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医养生课堂8篇

时间:2023-07-19 09:28: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医养生课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养生课堂

篇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中学生物学习能力的核心内容,它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密切相关。观察时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是不可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做实验必须手脑并用,不假思索的机械操作将无法提高实验水平;自学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定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思维能力对其它能力的发展水平起着制约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为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类的思维才具有真正的目的性。生物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目的,明确思维目的,其实质就是通过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为最终解决矛盾找到恰当的途径。

二、创设条件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把问题的答案一下子交给学生,而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佳的思维状态,善于为学生架设“台阶”,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思维的目的。

1、通过课堂提问启迪思维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提问过程都是思维教学过程。如果所提的问题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过难或过易、缺乏提问的方式等,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设置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思维,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具备目的明确、层次分明、把握时机、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2、通过思路教学激发思维

所谓思路教学,就是教师在研究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征,设计一条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并有目的地促进其发展的科学思路,让学生循着这条思路的正确线索而探索知识的教学过程。

3、通过生物实验活跃思维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设法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它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

2、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根据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某类事物具有该属性,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法能从经验事实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原理,扩大和获得新知识。

3、比较、分类和类比

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确定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的本质特点和相互联系。

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

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既服从于一般的、普遍的规律性,又表现出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个体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这就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在生物教学中,训练提高思维品质是我们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的一个重大突破口。

1、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表现在思考问题时反应灵敏,推理过程简捷、快速。这种思维品质我们可以在生物学习的训练中得到提高,比如辨析概念,归纳类比,遗传计算等。

2、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反映了智慧能力的“迁移”,是对原来他人或自己所确定的思维框架的突破甚至摒弃,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改变研究的方案、思考的程序、实施的途径,求得更新更快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2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3—0072—01

生本课堂主张问题导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中的学习,都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质疑,思考解疑。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操作技能,在预习导学和课堂合作探究学习中都极为关键。通过实践和探究,笔者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有疑而问”的兴趣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质疑的土壤,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如,在教学《丑石》一课,笔者首先让学生读课题质疑,然后出示丑石的图片,让学生一边尽情观看,一边评价“真丑”。观察完图片后,让学生结合预习质疑,最后引导学生通过细读课文、讨论和交流汇报等形式释疑。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将学生置于依“问题”而创设的环境中,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质疑欲。

二、方法辐射,培养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质疑,自主提出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的冲突点,最终形成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学会质疑。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借助课后金钥匙,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进行。

1.教给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一般用“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来提问。

2.引导学生寻找质疑的途径。可以质疑课题、课文内容、关键词句、插图、关键标点及作者的写作方法等。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点,学生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发质疑。

3.依托课后习题,学会疑中找疑。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将那些得不到答案的问题罗列出来,向教师请教,然后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托课后习题找出其他的问题。

三、巧抓时机,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习惯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

1.课前引发型质疑。课前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欲望。如,在学习《一双手》时,教师课前质疑: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这是谁的手?这双手做了什么?

2. 课中深度型质疑。课中深度型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深度探究,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如,学完《一双手》后,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双粗大、坚硬的手,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质疑:这双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样就可以达到直击本文学习重点的目的。

3. 课后综合性质疑。课后综合性质疑可以是总结型的,也可以是辨别鉴赏型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领悟写作方法。如,学完《丑石》一文后,学生质疑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材料安排,笔者通过组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了解到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及好处,使学生明白欲扬先抑可以使文章的情节多变,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能使赞美的事物更加突出,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激励评价,树立学生“大疑则大进”的信心

教师的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教师在生本课堂上要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可以设立“质疑之星”、“提问小明星”等称号,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当学生提出没有价值,甚至很可笑的问题时,教师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指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允许学生在犯错中学会质疑。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质疑权威,让学生敢说、多说。教师的鼓励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有新鲜感和成功感。

篇3

【关键词】交流;转变;追求;调动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1 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 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2.1 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篇4

一、以新颖生动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转化

要上好每一节课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备好课,还要备好学生,即了解你的授课对象,才能在授课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运用“注意”规律,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那么,一节课40分钟,如果我们过分地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听课学习是很紧张的,这种靠意志努力维持的注意容易引起疲劳而导致学生注意涣散,便注意难以持久,学生听课状态出现游离。如果只凭无意注意来学习,更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我想如能应用各种方法让他们对我的教学方式、方法感兴趣就可以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引导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之间互相转换,使二者之间有节奏的交替转换,这样使学生的注意持久地指向教学活动,我就能主动的把握好课堂教学。

二、提高教师的技巧和技能才能让学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如声音、景物、意外事情等因素,足以引起学生产生与学习无关的无意注意,造成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效果。这个时候,教师需要镇定学生的情绪,比如有的同学上一节课遇到了不愉快的问题,下一节课也不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也有的同学听到老师讲有趣的问题,就一直想下去,不再注意老师接下来的讲解。这个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暗示、自我放松、镇定、加强主义的目的性。所以教师课堂的创造性与趣味性学生保持课堂上的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同时也要“见好就收”,注意引导学生回归重点。教师创设的或所提供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恰好合适的,这种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又不过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

三、领悟上课集中注意力的六大技巧

1.重视听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上课时表现得最充分,时而指引方向,时而启发诱导,时而鼓劲加油,时而扶持帮助,教者始终处在学生的前列,为学生引路导航、指点迷津。老师的分析讲解,启发点拨,不管从内容的连续性、生动性,还是从方法的系统性、灵活性,都比课后辅导详细得多,更是同学们自己看书远远不能比拟的。

2.专心听讲。课上应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眼睛要盯着老师的嘴,看老师的表情,耳朵听老师讲课的声音,头脑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思路应与老师保持一致。

3.会听门道。一般老师上课分成几大步骤:开始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接着引入新课,进行分析、论证、推理。启发引导同学们理解掌握新课的内容,最后还要概括小结一下。

4.当堂弄清。课堂上要基本理解掌握所学的新内容,一堂新课,总要介绍一些新概念、新关系、新技巧、新方法。那么,课堂上就要搞清楚每一个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5.理清思路。怎样理清教师的引导思路呢?第一认清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什么,老师开头怎样引入的,中间怎样分析引导的,最后怎么解决的,都应瞻前顾后地认识清楚。第二“过关斩将”,一条大路不是直的,看有几道弯,有几个关卡,老师带领学生怎么过去的。第三看是否步步有据,环环相扣,每转一个弯,每过一道关,是否顺利通达,还有没有“含糊”的地方。第四要评价老师思路。一般来说老师思路是高明的,要搞清高明在什么地方,用哪些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怎样,虚心向老师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6.抓住关键。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关系式是关键,当老师讲到这些关键地方,你一定要特别注意,紧抓不放。这些关键的地方抓住了,十分有利于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科特点,不少同学往往容易忽视,不管上什么学科的课,总是“听、记、想”,不懂抓住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例如有的学生,外语课上不愿意跟着老师大声朗读,做分组实验时,自己不动手,光看别人做,自己抄个结果;老师做演示实验时,不注意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观察和思考,只是看热闹,这些都是未抓住学科特点学习的具体表现。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实际上,各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发展思路、训练要求及教的方法各有特点,学习中非抓住这些特点不可。

四、创设成功,激发兴趣,提高注意力

篇5

教师在日常学习和上课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学会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孩子在不同时期,其注意力一次集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按照学龄阶段划分,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一次性集中的时间在10~20分钟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孩子会感觉到累,容易走神;三四年级的孩子,可坚持到30分钟左右;到了五六年级,便可增加到40分钟以上。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孩子,老师会在课上到一半的时候,让孩子们一起唱唱歌、做做操,使他们的大脑疲劳度得到缓解,以便在以后时间里集中精力学习。到了中年级,孩子坚持的时间虽然稍长一些,但是有经验的老师会在讲课讲到重点时,语速由快到慢一点,语调由低到高一些,或者把板书的重点用彩色粉笔圈一下,让声音的变化刺激孩子的耳朵,颜色刺激孩子的眼睛,吸引他的注意力。如果老师发现有的孩子走神了,会用眼神沟通一下,或者提醒一下孩子:“某某同学做好准备,要回答我的问题了!”既把他的思维拉回来,又不伤害他的自尊。

不管是在授课、阅读教材时,还是在思考问题时,都要注重加强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告诉我,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我们要动用智育的一整套手段来创造这种状态。要创造前面所说的情绪高涨的状态,单单依靠在上课时采取某些特殊的方式,譬如说选用恰当的直观手段,那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取决于思维的素养和情感,取决于学生的见闻的广度等。掌握注意力――这是教师对儿童的思维施加的一种非常精细而微妙的作用。怎样去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呢?下面,将我在教学中总结的几点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静坐法

上课前,先让学生静静地坐一会儿,脑子里尽量不要胡思乱想。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课间的喧闹中回过神来,从而静下心来学习。

二、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写出或说出各自观察的结果,对那些观察得仔细和持有独特见解的同学要加以表扬。这样长期以来,学生就养成了仔细观察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常开故事会

小学生一般都对讲故事和听故事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去选择一些趣味性的适合孩子们胃口的故事,让同学们去听去讲。久而久之,学生们的注意力,就会被集中起来。

四、欣赏音乐

欣赏音乐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人在欣赏或演奏乐曲时,必定要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才行。教师可以找一些学生爱听爱唱的歌曲,让他们经常听、唱,经过长期的音乐训练,其注意力定会加强。

五、大声读书

每天安排一个时间(10~20分钟)让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小文章大声朗读,这是一个使孩子口、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他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把这种训练一直坚持下去,孩子的注意力能逐步加强,理解能力也会增强。

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培养;自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37-01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规模庞大的基础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倡导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提倡高效课堂要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论得到思想政治教师的普遍认同。但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往往还是只注意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这是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相悖的。下面就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进行阐述。

一、要善于利用“活动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兴趣

活动课教学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方式,活动的教学更需要教师的充分准备和精心的设计规划。只有在充分准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到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来,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到政治课活动中来。例如,在“竞争合作求双赢”内容的活动课教学中,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并查看了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情况如何进行分组、活动课中教具的准备、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等等)。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负责研究“竞争合作求双赢”的一个课题。第一组负责经济全球化中的表现,第二组负责经济全球化中的竞争表现(举一些具体的表现并表述其利弊),第三组负责经济全球化中的合作表现(举一些具体的表现并表述其利弊),第四组负责经济全球化对我们有何双赢?通过各组的表述,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自己动手完成教学任务,还提出了一些课本之外的有价值的想法,并且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放松、更加真实地发言和讨论尽情表现个性。

因此,通过利用“活动教学”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兴趣的关键。

二、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快乐中接受知识

我国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指出: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良好的课堂气氛不是鸦雀无声,而应该是充满笑声;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不要让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政治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板起脸孔说话,语言呆板枯燥满堂灌的陋习,而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实用准确、严密又要力求声情并茂、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因为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仅能使学生听起来轻松,而又发人深省,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另外,政治课教学应该从丰富、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中出发,把课本知识与时事政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政治课焕发勃勃生机。同时,教师也要广泛阅读报刊、收听广播,收看中学生喜爱看的电视节目,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及时补充与教学有关的材料,深入挖掘材料中的教育因素,努力把信息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

总之,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思想品德课堂变成一个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乐园,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快乐而充满活力的课堂。

三、要善于挖掘“生活化”信息,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政治

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指导着学生如何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融入生活和发展生活。因此,新一轮的思想政治课程是按照“以生活为基础,构建知识板块”的理念编写的,也就是要求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要立足生活,反映生活,与社会、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教材中蕴藏着较多的“生活化”信息,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把严谨的理论生活化、生动化,从学生的角度理解知识;其次要树立“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的理念,认识到多样的社会生活为“生活化”的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所以思想政治教师要走进学生生活,走进社会生活,寻找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中与教材相联系的典型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化” 的高效课堂是建立在教师大量的生活化信息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注重“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增强课堂内容的生活化,加强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四、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的时代,教师应该多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课件增强动感效果把枯燥的传统教学方法(说教法)变成直观生动的教学演示,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情、色俱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并增加对知识求知的欲望。

篇7

一、课前准备

首先,新课程呼唤新型的教师,意味着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吸取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精华,更需要培养体现时代精神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和掌握本学科知识体系中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新思想、新手段,使自己专业知识不断深化,知识面更加广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档次。

其次,充分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的理念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学设施、环境和师生双方共同组成的有机联系。教学设计是在对这个系统进行全面细致地研究上构建出的教学实施规划,以及部署规划实现的步骤,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效益。新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我们还要高度重视对“学法”的研究和设计。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呢?一是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明确哪些是结果性目标,哪些是体验性目标。二是要认真进行“学情”分析,这是教学设计重要的前期工作,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扬长避短,制定出合理的基于课程标准且有所拓展的教学目标,选择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三是努力编写出较为优秀的教案。地理教案是地理教学实施方案,是文稿形式的教学设计,是在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是教师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行动纲领”。那么,优秀的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⑴精心设计教学导入,每一课的导入,是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直接影响这一堂课的成败。导入最好是选择学生有所了解而又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⑵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班级学生“学情”,制定适合我们班学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具,如:挂图、地球仪、多媒体等。对于地理教学来说,采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直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有效的掌握地图,因此,精心进行课件制作,使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并合理利用;⑶加强集体备课,教师间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教师备好课、编写好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条件。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科学而严谨、生动又活泼,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利用身边的地理事物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生动而有效的学习情境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较快地进入学习情景,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进行活动和探究学习时,教师先要给学生有一个知识的铺垫,由学生自己设计活动、组织安排活动,自己充当活动的各种角色。促使学生在地理活动中运用五官四肢、运用大脑,从而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充满乐趣游戏的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在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全国、全世界;担任“环保局长”答“记者”问;地理扑克、地理棋的使用等等游戏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中一方面表现出对活动具有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自始至终体现出了参与的积极性,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主动地掌握知识。

另一方面,从参与活动的范围上,是人人都卷入其中,全员参与。变以往的“师问生答”为“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为 “自由活动”。“师说生听”为“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有效参与是涉及内在思维和复杂活动方式的一种深层次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认知发展、有效学习的保证,离开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有效的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学生通过活动,对学习地理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后反思

篇8

因为罗素没有问题了,所以他就落伍了,这个经典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进步。纵观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现谈谈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一、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习惯于传统的结论性教学,重知识轻问题,重双基轻创新和实践,使学生处于被动的认知状态,导致学生迷信书本,迷信教师,缺乏主观能动性。

第二,学生缺乏提问的技巧与方法,部分学生由于基础不好或缺乏思维能力,不会表述存在的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提问题不得要领,浮于表面,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第三,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缺乏主观能动性。

第四,师生关系紧张、不融洽,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他们宁愿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或看法。

二、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外界条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不敢提问题,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紧张心理,二是自卑心理。因此,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消除紧张和自卑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1)优化师生关系,倡导民主

在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扎根在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敬而畏之,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压抑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淡化“教师权威”,优化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是开放的,思维是活跃的,心情是愉悦的,这时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最佳点。

(2)真诚鼓励,树立信心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树立“言者无畏”的意识,不管学生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深度,教师都要以认真的态度去倾听,多鼓励,少泼冷水。具体做到:(1)对不善于提问题的学生及基础差、胆子小的学生,一旦他们提出问题,首先应给予肯定,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2)对于好问但总抓不住要点的学生,不嘲笑、讽刺,应耐心引导,彻底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3)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指导他大胆创新,争取提出更好的问题。这样,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都能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提问带来的无穷乐趣。

2.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著名学者布鲁马巴克也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端,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学生在读书学习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疑问,因此在学生具备了敢于提问的心理后,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利用语言、实验、教具等各种教学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1)通过实验创设情境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亲自操作实验,它都能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信息以及较大的思维空间,因此它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渠道。教师要选择那些现象明显,含思考性和趣味性,能启迪学生思维的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发现问题的能力会更强。

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我在新课开始时设置了覆杯实验、瓶“吞”鸡蛋的实验以及小试管在倒置装水的大试管中上升的实验,这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便可引发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如杯中的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是谁托住了纸片呢?瓶口这么小,鸡蛋是怎么进去的呢?为什么小试管不仅没掉下来,还会上升呢?等等。

(2)利用生活原型创设情境

科学源于生活,走向生活。教师将问题创设在学生亲身经历且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在学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学生会提出“大米在适宜的条件下能萌发吗?”“将蚕豆的种子横向一切为二,在适宜的条件下能萌发吗?”等问题。在学习“消化和吸收”时,学生会提出“早餐吃的是面包和鸡蛋,这些食物在身体内发生怎样的变化?”“早餐不吃,上午最后一节课你有什么感觉?”“肯德基和中餐,你更爱哪个,哪个营养更均衡?”等问题。

(3)联系生活生产、结合科学概念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对生活中的事实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产生质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这种矛盾越强烈,越能激发起人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其中有一个作用是“蒸腾作用能促进水分在植物体内上升”。但它恰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水往低处流”相矛盾。这时教师可这样启发: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在植物体内的水分却是向上流的?你能否想出生活中还有没有水向上流的现象?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抽水机抽水的情形,从而提出问题:难道在植物体内也有抽水机吗?是什么原因使水分向上流的?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水分在植物体内上升。

(4)利用谚语、民俗、典故等创设情境

一些当地的谚语、民俗、典故等学生耳熟能详,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五九六九,沿河插柳”等。把这些生动、鲜活的来自群众的精粹引入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引导学生赞美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学生自然就会提出“为什么会这样?”“有规律吗?”“受哪些因素影响”等问题,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

(5)联系STS(科学、技术、社会)创设情境

STS让学生觉得具体、亲切和有现代感,同时反作用于STS,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科技、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例如,在讲磁体时,可介绍磁悬浮列车,学生会问:“磁悬浮列车为什么会悬浮起来?”“磁悬浮列车的速度高达多少?”“磁悬浮列车是利用超导材料制成的吗?”等等。

3.教给学生问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学生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一些理论和现象也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但缺乏相应的思维方法,有时想提问题却不知怎样提问,这说明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还没有进入探索性思维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给予一些方法上的指导,教会学生善于提问。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因果提问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它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所见到的每个现象,都要想想是什么原因;在阅读课本时,对所学的每个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等要知道是什么?适用于什么范围?受什么条件限制?做到知其所以然;解题时不要光拘泥于获得一个正确的结果,还要了解解题的过程、思路、方法等。

(2)逆向提问法

逆向思维是与正向思维相反的思维过程,即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下”,它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经常让学生逆向去思考,必定能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适时地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深入探究。例如,在开展《磁生电》新课的导入中,我重新演示了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奥斯特最早发现了电流磁效应现象,说明电能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生电吗?如果可以,又需要怎样的条件?

(3)比较提问法

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比较,特别是把那些相互关联或相类似的概念、现象、规律进行比较,同中辨异,异中求同,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氮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都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那么这两瓶气体可以用什么方法区分呢?

(4)联系提问法

找出教材中联系密切的章节、内容或知识点,从中发现问题,揭示出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种联系方式以点代面,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化理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植物呼吸作用的物质转化时,学生马上会联系到光合作用,充分理解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所储藏的有机物。

(5)发散提问法

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从同一问题的某一知识点出发,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形式的变换,向多个知识点扩散,形成立体的思维网络和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我们可以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来引导学生发散提问。如两个杯子中分别盛有浓盐水和纯水,不能用嘴尝,请你用学过的知识,自选实验器材,设计几种区分这两种液体的实验方法,简要说明理由。”对这样一道灵活性强且较为开放性的试题,引起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A.比较密度;B.比较压强;C.比较质量和体积等。由此提出以下不同的问题:用密度计怎么区分?用压强计怎么区分?用量筒和天平怎么区分?如何控制变量?使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展开,最终得出不同的方法。通常一个好问题的提出需要以上一些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实践后的效果

推荐期刊
  • 中医
    刊号:11-2166/R
    级别:北大期刊
  • 陕西中医
    刊号:61-1105/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中医正骨
    刊号:41-1162/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中医文献
    刊号:31-1682/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