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09:28: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儿童语言训练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小组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159-02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grouptherapy on the children with language retardation
Hu Jihong Zhang Huijia Wang Paoqiu Zhou Pingqiu Guo Chunguang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grouptherapy on the children with language delay. Methods: 75 children with language retardatio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2 in observational group trained by the form of group therapy,43 in control group trained by the form of one by one. Effect evaluation was made with Gesell after 6 months. Results:12 cases were significant effective,14 effective, 6 invalid,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1.3% in the observational group, 13 cases were significant,17 effective, 13invalid,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9.6%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significant difference abou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P
【Key words】language retardation;child; group therapy
语言发育迟缓(language retardation,简称语迟)是指在语言发育期的儿童因各种原因所致在预期的时间内,不能够象正常同龄儿童一样表达和理解语言以及用语言进行交流[1]。它不仅影响儿童的语言理解力和表达力,还将影响儿童与他人、社会间的交往, 与亲人或他人的交流往往消极被动,加之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的一些负面影响,限制了患儿的主动交流欲望,从而阻碍了患儿的交流能力的发展,阻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并使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常规语言训练形式以一对一训练为主,患儿的主动参与性往往欠佳。为了充分调动患儿训练治疗的积极性,改善患儿的社交能力,我们特选择性地对语迟患儿进行语言小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2008年1月-6月间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门诊就诊的语言落后儿童75例, 行中国版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确诊为语言发育迟缓,同时需符合以下要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排除听力障碍;经盖泽尔量表进行智力测定为轻度(DQ 56-75分)和中度智力发育迟缓(DQ 41-55分),儿童孤独症ABC量表检测排除孤独症;年龄2-6岁间。
1.2 一般资料:将75例患儿按智力水平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2.1±1.6岁, 智力发育迟缓轻度27例,中度5例,s-s法语迟检查结果:交流态度不良22例,交流态度良好10例,水平为2-3阶段4例,3-1阶段12例,3-2阶段12例,4-1阶段4例,;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平均年龄2.0±1.6岁, 智力发育迟缓轻度34例,中度9例,语迟检查结果:交流态度不良29例,交流态度良好14例,水平为2-3阶段5例,3-1阶段16例,3-2阶段16例,4-1阶段6例。
1.3 方法
1.3.1 对照组进行一对一语言训练,训练方法参照卫冬洁[2]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语言治疗,辅以感觉统合、针灸、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
1.3.2 观察组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康复治疗,其语言训练采用小组训练形式。根据s-s语迟检查结果进行编组,水平同一阶段者每两人一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语言训练,两个孩子均坐在矫正椅内,在安静、宽敞、安全、充满儿童所喜爱的气氛的房间内进行,具体训练方法包括:
1.3.2.1 交流训练:患儿入室后治疗师即给予热情的大声喊其名字,与其打招呼,并可伴随有拥抱,握手等肢体语言,并引导孩子也与老师和同组的小伙伴打招呼,强调孩子与他人的视线交流,利用患儿感兴趣的玩具或食物进行交换游戏,并把患儿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即吃、喝导入游戏中,如给可以吃的食物来诱发患儿学会要及与人交换到主动给予。进行交换游戏时,采用患儿容易理解的幼儿语、拟声语,并可伴随手势加强治疗师的表达,并在此过程中强调患儿的主动发音。创造条件让患儿参与需要两人才能玩的游戏,如互动抛球,可治疗师自己先玩,逗引患儿关注至其主动参与与同组的小朋友同玩,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参与性。一旦患儿完成行为项目,马上鼓励和表扬,与其同乐。训练过程中注意诱发患儿的主动交流欲望,如展示患儿感兴趣的玩具时,不要急于给与,要引导其发音,并促使患儿向治疗师主动索要。通过扩大交流对象,进一步使患儿体会到交流的乐趣。
1.3.2.2 操作能力训练:采用患儿感兴趣的玩具进行其能力范围的操作训练, 给两孩子同时给予一样的训练用品。根据患儿的现有水平给予相应的训练项目如放置镶嵌板、分类捡小球、穿珠子、套杯、摆积木、捏橡皮泥等训练,主要训练孩子手指的精细动作、手眼协调性,训练过程中注意互相比较,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孩子积极学习的态度。
1.3.2.3 游戏疗法:游戏是儿童的通用语言, 它能让儿童快速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 并建立联系的机会。不同的发育阶段加入不同的游戏内容。语言未掌握阶段的患儿,通过游戏养成、提高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如进行变脸(变换脸谱)、过家家、切菜等;语言符号获得期的患儿,要通过游戏使其应用已学过的词汇和词句,增加新词汇和词句,促进交往行为的发展,如治疗师利用实物演示一些简单的情节并予叙述,然后由两患儿分别进行演示和叙述:如买东西,先给孩子特定的实物作为货币,治疗师用孩子喜爱的玩具作为货物激发孩子的购物热情,指导孩子完成货币实物的交换,并帮助孩子建立数的概念。
1.3.2.4 手势符号的训练及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阶段的训练和文字训练方法参照卫冬洁[2]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语言治疗。
1.3.2.5 小组训练的注意事项:配备两套相同的训练用物,训练进行中注意激发两个孩子的好胜心,注意互动交流,及时给予物资或精神上的奖励。每个训练项目持续约5-10分钟,实物与卡片训练交替, 30分钟/次,1次/日,5次/周,连续训练6个月。
1.4 疗效评估标准:患儿训练前和训练6个月后各进行一次Gesell评诂。疗效标准:显效 个人-社交发育商提高>15分;有效 个人-社交发育商提高11-14分;无效 个人-社交发育商提高
1.5 统计方法:利用SPSS10.0软件,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个人-社交DQ值(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个人-社交DQ值66.5±12.8,训练后74.3±15.2,总有效率69.6%;观察组治疗前个人-社交DQ值67.9±13.6,训练后82.7±16.9,总有效率81.3%,见表1,语言小组训练与非小组训练均能提高患儿的个人-社交能力,小组训练能更显著的提高患儿的社交能力。
3 讨论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症状有:(1)言语表达障碍;(2)交流障碍;(3)对事物或口语理解障碍。儿童脑损伤后极易出现语言发育障碍,而脑损伤后的语言康复治疗,主要是提高患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最终恢复患儿的言语交流能力,在维持定期连续的治疗中获得疗效[3]。
语言发育迟缓患儿除语言能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外,普遍还伴有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如自卑、孤僻、依赖性强、退缩、恐惧、敌意等,有些患儿还会出现破坏、自残或攻击行为。常规的一对一训练模式虽有针对性强、受干扰少的优点,但对于适应行为不良的孩子,独立面对治疗师往往让他们感到恐慌,他们常哭闹不安,使训练无法进行。小组集体训练为幼儿提供相互了解、学习、合作的机会,能够使患儿相互模仿、修正与强化自己的行为,逐渐增强能力,建立交往能力[4]。本组病例采用小组训练形式,将语言水平相同者编入同一组,我们体会到因为有同龄儿作伴,患儿的适应性能得到较快的改善;治疗师适时对其二者进行比较,向患儿灌输竟争意识,激发其好胜心,患儿的学习积极性更高;适当地加入些游戏能使训练更容易进行,治疗师从游戏中能了解到患儿在游戏时借助游戏所表达的愿望、困惑和隐含意义,便于及时进行辅导,患儿在游戏中获得乐趣,从而对训练本身产生兴趣,患儿在训练课题中的参与性更好。
语言发育迟缓在儿童语言障碍中发病率较高,由于患儿的大脑功能不全,理解分析、接受、记忆能力极度低下,治疗是艰巨而长期的工作,但目前语言治疗师相对匮乏,很多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小组训练形式可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康复训练的机会,节约了医疗资源,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故可作为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训练治疗的一个有效的治疗形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海生,主编.实用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140~166
[2] 卫冬洁,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语言治疗, 现代康复[J].2001.5(8):24~25
【关键词】书法训练;个案分析;结论;作用
弱智,又称精神发育迟滞、智力障碍。患有此病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就是运动、语言方面较差,坐、立、行及语言方面发育都比较迟缓,并伴有理解能力、计算能力、动作协调性、自控能力、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能力及人格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弱智儿童是因为先天性脑发育不全或脑损伤造成的智力水平低下,目前在医学上尚无有效的医疗康复手段的时候,教育训练尤为重要,医疗的尽头即为教育的开始。书法训练治疗是一种结合调心、调息、调身三类方式对身心(形体与精神)进行锻炼,利用书法或书法相关的活动作为治疗的媒介,以增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心理治疗措施。希望能通过书法训练作为治疗手段,一方面提高弱智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技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其心身状态得以改善,增强其各种心理能力,使其各种心理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补偿。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类机构都在对弱智儿童进行多种康复训练:音乐治疗、运动康复、观察力试验……并配以文化知识教学。在此期间,我到一所特教学校实习,接触到了不同方面的特殊儿童。在校方的指导下开设了兴趣小组,开始对智障儿童进行书法运作训练。以下是我实习期间对一个案例进行简单的总结分析。
一、研究对象
姓名:小明(化名)性别:男年龄:12岁
入学时间:2007年9月 类别:唐氏综合症
二、特殊表现
1.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很难注意到老师或者同学与他讲话。注意力差,目光呆滞。2.语言能力薄弱。语言问题比较大,有语言障碍,发语音困难,只懂几个极简单的命令。3.动作发育迟缓。很少离开座位参与到同学们的集体活动中去。4.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被别的声音、鲜艳色彩的事物所吸引。5.对周围的任何环境都缺乏兴趣。老师在上课时自顾自在的发呆,不能跟着老师融入到课堂上去。6.喜欢音乐。一听到歌曲,就情不自禁的靠近甚至手舞足蹈。7.无目的活动多。经常一个人游走,使老师或家长很难理解。
三、情况分析
该生属于典型的唐氏综合症,先天智力障碍、学习障碍,程度为中等,除了对数字不敏感外,对文字的认识还能慢慢接受。由于家长的不理不睬和缺少同伴的生活,使得他十分任性和自卑,不懂的如何与人交往以及融入群体,对新环境恐惧。
四、措施
以书法训练(软笔书法)为切入点,在每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加以关注、引导,提高他注意力的持久性,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培养他的恒心与毅力,增强他的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五、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次接触毛笔时被研究对象对这种笔感到很好奇,于是我趁热打铁将文房四宝的名称、功用和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介绍了一遍。他对此产生了兴趣,这对接下来的治疗有着里程碑式的进步。
这个阶段主要是引导孩子入门,了解书法的大概,想办法使其对书法产生兴趣。
第二阶段:学习书法已有一段时间,经过对握笔、用墨和楷书横画的训练后,小明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了懈怠情绪。在写横画的过程中,运笔不到位、匆匆了事,写的“横”完全没有笔法可言。对此,我将训练方法和内容及时做了调整。示范用毛笔画画,画了一个人形,小明却嫌麻烦又将其简化。我顺势把他的“画”修改成一个篆书的“人”字,开始引导他学习篆书。
此阶段孩子已经略微进入状态,并且出现了常有的懈怠期,这个时候老师应该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方案,使之更加符合被治疗者的实际情况。
第三阶段:当我空余时间在教室练习书法时,他会主动靠近并在一旁默默的观看着,等我写完时会对我露出一个天真的笑容,表达他的想法说“老师写的真好”。
到了这个阶段,被治疗者已经能时常对教他书法的老师微笑了,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说明他已经不再完全封闭自己的内心,而是试着与外界进行沟通。
第四阶段:接近最后阶段的时候,带领学生参观书画展,一幅幅装裱过的书法作品无疑对孩子们有着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孩子们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小明表现出来的则是非崇拜和钦佩,并在回学校时告诉老师希望长大能当一名书法家。与此同时,回家后的小明也让父母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对他的态度大有改观,这更让他的内心逐渐阳光起来。
治疗进入到了尾声,小明的情况也让人十分惊喜。他已经能主动用简单的话语与老师同学或者父母进行沟通,并能简单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注意力也能较好的掌握,而父母的肯定也让他信心十足。
六、阶段效果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教育,小明对书法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学习习惯也慢慢养成,开始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锻炼,自信心增强了,注意力的持续性也有所提高。书法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刻苦、反复的训练。
七、讨论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书法行为干预对弱智儿童的注意力(包括注意的稳定性、选择性和灵活性等)的提高都有明显的康复作用。而对他们的心理康复也有了显著的治疗功能。书法行为干预就是书法艺术和书法相关的行为活动的成效来实现干预的目标,使书者能恢复、维持和促进个体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
八、结论
书法运作训练对弱智儿童的康复确实存在着治疗作用,并分为以下几点:
1.书法训练能帮助弱智儿童改善心理情况。在训练过程中,明显改善了弱智儿童的阴性症状,减轻其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对唐氏综合症也有一定的康复效果。香港大学的高尚任教授指出:书法除具有文字、艺术的功能以外,也同时具有心理治疗的高附加值。它结合运用调心、调息、调身三类方式对身心进行锻炼,实不可以轻视。
2.书法训练有利于提高弱智儿童的注意力。弱智儿童大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知识范围狭窄。而让他们练习书法运作,通过手的触觉、眼的观察、直接书写,手眼并用,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既容易做到,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书法运作可减少多动儿童的分心行为,在注意力、对自己的能力、成就及对外界接纳的态度方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3.书法训练能有效的培养弱智儿童的良好性情和道德情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书法给人情感上的冲击力更加直观与明显。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有的描绘各种情景,有的表达不同情感。通过欣赏这些书法作品,可以帮助弱智儿童明白,他们自己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宣泄内心的情感。实践证明,经历一定书法训练的弱智学生,往往性情温和,情绪稳定,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
4.书法训练有利于提高审美意识,培养一技之长。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和训练,弱智儿童完全可以用自身特有的书写工具,运用自身特有的艺术手段,通过笔法、结构、布白等进行审美理想的追求,创造出一个变幻无穷的艺术境界。
总的来说,在书法教学中,我们通过组织弱智儿童观看有关录相、参观书法展,欣赏拙朴浑厚的隶书、遒丽趣味的篆书、精致的欧体、秀媚的赵体、刚劲的柳体,可以使弱智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条件下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怡情养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欣赏美、评价美、塑造美,领悟到书法作为文化艺术瑰宝的魅力。同时,弱智儿童直接参与书法练习又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对于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将来自立于社会都至关重要。
但是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书法教育也是这样,对于弱智儿童而言,教育者需要更多的是耐心和爱心,并且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书法课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既相辅相乘,又相互促进),要合理选择,有所侧重。我们深信,通过书法运作训练治疗,弱智儿童的注意力、动作、情绪及心理健康定会有所改善,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脑瘫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1.改善功能,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脑瘫运动康复训练很重要,是脑瘫康复的核心,而运动康复训练的核心是将身体的活动方式教给患儿,使其掌握正常运动功能,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以及提高儿童日常生活能力,是脑瘫患儿促进身体机能和获得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手段。0~6岁是治疗的最佳阶段,我们说这段时间康复叫入学前康复或者家庭康复,患儿的生活姿势一般都是在这个阶段获得,如,进食、睡觉、走路、坐姿等姿势。另外,有些训练,如放松肌肉、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是每日必须做的,需要长期坚持,通常要坚持到他们较大年龄,如果过早地认为孩子已经会走了,可以上学了,就不训练了,那么到了青春期,孩子迅速生长,导致二次损害,肌肉挛缩就会加重,关节就会出现畸形。脑瘫儿童入学后,家庭康复时间减少,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要开展脑瘫运动康复训练就非常有必要,运动康复训练的主要对象也应该是进入青春期前的脑瘫患儿。
2.增强体质,培养终生体育目标
脑瘫儿童参加运动可以有效地降低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减少肥胖,促进神经系统发育,预防疾病。如果脑瘫儿童学会了一项运动,如踢足球,那么踢足球很有可能将成为他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持久的体育运动爱好和能力不仅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对其身体机能的提升和特长的培养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3.愉悦身心,养成良好心理品质
脑瘫儿童参加运动能克服某些不良行为,使儿童的性格开朗、活泼、乐观。运动还能培养脑瘫儿童的毅力。在一些韧带拉伸练习时脑瘫儿童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有时要克服很大的困难,这就是很好的意志锻炼。当脑瘫儿童在水池里玩水,在运动场上跑着、笑着去追逐滚着的皮球,在阳光下接触大自然的时候,他们会十分快乐。
二、脑瘫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1.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在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训练中尤为重要,如果热身不充分,不仅会影响训练效果,还很有可能使儿童受伤,严重时会使有癫痫史的儿童在刺激下引发癫痫,所以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训练的热身时间应持续在15分钟以上。热身活动也要做到循序渐进,如先活动上肢再活动下肢,坐轮椅的学生可以按着这个顺序:胸前拍手―头上拍手―伸展运动―下肢抬腿―弯腰―蹲起―爬行。
2.大肌肉力量练习
脑瘫儿童的大肌肉练习主要包括股四头肌和臂力的练习。股四头肌力量练习较多地使用蹲起练习,根据脑瘫儿童的自身情况,可以克服自身体重蹲起,负重蹲起;蹲起练习需要脑瘫儿童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抓扶手。有剪刀脚的儿童需要将两脚固定,两腿间可以夹一个小枕头将双膝分开。蹲起练习比较枯燥,几个儿童在一起可以利用比赛、跟音乐节奏做动作、轮流数数、背古诗儿歌等方式进行。股四头肌力量练习还可以采用拉小车游戏,在助行器上绑上沙袋或重物,让脑瘫儿童拉重物走或跑等形式。形式可以变化多样,例如,走的路线(曲线、绕物、直线快冲等);变化小车上的货物;连接起来助行器可以变成的火车等。臂力练习的器材可以利用哑铃、墙壁拉力、砂磨台。哑铃要为脑瘫儿童选择安全性高的,适合肌力的哑铃,老师双手拿哑铃面对脑瘫儿童,跟随音乐带领脑瘫儿童做各种动作。墙壁拉力器是一种固定于墙壁上的具有重力负荷的装置,通过拉动重锤,可以进行肌力训练,使用时要为脑瘫儿童选择适合的肌力的重力装置,采用面对装置向下拉、背对装置向前拉、侧对装置横向拉着等几种练习方法。砂磨台是供脑瘫儿童模仿木工砂磨作业、进行上肢功能训练的台子,供臂力肌肉较小的儿童使用。
3.灵敏性练习
脑瘫儿童的灵敏性练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儿童改变身体方向的能力,要求动作快速,有控制的运动。为此我们选择适合脑瘫儿童的发展灵敏性的练习。主要包括在爬、走、跑中做迅速改变方向的各种躲闪、突然起步以及各种快速急停和迅速转体练习等;做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如体操动作、前滚翻、前后侧交叉走;做专门设计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如用蛇形跑、之字跑、躲闪跑、穿梭跑和立卧撑几项组成的综合性练习。游戏可以是发展脑瘫儿童灵敏素质的游戏,可以选择一些应答游戏、追逐游戏和集体游戏等。这些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能引起脑瘫儿童的极大兴趣,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活动,既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对付复杂多变的活动场面,又能锻炼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反映过程,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4.韧带牵拉练习
脑瘫儿童的韧带牵拉练习一定要放到训练结束之前,因为此时全身的肌肉韧带温度较高、弹性较大,较容易拉伸。大部分脑瘫儿童主要需要拉伸的韧带有膝关节韧带、韧带,练习时不要用力得过快、过猛,防止拉伤或扭伤,此时要尽量保持儿童的体温,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老师帮助儿童完成,此时需要一对一练习。
5.放松练习
肌肉放松一般都在运动最后,可以采取抖动双臂和双腿的方法,揉搓肌肉也可以放松。很多脑瘫儿童肌张力大,放松对他们至关重要,我们采用按摩的方法来降低脑瘫儿童的肌张力,以一对一的形式来完成。
三、脑瘫儿童运动康复注意事项
特殊学校要做好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需要学校有效组织、协调、管理、指导以及提高康复教师的专业化素质。首先,学校需组织康复老师对脑瘫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确定脑瘫学生的运动康复目标、计划、课程、方法等;其次,学校需沟通、协调各方的分工与合作,在时间、人员、设施设备等方面予以保证,以学生为中心,使得脑瘫学生运动康复工作有效系统的进行;再次,学校需组织、协调各方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专业指导,以便充分发挥家庭在脑瘫学生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学校还需开拓各种培训途径,提高康复教师的专业素质,真正为脑瘫学生提供切实的运动康复,充分开发其潜能,补偿其缺陷,使其尽早适应社会生活。
教育与康复相辅相成,只有将教育与康复训练结合起来,依据科学、可行的康复模式,对脑瘫学生进行有效的康复,才能在减轻其障碍的同时,充分挖掘其各种潜能,补偿其缺陷,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其生活质量。因此,要做好脑瘫学生在校的医教结合,特殊学校要做到,依据脑瘫学生的特殊需要,制订康复的目标、计划、内容、方法等,合力完成脑瘫学生的康复任务,提高其智力、运动、言语与沟通、自理、社交能力以及学业成就等,培养其独立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其进一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要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并在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普及,就必须在师资配比、功能室配套、培训转型、职称评定等方面寻求政策支持。
关键词: 自闭症儿童 会话技能 干预
语用能力是儿童整体语言学习和发展的驱动力,会话能力也是儿童语用能力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参与基本语用、语篇技能、社会交往的最早的适应之一。语言社会交际发展滞后是自闭症的定义特征之一,语用缺陷为其语言核心障碍,主要表现为会话技能障碍。近年来自闭症儿童的会话技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类研究主要从教育认知、语言行为等角度,分析了“拒绝”、“请求”等具体形式,并同其他障碍儿童比较,发现自闭症儿童的会话发起能力和会话维持能力较弱,均差于同语言水平的障碍儿童。行为训练取向主要包括操作反应、模仿学习、行为塑造与工作分析等部分,有口头指导、示范、角色扮演等方法,而针对语言的干预方法主要采用行为训练,了解儿童发起会话等言语行为的实现模式、障碍表现及其实现机制,进而对自闭症儿童的会话技能产生促进作用。
一、会话技能障碍表现
会话障碍是自闭症儿童语用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即便有相当充分的语言知识,一旦进入会话情境,自闭症儿童就会出现根本性的障碍,自闭症儿童通常不能将正在进行的话题维持下去,无法参与到含义丰富的交流中,他们说的部分言语都是与会话无关的。Ninio和Snow(1996)将儿童的会话能力概括为话轮转换能力(turn-taking)、会话发起和维持能力(topic selection and maintenance)、会话修补能力(repair)。发起话题之后就需要进一步的维持,失败的交流者并不是因为无法发起会话,而是因为无法维持或延续话题。自闭症儿童会话方面表现出的严重障碍,使得自闭症儿童走出自我,被外界环境所接受成为很大的难题。
1.话轮转换能力
Sacks等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利用民俗方法论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话轮分配理论”,强调在会话交际中的某一参与者不可能无休止地占据发话者的地位,而是由各会话参与者交替发话(张延国,2003)。
研究发现,正常儿童在出现口头语言之前,就已经能够与成人进行频繁的话轮转换,一些研究者将婴儿和抚养者之间的“相互对视”当作话轮转换的起源(Jaffe,Stem,Perry,1973)。早期对自闭症儿童话轮转换的研究都是在儿童与父母的交流中进行的。有关会话研究显示,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在话轮转换上没有差异,说明他们不存在这种低水平的会话技能障碍(Tager-Flusberg,Anderson,2000)。有研究者认为,这只能说明父母对智力落后儿童的错误容忍度高,而不能充分说明智力落后儿童的话轮转换能力强(Leonard,Linda,1997)。此外,自闭症儿童在会话过程中存有较多的不适当回应和不回应现象。不适当回应主要表现为回声式语言,即重复之前或刚刚听到的、与话题完全无关的话作为回应,分为即时性回声或延宕回声。即时性回声是重复刚刚听到的所有话语或部分话语,如问一个自闭症儿童“你在干什么”,他仍回答“你在干什么”,这种即时性回声语言又被称作“鹦鹉学舌”。在自闭症儿童不能理解话语,没有习得适当回应他人的语言技能时,回声式言语使得他们具有交流的倾向,产生与交流对象谈话的轮流现象(即话轮),这样有利于他们和别人维持交流的过程(李晓燕,周兢,2006)。延宕回指重复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听到的话语,如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姐姐在沙发上”这句之前听到的话作为反应,与问者提出的问题完全不相关,类似自言自语。不回应现象即语言缄默,自闭症儿童对会话不配合,就算听到了对方的问句也不予以回应。
2.会话发起能力
会话发起能力指主动向交际对象发起对话,表明交际意图的能力。自闭症儿童较少主动发起对话,交流意图简单,发起对话的言语行为种类单一,缺少较强的社会性。自闭症儿童表达的交流意图种类有限,很少对正在进行的,或是对过去的活动作出评论,也很少使用语言寻求或者分享注意,不提供新的信息,不表达意图、意愿、现状或其他心理状态(Tager,1992)。以四岁儿童为例,根据《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评量表》,这个年龄的幼儿已经掌握并应用的言语行为主要有五种,分别是要求、拒绝、回答问题、要求说明以及社交用语。在“要求”方面,典型发展儿童能使用直接的请求,如“我可以吗”、“你能吗”等句式,还可以主动提出“为什么”等问题;而自闭症儿童有某种需求时会直接走到客观事物前盯着看,或拉其他人的手去拿,不会用手指、手势或语言表达要求,偶尔仿说单字。在“拒绝”方面,典型发展儿童在遇到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事情时会直接说“不要”,甚至会说出理由;自闭症儿童在同样情况下经常采用走开、哭闹等方式回避,较少情况用言语表示拒绝。“要求说明”方面,多数自闭症儿童没有这类行为,不反应,即使想要别人告诉他一些事情时,会直接拿东西来,也不用言语向对方提出请求;这与典型发展儿童简单的双词句的请求完全不同。典型发展儿童在“回答问题”方面发展较好,能够回答“谁”、“为什么”、“多少”等问题,还可以与他人进行简短的对话;相同年龄自闭症儿童经常出现不适当回应和不回应现象。对于更高要求的“社交用语”,如打招呼、说再见等形式,自闭症儿童更是很少出现(郭涛,2015)。
3.会话维持和修补能力
会话维持又被称为话轮把持或话轮维持、话轮控制、发话权维护、发话权保持等,是指“互动性言谈中意在占有或争取发话机会的一种言语行为”。自闭症儿童情感淡漠,除与较熟悉亲近的人交往外,一般不会与陌生人交流,虽然自闭症儿童在与能够听懂他们语言的家长或教师在一起时,会出现一些交往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往往局限于满足其自身的生理需求,除此外的大多数时间内,他们不会表现出主动性的交往行为。自闭症儿童不能够通过典型发展儿童常用的语用策略或规则来延续对话,如提问、主动参与等方式,不能够对话题的延展和深入做出贡献,不能理解正常的社会会话规则,且自闭症儿童在表达和理解信息传递、情感表达和交际这样的会话意图上存在困难。因此,研究者普遍认为,自闭症儿童在会话中并没有强烈的交流欲望,对于话轮的维持没有主动性。以提问为例,3-4岁典型发展儿童在与成人交流中可以问越来越多的问题,语言能力发展迅速。自闭症儿童主动提问的情况很少,多数在自言自语,无法维持对话。
为了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会话参与者需要使用一定的修补策略来弥补会话中由说话者或听话者引发的交流中断。会话修补能力包括发起修补请求、回应修补请求。自闭症儿童有一定的会话修补能力,但会话修补的数量和质量都比同等年龄的典型发展儿童差得多,而且多数是简单地重复自己的话,并没有作一步的补充或解释。Volden(2004)设计不同交流情境,考察自闭症儿童绘画能力。对参与研究的两类儿童的言语与非言语回应进行编码,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与控制组相似,会采用重复与替代等多种修正策略,但是较少使用增强策略。并且,自闭症儿童经常无法配合对话,出现不适当反应或无反应的情况,因而也就无法探讨会话修补的表现。
4.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许多自闭症儿童具有充分的语言知识,但在语用这些语言知识进行会话或进入语篇情境时出现根本性的障碍(APA,1994)。这不仅与其会话技能有关,还受到交际对象和交际环境的影响。Hoff(2002)等人认为,母亲的教育背景对儿童语言的发展有影响,她们对儿童讲话的总量、使用词汇的丰富性、提问的速率,以及话语的长度是预期儿童发展的积极指标(李欢,2014)。Bernard(1982)指出,自闭症儿童发起的与母亲和熟悉的成人互动远远多于与非熟悉成人的互动。另外,自闭症儿童与母亲交流时的效果要明显好于与同龄人的会话,因为母亲作为成人可以一步步引导儿童做出反应,而同龄人交际能力有限,反应直接,通常无法理解自闭症儿童某些手势或指示语的含义。自闭症儿童的会话不仅依赖于交际对象,更受交际环境的制约。在低结构化社会环境中,与普通儿童或其他类型的障碍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发起会话的能力较弱,但在高结构化社会环境中,如参加仪式活动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会话发起能力(Tager,Anderson,2000)
二、干预训练
钮文英(2009)认为针对特殊儿童行为及语言问题的干预主要可以分为医学模式取向、行为训练取向、心理教育模式取向、人本模式取向、认知过程取向等。医学模式是从生理和病理上对儿童进行诊断和评估;心理教育主要采用心理咨询等方法应对情绪或行为问题;人本模式强调了解和处理个体的需求和情绪。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会话技能,主要采用认知训练和行为训练。
认知训练基于Baron-Cohen等提出的心理理论,其认为,自闭症患者社会能力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理论”的缺失,即患者缺少准确体察和推断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因而无法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认知取向的干预主张通过增强社会认知能力,就能够改进自闭症儿童不适应的行为表现,重视对儿童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认识理解能力的培养(赖珊,2013),代表方法有社会故事法、箱庭疗法等。行为训练主要依靠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强化是操作形成的重要激发因素。基于此,发展出应用行为分析(ABA)、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RT)等训练方法。它们包括以行为分析为原则而设计的用以改善问题行为、形成可测量的和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的干预策略主张“分段回合”形式的指令,采用行为刺激的强化方法,帮助改善儿童语言主动性。
除此以外,在选定合适的干预方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训练时,还应注意个体差异性,如强化物的刺激、言语产出形式等。以增强型环境教学方法为例,该方法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及喜好设计不同情境,更大程度地刺激儿童产出目标语言形式,获得主动沟通的行为。实验者故意设置没有刺激物的环境,当儿童有试图寻找刺激物的行为时,若儿童未能主动发出请求,实验者先进行示范,鼓励儿童进行模仿,一旦模仿成功,给予刺激物以强化并进行表扬称赞;若儿童没有模仿反应,实验者继续进行示范并给予强化,以形成儿童主动发起请求的意识。另外,同一儿童对不同语言形式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同的,在设计课程时可以根据儿童的干预效果适时调整干预策略,以达到全面提升的效果。
三、总结
自闭症儿童与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在适应功能上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表达沟通。在社会交往的主动性上,有口语的自闭症儿童与智力障碍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与同伴交往数量上显著低于智力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在会话发起和会话维持上。而对于自闭症儿童会话技能的干预训练,尚未C实有适用于所有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方法,且每种方法都有其利弊,因此以后在干预时应将行为和认知干预结合起来,以促进儿童的会话技能的全面习得。
参考文献:
[1]李欢.智力落后儿童语用能力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2(06):27-33.
[2]Chiat S,Law J,Marshall J.Language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ults: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Therapy.Whurr Publishers Ltd,2008.
[3]张延国.话轮及话轮转换的交际技巧[J].外语教学,2003(4):23-27.
[4]Jafffe J,Stem D,Perry C.“Conversational” coupling of gaze behavior in prelinguistic human development.Whurr Publishers Ltd,1973.
[5]Snow C E.The development of conversation between mothers and babies.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1977,4:1-22.
[6]Tager-Flusberg H,Anderson M.Language devel-opmentin atypical children.InH.Tager-Flusberg,Understanding the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veimpairments in autism.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Mental Retardation,2000,23:185-205.
[7]McEvoy RE,Loveland KA,Landry SH.The functions of immediate echolalia in autistic children's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1988,18(4):657-668.
[8]李晓燕,周兢.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60-66,59.
Tager-Flusberg H.Autistic children talk about psychological states:deficits in the early acquisition of a theory of mind.Child Development,1992.
关键词:听觉训练法 以听为主 先听后看 听障儿童 声音
大多数听障儿童都具有可利用残余听力,通过配戴合适的助听设备,可以让他们听到声音。声音的听到和听清为听障儿童学习有声语言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那么,怎样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使听障儿童能够听懂声音、掌握语言,最大限度地缩短与健听儿童的差距,是学前语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进行了“以听为主,先听后看”听觉训练法的探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以听觉为主导,培养孩子听的兴趣
听觉在儿童的智力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学习语言方面,听觉的运用可以使孩子更好地模仿和分辨声音。因而平时无论是在集训课上还是个别训练中,我充分利用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尽量避免视觉辅助手段的介入,这样有助于孩子养成利用听觉捕捉信号进行思维的习惯。在听觉训练的初期,我耐心教辅孩子,鼓励他们参与学习活动,采用听音放物、听声寻物、听音乐做动作等有趣味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听到清晰的声音,对声音的出现会有所反应。如听到一个声音就钓起一条小鱼,或是把转筒按顺序摆好等等。经过这样长期的、反复的训练,能使孩子逐步建立起声音的概念,激发孩子对声音的兴趣,学会等待声音的出现,培养孩子初步的聆听习惯。
针对听障儿童视觉优先于听觉的特点,我在康复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听障儿童的听觉注意力,使孩子逐渐养成听觉优先的习惯。如在孩子熟悉了自己的名字后,在集训课上,我有意识地遮掩口形,让孩子完全通过听觉辨别自己的名字。在个别训练课上,我刻意地坐在孩子听力好的一侧,尽量避免视觉线索,让孩子更多地利用听觉捕捉声音,进行认知、思维。在通过听觉不能辨认的情况下,再结合视觉,让孩子看一看,再听一听,反复几次,最终达到听到声音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视听结合手段,有助于加深孩子的听觉记忆,加深孩子对有声语言的理解。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听障儿童会逐渐淡化视觉优先认知的习惯,他们通过听觉就可以捕捉到认知信息,自然不会再有意识地去寻找老师的口形和表情了。
二、以日常生活为主题,扩大孩子的听觉范围
要发展听障儿童的有声语言,就要给他们一个学习语言的环境,扩大孩子听觉的范围,引导孩子发声。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平日周边的生活环境,都是孩子们学习语言最直接的来源。因此,我注意围绕日常生活内容为主题,开展生活化主题性教学,有效扩大了孩子的听觉范围。比如我利用孩子们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征,设置了“可爱的动物”这个语言教学主题。在这个主题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仔细听一听小动物的叫声,再出示小动物,认真看一看小动物,让孩子们观察认识小动物的特征。接下来可以让孩子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或听一听老师的描述,综合听觉记忆,找出老师描述的小动物。这样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方式,孩子很感兴趣,学习情感很浓厚,使聋哑学生的听力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再如创设情境小熊请客,我精心地布置了一个小熊的家,告诉孩子,小熊请好朋友来做客,准备了很多好吃的食物招待好朋友。听一听,好朋友来了,他们都是谁呀?每个小动物都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叫声,孩子们听到叫声都很兴奋,听到叫声就知道是哪个小动物来了。先入为主的声音有效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望,使孩子迫切地想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再仔细地看一看这些图片,这时我展示出相关的图片和模型,让孩子观察。这样音义结合的方法,更能帮助孩子加深对声音的理解,听觉范围不断扩大,不仅激发了孩子听音的兴趣,更是提高了孩子的听觉技能。
三、以游戏为载体,培养孩子的听觉注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尤其是在幼儿期,游戏显得更为重要。除了语言外,听障孩子的其他机能和健听儿童几乎一样,听觉的缺失使他们的视觉更加发展。听障儿童自幼就用眼睛观察周围、认识大自然,积累了许多感性的经验。但是他们不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游戏便成了他们的首选。针对这个特点,我在日常训练中以听障儿童已有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结合日常生活中孩子感兴趣的内容,以游戏的方式,让听障儿童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语言。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我认为这是训练提高听障儿童听觉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学中,我注意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声音,立足于孩子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背景来设计训练孩子听觉的游戏活动,从孩子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让孩子听一听、看一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直很高,他们乐于听,乐于学,乐于说,这样就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语言。比如辨音训练时,为了避免孩子对声音感觉枯燥、乏味,我依据儿童都喜爱小动物的天性,设计了“听一听,谁哭了”、“看一看,小动物的家在哪里”等等游戏,让孩子听到一个声音就帮助一个小动物找到家。孩子听到小猫“喵喵喵”的叫声后,先让孩子说出小动物的名称,然后再出示玩具小猫。这样的听视结合有效激发了孩子的听觉兴趣,孩子的听觉注意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
四、多种感官参与,丰富孩子的认知体验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认知建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小孩子最喜欢动手,因为他们的思维跟随他们的感官,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导,喜欢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听障孩子也不例外,在语言训练中,让孩子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画一画,孩子们热情高涨,听觉注意高度集中,完全是主动学习说话的,对声音的刺激一点也不觉得枯燥,而且还乐此不疲。如在进行好吃的食物这个主题时,在孩子们对水果有了整体认知后,让孩子们画一画自己喜欢的水果,并涂上颜色。在绘画过程中,让孩子说一说画的是什么、这种水果是什么颜色的,甚至于说说是什么味道的。实践证明,操作活动与声音符号的有机结合,有效加深了孩子的听觉记忆。可见,多种感官参与的语言认知,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听觉技能,还从多方位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丰富完善了孩子的认知体验。
五、以适时沟通为契机,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
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最终目标是学会沟通、与人交流。我意识到教给孩子的并不是让孩子记住几首儿歌、会说几句话、回答几个问题,而是让孩子能够与人正常沟通交流,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沟通的需求、表达的欲望。平时我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沟通意识,抓住时机,有效地促进了孩子的沟通意识及表达技能。比如,孩子要喝水时,他在此之前即便是已会说“喝水”这个词,他也可能不说,只是指指自己的嘴巴,表示口渴,这是听障孩子的通病,因为这样更简单省事。这时我就及时询问:“你是说要喝水吗?”然后等待孩子的回答,并让孩子再用语言复述一遍。由于听障儿童语言相对于思维的不同步性,我注意给孩子留有一定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而不是迫不及待、简单地帮孩子倒水完事。
关键词:听觉训练法 以听为主 先听后看 听障儿童 声音
大多数听障儿童都具有可利用残余听力,通过配戴合适的助听设备,可以让他们听到声音。声音的听到和听清为听障儿童学习有声语言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那么,怎样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使听障儿童能够听懂声音、掌握语言,最大限度地缩短与健听儿童的差距,是学前语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进行了“以听为主,先听后看”听觉训练法的探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以听觉为主导,培养孩子听的兴趣
听觉在儿童的智力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学习语言方面,听觉的运用可以使孩子更好地模仿和分辨声音。因而平时无论是在集训课上还是个别训练中,我充分利用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尽量避免视觉辅助手段的介入,这样有助于孩子养成利用听觉捕捉信号进行思维的习惯。在听觉训练的初期,我耐心教辅孩子,鼓励他们参与学习活动,采用听音放物、听声寻物、听音乐做动作等有趣味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听到清晰的声音,对声音的出现会有所反应。如听到一个声音就钓起一条小鱼,或是把转筒按顺序摆好等等。经过这样长期的、反复的训练,能使孩子逐步建立起声音的概念,激发孩子对声音的兴趣,学会等待声音的出现,培养孩子初步的聆听习惯。
针对听障儿童视觉优先于听觉的特点,我在康复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听障儿童的听觉注意力,使孩子逐渐养成听觉优先的习惯。如在孩子熟悉了自己的名字后,在集训课上,我有意识地遮掩口形,让孩子完全通过听觉辨别自己的名字。在个别训练课上,我刻意地坐在孩子听力好的一侧,尽量避免视觉线索,让孩子更多地利用听觉捕捉声音,进行认知、思维。在通过听觉不能辨认的情况下,再结合视觉,让孩子看一看,再听一听,反复几次,最终达到听到声音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视听结合手段,有助于加深孩子的听觉记忆,加深孩子对有声语言的理解。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听障儿童会逐渐淡化视觉优先认知的习惯,他们通过听觉就可以捕捉到认知信息,自然不会再有意识地去寻找老师的口形和表情了。
二、以日常生活为主题,扩大孩子的听觉范围
要发展听障儿童的有声语言,就要给他们一个学习语言的环境,扩大孩子听觉的范围,引导孩子发声。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平日周边的生活环境,都是孩子们学习语言最直接的来源。因此,我注意围绕日常生活内容为主题,开展生活化主题性教学,有效扩大了孩子的听觉范围。比如我利用孩子们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征,设置了“可爱的动物”这个语言教学主题。在这个主题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仔细听一听小动物的叫声,再出示小动物,认真看一看小动物,让孩子们观察认识小动物的特征。接下来可以让孩子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或听一听老师的描述,综合听觉记忆,找出老师描述的小动物。这样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方式,孩子很感兴趣,学习情感很浓厚,使聋哑学生的听力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再如创设情境小熊请客,我精心地布置了一个小熊的家,告诉孩子,小熊请好朋友来做客,准备了很多好吃的食物招待好朋友。听一听,好朋友来了,他们都是谁呀?每个小动物都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叫声,孩子们听到叫声都很兴奋,听到叫声就知道是哪个小动物来了。先入为主的声音有效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望,使孩子迫切地想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再仔细地看一看这些图片,这时我展示出相关的图片和模型,让孩子观察。这样音义结合的方法,更能帮助孩子加深对声音的理解,听觉范围不断扩大,不仅激发了孩子听音的兴趣,更是提高了孩子的听觉技能。
三、以游戏为载体,培养孩子的听觉注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尤其是在幼儿期,游戏显得更为重要。除了语言外,听障孩子的其他机能和健听儿童几乎一样,听觉的缺失使他们的视觉更加发展。听障儿童自幼就用眼睛观察周围、认识大自然,积累了许多感性的经验。但是他们不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游戏便成了他们的首选。针对这个特点,我在日常训练中以听障儿童已有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结合日常生活中孩子感兴趣的内容,以游戏的方式,让听障儿童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语言。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我认为这是训练提高听障儿童听觉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学中,我注意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声音,立足于孩子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背景来设计训练孩子听觉的游戏活动,从孩子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让孩子听一听、看一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直很高,他们乐于听,乐于学,乐于说,这样就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语言。比如辨音训练时,为了避免孩子对声音感觉枯燥、乏味,我依据儿童都喜爱小动物的天性,设计了“听一听,谁哭了”、“看一看,小动物的家在哪里”等等游戏,让孩子听到一个声音就帮助一个小动物找到家。孩子听到小猫“喵喵喵”的叫声后,先让孩子说出小动物的名称,然后再出示玩具小猫。这样的听视结合有效激发了孩子的听觉兴趣,孩子的听觉注意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
四、多种感官参与,丰富孩子的认知体验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认知建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小孩子最喜欢动手,因为他们的思维跟随他们的感官,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导,喜欢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听障孩子也不例外,在语言训练中,让孩子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画一画,孩子们热情高涨,听觉注意高度集中,完全是主动学习说话的,对声音的刺激一点也不觉得枯燥,而且还乐此不疲。如在进行好吃的食物这个主题时,在孩子们对水果有了整体认知后,让孩子们画一画自己喜欢的水果,并涂上颜色。在绘画过程中,让孩子说一说画的是什么、这种水果是什么颜色的,甚至于说说是什么味道的。实践证明,操作活动与声音符号的有机结合,有效加深了孩子的听觉记忆。可见,多种感官参与的语言认知,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听觉技能,还从多方位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丰富完善了孩子的认知体验。
五、以适时沟通为契机,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
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最终目标是学会沟通、与人交流。我意识到教给孩子的并不是让孩子记住几首儿歌、会说几句话、回答几个问题,而是让孩子能够与人正常沟通交流,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沟通的需求、表达的欲望。平时我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沟通意识,抓住时机,有效地促进了孩子的沟通意识及表达技能。比如,孩子要喝水时,他在此之前即便是已会说“喝水”这个词,他也可能不说,只是指指自己的嘴巴,表示口渴,这是听障孩子的通病,因为这样更简单省事。这时我就及时询问:“你是说要喝水吗?”然后等待孩子的回答,并让孩子再用语言复述一遍。由于听障儿童语言相对于思维的不同步性,我注意给孩子留有一定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而不是迫不及待、简单地帮孩子倒水完事。
【关键词】 自闭症/中医药疗法; 医学,中国传统; 儿童; 病因; 病机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是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之一[1,2]。是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重复的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行为综合征。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首次报道了该病[3]。近年来,各方面报道提示该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如美国为10~20/万人,加拿大为8~10/万人,日本为13~16/万人。根据国外的发病率来推算,国内估计拥有自闭症患者50万~500万[4]。该病起病年龄早,症状特殊,尚无疗效确切的药物及训练方法。经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及探索,目前,现代医学对自闭症的病因研究、诊断技术、治疗措施等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扩充。近年来,祖国医学对自闭症的认识及治疗手段也进一步提高及丰富,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
自闭症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联系[5]。
1.1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脑的功能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所说:“头者,精明之府”。至明·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谓:“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脑髓论》中也说:“灵机记忆不在心在脑。”可见,古人早已经认识到脑与精神活动的密切关系,脑主宰生命活动,人的视、听、言、动及思维感觉记忆等均与脑的功能有关。
1.2 先天不足,肾精亏虚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医方集解》云:“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若先天肾精不足,导致肾精亏虚不能化髓充脑,神明用之不足,元神不得滋养,而发为精神活动异常。自闭症儿童常见于母孕期间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精神刺激,误服药物等,损伤胎元;或父母健康欠佳,孕母素体虚弱,高龄妊娠导致胎儿禀赋不足。以上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先天肾精不足,脑失所养。另外,在分娩过程中,如果产程过长或胎吸、产钳等器械使用不当,亦可直接损伤元神之府。临床中精亏髓少,骨骼失养,则生长缓慢,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痿软。脑髓不充,则智力迟钝、语言迟缓。
1.3 神失所养,心窍不通 心主神志,心藏神。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神”的具体表现。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这一切都强调了心在主管神志,思维活动方面的重要性。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灵活,反应敏捷。心主神志功能不正常,表现为神志不宁,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等。自闭症儿童不认亲疏,表情淡漠,不喜交际,听而不闻,言语重复,语难理解,行为怪异,兴趣狭窄,貌聪无慧等表现皆因心神失养所致。如气郁化火,火热内扰心神,则失眠,甚则狂躁。如气郁生痰,痰浊上蒙心窍则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言语不清,喃喃自语、举止失常。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心主舌”。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之苗”,《灵枢·忧恚无言》“舌者,声音之机也。”心气通于舌,舌才能柔软灵活,语言流利。《灵枢·经脉》曰:“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若心神失养,经脉不通,则舌强语謇或失语等。在自闭症儿童表现为少语、错语、无语、发音不清等症状。
1.4 肝失条达,升发不利 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和条畅情志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心情开朗。肝失疏泄则肝气郁滞,心情抑郁难解。反之,在反复、持久的异常情志刺激下,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滞。自闭症儿童由于其特殊的行为方式,在生活中会不可避免地被动接受大量批评和指责,给心理乃至身体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种不良的精神因素刺激,造成患儿肝郁气滞,进一步影响肝失疏泄的功能,肝失疏泄日久,还会影响后天脾胃的生理功能。
临床上肝失疏泄往往见于得病初起,表现为精神抑郁,表情淡漠,闷闷不乐,病情随情绪变化而波动;病程日久,情志不遂,肝郁化火,则性情急躁易怒,肝火上攻头面而见面红目赤,热盛耗津则便秘尿黄。肝的生理功能是主升、主动,主气机的畅达,升发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长期的肝气郁结,升发不利,势必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内心及行为上的内向、孤独,最终导致自我封闭的状态。肝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系于目系。因此,肝的功能也可以反映于眼睛的活动状态。自闭症儿童目不视人,缺少目光对视,主动回避眼神的表现,也都可以认为是肝失疏泄、升发不利的表现。
2 中医治疗现状
2.1 中药治疗 严榆芬等[6]使用加味温胆汤配合教学训练矫治孤独症儿童异常行为25例,对照组采用ABA行为训练法和引导式教育,每周各5次,每次45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服加味温胆汤治疗:橘红5 g,制半夏、茯苓各6 g,甘草2 g,竹茹1 g,枳实4 g,党参6 g,石菖蒲、益智仁各5 g,生姜2片。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口服,并随症加减。两组康复训练或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经治疗后,观察组25例,显效5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12例,显效1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4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吴晖等[7]运用针灸、推拿、口服中药三位一体的方法治疗孤独症,共治疗400余例,有90%的患儿都有程度不一的疗效,其中坚持治疗3个疗程以上的患儿,有34%可入正常小学,10%左右无效果,主要是重度智力低下或年龄较大已失去最佳治疗时机的患儿。
2.2 针灸治疗 刘振寰等[8]使用头针治疗小儿孤独症共38例,选用四神聪、神庭、本神、头维、情感区等穴位,每周针刺3次,每针刺10次休息15 d,共针30 d为1个疗程,针刺后给予电刺激30 min。经治疗,显效14例(36.8%),有效16例(42.1%),无效8例(21.1%)。随访1~2年,结果有效的30例中,有14例患儿在逐渐恢复,其中9例能跟班就读。10例患儿进展不显著,有6例患儿病情退化、加重。近期有效率78.9%,远期随访有效率36.8%。
王春南等[9]使用电针配合行为疗法改善孤独症患儿社会适应行为能力,治疗后电针行为疗法组社会适应行为商数显著高于治疗前(P
张全明等[11]使用针刺治疗,观察针刺对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和智能的改善作用:针刺组取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头智针、舌三针、手三针、手智针、足三针、足智针、风池、哑门,针刺每日1次,每次30 min,10 min行针1次,每周休息2 d,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智康口服液(由何首乌、远志、龙眼肉、女贞子、龙骨、茯苓等组成,含生药3 g/mL)和吡拉西坦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各10 mL,连续治疗4个月。经治疗,(1)智商结果:针刺组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和药物组治疗后(P0.05);(2)社会适应行为商数:针刺组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和药物组治疗后(P0.05);(3)语言障碍疗效: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组(65%,30%,P
李慧敏[12]对30例患儿进行针刺治疗并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及语言训练,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对缺乏伙伴关系、语调低或语速过快过慢及听而不闻症状的改善明显,改善率为75.0%;其次,是对代词用错,伤害自己和别人、攻击性行为的改善,改善率为71.4%。
袁青等[13]将80例自闭症患儿分为针刺组与干预组各40例。针刺组采用“靳三针疗法”治疗,主穴以“自闭十项”为主,每日1次,每周6次,星期日休息,120次为1个疗程[14];干预组采用综合性措施进行干预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认知训练、行为分析及矫正和语言训练,每日1次,每次4 h,每周6次,星期日休息,120次为1个疗程。经1个疗程治疗后,针刺组与干预组均能增加功能发展量表评分(P
3 小结
自20世纪40年代至今,关于自闭症的研究目前以现代医学研究为多,且发展较为全面,对自闭症的病因及治疗均有了较广泛的研究,如病因上进行了社会心理学及医学生物学研究,但尚未达成明确共识;治疗上,如结构化教育、感觉统合训练、音乐治疗等全面开展,但总体来说效果欠佳,在语言及社会能力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太令人满意的结果,且由于时间漫长、费用较高,训练方法不易于掌握等因素影响,教育康复方法尚未能在国内广泛开展。
目前中国传统医学对自闭症的中医辨证施治及针灸治疗亦进行了初步研究,有了初步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在部分领域如语言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各种疗法多集中在语言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方面,而对于自闭症的核心部分——社会交往障碍方面研究得较少,大多报道尚未能追踪自闭症的远期疗效。
在中医治疗自闭症的临床研究上,针灸是各家治疗的主力军,运用各种针灸疗法治疗自闭症已逐渐成熟。头针疗法作为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针灸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疼痛刺激少,对神经、精神类疾病疗效确切等特点,着重于调理气血,补肾益智的穴位针刺和手法运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自闭症原发于大脑皮质功能失调[15],尤其前额叶与人的智力活动、记忆能力、情感反应、语言功能等均有密切联系,在自闭症儿童当中,前额叶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多表现为情感行为障碍;对物体的记忆加工功能障碍;视觉注意力不能集中,对注意中心以外的感觉信息进行快速加工整合功能障碍等等。头针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分区而制定相应的穴区,直接调整大脑皮质血流量,提高细胞代偿功能,从而达到提高智力,改善情感障碍、注意障碍、行为异常等效果。目前,不足之处是目前针灸疗法缺乏对自闭症的统一分型施治,未能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双盲对照的针刺规范化治疗研究,不能准确全面地证实运用针灸治疗自闭症的有效性。今后努力的方向应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免疫学的先进技术,对针灸,尤其对头针治疗自闭症的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头针治疗自闭症提供更扎实的理论依据。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对自闭症进行综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让自闭症儿童早日走出封闭的空间,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7209.
[2] 吴希如,林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65.
[3] 李国瑞,余圣陶.自闭症诊断与治疗研究动向综述[J].心理科学,2004,27(6):14491450.
[4] 李翠鸾,翟静,杨楹.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学研究与治疗现状[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4):303307.
[5] 刘刚,袁立霞.儿童孤独症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9):12261227.
[6] 严榆芬,雷法清.加味温胆汤配合教学训练矫治孤独症儿童异常行为25例[J].中医杂志,2007,48(3):244.
[7] 吴晖,吴忠义.“三位一体”中医疗法治疗孤独症[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6,14(3):8788.
[8] 刘振寰,张宏雁,张春涛,等.头针治疗小儿孤独症的临床研究[J].美国中华身心医学杂志,1997,1(2):7778.
[9] 王春南,商淑云,巍晓红.电针配合行为疗法对孤独症患儿社会适应行为能力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2):1920.
[10] 罗广锋,卢志荣,刘刚.靳三针疗法治疗儿童孤独症35例[J].中国针灸,2006,26(4):236.
[11] 张全明,余瑞英,庞坚,等.针刺对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和智能的改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8):112113.
[12] 李慧敏.针刺为主治疗儿童孤独症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5):317318.
[13] 袁青,柴铁劬,郎建英,等.针刺治疗儿童自闭症40例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3):208211.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心理健康
一、前言
目前,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如今的儿童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她们从在妈妈肚子里到出生都备受关注,家长的溺爱加上不正确的教育方式,非常容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包括自私、不关心别人、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及依赖性非常强等。由于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存在,对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堂。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因素主要是父母的素质和生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以及教师的评价等,这些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三、学前儿童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学前儿童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攻击、自卑及过度依赖。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这些问题。比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法、榜样示范法、移情训练法以及强化法等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培养学前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措施
1.培养家长良好的教育方式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这是众所周知的。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儿童良好的健康心理,也要做好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环境。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为此,学前教育的组织者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讲解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相关知识;第二,幼儿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将孩子的情况和家长进行沟通,这样通过双方的交流来帮助孩子;第三,对于教师发现的个别孩子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引起重视,多对孩子进行引导。
2.注重儿童生活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生活规律和规范的生活习惯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比如,早上到学校,教师可以先和孩子说:“小朋友早!”并让小朋友养成和教师打招呼的习惯;要教育孩子吃完水果后,不要乱扔果皮;吃饭前要洗手……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行为,对于小朋友来说,长期坚持下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幼儿教师要记得经常提醒,同时给他们讲解这些好习惯的好处,这样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对健康心理的培养也是非常有效的。
3.通过游戏等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有趣的、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游戏类活动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在各种有趣的游戏中,儿童可以体验到自由、愉悦等。同时,通过愉快的游戏可以缓解儿童遇到的心理紧张问题,避免抑郁心理。另外,游戏类活动还可以帮助儿童建立互动,参与性也会逐渐增强。因此,健康、积极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儿童语言、动作、表达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中使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4.给单亲儿童更多的关注
从目前我国对离婚率的统计来看,离婚率逐年增多,这样单亲家庭的儿童也变得越来越多。父母离异和不幸福的家庭势必会给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因此,相比较家庭美满的儿童来说,单亲儿童的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很多都表现出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等。对于学前教育教师来说,对这些儿童必须要特别关注,必要时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给他们更多的爱,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影响他们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学前教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心理素质也要特别好,要做儿童的榜样,使他们在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关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这样,学前儿童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蔡志华.家园互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