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语文老师的教学特色8篇

时间:2023-07-18 09:35: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老师的教学特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老师的教学特色

篇1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语言的表达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更要注重教学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只有表达清晰、准确、有吸引力,而又能鼓舞激励学生的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老师要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首先要熟知语文教学的语言特色

一、语言特色之内容准确与简洁

中学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正确的知识获取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不能忽略语言的准确性而只追求生动的表达,因为所学到的这些知识将会是影响学生今后思想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中学生这个年纪,他们如同正在茁壮成长的树苗,在竭尽全力地汲取着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养分。学生大半时间都在与老师接触,通过老师的语言传授获得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老师若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文字所表达的准确涵义,学生所获得的错误信息甚至将会伴随其一生。教师若能准确简洁地使用概念,恰如其分地用词和描述,一步步化繁为简,学生才能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如果老师拖泥带水,表达不清晰、不准确,则会让学生的学习事倍功半。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和简洁的表述是必不可少的。

二、语言特色之强烈吸引力

中学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有很多这样的情景:老师站在讲台上语调不紧不慢、照本宣科地念着书上的文章,台下一个个学生无聊地打着哈欠,毫无学习的欲望,教学效果很差。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年龄段,要引起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语言的吸引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引用一些与所表述内容相关的名著典故、历史典籍、名句、格言,还可以讲一些富有哲理的幽默小故事来增强语言的吸引力,使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吸引人。例如:在《一句话演讲》中,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是一对很善于思考、又刻苦钻研的兄弟,但他们却是一对不善于交际的“难兄难弟”,他们最讨厌的就是演讲。有一次在某个盛宴上,酒过三巡,主持者便请大莱特发表演说。“这一定是弄错了吧?”大莱特为难地说,“演说是归舍弟负责的。”主持人转向小莱特,于是小莱特便站起来说道:“谢谢诸位,家兄刚才已经演讲过了。”就这样推来推去,人们还是不放过兄弟俩,经各界人士再三邀请,小莱特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这只有一句话的演讲,博得了人们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大家也都会为小莱特的机智而鼓掌。这个哲理故事用来讽刺那些只会空说大话,而做得很少的人。这个故事讲完,既活跃了气氛,也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到了一些知识。

三、语言特色之鼓励话语

在一个班级里,既有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有众人眼里的“坏孩子”,但无一例外的,他们每个人都渴望赞美而厌恶批评。合适的赞美可能会成就一个学生的成功,而过分的批评也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的前程,作为中学语文老师要多用鼓励赞美的语言。大文豪苏格特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的欧美文坛也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这样的一位成功者,上学时的学习成绩却很差。由于他身染重病,身体孱弱,还几次差点丧命,本来就有些自卑,再加上成绩不如人,便成了“学校怪胎”,言行常常不礼貌,每学期期末的评语都很糟。只有一位老师知道他虽然厌恶功课,但对读书却充满兴趣而给予他鼓励,而这也正是他的人生转折点。成名后的苏格特曾回到小学的母校参观,感触良多地问学校老师:“现在学校成绩最差的孩子是谁?”他学着当年看中他的那位贴心老师,告诉那位红着脸的小朋友:“你是个好孩子,我当年也跟你一样,成绩很差,不要灰心。”说完,从口袋掏出一枚金币送他。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这个孩子最终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当了职业律师。可见,老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是要以鼓励温和的态度和语言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让他们仍旧对自己充满希望,并以积极的态度继续坚持下去。

篇2

看看我们的课堂:繁琐分析,比比皆是;机械训练,屡见不鲜。看看我们的课外:基础知识,做题;阅读理解,做题;综合性学习,仍是做题;名著阅读,还是做题。除了做题,还是做题。语文领域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变成试题,似乎做题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固本,提高,培优;学案,练习,试卷;课课练,单元测,月月考、半期考……除了考试,还是考试。语文学习的所有时间都拿来考试,似乎考分可以说明一切问题。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初一就做中考题,八年级还是做中考题,中考前还是在做;训练序列混乱,梯度缺失,层次模糊。只有标准答案,答题套路,应试技巧。长期积累在哪里?生活感悟在哪里?活动体验在哪里?熏陶濡染在哪里?语文,已经和数理化没有什么两样了。语文老师啊,你是不是把语文教成了数学、物理、化学了?

对于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来说,语基、阅读是可以通过套路来训练的,而作文则是不可琢磨的。而且由于考场作文阅卷的局限性,作文判卷常常变成了批阅硬笔书法作业――作文内容的好坏几乎没有多大差别,真情实感、真知灼见退居其次,字数的多少、书写的妍媸、以及一些开头结尾的技巧倒成了首选。一份语文试卷又常像一份英语试卷,基础知识扎扎实实,人文特色虚无缥缈,读写能力几乎为零。语文老师啊,你又把语文教成了英语。

在课堂上,很多语文教师对思想教育不是不重视,而是非常重视,甚至过于重视。每篇课文都必须拓展延伸,每次拓展延伸都必须联系时事,联系思想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甚至说教。语言品味、思维训练倒是退居其次了。怎么感觉语文课堂上飘荡着思想政治课的气息?语文老师啊,不知不觉中你又把语文教成了政治。

零散的知识汇编,强化的记忆训练,甚至列举图解,死记硬背……没有思维的流淌,没有艺术的审美,没有文化的濡染,语文又和历史、地理、生物有什么区别呢?语文老师,你又把语文教成了历史、地理、生物。

当然,这是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常见景观,一到上公开课就大不一样了。精彩纷呈的课件里,美轮美奂的画面,缭绕不断的音乐,令人眼花缭乱的视频……声、色、光、影俱备,令人震撼,令人陶醉。但是,殊不知视听感官的享受反而会冲淡探究思维的延伸,扼杀语言品味的深入。语文老师,你真行,又把语文教成了音乐,美术,甚至教成了信息技术。

耕种语文的土地,却播撒别人的种子;没有比这样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更可悲的了。然而,我迷糊了,迷失了,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还是需要教成“数学”。语文应以抽象思维为骨,以形象思维为肉。不进行扎扎实实的逻辑推理训练,怎么能保证抽象思维品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形成?还是需要教成“英语”。没有了厚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基本技能,语文就是无本之木,无基之塔,无源之水。没有一砖一瓦的积累,语文素养的万丈高楼又从何处立起呢?还是需要教成“政治”。没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人文濡染还叫什么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又如何统一?文道又如何和谐呢?语文教师还担负着教化苍生的社会重任,又该如何在每一节课里落实?还是需要教成“历史、地理、生物”。没有知识的积累、整合,创新,能力又从何谈起?还是需要教成“音乐”“美术”。没有艺术审美,哪来语文魅力?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独特艺术。如果再用艺术的手段展示语文的艺术魅力,不是相得益彰,美上加美吗?还是需要教成“信息技术”。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语文课堂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时代,教学效益一定会大大降低。

现在,只有回到最朴素的问题――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包含其中。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语文的世界就有多广阔;生活的内涵有多丰富,语文的内容就有多丰富。根深方叶茂,树大必生荫,土厚山自高,水到渠自成。其实,只要把所有学科的内容、思维、方法、特色加起来,就是语文的整个世界!

这才是真正的语文!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 闷课 表现 原因 出路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语文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新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运用于语文新课堂,使语文新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告别语文课堂“闷课”,成了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呼声。

一、什么是语文课堂“闷课”

所谓的语文课堂“闷课”,就是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包讲,学生包听、包记,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一点学生的声音。语文老师没有提问,即便有,也是自问自答。或是语文老师只叫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大多数学生没有发言权,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不起来,课堂成了语文老师“一言堂”或是几个优秀学生的课堂的课型。

语文课堂“闷课”,严重地挫伤了语文课堂上广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时间长久,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不利,会导致学生养成惰性的情形。

在新课改前提下,语文课堂“闷课”是最让学生讨厌的课型,是最不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动口动脑能力的课型,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型。

有学生坦言:上语文课堂“闷课”,感觉就像坐闷罐车,看不到外面的景物,不知道到了何处,不知走向何方。课堂上,无兴趣,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是一头雾水,不知西东。

语文课堂“闷课”,着实让学生难度过一节课。因为“闷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无兴趣,无思维碰撞,无启迪,无扩展,无见解,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抑制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课堂“闷课”的表现

语文课堂教学“闷课”,有什么表现呢?根据麻栗坡县民族中学30多位高中语文老师在新课改上语文课表现出来的情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一言堂。一些语文老师上课,占据了课堂教学话语的绝对时空,扮演课堂教学话语的绝对权威,大多数学生更多地只是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以及达成老师统一的教学目标而服务。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记,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2、照本宣科。新课改倡导老师上课要用新方法、新手段,但不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还是讲得比较多,学生发表自己真知灼见的机会很少。老师的设问质疑只是把教材内容演化成问题,单向拷问学生,老师成为教材话语的代言人。上课内容,老师根据课前备好的教案(问题)一一展示,主宰了课堂的一切,学生只能老老实实按照老师预设的程序,跟着老师走,跟着书本走。

3、情绪低落。语文课堂上,由于老师讲得多,学生没有发言权,只能接受知识,造成课堂学生情绪不高。有时,老师提问,只会盯着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忽视大多数中差生,造成课堂上大多数中差生成了课堂的看客,忠实的听客。

4、无欢声笑语。曾听两三位语文老师说,去听别人的语文课,看到别人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配合得很好你一言我一语,很是活跃,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回答问题对答如流,真是羡慕极了。可是自己上课,往往课堂沉闷。提问,学生呆若木鸡,不作回答。有几位老师感叹:上课如上坟——十分痛苦。

三、语文课堂“闷课”的原因

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上课形成“闷课”,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麻栗坡县民族中学30多位高中语文老师上课情况表现总结出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老师讲课声音太小。有的语文老师上课,无激情无表情无感情,加之声音又小,又温柔,让学生昏昏欲睡。见过不少语文老师上课,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下面学生倒成一片,老师好像没看见。

2、老师太高傲威严。一些语文老师上课,好像太高傲,不喜欢和学生交流,不喜欢蹲下身子来问学生,一幅高高在上的样子,加之声音又大,有点吓学生。上起课来,由于学生怕老师,则像“犯人”一样,生怕答错老师提的问题。回答的时候,非常小心,整个课堂里,只有老师和回答学生的声音。

3、老师讲得太简单。有的语文老师上课,只是随便读课文,写几个生字,归纳一下段落大意,讨论一两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就让学生照着答案读、背、记。

4、老师教学太无序。不少高中语文老师,不遵照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如一开学教学新课文,不是遵照学生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也不遵照教材编排的规律顺序,而是一来就上文言文单元,不管是初中学生,还是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应该说都是有一点难度的。但不少语文老师一上新课,先把文言文上了,再上现代文。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上?他们说,先上文言文,好让学生背。其实,这样上,老师上完了,学生也差不多就忘完了。因为一来就上文言文,学生感觉很难,造成了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人的声音。因为学生不懂,就只有老师一人讲,一人自问自答了。

四、怎样告别语文课堂“闷课”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全面深入,语文老师应该积极地学习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并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告别“闷课”,让语文课堂成为了充满活力的“活课”。

1、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整个教学活动生动、活泼、自然。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老师可以人情入境慷慨激昂地表达、低缓慢慢地诉说、抑扬顿挫地读、和风细雨地讲、欢快激动地说、悲壮激越地念;或是让学生进入课堂的情和境或是进入课文的情与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情感彭湃。如教学《荷塘月色》,老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基调的语句,联系景物描写阐述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即把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三句作为表达作者情感基调的语句。作品的开头先写“我”的心情,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第三段写一个人独处的好处:“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苍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从这个自我剖白中,可以体察出当时作者的身心并不自由、并不舒畅,而是带着淡淡的忧愁情绪。在对“月下荷塘”以及“塘中月色”等诸多“景色”描写中引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点题之语。惦着江南的什么呢?学生理解了这个问题,本文所抒发的情感自然也就领悟了。

2、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应使学生感到新鲜、亲切、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要求,诱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各抒己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老师要设置好一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教学《孔雀东南飞》后,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如果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焦仲卿没有“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还可能有什么样的结局?这样,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想“他们会私奔”,有的学生想“他们会起来反抗”。当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得出二人非死不可、别无选择的结论时,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现力。

3、教学要有个性。

个性是一位老师成熟的标志。语文老师教学具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熏陶、愉悦、审美、思维、启迪作用的最大化。如从老师讲课特点看,有幽默风趣的“小说型”,有机智灵活的“说客型”,有风度翩翩的“体语型”等。老师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选择取舍等方面有所侧重,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如有的老师普通话标准,音色很美,擅长朗读,小说、诗歌、散文,娓娓诵来,使人终日不倦;有的老师喜欢古典文学,教材所选古诗文均倒背如流,学生自然亲而近之,感而化之;有的老师熟悉时事新闻,对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等栏目十分关注,每遇好的节目就及时介绍,学生也喜之乐之。所以,富有个性特色的语文老师教学会给学生的成长烙上深深的印记,让课堂充满激情,气氛热闹非凡。

4、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语文课堂师生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双向互动关系,老师的作用更多应体现于引导者、对话者,语文课堂不能成为老师展示个人才能的秀场。师生在互动中,老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信赖的关系。教学中要善于改变自身的话语,采用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谈话,为对话的展开提供平台。从侧重于一般提问转化为释难的提问,从简单的“是什么”提问转化为“为什么”的启发性、发散性提问。改变老师评价上的“一言堂”,转而鼓励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评价。课堂话语交往中,重视情感沟通,让课堂充满灵动与感动,注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情感体验。

5、创设宽松课堂气氛。

语文老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心平气和地倾听他人的声音,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语文课堂上,老师不能只让优秀学生操作了有限的学生话语权,让那些不善于表达、内向、不自信、反应较慢的学生只能充当听众,更不允许课堂上,只有老师的声音。

6、引入竞争机制。

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往往能涌现。课堂上,老师有效利用,课堂气氛一定会活跃。如采用分组竞争办法,学生为了给小组争光,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高度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不呈现“闷课”。

7、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

书声琅琅的课堂、议论纷纷的课堂、充满质疑声的课堂等课堂,即是生动活泼的课堂。语文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朗读朗诵,使课堂上书声琅琅,气氛热烈。同时,要让学生纷纷扬扬议论,畅所欲言。还有就是要充满质疑,学生对文本、同学、老师应有所质疑,老师对学生、课本、参考资料也应有所质疑,不能人云亦云。

总之,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多想些办法,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会沉闷。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努力地培养学生主动、高效率地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精神、开拓的意识、告别“闷课”,营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令人向往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刘建云,如何应对高中语文课堂沉闷现象[J],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期,2011年09期

[2]张冠中,怎样才能使高中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乏味[J],快乐阅读,2012年第06期

[3]段振,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现象及对策[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8年3期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育性 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82

初中语文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在学生求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语文是传授母语文化的重要工具,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很荣幸可以教授学生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文化魅力。初中生阶段正是从认知世界走向人生启蒙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加强语文对其的教育启蒙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因此,加强初中语文的人文性教育教学势在必行。初中语文课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现实社会、人生波折、纷繁世界,这些在初中语文课程中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吸收古人的智慧,汲取哲理的精华,启迪心灵的成长。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有这个责任让初中语文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教育性,而要发挥语文的这种教育性就必须利用好教学的机会,充分进行个性化教学。本文将浅论初中语文的教育性和教学的个性化。

一、初中语文的教育性

初中语文作为启蒙学生的重要工具,其教育性体现在各种方面。初中语文用其工具性鞭辟入里而又广泛地向中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现当代文学的精彩以及中国人的精神等等,其中的教育性是广泛而又深刻的,这对于初中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简述初中语文的教育性作用。

第一,初中语文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初中语文对学生的人格引领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初中语文涉及范围广泛,通过各种古今中外的文章、寓言等等各种形式传达了古今名人对人生的认知,更传达了他们对于崇高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初中语文充满了对生命万物的博爱,对中学生心灵的启迪具有重要作用。心灵美才是最美的,一个人必须拥有心灵美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美。高尚的心灵是对万物的热爱,是对生命的热爱,初中语文包容万物的精神正是初中生最需要的精神。初中语文通过故事、散文等等形式所表达的高尚的心灵,其中不乏对世界和生命的包容和热爱,这些内容对学生精神世界的震撼是巨大的,只有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树立高尚的人格,也只有拥有了高尚的人格,学生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第二,初中语文会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学习需要努力,需要韧劲,但同时如果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一味盲目的学习,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一方面初中语文中有很多成语讲述的是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比如祖逖闻鸡起舞、匡衡凿壁借光、孙敬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这些名人故事会在无形之中教会学生什么是刻苦,让其收益匪浅。另一方面初中生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初中语文作为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学科,对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提高学科理解力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初中语文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初中生的美育建设对培养新世纪的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因为其人文性所以自然具有美育的功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美育即对学生审美的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初中生阶段学生感情丰富,对美的事物接受能力强,初中语文中所包含的美正好是学生最需要的。比如,教材中关于春天的描写,对生命的认识,老师可以给学生配上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加以想象,这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意义重大。这种美育建设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深刻又深远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个性化

初中语文课程有其重要作用,其对学生的启蒙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都不能取代的。然而要让初中语文充分发挥其能量,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还需要各位语文老师多加研究。一门课程的开设必须经过各位老师的不断研究不断实践,才能取得进步,语文教学尤其如此。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凸出人文性、个性化,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接下来笔者将浅论初中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希望可以与广大同仁分享交流,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进步。

第一,老师要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有人说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是一位演说家。演说家必须要讲的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同样的,每个老师也都必须有自己的授课风格,才能赢得学生的喜欢,提高授课效率。课堂教学或者严肃、或者幽默,或者沉稳、或者激情,这都是老师的课堂风格。当然老师的风格不一定每一位学生都喜欢,但是老师要用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去征服学生,让学生适应以至于喜欢上老师的风格和节奏,这样的老师才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初中语文就是要这种张扬个性的精神,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我相信老师的个性教学对充分展示初中语文的精神内涵至关重要。老师是语文精神的传达者,老师要让学生从自己身上看到语文的气质和精神,这就需要老师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

篇5

首先节假日是值得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假日,可充分利用。新课程中专门有“年节风俗”的内容。哲学家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的确如此,即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每逢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仔细探究起来,几乎每一件事都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都蕴藏着我们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况且,语文教材、诗词歌赋和文学名著中,涉及节日文化的内容不胜枚举,有的甚至直接以节日为载体,如诗文中经常写道的重阳节,让学生了解重阳的习俗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文。

利用节日介绍节日文化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如春节习俗中象征宇宙起源的仪式是燃放鞭炮,告诉我们春节的本质意义在于开端,春节实际上又是我们除旧布新表达美好愿望的时机。因而可利用春节让学生体会开端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在新年里有新面貌、确定新计划,也可以利用春节贴对联的习俗让学生搜集对联,尝试为家里写对联,从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现在回归传统也成为一种时尚,清明、端午、中秋已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也是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体现,利用这样的有利氛围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如鉴赏杜牧的《清明》一诗时,老师可带学生挖掘人们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在清明时悲伤忧愁的根源。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也可以以此教育学生感谢关爱自己的长辈,感谢培养教育自己的老师,感谢那些为社会各方面做出贡献的人们。

再如端午节,形式上是吃粽子、划龙舟,但在本源上却蕴含屈原的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在学习《屈原列传》时,加以发挥,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乡的一些风俗习惯,最主要的是激励学生要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魅力,又可以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既感受到屈原故乡特殊的风俗习惯,又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既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又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

节日文化中蕴含着很多语文资源。只要语文老师善于去发现、挖掘就一定能找到有助于教学的东西。

其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中说:“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随着各地高考自主命题的推进,高考试卷中的地域倾向越来越明显,而《标准》中也说:“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这其实就是在要求教师应加强对本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能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只有对本地区了解了,才能对本地区、本民族产生自豪感。这也体现了新课程关注人文,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

其实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中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浓郁地域特色的试题,尤其有自主命题的省份。2006年全国已有十六个以上省市实行自主命题,分省命题要以“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体现地方特色”为主旨,因而各省命题人不可避免地要在高考试卷中打上自己地域的烙印,如北京市卷中出现的北京熟语:“大象的鼻子——能屈能伸”、“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耗子啃书本——咬文嚼字”等。重庆市提出要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在自然中生活》的作文题无疑是这一目标的反映。青海卷科技文选了《茶马古道》;山东文言文阅读选兖州府曲阜人颜衎;安徽卷现代文阅读选安徽省知名作家许俊文先生的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乡村的风》,语言运用题要求学生写安徽名人宣传橱窗介绍文字。现在允许一个标准多种教材,教材编撰者就往往会编排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新教材。有地方特色的试题也是理所当然的。

篇6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去说

语文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触:学生刚升入初中还能够主酉蚶鲜ξ饰侍猓主动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主动将自己的观点向全部同学进行分享。但随着学习的逐步升入,升入到初中二年级三年级在这方面就远远的不如初中一年级时候的状态了。绝对多数情况下,有大部分同学,老师不提问是不会主动去回答问题的,课堂上经常时那几个声音在配合老师的提问。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老师们已经将课堂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扭转朝向理想的状态发展了。但是课堂当中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够主动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去说。一方面,老师要向学生阐明主动表达自己观点的积极意义,告诉学生,只有主动去说出自己的想法,你才能够加深对课文或问题的理解;只有主动去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你在小组中的地位才能更加巩固,大家对你的认可度才会更高。另一方面,老师要营造学生主动表达的氛围。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小组长将首先阐明观点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加分,可以将每位同学的主动发言作为加分项目,也可以将讨论交流之后申请主动发言的同学积分予以翻倍。相信只要语文课堂当中语文老师给学生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去进行表达,主动去说,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较之以前有更明显的进步。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去说

课堂当中总有一些学生是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他们大胆发言,逻辑清晰,条理清楚,用词准确,口齿伶俐,发音标准,老师们为有这样优秀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但是这样的学生在班级里面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则是老师不请回答则不会张嘴说话,老师请回答问题则是扭扭捏捏,更有甚者表情慌乱,词不达意,最严重的则是一言不发,沉默以对。其实,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语文来说最应该关心的恰恰是不能够主动进行“说”的这部分同学。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来说要引导他们积极去说。其一,语文老师要积极创造说的氛围、给予学生说的契机。课堂当中说话的机会非常多,解释文题是要学生说出课文题目的主要意思,介绍作者是要学生用自己的话对某个人进行介绍,阐述文章背景时要学生说出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复述段落内容是考察学生说出段落大意的主要手段。总之,课堂当中随处都有说的机会,语文老师只要有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绝对能够得偿所愿。另外,语文老师要对学生说的情况进行积极的评价与鼓励。学生只要开口说话就是进步,只要条理清楚一二三四各条阐述清楚就是及格,只要逻辑清晰、用词准确、发音标准就能够给优秀。相信语文老师的积极引导一定能够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有飞跃的进步。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往好去说

学生在课堂上不说话不等于学生在课堂之外不说话,学生在课堂上说得不好也不等于学生在课堂之外说得不好。很多老师都知道,和孩子的家长沟通孩子不怎么在课堂上主动表达的话题,很多家长很是诧异,往往会强调“他在家很能说啊”“他和某某在一起的时候说得可好了”。究其原因,其实是语文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将需要表达的内容往完整去表达,往“好”去说。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帮助学生把话说好。那么该怎么做呢?首先要教给学生说话的技巧,互联网时代这方面的技巧铺天盖地,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其次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和逻辑去说,语文课堂当中的很多环节都可以让学生牢记其中表达内容时候的“套路”。比如介绍作者时该怎么说,总结文章主旨时该怎么说,阐述写作特色时该怎么组织语言,这些都是语文老师能够教给学生的。学生说不好是有很多原因的,只要语文老师注重从各个方面去关注孩子,主动去分析和帮助他们,孩子一定能够越说越好的。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示范学生完美表达

语言是一个逐渐习得的过程,从小到大,我们都时在模仿别人说话。青少年学生在初中阶段是语言交流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向学生做示范让学生学会完美表达。教师要做好示范,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所谓“打铁还得自身硬”是也。语文老师自身表达能力强,则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作为教育资源让学生学会完美表达。反之,语文老师则要借助其他力量,例如互联网资源,让学生通过共享资源中其他名校教师的示范效应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老师的模仿和学习时伴随学生学习始终的,语文老师一定要重视自身的示范和榜样效应,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

篇7

回首自己走过的不长不短的十四年教书路,虽然不敢夸口自己多么优秀,但可以自信地说自己一直是一个颇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教学业绩一直比较突出的语文教师,是一个比较另类的语文教师,总结自己受到学生欢迎的原因,感觉有以下几大点:

第一,坚持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语言学科是最有趣味性的学科,特别是汉语言文学,如何将语文丰富多彩的趣味性在课堂上和学生共享,这是决定课堂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获得学生认可喜爱的关键。正如林语堂老先生所说,“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同趣字得来”,趣味来自哪里?它来自课文,来自生活,来自课外任何一个地方,最关键是来自语文老师的内心。一个没有丰富情感和幽默感的老师,是很难受到学生欢迎的,而如果视野不开阔,阅读面不广,即使有丰富情感和幽默感,也难保持长久获得学生的欢迎。所以,要善于在课文中找寻有趣味的地方,并以此为切入点,进入课堂。如果没有,就从与课文相关或者相近的文章寻找;如果再没有,就从课堂三分钟演讲中寻找。总之,每一堂课必须有引起学生兴趣的东西,保证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好奇。如果有趣味在里面,又何愁学生不废寝忘食,又怎么会有学生抱怨语文老师罗嗦拖堂?这当然需要老师充分地备课,积极地寻找课外素材,引导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多通过活动来给语文课注入生机活力,来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语文。

第二,坚持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方式。

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科是最能塑造人的心灵的,而语文老师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了灵魂塑造者。如何塑造学生的高尚灵魂?不是简单地像雕刻家那样有刀子就可以了,而是需要老师自己身体力行,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影响。一个品德低劣、不守信用的老师,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即使再有才华,也是徒有其表。先人告诉我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语文老师就必须以德服人,简单质朴,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的个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从老师身上感受道德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果一个受了多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连做人都做不好,那岂不是给学生一个反面典型?只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失望,又哪里有兴趣学习语文,即使勉强为了考试而学语文,也失去了教育的目的。

一个聪明的语文老师,他的角色是多样的,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还是他们的父母,还是他们的心理辅导师等等,只有在不同角色中给学生帮助鼓励,才能体现老师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魅力,它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最能给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笔精神财富。知识可以通过学习马上得到,而做人却是需要一个人长期修炼和坚持才能达到的。读书是为了做人,一个语文老师能引导好学生做人,也就能很好引导学生求知,即使不能,又有多大关系呢?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就是引导学生做好人吗?

第三,做一个有个性的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活得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人已经完全被考试制度束缚了,为了成绩,完全丢掉了自己的个性,同时也忽视了学生个性,人云亦云,唯利是图,结果将语文带进了一个枯燥乏味的死胡同。如何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保持自己的个性?我感觉教师必须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必须有敏锐的感悟力和较强的理解能力,必须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最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只有具备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才不至于错误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引导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只有具备敏锐的感悟能力和较强的理解能力,自己才能首先读懂读透优美的文学作品,然后才能带领学生去品读感悟,进而形成一种对作品的解读能力,否则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更昏昏”;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是保证我们保持个性而又不偏离主题的关键,个性不是海阔天空地乱侃瞎吹,而应该是将自己独到的感悟和理解抛砖引玉地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有所感有所获,然后形成自己的个性;而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一个有写作经验的语文老师,很多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写作活动能历练人的心理的,将人思维引向更深入,培养人对生活独特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一个有写作经验的语文老师,才能更好地和文学作品的作者产生共鸣,才能对作品有准确而深刻的解读,进而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同时,能说能写的老师,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敬佩喜爱之心,才能将自己的个性通过文字展现出来,让学生受益。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点,而很多老师因为自己写作水平的限制,不敢给学生讲写作课,即使偶然涉及,也仅仅是从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入手评判,不敢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来引领学生如何创作,这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困惑,更难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当我在自己开辟的博客空间和学生甚至家长一起互动交流写作的时候,我们收获到了彼此的信任,彼此的理解,彼此的快乐!在我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里,学生感受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他们一步步走进了我内心,触摸到一个真实的语文老师,很多人成了我的朋友,成了我的“粉丝”,纷纷给我封号,“另类语文教师”“个性语文教师”“新新语文教师”……达到如此境况,又何愁语文教学不顺利?

第四,与时俱进,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天下苍生。

很多老师之所以感觉语文难教,是因为他们自己都没有保持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没有站在一定高度审视自己的学科,发挥学科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学习语文。语文学科是最灵活的一门课程,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生活密切相关,任何社会问题、人类问题,都会影响到语文教学。而现实当中很多语文老师知识丰富,但是却与时代脱离较远,三句话不离“想当年”,一副老学究的形象,这样很难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积极性。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不管“兼济天下”抑或“独善其身”,悲天悯人、胸怀天下都不可缺少。一个人不能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高度引领语文教学工作,那么他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必定很远,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可都会存在困难,势必影响语文教学的开展。

教师在很多方面起的是示范作用,教师的精神境界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一个心胸狭隘视野狭窄的语文老师,很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幸运的是我在这方面比较注意,而且也获得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所以我任教的语文学科一直都受到学生的好评,而且效果也一直很理想。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为了很好地生活,是为了能幸福地在世界生活,特别是精神层面的生活。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好语文能解决生活当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是道德、情感和人际关系的问题。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同时,时刻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积极下载一些有意义的视频随时播放给学生,关注生活当中一些热点话题,让学生身在学校,视接国内外。这些都是学生喜欢上我课的关键。语文老师能利用好这些优势,语文课讲起来自然就会举重若轻,趣味横生。抛开生活和情感,单从考试的功利性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怎么会有老师的个性?怎么会有对语文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演讲教学;语文人生

人总要学会成长,学会用更多的知识让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如果要问,一个人的三观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很难有人能回答出来,但要说一个人学业生涯中语文学科对于三观的成长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却没有人能够反对,所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好语文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在课文难度,又或者在教会学生人生道理上都有了跨越,需要我们的语文老师更加悉心去教导和用心去教学,思考出符合初中生的语文教学方法。“演讲式”教学因此应运而生,是语文教学众多方法的一种组成,它意在强调语文老师在讲授初中语文时的精神风貌和交流技巧,用一种更加有特色的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初中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对初中语文中运用的“演讲式”教学作具体介绍:

一、“演讲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初中语文“演讲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些演讲上的技巧融入语文课堂中去,因为演讲也是基于汉语之上,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处理,在技巧上有许多讲究。总体来说,演讲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很多的共性,就比方说:演讲者在语言表达上就会通过一些声调的抑扬顿挫和语言的转音停顿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这种技巧可以让疲惫的观众重新焕发激情;演讲者经常会用一些“口号万岁”,都是一种对文字的浓缩,旨在使听众内心产生共鸣等,而将这些技巧就可以用到语文课堂中去,教师可以刻意地去学习这些技巧,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个人魅力,更能让整个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在演讲中,对于演讲者以及讲稿都有非常多的技巧,甚至形成了系统的规范,我们甚至可以假设,演讲者就是语文老师,通过对自己声音的处理以及教学大纲的梳理为自己打造量身定做的舞台,将语文课堂讲授当成做一场演讲,让学生享受到一场饕餮盛宴,整堂课都处在一种被引导状态,跟随老师的思路,被老师刻意去引导,提升整个课堂的质量。初中语文“演讲式”教学是一种特色教学,对语文教师个人素质及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为了学生去改变,而这种改变也有益于教师自身的成长。

二、“演讲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演讲是一门大学问,正规来说整个演讲过程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要在这几分钟内,让演讲者和自己的讲稿都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状态,带动全场氛围,是一种严苛的要求,但是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也正因此,演讲更像是一种魔力,拥有让全场观众呐喊的效果。演讲的成果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演讲者自身的个人魅力,包括对一些姿态或者声音的处理;另一方面就是讲稿的处理。由此可以类比到课堂,初中语文课堂要达到演讲氛围中所凸显的那种激情生动,也需要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自身的个人魅力,需要老师去了解一些基本的演讲技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一调到底,而是要有变化,值得激情的时候就要激情,值得低沉的时候就要低沉,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对自己的语言特点进行改变,多用一些能吸引学生的幽默式语言,使语文课堂不要变得那么呆板;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对于自己每堂课教学大纲的处理,这节课要讲什么?怎么讲?如何和上一节课联系起来?又怎样使课堂有意思?这就是对文字的处理,教师需要花费心思在大纲上,要将整节课安排得有层次、有质感,使学生感到充沛,对于知识点趣味化,就比如:在古诗词讲授过程中,就可以借用现代语言使一些艰涩的知识变得白话,或者使场景变得有趣起来,加一些历史知识在里面等。只有语文教师把握好这两个方面,才能将演讲融入语文课堂中,初中语文课堂定然能够焕发出演讲的魅力,充满激情与生动。

综上而言,初中语文课堂“演讲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教师教学风格的转变,将原先沉闷、呆板的语文课堂加入一些演讲元素而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更加主动,愿意去听老师讲课,因为有意思!因为有激情!因为更像是艺术!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