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09:28: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发展的作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设施;策略
1 农业设施发展意义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设施的基础之上的,设施农业能够对土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且能够将土地产出率有效提高,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予以提高,从而增加了农业的效益、素质以及竞争力,这是新时代对于新型农村经济的要求,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立足市场,应对激烈竞争的选择,保障农产品供给以及农业的发展,同时设施农业是农民创收的重要手段,是对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强的有效途径。
1.1 农业发展以及建设的转变需要建立在设施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
设施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要标志,主要优势集中在其生产具有较高的集约化,其技术含量较高,且产品质量高、种植效益明显优于传统种植效益,具有高产高效以及节能节水、高产高效的特点,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源利用率的充分性和土地出产率的保证上起着推动作用,另外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1.2 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占用,耕地越来越少,因此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中创造最大的农业效益是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民关注的问题便是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收益,那么设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以及精品化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市郊区农业以及都市农业不但要担负起农业生产的作用,同时也要为城市绿化做贡献,不但成为市民的菜篮子,同时也要成为观光旅游点,为城乡一体化转变奠定基础,为农民增收。因此设施农业发展就奠定了优质高效、高产高质的农业基础。此外,设施农业能够有效利用生物潜能以及自然环境,在对质量予以保证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提高产量保证农产品供应稳定。因此,设施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风险抵御能力,且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是保证养殖业以及种植业效益的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
1.3 有效保证产品供给以及食物安全
设施农业的发展还能够影响农业病虫害,有效降低农业病虫害威胁以及不利影响,从而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建立无公害农业。农业的设施化建设过程其实就是农业的标准化建设过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使用多种先进手段,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约化、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精准用肥、减少污染。设施农业能够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有效增加农产品质量以及产量,有效保证其供应的连续性以及产品的鲜活性。设施农业不但对于农业发展的效率有所促进,同时能够不断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是对民生的改善,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3 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保证
3.1 对农业的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征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体质,主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同时社会投入以及自我累积为辅助的发展投入体质。
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金融保险的应用时良好的平台建设的基础,通过农业运用上保险金融的投入,通过对递延担保限制的放宽,建立起风险基金,以此解决农业建设的金融问题。通过保险政策补贴,用以吸引资金流向,保证农业资金的保障,保险是保证农业不受风险冲击、影响的重要保障,能够使得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
3.2 调整农业方式、结构,保证经济效益
3.2.1 农业结构主要的发展方向为,高效温室以及节能温室的引进,优良品种的培育,实现农业设施工程建设的优质工程,通过引进国际优良品种,尤其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品种,应当加大其性状培育;扩大蔬菜种植中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力。在保温设施中,对厚墙体以及保温新能良好的半地下结构进行推广,另外在灌溉技术上实行新型的节水滴灌等方式;建立起优质蔬菜品牌,加快无公害农业建设。
3.2.2 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2.3 种植方式的调整,结合现代的设施农业以及良种良法方式,并比较其发展速度,可以发现,目前的耕作制度以及种植方式在创新上严重不足,且发展速度无法适应越来越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不具有先进的农业思想以及理念,在技术掌握上也都沿袭了传统的方法,播种时间集中,且上市时间集中,因此农业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就会严重失衡,因此产生矛盾。而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充分利用了多种类农产品特征,重视灵活的种植方式以及杂交培育技术,并通过多种技术优化组合,配套应用,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市场需要,提高农业产值和经济效益。针对同一种品种,可以通过覆盖地膜以及露地栽培和大棚温室种植的方式在相同地区进行分批次播种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收获,分批量上市能够调整市场供需要求,缓解供需矛盾,从而加大经济效益。另外,一些老的棚室在种植上能够推行一年多茬,并配合各种蔬菜植被对棚室土壤结构进行调整。而对于新建的棚室可以相对的减少种植量,上茬种植番茄,下茬则种菜花或者是大头菜。通过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认识,加大设施农业发展投入,为其推广和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特色农业建设推动特色设施农业发展
观光型农业的发展是目前新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目前发展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方向,诸如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形式活动的开展都会吸引游客的眼球,使得旅游观光型农业成为新的交叉产业亮点。另外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一些地区可以在农业示范园上加大旅游投入,在此基础上,宣传优质、特殊、闻名、新鲜的蔬菜、食用菌以及花卉和水产等。
参考文献
[1]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代农业;作用分析
在时代不断发展下的世界各国面临着国际竞争环境不断提升的压力,特别是农业领域的竞争力度呈现出快速提升的趋势,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推动农业更好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自然与其他国家一样需要面对竞争压力,积极引入了信息化技术,在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同时推动我国农业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现代化农业需要不断引入诞生的先进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化农业能够更稳定、更快速地向前发展。可见,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全新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在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作用的同时,能够让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标准更加突出,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能力,以下内容针对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1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在时代不断发展下的农业需要不断改革生产模式,因为传统的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特别是当下的农业需要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因为全球各个国家的农业生产领域已经引入了信息技术,并实现了快速的成长。如果我国农业未及时引入信息化技术,会与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产生较大的距离,进一步影响我国在国际中的发展。因此,我国农业领域中需要积极引入信息技术达到农业信息化的目的。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产前、产中、产后三个过程的生产质量与效率大幅度提升,并且能够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提供准确的农业生产信息,能够让三者及时发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快速解决问题保证生产质量与效率。在世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领域中的信息化速度需要不断提升,因为信息化技术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与快速发展的关键性元素,可以说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中后能够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促进结构良好升级。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创建出新的时代,为我国农业经济营造出良好的发展时机。进入到新世纪后的我国农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时机,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技术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等方向发展,而这些发展方向全部依托于信息化平台。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有效调整与优化的过程中、农业增长模式从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力度较大,只有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辅助才能达到有效的调整、优化、转型。在我国农业引入信息化技术后,能够让农民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并推动农业生产过程技术化、信息化,可有效改变我国传统农业模式并促进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
2农业信息化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的作用
信息化技术是农业生产系统中的辅助工具,可以改革劳动工具、促进生产者与劳动者掌握先进的技术,进而推动农村经济达到快速增长的目的。信息化技术属于软技术,应用于农业中后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逐渐地提升,具体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
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较重,劳动模式仍然以人工为主,与信息化技术所体现出来的效率相比较,具有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特点,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农村农业生产引入信息化技术后,能够让农民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可以丰富自身的农业知识,保证种田的过程达到科学化的效果,可显著降低化肥与农药的应用量,能够利用科学的手段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另外,农民在掌握信息化技术后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了解外界所需的各类信息,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生产理念与方法,并落实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后,显著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走入市场化新型道路模式后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的发展。
2.2农业生产要素的整合过程进行有效优化
我国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因为信息技术能够为农业生产各环节提供准确的所需信息,特别是可以根据规模经济与边际收益理论进行科学性的分析,能够让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项生产要素,比如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投入等元素达到紧密协作的效果。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投入成本并提升收益,可显著增加总体收入与边际收入,降低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我国传统农业要进行改革,朝向规模化经营模式、股份制、农业集团化、构建现代农业生产原则、进军国际市场等方向发展,需要掌握大量准确的数据信息作为改革的依据。另外,农业生产中引入信息化技术后,可以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达到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如果农业引入的信息化技术发挥的功能越多,能够为决策提供更多的数据信息,进而促进决策结果更加准确,进一步促进生产力有效提升。
2.3促进农业实现网上招商引资的目的
农村经济较为落后的原因是缺乏充足的资金,如果能够招商引资可以有效解决农村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实现招商引资的目标,需要经济发达地区能够了解农村的需求,引入信息技术后,能够让更多经济发达的区域了解农村招商引资的需求,并进入到农村了解实际情况。农业经营者、管理者将此区域农业所具有的优势进行阐述,能够成功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并且经济发达地区还可以派遣人才进入到农村指导农业生产,在解决招商引资问题的同时,也获取了人才,一举两得。22.4提高农业生产企业知名度农业的发展需要开拓出更多的销售市场,而要实现销售市场的扩展,要有效提高农业生产企业的知名度。在此入信息技术后,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向各个区域宣传农业生产企业,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认同企业经营理念,在提升农业生产企业知识度的同时实现更稳定、更快速的发展。
2.5可有效调整农村结构
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是以农产品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农业生产企业需要掌握农产品的市场信息,通过掌握的信息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能够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需求相符合,进而达到调整成功的目的。在农业引入信息化技术后,信息化技术可以为农户及农业企业提供各种所需的市场信息,农户与农业企业根据掌握的信息科学地选择生产对象与生产模式,在调整农业结构时避免发生走弯路的问题。
3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村信息化运用策略
从上文所述可以看出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也在推广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虽然我国现在大力推广农村信息化来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但是受地理位置和农村人口年龄普遍配偏高的影响,为推广农村信息化带来的一定的阻碍。首先很多农村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电子信息设备以及互联网网络也相对落后,对于外界信息接收速度以及信息流通都相对较慢,这样的情况在信息高速更新的时代会严重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其次由于农村环境影响,年轻群体开始向城市涌入,大部分都是年龄较大的留守人员,受年龄的影响对现代化的运用接受意识相对较低,传统的农业思想导致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减慢。那么为了能够改善这样的情况,第一需要提高现代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宣传,通过大量的宣传标语、定期学习等方式来提高当地农民对于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农村信息化的意识,帮助农民了解其对自身的重要性;其次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为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人员,定期进行讲解教导,帮助农民了解信息化相关的知识;最后要为农村信息化建设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为现代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全方面的辅助。
潍坊佳禾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已发展社员231户。合作社的主要作用是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将社员零星的耕地集中起来,将社员的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由于土地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规模化作业,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合作社投资32万元购买的28台套农业机械,其使用率较分散农户提高了一倍以上。实地考察中,重点对合作社728.8亩的一方耕地,从去年秋玉米到今年春马铃薯一个生产周期的投入和产出、分配原则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
(一)去年秋玉米的种植效益。为锁定销售市场,合作社选择了适宜深加工的蜡质糯玉米,并与法国罗盖特公司设在连云港的中国公司分部签订了订单生产协议,只要销售数量和质量达到协议规定要求,法国公司以高于普通玉米市场价格15%的价格包销。在生产中,使用了较为先进的农业机械,使较为成熟的增产技术得以实施。比如,实施3遍病虫害统防统治,节约成本30元;使用具有8种功能的免耕深松7层施肥玉米精量播种机,实现了单粒精播和种肥同播,省却了追肥、间苗等生产环节,每亩节约用工投入80元;7层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深松技术打破多年的坚硬犁底层,保水性和抗旱性强,玉米的根系下扎,根深叶茂,平均亩产1,260斤,与普通种植模式相比,每亩增产120斤,按去年市场平均价格1.10元计算,增收131元;社员按订单实际销售单价为1.265元,每亩增收207元。由此,合作社种植玉米每亩增收节支448元。
(二)今年春季马铃薯的种植效益。为确保良种质量,合作社带领社员代表一起去内蒙古海拉尔参观土豆育种基地,订购良种,实行从耕种到收获,从测土配方施肥到病虫害防治,零距离、点对点的农业技术服务,不仅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还因合作社直接联系经销商或订单企业前来收购,减少中间环节,卖出了好价钱,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一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比如,农民自己种植土豆每亩需要人工14.5个,按照每个用工60元计算,需要花费870元;而供销社统一机械化耕种只需要398元,每亩节省费用472元。种子直接到育种基地进货,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直接从厂家集中购进,种肥药膜节省300元;二是能够提高产品质量。由于使用了摘花减芽(只留独杆)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使土豆平均亩产量达到6,518斤,增产1,000斤,增收600元,而且果形整齐均匀,优质商品率由70%增加到85%,该15%产品的单价可由0.2元提高到0.8元,又可增收500元,收获后大部分在地头就被收走。由此,社员种植马铃薯每亩减支增效1,800元。
(三)合作社的运作规则和利益分配原则。从该合作社开展两季生产的效益看,每亩增收节支合计2,248元,728.8亩耕地共计增收163万元。经查阅合作社章程、有关制度和约定,主要有以下核心内容:1、参照当地土地流转价格,入社农民每亩每年保本收益按800斤小麦(当年6月20日市场价格)折算价值,在生产年度结束后结算。2、政府扶持农民的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仍归农民享受。3、在政府支持下,合作社的农作物全部加入农业保险,以降低自然灾害损失。4、加强与村两委的联合与合作,组织农民将分散耕地集中起来,并协调好外部关系。个别不愿参加的农民,由村两委协助调整土地位置,为开展规模化服务创造条件。5、按照自愿原则,农民加入合作社可不投入股本,成为一般社员,享受保本收益;也可以按约定投入股本,作为股东社员,除享受保本收益外,按持股比例承担合作社经营风险、享受合作社经营收益。6、在章程中明确了合作社收益分配原则。一是优先保障村集体收益,整合土地规模在1,000亩以下的初始阶段,村两委每年只享受3万元的保障收益;达到1,000亩以上时,村集体除享受3万元的保障收益外,按合作社收益的2%作为村集体收入;二是明确公积金、公益金的留成比例15%和10%;三是明确可分配盈余按照持股比例进行分配的原则。
二、几点启示
作为一个很快就要步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短短几天的社会实践,让我对农村经济社会有了初步认识。为弄懂一些问题,之后被迫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拜访了近20位有关领导、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并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农民合作社的规模生产为实施农业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我国在上个世纪中期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但过多的人口压在土地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使先进的农业机械无法推广,集约化经营更无从谈起,农业始终处于一个维持生存的低水平经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大量劳动力转移,使劳(动力)均经营规模扩大变为可能。靠合作社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使先进的农业机械就有了用武之地,突飞猛进的农业技术变革才得以及时转化和落地,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农民合作社投入方式的改变为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奠定了基础。由于劳动力从事非农业就业收入与从事农业收入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向工业和城市,致使农村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劳动成本的持续上升,使分散的农民面临低效生产与撂荒的两难选择。合作社的建立,使原来以增加劳动投入来提高土地产出为主,转向了以机械投入、转化科技成果、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为主,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这种农业组织和投入方式等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农民合作社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收和转化能力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玉米的深松多层施肥、单粒精播、早种晚收,马铃薯的摘花减芽、合理密植、科学轮作,小麦的宽幅精播、蜡熟早收,以及各种农作物的良种更新、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增效措施,因为合作社的成功运作得以实施,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积极性,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动力。
(四)农民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农民收入结构的改变。加入合作社后,外出打工的农民不需要再为“三夏”、“三秋”的农忙返乡而奔波。据佳禾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贵礼介绍,一对在长三角或珠三角打工的夫妻,一年两次农忙返乡的开支需要近3,000元,还会影响务工收入2,000多元。加入到合作社后,可增加他们家庭的工资性收入5,000多元,既省心又省力。只要承包地不丢失,而且有稳定收入,他们就能安心在外打工,反而对土地增加产出的几百元钱看得很淡。而投资入股合作社的农民社员,却能在合作社中获得一定的投资性收入,从而促进了农民家庭收入结构的优化。当然,该农民合作社的做法还有很多有争议的地方,比如在民主管理上,合作社一人一票的决策制度在章程中就被列为参考依据,而主要是按股权比例决策重大事项;合作社按交易量的分配原则,因实行了统一经营而没有得到体现等等,这些都与现有的专业合作社规范和制度不相符。但是,由于其真正体现了成员的意愿,并为大家所认可和遵循,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至少在发展初期不失为一个较理想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膜下滴灌 农业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69-01
膜下滴灌现作为有效的节水,以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农药的使用,对农作物有着明显的增值效用。同时对广大农民接受该技术容易许多,该技术在使用上更是事半功倍,得到了使用区的广大农民的的高度赞扬。该技术带动了大批的村庄乃至乡里的农作物产值,该技术在未来将会成为农民的一大助手,可以有效的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可谓是“现代农业技术上的一次革命。”这段话表明了膜下滴灌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效益。该技术已经成为世界上提升农业经济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好的灌溉技术。这些年来,新疆以及西北的各个省区已经开始对该技术的大力推广,显露出该技术的效益潜力。
一、膜下滴灌对农业发展阶段中的重要涵义
膜下滴灌技术是将传统灌溉技术和薄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项综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最早是在新型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由新疆天业集团首先实验并得到实现应用。
膜下滴灌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是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分流失浪费,比地面灌溉省水40%~50%;第二是有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农民的开支;第三是便于田间管理操作,节省人力物力的投资;第四是相同投入下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第五是扩大了适用范围。但是膜下滴灌技术也有其局限性,比如说管道易生锈发生堵塞,而且前期投资比较大等等。
二、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及膜下滴灌的改进历程
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而言,整体效益水平比较低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方面效益不高是铁板上钉钉的事实,不仅是因为延续了多年以来农业带动工业发展思想的长期影响,而且大部分农业生产者经济力量薄弱,投资少,达不到标准化的农业要求。此外,农药,种子等农资必需品的价格都普遍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尽管农民手中的农产品价格也相应上涨, 但是由于农业关系到中国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做出了调控,对农业整体效益产生了抑制作用。农业流通渠道逐渐转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贸市场,倾向于电子商贸渠道,减少了交易的环节,实现了农超对接。
我国膜下滴灌技术发展于新疆,1995年,新疆建设兵团农八师结合新疆干旱的特点,开始提出并形成该灌溉体系,1996年到1998年对不同条件下不同的作物进行试验并获得成功,1999年开始在新疆大面积推广,2002年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使用该滴灌技术面积最广的国家,近年来,该技术推广面积逐年增大。
三、膜下滴灌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潜力增值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大国,新特的干旱,降水少,所有的农业用水依靠灌溉,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势必走上新型灌溉道路。自1996年技术体系的建立到1998年的实现,再到后来的推广,目前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经济效益。相同投资条件下,使用该技术,在水资源的利用上提高了40%~50%,化肥的使用率提高,减少了水肥流失,节约了投资成本,使农民得到了不小的收益。
膜下滴灌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使用上方便易上手,大规模推广该技术可以产生庞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该技术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农业产值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及在宏观上可以加速形成集约化农业,有效的实现劳动力的最大利益化。该技术的使用,使土壤排盐、抑盐碱程度明显,微观生态环境深度改善,水肥同滴,减少病虫害传播,使地膜、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大大减轻,并且还可以使得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农业循环。
膜下滴灌技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水资源缺乏大国而言,尤其对于本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它关系到13亿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与杂交水稻有着同样的影响。换句话说,该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对推动国家农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甚至于它的推广会带动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因此,膜下滴灌技术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现实价值。
四、膜下滴灌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促进意义
中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稀少,灌溉方式以传统的漫灌为主。水资源严重短缺,但水的利用率粗放,仅为30%~40%。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改变农灌方式,保障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还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策略,引导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起将节水效益更好的“膜下滴灌”技术作为全国农业发展的指针和方向,在多个地区实验实施,并且逐年增加投资,扩大其推广面积,真正把该技术做强做大。为了进一步发展,要积极推广机械化节水灌溉,这不光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还对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膜下滴灌技术是将滴灌灌溉技术和覆膜栽培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高效新型灌溉技术,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集成起来的一项综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近年来已在新疆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玉米,棉花,番茄等作物,本文通过对膜下滴灌技术的基本含义,特点,发展历史,推广,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且就目前已取得的效益的阐述及分析,表明,该技术所显现出的节水,节能,节肥等优势对今后国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随着该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大面积的推广,以及科技农业的进一步加强,对我国今后农业的发展及带动工业的发展有实践指导作用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鑫,蔡焕杰,邵光成,张振华;膜下滴灌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灌溉排水;2002年02期.
[2]郭慧滨,史群;国内外节水灌溉发展简介[J];节水灌溉;1998年05期.
[3]薛志成;国内外田间节水灌溉新法[J];节水灌溉;1998年06期.
关键词:农业档案;管理;发展
农业档案在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规范化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状态均与其他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加强农业档案管理,将为农业发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农村建设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1加强农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业建设,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只有积极探索、主动协调、注重实效,才能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目前,农业档案工作内容,一般以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为主,在实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因势利导,树立农业档案重要性的作用和服务意识,搭建农村档案信息与管理平台,将列入社会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计划,确保在合理利用档案管理工作、农民规模农业、增产增效技术、企业管理向科学型和知识型转变等方面措施到位,促进农业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深入,农村各项建设的推进与发展历程,需要形成档案的资料越来越多,加强农业档案管理工作不容忽视。农业档案的管理,大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农业领域的人们从不识字、缺乏文化,到现在对相关农业知识、本地区的农业状况、基本资源、比较优势等方面的专业都有所了解,而随着这种成长的深入,农民逐渐产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进一步了解的自发需求。农业档案管理的加强,能为这种需求的农民提供全面、完整的相关信息,为后续的农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指导与资料支撑。农业档案的科学管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能更及时地将信息传递当地上级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使农业信息与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整合,使农业科技化、现代化得到发展。农业档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促使农民增收致富为主旨,进而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为此,在水文气象、土地资源、人文资源等材料方面,农业档案的建立与科学化的管理迎合了这种需求。例如:一些地区了掌握全乡的资产、资源情况,在全面调查摸底的情况下,率先建立了电子档案,大大方便了农业管理。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广大农村地区实施了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和村级经济发展工程,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进程及农业各项服务体系的建设等方面都要产生大量的涉农信息,完整地建立、妥善保管农业档案,规范整理、科学利用农业档案,对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与建设意义重大。
2农业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在进行促进农村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中,形成的大量的档案资料是农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如何做好农业档案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档案服务工作,搭建档案利用的平台,将档案管理工作融入农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应把农业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专门的、专业的工作来对待,使档案业务的覆盖范围得以延伸和进一步深入。增强农业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建立和完善档案人员职能和责任的机制,规范档案室建设,完善各项档案制度,强化对档案管理制度的约束,把农业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农村、农业建设的整体规划进程中来,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村级档案管理队伍,促进农业档案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通过学习培训,加强档案工作的宣传,提高农业档案管理水平,树立档案服务理念,为农业发展与建设提供业务保障与支撑。让农民群众意识到档案管理与形成的重要性,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巩固和扩大村级建档成果,加强和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档案资料,并进行深入的收集和整理,确保归档的文档和资料信息的齐全和准确,以确保其符合档案管理的客观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平时需多关注文件材料的形成情况,接收最新的农业档案时,应仔细检查每个案卷的内容,例如:各项工作、会议、问题的处理等文件材料是否完整和齐全,重要文件材料要及时补缺,不影响档案利用。例如:对农村工作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用等尽可能地提供完整翔实的档案资料。整理工作的规范化。保持文件资料之间的链接,在整体优势和价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一定的归纳类别和科目,确保档案安全,档案目录形成索引,实行档案借阅登记制度。例如:查阅要履行手续,归还后要仔细检查档案的完好状况,若有人员调动,履行交接档案手续。落实防盗、防火、防潮、防尘、防光、防虫、防鼠等安全保护措施。
3总结
提要:本文对合作金融在新疆农村地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制约因素和症结所在,进而提出合作金融在新疆农村地区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可行性建议,探讨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合作金融在新疆地区发展现状
(一)新疆地区合作金融机构现状。目前,在新疆地区,主要存在的合作金融机构为农信社和农村合作银行。为推动农信社改革与发展,2006年7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成为由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新疆农村信用社主要经营人民币存款、贷款以及各种资金结算、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为全疆各族人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各类金融服务。2008年末,新疆农村信用社在全疆14个地州(市)设有合作银行、县(市)联社83家。2010年又新增了214个农村金融服务乡镇,服务网点达1,003个,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截至2010年6月末,各项贷款余额621.74亿元,较年初增加182.63亿元,增幅41.59%,同比增加194.02亿元。农业贷款余额378.06亿元,较年初增加163.24亿元,增幅75.8%,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21.44亿元,2010年1~6月份新增贷款的94%投向了农业。新疆农村信用社通过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力度,调整信贷结构,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在创新信贷支农服务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二)合作金融支持新疆地区农业发展实证分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2000~2009年农业生产总值由487.2亿元增至1,297.62亿元,增长了2.6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618.1元提升到4,005元,增长了2.47倍。在新疆新农村建设中,金融业发挥着重要的资金支持和产业导向功能,合作金融组织形式——农信社更是重中之重。2009年末,全疆全年各项农业贷款309.8亿元,其中农信社农业贷款204.4亿元,占总量的64.6%,从全疆农业生产总值与信用社贷款量的变化趋势来看,新疆农业总产值随着新疆农信社信贷投入的增加而增长,二者的变动趋势相同,说明农信社信贷资金的投放量与农业总产值存在密切的正相关。
下面从实证角度来分析新疆农信社信贷资金投入对农业总产值的拉动作用。
1、建立回归模型。新疆农业总产值与农信社贷款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因此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如下:
LnY=C(1)+C(2)×LnX
其中:Y为农业总产值;X为农信社农业贷款;C(1)、C(2)为参数。由有关统计资料得知,2000~2008年新疆农业总产值即农信社农业贷款资料,如表1所示。(表1)
将上述相关数据取对数,并输入计量经济软件Eviews中,其结果如下:
LnY=4.183481599+0.5980002146×LnX
R2=0.905892调整后R2=0.892448
2、回归结果分析。从回归结果可知,农信社农业贷款的系数为0.598,说明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较大,说明农信社贷款对农业总产值的拉动作用较强。可决系数R2为0.905892,说明农业生产总值(Y)可由农信社贷款量(X)解释的可信度为90.59%,回归方程拟合较好;t检验值为8.208688,大于5%显著水平时的t分布临界值2.093,说明方程中的估计量在5%显著水平上可以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总体是可靠的。
从回归方程可看出,农信社贷款对农业总产出的弹性系数为0.598,这说明农信社贷款每增加1个百分点,拉动农业总产值增长约0.598个百分点。
二、当前新疆地区合作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法人治理边缘化。虽然2006年以来新疆农信社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但这种改革往往都是政府行政力量的结果。这就造成各级农信社产权关系不明晰,定位不明,社员权利与义务不对称,并未形成独立的产权,也没有与农信社建立起稳定的利益制约机制,所谓民主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股金额度低,股权结构单一分散不固定,不利于筹集管理股金,绝大部分资本仍然处于所有者虚置的状况。产权内容不明确与产权结构不合理使得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金融风险化解、经营管理改善以及相应扶持政策等,缺乏坚实的制度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用社发展。
(二)农信社为社员服务的范围非常有限,信贷创新缺乏。由于经营的自负盈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倾向,使得农信社资金向收益相对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流动。农信社所受到的贷款利率和抵押品管制不利于它向规模小且分散的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贷款方式、种类已明显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虽然农信社在努力推广小额农贷业务,但仍难满足农户需求,对农民的借贷资金供给量仅占农户需求量的10%左右。除此之外,农信社几乎未能给农村经济提供新的信贷支持方式。
(三)农信社资产质量低下,难以履行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宗旨。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农信社不良资产率远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为15.9%,多数在50%以上,甚至高达80%以上。新疆地区同样存在这一严重问题。由于体制性、管理性及政策性因素,新疆农信用社普遍效益较差,历年累计亏损大,同时股本金少,增资扩股困难,抗风险能力较弱。近几年来受资产质量低下的困扰,为了减少贷款风险,优化信贷资产增量结构,要么“惜贷”、要么提高对贷款对象的质量要求,片面强调贷款抵押和担保;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农信社高负债运营,超负荷经营,资产负债比已经远远超过人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信贷资产扩张被严格限制,造成抵押能力本来就有限的农村经济主体难以利用信贷资源来发展生产经营。在金融信贷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作为农村存款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又不断从农村吸收储蓄存款,必然造成农村金融资源来源与运用上的差距拉大,即存贷失调日益严重,存贷比率达到60%左右。此外,相关部门对信用社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不够、行政干预过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信用社的经营和决策,致使决策效率低下,经营风险增加。
三、合作金融支持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对策
(一)大力推进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首先,应坚持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对农信社进行规范,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性”资金融通机构,发挥其特有的贴近“三农”、灵活应变的制度优势,以满足农村弱势群体的融资需求,增强支农服务的金融功能;其次,明确产权结构。在兼顾新疆区情,考虑各地州具体情况的同时,引进民间资本和外资,以实现股权结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所有权归广大入股者;再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维护社员利益,消除“内部人控制”问题。此外,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原则,允许符合条件的农信社建立与其经营管理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组织形式,吸收企业和居民入股,进行重组改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问题。
(二)积极完善农信社管理体制。应进一步完善中央部门监管、省级政府管理、农信社自主经营“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明晰省级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改进管理方式,督促自治区联社依法尽职履行行业管理职责,做到管理到位不越位。在政策上给予农信社更大的支持,人行可采取一次性补助到位的办法,清收不良贷款,改善信贷资产状况,逐步化解农信社潜在的风险。银监会应加强对农信社的监管力度,引导促进其更新理念、规范行为,加大对高风险社的撤并和重组步伐。严格限制地方政府对农信社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避免由此带来的资金损失和道德风险。
(三)树立“立足农村、服务城乡”观念及经营方向。在资金投向上坚持“四为主”,即以优质、特色、生态农业为主,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为主,以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以市场前景好的民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避免风险投资。农信社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应将农户的生产经营作为重点,逐步增加农业经营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份额,同时扶持县级以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适时进入粮食流通领域,重点支持粮食生产体系的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大庆,刘浪夷.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的实证研究[J].农村金融,2006.7.
[2]陈德峰.当前新疆北疆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个突出问题[J].实事求是,2008.1.
我国自从实行以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被极大地焕发出来,农业生产的热情也空前高涨。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简单低效的土地种植方式,他们希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或者从土地中获得更大的受益,以实现他们发家致富的梦想。如何才能实现这种心愿呢?办法只有一个,只有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浪费的问题,更可以真正把很大一部分农民从土地生产中解放出来,以便从事更多新的职业,获得更大的收益。农机的现代化生产,可以帮助广大农民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无论多么先进的机械设备,也离不开科学的生产技术工艺和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支撑,只有很好的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强大能量,才会创造出更大的现实生产力来。所以只有实现农艺与农机的有效结合,走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才会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二、农艺与农机相结合有着现实的可操作性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的实现,有效的载体就是农机技术设备的现代化。脱离农机具的现代化去实现农业技术的现代化也是一种空谈,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有效实现,也必然离不开先进农机具的使用,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这就决定了它们之间只有有效的结合,高效的使用,才会更好地帮助广大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梦想。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有效结合已经成为可能,现代的农机具的使用,越来越考虑农业新技术新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它们的使用,已经成为新农机具操作的现实需要。与此同时,先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使用,也更多的想到是否有利于农机具的田间作业,是否利于农机具的操作也是它们考虑的重要前提。两种技术设备的有机结合,通盘考虑,就使得农艺与农机能够更好地结合使用,使得这种现实可操作性成为更大的可能。
三、农艺与农机相结合有着时展的全局性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发展;作用
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上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领域。相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言,以机械化代替人力劳动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率。在现代化农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推广农业机械,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使用力度是促进农业蓬勃发展的必经之路。
1农机推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1推动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各地的农业能根据当地的地域特征,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突出农产品的优势,打破农业生产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农产品进行全面的加工处理,进而提升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商业价值。同时,有利于拓展农作物生产经营的渠道,有效推动农业向着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力,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能有效减轻农民的劳动压力,提高农作物生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而有效缩小了城乡的贫富差距,使广大农民享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优秀成果。此外,农机的推广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实现农业工业化生产,为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1-2]。
1.2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模式,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难以有效提升。近年来,随着农机推广力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相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而言,农业机械的使用,能提升人力生产的劳动效率,进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生产的效率[3]。
1.3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农机的推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能有效提高当地农业的发展水平。首先,随着我国全面致富战略目标的提出,国家不断加大农机推广的力度,在农业生产结构相对科学合理的地区,农机的普及和推广速度相对较快,农民对农机的接受与认可程度较高,进而有效减轻了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压力,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副业的生产经营上,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水平。其次,农机推广范围的不断扩大有效推动了各地农村商品流通率,使得农作物的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活跃,有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对新事物的接受与认可程度较低,导致当地农作物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一定限制。随着农机的推广能打开当地的农产品销售通道,提升了农产品的商业价值,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认可程度,有效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各地农村在农机推广的带领下,逐步实现了我国小康的战略发展目标,带动了我国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
1.4改善生态环境
长时间以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会使用大量化肥以及各种化学药物,农业生产方式存在不当现象,导致部分化学药物被遗留在土壤中,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不断恶化,使得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农机的推广与普及,能有效提高化肥和化学药品使用的效率,进而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上,降低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通过化学药品使用量的减少,能从源头上起到控制生态环境污染的作用。
2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在当前的农机推广工作中,需要各部门人员协调配合,依据当地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确保农机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农机推广部门人员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业务开展能力,并与其他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机推广政策,提高农民对新型农机技术与相关配套技术设施的接受与认可程度。为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需要派遣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深入各地区农村,并通过出版农机技术使用教材,帮助各地区农民提高对农机使用的了解与掌握程度。政府需要不断征集社会力量,建设用于农机推广的专项基金,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和支持,强化新型农机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力度,有效推动农机的全面推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