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青少年网络宣传8篇

时间:2023-07-17 09:49: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青少年网络宣传,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少年网络宣传

篇1

近日,由共青团内乡县委主办的“网络文明我先行、共建和谐新内乡”青少年网络文明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县衙广场隆重举行。县委副书记史文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豫辉,县政协副主席、县总工会主席刘玉仙等县领导及团县委、县文明办、县教体局、县文化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启动仪式。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分管共青团工作领导、团组织负责人,青年文明号集体,青年志愿者,学生,网吧业主,大学生村官等6个方阵共10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豫辉主持。

启动仪式上。团县委书记徐明宣读了《关于印发开展的通知》。县政协副主席、县总工会主席刘玉仙向网络文明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授旗。青年代表龚震宣读了《内乡县“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倡议书》,号召广大青少年朋友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上文明网,文明上网,为加快内乡跨越式发展和构建文明开放新内乡作出积极贡献。学生代表、网口日业主代表也分别作了发言。

县委副书记史文涛在启动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就活动开展向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青少年提出了要求:要充分认识青少年文明上网的重要意义。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网上的有害信息严重侵蚀着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全县上下要充分认识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积极行动起来,确保活动快速展开;要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并要求各乡镇、各单位通过会议、电视、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在全县上下迅速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网络安全、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要让网络真正成为工作、学习的好帮手。同时,他还要求广大青少年加强自身网德教育,认真学习网络法规,提高识别和防范网上不良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好上网与学习、生活、工作的关系,让网络成为学习、工作、交流和娱乐休闲的平台,不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仪式结束后,网络文明志愿者通过宣传展板、发放倡议书和海报等形式,在县城各主要街道、路口、社区开展网络文明知识和青少年安全教育宣传,受到了广大青少年朋友、学生家长和市民的一致好评。

此次全县“青少年网络文明行”系列活动,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开展青少年文明上网和安全自护教育宣传、“青少年维权岗”监督管理、网络文明青年志愿者服务、深化“安全施心网吧”创建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引导青少年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正确运用网络,文明健康上网,充分发挥好网络资源对提升自身素质、陶制情趣、增进交流的积极作用。并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内乡的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起来,主动参与互联网宣传内乡,为内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言献策,自觉做好内乡发展的宣传员和执行者,为和谐美好新内乡的建设发挥青年人应有的时代主导作用。

篇2

关键词:网络越轨 青少年 原因

一、网络越轨概述

1.1越轨行为的内涵

在社会学科学领域,自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首次提出失范(anomie,anomy)概念以来,龙勃罗梭、莫顿、皮艺军等国内外学者对失范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来自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乐安国和江国平提出:根据社会规范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可以把失范行为分为创造性失范行为和破坏性失范行为,后者即人们通常说是的越轨行为[1]。

1.2网络越轨的内涵

基于对越轨内涵和网络规范的认识,我们可以对网络越轨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即网络越轨是指网络活动的参与者利用计算机网络或者在网络社会空间中从事违反网络社会规范的行为 [2] 。

二、网络越轨产生的原因

网络无疑是对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一次重大的变革,但是在变革的初期,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暂时脱节带来了社会解组的危险 [3]。而作为新时代网络用户的主体——青少年面临的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网络,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青少年可以脱离父母和其他成人的社会化,自由自主地去满足自我需求。然而其很难形成像现实社会那样强烈的社会规范,有很多行为也难以收到法律的约束。网络社会非中心化、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特征助长了无政府主义。在网络世界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所有的用户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在这里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这样网络成了一个真正容许言论“自由”的地方,一切彻底“民主”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则说任何的话,做任何的事情,这必然会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导致网络越轨行为的出现 [3]。

三、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治理对策

3.1法制层面

面对日益增长的网络犯罪, 国际社会早已开始着手与电子信息网络相关的立法工作, 在初步建立有关电子信息网络标准化统一规则的同时, 也在积极地开展禁止网络犯罪立法方面的工作, 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组织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我国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 国家应加强针对网络犯罪的法制建设。首先, 可以在罪行立法上, 增加网络犯罪的内容。其次, 在刑罚的设置上, 可以考虑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提高网络犯罪的定型, 以确保刑法对极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网络犯罪实现罪与刑相适应。再次, 由于网络犯罪的犯罪现场是虚拟的数字空间, 故而可以考虑对侦查、网络犯罪的特殊程序和证据制度加以完善。从而在法律上保障我国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转, 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最后, 加大与网络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 增加大学生辨别和自我防范的能力。特别是大学生法制教育要突出现代法学基础理论和依法治国理论的学习, 各高校应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 如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等; 要加强与司法机关的联系, 由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结合校园内的案例讲危害, 使大学生在实案中学法懂法, 起到引导和教育作用。高校应将法制教育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阶段,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全面促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4]。

3.2道德教育层面

解决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是治理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阵地。青少年都处在学龄阶段,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道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规范青少年的上网行为,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新时期摆在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学校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提倡“慎独”精神。新时期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应该涵盖面广、时效性强,能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建立强有力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开辟网络道德教育新领域。学校是育人的摇篮,学校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展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例如,建立校园网,及时监控、过滤、消除可能侵入校园网的不良信息和病毒;开设 “红色网站论坛”、“心理咨询网站”;创办电子刊物,或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等,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3.3舆论引导层面

(1)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一是建立舆情监测机制。严格监控校园网络,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手段,建立信息进出校园的“海关”,筑起信息防火墙,切断校园网与不良网站的通道,阻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二是加强网上正面引导,确保校园网络正确的舆论导向,组织正面信息大量上网,针对网上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

(2)加强引导手段创新。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人际环境,又多为匿名在线交往,因而成为青年学生交流谈心的重要场所,各种观点和情感的交流也更为直接和真实。通过网络渠道,可以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网上信息,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网络 “明星”,由学生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的能动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四、结语

青少年网络交往中的越轨行为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本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可以得出由于家庭和学校出现了不同程度功能的弱化,及青少年自身的不成熟等原因导致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日益严重。在这里笔者希望相关部门团体及个人能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网络越轨行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1]乐安国,江国平.略论我国市场经济运行初期的破坏性失范行为[J].南开学报(哲社版),1997,(9):32.

[2]张旭,王迪.浅议网络越轨行为发生的原因[J].哲理·论坛版,2000,(4): 8-10.

篇3

关键词:网络成瘾;青少年;信息时代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2-2809-02

Thinking on the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LI Wei

(The Langfang labor technical schools,Langfang 065000,China)

Abstract: Today, tens of millio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nd nearly ten million close to addicts fact, network high-tech products at the same time bring great wealth and convenience of the human society, it also brings can not be ignoredthe negative effects. Adolescent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s not yet mature, the ability to resist temptation is not enough, is very vulnerable to the impact of a vari ety of temptations in the network, such as restraint and take the necessary measures will produce a variety of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severe affect learning and life,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How to recognize and respond to this challenge is clearly the information age is before us a new topic.

Key words: Internet addiction; young people; information age

青少年网络成瘾跟“应试教育”环境有很大关系。“应试教育”的枯燥与孩子们爱玩的天性相矛盾,而网上刺激性的内容则特别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因此,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学校教育非常关键。国外对于青少年网瘾的措施和方法对于我们国内青少年网瘾的纠正有很多的启发和帮助。

1国外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控制

韩国:社会全民总动员。韩国政府和社会非常重视网络成瘾现象。早在2001年韩国政府就成立了“网络中毒咨询中心”。主要任务是,以中学老师和父母为对象,开设网络成瘾预防讲座,对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集体辅导。对青少年上网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一是不没有目的的上网;二是尽量在公共场所上网;三是删除电脑中的游戏;四是不要总坐在电脑前;五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事情。其外,政府还创办了治疗网瘾的学校。他们的做法是:在郊区开办专门的治疗学校,主要针对网瘾严重的患者,其特色为军事训练、体能训练、心理康复训练三者合一。它一半是训练营,一半是恢复中心,为期12天,训练骑马、搏击、做陶艺,文艺。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并禁止使用电脑,限制使用手机。这些学校的费用全部由政府提供,来这里治疗的青少年无需付费。

美国:在轻松温馨的环境中戒除网瘾。美国在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免受网络毒害采取了许多措施,经历了立法治理和开设矫治中心两个阶段。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通讯内容端正法》,但是很快由于该法违反《第一修正案》中关于言论自由的规定,4个月后宣布该法违宪。此后,1998年国会通过了《儿童在线保护法》并由时任中统克林顿签署实施,效果也不明显。1999年美国公布了《儿童网络隐私规则》草案,该草案规定了青少年个人资料公开和使用网络要求。2000年,美国又颁布了《儿童互联网保护法》但是效果都不理想。之后美国也开设网络治疗中心。该中心的网瘾判断标准和中国相似,但是治疗方法却很不同。中心不采用军事化管理和药物疗法,而是让患者在亲近自然和小动物,在像家一样轻松的氛围中戒除网瘾。通过每天自我剖析,照看小动物,大家讨论聊天和一对一的辅导。该中心提供的治疗服务,一个疗程45天,费用要1.4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

德国:开办专业的网瘾治疗机构。德国政府在解决青少年网络问题上采取了很多行动。如:德国家庭部大力推行“青少年在网上”行动,开设了以青少年兴趣为核心信息平台的综合网站,吸引青少年网民参与网站建设和网站社区活动。德国媒体发起“瞧一瞧,你的孩子在干什么”的行动,主要针对孩子的父母给出各种建议,和呼吁倡议等。德国青少年保护组织发行的《儿童的网络——没有风险的冲浪》手册,为孩子和父母解答网络安全和网上购物等问题,并推荐适合的网站,指出不合适的网站和媒体5400多个。德国拥有全球最早的网瘾治疗所,这就德国著名的慈善组织“维希尔之家”于2003年建立了专门的网瘾治疗所。它采用的方法所中多样。一是艺术疗法,如绘画,舞台剧等;二是运动疗法,静坐,按摩游泳等;三是自然疗法,如种花,旅游等。它突出的特点是不禁止青少年上网,而是把“疏导方式”作为实施和探寻的良方。2006年,“维希尔之家”网瘾治疗所关闭,据说是因为投入太大,而且网瘾反复,治愈情况不十分理想,经营难以继续等。

2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所以针对我国国情和学校教育,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方法是:

首先,教育本身是一种方式,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是在多方面的合力下形成的学习制度,包括家长的监督,社会的宣传,老师们的教学引导。所以应该用一种科学的、优良的、以人为本的方式开展教育。在当代社会,网络普及的时代,老师和家长更应该正确的利用网络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而不是对于沉迷网络的孩子一味的呵斥和责骂。相反,更应该去关心、呵护他们,让他们体会到现实社会中的美好,回归现实,找回自我。

其次,丰富现实生活。沉迷网络的最大原因是因为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对于这个问题,学校和社会应予以极大的关注,只要学校和社会能提供一定的课余活动,增加他们对现实社会的热爱,很多学生会逐渐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在一定层度上加强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走出户外感受大自然参加科学兴趣小组等,都能重新换回学生们对真实世界的希望。

第三,齐心协力。解决青少年沉谜网络的问题是社会各界都应努力解决的综合性问题。学校和社会应正确指导青少年对待网络,让他们在刚接触网络时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网络知识的宣传,对网络营业场所的监管,争取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家庭方面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父母应起到一个良好的监督作用,定期与学校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并予以反馈,做到学校和家庭的双方配合。这样的话才能保证各方面的协调一致,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3结束语

从根本上说,全社会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改进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与机制,使青少年从“应试”压力下解放出来,真正在素质教育的氛围中,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昝玉林.国外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及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7(2).

[2]宋向春.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教育环境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张海青.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

篇4

根据“青春*”首届青少年文化节的总体安排,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推进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激发广大青少年参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内在积极性,以及对网络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引导青少年追求真善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自觉追求和创造文明、和谐、美好的生活,在广大青少年中进一步掀起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热潮,培养更多掌握一流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才,推动全市青少年信息化进程,共青团*市委、*日报社、*市少工委决定联合举办“移动杯”*市青少年网络作品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健康上网,快乐成长。

二、大赛时间

*年4下旬月—5月底。

三、主承办单位

本次大赛由共青团*市委、*日报社、*市少工委联合主办,*市正阳网络公司、*信息港承办,浙江移动*分公司协办。

四、参赛对象

全市3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

五、参赛作品内容及要求

1、参赛作品分两类:网页设计、Flash创意。

2、所有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不得从它处抄袭、转载或改编。作品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突出思想道德内涵,体现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价值取向。禁止出现不文明用语,不得有、暴力、恐怖和危害国家安全等内容。

3、主办单位有权并使用参赛者提交的参赛作品。参赛作品获奖后,其作品的著作权归主办单位所有,但获奖者享有其作品的署名权。

4、参赛作品中除了作者署名外,不可出现商业性广告语和任何外部链接。

6、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不可参赛:

(1)已出版或在传媒(不含网络)发表的作品;

(2)已向传媒或出版社投稿尚未得到退稿通知的作品;

(3)作者不拥有全部版权的作品。

六、参赛方式

1、参赛者通过网络登陆进入比赛页面进行报名,报名成功后方可提交作品。参赛者须以学生证或身份证报名,并填真实姓名、性别、年龄、学校和单位、联系方式、电话、电子邮箱、是否有团组织推荐等相关资料。

2、提交作品的截至时间:*年5月25日。

七、评委组成

1、评委分为专家评奖和网友投票两个部分。

2、专家评审将由相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

八、奖项设置

网页设计、Flash创意两类比赛各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和最受网友欢迎作品奖若干名。同时,对组织宣传工作优秀的团组织授予优秀组织奖。对获奖个人给予一定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

篇5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对策

1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产生的积极影响

1.1 促进青少年社交能力的培养

就是因为网络文化的自由无限制性和网络文化交流的互动性,使得网络文化就像一个大熔炉,涵盖了全世界的科技、教育、艺术方面的资讯。

1.2 促进青少年思维能力的提高

青少年在面对这种庞大的信息资讯时,需要他们用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筛查、去运用这些资讯。这无形之中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压力,正由此青少年开始去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2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产生的消极影响

2.1 造成青少年道德法律意识淡化

目前网络文化造成不健康的网恋盛行,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已经习以为常,网络上黄毒肆掠,宣传暴力的思想也吸引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注意,同时近年来网络文化诱导的自杀也时有发生。一些违法网站也在宣传封建的迷信思想,极大地冲击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2.2 造成青少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连续长时间的上网会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情绪低落, 使其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 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这些都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受到侵害。

2.3 造成青少年思维力,注意力的下降

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在经历了自由散漫的网络聊天和轻而易得的网络购买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由于网络的便捷以及网络知识的丰富,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遇见书本的难题时,他们不愿再花时间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迅速求助于网络,照搬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无形之中他们的潜意识就作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思维能力也开始逐渐下降。

3 应对网络文化对策探讨

3.1 社会层面上

首先,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大网络文化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同时相关法律部门应着力建立健全有关未成年保护法,以及网吧网络的监管法,同时要开发高端信息技术,有效地对网上的信息准入事项进行过滤与监督,确保网络文化的健康有序。我们还要呼吁社会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怀和爱。

其次,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要使青少年明确认识到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会对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教育青少年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力,有选择的采用、学习,培养健康的应对网络文化心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最后,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各种网络文化犯罪进行打击,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3.2 家庭层面上

首先,家长要懂得运用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充分的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健康的网络交流与知识运用,给孩子做好表率。

其次,家长要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了解学生在心理上面的变化,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工作,以便做好对孩子的网络文化的教育工作。

最后,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抵消网络文化的侵蚀。

3.3 学校层面上

首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对青少年教育方面必须发挥其作用。学校应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建设以及校园规范建设。从制度上加强对青少年接受网络文化的监管。

其次,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有关健康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利用活动向青少年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让青少年认识到上网的目的及其意义,认识到网络文化存在的不良信息,从而提高对网络文化的免疫力。

最后,教师最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的引导方面很重要,作为与青少年学生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必须时刻保持敏捷的判断能力与洞察能力,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与影响,从而使青少年青年拥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

目前,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侵蚀的越来越深,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识网络文化的影响,正确的对待,不断提高青少年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加强网络文化宣传工作,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青少年的你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 网瘾防治

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学生是最大的网民群体,所占比例达到网民总数的28.5%;10至1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1.8%。网络丰富的全球资源与互动资源,对于青少年树立世界眼光、开阔认知视野、扩大交友范围、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成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联合的我国首份小学生互联网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就已接触网络,100个上网的孩子中有7个属于网瘾用户,看动漫,看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1]

有专家预言,在21世纪,网瘾对社会的危害决不亚于海洛因成瘾,如果不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则网瘾不仅会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迫切的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问题

关于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增强青少年网瘾戒治的科学性、实效性、可持续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主要有如下问题:

(一)偏重网瘾戒治,忽视网瘾预防。

一方面,家长、教师对青少年进行预防网瘾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没有从思想上让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网瘾的危害,导致青少年对网络成瘾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对网瘾成因与网瘾防治方法的研究还不成熟,家长、教师对于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往往侧重治疗,而使得预防缺位。

(二)偏重教育者主体地位,忽视网瘾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

在网瘾防治过程中,较多地强调网瘾戒治中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把网瘾少年置于消极、被动甚至无视的地位。在网瘾治疗中,采用关押禁闭、殴打、暴力训练、强迫打针吃药、电击等手段而导致网瘾少年死亡的案例屡屡发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没有对青少年戒除网瘾起到实质性效果,反而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偏重灌输型教育,忽视情感型教育。

目前,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重视对网瘾青少年进行灌输教育,而忽视了对青少年染上网瘾的心理原因的探求和干预。对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由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等方面造成的心理危机缺乏必要的关注,导致青少年网瘾防治的知、情、意、行不能达到有效统一,阻碍了网瘾防治实效性的实现。

(四)偏重学校教育,忽视各种力量的整合。

学校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之一,但是仅靠学校的教育、宣传、引导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其他力量的密切配合。当前,家庭及社会力量在防治网瘾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被忽视,甚至对于青少年网瘾防治起到反作用。专制、冷漠的家庭关系,简单粗暴、放任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关怀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堕落成为青少年陷入网瘾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效用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价值导向。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召唤。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一切服务于人的需要。[2]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做到以人为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坚持网瘾防治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网瘾少年的主体性作用。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其效果如何关键要看青少年的态度和接受程度。要将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青少年内化的思想和现实行动,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首先,充分发挥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育者和青少年的平等对话;其次,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吸引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网瘾防治中来;再次,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发挥优秀青少年的榜样作用。

2.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甚至是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3]在网瘾防治中,家长、教师应采用诸如对话、讨论、攀谈、共情、引导、启发等情感的方法,与青少年平等交流,相互磋商,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交人,帮助青少年调整心理状态,克服自卑、冷漠、焦虑等人格缺陷;纠正认知偏差,使其形成对网络、挫折和困扰的正确认识。

3.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进行。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根据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同类型,分析网络成瘾少年心理特点,探求网络成瘾的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启发。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动力支持。

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连接的纽带。在网瘾防治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保证网瘾防治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首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扩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综合性、便利性等特点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网络平台,不仅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检查和管理,及时清理网络垃圾,而且建立一批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青少年网站。

其次,实现学科的整合,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吸纳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伦理学中“以理导人,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境育人”的德育方法;现代心理学揭示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规律,结合心理学中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科学方法,多管齐下,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再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能力。Young的A(Anonymity)C(Convenience)E(escape)模型指出,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及逃避现实是青少年网络成瘾三大主因。青少年由于现实压力、生活枯燥乏味而不得不到网络寻找寄托。因此,网瘾防治工作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动活泼的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青少年之间及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乐趣,发展兴趣爱好,磨砺意志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载体支撑。

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的实际,只有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帮助青少年拒绝网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首先,对青少年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其树立、培养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青少年对于网瘾的免疫力;其次,加强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信息网络教育和自我防范教育,引导青少年辩证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提高自律意识和辨别、搜集信息的能力;再次,加强青少年社会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向他们分析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帮助青少年摒弃幻想,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四)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外部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重大影响。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具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营造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浓厚的人文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1.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家长、教师等应与孩子形成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创设团结互助的生生关系、和谐融洽的社区关系,关怀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成长,帮助青少年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2.创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创设学习型家庭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3.创设绿色的网络环境。增强防范意识,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为青少年健康上网保驾护航;加强对青少年上网时间及内容的引导、监管,及时控制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和网络监管力度,依法打击不法行为;提高网吧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行业自律,杜绝违规经营;鼓励软件设计人员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健康、情节生动的游戏产品。

总之,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增强青少年网瘾防治的实效性、可持续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来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

[1]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北京教育,2009.6.5-9.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网络时代已悄悄地向人类走来,它正以立方级的速度逐渐渗透到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而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弄潮儿,正因为如此,随之出现的青少年网络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无规范性的特点,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青少年将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和潜在影响的威胁,患“网络心理障碍”和高科技犯罪的危险程度增大。如网络黑客、网络婚恋、网络诱骗的网络伦理问题日益突出,这些网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公害。目前,青少年的网络伦理非常淡薄,据《扬子晚报》报道,最近一项在上海部分中学做的调查显示,四成多学生崇拜黑客,三成学生有当黑客的念头。而据《北京青年报》日前报道,新疆乌鲁木齐警方日前侦破一起电脑黑客非法侵入攻击政府网站案件,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年仅17岁的在校学生。青少年问题研究者呼吁家长和学校,更是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网络伦理,加强网德教育刻不容缓。

网络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当自由的空间,能尽情地翱翔于网络天地成为众多上网冲浪者登陆理由。我们应该发现,人在互联网上交流方式繁多,有OICQ聊天、E-MAIL交流、BBS版面活动以及网络游戏等。人在互联网上的交流确实很特别,有文字记载以来,甚至自史前时期人们所积累下来的人际交往规则,在这里很多已不能适应,比如说在网上说:“你是王小二吗?”回答者曰:“Y”。那个“Y”是E文的同意、首肯,还是骂人的方言,我们不得而知。还有诸如像表示再见的“886”,表达爱情的“521”,在加上许多网络上新定义的情绪符号代码。因为网络语言是易歧意的,电脑上的语言是数字、符号、文字的溶合体,所以需要你有如求证哥德巴赫猜想还难以求出正解的耐心,去领会其中ID猜想正解。所有这些,无非是满足人的与生俱来的好奇-这是人性中最难以说清它是优是劣的特征。

网络交流中的这种语义不确定性,便产生另一相关弊端,即交流主体的不明确,就很容易产生网络伦理问题。因为青少年有着很强的猎奇心理,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人,体验各种新奇的感觉,而在有规律的家庭生活中,在制度化的学校里很难有机会来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而在这虚拟的网络空间里,青少年的自主选择性达到了最大化。网络创造了虚拟的时空,它让主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环境,它利用计算机的高速处理数据能力,及时地跟踪处理在主体感觉器官上的输入与输出的信息,网络中感觉性的互动性方式打开人们认识他人的新视窗。

但是,网络交往中由于交流信息的部分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可识别身份的“社会情景暗示”,人们只能从计算机屏幕上闪现的文本去判断他人,因为缺少了必要的交流信息,人与人相互所留下的印象也是不完整、不真实的。缺少这种非语言行为暗示,信息的发出者很难通过信息表达某种情绪,交流者享受更多的自由却较少得知对方准确的个性定位。有这样一个事例,一名刚刚过十六岁的女中学生,在网上结识了他自称20岁的一名网上情人,在现实中见面,才发现此“情人”是已过40岁的中年妇女。

网络上的交往确实有积极的一面,网络的博大扩展了青少年人际交流范围,加速了信息的滚动式传播,但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虚拟性,加之青少年好奇心强和自我辨识控制能力不强的自身特点,很容易走向消极的负面。随之产生了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当前社会出现的网络婚恋问题,这种网络的虚拟婚姻正对青少年的家庭模式传统观念造成冲击,正像著名心理学者黄剑在《“网络婚恋”的是与非》一文中指出:网络婚恋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传递电子信号来交流双方感情的婚恋方式,这种与传统婚恋观念完全不同的新问题,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后果和法律问题,足以引起人们对此的理性思考。

青少年容易产生网络伦理问题,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青少年认知能力和自我统一能力还不强,主观自控能力较为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和学习压力增大,然而许多青少年当遇到个人心理问题,不愿同亲朋好友倾诉,更不愿与陌生人面对面谈。那么,网络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便利场所,正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在网络当中,能使人对自己的知觉结果产生新的认识,对自己很容易产生新的价值观定位,从而有的人会把匿藏在内心深处,在现实中不敢显露的,如偷窥探隐欲、凶残好斗、喜恶作剧等不良嗜好表露在无人监督的网络里。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一块很好的“作案场所”,也因此随之产生了大量有悖于网络道德的案件。

网络交往的巨大魅力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不再受繁琐的条条框框限制,不再担心是被动地接受者,不再担心自己的观点孤立,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最佳化地表现自己。但网络交往毕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如果陷入其中,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金伯利。杨格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网络心理的主要特征为:开始先感受上网的无穷乐趣,通过上网逃避现实,下网后烦躁不安,为享受上网的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的上网费用。有的宁可荒废学业,也要与网络为伍。他们安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几乎没有克制与约束,处于失控状态。这种心理迁移到现实中来会带来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适应不良。

网络上有着各不相同的虚拟情境,当这些情境与现实发生重叠时,青少年会感到无所适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12—20岁的青少年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Identity)与角色混乱(Role Confusion)”的矛盾。当网络屏蔽了青少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时,他们会以为“网络之镜”中的他们就是真实的生活,从而迷失了方向,造成了青少年角色认同的混乱,不能理性地行使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大体上网络心理障碍往往分为两种: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和网络双重人格。具体表现为上网时间失控,沉湎于游戏,依赖虚拟现实并由此忽视了现实的存在,或是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常常导致离开了网络以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丧失,出现角色混乱,反社会人格等偏差。他们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其现实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几年前的超级电脑病毒CIH,曾导致了几十万架电脑即时瘫痪,给电脑用户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制造这种可怕病毒的竟是一名平时表现良好、文质彬彬的台湾大学生。众多心理学者认为:网络在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同时,无情地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引发了许多心理危机。

网络确实是一个非常自由的空间,人类的文明在这个空间里不断地向前推进。然而,伴随而来的一个副产品,就是网络的无序性,网络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网络犯罪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在增大,网络的负面影响还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道德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尽管我们面临了种种困难,面对网络时代出现的伦理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彷徨失措,更不能坐以待毙,我们所要做的是采用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去关注青少年在网络犯罪,去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我觉得目前可以从以下五点去做:第一、加强青少年网络建设,办好主流网站,占领网上思想的教育阵地,在网络上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第二、转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现代教学模式要和网络接轨,比如开办网络学校,开设网络课堂等,虽然目前也出现了这种模式教育,但无论是从规模和数量,还是质量上看我们都还有很长地路要走;第三、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建立网络诚信体系,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以及规范的网络伦理,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消除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消极冲击;第四、我认为最关键的一步,还是要推动网络立法工作,规范网络秩序,对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和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有学者还提出建立青少年心理在线咨询,通过网络上的BBS、IRC、Netmeeting、Outtlook Express E-mail等系统对客户实时或准时实地地提供心理指导、支持,进而达到增进用户心理健康、促进用户心理发展的过程。目前,在线心理咨询已在知识普及、情感疏导、职业发展、心理测量、青年成长、危机干预、学习指导等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国内外社会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法国政府去年出台“校园网络规范”,规定学生如果以电子邮件散布诽谤、猥亵、骚扰、病毒等讯息,将会被取消使用帐号及校规处分,甚至可能要走上法庭。美国政府已成立了网络警察,并成功地破获了多宗网上案件,有效地打击了网络黑客的嚣张气焰;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我们国家出台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宣传活动已正式启动。该公约促使青少年与家长建立协议,其中包括每天上网时间,不浏览不良信息,不随意约会网友,不沉溺虚拟时空等,家长主动为青少年安装防火墙软件让年轻一代健康上网。

只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及时地开展新时期下面临的新生网络伦理问题研究,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并且勇于把理伦探讨后的成果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只有这样才可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

篇8

【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

网络为我们构筑起一个开放性、全方位的“虚拟社会”,使它不仅成为一个技术平台,还是一个思想阵地,对青少年的德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网络环境下,又该如何来进行青少年的品德养成教育呢?

一、不断提高网络素养,努力探索网络道德教育之法

网络环境下,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主动探索新形势下德育的特点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引导其正确看待网络、适应时代,规范网络行为。

(1)教育者要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网络素养。我们必须阻止学生“触网”的做法。唯有掌握了网络工具,与之共鸣,才能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指导。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必须做好网络道德的模范,保证对青少年的正面导向作用。

(2)向青少年推荐学习型、成长型网站。老师的引导对是非分辨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尤为重要。正如有些家长说的:“如果我们有更多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浏览。他们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3)引导青少年主动占领网上阵地。我们应该主动出击,鼓励、指导青少年利用网络资源,自己设计个性化的空间、制作网页或网站。通过青少年的主动学习和体验,培养信息采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坚持传统与时代结合,不断充实网络道德教育之内容

有人说,网络时代下课堂上的品德养成教育没那么重要了。我认为恰恰相反,当下更应该在课堂上大力加强品德教育,并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课堂内容,使青少年从内心架构起一道坚实的防线。何谓网络道德?说白了,就是人们日常的品行在网络世界的表现。因此,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终归是要加强传统道德教育。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一切有益的网络资源,不断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水平。

(1)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充实认知内容,提高认知能力。应该完全把青少年放在教育的主置,因材施教。教育者需要摆正心态,从施教者转换成引导者,大力提高青少年的判断能力、价值观和欣赏品位,加强法纪教育和网络责任感的培养。使之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自觉规范网络行为。

(2)培养青少年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他们从他律走向自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能进行自醒,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只有那些在人类财富中找到自己榜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这个境界。”网络道德教育终究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是使他们能自学、自护、自辨、自制。

(3)加强信息伦理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我们应该整合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增加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社会,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预防网络犯罪和网络失范行为。

三、借助第二课堂活动,完善网络道德教育之途径

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教育是来自人自身的需求和自觉条件下的观察与体验。养成教育应重视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与个体需要,设计开展体验活动,使体验活动更具感染力与活力。

我校结合实际开展了“争创校园之星”体验教育,将青少年置身于活生生的实践中,创设情境,强化体验环节,充分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达到情境交融,使之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以情养行,激发道德行为的心理自觉。

(1)广泛宣传发动,形成氛围。充分利用校讯通、校园网站、国旗下讲话等方式,宣传“创星”活动的意义,明确其必要性,为实施体验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

(2)举行体验课题设计比赛。学生们人人设计课题,在家、在校、在社会、在网络、在自然界体验。我们要求每个人结合“创星”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选题,自由设计。

(3)人人实践,不断体验。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大自然进行实践体验,通过体验培养能力,学习和获取知识和技巧。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4)展示成果,表彰奖励。活动尾声,要求召开“创星”成果汇报会,各中队派代表汇报活动中的感想、成果和教训,展示其中的收获。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下,我们要主动变堵为导,刻苦学习网络知识,以积极的态度引导青少年学习网络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网络世界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谭兰.《网络时代青少年品德养成教育的基本策略》.《中国青少年研究网》

[2]周立新.《新课程改革如何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3]陈海春.《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社会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