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编辑技术论文8篇

时间:2022-02-09 14:34: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编辑技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辑技术论文

篇1

关键词:非线性编辑网络;光纤通道;磁盘冗余阵列;SCSI技术

近年来,在广播电视行业中谈论最多的就是非线性编辑网络,它可以说是未来一段时间视频技术发展和人们注目的焦点。正是由于它的出现,使得我国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系统在由数字化和网络化过渡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非线性编辑网络集成了非线性编辑系统和网络的共同优势,有利于提高全台工作效率,所有网上资源实时共享,同时也为编辑人员的艺术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因而受到视频界的普遍关注。我台在去年由大洋公司承建了一个光纤网与以太网双网结构的非编网络,网络由8个有卡工作站组成。为了让技术人员能够进一步认识非线性编辑网络,现在对组建网络中所涉及的一些相关技术进行探讨。

1FibreChannel连接与SCSI连接

通常把FibreChannel简称FC。FC接口是SCSI接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许多方面FC都与传统的SCSI非常类似,它们都是与存储设备的快速接口。然而,FC在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增强了SCSI性能的不足,两者对比如下:

⑴速率与连接距离

FC是一个串行接口,也就是说,在某一瞬时,只传输一个bit,这与SCSI是不同的,SCSI传输信息时是多个bit同时传送的。FC的实际速度为1.06Gband/S二进制下,由于所有数据采用“8b/10b”的编码方式,所以FC有效传输速率为106M/S,而这个速度是FastWideSCSI(20M/S)的五倍,是UltraSCSI接口(40M/S)的二点五倍。使其能应用到对速度需求更高的应用领域,包括视频领域。FC可连接距离达到500米,而SCSI可连接距离仅为30米,不利于网络工程的实施。

⑵可靠性

FC被设计用来支持不间断的热插拔设备。也就是说,在环路中,增加设备时不会影响网络中的数据流。这是SCSI所不能支持的。FC还可用双环来增强性能和可靠性,如果在一个环路上出现故障,另一环路使FC网仍保持畅通。同时,由于使用双环将使环路带宽可达到200MB/S。

⑶容量

FC最多可以连接126个设备,如果每个端口连接9G硬盘,则在单环上存贮网络空间达1TB,而SCSI只能支持16个连接。SCSI不利于网络的扩展。

所以说,在SCSI的基础上,FC为了存贮界带来很多新的性能和可靠性。FC可以支持更多的设备,加上集线器和Switch,FC极大开拓了高速存贮器领域。我们在组建非编网的时候,坚定信念地使用了FC网+以太网的双网结构。

2硬盘容量和数据传输率

对于PAL制的视频数据,如果不压缩,其数据率为20MB/S(720×576×2×25),双通道音频数据率为192KB/S(48×2×2),由此可以计算出在某个压缩比情况下,一定素材量所需要的硬盘空间总和,如某个系统的总的素材量为8小时,在压缩比为4:1时,则总的硬盘空间需要20×3600×8/4=144000MB,即约144GB(由于音频数据相对视频数据很小,通常可以忽略不计)。我们要求的系统存储空间是80小时,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采用了146G硬盘12块,其中1块用来热备份,RAID5校验占用146G,所以实际存储空间为1.46T。

视频网络系统所传输的数据量是非常大的,同时,系统要求数据有很好的同步,即每秒严格25帧,因此在编辑回放和采集时,对硬盘的读写速度和网络通道的带宽要求比较苛刻,即要求速度高,而且高速度能够持续稳定。通常,一个非线性编辑系统有两个实时通道,假如系统压缩比为4:1,则该编辑工作站最大占用的带宽为10Mbps。我们要求的是8个有卡工作站,在极限情况下,所有站点同时双通道访问FC,所需FC带宽为80Mbps,而我们采用的FC硬盘陈列提供200Mbps的带宽,完全可以满足高质量素材的实时上载与存储。

3磁盘冗余阵列(RAID)技术

RAID是利用若干台小型硬磁盘驱动器加上控制器按一定的组合条件,而组成的一个大容量、快速响应、高可靠的存储子系统。由于可有多台驱动器并行工作,大大提高了存储容量和数据传输率,而且由于采用了纠错技术,提高了可靠性。硬盘阵列是视频网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硬盘阵列的容量、速度、稳定性往往决定整个网络的性能。而网络中是运用RAID3还是运用RAID5也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RAID3比较适合大文件类型且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视频编辑、硬盘播出机、大型数据库等;而RAID5适合较小文件的应用,如文字、图片、小型数据库等。

RAID3:是把数据分成多个“块”,按照一定的容错算法,存放在N+1个硬盘上,实际数据占用的有效空间为N个硬盘的空间总和,而第N+1个硬盘上存储的数据是校验容错信息,当这N个硬盘中的其中一个硬盘出现故障时,从其它N+1个硬盘中的数据也可以恢复原始数据,这样,仅使用这N个硬盘也可以带伤继续工作(如采集和回放素材),当更换一个新硬盘后,系统可以重新恢复完整的校验容错信息。但是,当由于在一个硬盘阵列中,多于一个硬盘同时出现故障率的几率很小,所以一般情况下,使用RAID3,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RAID5:RAID5和RAID3的原理非常类似,硬盘的有效使用空间也是一样的,但是它将校验容错信息分散存储在N+1个硬盘上,所以它的安全性要比RAID3要好一些。

而我们考虑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我们选用了RAID5方式。

4FibreChannel网络及管理软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FibreChannel指光纤通道,并不是仅指光纤光缆。FC不仅试图解决计算机和各种外设(RAID系统等)间的数据传送速度问题,也解决网络间数据传送速度问题。FC的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和距离范围内保持高的带宽传输。

FibreChannel管理软件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共享硬盘阵列的文件和目录信息对网络中所有工作站保持一致,即某个工作站对共享硬盘阵列的文字写入和删除,必须在其他工作站得到及时反映,否则,便失去共享的意义。另外,管理软件也被用来管理共享信息的读写权限控制和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平台。目前,国内一些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的开发商,主要采用了两种FibreChannel管理软件:Transoft公司的FibreNET和Mercury公司的SANergy。

FibreNET是一种基于共享硬盘卷一级权限控制的管理软件,即在同一时刻,某个共享逻辑卷只能被网络中一个工作站拥有写权限,其他工作站对该卷只读,通过软件切换可实现逻辑卷写权限转移到其他工作站,当一个工作站在其拥有写权限的卷中写入或删除文件时,其他工作站需经过手动或自动定时刷新操作,才可保证文件和目录信息的同步。

SANergy是一种基于共享硬盘中文件一级权限控制的管理软件,即在同一时刻,多个工作站可以往同一个逻辑卷中进行写操作,但同一个文件在同一时刻只能被一个工作站修改,其他工作站对该文件只读。当一个工作站向某个卷中写入或删除文件时,其他工作站会自动同步整个卷的文件和目录信息。使用SANergy的优点是,工作站不用切换卷的写权限,不用进行刷新操作便可同步所有共享硬盘的文件和目录信息。但使用SANergy管理软件要求系统必须是双网结构,即FC网和以太网并存的网络。我们在网络实施的过程中,采用了后一种网管软件。

5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

⑴机的安全性

指网络中工作站点的安全性。一方面,主机本身的稳定性以及与各种板卡使用的兼容性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对此在主机或主板的选型方面会进行很严格和长时间的测试;另一方面,工作站点软件的稳定性,包括各个非线性公司自主开发的编辑软件和网络管理软件,在使用网络功能,如网络文件传输和调用网络素材时,会形成站点安全性的隐患,因此,在软件设计时,需充分考虑网络突发异常的应急处理。再次,考虑网络攻击的避免,采用norton公司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避免工作站遭受攻击。我们选用了大洋公司基于DigisuiteLE板卡的DY3000LE

⑵共享硬盘的安全性

共享素材硬盘是FC网络的核心,共享硬盘的损坏意味着音视频素材的丢失。与共享硬盘阵列安全性相关的因素有阵列的容错功能、阵列控制器的质量、硬盘的质量以及阵列的设计工艺包括电源、风扇、机箱工艺、防震特性等。目前许多硬盘阵列提供备份部件,如备份电源、备份风扇等。在选择硬盘阵列时,需根据其应用场合和资金预算进行综合考虑,如在节目制作网络中,其系统对硬盘的速度、容量要求比较高,可考虑使用非容错硬盘阵列,而在节目播出网络中,考虑更多的是安全性,所以通常会考虑使用容错硬盘阵列。

⑶服务器的数据安全

服务器负责的是网络系统的管理,包括素材、节目、栏目、操作人员权限、生产、文稿等管理以及高压缩比素材存储,所有的数据库都存放在服务器上,所以一旦服务器崩溃,整个系统的管理信息将会丢失。所以,服务器必须选用高性能名牌产品。在安全性要求极高的系统中,利用windowsadvancedserver,采用服务器cluster方案。

⑷播出的安全

播出在电视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播出的安全性。通过如下的一些措施可以使得播出的安全性得到一定的保障。

把播出系统和编辑制作系统分开,尽量降低制作系统对播出系统的影响。

使用RAID5容错硬盘阵列,提高硬盘的安全性。

使用专业的工控机箱,使得系统的抗震性和散热性得到改善。

采用双机备份方法。使用两台播出机同步播出,或由备播机监控主播机的播出状况,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为备份播出。

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在紧急情况下,播出备份应急节目或相应高压缩比素材节目。

篇2

计算机毕业论文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学术科技期刊实现全程电脑化的时机已逐渐趋向成熟。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使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简单的键盘输入和排版。目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各种手段运用于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尚处于初始阶段,但不久将会全面而深入地展开。

【关键词】学术性期刊/编辑出版/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正文】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的几年中,各种计算机相关技术都会得到飞速发展和应用,使计算机变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势头对传统学术科技期刊带来的影响尤为深远。目前,学术科技期刊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纸介学术科技期刊,以传统的方式办刊,不仅难以在市场经济潮流中站稳脚跟,而且也正受到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电子报刊和电子出版物的挑战。学术科技期刊必须面对社会发展的现实,转变传统的期刊编辑出版模式,迅速实施期刊编辑出版的计算机化,并逐步实现向多媒体、网络化编辑的转变和过渡。使学术科技期刊所承载的信息更加高速、全面、方便、准确地传至读者手中。按照常规的期刊出版流程,作者的稿件经编辑加工后,由印刷厂录入排版,打出校样,经过数次校对,然后制版印刷。如果利用作者的磁盘文件,在电脑上编辑加工,则可省去排版输入程序,编辑人员坐在计算机前改稿把关,减少了校对次数,却又同时减少出错的概率,并且大大减轻由重复输入造成的精力和时间的浪费,缩短出版周期。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作者已不满足于稿件软盘的寄递,而是希望用电子邮件把自己的稿件发送到编辑部的电子信箱中,出版部门只要运行电脑中设置的e—mail程序,就可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看到作者的来稿。在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又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处理器速度不断得到提高,硬盘的容量也正以每年60%的幅度在增长,但是价格却在持续下降。1994年1兆字节的价格为1美元,到1998年1兆字节就只值5美分了。如果说,以前阻滞我国学术科技期刊电脑化进程的多为财经方面的原因,今天已经不成为太大的障碍。问题主要在于,由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和发行的配套运作已相对成熟,整个流通程序比较固定和规范,而采用一种新的编辑形态,就意味要有相应的人员管理及工作运作方式的变更。有些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因此宁愿稳妥地在其固有领域及方式上保持观望,而不愿在这方面进行人员、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反映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应该看到,学术期刊实现全程电脑化已逐渐趋向成熟。而且,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还表明: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目前较为普遍的简单的键盘输入和排版。多媒体和网络的各种技术手段全面运用于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的前景必将成为现实。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予我们一个发挥创造力和提升人本身智慧能力的机会。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我们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改变着人类传统的时空观念,社会运动方式,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环境。这场席卷全球的革命刚刚从改变我们的行知模式开始,正以坚定的步伐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侧面,改造行业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改造着人们认识生活,思考世界的观点、方法。二多媒体技术是指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数字化处理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主要应用于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通信、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近期以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对学术科技期刊进行编辑加工、行政管理和发行宣传,也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传统编辑方法与手段同多媒体技术结合后,将给未来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带来全新的变化。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结合,使期刊出版工作过程和学术科研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国界、环境等影响,这将有利于提高世界信息的流通速度,促进远隔重洋的各民族文化科技的及时交流。多媒体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功能,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要素结合起来,这一结合也成为学术期刊编辑、发行的一种全新形式,给受众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光纤通道将电视网、电话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使三大传统媒介开始走向高度的综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像的优势,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效率和刊物质量,促进电脑多媒体编辑技术的有的放矢地发展,并为今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繁荣打下良好基础。多媒体编辑要处理大量的3d图形、数字音频和视频信息,还有从web网络传来的高带宽信息。加速图形端口(agp)即将大量投入应用,这是一种用来连接cpu和图形加速器、比pci更快的总线,agp同时还提供图形适配器与系统内存之间的连接,有了这种连接,在3d应用程序中就可以将大量的纹理贴图保存在系统内存中。到2000年,所有的图形都将是3维,使用字处理或者电子表格软件的人将不会觉察到有什么不同。近期出版的一些专业电子排版系统,已集文字处理与图形图像处理功能于一身。不仅大大降低了此前许多排版软件在文稿中植入特定图像时的繁琐操作和不便,而且可以利用软件提供的多种绘图、制图功能,使非美工专业人员也能方便地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准的图形图像,并通过手写板或扫描仪顺利实现图文混排。使数学、化学、物理等科学公式的排版简便规范,同时提供各种流程图、电子电路以及各类图库。近日,ibm公司分别推出中、英文语音识别系统的语音录入软件,它们以声音接收装置为媒介,将阅读文稿的语音直接转化成计算机上文本的版面,尽管目前此类软件在配置、环境、程序设计等方面有不少尚待完善之处,但随着新的优化软件的不断问世,它必将极大地提高文字输入的速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变期刊计算机排版采用键盘输入的格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交谈,正如一些科幻电影中描述的一样,计算机可以听懂我们话语,并按我们所说的去做。多媒体技术的发明,终于使人和机器从原来的对立中摆脱出来,人性化的局面、虚拟现实的出现,直到人工智能的进步,语音的输入使我们刹时感到pc已不再冰冷,芯片上已能出现人的情感,而且是高智能的集成。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电子邮件中可视图像和活动声像传输的成为现实,将进一步产生期刊在稿件传递、审稿阅稿、修改校对、联系沟通、装帧质量、出刊速度全方位的突破。三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使传统的期刊编辑的工作过程由单向的封闭流程,转变成一种带有显著的交互性特征的双向或多向的信息流通方式。编辑、作者乃至读者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信息的交流,它用最直接、最形象、最逼真、最快捷的特色使期刊编辑流程成为极具开放性的人际传播。网络社会和网络文明的到来,宣告高度而枯燥的技术文明将被充分共享的信息文明所取代。编辑部的全程电脑化和内部局域网的建立,将在以下几方面产生重要作用:1.编辑出版流程高效化通过网络,可以对整个编辑流程实施网络化管理,从选题登记、审批、组稿、编校、发稿、付印、稿酬、文稿档案等均可在网络上对其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对已发稿件也可建立起详尽的分类、统计、查询数据。同时,还可以建立作者库对作者队伍进行网络化管理,以便随时掌握作者履历、学术科研成果、个人专长、微机通信设施等情况,并由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更可以通过网络的电子公告或电子邮件接触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科研人员,为某一选题物色到最佳作者。在网络通信中,还可快速直截双向传递、显示编者和作者在组写稿件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和细节,即使是远地相隔,通过网络也可就稿件的修改、校对、定稿等事宜,在两地边议边改,其速度和效率都是传统出版方式所不敢想象的。在广开稿源的同时,提高稿件质量也有了更可靠的保证。作者通过磁盘或电子邮件所投的稿件经转化为统一格式的文件后,直接存入稿件库,在进行编辑加工时,可以从中调出已排版的稿件,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编校。在审稿过程中,编辑一方面随时可与作者通过网上交谈,对稿件的有疑问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征求作者意见。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稿件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编辑可利用网上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对文稿中的资料数据等关键性内容进行查询和确认。还可经电子公告板或电子邮件征求专家意见,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2.数据库管理系统化在编辑部内部,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和光盘建立选题库、书稿库、以及诸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专题目录索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等光盘数据库,了解某一选题的有关情况,以避免选题的重复。通过网络,编辑人员可以方便地搜索到新资料、新成果、新知识,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和学科的发展趋势等,从而根据这些信息策划出最新的选题。同时,内部网络的建立以及与外部的联网,使得编辑人员对资料的查询、检索变得更为方便快速。联网后各学术期刊传统的学术资料和信息的交流可通过网际交流更高效地实施,彻底改变以往此项工作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收效甚微的弊端,使编辑工作者得以随时从网络查找、浏览、下载所需资料,再将编辑部的报刊、书籍、文件等资料以扫描录入的手段存入资料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超高容量的储存介质,不仅解除了编辑部因书面资料的不间断增长而蚕食工作空间的麻烦,同时,资料库中所包括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其他超文本的多媒体文件,由于具备功能强大的检索工具和方法,足以快速而准确地满足编辑部人员各种不同目的和不同方式的需求。3.行政管理自动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引发学术期刊编辑办公模式和观念的变革。全天候、全方位的国际互联网和局域网的崛起,以及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编辑人员主要通过传真机、调制解调器连线和计算机网络实现同编辑部局域网的互联,在家中接收领导下达的指令从事工作并同编辑部保持联系,并将处理完毕的任务经由图文传真、e—mail等技术手段迅速反馈编辑部。编辑部的内部局域网的建立,为实现办公和决策的无纸化和数字化提供了可能。内部网费用低廉,功能强大,采用后即不需要纸张。编辑人员通过运行浏览器,可看到任何相关的电子信息。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计算机网络为期刊发行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和发行方式。利用网络的电子公告板,编辑部可以期刊发行和征订广告,也可直接通过电子邮件寄发订单,读者可通过网络向编辑部订购期刊。当实现了网上的线出版后,读者还可以要求阅读网上的电子期刊,并通过网络向编辑部承付一定的费用。目前的学术科技期刊已经出现纸质版、电子版、网络板三种形式并存的局面,虽然尚难以估计新的出版形式对传统期刊的冲击究竟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计算机的大量出版物的出现将会大大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活方式,也对纸质期刊的出版造成一定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日趋丰富成熟,使传统的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传播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全新变化,改变了延续数百年的编辑方式、阅读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的观念。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期刊出版业只有勤于探索和实践,勤于改造自身的人力和技术结构,并且有一套与之适应的新的编辑理论,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中的学术科技期刊编辑的特征、模式、结构、效果等进行科学研究,并作出总结性、指导性的说明。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教材设计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课改的深入,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出台,给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带来了极大挑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海淀教育信息中心正在改编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本文结合自身参与教材编写的实践,通过对部分现行教材与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进行对比,介绍改编后教材的特点,阐述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设计理念上的转型。

改编后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在教学安排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指导原则,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本地的社会问题以及国家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问题,并尝试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方法了解、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初步接触信息技术,形成感性经验,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有所提高。

一、与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从"问题"出发,强调让学生亲历真实任务的解决过程

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教材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需求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和研究性课题,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主动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从内容的编排来看,整本教材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章节的内容更加合理,各章节的排列也实现了层层递进。虽然仍然采用模块化的编排,但各个章节并不是脱离的,而是实现了各部分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又注重对零起点学生循序渐进的培养和对学有所长的学生的培养。在教材编写中,采用"大主题、小任务",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使之更适合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术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我们把每一册书划分为四个单元,我们在每一课的第一部分设置了"跟我学",在第二部分设置了"尝试和探索",在每单元后设置了"综合实践"等栏目。

以"综合实践"栏目为例,具体内容包括:活动目标与提出问题、参考资源、活动过程与建议、活动与作品评价等,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亲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书中例题、练习题的选择,尽量来源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本地的社会问题以及国家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问题,同时留有一定的思考题目或练习题目,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信息技术,去了解、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思想的意识和习惯。例如:通过美丽的海底世界、绿色家园等主题活动来完成画图的教学。海底世界是学生喜欢的,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绿色家园是社区的建设,利用社区整理为主线学习图形的选取和移动,把脏乱的社区环境整理好--环境问题是关于国家发展的,又依托于社区,这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再如,通过制作《北京与奥运》的幻灯片的过程掌握查找、下载网上资源,以及下载工具的使用等,并了解北京举办奥运的内容。

二、注重分层教学,体现不同层次目标、难易度和个性化

教材的设计从难易程度不同、地区信息技术发展不均衡和学生个性差异等方面加以考虑,力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渗透"下保底,上不封顶"的策略,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留有不同层次的题目体现分层教学,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教材结构上"跟我学"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每课都有"尝试和探索",对有能力的学生提出指导性建议,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操作方法。例如,练习有两个层次。学生练习第一类:更换练习题内容,使学生模仿性的练习,用来巩固知识,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展示给学生一个可应用于学习和生活的实例。学生练习第二类:比较开放的、能够让学生去探究、去发散思维、去形成和体现个人观点的问题。

三、渗透自主学习的思想,编排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材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材中,作有指导性的留白,不将直接的操作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将如何尝试的方法告诉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操作方法。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留有创新的开放空间,在学生练习、学生思考中,体现出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创新的、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意图。在综合应用的练习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手段,得到资料,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制作有个性化的作品,提倡学生进行发散型思维。最终使用作品的形式体现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例如:当我们选好设计模板,幻灯片也已经制作了一部分后,突然发现设计模板选的不满意,这时再新建一个演示文稿,重新再选设计模板,做好的部分就作废了,怎么办?这时,就要作出提示:看看用右键点出的快捷菜单中有没有答案?

四、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

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术期刊社;编辑文化;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39.22;G230;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6-1187-0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学术期刊作为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中心的社会地位将牢固确 立。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承载着传播和发展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功能,是实施“ 科教兴国”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工程,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 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弘扬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方面军,为促进我国学术交流、科技 进步、文化繁荣、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高校学术期刊是非常特殊的文化产品和智慧产 品,其所代表的是社会文化心态的表达和反映, 期刊社内更应营造良好的编辑文化氛围。

1 新时期高校学术期刊社编辑文化构建的必要性

在当今理论文化界,也许没有哪个词比“文化”这个概念更意蕴深远而令人眼花 缭乱又那么富 有魅力了!文化是人类社会性活动的产物,是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人 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主观世界的产物,它包括人类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而编辑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体力量,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编辑活 动在整个社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枢纽作用,担当着缔构和传承文 化的重任。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我国高校学术期刊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 战。学术期刊面向社会, 走向市场,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期刊社正在 由行政拨款型、事业型单位逐步过渡到面向市场, 按照企业模式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这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市场竞争使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队伍也同时感受到生存的压力 , 在不同程度上会使期刊社编辑文化意识面临困惑。表现为对期刊出版行业前途感到迷茫、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编辑刊发文章急功近利、编辑队伍缺乏稳定性等等,严重制约着高校学 术期刊科学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期刊社编辑文化,也就是编辑组织管理文化[1]。 高校学术 期刊社的领导者在探索、改革、创新新时期期刊社管理模式和措施的同时,对期刊社的编辑 文化构建已日益重视。如何改变观念, 调整思路, 构建期刊社和谐编辑文化氛围,以适应市 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拓展生存发展空间, 增强高校学术期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 成为所有高校学术期刊社负责人面临的事关期刊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

2 导入现代企业文化思想,构建期刊社的编辑文化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 高校学术期刊必须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谋生存, 求发展。那种一味强调高校学术期刊的严肃性、高雅性, 认为学术期刊 的任务就是传播知识, 只应重视社会效益, 而不必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 已不能适应期刊出 版事业发展的需要, 有悖于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中“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一齐 抓”的基本思路。

人靠思想支配, 思想靠文化扩充[2]。高校学术期刊社的编辑文化是指期刊社 在长期的编辑 、出版、发行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编辑、出 版、发行及管理运营等一系列活动从某种角度分析,可被视之为一种企业行为。因此,导入 企业文化思想,构建期刊社编辑文化是发挥期刊社成员内在的积极性和潜能、确保期刊旺盛 生命力的关键[3]。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揭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积累、沉淀、凝聚起来的一 种经营境界和精神力量,是企业广大员工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企业发展不可 或缺的原始动力。它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导向、激励、约束、凝聚、辐射 等功能。高校学术期刊社走企业化发展的道路,领导者可以通过强化期刊社的编辑文化构建 ,使之成为连接和维系期刊社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

构建期刊社企业文化的特征表现为:①速度文化:当前,电子媒介的传播速度已经达到了极 速,速度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现代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表现在人才和时间上的竞争。人才流动强度和速度越来越快,创 新知识层出不穷, 交叉、边缘、新兴学科纷纷涌现,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期刊企业 的每个员工都要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在管理时间上做到训练有素。②学习文化:在当今知 识更新和人才老化同步加速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常面临知识老化、学科知识 面狭窄的境地。如果只顾及眼前的利益,不注意员工的培训学习和知识更新,就会导致整个 期刊社企业机制和功能老化。要建立学习、创新型编辑组织, 使每个编辑都能在编辑实践中 互相学习, 用各种方式激励编辑人员持续不断地学习和获取更多知识。培训和学习是期刊企 业强化“内功”和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只有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每位员工的 学 习和知识更新能力,不断调整人才的知识结构,才能应付新时期企业面临的各种挑战。③创 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也应该是高校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和编辑人才的灵 魂。创新文化就是要让期刊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深刻理解期刊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 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理念。从制订 期 刊社中、长期发展战略、选题策划、市场定位、年度营销计划、人力资源规划到具体实施的 每 一个环节中都要有创新意识,制订和选择多套应变方案。在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选择上不断 创新才是现代期刊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④虚拟文化: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在企业的 各 种资源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于有形资产。虚拟文化可理解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 法使期刊社的无形资产增值的人文环境,例如期刊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网页和广告宣传 等。虚拟文化可使得期刊社的运作具有法律保障和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 效输出等特点,并为期刊社带来大量的有形资产。⑤融合文化:随着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深 入,高校学术期刊进行融合重组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融合文化力与经济力[4] ,加快推进 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是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期刊社之间从过去 的恶性竞争逐步转向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关系,要求期刊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这种 融合 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使期刊企业能够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 构,实现优势互补的资源重组,做到“双赢”乃至“多赢”。

3 高校学术期刊社编辑文化要凝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编辑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 高尚的精神 塑造人”,就必须强调期刊社的编辑文化构建应凝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编辑文化建设的 宗旨是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队精神, 其目标是“做优秀编辑, 创精品期刊”。

以人为本的品质使编辑文化创造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氛围营造出精神文化生活的理性生态环境 ,这一环境既符合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统一的要求,也符合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 明建设互补的特征。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活动是一项以传播最新学术信息为内容、以人际关系为特征的系统工 程[5], 是一个科学的人力、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的过程, 充满创新意味。要使期 刊社和谐 运转, 多出精品,领导者需要充分发挥全体编辑人员的集体才干与智慧,构建以 人为本的发 展理念, 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满足人的需求, 实现人的价值, 追求人的发展,倾注人文 关怀。要建立和谐的编辑委员会与专家、学者的关系, 要建立和谐的期刊社与广大读者和 作者的关系, 要建立和谐的期刊社与编委的关系, 建设团结 、和谐、相互尊重、勇于进取的编辑团队, 激发编辑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自豪感,使编辑在潜 意识中产生对期刊社的向心力,以调动期刊编辑出版相关各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现期刊 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总体目标。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期刊出版界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在走企业化发 展的道路,探索新时期期刊社管理模式和措施的同时,对高校学术期刊社的编辑文化构建已 日益重视。导入现代企业文化思想,凝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期刊社的编辑文化构建有 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冬英.高校学报的编辑文化构建[J].编辑之友,2002,(3):55-56 .

[2] 艾风.名牌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256.

[3] 肖称萍.塑造期刊企业文化 提高期刊竞争力[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 报,2008,(5):116-118.

[4] 刘慧玲, 宋悦. 期刊发展与文化建设[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 5,(4):100-101.

篇5

1.1高压直流输变电技术在变电工程中的应用高压直流输变电技术具有高稳定性、高容量的特点,能满足远距离输电的同时也对异步联网做出卓越贡献,它是计算机技术和光纤技术在输变电工程中的应用与快速发展。高压直流输变电技术具有两个“不需要”新兴技术特点,一种是不需要输送电能和距离一起进行,另一种是不需要在两个交流系统之间同时进行的技术。鉴于两个不需要特点,人们通常使用高压直流输变电技术进行区域化管理,这样的优点是用电系统发生故障时,高压直流输变电技术能迅速、准确找到事故发生位置和发生原因,同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启用交流系统,能在最快的反应时间内控制用电事态的发展,有效地避免更大的损失,保证群众的正常生活、生产用电。

1.2基础移位技术方法在变电工程中的应用输变电基础移位技术是在不改变原有建筑基础的前提下,将原有的建筑钢架结构进行平移尺度、平移方法的新型技术方法。使用基础移位技术一般是在输变电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基塌陷、混凝土基础坍塌、旧线改造等原因造成钢架结构基础移位的产生,需要在原有的地基不远处重新搭建钢架结构塔,使用基础移位技术,不需要进行重新建筑安装,采用千斤顶缓慢移动地基,使其达到预定的位置、高度,最后,对平移之后的建筑物进行固定。基础移位技术方法的优点是节约了重新安装建筑结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保证了施工质量。

2输变电工程技术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2.1智能化工程管理系统在输变电工程中的应用智能化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输变电工程管理的智能化、系统化、实时化、统一化管理,它对输变电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提高工程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化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能准确计算工程各个环节数据的计算,还能对工程进行智能化管理,比如工器具管理、工程流程管理、工程安全管理、工程进度管理等,可使输变电工程管理高效化、科学化,有利于缩短施工周期,降低造价成本,提高工程安全,保证施工企业综合效益。

2.2智能化工程技术在输变电架线中的应用智能化工程技术是输变电工程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传统的工程技术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输变电工程建设,时代的发展,要求输变电工程向智能化、集成化和软件化方向发展,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作业效率和施工安全性,实现工程机械智能化,将工程施工作业调整为智能化施工系统,实现智能化作业,开启智能化输变电工程新技能。

2.3智能化工程技术在输变电工程后检测维修中的应用饱和盐密技术是一种智能化工程技术,它利用光传感器对输变电设备绝缘子进行盐密在线实时监测的一种技术,这种监测系统是由传感器对线路的绝缘子污秽现象进行数据采集并传送到控制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准确检测绘制污秽区分布图,由维修人员进行现场维护。饱和盐密技术由数据监测终端和数据监测中心两部分组成,是一种智能化大范围远程分布式严密实施监测系统。智能化工程技术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效地防止污闪事故的发生,目前该技术已经被各大电力公司广泛采用。

3结语

篇6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2.3 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3 编写要求 报告、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色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复制本。报告、论文宜用(210mm×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报告、论文在书写、打字或印刷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mm以上,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mm以上。 4 编写格式 4.1 报告、论文章、条的编号参照国家标准 GB1.1《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第8章“标准条文的编排”的有关规定,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4.2 报告、论文的构成 5 前置部分 5.1 封面 5.1.1 封面是报告、论文的外表面,提供应有的信息,并起保护作用。封面不是必不可少的。学术论文如作为期刊、书或其他出版物的一部分,无需封面;如作为预印本、抽印本等单行本时,可以有封面。 5.1.2 封面上可包括下列内容: a.分类号在左上角注明分类号,便于信息交换和处理。一般应注明《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的类号,同时应尽可能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类号。

b.本单位编号一般标注在右上角。学术论文无必要。

c.密级视报告、论文的内容,按国家规定的保密条例,在右上角注明密级。如系公开发行,不注密级。

d.题名和副题名或分册题名用大号字标注于明显地位。

篇7

数字化变电所是基于IEC61850标准统一建模,并采用众多智能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的单一系统变电站,具有数据采集数字化、系统分层分布化、系统结构紧凑化、系统建模标准化、信息交互网络化、信息应用集成化、设备检修状态化及设备操作智能化等鲜明的特征[3],它在变电所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其在变电所自动化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数字化变电所由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构成。其中过程层应用了电子式互感器和智能开关设备,可实现对运行电气量检测、设备状态检测和控制命令执行等功能。间隔层配置测控装置、保护装置、安全自动装置、电能计量装置和故障录波器等设备,实现实时数据汇总、一次设备保护控制、操作闭锁等功能,由于网络接口采用双口全双工方式,网络通信可靠性得到保障。站控层由主机/操作员站、五防工作站、保护信息子站及远动装置等组成,具有数据更新及时、与电网调度中心联系紧密、可在线编程操作闭锁控制、站内监控、人机联系以及对间隔层、过程层在线维护、在线组态、在线修改参数等功能。因此,数字化变电所代表了当前变电所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和成就。

2.变电所自动化技术应用

2.1工程概况某煤矿电网拥有多座35kV变电站和数座6kV变电站,承担着矿区内所有生产矿井及周边地区供电任务。自上世纪90年代起,已陆续对部分变电所进行了自动化改造,并且尝试了调度自动化技术。然而各变电站内网络结构、传输规约、通信协议等各不相同,变电站的运行维护成本高,系统互联及互操作性差,也对变电所继续升级改造形成很大阻力。为此,需要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造,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如上所述,应用IEC61850标准进行数字化改造可以较为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2.2改造目标与要求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制定了“一次规划、分段实施”和“电力调度一体化系统”的原则,主要内容包括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五防系统建设、一体化传输网络平台建设等内容,并作出以下具体要求:变电站主接线运行可靠,操作、维护、检修简便;开关设备实现无油化;采用直流操作电源,并有可靠备用电源;遥测量、遥信量要全面、准确、可靠等。

2.3实施方法变电站总体架构将操作员接口、工程师接口、通用计算机接口、现场单元(1、2、…、n)、低级人机接口分别与通信网络设备互联,即将物理上分散配置的各计算机、现场单元通过通信网络设备有机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以便集中控制。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模块分为中心枢纽单元和现场单元两部分,并分别与通用通信网络和专用通信设备(通道控制机)相连,实现通信和控制功能。中心枢纽单元包括调度员接口(操作员接口)、维护人员接口(工程师接口)、通用微机接口、上级调度接口,这些设备安装在变电站(所)值班室内,并通过站内以太网连接。现场单元包括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主变保护模块、出线保护模块、母线保护模块、直流保护模块、电容器保护模块,这些设备分布于变电站现场。采用一体化通信平台作为各变电站、电力调度中心和用户之间的高速数据网络平台,并采用光纤通道实现高可靠性的通信要求。除保留必要的紧急操作的手动分、合闸以外,其他全部监控、测量、报警等都由监控计算机完成。调度自动化平台由前置系统、系统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等设备组屏而成。改造后的数字化变电所具有分布式结构与集中设计相结合、系统结构简单可靠、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强的特点。

3.变电所自动化技术展望

虽然数字化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变电所自动化过程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但是仍未完全成熟,目前存在的不足有:(1)IEC61850应用问题,如该标准基于欧美标准和习惯而制定,与我国目前使用的保护功能、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在实际建模过程中受到一些限制;再如高压保护双重化配置,两套保护同时动作并发送报文时存在冲突的可能。(2)设备方面的不成熟,如智能一次设备智能断路器未完全成熟,所以采用完全数字化技术有一定困难,折中的解决方法包括设计基于IEC61850通信协议的过渡型数字变电站或基于IEC61850通信协议与数字化互感器的实用型数字化变电站。无论如何,一项新技术从孕育、发展到成熟必然有一个过程,展望未来可以预计在信息安全、状态检修、基于GOOSE网络技术新应用、采用高端交换机冗余组网、高度集成、智能自愈、异地同步测量、三态数据标准化等方面会有所突破,从而使数字化变电站运行更加智能、可靠,并为智能电网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篇8

1.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特点

在电网中,变电站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传输和分配电能,并且进行监测、控制和管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的特征包括这些方面,首先是功能综合化,指的是结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要求,综合考虑二次系统的功能,优化组合设计,以便促使继电保护和监控系统达到统一。其次是构成模块化,模块化和数字化保护、控制和测量装置,这样就可以利用通信网络来连接各个功能模块,以便有效的共享信息。再次是运行管理智能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实现,可以促使无人值班、人机对话得到实现,并且操作屏幕化、制表、打印以及越限监视等功能也可以实现,对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进行构建。

1.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在电网自动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变电站自动化,需要实现的功能有很多;对电网故障进行检测,以便对故障部分尽快隔离;对变电站运行实时信息进行采集,监视、计量和控制变电站运行情况;对一次设备状态数据进行采集,以便更好的维护一次设备;促使当地后备控制和紧急控制得到实现。主要有这些表现,在微机保护方面,保护站内所有的电气设备,如母线保护、变压器保护、电容器保护以及其他的安全自动装置,如低频减载、设备自投等等。其次是数据采集,在状态量方面,断路器状态、隔离开关状态以及变压器分接头信号等都属于这个方面的内容;各段的母线电压、线路电压以及电流和功率值等则属于模拟量;脉冲电度表的输出脉冲是脉冲量,促使电能测量得到实现。

1.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结构模式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包括诸多的结构模式,如分布式系统结构、集中式系统结构、分层分布式结构等等,在对其选择的时候,需要将需要和发展规划给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其中,集中处理集中布置主要是在主控制室内集中布置集控式屏、台等,分布处理集中布置是在主控制室集中布置分布式单功能设备集中组屏;分布处理分散布置则是在一次设备的机柜内布置分布式单功能设备,或者是将就地就近组屏分散布置的方式给应用过来。对于部分变电站,有着较大的容量和较多的设备进出线回路数,有着较为重要的供电地位,那么就可以将分层分布式结构的双机备用系统给应用过来,将相应的辅助功能给应用过来,如保护、测量和控制及监测等,并且远方的RTU功能也可以得到实现。对于新建的变电站,如果容量不大,有着较为简单的主接线,没有较高的供电连续性要求,那么就可以将常规的配置及前置机给取消掉,将单机系统给应用过来,促使保护、测量以及控制等功能的管理得到实现。

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应用

为了促使工程能够可靠的工作,维护和扩展比较的灵活方便,用户可以便利的进行操作和管理,通常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基层、网络通信层和监视管理层。前置智能单元为系统的基层,主要是对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进行执行,比如保护、测量和控制等等,为了促使网络状态不会影响到基层模块,特别是继电保护装置不受影响,需要保证保护的基本功能能够在无网络状态下完成,在研发设计基层装置的时候,尽量将自成一体的方法给应用过来。网络通信层主要是对系统后台和基本单元进行连接,为了促使网络通信可靠性得到提升,在监视网络层的时候,主要从后台和前置两个方面实现,如果有足够的条件,可以将两个独立通讯网络工作给应用过来,同时或者备用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因为不同数据对于安全性有着不同的要求,那么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划分等级,这样通信的可靠性方可以得到保证。在系统中,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后台监控的操作、管理和维护,要求后台软件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可以便利的进行操作;另外,功能要开放,以便能够促使未来可以较好的扩展。

3结语

推荐期刊
  • 编辑之友
    刊号:14-1066/G2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中国编辑
    刊号:11-4795/G2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编辑学刊
    刊号:31-1116/G2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编辑学报
    刊号:11-2493/G3
    级别:CSSCI南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