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09:49: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司的服务体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四川省;公共体育;调查分析
1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的基本情况
1.1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年龄
表1 公共体育活动者参加体育活动的年龄
年龄 18-35岁 36-45岁 46-55岁 56岁以上
百分比 13.6% 23.7% 27.7% 35%
从(表1)中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公共体育活动者的老龄化倾向比较明显。说明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人体机能会逐渐下降,身体就会受到疾病或潜在的疾病侵害。因此,年龄越高的公共体育活动者健身意识越强。
1.2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职业
表2 公共体育活动者参加体育活动的职业
职业 学生 工人 机关
工作
人员 企业管理人员 商业服务人员 退休人员 无业人员 其他
百分比 5.9% 7.6% 12.5% 12.3% 8.7%
44.3% 5.3% 2.2%
从(表2)中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参与公共体育活动的人群中离退休人员所占的比例较大。说明退休人员有足够的空闲时间以及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充足的精力。
2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状况
2.1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生命在于运动
任何事物都是通过一定量的积累才达到质的飞跃。只有坚持经常性的锻炼,才能提高人体的技能水平和整体健康水平,从而达到增进身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1]。
表3 公共体育活动者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
频度 天天锻炼 每周3次或3次以上 每周1-2次 每月1-2次 偶尔
百分比 51.3% 30.6% 9.6% 5.2% 3.3%
从(表3)中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最高的是第一类即天天锻炼,其次是第二类即每周三次或三次以上,两者共有81.9%,说明公共体育活动者的健康意识不断增长,公共体育活动习惯也逐步形成。
2.2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30分钟或30分钟以上的占76.7%(见表4)。这与体育锻炼人群中老年人居多,老年人闲暇时间充足,体育活动的时间较长,精力充沛等都有了一定的关联。而对在职人员由于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参加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也有一定的影响。
表4 公共体育活动者参加体育活动时间
时间 10-20分钟 20-30分钟 30分钟以上
百分比 8.9% 15.4% 75.7%
从以上的数据统计及分析处理上得出公共体育活动点锻炼者参加锻炼的频次多、时间长、强度低的特点。这三项是体育人口的指标项。根据卢元镇编写的《中国体育社会学》一书中对体育人口的界定:①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②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③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之为体育人口[2]。在参加公共体育活动锻炼的人群中参加频率达到每周三次以上的占31.6%,持续时间为30分钟以上的占16.7%,强度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占60.5%。
2.3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活动的场所
表5 公共体育活动者活动的场所
活动
场所 公园
广场 公共体
育场地 街头
巷尾 江河
湖畔 小区
绿地
百分比 39.8% 10.5% 17.9% 8.2% 23.6%
序 次 1 4 3 5 2
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是公共体育活动点锻炼者参加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前提保障。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安排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应当对该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配置全民健身器材明确管理和维护责任人[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者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在公园广场、小区绿地、街头巷尾。而在公共体育场地,江河湖畔较少。说明,公园广场是大多数公共体育活动者的锻炼点。
3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
表6 公共体育活动者活动的内容
活动
内容 散步
跑步 交际
舞蹈 大秧歌 武术类 跳绳
其它
性别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百分
比 8.1%
4.2% 17.5%
20.8% 10.6%
15.7% 4.2% 5.7% 4.2% 1.1% 3.6% 2.1%
问卷中体育活动内容共设计了6个运动项目。从项目的选择上,男女有明显的不同,这反映了性别的需要和兴趣上的差异。相对以前的慢跑、快走提升为舞剑、太极拳、健身球操、老年探戈等,更多倾向于娱乐性,健身性。
消费结构大多是买一些常用的运动服装鞋帽、常用的运动器材(如太极剑、绳、扇子等)。而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生活的各种支出,主要包括购买运
4建议
4.1政府部门应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
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有利保证,也是达到整体组织目标的基础,而科学健身是获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政府部门要加快四川省社区体育建设,使公共体育活动点体育活动规范化、公共体育活动点建设法制化,以确保锻炼者参加体育活动的稳定性和经常性。并且使体育锻炼公共体育活动点与城市社区融合在一起,进而提高体育锻炼公共体育活动点的组织化、规范化、法制化。增强锻炼者的体育意识,逐步树立“终生体育”的观念,让体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理解“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真正含义[4]。
4.2改善锻炼坏境
公共体育活动者的锻炼环境应进一步加以改善与合作,如学校与体育锻炼公共体育活动点联合、企业与体育锻炼公共体育活动点联合等等,以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等资源的共享。并要求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好现有场馆,面向社会全部开放,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多渠道筹集活动经费。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摸索建立体育创收自给的渠道。将集来的经费用于提供给公共体育活动者购买锻炼器械,包租、新建场地。
4.3活动内容、管理丰富
在活动内容上,应以娱乐性、趣味性、保健性、表演性为主导。可在健身指导员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如老年探戈、健身舞、健身球、太极拳等为锻炼者所喜欢的、对场地和经费要求不高且锻炼效果好的运动项目。国家对以健身指导员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5】。由政府部门出资为街道、社区配备专业的健身指导员为公共体育活动人群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
参考文献:
[1] 袁方.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1期
[2] 胡爱武.丁云霞 试论社区体育的科学公共体育活动与全民健身[J]. 湖北体育科2002(1)
[3]王凯珍,任海,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17(5)
[4]尹敏 对南京市居民公共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5] 卢元镇 .中国体育社会学[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关键词]农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现状 思路
一、云浮市云安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一)阵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根据《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广东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考核办法(试行)》,我区扎实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据统计,近年来,全区共改建、扩建图书馆、文化馆各1个;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7间,覆盖率达100%,其中2014年新建改建4间;改建扩建村级文化室120间;农家书屋149间;达到标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共42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1个;区文化广场1个;镇文化中心大楼7幢,镇文化广场6个,城区及个别镇的文化广场还建有近1000平方米的绿地和1个以上的标准篮球场,强化了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区文化馆所需的音响设备、乐器、服装、道具一批均已得到配置;区图书馆现有藏书量达到了5万多册,电子阅览室电脑25台;全区各镇文化站也配套了由省文化厅统一赠送的舞台灯光音响、演奏器材、放映设备等文化器材一批,总价值为100多万。区、镇两级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建管用”工作的逐步规范,文化阵地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建成全区光纤联网工程,网络覆盖得到新拓展
近几年来,区广播电视台在全市率先对镇广播电视站实行垂直管理,实现建管一体化、“全区一张网”的管理格局。2004年~2005年,多方筹措资金830多万元,建设并开通了杆路总里程为330多里的市通区、区通镇、镇通村的有线电视光纤联网和总投资300万元的区广播电视中心;投入100多万元,购买了6台新闻采访和网络维护的工作用车;投入100多万元购置广播电视采、编、播和监控设备一批,其中投入25万元;2014年,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有线电视网络200多公里,全区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2357户;为各镇配备摄像枪一支,基本满足了全区广播电视宣传和安全播出工作的需要;通过租赁的办法,为各镇广播电视站(中心)建起独立的办公场所,为广大群众办理交费等各项有关业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文化载体不断创新,群众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群众文化活动大放异彩。一是大型活动进基层。近年来,先后邀请省文化馆、广东省歌舞团、广州市杂技团、云浮市粤剧团、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到我区进行巡演活动,举办了云浮市首届群众文化活动(醒狮)大赛优秀节目展演”、广东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巡演活动、广东省文化志愿者惠民巡演、广东省优秀杂技巡演活动、云浮市第十四届广场舞大赛云安区初赛、2015年云安区首届龙狮武术汇演赛、南海区帮扶云安区文化交流演出巡演活动,这些大型巡演和比赛活动纷纷走进社区、农村,将高雅艺术引入基层,满足了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大大提升了群众文化的生活品质。二是送戏下乡惠基层。近年来,我馆紧紧围绕“我们的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创建平安云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几大主题,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每年开展主题性送戏下乡巡演活动20多场,组织地方文艺社团以及文化志愿者送戏20多场,协助地方举办民俗节庆活动逾20次,受惠群众逾10万人次。三是一镇一品活基层。近年来,我馆根据各镇的传统文化特色,采用联建、新建、改建等灵活形式,先后组建了富林唢呐协会、六都春风曲艺社、茶洞曲艺社、高村山歌协会、六都广场舞队、镇安八音班和龙狮(武术)协会正式成立等群众文艺社团,帮助各镇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并给这些社团提供表演和展示的舞台,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村文化格局及“人人皆演员,处处有舞台”的文化氛围,大大促进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
二、云浮市云安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使用率低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仍然相对薄弱。多年以来,云安区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投入资金相对其他县市而言比较少。比如许多村镇的文化设施和有关公共服务设备甚至由以前的废弃设施改建而来,不仅其功能得到了削弱,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有些乡镇片面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单纯注重经济GDP,对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比如许多文化设施和文化设备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被用于别处。大部分文化站不能专职专用,没有真正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广大农村虽也订阅了大量的党报党刊,但绝大部分滞留在乡镇机关和村社干部手中,一般农民很难看到,农民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十分狭窄。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低
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投入公共文化建设的经费有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农村文化阵地因此被“弱化”或“虚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文艺创作缺乏积累,缺少精品,供给模式单一、供给数量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信息服务业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以及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瓶颈问题。
(三)基层文化站建设不足
由于镇级政府财政底子薄,投入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有限,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前期规划。镇文化站虽然有固定编制和人员,但是文化站在职人员往往被抽调到其他部门工作,因此出现管理缺位、监管乏力、文化阵地被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一是部分镇的党政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二是由于公共文化经费短缺,再加上没有建立起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化的激励机制,最终导致农村经常性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三是由于基层文化站管理缺位、监管乏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潜力没有最大限度地被挖掘,广大群众习惯并满足于被动接受“文化下乡”的模式,缺乏主动地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效益因此被逐步弱化。
(四)基层文化人才青黄不接
基层文化队伍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高中或初中学历者还非常多,空编缺员较为严重,文化专干被挪作他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文化事业,引进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十分困难。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现象严重、队伍不稳,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忽视的瓶颈。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完善制度建设
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政府的文化职能建设。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彻底改变以往“重经济、轻文化”的传统做法和政策倾向。实行目标管理,提高重视程度。政府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意识。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部门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体系统一考核。通过改进政府行政方式带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彻底改变广大群众被动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并真正能够自觉主动参与其中,逐步开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崭新局面。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和岗位,确保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抓好层级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二)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服务机制
突出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争取上级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争取建立针对山区的文化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基本的资金运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定、持续、良性发展。将政府力量作用于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嫁接于政府资源,多方吸纳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渠道,实行多渠道投资兴办文化,弥补各级政府因财力不足导致的文化经费长期不足的缺陷。完善民间投资制度,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姻,改变公共文化的生产、供给能力相对不足的状况,促进公共文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决策参考;“两会”
1公共图书馆为政府提供决策信息服务现状
1.1 国内公共图书馆为政府提供决策信息服务发展呈地区不均衡态势
国内各级公共图书馆在图书馆事业的各个发展阶段过程中,始终坚持为政府提供信息决策服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大体相似,但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服务深度明显不同。广东、上海、杭州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为政府提供决策信息服务已取得比较丰富的成果与经验,所编制的信息产品拥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如广东中山图书馆的《决策内参》,杭州图书馆的《文澜在线》,上海图书馆的《专递人大》《人大剪报》等已成为它们的决策信息服务的品牌。而其他地区的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虽然一直坚持为政府提供信息决策服务,但因历史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虽有信息产品,但没有形成特色,离创造精品还有较远的距离。
1995—2005年,广西图书馆为广西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提供《经济内参》报刊剪辑服务,该内参资料来源于国内外(除广西外)的华文报刊,主要收集外报对广西的报道与评述,中国经济的综述与预测,以及国外经济建设良策的参考与借鉴。广西图书馆还为党政机关提供个性化的剪报服务,如为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提供定题《党建信息》,为自治区宣传部提供《文艺信息参考》,为自治区劳动厅提供《劳动保障》,为自治区人事厅提供《人才信息参考》等剪报的服务。2011年广西图书馆与广西文化厅信息处合办《文化信息参考》,运用馆内的各种数据库资源,根据广西文化发展的需要,为广西文化厅各阶段开展的文化活动提供可借鉴和参考的国内外先进经验,该刊每月两期,刊物具有时效性、可参考性、可借鉴性等特点。但这些服务没有很好地延续下来,也没能产生品牌效应。
1.2 国内不少公共图书馆为政府提供决策信息尚未达到常态化
中国国家图书馆于1998年3月为“两会”提供决策信息服务,2000年辽宁省图书馆启动该服务,其后是山东、天津、上海、江苏等图书馆跟进,截至2013年2月底,全国( 不包含港澳台地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共图书馆中已有26家开展“两会”服务,占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的83.8%,覆盖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1]。据资料显示,已有部分省市公共图书馆从开始为地方提供“两会”服务后就着重常态化发展,如辽宁省图书馆于2000年起就为代表委员提供《领导干部书架》并服务至今,上海图书馆从2004年开始提供电子版的《专递人大》(旬刊),并提供每周一期的《人大剪报》服务。但更多的公共图书馆目前为政府提供决策信息服务多集中在会议期间,所开展的服务也多是图书借阅、代检代查、专题咨询、议案提案材料补充等,缺乏后续的长效服务。由此,如何开展常态化的政府决策信息服务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决策信息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
1.3 公共图书馆咨询服务队伍工作能力参差不齐
凡有经验的咨询员都知道,从接受用户咨询开始,咨询员就必须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分析用户的提问,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利用自身对信息资源的占有及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信息查检,从而给出答案[1]。不同知识结构的信息咨询员在这个过程所给出的反应是不同的。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由于咨询员自身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对决策机构课题的了解,如果咨询员对信息源发掘不足,在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再出现偏差,极易出现因主观判断偏差而过度干预,无法为客户提供其预期所要的信息资料[2]。
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在汇编2013年广西“两会”材料时,一些咨询员未能针对选题做充分的材料搜集,所搜集的材料不够厚实,再加上文字编辑能力较弱,使审校人员不得不多次对材料进行补充和再编辑,拖延了材料编制进度。在日常工作中也能发现,同一专题对于不同的咨询员,在相同信息源的条件下,编辑出的信息产品质量有着明显的不同。
1.4 咨询员与用户尚未习惯建成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
目前,公共图书馆政府决策信息服务还存在一个沟通交流机制建立的问题。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部分咨询员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沟通技巧和能力比较单薄。而政府决策信息服务所面对的用户的特殊性,使咨询员担心自己的询问、交流会影响到用户的工作,导致咨询员与用户间存在沟通障碍。而沟通交流机制的缺失,极易使信息服务人员在用户需求的把握上无所适从,极大影响了咨询的效果和质量,从而造成服务的失败。
如在“两会”期间,一位委员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所提供的专题服务非常满意,委托一位咨询员会后每日为其提供五条经济信息。该咨询员在提供一段时间后,曾主动发邮件联系用户,但因交流障碍,没有得到用户的最新需求,感觉没有新的、有用的信息提供给客户,有受挫感。笔者询问该咨询员,发现:第一,该咨询员在接受用户的诉求后,没有对用户的职业、用户单位的网站做系统分析,即没有对信息需求做综合分析就开展咨询服务;第二,在提供持续服务过程中,咨询员因经验及用户回复迟缓等原因,没有形成有效的跟踪交流;第三,该咨询员在遇到困难时没有主动向组长、部主任提出业务指导要求;第四,服务效果反馈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2公共图书馆提供决策信息服务创新性思考
2.1 公共图书馆应重视高素质决策信息服务人才的培养
人才队伍建设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户对所提供的信息产品的质量要求比较高,既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真实、有效、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提炼和深加工,这是当代咨询信息服务的特性之一。为保证咨询信息服务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服务态势,各公共图书馆非常重视咨询信息服务员的年龄搭配,学科专业配制也呈多元化。据笔者所知,浙江、杭州图书馆的咨询信息服务多是中、青年龄段结合,以具有丰富咨询服务经验的老咨询员带领新咨询员。且岗位也多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即保证了决策信息服务团队的可持续性,也保证这一团队不断有新鲜的血液注入。
针对咨询员困惑于“如何才能在不占用用户更多时间的前提下,又能很好地与用户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咨询员除了要加强专业的业务学习,还应主动阅读与咨询业有关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也应主动向有经验的咨询员请教,从而少走弯路,减少受挫感。为此,公共图书馆应对咨询员提出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安排咨询员参加各种专业学习班,鼓励咨询员主动学习各种咨询技巧与技能,鼓励老咨询员将更多的经验传授给年青的咨询员,鼓励咨询员不断加强信息咨询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增强和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2.2 公共图书馆应与政府建立有效的服务模式,为政府提供长效的决策信息服务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海量信息的存在,信息提取的方便快捷,再加上政府已设信息机构,如果公共图书馆不能与政府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那么为政府提供服务的速度可能就会滞后。再者,为政府提供决策信息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咨询服务,更应倾向于前期介入,为其决策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信息。针对种种问题,借助公共图书馆为“两会”提供决策信息服务的有利时机,不少公共图书馆已与当地政府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受邀列席2013年广西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旁听,取得第一手资料;福建省图书馆与省人大合作建立了数字分馆;浙江省图书馆开通了决策参考服务网站;温州市图书馆通过“嵌入式”服务为政府提供信息服务等。这些服务除可加深对用户的个性化认识及对需求的理解程度外,还能在信息服务过程中进行更为持续、更有针对性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供更好的信息产品且提升服务质量。
为此,各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将编制的各种决策信息产品保存在网站上,针对产品的级别做出阅读的限制,向用户开放,便于广大读者和用户对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内容有直观了解,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用户关注图书馆信息决策参考服务,从中培养和挖掘潜在的用户群,以促进图书馆决策参考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各公共图书馆也可学习和参考浙江、福建、上海等公共图书馆的经验,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与人大、政协沟通交流,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可在公共图书馆的网站上建立决策信息服务平台,也可帮助政府建立数字图书馆,帮助他们更新数字信息,建立成个性化的信息产品数据库,用户可以自由读取。还可在此基础上将决策信息服务设置其中,令用户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信息读取与咨询要求提交的相互转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实践
政府信息公开是信息化时代民主与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和谐行政价值目标的必然要求[1]。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在第三章第16条中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2]由此可知,《条例》的颁布,确定了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法律地位,赋予了公共图书馆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新职能,公共图书馆也由此而成为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可以说,《条例》特别把公共图书馆纳入政府信息查阅场所的行列当中,这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如何面对外部形势的变化,切实履行好新的职能,使其成为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摆在公共图书馆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我馆紧紧围绕这一课题,通过转变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服务建设等措施,着力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满足了读者对政府信息多元化的需求。具体说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实践。
1 提高认识,强化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的意识
政府信息公开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全体社会成员信息获得权利的实现,而公共图书馆则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3]。由此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和政府信息公开有天然的联系,两者的使命和目标是一致的。公共图书馆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必须依法履行《条例》所赋予的社会责任。事实上,国外的公共图书馆普遍在政府信息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英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有43.2%的公众认为公共图书馆是获取当地市政委员会信息最合适的地方;美国超过95%的图书馆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提供设施和咨询指导,并且很多美国人把公共图书馆作为获取数字化政府信息的唯一场所[4]。可见,从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观念出发,充分理解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化社会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利用自身优势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开展社会公共服务,将是公共图书馆事业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为此,我馆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条例》,全面理解《条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涵,充分认识到公共图书馆并不单纯只是一个借阅场所,它还具有为公众提供政府公开信息的职责。在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中,公共图书馆只有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树立政府信息公开的理念,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才能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和公共化。
2 加强领导,构建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运行机制
为服务好政府信息公开,我馆把政府信息服务作为本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写入本馆业务工作规则。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健全工作机制,以保证其运行的畅通。一是建立沟通机制。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不同层级的政府机构,制约因素也比较多,单纯依靠图书馆自己单兵作战是远远不够的。基于这种认识,在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时,一方面,加强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的宣传推广工作,逐步提高政府对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的关注度、美誉度;另一方面,注重加强与政府信息公开职能部门的沟通,力求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提高决策者的公共图书馆意识[5],从而保证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顺利进行。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我馆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到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之中,明确工作任务,制订工作计划,并具体加以落实,制定了《芜湖市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规划》,成立了芜湖市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领导小组”,负责对馆内政府信息服务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同时还在图书馆内开辟政府信息服务专区,提供相关设施、设备,并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政府信息的日常阅览与查询,以确保社会公众能够获取更多的政府信息。
3 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政府信息服务
为有效地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我馆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采用传统服务和现代服务的方式,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的政府信息服务。
(1)政府信息宣传服务。为了大力宣传图书馆的政府信息服务,一方面,通过馆内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设施,及时政府公告,吸引公众关注政府信息,培养公众获取和利用政府信息的意识;另一方面,在本馆临街大门两侧设置了图书馆馆外“政府信息公示栏”,方便公众随意浏览。同时,我们还利用公共图书馆这一开放平台,积极配合当地政府进行政策法规信息利用的服务宣传工作,如利用馆内场所、社区分馆或基层服务点为政府部门宣传材料和办事资料等,从而使读者认识到,公共图书馆既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也是获取政府信息的一个有效场所。
(2)政府信息查阅服务。我馆把馆内的政府文献相对集中起来,在期刊借阅大厅设置了政府信息公开文献专柜,向读者提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芜湖市人民政府公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报》等政府出版物,以方便读者查阅与索取。还在图书借阅大厅设置了“政府信息公开网络查阅示范点”,配置了专用的电脑和桌椅,并指定专门人员为不熟悉计算机操作或其他查找信息有困难的读者提供指导和帮助,以确保广大读者能够查阅到所需要的政府信息。
(3)政府信息咨询服务。为公众获取和利用政府信息提供咨询是公共图书馆服务新的增长点。为此,我馆在馆内咨询总台开展现场咨询服务,解答读者的口头或电话咨询。为让读者了解、掌握和利用政府信息,编制了《芜湖市图书馆政务信息公开查询说明》,为读者查询、检索、获取政府信息导航指路。还通过我馆创办的“江城人文论坛”“市民学堂”等公益性讲座平台,围绕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和热点话题,举办一系列公益性讲座活动,如针对社会公众所关注的就业、医疗、社保、房产等话题,邀请政策研究专家、政策执行人员宣讲、解读政策法规,把政府信息推送到了民众的身边。
(4)政府信息网络服务。在现代社会中,网络作为政府信息的新型载体与依托,给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选择方式,也为图书馆开辟了政府信息服务的新平台。依托电子政务,利用网络平台,我馆在本馆网页中设置了政府信息公开栏目,为读者提供“安徽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网”“芜湖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网”“市民心声栏目”的链接服务,以方便读者获取政府信息,减少读者获取信息的时间,提高读者的检索效率。为发挥图书馆在政府信息服务上所具有的终端触及广泛、延伸深入的优势,还利用该馆众多的服务网点,为政府信息获取和电子政务利用困难的读者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使读者便捷地获取政府信息成为可能。
虽然上述这些做法赢得了读者的认同,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仍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化政府信息服务,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读者对政府信息的多元化需求。因此,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的更高要求,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水平。
政府信息公开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信息权。政府信息公开属于交叉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而服务过程中,公众的需求和问题又较为复杂多样,这就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6]。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建立一支具有多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人才队伍。一是通过继续教育、脱产学习、在岗培训等形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图书馆工作人员掌握信息的组织、管理和检索,了解政府机关的运作机制,熟悉政府信息公开的背景和内容,提高他们对政策、法规的理解能力。二是通过人才交流、挂职锻炼等形式,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到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挂职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技能,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多元化的需求。三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建议国家人事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图书馆适当的人事用工权。图书馆要主动与当地人事编制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以便图书馆能够根据人才结构的需要,通过考试、考核等择优录用的方法,向社会公开招聘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相关人才,充实图书馆的人才队伍,以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从而提升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水平。
(2)发挥专业优势,整合政府信息资源。从实践情况看,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国家档案馆开展的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工作,都是对口,即只能针对本地区政府或其所属部门在其政府网站上主动公开的信息。对不同地区、上位地区、中央机构不同部门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均无法提供综合的查阅服务。这从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信息提供中,各相关政府部门之间是有阻隔的,是不通畅的,是缺乏整合机制的。[7]因此,加强对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十分必要。公共图书馆作为从事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的专业机构,积极参与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整合责无旁贷。建议图书馆以各级政府网站上的公开信息为整合对象,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通过自动化采集和组织,对分散的政府信息数据库进行整合调控,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8]。要提供多途径的检索平台,并就某些重点问题、热点话题整合或者编纂专题性的政府信息汇编,形成积累性的专题资料数据库。利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对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容、外部特征及其关联关系进行充分组织、挖掘和揭示。同时,建议图书馆将互联网上的不同来源、格式和版本的政府信息资源与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有序整合,构建一个方便、快捷的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门户,提供“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的网络系统,从而提升图书馆对公众的信息服务水平。
(3)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保障机制。在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中,全面收藏政府文献是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的基础。在操作层面上,原则上属于政府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文献,图书馆都可以搜集到。但是,由于《条例》只是中国构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过渡性规定,其法律位阶决定了其不可能自如地解决公开与不公开、如何公开等问题。而且《条例》对于不公开信息的界定、主动公开与依法申请公开的关系、依法申请公开的资格与程序等的规定都有不完善之处。这些情况,给图书馆全面搜集政府依法公开的信息造成了困难。因此,应当建立图书馆政府信息资源的法律保障体系,使政府信息成为公共图书馆的主要馆藏内容之一。在这方面,西方国家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如,美国建立的“寄存图书馆”制度,就是由图书馆在自愿的基础上提出申请,经政府部门批准,双方签订合同,政府免费向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与此同时,要求图书馆向公众提供免费服务。这种政府信息服务制度既体现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安排,又反映了一种合作机制[9]。借鉴国外同行的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建议我国应尽快制定《图书馆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完善《条例》,将《条例》规定的内容细化,以罗列的方式具体规定不公开的信息种类[10],使政府各个机构有可操作的依据,以确保图书馆全面系统地搜集政府依法公开的信息以及各种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 周文静.电子政务与信息公开法律问题研究[J]. 中国学术研究,2008(6):21—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3] 李国新. 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 情报资料工作,2008(4):10—13.
[4] 万华英.公共图书馆与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刍议[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8):170—172.
[5] 国家图书馆.关于建设“全国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整合服务联盟”的倡议书[EB/OL]./nlc.gov.cn/.
[6] 徐 珊.案例调研:政府信息公开公众支持热线 [J]. 情报资料工作,2008(4):31—33.
[7] 李景文. 对完善政府信息咨询服务的几点思考[J]. 国际经济合作,2009(3):23—28.
[8] 牛琳琳.图书馆与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J]. 图书情报工作,2008(10):93—96.
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功能。如果只是泛泛地讲信息服务,就很难准确地为“非遗”提供信息服务。那么什么是信息服务,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服务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信息服务是信息的提供者根据信息需求者的需要,通过筛选和整理,通过一定的载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能满足其要求的文献资料、图片、实物等信息。信息服务一定是为了满足特定的要求而来的,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和特定的社会机构,而不是图书馆本身。图书馆从自身出发而不是从需求者出发,所编辑的文献资料,不应当视为信息服务。比如图书馆开展工作的内部文件、活动通知等,虽然具有目的性,但是其面向图书馆内部职工,而不是面向社会和社会需求者,只能算作图书馆的内部信息,而不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信息服务范畴。
第二,信息服务具有价值性。也就是信息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公众或者特定机构的某种需求,能够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实际的帮助,或者有助于一个具体问题的求证和解决,或者能在某个问题上提供一个参考。没有价值的信息,就是无用信息。这种价值性,还体现在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上。当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并被经常采用时,图书馆自身在某一个领域的社会地位就会得到社会公众或者特定机构的认可,并通过这种认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和专业影响力。如果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价值偏低,质量不高,就很难得到社会公众和特定机构的认可。
第三,信息服务具有专业性。信息服务是为满足社会公众和特定机构的需求而提供的,不仅需要满足社会公众和特定机构的一般需求,还要求满足他们的专业需求。对社会公众和特定机构来说,只有难以通过自身获取某种特定信息时,才会通过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机构来满足,而这种信息需求一般来说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甚至仅仅靠一家图书馆未必能够得到解决,需要通过多个图书馆,或者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如档案馆、博物馆等的联合协作。所以,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时,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专业需求,提供有价值、专业性强的信息,是图书馆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服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图书馆信息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强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图书馆功能上的一定的契合性。图书馆信息服务只有找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才能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服务。
第一,图书馆功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属性上的契合。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文学及其语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礼仪、传统体育等。这些传统文化,有的通过文字记录的形式,流传下来,有的虽然没有文字记录,但是需要通过其他形式,使其得到传承和传播。图书馆的一项原始功能,就是保存人类文化典籍,收集、加工、整理这些珍贵文献资源。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合点就在于,“非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图书馆是这种载体的保存和服务者,并为其传承和传播提供条件,两者的文化属性相同。
第二,图书馆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上的契合。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非遗”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通过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非遗”普查,收集整理实物和资料29万多件,拍摄图片477万张。按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思路,对所有的“非遗”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其中具有价值的“非遗”则进一步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什么样的文化遗产是非遗,什么样的非遗有价值,价值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图书馆的文化保存功能,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认定过程中,根据已有的馆藏资料,通过深入查证,通过多方面比对,为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提供咨询服务。
第三,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存与保护方面的契合。根据《非物质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是指对非遗的认定、记录和建档;保护,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前面已经提到,图书馆是作为保存文化财富的机构而存在的,担负着保存文化典籍的任务,并以文献为物质基础开展业务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存在形式多样,形态各异,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应该成为图书馆保存和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图书馆通过所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整理和加工,进行广泛交流与传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有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传承和传播。
三、图书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信息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全过程中,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目前,许多图书馆通过数字化改造,大大提高了包括非文化遗产在内的信息服务能力。但是基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定位和特点,图书馆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信息服务上,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强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信息服务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多种形态,不同的形态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不同,因此,图书馆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信息服务中,应该增强预见性,开展相应的服务调查,或者通过公开的报纸、书刊、网络以及上级文件要求等渠道,进行信息服务研判,特别是根据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有情况、保有项目,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做到每一条信息都针对某一项特定需求,增??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防止漫无目的、应付差事式的服务。
第二,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不仅体现在信息写作水平本身的质量上,更重要的是信息本身所含有的价值量。图书馆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自身馆藏资源的优势,把自身优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拥有资源的系统整理,使所提供的每一条信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需求,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提供最大价值的参考。作为信息提供者,图书馆应该熟悉自身资源,了解自身资源优势,能够把自身资源优势挖掘出来,展示出来,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需求。
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及其文广新闻职能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委相关会议精神,紧扣文化强县建设工作任务,以满足全县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惠民活动不断丰富,“千场戏剧进农村”、“万场电影进农村”、“天天演”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人心;积极打造节庆活动品牌,逐步形成了一镇一节、一乡一品的节庆文化品牌。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队伍建设有待加快
近几年,县级公益性事业单位群文干部中,老同志逐渐退休,年轻人陆续进入文化队伍行业,群文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优秀的文化事业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从事文化事业高端人才匮缺。从乡镇层面来看,一批老文化站长的退休,新的文化站长基本上不是艺术院校科班出身,大多为过渡岗位,更换频率非常高。他们不仅身兼数职、专干不专用,而且文化业务欠缺、文化热情不高。从村级层面来看,村级文体管理人员队伍刚建立,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村级文体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业务素质普遍不高,服务能力较差。
(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大多数乡镇的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室和图书馆是用老办公楼、弃用的校舍或租借用乡镇所在村办公楼创建的;部分村的基层文化馆和农家书屋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创建,面积狭小,设施陈旧,布局先天不足,不便于群众使用,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原则。虽然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相关配套措施滞后,不少基础设施存在挤占、挪用、空置等不良现象。
(三)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2014年,宁海县公共文化事业费支出5719万元,仅占地方财政支出38亿元的1.49%,虽然逐年增长,但比重还是偏低,与其他民生投入相比相形见绌。从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投入来看,按照2013年全省公布的评估数据,宁海、鄞州和北仑分别是95.33元/人、194.20元/人和275.31元/人,宁海县与市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四)服务效能仍需提高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供给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缺少自下而上的过程,导致政府提供的与群众需要的出现错位。“喂食”型文化活动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在利用上存在不均衡性,休闲公园和室外活动场所的利用率相对较高,而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文化场地活动人员较少。
(五)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
从城乡看,农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仍然比较匮乏。从区域看,偏远农村落后于近郊区农村。从群体看,当前针对老人、少年儿童、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公共文化资源普遍偏少。文化骨干队伍虽多,但形式创新不够。目前乡村文化活动的载体比较单一,大多以电影、戏曲、广场舞为主,主要的对象是中老年人,缺乏以年轻人为对象的主题活动。
二、建议意见
(一)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健全机构编制、待遇保障、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刚性规定乡镇(街道)文化站编制数,配齐配足并确保在职在岗,完善乡镇(街道)文化干部招聘准入机制,引入真正具有艺术院校学习经历、专业文化特长的人才,规范村级文体管理人员选聘制度,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发放津补贴,鼓励他们扎根乡村,稳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编制,鼓励市县文化工作者到乡镇挂职任职。积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力度,培养名家大师,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文化发展的品质。扶持、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队伍。将乡村文化志愿服务岗位纳入“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挥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用。推进乡村文化辅导队伍建设,重点调动乡村文化爱好者的积极性,培养其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辅导员。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村(社)层面,要根据各自实际和群众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探索建立基层文化设施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充分有效地发挥文化设施的应有功能。继续推进公共文化阵地创建,做好2015年市级示范项目和文化示范村创建工作,提高和完善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宫、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设备建管用水平。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建议尽快出台《宁海县文化公共事业发展扶持办法》,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国家要求,每年文化事业费增幅要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不断提高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要结合文化部门工作实际,加大对业务经费的投入,支持各类公益性业务的开展。对群众文化活动所需设备的添置与更新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尤其要对基础较差、财政较弱的乡镇进行适当的倾斜。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或捐赠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鼓励乡镇成立理事会制度,欢迎各级商会、乡贤加入到理事会中来,以冠名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四)创新社会服务管理
建立由宣传部、文化、发改、财政、编办、建设、科技等部门参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宁海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激励、问责和监督机制。建议在年底综合绩效考核中,加大对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权重。
完善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监督机制和效率,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组织构架、规范有序的监督程序、专业化和有责任感的文化工作队伍以及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高效率服务一体化平台。要加强民意调查和实地调研,确保调研情况与数据能实实在在地反映当地农村群众的需要。搭建宁海县公共文化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鼓励引导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市场和个人共同参与建设的新格局。加强文化扶贫,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机构组建理事会,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构建监督检查网络体系。
摘要:本文就区域性图书馆协作的内容与范围做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建立区域性公共图书馆协作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指出了构建区域内公共图书馆协作服务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2-0041-03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区域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是一座城市文明建设的能力符号。作为信息资源的提供中心,图书馆一直面临着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难以满足所有读者需求的矛盾。同时也存在着如何统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为本地区、本系统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资源服务的问题。笔者认为,实现区域性图书馆合作和资源共享,既可以克服同一区域内文献资源的重复建设状况,打破文献资源的条块分割状态,同时也是推进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推进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那么,如何建立区域性公共图书馆协作体系呢?笔者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就此问题与诸同行探讨。
1区域性图书馆协作的内容与范围
1.1管理平台和技术共享
在区域性合作体系中,通过总分馆制,打破过去图书馆各自为政的局面,只要是集群图书馆网络中的一员,都可统一使用集群图书馆网络管理平台,统一共享总馆的服务器、设备、技术和人员,无需再自购相同设备,自设相同部门,避免了技术维护等人员的重复劳动,提高各馆办馆效益。
1.2采购协调
区域内的各图书馆可在采购方面进行协作协调,根据各馆文献购置经费情况以及馆藏侧重点不同,实行采购分工,强化各馆的馆藏特色。
1.3联合编目
各合作馆在书刊编目方面可以采取联机方式。对到馆的新书刊进行著录前,必须先进入合作系统的网络中进行,如已著录,只需在该著录款目的馆藏项中加上本馆代码即可。从而改变了分散的、个体化的编目方式,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1.4通借通还
各成员馆均应向社会大众开放自己的馆藏,制定统一的联合借书证,建立各馆之间的通借通还制度,一证可在多馆通用,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
1.5数据库资源共享
数据库建设水平决定了图书馆自动化的水平与作用。各成员馆条件不一,在大型数据库的建设与购买方面差异较大,各馆应将自己所拥有的数据库向所有成员馆及读者开放,实现数据库资源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1.6人力资源共享
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资源中的最为宝贵的智力资源,是实现图书馆服务价值的有力保证。在我国,图书馆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既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又有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这就要求图书馆间必须紧密合作,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确立人力资源共享在图书馆资源共享中的重要地位。
2建立区域性公共图书馆协作体系的有效途径
2.1实行总分馆制,形成市、县(区)、社区三级网络覆盖
城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成熟标志,应该是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服务覆盖率的提升。而总分馆制是世界通行的一种比较科学的图书馆建设模式。它具有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业务统筹安排的优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所谓总分馆制是以区域中心馆为总馆,以各县(区)馆、行业馆为分馆、以社区图书馆为基层服务网点,实行统一标志、联合采购、统一编目、统一管理。分馆不仅是总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总馆服务的延伸与补充,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基础设施标准化、文献资源共享化和服务系统网络化。2008年5月,鞍山市图书馆与市辖三县(市)、四区公共图书馆签订了分馆建设协议,将7个县区馆纳为分馆,将市馆所属50余个图书流动站按属地划归各分馆管理,初步构建了以市馆为中心,以县区馆为辅干,以社区图书馆和图书流动站为节点,以企业、学校、部队等行业分馆为补充,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率先在省内实施总分馆制,扩大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辐射面。总馆为各分馆服务提供业务统筹、协调和保障,包括人员培训、技术支持、数据维护、大型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分馆主要承担日常开放和开展专业服务。这种总分馆模式在运行上推行馆长联席会议制度,以强化管理。同时,这一模式也比较灵活,它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形成的“图书馆共同体”,通过契约确立起彼此关系,总馆和分馆在协议期内形成总分馆关系,在不改变各分馆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前提下,以一个规模较大、文献资源较丰富、技术力量较强的图书馆为总馆,各参与馆根据资源共享的需要,组成类似于总分馆关系的合作机制,以最小的投入实现了服务功能的提升与自身的发展。
2.2通借通还,实现地区图书借阅“一卡通”
总馆采用interlib先进技术,依托网络基础设施,搭建了总分馆资源共享的平台,各馆实行interlib集群化管理,实现了通借通还。即读者凭本人身份证可以到任一分馆办理借书证,凭证可到任一成员馆借还图书。2009年,鞍山市图书馆与各县区分馆统一购买了interlib集群服务系统软件,统一了业务管理工作平台,可实现业务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解决了分馆无技术维护人员的现实问题,实现“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通借通还”大流通服务,方便了读者,提高了图书利用率,真正实现了图书借阅“一卡通”。
2.3联采统编,突出馆藏特色
各馆可以通过业务平台,实现联合编目,保证数据质量。同时分馆可以根据所在地的产业优势和地域特点,在资源收集、服务方式等方面办出各自的特色。如鞍山市图书馆的协作体系中,市馆仍保持综合馆藏性质,适当采购大部头图书,各分馆以本馆积累和本地区发展为依据,确立本馆藏书范围。如铁东区以商贸经济类为主,铁西区以法律法规为主,立山区以工业经济为主,千山区以农业及旅游专业为主。各馆在本馆采购经费允许范围内,采购图书和期刊,同时,市馆将拿出部分资金采购期刊,按专业配送给各分馆。将部分读者需求下移到各分馆,以缓解中心馆读者数量过多,工作压力过大的问题。
2.4服务互动,积极推进城市文化建设
总馆与分馆有大致相同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模式,总馆实力雄厚,资源丰富,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分馆可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地推出与总馆相同的服务项目,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服务项目和读者活动,活动的内容和规模根据各馆条件而定。这种服务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如2008年鞍山市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活动期间,鞍山市图书馆协同各分馆,上下联动,开展了读书征文、系列讲座、专题展览、读书猜谜、新春征联、百题竞答等系列读者活动200余场次,参加活动读者达100,000余人次。2009年年初,鞍山市图书馆专门召开了“2008年度全民阅读总结表彰会”,命名表彰了一批品牌活动项目,将各馆的特色活动以品牌的形式固定下来,并持续展开。基于鞍山市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突出表现,中图学会先后将鞍山市图书馆命名为2006年、2008年、2009年度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并于2011年正式将鞍山市图书馆确定为全国全民阅读活动基地。
2.5建立统一的网络服务平台,开展信息增值服务
各成员馆建立了统一的网络平台,就可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和公共书目查询系统,联合开展数字化参考咨询、学科信息导航、网上文献查询与传递等服务工作。区域内读者通过网络公共书目查询系统,可一次性地检索到所需要的文献是否收藏和收藏地点。如2007年年初,鞍山市图书馆与鞍山网络台合作,引入百兆光纤,联合开展鞍山数字图书馆建设。以公共图书馆为平台开展信息增值服务,将互联网与图书馆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使检索、阅读、咨询、互动等阵地服务内容逐步向网络延伸,延伸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为读者开辟更新、更广的信息检索渠道,推进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工作。
3构建区域内公共图书馆协作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构建区域公共图书馆协作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是使图书馆的服务广度与尝试得到延伸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3.1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服务过程
完善相关制度是确保总分馆制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由于总馆与分馆在人、财、物方面仍隶属于原主管部门,各馆是因为利益关系形成的契约关系,这就要求协作体必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整个服务过程。这些制度包括:文献通借通还制度、联采统编制度、文献著录标准、技术保障与服务标准等。总分馆制的建立是为了使市民在不同的图书馆中,享受到同样优质的服务,为确保总分馆集群内读者证号、文献条码号的唯一性,避免各馆间文献通借通还时出现数据错乱,鞍山市图书馆制定了《鞍山市公共图书馆条码使用规定》、《图书馆业务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图书馆区域协作奠定了基础。
3.2要注意品牌服务的连锁效应
众所周知,各行各业出现的品牌服务如肯德基、苏宁等,均以统一的标志和独特的服务风格为其带来了巨大的连锁经济效应。而区域内公共图书馆管理统一、风格统一、服务统一,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而且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所形成的品牌效应不可低估。所以,协作体系中的各馆在服务和工作中,要时刻考虑自身的服务所产生的连锁效应,要时刻维护协作网整体的服务形象。
3.3因地制宜,协作范围要适度
各地在建立区域协作体系时,一定要注意根据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实行,千万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成功经验,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度的协作范围,并做好前期准备。如统一服务系统、文献数据、工作标准等,避免造成资金和人员的浪费。
3.4要强化技术支持,加强业务辅导
形成区域协作体系后,总馆要强化技术支持,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同时要加强对分馆业务的评估和指导,强化人员培训,提升分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以缓解分馆技术力量不足,人力物力欠缺的难题。
3.5加强网络安全保障
实现区域网络化服务之后,总馆、分馆纳入一个计算机业务管理系统,市馆、县区馆依托这个平台开展服务,必须要关注网络安全保障问题。总分馆要做好防火墙、加固局域网,进行安全防范。分馆网络相对比较单纯,但也要严格区分业务网段和非业务网段,安装杀毒软件,防患于未然。
3.6要争取各级领导支持,提供政策与经费保障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建设都是一级政府建设一座图书馆,图书馆对自己的上一级政府负责。因此,每个图书馆都有一个独立的主管部门,使得各级图书馆之间除了业务合作关系外,基本不存在任何组织联系。因此,要想做好区域图书馆协作,必须要争取主管部门领导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和决策作用,为图书馆间的资源共享、互通互联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
在图书馆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早已离我们远去了,如今的图书馆是一个融合数字化的时代产物。单一图书馆孤军作战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而构建区域公共图书馆协作体系是图书馆事业平衡发展的有益尝试。相信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一定会让这一体系逐步完善,使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宁.地方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服务体系的形式与构成――以湖北省区域图书馆合作服务体系为例\[J\].现代情报,2009(7):118-121.
\[2\]曹志梅.区域图书馆联合体及其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30-33.
\[3\]常红等.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合作馆藏发展研究\[J\].情报科学,2008(4):516-519.
\[4\]邱冠华.苏州城区总分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9(1):15-18.
\[5\]谭舒.基层社区图书馆的总分馆制模式探析\[J\].图书馆学刊,2009(9):9-11.
\[6\]吕建新,赵葆英.论区域图书馆“集群”体系的构建与管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3):67-68.
>>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及思考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档案服务体系建设 浅议校外公共教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原则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与建议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构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江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考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李国新.对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克拉玛依学刊,2016(4).
[4]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北京设计”[N].中国文化报, 2015-06-23.
[5]周国文.人类的环境状况与生态文化自觉之向度[J].齐鲁学刊,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