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家庭教育的策略8篇

时间:2023-07-19 09:28: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家庭教育的策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家庭教育的策略

篇1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088-0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家庭教育不再只是私人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共同关心的事情。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家庭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人类的生存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的关系中发展的。相互支持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社会支持才作为专业术语被提出来。对社会支持这一概念的界定在学界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学科都从自己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所采用的概念是社会学上正式的定义,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

社会支持所涉及的范围既包括物质上的援助,也包括精神上、心理上的援助。支持的来源可以是家庭的支持、朋友的支持、政府的支持、社会团体的支持等。进入21世纪,社会支持这个概念被广泛地运动到实际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不仅仅是某方面的单向关心和帮助,而应该是一种社会行为,是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

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顾名思义指的是社会为了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保护和帮助儿童为目的的,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知识(包括教养方式、教育观念等)的活动。因此,“一切为了孩子”是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社会支持农村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并开始研究。家庭教育也逐渐从过去的“私人”的事情、“内部”的事情而转变为被社会关注。的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把握着教育的方向,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家长的意志,家长有选择权和决定权,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家长的教育能力、文化素养、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要想充分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方面的作用,社会有责任对家长给予科学的帮助和有效的指导。

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近年来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领域也越来越科学、细致地对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论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足够的能力可以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

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不再只是个人的事情,而是社会共同的事情。教育孩子已经不只是家长或者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村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团结起来,形成教育合力。

(二)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家长的需要

1.农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淡薄,需要社会支持。在对农村家庭教育观念一项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当问及“您认为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什么?”时,64%的家长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场所,家长的作用就是给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让孩子接孩子好的学校教育,在家庭的教育并不重要。当问及“你认为家长在孩子一生中的作用?”时,58%的家长认为,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父母提供吃、穿、用、资金等帮助,等长到了就不需要家长了,家长也管不了孩子那么多了。

调查中还发现,对于孩子的成长,62.3%的家长是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是否优秀。而对于孩子的情感、社会性的发展的发展关注较少,他们认为情感、社会性以后长大就学会了,没有必要专门学习。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家长愿意为孩子买学校规定买的书籍,如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极少数家长会选择其他的书籍,他们认为买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只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

可见,在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一种普遍现象,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和帮助。

2.农村家长教育方式简单,需要社会支持。在调查中,当问及“当孩子犯错时,你会怎么做?”,62.3%的家长选择严厉批评,只有5%的家长选择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明白。除此之外,当问及“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时?”,家长普遍茫然。可见,在农村家长的理念中,教育孩子的方式非常简单,而且常常以严厉的方式解决问题,常常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也不去了解孩子心理的真实愿意。

当问及“您现在的教育方式是从哪里学来的?”绝大多数家长谈到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来的,只有大约5%的家长谈到了从电视、网络、朋友那里学来的。可见,家庭教育的方式在农村家长的观念中依然是自己家里的事情,当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向社会求助的意识。

当问及“您是通过什么方式影响孩子的?”,56.4%的家长选择了言传身教,认为必须要让孩子“听话”,家长才有威信;23.4%的家长选择了以身作则,15%的家长选择了赏识教育。当我们和这些家长进行进一步访谈时,结果是令人吃惊的,家长选择了“言传身教”的比例很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并非如此。一位家长说:“家长可以犯错,孩子不行,因为孩子还没有长大,要从小树立好习惯,所以,对孩子要严格。”

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孩子的。家长的表情动作、言谈举止、学识、态度等都会给孩子留下终身的影响。可是农村家庭教育的教养方式却实在令人担忧,亟需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

3.农村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不和谐,需要社会支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是非常少的。当问及“您与孩子聊天时会聊些什么内容?”时,68.5%的家长认为聊天最多的内容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只有13%的家长会主动问及孩子的情感、心理方面的想法。进行深度访谈时,我们走访了几个家庭,发现家长们普遍比较困惑的问题是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聊天。除了学习成绩之外,不知道聊什么好。因此,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

由此可见,教育孩子需要家长的耐心和细心,仔细观察孩子平时的一举一动,来了解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家长要根据自己子女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才能让孩子们从心理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愿意和你成为朋友。

在农村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留守儿童”,他们通常是被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来监护的。孩子的父母为了生活常年在外打工,常常用金钱补偿的方式弥补作为父母的愧疚。这部分家庭家长和子女的沟通问题更为严重。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农村留守儿童要想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才能真正实现。

(三)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借鉴别国的经验

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世界各国都有探索和尝试。例如英国在中小学设立了家政科,专门为家长排忧解难。美国在职业学校内设置了家政师范,前苏联建立了专门的家长大学,为广大家长传授育儿知识。这些机构的设置就是为了开拓家长的视野,学习更科学的方法。国外关于社会支持家庭教育的尝试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这些方法在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在我国也应当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农村家庭教育,这不仅是家庭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社会支持家庭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一)加强政府支持,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状况

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有关家庭教育的立法。法律是国家干预和管理的手段,加强家庭教育立法就是为了从法律上确保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农村的“留守儿童”,更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加以保障。例如根据我国就近入学的原则,儿童上学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否则就需要交昂贵的费用。我们呼吁政府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取消择校费等非户口所在地学校的赞助费,让孩子公平地选择学校。

其次,要成立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机构。由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组建领导小组,吸纳广播电视台、科技局等有关人员成立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协调和保障培训机构的工作。

建立培训机构首先必须建立一支专门专业的教师队伍。政府部门可以调动全市、县、村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成立专门的科研组,针对当地的实际问题,运用专业的知识进行解答。教师队伍应当定期进修,或者政府部门要定期请专家学者到当地讲学,以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教师在上岗前要培训,实现“持证”上岗。这样才能确保留守家庭教育支持体系的有效性,才能对各地家庭教育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二)调动学校力量,提升农村家长的素养

学校是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监护人学习育儿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了帮助农村家庭教育健康成长,学校应该发挥自己独特的价值。学校应当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教师积极的情绪接纳留守儿童,给孩子们创造宽松温暖的环境,使学校可以成为孩子喜爱的地方,老师成为孩子心灵的伙伴。此外,学校还应当建立定期家访制度,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状况。只要家校合作起来,就一定能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建立农村家庭教育的有力保障

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还可以发挥各种社会团体,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会慈善机构、各种宗教团体、社区服务、社团;还有一些民间力量,如各种类型的基金等都是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力量。这部分力量可以弥补政府和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支持方面的空白,特别是一些社会服务与保障机构,能有效地调动公民参与,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

另外,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可以利用电脑、电视、网络、手机等对家庭教育提供宣传:包括家庭教育知识如育儿观念、教育方法、疑难解答等;可以提供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地点、收费等;可以宣传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媒体可以通过表彰优秀案例、先进事迹等与家长进行经验交流。总而言之,媒体的参与将更加有助于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助于营造学习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郑益乐.社会支持家庭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学理论,2011(9):53-54.

〔2〕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6(2):14-16.

篇2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087―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家长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观念也在日益更新。目前,在家庭中“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非常严重。本文通过探寻影响幼儿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策略,试图改善优化这些因素,充分发挥幼儿家庭的教育功能。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我园开展了“幼儿家庭教育状况与幼儿发展状况关系问卷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在家庭中“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非常严重。

1. 家长很重视对幼儿的教育,有目的、有意识地教育子女已成为大多数家长的共识。但往往思想重视,行动忽视。在调查问卷中,认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一样重要”的家长占 96%,可是每天可以留出 2 小时以上时间与孩子一起交流、游戏、学习的只有10.3%的家长,选择“不顾劳累,坚持和孩子玩”的只有 28.7%。对比数据可知,普遍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停留在思想上,而没有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没有完全肩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

2. 对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内容认识不够。经调查我们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倾向依次是:重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重视教孩子与人交往;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重视孩子的自我服务;重视孩子的语言发展;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而家长忽视的家教内容包括忽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如,教孩子知道自己几岁,教孩子分清性别);忽视孩子的游戏和玩玩具;忽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如,独立睡觉只占22.7%)。有部分家长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只是把家庭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延伸,使家庭教育缺乏自身的特点和内容。

3. 不能正确认识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困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的最大困难是孩子的某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是某种社会影响,很少有家长认真检查自己在家教中的失误和应负的责任。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教育目标的倾斜,导致家长产生许多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如,过度溺爱、迁就和放纵孩子;过度严厉、过度保护或者过度放任。

4. 家庭教育承担者偏移,教育意见不一致。在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的调查中显示,62.5%是母亲,21%是祖父母,16.5%是父亲。可见,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之重要,作用之重大。再加之大多年轻父母工作较忙,依赖祖辈养育孩子情况普遍。扩大家庭、祖孙家庭和单亲家庭日趋渐多,家庭教育意见不够一致,其不良后果是孩子无所适从,有的孩子则会形成当面一套和因人而异的态度。

二、解决策略

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儿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风格,甚至是孩子所特有的稚气、调皮和不成熟产生的“错误”;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见解,相信孩子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

2. 全面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要想教育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情况,把握现象,知其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 言教、身教和境教相结合。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自己先要做到。例如,要让孩子爱学习,家长就要经常阅读或是与孩子进行有助于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活动,加深孩子的印象;要让孩子讲卫生,家长就要有洗漱的好习惯;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就要待人和善、大方。在言教、身教的同时,还要做到境教,就是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一个和谐整体的家庭教育环境。

4. 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协同进行。家庭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使教师之间、家园之间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和教育好孩子。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角色;回归策略

一、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重要性

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在颜之推的第一本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中就提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从小缺少父亲关注的儿童,在身心发展上要明显落后于其他儿童,焦虑情绪明显,自卑心理严重,自控力较差,社交能力较弱,学业成绩不良者居多。因此,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和母亲角色同等重要,具有不可替代性。

1、有利于儿童自我性别的发展

性别认知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与自己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精神分析学派指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能直接向儿童提供性别角色示范,儿童也会将父亲的行为视为榜样进行模仿,使自身言行越来越像男性。尤其是当男孩对父亲性别角色有了一定的认同,就会观察、模仿男性的行为方式和语言模式,把父亲当作是自己未来发展的模型。对于女孩来说,父亲角色中所具有的坚毅、果敢的男子汉气魄都将深化她对于不同角色的认知,更加明确男女性别差异,既能强化自身性别意识,又能从父亲角色中获得异性性别参照。

2、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曾提出,人类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而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所以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支撑多元智力的是个体身上相互联系的8种智能。这8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研究表明,男性在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比女性略有优势。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会在思维、创造、数学等方面对儿童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儿童的关注越多,与儿童的互动越多,越能够使儿童拓宽思维、以更发散的思维方式认识和了解世界。例如,在父亲与儿童的互动中,会经常出现起拆卸玩具、使用工具、球类运动、修理机械等行为,这些行为更能促进儿童运动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所以父亲应发挥父亲角色的正面影响,付出更多时间参与家庭教育。

3、保障儿童心理健康

父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游戏中,儿童游戏经验的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父亲角色的缺失,从而出现“父爱缺乏综合症”,如情绪不稳定、不善于社交、沉默寡言等。父亲在儿童的互动中常常扮演着玩伴的角色,通过与儿童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促使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母亲的依赖,培养儿童的独立精神,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所以,父亲应及时认清其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给予儿童许多陪伴时间,带给子女安全感,增强儿童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使儿童能更积极地面对和处理挫折。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影响。在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中,儿童在道德判断、道德意志方面的得分要远远低于其他儿童。同时儿童在未来还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所以父亲角色在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建策略

如上所述,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一样在家庭教育中同等重要,父亲角色的作用更应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注。但由于中国传统家庭角色分工中“女主内、男主外”的根深蒂固影响,长期以来,家庭中照顾和教育子女更多的被认为是母亲的责任,父亲角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因此,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应及时回归。

1、激发父亲学习育儿知识的兴趣

随着二胎人数的增多,人们对于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种社会媒体也在积极倡导父母共同参与的育儿观。所以男性开始逐渐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体会到儿童潜力的开发需要父亲的全力参与。所以,父亲应积极主动的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如,通过阅读中外权威育儿书籍、网络查询育儿方法、参与幼儿园或社会组织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经常和其他人交流、探讨育儿问题等等,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育儿活动中,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自身的育儿行为。

2、帮助父亲明确自身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父亲角色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所以父亲角色的自我认知和成长也是时代和生活的要求。只有父亲首先抛弃传统的家庭教育观,积极从母亲背后走出来,与母亲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才能真正发挥父亲角色的作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父亲角色的树立首先需要积极认识到自身角色作用,要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要努力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有些父亲会认为母亲应该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夫妻关系破裂。所以如果要使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父亲就必须在家庭中和妻子共同承担教育责任,使自身角色受到妻子和儿童的认同。

3、构建父亲角色回归的社会环境

篇4

(一)过分溺爱,造就孩子“唯我独尊”的心理

当前,越来越优越的家庭条件给了家长更多的机会去关心爱护孩子,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或者其他方面,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家长都尽自己最大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都尽可能地不让孩子失望。长此以往,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越来越会觉得家长的给予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仅不会与人分享,也不懂得去感恩。此外,这样的孩子很容易丧失独立性,对事物的缺乏独立见解。

(二)责任推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后,上学期间的一切事情都应该由学校来负责。有这种观念的家长不会主动与教师联系,也不会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可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家长还千方百计地推脱责任,找学校的麻烦,这种行为不仅对家长有影响,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家长要经常主动地与教师联系,要多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且要和教师多沟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勤交换意见。要知道,学校教育是绝对替代不了家庭教育的,只有二者互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应对家庭教育缺失的策略

家庭教育的缺失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存在片面的理解和认识,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常常有抵触情绪。为了能更好解决家庭教育缺乏带来的问题,班主任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诸如摸排走访、心理辅导等,同时班主任要经常和家长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建立起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一)召开“家长会”,构建家校沟通平台

家长会是班主任和家长面对面沟通的最好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形成家校教育同步化,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误解。为了使家长会开得更有效果,班主任要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和家长达成共识。

1.吃苦教育。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孩子学会了安逸和享受,有的孩子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采取了逃避和放弃的方法。因此,家长很有必要让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体验家长每日为了生活奔波操劳的艰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如让孩子从洗一次碗、刷一次鞋做起,通过这些体力劳动让他们明白漂亮的新衣和可口的饭菜来之不易,明白享受这些并非理所当然,进而学会感激。

2.健康消费。

理财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要从小培养,换个角度说也就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健康消费。过年时,家长会给孩子的压岁钱,而且平时也会给孩子零用钱,他们如何用好这些钱呢?如果这钱使用不合理,不仅会造成浪费,也会严重影响养成健康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给孩子零用钱一定要有原则,给多少也要合理,或者家长也可以尝试让孩子完成某项家务活来获得一定报酬,最起码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懂得家长挣来的每一分钱都很不容易,这样他才能学会珍惜和节约。

3.赏识与批评。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经常会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优秀的孩子作比较,这种比较让孩子非常反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呢。因此家长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要总拿着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要认可和表扬自己的孩子,使他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自信,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当然,家长一味地赏识孩子也不合理,批评手段还是需要的,否则孩子经常处在夸奖语言的糖衣炮弹中,会逐渐丧失自我,这就需要家长学会合理地赏识和批评孩子。

4.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忌拔苗助长。

孩子的成长是符合一定教育规律的,家长不应该给孩子选择不适合其年龄的教育。报纸上曾报道,有位女孩5岁就弹钢琴,之后就上舞蹈班、外语班,一年级发表文章,小学四年级写武侠小说,初中时期一个晚上写7000字的言情小说,这种教育正常吗?这是他们这种年龄应接受的教育吗?这种过早开发孩子潜能的教育,虽然能让家长和孩子得到一时的骄傲、自信,但是一旦孩子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不仅家长会失望,孩子也可能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将家访做到实处

家访是班主任主动与家长沟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这样班主任可以深入到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为了减少家访的盲目性,提高家访的工作效率,教师必须根据班级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目的地采取相应的家访形式,以实现班主任与家长的有效合作。家访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初访、细纺、重访和特访等,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家访形式,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I型熬过。

(三)以多种形式进行家校联系

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缺失;策略

一、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

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谓尽心尽力,成了孩子发展的总导演。在中国,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家长就对孩子持否定态度。“学而优则奖”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常用手段。而美国家长给孩子的奖品从来不以考分来衡量,美国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是通过“按劳取酬”的方法刺激孩子做家务的。所以美国的孩子参加劳动从不厌倦,而是表现的异乎寻常的积极。中国的孩子并不比美国的孩子差,他们也有劳动的渴望,对一切事情都充满好奇,都想动手做一做。一个男生曾经这样对我说:平时在家里大人们总不让活,说是好好学习就行了,有时也真想尝试劳动是什么滋味、想体会一下劳动的乐趣。由此可见,许多家长让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太少了,以至于出现家务劳动“理所当然”的由父母包办代替的不正常现象。他们认为孩子参加劳动,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得不偿失。在家里不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家长也不支持,寻找理由不让孩子参加,这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可见,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必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家长应该清楚,劳动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休戚相关。试想,看着用自己的双手洗干净的衣物、餐具、打扫整洁明亮的房间;望着校园中用自己的双手栽培的花卉、小树,孩子们心中那份对于“劳动创造一切”的情感体验,不是会远远胜于滔滔的说教吗?实践证明,在家里获得正确的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会很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专业教育。凡是在家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则会遭到各种失败。所以要培养孩子在良好的劳动习惯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少比较多鼓励

家长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孩子赛过别人的方面家长不免洋洋得意,不如别人的地方就觉得有些失落,把这种失落和不满直接传达给孩子,这很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喜怒哀乐、不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智商也是有差异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其核心教育思想是:智力分为多种,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有强项弱项之分。家长应该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状况,按照自然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强项,和谐发展相关的智力水平,以此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詹姆斯教授也说:“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多鼓励孩子是培养孩子的满足感,培养孩子自信的最佳方式。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在《高等教育学》中提到,大学生的课程设置,要注意满足原则。未达到一个目标而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使学生对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都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来说如此重要,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加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满足感,适时的表扬和鼓励,最容易让孩子产生自信。

三、加强子女与外界的接触,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篇6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 家庭教育 幼儿情商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206-02

“情商”即“情绪商数”、“EQ”. 是指人的自控能力和心理稳定的程度,它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和表达自己他人情感的能力。健全的情商关系到孩子良好性格、优良品质的形成,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当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孩子缺乏自控力,不知分享,从小娇生惯养,没吃过苦,遇到一点挫折,就难以承受,难以与人沟通交往,孤僻,不合群等等。这些情绪若不加有效引导,将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甚至终身的发展。高情商并非与生俱来,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情绪不稳定、情感淡漠、不合群、不愿与人相处,缺乏自信心、责任心、同情心,自控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大都是因缺乏对儿童进行系统的情商培养和训练。研究表明,凡是在成长关键期受过系统情商培养的儿童,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及未来的工作表现等方面,均优于未受过专门训练的儿童。

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呢?

一、幼儿园的有效策略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精辟地指出: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习,什么自制、什么克制、什么独立等等美德的养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的快来的切实。由此可见,在游戏中采用恰当的指导策略,进行适当的科学引导,可以促进幼儿情商的发展,帮助幼儿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幼儿未来的学习行为及成长大有益处。幼儿阶段是情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关系到他们以后的智力、意识和整个人格的发展.而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游戏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它能够在幼儿情商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幼儿园里的诸多游戏及其各种活动,为幼儿高情商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家喻户晓的传统表演游戏“龟兔赛跑”,对幼儿的坚持性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金色的房子”故事,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了故事内容,从而使幼儿懂得性格孤僻傲慢是没有朋友的。大家合作才能做成事情,可养成幼儿团结互助,协作友爱的美好品质。再如角色游戏“小花籽找快乐”,孩子们通过小花籽在找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给别人带来了快乐,自己也快乐的心情,即与人分享和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快乐的。体育游戏“彩虹伞”,使孩子学会交往、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调控。音乐活动,其本身的教育价值对幼儿美好品格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他们初次离开家人,在幼儿园会大哭大闹,此时老师放一些优美的音乐或弹一段琴声,不但可以提高注意力,情绪也能很快稳定。在学习歌曲“拔萝卜”的过程中,幼儿参与整个歌曲的学唱、表演,增强他们团结协作的处世态度,知道了大家合作才能做成事情,可养成幼儿团结互助,协作友爱的美好品质,同时也教育幼儿在生活中互相关心,友好与同伴相处,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活动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爱心,促进情商发展。与此同时,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主题活动,一日生活活动,环境布置等等,在形成孩子们的高情商的黄金年龄段里,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中的有效策略

家庭中的科学教育、适时引导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幼儿情商的培养过程中.父母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要掌握幼儿情商培养的策略,就会顺利地把孩子培养成情商高手。只要家长教育得法,孩子的情商一定会得到提升,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多接触社会,经风雨见世面

有的家长很少让孩子出门,担心这担心那,孩子看到生人就哭,长大后就易敏感、退缩。孩子离开母体后需要适应新环境,不给孩子机会,他的适应能力是不会自然萌发的。有的小孩子自私自利,缺乏团结精神,因而也很少有朋友,长大以后也会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才能的发挥。所以,孩子懂事时就要让他适应新环境,对胆小的孩子鼓励他多接触人,或主动站起来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平时多和周围邻居友好交往,多让自家孩子与邻居家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在这些过程中,孩子们就会有机会相互交往交流,学会了协商学会了交换,还学会了等待和分享。不给孩子机会,他的适应能力是不会自然萌发的。

2.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靠自己的行动获得的,老被喂饭的孩子自己不会吃东西。所以,孩子想自己拿勺子,玩一下遥控器,拉开关时,家长不要制止他,应引导他:“你看,妈妈怎么开电视的?”不要老数落孩子:“你怎么这样不听话!”“这个不能动!”这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如果真是不让孩子玩的东西,应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

3.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开始孩子对外界刺激是被动地接受,逐渐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好奇,都想尝试去摸摸、看看,孩子喜欢拆玩具搞“破坏”,那是孩子在探索,在尝试,是可贵的品质,如果家长什么都不让孩子动,就会抹杀孩子的智慧,将来你想让他对事情有兴趣时,他却对什么也没有兴趣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家长对孩子感兴趣的事,耐心地给以讲解,或一起玩。

4.家长以身作则

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高情商的父母懂得将自己的优点传授给孩子,也懂得改正自己的不足,并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别怕孩子淘气给你添麻烦,而要多考虑什么有益于孩子心理的成长,家长也要克制自己的任性,做出良好的高情商表率,这一点在孩子的情商培B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如家庭气氛和谐阳光,孩子也会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可爱、有活力的人。家长总能善待别人,乐于助人,那么他的孩子一定是一个与他一样的人。

5.培养忍耐力

篇7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儿童从幼儿园平稳过渡到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促进幼小衔接教育的目的是在儿童正式入学前,提高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幼小衔接不仅要在幼儿园和小学进行,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形成、身心的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一、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特点。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是指处于5~8岁年龄段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感知运算到具体形象运算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儿童主导活动的转变,即儿童从以游戏为主导的幼儿园活动转向以正规课业学习为主导的学校学习活动,主导活动的改变对儿童身心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儿童的人际关系、活动方式、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变化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儿童常常表现为对上小学缺少心理准备、同伴间合作意识淡薄、生活准备不足、对学校认识不准确等。儿童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学前阶段的儿童和小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在幼小衔接时期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存在。随着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逐步适应,幼儿阶段的特点和小学阶段的特点将分别呈现减弱和增强的趋势。两个发展阶段的交替转换,构成了儿童幼小衔接时期的发展特点。

2.幼小衔接中儿童存在的问题。刚从幼儿园大班升入小学的儿童必定会产生兴奋、紧张、焦虑等心理情绪,此阶段儿童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进入小学后,儿童所面对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儿童由依赖父母、教师逐渐过渡到可以独立;幼儿园中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小学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和做作业;学习内容都以文字或符号的形式呈现在教科书上等。由于小学的协调工作也有实际困难,因此,新入学的儿童在学习、交往等方面存在压力,有的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而出现抗拒心理、适性较差等情况。

二、家庭教育对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发展的作用

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在儿童幼小衔接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下面具体探讨了在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促进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发展。儿童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尚不成熟,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大,父母的行为是儿童主要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自身的个性特征、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行为结果。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孩子有较合理的学业期望,同时给予孩子帮助和支持,这样会使孩子更有动力去学习,从而发展孩子的学习适应性。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最初榜样,父母对学习的兴趣高低会影响他们教育子女的能力和对孩子学业的期望,从而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因此,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学习上的表率,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同时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布置学习空间、提供学习材料和信息资源等,促进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发展。

2.促进儿童兴趣的养成。研究表明,父母独立教育、祖父母与父母共同教育的儿童比祖父母教育多而父母教育少的儿童积极兴趣、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广泛兴趣发展好,并且存在显著差异,相对稳定的家庭教育环境比不稳定的环境更利于儿童兴趣发展。所以,在儿童幼小衔接的关键期里,父母应该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变化,多与孩子交流,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帮助孩子度过这一关键期。家庭教育中长辈们的统一态度对孩子兴趣的养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长辈的教育态度不统一,往往使儿童行为的标准不统一,也不利于儿童兴趣的养成,只有给予儿童统一的教育态度,才能使儿童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学习兴趣。同时,家庭拥有的图书种类、数量越多,儿童兴趣的积极性、稳定性、广泛兴趣发展越好,家长可以通过图书及对儿童阅读指导发展儿童的兴趣。

3.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在对儿童进行品德的培养中,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促进儿童的品德的发展;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减弱教育作用,甚至会使儿童形成一些不良品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以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起培养孩子品德的重任。

三、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应做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家长在幼儿入小学前应为孩子做好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准备。

家庭教育应在孩子进入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每个家长都应该认识到,孩子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除了他自身固有的能力特点外,更多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这个影响恰恰是衔接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环境的突然改变固然是会造成教育的困难,良好的适应能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家庭教育是一对一进行的,教育力量更加集中。因此,在家庭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更值得重视。

1.培养儿童注意力,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加强儿童注意力的培养。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这一阶段儿童有意注意的保持对间只有15分钟左右,而小学一节课为40分钟,需要儿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所以很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下位走动的情况。在幼儿园儿童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儿童感觉很轻松、愉快;但小学学习多是单一的知识学习,儿童会感到不适应和不耐烦。研究表明,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注意力时间较长,因此,家长可以通过各种锻炼孩子注意力的亲子游戏,对孩子进行注意力训练。

2.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做好学习方面的准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其特别注意,对该事物细致观察、深入学习和研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鼓励和肯定孩子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行为,增强孩子的信心和学习的动力,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热爱学、乐于学,同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长应该热情、积极地对待孩子的提问,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孩子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并引发孩子对更多问题的思考,激发其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欲求,养成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3.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做好生活方面的准备。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孩子由凡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自理和独立的能力,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安全意识,逐步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孩子上大班的阶段,家长就应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生活和学习时间,让孩子学会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在制定时间表的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先安排学习的时间,让孩子牢固树立完成作业后才能去玩的观念,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家长还要教孩子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如自己穿脱衣服、刷牙洗脸、整理书包、保管自己的物品等。

父母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注意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有不良习惯要马上制止,并教给孩子怎么做是正确的。对孩子的鼓励与惩罚要适度。鼓励和惩罚不是目的,目的是孩子良好习惯和独立性的养成,使其能在幼小衔接时期顺利地过渡。

4.加强与学校沟通交流,为孩子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家长要及时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促进孩子的发展和进步,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在与学校沟通的同时,要积极地把沟通的信息反馈到孩子身上。比如,教师反映儿童在学校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坐不住的情况,那么作为家长就应该在家中多与儿童做一些有助于提高注意力的游戏。训练注意力一段时间后,再与学校教师交流,了解孩子这段时间在学校注意力有没有增强。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及时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和不足,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篇8

关键词:幼儿性格;影响;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04-01

性格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良好的性格包括诚实,勇敢,乐观大方,有自信心,懂礼貌,有是非观念,谦逊,善于思考问题,容易适应新环境等等。而不好的性格包括认生,胆小,神经质,爱撒娇,依赖性强,没耐性。古人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良好的性格对幼儿的行为方式和性格影响特别重要,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抚育者们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性格培养。

一、幼儿性格的影响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教养方式,主要体现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上。不同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父母的态度是民主的,儿童容易形成独立的、直爽的,亲切的,社会的,创造的性格。父母的态度是溺爱的,儿童容易形成任性的、反抗的、幼稚的性格。父母的态度是专制的,儿童容易形成依赖的、情绪不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父母的态度是拒绝的,儿童容易形成的、冷淡的、粗鲁的性格。父母的态度是“过度保护”的,儿童容易形成缺乏社会性的性格。

2、父母的言行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幼儿性格形成的第一个“塑造场”,家庭中的一切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中以父母的教育作用最长,一般来说,幼儿会静悄悄的模仿父母亲的言行举止,家庭幸福美满对幼儿形成健全的性格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好的言行举止,更有利于健全性格的形成。

3、父母的性格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人的性格形成有遗传的基因和成分,也就是父母亲的性格。在出生后,父母的性格并一直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孩子在早期与父母亲相处的时间最多,父母亲照顾和教育幼儿,幼儿会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因为孩子最初往往是以自己的父母为模仿对象,很多时候都无意或有意地受到父母的影响。久而久之,自己的性格也会偏向于母亲或父亲一方。如果一个小孩成天生活在一个父母脾气暴躁、忧郁,或母亲蛮横散漫的家庭环境中,那么这个孩子也会比同龄人更加叛逆暴躁。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的母亲通情达理,父亲开朗大方,那么这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拥有一些通情达理的性格。

4、亲子关系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敏感期,也是教育的敏感期,更是与父母增进感情的最佳期。现代的年经人由于工作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照顾孩子,将自己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交给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抚养教育,面对疏离的亲子关系,或是离异的亲子关系,幼儿会感到孤独、压抑、叛逆。

二、家庭教育中养成幼儿良好性格的方法

1、表扬和批评并用,养成幼儿谦和的性格

表扬是教育幼儿进步的一种常用方法,用表扬来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他进步,孩子很乐意接受,效果颇佳。但如果连孩子的缺点也赞赏,津津乐道。就会养成孩子自以为是,产生了盲目的,“自我优越”的心理。适当的批评可以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具备行为的判断能力。

2、培养幼儿爱劳动,做事认真的性格

现在的家庭多为三口之家或四二一家庭,大家人中只有一个孩子,不少家长“过分保护”,导致幼儿出现严重的依赖心理的倾向。家长根本不放心让他们去做,你只要身体好学习好就行,这些小事用不着你来做。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劳动,可以锻炼儿童的意志,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及独立性。

3、提供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长应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教给幼儿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常识,并引导幼儿以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树立真善美、假丑恶的观念。为幼儿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尽可能让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多与孩子进行心理的交流,让孩子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4、提倡民主型教养方式

民主型教养方式最利于孩子成长,在民主型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孩子的性格是协作的、亲切的、创造的、社会的、独立的。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须充分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使孩子轻松愉快,自由自在地成长,尽可能避免过分保护和干涉,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行动,三岁的孩子开始萌发自立心,这时候,父母尽可能不要插手孩子的行动,耐住性子站到一旁指导孩子,从正面迎接新的课题,增强孩子的信心,给孩子发现自己的力量与长处的机会。

5、培养幼儿的双性化性格

家长应该培养幼儿的双性化性格,所谓的双性化性格(双性化个体)是指同时具有大量的男性化性格特征,又具有大量的女性化性格特征的人。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男女,常常并不是极端化或性别化的个体,而是具备了人类较多优秀的品质和特质。在已有的研究中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中,大约有27%~32%的人是双性化的。而且双性化个体优于其他类型化性别的个体。培养双性化的健全个体,首先要谈化性别界限,实施一种无性别歧视的教育和教养。

参考文献:

[1] 肖秀琼.谈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培养.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2011(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