坐井观天的与自足艺术自身的小宇宙,而是在扩展艺术边界中发现艺术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以艺术的名义提出问题。艺术并非是真正的进入了原创的散落状态,而是以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在超越中重新寻回古典和传统艺术的关系。

不同于现代主义艺术和古典艺术时期对艺术与艺术流派的定义方式,今天的人们对后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建筑和涉及后现代的很多描述用语在当下都只能表达一种状态或是倾向性的描述,而不具备可以将任何艺术现象概括为某种流派的指向能力。这是一种碎片化和非中心的倾向,它显示了对稳固的现代主义模式和对绝对真理信仰的意在戏谑却在客观上以退为进的打破。但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并非横空出世的创见之举,而是与古典主义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有着密切的对应联系。所以它是在反驳和批判现代主义过程中对古典主义诸元素的新一轮的或推崇或戏谑的青睐和回归。

后现代主义建筑就像是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混血儿,正如在其它领域所表现出的多元特征那样,没有一种建筑风格能够涵盖当今主流与主流以外的所有建筑风格――它们试图在未来和传统之间找到一种折中的立场:既要纳入现代主义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又要保持对文明和人性等文化功能的兼顾,或是对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生态的尊重。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身份一部分是现代主义的,另一部分是其它的历史或是地方的资源,这些资源大多是对我们称为古典主义建筑的借用。从而实现了对现代主义的延续与超越。后现代主义建筑就像是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混血儿,正如在其它领域所表现出的多元特征那样,没有一种建筑风格能够涵盖当今主流与主流以外的所有建筑风格――它们试图在未来和传统之间找到一种折中的立场:既要纳入现代主义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又要保持对文明和人性等文化功能的兼顾,或是对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生态的尊重。

一些后现代的建筑回廊让我们想起希腊建筑的柱式结构,比如意大利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阿道?罗西的设计作品。罗西在早年就已经开始探索后现代主义设计。最集中体现他的原则的例子之一就是他在意大利莫迪纳市设计的公墓建筑,这座用途特殊的建筑基本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因为只是为了存骨灰盒用,所有没有玻璃窗和任何的装饰细节。但是,它却有着古典主义的比例基础,因此非常庄严,这和他一贯坚持的古典主义的细节和总和,新旧部分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与传统建筑之间的演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