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新型监管机制8篇

时间:2023-07-17 09:48: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型监管机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型监管机制

篇1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新特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农合实质是一种政府高度补贴的自愿性医疗保险。新农合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2008年已经实现全覆盖。截止2009年第一季度,参保人数达到8.3亿,全国农民累计已有9.24亿人次受益,累计补偿资金达591亿元。新农合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针对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它具有以下新的特点:

(一)农民自愿

在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缴纳合作医疗保险费,家庭的所有成员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参保的农民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交纳10元的保险费并存入个人账户,就能得到国家、省、市、县财政共计40元的补贴,形成社会统筹基金,参保者大病治疗所发生的费用就可以按规定的标准得到补偿。这种做法,一方面,扩大了该项制度的覆盖面,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人参保,全家吃药”的不良现象,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筹资范围和基金的整体规模,提高合作医疗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二)政府做保证

在资金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政府投入为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府筹资额度占80%,2009年,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达到每人每年10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40元标准补助,对东部省份按照中西部地区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不低于40元,农民个人缴费增加到不低于20元。东部地区的人均筹资水平应不低于中西部地区。从2010年开始,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60元的标准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相应提高到60元,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30元。在管理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次要求省、市级人民政府成立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扶贫等部门组成的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小组,在卫生行政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在分担风险方面,新农合一般采取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或逐步向县(市)统筹过渡,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结合,医疗服务水平和基金的互助共济与抗风险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三)保障重点明确

在以往实行的合作医疗中,农民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原因是农民受益度小、统筹面窄、抗风险能力差。为此,国家制定了相对较高的保障水平,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50%的地区新农合住院补偿提高了5个百分点。把保障重点放在保大病上,这样可以缓解因病带来的经济损失,避免因患大病而致贫、返贫现象的出现。同时,在保障大病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小病,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吸引更多农民参加。从2008年开始,政府部门积极推进门诊统筹,加大门诊统筹力度,把保障的重点由大病起步逐渐向门诊小病延伸,扩大大病统筹的一些门诊慢性病种。

二、建立健全新的管理体制

(一)建立新的筹资体制

新农合强调政府是筹资的主体,地方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60元,但在实际运作中,政府对新农合的投入比例较低。特别是县乡财政困难,负债过重,无法保证其资金的投入,主要的资金最后还是由农民负担。有些省市规定,参保者在乡、县两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看病,只能得到约20%的医疗费减免,而参保者到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没有任何补偿。可见,新农合的受益人群主要是生大病住院治疗的参保者,这就造成部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一些地方在推行新农合的过程中,筹资成本由政府或卫生部门承担,由此造成一些政府部门工作缺乏主动性。地方政府投入不足,集体经济投入部分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为改变上述现象,首先,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新农合的投入比例,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新农合专项资金制度。按2006年底参保农民4.1亿人,每人每年补偿40元计算,共需164亿元,这约占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08%、国家财政收入的0.4%,即使提高到每人60元,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也有能力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贴。比如,石家庄市政府就单独拿出一部分钱在新农合和医疗救助制度之外又实行大病补助,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在乡镇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将符合条件的民营医院逐步纳入到医保体系中,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金,解决政府投入不足以及公共医疗设施缺乏的现状。其次,降低新农合运行成本。新农合是以县为单位统一审核报销,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由保险公司派专管员负责对到外地公立医院医疗机构就医的参合人所发生医疗费用的审核和补偿,而农民居住分散,健康状况差异又大,这造成管理成本偏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县级单位设立了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在乡镇也成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机构人员和办公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这增加了县乡政府的财政负担。为了减轻财政压力,许多县乡政府将部分费用转嫁给卫生机构,最终又将转嫁给患者,无形中浪费了国家大量资财,也降低了对农民的保障水平,因此,必须降低新农合的运行成本。比如,可以让保险公司参与进来,由保险公司设立结报补偿服务中心,建立起有效的运作机制,同时加强风险管控,降低新农合运行成本。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将基金委托给中国人寿二道江支公司全权管理,从而将“新农合”运行成本降低了90%。

(二)合理调整住院补偿起付线,适当提高补偿比例和封顶线,扩大补偿范围

从2009年起,河北省新农合年最高报免额度提高到3万元,但由于此制度中的大病补偿不是病种补偿,而是以医疗机构级别来确定补偿标准,乡级住院补偿比例为70%—80%、县级为60%—70%、县级以上为45%—60%。受基层医疗部门医疗条件和手段的限制,部分大病患者不敢到这些医院就医,只能到报销比例低的大医院就医,再加上部分所用药物及检查项目不在报免范围内,直接导致报销基数大大减小,最后拿到手的报销费用也不过总费用的40%。以石家庄市为例,2007年1—6月,石家庄市住院补偿比例为29%,但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这个比例体现不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大病救助为主”的精神,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特别是困难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即便是北京市这样财力雄厚的城市,住院补偿率也只有2008年的48.4%。

(三)加大管理监督体制建设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大致有3种形式:一是由卫生行政部门主管;二是由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局主管,或新组建的一个独立机构(直接隶属于地方政府)来管理;三是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管理。由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管理并没有形成专门体系,管理部门上只是涉及卫生、财政、民政部门,而审计、农业、发改委、教育、人事、编制、人口计生、药品监督和扶贫办等部门还没有完全介入到合作医疗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在宏观上没有形成符合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医疗保障政策体系。卫生、财政、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没有形成定期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内部及外部审计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为参合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遏制农村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比如,陕西省进行了新农合单病种限额支付改革,减轻了农民的医药费用负担。我们认为,一要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二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日常管理和监督,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将定点医疗机构做好新农合工作情况纳入到日常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三要建立由参合农民组成的监督小组与新农合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情况和管理状况进行不定期评议的制度,并完善监督机制。对评议不合格或排名最后的医疗机构,要取消其定点资格。四要对经常违反规定给病人乱开大检查和大处方的医生进行惩处,除了吊销其处方权外,还应该以通告的形式告知参合农民,从社会舆论的角度来遏制这种不良风气的盛行。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健全社会监督、审计监督等机制。一是彻底管好农民的“保命钱”。合作医疗基金是参合农民的“保命钱”,管好用好是新农合工作的中心环节。基金规模越来越大,监管任务也越来越重。四川省人民检察院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1月—12月,四川省检察机关立案查办涉及“新农合”职务犯罪案件22件52人,涉案金额90余万元,诈骗“新农合”基金的犯罪案件也达到40件82人,这些犯罪案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为此,要严格落实和执行好基金财务管理与政务公开制度,各省、市、县财政、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合作医疗基金监督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严禁以任何理由挤占、截留、挪用合作医疗基金。二是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完善对医疗机构的立体化监督体制。当前的监督主要有审计监督和财务基金管理制度,这些只是技术监督,还要发挥社会力量来进一步强化监督,形成一个立体的监督网。比如,建立医疗报销公示制度和患者回访制度。同时,还要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比如,有些地方定期公布县级医院所用药品报销的比例范围。三是发挥农民参与监管的作用,采取多种监管形式,除公示、举报外,还可以采用不定期抽查、聘请农民作为监察员和信息员等,加强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监督。

(四)建立预警机制

监察、人事、卫生、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对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行政处罚的有关规定或制度,严格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除了实行药品集中采购或跟踪采购、严格执行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外,还应该建立医药费用警告与通报机制,严格控制参合农民自负医药费用比例,把医药费用控制成效列入新农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重点对药价进行监管,确保定点医疗机构间药价的统一。同时,对不按规定核实参加新农合人员的身份,造成冒名顶替;不严格执行新农合诊疗目录或药品目录;使用自费或贵重药品及进行特殊检查或治疗不告知;不按病情需要收入住院病人,有意过度使用新农合基金;截留病人,不及时转诊延误治疗;“搭车”开药或更换诊疗项目和药品等行为;依法依纪进行处理或处罚。

篇2

一、市场采购商品质量监管现状分析

义乌新型国际贸易商品市场是以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为主要特征的。这种方式有别于传统对外贸易方式,通常是由出口商品发货人或其人在国内流通领域商品市场,以现货方式采购,办理相关报检、报关、货运出口等手续后商品出境的贸易方式。新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交易方式独特。交易方式大多为看样订货,国外客商直接在市场采购,人民币现金交易,采购商支付货款后,商品所有权即转移为采购商所有。二是涉及商品繁杂。一位采购商可能采购多种商品,但每种商品数量有限,不同的采购商往往选择使用同一集装箱出口商品。三是出口主体多样。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采购、报检、报关、订舱、货运等出口环节基本上由中介机构完成。四是物流时间求快。时间就是效益,只有快速通关,便利流通,才能实现效益的进一步优化。

(1)质量水平现状。目前义乌商贸市场的商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而言依然不高,特别是部分涉及安全、卫生、环保项目的商品,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原因是多数市场采购商,以低价为首选目标,忽视质量标准,直接导致采购商品长期处于低价低质水平。加上市场本身准入和退出机制尚不完善,加剧了质量风险不断积聚。据统计,2011年,义乌集贸市场总成交额达677?郾85亿元,同比增长9?郾13%;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515?郾12亿元,同比增长12?郾95%,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其中义乌检验检疫局共受理市场采购出口商品62155批,货值11?郾79亿美元,检出不合格批次715批,不合格检出率为1?郾15%。不合格产品主要有鞋靴类、纺织品、食用包装容器等。同期对义乌市场涉及安全、卫生、环保的出口商品抽样检测情况也显示,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在完成抽样检测的13381批商品中,不合格1304批,合格率仅为90?郾25%。

(2)质量监管现状。多年来,浙江检验检疫局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商品市场实际,遵循“严格管理、管而不死,适度放宽、放而不乱,方法灵活、操作规范”的原则,不断探索市场采购商品检验监管的新方式和新方法,初步形成了“检验、监管、稽查”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措施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建章立制,完善工作依据。出台了《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工作规范(试行)》,制定了针对外贸仓库规范化管理的规定,以及玩具、鞋类、纺织品、陶瓷等大宗商品检验的作业指导书。二是突出重点,加强了高风险、敏感商品的检验监管。将涉及安全、卫生、环保等敏感商品作为管理的重点,按不同风险等级,确定不同的抽样检测频率,以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作为判定商品合格与否的依据。三是大力推进诚信管理。确定报检主体,按照守法便利、违法惩戒原则,试行实施分类管理。四是实施视频监控管理。对部分外贸仓库,实施实时视频监控,提高了监管效率,缓解了监管压力。五是强化溯源管理。探索建立了“供货商——报检主体——出口公司——船运公司——进口商”的监管系统,建立数据库,对市场经营单位进行全备案;要求每个报检主体建立商品出口台帐;实行出口供货商店(铺)备案管理,建立索证索票、进货登记、验收记录、商品流向记录。六是加强执法稽查力度。实施有针对性、不间断的执法稽查,保持对违法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七是推进大通关建设。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透明度和科学性,推出了集中审单一站式服务,提高了通关效率。八是探索构建多部门协作机制。努力形成政府负总责、报检主体是第一责任人、职能部门齐抓共管、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质量安全综合管理大环境。

(3)质量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当前对义乌国际商贸市场商品的质量监管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郾关于检验检疫部门。一是政策滞后。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主要围绕一般贸易方式下出口生产企业来设定一整套检验监管措施和手段,对于特定的新型国际商贸方式存在滞后性。针对制造商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普遍存在“品种多、批量小、主体杂、通关时间紧”特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具有更大的质量风险。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工作,这就导致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在检验标准、检验方法、操作程序、执法尺度上不统一、不明确、不规范。二是资源不足。检验检疫监管压力与日俱增。面对滚滚物流,检验检疫部门在人、财、物等方面都捉襟见肘,执法力量无法满足现行按批检验模式的规定要求,“检不快,检不完,检不了”,甚至是“检不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三是检测水平有限。小商品种类极其丰富。据统计,目前义乌商贸市场共有市场经营商位6?郾2万余个,拥有16个大类、4202个种类、170多万种商品,其中60%以上商品出口世界215个国家和地区。面对海量的商品,检验检疫检测水平无法完全满足实际需要。受检测用房、设备、人员等因素限制,部分商品必须经过繁琐手续和一定时间周期送达外地检测,增加了进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时间成本,也制约了市场采购商品的顺利出口。

2?郾关于监管部门间的合作。各部门间尚未建立统一互信的协作机制,难以形成合力。最多仅是部门之间建立的合作机制,缺乏具体的合作项目和内容,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最大监管效能。各部门在联合执法、信用监管、法律责任追究等方面,改进空间很大。

3?郾关于监管对象。主要是出口主体复杂,商品溯源难,责任追究难。义乌市场出口主体多,中介机构多,外商多,由于缺少严格的准入机制,给市场的有序发展带来诸多隐患。具体表现在:供货商素质良莠不齐,风险防范意识不高,外贸专业知识缺乏;异地公司违规操作,扰乱贸易秩序;另外,还有大量无证国际货代组货、揽货出口,扰乱正常的出口贸易秩序;组货单位中介多、外贸仓库不固定、不集中、不规范,而且对于中介人员和中介机构约束少,缺少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监管难度大,存在“飞单”、“虚假申报”等风险,出口商品难以追溯,商品质量难以控制,责任难以追究。

4?郾关于监管效果。一是法检商品逃漏检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据历年业务统计数据及检验监管、执法稽查实际情况表明,义乌市场采购商品出口存在严重的逃漏检现象,市场采购出口的法检商品中仅有三成左右做到依法报检。逃漏检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小商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假冒伪劣、质量不合格、侵犯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二是国外关于义乌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因质量或者安全问题而通报、召回、退货的案例逐年上升,2008年32起,2009年51起,2010年52起,2011年达82起,占全省系统的比例由2008年的22?郾4%上升到今年的51?郾3%以上。国外通报召回案例的居高不下,已经影响了义乌市场商品乃至整个浙江出口产品的声誉,对义乌市场采购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

二、改进义乌新型国际贸易市场质量监管的基本原则

针对当前义乌新型国际贸易市场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必须立足实际,全面改进质量监管工作。为此,要牢牢把握以下四项原则。

(1)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深度。构建新型国际商贸市场政府监管方式的目标,就是要“管得住、通得快,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终究”。“管得住”是前提,“通得快”是手段,质量保证是目的。

(2)先行先试。针对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局限性和滞后性问题,可采取先行先试办法,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原则,对重点工作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和计划,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形成检验、监管、通关新机制,探索新的监管模式,为检验检疫系统改革积累经验。

(3)以质取胜。目前市场商品质量安全总体情况不尽人意,另外由于各国安全质量标准不一,多数情况下,欧美等发达国家标准、国内强制标准和非洲、中东等国家与地区的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呈现梯次递减的状况。建议在政府的强力引导下,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落实参与市场采购贸易各方的质量责任,共同唱响做强“义乌小商品”品牌的大合唱,为义乌市场采购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4)创新机制。从创新角度考虑,可把检验检疫监管改革目标定位如下:首先要求产品质量安全必须“管得住”。与此同时,完善对外贸易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际贸易的便利化水平,也就是要“通得快”。辨证妥善地解决“管得住”与“通得快”的矛盾,是解决市场采购出口检验检疫监管难点的关键,需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浙江检验检疫局已经针对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监管新措施,正在陆续推行之中。

三、进一步改进义乌国际贸易市场质量监管方式的措施探讨

在上述四项原则的指导下,政府各部门应携手合作,从多角度入手,全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改进对义乌新型国际贸易市场商品的质量监管。具体来讲,可以从四个方面着眼,采取相应的措施。

(1)从“便利化”着眼。一是扩大报检主体。将在义乌从事进出口相关业务的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允许各类经营主体直接报检。通过扩大报检主体,节省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二是建立新型检验检疫口岸放行机制。在保证质量安全前提下,根据出口企业的诚信等级、商品风险等情况建立口岸分类放行模式,改变检验放行的单一模式,实施检验放行、验证放行、信用放行,加快通关速度。三是优化检验检疫流程。实施预检验制度,实行入库预检、装箱报检、审核放行的工作机制,提高检验检疫放行效率。四是实现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直通放行。减少成本,提高通关速度和效率。五是建立进口商品转检工作机制。减少进口商品在口岸滞留时间。六是提高检验检疫监管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市场采购商品质量信息数据库,实行检验检疫流程电子化和监管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应用,企业可以在办公室实现报检、签证,减少企业办事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七是建立适应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检测体系。加快建立检测重点突出、覆盖面广的实验室体系,满足进口商品和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测需求,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加强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八是建立国际贸易摩擦和壁垒应对机制。建立技术研究机构,及时收集、跟踪、调查、研究、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建立国外技术法规信息平台,增强贸易壁垒的技术应对能力;配合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四位一体”的进出口贸易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应对能力;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信用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构筑统一的信用监管网络。

(2)从“规范化”着眼。一是建立经营主体监管机制。实行外贸经营主体全备案,对市场采购进出口商品的经营主体和高风险敏感商品的市场经营商,实施备案管理,掌握相关经营主体的真实信息,为有效监管奠定基础。实施动态分类管理,落实质量责任,根据备案主体诚信程度、遭到国外通报召回情况、违法情况、检验检疫中发现问题、质量保证能力和商品风险等级等因素综合评定,实施动态分类监管。建立经营主体信用管理机制,综合检验检疫监管、国外通报和执法稽查等信息,开展信用评价,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加强信用监管,提高监管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检验向监管转变。二是建立商品集中仓储、封闭管理。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和进口、转口商品实行指定区域集中仓储,封闭式管理。三是建立全申报管理。对市场采购进出口商品经营主体实行联网监管,对进出口商品实行全申报、如实申报。四是建立商品来源信息登记制。要求进出口经营主体建立商品验收、购销、出口台帐,建立商品来源信息登记等制度,强化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无缝监管系统。建立健全“生产—经销—仓储—货代—外贸—船运”出口各环节信息全申报机制。在口岸查验放行环节,验证企业申报信息,确保商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3)从“监管创新”着眼。一是建立采购地检验制度。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由市场采购地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监管,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查验。二是强化风险管理机制。按照产品特性、质量数据、敏感因子三类要素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商品质量状况、潜在风险、国内外质量安全风险预警、退货及索赔投诉情况、进口国标准技术法规要求、商品社会关注度、贸易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动态调整检验检疫监管重点,按风险程度实施不同的检验方式。三是完善法检监管机制。探索建立采购出口商品预检验制度,对入库商品实施预检验,实现由事后检验向事前把关转变;建立和完善样品、展品和自带品等非贸易物品检验检疫措施,制订拼装、少量法检商品检验监管办法,确保市场出口商品质量;探索不合格品处置办法,实现闭环管理。四是建立进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机制。配合、支持义乌保税物流中心(B型)、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市场进口馆及“非洲产品展销中心”专区建设,根据不同的贸易方式、商品种类、风险程度实施分类监管。五是建立非法检商品监督抽查机制。建立和完善市场采购出口非法检商品抽查制度,定期调整抽(查)验目录,有针对性开展抽查活动,及时掌握出口商品质量状况。六是建立内陆口岸查验监管机制。在内陆口岸设置进出卡口和查验平台,派驻人员开展口岸查验,实行“进区申报、分类监管、查验出单、卡口放行”的口岸查验运行模式。

篇3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政府也应该结合社会的发展形势对行政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有效的创新,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进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作为切入点,通过采取有效的体制与机制创新策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服务型政府

前言

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行政机构,其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服务水平,也影响到政府的发展。要想获得人民的信赖,政府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效的创新策略,不断的对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进行有效的创新,增强政府的发展动力,将政府的效能发挥到最大,进而建立人民信赖的服务型政府。下面针对于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进行详细的分析。

1.转变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中,首先需要转变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缺乏服务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较为被动,并且工作较为机械,主要是按照上级的指示进行,影响到政府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于此种情况,政府需要从政治统治的职能转变为服务的职能,切实的做好为人民的服务工作,解决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

政府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切实的为人民办实事,需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的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制度上的创新。在行政管理制度中,应该明确规定政府的职能,并且强调政府的服务内容,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并且将政府的服务制度化、法制化,这样才能为政府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1]。在制度中,还应该强调公务员的职责,并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使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能够向着公开、公正、便民的方向改变,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使政府真正成为人民拥戴信赖的政府,实现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此外,在进行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行政监督制度,通过有利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提高政府的办事能力,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2]。

3.加强行政机构改革,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效率

政府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需求的变化,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确保行政工作的灵活性,切实的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及效率。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对现有的行政机构进行分析,了解目前行政机构是否存在着已经不起到任何作用的部门,也就是说,存在着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部门,将这些落后的部门剔除掉[3]。②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结合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增加一些部门,例如,民意反馈部门。该部门主要是对民意进行收集和整理,使政府了解到人民的需求,进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服务,能够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切实的解决人民在生产及生活中的难题,真正的做到想人民之所想,及人民之所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构建。此外,政府还应该成立一些与服务紧密相关的部门,切实的将为人民服务做到实处,提高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4.创新财政体制,加大公共服务投入

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创新财政体制,建立适应服务型政府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进而人们的公共需求在不断的增加,例如,市容的美化、城市道路的通畅、公园绿地的建设等等[4]。而这都需要公共服务的投入。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需要将公共服务的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主体,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支出,切实的为人民建立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及生产环境。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教育、医疗等财政的支出,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5]。

结论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也需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潮流,积极的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的问题,并且对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够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真正的建立服务型的政府,实现对人民的良好服务,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

作者:韩娜 单位: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卓君,万玉,李阳,李辉.和谐社会与构建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8(01).

[2]高小平.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8(11).

[3]高小平.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07).

篇4

【关键词】教育管理 班级管理 师生关系

班级是学校根据教育和管理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基层集体,是学生置身其间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是学生发展的生态环境。一个积极向上、有凝聚力的班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全面发展。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的质量。传统的师生关系,讲求“师道尊严”,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自,师生之间也没有平等的观念。这种关系不利于学生自尊心的确立,不利于班级管理,当然也不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尽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不断确立,但是当前的师生关系,特别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传统师生关系下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班主任顽固地维护“师道尊严”,认为班主任是一班之主,班主任说的话就是命令,具有权威性,学生必须遵循。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很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很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班级,表面上看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班级,但是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另外,虽然学生看起来听话,守纪律,但内心可能是压抑的,认为班主任高不可攀,不敢动摇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因为他们的这种听话不是心甘情愿的,而是为了免遭批评或惩罚不得以而为之。

2.师生之间沟通的单向性。通常,班主任和全班学生思想的沟通,基本上是班主任在课堂上热情激昂地和学生讲道理,希望能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是宣读些规章制度,希望学生牢记于心,不要违反。而班主任和个别学生的思想沟通,也只不过是教师发现某某学生学习或是行为上有问题了,“请”其到某个地方去“谈心”。但这个地方往往是教师办公室,这种“谈心”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的沟通当然不能实现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了解,更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3.学习好等于样样好。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完整,有些学校评价教师主要看教学成绩,而教师评价学生就只看学习成绩。对于学习好的学生,班主任可能会越来越欣赏,而往往忽视其行为上的不足。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班主任可能会侧重发现他们的不足,而往往忽视其闪光点。这样极易使学习好的学生在思想上有一种优越感,看不起学习差的学生,而学习差的学生有一种自卑感。学生内部这种隐性的不平等对于班级管理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二、在班级管理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笔者认为,要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前提。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

1.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社会,民主平等是主流,学生当然也讨厌“专制”,崇尚民主平等,班主任当然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存在主义哲学以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高度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人性化、主体化、个性化。师生关系平等性,也是教师对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的承认。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展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师生间的平等性也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公平对待和一视同仁,教师不能戴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

2.建立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极强,即使遇到问题,他们也喜欢自己承担,不愿和别人沟通,也不愿向他人求助。有些学生逆反心理强,和教师对着干,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这就需要班主任与学生多沟通,走进学生的心里,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排除困难。要让学生了解管理班级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责任。

3.建立尊重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有些教师为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想方设法压制学生,只要班级安稳就行。学生必然会抵制这种压制,对此类教师,学生当然也不会尊重信任。建立尊重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班主任应放下架子,全面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信任和赞赏他们。教师有教师的权利和尊严,学生也有学生的权利和尊严。班主任要多与学生交流,听取意见,在尊重他们看法的同时赢得学生的尊重,在尊重信任的环境中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于静.浅谈班主任的“爱”[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2]钟启泉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篇5

一、坚持忠诚履职,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忠诚”是指忠于党和人民、忠于法律,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思想纯洁的本质要求,也是检察干警必备的基本政治品质。

一是深化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就是真心诚意,无二心。从我国法治理念上说,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也是检察机关履行好职能的前提。通过引导不断增强全院检察干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从思想深处解决为什么入党、为什么当检察官、为什么奋斗的问题,用先进的政治理论占领干警思想阵地,引导干警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四个在心中”,筑牢公正廉洁执法的思想根基,始终做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动摇。

二是与时俱进,高标准高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历史使命对忠诚赋予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检察干警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读书月、演讲比赛等活动,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自觉抵制错误政治观点、法治观点和价值观念的侵蚀,自觉地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融入到检察工作中,凝聚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行动,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

三是开展专题学习,永葆忠诚本色。通过在全院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专题学习,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深入阐释“忠于党和人民、忠于法律”的基本内容和实践特色,努力在心灵中产生共鸣、思想上达成共识,使“忠诚”这一理念成为思想的指引、价值的坐标。

二、坚持执法为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

“为民”,即所谓执法为民,司法为民。法律文化语境中,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维护公民权利是法律职业群体显著的核心价值观。“为民”是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检察干警崇高的历史使命。

一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群众观点再教育,引导广大检察干警深入查找和剖析群众观念淡薄的各种表现,深刻反省自己的群众感情、群众观点、群众立场,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等基本问题。对群众诉求置若罔闻、敷衍塞责,与群众打交道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冷硬横推、吃拿卡要,要特权、逞威风,甚至、违法办案等突出问题予以坚决纠正和解决。

二是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公开是公正的重要保障,深化检务公开,积极组织“检察开放日”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登门走访、开设网络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逐一梳理归纳,逐项整改落实,加强对整改情况督查,确保整改落到实处。

三是广泛开展走进群众活动。领导班子带头,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村镇、走进学校开展司法调研服务活动,推动法律监督职能不断向基层延伸,使全院检察干警进一步了解区情社情,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真正把检察工作融入三项重点工作中,自觉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组织开展“大接访”、“大走访”、“大下访”等活动,引导全院检察干警积极投身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的火热实践,端正对群众的态度,认真审视和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把服务群众贯穿于执法工作全过程。

三、坚持公正执法,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正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促进执法司法公正是检察干警的最高价值追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要真正成为检察官的自觉行动,必须贯穿到司法实践中,确保公正执法。

一是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结合批捕案件审查,针对问题向公安机关发出《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意见书》和《纠正违法通知书》;延伸侦查监督职责,实现跨地域纠正违法新突破;结合移诉案件审查,对定罪关键证据认真复核,对有疑点的证据及时退查、补查,使打击刑事犯罪不枉不纵,彰显公正。

二是将公正执法与服务大局有机结合。全面正确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把维护司法公正作为天职,把推动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强化法律监督、严格公正执法上,以卓有成效的法律监督工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三是进一步加强自身监督制约。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的权力观,深入推进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科学配置检察权。勇于接受外部监督,真正赢得公信,树立权威,确保法律监督职能全面正确有效发挥,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坚持廉洁从检,不断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

廉洁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检察干警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中忠诚是前提,为民是目的,公正是灵魂,廉洁是基石,没有廉洁,忠诚、为民、公正就得不到保障。

一是大力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从严治检、廉洁从检,大力加强纪律作风和自身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检务督察力度,教育广大检察干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决抵御来自各方面的诱惑,严格遵法守纪,严格执行有关廉政规定,进一步树立检察机关公正廉洁执法的良好形象。

篇6

关键词:审计;核心价值观

一、构建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动因分析

(一)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核心价值观是“观念”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部分,柯林斯和波拉斯在《基业长青》一书中将其定义为:“核心价值观是固有的、不容亵渎的,是不能为了一时方便或短期利益而让步的”。成功企业之所以成功,就是恪守了这一固有的、不容亵渎的价值观念,将其渗透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深入到员工内心深处,并外化为员工的行为及习惯,从而影响企业的规划和制度,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构建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

在当前我国社会,审计干部作为国家公务人员,物质生活能获得稳定保障,大多数接受过良好教育,职业性质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敏锐的社会视野,从需求层次来说,在逐步由社会需求向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转变,这一过程中,个体与个体之间需要建立共同的目标以获得理解和尊重,因而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实现上述需求转变的最好纽带。

(三)构建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外在需求。

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转型引致心理危机及信仰危机的发生,社会治理与个人修养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对于国家审计,需要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二、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一)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是影响和支配一个人为人处世行为的准则,它就像是人生的指南针,不可或缺。正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那样:“价值观是通过人们日常的习惯、技能和行为反映出来的人类的品行和美德”。同样,一个系统、一个组织也需要有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

(二)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当前,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肩负着推动国家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其目标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最终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国家审计的正确发展及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正确的审计价值观为指引。为此,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较好的诠释了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审计系统的具体实践,包含着先进的审计理念、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清廉的文明形象。

三、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审计文化

(一)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加强人文熏陶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忠孝、仁义、道德、诚信、厚道、宽容、务实、勤劳、和谐、知恩图报、先天下之忧而忧等等,有学者总结其大概为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强调“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二是注重人的内在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三是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如“精忠报国”和“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忠孝文化。

(二)集聚社会文化的能量,弘扬时代精神

构建新时代的审计文化,树立和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更应实现道德与法制的和谐统一。因此,必须牢牢把握道德精神和法制精神,树立道德和法制相统一的理念。总之,将德治和法治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审计文化建设。

(三)加强职业文化的建设,重视职业道德

国家审计文化的灵魂是审计核心价值观,通过加强职业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结合职业道德中关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谨慎性等方面的要求,更加清晰、明确地诠释国家审计文化的要义,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塑造审计精神,坚守审计职业操守,恪守审计职业道德。

四、构建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审计干部对审计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审计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审计干部的一种习惯和行为准则,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自觉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二)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增强审计干部对审计文化的认同。

坚持审计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审计文化的价值开发和利用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培育主流精神和基本理念,使其内化为审计机关的共同价值取向,外化为社会各界对审计事业的理解和认同。

一是经常抓审计政治业务修养,强化审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二是突出打造理念文化,确保审计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政治方向;三是注重抓载体创新,讲求审计文化建设的有声有色、喜闻乐见。

(三)加强宣传,提升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通过报刊、内网、宣传手册等多种宣传方式和渠道,提升理论宣传水平,认真宣传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容和精神含义,使每个审计干部明白审计核心价值观对审计团队、对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在实践中践行审计核心价值理念,更好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升审计组织形象,提高审计的创新力和权威性,促进审计事业全面发展。

(四)加强培训和法制教育,提升审计干部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一方面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对政治理论、社会经济、哲学社科、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加大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重视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专业化标准培训、考核审计人员,培养引导审计人员逐步具备与其岗位职责相适应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加大培养符合型创新人才,加快“四手”人才、业务骨干和专家人才的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能,进一步增强审计业务监督能力,降低审计风险,使审计人员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五)加大人文关怀,激发审计人员的积极情感。

一方面针对审计人员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的实际,从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入手,采取多种措施,进行人文关怀,帮助审计人员减压、释压,缓解心理压力,创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另一方面切实关心每名审计人员的提拔任用、经济困难、家庭困难等问题,做好审计人员的后勤工作,消除审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审计人员能够一心一意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

(六)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审计人员的行为管理。

篇7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is the effecting factors of family member′s behaviour for the first aid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patients.methods:the data of first aid of 308 ami cases,for 11 positiv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11 negative influential factors affected the first aid effect of family member′s behaviour was analyzed.results:the six positive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first aid in turn were: come to hospital in time, know about first aid knowledge,trust in medical worker, family members′thoughts in same, the mental consolation to the patient, the active help rescue(or=13.12~9.87,p<0.01 all). the six negative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first aid in turn were: not come to hospital in time,distrust in medical worker, no help rescue, family members′thoughts in different, talk about the disease beside patients, disconcerting economic condition(or=13.28~8.47,p<0.01 all).conclusion: family member′s behaviour is closely related to effect of first aid of ami patients, increase positiv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reduce negative influential factors can rise successful rate.

    author′s address:department of emergency,people′s hospital of  tangshan  city, attached of 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college, tangshan, hebei,063002, china

    key words:myocardial infarction;behavior;risk factors  为探讨家属行为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我们对抢救的308例ami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抢救的ami患者308例,其中男198例,女110例;年龄28~86,平均(58.5±10.21)岁。

    1.2  方法对308例ami患者抢救及住院病例进行分析。由急救医生和经管医生认真填写自行编制的表格,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情况、急救现场情况、抢救过程、病情转归和预后情况等,以及对抢救有影响的正性和负性因素各11项。正性因素:送医院及时,了解相关急救知识、病史叙述准确、抢救现场安静有序、尊重和信任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抢救、家属意见一致、心理准备充分、能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不在病人面讨论病情,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负性因素:送医院不及时,医疗急救知识缺乏、病史叙述不清、抢救现场混乱、不信任医护人员、不配合抢救、家属意见不一致、家庭经济状况差、情绪激动、在患者身边讨论病情、不能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

    1.3  统计方法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抢救及治疗情况   308例患者均住院治疗,其中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stemi)227例,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nstemi)81例。符合条件的行急诊静脉溶栓,冠脉造影和(或)冠脉成形术(ptca)、支架手术。所有入组患者均按照冠心病二级预防原则进行治疗。

    2.2  出院时情况   病情好转303例,其中心功能ⅰ级270例, 心功能ⅱ~ⅳ级33例,死亡5例。

    2.3  家属行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出院病例中,心功能ⅰ级的患者,有6项以上正性影响因素的有212例(78.52%),有6项以上负性影响因素的有32例(11.85%); 心功能ⅱ~ⅳ级或死亡病例中,有6项以上正性影响因素的有4例(10.53%),有6项以上负性影响因素的有23例(60.53%),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   以心功能水平为应变量,在控制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合并疾病等因素后,将对ami抢救有影响的家属行为11个正性因素和11个负性因素,分别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1个正性因素和11个负性因素与ami的抢救均相关。依优势比(or)值大小正性因素前六位排列依次为:送医院及时、了解相关急救知识、尊重和信任医护人员、家属意见一致、能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积极协助抢救。负性因素前六位排列依次为:送医院不及时,不信任医护人员、不配合抢救、家属意见不一致、在患者身边讨论病情、家庭经济状况差。见表1、表2。  

3  讨  论

  ami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医学模式向着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因素在冠心病的病因、病程、与预后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因此,探讨与ami预后相关因素很有必要[1,2]。   表1  对于正性影响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表2  对于负性影响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ami的预后与其早期治疗密切相关。溶栓治疗的获益是时间依赖性的。戎其飞等研究病人从胸痛发作到急诊中心进行评估所延误的时间,各种病人的延误时间在2~6h,占总时间的60%~70%[2]。本研究送医院及时、送医院不及时均排在正、负性影响因素首位,充分说明了时间在ami救治中的重要性。   由于发病突然,伴剧烈的疼痛、惊恐甚至濒死感,患者常表现极度恐惧和焦虑,加上抢救环境紧张和必须绝对卧床,使患者担心疾病预后,如果家属了解相关急救知识、心理准备充分、就能协助医护人员的工作,及时安慰、鼓励患者,使患者情绪稳定,减轻恐惧和焦虑[3],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反之,则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陪伴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和社会支持来源,其情绪很容易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疾病康复[4]。只有充分尊重和信任医护人员,家属才能积极配合,协助抢救。所以,在对患者实施有效救治的同时,要积极向家属讲解相关知识、治疗进展、预后情况,积极与家属沟通,取得家属信任,稳定家属情绪,引导家属面对现实,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5]这对ami救治可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家属行为与ami救治密切相关,要提高ami救治的成功率,除医护人员要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的进行抢救外,还要增加家属行为的正性影响因素,减少家属行为的负性影响因素,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6]。我们认为应采用以下对策:(1)普及急救知识,使患者及家属掌握初步的冠心病急救知识,及时到医院救治;(2)在对患者实施有效救治的同时,积极与家属沟通,向家属讲解专业知识,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为其快速做出正确决策及配合治疗奠定基础;(3)真诚与家属沟通,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给家属选择治疗方案的机会,尊重家属知情权,以维系患者与家属和医护人员间的信赖关系,使抢救顺利进行;(4)避免在患者床边与家属讨论病情;(5)对情绪异常的家属及他人,要帮助脱离现场,保证抢救环境的安静,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作用;(6)鼓励家人与朋友多与患者沟通,鼓励他们,关心、陪伴、支持他们,以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7]。

【参考文献】

  [1]李美婧,马文林,徐 颖,等.急性冠脉综合征焦虑抑郁与超敏c-反应蛋白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3(28):187-189.

[2]戎其飞,苏思本.急性胸痛的危险分层和临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2):999-1003.

[3]关建宏,宋玉文,王 红.49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早期良复护理[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1):77-78.

[4]黄忠琴,林秋丽.急性轻度躯体外伤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4,16(3):182.

[5]钟立光,陈小凡.院前急救1048例回顾分析[j].医药理论与实践,2004,17(12):1424-1425.

篇8

监理队伍通过自强素质树立形象,擦亮农机窗口,拓展监理外延服务,结合开展农机安全“十百千万”、“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 “四个一” 等活动,实行三个“创新”,使监理工作有了新起色,机手有了新看法,环境有了新面貌。

一、创新服务机制,擦亮农机窗口,规范操作,便民服务

农机是对外服务的窗口,我们将“平安农机”等各项创建活动与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几年来,我站一直把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当作重点来抓,当作亮点来推,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推行延时、预约、上门服务等一系列的便民措施,强化“文明监理,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正确处理好执法严谨与为农服务的协调关系,通过进一步的规范化服务,努力打造“平安农机”品牌,我们的规范化服务建设具体体现在:

1.分拣办理

监理工作人员根据来办业务的不同划分为即办件、承诺件和上报件。即办件要求:只要手续全,马上就办完。不以任何理由刁难机手,且语言文明,态度热情;承诺件就是在承诺时限内必须办完,绝不以任何理由拖延机手的时间;上报件即在规定时限内必须上报,否则须承担违诺责任。

2.对监理业务人员实行首问首办责任制

首问首办责任制就是说最先接触机手的监理工作人员要负责到底,直至业务办结,机手满意。

3.监理人员准则

监理业务人员一不准旷工、迟到和早退;二不准串岗,无故离岗和空岗;三不准在工作时间玩电脑游戏、吸烟、会客、嬉闹、睡觉;四不准中午饮酒;五不准桌面乱堆乱放;六不准向机手“吃、拿、卡、要”,从而很好地规范了业务人员的一言一行。

4.实行监督反馈卡制度

每办理一项业务前发给一张明白卡,办完业务再发一张监督反馈卡,让机手通过明白纸及反馈卡把意见及时反馈给农机监理站。

5.收费规范化

我们的监理收费以物价局文件为依据,禁止一切乱收费。

6.推出延时服务

根据机手远路而来或农忙时的需要而制定的,无论是到了下班时间还是节假日,只要机手有来办理业务,一律照办,办完办好。这样即方便了机手,也提高了我们农机监理的信誉。

7.实行岗位责任倒查追究制,以防责任不清

几年来,从未有生、冷、硬、顶的不良现象发生,优化了农机事业发展环境,擦亮了农机服务窗口。深受农机户好评。因此,农机监理站在2009年被县委、政府评为“文明示范单位”。

二、创新组织机制,拓展监理外延服务

执法行为必须规范化,工作思路需要创新,工作方法需要创新,组织管理需要创新。我们成立了监理股,下设三个监理队,分别配备相应的装备,各自独立开展工作。

针对目前拖拉机回归农田作业,运输拖拉机越来越少,开运输拖拉机的机手收入相应减少。回归农田的拖拉机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小拖拉机小机具已基本没有市场,大型的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占领农机作业市场。为方便机手,肃北县党城湾镇监理队推出外延服务,切实做到“垂心下沉,关口前移”,推出文明执法,电话预约服务。执法必须有两名以上持执法证件人员着装整齐,检查处理违章,做到程序规范,严格把关,且明确队长岗位责任制。规范执法,先亮证表明身份,再指出机手违规行为及处罚标准,执法依据准确,程序合法。多年来,我们农机安全监理站一直在提高执法透明度上狠下功夫,使用服务明白纸,将机手业务申办程序、收费标准、执法依据等全部列于其上,肃北县石包城乡监理队负责一项业务跟踪一张监督反馈卡,让机手通过明白纸及反馈卡把意见及时反馈给负责人,根据机手提出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方法,从而促进了全站工作人员的工作力度有了一个大的提高。

三、创新管理机制,加大安全监管力度

为切实加强农机安全工作,确保无重大农机事故发生,在工作中采取源头管理与强化督导相结合,切实消除农机事故隐患,努力实现农机安全生产,营造和谐农村氛围,在方法上采取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即签定安全责任书,创建一批农机安全村,巩固农机协会阵地。

1.落实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每年年初专题召开农机安全工作会议,要求农机战线上的同志增强安全忧患意识,树立强烈的监督监管责任心,在市局与我站签定责任书的同时与各镇、乡农机管理站签定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制,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模式,从而强化了农机安全生产的监控责任。

2.精心部署农机安全村创建工作

根据市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加大对农机安全村的创建工作,构筑和谐的社会、和谐农村。

3.与公安交警联合,成立了联合执法办公室,由农机局派人进驻交警大队,并跟随上路检查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目的是确保农机作业安全,维持农机生产安全秩序,为了减少农机检查的盲点和死角,进一步提高农机执法力度。通过两年来的联合行动,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的农机安全监理执法具有法律严肃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我站与公安交警部门联合成立了农机交警违法处理办公室,从而促进了“平安农机”大发展。

4.分利用农机促进会的阵地,搭建安全教育的平台

一是对三秋、三夏农忙季节和传统节假日实施重点抓,为确保农机手做到安全驾驶,通过农机促进会信息平台向每个机手发送安全行车提醒短信(每个季度不少于10条),做到警钟长鸣,预防群死、群伤的农机大事故发生。二是配合区交警、安监等部门,搞好农机安全生产的宣教工作,借助现代多媒体设备,到镇乡组织机手观看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安全教育片和送宣传图片以及平安农机知识手册,促使广大农机手时刻牢记法律、法规和安全第一的重要性,确保自身和他人的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