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8篇

时间:2023-07-19 09:28: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篇1

一、农业产业化概述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所谓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进步的体现,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域化。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化是指实现在一定的区域内将农副产品的生产连成一片,建立区域化生产基地,区域化使农业产业化生产便于管理,生产更加稳定。

2.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起点是市场,也就是说农业产业花的经营要以国内外的市场为导向,打破原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步自封的农业状态,使生产要素、生产资料等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市场机制下得到合理的配置。

3.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的专业化是指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方面上的专业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土地生产率等,就必须满足专业化的要求。尤其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求将分散的小户进行整合,实施区域管理,专业化的生产有助于解决现代农业要求与小户经营规模较小的矛盾。

4.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是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只有在加工企业和加工基地达到一定规模的条件下,才能使农业达到产业化。只有农业产业化具备一定规模才能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实现规模效益。

5.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在于一体化,主要是指加工销售一条龙,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条产业链的经营方式,使各生产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逐步形成利益共享的整体。

6.集约化。在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达到科技含量高,效益高,资源利用率高的要求,这就体现了农业化生产的集约化的性。

7.社会化。农业产业社会化是指农业服务体系社会化,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要建立起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在服务体系中要对农业的各个部分提供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技术、资金、经营、管理等的一整套服务,使农业的各生产要素结合的更加紧密。

8.企业化。这里说的企业化是指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这不仅要求农产业的龙头企业要有规范化的运作,农副产品生产的基地还要满足龙头企业运作的计划性规范性的要求。企业化要求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设施化农业发展,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必然性

以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

择,其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的生产要素需要金融的支持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生产要素的投放需要资金作为坚强的后盾。首先,农业化生产中的实物,例如种子、化肥、大棚、饲料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次,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资本需要资金的投入,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单纯的依靠劳动力,而是要依靠具备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在获得、培育、维持农业人才时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再次,农业生产的许多研发项目的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二)农业产业化的风险管理需要金融的支持

由于农业生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给农业生产的收入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然而,农业产业的保障资金等金融工具能有效的转移其中存在的风险,保证农业收入的稳定性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金融的支持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在农业的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等设施建设上需要大量的资金引入,来确保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三、金融支持农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缺少不了金融的支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农村银行的服务范围较为狭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也相对于来说也相对缺乏。农村信用社由于主要是以小额生产性的资金贷款为主,对农业的资金供给就出现了明显不足。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硬件设施等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求。

(二)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不够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在政府支持农业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具体的文件可执行。例如当农业企业要进行资产评估时,政府的各部门在这过程中所收取的各项税费,加大了企业贷款的难度,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成本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农业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由于农业企业的自身问题得不到金融机构的融资资格,这就造成了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机构的融资难的问题出现,具体原因表现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产品单一受市场影响较大,产品技术含量低易模仿、产品没有稳定销售渠道缺乏可持续发展等等;同时又缺乏独立的资信、项目的评估机构,造成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改进金融支持农业化发展的对策

从上述可以看出在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必须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我们要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在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缺少不了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对农业产业化进行支持:首先,建立政府与农发行联合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化的发展。其次,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等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将龙头企业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重要的实施主体,承担相应创新和推广项目。再次,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建设标准化基地提供便利,鼓励农业产业进行示范基地建设,使农业逐渐发展成集群型产业。

(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增加融资总量

在农业生产化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可以说是金融支持的主力军,它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完善关系到农业生产化的发展。因此,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鼓励信用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最大限度的吸收农村闲散资金,加大对融资的总量。

(三)营造金融支持农业化生产的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和经济的主管部门要与金融机构之间做好信息的沟通,对农业项目融资做好积极的推广,加大对一些科技含量高、有市场的项目的资金投放量。金融机构要在经济运行方面积极的为农业化生产解决问题,为其发展扫清障碍,优化农业化生产的金融环境。

(四)建立健全农业信贷约束机制,创新贷款方式金融机构要结合农业企业的特点,积极的开发适合其发展的信贷产品。放宽对那些信誉好、还款能力强的农业企业的贷款条件,使农业企业融资变难为易。同时,也要加强对农业信贷工作者的管理,使他们积极地为农业产业化更好的服务。

五、总结

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

一、 农业产业化的提出

综观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关于农业产业化,最早是在1957年由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戴维斯提出的,随后迅速传入西欧、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均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化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则是1987年由山东省诸城市率先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提出来的。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二、鄂东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鄂东是一个区域概念,包括湖北省东部的黄冈、黄石、鄂州3市,黄冈市素有“大别山粮仓”之称,名优特色产品比比皆是,是湖北省粮、棉、油、畜禽、水产品生产大市。黄冈自古多名产,有古时候列为朝廷贡品的茧丝绸、英山茶叶、蕲春四宝(蛇、龟、竹、艾)和水葡萄籼米、浠水芝麻和莲藕;有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的黄梅挑花、浠水安息香、黄冈名晒烟、武穴章水泉竹器、罗田茯苓、英山桔梗和余正泰粉丝。本文仅以部分农产品为例进行说明。如位于麻城的福白菊,属经济作物,价格随行就市。以前并未形成规模,近些年来,尤其是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革以来,福白菊从自发的分散种植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大科学研究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重视农业产全保护,树立良好的产品品牌和形象,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目前福白菊的市场状况良好,销售渠道通畅,且大部分销至日本、东南亚地区。从市场前景预测分析,只要这些农产品质量严格把关,市场还很有潜力。根据农业产业化实践区的成功经验,这些农产品应该属于适宜产业化经营的好产品。但从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鄂东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小而散”“档次低”“有质量无批量,有批量无质量”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规模小、实力弱、辐射面窄,甚至可以说根本未形成“龙头”。据调查资料显示,该地区种菊农户实际种植面积均不到其有能力耕种面积的1/10,工作量很不饱满,所以普遍出现兼业经营。若使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生产负荷更不饱满。由于生产环节过渡分散致使生产不成规模,这直接影响了相关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

(二)组织化程度低,服务程度不深

当前,鄂东地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或者专业协会等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使其很难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很好地发挥桥梁作用。如福白菊产业协会,是在政府主持下,组织白菊种植大户们发起成立,并不是菊农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规范合作经济组织,所以对农户的影响也有限,服务也不可能很深。

(三)市场建设滞后

首先,由于农产品市场地方性、自发性较强,狭小、分散和无序发展的状况比较普遍,统一、开放的程度普遍较低。其次,由于农产品信息市场的发展滞后,信息咨询、信息服务、信息情报资料的有偿转让等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其导向和牵动的功能远未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规模,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各方面的利益的实现和补偿。仍以福白菊为例,在这样的背景下,菊农实质上陷入开发市场滞后,市场不稳定、产量不大、无力开发市场的恶性循环中。此外,市场开发滞后,还导致很大一部分效益外流,根据对福白菊批发商的问卷调查得知,中间商不加工只作简单的大外包装处理,然后销售,其纯利润在20%以上。如果加工成袋泡茶,利润率猛涨到200%-300%,由于农户与市场的隔离,这部分利润被中间商赚走了。

三、 促进鄂东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在于规模经营,要实现规模经营,必须重点抓住产业化经营的“三要素”,即扶持龙头企业,确立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促进鄂东地区农业产业化,结合福白菊的产业现状,本人认为具体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推动规模经营

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当地优势,发展具地方特色的优势产品。调查显示,福白菊的规模效益是明显的,产区也存在种植环节的隐性合作。因此,福白菊的当务之急是推动以土地使用权流转为主要形式的长期租赁经营,建立比较稳定的规模经济。

(二)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农户利益联合机制

龙头企业要突出“大”(规模、效益)“高”(技术、附加值)“外”(外向)“新”(创新)“多”(形式)“强”(竞争力)的特点。积极发展各类农户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实践证明,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起来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福白菊为例,只要某产业协会的实力壮大了,菊农就能将更多的白菊种植科技引入生产、加工、甚至流通环节,为福白菊的产业化经营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抓好福白菊的“储保”技术,把握时机投放市场。

(三)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福白菊目前的主要市场定位是茶菊,而且已经建立起良好的产品形象,并申请了国家注册商标,实施了无公害、有机示范区实验,这些都为福白菊创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要特别注意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即提高福白菊产品质量,提升其品位,以质创牌,搞好福白菊包装,美化其销售外表,以面树牌,加大农产品宣传,树立农产品公众形象,以优固牌。

参考文献:

[1]夏庆利. 中国农业市场发育与产业化  [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11-1.

篇3

关键词:乡镇;农业产业化;瓶颈;突破

众所周知,农业产业化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但是也要看到,受一家一户耕作模式以及农民壮劳力外出务工的制约,农民增收空间变小,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

1 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瓶颈

不可否认,笔者所在乡镇经过多年发展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纵向相比发展很快,成绩很大。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首先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缺乏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的能力,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带动产业基地的稳定发展。其次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层次较低。现有农业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比重较大,精深加工落后,名牌产品少,难以获取加工增值的经济效益,影响整个产业化工程的效益,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摆脱不利地位。再次是利益共享机制不完备,农民获利少。企业遇到市场价格走低时,往往以产品质量差,达不到收购标准等为由,拒绝收购或压价收购,损害农民利益;个别农户当市场价高于“订单”价后,不履行订单义务,违约销售。第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组织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缺乏资金和设施,无法满足农民对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方面的需求,组织比较松散,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2 科学突破,打破瓶颈制约

2.1 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示范效应

农业产业化发展关键是龙头企业。乡镇政府要精心培育发展,认真落实有关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为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职能部门要按照市场需求、产业的发展特点,加强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就业率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引导和扶持,使其做强做大;政府利用自身优势确定招商引资项目,通过招商会、交易会、展销会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交流,吸引实力较强的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兴办农产品流通、加工项目。

2.2 完善利益联接,做好配套服务

政府职能部门要认真规范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倡导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基金、提供全程化服务、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农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鼓励和倡导农户依法、有偿、自愿,进行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龙头企业集中;引导农民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按照规定的技术和质量标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收购,带动基地和农户的标准化生产;完善产销合同制,用合同形式明确龙头企业与农户各自的权利、义务与违约责任,规范经营行为,使产业化经营市场化、法制化。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能够真正联系龙头企业、服务农户生产、双方信任的农业协会,维护合法经济利益,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和销售中的重要作用。

2.3 标准化生产,提高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渠道。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认真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坚决查处、严厉打击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和有害饲料添加剂。教育农民安全用药,有毒有害物残留超标的农产品不得流入市场。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备的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严把产品质量关。

2.4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

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

我国农业在近40a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并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主流的发展趋势是产业化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当中,在确保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农业产业发展还会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更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使我国农业逐渐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影响进行阐述。

1农业产业发展的简介

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其发展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其发展中心,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并建立规模化、企业化、区域化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形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1]。农业产业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传统的农业的改革,不仅是在技术上进行改造,还对其传统的农业产生模式进行了革新,使我国农业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还存在很多特点,如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等。这些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2.1农业产业发展中各环节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农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在生产环节,各地区农民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特点,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其生产的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的种植,以免出现重复种植的现象而影响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确保所种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2]。例如青稞的种植与生产,应当在该地区建立组织机构,鼓励农民能够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种植当中,并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其种植技术进行培训与指导,从而为其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在销售环节,应当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利用媒体进行农产品的宣传工作,以便吸引收购企业的注意,使企业能够来到生产基地进行农产品的收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该地农民的收入。

2.2农业产业发展中企业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企业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也具有积极意义。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为农民所增加的收入两者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大,农民的收入也就越多。一般情况,农民的获利方式主要是在生产与销售2个环节获利,而企业则是在加工等环节获得利润[3]。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通过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能够不断增加农民所获得的利润,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企业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充分利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

2.3农业产业的特色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对增加农业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时,应当形成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并建设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例如节水灌溉设备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避免在雨季时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保障农业的顺利的生产。与此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3结语

我国政府开始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革,形成符合现代化农业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农业逐渐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进行转变。农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我国各地农业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地农业进行改革,并结合当地农业的特点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希望通过本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进行地分析,使其能够为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来自河北省的证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28-31,34.

[2]孙新章,成升魁,张新民.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和农户行为的影响——以山东省龙口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4(2):510-513.

篇5

一、临武山水鸭天下

湖南临武鸭是我国名地方麻鸭之一,又是古代皇家贡鸭。作为临武鸭产业的国家级龙头企业——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公司自创立以来,始终贯彻“服务农民、报效社会”的经营宗旨和“名在质量、利在创新”的经营理念,不断发展创新,构建了“公司+协会+农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舜华鸭业已建成现代化加工厂2个,种鸭场3个,规模养殖场106个。2005年出栏加工达到550万羽,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670万元。带动农户23600户,户均增收1160元。

(二)产品不断优化,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产品由过去的卤鸭发展到现在的香辣鸭、板鸭、鸭肉粽等8大类70多个品种产品,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远销香港及南非等地区和国家。2004年“舜华”商标被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养殖基地与龙头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

舜华鸭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鸭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目前,有规模养殖农场106个,平均养鸭10万羽以上。同时通过协会与公司签订合同,既解决了家庭式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又解除了舜华鸭业的原料的后顾之忧,从而使基地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四)农民收入得到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出路得到拓展

“公司+协会+农场”模式的创新,使农户有了公司和协会的多项服务保障,养殖农场农户每养殖1羽鸭可获利1.5~2.0元,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出路,现今,公司员工有850人,直接安排农村和街道剩余劳动力近800人,带动种养殖农村劳动力近9万人。

二、创新发展:从“丑小鸭”到“天鹅”的蜕变

临武舜华鸭业公司在实现临武鸭产业化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不断摸索总结产业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希望之路,实现了从“公司+农户”到“公司+基地+农户”再到“公司+协会+农场”的三次跨越式发展,从“丑小鸭”成功蜕变为“天鹅”。

(一)“临武鸭模式”的演变

1、“临武鸭模式”的雏形:“公司+农户”

1996年,临武鸭业公司实行“公司+农户”模式,由公司与养鸭户签订购销合同,鸭农按照合同约定养殖临武鸭,鸭业公司按照合同约定收购临武鸭。从“临武鸭模式”的实践看,由于公司无法完全监控临武鸭的养殖质量,导致加工成品质量不过关;另外,由于农户分散,计划性不强,养殖难以控制,养鸭成活率仅为70%,无法取得规模效益,因而该模式不久便被淘汰。

2、“临武鸭模式”的发展:“公司+基地+农户”

1999年10月,舜华鸭业公司成立,提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由公司开发养鸭基地,统一提供鸭苗、防疫、调配饲料,鸭农参与到基地生产中去。从“临武鸭模式”的实践看,第一,由于少数农民短视,基地不足以制约养鸭户。当公司试图借助乡村的集体力量,通过签订基地建设合约,以此把分散的农民按原有的行政划分来组织起来,以达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取得效益。实践证明,以行政命令式的行政组织——村委会这一有着多元化社会目标的组织难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中介组织的效率,更违背市场机制的运营,难以奏效。第二,农户分散经营,是独立个体,现实利益太强,合同信誉度差。同时,对鸭子也不便于防疫管理,一旦发现死鸭,极易发生大规模感染传播,造成整个基地瘫痪。第三,“一家一户一口塘”连起来形成的基地,在养殖过程中遇到了基本农田有限的新问题,规模发展遇到瓶颈。因而该模式也被淘汰。

3、“临武鸭模式”的深化:“公司+协会+农场”

从2003年开始,舜华鸭业公司通过不断探索,提出“公司+协会+农场”的产业化新模式。“公司+协会+农场”的运作方式是,首先由公司根据市场需求预测,通过契约与合同和协会或农场约定本年度生产的数量、品种及主要的品质和技术指标。协会会同公司再把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农场农户。农副产品收获后,由协会(或与公司一起)验收、收购。从“临武鸭模式”的实践看,公司鼓励、支持和帮助养鸭大户利用全县闲置的山塘水库办农场,由分散的小规模经营逐渐转向农场规模化养殖。通过协会将农户拧成一股绳,减少了利益主体,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公司与养鸭户形成了稳固的契约关系,具有很强的带动能力和明显的规模效益。

(二)“临武鸭模式”的创新

1、组织形式的创新——协会与农场的引入

“临武鸭模式”通过由“公司+农户”到“公司+基地+农户”再到“公司+协会+农场”模式的转变实现了组织形式的创新。协会由公司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原则下组织起来,协会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调剂资金、协调生产、帮助交易谈判等等。农场由几户、十几户农民自发成立,采取合伙、股份合作等方式经营。协会与农场的引入,一是有利于在合作组织范围内成员互相间了解、信任和监督。中国农村是一个典型的静态社会,通过地源关系、亲缘关系,农民之间不仅相互了解,而且存在着相互监督和道德约束。因此,协会和农场能够对分散农户的机会主义进行监督和约束,从而弥补了前两种模式的组织缺陷。二是有利于节约签约、执行和监督契约的成本。养鸭协会和农场的介入,公司只需和协会或养殖农场签订合同,由一方对多方(散户)到一方对几方(农场和协会),监督起来也比较容易,更较大程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三是有利于企业与农户之间购销关系的稳定,公司、协会与农户之间的组织关系较以前更为紧密。

2、风险利益保障机制的创新——“三统一”服务与“5、4、3”扶持政策

在鸭子养殖过程中,为确保临武鸭品质,公司组建了下属控股子公司——临武鸭养殖公司,成立了临武鸭养殖协会,对养殖户统一发放纯种临武鸭苗、统一防疫治疗、统一饲料经营。通过“三统一”服务,一方面使农户养殖的鸭子达到“无疫病、无违禁添加剂和无规定药物残留”的“三无”安全要求,确保了鸭子的质量和安全;另一方面提高了鸭子的孵化率和成活率。目前,临武鸭种蛋孵化率在95%以上,养殖成活率在90%以上,降低了鸭农经营风险,提高了养殖效率。

为进一步发展临武鸭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公司积极探索,在龙头企业、养殖公司、信用社、农户之间建立四方信贷机制,并建立了风险保障机制:对养殖户实行“5、4、3”的扶持政策,即养殖户每养1羽临武鸭,信用社给予贷款5元,舜华鸭业公司给饲料款4元,养殖户自筹资金3元。公司还设立临武鸭养殖风险基金,由财政出资10万元,公司出资20万元,养殖户按实际交鸭数量每羽上缴0.05元共同筹措。基金由临武鸭养殖协会按照“专款专用,遇缺即补”的原则掌握使用。对那些因自然灾害、疫病、意外导致一次性损失在500元以上的养殖户,经鉴定给予适当补偿。从公司方面看,公司统一发放鸭苗,每羽鸭苗可获利0.2元;统一饲料供应,每吨饲料可获利50元;通过深加工,每羽鸭可获利1元;统一防疫,自制蛋黄疫苗、大肠杆菌疫苗还可获利。临武鸭产业化环环得利,企业与农民共同发展。

3、技术开发培训机制的创新——技术开发与技术培训职能的分离

在前两种模式中,养鸭农户的技术培训是由公司出面解决,采用“公司+协会+农场”模式后,技术开发由公司负责,而技术培训与推广由养鸭协会负责。职能的分离一方面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更快地发展,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协会发挥科研机构、政府的技术推广部门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作用。总之,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公司+协会+农场”在稳定契约方面具有较大的组织优势。当然,它仍然存在着一些信息和履行方面的制度缺陷。应当肯定的是,正在兴起的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制度的又一次深刻变革,而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创新则是这一变革的先导和支撑。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意义即在于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活动稳定地联接在一起并使之一体化,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真正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

三、成功的奥秘和经验启示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舜华鸭业的“临武鸭模式”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可以从中得出诸多有益的启示。

篇6

[关键词]农业;农村;意见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1-0043-02

1 古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小康的有效途径,古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种植结构日趋优化,农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2011年以来,古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8751吨,农业产业化“121”增收工程得到了明显成效。①以核桃业为主,促进核桃产业化发展,基本实现人均核桃增收500元左右;②实施旱垣结构调整千元增收工程和设施蔬菜万元增收工程两项种植业结构调整战略落到了实处;③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和养殖小区建设全力推进。

第二,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2011年古县核桃发展以建设高标准示范园为主,已栽植地埂和零星核桃为辅,共种植核桃50万株,北部每个示范园达到100亩以上,南部每个示范园达到300亩以上。核桃生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山西桃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旧县镇华海天宇农业发展公司,通过核桃种植合作社沟通企业与农户的联系,实现加工转化,提高核桃产品的附加值,在核桃产品的营销上,有合作社(含龙头企业)运作,实行分级收购,按质定价,统一销售,统一使用古县核桃地理标示,呈现出特色的“链条型经济”格局,体现古县核桃的品牌价值。

第三,发挥资源优势,壮大林产品产业。2011年以来,古县继续把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抓好核桃产业的同时,继续完善、巩固、提升林改成果,引导农民在林地上种植连翘、金银花、野生中药材等,积极探索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引导带动农民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四,以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为载体,促进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推广测土配方、秸秆还田、有机旱作,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打造精品,基本实现了千元增收目标,为古县旱垣结构调整做出示范。在旧县镇胡洼、西庄和尧屿村肥旱地种植高产玉米,亩产达到了800千克左右,优质谷子亩产达400千克左右,另外采用玉米(早熟)—小麦—谷子两年三作物的种植模式,扩大了农作物的发展规模,增加了土地复种指数,提高了农民收入。

2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古县农业产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标准要求和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的强度来看,古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制约瓶颈。

首先,产业发展不平衡,规模不大,不能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需求。2011年古县以岳阳镇的部分村及石壁、永乐、 旧县、南垣乡为重点,新种植幼树12万株;在岳阳镇以南的乡镇实施品种优化15万株;核桃产量预计达到4600吨,不能完全满足古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能力,随着油籽(葵花子)生地等加工企业规模扩大和生产能力扩张,当年的生地产量依然只能满足加工企业的半年生产;另外小杂粮生产也是如此,农产品生产规模滞后于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导致生产能力闲置浪费。

其次,农产品利用率较低,深加工程度不高。就目前来看,截至2011年,古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仅达到5家,但深加工企业不多,基本属于初加工产品,达不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如葵花子,加工成油料可以增值30%左右;核桃加工成核桃露,可以增值60%左右;谷子加工成金米,可以增值3倍左右,而目前古县仍受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只能以低廉的源产品出售,品牌产品开发与规模效益递增能力脆弱。

篇7

从目前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具有下述几个特征:商品化特征、专业化特征、集约化特征、规模化特征和一体化特征等。

商品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商品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多样化的商品生产和多层次的商品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分布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尽管各种农副产品的属性不同,但大多都适宜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水准以及不同季节,对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消费也各有侧重,而不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多样化的和多层次的商品生产会越加明晰。

专业化

农业产业专业化经营至少有以下几大好处:第一,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专业性生产工具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第二,促进专业性技术水平的提高,缩短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第三,有针对性地分析和掌握专业市场信息,有利于开辟市场,避免肓目生产经营和大起大落;第四,按照专业化生产,有利于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促进良性循环的产业结构形成;第五,农业实行专业化生产,便于和“龙头”企业进行对接。有利于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的形成。

集约化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商品化、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的商业利润和返还利润也不断增加,这为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加快农业资本积累和资本投入农户作为投资主体,在能够分享到大体平均利润的情况下,愿意投资改进技术装备;同时,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也会吸引非农产业的投资者投资农业,为农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从而可以提高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其次,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了各参与主体,特别是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提高了农业经济中的科技贡献份额。再次,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各种要素的综合、合理利用,避免重复和闲置,最有效地把“龙头”企业、农户等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形成农业产业化的集约化经营。

规模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农产品生产通过规模化种植或养殖,形成群体规模;另一方面是农产品储藏、加工、运销等,龙头组织,包括企业和各类中间组织,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甚至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联合和合作,扩大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销等组织的经营规模。

—体化

篇8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中心任务和重要抓手。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进一步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新农村产业基础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基本任务,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力为关键,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按照“有限目标、突出根本、抓住关键、凝聚合力”的要求,着力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运储保鲜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市场准入能力、产业化组织能力和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引领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2目标任务。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培育30家超1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农产品自营出口额突破6亿美元;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龙头企业农产品订单收购量达到全省农产品商品量的60%以上;对农户的直接带动面达到60%以上。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工作重点

3集中力量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要素,通过外引内联、联强联大,促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进优势农产品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要注重发展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加工,尽快形成若干个百万吨的大米加工集团企业和10万吨的肉类加工集团企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也要尽快形成占本类加工产品30%以上的集团企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支持和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尽快形成一批加工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

4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重点发展粮食、生猪、家禽、水产、水果、蔬菜、毛竹、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粮食重点发展稻谷精深加工;畜禽重点发展冷鲜猪肉、低温肉制品、水禽加工产品;水产品重点发展特种水产和淡水鱼类加工产品;果蔬重点发展以赣南脐橙、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和以供港为主的蔬菜商品化处理与冷冻配送深加工,以及以茶叶、毛竹、道地中药材为主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5加强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区域化、基地化建设。积极发展粮油、生猪、水产、水禽、水果五大农业产业化省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油茶、毛竹、商品蔬菜、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优势农产品基地,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土地、合作办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加快基地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基地化、集约化水平高的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产业带。建立以鄱阳湖区、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粮食主产区和赣西粮食高产片为主的“三区一片”优质稻生产基地,以赣中优势片和浙赣线、京九线为主的“一片两线”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以环鄱阳湖优势区、京九线、昌厦线为主的“一区两线”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以赣南脐橙、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为主的果业基地,以赣东北绿茶为主的茶叶基地和赣北棉区为主的优质棉基地。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主产区集中,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生产格局。

6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全面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村组干部、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基层农技人员发起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好省、市、县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体系。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农产品批发市场带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建基地,专业合作社(基地)联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按利润返还的合作制、按股分红的股份制农业产业化形式,完善定单、合同、按劳按股分红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实行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引导农民以土地、山林和水面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7大力加强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创新营销理念,建立实物市场、虚拟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快国家级定点市场、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特色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检验检测和信息网络、电子结算网络等系统。加快建设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依托的农产品网上展示购销平台,大力发展网上交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区的营销网络。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专卖、配送等现代流通形式,扩大产品销售。加大流通组织、经纪人队伍的培育力度,形成市场流通主体的多元化。积极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展示展销,鼓励和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服务。

8组织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名牌农产品。把创立品牌与做强品牌、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机结合起来,以骨干龙头企业为载体,运用市场化手段,打破区域、部门、所有制界限,推动同类品牌整合,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利益分享”的方法,增强著名品牌的竞争实力,形成一批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政府按照优势产业、优势品牌导向实施重点扶持。

9推动开放型农业突破性发展。充分利用我省的农业资源、区位、生态和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扩大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招商引资。精心策划招商项目,拓宽招商领域,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引进一批国外、境外和省外大型龙头企业来我省从事开发型农业和农产品加工。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扩大我省水产、畜禽、果蔬、茶桑等优势产品的出口。加快鳗鱼、生猪、茶叶、蔬菜、柑桔等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在出口生产基地优先推行农业良好操作规范认证(GAP),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广泛推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HACCP)。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加工档次,增强企业出口能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带动农业技术、劳务输出和农产品出口。

10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能力。适应消费市场升级和准入门槛提高的形势,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安全、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加强农业标准修订工作,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强化产地标识认定,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完善检验技术手段,提升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定期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坚持源头治理,重点抓好农业投入品监控和食用农产品污染物监控,加强禁用投入品监管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跟踪和源头可溯系统。

11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办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以农业产业化科技需求为目标确定科研课题,筛选一批农业产业化种养、加工、保鲜、储藏、运输等环节中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发挥政府科研资源分配的导向和放大作用;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良种良法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农业技术、降耗减本等实用技术,促进一批高科技项目与龙头企业嫁接。建立和完善科研应用平台和市场化推广机制,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绿色证书”和“蓝色证书”工程,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科技农民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三、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配套扶持政策

1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2008年开始,省里将视财力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逐年增加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引导、激励、放大作用。省级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双十”工程中的龙头企业和基地,以及“双百”工程中的加工型龙头企业。财政性资金重点扶持的方向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水平、提高附加值的实绩,以及新增带动农户和农户直接由此增收的实绩。采取财政贴息和担保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采取鼓励措施,调动金融部门放贷积极性;采取奖励方式,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和品牌培植;采取补助方式支持订单农业和原料基地建设。具体的扶持奖励办法由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会同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建立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协调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省农业开发办、省外专局等部门可用于农业产业化的资金要与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配合使用,重点用于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政府集中投入为引导,其他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各市、县(区)也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本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

13创新金融扶持政策。涉农金融部门要创新金融理念,开发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拓展质押担保方式,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分支机构金融服务能力,落实金融配套扶持政策。对龙头企业实行差别化的信贷准入,信用评级套用农业、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允许以流动资产、山林和水面承包经营权、经济作物和饲养物作为抵押,允许龙头企业间连担,允许法人代表、股东为龙头企业担保,允许合作社连保。

农业银行要提高对龙头企业的支持面,提高龙头企业扶持贷款在涉农贷款中的比例,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重点解决季节性收购等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农业发展银行要逐步扩大对龙头企业贷款,增加贷款规模。农村信用社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贷款列入重点信贷投向,争取有效需求满足率达到95%以上。龙头企业要加强诚信建设,建立准确反映公司经营状况信息系统。

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化贷款担保机制,根据经济增长水平,逐步扩大担保基金规模,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担保能力和水平。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银行对龙头企业放贷。

14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在粮食、生猪、家禽、水产、水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领域进行政策性保险试点,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逐步形成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保险公司多方合作、全程保障的“合作+保险”农业保险机制。

15落实用地用水用电优惠政策。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建设用地计划,可在省级用地计划中优先安排;市级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用地计划,在各设区市用地计划中优先安排。对龙头企业直接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产品临时性收购场所、农林牧渔场和设施农业用地,涉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的,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前提下,允许农户在承包期内依法有偿转让承包土地使用权,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直接向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用于生产的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在申请获得取水许可的前提下,由所在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年度用水计划,计划内用水减半征收水资源费。直接向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的种养业基地,在落实防治污染措施的前提下,暂免征收水资源费。

以电为原动力,受电总容量在315千伏安及以上的农产品加工用电实行大工业电价政策;对符合农业生产用电类别的专业化种养业项目,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

16其他有关支持措施。对符合条件的省级及以上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可按程序向中储粮*分公司提出最低收购价粮食收储申请,经审核批准后从事有关政策性收储业务。外商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和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技术服务、产销对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达到省级龙头企业基本条件的,按程序报批后,可享受省级龙头企业优惠政策。省级龙头企业改制或组建企业集团的各种登记费、评估费减半收取。新获准农产品自营出口企业,可从第一个月起按规定退税率计算退税。

四、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水平

17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调查研究,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及时推广典型经验,认真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农业产业化宣传,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意义,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化,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全民创业的重要战场。加强农业法规建设和产业化政策普及,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

18搭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在“十百千”工程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在全省实施“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即省里重点抓好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10个与之相配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设区市重点抓好10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和100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市、区)重点抓好10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和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为平台,集中多方力量,实行有限目标、集中投入、动态管理,坚持数年,务求实效。

19形成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工作合力。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各级领导机构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指导作用,认真落实各有关部门在农业产业化工作中的职责。农业、林业、粮食等部门要加强行业指导,搞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计划和基础性工作;发展改革、经贸、财政、税务、水利、国土资源、工商、外贸、供销、金融和电力等部门和单位要继续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赣办发〔2002〕12号),并依据本意见抓紧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具体措施和实施细则,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各级农业产业化工作机构,要建立重大项目调度制度、农业产业化工作年度考核制度和政策措施落实督查制度,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