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医学基础笔记8篇

时间:2023-07-18 09:35: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医学基础笔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学基础笔记

篇1

2016年所有参加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考生。

二、考试时间、顺序

考试时间:2016年4月中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缓试时间:2016年5月6日下午2时。

考试顺序由各学校抽签决定。

三、考点设置

考点设在中等专业学校。

四、考试内容、分值

初中毕业升学体育成绩共40分,其中平时体育成绩15分;统一考试成绩25分,根据一个必考项目和两个选考项目考试情况评定。

必考项目(10分):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

选考项目——体能类(8分):掷实心球(2kg)、立定跳远、一分钟跳绳。

选考项目——技能类(7分):篮球运球、排球垫球、足球运球。

五、评分标准

1.有关说明:平时体育成绩,由初中三个学年体育课成绩和每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构成(每学年各占5分)。残疾学生平时成绩计满分15分。

2.统一考试评分标准见附件。

3.计分方法:平时体育成绩与统一考试成绩之和为中考体育总分,直接计入中考升学总分。

六、报名与考试

1.所有参加中考的学生都必须填写《区2016年中考体育考试报名表》(见附件四),填写要求见表中说明。在慎重选择“报考”或“申请病免”或“申请残免”后,考生本人和家长均须签字确认,并存学校备查。

2.区教育局依据核准的报名人数,以学校为单位按先男生后女生顺序编排考试证号,并按每20人一组打印《区中考体育考试学生分组安排表》,供各学校为考生填写考试证、考前编组送考使用。

3.考试前各学校必须提前30分钟将考生安全送达考点,并按每20人一组在场外排好队伍,听候检录。检录员将考生交领试员带进考区参加考试,各项考试完毕,在监考人员当场公布成绩且考生确认无疑后,考生仍由领试员带离考场。考生禁止携带手机等通讯工具进入考区,一经发现,按舞弊处理。

4.各学校在每组20名考生中指定一人任组长,另一人任副组长,负责管理本组考生,考试结束后组长必须对考试结果确认签字,并随组离场。

5.所有考生的各项考试必须在同一个半天内完成。

6.考试方法:体能类选考项目中,掷实心球、立定跳远两项,每个考生可各有3次机会,取最好的一次成绩;一分钟跳绳每个考生只考一次。技能类选考项目,每个考生可各有2次机会,取最好的一次成绩。区局提供考试用球为符合国家标准的篮球、排球和足球;各学校可为学生统一提供符合标准的篮球、排球和足球,禁止使用橡胶篮球、软式排球参加考试。

七、对伤、病、残及其他特殊情况考生的处理办法

对伤、病、残及其它特殊情况的考生照顾处理办法按市文件规定执行。(见附件一)

经学校审核通过的免试考生情况须在校园内公示一周。3月25日前学校负责将体育考试免试、缓试学生申请表报送区教育局招生办308。

考生在某项考试过程中发生意外,不能参加该项目或其它项目考试的,本人可提出书面申请并由监考人员和现场医生证明,经中考体育考试领导小组批准后可在现场申请免试或缓试该项目和其它未考项目,免试项目的成绩按该项目满分的60%计入总分。

八、相关要求

1.高度重视体育考试,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初中毕业暨升学体育考试,是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要成立中考体育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处理和协调今年中考体育考试的各项工作,认真组织有关教师、考生学习《市2013年初中毕业暨升学体育考试实施方案》,并向考生家长进行宣传,使其全面掌握体育考试项目要求及流程。

要帮助考生尽快完成考试项目选择(报名表上家长要签字),使其熟悉评分标准和考试程序,科学安排好日常训练,避免发生意外伤害。要做好考生的考风考纪教育,杜绝作弊现象发生。如有作弊现象发生,按中考文化考试作弊处理办法执行。

要完善考前体检制度,对患有重大疾病的,不宜参加体育考试的考生,学校要做好动员工作,对执意要参加考试的考生,须经考生家长签字确认后方可参加考试,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要重视安全工作,考生的交通、饮食安全,学校必须安排专人负责,各校校长作为体育考试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务必切实履行好职责。

要精密掌控好考试时间,准时参测(以提前30分钟到达测试点为宜)。

篇2

【关键词】继续教育;高职毕业生;培养体系

一、毕业后中医教育阶段

医学高职教育旨在为我国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医疗卫生人才。[3]毕业后教育是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向具有独立开展临床诊疗工作能力的中医师转变的教育过程,通过接受毕业后教育,医学生能真正地走出校门、融入社会,[4]成为符合岗位胜任力要求的临床中医师。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后教育方式,国家有关部门对培训目标、原则、对象、方式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5—6]但对终身学习理念的构建重视程度不高,不利于学员的未来发展。面对当前的社会需求,在中医高职毕业生毕业后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将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相统一,在符合中医药传承规律的前提下,应把终身学习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1教学思想

将“终身学习”思想植入学校办学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无一人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的培训氛围。将专业认知和职业精神融入到培训全过程中,解决对专业存在的茫然与困惑,建立对中医学的文化自信,全面理解终身学习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理念。

2教学过程

中医学高职毕业生毕业后教育要重视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三基能力”的训练、经典内容的巩固、全科理念的构建,不宜开展专科培训。[7]在理论培训中,引导学员在以往知识基础上汲取新的信息,以自身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加以吸收消化,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原有知识经验同新知识相衔接。在实训、见习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营造教学情境,注重培养学员独立发现、解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员创造创新、发散思维。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培养学员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例如,开放实验室、实训室,引导学员自主学习;开展竞赛活动,培养学员学习兴趣;举办学术活动,拓宽学员知识面。此外,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发在线精品课程,发挥网络教学交互性、便利性等特点,满足学员自主学习的需要,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3教学管理

树立为学员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构建“服务型”培训管理体系。培训单位充分发挥自主权,加强在招收学员、培训、评价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搭建打通培训单位之间、培训单位与高校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学习与工作之间、现场与远程之间等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立交桥,为拥有不同学习愿望、具有不同学习条件的学员提供机会服务和质量保证,真正做到适应多样学习、提供多样培训。

4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应试式为充电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根据各中医学专业特点,运用“互联网+”开展生成性教学,将诊断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巧妙地运用于培训教学之中,促进学员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员钻研、讨论、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提升深入理解问题的水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拓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5考试考核

依据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目标,考核的重点包括学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三个方面,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对学员自主学习的态度、表现、策略以及效果等方面做出评价。内容上,根据培训进度进行过程性划分,既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践训练过程中与教师及患者间的互动与日常表现,也有学术活动的参与情况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形式上,采取科室技能考核、自主学习考核、目标定向考核和结业考核四个部分,建立教师评价、学员互评、学员自评、试卷评价的评价体系,多方面促进学员“自主学习”习惯化。

二、继续中医教育阶段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更新中医药继续教育观念、优化中医继续教育方式方法、优化满足中医药人才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成为建设中医药人才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知识传承规律,必须坚持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

1教育形式

根据中医学高职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实际需求,在中医继续教育模式创新过程中摆脱原有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束缚,引入以学员为中心和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理念,实现中医药继续教育更好服务社会的目标。紧紧围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和中医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才规律,发扬中医药教育特色,以开拓的精神、创新的意识,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中医学高职毕业生的继续教育专业性较强,其首要任务是提升此类学员岗位胜任力对中医药专业知识的需求,因此,在教育形式的设定过程中要针对其知识结构和岗位能力的需求,坚持以学员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结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趋势,更新观念,科学定位,适时优化、调整教育形式,校正教育方向,将以往学历教育模式为主的培训方式转变为以知识拓展、能力提升、素质提高为目的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形式,以满足学员多方位的学习需求。[8]

2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专业特色得以体现的关键。通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内容,进行课程优化,着重培养学员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运用中医理论诊治常见、多发疾病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实现学员的岗位胜任力与城乡基层对中医药人才服务需求相匹配的目的。课程设置要突出中医特色,重视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科学合理地减少知识点的重复和知识板块的叠加,充分运用中医学理论体系,根据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知识基础,适当增加必要的现代研究成果。针对中医高职专业毕业生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为切入点,在高层次教育中以推进研究性、自主性学习为目的,在相对较低层次的学员中以强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为主,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中医药教学规律原则,强化基础、突出经典,注重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以满足需求为原则,课程设置重点考虑适应中医临床实际工作岗位需要。

3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中医学高职毕业生继续教育内容,采取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方法,满足其自主学习的需求,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在线上利用多种数字技术、网络平台与网络资源,将不同流派的中医名家的理论教学过程、临床带教经历数字化,以便更加完整、客观地保留其学术思想的精髓,使中医名家理论能够得以传承与发扬。同时,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通过“课程联盟”形式共享中医名家的教学资源,使不同区域的学习者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学习者可以借助中医临床诊疗视频等数字资源,采取自主学习方式,加深理解中医理论。[9]在线下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相应调整,如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PBL教学、床边(随机)式教学、师带徒式教学等等。建立开放式课堂,注重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教”与“学”的统一。

4文化传承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纵观中医学教育发展历程,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一直受到同等重视。目前,人文素质教育相对缺失成为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应深入发掘中医药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通过改革教育形式、更新教育内容、改进和优化教学等方法手段,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与医学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使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中医高职毕业生继续教育的全过程,提高培训的实效性。[10]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劝学”等有关内容的学习,以人文精神教育的方式使学员的“终身学习”理念能够进一步牢固。

三、将师承教育贯穿于继续教育各阶段

师承教育是我国传统的医学教学方式,其特点是实行个体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建立。中医药人才具有医德与医术、理论与实践、继承与批判、经典研读与临床实践“四个统一”的特征。[11]以中医思维培养为目标,根据“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悟妙道”的中医学教学理念,采取“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手段,将师承教育贯穿于中医高职高专人才终身教育的各个阶段,对于中医高职高专人才终身学习理念的建立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师承教育与中医高职毕业生培养结合的关键点是实行导师制。导师制是借助师承教育方式,体现以学员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导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重点由重知识传授向促进学员发展转变。这种方式一方面可发挥培训单位统一组织教学工作的优势,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把集中体现中医药学精髓的知识内容高效地传授给学员,并利用现代教育优势,加强“三基”的学习和训练,为立岗立业打下良好基础,为学员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汲取师承教育的精髓,通过导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员的内在学习动力,稳定其专业思想,并尽早确定其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努力方向。这种方式将中医高职毕业生培养特点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了既有共性要求又最大限度地鼓励了个性发展,保障了人才的特质和质量。通过实行导师制,汲取了传统中医药教育的精髓,结合了院校教育的优点,打破了中医教育培养同一规格同一尺度人才的现状,实现了教学目标全面性、教学过程生成性和学员角色主动性,符合中医人才培养的规律。学员除学到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外,更能够感悟到导师的高尚医德、临床思想和治学精神,使学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度与中医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程度提升,[12]对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高尚的医德修养及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3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多而杂”的弊病很普遍.有一节“函数及其图像”的复习课,教师先提问: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回答后,又接着提问:什么是坐标?什么是函数?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节课内容复习了十几个概念,几条性质,几个判定方法,还讲了几道习题.这样的复习课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平时要讲十几节课,学生尚且对函数的性质的应用感到为难.如今将这么多的内容压缩在一节课内,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课后通过试卷抽测发现,同样的例题,作为考试内容,学生的平均成绩勉强及格.通过本节内容的复习讲解,教师只是对教材理出了个系统.但这并非由学生通过思考以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整理出来的,它不一定为学生所接受.尽管教师讲得很卖力,学生却收获甚微.实际操作时,我们不妨将函数一章的内容分成几个模块,一节课只复习其中的一个模块,解决其中的一个模块,做到堂堂有内容,堂堂有重点,堂堂有落实,堂堂有收获.面面俱到,不突出重点,也是个突出的问题.比如,讲“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几种形式”,大都是依序讲解:“一般式”、“顶点式”、“坐标式”,将三种形式孤立开来讲,看不出它们的相互联系.实际上,它们都以“一般式”为基础,都可以由“一般式”推导出来.教学时应集中学好“一般式”,其他几种情况都可由“一般式”来解,只是简繁而已.教师可通过实例,让学生分别用三种不同的形式去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加以比较,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概念规律都是包括在一定的知识体系中的.学生只有真正弄懂所学概念、规律以及概念、规律之间的关系时,理解才会深刻,记忆才会牢固,运用才会灵活.另外,概念规律也有主次之分,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注重效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注意一定的数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二、调整教学要求

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如,在讲解“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系数比较简单的还不熟悉,复杂的就出现了;数字系数的还不熟悉,字母系数的又出现了;解题步骤还不熟悉,就让学生解一些复杂的题目.这样的学法怎么能使知识得到巩固?学习好像是爬坡.要想达到教学要求,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加大坡度,缩短教学过程;二是减少坡度,延长学习过程.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倒不如把起点放得低一些,坡度小一些,慢慢地上去,这样虽然时间多花一些,但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巩固,基本功更扎实.练习题的选择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新颖性.训练题不能只是旧题目的简单重复,题型要经常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新鲜感

(2)指导性.所选练习题,要能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即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

(3)趣味性.有趣味的问题能吸引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验创新、探究的乐趣,将所学知识形成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篇4

比较行为学是比较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人类行为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并通过研究动物模型的行为内涵,建立可以评价的行为研究方法与人类行为内涵的比较,进而为人类行为研究提供基础。比较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行为的遗传学倾向、行为的生理基础、动物行为特点和研究方法、自发和社会行为研究方法、认知行为研究方法、摄食行为研究方法、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及研究方法、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及行为研究方法等。本课程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对生物体行为的了解,也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2教学概况

吉林医药学院面向本科各专业开设了比较行为学选修课,内容涉及行为的遗传学基础、啮齿动物的行为生理学、动物行为特征及研究方法、啮齿动物的自发与社会行为研究、认知行为研究方法、摄食行为模型与研究方法、运动行为研究方法、跑台与动物模型运动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及行为分析、精神疾病动物模型及相关行为学研究、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和行为研究方法等。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性质不同,且学生多凭兴趣选取,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更加灵活多样,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结合视频的教学形式,且二者占用学时相同,因而更为生动地展现了相关行为学案例,同时教学中结合了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课前提问等方式,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氛围,开阔视野,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考核采用作业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完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根据知识点查阅资料,围绕知识点书写相关课题的近几年研究成果,完成作业,回收率达到100%。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课程结束后,对课程学习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以及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课程教学。

3问卷调查

在课程结束时,对选修本课程的各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范围包括2013级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护理学、预防医学、药学等本科各专业共124名学生,几乎涵盖了所有医学相关专业;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选修该课程的原因、课程中印象深刻的内容、期望学习的内容等,期望通过调查能够了解学生选修这门课程的真正原因、在修习这门课程中的收获以及对这门课程更高的期望等,从而探讨这门课程在医学相关专业开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放124份问卷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117份,有效回收率为94%,调查主要项目内容及结果如下。

1)关于选择比较行为学课程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66%的学生是因为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因好奇而选修的学生占19%,只有5%的学生仅为修学分而选择该门课程,其他原因占10%。结果表明,多数学生(85%)在选择这门课程的时候是以兴趣爱好为主,说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或者好奇的程度非常高,也间接反映出在医学相关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2)关于对印象深刻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动物行为特征和人类相关疾病等方面的内容印象较为深刻,分别占到64%和36%,其他(表观遗传学等)占4%。提示多数学生对行为学方面的知识以及人类相关疾病方面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较好,这些都是学生平时感兴趣但没有机会深入学习的内容,因而在课程结束后对相关内容印象非常深刻。

3)关于对期望学习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期望更多地了解人与人以及人与动物方面行为比较的内容(分别占21%、15%),说明学生在选修这门课程后,期望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这也反映出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意义。从问卷调查结果中发现,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对比较行为学课程感兴趣程度非常高,一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不了解,因为好奇选择这门课程,更多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是充满兴趣的,期望了解相关知识。而经过课程学习后,多数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较好,尤其是关于动物行为和人类相关疾病方面的内容印象更为深刻,这些内容一方面是与生活和专业密切相关的,如自闭症、帕金森等人类相关疾病,另一方面学生对动物行为感兴趣程度很高,因此,学过之后印象极为深刻。而且多数学生对比较行为学课程内容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和期望,也表明学生在学习过后,不仅了解和掌握了这门课程相关内容,而且期望学习更多,体现出很强的求知欲,而这种兴趣和求知欲正是学生在医学课程学习中最为缺乏的,也是医学教学改革中期望激发的。随着基础医学发展进步,各学科的知识不断扩张,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不断衍生大量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比较行为学作为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与行为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机能学、临床医学等有很深的关联性,能将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很多学科联系在一起,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学习欲望,这正是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作用。

4意义

比较行为学与医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关系密切,通过比较行为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医学课程。如行为与遗传学密切关联,比较行为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基因如何影响和控制行为;行为学与解剖学及生理学相关,每一个物种都会不断接受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为了生存和繁衍,必须具有可接受各种信息的感受器,还需靠效应器和内分泌系统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通过比较行为学的学习,可以加深对解剖结构及相应生理学知识的理解;行为学与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及医学机能学有关联性,比较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各种动物模型,包括学习记忆相关的疾病动物模型如瞬膜条件反射模型、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脑缺血模型、老年痴呆模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制备等,这些都需要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及医学机能学知识为支撑。在模型制备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机能学实验,如研究学习记忆行为学的迷宫(Morris水迷宫、T型迷宫、放射状或辐射状迷宫、Barnes迷宫、高架十字迷宫)、场景性和提示性恐惧条件反射、被动和主动回避实验、物体识别实验、条件性厌食症、瞬膜条件反射、嗅觉任务实验及种群识别等实验。为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很多高校陆续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教改模式,比较行为学作为各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有利于基础与临床学科内容之间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基础医学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与提高能力。

5结语

篇5

1.精准分析学情

为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的真实状况,各备课组根据本年级的实际情况开展单元性的、基础性的诊断检测。以“章为单元”设计单元检测试卷,试题要体现基础性、全面性,试卷难度适中。检测的目的是精准分析学情,找准教学起点,即找准线下教学的“零起点”。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梳理居家在线学习阶段的基础知识,通过多种方式(如思维导图等)对已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调整教学策略

各备课组根据单元诊断检测结果,科学分析统计数据,梳理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查缺补漏;分析这些内容没有掌握好的原因,重点解决,补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根据诊断结果,调整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好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回归教材,要稳扎稳打,确保基本概念、公式等牢固掌握,不要增加难度。弥补学生线上学习的不足,做到有的放矢。

3.加强集体备课

依据单元检测的结果,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各教研组、各年级备课组要加强集体备课,群策群力,使得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大化,确保教学质量不下滑。

4.关注个性学习

受疫情影响,较长时间的居家学习,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复课后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针对学生的疑问精讲、精练。配置的练习不宜过难,要分层练习、个别辅导、精准帮扶,逐渐缩小生生之间的差距。

5.合理利用资源

居家学习期间,国家、省、市、区、校等都加强了资源的建设,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线下教学的同时,合理选择、利用已有的线上资源(如大连数字教育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可以继续利用教学平台开展精准辅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篇6

在过去很长时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在集中注意力的听讲,是不是目不转睛地在“盯着”教师,而且很多教师以此来评价学生是否在认真听听课。其实,学生即使再认真听讲,他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教学实践表明,初中学生注意力连续集中的时间一般都不会超过20分钟。另外,45分钟的课堂,学生只能记住75%,48小时后再测试则只能记住10%,所以,课堂笔记在帮助学生记忆课堂知识方面的意义是巨大的。课堂笔记,从表象功能来看,可以记录课堂学过的知识,课堂曾经出现过的一些思路,有助于学生对过去的知识进行整理。从内在来看,记笔记是一个技术生成的过程,它可以指引个人注意和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而建立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前人经过调查发现,笔记的连贯性以及笔记状况记课堂笔记与成绩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通过观察学生的笔记,可以非常有效地反映学生上课思路的连续性与学习态度,学习思路以及学生课堂上听课时的闪光点。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思维连贯性要求很高,而且章节之间的知识具有紧密的延续性,因此,笔记在初中数学中的意义是巨大的。本文针对初中数学课堂笔记的意义及改进策略开展分析,旨在进一步发掘课堂笔记的意义,促进学生更好的整理课堂笔记,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2.初中数学课堂笔记的改进策略分析

2.1采用科学的措施引导学生记笔记

教师培养学生记笔记,首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笔记的意义,并且有兴趣学着去记笔记。尤其是对初一新生,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定要多次强调记笔记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适应初中课堂,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记笔记比较有效的方法可就是板书,因为我们一个一个的去教学生怎么记笔记,这个不太现实,而板书则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看见,并加以模仿。但以前我们教师在讲数学的时候,板书随意写,想到哪写到哪,龙飞凤舞,似“天书”一般,尤其是数学有很多符号、数字,学生们更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所书为何物,看都看不懂,别说做笔记了。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标题明确、字迹清晰、布局合理、速度适中,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并让学生记笔记“有章可循”。一般来讲,数学课堂的板书设计类型可以包括:规范式、提纲式、对比式、构图式、表格式等等,通过多样化的板书设计,不断的调动学生记笔记的兴趣,慢慢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2.2传授合理的方法促进学生记笔记

初中的学生,很多仍不习惯记笔记,或者说是不会记笔记,也不了解笔记到底有什么用处。尤其是初一的新生,在小学阶段根本就对笔记没有什么认识,不少初一新生都认为数学学习就是会记题,只有会做题才能考高分,记笔记有什么用,又不能得高分。抱有这种心态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很多学生都不会记笔记。教学实践中也的确发现,很多学生在数学课上记笔记,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即“写”的时候,“听”跟不上;“听”的时候“写”跟不上;又听又写的时候来不及“看”,导致很多学生记笔记要么是应付了事,要么就是成了“复写机”,把老师讲的都记下来了,但一句也没理解。记笔记,是一个考验“心、手、眼、脑”复合能力的工作,所以记笔记离不开合理的方法。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让学生记提纲、记问题、记疑点、记方法、记总结这“五记”来记录数学课堂的笔记,重点在于笔记的整理要结合课堂进展,学会协调听课与记笔记的精力。另外,记笔记的地方也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正规的笔记本记笔记、“空白”处记笔记等方法。另外,教师还需要给学生补充一些记笔记的技巧,这对于记笔记时间不长的学生来说很重要,可以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更快地对笔记产生兴趣。比如,笔记不要记得太紧太密,每页右边留下约13的空白处,以便日后补充、修改;可以“创造”一些自己的语言符号、代号,自己能看懂就行了,这样可以节省课堂记笔记的时间。还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的笔记笔记,不过自己预先要规定不同颜色的意义,比如一般的用蓝色笔写,重要的内容,如概念、公式、定理用红色笔写,把自己的一些思想、观点以及课堂上的闪光思维用绿色笔记下来,这样便于以后复习只需看一下提纲然后进行联想。

2.3通过适当的手段评价学生的笔记

科学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记笔记是一种积极的促进,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主体性非常强,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样的心理,把学生笔记的记录情况纳入学生平时成绩管理中,不记笔记或笔记数量不足课时一半的同学不加分;笔记超过一半但不完全的加3分;笔记连续完整的加5分;笔记连续完整而且能够有效地反应课堂重要知识,且有自己思路的记忆和后续补充完善的8分。然后教师可以把这些成绩在成比例的折算后加到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中,一方面完善了原有的考核模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改中“注重教学过程”的理念,对于促进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有很重要的意义。最终,通过这种课堂笔记的评价方式,学生们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很多都会积极地做笔记,整理笔记。教师为了考核学生笔记的利用效率,可以定期的检查,并配合优秀笔记展示,让学生们相互学习。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最终把记笔记流于了形式,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课堂光顾着记笔记,忘了听课那就得不偿失了。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笔记更有效的巩固课堂知识,而不是单纯为了记笔记,这点需要教师们注意。

3.结语

总之,数学课堂笔记需要形成良好的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离不开教师科学合理的技法传授。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笔记记录习惯的方式也有很多,但其核心都离不开教师要更多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研究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结合不同章节的数学内容,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笔记记录方法,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蒋雪微.生物学课堂笔记与学习成绩关系的调查[J].生物学教学,2002,27(2).

[2]殷雷.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以学习考勤记录与课堂提问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初步探讨[J].心理科学,2008,31(6).

[3]王广恩.如何指导初一新生记数学笔记[J].学周刊(教育科学),2011(11).

[4]夏飞.谈谈数学教学中板书设计的几种类型[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0(6).

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

一、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

随着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被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就业面广,就业门槛低,甚至就业不受文凭限制,而且从事艺术设计的人也给自身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而受益;所以艺术设计专业不但在在纯艺术院校生根发芽而且在职业院校也遍地开花,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早已大规模的招收学生。由于职业院校招生本身比本科院校的招生门槛低,不具备本科院校那样高姿态的挑选到优秀的艺术类考生,职业院校由于受种种限制或者无奈招来的大部分学生是美术基础薄弱甚至只是通过简单的美术集训,更甚者是大部分没有美术基础的考生。所以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不具备雄厚的艺术基础――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艺术基础是匮乏的――这是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职业院校大门之前的现状。

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大门后,由于职业院校的学习时间本身比本科院校学习时间短,只有两年或者三年的r间,所以一般情况下职业院校基于招生因素、基于师资情况、基于学生在校时间、基于教学成果等等综合考虑情况下排课都尽量多排所谓的“专业”课程,缩减了艺术基础课程的上课时间甚至直接删除艺术基础课程的时间。而对于学生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更多的都是专业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所以长此以往学生就同样忽略了艺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甚至也直接忽略了艺术基础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二、艺术基础课对于职业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学

艺术基础课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基础,是任何艺术设计形式的基础。艺术基础课的内容可以概括的分为:造型、色彩、构图、结构、透视、构成、鉴赏等几大部分,任何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基础课程学习的内容都包含其中。只是不同的艺术设计专业所学的艺术基础的着重点不同或者比例分配不同而已。比如,平面设计专业(现在很多学院把平面设计专业称之为视觉传达或者视觉传播专业)应该着重强调色彩、构图和构成,其他艺术基础课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量力而行;比如动漫设计专业着重造型、结构和透视,其他的艺术基础兼顾就好;比如影视多媒体专业侧重色彩、构图、造型、构成等艺术基础课程。专业不同需要学习的艺术基础侧重点不同,但是最好是做到全面的学习才是最有效,处于各种因素难以做到全面兼顾那么至少尽量而为之而不是直接忽略艺术基础课程。

艺术基础课程是学习艺术专业的基石,那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自然是建立在艺术基础之上――比如平面设计专业的版式设计是建立在艺术基础课程平面构成的基础之上的;PS软件课程的应用建立色彩和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上;影视多媒体的故事板是建立在速写基础之上;有了构图艺术基础课才能够顺利的学习摄影课程;有了艺术基础课程雕塑才有了动漫专业――数字雕刻软件的学习;有了艺术基础课素描和色彩才衍生出艺术专业――游戏材质贴图的绘制等等。所有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都离不开艺术基础课程,所有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提升都有艺术基础的坚实的基础奠定。

艺术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犹如父与子的关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艺术基础就没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甚至提升。艺术基础课的短暂的缺席也许当时并不觉得残缺,但是进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后很快会发现艺术基础课程的缺少所带来的后果――知识的断层导致专业的学习无法继续更谈不上创意设计。

只有加大艺术基础课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比重,不仅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使学生更顺利的进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在艺术设计领域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设计能力。

三、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加大艺术基础课的教学比重

(一)通过艺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职业院校克服种种困难,加大艺术基础课的教学比重,使学生能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艺术基础课就如我们学习数学的口诀,不会数学口诀怎么能学习数学里的加减乘除法,怎么能攻克数学里的更高难度的知识点。这也像金字塔,想要建设一座巨大的金字塔,连底座都没有建设好怎么可能在高空里建设中间部分甚至顶尖部分呢?!所以想要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认真学习艺术课程,否则一切都是昙花一现。

(二)加大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比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学科,一个优秀的作品一定是呈现作者的综合知识点,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的作者一定是站在一个领域的知识至高点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够博得大家喝彩。就如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需要懂构图、懂色彩、懂历史、懂心理学、懂文学、懂舞美、懂服装设计等,否则拍出来的电影一定会遭到如潮水般的恶评。所以在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过程中同时要重视艺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创作视野,开阔学生的创作思路,转换学生的思考角度,提高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为今后的艺术设计的发挥铺好前进的道路。

四、结语

篇8

一、上教版2012(审定)教材变化特点

1.教材知识体系更趋合理

新教材的修订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知识内容,但对知识的编排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如:将《空气》一节拆分后,把空气污染问题调整到第九章,《化石燃料的利用》移至第九章,《石灰石的利用》拆分到第七章,中和反应并入《常见的酸和碱》等。调整后的各章节的知识体系更顺畅,逻辑顺序更严密。

2.教材内容表述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新教材除删除4个节次外,还修改了2个章标题、13个节标题和部分分标题,标题的指向性更加明确,知识内容的条理更加清晰。新教材还对元素、原子团等部分概念进行了重新表述,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并纳入课本正文,这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重视和理解。另外,新教材编写中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在每一个实验交流活动的结束都安排一段文字归纳,这有助于学生规范地表述实验现象和结论。

3.教材实验内容变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新课标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化了对实验的要求,力求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新教材增加了8个学生基础实验,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及运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多彩的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新教材还删除了难度较大的水、蔗糖水和食盐水凝固点测量和加热试管内的火柴头、高锰酸钾分散等实验,改进了粉尘爆炸、质量守恒定律中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装置等11处实验,降低了实验的难度,也使实验更科学、更安全,效果更好。

4.教材习题改编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习题的总量(含本章作业)减少了15道,尤其是删掉了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以及一些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不严谨的题目。改编或增加的习题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体现初中化学启蒙学习的特点。另外,新教材计算题的示例增多,而计算题的数量却明显减少,简答题多数可以在教材中找到思路或答案,这些调整和安排充分体现编者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所做的努力。

二、教材实施建议

1.明白教材改编的意图

新教材是在分析十年来化学课程实施现状和深入研究初中生化学学习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的难易度、化学实验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调整后的教材力求从学生的发展构建教材体系,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效性,力求体现课程的基础性,优化教材的内容结构,使之更符合初中化学启蒙学习的特点。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出发,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不要盲目增加一些陈旧的、偏难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要领会课程标准中各行为动词所描述的学习要求,不随意拔高教学要求,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2.注重教材的学科价值

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在实施化学教学时,不片面追求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应该从学科整体去理解化学知识,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拓宽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适应新时期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体现新教材的教学特色

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更加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持续提高,知识的体系更为合理,能力的要求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的情境更为真实、更有意义。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把握教材变化的特点,整体规划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强化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确保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正常开展。

4.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推荐期刊
  • 中医
    刊号:11-2166/R
    级别:北大期刊
  • 中医正骨
    刊号:41-1162/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陕西中医
    刊号:61-1105/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中医文献
    刊号:31-1682/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