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数学图形知识8篇

时间:2023-07-18 09:35: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数学图形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图形知识

篇1

人类对几何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从无意识几何到实验几何,再到推理几何这样一个过程。它的发展是不断被完善而非被推翻或改革的,伴随这一过程的是人类思维的不断进步与成熟。因为小学生空间思维有一定的限制,让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图形知识认识不到位,那么教师要如何实施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呢?

一、教师须先了解小学生的空间图形思维水平发展的特点

要想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作为教师就必须了解其认知水平及其特点;所以在教学几何知识时,教师必须先清楚小学生在几何思维发展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水平0阶段。这一阶段属于前认知阶段,儿童只能感觉几何形态,受到其感觉活动的不足,只能注意到对象的形状的直观特征的某一个部分。对于这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思维依赖对象的具体想象和自己的触觉刺激。第二,水平1阶段。属于直观化阶段,儿童根据外观来识别图形,不关心图形的几何形状或一类图形的本质特征,思维以知觉为主,仅从外观和形状来认知。如,他们无法区分二维和三维的图形,他们会认为“长方形”和“长方体”的形状是一样的。第三,水平2阶段。属于描述和分析阶段,这一阶段儿童能够在观察、测量、搭建或绘画的基础上,掌握图形性质,并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用语描述出来,能将这些性质与一类图形建立联系。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美客观存在。较之艺术美而言,数学美是一种至上的、崇高的理性美。而“空间与图形”知识就更显示了数学学科的一种独到的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是关注让学生从中享受到“做数学”的乐趣,体验到“做数学”的成功喜悦。在教学“对称图形”一课时,就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各样的图形,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起学习兴趣,然后再画对称图形,剪对称图形,找对称轴、画对称轴等等,就都迎刃而解了,在这样“做数学” 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和理论化,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的认识,让学生熟悉数学理论的应用方法。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图形与空间观念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加强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均能够完成对知识的应用和探索,帮助学生实现空间图形的完整塑造。图形的教学内容上设计了很多这方面的活动。如“你说我摆”、“观察与测量”、“有趣的图形”、“动手做游戏”等,在合作中进行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乐趣。例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们就搜集了很多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上课伊始,教师一边拿出一些物体一边让学生说出物体名称并引导说出几何名称:如牙膏盒?D?D长方体、魔方?D?D正方体、茶叶罐?D?D圆柱体、乒乓球?D?D球体等等。

四、要有好的教学设计

教师是整个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做好自己的教学准备工作,才能带领学生学到更全面的知识。

例如《圆柱体认识》教学片段我们这样设计:

制作罐头盒?D感受和认识圆柱各部分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①观察并制定制作方案

请学生观察铁皮制作的圆柱形罐头盒,要制作它需要哪几部分?你想先做哪一部分?怎样把各部分连接?分小组讨论制作方案。

②准备制作工具 : 硬纸、剪刀、圆规、直尺、浆糊。

③实际制作并交流讨论:先制作盖子和侧面。

方案一:将罐头盒子的盖子放在纸上画圆两个,剪下做盖子;用细绳量周长,用直尺量盒子高度,以这两个尺寸分别做长和宽画一个长方形(有的可能是正方形)做侧面。

方案二的制作过程与上面过程相反(略)。

讨论交流制作的感受:

结论一: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侧面打开时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结论二:两个圆形面积相等,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再连接三部分成盒子。

学生操作,把长方形卷曲成侧面,再把两个盖子粘上。

讨论交流制作的感受:

我们作为设计工程师,要向制作工人提醒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把长方形中与盒子模型高度相等的两个边连接。

由于连接的两个边有重合部分,在实际生产中,制作侧面的铁皮长度要有所富裕,也就是制作侧面的长方形的长要比底面周长多出一些。

篇2

小升初数学备考——小升初数学知识点之立体图形

立体图形

(一)长方体

1特征

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计算公式

s=2(ab+ah+bh)

V=sh

V=abh

(二)正方体

1特征

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六个面的面积相等

12条棱,棱长都相等

有8个顶点

正方体可以看作特殊的长方体

2计算公式

S表=6a2

v=a3

(三)圆柱

1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4或者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2计算公式

s侧=ch

s表=s侧+s底×2

v=sh/3

(四)圆锥

1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2计算公式

v=sh/3

(五)球

1认识

球的表面是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球面。

球和圆类似,也有一个球心,用O表示。

从球心到球面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球的半径,用r表示,每条半径都相等。

通过球心并且两端都在球面上的线段,叫做球的直径,用d表示,每条直径都相等,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即d=2r。

篇3

【关键词】数学 工程制图 空间几何体 多面体 曲面立体 旋转体

《工程制图》是职业学校中机电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性较强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特殊的专业性决定了它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会涉及数学知识中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体、圆环等几何体的概念和性质,涉及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以及复杂几何体的视图的识别与绘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工程制图就是运用这种数学几何图形来表达内容、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正是这种形象直观的特点,弥补了有声语言和文字描述的不足,也就是说,《工程制图》运用数学中几何图形的语言解决工程制图问题。正因如此,学生在掌握工程制图中基本几何体的视图画法中,也离不开数学中空间几何体相关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进行工程制图学习时应掌握初等几何相关的知识。

一、利用数学中的空间几何体的概念性质进行制图教学

《工程制图》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概括为:基本几何体及其组合体的读识和绘制;零件图的读识和绘制;装配图的读识和绘制等三个相应的学习单元。其中,识读图纸及绘制图纸的能力,与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很大关系。常见的基本工程制图几何体有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体、圆环等几何体,在教学时重点强调“数学与专业在这几个几何体方面的知识是一致的。在涉及棱柱、棱锥、圆柱、圆锥、圆球时,我们也可以认为基本几何体是空间几何体,完全可以利用数学中的空间几何体的概念性质来理解与解题”,加强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根据教学侧重点不同来分析,在《工程制图》课程中仅对空间几何体的形状与大小进行研究。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做出一定的引导,特别是在空间几何体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空间几何体与《工程制图》中基本几何体的概念相一致,进而能够让学生用数学教学中相关的空间几何知识解决专业课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生中能够将二者进行优化结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结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主要体现对一维、二维、三维空间中方向、方位、形状、大小等空间概念的理解水平以及几何特征的内化水平上,体现在简单几何体空间位置想象和变换上,以及对抽象的代数式子给予具体的几何意义的想象解释或表象能力上,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从复杂的图形中区分基本图形,分析基本图形的基本元素之间度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借助图形来反映并思考客观事物的空间形状和位置关系,最终提高学生的工程制图能力。

二、利用多面体的数学知识进行制图教学

其实,数学教学中的多面体知识与《工程制图》中研究的平面立体概念上具有对等性。数学教学中将多面体定义为“由若干个多边形围成的封闭的空间几何体”,在数学教学中也对多面体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阐述了多面体的分类标准,教学范围包括棱柱、棱锥、棱台等三种多面体的概念性质知识,并对其概念和性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但是在《工程制图》中将平面立体概括为由平面组成的几何形体,并未详细分析每个平面的形状,其教学重点在于棱柱、棱锥的三视图,并未对平面几何形体的性质与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我们通过数学中的多面体知识和《工程制图》中的平面立体知识分析得出二者本质上的相同点,如平面立体中要求每个面须为平面,与多面体定义中每个面都是多边形实际上意义是等同的。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这种等同关系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讲述多面体的概念时,应进一步强调多面体中每个面均为平面。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工程制图》中平面立体学习时就会回忆起数学教学中的多面体概念,从而能够降低难度,迁移知识,做到数学知识和工程制图知识融会贯通,强调学生学好数学中的棱柱、棱锥知识,就为工程制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而且只有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工程制图方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解决机械专业方面的问题。

三、利用曲面立体的数学知识进行制图教学

数学中除了棱柱、棱锥面体的知识外,还涉及圆柱、圆锥、球体等几何体知识。在《工程制图》的基本几何体中,关于曲面立体的定义是“表面是由曲面和平面或者全部都是曲面构成的形体,如圆柱、圆锥、球体、圆环等”。在基本几何体的视图分析中,第三、四、五种分别是圆柱、圆锥、球,重点是三视图分析,都是简单地介绍几何体的形成,粗略带过相关的概念性质。在数学中掌握圆柱、圆锥、圆台和球体的相关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篇4

关键词: 数学隐性难点 影响 教学设计

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难点和重点,这些难点和重点大纲都有明确要求,我把它叫显性难点。除此之外,过去学生学习过的知识点、概念、方法、计算等,都是新知识生成的基础,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这种情况虽然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但已成为了影响知识生成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而这个因素又常常被教师所忽略,我把它叫隐性难点。隐性难点对知识生成的影响常常表现在自主学习艰难、讨论常常毫无结果等方面,更谈不上探究学习和知识生成,最终导致课堂上完不成教学任务。这种现象在学困班教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如何突破数学隐性难点对知识生成的影响,我总结了课堂上所反映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对概念隐性难点的突破。

概念隐性难点主要反映在学生对概念掌握不牢、不清及应用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从下面几点入手。

1.强调概念的建立过程,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一些学生对概念不理解,死记硬背,即使记住了也不会应用。如求2,学生不会做,就是因为没有理解乘方这个概念,没有理解2表示2×2×2,而错误地表示为2=2×3。这种概念不清必然导致学习无法继续。

2.强调概念的前提条件。

许多概念的成立都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果离开这个前题条件概念就不成立。而学生在应用这一概念时,这个前题条件往往会被忽视。

3.掌握概念的本质与表达形式的不同。

有些概念的表达,无论是用语言或字母,特别是用字母,往往只是形式上的表达。如果不能理解概念的本质,当形式变化后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如勾股定理的表述,课本上表达为若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则a+b=c,当换成用a+c=b表示时,部分学生还认为c是斜边;又如ab=ab-a-b,问(a+b)b的结果为多少时,许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这些都说明学生没有掌握概念的实质,更谈不上如何应用了。

4.加强练习,强化对概念理解。

学生接触到一个概念后,首先要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实质,不要急于用概念去解决问题。教师应通过设计系列练习,从不同方面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掌握好概念是以后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概念的建立过程,才能达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的目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学生不理解的概念要及时让他们搞清楚,不要为以后学习留下隐性难点。

二、突破阅读这个隐性难点对知识生成的影响。

新教材的特点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由教师讲授转为学生自主探究。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阅读完给出的材料后,不能抓住重点对象,不能关注重点内容和提取关键信息,不能把握细节与主体,不能洞察核心思想。学生阅读完材料后达不到预期的阅读效果,影响了学生知识的生成。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需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能唤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我让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

(1)材料中告诉你哪些概念?

这个问题学生通常在材料中都能直接找到,可提高学习兴趣。

(2)从材料中你能知道哪些性质或法则?

这个问题学生也能在材料中直接找到,可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3)从材料中你能知道它想解决什么问题?它是如何解决的?

对于这个问题,要求学生看完整个材料后去归纳。通常用材料里的关键字眼去总结,多数材料的题目往往就是整个材料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如何解决问题,采用哪些数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揭开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把握好通篇阅读和重点阅读,粗读和详读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

通篇阅读所需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对材料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性质、法则,以及材料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个大概的了解,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重点阅读则更关注细节,关注概念、性质、法则成立的条件,采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不但要祥读,而且要反复读。

3.关注学生在阅读时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对于同一知识,每个学生从不同方面有不同理解。通过阅读,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作如下处理。

(1)少部分学生不懂而大多数学生懂的问题,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交流做到取长补短,使这部分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2)大多数学生不懂,少部分学生懂的问题,可采用组与组之间交流的形式,学生互动,以少教多。也可以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讲解、展示分析过程,必要时老师作适当点拨。

(3)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老师预设以外的问题,则可师生互动,做到动中生成,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上述办法,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为新知识生成打下基础。

三、形成知识模块,突破知识点分散、不便掌握的隐性难点。

心理学认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不仅与贮存知识的数量有关,而且与贮存知识的概括程度、索引方式、相互关联度等可有效利用的属性有关,即与知识掌握的质量有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形成知识模块,为新知识生成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模块的形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同一知识点知识归纳为一个模块。

由于学生学习知识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对同一知识点的学习在不同时间也有不同要求。如角平分线的学习首先安排在在七年级(上),内容是按给定的画法画出一条射线使之为给定角的角平分线,并通过折叠让学生感受角平分线定义。在七年级(下)给出角平分线性质及应用。到八年级(上)又给出角平分线定理的逆定理,到此角平分线这个知识点才全部给出。每当学生学习下一个知识点时,都要把上面有关知识点复习巩固,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只要提到角平分线,学生就联系到下面几点:

①角平分线定义及表达方式

②角平分线性质

③角平分线中常用的辅助线

④逆定理

⑤用尺规如何作角平分线

这样就形成了角平线这个知识点模块,既便于掌握,又能达到灵活应用。

2.把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构成一个知识模块。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把关联性较强的知识点形成一个模块,既便于理解,又便于区别和记忆。如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学习中,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定义的,因此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但同时由于它的顶角是直角,它又具有自己特殊的性质和判定。

菱形也是在平行四边形基础上定义的,它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所有的性质外,由于它有一组邻边相等,因此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和判定。

正方形是在矩形和菱形的基础上定义的,因此它具有这两个图形的所有性质。判定更特殊,只要判定是这两个图形,就一定是正方形。这样既便于学生了解各图形之间性质、判定的区别,又便于记忆。

四、通过作业批改寻找隐性难点,再通过作业反思消除隐性难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通过作业批改,发现学生在掌握知识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可分为下面几点:

(1)原有知识没有掌握,导致题目做错。

(2)新知识没有掌握,导致题目做错。

(3)没有掌握解决问题方法,导致题目做错。

(4)粗心笔误导致题目做错。

2.对于学生做错的作业题,通过作业反思及时订正。

作业反思设计分下面几个部分:

(1)本题用到的知识点主要有哪些?

(2)所用到的概念、性质、法则、判定等分别是如何叙述的?

(3)你做错题的原因是什么?

(4)正确的题解是什么?

(5)现在还不懂的知识点有哪些?

作业反思是学生对解题过程的回顾,主要是回顾在解题过程中获得哪些经验和教训,自己的解题思路如何受阻又是如何突破的。教师通过作业批改发现隐性难点,学生通过作业反思及时消除隐性难点,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五、帮助学生巧记法则公式,突破记不住的隐性难点。

数学学习离不开记忆,不同的记忆方法导致不同的结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不易被遗忘。如在七年级(下)“幂的运算”一章教学中,学生对于同底数幂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记不住名称,经常出错。如果按运算顺序则很容易记住名称。运算顺序为:在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中,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计算括号内的。

如:①a・a=a(m、n是正整数)

这个法则为什么叫同底数幂相乘?因为根据运算法则先计算am和an,这两个结果都叫幂,然后再把两个幂相乘,因为这两个幂的底数相同,因此叫同底数幂相乘,反之a・b就不能叫同底数幂相乘。

②(a)=a(m、n是正整数)

这个法则为什么叫幂的乘方?因为根据运算法则先计算底数为a的结果叫幂,(a)表示n个a相乘,顺此把(a)叫幂的乘方。接下来再让学生解释下面各法则、公式名称的由来。

③(ab)=ab(n是正整数)

④a÷a=a(a≠0,m、n是正整数,且m>n)

⑤(a-b)=a-2ab+b

⑥(a+b)=a+2ab+b

⑦a-b=(a+b)(a-b)

通过运算法则顺序巧记法则、公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预设隐性难点,做到难点分散。

由于各班的学生情况不同,对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隐性难点有哪些。根据预设的隐性难点,老师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温习隐性难点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做到课前消除隐性难点,使学生学习过程中难点分散,以达到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影响知识生成的隐性难点是多方面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把这个因素设计到教学中去,给学生消除隐性难点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不至于打破课堂上的预设安排,从而圆满完成当堂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数学学习与数学过程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3.

[2]沈晓平.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置.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10.

篇5

哲学并没有提供实证的方法,而只是提供了实证的价值观,严格来说,实证的价值观还是人们后来从科学的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并不是哲学从近代科学的肇始就提供出来。实证的价值观,在近代科学开始之时,是人们从对感觉确定性的认同和追求中发展出来的,与当时的哲学基本无关。可见,哲学所能给具体学科提供的,主要是跟价值观有关的认识,与学科的具体方法论关系不大。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习惯上将哲学对本学科的作用归入到方法论中,从哲学本身的角度看,缺少学理的支持。那么,从图书馆学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哲学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又起过什么作用呢?2辩证唯物论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图书馆学哲学基础的研究已经经过两代。第一代是20世纪80年代初确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第二代是20世纪80年代被大批判、20世纪90年代末期再次“借壳上市”的“世界三-客观知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原理,只是对事物变化的事后解释,尽管是一种堪称完美的解释,但并不具备科学实证所要求的精确性和预见性。因此,唯物辩证法事实上并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要求,不可能用来指导科学研究,自然也无法指导图书馆学的研究。从字面意义上看,辩证法的根本特征是辩证,是语言上的认识。科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证,要求事实与结论的契合以及事物过程的可分析性。这两者完全是两条不同的研究路径,已经把两者的关系表达得很清楚了。从唯物辩证法对图书馆学研究的影响看,以黄宗忠根据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提出的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矛盾说”最为典型。但不同的学人,对图书馆领域中主要矛盾的认识各有不同。而且,各种“矛盾说”无一例外没有能够提供深入分析的路径。这恰恰是矛盾论作为事后高度抽象解释理论的通病。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普遍联系与永恒运动、意识的反作用等原理,具备了作为价值观的特征。但这些原理过于抽象,也不能为图书馆学提供建筑学科理论大厦的基础。过于抽象的理论还容易使人陷入教条主义,成为了扼杀创新思维的“绳索”。20世纪80、90年代辩证唯物一元论者们对世界三理论的绝对斥拒,即是一明证。当然,这一切发生在国门关闭了30年后的改革开放之初,还是可以理解的。以上这些,正如邱景华指出的:“也未见有研究者用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图书情报学方法论的领域里作出大的突破,并取得骄人的成果。换言之,‘三层次’说,虽然在理论上是成立的、是强势的理论,但在实际研究中‘三个层次’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是跛足的,而跛足的理论,是难以远行的。”〔3〕这是基本原因。

世界客观知识论对图书馆学的影响

1982年,刘迅将“世界三-客观知识论”引入图书情报学,并主张将之作为“图书情报学的共同基础”〔4〕,引发了图书馆学界一场大批判,结果是辩证唯物论以无可置疑的强势地位被确立为图书情报学的哲学基础〔5〕。从科学理论研究的角度看,一个新理论只要有基本事实支持、有预见性,能给科学研究带来更多的问题,就是有生命力的。而对理论的严密与最终的结论是否足够准确,则要求不是那么严格。波普尔指出世界三的客观性、实在性、自主性,都有感性事实作为基础。世界三理论发表之后,在世界科学研究中引起的巨大反响。证明世界三理论是有生命力的,甚至有学者将互联网的兴盛视为世界三理论的预见之一。〔6〕但从表述来看,世界三确实也显得政治上“不正确”。可惜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共同体中,对世界三理论政治倾向的评判热情,超过了对其理论创新的关注。结果,理论研究无法从“世界三-客观知识论”中获得应有的启示。此后,客观知识论在图书情报界消失了十五六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又被作为知识论的基础重新提起。客观知识论,一方面赋予了客观知识独立于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之外的特性,另一方面,这一个特性又成为被唯物论一再诟病的特点。对于坚持唯物论的图书馆学人来说,这两者难以调和。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客观知识论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再次兴起时,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一条路径是看起来全盘接受了客观知识的原定义,如马恒通、杨雪岭等,他们深入讨论了客观知识的作用,试图从主观知识客观化、客观知识主观化的角度拓展图书馆学的基础研究〔7-8〕,但未见到后续成果。另一条是认为客观知识论的定义不符合唯物论,过于宽泛,但确实提出了一个新的领域,可以作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基础,但定义需要某种程度的修改。这条路径的代表如王子舟〔9〕和蒋永福〔10〕,前者提出了知识集合论,后者提出客观知识组织论,着眼点都是基于客观知识的组织,成果要比前一条路径要宽阔。但严格来说,这两者都没有忠于客观知识的原定义,只不过后者明确声明了,而前者没有声明。客观知识的原意,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是指可在主观间进行检验的知识,也即是可以作为思维对象的概念符号。因此,不存在客观知识主观化的问题,因为按照主观/客观的传统提法,作为思维对象的概念符号只存在于主观之中,但按照客观知识的原定义,它已经是客观知识了;而按照客观知识主观化的观点,则是主观知识。这两者显然矛盾,不能并存。

公共交流领域是图书馆学的哲学基础

客观知识论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独立现象领域,这种现象也与图书馆学的存在基础密切相关。但是,能否如此直接地引用于图书馆学的研究,还可以作更深入的讨论。波普尔提出客观知识论的论证,并不是以传统的、以事物的存在是否与人的主观精神相关为标准,而是以事物内部是否有相互作用作为标准。换种角度看,他更关注事物内部,而不强调这三个世界在互相作用时的外部环境。世界三理论的提出,隐性的引入了新的外部环境。这个新的外部环境,是人类社会的公共交流领域。世界三或者客观知识只在公共交流领域存在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舒炜光总结了波普尔对世界三客体具有客观性特征的观点:“它可处在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之中,包括逻辑等价性、可演绎性、可相容性、不相容性等关系。它可成为一个可能的批判对象。客观思想内容是在合理的优良翻译中保持不变的东西。与世界二思想过程不同,世界三思想内容是抽象的客体,而不是具体的,它们处于逻辑关系之中、而不是联系着大脑过程。”〔11〕从这段论述中,可以发现,世界三客体(客观知识)的存在,首先依赖于这些知识的符号记录。其次,要保持人类对客观知识的理解,还依赖于外部存在公共解读系统,这存在于人脑之中。客观知识是可公共解读的思维对象的符号表达。只要存在公共解读系统,符号表达既可以记录于客观载体,也可以存在于人脑。可见,公共解读系统的存在,是客观知识作为客体存在的必要条件。客观知识及其存在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可以发现客观知识是公共交流系统中最具有独立特征的组成部分。波普尔将客观知识称为世界三,与物理世界和主观世界并列,实际上是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世界。按照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的观点〔12〕,人是通过符号的交流而连结成社会的。这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其他动物社会最显著特征。公共交流系统就是人类社会内部相互作用的核心。客观知识是人类社会交流中最独特、对物理世界以及主观世界而言最具有独立特征的部分。客观知识记录的内容,可以外在于任何一个人的主观世界,同时,又以其可解读的内容内部存在的逻辑联系,而区别于物理世界。客观知识实际上是指人类结成社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成果相结合之后的存在状态,客观知识的客观性、实在性和自主性,实际上是指这种状态的特性。这种状态动静结合,只有在波普尔“证伪”批判知识观中,才能统一起来。可见,客观知识是公共交流系统相对于物理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的独特性的集中体现。“客观知识”的内容,分析起来可以区分成思维对象、符号记录、公共解读系统、公共解读行为等四个不同的现象领域。符号记录对应于作品。但用异族文字书写的作品并不能自然地被人们普遍理解,必须存在着一个语言翻译的公共解读系统,将异族语言翻译成人们熟悉的语言,人们才能够理解。更有甚者,当存在着专业知识“壁垒”时,比如一般人去读有机化学的专业著作,即使文字是熟知的,也未必能解读出相应的含义。所以,公共解读系统作为一种知识翻译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当这种知识发生作用、进行文本解读活动时,则需要和人脑智能联合起来,因此,公共解读行为相对于公共解读系统又是另外一种过程。因此,公共解读行为也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当作品化为人的主观观念,才能成为人的思维对象。图书馆现象跟思维对象及公共解读系统的关系显然不大,这是有些学者以客观知识作为图书馆学的哲学基础时,不得不对客观知识的含义另作定义的原因。但重新定义客观知识的做法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加混乱。按照语言学“先使用先承认”的原则,波普尔最先定义了“客观知识”,并且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承认,国内再自行定义只会增加使用这个词汇的混乱,不利于学术交流。如果不重新定义,图书馆学的研究在使用客观知识论时,又只使用了这个词汇的部分含义。在概念没有确切定义的情况下,在其上构筑理论,这样的理论难免会变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直接使用客观知识作为图书馆学的哲学基础是不合适的。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客观知识实际上只是人类公共交流领域独立性的典型代表。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将图书馆现象视为社会文献交流系统的主要部分的认识由来已久。将公共交流领域作为图书馆学的哲学基础,既可以适当地将不在公共交流领域内的客观知识区分了出去,又涵盖了客观知识论没法包含的公共交流现象,定位应当更为准确。

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学科馆员制度

中图分类号:G2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91-02

一、学科馆员制的概念

学科馆员,是指由高校图书馆委派的、专门与某一院系或专业教授联系,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某一科研和专业方面的信息服务咨询的图书馆馆员。学科馆员制是指为了实现学科馆员提供信息服务保障而设立的一系列措施。比如,学科馆员必须要与具体服务的读者保持联系,了解读者需要研究的项目内容,保证及时、准确地提供给读者该项目当前的最新研究信息资源。其核心内容在于学科馆员的人才素质上。学科馆员不仅仅需要具备图书馆专业学科知识,而且还需要在某一学科上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样的馆员才能承担起学科馆员的职责。

二、国外学科馆员制发展状况

1.国外学科馆员制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国外最早形成了学科馆员理论,主要是为了了解读者需求,从而帮助馆藏建设,提供给馆藏建设一个指导方向,尽量满足大部分读者需求以及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图书馆已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网络的海量信息冲击,使大批的读者走出了图书馆,直接面对计算机获取知识。与网络的海量信息相比,图书馆的传统纸质文献显得渺小与单薄,基于此种原因,图书馆开始加强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丰富图书馆馆藏,至此,学科馆员的职责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有了网络,学科馆员与读者之间没有了空间、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学科馆员与读者之间合作越来越紧密,使得服务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同时又使得大批读者重新走回了图书馆。

2.国内学科馆员制的发展。国内学科馆员制的发展,大部分学者认为是从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它主要是从图书馆选择了部分具有某一学科背景,学历比较高的馆员来从事学科馆员的工作。随后,国内比较出名的几所大学图书馆也相继实行了学科馆员制。

3.国内学科馆员制实行中存在的问题。学科馆员制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它的先进性得到了国内图书馆学者的认可,对于图书馆界来说是一次制度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从而使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地位又一次得以提高。学科馆员制毕竟是舶来品,刚开始难免造成水土不服的情况,在我国高校实行时间尚短,各高校发展水平不一样,制度缺乏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怎么培养学科馆员,学科馆员与一般馆员的待遇、地位问题等。

三、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可行性建议

1.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校领导必须重视图书馆在学校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为做好学科馆员与学校院、系联系工作,聘任校内有能力的高级人才加入到图书馆领导班子,方便学科馆员快捷、全面地了解该院系科研研究的热点,前沿课题等。另外学校要逐年增加各项经费,使图书馆馆藏日益丰富,软硬件不断更新,这样才能保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

2.进一步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为学科馆员制提供物质保障。数字文献拥有全文数据库结构,检索起来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而且提供不同的检索方法,检索方便快捷,容易使用。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与更新,传统的图书馆已不能跟上日益发展的信息变化,加强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力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是各高校图书馆建设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各高校都在抓大力度投资建设信息化资源,以此适应现在信息的飞速发展。学科馆员制的全新服务模式,很大程度体现在及时、全面、快捷的提供某一专业方面的信息,这就必然要求有大量的检索资源可供学科馆员检索,从中找出读者所需要的信息。而数字资源恰好能满足学科馆员的这些要求,及时全面地提供某一方面知识的最新信息,使学科馆员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满足读者所要求的服务内容。全面提升了图书馆服务质量。

3.鼓励馆员深造,提高学科馆员自身素质。学科馆员是学科馆员制度的核心,只有学科馆员自身素质提高了,学科馆员制度才能够顺利实施。以前中国高校图书馆馆员大部分是学历不高,没有一定的学科背景,有的还是领导或者高学历教师亲属,专业性更是无从说起。从近几年来看,国内知名的高校已没有这种情况,图书馆地位得到了提高,而图书馆员的准入门槛也比较严格,不是图书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没有一定学科背景的大学生是没有资格成为图书馆员的。图书馆也有相应的国家认定的职称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不断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才能使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对于学科馆员来说,可以说是图书馆中的精英,他们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读者或者说用户对他们的认可度,也就相当于对图书馆的认可度。这些都是图书馆存在的意义所在。在职培训,对于任何一个部门来说都是必须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交流,才能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创新有所建树。一名优秀的学科馆员不仅需要图书馆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某一学科的知识理论,还需要掌握寻求信息的技能等。所以,馆内要鼓励馆员积极深造,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仅仅学习本专业知识,还要积极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不断扩大自身知识面,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咨询。比如通过自学、参与科研项目、请相关专业的教授给学科馆员上科普课、馆内工作人员交流研讨、与国内出名大学进行交流、合作等,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最新的前沿动态。

4.采取激励政策,提高学科馆员地位和待遇。学科馆员的工作相当于信息咨询,在某种程度上说比专业教师需要更深、更广的知识,工作量比专业老师要大,只有采取积极的激励办法,才能与之付出的辛勤劳动相匹配。图书馆在大部分西部高校中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如果学科馆员的地位与待遇还是与一般图书馆员一样,那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学科馆员的积极性,磨灭这种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5.学科馆员制建设应因馆制宜,不拘一格。学科馆员制在对于国内高校图书馆来说还是新事物,它还得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高校发展状况极不平衡,高校配比也是很不合理,东西部地区教育状况差距悬殊,各高校只有通过积极地交流与实践,从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于中国高校发展的路径,各高校再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取长补短,找出更适合本校发展的学科馆员制度,才能让学科馆员制度在中国高校茁壮成长起来。

最终学科馆员制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模式,随着其在中国的逐渐推行和探索,必然能带动中国本土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为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不断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田春林.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应量力而行[J].图书馆界,2009,(3).

[2]关继舜,查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策略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0,(2).

[3]周频.关于地方教学型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现实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9).

篇7

(一)转变观念,实施知识管理

要想建设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学习型图书馆,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知识管理和学习型图书馆的认识。需要提高对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图书馆的认识。要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对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信息进行知识管理,要建立流程管理方法科学的知识库,数据库中的知识信息要与当前的发展的环境相适应,要确保不同种类的知识能够相互转化,促进知识有效流通,要发挥出知识管理积累、转化、共享与保护等基本职能。同时要在图书馆内部适当开展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图书馆理论相关的专题学习活动,让图书馆员了解到学习型图书馆的真正含义与特征,使其认识到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重要性,逐步探索与掌握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有效方法。积极引导广大图书管理者把以文献为本的理念转变到以知识为本的高度上,要注重对知识、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从以往的收藏、借阅图书,转变到信息资源与知识库的建设,重视图书馆在建设研究型高校中的作用;从传统的服务与封闭式管理;转变到现代化服务与开放式管理;注重对新知识、新观念与新技能的吸纳与掌握。

(二)依托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高校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学习型图书馆的建设中要重视对数字数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知识数据库的建设中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网络等技术,能够极大提高知识的编码、传输、储存以及扩散的速度,降低成本。注重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图书信息描述、管理与服务的网络一体化,通过对元数据的大力应用与普及,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组织研究,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数据库系统。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因此,要依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使数字图书馆更好发挥出提供知识的增值服务。

(三)推行学习交流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学习型图书馆是一个知识型的组织,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图书馆建设与管理中,图书管理人员承担着巨大的责任,知识管理与服务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建设学习型图书馆,需要在相关管理部门与服务团队中推行学习交流机制。一方面,促进图书馆的内部知识文化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一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与共享利用,提升学习型图书馆知识价值量与价值。另外,由于人员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想要建立起现代化的学习型图书馆,需要拥有一流的管理人才。因此,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知识、信息素养,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与知识的创造者。高校在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同时,要注重对管理人员培养,加强管理人员终身学习与岗位培训的力度,提高他们的管理、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二、结束语

篇8

1建立学习型图书馆有助于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图书馆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即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过渡。在这种环境下,图书馆确实有必要思考其组织是否经得起时代的考验,是否能跟得上科技进步的脚步,以维持其在信息时代的竞争优势。就图书馆组织的发展来说,唯有积极地培养组织的学习能力,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学习型图书馆,才能使图书馆更具竞争力,以应对环境的变迁与科技进步的考验和求得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2建立学习型图书馆有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必须依托全社会学习型组织的普遍建立,才能逐渐形成。现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注意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各类组织的管理,努力把各种组织建成学习型组织。如新加坡用它指导政府管理;日本用它指导城市管理;我国同济大学把它用于指导学院管理;美国比尔·盖茨把它用于指导企业管理;我国宝钢、伊利、实达、金星、信谊、联华等企业也正在创建“学习型企业”。随着各类学习型机构的不断壮大,最终将建成一个“学习型社会”。所以建立学习型图书馆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势在必行。

二、如何创建学习型图书馆

1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讲座的方式,集中学习“学习型组织理论”,力争让全体馆员明白何为学习型组织?为什么要构建学习型组织?怎么样构建?新的管理模式对大家有什么样的新要求?还可以辅之以读书,或集体或个人,使每个馆员对学习型组织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并结合图书馆的现状使馆员充分意识到创建学习型图书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确立图书馆的共同愿景和发展目标共同愿景是指组织共同的愿望、理想、远景或目标。它是建立学习型图宿管的奋斗目标和力量源泉。通过鼓励图书馆员不断地弄清自己内心深处的个人的愿景及对组织的愿景,图书馆领导者应彻底了解所有馆员的愿景及组织愿景的异同处,再将馆员个人对组织的愿景作一整合,并参考读者对图书馆的期望及依据大环境的现实状况,从而共同协调出一个务实且为大家所接受的共同愿景与组织发展目标。

3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构建学习型图书馆是极其复杂和困难的事情,会给图书馆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这个机构应该由最有权威的馆长领导下的中层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组成。由该机构具体制定学习计划、分配相关预算、监督实施奖惩等相关事宜。

推荐期刊
  • 数学研究
    刊号:35-1177/O1
    级别:省级期刊
  • 数学
    刊号:42-1163/O1
    级别:北大期刊
  • 数学进展
    刊号:11-2312/O1
    级别:北大期刊
  • 数学季刊
    刊号:41-1102/O1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