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8篇

时间:2023-07-19 09:28: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

篇1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问题;建议;天津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19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development scale, equipment system,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installation agriculture in Tianjin,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installation agriculture of Tianjin were pointed, and then some suggestions on planning management, changing conce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ing,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stallation upgrade and brand cultivation were given.

Key words:installation agricultur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suggestion; Tianjin

1 天津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1 天津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

天津设施农业生产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90 年代末期,随着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实施,以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2008年以来,天津全力实施设施农业“4412”工程、设施农业提升工程,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设施农业已成为天津农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1.1.1 设施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2年底,全市10个有农业的区县设施农业面积已达到4.5 万hm2,比2007年增加了2.32 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1.4%。可生产面积近2.7 万hm2,塑料大棚、节能日光温室分别占全部设施的60.8%和39%。设施农业面积以武清区最多,其次是西青区、蓟县、静海县和宝坻区。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以西青区最高,为45.5%;武清区次之,为13.5%;第三是蓟县,为11.8%。设施农业种植品种主要涉及蔬菜、食用菌和花卉等,其中蔬菜面积占50.6%。

1.1.2 设施农业装备体系初步构建 天津市设施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以设施品种繁育设备、设施栽培管理设备、营养和植保设备、保鲜加工设施装备、温室设施设备以及设施农机具相结合的设施园艺装备体系。保温被、卷帘机、微耕机、水肥一体化设备和节水灌溉装置等配套设施较为齐全[1],为设施农业的安全稳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1.1.3 设施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2012年底,设施农业可生产面积近2.7 万hm2,其中“三品”认证面积0.78万hm2,年产值81.1亿元。设施蔬菜年产量261.5 万t,平均产量116.4 t・hm-2,是全市蔬菜平均产量的2.35倍。设施蔬菜年产值达66.5亿元,平均产值达26.7 万元・hm-2,是种植业的6倍左右。设施花卉、设施食用菌和设施果品平均产值分别为90 万元,79.5 万元,51 万元・hm-2,土地产出率更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1.1.4 设施农业服务带动能力逐步增强 通过对10个有农业的区县进行统计,2012年天津设施农业共引进新技术近100项,新品种近400个,培训农民近13万人次,设施农业带动从业人员28万人,约占全市农业从业人员的38.4%,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2 天津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征

1.2.1 生产布局规模化 天津积极扶持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已建立了市级设施种植业园区20多个,初步形成了一批规模化设施农业产业带。如武清区形成了“一区、两片、三园、四带”的设施农业发展格局;北辰区形成中部精品农业、东部生态农业、西部特色农业的发展格局;宝坻区以“三区三带”为重点发展各具特点的设施园区;宁河县新建76个设施农业园区;蓟县形成了“四带、两园、四市场”的设施农业发展格局。

1.2.2 产品结构高端化 天津把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高端高质高效特色农业,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形成了 “华明”牌蔬菜、“君健”牌蔬菜、“鲜果园”金针菇、“思源”牌葛沽萝卜、“出头岭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品牌。

1.2.3 经营方式产业化 天津围绕设施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 和“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成为延伸设施农业产业链的重要载体。到2013年,市级及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 136家,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达到90%。 “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发展到127个,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带动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1.2.4 功能拓展多元化 天津以设施农业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休闲等现代农业业态,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已经建成一批休闲农业园区,形成了“旅游景点―配套设施―产品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方式,设施农业已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和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支撑点。

2 天津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设施农业品牌建设落后,市场占有率较低

天津设施农业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地农产品品牌的塑造力度还不够。“三品”认证面积还较低,以无品牌的初级产品为主,在获得认证的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中,能够进入各大超市的数量也极为有限;农产品“走出去”的能力不足,自身质量和销售渠道的不畅均妨碍了农产品品牌向高端市场的推广。

2.2 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

天津设施农业以塑料大棚为主,全市塑料大棚可生产面积占设施农业可生产面积的60.8%,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和机械化的作业水平整体较低,生产过程中的土壤耕作、播种、微量灌溉、施肥等绝大部分作业均为人工进行,生产效率较低[2]。

2.3 设施农业标准化体系尚未健全

天津设施农业全面推进时,农民标准化观念还不强,建筑材料、结构参数、结构形式和施工安装要求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多数温室大棚生产率不高,单产水平低,而且部分存在安全隐患[3]。目前尚未制定农产品加工配送、分级包装等标准,难以满足大批量、快速准确和全过程监测的需要。

2.4 劳动者专业素质较低,设施农业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天津设施农业收入对于青壮年吸引力不足,从业者多为中老年男性或妇女,影响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劳动者文化和专业素质偏低,造成了设施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大部分农业园区和基地的带动辐射能力普遍在几百人左右,带动上千人就业的较少,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3 天津设施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调整设施农业建设步伐

市场容量的相对刚性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长期性决定了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规模的边界,应重点研究设施农业发展的人力、物力和市场需求等影响因素,制定天津设施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明确远景目标和近期目标,调整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使设施农业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3.2 强化示范宣传,提高农民素质

一是随着设施农业建设的推进,会出现各种新问题、新情况,通过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提供解决办法,对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二是重点扶持科技示范户,通过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使农民能真实体会到农业设施生产的高效益,引导农民掌握依靠设施农业致富的本领;三是积极组织中青年务农人员赴设施农业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增强发展信心,调动发展热情。

3.3 加强科技研发,支撑设施农业健康发展

技术的有效供给是天津设施农业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天津在设施农业科技研发和转化等方面与国内设施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根据天津地区气候特点研发适宜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制定新标准,将对天津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4],显著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效率和发展水平。

3.4 加快组织建设,提升设施农业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5]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资金融通、资产整合等现代管理能力的产前、产后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与市场的衔接和对基地与农户的带动,引导农民自主投资设施农业。二是提高合作社发展水平[6],目前合作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要加强管理和扶持,规范组织建设,实现统购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服务水平。

3.5 强化配套设施,提升设施农业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大设施改造提升。目前农户自行投资的设施,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设施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补助、农民自筹、企业投资、银行贷款等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对现有设施进行提升改造[7]。二是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投入。通过科技下乡、技术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等形式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满足农民经营设施农业的技术需求[8]。

3.6 发掘特色资源,实施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

大力发展设施特色农产品,深层发掘天津的各类特色农业资源,选择一些发展潜力明显、生产数量较大的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培育,打造成名牌产品,进而通过品牌产品的市场带动战略,实现设施农业的提质增效,推进设施农业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9]。

参考文献:

[1]津文. 快速发展的天津设施农业[J].当代农机,2010(5):11.

[2] 李恩举,丁奇,辛恩兰,等. 浅议天津市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J].天津农林科技,2013(4):32-33.

[3] 孙福君,高峰. 规模化设施农业的盘活及落地运行途径分析[J].北方园艺,2013(19):193-197

[4] 仇继东. 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 天津农业科学, 2010(1):5-9.

[5] 雷瑛,于海飞. 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J]. 河南农业科学,2009(5): 5-7.

[6] 张淑荣,付俊红. 以色列外向型设施农业发展战略―对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7):86-88.

[7] 李艳萍,田翠杰,程爱华,等.天津设施农业建设融资现状与问题剖析[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7):59-62.

篇2

1发展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蒙阴县大力实施新农村繁荣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经济合作社为依托,以农业提质增效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努力建设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1-2],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蒙阴县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6384个。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50个,种养大户4684个。全县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示范小区328个,面积30800hm2,注册农产品品牌51个;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148个。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有的村历史欠账多,资金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着建设改造缓慢、维护管理缺失、功能老化等问题。对一些水毁工程,因为资金短缺修复进度缓慢。另外,由于上级支农资金多头分散管理,存有撒芝麻盐的现象,资金使用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2.2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偏低

据了解,当前蒙阴县农民主要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协会、村两委等提高组织化水平,处于“低、小、散、弱”的状态,农民群众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给统一种养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经营造成很大困难。前几年,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一哄而上,虽然在水利、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组建了1650多个合作社,但有数量无质量,有些合作社只是改改名字,换换牌子,真正发挥作用和效益的只有一部分。

2.3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不高

近年来,蒙阴县虽然大力推行果品标准化生产,但是统一技术、统一农药、统一管理的普及率不高,乡镇与乡镇、村与村、户与户之间不平衡,果品质量差距很大,高档果、精品果少,中低档果品多。在销售环节上,有些果农存在比较严重的投机思想,果品分级不严,把低档果品掺到高档果品中卖钱,更没有统一包装和品牌,直接影响了蒙阴果品的的质量和档次。

3几点思考与建议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蒙阴县农业、农村工作实际,按照“一园一社三对接”的工作思路,发挥蒙阴自然资源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做好结合文章,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3.1大力发展农业精品示范园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生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高端产品为目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高起点规划建设,高标准管理培育,千方百计向上级争取农业项目扶持资金,做到科技、项目、效益向园区聚集,发展精品农业,创建精品园区。一是果品精品示范园。二是畜牧养殖示范园。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以鸡、鸭、猪、牛等畜禽养殖为重点,培植像玉皇山养鸡、鲁南种猪、德胜兔业等一批典型示范养殖场,建立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于一体的科技养殖示范园。三是黄烟精品示范园。积极探索农场化的生态黄烟种植模式,发展标准化黄烟生产基地2000hm2,抓出1个667hm2、3个333hm2以上的黄烟精品示范园区。四是花生、蔬菜、板栗精品示范园。以蒙阴街道、垛庄、高都、联城、常路、坦埠、桃墟、野店为重点,发展6个533hm2以上无公害花生示范园、3个67hm2以上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园、4个333hm2以上的标准化板栗示范园。

3.2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载体带动作用

要进一步“规范、发展、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潜力大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帮扶,择优培育,发挥其带动载体功能。一是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转包、互换、租赁、入股等不同方式,大力发展果品、蔬菜精品示范园和黄烟农场,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二是搭建农资供应平台。对入社社员实行统一农资采购,降低价格成本,保证农资标准质量和使用效果,杜绝“假种子、假化肥”等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三是搭建技术指导平台。在果品、养殖、蔬菜等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中,专门培养出一批农业技术专家,对社内各个成员进行定期上门技术指导和帮扶,提高科学技术的传播速度。

3.3做好农业与市场、企业、旅游的结合文章

篇3

“一带一路”战略是当前国家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要表现,充分利用国际平台,发掘沿线城市、区域与国家发展优势,推动农业走出去与引进来,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吐鲁番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处于战略节点位置,应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充分推动吐鲁番农产品发展与出口,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理性认知该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思考突破困境的发展路径,以实现农业发展目标。

关键词:

农业;经济

1吐鲁番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性问题分析

从区域与市场角度来分析,吐鲁番地区属于极端干旱区,水资源十分匮乏,农业生态条件不充分,虽然建设了一定的水利工程,但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区域缺水的现实情况。加上该地区属于山间盆地,表现出较强封闭性,农产品市场发育相对较低,绿洲内市场过于狭小,且分散性突出,区域与国内、国外市场间距离较远,对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利因素;从民族与人口素质来分析,吐鲁番地区民族数量较多,区域教育水平不高,人口文化程度相对偏低,这也是制约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资金角度来分析,该地区资金投入不足,个体经营分散且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2吐鲁番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分析

虽然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多现实性问题,但可以通过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农业,科学布局,打造高端农业产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优势,积极推动农业产品出口,切实扩大农业经济效益。具体发展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构建现代农业基地,培育品牌效应

吐鲁番农业要想获得更好发展,在根本上取决于其农产品质量,而产品品牌则是赢得市场的关键。缺乏质量,则无法占据较好的市场地位,缺乏品牌,则无法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吐鲁番地区光热资源十分充分,无霜期十分长,这也为其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现实条件。如葡萄、甜瓜等,农业产品质量十分高。通过区域规划,可以推动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并关注品牌培育,塑造吐鲁番农产品品牌,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基地构建,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工作,确保质量持续与稳定,在市场中树立良好质量形象,从而培育吐鲁番农业品牌,为区域其他农业发展与产品效益提升,提供支持。

2.2提高现代农业技术,关注农业发展可持续性

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要实现持续性,就需要切实普及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吐鲁番农户栽培技术,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就当前实际来分析,吐鲁番农业发展在栽培技术上,尚未形成标准化作业,量化指标尚未建立,且缺乏相应的量化控制设备与技术,导致农业过量施肥或盲目应用农药,这不仅降低了其农产品质量,还给农产品带来了一地的有害物质,甚至出现了有害物质超标问题,对消费者健康存在较大影响。与此同时,过量施肥或农药施用,对生产地区的土壤与地下水构成污染,不利于区域农业的长远与持续发展。基于此,吐鲁番需切实关注现代农业技术普及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并实施量化指标,切实保障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

2.3在农业经济中引入“互联网+”思维

吐鲁番地区属于传统农业区,为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引入“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优势,将生产、经营、与服务相结合,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实现吐鲁番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农业经济中引入“互联网+”理念,可以实现产销有效结合,将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模式,转化为消费导向模式。同时,也为发展精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条件。如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配置农业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提高农业控制水平。借助互联网,还可为农民提供科技、政策、市场等信息,切实降低农产品积累等风险。

2.4发挥“一带一路”优势,推动农业出口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吐鲁番处于一个战略节点位置,且随着该地区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未来,其势必会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点。吐鲁番可以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充分借助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农产品出口,以满足周边地区农产品市场需求,特别是中亚地区,这也是吐鲁番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还应关注物流建设,为吐鲁番农产品走出去提供现实条件,推动其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艾皮孜古丽·阿布都古丽 单位:吐鲁番市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考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五次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改革目的、改革底线、改革动力等进行部署。对湖南省湘潭县而言,要从五个方面着力,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 

一、打造量质齐升、安全为本的产品结构 

近年来,国外水果、大米等农产品大规模进入中国,国人抢购洋奶粉等现象屡见不鲜。崇外风潮的背后,凸显的是国内农业品质较低、效益不高、与群众需求脱节的问题。为此,要调优农产品结构。一是从投入环节上“控”。农产品的安全主要源于投入品的安全,过去那种依靠施化肥、打农药、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生产方式,已跟不上时代潮流,更不符合生态需求。要以规模经营主体为重点,引导和监管其控肥、控药、控添加剂。要通过政府部门、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农药企业“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努力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二是从生产环节上“引”。其核心是标准化,标准化对农业生产具有蝶变效应,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还能大幅增加效益。在粮食生产方面,要守住“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金字招牌,突出抓好湘米产业工程,推广良种良法,进一步扩大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在特色种养殖方面,要着力完善标准体系,把品牌化和标准化相结合,把符合标准体系的产品培养成品牌。三是从监管环节上“治”。要理顺管理体制,明晰工作职责,加大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力度,以严管重罚的方式,打击违法行为。 

二、打造三产融合、门类丰富的产业结构 

今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六种方式的三产融合。从湘潭县的情况看,其中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等三种方式,有助于打造三产融合的产业结构。2015年,湘潭县大力实施农业“接二连三”战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发展,全年实现农业产业化产值220亿元,增长18.5%。 

下一步要加大探索力度,打造门类丰富的产业结构。一是深度推进“接二”。发挥天易农产品精深加工园、花石湘莲、茶恩竹木、青山皮鞋等园区的平台优势,从推进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走向市场化的角度,支持粒粒珍、宏信、金风等农产品龙头企业及一批重点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二是规范引导“连三”。要统筹联动、整体谋划,从区域规划、长远思路、发展定位、政策扶持等方面,研究制定指导性意见和配套支持措施,引导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注重在打造品牌、提升效益上下功夫,将更多的农产品推广营销出去,把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最终让农民受益。三是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乡镇层面要主动对接农产品物流、农资和“互联网+”等新业态,大胆尝试和创新,不能把着眼点仅仅放在乡村休闲旅游上,避免走同质化竞争之路。县级层面要加大引导、鼓励和支持力度,在绩效考核体系中调整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所占分值比重,鼓励各乡镇在农业三产融合、主体培育、农产品营销方面积极主动作为,形成良好的工作导向。 

三、打造重点突出、良性共生的区域结构 

一是打造重点突出的大结构。结合湘潭县“十三五”规划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结合各乡镇的资源禀赋和工作基础,给每个乡镇的特色农业发展提出更加明确的定位。可以学习借鉴浙江推出的“特色小镇”建设模式(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乡镇的概念,每个小镇面积大约3—5平方公里,实行整体规划、整体打包招商,在税收、用地、行政审批、土地流转、品牌创建等方面给政策、给奖励、给支持),在县内划定2—3个“特色小镇”区域,打造类似农业经济发展的开发区,给予重点支持,以使乡镇经济的发展重点更加突出,载体更加鲜明。 

二是打造良性共生的小结构。在微观区域结构内,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循环互利的种养平衡模式。比如,浏阳引导农产品种植基地和畜禽基地毗邻建设,由种植基地或者大户无偿提供若干年的土地使用权给养殖户,养殖户将养殖废弃物无偿地提供给种植户,以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形成良性互动的生态循环模式。 

四、打造规模适度、形式多样的主体结构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在湘潭县具备较好的氛围,但有三个方面要注意。 

一是注意规模适度。中央提出重点扶持土地面积相当于当地户均耕地面积10—15倍的规模经营户,湖南省里也下发了相关文件。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农业部门和各乡镇应把好关、做好引导。特别是对工商资本下乡流转土地,在加强服务的同时,更要加强监管,防止长时期、大规模土地流转造成“非农化”。 

二是实行宽进严管。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注册门槛比较低,一定程度造成了鱼目混珠现象,但不能因此而“一棍子打死”。要实行宽进严管,完善监管制度,建立退出机制,特别要严格控制各类奖扶资金投到那些主要为套取资金而成立的“空壳社”、“一人社”里面。 

三是促进素质提升。要把扶持资金更多投向新型主体负责人的素质培训和对外交流学习,帮助他们学技术、学管理、学营销,包括引导和帮助他们在区域性的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 

五、打造紧贴市场、渠道丰富的营销结构 

作为农业大县,湘潭县不乏精通农业种养技术的人才,但却缺乏擅长市场对接和拥有营销渠道的人才。下一步要着力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目前,湘潭县有少部分合作社负责人和种养大户已经具备了农产品经纪人的雏形,湘潭市妇联成立了农产品女经纪人专业委员会,其中很多是湘潭县的女能人。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使农产品的产销分工更加明晰。 

篇5

关键词:农业发展;气象服务;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97

1 现阶段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受各种客观、主观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采集气象信息迟缓。由于气象变化无规律可循,变化无常,因此气象信息服务具有十分突出的时效性,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气象信息无法及时传达至农户处,大大降低了信息采集的有效性,导致农户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到来之前无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农业气象服务对象单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大丰富的农业的生产结构,农业生产不再集中于粮食产品,还逐渐向着农林牧渔等农副业方向发展,但是现阶段农业气象服务对象还十分单一,服务对象仍然以粮食作物为重点,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多元化、全方位的要求;农业气象信息针对性不强。我国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在气象预测方法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无法提供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种类等,气象信息针对性不强直接影响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实用性。

2 新形菹绿嵘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我国现阶段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有效性:

细化服务内容。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到了一个特殊的转型期,农业气象服务也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气象部门要以现有的气象观测站网为基础,对气象信息服务内容进一步细化,增加新的服务站网及观测项目,兼顾农业及农副业等项目的观测,包括林果业、水产养殖业、畜牧养殖业等,以满足越来越多元化的农业发展需求。农业气象部门也要针对农业生产前、生产中及生产后各个阶段进一步细化气象服务,特别是在新增的农业经营环节,建立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气象部门要时刻关注社会科技发展动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引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成果,比如GIS技术可大大提高气象服务的准确性、有效性;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以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农业气象部门要进一步拓展气象信息服务的信息传播渠道,针对本省、本市、本县建立专门的农业气象服务网站,及时、更新农业气象预报信息;还可以与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相结合,迅速传达农业气象信息,特别是突发灾害性天气信息的传达,以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此外,还可以用短信的形式直接向农户传递气候信息,开通免费的气象信息服务,在关键路口、人流集中地安装电子显示屏,彻底解决气象信息传递“最后1公里”的问题等。

完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现代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以更好的适应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的布局与发展,从各个方面健全农业气象观测网络体系,结合GPRS定位技术、卫生遥感技术,完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促进农业稳定、健康的发展。积极开展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建立气象站、气象哨,提高气象信息传送的时效性;在农村地区建立一定数量的遥测气象雨量监测点,加强气象预报服务的针对性。还要加强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做好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及灾后评估等,以减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引进高端的气象人才。现阶段我国农业气象服务队伍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专业素质均相对较低,引进人才是提升气象服务队伍整体素质最迅速的途径,气象部门要与政府部门合作,引进技术性强、专业能力高的人才;采取科学的培训制度。除了引进人才外,正规的培训也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要途径。政府、气象单位可以联合聘请专家学者到单位部门进行讲课,使得农业气象服务人才有机会接触更先进的理论知识;采用科学的考核制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训的有效性;提高业内的待遇水平。农业气象服务人才流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行业待遇低所致,因此政府部门、气象单位要采取措施改善人才的薪资福利,以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与专业性。

3 结语

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气象部门不仅要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认识,还要正视现阶段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细化服务内容、完善农业气象监测技术、提高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科技含量,加强人才培养,农业发展更高质量、更准确的气象信息,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品牌农业; 现状; 对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随着我国对外的全面开放,国外许多品牌农产品纷纷进入我国参与市场竞争,这给国内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可以说,农业品牌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加快品牌农业的发展,对推动湖北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 湖北省品牌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品牌农业是一个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具有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并以优质产品和良好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强化品牌培育和依托品牌来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已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中普遍实施的一个重要方略,特别是在农业发展理念不断出新、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更显紧迫。

(一) 基本态势

1. 政府、企业、农户以及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省以绿色食品品牌为突破的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从实践层面看,由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部门,在发展无公害生产,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培育绿色食品品牌上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广大生产企业对产品认证及标识申请的热情不断增强,全省农产品的注册商标已经超过5000多个,仅2005年1-7月,全省企业注册的农产品商标就达到了300件。而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农户,也自觉参与到品牌营造活动中,扩大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规模;广大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及食品的品牌消费意识也不断提升,如有70%的城市消费者选择超市购买农产品和食品的原因就是来自对品牌的信赖。这种情况说明,农业及农产品品牌意识在各类主体中正日渐浓厚。

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张。近年来,湖北省大力开展品牌营造活动。2005年具有三类品牌标志的产品总数已达1220种,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品牌数分别进入了全国的第2、第3名。2006年上半年,全省有效使用三品标志总数达到1369个。其中有256家企业的913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总值达到了273.7亿元,绿色食品技术推广面积为602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9%;139个单位的213个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产地证书,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总数355个,总产量171.65万吨,总销售额128.02亿元,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增长;有13家企业通过有机食品生产认证,77家企业的101个产品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有机食品技术推广面积17.3万亩。这种迅速扩张的发展规模,为品牌农业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品牌建设与产业化联系日趋紧密,各级政府开始致力于农业品牌化建设。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湖北省已初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标志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农产品品牌产业化发展格局,呈现出区域性辐射、规模化生产、行业性带动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自新农村建设战略推进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品牌化建设的进一步支持,武商等几大商业集团在咸宁、潜江、孝感、黄石等市,正提速建设大中型综合超市,周边城市的蔬菜、水产品、生猪等农副产品,多以品牌进入武汉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及超市,并得到“优惠优先”。 自2007年首届全省农博会后,仅孝感市进入武汉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就有6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30亿元,占该市农产品商品总量的70%。仙桃市的农产品企业则主动出击,与武汉各大超市广泛合作。目前已有九菊皮盐蛋、毛嘴卤鸡等70多个品牌产品,进入武汉各大超市,销售势头看好。

7. 通过各种博览、展销方式,加强国际合作,为农产品品牌交流搭建平台。入世以来,湖北省加大向国际市场展销湖北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力度,并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达成合作协议。2006年2月底3月初,湖北省16家企业的30多个产品参加了日本福冈绿色食品博览会和德国有机食品博览会,签订意向性供货合同7000万美元。在“香港—湖北商品展示月”活动中,湖北神丹、稻花香集团等35个企业随团出访,包括国宝桥米、武昌鱼、洪湖莲藕、云梦鱼面、孝感麻糖和米酒等在内的78个湖北特色品牌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引起了香港市民的广泛关注。在“走出去”的同时,武汉市通过举行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着力构建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大平台和市民认知品牌农产品的大展台,为本地农产品进入武汉各大超市打开了通道。在2005年的第二届农博会上,有600余家商家参展,通过安排龙头企业与各大超市的产品交流会、产品比较观摩会,为农产品品牌交流与营销搭建了良好舞台。

(二) 潜在优势

1. 品牌农业发展的天然优势。湖北省发展品牌农业的天然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具有发展品牌农业的生态优势。经过长期努力,湖北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年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面积达到1500万亩,先后建立了京山、洪湖、宜城等农业生态县和洪山菜苔、京山桥米、孝感太子米、邓村绿茶等生态生产小区。这为品牌农产品形成及规模扩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二,具有形成品牌产品的物种与品种优势。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和平原、山区、丘陵与湖区的多类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在长期的发育中,产生了许多质量优异的名特优农产品,同时经过充分整合,形成了九大特色和九大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获得了“鱼米之乡”、“果蔬之乡”、“药茶之乡”、“畜牧之乡”的众多美誉。第三,具有品牌农业发展的物质数量优势与基础条件。品牌农业的内在质量属性首先建立于数量基础。多年以来湖北的主要农产品数量均居全国前列,2005年淡水水产品居全国第一、油料居于第二、肉类居于第十。这种数量较大的农产品,为我们进一步提升质量,开创品牌,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 品牌农业发展的市场优势。从现实来看,湖北品牌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很大。第一,城市居民对食品的保鲜与安全十分关注。据我们城镇消费者调查,58.2%的消费者认为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是影响其购买行为的首要因素,其中70%的消费者喜购品牌农产品和食品,尤其对本地品牌农产品和食品(保鲜程度更高)的信赖度更高。第二,城市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安全食品的意愿支付水平较高。对于健康和卫生食品,有78%的消费者表示可以接受高出普通食品15%左右的价格,有37%的消费者表示可以接受高出30%左右的价格。这为湖北省全面实施“三类食品”的品牌化经营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持和动力源泉。第三,湖北省的禽蛋、食用菌、蜂蜜等产品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东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2005年湖北产的鲜鸡蛋、干食用菌、蜂蜜及活猪出口均列全国首位,其中,鲜鸡蛋干食用菌、蜂蜜分别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1.15%、26.23%、27.67%。这充分显示了湖北特色品牌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国际市场空间。

3. 品牌建设的科技优势和文化依托。湖北是我国的科教大省。据有关资料显示,分布在湖北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村部门的农业科研人员、技术干部多达2万余人。这种人才优势及大量科技成果,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品牌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古老的荆楚文化,不乏有传统农业中的优良工艺和各种历史文化的承载。以此为依托,加强创立和扶植具有文化特征的知名品牌,是把本土农产品和优质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重要方式。

7. 优势产业带规划的实施和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了规模优势。湖北有许多具有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以武汉为中心的蜂产品加工基地,以随州为中心的食用菌出口基地,以潜江、洪湖、监利为中心的水产品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水果加工出口基地,以恩施为中心的山野菜出口基地等等,发展势头良好,为发挥农业的品牌效益创立了规模优势。继续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将为湖北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 主要问题

1. 湖北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品牌营销较差,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超市因其良好的购物环境、较高的准入门槛、齐全的商品种类和营销量大被人们称之为高端市场。而进入高端市场对品牌拓展效应巨大。但调查发现,在武汉主要超市经营的数百种上架食品中,湖北本地生产的产品数量较少,在主要超市所占比例不到10%,有些甚至低于5%。在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中,能够进入武汉各大超市的数量也极为有限。究其原因:一是超市经销商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买卖双方脱节。二是本地农副产品包装落后,促销措施不力。三是大型超市进入门槛设置较高,农户或地方企业感到无利可图,而不愿进入。

2. 品牌创造与创想的能力较弱,缺乏知名农业品牌。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尚未把发展品牌农业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只热衷于引进外地名牌来实现短期效益,忽视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地农产品品牌的培植;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品牌创想。出口农产品有不少以“贴牌”形式外销。例如,洪湖咸蛋借用港商品牌外销,利润大头被别人赚走。

3. 城乡二元模式下农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湖北省品牌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内部结构尤其是规模结构不合理。2007年湖北省有20827家食品及加工企业,其中1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67家,10人以下的企业20798家(占总数的83.8%),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也只有173家。小企业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难上档次,创品牌更困难。二是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平衡,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地区发展较快、水平较高,鄂西南山区发展缓慢。三是相关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够协调。与农产品加工业相关的农产品生产、营销、物流配送及服务业之间的产业链条连结不紧密,影响整体系统的运转效率。 转贴于

(四) 深层原因

1. 品牌意识淡薄,营销观念与方式陈旧。一般来说,农民的市场观念和品牌意识与农民的文化水平存在直接关联。2007年统计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6.5%,其中文盲和半文盲占5.5%。这种低文化素质加之未能有效的组织,使他们长期依循传统的产销模式,直接出售初级产品,很少注意农产品的形象。而在发达国家,农产品或由农业合作组织或由企业集团实行直销或连锁经营,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有60%以上果农加入新奇士橙协会,协会与果农成为利益共同体,都具有极强的品牌经营意识。

2. 农业经营过于分散,龙头企业带动较弱,标准化生产难推行。一是农户的协作程度不高。2007年,湖北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不足100万人。二是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较弱。2007年,湖北2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只有70亿元,利税只有7亿元,而河南双汇的销售收入是160亿元,利税12亿元。三是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分散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市场交易谈判中的地位低下,权益保障能力较差。四是标准化生产难度大。不同农户之间在技术、资源和生产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别,难以维护品牌的内在一致性特点。上述情况直接影响着农业品牌战略的实施。

3.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对品牌创立形成直接制约。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近几年虽有较快发展,但仍显滞后。突出问题是规模结构不合理,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加工层次低,粮食中仍有70%以上以原粮方式出售。一些经过初级加工的产品,因加工不细,包装不精,给人以档次较低和质量不高的印象,从而直接影响到品牌的附加价值,也对品牌创立形成一定制约。

二、 湖北省品牌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 大力发掘特色资源,实施特色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

湖北农业资源类型多样,凭借良好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天然成就了许多特色性的农产品。如武汉的洪山菜苔、蔡甸的莲藕、京山的桥米、孝感的太子米、远安的鸣凤米、三峡的脐橙、邓村的绿茶、洪湖的野鸭等等,均是在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特色产品并具有品牌效应。因此,要深入调查、充分研究、认真规划、科学评估和深层发掘湖北省的各类特色农业资源,选择一些发展潜力明显、生产数量较大的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各种措施,使之快速成长为名牌产品,进而通过品牌产品的市场带动战略,将湖北的品牌农业推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二) 加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建设,扩大产品市场规模,增强品牌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既要有质量做后盾,又要有数量奠基础。在品牌创建初期,如果没有数量的扩张,仅仅依靠质量则是绝对难以实现品牌的内在价值的。因此,要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运用各种方式,不断扩大产品的生产规模。为实现这一目标,湖北省已重点建设了包括优质水稻、油菜、畜禽和水产品等在内的九大特色产业带和一系列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应加大以上特色产品和品牌产品的营销推介力度,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湖北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三)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龙头企业对品牌农业的带动力

在市场导向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资金融通、资产整合和现代管理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与市场的衔接和对基地与农户的带动,将品牌经营的理念融入到各个环节,逐步打造并形成具有增值潜力的特色农业品牌。目前,湖北省已十分注重发挥21个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58个省级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品牌农业中的带动作用。如京山县的轻机国宝桥米有限公司,通过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和强化市场开拓,不仅通过了原产地保护认证,而且在第四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上,荣获全国十大优质稻米的金牌,成为湖北省发展品牌农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有鉴于此,今后应加快油菜、畜禽、水产品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相关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对品牌农业发展的带动力。

(四) 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对品牌价值的增值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是树立农业品牌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要。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形成过程看,由品种研制,到良种选育,再到产品生产和后序的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支持。而现代农业发展中,来自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围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以及产品加工的发展,开创了许多新兴的科技领域,为新的产品品牌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近些年来,湖北依靠优势人才资源和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雄厚技术,为品牌农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有关无公害蔬菜、茶叶等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科研成果日臻成熟并大面积应用。但仍需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与支持力度,努力构建一个从农业生产、加工到营销的技术创新体系,集成开发和重点示范一批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保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增加品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推进品牌农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五) 采取品牌延伸方式,不断拓宽品牌范围,建立和完善品牌体系,丰富品牌农业的发展内涵

随着各种生产经营主体市场意识的增强,品牌与商标已经从最初所赋予的识别功能和促销功能向信息传递功能、价值功能、形象功能的综合功能转变。而不同的消费者对品牌功能的需要往往不同。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必须围绕核心品牌,建立健全品牌体系,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其主要的措施就是通过品牌延伸方式来拓展品牌范围,向消费者提供同一品牌多种不同功用和形象的产品。虽然品牌延伸是当前知名企业常用的发展战略,但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引入品牌经营的理念,采取品牌延伸方式来推进品牌农业发展,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为此,应该借助于工业化中的品牌经营思想,在进行品牌设计时,将保持品牌核心价值和个性的一致性作为品牌延伸的关键。如农产品的绿色功能、消费功能和安全功能等,都是农产品品牌延伸和发展品牌农业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要方面。

(六)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推进品牌农业发展

品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行政手段的推动。一是切实做好发展品牌农业的组织实施工作。在专门机构的组织下,认真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为品牌农业的创立、发展和壮大创造良好条件;二是要做好公共服务项目的提供和资金援助工作。除了相关的信息服务外,对品牌的认证、注册、科研、广告等有关费用,财政给予一定的扶持和资助。三是加强名牌产品和品牌农业形象的塑造和宣传。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广告新闻等各种媒体手段,不断扩大湖北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四是以国家标准强化品牌产品的质量。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组织生产,确保品牌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五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广大生产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质量保证能力。六是要通过法律法规宣传、典型示范引路、具体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商标法律意识,激发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注册商标和使用商标的积极性,增强农产品商标的显著性和商标注册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湖北统计年鉴(2007)[Z].中国统计出版社.

[2]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97-2005各年)[Z].中国农业出版社.

篇7

【关键词】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循环产业

发展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如何在小城镇建设中,立足其发展现状,合理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使其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持续动力,是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永登县武胜驿镇的规划设计,对于小城镇建设的城乡一体、产业循环,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1 武胜驿镇发展概况

1.1 项目概况

武胜驿镇位于兰州市永登县西北部,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二阴山区,是古时兰州与武威之间的重要驿站和向西进入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其距兰州市130公里,永登县城20公里。现状有回族、土族、藏族等8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8330人。

1.2 发展优势

1.2.1 区位条件突出

武胜驿镇地处兰州―武威中间,位于兰州都市圈1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内,区位优势突出。

1.2.2 综合交通条件良好

境内有连霍高速、兰新铁路、G312公路通过,与兰州、武威等区域中心城市以及中川机场联系便利,经济发展的综合交通条件良好。

1.2.3 自然环境良好

武胜驿镇境内有喜鹊岭、标杆山、奖俊岭、鸡冠山等众多山岭以及黑林和奖俊岭等天然牧场,是永登县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向北延伸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天生态环境品质较高;同时,由于镇域产业以生态农业为主,受工业化影响较小,自然环境没有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与兰州都市圈的其它地区特别是兰州都市圈内的核心地区相比,是居住和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1.3 存在问题

1.3.1 核心发展优势不突出

永登县虽是兰州市重点镇,但由于其资源、交通、区位等优势未充分挖掘,没能形成带动城镇发展的增长点;同时,连霍高速的开通使得312国道上的过境人流量的急剧减少,原本商贸产业优势亦不断减弱。

1.3.2 城镇发展缺乏动力,发展缓慢

由于服务人口规模小、徐古高速公路对G312国道车辆分流等因素,商贸服务业很难大规模发展,难以成为支撑城镇发展的持续动力。同时,因环境保护、市场及技术等原因,原有的矿产开发企业和建材企业多处于停产状态,城镇发展乏力、缓慢。

1.3.3 产业结构单一,竞争力不强

现有产业链较短。武胜驿镇高原夏菜是农村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养殖业也已经起步,但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的农业主要处在产业链的上游,产品附加值低,而下游加工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旅游业尚未成为带动城镇发展的动力。武胜驿境内拥有高山草原、民族风情、原始森林、天然牧场、史迹遗址、特色民居等众多旅游资源,但由于其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旅游设施不完善、旅游资源尚未有效整合等原因,目前尚处于自发发展状态,未形成带动城镇发展的动力之源。

2 武胜驿镇发展思路

2.1 双轮驱动,城乡一体

产业富民:立足新时期农村地区作为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生态产品提供地的功能定位,发挥武胜驿镇生态环境、资源产业的基础优势,做强做大特色产业,使特色产业成为村民致富的依托。

工贸强镇:依托农村种植业和畜牧业,加快相关加工工业、商贸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强化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

城乡一体:乡村农牧业为城镇工贸业提供原料,城镇工贸业解决农业销售难问题,并使农牧产品增值,充分发挥好小城镇服务农村的功能;城镇工贸业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城镇自身规模扩张;乡村富余劳动力进镇,乡村人口减少,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2.2 高端发展、树立品牌

高端发展:顺应绿色无公害农牧产品质量优、价格高、需求量大的特点,转变农牧业发展模式,由“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依托生态农业培育高端消费市场,实现高端高效发展。

树立品牌:针对武胜驿镇农业发展有产品无品牌、同质化、竞争力不强的现状,未来发展要走品牌农业的路子,通过申报武胜驿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形成武胜驿高原无公害富硒蔬菜、武胜驿生态羊肉、武胜驿生态猪肉、武胜驿生态草芽鸡等特有品牌。

2.3 休闲突起,产业延伸

休闲突起:立足武胜驿镇位于兰州都市圈的旅游交通区位优势,挖掘镇域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特色,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使休闲旅游产业成为除生态农业之外的另一优势特色产业。

产业延伸:围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拓展与高原夏菜、有机中药材、高原花卉等种植业和牛、羊、猪、鸡等畜牧养殖业关联的“观光、休闲、科普、节庆、娱乐”等功能,努力形成“一产三产化”的产业格局,丰富武胜驿镇的休闲旅游功能。

2.4 政府引导,农民为主

政府引导:发挥好政府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和在信息化建设、科技培训、技术引进、金融支持、政策导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和公共服务职能,解决好城乡发展中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农民创业发展创造条件。

农民为主:充分发挥好农民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上,鼓励农民创业、吸引农民参与、吸引农民就业,使农民成为发展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真正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落到实处。

3 总体布局

3.1 产业发展布局

依托武胜驿产业发展基础、突出产业发展优势和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按照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协作化的发展原则,规划在镇域内形成“一轴、三带、五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在镇域形成东部综合服务经济区、中部特色蔬菜种植和休闲农业经济区、西部生态、民俗旅游服务经济区、北部特色种植养殖和民俗旅游服务经济区以及南部特色种植养殖经济区。

3.2 旅游发展布局

根据武胜驿镇旅游资源分布与开发潜力,规划构建“一心、四轴、四区、多点”的旅游产业格局。在镇区形成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并向西、北、南辐射,形成东部庄浪河谷综合旅游发展轴;西部生态休闲、历史文化旅游发展轴;南部现代农业观光体验发展轴;北部藏族、土族风情体验发展轴。同时,形成以历史演艺、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民族餐饮、特色购物、科普教育、会议接待、度假居住等内容的旅游综合服务主题区;以发展发展农业风光展示、农业种植养殖活动参与、农业科技示范、农家特色餐饮品尝、农村乡俗和农家生活体验等内容的生态农业旅游主题区;以发展草原风光展示、草原文化感知、草原活动体验、短期会议接待、休闲度假等内容的草原风情旅游主题区和以发展高山草原观光和少数民族风情体验等内容的民族风情体验旅游主题区。

4 结语

笔者在相关小城镇规划编制过程中体会到,只有立足小城镇发展实际,切实挖掘其资源特征,形成适合小城镇自身的发展之路才是小城镇规划的根本。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促进小城镇的全面均衡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许多需要探索。本文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同行们提供一点有益思考。

参考文献:

篇8

1.1生产者业务素质低,专职生产管理人才欠缺

目前我国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种植的人员多数是年过半百的老人或妇女,且均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部分劳动群体从事传统农业根深蒂固,种植观念相对守旧,思维不够开阔,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技术需求,对于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理解能力较差,相对于有机农业这种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而言,他们在知识储备、技术支撑等方面表现较差,特别在更新农业生产理念的转变方面表现得较为滞后,从而给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比较缺乏,国内各大农业高等院校尚未把有机农业单独设为一门学科,只有个别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为有机农业,使得有机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局限。目前,国内仅个别县(市)农业局设置了“有机农业管理办公室”,大部分县(市)没有专门的有机生产技术科研机构,有机农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多数为高校专家兼职做顾问,有机农业技术推广力量明显薄弱,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有机农业生产需要很强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人才的欠缺导致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不能有效推广与普及,特别是在如今“互联网+”的信息时代,需要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才能把农业信息技术带到基层的田间地头,推动有机农业技术的生产应用。

1.2生产规模较小,缺乏优质品牌

当前国内的耕地使用制度主要还是以为主,土地非规模化分散经营状况尚未改变,每个农户手中的耕地面积小而不连片,农民的生产管理易受到周边环境和生产的影响,靠普通农户个体推广有机农业几乎不可能。另外,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同时有机农业多数在山区开发,许多地方的土地难以集中成大面积,不便进行规模化生产,这就给有机农业的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有机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导致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缩小了市场消费群体,也遏制了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中央虽然提出加快土地流转,但当前土地经营权流转尚未形成规模,单靠农户流转土地发展有机农业,依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有机农业对大部分人来讲是一个新鲜模式,多数消费者对有机农业缺乏本质的了解。调研中发现,农民以及部分农业合作社虽然可以种植出优质的产品,但缺乏品牌意识,市场运作能力较差,从而导致产品优质但并不优价。近年来,随着科技网络信息的宣传,农民的市场观念有所提升,但整体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对品牌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追求小农经济,对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的执行不够严格,产品质量水分较大,以次充好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部分农业生产者只看重眼前利益,觉得品牌建设是多此一举,不愿意承担产品质量检测认证的高额费用。

1.3消费者有机意识不强,市场培育难度大

当前,很多农民和消费者,甚至一些农业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对有机农业缺乏深入的了解,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人在解释有机农业时,都会简单地概括为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的农业,认为有机农业就是原始农业,是传统农业的简单复古,而没有认识到有机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是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和现代管理理念在农业上的全新应用,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什么是有机食品?对这个很多香港的小学生都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我们周围很多成人却难以回答,甚至韶关电视台科技正能量栏目在韶关学院做随机调查时,很多在校大学生都回答不上来。而且有不少市民又常常把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混为一谈,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有机食品的概念,因此也暴露出我们的宣传工作存在很多的不足。消费者不能用肉眼分辨出有机农产品与普通产品的本质区别,其高营养价值的健康理念还不能完全被消费者认可。如何让消费者直观地辨别有机农产品与非有机产品,目前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命题,国内学者大都还是从营养学的观点解析有机产品,试验表明,有机农产品所含的微量元素要比常规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短时间的使用与体验,也很难发现所谓的有机农产品的诸多优点。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的行为与其个人对有机的认知、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年龄层次等因素有很大的关联性,消费观念的引导、消费市场的准确定位则是推广有机农产品的一个重要条件。

1.4有机农产品宣传不到位,市场信息不对称

在农村大街小巷的墙壁上以及电视等新闻媒体广告,我们会发现有关各类农药化肥的宣传,经销商和企业更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着深入人心的大规模的宣传,但是对比一下关于有机农业方面的宣传却很少。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有机农业生产者从事有机农业的初衷大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圈子里的健康农产品需求,尚未站在国家的层面考虑发展有机农业,整个社会在有机理念的推广上还没有形成共识与合力,在这种环境下发展有机农业难度很大。同时,个别有机生产者唯利是图,不规范操作,甚至弄虚作假造成产品市场混乱,导致消费者对国内有机产品缺乏信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有机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机农业生产单位多数为农村偏远地区,农资采购、技术指导、订单生产、网络营销等服务体系不完善,致使有机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易出现产销脱节的现象。市场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使生产者在生产管理环节增加成本,另一方面给消费者也带来误区,认为有机产品就是高价产品,忽视了有机产品的真实价值。

1.5有机农业生产投入大,价格高,市场营销薄弱

目前在国内80%做有机农业的企业都处在亏损状态,其中包括一些很有实力的上市企业所投资的有机农业也都亏损,笔者通过与部分农业企业的负责人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有机农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有机农业属于精致农业,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因而人工成本成为最大的开支,造成有机农业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同时,商家对于利润的过分追求,导致有机农产品价格往往是普通产品的3~5倍,有的甚至更高,比如恒大的有机米约120元/公斤,而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尚未转变,中高端的有机产品尚未被消费者接受,居高的价位影响其市场推广,有机农产品成为了高端奢侈餐桌食品,造成我国的有机市场出现“有价无市”的现象,限制了有机农业的发展。市场上的有机产品主要采用设立厂家专卖店、大型商超供货、发展经销商等营销模式,其中农场直销的模式约占60%,但直销主要依靠熟人朋友圈,其市场潜力有限。从事有机生产的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作为有机农产品链条的最前端,销售渠道掌握在企业手里,商人为了追逐利益,经常低价从农户收购原粮加工后高价卖给消费者,从而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强烈,有机产品的市场营销较为被动。

2进一步发展有机农业的策略

2.1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增加财政补贴倾斜

在有机农业市场培育不够健全的阶段,政府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有机农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全国有机示范县江西万载的有机农业开发模式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模式,该县通过多年对有机农业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干部示范,企业带动,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当地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建立了一大批知名有机品牌。欧美等有机农业发展较快的国家,为了有效地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都选择了不同途径对有机农户进行不同程度的财政支持,中国政府可以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模式,每年从农业专项资金中划拨一部分专门用于扶持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对技术、管理及周围环境的要求更高,其投入的人工、技术、认证管理、产品营销等成本也要高很多,从而导致农户及企业不能自发地投入到有机农业中,政府要多采取一定的政策性补贴措施和税收优惠政策,在土地改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方面要向有机农业开发倾斜,从而进一步地鼓励与支持有机农业发展。

2.2扩大有机农业的宣传推广,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是一个较为现代的概念,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需做好有机农业发展的宣传,通过媒体引导以及农业知识培训等方式强化人们的有机农业意识,深化有机农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概念,改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一方面要让广大老百姓思考当前农业土壤污染对我们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要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高大家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全社会重视有机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推介有机农产品,树立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打造中国“舌尖上的安全”,扩大消费需求,从而拉动有机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所有的产品只有走向市场才能体现其价值,市场体系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必要载体和组织基础,要大力培育市场营销和市场管理主体,努力培养壮大一批营销型的高端农产品贸易公司和流通队伍,尽量把流通、销售环节让利给专业的厂商去经营,生产商集中精力保证好质量。建立配套市场服务体系,重点抓好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生产基地、市场需求等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有机产品生产管理及销售的信息化水平,及时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从而扩大有机产品的经营销售市场。

2.3提高有机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好深加工技术研究

产业化经营是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承载主体,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推进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主导力量,从而加快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以南雄市广东金友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前期主要生产有机大米,但经过企业改制后,目前已建立起一个从种子、种植、仓储、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的有机生产体系,公司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建立了有机水稻的育种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有机种植基地,在始兴、南雄两地建有5万吨的粮食仓储基地,拥有稻谷烘干产线、大米加工产线各1条,2012年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新建有机米露、有机米粉产线,现正探索有机米酒的开发,有机产品通过公司专卖店的形式直销,形成了融合第一、二、三产业的“第六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有机农业在初始环节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多数企业表示效益不明显,而有机农业注入科技力量后,通过精深加工及高规格的包装后增值效果相当显著。发展有机农业精深加工产业,可以有效解决有机农产品成熟期短、不耐储运、产品滞销等问题,同时还可以丰富产品种类,满足更多时尚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4加强有机农业品牌建设,避免优质不优价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企业或者产业必须创建培育自己的品牌,打造专属自己品牌的产品特色,方可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有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制定相应产业的品牌质量制度,有利于有机产业做强做大。企业在进行品牌企业的创建过程中,需要对品牌的特点进行精准的定位,可借助当地原有品牌,发展一批“有机+特色”、“有机+优质”等有机名牌产品,使其能够有效传导给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为市场信息闭塞,部分有机农业生产者不知其产品的市场定位,出现产品优质不优价的局面。建议国家从政府层面每年定期组织有机农产品展销会,协同民间的各类组织和机构,加强宣传,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参与该活动,为有机农业的生产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使生产企业了解到最新的市场动态和产业发展水平,同时也加强了消费群体对有机行业的认识,避免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矛盾。

2.5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有机农业溯源机制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机农业需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围绕其生产管理及销售环节进行改革探索,融入信息化元素,发展精致农业、数字农业,把有机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有效进行信息化发展,使其整个产业链与信息化发展模式等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实现互联网思维在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上的渗透,与时俱进,发展高效现代大健康农业。建立有机食品质量可溯源机制是有机食品质量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生产者对于有机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要建立健全各类档案资料,将有机产品的种植管理节点、生产资料使用、生产日期、生产及加工记录、仓库保管记录、产品条码、出货记录、消费者信息等各种档案记录详细,实现每一批产品可以倒查问题源头的追溯机制,从而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及信任度。

3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