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09:34: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内部审计策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内部审计;监督;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随着市场环境竞争的进一步加强,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特殊的地位,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重视,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形成对企业强有力的约束力,可以通过事前预测、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及时有效的管理决策信息,通过内部控制建设、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推动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当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及部分集体企业和民营组织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内部审计现状不完善,独立性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一、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随着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和经营生产管理的审计,涉及到企业经营生产,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内部审计通过对本单位的各部门经营效益、财务状况等进行系统审核、分析、评估,客观公正的提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意见和见解。通过内部审计可以确定本单位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经济方针,同时确定企业内部各项制度、计划是否得到落实,和预期目标和要求的差距。通过审计监督确定本单位的经营行为,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财务管理达到改善企业运营资金周转顺畅,做好企业经营生产的后盾支持,使企业经营目标更具有符合企业长远规划发展的方向,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对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合法性进行有效监督,确保本单位经营活动在符合国家法律的范围下运行,对各种违规违法现象起到一定制约作用,保护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确保企业长远发展。
(二)内部审计参谋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对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科学评估,严格审核验证,分析存在差异的因素,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有效评估,找到符合企业生产的经营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力物力,提出改进措施,促进经济效益提高。另外对企业领导者决策正确与否进行合理评价,在决策过程中应时刻进行监督,对偏离企业经营目标的决策进行修正,以确保决策的有效性,使企业朝着良性发展的方向运作。
(三)内部审计促进部门、单位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部门、单位的活动不仅要受到国家财经政策、财政制度和法令的制约,而且要遵守本部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内部审计在独立性与权威性方面逊色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但其在本部门、本单位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在一定范围内,它的客观、公正性是可信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并通过这种自我约束性的检查,根据各级政府的法令,可以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经济责任进行审计,促进本部门、本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二、内部审计的特点
(一)特殊性
内部审计工作性质从属于企业决策者,是为企业领导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协助企业组织者科学合理地为企业未来发展做出有效的投资决策方向,内部审计独立于其他部门,属于企业最高领导决策层直接管理,并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为领导经营者提供可靠的经营决策信息,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内部审计的特殊地位,是其它部门所不能取代的。
(二)独立性
传统的内部审计设立只是企业组织的一个部门,和其他部门没有区别,处于平等地位,无法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很大程度上依从于部门领导,审计工作毫无意义。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作用的必备条件,独立性是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都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否则审计工作无法执行。独立性使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及权威性的重要意义。
(三)多样性
内部审计随着企业经营范围的不同而变化,审计内容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内部审计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内审工作承担了更多的内容,内部审计活动的广泛性。多样性反应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内部审计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企业投资决策、经营运行、人力分配、资产运作等经济性管理各个领域开展工作,做到对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灵活监督和服务,可有效修正投资过程中偏离企业经营目的的决策,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内部审计策略分析
关键词:行政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问题研究
作为一种监督体系,内部审计要求具有独立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因此又具有特殊性。内部审计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高效率运行,从而保障社会发展的稳定,它直接行使各项权力,所以必须通过有效的监督来实现其运行的公平、公正、廉洁。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有效使用财政资金,财政资金的收益性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内部审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其的影响因素也具有多样性,当前社会有诸多的因素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有效运行,因此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针对具体的不足之处,对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方针。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传统计划经济形式对内部审核工作存在不利影响。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审计工作内容跟不上发展的节奏,陈旧繁荣的内容内部使审计工作的质量不佳,组织结构不够合理,部门分布不相等。这些都显示,如今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没有真正脱离传统计划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即采用传统的的工作方式,没有进行相应的拓展,滞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从而降低的工作效率。
2.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完善就缺少的工作执行的指导方针,由于国家制定的内部审计不完善,使得一些工作难以操作。我国对于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不健全也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运行。国家颁发的现行法规中,并没有对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严格规范的法律法规。在缺乏强硬制度的规范下,一些部门所制定的内部审计制度显得微不足道。审计工作缺乏制度保障,不能做到有法可依,就很难去落实一些具体的审计建议,最终导致审计工作缺乏效率。
3.审计部门的组织结构不合理。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缺乏独立性,大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机构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部门的设计都依靠于其他的部门,并没有对其进行专门的设置,从中也可以看出审计部门大多得不到重视,甚者连专业的审计人员都没有,用财务会计人员来兼职审计工作,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审计缺乏严明性,审计结果缺乏科学性,最终直接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
4.内部审计工作存在滞后性。不正确的定位,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进行,使其不能紧跟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导致审计工作存在滞后性。不能与时俱进就无法实现审计工作的目标,而且内部审计所制定的目标也不合理,把责、权、利的原则放在内部审计工作之外,没有这个原则的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确切落实就变得更加困难,可操作性也大大减弱。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直接把领导的意见作为单位的审计结果,这完全没有可信度,这样也许通过了上级监管的检查,但是是没有任何意义可言,更不用说审计工作的效率了。
5.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够深入。近几年来,国家在收支、部门预算、资金等方面实行了一些政策来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一些审计部门的领导对这些有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国家有了一些管理,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就不需要再进行内部审计了。这样以来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了有效的监督机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就没法正常运行,甚至无法再开展,这样就与国家设立审计部门的目的背道而驰了。这一切都是因为领导对内部审计审计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是保证审计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
6.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能否高效的开展,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密不可分,而现状却是审计人员不达标,缺乏专业性的同时还没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审计工作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它与法律、政治的也有密切联系。目前我国审计人员不能将经济知识与法律政治相结合,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全面性。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将财务会计人员任命为审计人员,而这些财务会计大多为中老年人,他们没有全新的知识体系,不能适应发展快速的市场经济要求,所以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内部审计工作需求,从而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低下。
7.审计工作内容太过单一,缺乏创新。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市场经济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变化发展着,而内部审计工作却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更新,很多部门的审计工作仍只停留在财务方面,监督管理也属于事后监督,缺乏创新性。如果审计工作仍不采取有效措施那它便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内部审计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就不是有利的了,所以内部审计应不断革新,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出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调整。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问题的相关策略
1.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审计管理。专业的审计人员需要综合各个方面的能力。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各种与审计管理相关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个人思想素质,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行政事业单位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和思想素质。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应该从两方面加强培养。第一项是工作能力的培养,对于这一点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培训会,定期进行检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测试等来提高专业素质。第二项是政治思想素质的培养,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讲座来解决,这样可以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大局观。
2.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进行。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考虑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不受外界干扰是其能否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的关键所在。失去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也就失去了审计部门存在的实际意义。要想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需要在两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是内部审计工作要单独设计部门。内部审计不应该作为任何部门的下属部门,也不应该由任何部门进行控制管理,在行政权利和管理经费上保持独立,不应该与其他部门有任何的利益来往。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是保证审计人员的专职性。审计人员不应该在其他部门任职,尤其是不能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这样可以增加审计部门对外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也便于审计部门内部的管理。
3.完善审计工作的相关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也需要用健全的相关制度进行保障,只有在完善的制度的指导下,审计部门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健全审计工作的制度时需要全方面考虑各种因素。比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必须符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审计制度要做到毫无遗漏,覆盖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特别是财务部门要进行重点控制和审计;让内部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针对审计的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等。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更加法制和规范,大大增加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
4.不断反思现有内部审计工作的不足并改进。在内部审计工作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不断寻找工作中的问题并改正。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从根本上保护国家的财产和利益,实现审计部门的自身价值。单纯地延续原有内部审核工作的流程和制度只能使审核部门渐渐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三、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也涉及到群众的利益,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政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意义非凡。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内部审计工作要做到推陈出新,不断改善审计制度。总而言之,内部审计工作一定要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作者:苌征 单位:开封市统计局普查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启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经营者,2015,29(12):303-304.
近年来,国内上市公司不断加强内部审计的建设,通过建立审计委员会等方式来强化公司的内部审计。但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匮乏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众所周知,内部审计是第三方的监督机构,需要对公司的各项行为进行监督,这往往需要一定的独立性。然而,国内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非常差,一些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是由财务部门进行兼职,这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还容易受到管理层的利益牵制,这主要是因为部门设置上没有能够实现制衡。
第二,内部审计的地位不够明确。在很多上市公司的部门设置中,内部审计是设立在财务部门下面的一个分支机构,这种部门设置方式使得内部审计的地位没有得到有效明确,导致其在工作开展中缺乏相应的地位和权力,造成了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第三,内部审计的方法相对滞后。目前,国内对上市公司进行内部审计的方法仍然停留在以账目为基础的审计方法,通过查错防弊的方式来发现问题,这与当前最新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方法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第四,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尽管当前财务会计人员非常多,但真正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却非常欠缺。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包括审计、会计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而且还要熟悉所在行业上市公司的运作模式,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而真正具备这些方面的审计人员在国内非常少。
二、完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所存在的这几方面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完善对策与建议:
第一,改变内部审计的运作模式,强化其独立性。内部审计通常有三种运作模式,要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就需要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通过董事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要求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从而越过上市公司管理层,减少内部审计部门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纠葛,以更好地实现对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
第二,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赋予审计部门相应的职责。上市公司应当由董事会层面通过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常态化。同时,通过内部审计制度赋予审计部门相应的职权,明确其在上市公司内部的地位与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内部审计部门强化对其他各部门的监督,从而防止公司风险的发生。
第三,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现有的内部审计方法虽然能够发现上市公司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财务问题,但随着公司环境的变化,一些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也日益加强,这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改进当前的审计方法,从原先单纯的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与事中的审计相结合,账目审计与计算机信息审计相结合,并且引入风险导向的审计体系,将审计工作贯穿到企业的各个环节,从而加强对公司风险的预警。
[关键词]私人银行;内部审计;重点;策略
近年来,私人银行业务迅猛发展,我国高端财富市场释放出的可观增长潜力和巨大市场价值使得私人银行业务备受各家金融机构青睐,纷纷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私人银行业务凭借对接高端资产和财富人群的独特优势,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银行业业绩增速趋缓的背景下逆势上扬,持续发力,成为商业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在私人银行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其隐藏的风险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2015年,面对剧烈波动的投资环境,横跨资本、债券、货币、商品市场的私人银行理财面临严峻的市场风险。作为高端财富人群的私人银行客户大额套现、资金用途违规的道德风险事件时有发生;跨境投资面临着反洗钱等合规风险及越来越严格的监管;私人银行理财产品未按期兑付引发客户投诉事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声誉风险。本文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特点、现状、风险进行分析和梳理,探析其内部审计重点和策略,以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客观评价和前瞻参考。
一、私人银行业务概述
私人银行是一项古老的金融服务,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因其私密、专享、安全、专业的特性,受到贵族和富人阶层的追捧,并在400多年的成长中不断完善,已从少数贵族的财富管理服务逐步发展成为各国高端富裕群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私人银行进入中国较晚,2007年3月,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在北京设立,自此拉开了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序幕,因而2007年也被称为中国私人银行的元年。伴随着中国富裕人群的高速增长,私人银行在中国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十年蓬勃发展时期。“顺天时”——经营转型。近年来,面对公司业务营业贡献减少、不良贷款爆发的困境,商业银行开启了从“大公司、大投行”到“大零售、大资管”的经营转型,私人银行业务便是转型的突破口和利器。“借地利”——财富爆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30年,家庭可投资资产(包括离岸资产,但不包括房地产、奢侈品等)大于600万元的高净值人群规模逐年扩大。2010年至2016年,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0%。随着中国经济减速换档,预计到2020年底,中国私人财富将保持12%的年均增长率。“应人和”——需求旺盛。伴随着财富的迅速积累,高净值人群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不断升级,由追求财富升值转向增值保值、资产配置、家族信托、财富传承等。私人银行专业、高端、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满足了高净值人群的需求。(一)私人银行业务概念私人银行业务是指以私人银行客户(指金融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客户,各家商业银行定义口径略有不同)本人、家族及其企业为对象,围绕投资、融资和非金融服务开展的涵盖财富管理、资产配置、顾问咨询、跨境金融、财富传承、增值服务等的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近年来,私人银行业务服务范围不断发展,扩展至子女教育、医疗、税务、保险、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二)私人银行业务特点对于客户而言,相较于普通零售金融服务,私人银行业务具有高端、专业、个性、私密的特点。私人银行客户拥有专属理财产品、一对一专业财富顾问及高端、私享、安全的业务办理环境,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服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相较于传统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具有轻资产、高流通、重回报的特点,因此也被誉为“财富管理皇冠上的明珠”。私人银行业务信用风险小、经济资本占用水平低、资本回报率高,而且高整合度和强渗透力在商业银行内部资源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经过近十年的快速、稳健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依托在客户、渠道、资源、专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其市场领军地位进一步凸显。1.私人银行客户高速增长。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的私人银行客户超过50.1万户,较2015年末增长12.44%。工商银行以22.16%的增速占据第一位,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以两位数的增速保持高速增长(见图1)。2.管理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私人银行客户资产规模超过7.1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13.15%。招商银行发挥零售银行优势,私人银行客户管理资产达14,237亿元、户均资产2638万元,在商业银行中占据领先地位,工商银行以12,329亿元管户资产排名第二位。各家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管理资产规模持续扩大,增速明显,见图2。3.中间业务收入逐年提高。从公布私人银行业务收入的三家上市银行年报中可以看出,随着私人银行业务的推进,其为商业银行创造的中间业务收入逐年提高,但是利润贡献率还是较低,远低于全球私人银行领域巨头瑞银集团对整个集团25%的利润贡献率,见表1。
二、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风险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私人银行业务开展了业务、流程、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多项创新,在提高竞争优势、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一)市场风险相较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产品涉及范围广泛,横跨货币、债券、股票、基金、保险、外汇、金融衍生品、商品等多个市场。随着市场间联系日趋紧密,同质性增强,私人银行业务除了面临单个市场波动风险,更面临着风险跨市场传播所造成的“蝶变效应”影响。2016年,国内资本市场经历了年初股票熔断、年末债灾,固定收益市场平均回报率仅1.28%,权益市场平均回报-11%的极端环境,各家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产品收益率回撤明显。(二)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而使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私人银行业务的信用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产配置标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二是私人银行客户发生银行融资业务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为失误、科技系统缺陷和不利事件等造成损失的风险。作为一项新兴业务,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私人银行业务的运营和管理中。例如,以不实言论诱导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向客户推荐不符合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夸大理财收益,违规代客交易等。(四)道德风险私人银行业务的道德风险涉及相关从业人员和私行客户。为获取不当利益,从业人员推荐客户购买非本银行发行或的产品,引发道德风险。私人银行客户递交虚假资产资料,利用银行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的信用卡和融资便利等进行大额套现,资金用途违规流向房地产、资本市场等。(五)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客户、同业、股东、投资者或监管层等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例如,“累计期权合约”所导致的私人银行理财亏损事件给星展银行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收益率下行,私人银行理财产品未按期兑付或未达到预期收益率,引发多起客户投诉,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声誉风险。
三、私人银行业务的内部审计重点
结合近年来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审计实践,组织与机制、流程与控制、系统与安全、挑战与机遇是私人银行业务内部审计重点关注的领域。(一)组织与机制1.组织架构。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组织模式和机构设立的清晰性与合理性。重点关注:组织模式和机构设立是否满足总(行)机构战略发展规划;机构间发展规划、制度执行和落实是否协调统一;分(行)机构是否从业务培训、人员配置、工作安排等层面有效落实总(行)机构政策。2.制度体系。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制度建设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重点关注:是否制定私人银行业务制度体系;制度是否符合私人银行战略发展;制度是否覆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全流程。3.职责分工。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职责分工的明确性和合理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机构、部门、人员间的职责分工和协作配合情况;前中后台岗位分离和制衡情况;是否存在多头管理和管理盲区。4.人员队伍。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人员配备的合理性和专业性。重点关注:总分(行)机构是否配置了专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人员;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关从业资质;是否制定相应的人员考核激励办法。(二)流程与控制1.产品管理。关注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管理的合规性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重点关注:自营产品管理资金投资决策、交易运作、风险监测情况;产品合作机构遴选、准入、评价、退出等管理情况。2.客户管理。关注私人银行业务客户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客户准入、维护、退出等管理情况;私人银行客户反洗钱、尽职调查情况;私人银行客户质量、结构、贡献度、满意度等客户发展和服务情况。3.销售管理。关注私人银行业务销售管理的合规性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产品销售、信息披露的合规性;销售人员资质、业务处理的合规性;是否存在因违规销售导致客户投诉甚至诉讼的事件。4.运营管理。关注私人银行业务运营管理的有效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业务全流程管理情况;私人银行自营与产品在内部交易和存在潜在利益冲突领域的风险隔离控制情况;私人银行产品增值服务的运营情况。(三)系统与安全1.系统支持。关注私人银行业务系统支持的有效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业务现有系统是否涵盖全部业务领域和流程,是否满足产品和客户管理及业务发展的需要;是否存在对重要业务风险控制环节监测、预警、硬控制和报告的功能。2.资金安全。关注私人银行业务投资品管理和客户资金管理的安全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投资品运作表现的监测机制;面对市场波动,是否存在实时预警和回撤机制;私人银行融资资金用途的合规性。3.信息安全。关注私人银行业务信息安全控制的有效性。重点关注:客户签约、交易、投融资及服务信息的保密性;私人银行业务相关从业人员保密管理和检查情况;系统连接、交易传输的安全控制情况;业务办理场所的私密性。(四)挑战与机遇1.优势与机遇。关注商业银数据来源:公司网站,公司年报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优势所在和未来机遇。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业务在产品收益、增值服务、客户发展、资产提升等方面在同业中的优势;私人银行业务未来发展的契机、条件和利好因素。2.瓶颈与挑战。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困难瓶颈和未来挑战。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业务在产品收益、增值服务、客户发展、资产提升等方面在同业中的劣势;私人银行业务目前发展的困难瓶颈和未来面临的压力挑战。
四、私人银行业务的内部审计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策略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将信息化技术拓展到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在信息化社会中,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会面对更多样的风险。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已经逐步凸显。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不论在管理方法上,还是在制度建设上都还存在较多的缺陷和漏洞,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内部控制审计是专门针对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审计,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是对内部控制结果的再次审计。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从制度上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约束,有助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将中小企业的整体管理理念与组织的长期利益相结合,内部控制审计将不仅可以有利于规避风险,还能够完善企业的治理体系。
二、中小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意义
1.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审计工作职责的重要体现
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在联合国财务处和公共行政处共同编制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审计手册》中,也对内部审计工作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清晰、全面的阐述。自20世纪以来,我国的政府审计工作的一大重要发展方向便是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观念,并且将其作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针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开展的审计工作,便是将单位的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评价,并最终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对企业涉及的各类经营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合理化建议,以便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由此可见,审计工作已经成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关键部分,是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特殊方式,评价并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其首要职责,也是其对内部控制的重要贡献。自从我国成功加入WTO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挑战,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大。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都较为薄弱,尤其是近年来各类上市公司曝出的财务欺诈案件,更是凸显出我国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迫切性。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审计工作通过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方式,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来,对提高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审计工作,尤其是内审工作已经具备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
通常来说,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涵盖范围很广,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鉴于此,要想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高质量的检查和评价,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充分了解企业的详细情况,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胜任能力。客观来看,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近年来在形式上已经出现了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专项鉴证业务,相关执业规范上也对内部控制的专项鉴证业务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实际业务中,这方面的业务开展也越来越普遍。除了在企业的年报审计中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之外,一些重视自身管理的企业也开始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由此可见,审计工作,尤其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内审审计工作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状况,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完善的情况,并且加深审计人员对企业各方面情况的了解程度、培养优秀的职业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仅仅依靠企业的报表、账簿、凭证等内容已经无法做到全面、真实地了解企业全貌,而独立于企业的审计工作,却能够在充分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上,更有能力地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公允的评价,以便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完善。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策略
1.明确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重点
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及在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问题,不仅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需要进行深入了解、合理规划的内容,同时也是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者需要及时跟进、评估的内容。只有在梳理清楚企业经营利益的划分、产权归属、财务状况等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了解企业设计内部控制的侧重点。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重点领域的考虑上,主要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企业的经营发展范围,对于涉及企业经营手续的相关审批文件要进行全面的检查与核对,尤其需要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存在产权纠纷,经营范围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法律手续是否完备,经营价值的评估是否合理等问题。其次,对于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例如专利技术、商标权、特许经营权、产品开发所有权等,要对其有效性进行全面的鉴定与核对。最后,要提前了解企业的经营实力,对于企业计划内的发展项目不仅需要从经济利益上进行考量,也要从企业未来的发展上进行评价。对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现金流入和流出,要重点关注其会计核算工作,及时了解负债状况,对企业的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内容,要及时进行审计,以便准确评估出企业的经营成果。
2.要重视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合理规划
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因此,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之前,要首先制定出合理的规划,以便审计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把握好工作的整体进度。可以说,任何一项审计工作都需要有着周密的规划,主要包括安排时间、人员及各类审计资源,以保证在审计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环环相扣,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要完成一份高质量的审计计划,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审计工作量要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对参与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益也要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估,以此作为制定计划的基础。其次,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做到奖惩分明,各项事务均需要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不能随意更改。对审计工作有重大贡献的人员需要按照规定条款进行奖励,对于未能严格执行审计流程,不能保持独立性的审计人员,要严格惩罚,承担相应的责任,维护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3.重视对审计方式的创新,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提高内控审计效率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因此,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和内容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在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的新环境下,要想继续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创新和效率是两大关键因素。通过树立创新意识、效率意识,转变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理念,优化工作方式,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质量和监督能力。并且从过去单一的事后监督向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职能进行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监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内部控制审计人员要重视对自身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的学习和积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对内控审计的质量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基本保障。鉴于此,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必须朝着思想过硬、业务精通、能力卓越的方向努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审计工作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已经开始具备足够的条件及责任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力图为企业建立起共同关注内部控制建设的良好氛围。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不仅是审计工作职能的重要延伸,同时也是我国同国际先进审计理念接轨的客观需求。相信在更加有效的内部控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运作将会更加规范,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为中小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秋生.内部控制审计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4)
关键词:制度建设;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高校内部控制在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管理办法,可以为高校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办学效率和效果以及资金资产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在高校内部控制面临着巨大管理漏洞的情况下,在高校管理方式、办学理念、后勤服务日益变革的形势下,如何从风险管理和制度建设的角度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和审计策略的完善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校内部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高校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意识。目前高校在内部控制中应用的仍然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运行)》,这项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是2001年的,在高校快速变革、管理日新月异的当下早已陈旧、过时,在观念和操作可行性上都已经非常落后。高校有相当一部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基本知识匮乏,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具体来说,很多高校在建设学校时盲目进行项目投资,投入大量的基础建设资金,过分重视校园规模的扩大、设备设施的先进性和校区建设,导致自身蒙受巨大的资金缺口,使得自身陷入到债务危机中难以自拔,最终这部分资金缺口还要国家财政补贴才能填补。
第二,高校缺乏有效的风险监督机制。高校虽然是事业单位,但是其和企业一样在运营的过程中存在各式各样的风险,比如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产管理风险、学生管理风险、人力资源风险、招生风险和就业风险等等。大多数高校的内部监督和控制主要以内部审计为手段,但是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着天然的缺陷难以克服,它在运行中并不健全,存在很多权责分配不明确的现象,所以并不能完全客观、有效的评判高校运行状况,内部监督风险较高。
第三,内部控制方法单一。很多高校的内部控制理念还停留在内部牵制的层面上,这是一种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和原则,其主要目标是纠错和查弊,其控制范围局限在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范围之内,难以实现事前控制。内部控制中有很多体现了全面风险管理思想的理念,比如绩效考核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分权控制和现代信息系统等等,这些在高校内部控制中很少见到。
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现代企业制度呼吁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围绕着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总体目标开展的,全面梳理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流程和关键环节,将风险管理纳入到组织运营全阶段的一种管理方法和理念。全面风险管理在内容上涵盖了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企业文化、构筑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理财措施的选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构建。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全部都贯穿着风险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坚持以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风险管理的过程,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控制和传统的内部控制相比具有如下突破:
第一,控制目标发生变革。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查错和查处舞弊上,是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合规性、资产的安全性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运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则将高校的运营效率、运行效果、组织目标的实现考虑其中。我们不难发现新的内部控制目标和传统的内部控制目标相比具有视野更开阔、内容更深化的特点,从长远来看,更加适合高校的办学要求和持续发展的需求。
第二,内部控制主体实现突破。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主体主要是指高中层管理者、会计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全面风险管理将高校内部的每一个成员都纳入到内部控制主体的范围之内,每一个师生员工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履行内部控制制度。
第三,内部控制时空范围发生转变。传统高校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在空间上关注重大事项和异常事项,在时间上关注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全面风险管理的控制主体实现了全员性的突破,那么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内部控制在空间上实现了全方位的控制,在时间上实现了全过程的控制,内部控制可以覆盖所有的盲点、死角。
第四,高校内部控制方法实现更新。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在方法上比较单一和枯燥。全面风险下的内部控制方法实现了多样化和多元化,更加强调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权责分配、授权控制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等等,这些内部控制方法往往被综合运用,相互借鉴,能够将所有的内部控制对象纳入旗下。
三、制度建设和内部控制
90年代是我国市场经济腾飞和高等教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校的各项办学业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办学的资金来源也突破了单一财政支持的模式,实现了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所以高校收入不再单单是财政拨款,也存在着校办企业收入、科研课题收入、学费收入和捐赠收入等等。另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高校和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也愈加频繁和紧密,银行为高校提供了大量的贷款,高校在使用办学资金上获得了更多的使用权和管理权,高校内部存在着大量可控资金。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高校要做好事前控制,进行详尽的预算安排和预算编制,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该听取高校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对高校内部各个关键的资金使用点和控制点进行强化和分析,以最优的控制成本进行最合理的预算安排,让资金使用保持在最安全的范围之内;其次,高校要进行事中控制。高校内部应该形成权责分配明确、职责划分明晰的内部监督机制,对于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义务进行清晰的规定,在会计处理中坚持适当的职责分离、恰当的授权审批、充分的会计记录和内部核查原则,做到不相容职务都分离开来,对于那些重要的会计岗位,应该做到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负责,财务人员应该实行岗位轮换制,让财务人员做到互相牵制、互相影响、有效遏制舞弊,从而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强化。高校应该对各项法律法规进行研究和学习,将与资金使用和资产使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对于学校收到的预算经费,财务负责人要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严格遵守预算要求,对于现金流量的变化应该编制日报表、月报表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分析实际资金使用和预算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及时解决漏洞,防患于未然;最后,高校应该做好事后控制工作。事后控制工作主要集中在审计的监督和稽核上,高校内部控制应该伴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并且要随时随地关注自身办学状况的实际需求,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结合在一起使用,经常地检查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状况,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四、完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及措施
第一,高校应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目前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理清自身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尽早推行高校法人主体制度。另外,高校应该将管理重点下移到各个二级院系,增加各个院系的权责范围,将各个责任中心应该遵守的制度和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书面契约规范,契约中要将业绩指标下达给各个经济责任人,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在和绩效挂钩的基础上实现对各个院系和负责人的约束和制约,将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高校决策层引领内部审计机构,使其具备独立的审计定位和监督权力,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定期进行评估和打分,让内部控制质量获得提升。
第二,高校应该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我国政府颁布了高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高校内部审计》,它对高校的办学管理、科学研究、物资采购过程、资产房产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环节的风险评估进行了制度性的规定,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具体办学状况,将风险评估工作恰当的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积极开展是对风险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是财务预防措施的第一步。在这里,笔者认为高校风险评估工作的范围应该展开来讲,不能仅仅针对会计领域进行评估,应该对高校内部管理全过程进行评估,包括科研、教学、基础设施、后勤、资产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只要是能够影响高校正常运转的方面都要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不同的风险按照发生的概率和重要性程度进行类别划分,对那些需要优先控制的风险应该率先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第三,高校应该加强内部控制活动。高校最高管理层应该对管理的方向和政策负责,具体的管理部门对详细制度进行规定,高校在同一的公众平台上消息,那些已经公布的制度应该在高校内统一执行,统一遵守,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对此进行管理,预测学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将之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绩效应该进行评价和考核,并保证评价结果是公正公开的。
第四,高校应该加强信息沟通与反馈。内部审计机构应该首先明确自身的职责、权力和宗旨,给自己明确的定位,找到自身提升组织效益和实现有效管理的途径,将自身工作定位在咨询和服务的基础上,处理好与被审计部门人员良好和谐的工作关系,了解对方的需求和难处,从实际出发解决各种问题,将高校内部审计环境控制在和谐范围内,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采纳和内部审计建议的高度接受。简化内部信息反馈渠道,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并修正系统。
第五,高校应该重视审计监督机制的重要作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规章、增强审计管理的意识,确定合理的内部审计目标,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学校纪委组织应该进行廉政建设和排查工作,对审计意见的执行状况进行调查,审计结果问责机制要建立起来,确保每一次的整改建议和方案都落实到位。
诚然,高校内部控制在现阶段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探索在风险管理和制度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提升途径,从加强内控环境、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和加强内部控制活动多个角度来实现内部控制度的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李黎,赵东星.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9.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发展瓶颈;应对策略
目前经济不断崛起,各个领域都在探索中谋求发展,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职院校作为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加强院校的内部审计,对各类风险进行规避,使学校的各项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对各项财务工作进行核算,防止院校内部行为的发生,对运营资金进行监管,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人才的培养打造良好的基础。
一、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机构缺失,权责划分不清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不断重视,高职院校迎来了发展的浪潮。高校在对校园建设、设备投入及教学提升的同时,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机构设置却没有跟上国家改革的步伐,依然沿用旧的院校制度及机构设置。在制度上,面对巨额的资金往来,仍实行党委集体决策、财务及后勤管理一条龙的处理方式,存在重大的财务风险。在机构设置上,大部分院校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两个部门一套人马,工作交叉、权责划分不清,甚至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这造成了高职院校的领导层无法防范因工作人员弄虚作假、串通舞弊带来的风险,容易造成院校经济决策失误及国有资产的流失,甚至滋生行为,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2.风险防范的意识淡薄
目前,国家对教育部门内部审计制度及设置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领导层片面追求教学质量的发展,对财务风险防范的意识淡薄,忽视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系统性风险。大多数高职院校领导层不知道如何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也不明白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片面认为在形式上设置内部审计部门,象征性地转发国家出台的内部控制相关规定,就完成了内部控制的建立及完善,忽略了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防范和降低高职院校经营活动中的风险。
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校长一支笔的财务审批制度,实行学院统筹管理的大财政政策,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多元化发展,高校所拥有的资产、负债均超出了风险可控制的范围,校长一支笔的财务审批制度在面对资金来往频繁及重大的资金项目审批时,可能造成串通舞弊或制度舞弊,从而增加了高职院校的运营风险。而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完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领导干部违法犯罪谋取私利的成本,给违法乱纪行为以可乘之机。
二、发展瓶颈
1.通过内部审计防范风险的理念尚不成熟
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往往只注重学术上的发展和教学上的创新,欠缺内部审计风险理念。大部分领导层认为设置内部审计制度约束了领导干部的权力,而不了解内部审计能够降低高校的运营风险,避免由于串通舞弊或制度舞弊造成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风险。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层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交叉监管模式使得管理程序更加复杂,增加了日常工作的难度,影响了工作效率,另外高职院校管理层通过内部审计防范经营风险的理念尚不成熟,需要给领导干部贯彻落实防范风险的意识。
2.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不理想
内部控制制度的正常运行能使审计工作事半功倍,进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促进院校的进步。而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仍旧只对财务支出进行审查,并未对领导决策、财务预算和资金的使用流向进行监督。大部分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完全无法发挥控制风险的目的,流于形式化和程序化,这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层欠缺管理监督和风险防范意识有关。
3.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难度较大
当今,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行单一的大财政财务制度,致使财务风险较为集中。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职责不清,财务工作与内部审计工作交叉重复,缺乏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审计内容的单一性。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审计工作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审计工作的主观性,加大了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难度。
4.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胜任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审计人员应熟悉财务支出、管理核算、风险管控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知识,而结合现今高校的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来看,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而高职院校的管理层不重视审计工作,是导致审计人员存在缺口的根本原因。
三、应对策略
1.宣传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审计意识的增强对高职院校审计工作的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人员应加强风险意识,促使院校的健康发展。首先,应加强领导对审计取得的成绩的重视程度,由上至下对审计工作进行密切关注;其次,加强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让全体成员对审计有全面的了解,进而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关注度;再次,在各个学院内宣传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审计的权威性,在审计过程中要加强对各种先进方法的使用,明确审计的意义,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运营目标;最后,加强各个学院间的交流学习、互相监督,形成良好的审计机制,提高院校全体人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2.转变审计方法,增强制度运行的有效性
审计工作不能一味地只对财务进行审计,要对学校的各项运行机制进行审计,进而促进学校各项效益的提升。首先,对校内各项控制机制进行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检测,使其更具科学性;其次,改进内部控制的服务性,使内部控制更具导向性,为高职院校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再次,结合院校的具体情况对专项活动进行审计,对校内各个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审计,对日常工作进行查漏补缺,使各个部门能够通力配合,促进院校的全面进步;最后,对院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指导,为领导决策提供全面的参考资料,使其决策更具科学性。
3.明确审计职责,确保审计具有独立性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审计力度,增加审计内容,对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审计,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审计工作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审计工作的主观性,因此应加强审计的独立性,使审计职能充分发挥。首先,在完善审计制度的基础上对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使工作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其次,明确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避免审计工作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审计制度,使审计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4.招收优质人才,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审计工作需要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在对审计人员进行选拔时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要求其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首先,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达标;其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审计人员进行管理,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再次,加强审计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觉悟,从而提升其道德素养;最后,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知识技能得到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加强审计工作能使高职院校的各项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对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方式革新提供强大的支撑,创建高效经济管理模式,使审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其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规避,在探索中不断开拓具有本校特色的内部审计机制,推动高职院校的平衡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易楠.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审计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财讯,2016(10).
2.潘丽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17(5).
3.赵红,丁晓杉.基于高职教育创新行动发展下的内部审计职能转型思考.财会学习,2017(8).
关键词:加强;医院;内部审计
一、目前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
1.医院的经管人员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产生偏差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医院的大部分的经管人员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偏差。有的医院认为内部审计通常被认为是对于医院内部经济问题的审查,而此类审查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利于医院内部环境的稳定。有的医院认为进行医院的内部审计会分散医院员工的精力,对于医院的经营自主权产生了限制,并且削弱了医院的权威性。有的医院的领导对于内部审计的目的和作用并不明确,对于内部审计的结论和提出的审计意见并不予以重视,认为内部审计没有实质的作用,不能为医院带来实质的利益。因此,由于医院经管人员对于内部审计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医院的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内部审计人员并没有实质的权利。内部审计的经费普遍不足,内部审计无法开展。
2.医院审计人员配置不足,素质不高
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壮大,对于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虽然大多数的医院都设立了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了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但是对于越发壮大的医疗卫生事业而言是远远不足的。不仅仅如此,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并没有较高的审计素质,他们一般是从财务部门或者管理部门调配过来的。虽然这些人员拥有这较为完善的财务知识和管理经验,但是他们并没有受过完善和正规的内部审计的培训,缺乏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医院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中产生的问题,不能满足医院内部审计的需要,直接制约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3.医院内部审计的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的医院的内部审计机构是设置在财务部门之下的,有的是和监察部门或其他部门相合并的,这样直接导致了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无法独立的进行内部审计的工作,使得内部审计的职能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国家目前没有针对医院的内部审计的具体准则和实施准则进行规定。法规的滞后性,导致了医院内部缺乏一套有效的内部审计的管理制度,没有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能和权限加以规范和限制,导致了内部审计人员无章可循,内部审计工作相当混乱,缺乏条理性和有效性,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得到其应有的效果,审计意见和建设难以落实到实处。
4.医院的审计内容太过于单一化
目前,湖南省人民医院的内审主要集中于对小项目的审计,大致的审计情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50万元以下的小项目(包括基建、维修、标识牌等)采用智多星软件和市场询价进行审计,另一个方面是针对于50万元以上的中、大型的基建项目的审计通常是外送审计事务所进行审计,医院的内部审计起协调、沟通等辅助的审计作用。而目前对于医院内部的财务领域、经营管理领域、服务领域等都尚未开展内部审计业务,人为的将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缩小了,没有真正的发挥内部审计全面的监督和评价的职能。纵观省内其他同级医院,情况也大抵如此,医院的审计内容太过于单一化容易导致医院内部管理中的弊端和漏洞无法被审查出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对于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建议
1.提高医院经管人员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
医院的经管人员应当加强学习,转变对于医院内部审计片面的认识,正确的定位内部审计的职能。根据现代经济形势的发展,医院的内部审计也应当冲破原有的限制,明确医院的内部审计目标,不断从账目审计逐步向管理审计转变。内部审计人员要着重对于医院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健全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审,分析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医院内部控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要及时的发现,并且研究解决措施和方案。对于审计结果应该及时的向管理层反馈,加强医院经管人员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通过对医院的内部审计,不断完善医院的经营管理体制,保证医院能够更加稳定而高效的运行。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经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为医院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2.提高医院内部审计的人员的综合质素
医院的内部审计要想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医院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内部审计人员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首先,医院应当配置具有专业审计技能的人才,充实内部审计队伍,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性和整体素质。其次,对于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习和掌握除了财务知识之外的审计、管理、计算机等多种专业知识,并且灌输医疗知识,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人才。第三,严格医院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制度,完善奖惩制度,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并且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业务水平,能够更加主动的进行学习和培训,使得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第四,对于医院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具有严谨和认真的工作作风,增强其工作的责任心,确保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用遵守国家的法规制度,树立更加高效且文明的审计形象。
3.健全医院的内部审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够防止医院财务管理的混乱,能够更加客观而有效的提出审计意见,为经管人员的决策管理服务。而同样,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的依据,是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和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的保证,通过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能使得审计人员有章可循,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防止腐败行为的滋生。医院应当根据相关的法规制度的要求,设立由医院直接领导和管理的内部审计部门,配置有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应当完善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制度和责任,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明确审计人员的工作权限和职责。从制度上来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4.拓宽医院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和职能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医疗制度的日益完善,医院对于内部审计的要求也再不断的提高,医院的内部审计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对于项目的审计上,而应当不断拓宽自身的审计范围,逐渐由项目审计转变为财务、管理、服务、效益等多方位结合的全面的内部审计体系。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在医院经营管理中重要的监督职能。医院进行内部审计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及时发现医院各个部门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和风险,进行及时的规避和解决,通过内部审计的手段来逐步提高医院各个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更好的为决策管理人员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和建议。因此,要将内部审计置于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结合医院的行业特点,不断拓宽内部审计的领域,实现内部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不断转变为评价、管理、服务职能,使得内部审计变成医院能够创作经济价值的手段,使得内部审计服务于医院的发展,促使医院的经济效益不断的提高。
5.强化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医疗制度的深化改革,医疗服务市场也在逐步的打开,医院内部审计在具体工作中所要面对的问题也将更加的复杂化。因此,医院的内部审计也应当不断加强其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的作业手段也应当全面的向计算机系统控制转变,开发适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除了小项目内部审计的智多星软件之余还应当不断完善财务信息化审计、业务信息化审计等辅助审计软件,并且不断的开发对于大型项目审计的辅助软件,使组织的管理网络同审计软件相连接,重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从而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降低内部审计的成本,更好的为医院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1]宁 森:加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