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09:49: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双创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创新教育 ;“双创”;地方应用型高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因此,高校要特别注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教学具有形式多样、实践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不谋而合,推动了高校的发展壮大。
2.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虽然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也纷纷开展了一些创新教育活动,但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就妨碍了创新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此外,有些地方应用型高校将创新教育简单理解为一种比赛,认为只要积极参与就可以了,忽视教育效果,这样做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其次,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与高校的专业教育缺乏有机的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且课程设置太随便,课程形式也都局限在“比赛”的形式上,并未与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结合,与实际的教学环节也存在脱轨的现象,导致很多高校的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是不够的,也缺乏积极主动性,这些都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再次,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在创新教育中不仅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也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应用高校缺乏这类的人才,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最后,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创业的教育资源缺乏整合拓展。虽然高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还是存在资源整合和利用效果不好的情况,所以对资源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在依赖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特色来推动高校的发展。
3.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策略
第一,建立健全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在设置创新教育课程时要结合高校的专业课程,避免脱轨现象的出现,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将创业学、职业规划等课程设置为必选课,改变以往懒散的教学方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招聘教师时不能只考虑教师的专业知识,还要考虑到他们的创新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
第三,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和保障。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建立考核评奖制度,鼓励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教育活动。另一方面,W校要为创新教育工作者提供经费支持,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学习进步,从而促进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学校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不要只是一味地教授理论知识,可以在学校建立一些实践教学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
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机制要根据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有效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辅导员大学生双创教育
2014年10月,总理在第三届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上提出“我们强力推进改革,就是要减少对创新活动的干预,让想创业、能创新的人都有机会、可作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出:“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因此,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也就是双创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发展的战略性需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环节,在双创教育意识启蒙、能力培养,政策宣传、创业指导等几个方面都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辅导员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就目前来看,各高校的辅导员大都忙于处理各类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引导。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在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很多辅导员在这方面也缺乏经验和理论基础。因此,辅导员应如何应对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挑战,更好的指导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成长成才,是辅导员应积极思考的问题,那么,辅导员在双创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也就尤为重要了。
一、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启蒙者和强化者
辅导员要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对其有意识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引导,其中一点就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现在已经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年代,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特别多,辅导员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当中。在活动的过程中,辅导员可利用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人生经验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树立创新创业精神。作为大学生最先接触到也是接触最多的老师,辅导员要承担起启蒙者和强化者的角色,并在整个大学生涯中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进行强化教育。因此,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启蒙者和强化者。
二、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者和提升者
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基地,孵化园、校友资源和校企合作平台,给创业大学生提供一些交流沟通的机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现实的社会,了解到一些真实的创新创业的故事。让大学生了解别人创新创业成长的过程,体验到创业的艰辛,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辅导员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创业能力更加成熟,积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者和提升者。
三、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与导向的宣传者和解析者
仅在2014年到2015年间,从国家和广西层面下发的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就有十三条,从政府到财税到人社等部门都出台了相关的措施,但是大学生关注到了解到的政策信息并不及时,也不够全面,对政策的内容也不能很好的进行解读。比如说大学生知道国家对创业者有资金扶持,但是不知道具体从哪些政策入手可以申请到资金支持。所以辅导员应该关注并有意识地收集相关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析工作,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与导向的宣传者和解析者。
四、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与实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现在高校里面都开设有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指导课,但是大学生在创业教育课程中学到的仅仅是理论知识。如何有效地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这需要教师来组织和指导。在高校中,显然辅导员比较适合这个角色。而且从高校辅导员的职责来看,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使命。由于辅导员经常跟学生接触,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了解学生的想法,比较容易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因此,辅导员要积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与实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五、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与心理的树立者与疏导者
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创业实践的时候,他们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比如说资金周转不过来、合作伙伴意见不统一、国家的政策出台了,但是地方的政策还没落实,比如说因为创业影响到了学业等等这类问题。大学生对创业很有热情,但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个时候,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与心理的树立者与疏导者。积极主动地对创新创业大学生进行指导和疏导,对他们的想法和做法,给予一定意见和建议,给与他们支持与信心,对负面情绪给与疏导。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下的新任务,辅导员应认清形势,积极调整角色定位,通过各种途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与发展提供支持。收集大学生创业故事,以创业者沙龙,创业经验讲座等形式分享创新创业者的真实经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激情,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和校企合作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为推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稳步发展贡献自己力量。参考文献:
[1]李丹虹.辅导员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方法[J].师资建设研究,2015(3):237-238
四川之行的第一站是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先后获批“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为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平台,大力推动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开展。
西南科技大学校团委书记赵洋介绍称,学校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学校、行业、区域、校友等各项资源,初步构建了以“信息、制造、文体”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
“我校《创新思维方法与实践》课程首批列入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学校希望在后续项目开展中,能与‘因为有你’全国大学生新创业工作组更加深入地合作,切实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入社会资本。”西南科技大学校团委副书记王玺说。
四川之行的第二站是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其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成为四川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参观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过程中,副院长韩鹏从“引培孵助”教育体系、“六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保障新机制等方面,对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双导师制;选、挂,引、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7977-02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中自主创业成功率偏低,究其原因是,在大学生中创业基础知识不够普及、创业意识相对落后。因些,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待进一步深入,但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需要高校突破创业课程体系建立中师资匮乏的制约[1],在师资的建设方式上不拘一格,建成一支专业化、正规化的创业导师队伍。
1 创业教育中导师制的建立
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导师单靠高校自身培养是很难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只有借助校企业合作平台,通过“选、挂;引、聘”方式,才能建立一支容教学研究、创业实践于一身的导师队伍,这支导师队伍既具有创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创业实践能力,尤其是具有创业的经历。
在“选、挂;引、聘”过程中,“选、挂”方式用于校内创业导师的筛选和培养,即从校内选拔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并通过挂职锻炼方式派遣他们深入企业去体验创业过程,以提高其业务素质、丰富其创业实践经验;“引、聘”方式用于校外创业导师的引进,即从企业引进一批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创业教育的客座教师,或聘请一些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担任学校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校内导师负责传授创业理论知识,校外导师主要进行创业实践指导,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承担创业教育的任务,从而实现了“学者 + 企业家”的双导师形式。
2 双导师制模式的探讨
2.1 校内创业导师的工作职责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扎实的创业理论知识、一定的商业和法律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合作和沟通能力。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担任创业课程的师资,尤其是校内创业导师不仅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还需掌握创业的相关理论;不仅要掌握传统专业教育的方法还需掌握创业教育的方法,这就要求校内创业导师具备多元化的教育技能和知识。通过“选、挂”方式培养校内创业导师队伍,使他们满足创业教育中多层次创业课程体系和多层面人才培养的要求。
根据创业教育在“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通识教育”以及“创业职业教育”的层次性及差异性[1,2],校内创业导师所肩负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在“创业意识教育”(创业教育的初级阶段)过程中,校内创业导师负责向学生传授一些创业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管理学、经济学、公司法、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及企业所有形式的普及,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商业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在“创业通识教育”(创业教育的中级阶段)过程中,校内创业导师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强化课程,让学生了解如何成为一个创业者,怎样才能成功创业,并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商业用语,学会以小企业家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在课外实践中,校内创业导师帮助学生学会商业策划,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在“创业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的高级阶段)过程中,校内创业导师可以对那些选的有较强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深化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 “开办企业”、“完善企业”、“壮大企业”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让他们掌握如何筹集资金、选创自己的公司,建立公司。
总之,校内创业导师向学生传授创业基础理论知识,是他们完成有效创业的基石。
2.2 校外创业导师的工作职责
创业理论知识输入的成功与否,最终要通过市场这个试金石的检测。从企业“引、聘”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创业导师参与大学创业教育,是由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的。作为学生的创业实战“教练”,“校外创业导师的主要职责如下: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把自己创业经验教训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在创业思想、理念、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困惑做深入分析和指导,同时以现场交流会等形式让校外创业导师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以利学生把自己在创业上所遇到的困难向他们请教,及时得到他们的指点;另一方面,在面临把产品推向市场和竞争对手打压的双重风险时,校外创业导师利用本身的优势,对学生在市场开拓、社会关系等方面给予帮助,有效弥补大学生市场开拓中的经验不足,帮助学生进行竞争分析,放大竞争优势。因此,大学生创业无论市场竞争,还是市场的开发,校外创业导师的帮助和指导都是重要的支撑。
创业者不是教出来的,但一定是实训出来的,毕竟在学校这个小舞台上,学生演不出创业的大戏,只有放到市场这个大舞台上,才能唱出风采。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校外创业导师通过实践指导的方式,完成学生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并通过他们的外联内动,成为学生由理论到实践的动力源。
2.3 双导师制模式的实施
校内创业导师和校外创业导师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可以建立创业教育双导师新机制。校内创业导师侧重于对学生创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教会学生优化创业思路,增强创业能力、有效地整合配置自身资源,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个人和社会价值。对工科学生来说,开展创业活动,需具备创业项目的科学策划、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知识,而经济类专业教师在企业管理、公司运营、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对于化工、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发展了解,有助于开阔知识视野,把握市场动态。因此,在校内加强文、理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建立完善的校内创业导师队伍。
校外创业导师在学生的创业教育充当实战“教练”,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战模拟训练,是学生与社会沟通的媒介。校外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各环节,把他们经历过的创业挫折和学生分享,并对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创业机会的把握、创业团队的选择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剖析。尽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与校外创业导师的创业方向会有所不同,但对创业中的共性问题,他们可以给出中肯的建议[3]。
校内和校外创业导师相互沟通、因材施教,可以把创业教育与学生的志趣结合起来,可以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双导师制为学生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其学习成果也不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能力的提高。
3 结束语
要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导师队伍的建设是创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以“选、挂;引、聘”方式建立的双导师制,可以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引导学生科学创业。双导师制能够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市场分析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白华.“外引内置”的双“班导师”制——基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思维[J].社会科学家,2011(8).
关键词:临床医学;双语教育
【分类号】R4-4
随着现代医学新知识的大量涌现,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世界范围内医学知识的共享和交流程度的加大,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医学生接受国外最新医学信息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双语教学”应运而生,并已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标志之一,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它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趋势。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专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必须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提出在十年内,开5%―10%的双语课程。然而,要真正实现双语教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现浅谈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如下。
1 双语教学的涵义[1]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以母语和一门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在世界各地区因母语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我国双语的教学的具体定位是汉语和英语,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语种。
基本的双语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三种:
1.1沉浸式双语教学
要求用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中,使学生完全沉浸于弱势语言中。
1.2过渡式双语教学
要求学校在前一阶段,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但过一段时间后,则全部科目使用外语教学,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向沉浸式过渡。
1.3保留式双语教学
要求学校刚开始时使用母语教学,再过渡到部分科目使用外语教学,部分科目仍用母语教学。
基于我院高校师生的英语水平层次及语言环境的限制,目前大多数医学专业采取的仍然是保留式双语教学。随着教学环境及英语水平的提高,下一阶段开展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具体采用英文专业教材,教学课件采用英文,学生作业采用英文,教师课堂讲解采用中英文混合的方式,只在专业重点和难点部分给予中文解释。由于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先进的医学专业知识,不能因为英语水平而限制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和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
2 双语教学的意义[1]
2.1双语教学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高等医学教育是国际公认的通用性、可比性较强的专业教育领域,对医学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基本一致,因而,世界各地的高等医学教育也存在很多共同之处。过去封闭式的传统医学教育拉大了我国同世界一流医学院校的距离,中国留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均较强,但其语言能力却往往不如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就是一个例证。入世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都亟待与国际接轨,各学校师生都在重视外语的学习。西医主要发源于西方,医学院校则更应该重视外语的教学工作。目前我院校招收的临床医学中澳班学生迫切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外语水平的教师。可以说,双语教育为此提供了一个平台。
2.2医学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双语复合型人才
面对越来越多的公众健康问题和越来越严峻的全球疫病防疫形势,人们逐步意识到了跨越国界的国际医疗合作的重要性。这对我国医疗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其相关工作是一般外语人才无法胜任的,因此,社会迫切需要医学院校培养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外语水平,能从容进行国际交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2.3双语素质的形成对医学人才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一门科学的语言,大部分学术期刊、书籍都是用英文出版的。一方面,高校教师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国际交流,需要熟练运用英语对话;另一方面,医学生要增强了解世界最新医学进展、用英语思考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双语教学课堂为老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机会。
3 开展双语教学的建议
3.1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
一是利用现有师资中听、说、读、写能力较好的教师定期进行英语培训,多与国外来访者进行交流,有条件的还可以让教师参加短期出国培训。二是充分利用归国学者这一宝贵资源。医学院出国访问者较多,而近年来归国学者也日益增多,他们不仅能讲流利的外语,而且掌握了一些国际上医学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这些归国学者是最理想、最具潜力的双语教学执行者。
3.2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课前预习对提高双语教学课堂效率很重要。三年制一年级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本来就较生疏,要求他们用英语思维、并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完全理解老师用英语传授的医学专业知识,难度可想而知,学生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到双语教学中去。学生在课堂预习、理解并记住一些关键的医学专业词汇,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及时用英语进行提问,这对掌握知识很有帮助。教师可在课后提出几个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做好了预习准备。如此,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3.3关于教材问题
目前国内尚无完全统一的三年制普及型双语教材,在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下,应根据教学大纲,利用近年来出版的经典临床医学专著和核心医学期刊拟定提纲,选定一套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权威原版教材为蓝本,参考其他同类教材,并注意与中文版教材相配合来编写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
教师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一般的高职院校,双语教学难以一步到位,应根据教学实际,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由易到难的教学方式,从讲授专业术语、定义、小结,到部分用英文授课、辅以英文解释,逐步过渡到全英文教学。双语教学遇到的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时间不足,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有更多的投入,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比难懂的内容,最好通过图片、录像等视觉传媒手段来完成。
目前我院校双语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包括师资力量的薄弱、教材、讲授方式、学生本身对双语教学的理解以及学生自身的英语理解能力,这些都影响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总之,医学双语教育是我国与国际接轨、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我院实情的、实用的医学双语教学方法和模式,还需要努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双语,高校
相较于文史类课程,化学作为世界通用的自然科学,进行双语教学的训练将会变得更加重要。同时,通过化学双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快地通过各类信息资源,得到第一线的专业资料文献,增强自身学习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化学双语教学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1、初始阶段:双语渗透
在大W化学双语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师面对的是刚从高中毕业不久,英语基础薄弱,只有化学学科基础知识的学生。虽然有了前一阶段的准备工作,但是如果一开始就使用浸入式双语教学的话,必然会造成学生无法理解课堂内容。所以,在起步阶段,应采用保守传统式教学中穿插双语教学的方法,其中多用汉英对照的方式。比如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在中文授课讲解的同时加入英文语段阅读的方式,拓展补充或中英对照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学科外语知识,也可以结合高中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进行,在初始阶段,逐步渗透双语,让学生易于接受。
Alpha particles (helium nuclei) passed through the foil with few deflections. However, some deflections (1 per 8,000) were almost directly back toward the source. This suggested an atomic model with mostly empty space between a nucleus, in which most of the mass of the atom was located and which was positively charged, and the electrons that defined the volume of the atom.(α 粒子在穿过金箔时发生了极微弱的偏转,但是1/8000 的α 粒子被反弹回了发射源。这说明原子由一个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体积极小,但是占据了原子绝大多数的质量,电子决定了原子体积的大小。)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外语,上述的例子与课本上的知识点息息相关,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为正式进行双语教学打下基础。在选用双语材料时,也要注意难度不宜过高,以免影响教学质量及学生积极性。由于中文与英文两种语言的不同,许多化学概念在中文中存在,但是找不到对应的英文表达方式。在大学教材中许多的化学名词都不能在权威的化学工具书中找到对应的英文表达方式,要注意在进行双语教学的时候要尊重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避免出现“中国式英语”的情况。
2、正式阶段:双语整合
双语整合是学生正式进入双语教学的一个阶段,其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外语来表达中文的学科知识。学生在这一阶段中要经过大量的外语训练,学量的专业学科单词及语句,夯实自己的语言功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中文与外文知识整合起来,交替使用,互为主体。在化学双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只有中文教材,并没有成套成系统的双语学习材料,所以教师必须对手上的中文版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制作适合学生使用的双语学案。在双语整合阶段,英语在课堂中所占比重会大幅增加,所以需要有配套的双语学习资料,其中要包含:基本概念,知识点讲解,思考题,参考资料等。
在双语整合阶段,首先要向学生呈现中英文的基本概念,例如“离子键的定义”:Ionic bond is a type ofchemical bond that involves the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between oppositely charged ions. (离子键是由离子间的静电作用而产生的化学键。)The particles that form ionic bond are ions.(形成离子键的微粒是离子)。其次是知识点的讲解,例如对于“离子键是如何形成”的解释:Sodium atom (usually an active metal) loses an electron and chlorine atom (usually an active non-metal) accepts an electron to achieve stable electron configurations. The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between them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n ionic bond. (活泼金属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活泼非金属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两者核外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它们之间的经典吸引力形成了离子键。)此例中主要使用了中英文对照的模式,在给出英文概念和解释的同时,给出相应的中文解释,这样避免了学生无法快速适应大强度语言学习的压力。
3、提升阶段:双语思维
双语思维阶段是双语教学中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会用外语思考学科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使用外语的过程中用外语来思考解答问题,以适应外语的学习、工作环境。这一阶段的主体语言是外语,而中文作为辅助。双语思维层次学生基本不再使用中文,教学中常出现的词汇及短语将不再给出中英文对照。教师在课堂中很大部分都将使用英文讲授,如遇到一些新的学科概念,则可考虑中英文对照教学。学生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已经拥有了较强的学科双语基础,能够听懂、读懂大多数的学科双语资料。所以在此阶段,教师更倾向于营造纯英语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用外语思考化学,用外语学习化学。
在“双语整合”阶段中,教师在编写学案时用的较多的是中英文对照的模式,方便学生学习学科知识,避免由于语言障碍引起的理解困难。而进入“双语思维”阶段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减少对母语的依赖性,直接用英语学习化学知识。所以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尽量少地使用中文,对于学生已学过的学科词汇或短语,就不需再给出中文对照,或者组织学生用英语自行填写这些基本概念。这样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学科和语言知识学习的强度。
以电解质的知识点为例:
Electrolyte includes most acids, bases, salts or metallic oxide. (NaCl, HCl, NaOH, Na2O) Non-electrolyte: A compound does not ionize when melted or dissolved in suitable ionizing solvents.Strong electrolyte: Electrolyte can absolutely ionize when dissolved in suitable solvents. Strong electrolyte includes strong acid, strong base, most of salts and metallic oxide. Weak electrolyte: Electrolyte can partly ionize when dissolved in suitablesolvents.Weak electrolyte includes weak acid, weak base, small part of salts and water.
上述例子中,学案不再使用中英文对照的模式,而是对学生新碰到的词汇例如“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电离”等词汇做了中文标注,而对于先前课程中已经学过的词汇不再提示,这样使得学生不再依赖中文注释,提高语言W习强度和效率。教师还可酌情在学案中留空让学生填写,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
总之,化学双语教学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双语渗透、双语整合和双语思维。在不同阶段中,由于学生的语言基础不同,教师必须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合理调配母语与外语所占比重,将一部分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才培养 高校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20-02
【Abstract】How to cultivate creative comprehensive talents is the major task of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To adapt the demands of current market on university specialty talents, university teaching mode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ideas, and should reform modern teaching modes and ideas so as to keep up with time development. The necess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bilingual reformation was mainly illustrated, and th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which is suitable to national state was explored. Finally, the pluralism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is estimated to be the final university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Key words】Talents cultivation University Bilingual teaching
高校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并努力采取各种措施落到实处。根据21世纪对各类人才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以及当前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需要,有利于培养大量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和研究人员就高校如何在加强管理创新的前提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各高校在学校发展定位与规划中,纷纷突出国际化办学特色,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作为重要的办学指标。尽管双语教学仅仅是微观层面上的教学手段,而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一个泛化的目标,但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两者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改革心得和学习国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深刻体会,针对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和当今学生发展的需求,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都应该积极改革适应时展的教学发展模式和教学理念。文中主要从两方面探讨了高校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一、高校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在当今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的大环境下,高校复合型人才具有很多优势,具有多种知识结构和技能,思维开阔,就业适应面宽等。我国高等院校,经过近十多年的大规模战略性调整和硬软件的加强,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力的空间。特别是学分制的实行,双学位的试行,使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必修科目的同时,在选修科目方面有了较宽的选择余地,为复合型人才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高校在制定具体的专业培养方案时,应深入就业市场,了解近期和远期市场需求,多和用人单位沟通,了解现有市场最需要何种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学生,同时积极征求毕业生就业后的反馈信息,然后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相应地开设相关的课程或增设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可以向社会或市场聘请有经验的兼职人员授课,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学习。此外,可以开设一些有助于今后学生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启发学生思路的课程。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不应该墨守成规,而应该积极深入教学科研,广开思路,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所以说,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这片大土壤和教师这盏指明灯,加上学生自身为适应就业市场的自强自立,所有这些因素都是造就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必要条件。
二、高校双语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21世纪是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尤其是电脑信息网络高速的发展。由于电脑信息网络高速公路的全球连网和普及,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交际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高等学校面对的是富有活力思维敏捷的大学生,如果教学还停留在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的状态,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的开拓,对学生的创新型发展非常不利。
由此可说双语教学是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3]那么学校就是培养“跨世纪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基地。其手段必然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理念的提升。笔者结合多年专业外语的教学经验和接受国外教学培训的体会,在从事双语教学几年来,深切地体会到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性。记得其中一位已毕业的学生对我说“双语教学给了我新的启示,启发了我的创新思维,因为教学方法的创新让我体会到了同样是课堂受益却大不相同”。笔者跟踪分析了部分毕业学生状况。通过学生毕业来信反馈和咨询在校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得知双语课程对他们的帮助很大,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而且对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也有很大的帮助。总体来说,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开设的双语课程及外教课程对他们现在的求学非常有帮助。
因此,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双向思维能力等的重要途径。双语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受益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更多的是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同时也成为了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
三、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
在国内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师资的合理选用必然是推行双语教学的前提。自然对担任双语课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不仅熟悉本专业相关知识,而且具有流畅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能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异同。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韩愈先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真正体现了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说教师的人格更要优于所有的教学能力。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如何将我国国情和西方外语文化巧妙地融合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积极学习,广开思路,正是多元化双语教学探索的目标。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教师也需要学生的接受,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双语教学发现,平时学习优秀的学生在双语教学中受益最大,双语学习难度的加大使得平日懈怠的学生感觉更加困难。因此,应该积极鼓励落后学生强化英语,另外结合中文资料和课件的课后消化迎头赶上。
所以,对于双语教学的理解,绝不是单纯对其字面含义的解释与理解,而应该将其放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野中去考察;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限于外语能力的提高与专业视野的开阔,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及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双语教学是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典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元化的双语教学模式必然对师资、学生、教材、学校配套支持和对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元化双语教学将是完善双语教学的最终方式。
四、结束语
笔者通过多年的双语教学体会,阐述了人才培养和高校双语教学的关联性。分析了高校双语教学有利于促进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促进着高校教学的改革发展,最终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多元化双语教学是高校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兰恒友.转变观念.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7.10:150~151
关键词:双语教学;地方高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36-03
高校双语教学,是指在高校中运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一般是指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增加,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迫切需要专业扎实、外语流畅的复合型人才。为应对社会的人才需求,许多高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尤其是在研究生培养中大力开展双语教学。然而受多种因素制约,高校双语教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地方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特殊困难。下文中笔者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一、地方高校研究生双语教学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认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笔者对北京市属高校北方工业大学国际法学专业研究生进行了关于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研究生对双语教学的基本态度和需求。
(一)关于双语课程的认识
对于双语课程的开设,80%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20%的学生认为“必要”。而对于选择双语课程的主要目的,在调查问卷中排位比较靠前的几个理由分别是:提高外文专业文献阅读水平、提高外语听说水平、获得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等。
对于双语专业课,50%的学生认为专业内容更重要,30%的学生认为英美法思维更重要,只有20%的学生认为语言更重要。而对于学习双语课程最大的困难,60%的学生认为最大困难在于专业内容难,40%的学生认为是语言基础弱。
(二)关于双语课程的教学模式
对于双语课程的授课模式,有90%的同学选择了“教师讲授与同学发言讨论相结合”,其中多数同学希望教师讲授比例占50%~60%,同学发言讨论所占比例约40%~50%。另外,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同学们普遍认为在课堂行进行英文的presentation有一定必要或非常必要,可以锻炼提高自身能力,90%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在课堂行进行英文案例讨论。
(三)关于双语课程授课中的教学语言
对于课堂上教师讲课或组织讨论时使用英文的比例,40%的学生选择“学期初以中文为主,逐渐增加英文比例,最后过渡到全英文”,30%的学生希望“以英文为主,必要时运用中文解释”,20%的学生选择“中文和英文穿插结合”,10%的学生希望能“一遍中文再一遍英文”,无人选择“全英文授课”或“以中文为主”。
对于任课教师的口语,40%的学生希望“最好能有纯正的英音或美音”,30%的学生希望“可以有口音,但发音要清晰,语速可以适当放慢”,30%的学生认为“语音和语速都不重要,能听懂就行。”对于双语任课教师的素质,学生最关注的首先是教学环节设计合理(100%),其次是教学内容深度适中,安排得当(90%)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强(80%)、能提供适当的辅助阅读材料(80%),而对于课件制作等能力相对不太看重(20%)。
(四)关于双语课程的教材选择
对于双语课程所采用的教材,40%的学生希望使用国外原版教材,30%的学生希望选择中英双语对照教材,另外30%的学生则选择经节选、编辑过的国外原版教材。
虽然囿于条件,仅对一所北京市属高校的国际法学专业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但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研究生对于双语课程的认识: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性获得了充分认可,而选择双语课程的目的更多在于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而非提升语言水平;对于教学模式的选择,目前学生显然并不满足传统的教师单方向灌输,而普遍希望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同时课堂上有讨论和互动,包括学生进行presentation和案例讨论;对于授课语言,虽然对英文比例的选择略有差别,学生还是希望能切实做到双语并用,而非纯英文或以中文为主。对于任课教师的语言能力,多数学生还是希望表达清晰,易于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追求语音语调的优美地道;对于教材,多数学生希望能使用原版或经编辑的原版教材,以期直接接触原汁原味的专业英语。
虽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但毋庸置疑,授课对象对课程的期待和要求,是教师确定授课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参考。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了学生对双语课程任课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的努力方向。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双语教学的困境分析
虽然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但双语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也一直是近年来教改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关于双语教学面临的困难与现存问题,已有很多文章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仅讨论对于地方高校开设双语课程而言最大的困难――师资。
双语课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与配合,而其中教师的作用尤为关键,教师的资质和能力决定了课程的最终效果。笔者理解的双语教学是用两种语言(多数是指中英双语)来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是首要教学目的,而两种语言的运用是工具和手段,以此扩展专业词汇量,提高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最终提升思维能力,二者的次序不宜倒置。因此在教师的选任上,优先考虑的是专业而非语言能力。正由于此种考虑,非专业的外教与外语专业的中国教师均非最佳选择,而母语为英语的本专业教师一来稀缺,二来教师不懂中文,纯英文授课环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对地方高校尤其非重点高校而言,确非现实选择。较为理想的人选,是在国外留学或者工作多年,熟悉专业知识同时使用英文表达基本无障碍的任课教师。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师资较为稀缺,在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中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在地方高校讲授双语课程的教师,多数虽已取得本专业的博士学位,但并没有在国外长期学习或工作的经验,英文文献的阅读或许并无大碍,但用英文准确、流畅地表达专业内容依然难度很大。为了将专业内容讲述清楚,只能在课堂教学中较多地借助中文表达,实际教学语言中的中文比例往往超过50%,由此师生均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中文依赖,从而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开设双语课程的初衷。在课堂教学环节英文输入不足,直接影响学生浸润式英文语境的形成以及有效英文输出。笔者认为,师资力量薄弱,双语课程教师的英文表达能力有所欠缺,教学中英文输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
很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也都意识到这一问题,大家提出的解决方案通常是加强师资培训,包括在国内的培训以及一段时间的国外培训。国内为期一周至数周不等双语教学培训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通常并不立竿见影;能去国外学习交流一段时间,语言能力固通常会得到快速提升,但此种机会较为难得,目前还无法在众多双语任课教师中大规模推广。
对此困境,笔者认为,一方面,任课教师应大力加强自我培训和提升,充分利用英语学习资源与软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进行语音语调矫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双语教学思维拓展与模式创新来增加学生的有效英文输入。
三、地方高校研究生双语教学的模式创新
虽然近年来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一直是教改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也不断出现,但对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课堂,最多扩展至课前与课后。笔者建议,为解决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而进行的教学模式创新,除其他学者建议的应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互动,以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新教育技术等建议之外,还应考虑突破课堂教学环节,将专业课双语教学与研究生英语教学相衔接,将课堂教学与学术实践活动相衔接,将课程学习与社团活动相衔接,从而打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团活动几大模块,形成全方位多维立体教学模式,运用其他资源弥补双语课堂英文输入的不足。
(一)专业课双语教学与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对接
研究生阶段除开设专业课程外,通常还会开设研究生英语、专业英语等语言类课程,如笔者所从事的法学专业会开设法律英语。如果双语专业课的任课教师能与研究生英语教师、专业英语教师联合进行教改研究,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对接与互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语言类课程的英文输入弥补专业课英文输入的不足,同时以专业课的内容充实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双方均会因此而受益。
(二)课堂教学与学术实践的对接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除需完成培养计划中列明的专业课取得学分之外,还需要完成一定的学术实践活动。与双语课程密切相关的学术实践活动很多,如:
1.读书会。各院系通常有不同专业的老师组织各自专业的读书会,带领研究生共同研读经典名著,其中也包括英文原著,即使不是双语课程所讲授的内容,也能增加相关专业知识的英文输入。
2.论文工作坊。以笔者所在的文法学院法律系为例,有教师组织了论文工作坊,选定研究生若干选题后会组织阅读中英文文献、中英文案例等材料,最终完成相关选题的论文,其中也有专业英文的输入。
3.案例工作坊。这是笔者组织的一个案例研讨小组,选择国际法领域WTO、ICSID经典英文案例,带领研究生一起阅读英文资料,包括各参加方提交的法律文件以及专家、仲裁员做出的报告或裁决,一些案例直接与国际法双语课程相关,直接呼应课堂教学内容。
4.专业性英文竞赛。以法学专业为例,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模拟商事仲裁庭竞赛、Jessup(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等专业性比赛,在准备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英文资料阅读与写作,以赛促学,效果良好。
5.英文学术讲座。研究生参加英文学术讲座可以直接增加专业英文的输入,可以将参与英文学术讲座作为评定双语课程平时成绩的考量因素之一,从而将双语课程的教学与英文学术讲座实现对接,利用开放性的课外学术资源丰富学生的英文输入。
(三)课程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对接
目前各高校均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除常见的英语角、英语协会外,还有英文演讲比赛、英文戏剧大赛等活动。双语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组织鼓励双语课堂的学生参加上述社团或比赛,在活动过程中增加英文输入。笔者为国际法研究生开设《国际贸易法》双语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就有该课堂的学生在本校申请设立了TED NCUT,并于近期组织首次英文演讲分享。通过上述活动,可以增加英文学习的趣味性与互动性,从而促进双语课程的教学。
综上所述,双语课程中的英文输入环节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环节本身,拓展至语言类课程、学术实践活动及社团活动,经过任课教师的努力与协调,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团活动几大模块的互动与对接,创设全方位多维立体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英文的有效输入,为学生创设的更好浸润式英文环境,弥补地方高校双语课程师资力量的不足,促进双语教学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金柱,刘艳芳.高校双语教材的现状分析[J].华章,2013,(01).
[2]侯丽红.试析激励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华章,2012,(36).
[3]王伦,孙静艺.高校双语教学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国外双语教学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67-168.
[4]李璐.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基于审计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2,(23):226-227.
[5]王光大.试论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实施效果及改进策略[J].中国轻工教育,2011,(03):45-46,74.
[6]赵德荣.双语教学在教育国际化中发挥的作用[J].成功(教育),2011,(02):32.
[7]李明哲,徐亚兰,高志英.高校理科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以《图论基础》课程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8):135-136.
[8]洪必纲.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中的教师激励研究[J].硅谷,2009,(10):101-102.
[9]方莹.论高校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06-109.
[10]袁利平.教育国际化的真实内涵及其现实检视[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82-87.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for Postgraduates in Local Colleges
WU Li-j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4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