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8篇

时间:2023-07-18 09:34: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双创”;参与意识;实践能力

一、目前国内“双创”教育模式下,学生反映出的问题

(一)学生的“双创”认识理解片面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具有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对高校学生的“双创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学生对“双创”理解过于浅显的问题。在大多数学生的认识中,创新即代表着发展、钻研各专业的前沿技术,创业即投身大学生创业,并认为“双创”与自己未来规划没有太多联系。导致高校学生的“双创”参与意识不高,且即使高校投入大量精力开展“双创”教育,其成效也会大大降低,由此可见,目前解决学生对“双创”的认识误区刻不容缓。同时我国大多数高校内存在把“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现象,相比较而言,高校更重视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甚至出现以就业率来衡量“双创”教育的现象。并且“双创”教育往往以第二课堂或是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师资力量也远不如必修课程,给学生造成一种“双创”教育不重要的误区,加深学生对“双创”的片面理解。

(二)学生的“双创”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双创”教育,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的“双创”教育课程,各种形式课程涌现,但大多课程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以及“双创”素质提升有所忽视。例如: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开设类似《创业基础》的课程,并邀请众多创业成功人士举办讲座,以此丰富“双创”教学的课堂内容,营造高校“双创”氛围。面对这些课程与讲座的安排,学生的反馈却并不理想。在学生对“双创”教育看法的调查中,有学生讲到“讲课是讲课,创业是创业,课上讲的几个要素,几个步骤都能明白,目标计划也有了,但就是步子不知道怎么迈出去,迈向哪里。“怎么迈”,说明了“双创”教育在实践教学和素质提升还有所不足,需知实践能力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判断、决策、组织、执行等能力也同样重要,这些往往都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学习。“迈向哪”,说明各高校在“双创”教育的配套设施与相关政策上参差不齐,无法给学生实践的平台与空间。

(三)学生的“双创”参与意识较低

除“双创”教育课程,相关竞赛、基金或是课题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起到重要作用。在调查中,学生对于参与各类“双创”活动的目的,给出了很多答案。其中因为学校要求、课程安排等,因学校规定参与的占一部分,因竞赛、项目获奖可以带来奖励或加分的占一大部分。由此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对于“双创”有一种带有目的性的,为了参与而参与的现象,并不是因“双创”本身。这种心态下,常常出现学生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学习与提升,就好比考试过后只关心成绩,而不问题目对错与原因。这种看似积极参与“双创”活动的背后,学生实际的收获与提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且可以做到积极参与“双创”活动的只有部分学生,还有部分学生表现出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在校内“双创”课程中,基本是以一种应付的心态去完成:上完课程就可以,其余的竞赛、项目都与他无关。这两类现象都足以说明,目前各高校中还存在很多学生对“双创”教育不理解、不参与的情况,“双创”意识较低,急需培养提高。

二、“双创”教育及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一)以兴趣为导向,参与意识培养从大一入学抓起

目前,各高校对学生进行“双创”教育大多是从大二学年开始。因为学生进入高校一年后,已有初步的知识积累以及技能的锻炼,可以参与进“双创”类比赛或项目。因此,许多高校将“双创”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大二学年。此时的学生或许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及能力,但是目前制约“双创”教育推进的,相比学生素质而言,学生的“双创”参与意识,其实更为关键。对于学生“双创”参与意识的培养,大一学年是黄金期。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是好奇心与发散思维最为强烈的阶段,也是受专业知识与毕业就业影响最小的阶段。同时,这段时间中,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最为充裕,上进心也是最为高涨。因此,在这个黄金期中,学生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热情,相比于其他时间段,对于“双创”更愿意去主动接受。各高校在开展“双创”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需要以兴趣为导向,适当结合专业内容进行意识教育。并且,所讲内容不应过于深入,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同时辅以“双创”类竞赛介绍、优秀高年级学生分享“双创”经验等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努力向榜样看齐。高校后期也可定期组织如头脑风暴、创业交流会等活动,不断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以需求为导向,落实“双创”教育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

落实实践能力培养,首先需要高校清晰定位“双创”教育的目标与意义。“双创”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具有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其精髓在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双创”教育不能与就业教育混为一谈,也不能将“双创”分离出来空谈,还需将“双创”教育与专业和就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专业与就业教育成为“双创”教育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其次要创新和改进“双创”教育模式,健全实践支撑体系。如何创新与健全,关键在于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求以及在以往实践中暴露的问题都是我们急需解决完善的。课程方面可以尝试增加更具针对性的课程,如:学生对创业迷茫,可针对开设创业初期心理问题应对课程,学生在创业中表现出技能欠缺,可针对开设团队组建与管理、领导力与决策等学生在实践中急需的课程。同时课堂形式也不局限于传统课堂,合理利用新媒体,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环节,提供个性化教育等。同时各高校应完善“双创”相关鼓励政策,建立“双创”实践基地,项目孵化基地等相关配套设施,以保证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实践学习。学生层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竞赛、基金或是课题研究,以竞赛课题入手,对优秀项目进行指导和扶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可提供相应经费支持,并主动帮其配置企业导师,指导其撰写创业计划书等基本内容,对实施创业计划提供一定帮助。鼓励学生主动加入教师科研项目,担任科研助理等职务,培养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

(三)以项目为导向,导师引导思考胜过传授知识

上文提到除“双创”教育课程,相关竞赛、基金或是课题对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同样起到重要作用,其也是目前各高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在这里面,导师应该扮演何种角色,需要起到何种作用?下面以一个例子说明目前各高校导师,最常见的两种指导方式。《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面简称“国创”。在对“国创”项目申报情况的调查,以及在“国创”十周年年会上与各高校老师和老师实际交流,得到目前“国创”申报项目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导师课题为基础,从中分离出一小部分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部分,作为新的小课题进行“国创”项目申报。二是由学生自主提出想法和计划,导师帮助指导和完善,再进行“国创”项目申报。在这其中发现,第二类自主想法的学生,参加“双创”竞赛的热情与项目质量,明显高于第一类学生。暂且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先讨论两种类型中,导师的不同指导方式。第一种类型,导师课题,导师对于项目熟悉,往往会提前给出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完成的范围,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和实践,这种形式较为“被动”。第二种类型,学生想法,大多是在学生自主实践中遇到问题,再去询问导师,导师提供思路,学生继续学习并实践考证,这种形式较为“主动”。两种形式下,导师虽然都是指导,并且学生在其中都经过实践,但是第二种类型在过程中明显多了学生的主动思考探究,而非直接拿起导师思路。这里可以把第一类型称为传授知识,第二类型称为引导思考。在今天的“双创”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引导思考明显胜过传授知识。各高校在今后的“双创”相关竞赛、基金或是课题的申报中,也应鼓励学生尽可能以自主选题参与其中。

三、完善高校“双创”教育,为学生实践保驾护航

(一)加强营造高校“双创”氛围

“双创”教育的开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仅靠几门“双创”教育课程,几场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双创”教育是一个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持续过程,应当保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观念,以学生的需求作为“双创”教育的导向。而现在高校大多存在“双创”教育自上而下,迎合政策而施行,出现“双创”教育“不接地气”的情况。“以学生为本”就要从基础做起,让“双创”落地,增强高校整体“双创”氛围,让积极投身“双创”的学生不再有少数人的感觉,让更多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到“双创”,消除“双创”与自身无关的观念。“双创”氛围的营造中不能单打独斗,除做好高校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各专业的配合外。还要利用好各类双创竞赛,将其打造为实践平台,在比赛提升和锻炼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组织好在“双创”有所成绩的优秀学生或学生组织,多开展具有“双创”意义的校园活动,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学生中进行正向“双创”引导;抓住高校周边地区企业或政策优势,如京津冀经济圈,引入企业和社会的帮助和支持等,通过信息、人才、资金、政策等资源的流动,从而实现,高校-政府-社会,三方共同推进“双创”教育,营造更好的“双创”氛围,进一步培养学生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乐于创新、勤奋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

(二)加快完善高校“双创”实践平台建设

“双创”教育重在实践,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刻不容缓。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已设有“双创”实践基地,项目孵化基地等相关配套设施,但其中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仅有设施,缺乏对应完善的管理体系与运行模式。二是实践基地与校外企业合作程度较低。三是过于强调创业元素,导致“双创”实践与专业脱节。其中前两个问题在各高校大力推进“双创”教育中已有所改善,但第三个问题仍存在许多高校之中。“双创”教育不应仅靠各高校中的就业创业部门支撑,高校中的各二级学院应该在整个“双创”教育中扮演起排头兵与主力军的角色。“双创”实践平台的建设要依托各二级学院,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与服务,争取学生在“双创”实践中有更大的收获。各二级学院在推进“双创”教育中,可以与科研相互联系,在科研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为培养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打下基础。同时要提高专业实习的质量,在实习中联系“双创”教育,将实习的实践价值最大化。并且各二级学院与学生接触紧密,在开展新生“双创”教育活动中有天然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出学院下各学生组织与优秀学生的引导作用,既完善了实践平台的建设,也达到了培养新生“双创”参与意识的目的。

(三)加速建立高校“双创”导师队伍

目前高校“双创”导师队伍建设薄弱,多表现在,目前“双创”教育导师多是从事经管类研究导师担任,缺少专业的从事“双创”教育的老师,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与分析学生创业问题与创业心理等方面继续提高。其他方面,如:从事专业(学科)教育的老师对“双创”教育参与程度较低,对外聘企业导师质量把关不够等问题,同样制约着高校“双创”教育的推进。各高校应大力支持导师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外聘具有一定授课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同时严格外聘企业导师的聘请标准,保证外聘企业导师的专业性及较高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与不同专业的特点,培养符合高校自身需要的专业型“双创”教师,规范授课培训,编写材与课程,将“双创”教育规范化,授课教师专业化。综上所示,高校推进“双创”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与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双创”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学,应重视实践教学,将“双创”与专业和就业有机联系在一起,让专业与就业教育成为“双创”教育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同时高校“双创”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进从实际需求出发,着重实践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本篇从目前国内“双创”教育下,学生反映出的问题为源,提出以兴趣、需求、项目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同时对完善高校“双创”教育建设,给出了三方面建议。希望本文能为今后“双创”教育改进提供一份参考。

参考文献:

[1]宋平.“双创”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探讨[J].许昌学院学报,2016,35(4):146-149.

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思考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强有力的动力,而新型的创业创业教育(即“双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1]。国家在“双创”教育的相关政策当中指出:要把高校创新创业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重点。开展“双创”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更可以活跃社会的创新氛围,提升社会的创新水平。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也是开展“双创”教育的核心力量,但“双创”教育的开展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一种考验。如何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和开展“双创”教育的教育要求,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探讨如何培养高校辅导员适应“双创”教育的要求,并不断通过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提高“双创”教育的质量,对高校“双创”教育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开展“双创”教育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双创”动力不足

高校辅导员在“双创”教育中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所作的这部分工作还没有形成具体规范的激励机制,如在职称评定、荣誉奖励等方面,使得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双创”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消极性,开展“双创”工作的动力明显不足。

(二)高校辅导员“双创”理念缺失

“双创”教育对高校辅导员而言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然而高校全面开展“双创”教育的时间并不长,导致部分高校辅导员对“双创”教育的理解并不深刻,对开展“双创”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充分[2]。这种认知的缺乏,会直接导致高校辅导员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执行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有的高校辅导员会认为“小发明,小创造”就是“双创”教育,又如有人会认为“双创”教育就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等等。就其本质而言,“双创”教育是通过与项目教学、实习实践、社会服务、创业项目等形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技能等综合创新素质。许多高校辅导员开展“双创”教育的质量不高,其根源就是对其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准确,导致“双创”教育发展方向出现偏差。

(三)高校辅导员“双创”知识欠缺

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是长期停留在本科及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层面,以及部分工作经验的累积,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的大学生性格跳脱、爱好不同,再加上大学生所学知识专业性较强,辅导员很难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双创”指导。

(四)高校辅导员“双创”经验匮乏

只有亲身实践过的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而目前的高校辅导员由于种种原因而缺少实践,对于“双创”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没有深入进行了解,自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也只能停留在表面。

(五)高校辅导员“双创”平台缺少

由于部分高校辅导员开展“双创”教育的时间不长,对于“双创”教育了解不多,创新创业的实践水平不高,而传统的集中式培训方式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培训方式只能让高校辅导员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无法解决实践经验的问题,而且许多高校的优良的培训方式并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只有构建有效的“双创”教育培训交流平台才能解决以上的问题,交流平台可以为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提供有效方式。

(六)高校辅导员“双创”精力不足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其需要承担的角色很多。例如,高校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广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党员和工作骨干,保持学生思想政治的先进性等。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学习时间并不能够得到保证,而作为承担“双创”教育工作主体的高校辅导员,其开展“双创”教育工作的效果则更加难以保证。

二、“双创”教育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是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者

高校辅导员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想要积累经验,就应该多去了解社会上企业的相关信息。高校辅导员要积极了解行业现实状况,明确社会发展的行业需要,掌握创新创业的发展信息,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对标行业发展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高校辅导员也应该抓住机遇不断进行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丰富自身阅历,向“双轨型”“双师型”发展,从而有效地增强“双创”教育指导的时效性[3]。

(二)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者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高校辅导员在现代的大学当中充当着亦师亦友的角色,高校辅导员应当明确在大学当中自身的定位。首先可以为新生开办讲座,从意识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再者可以组织创新大赛,并邀请专业人士担任评委,既可以传授经验,又能从中学到更多的创业理念。大学生创业需要最多的其实是周围人的肯定以及创业成功的信心,而辅导员在学生的心中亦师亦友,辅导员的鼓励和肯定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辅导员营造的良好创业环境对于学生的帮助非常大。

(三)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传播者

学生想要减少创新创业的风险,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就需要辅导员的悉心教导与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学校和当地政府虽然会帮助很多,但更多的困难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去面对,不管是创业专业知识,或者是工商申请、国家政策支持、企业管理等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和了解。这对高校辅导员应该结合身边成功案例与基础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创业热情加以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增加自身知识、经验积累,为今后创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启发者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不断地批准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增加,高等教育的普及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并不美好,但是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迫于传统家庭观念以及自身经济水平的影响,只能选择传统就业方式。大学生作为我国素质较高的一批人,国家更需要的是他们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以新时代创业者的身份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是他们的主要引领者以及启发者,高校辅导员应该对“双创”意识启发者这一身份有明确的认知,将繁杂的基础知识以简单易理解的方式传授给性格鲜明、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大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对创新创业的热情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体会到创业的乐趣,普及国家相关支持学生创业的政策,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五)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实践的引导者

高校辅导员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创新创业,但是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以及耳濡目染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在辅导员的帮助和引导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可以更加平坦,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创业团体、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比赛以及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帮助学生分析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中的不足之处,做好学生创新创业的前期准备,使得学生的创业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的放矢。

(六)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服务者

高校辅导员既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施教的主体,又是实际创新创业活动的服务者,为广大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保驾护航[4]。创新创业不是靠意识和想法就可以完成的,在创业活动中学生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服务者,应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予以正确的指导,提供建议和意见,必要时还需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以帮助学生减轻创业压力,认清创业形势。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在“双创”教育方面的提升途径

(一)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双创”激励体制

辅导员的职责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双创”能力,能够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一些创业道路上的简单问题,为了提高各高校辅导员的“双创”培养积极性,一些激励政策和物质奖励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大学生的课业任务时间不定,尤其是大一、大二上课时间较长、排课较满,找辅导员沟通多半是中午、晚上以及周六周天,应适当改变辅导员的工作时间,无须严格遵守八小时工作制。其次,对于在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中表现优异的辅导员应给予物质以及职称评定优先等奖励,并且把辅导员关于大学生“双创”培养的工作纳入到实际的年终考核中。

(二)高校辅导员应该转变自身的“双创”

观念“双创”观念是随着社会时展提出的新型创业理念,这需要高校辅导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在学生眼里,教师就是学校的代表,而辅导员更是与学生朝夕相处,辅导员更应该承担起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正确形象的重任,切实为学生解决问题。在提高学生“双创”能力方面,辅导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专业教师携手,承担起学校、任课教师与学生沟通桥梁的重任。在督促学生做好本职工作,在增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各专业知识能力的渗透,助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使理论付诸实践。

(三)高校辅导员应该加强“双创”教育能力建设

高校辅导员应该具有自主创新精神、有效创新方法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创新精神才能发起有效的创新性行动,具备创新方法和能力才能针对创新性行动提出具体而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而拥有自主的学习能力才能保证创新性行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创新精神、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其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双创”活动的基本要素,而其所具备要素就决定了指导行动的有效性。高校辅导员不只是需要学习与学生管理相关的知识,更应该在大学里传授学生创业方面的知识,并且向同行专家请教,选取合适的方法来指导和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另外,高校辅导员自身的思想观念也要符合创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因循守旧。当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知识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以新理念、新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观念的不断突破才是创新的源泉,创新的动力才能推动创业的行为,因此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步提升,才能综合性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化“双创”能力,也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

(四)高校辅导员应该注重“双创”实践教学

近年来,“双创”教育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三创”教育理念作为许多高校“双创”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是对“双创”教育理念的丰富与提升,更能指导“双创”活动的深化和发展。“三创”教育理念包括“创意+创新+创造”,它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强调从行动到结果的转化,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感悟更好地结合到实际当中,并通过有效创新项目的开展使之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实效性产品和技术,这极大地增强了创新的有效性,并且真正实现了“双创”的社会意义和价值[5]。身为大学教育工作的执行者,高校辅导员应该学习更多的先进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实践当中,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及教育工作者投入到“双创”教育中来。在国家的指导和支持下,逐步形成了适应新时展需要的“双创”教育体系[6]。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职业能力,顺应时代潮流。尽管“双创”教育刚刚开始,但这种教育理念、方法和发展趋势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而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更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理论素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双创”教育职业能力,形成更好的创新型思维,为今后学生未来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郑国环.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6.

[2]张波涛.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定位[J].求知导刊,2014(1):12.

[3]陈锋.实施双创教育改革实践的四个需要[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

[4]谭燕,夏晓天.“双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1):235—236.

[5]赵璐,王皓.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提高工作能力的途径[J].管理观察,2018(36):122—123+127.

篇3

一、“双创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与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除了需求大量的英语语言文科的教学人员与研究人员外,还需要大量的外语应用型人才,可见当前在英语教育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新课改要求高校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英语人才,因此“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从而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双创型”的英语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求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前我们培养英语人才的观念与模式,尤其是高校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模式。大学生是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担,由此看来在高校中培养“双创型”人才已势在必行。

2.“双创型”英语人才体现了外语的工具性

英语不同于其他语言,它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特殊性体现在它具有两面性:一面是人文性,另一面是工具性。也正是因为它的两面性,使得英语既可看作人文性的学科,也可看作应用性的学科。当前,一部分高校对英语专业这一概念比较模糊,因此在具体施教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的倾向,一部分高校倾向于就业,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导,而另外一部分高校注重外语人文教学,在突出语言优势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运用的能力。当然,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任何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以上所指的不同倾向,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泾渭分明,而是专业上的有所侧重。无论倾向于哪一方,“双创型”的英语人才都是社会所需求的。

3.“双创型”英语人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进行,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向着大众化的趋势迈进,对于广大的高校生而言,直接就业往往成为不错的选择。与精英类的教育不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要求办学主体、办学形式以及办学内容的多样化。不同层次与不同类型的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培养规格都有一定的差异,“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便为高校学生之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有要求,还对相关英语专业做了一定的要求,要求英语专业朝着专业化以及多样化的方向迈进,加大“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奠定基础。事实证明,当今社会需要的英语人才既是有教养的,同时也是有用的。

二、培养“双创型”英语人才的措施

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从一定程度上讲,教育改革就是教育创新。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应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规模。相关的教育学者指出,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思想的改革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因此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观念显得至关重要。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掌握社会需求,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校教育要面向社会,因此高校应以社会第一线的职业岗位需求来设置英语课程,制定英语教学目标,安排英语内容,这无疑意味着英语老师在培养人才时应侧重培养学生运用职业英语的能力,包括熟练地应用英语来获取日常生活信息以及熟练应用英语表达自身内心的感受。第二,需要广大英语老师在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中心。“双创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积极性。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技能驾驭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通过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自身的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无形中也会提升。

2.构建“双创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实现“双创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改革不合理的英语课程结构,优化英语课程体系。相关的研究学者指出,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如何传承我国英语专业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高校培养的人才应面向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考虑好这两方面的内容,高校培养“双创型”英语人才的目标才能够很好地实现。

对于广大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要想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以及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就必须脚踏实地地学好英语基本功,英语老师在本科一、二年级阶段应多为学生安排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功的能力。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本功后,英语老师应为学生安排一些体现英语专业内涵的课程,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化、文学、历史以及一些跨文化交流的课程。

3.完善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篇4

关键词:“双创”教育;物流;人才培养;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27-02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共同承担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任务。由于其发展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所以在长期的办学积累中,民办高校依赖其自身灵活的办学机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双创”教育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面向全体,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双创”教学理念。而物流管理作为多学科交融且发展迅速的应用型专业,更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民办高校由于创新能力差、经费不足等原因限制,在物流实践教学方面投入力度不足,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民办高校物流“双创”人才培养的意义

第一,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战略需要。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知识型社会的迫切需要,通过“双创”教育可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能力的创业实践,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我国物流行业也正通过不断的模式创新来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来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以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的民办高校,应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去,这是积极响应国家“双创”人才战略的必由之路。

第二,有助于提高物流人才的竞争力。在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素质的“双创”人才的培养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家赋予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在“互联网+”、跨境电商、自贸区建设等大的经济背景下,社会对物“双创”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因此,民办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提高物流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二、民办本科院校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绝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建校历史较短,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成果转化能力低,“双创”教育的开展显着尤为困难。

第一,学生参与度低。目前,部分民办高校都积极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学院针对商科所有本专科新生都开设了创业基础网络课程,政策出发点好但缺少有效的管控,学生关注的是能否顺利修到学分,而非该课程能够给他们带来多少创业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因此出现了上课时用手机来挂网络课,混课时的情况。这说明,学生与学校开设该课程目标不一致。学生对“双创”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该课程形同虚设,学生参与度低。

第二,师资队伍“双创”能力低。大多数的物流专业教师都是转行而来,且主要承担的是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程的教学,严重缺乏实战经验。很多高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采取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形式聘请了一批企业导师开设创业讲座、创业论坛,这些导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创业实战经验,但所讲内容和教学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管与考评,授课内容分散且缺乏系统性。

第三,政策保障机制欠缺。民办高校缺乏“双创”激励机制,未设专门的组织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论证,缺乏具体的帮扶政策;教师考核制度陈旧缺乏激励机制,教师创新动力不足,因此无法在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与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之间取得平衡,教学内容与方法老套,这与“双创”教育目标相背离;学生考核仍以成绩作为最终的考核标准,学生对物流的创新创业缺乏热情。

三、基于“四位一体”的民办高校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学校

1.明确物流“双创”教育理念。要不断深化高校物流“双创”教育改革,不能将“双创”教育停留在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而应将“双创”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的技能,铸就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格,进而提高物流人才的“双创”综合素质。教师应带领学生及时关注物流最新发展动态和创新知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和创业尝试为自己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比如,可以尝试与物流企业合作举办物流“双创”教育,双方设立一定的项目基金,一是用于对获奖的创业设计进行奖励;二是为获奖项目的落地和实施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解决学生项目经费筹资难的困境;三是解决了物流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2.机制创新。(1)学生考核机制创新。建立以注重过程和能力的多元化学生考核机制,物流管理专业可以以某一专业课为试点,设置以品行、能力、业绩、合作、创新等多元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以论文、专利申请以及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等形式进行学分置换或者免考,以此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考核。(2)教师激励机制创新。虽然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原有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诟病以及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欢迎,但在各种严苛的考核机制下,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却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民办高校可以在教师的考核制度上进行创新,比如可以减少课时量或降低科研压力,或者针对物流“双创”教改的课程进行相应的奖励,以提高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

3.注重“双创”教学改革。(1)“以赛促教,赛教结合”提高“双创”能力。物流“双创”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提供平台和沃土,学科竞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衍生出聚焦效应、创新创业效应和扩散、发酵效应。通过竞赛,增强了民办高校、社会和企业的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涌现一批优秀团队,指导教师以及创新型物流人才,形成良性的物流人才培养环境[1]。(2)加大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通过邀请物流专业企业家为主导的课堂或讲座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发学生潜能,形成创新意识[2]。(3)设置交叉课程,提高物流“双创”能力。物流专业综合性与应用较强,设置物流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物流科技进步创新提供了新渠道,其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物流人才的各种素质和思维能力,克服了单一学科培养人才的局限,拓展了物流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空间[3]。(4)“通识教育”与“分类施教”相结合。首先,物流管理专业应将“创业基础”作为物流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实现物流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全覆盖,最大限度的激发物流专业的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其次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进行不同的“嵌入型”“双创”教育,邀请其他院系教师开设小型的兴趣课程,这种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专长特点进行创业,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质量。

4.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完善外聘企业导师授课制,定期组织具有企业管理及创业经验的企业导师进课堂、进书院开展“双创”教育,鼓励专业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介入物流具体业务过程,有效提高专业素养。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及时跟踪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发展动态,承担更多横向课题,积极申请专利,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二)政府

“双创”教育是我国从人力大国向人力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这一战略有助于挖掘人才潜力,促进大学生就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创业潜力。政府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是学校认真落实和企业积极参与“双创”教育的基本保障。因此,政府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搭建民办高校与企业“双创”教育平台,特别是为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扩宽合作渠道。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完善的“双创”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以此来检验民办高校“双创”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三)企业

企业是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方。针对目前物流人才培养所呈现的供需不匹配的现状,物流企业应积极参与到民办物流人才培养中去,加强校企合作力度,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量身定制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各种“订单班”。如“日日顺物流创客训练营”充分体现了企业携手高校,协作共建物流“双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行动,体现了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双创”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既为国家“双创”教育做出重要贡献,也在大学生中g树立了良好口碑,更为企业未来创新性人才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

(四)社会

民办高校“双创”教育对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社会参与是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有利推手,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和监督作用,为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挖掘更多的社会资源。社会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主要承担者,应及时向公众报道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新动态和新成果,从多个角度宣传当前社会对“双创”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为高校顺利开展“双创”教育营造良好氛围[5]。

四、结语

“双创”教育是我国当下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创新型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作为“双创”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确保“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当然,这一政策的落地离不开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三者的参与,因此“双创”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潘经强.竞赛效应驱动下的物流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5).

[2] 徐绮爽.地方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4,(5).

[3] 宋继华,方兆琦.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3,(14).

篇5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发展,高等院校积极培养"双创型"人才,即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推进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势所趋。"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对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设我国为创新型国家和配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科研课题"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高职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转型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知识经济 "双创型"人才 教师素质

“双创型”人才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简称,“双创型”人才培养在本文指依据科学的培养模式,凭借完备的教学资源,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将高等职业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善于洞察事理、发现机会,肯于刻苦钻研、坚持不懈,敢于推陈出新、不断尝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5年就曾经在公开场合发表《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并在文中指出:“当新的时代到来,学历不再等同于工作的时候,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寄予了新的希望,希望他们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岗位的求职者, 而应当是一个工作岗位和成功企业的创造者。”到了1998年10月,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UNESCO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关于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世界宣言:设想与行动》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份文件都明确的指出:“为了便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高等院校的教育应该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自主精神,这些将来的毕业生将不仅仅是某种或者某个工作岗位的求职者,而首先应当是某种或者某个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挑战,高等院校积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大势所趋。

2013年11月8日,“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在中国举行,至贺信专门指出:“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 而且特殊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由此可见,全面培养“双创型”人才,同样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创新强国的重点目标之一。

二、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地提出,高等教育注重“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并将其纳入到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点的范围中来。培养“双创型”人才,使得学生从课堂走出来,走到企业去,了解企业、学习企业、创建企业,对于实现教育和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社会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影响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与比较传统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进行对比而言,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以知识的运营管理作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知识产业作为领头产业,以知识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的一个时代。就我国的现今情况而言,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也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唯有不断创新和不断学习,才有可能把握这历史机会,而把握机会的关键在于培养出大批的“双创型”人才。因此就会必然的要求高校继续不断深化改革,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二)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必须。近几年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增长,高校教学改革创新迫在眉睫。究竟如何创新改革,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最终培养出何种人才的问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步,尤其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果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仍然原地徘徊止步不前的,高校的毕业生怎么可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高校教学必须改革创新,必须转化观念,主动培养“双创型”人才,促使高校毕业生从“高学历” 转变为“高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就业观念由原来的“等、要、靠” 向 “创新、创造、创业”的内涵转变,努力成为“双创型”人才。

(三)缓解高校就业难题的措施。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趋势的由精英型教育转变为大众化培养之后,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相应调整。2014年以来每年将近有七八百万的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如果这样大规模数量级别的高校毕业生全部都是直接选择就业,就一定必然的引发就业危机,一定必然的“毕业就失业”。在相对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如今的高校毕业生要改变原有的观念误区和思维方式,不能简简单单的为了找工作而去工作,而是应当积极正确对待自身价值,积极探索实现创新、创业、创造,唯有这样这才是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措施。

三、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情况来看,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相对很少,所占的比例从2013届的2.3%上升到了2015届的3.0%,而美国等国家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高达15%-20%。由此可见,我国“双创型”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以下是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建议实施策略。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转变。在“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积极弘扬创新与创业教育精神,坚持实践教育“以成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的新型理念。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强化创业教育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建立创业教育基地,设置创业学院,将科研渗透到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来,逐步改革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深入积极探索符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情绪,不断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辨识机会、 把握机会、 利用机会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具有现代精神的创新型、 创造型、 创业型人才。

(二)双创教育管理体制。“双创型”人才培养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艰巨的、系统的工程,并不是几个系部,几个专业、几个教师、几门课程就可以大功告成全面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应当成立由战略规划处、教学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校企合作处、财务资产处等相关职能机构组建的,横向联系政府、企业和社会相关部门和组织共同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共同创建一个适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一起打造一个易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政府和企业应当集合各自管理部门的资源在高校毕业生创业方面给予惠政策,携手打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环境,为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的实践是“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成功的保障。搭建一个集结各方面资源与信息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造机会让高职学生勇于实践不断尝试,敢于求异,敢于联想,敢于创新,敢于创业,用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去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从而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个创新创业平台建成之后,学生们的想法和点子就可以在这里生根发芽,不断吸取养分发展壮大,并最终开花结果。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平台来共享信息,分享资源,接受培训,寻求帮助,交流经验,通过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可以带动特色专业办学能力、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高职院校的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四)提升教师教育能力。在高职院校,一切教育和改革的关键都在于教师。高质量,强能力,有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和有力保障。教师关于创新创业的理念,经验,能力,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下的两个方面:首先是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方面见解独到;其次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实践创新,把创新创业的思路和方法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首先,可以选拔一批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或者直接参与创业实践,造就一批“创业型教师”或“教师企业家”;其次,可以邀请企业人员走进学校、走入课堂与高职教师共同研究、共同设计、共同授课;最后,还可以委派教师直接参与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举办的实践创新项目培训,并通过承接社会和企业横向课题的形式让教师自己或者带领学生亲身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

四、教师素质提升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教师本身对学生就具有天然的示范作用。教育教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创造创新的活动,教师创业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创造观念的改变,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业技能的增长。很难想象缺乏创新创业素质、技能和精神的教师却培养出了具有“双创型”人才特征的学生,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

教师素质,又称为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指教师能够顺利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职业活动中,自身所意识或者具有的调节和处理的,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其他相关各方密切联系的,自动自发遵守的行为方式或者行为表现,以及在此过程中和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品质和观念意识。 在“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教师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尤为重要。

(一)创新创业的理念精神。“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这种创新创业的理念精神来源于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言传身教。意识决定行为,理念引导行动,高职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使得自己具有这种创新创业的理念精神,才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将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化给每一个学生,并体现在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中。

(二)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创新创业光靠理念、精神、想法、意志是无法顺利的完成使命的,必须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既包括所学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才能很好的将创新创业的理念精神贯彻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有准备、有知识、有技术、有方法,才能让学生们更有保障的去创新创业。

(三)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目前来看,高校毕业生比较普遍的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相应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双创型”人才的这种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来自于学生自身不断的练习积累,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从教师那里不断的模仿和汲取。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本身自己就已经具有和不断发展这种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比如自身就是在创业和做项目,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让学生跟随,才能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和积累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双创”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双创”教育理念接受度不高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没有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尚未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不少本科高校虽将“双创”教育纳入到就业指导中,但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未能真正融入学校和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中,而是简单的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组织各种创新创业竞赛等,使得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较为普遍。专业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仅传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忽略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双创”型师资源严重缺乏

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采用传统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即使有实践教学环节,也大都以实训的方式进行。这种课程开设方式和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快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旅游市场需求。目前高校的大多数教师都是一毕业就上岗,没有任何进入企业实践锻炼的经验,自身虽然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和创业意识也是极度匮乏的。因此,民办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在职业实践经验及“双创”教育能力方面是比较欠缺的。

(三)“双创”教育实践环节不够深入

对于“双创”教育实践重要性认识的不足也是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很多教育工作者将“双创”教育简单的理解为理论教育和竞赛辅导,忽略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缺乏实践环节的创业教育是片面的、是刻板的,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若学生毕业后步入实际工作岗位将学无所用。也有部分学校,在软硬件设施的配置上无法达到“双创”人才培养的条件,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因而所提供的实践教学环境也无法满足“双创”教育需求。因此,缺乏实践环节的“双创”教育只是空谈。

(四)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课程体系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计划,具有决定学校整体发展水平和影响特色创建进程的重要作用。因而,课程体系应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在创新创业方面能力不够突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也没有真正意义的构建起来。且大多是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讲座和参加各种国内的创业大赛来实现,有的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必选课课程体系,而只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课程。这种课程设置的不够重视,一定上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尚且没有真正意义的把创新创业课程融入旅游专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教育“两张皮”的想象是十分普遍的。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双创”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教育全方位的、有机的融合的问题,彻底改变“两张皮”的现实状况。

(五)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政策和措施的完善也处于摸索期,因而,社会、政府对旅游高校在创新创业政策和资金上支持上也是有限的,即使有些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了一定的接纳程度,但因为各种原因,在政策支持上还是有所欠缺,进而导致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环境难以满足旅游业实际发展需要。难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二、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

(一)根据市场变化,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因而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中要特别突出其实践性,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不同以往的新体验和新感受,因而对新的旅游方式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高品质和个性化服务。正因为这种市场的变化,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出现了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旅游市场人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不少旅游专业的人才无法胜任新形势下的岗位需求。因此,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敢于突破学科界限,尤其要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准确把握旅游市场的行情,以及旅游者不断变化和日益更新的消费需求,针对不同人群定制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不断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为旅游市场增添活力。

(二)打造具有“双创”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

“双创”背景下,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如何胜任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教学能力与科学研究平,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创新创业能力和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这对现有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要想在办学水平和专业建设上有所突破,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强的、业务素养全面的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只有素质全面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学生。一方面学校要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为师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如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邀请企业家到学校交流和送教师出去进修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制订一些创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们结合自身专业情况,积极创业,在实践中去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积极拓展企业资源,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双创”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需要积极的对接当地旅游企业,并密切关注行业的实际需求,合理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平台,促进学校和企业融合。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高校应积极拓展企业资源,为学生实习实训搭建实习实训基地,并不定期得组织学生到旅游景点、酒店、休闲度假区、旅行社等开展实践教学和创业培训,将课堂由室内转移到室外,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创业园孵化中,以校企资源融合的方式促进“双创”平台建设,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施展才华、服务社会。

(四)构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首先,在修订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摈弃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将学生获得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次,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改变教师在旅游管理教学实施环节只注重传授学生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做法,而是将启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五)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社会资源协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融合上,需要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一方面,政府应联合高校构建相关创新创业法律体系,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法律保障,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咨询等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旅游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政府与行业协会联合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贷款门槛,建立旅游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塑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勇,杨洋,周霄.基于双轮驱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2):67-70.

[2]周杨.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4(3):65-68.

篇7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民办高校

基金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2015年广东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研究成果

1.引言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创业人才,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特别是作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其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就业竞争力不高。因此,对于民办高校来讲,能否适应时代要求实施创业教育,能否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对增强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和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时展的必然需求;其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充分发挥民办高校优势,走特色化道路的有效途径;最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到来,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力度,通过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构建基“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平台,以此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2. “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消费的增加,促进了就业,拉动了经济增长,各种传统的行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转型,并纷纷加入这个行列,企业主的创新精神被激发,形成全民创业的局面。大学毕业生也不再等待就业一条路,而是成为创业大军中的一分子,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高校也在积极地探索,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首先,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陈旧。目前,主要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直接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重点是理论知识,缺少实践能力锻炼。第二种是建立创业园,学校与企I合作,建立创业工作室或者创业基地,在工作室内进行一些仿真训练。第三是国家政府政策基金支持,相应的行政部门出台一些鼓励政策,例如设立创业基金、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基本上属于单边行动,高校、政府、企业没有形成三方互动的产学研融合机制。

其次,创新创业实践流于形式,大学生创业的持久力欠缺。许多民办高校缺少创业平台,缺乏创业基地,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主要来自于书本知识上,虽然政府或者学校举办一些创新创业大赛,但学生和教师仅仅是参加大赛,没有参赛项目延续,也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延续、贯彻下去。再加上资金等条件的影响,虽然学校给予学生提供创业中心和创业工作室等,但学生无力支撑。由于高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课程、创业平台和创业大赛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内容形成一整套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学生对“双创”缺乏深刻理解。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11 届的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群体中,超过50%的大学生创业者会因为创业过程中的挫折或失败而放弃创业。这也是很多好的创业项目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最后,对外宣传动员得多,但配套投入不完备。目前,民办高校支撑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配套设备设施不够完善。很多情况下,民办高校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都是出于形势逼迫的结果或应付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迫切需要的软硬件设备和投入无法得到有效供给。当前社会并没有将“互联网+”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之间并未有效衔接,导致了“互联网+”无法充分促进和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从而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处于高速、低质、数量多成果少的发展状态。

3. “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构建途径

3.1转变传统思想,加强老师及学生对“双创”教育的理解

篇8

关键词:“双创”背景;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

在各大地方应用型高校全面开展创新教育时,往往出现跟随重点大学而进行目标盲目设定的情况,这不仅在根本上忽略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机制方面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因此,在“双创”背景下解决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问题,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效果,是当前发展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相关内容

(一)地方高校的界定

地方高校存在两种意义上的界定,一种是从行政隶属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主要是指省级人民政府所管理的各大地方高校,不同于国家部委直属高校;另一种是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角度进行界定,主要是指不属于大型中心城市、省会、首都的各大高校。地方高校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其师资力量、学术研究平台等资源方面相较于部属重点大学的资源还存在很大的距离[1]。因此,地方高校的发展与成长,在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要与全国性重点大学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设定方面进行一定的区别。同时,各地方高校只有充分利用其与地方密切联系的优势,才能够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地挖掘出能够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资源,从而强化教学、研究以及产业发展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得到基础构建,在此基础上制定基本目标,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主,保证地方高校的发展优势,实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在“双创”背景与改革高等教育提升培养质量的背景下,对培养地方高校研究生机制进行反思,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地方高校不能盲目追随重点大学,应充分分析自身的现实优势,对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确立。地方高校在培养研究生人才与制定目标时,就是在对应用型创新进行定位,主要原因如下:1.为满足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需要而进行的最大限度的优化研究生培养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应用型人才以及学术型人才。学术型人才的核心是完成博士研究生教育,以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培养为主,具备非常扎实与深厚的系统专业知识以及理论基础。应用型人才是以从事实际操作性工作为主,具备高强度的专业工作能力与职业技能,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具体操作,解决根本问题的实践型创新人才。按照当前高校培养能力与社会对各种类型研究生人才的需求,开展分类化改革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些必然趋势都是最大限度地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优化的必然选择。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将研究生目标设定为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这种单一的人才目标定位,有部分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出现。而地方高校所设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不仅实现了对研究生进行分类的培养,还最大限度地彰显出该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这既是地方高校设定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最大限度优化的重要改革[2]。2.为契合地方高校培养能力而进行的必然选择由于资金、发展基础、地缘等原因的影响,地方高校在很多方面都与部属重点大学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例如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科研平台等方面,因此,在学术型高级人才方面,不能与重点大学同日而语。此外,地方高校所在区域主要集中在首都、省会城市等之外,对比重点大学,不仅与本地的经济社会建设关系表现得更为密切,也有利于地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与进行产学研联合教育等形式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不能盲目地按照重点大学的目标与计划对地方高校研究生进行培养,要以自身的地域性优势为前提,结合培养能力等因素合理、科学地确立培养目标。地方高校以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设定,不仅能有效地克服自身短板,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这也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而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根本目标定位的必然选择。

二、“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的意义

“双创”战略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创造了新的时代机遇,还为其带来了新的时代挑战。在“双创”背景下学生个体视野得到了有效的拓宽,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也得到了积极良好的培养。尤其是高校教育者在充分了解与分析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的制度与理念时,会积极地将学生组织制度模式与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以“双创”的时代特征为引导,保障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对自身进行定位,从而做到以不同角度看待不同问题、理解问题,找出问题症结本质以及有效地提出解决问题途径并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价值创造与自身能力强化,最终达到提升创造力的目标。针对当前“双创”战略活动开展的现状而言,处于全球化竞争激烈中的中国,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方面,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第一,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加明确。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立志服务于科教文化发展与国家社会经济,并积极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开拓学生视野,从而能够真正地培养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第二、对人才培养思路进行创新型的转变,更加重视与加大力度培养创新教育型人才。在“双创”背景下,面对新的战略挑战,地方应用型高校不仅能够积极主动地去研发对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相关计划和项目,转变人才培养思路,还能够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独立自主创造能力的研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给予高度重视。

三、“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目标缺乏一定的认识

虽然创新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始推广与普及,并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将创新教育列入教育教学改革范畴之内,但是由于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目标还缺乏一定的认识,使得创新教育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中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3]。部分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教育时,将其认为是开展地方性甚至是全国性的赛事,只要积极参赛并获得奖励才是真正地响应国家号召。这种偏激地开展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活动,正是忽视创新教育核心目标的明显表现,不利于对高校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师资队伍缺乏强有力、灵活的构成机制

创新教育有非常鲜明的自身特点,这些特点不仅要求任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实践经验与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其具备管理学、心理学、财务管理等跨学科背景,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有非常高的基础要求。但是,当前高校在招聘与引进专业教师人才时,只看中他们的高学历与科研能力,对他们的创新实践经验要求较少,致使部分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教育课程时,因教师自身缺乏跨学科背景与创新实践经验,反而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因为教师精力有限,无法系统地开展创新教育课程以及无法对创新教育课程做到深入研究。此外,部分高校对创新教育的开展都是以学生工作、团委等人员为主完成课程讲授,不仅缺乏专业性,还缺少深厚的实践经验,这些都是因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师资队伍缺乏强有力、灵活的构成机制的问题而导致的。

(三)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有机结合的机制

由于地方各高校对创新教育课程设置过于随意,大部分局限在相关比赛指导当中,并且没有与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有机结合,使其不能在日常教学环节中进行深入教育,同时与专业教育的联系也比较松散,致使很多地方高校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往往忽略了创新教育的作用,导致对创新教育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这种由于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有机结合的机制问题引发的不良效果,不仅难以系统地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还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四)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机制

由于很多地方高校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并不系统、完善,只是以选修课的课程模式存在,导致创新教育本身无法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创新教育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机制的问题,不仅是对创新教育目标认识不足的主要表现,也是造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缺乏培养的主要元凶,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地相互支撑以及教学实践环节的薄弱,都将不利于学生以后的良好发展。

四、“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改革效果途径研究

(一)成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专门机构

地方高校对创新教育目标认识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创新教育实施效果的好坏,因此,建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专门机构是解决地方高校对创新教育目标认识程度问题的唯一途径[4]。第一,摆正目标,从顶层设计开始着手,从地方高校校级层面出发,推动创新教育改革。创建以校领导为首,校内各个相关部门参与的创新教育专门机构,保障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师资队伍、安排日常教学、创建相关教育平台、构建实践教学机制、组织学生参加创新类型比赛等任务的顺利完成;第二,在创新教育专门机构的运作与统筹管理下,不仅能够将全校资源最大化地利用,还能够将创新教育与高校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保证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目标的尽快实现。

(二)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坚实的实践型师资队伍

当前,有很多地方高校在创新教育师资力量方面储备不足,而培养人才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强弱,因此,要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坚实的实践型师资队伍,为高校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1.整合校内师资,大力引进校外师资力量第一,在地方高校创新教育课程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各地方高校可以采取整合校内师资的方案,建立自身校内师资库,从而将具备多种素质、专业型教师人才纳入师资库,进而根据教师的管理学、心理学、财务管理等跨学科背景和创新相关知识以及实践经验与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融合设计,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创新教育价值,实现各专业教师积极并顺利完成创新教育课程的授课过程,在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第二,地方高校可以大力引进校外师资力量,加强与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大力聘请专家担任创新教育课程教师,强化对学生创新教育的指导,从而解决校内师资短缺的问题。2.加强对创新教育授课教师的培训首先,聘请校外专家对本校内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方面的培训,提高本校内教师的实践经验;其次,为校内教师提供各种培训与学习的机会,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创新教育授课外出培训,使教师获得最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能够对教材进行更新,积累相关教学经验;最后,鼓励校内教师进行相关创新教育锻炼,积极参加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要充分利用本校内以及校外的实训平台与基地,加大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力度,并定期组织教师完成相关创新教育培训[5]。

(三)完善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多样形式的实践平台

(1)各地方高校在努力完成创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要先创建完善全面、系统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将创新教育的基础课程划分到通识课程的范畴之内,并结合专业特色和本地高校的实际情况共同创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在创新教育的课程内容上,最大限度地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使它们能够相互融合,充分地发挥出最大价值,从而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现实生活当中;其次,开设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课程,例如,创新方法课程、实训课程等,从而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不同的实践渠道和机会,这样不仅能够积极地促进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还能够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2)依托校内外的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践基地等资源,创建形式不同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各个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或项目研发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组织相关赛事,从而充分利用不同的实践平台,为应用型学生开设第二学习课堂。同时,校内外实践平台的建立,还能通过对创新项目的指导发现优秀团队或优秀人才,将更为成熟的创新项目进行推出,最短时间内实现成果转化,这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校师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加强对他们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教育水平。(3)在创建实践平台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要与政府、企业、校友等不同资源积极配合,以多种渠道共同构建校外的创新实践基地,要对多方面的资源进行大力筹集,包括场地、资金等资源的支持。同时,还要加强校企合作,将创新成果的转化进行积极的推动,从而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产业园建设做出最大努力,为创建创新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五、结束语

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机制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有效改革,才能够增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效果,加强对学生创新教育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向多能型人才的方向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2]华春革,王晶晶.浅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由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3).

[3]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4]付文娟,孟悌清.美国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特征及启示———以美国本科生创新教育为例[J].人民论坛,2014(2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