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09:28: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统计学实证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Zhang Niankun
(Xi'an Physical Educational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摘要: 骨骼肌的力学性能是决定力量素质的基础。本文从骨骼肌的力学特性出发,采用不同的间歇时间,观察离体骨骼肌的力量变化。结果表明,训练6周后,骨骼肌的相对力量比对照组增加22.64%;间歇20秒后骨骼肌的相对力量下降7.78%,恢复效果最好。
Abstrac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keletal muscle is the basis for the quality of the strength. From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keletal muscle, this paper used different intermittent tim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the strength of isolated skeletal musc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6 weeks of training,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skeletal muscle was increased by 22.64%;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skeletal muscle declined 7.78% after 20 seconds intermittent, which had the best recovery effects.
关键词:间歇时间 骨骼肌 力学特性
Key words: intermittent time;skeletal muscle;mechanical properties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308-02
0引言
力量素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特别对于力量性项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骨骼肌的力学性能是决定力量素质的基础。近年来,骨骼肌的力量训练方案、运动量、运动强度的研究已相当广泛,但训练界大多从生理、生化角度探讨对整体运动能力影响,而对力量性项目中的主要器官──肌肉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骨骼肌的力学特性出发,采用不同的间歇时间,观察骨骼肌的力量变化。此种方法的研究将给该领域的研究开辟新的途径,注入新的活力。
1研究对象
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40只,体重为200-220g,两月龄,标准饲料分笼喂养,自由饮食。室内温度18~20°C,相对湿度50%±10%。
2研究方案
2.1 训练方案
2.1.1 动物分组将40只大鼠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NC)20只,力量训练组(PT―Power training)20只,练6周,每周测量大鼠体重、体长。
2.1.2 训练安排根据本实验的特点──力量训练采用电鼠笼(生理刺激器:波形―方波,频率―50Hz,电压―20-50V)刺激大鼠进行跳跃训练[1]。PT组(20只)动物均先进行1周的预训练,学习跳跃运动。以后隔天训练1次,共进行6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具体安排见表1。
2.2 实验仪器与测量方法
2.2.1 主要仪器电鼠龙、MULTI TELEMETER511(日本)4导记录仪、张力换能器、生理电刺激仪、ACS-ZJ型双面电子计重秤。
2.2.2 测量方法
2.2.2.1 肌肉试件的制备实验前先测量大鼠的体重,然后用2%巴比妥钠(100ml/kg),腹腔皮下注射醉麻大鼠。在生活状态下,分离出完整的腓肠肌,用断骨钳距腓肠肌近侧附着点2cm处剪断股骨,从小腿的中部剪断胫腓骨[2],将其放入乐氏液中(温度30℃)。整个过程在5分钟内完成。
2.2.2.2 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力的测试测试前对记录仪进行标定,然后将制备好的腓肠肌试件固定好。标本放置在内有30℃的乐氏液肌槽内;标本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细线和张力换能器相接;张力换能器与四导生理记录仪相连;用生理电刺激仪刺激(频率60c/s,波宽0.3ms,振幅60v,波型方波,复刺激)腓肠肌,使之发生强直收缩[3],记录仪在记录纸上描记出收缩力曲线,根据曲线读出力值大小;每个间歇时间段选用5个样本。
2.3 数据处理本研究数理统计采用国际通用的统计软件SPSS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相互比较采用LSD法检验。
3实验结果
3.1 大鼠训练过程中体重变化NC组的体重前5周呈直线上升,第6周后上升速度趋缓但始终是上升的趋势;PT组在训练2周后体重增加趋缓,训练6周后体重有所下降。
3.2 力量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结果
3.2.1 训练6周后大鼠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力变化大鼠训练6周后最大等长收缩力/体重值增加22.64%,经LSD检验差异非常显著。具体情况见表2。
3.2.2 不同间歇时间大鼠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力变化
3.2.2.1 正常对照组不同间歇时间大鼠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力变化
3.2.2.2 训练组不同间歇时间大鼠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力变化4分析与讨论
4.1 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影响力量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肌肉因素,神经调节因素(大脑的兴奋性;突触的传递速度;神经肌肉兴奋传递;运动单位的募集等),骨杠杆的机械效率(肌肉的协同作用;关节的角度等)等[4],其中最关键的是肌肉因素。关于肌肉的收缩机理,肌肉收缩的微丝滑动学说已得到广泛的承认和应用。ATP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首先神经活动需要ATP,Ga2+ 泵、Na+ 、K+泵离不开ATP,ATP水解释放能量是促使肌丝滑行的直接动力。而人体骨骼肌细胞中ATP储量少(4.7~7.8mmol/kg湿肌),运动训练也不能明显增加ATP储量,肌细胞也不能直接吸收血液或临近细胞的ATP。ATP消耗后的恢复速度是影响运动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而骨骼肌细胞内可以提供能量合成ATP的分解代谢途径主要有三条:①磷酸肌酸(CP)分解释放能量合成ATP,由ATP和CP分解反应共同构成磷酸原供能系统;②肌糖原和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合成ATP,构成不需要氧的糖酵解系统;③在有氧条件下,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合成ATP,构成有氧代谢供能系统。这三种供能系统最大功率输出的次序是磷酸原>糖酵解>糖有氧氧化>脂肪酸氧化,其下降速率接近50%。在运动中供能系统的最大功率输出与人体运动的最大输出功率基本一致[5]。快速力量要求人体有较大的输出功率,这就决定了其供能形式只能是以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为主。
4.2 骨骼肌最大等长收缩力变化规律为了研究骨骼肌力量的变化规律,我们测试了大鼠离体腓肠肌的最大等长收缩力,用其相对值(最大等长收缩力/体重)间接反映骨骼肌快速力量的变化。实验表明:肌肉的相对力量在训练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增长22.64%。间歇10秒后,肌肉的相对力量下降了28.24%,这可能由于离体肌肉在经过强直收缩后,能源物质消耗过多,恢复时间短的原因所制。间歇15秒后,肌肉的相对力量下降了17.99%。间歇20秒后,肌肉的相对力量下降了7.78%,已恢复到所选间歇时间段的最高水平,这可能是由于间歇时间合理,能源物质得到了充分恢复。随着间歇时间的延长,肌肉的相对力量不在增加而是出现下降趋势。间歇25秒后,肌肉的相对力量下降了8.44%。本实验中的肌肉相对力量无论间歇时间多长,均没有恢复到原有水平,亦未表现出运动生理学中提及的超量恢复现象。原因首先可能由于所选样本是离体肌肉,尽管将离体肌肉放在30℃的乐氏液肌槽内也不能和在体肌的生理条件相匹配,致使肌肉工作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导致肌力下降。其次由于间歇时间长,肌肉的活性以及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亦受到影响。第三由于肌肉工作生理条件从机体到乐氏液肌槽内,导致能源物质的恢复受到很大程度的局限。由于动物实验的局限性我们只能以肌肉的最大等长收缩力的变化来间接的反映不同间歇时间肌肉力量的变化。建议对此应进一步进行人体实验,以便训练中合理的安排间歇时间。
5结论
5.1 根据本实验训练方案大鼠训练6周后,肌肉的相对力量(最大等长收缩力/体重值)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22.64%。
5.2 依据所选间歇时间段,间歇20秒后肌肉的相对力量与训练6周后相比下降了7.78%,已恢复到所选时间段的最高水平,恢复效果最为理想。
参考文献:
[1]李俊平,徐玉明等.常用动物运动模型的方式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69-1671.
[2]周里.大鼠骨骼肌急性拉伤的生物力学及组织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95级博士毕业论文.1998,12.
[3]侯曼.大白鼠腓肠肌―骨标本被动拉伸时弹性刚度测定[J].体育科学.1997,17(3):67.
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硕士论文选题还比较粗疏,影响论文质量提升。一些学者对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展开了研究。徐金平(2006)对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一些硕士论文选题盲目求“大”、求“新”、求“异”,或者论文选题过于平淡,体现不出应有的开拓性。[1]周毅(2009)分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原则,即根据研究目的、实力、条件、兴趣和独到见地,结合地方特色、社会实际、学术价值和科学发展趋势选题,“小题大做”、扬长避短原则。[2]雷伟伟、袁占良(2008)探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3]吴赞敏、梁旭巍(1997)分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论文质量的关系[4]。孙国强(2007)[5],李志义、刁玉玮(1995)[6]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方法和技巧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学位论文选题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选题时,研究生既要从不同来源确定选题,又要掌握正确的选题方法,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选题技巧。以往研究主要是把学位论文选题作为一个抽象的一般概念进行研究,即不根据专业特征对一般学位论文共性进行分析,对某一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深入分析较少。随着公共领域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程度的加深,行政管理硕士有更多“文章”可做,这些“文章”选题质量值得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截至2014年10月30日显示被引用过的2011至2013年行政管理硕士(学术型,下同)学位论文样本的选题质量进行实证研究。
1研究框架及假设
20世纪90年代,行政管理专业归属发生变化,即从政治学下的二级学科中脱离,成为独立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由原先的理论型向实务型转变[7]。斯托克斯不赞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二分法,他提出了四象限体系分别是,高基础、低应用的波尔象限、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双高的巴斯德象限,以及双低的以训练为目的的象限。[8]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选题可能表现出显著的解决问题导向,与此同时,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有较高期望。解决问题导向的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经验主义方法收集资料。按照行政学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将收集资料的方法分为非经验主义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经验主义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参与观察、受控田野调查或实验法。[9]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运用经验主义方法会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可能会转而借助于非经验主义方法,最常见的就是文献法。虽然采取文献法能够低成本、便捷地收集资料,但不利于硕士研究生创新,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可能成为一些人“加工论文”的工具。论文相互借鉴、模仿,大量选题重复。本文提出假设: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位于“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和“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象限。
2类目及样本选取
根据研究目的,同时,在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设计分析类目,包括研究主题、研究层次。研究主题划分为行政理论、城市治理、行政体制、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政社关系、公共危机、网络舆情、政府规制、公共政策、电子政府、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政府职能等子类。研究层次借用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Scott)提出的研究组织的三个分析层面,即社会心理层面、组织体层面和生态群层面[9]。其中,社会心理层面关注个体行为;组织体层面关注组织结构和过程;生态群层面关注环境中的组织群。本文的分析单元是文献题名、年份、出版者等。在进行样本分类时,不可避免的参杂了主观判断因素,为提高分析的信度,在导师、同学中背对背进行相同数据分类。减少主观判断成分。
本文在“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当中,分年度筛选出一级学科代码为“120401”(即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论文,按照被引用次数进行排序。对其中被引用过的论文进行分析。其中,2012年、2013年被引用过的论文共495篇,全部抽样。由于时间越长,被引用次数也随之增加,如2011年当年知网平台收录的论文,当年被引用1次,在随后的两年可能再次被引用,因此,2009年至2011年被引用论文总体规模大,为方便研究,采取系统抽样方法,选取458个样本。样本容量为953个。
3结果与分析
3.1硕士研究生选题偏好分析
如图1所示,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偏好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公共危机与网络舆情、政社关系、公共服务领域,其他领域的选题则比较分散,每一主题的样本占比都不足10%,7.56%的选题难以归类。
①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具体表现为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社区等公民自组织之间的角色关系,以及公共服务外包、公民参与等问题。其中,研究社会组织的占35.03%,涉及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培育,如《云南省社会组织培育机制研究》、《我国基金会的资金管理研究》、《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政策现状及问题研究》等;社会组织作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过程,如《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关系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研究》、《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研究》等;以及准政府社会组织,如工会、妇联等职能,如《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工会职能定位研究》等。研究社区治理的占24.08%,研究社区治理的样本中51.52%对某个案例或多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如《我国城郊撤村建居社区治理研究——以青岛市黄岛区为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以麦子店社区为例》。此外,这一类的研究还包括研究事业单位改革,如高校去行政化、医院“管办分离”;村民自治、公民参与等问题。
②研究公共危机以及网络舆情。涉及的范围包括公共危机的诱发机制,政府同其他主体对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治理,其中,公共危机的研究以群体性事件为主。如《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及其对策研究》、《政府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应对》、《网络舆论危机中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③研究政府提供文化、公共交通等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区域、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以下简称为“公共服务”)。专门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样本21个,占这公共服务样本总数92个的22.83%。研究公共服务的样本呈现出地域化、本土化色彩,针对西部地区,或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区进行研究,如《西部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泰安市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问题研究》。有2个样本介绍国外经验,分别是英国公共服务改革、新加坡住房制度。此外,养老问题的研究较多,其次是就业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
从研究层次上看,近五年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生态群层面的研究。研究生态群层面的样本数405个,占总数的42.50%;研究组织体层面的样本数366个,占总数的38.41%;研究社会心理层面的样本数126个,占总数的38.41%;其他样本数56个,占总数的5.88%。由此可见,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将政府置于外部环境当中,与外部环境、其他主题互动的外部视角。研究政府自身的内部视角占了较小份额。
不难看出,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的研究主题与研究层次与近五年热点问题存在相关性。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群体利益诉求上升,公共部门对公平性、回应性赋予更高的价值,需要理清政府权力边界,给社会更多的发展空间,但仍然强调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尤其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行政管理领域的研究者一般将“治理”理解为一种角色关系,将好的治理理解为多元主题的共同治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增加。研究这类角色关系的论文占总体的比重由2009年的12.03%上升到2013年的65.42%。
行政理论研究数量很少,只有三篇论文,分别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描述。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会对相关理论进行表面化的引用,如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论文,堆砌引用治理理论、政府失灵理论等,而文章主体部分脱离理论展开,理论游离于文章之外,“两张皮”现象较多。行政管理专业更多体现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一门“科学”。
3.2硕士研究生选题重复现象分析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较为集中。前已述及,选题偏好集中在三个研究主题,而其他研究主题样本数量较少。以“公共财政”为例,每年“公共财政”的选题样本数占当年样本总数的比重都不超过5%。研究的具体内容也较为单一,缺乏非税收入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内容,对公共预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公共预算的透明性,如《公共预算透明保障机制构建研究》、《预算民主视角下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研究》等。选题呈现出两极化趋势。此外,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重复现象也比较突出。如表1所示,同一选题下存在多个样本。
对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偏好、选题的集中重复情况的分析验证了假设,即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位于“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和“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象限。
4选题质量提升对策
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紧趋政治热点、社会问题,基础性研究较弱,理论应用堆砌、表面化;集中、重复的选题较多,选题结构失衡,多数停留在“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阶段,研究价值不高。究其原因,首先,硕士研究生原著阅读量有限。硕士研究生对原著缺乏兴趣,仅仅针对热点问题提出研究问题,利用二手资料对理论进行零散化的理解,由于缺乏理论积淀,难以上升到一定层面。因而对理论的应用呈现堆砌化、表面化。
其次,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实证研究“短板”。习惯于采用非经验主义研究方法收集二手资料,在知网、万方等平台收集期刊、论文资料后,进行整理、修改。通过非经验主义方式进行资料搜集,相比实证研究更加简单便捷,但过多的依赖二手数据写作论文,难免造成研究的重复,而且许多论文都仅仅是对前人研究的成果稍作修改,并非对现有成果的发展和创新。可以预见如果研究生没有从意识上消除对二手数据的依赖,在研究中不愿意实践和创新,行政管理专业未来的论文质量将大打折扣。
以上分析可知,提升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质量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强化硕士研究生经典阅读意识。目前的激励机制,易导致研究生过分关注、参加课题、学术会议数量,潜心钻研原著的时间和兴趣减少。可以考虑适当改进目前的评价机制和方法。二是倡导研究生实证和创新精神。消除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对二手资料的过度依赖,为硕士研究生创造多途径开展问卷、访谈等经验研究,增加用于课堂外的时间,让他们真正了解现实问题,同时,优化研究生课程设计,增加计量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等课程,提升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数据挖掘、深入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金平,韩延伦.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1:42-45.
[2]周毅.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原则及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0:34-41.
[3]雷伟伟,袁占良.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56-57.
[4]吴赞敏,梁旭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方法与论文质量的研究[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97,03:29-32.
[5]孙国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方法与技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03:21-23+27.
[6]李志义,刁玉玮.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浅议[J].高等教育研究,1995,04:15-16.
[7]何艳玲.我们在做什么样的研究:中国行政学研究评述[J].公共管理研究,2007,00:21-42.
[8][9](美)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Scott),杰拉尔德·F·戴维斯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20.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课题“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质量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项目号:2004JY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关键词: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同步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9-0018-05
一、问题的提出
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教师。[1]现阶段,我国的教师资源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均衡配置。[2]以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异地共享,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可行路径之一。[3]拥有先进技术支撑的物理教学环境是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异地共享的必要条件。[4]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在分析本地-异地班级同步互动教学环境需求和分布式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视频同步互动的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并于2014年6月建成两间。[5]这两间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之间通过因特网互连,音频信号、视频信号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信号同步互传。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否开展讲授、讨论、探究等各种模式的同步课堂教学活动?如果能,同步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能否与本地-异地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能否对本地-异地学生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异地学生能否产生较强的课堂临场感,能否获得与本地学生同等的学习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证实这些问题。
二、分布式学习同步课堂实证过程
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重点开展了4门课程同步课堂教学实验,包括小学生的《语文》、本科生的《文献选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发展研究》以及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教学实验历时7个月,共88次,有33名教师、212名本地学生和199名异地学生参与其中。
为避免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的异质性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和测验成绩上产生差异,在开展同步课堂教学实验之前,采用随机分配法将同一班级学生分为同质的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对照组在本地教室(授课教师所在的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称为本地教室)上课,实验组在异地教室(授课教师不在课堂现场的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称为异地教室)同步上课。为保证实证研究的效度,多次开展了不同层次学生、不同课程内容、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如28次讲授式教学实验中,研究生课程8次、本科生课程12次、小学生课程8次;34次讨论式教学实验中,研究生课程16次、本科生课程14次、小学生课程4次;26次探究式教学实验中,研究生课程12次、本科生课程10次、小学生课程4次。
1.讲授式同步课堂教学实验
以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的小学《语文》“小桥流水人家”一课为例,陈述讲授式同步课堂教学实验过程。授课教师在本地教室以讲授法为主授课,本地-异地学生同步听课。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讲课的声音与本地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同步传输到异地教室,授课教师的实时近景视频影像和所演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时传递至异地教室。授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授课资料、板书授课内容、呈现学生演板信息,随时切换本地教室和异地教室的电子白板信号。异地学生听课场景的1:1视频影像同步传输至本地教室后墙大屏幕上,回答问题的音频信号也实时传输至本地教室的教学现场。[6]
授课教师同时对两间教室的学生实施教学,相当于同时给不同地域的两个班级上课。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与本地-异地学生之间保持顺畅的言语与非言语互动。授课教师与本地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一般课堂基本一致。授课教师与异地学生如果不熟悉,则在异地教室每位学生的课桌上放置台签,当异地学生举手时,授课教师看台签快速点名,实现与异地学生之间的“准确”互动。
2.讨论式同步课堂教学实验
以小学《语文》“太阳”一课为例陈述讨论式同步课堂教学实验过程。授课教师回顾上节课讲的“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提出“太阳、地球与人类有什么P系”的问题。本地-异地学生在授课教师指导下,边读课文4―7自然段边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本地-异地学习小组通过教室后墙上的大屏幕面对面围坐在一起,两地学生能实时听到对面同学的讲话发言、看到对面同学的动作表情。授课教师同时关照本地-异地学生,对学生加以启发和点拨。授课教师走动巡视,掌握本地学生的讨论过程;观看教室后墙大屏幕,了解异地学生的讨论实况。授课教师随时引导本地-异地各学习小组成员发言,并提醒个别学生集中注意力。小组讨论结束后,本地-异地学习小组积极举手报告小组讨论结果,归纳太阳、人类和地球之间的关系。本次教学实验中,讨论成果由异地的学生上台写到电子白板上,如图1所示。
授课教师同时面对本地-异地学生,平视可查看异地学习小组的交流情况,俯视可了解本地小组的讨论过程。授课教师组织两地学生交流讨论,如同在一间教室,没有任何障碍。空间上的分离没有给授课教师增加额外负担。
3.探究式同步课堂教学实验
以本科生的《文献选读》课程中的“读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一课为例,陈述探究式同步课堂教学实验过程。授课教师引导本地-异地学生,就“怎样读出文献中的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经历的研究过程”这一主题,开展探究式同步互动教学。课堂上,本地-异地学生先后通过电子白板展示汇报学习成果,通过后墙大屏幕同步观看对方课堂场景,跨越空间阻隔,两地班级师生融为一体,既凸显远程双向直播课堂的效果,又彰显异地同步互动探究的特色。
多次教学实验表明,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能够开展讲授、讨论、探究等各种模式的同步课堂教学活动。
三、分布式学习同步课堂实证评价
本研究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教学录像分析、测验成绩分析等方法,从学生学习活动过程、教师课堂管理过程、学生课程测验成绩三个方面,(郭清扬等,2011)对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的同步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调查问卷统一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对每个调查项目,按被调查者赞同的程度,设置五个选项,5分表示非常赞同,依此类推,1分表示非常反对。
1.同步课堂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评价
为对本地-异地学生参与同步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本研究编制了“同步课堂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调查问卷”,调查的重点是本地-异地学生参与同步课堂学习活动的感受,比如:本地-异地学生听到、看到的音频、视频是否清晰流畅;本地-异地学生参与答问、讨论、演板等互动环节是否便捷顺利;本地-异地学生被授课教师关照是否及时到位等。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针对本地学生,包含4个项目;第二部分针对异地学生,包含5个项目。在正式调查之前,对问卷进行了测试、修改,SPSS分析显示正式问卷的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601。在参与了同步课堂学习活动的学生中发放问卷411份,回收409份,其中有效问卷405份。有效问卷的样本构成为:硕士研究生30.62%,本科生32.59%,小学生36.79%;本地学生52.35%,异地学生47.65%;参加分布式课堂学习活动10次以上的学生89.6%,5次以下的学生1.3%。总的来说,样本具有广泛代表性。
把每个项目的平均得分作为项目得分,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所有项目的得分都超过了3分,其中7个项目的得分超过了4分,占项目总数的77.8%,这说明本地-异地学生均充分认可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的功能。其中针对本地学生的调查项目“异地任何同学回答问题时,声音清晰流畅,与身边同学差异不大”获得了最高分4.35分,说明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之间传递的音频质量好。针对异地学生的调查项目“学生一旦开小差,就会被异地教师及时发现,并被‘温馨提示’”得了4.33分,说明异地学生与本地学生受到授课教师同等的关照。研究者对异地学生的访谈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问:“老师不在现场,你是否觉得可以掏出玩具来玩会儿?”异地学生回答说:“不敢。老师看得我们。”另外,“讲课、提问、答疑、演板等教学环节自然,两地课堂基本融为一体”这一项,本地学生对它的评价是3.99分,异地学生对它的评价是3.88分,卡方检验表明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对该项目陈述内容的赞同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不过,参与次数在10次以上和5次以下的学生对此项的赞同程度有所不同:参与次数多的学生赞同程度高,参与次数少的学生赞同程度低,尤其是异地学生参与次数和赞同程度之间的这种关系更为紧密。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了弄清其中的原因,研究者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者问,“你们感觉两地课堂在多大程度上融为一体?开始和后来,你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说,“同步课堂与传统课堂有些不同,刚开始还没适应,通过视频与那边的老师和同学说话,心里有点不踏实,后来慢慢就习惯了,和老师、那边的同学虽然不在同一个教室,但确实在同一个课堂。”这一方面表明学生对这个环境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表明异地学生的课堂临场感较强。
2.同步课堂教师教学管理过程评价
(1)同步课堂教师教学管理问卷调查
为了对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的同步课堂教师教学管理过程进行评价,本研究编制了“同步课堂教师教学管理过程调查问卷”,侧重于从授课教师的感受方面拟定调查项目,比如教学设备操作是否容易、管理本地-异地学生是否方便、与本地-异地学生互动是否通畅、各种教学模式是否适用等。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问卷的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852。在参与过同步课堂教学活动的授课教师和在该专用教室完成了教学技能训练的免费师范生中发放问卷33份,收回有效问卷31份,有效问卷中,高校教师19.4%,小学教师38.7%,免费师范生41.9%;参与教学体验10次以上者76.5%,5次以下者4.95%。调查的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所有调查项目的得分都超过了4分。其中,“异地任何同学回答问题时,声音清晰流畅,与本地同学差异不大”这一项得分最高,4.35分;而“大屏幕投影清晰显示异地全体学生,将异地、本地学生融为一体”和“讲课、提问、答疑、演板等教学环节自然,两地课堂基本融为一体”两项得分相对较低,都为4.02分。为进一步了解授课教师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实施同步课堂教学的感受,研究者对授课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授课教师觉得这个教学环境设计得十分精巧,每一件教学设备都恰到好处地实现了同步教学所需要的功能。比如教室后墙上的大屏幕,使异地学生好像就坐在教室的后排,授课教师不仅能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而且还能点他们回答问题、与他们展开对话。授课教师觉得对异地学生和本地学生能给予相同程度的关照,能随时掌握他们的学习状态,有效指导、监督和管理他们的学习过程。
(2)同步课堂教师教学管理录像分析
本研究随机选取小学《语文》一课时课堂录像,从微观上深入、细致地分析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同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管理的状况。把教师教学管理过程具体化为两类行为:授课教师对本地-异地学生发起提问与对话;授课教师对本地-异地学生给予关注与提醒。通过教学录像分析,统计整理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在本次同步课堂中,授课教师向本地-异地学生发起提问与对话共38次,其中20次发生在授课教师与本地学生之间,18次发生在授课教师与异地学生之间。授课教师与本地-异地学生之间的问答对话持续时长共636秒,其中与本地学生302秒,与异地学生334秒。授课教师向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发起提问与对话的人数、人次、时长百分比数据如表3所示。在互动人次方面,本地学生比异地学生多5.26%。在问答对话互动时长方面,异地学生比本地学生多5%。可见,授课教师对本地学生和对异地学生发起提问与会话的力度基本持平。
授课教师对本地-异地学生给予关注与提醒的具体行为主要有三类: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励学生回答问题;“惩罚”学生回答问题(点“开小差”的W生答问)。教学录像分析发现,这三类行为出现的次数分布如表4所示,就这三类行为的总次数而言,授课教师对异地学生给予关注与提醒10次,占总次数的52.6%;对本地学生9次,占总次数的47.4%。可见,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授课教师能够对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给予同等的关注与提醒。就本课时教学录像而言,授课教师对异地学生的管理力度略大于本地学生,该教学环境克服了传统远程课堂中授课教师对异地学生管理不便的缺陷。
3.分布式学习同步课堂学生课程测验成绩总结评价
为了了解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的同步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本研究对小学生的《语文》、本科生的《文献选读》和研究生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发展研究》三门同步教学课程期终测验成绩,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首先,对小学生的《语文》本地-异地两个班级的测验成绩做统计描述,如表5所示。从样本容量、均值、标准差以及均值的标准误可以看出,本地-异地学生测验成绩都较好。然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显著性水平α=0.05假设下,计算得出F=0.249,sig=0.618>0.05,即P>α,可见,本地学生与异地学生的测验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同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假设显著性水平α=0.05,分别对本科生的《文献选读》和硕士生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发展研究》两门课程的期终测验成绩进行分析。本科生的《文献选读》课程期终测验成绩F=1.016,sig=0.317>0.05,即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的测验成绩没有显著差异。硕士生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发展研究》课程期中测验成绩F=1.325,sig=0.257>0.05,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的测验成绩也没有显著差异。
从对本地-异地学生的课程期终测验成绩的总结性评价可以看出,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同步课堂教学,不仅整体教学效果好,而且异地学生的测验成绩并不逊色于本地学生。
四、研究结论
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的教学实证研究表明,该环境对讲授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各种常规课堂教学模式,都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实用性和便捷性。
从学生视角看,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均充分认可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的教学功能。两地教室互传的视频、音频清晰流畅,教学资源及板书过程实时同步显示;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不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可以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的实时互动;(熊才平等,2007)异地学生与本地学生得到授课教师的同等关照,异地学生的课堂临场感与本地学生的十分接近。
从教师视角看,授课教师对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的教学功能比较满意,不仅能快速学会对教学设备的操作,而且能实现对本地-异地同步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里的教学设备一键开启,授课教师只需具备电子白板操作技能,无需其他培训即可实施本地-异地同步授课。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授课教师能够有效管理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两地课堂基本融为一体。利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同步课堂教学时,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人数都不宜过多(25~55人为宜),确保学生人数在有效教学的可控范围之内。
从教学效果看,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的课程教学,学生成绩良好,且异地学生和本地学生成绩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两地学生课程测验成绩的同质性,验证了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使异地学生和本地学生在同步课堂学习中处于同等有利的地位。
鉴于此,建议推广应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同步课堂教学,利用信息化的颠覆性技术力量,突破过去地域以及学校的“小农经济模式”,使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共享发达地区的优质教师资源,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陈二厚,郝亚琳.最重要教育资源是教师[N].解放日报,2013-9-10.
[2]范先佐,郭清扬,赵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学点的建设[J].教育研究, 2011(9):34-40.
[3]熊才平,吴瑞华.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J].教育研究,2007(3):83-86.
[4]关松林.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与破解[J].教育研究,2013(12):46-51.
function preview()
{
bdhtml=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sprnstr="";
eprnstr="";
prnhtml=bdhtml.substr(bdhtml.indexOf(sprnstr)+17);
prnhtml=prnhtml.substring(0,prnhtml.indexOf(eprnstr));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prnhtml;
window.print();
}
第二种:利用CSS(层叠样式表)。CSS通过media 样式控制打印机操作,用display属性控制是否打印,用PAGE-BREAK-AFTER属性控制分页, CSS代码如下:
.Noprint { DISPLAY: none }
.PageNext{ PAGE-BREAK-AFTER: always }
在不需要打印的标签上添加Noprint样式,在需要换行的标签处添加PageNext样式,最后通过调用最基本的Javascript语句window.print()可实现页面局部打印。
3.3 B/S结构中控制客户端多个打印机协调工作
网页打印时始终使用打开本网页前设置的默认打印机打印,但本系统需要调用pos打印机打印收费小票、调用EPSON打印机打印相片。解决方法是设置小票打印机为默认打印机,打印小票,当需要打印照片时,设置相片打印机为默认打印机后再调新的一页显示相片和打印按钮,实现相片打印机上打印相片,打完照片自动关闭该网页。最终实现在不同打印机上分别打印不同内容的自动控制。
设置默认打印机代码:
//设置默认打印机为 EPSON P50 Series
window.onload=function()
{
try
{var nt = new ActiveXObject("work");//alert(2);
var oPrinters = nt.EnumPrinterConnections();
if(oPrinters==null||oPrinters.length==0)
{
alert('当前你的机器暂没安装打印机');
return;
}else
{ alert('当前打印机台数:'+oPrinters.length);
}
var thisPrinter;
for(i = 0; i
{var name = oPrinters.Item(i+1);
if(name == "EPSON P50 Series")
{nt.SetDefaultPrinter('EPSON P50 Series');
alert(oPrinters.Item(i+1));
}
}
}catch(e)
{ alert(e.name + ":" + e.message);
}
}
-->
3.4 用户角色区分
本系统中操作员无权进行后台管理,需要数据维护时需要请管理员操作。这里不同的SESSION变量表示用户角色,当有进入或退出后台管理时进行相关SESSION变量的检测和清除,从而实现角色和功能相应的控制。
[关键词] 高血压;妊娠期;葡萄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
[中图分类号] R71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c)-186-02
众所周知,糖代谢改变是孕期重要的生理变化之一,妊娠合并糖尿病是指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合并妊娠者或妊娠前为隐性糖尿病,妊娠后发展为糖尿病,属高危妊娠,对母儿均有较大危害,自胰岛素应用于临床,糖尿病孕产妇及其围生儿死亡率均显著下降,孕产妇糖尿病的临床过程较复杂,至今母婴死亡率仍较高,必须引起重视。而糖耐量降低对妊娠期高血压的影响报道较少,且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将在本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孕妇中随机抽取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48例患者根据年龄分成3组,同时选择正常孕妇16例作为对照,分析其糖耐量结果,探讨糖耐量异常对妊娠期高血压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2007年7月~2010年2月在本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单胎孕妇,年龄19~38岁,平均(24.2±3.0)岁。最后选择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48例作病例组,将其随机分为3组,19~25岁为A组,25~30岁为B组,30~38岁为C组。同时随机抽取与病例组匹配的正常孕妇16例作为对照组。4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对所有健康孕妇于24~28周行口服50 g葡萄糖筛查,将50 g葡萄糖溶于200 ml温水中,孕妇于晨间空腹5 min内饮完,从开始服糖水时计时间,1 h抽肘静脉血测血糖,若血糖>17.8 mmol/L为糖筛查阳性;则进一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孕妇于晚餐后禁食。次日晨做试验。抽空腹血后,将75 g葡萄糖溶于200 ml温水中,于5 min内饮完,服糖1、2、3 h分别抽肘静脉血测血糖。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病例组餐后2 h血糖(2 hP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且随着年龄增长2 hPG水平逐渐升高,其中B组与A组、C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很常见的,又因常合并产科出血、感染抽搐等,是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按国际有关分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子痫、原发高血压并妊娠及因肾病、肾上腺疾病等继发高血压并妊娠等[1]。平均发病率为9.2%,其中的轻度、中度、先兆子痫、子痫发病率分别为4.7%、2.6%、1.7%、0.2%,病因至今不明[2]。
糖耐量说就是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如果糖耐量试验服糖后2 h血糖介于7.8~11.1 mmol/L,表明机体糖耐量能力减低,也就是说身体对糖的吸收和利用比正常人差了。 糖耐量减低无明显不适感但一定不可掉以轻心[3]。资料显示,糖耐量异常发生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为10%~30%。糖耐量异常导致妊娠高血压疾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妊娠期胎盘分泌抗血糖的各类激素,如孕酮、胎盘泌乳素、催乳素及雌激素等,导致周围组织对血糖反应敏感性下降[4]。同时妊娠期肾糖原异生作用增加,肌肉和脂肪摄入葡萄糖降低以及肝脏分解糖原与糖异生作用受到抑制,血糖水平升高,促进肾脏钠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增加[5]。遗传因素也是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引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的基因,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则发生糖耐量受损[6]。
本文对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空腹血糖(FPG)正常者48例在晚期妊娠时的葡萄糖耐受能力以及在不同年龄组的差别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病例组2 hP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且随着年龄增长2 hPG水平逐渐升高。病例组各小组2 hPG升高率均高于对照组,随着年龄增长2 hPG升高率也逐渐增加。
总之,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与糖代谢异常发病率之间有一定联系,与复杂的高危因素无关,所以对不同年龄孕妇进行糖耐量试验可作为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之一,而且易操作,经济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谭华云,董素芹,朱玉春,等.妊娠高血压疾病与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异常的关系[J].淮坊医学院学报,2008,30(5):416-418.
[2]张丽华,赵艳丽,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其与脂联素的关系[J],中外医疗,2008,26:41-42.
[3]Mc Mahou MJ,Ananth CV,Liston RM.Gestational disabems mellitus.Risk factors,obstetric complications and infant outcomes[J].J repord Med,1998,43(4):372.
[4]Berkowity KM.Insulin resistance and preeclampsia[J].Clin Perimtol,1998,25(4):873.
[5]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0.
关键词:大学生高等数学成绩 影响因素 统计分析 显著性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8-171-03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科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它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和工具,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及思维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几年大学的教育也因扩招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大学新生高等数学学习困难的现象更为突出。因此,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影响大学新生高等数学学习成绩的因素,寻求解决对策,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对贵州民族大学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和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借助于EXCEL统计软件,研究了大学新生的高考数学成绩、性别、民族等因素对其大学高等数学成绩的影响。
1 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和高考数学成绩的分析
首先想到的是高考数学成绩是否是影响学生大学高等数学成绩的一个原因,将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和大学高等数学成绩视为两个变量,作出了散点图(如图1),发现两者间没任何规律,不存在线性或非线性关系。再对两个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如表1),其判定系数为0.0201,几乎接近于0,说明两个变量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从图1、表1可看出,高考数学成绩对大学高等数学成绩没有影响。说明高考数学成绩差,大学高等数学成绩不一定也差,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因此,在教学中,高校教师应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研究探索精神,改变以往应试教育下过多追求运算技巧,而忽视传授数学思想的做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索式教学,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性别对高等数学成绩影响的显著性检验
将高等数学成绩分为男、女生高等数学成绩这两个独立样本,其中男生323人,女生66人。
表2和表3分别是男、女生的高等数学成绩的频数分布表,不及格和80分以上的男生人数分别占男生总数的17.03%和12.69%,而女生不及格和80分以上的人数分别占女生总数的9.09%和7.58%。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生的高等数学成绩的平均值相差不大,而方差则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这里采用t检验和F检验方法来检验两样本的均值和方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显著性水平为0.05。由表5可知,F统计量值为1.49,其单尾概率为0.026,双尾概率则为0.052,接近0.05,可以拒绝原假设,即两样本方差存在显著差异。由此结果所以需采用双样本异方差t检验来检验两者平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由表5可知,t统计量值为-0.61,其单尾概率为0.27,双尾概率则为0.54,远远大于0.05,所以不拒绝原假设,即两样本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
分析可得出两样本的平均值无显著差异,而方差存在显著差异。即性别对成绩的影响不大,但是对成绩波动有一定影响。但是很多人总是认为女生的记忆力比男生好,男生的逻辑思维比女生强,于是就想当然地认为男生的数学成绩应该在总体上比女生好。但是通过表2和表3,我们可以看到男生和女生的高等数学成绩差不多,但是男生的高等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比女生要明显,因为女生在心智上普遍比男生早熟,更懂得用勤奋来弥补生理上的不足,而男生在这方面上则显得悟性不够,容易被外界事物影响,所以说明了数学成绩与性别无关。同时,也说明了后天的努力、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自学的能力才是提高高等数学成绩的关键。
3 学生民族成份对高等数学成绩影响的显著性检验
考察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这两个独立样本。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70人,汉族学生219人。
表6显示了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高等数学成绩的平均分布为64.69和67.01,方差为135.64和173.12;即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高等数学成绩的平均值相差不大,方差差异比较明显。由表7可知,F统计量值为0.78,单尾概率为0.048,则双尾概率为0.096。虽然双尾概率0.096大于0.05,但并没有大多少,而且还小于常用的显著性水平0.1,因此我们还是可以拒绝原假设,即两样本的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双样本异方差的t检验中,t统计量值为-1.84,单尾概率为0.03,双尾概率则为0.06,同样接近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同样可以拒绝原假设,即两样本的均值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统计分析得到这两类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差异显著,即少数民族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普遍低于汉族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主要是因为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其教学水平偏低的边远地区,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普遍偏弱,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存在一定的距离。
综上所述,影响大学生高等数学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民族成份,而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和学生性别两个因素对学生高等数学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教学上,建议高等数学课程适当调整教材及试题的难易度,全方位的了解各民族学生所受的前期教育,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因材施教;高等数学课程的老师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张文颖,于涛.大学生数学成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7(4):93-96.
[2] 杨云苏,王礼胜,罗润生.影响大学生数学成绩的三因素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12(6):56-58.
[3] 彭长生.大学课程考试成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2):75-78.
>> 基于转化学习理论的教师培训有效性研究 从经验学习理论看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 皮亚杰学习理论对有效教学的几点启示 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地理教材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职听力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 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高校自主考试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构建基于泛在学习理论的地理户外探究学习系统 有意义学习理论下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的途径 试述基于教育媒体和情境学习理论的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终身学习理论视域下的数字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结合 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混合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泛在学习理论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空中交通管制员理论学习有效模式的探讨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主动性研究与实践 基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下的地理学习与记忆 浅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启示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加强科学教学中概念建构的有效性 构建基于职业导向的有效学习模式 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比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陈钦峰. Scorm-Based 适性化网路学习管理平台之设计[D]. 台中:台中师范学院教育测评统计研究所,2004.
[21]Brusilovsky, P., Pesin, L.. Visual annotation of links in adaptive hypermedia[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95 Conference Companion. Denver CO, May 1995, ACM Press, 1995, 222-223.
[22]Brusilovsky, P., Bra, P. D., Eklund, J., etc.. Adaptive hypermedia (panel): purpose, methods, and techniques[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ACM Conference on Hypertext and hypermedia: returning to our diverse roots. Darmstadt, Germany, February, 1999, ACM Press, 1999, 199-200.
[23]Perkowitz M., Etzioni O.. Adaptive web sites: an AI challeng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ifteen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goya, Japan, June, 1997.
[24]Perkowitz M., 24 Etzioni O.. Towards adaptive Web sites: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J]. Computer Networks, 1999(31): 1245-1258.
[25]林信男. 适性化学习网站之研究:以高中数学为例[D]. 新竹:交通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2001.
[26]曾文良. 适性式学习环境在氧化还原网站之应用研究[D]. 台中:静宜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2002.
[27]刘建德. 适性化学习系统设计开发与验证之研究:以网络法律为例[D]. 台中:台中师范学院教育测评统计研究所,2003.
[28]Palincsar, A. S., Brown, A. L..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J].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84(1): 115-117.
[29]Langer J. A., Applebee A. N.. 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s natural language activities[J]. Language Arts, 1984(60): 168-175.
[30]Dyson A..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nd the concept of change[J].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990, 16(1): 55-66.
[31]徐椿梁. 鹰架学习理论在专业技术教学的成效分析之研究[D]. 台北: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2001.
[32]陈育琳,徐照丽. 同侪鹰架理论对国三学生数学态度影响之探究[J]. 国民教育研究学报,2007(19):141-168.
[33]Linn M. C.. Designing computer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The scaffold knowledge integration framework[J].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995,4(2):103-126.
[34]Linn M. C., Slotta J. D.. WISE Science[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00,58(2):29-32.
[35]许金山. 混合式数字学习历程及成效之分析[J].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2006(1):66-84.
[36]Greenfield P.M.. Mind and Media: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Computers and Video Games[M].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37]Hogan K., Pressley M., (Eds.). Scaffolding student learning: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and issues[M]. Cambridge, MA: Brookline Books, 1997.
[38]Clark R.C., Nguyen F., Sweller J.. Efficiency in learning: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to manage cognitive load[M]. San Francisco: Pfeiffer, 2006.
[39]Atkinson R. K., Derry S. J., Renkl A. etc.. Learning from Examples: Instructional Principles from the Worked Examples Research[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0, 70(2): 181-214.
[40]Sweller J., Van Merrienboer J. J. G., Pass, F. G. W. C..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8,10(3):251-285.
[41]Sweller J.. The worked example effect and human cognition[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6,16(2):165-169.
[42]宋曜廷. 先前知识文章结构和多媒体呈现对文章学习的影响[D]. 台北: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2000.
[43]Mayer R. E., Moreno R.. A Split -Attention Effect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vidence for Dual Processing Systems in Working Memor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8,90(2):312-320.
[44]Hooper K.. Hypercard: A key to educational computing, Learning With Interactive Multimedia Developing and Using Multimedia Tools in Education[M]. In A. Hooper (Ed.), Apple Computer Inc, U.S., Washington: Microsoft Press, 1990.
[45]Chandler P., Sweller J..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the format of instruction[J].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91(8): 293-332.
[46]陈汇芳,范懿文. 认知负荷对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学习成效之影响研究[J]. 信息管理研究,2000(2):45-60.
[47]Dai C.-Y., Han C.-T., Huang Y.-C., etc.. An Adaptive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Global ICT Standard: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R]. The 13th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GCCCE2009, Taibei, 2009(5): 25-28.
[48]Baron I. L., Kenny D.. The moderator 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 1173-1182.
[49]Sobel M. E.. Some new results on indirect effects and their standard error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s[M]. Washingt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In N. Tuma, (Ed.),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1986.
[50]Preacher K. J., Hayes A. F.. SPSS and SAS procedures for estimating indirect effects in simple mediation models[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 Computers, 2004,36(4):717-731.
An Exploration of IC3 Digital Learning and Test Platform Based on
Global ICT Standard from Learning Theories
DAI Jian-yun1,2, YUAN Yu-xi2, YE Guo-liang³, CHEN Wan-fei2, HAN Chang-ze2
(1. Deps. of A.E.T. and I.E.,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bei 106, China; 2. Dep. of I.E.,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bei 106, China; 3. Kang-Ning Junior College of Medical Care and Management, Taibei 114, China)
【摘要】 目的 分析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前肺通气功能及血气分析状况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42例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前均行肺通气功能测定及血气分析。设肺功能正常者(152例)为A组;肺功能异常者(90例)为B组;肺功能及血气均正常者(145例)C组;肺功能及血气均异常者(31例)D组,分别比较其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同时分析肺功能、血气相关指标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B组肺部并发症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食道肿瘤; 贲门肿瘤; 肺通气功能; 血气分析; 并发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preoperative respiratory ventilation function and indexes of aterial bloodgas in predicting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of the esophagus and cardia carcinoma.Methods Respiratory ventilation function and indexes of aterial bloodgas were performed on 242 patients with esophaguscardiac carcinoma.Preoperative pulmonary function of 152 cases(group A) was normal;the other 90 cases accompanying pulmonary disfunction were included into group B.145 cases(group C) showed normal pulmonary function and indexes of aterial bloodgas while 31 cases(group D)indicated abnormal pulmonary function and indexes of aterial bloodga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lmonary function,the indexes of aterial bloodgas and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was analyzed.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in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in group A,which showed variance statistically(P
【Key words】 Esophageal neoplasm; Cardiac neoplasm; Respiratory ventilation function; Bloodgas analysis; Complication
近年来,随着吻合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围手术期处理的重视,食道、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肺部并发症成为更具危险的因素[1]。我院2007年1月~2008年8月共开展食道、贲门癌手术242例,术前患者均行肺通气功能及血气分析测定,现对术前肺通气功能及血气分析对食道、贲门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资料242例,其中男203例,女39例,年龄44~81岁,平均年龄(59.2±10.3)岁。有吸烟史126例,占52%。均伴高血压、冠心病26例,糖尿病20例。手术行左胸第七肋间后外侧切口或胸腹联合切口,主动脉弓下食道-胃端侧吻合186例;左胸切口,主动脉弓上食管-胃吻合38例;右胸、上腹、左颈“三切口”,食管-胃颈部吻合18例。
1.2 方法 (1)术前肺通气功能测定:应用全自动肺功能测量仪测定患者最大通气量(FVC)、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FEV1/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MV)、用力肺活量为25%、75%时的气流量(FEE25、FEE75)指标。术有肺通气功能测量值中实测值低于预测值的70%为肺通气功能异常[2]。本资料肺功能正常152例,设为A组;肺功能异常90例,设为B组。其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6例,限制性通气障碍17例,混合性通气障碍8例,肺弥散功能异常14例,肺通气功能障碍合并弥散功能异常15例。(2)术前血气分析测定:应用血气分析仪测定本组所有患者术前非吸氧安静状态下动脉血气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SaO2和PaCO2以SaO245 mm Hg为异常。全组患者血气分析异常者38例,占15.7%。肺 功能测定和血气分析均正常145例,占[6] 许钟毓,谢龙发.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治疗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9):10471049.
[7] 黄 胜.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评价[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8,30(8):638640.(收稿日期:20100305)59.9%,设为C组;肺功能测定和血气分析均异常者31例,占12.8%,设为D组。A、B、C、D四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2.1 患者肺功能测定及血气分析结果 见表1。表1 242例患者术前肺功能测定及血气分析结果
2.2 术后并发症情况 术后肺部并发症以肺部感染、肺不张及呼吸衰竭最多见。术后早期死亡2例,均为严重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2例死亡病例术前肺功能、血气参数平均为FVC 58%、FEV1 47%、MVV 39%、SaO2 89%、PaCO2 46 mm Hg。见表2。表2 242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2.3 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 B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P
2.4 导致肺部并发症发生的肺功能、血气危险指标 当术前FVC、FEV1、MMV、FEE75低于70%预估值,或SaO245 mm Hg时,其术后肺部并发症均明显增高(P
3 讨论
手术是食道、贲门癌首选的治疗方式。食道、贲门癌患者多数为老年人,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食管切除及消化道重建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较长,术侧肺和肺门常受到挫伤和挤压,因而肺部并发症较易发生,占术后并发症的首位。有报告其术后发生率为10.3%~16.2%[3]。我们的资料显示食道、贲门癌术后肺部并发症为14.1%,明显高于其他系统并发症,其中又以肺部感染、肺不张多见。本组2例死亡病例直接死因均为呼吸系统并发症,可见呼吸系统并发症已成为食道、贲门癌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资料显示,肺通气功能测定异常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正常者高(P
本组资料提示,术前肺通气功能指标FVC、MMV、FEV1、FEE75(%),血气分析指标SaO2、PaCO2在预测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方面更有价值,是良好的筛查指标。目前MMV、FEV1已被假定为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指标[5],可反映气道阻塞程度及患者的呼吸储备,呼吸肌肉强度和动力水平,其预测值下降提示术后更易发生肺部并发症。本资料还显示预测小气道功能的指标FEE75(%)45 mm Hg时则可能提示肺泡通气不足,2者可作为术前粗筛,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差,单一测定值不能否认手术。
目前,虽然食管、贲门癌患者肺功能检查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推测方面暂无一确定的标准,但本资料提示FVC、MMV、FEV1、FEE75(%)可作为较好的判断指标,再结合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对于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术后肺部并发症推测方面有参考价值。对于术前MMV、FEV1达不到70%、且血气分析又提示有通气功能不全,特别是有明确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老年患者,在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上需持谨慎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Sabanathan S,Shah R,Mearms AJ,et al.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cancer[J].J Royal College of Srug Edimburgh,1996,41(6):295.
[2] Roukema JA,Carol EJ.Prins JG.The prevention of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after upper abdominal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noncompromised pulmonary status[J].Arch Surg,1988,123(1):3034.
[3] 王国祥,张孝轩,张中明.[J].徐州医学院学报,1998,18(4):3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