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8篇

时间:2023-07-17 09:48: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

篇1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却面临着融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据了企业总数量99%以上,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的促进,科技创新的推动以及就业岗位的创造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力量。国家80%以上的城镇就业,65%的专利发明,60%的生产总值,50%的税款就充分说明中小企业对国家的贡献。但是中小企业却一直面临着融资问题,融资难阻碍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中小企业资金需要得不到满足,已经影响了中小企业规模的壮大,影响其发挥应有的最大作用。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原因及外部环境的原因,导致融资可获得上障碍重重。中小银行的发展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获得。银行一直是企业融资的主要外部来源,特别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银行信贷更是中小企业融资不可或缺的成本优势依然成为中小银行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帮助的主要因素,包括信息获得成本,信息传递的成本,监督中小企业的成本,成本等;中小银行在地缘上具有草根优势;与大银行相比具有服务优势,小银行结构简单,在贷款事前事中事后方面管理都有优势;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联系密切且顺应各自发展,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合作具有体制上的优势。从中小企业方面来讲,由于自身因素,选择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更是理性的选择。因此,中小银行的发展更能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多融资所需资金。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着种种困难,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融资上带来希望,中小银行的发展是否能够更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就变得更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接下来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的研究进行文献梳理;第三部分介绍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发展现状;第四部分研究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优劣势;第五部分对中小银行更好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提出的建议;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展望。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部分就对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进行梳理。有部分国外研究从银行规模阐述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的优势,认为中小银行拥有的中小企业结算账户不多,集中度很高,可以获取详细的中小企业信息,具有信息优势(Nakamura,1993);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长久且专一,这种独占的关系能够更好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Ber-ger,2002;Goldberg,1999);中小银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获得更多的中小企业软信息,在发放关系型贷款上具有更大的优势(Udell,Miller,2005);小银行与中小企业里任职人员接触的比较多,这种关系是大银行所不具备的,这种接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状态和相关数据获得具有优先优势(Rajian,1998;Degryse,2000);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获取中小企业财务数据需要各种途径和关系来进行发放贷款的决策(Cole,1999);有学者对欧洲地区银行进行研究,得出银行业竞争越大,银行规模越小,越能够与中小企业建立更多的合作(Simon,2005)。对于国内的研究,部分认为中小企业经营透明度不高,信息公开性差,大银行具有信息获得和传递成本,小银行在信息成本上具有很大优势(林毅夫,李永军,2012),也有研究得出,中小银行服务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汪正宏、梅春,2009);部分用理论建模对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研究,发现中小银行的信息优势、数量等与中小企业融资总额成正相关,在建模衡量信息成本和成本上,中小银行具有优势(李志赟,张捷,2002);在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作用研究中,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证明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有促进作用(程惠霞,2004);通过实证数据证明中小银行倾向向小企业发放贷款(秦捷,钟田丽,2011);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贡献性及必要性,从短期来说能够得到一定的体现(杨帆,2010);另外还有研究得出,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渗透面上更深入(赵光君,2002);中小银行市场占有上升可以帮助中小企业生成(雷震等,2010)。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从银行规模、小银行优势、成本优势等方面对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研究,多方面说明中小银行发展可以增加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但是我国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应用,中小银行依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小企业也面临新的融资问题,因此需要对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现状

本部分分别对中小银行发展现状和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一)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

对中小银行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固定概念,如美国,按照资产的多少和员工的数量进行划分,将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员工数量在200以下的银行称为中小银行;日韩要求银行工作人员300人以下;德国则要求500人以下。我国对银行规模的认定从资产总额考虑,大银行包括工农中建(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小银行包括村镇银行、城市商业银、农村信用社等比大银行规模资金都小的银行;中型银行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13家股份制银行。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央行,银监会和个协会调控监管、5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有13家、212家农村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有144家以及其他3424家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组成的银行机构与非银行机构互补的金融体系。2015年3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11816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9920亿元;截止到2015年3月,中资中小型人民币信贷收支达到662347.81亿元。中国银监会2015年一季度统计结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同比增加12.07%。其中,中小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104.6万亿元,占比58.5%。中小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在持续的上升,资产比重也在上涨,利润占银行业总利润比重显著提高,维持了很好的利润间和资产扩张之间的平衡;中小银行的法人机构增速在快速提升,中小银行治理进入了转型期,制度的建立,环境的改善等都有利于中小银行的进一步发展,风险把控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能力显著增强。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根据《中国制造2025》显示,在所有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99.7%,国内生产总值的60%是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从税收方面看,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从就业方面看,80%以上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和大量农民工就业或再就业于中小企业;另外,创新研发方面,中小企业完成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中小企业具有经营权集中、组织形式简单,生产多样化、环境对其影响力大,生命周期较短、应变能力强的经特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额度小、期限短,需求紧迫、频率高的资金需求特点。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优势不明。中小企业融资面临融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自身以及社会经济大环境等几个方面。从中小企业主要外源性融资的商业银行来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体系和服务的流程还是不够完善;在对创新适应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和工具方面,商业银行在现有条件下可提供的业务种类有限。从中小企业自身来说,规模小、风险抵御力小、持续经营获利能力弱;企业制度不健全,管理不正规,信息不够透明;可用抵押物少且缺少相应有用的担保条件;在没有健全信用监管体系下,中小企业的资信等级较低。从社会经济环境来说,国家目前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不健全,担保机制上没能突破现有的局限性,信用体系仍然很欠缺,需要政府、银行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四、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优劣势分析

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突出的优势。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具有特定地域优势,中小银行对自己的客户资信和经营情况及特点较了解,能提供针对中小企业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中小银行子在获得中小企业信息上具有优势,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小银行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在政府担保下,能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贷款规模,更小的贷款利率和更宽松的贷款条件。另外,中小银行经营决策下率高,具有信息获取和监督的成本优势,集中经营及经营灵活等优势。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上也有一定的不足。在市场定位上,中小银行的发展部分已经将重心转移到大企业、大项目上,这是被银行追求盈利所驱使的;这一定位转变使得中小企业在向中小银行融资时得到何绍甚至得不到贷款。中小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及存款额,利率的变动及盈利能力的变动影响中小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中小银行在提供服务产品、服务手段、服务配套设施等都需要改进。另外中小银行员工素质整体来说需要更多更高能力的从业人员,部分中小银行在风险意识上还需要加强,在风险把控每个环节都需要加强。

五、中小银行改善服务的建议

篇2

一、“小银行优势”理论阐述

由于中小企业一般经营的规模比较小,而且信用体系并不健全,具备较弱的举债能力,也表现出不充足的抵押担保品,而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其出现融资困难的局面,而关系型借贷,则是主要以“软信息”见长的制度存在,比较适合较不发达地区,譬如一线城市的郊区或是二三线城市中的中小企业贷款。基于长期关系累积的“软信息”,能够较大优势的补充小企业所不具备的高质量“硬信息”缺乏,使得银行可以实施贷款监督及信贷决策。而“软信息”获得的条件,就是企业与银行间必须由长期并且紧密、较为封闭的交易关系,也就是企业需要稳定的与数量少的银行联络。

当前我国有部分学者觉得,在对中小企业提供关系贷款方面,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加具有优势,由于小银行具备信息生产成本优点,中心在于关系型借贷方面小银行具有很大优势,也就是其透过关系型借贷,可以减少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的交易费用。所以在这方面小银行独具优势。而我国所谓的中小银行,主要包括地方的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这些都是我国银行业的构成部分。

二、运用关系型借贷中小银行的优势探索

从大理论而言,大银行与小银行一致,都需要依赖较多的分支来搜集到中小企业的“软信息”所在,但大银行很难将决策权具备搭配到小银行同一低等级中,所以使得这些来自基层却难以传递的“软信息”,根本无用武之地,其基层人员也失去收集的动力。所以大银行更喜欢和大企业这些优质的客户,建立起信贷的供求关系,而针对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惜贷”、“慎贷”情况,小银行的所选则和大银行存在相反的意见。一般中小银行是属于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很多都是一级的法人体制,存在高度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较少管理层级,信息传递的速度比较快,决策链也短,透过长期的合作,更加了解地方性的中小企业经营情况,而中小银行业更致力于为其提供融资,使得关系型贷款更具优势。

(一)小银行内控中带有低成本优势

大银行在面对分散的中小企业客户过程中,可以设置较多的基层分支来获得其相关信息资源,若是这些软信息难以被采集分类和编码,就需要转换,这时也需要多层信息传递的成本比较高,就需要将决策权下放到有优势的信息资源同时实施分权,这是最优的选择,但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比较之下,小银行内部层级少,而且具备简单的组织结构,更重要的是决策链条也短,所以其对中小企业所给予的信贷服务决策,总成本、信息及成本都是很低的。

(二)小银行具备对中小企业“软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利用

一般来说,在大企业对银行实施借贷的过程中,其可利用财务报表或是其他信息实施决策,而其所依靠的信息都是客观实在的,并且也容易被编码、统计、收集和处理,所以就被成为“硬信息”。和大银行比较,中小银行确实没有这些优势。但是情况熟、人熟并且地熟是中小银行在信息成本上存在的优势。一般中小银行都会限定在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施行业务,使得对当地中小企业所有者,供货商和其企业所在社区都有不同维度的了解。这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财务报表的内容,缓解了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正是因为具备了地域性的特征,所以其可透过与中小企业长期的密切近距离接触,来获取不同的各类“软信息”。此外,因为小银行组织结构比较单纯,决策链条也比较短,在“软信息”的传递方面带有优势。因此,在资信评级中,采取非财务信息的银行,会备受中小企业的喜欢。这是由于一般中小企业会因为经济实力问题而难以实现银行授信,满足不了财务指标的需要,若是银行采纳的是非财务信息,就对那些具有优良、非财务品质的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机会。

三、“小银行优势”实践对策剖析

(一)施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为了使得中小企业贷款工作的积极与主动性得到提高,部分地区的农商行制定了特定的业绩考核、奖惩制度,将承办贷款支行及信贷员的收入与其业务量、效益以及贷款质量等,不同的综合绩效指标实施考核,透过这类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去保证中小企业贷款质量的标准。另外,在内部经营管理层面,有效开发流程化、全面风险管理的系统,进一步形成了“规范管理流程”系统。

(二)努力履行社会责任

部分地区的农商行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为其地区的农户免费发放“惠农卡”,落实了40多项国家惠农补贴,从国库到用户具体的“点对点”发放到底。并且也全面了新农保业务,为其地区内部的参保人员给予金融服务;并且还积极为市政工程建设、集中供热、机场、医院、学校、敬老院、道路改造等项目,都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使得本地中小企业能够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强有力的后备保障。

(三)瞄准市场定位

农商行立足于“服务三农,服务微小中企业和优质客户”的基本定位标准,既保持了多网点,深感情,好信用的优点,又发挥了商业银行所具备的好政策,规模大以及活机制的优势,紧跟城乡一体化的脚步,完成自己的使命;改制后,又确定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的市场定位所在,与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四)按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与特点,推出多样的金融创新产品

当前农商行立足于充分调研的基础,按照中小企业不同的特点和需求,特别是农村中小企业不同的需求,就结算、理财到融资,都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设计出多样和个性化的产品,并且同步实施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在贷款、利率、还款方式、额度、用途、期限等贷款条件方面,也进行差异化的策略,拉升了金融产品对中小企业的适用性,并透过不同渠道、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积极推销中小企业的贷款,对中小企业实施深入的金融服务。

篇3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却面临着融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据了企业总数量99%以上,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的促进,科技创新的推动以及就业岗位的创造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力量。国家80%以上的城镇就业,65%的专利发明,60%的生产总值,50%的税款就充分说明中小企业对国家的贡献。但是中小企业却一直面临着融资问题,融资难阻碍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中小企业资金需要得不到满足,已经影响了中小企业规模的壮大,影响其发挥应有的最大作用。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原因及外部环境的原因,导致融资可获得上障碍重重。中小银行的发展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获得。银行一直是企业融资的主要外部来源,特别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银行信贷更是中小企业融资不可或缺的成本优势依然成为中小银行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帮助的主要因素,包括信息获得成本,信息传递的成本,监督中小企业的成本,成本等;中小银行在地缘上具有草根优势;与大银行相比具有服务优势,小银行结构简单,在贷款事前事中事后方面管理都有优势;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联系密切且顺应各自发展,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合作具有体制上的优势。从中小企业方面来讲,由于自身因素,选择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更是理性的选择。因此,中小银行的发展更能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多融资所需资金。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着种种困难,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融资上带来希望,中小银行的发展是否能够更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就变得更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接下来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的研究进行文献梳理;第三部分介绍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发展现状;第四部分研究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优劣势;第五部分对中小银行更好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提出的建议;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展望。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部分就对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进行梳理。有部分国外研究从银行规模阐述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的优势,认为中小银行拥有的中小企业结算账户不多,集中度很高,可以获取详细的中小企业信息,具有信息优势(Nakamura,1993);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长久且专一,这种独占的关系能够更好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Ber-ger,2002;Goldberg,1999);中小银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获得更多的中小企业软信息,在发放关系型贷款上具有更大的优势(Udell,Miller,2005);小银行与中小企业里任职人员接触的比较多,这种关系是大银行所不具备的,这种接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状态和相关数据获得具有优先优势(Rajian,1998;Degryse,2000);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获取中小企业财务数据需要各种途径和关系来进行发放贷款的决策(Cole,1999);有学者对欧洲地区银行进行研究,得出银行业竞争越大,银行规模越小,越能够与中小企业建立更多的合作(Simon,2005)。对于国内的研究,部分认为中小企业经营透明度不高,信息公开性差,大银行具有信息获得和传递成本,小银行在信息成本上具有很大优势(林毅夫,李永军,2012),也有研究得出,中小银行服务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汪正宏、梅春,2009);部分用理论建模对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研究,发现中小银行的信息优势、数量等与中小企业融资总额成正相关,在建模衡量信息成本和成本上,中小银行具有优势(李志赟,张捷,2002);在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作用研究中,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证明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有促进作用(程惠霞,2004);通过实证数据证明中小银行倾向向小企业发放贷款(秦捷,钟田丽,2011);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贡献性及必要性,从短期来说能够得到一定的体现(杨帆,2010);另外还有研究得出,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渗透面上更深入(赵光君,2002);中小银行市场占有上升可以帮助中小企业生成(雷震等,2010)。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从银行规模、小银行优势、成本优势等方面对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研究,多方面说明中小银行发展可以增加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但是我国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应用,中小银行依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小企业也面临新的融资问题,因此需要对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现状

(一)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

对中小银行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固定概念,如美国,按照资产的多少和员工的数量进行划分,将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员工数量在200以下的银行称为中小银行;日韩要求银行工作人员300人以下;德国则要求500人以下。我国对银行规模的认定从资产总额考虑,大银行包括工农中建(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小银行包括村镇银行、城市商业银、农村信用社等比大银行规模资金都小的银行;中型银行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13家股份制银行。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央行,银监会和个协会调控监管、5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有13家、212家农村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有144家以及其他3424家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组成的银行机构与非银行机构互补的金融体系。2015年3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11816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9920亿元;截止到2015年3月,中资中小型人民币信贷收支达到662347.81亿元。中国银监会2015年一季度统计结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同比增加12.07%。其中,中小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104.6万亿元,占比58.5%。中小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在持续的上升,资产比重也在上涨,利润占银行业总利润比重显著提高,维持了很好的利润间和资产扩张之间的平衡;中小银行的法人机构增速在快速提升,中小银行治理进入了转型期,制度的建立,环境的改善等都有利于中小银行的进一步发展,风险把控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能力显著增强。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根据《中国制造2025》显示,在所有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99.7%,国内生产总值的60%是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从税收方面看,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从就业方面看,80%以上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和大量农民工就业或再就业于中小企业;另外,创新研发方面,中小企业完成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中小企业具有经营权集中、组织形式简单,生产多样化、环境对其影响力大,生命周期较短、应变能力强的经特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额度小、期限短,需求紧迫、频率高的资金需求特点。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优势不明。中小企业融资面临融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自身以及社会经济大环境等几个方面。从中小企业主要外源性融资的商业银行来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体系和服务的流程还是不够完善;在对创新适应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和工具方面,商业银行在现有条件下可提供的业务种类有限。从中小企业自身来说,规模小、风险抵御力小、持续经营获利能力弱;企业制度不健全,管理不正规,信息不够透明;可用抵押物少且缺少相应有用的担保条件;在没有健全信用监管体系下,中小企业的资信等级较低。从社会经济环境来说,国家目前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不健全,担保机制上没能突破现有的局限性,信用体系仍然很欠缺,需要政府、银行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四、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优劣势分析

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突出的优势。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具有特定地域优势,中小银行对自己的客户资信和经营情况及特点较了解,能提供针对中小企业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中小银行子在获得中小企业信息上具有优势,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小银行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在政府担保下,能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贷款规模,更小的贷款利率和更宽松的贷款条件。另外,中小银行经营决策下率高,具有信息获取和监督的成本优势,集中经营及经营灵活等优势。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上也有一定的不足。在市场定位上,中小银行的发展部分已经将重心转移到大企业、大项目上,这是被银行追求盈利所驱使的;这一定位转变使得中小企业在向中小银行融资时得到何绍甚至得不到贷款。中小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及存款额,利率的变动及盈利能力的变动影响中小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中小银行在提供服务产品、服务手段、服务配套设施等都需要改进。另外中小银行员工素质整体来说需要更多更高能力的从业人员,部分中小银行在风险意识上还需要加强,在风险把控每个环节都需要加强。

五、中小银行改善服务的建议

篇4

【关键词】 信贷工厂 中小企业 区域银行 关系型贷款 软信息

一、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

(一)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实有企业1000多万户,其中99%以上为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

(二)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出口形势恶化,我国中小企业受到了重创,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增幅大幅回落,盈利空间逐步缩小,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陷入了两头挤压的困境。

二、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中,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不足;

银行信贷体制的制约;

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

银行信贷的不恰当收缩和不到位服务加剧了矛盾;

缺乏必要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

缺乏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应有的政策扶持。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表现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狭窄;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直接融资规模小;

非正规金融机构发挥重要作用。

三、“信贷工厂”模式概述

(一)信贷工厂的定义

在上述背景下一种服务中小企业的新型贷款模式,即“信贷工厂”诞生了。所谓“信贷工厂”,就是把信贷的产生看作是一个产品的生产,信贷的发放作为一个流水线进行生产。具体来说是指银行进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管理时,设计标准化产品,对不同产品的信贷作业过程就好像工厂的“流水线”,从前期接触客户开始,到授信的调查、审查、审批,贷款的发放,贷后维护、管理以及贷款的回收等工作,均采取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管理。

(二)信贷工厂的特点

信贷工厂具有“六化”特点: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生产批量化;队伍专业化;管理集约化;风险分散化。由此做到在既定的风险容忍水平内,提高效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既满足了小企业客户信贷融资的短、频、急需求,又能使银行实现小企业业务的战略发展目标。

信贷工厂新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强调收益覆盖风险加成本和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的理念,涉及业务流程、组织架构、风险管理、产品组合定价机制、绩效考核等各个环节的创新,是一个完整的业务体系。

本质上来说,信贷工厂模式就是将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共性与个性进行结合的一种批量处理、流程化处理模式。”

四、银行规模对“信贷工厂“效用的影响

目前各大银行均在争相做大小贷市场,建立“信贷工厂”。但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中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无论在中小企业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还是在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率,国外中小银行的指标均高于大银行,原因在于中小型等区域银行生产软信息的能力更强。因此,在中国发展“信贷工厂”,我们就必须分析不同规模的银行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现象,也即由何种类型银行主导的“信贷工厂”更能实现效率最大化。

对此我认为,信贷工厂可以采取以区域银行为主导的未来发展模式。

(一)大银行采取信贷工厂模式的劣势

相比“信贷工厂“模式下软信息的重要性而言而言,硬信息的重要性显然更低。然而,对大银行来说,硬信息来源于报表,简单而方便,是大银行的成本优势。在该模式下,大银行的该优势将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从组织结构看,大银行科层结构复杂,决策权要实行多层次委托,信息需要逐传递。在信息传递的过程的信息的流失将明显多于区域性地方银行。

再有,从贷款规模来看,大银行的规模庞大,资金雄厚,对企业有更多的选择权,就算引入“信贷工厂”,小贷还是难逃相对的规模不经济。

(二)区域性银行采取信贷工厂模式的优势

区域性地方银行极强的地域性使它有条件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中小企业并进行长期合作,容易产生并获取高质量的软信息。

区域银行具有组织扁平化的特点,贷款决策效率高,且区域银行因为规模相对较小,反而更容易获得更多自。

区域银行的资金规模相对较小,不足以为大型企业服务,使它有充足的动力为中小企业服务。

在关系型信贷中,中小企业软信息商业性生产的主体是中小银行,这些银行从激励机制方面来看能容易催生高质量的软信息,因此在关系型借贷上拥有优势。

五、结论及启示

作为一种舶来品,“信贷工厂”为解决困扰我国已久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打开了全新的思路。然而,如何能够真正的将其“移植”成功,而不仅仅沦为金融机构吸引眼球的口号,其规模的选择尤为重要。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在正确的规模前提下“,信贷工厂”的优势才能淋漓展现,从而真正对我国金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活水”。

根据对规模经济、银行规模制约、我国区域发展特点的分析,我们能够简要得到以下结论:

篇5

一、中小银行发展面临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和利率市场化趋势挑战

(一)金融业经营制度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及我国现状

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起源于19世纪,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都实行了混业经营。但在20世纪30年生的一场波及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后,结束了银行业的此种经营的模式。当时经济学界认为:发生危机的根源是全能银行和混业经营模式。为了稳定经济金融秩序,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开始确立银行分业经营的管理制度。此后,英国、日本等国也纷纷效仿,均实行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从此以后的50年间,国际银行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占主导地位,全能银行制度只有为数不多的欧洲国家继续实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开始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制,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制度又成为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向。最早恢复的是英国,它在80年代中期就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全面实行了混业经营制度。到90年代以后,美国银行业掀起一轮并购浪潮,使得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美国金融监管当局也随之放松对金融的管制,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国国会分别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和《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实施细则〉》,废除了实施半个世纪之久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从法律上确立了混业经营模式。日本也于1998年4月实施了金融改革,开始启动银行混业经营模式。在利率市场化方面,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和地区经济金融不断发展及特定历史事件的影响,利率管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各国经济金融运行先后遭遇困境。如美国的“金融脱媒”和“滞胀”,日本的“滞胀”与升值压力,韩国的高通胀和企业危机,中国台湾的高通胀和升值压力,拉美三国的经济危机等。放松利率管制、建立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和资金市场化定价机制于是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应对经济结构转型、转变金融资源动员方式的重大举措。

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始于1994年的金融整顿时代,以前曾实行过近10年的混业经营模式。但随着国际大环境和世界贸易组织后时代的发展变化,也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目前在政策层面逐步打破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之间的分业壁垒。1998年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管理规定》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管理规定》,允许证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1999年10月,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同意保险资金通过基金投资间接进入股票市场;200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2001年10月8日开始实行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可以接受基金管理人委托,办理开放式基金单位的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可以受理开放式基金单位的注册登记业务;2004年修改的《保险法》允许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2005年10月27日通过的新《证券法》放松了对国企资金和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限制。2010年8月5日中国保监会正式颁布《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保险资金可运用于:银行存款;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方面。2013年5月,又出台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试行)》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得以相互融通,使得银行、证券、保险三类资金可以直接流动、渗透和补充,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框架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合作与业务交叉有了明显进展,为下一步规范的混业经营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当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已日趋成熟。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考虑是:确立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目标利率,通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寻找中国的均衡利率水平,逐步实现政策利率由存贷款基准利率向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转化;通过中央银行目标利率调节市场利率,引导存贷款利率,调节货币信贷总量,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金融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动因及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1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推动金融业向混业经营转变的内在动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工具和创新组织形式得到极大发展,使得许多原有的分业监管措施部分失去意义,不利于金融市场的高效发展,因此,金融自由化迫使法律对这一发展趋势给予确认,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同时,金融创新也为突破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在负债和资产配置方面越来越多地依靠资本市场工具、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拉动。另外,全能银行制和混业经营可以使多种金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

2市场、客户对金融商(产)品的综合性需求

客户需要存贷款、结算等金融商品,也需要买保险、基金、债券和股票投资及申领使用信用卡,还希望获得“一站式”的金融服务,而分业经营模式使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受到限制,不利于满足客户的多层次需求及业务拓展。此外,通过几十年的发展,非银行金融业务得到巨大发展,他们向银行业的渗透使银行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银行业不得不采取兼并收购等手段,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力。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相互控股和兼并收购,也促使了混业经营局面的形成。

3混业经营可实现规模经济的快速增长

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从事多种经营,可广泛地向客户推销多种金融产品,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其经营资源,在多个行业、多种金融工具中进行广泛的资产负债组合,选用最富生命力的金融工具和从事最有利的金融业务,并在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固定成本分摊。这既降低了单位金融产品的成本,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同时,商业银行在与客户业务往来中积累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可由金融机构整体内的任何部门共享,从而降低经营成本。实行混业经营,大的金融机构都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及保险公司业务,这样便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促进优胜劣汰,提高效益和社会总效用的提升。

4混业经营能分散风险,使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趋于稳定

全能化的业务经营使银行内部形成了一种损益互补机制,即银行业某一领域金融业务的亏损可由其他金融业务的盈利来弥补。这种内部补偿作用不仅使银行利润收入稳定,而且使银行业的风险得以分散和减小。当金融环境发生变化时,银行业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能根据自身经营发展战略和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随时调整经营方针和业务拓展重点。此外,全能化经营不仅使资产风险分化,而且资产更富有流动性,更容易实现金融机构的整体稳定性并切实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混业经营容易形成对金融市场的垄断,产生不公平竞争,特别对中小银行影响极大。

5实行利率市场化意义深远

第一,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利率市场化,分段放开存、贷款利率由市场确定,可通过此利率机制来稳定银行体系的存款,从而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相对稳定。第二,实施利率市场化还有利于增加金融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适时性和有效性。从2013年7月20日起我国已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些对缓解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平衡行业间利润结构均有所帮助。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多集中形成于两个阶段。一是以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为代表的各地农村信用合作社;二是以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为代表的各地城市信用合作社。我国目前的中小商业银行则主要是以各地(市)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主。而其演变过程又是以其上述的原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重组整合而成。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我国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农合行、村镇银行在内的中小银行合计法人机构有1 400多家,但其资产规模占比仅为15%。同时,这些中小商业银行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内部治理机制存在明显缺陷

由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产生发展的固有基础,其股权主要集中在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少数法人大股东之手,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拥有绝对控制权,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由于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处于控股地位,在决定董事长和行长人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基本上是由地方政府直接委派,在人员选派的原则上,较多考虑相应的行政级别,对专业知识和经营才能重视不够,无法保证最优秀的专业管理人员进入管理层。

(二)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固有经营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客户的需求,行业管理水平普遍低下

尽管我国各中小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并且按照公司法规定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占控股地位的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的所有人缺位,委托关系不明确,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实际被控制在少数政府资本人手中,董事会(或理事会)、监事会等权力部门形同虚设,无法对银行人形成有效的监督,银行激励机制的设计并没有完全体现商业化原则,仍带有很强的行政性激励色彩。

(三)资本充足率低,资产质量较差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不足2%,很大一部分中小银行还处于零资本状况,与资本充足率8%的监管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扩充资本金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是在合并城市(农村)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从成立起就承接了大量信用社时期在不规范经营时期所形成的不良资产,尽管不良资产比例正逐年降低,但数量仍然偏高。此外,由于旧的管理模式的延续,内部分工、职责划分大都属于粗放式管理,缺乏具有硬约束的监控机制,导致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高,资产质量差,管理水平低,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市场定位不明晰,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应是“民众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即主要面向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零售和小额金融服务。目前我国中小银行市场定位不明晰,盲目地与国有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地盘争客户求扩张,贷款对象普遍偏重于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和居民的贷款比例很低,并且银行业务单一,经营范围狭窄,缺乏经营特色。同时,作为金融体系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国家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些均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当前经济金融趋势下,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在混业经营和利率市场化趋势下,银行业激烈的竞争对中小商业银行生存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而中小银行本身的痼疾则为其未来的发展蒙上阴影。其内忧外患对中小银行来说是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来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一)明确经营方向,选择正确的市场定位

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的银行业务将不断全能化,同时会产生一批超大规模的银行,它们无论在资金实力、网点设置、竞争能力上都有着中小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小银行仍有其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空间。按“小银行优势”理论,小银行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由于其服务对象的地域性和社区性特点,可以通过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密切关系而获得各种非公开关联信息,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我国中小企业众多,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由于资金实力强,往往担负着服务大型央企、国企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的金融业务,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业务服务的力度不大。故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城乡居民对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及其他消费贷款的需求也将不断上升。中小商业银行由于业务区域集中,对本地情况比较熟悉,能够为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在对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服务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如果中小商业银行能够获得并巩固这个市场,就能为其生存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调整市场定位,把业务范围锁定在本土,客户对象定位为中小企业金融及城乡居民的社区、零售金融服务方面上,并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积极创新服务产品,根据市场需要及自身状况开发新的市场资源和新的投融资渠道,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信用风险。切实“安分守小”,抑制盲目扩张冲动,做好做深做透本地业务,适当控制增长速度,寻求差异化发展,这样才能在竞争中防范风险,求得生存空间。

(二)改善股权结构,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弊端主要源于它们的产权安排,由于地方财政一股独大,行政干预是不可避免的,使得城市商业银行无法真正做到以盈利为最终目标;高管人员的职位和任免均由行政权力决定,这种人事制度无法与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运营模式相匹配,也不利于引进、培养高质量的银行管理人才。因此,改善股权结构,健全内部治理机制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改革的重点。

第一,我们可考虑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民间资本或适度的外资战略合作者入股中小商业银行,这些资本的进入一是会为获取利益而认真行使自己的股权,二是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而其中政府持股比例的下降也有助于改善产权结构,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充分引进民间资本和引进可控的外资也可增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实力,提高资本充足率,规范市场运作,降低经营风险。

第二,可采取“股权渗透”方式进行行际之间的相互持股,这意味着对单体银行的经营决策引入智力支持并起到“抱团取暖”的作用,发挥合作金融服务优势,与大行抗衡。同时,可防止体系外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实施控股并取得话语权。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尚未完善,境外的一些经营模式和理念在国内极易导致风险,外资控股中小商业银行显然不是管理层愿意看到的事情。

第三,中小银行必须加快战略转型。当前,战略转型是中小银行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商业银行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小微、服务社区居民的市场定位,做到立足本地,防止求“大”;立足简单,防止求“全”;立足稳健,防止求“快”。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导向,利用创新推动发展转型。也可借鉴美国金融业曾实行的连锁银行制模式,发展巩固本土金融业务,做强社区银行,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发展电商业务模式,探索无机构扩张之路。

第四,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明确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职权,发挥监事会等机构的监督和控制作用,保证经营决策准确无误地贯彻到业务经营的各部门及各个环节,有效控制信贷风险,不断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降低不良资产占比,以确保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创新金融工具,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中小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市场差异化,而要在差异化市场上寻求竞争优势,关键就在于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创新,以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变化,要发现新的市场空间,形成自己的特色,方能与国内外大银行相抗衡。我们的中小商业银行也可以探索创新不同形式的同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如业务合作、结算、外汇、股权参与等,以此拓展业务范围和经营空间,还要利用好贷款利率放开机制,吸引优质中小企业客户,不断增加市场竞争能力。

(四)积极探索资本市场,向市场要规模、要空间

我们的中小商业银行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创新不同形式的发展路径,如在条件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借鉴发展较好的地方商业银行经验,积极探索资本市场,走上市扩容之路等,积极拓展规模和经营空间,切实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总之,发展中小商业银行一定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中小商业银行只要明确方向、正确定位、优化股权、健全治理、坚持创新,走差异化服务之路;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秉承诚信敬业,合规高效,融合创新的经营理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积极拓展业务,为本地百姓与中小企业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必将迎来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杨再平:《中小银行九大生存法则》,中国金融网。

[2]叶望春:《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中小商业银行;市场竞争

Abstract:The target of marketlising interest rate steadily is put forward in China’s 12th five-year plan. To achieve this target will intensif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banks,and cause the differentiation from various banks. Compared with large banks,small and medium sized banks will suffer severe competition in respect to risk management,profit making,and pricing. Therefore,they need to be prepared in advance for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soon-coming financial market of the marketlised interest rate.

Key words:marketlisation of the interest rate;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mercial banks;market competition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步放松和消除对利率的管制,遵循价值规律,由市场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市场化后,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功能作用,实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金融产业走向市场化。我国早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时就已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构思,经过一系列的探讨和尝试,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已初步实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利率、公开市场利率和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利率的市场化。在取得一系列改革成就的基础上,我们看到,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2004年10月,我国扩大了银行的贷款定价权和存款定价权,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下不设底;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上不封顶。但事实上,中央银行仍然直接控制着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水平,这严重的制约了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的进程。在经济危机过后的后危机时代,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经济形势,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深远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银行业在各项业务中将取得自主定价权,这种自主定价权会给实力强的银行带来定价优势,获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率。然而,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营压力却远远大于机遇。

二、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

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由于其数量多,社会经济地位特殊,被认为是银行体系中的主体,在商业银行这个主体中,由于中、农、工、建、交、邮储六家银行的规模,国家控股的实际情况,所以被称为国家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而本文中所指的中小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指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十几家具有独特历史渊源的股份制银行,在国有银行陆续完成股份制改造、城市商业银行也按股份制原则进行组建并且逐步跨地区经营的背景下,继续运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叫法明显不够准确,但已成为习惯。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原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为了化解诚市信用社的风险,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1994年,国务院决定通过合并诚市信用社,成立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考虑到城市合作银行已经不具备“合作”性质,正式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银行间的竞争,导致商业银行进一步分化

我国的银行业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各家银行的业务总体结构相似,只是略有差异;多数银行都没有特色突出的业务。未来利率市场化后,价格竞争将成为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价格竞争、同质化竞争将使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对于议价能力不同的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结局将不同,会有部分银行因为议价能力低、业务成本高而被分化驱逐。

2.利率市场化会迫使商业银行重新调整经营战略,突出专业化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经历了从专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转变的过程,大部分银行都把大而全作为发展方向,希望自己成为“金融百货公司”。但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的市场竞争会更激烈,在同业竞争中,大而全却毫无特色的金融服务不仅不会使银行在竞争中取胜,反而会因为没有特色业务而被市场淘汰,在此状态下,会有部分银行重新走专业化道路,建立自己的特色业务,通过一技之长来吸引客户,占领市场。

3.利率市场化会加强商业银行的营销意识,提高全行业的服务质量

受一些陈旧观念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意识淡薄,不愿意主动出击,习惯于坐在家里等客户上门,即便客户主动上门,一般也不会把客户奉为上宾,好像是客户有求于银行才来的。一些银行产品的设计不充分考虑客户的需求,销售时片面夸大收益,忽略风险,事后常让客户有吃亏上当的感觉。利率市场化后,由于竞争的加剧,会迫使银行提高对主动营销的认识,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建立一套从银行产品的设计开发、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完整营销体系,最终使全行业的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4.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业务地位发生变化

在政策的存贷利率限制下,我国银行业享受着高利差的保障,高利差也为银行贡献了优良业绩,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高利差优势将不在。因此,商业银行的利润构成结构、业务结构都将发生变化,利差不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同时,中间业务和高端零售业务将取代传统信贷业务而受到重视。

5.利率市场化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水平的变化,使银行资产收益下降、负债成本增加,从而影响经营收益的可能性。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是由经济、政治等若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利率由国家制定和调整,相对比较稳定;利率市场化后,利率作为货币资金的价格而实行自主定价,相比之下,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都会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加复杂。因此,与管制下的利率相比,利率市场化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四、利率市场化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压力

1.利率市场化给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压力

利率市场化将会使中小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管理压力:一方面是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使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更加复杂,由于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率管理人才与技术工具方面的不足,使中小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加困难;另一方面是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如果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片面追求短期收益,可能会出现贷款管理弱化行为,如贷前调查不全面、不深入,贷款审批不严格,贷后监管不到位等现象,使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压力增加,为银行埋下信用风险隐患,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降低。

2.利率市场化给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压力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实现超常规增长,然而从行业总体情况看,利息收入仍然是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中的绝对主导,非利息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0%左右,存贷息差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因网点少、储蓄存款基础弱的客观现实使中小商业银行在资金成本方面具有明显劣势。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群是中小企业,随着中国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以及大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业务的竞争,使中小企业的议价能力明显提升,中小商业银行的存贷息差受到挤压,大大压缩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利率市场化后,这种挤压会更严重,这将给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压力。

3.利率市场化给中小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价能力带来压力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产品实现自主定价,银行产品价格对银行经营的杠杆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中小银行在定价方式、定价程序、定价策略上与大型银行相比处于明显劣势,缺乏完善的定价机制和定价策略;受人员素质的影响,缺乏对市场价格的准确预测。因此,利率市场化会给中小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价带来更大的压力。

五、中小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1.明确市场定位,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是迟早的事情,未来市场也需要细分,每个银行都应寻找自己的发展领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中国的融资结构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来自市场化的直接融资比重将会迅速提高。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高利差的优势也将不存在,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价格竞争、服务竞争、风险控制能力的竞争上。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无论在价格上还是在风险控制能力上都不能和大型银行相抗衡,因此,中小银行更应该看清局势,早谋出路。必须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建立自己稳定的客户群。一方面,通过研究客户的金融需求,以目标客户为中心,开创自己的特色业务并做大做强特色业务,建立在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人员的素质来提高服务质量,突出自己在服务竞争上的优势。利率市场化后的中小商业银行只有通过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和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需要,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持续贡献度,中小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的生存和发展。

2.立足地方、回报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发展,不仅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公民的应尽责任和义务,也是银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多为地方性银行,无论从文化背景还是从风俗习惯上,银行和地方企业及个人都有着同根同源的联系。因此,在业务开展上中小银行占据着地缘优势,业务范围多集中于地方,业务对象主要是地方上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大银行会向中小银行的阵地进攻,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缘优势,巩固自己在地方的业务阵地。

在大银行的竞争下,中小商业银行只有立足地方、回报地方,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保住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因此,中小商业银行要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己任,把促进地方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作为银行不可推卸的义务;在经营战略的制定和业务开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地方的需求,与地方民众和企业建立起互利互信的关系。

3.针对不同客户的服务需求,设立分层的利率体系

为了适应利率市场化的竞争,中小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及时把握经济的发展趋势,准确预测利率走势,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健全利率风险管理机制,降低利率风险对银行经营的冲击。

为了适应利率市场化竞争,中小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定价策略,完善自己的定价方式和定价程序,在与大银行的价格战中变被动为主动。应针对不同客户的服务需求,综合考虑产品的盈亏平衡点、产品的潜在风险、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银行的目标收益等因素设立分层的利率体系。

4.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风险和成本控制能力

利率市场化将会使中小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管理压力,风险控制能力也将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小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地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从而吸引更多客户。

作为中小商业银行不能像那些大银行一样,凭借网点的规模优势来分摊产品设计、开发、营销的成本,也不能像大银行一样,能吸引来低成本的储蓄存款。因此,为了降低成本,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电子化系统和网络银行来取代一般零售服务,将人力资源解放出来,集中于零售理财服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使银行在工作效力提高的前提下降低银行成本,改变在价格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5.结合自身实际,循序渐进地推进网点扩张

中小商业银行网点少,规模小,这不仅造成中小银行的产品设计、开发、营销成本都比较高,而且也给客户的业务办理带来不便,造成客户流失。在利率市场化后,客户的议价能力提高,中小银行的这种不便利,会加剧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略势,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进网点扩张。

2009年4月起,中国银监会对中小银行设立二级分行监管政策的放松为中小银行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分行网点的扩张不能盲目,不能为了扩张而扩张,不能贪快,要循序渐进。在一个地方建分支机构应以充分的市场考察和科学严密的可行性论证为基础,如果当地的金融机构已饱和,就没有再花成本拼命往里挤的必要。另外,在扩张前应先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人才的准备、异地监控政策的制定、异地分行风险处理的预警措施准备等。中小商业银行的扩张工作,只有在自身的人才储备和风险管控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根据市场需求来稳步推进才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利率市场化将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会引起银行业的分化,会导致部分银行的退出,会使中小银行的经营压力更大,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认清形势,早做准备,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迎接利率市场化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叶望春.中小银行市场定位战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7.

[2]李镇西.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0.

[3]朱武祥,杜丽虹,姜昧军.商业银行突围[M].机械工业出版社m2008,06.

篇7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外向出口日益面临严峻压力。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并不算慢,但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仍然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在此情形之下,政府和各大国有银行纷纷出台了信贷紧缩政策,借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带来的融资风险,由此导致广大中小企业业已存在的融资形势更显严峻。我国金融机构和民间财团,尤其是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早就意识到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政府出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考虑,也需要引导、扶持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并希望通过金融创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借以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层次,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有鉴于此,各大商业银行已经推出了一些金融创新产品,如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以中小企业存货质押贷款、以账款质押贷款以及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等,并在此基础上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国内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出台的金融创新产品也的确收到了明显效果,但对于从根本上缓解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仍然只是杯水车薪。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非中国所特有,很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的特定阶段都曾出现过类似问题。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显然有着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某些共性因素。然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却在于我国特有的金融体制及其资源配置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基本实现了对除资金以外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但却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度管控对金融体系实行国家垄断。于是,国有垄断的金融体系与中小企业融资需要之间一直存在强烈冲突。加之,我国的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落后,一般采用家族式管理,既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也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甚至一般没有完整的财务报表,银行不倾向于为中小企业贷款也就无可厚非了。可以说,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企业资本运转的规律使然,也有政府管制金融的宏观背景,还有企业自身的经营问题,总结起来,约有如下数点。

第一,我国的金融管制限制了资金的市场化流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不健全。从根源上讲,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是由我国比较严格的金融管控造成的。在现有金融体制下,我国货币市场上的货币利率并没有反映实际的供求关系,而实际起作用的是由政府制定的管制利率。管制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资金,垄断了有限的金融资源。同时,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却难以有效满足。此外,我国的国有金融机构基本垄断了资本市场,非公有制金融机构的发展既面临制度困境,也难以在高度垄断的资本市场中求得发展,导致中小企业融资不仅渠道狭窄,而且成本很高,甚至超过了规模和实力远较中小企业为强的国有企业。

第二,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既难以实现供需对接,也推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通过信息分析进行风险评估是一切金融行为的必备步骤。同时,信息不对称也广泛存在于企业与银行的融资活动之中。中小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现状和发展潜力可谓了如指掌,而银行则很难通过外部渠道对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产权结构、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信息进行了解。如此,在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中,中小企业具有信息优势,而银行也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银行因而会通过抬高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来降低贷款风险。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情状之下,中小企业即便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其成本往往也会较国有企业高。因为,银行在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对贷款风险做出有效评估的情况下,往往会通过增加资产抵押和提升贷款利率来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第三,我国金融结构以及中小企业的自身情况也是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题的重要根源。每个国家的金融结构设置都要服从于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我国,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公有制经济是国家金融体系优先扶持和保障的基本对象,因而对中小企业融资相对不利。我国的国有银行垄断了绝大部分金融资源,非公有制银行及中小银行货币资源有限。近年来,国有金融机构虽基本完成了市场化和公司化改造,但仍未能改变其垄断地位,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而广大中小企业则始终处于金融资源分配的边缘位置。另外,中小企业寿命较短,旋生旋灭,自身经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经营管理落后,财务报表残缺不全,产权归属紊乱,信用等级较低,也没有合适的抵押担保。中小企业的特点、经营现状与发展潜力等自身因素也是导致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重要根源。

二、金融创新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的效能

(一)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性融资渠道

无论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还是民间融资的合法化,都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并有力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当前,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存量极大。然而,传统的居民储蓄存款收益很低。因此,将居民手中的大量闲置资金通过合法的路径集中起来,既可以有效拓展我国的金融资源社会基础,也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加宽裕的金融资源。实现民间融资的合法化,如批准设立小额借贷股份有限公司,为民间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之间架设一条合法的融资纽带,既能为社会资本进入金融体系提供一条合法路径,也可为中小企业在传统的银行融资外提供了一条额外选项。

(二)金融业务创新可以简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流程,有效压缩贷款时间

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程序复杂,周期过长,无奈之下,只好对银行贷款退避三舍。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传统途径,可以将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纳入金融服务创新之中,通过引进先进的金融设备和专业的金融人才,为中小企业融资成立专门的审批团队,提高贷款融资的审批效率,有效缩短中小企业融资的时间周期。另外,民间社会资本合法化和金融化后,非公有制的民间金融机构和广大中小银行,其主要业务对象便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些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及时而准确的风险评估,并通过严格的业务流程和高效的审批途径,极大简化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并大大缩短其融资周期。

(三)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创新贷款形式

传统上,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一般只有抵押贷款和信用借款两种形式。而中小企业既无银行方便管理的固定资产予以抵押,也无法在信用等级和信贷道德上给予银行以充足保证,由此导致银行因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过大而不予放贷。通过金融创新,银行可以以贸易融资、物流库存抵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预收账款融资等创新形式,灵活处理中小企业的融资抵押和信用等级问题,在尽量分散和化解贷款风险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创新性融资路径。对于民间合法融资渠道,则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资产情况和社会信誉,采取更为灵活的融资路径,通过创新抵押、中介担保等形式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双方都能接受的融资方案。

三、通过金融创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路径

(一)为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各大商业银行可以在充分整合现有金融资源的基础之上,通过发行理财基金、政府债券等创新性理财产品,尽可能多的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扩大可贷资金规模,设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门机构。如可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开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性质的分支机构、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要业务的特色支行,可在各商业银行总部或综合部门分设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营销部门,甚至可以考虑到中小企业数量密集而金融服务相对空白的乡镇开设乡镇支行和信贷公司。以银行的机构创新、组织创新和业务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立体化和多途径的信贷服务。

(二)放宽民间金融,允许民间融资合法存在,同时加强监管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居民手中积聚了大量闲散资金,如何将这些资金集中起来并与中小企业建立起信息关联,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出路。政府可以改变过去严格管控民间金融的做法,放宽民间金融,允许民间资本成立中小银行以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中小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民间私人银行规模较小,运转灵活,资金来源广泛,对当地中小企业的运营现状和信用状况等各方面信息比较了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可以更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民间私人银行还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灵活确定贷款利率,形成价格优势,从而有效丰富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以市场化方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窄的既有局面。

(三)通过成立融资担保机构,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方式

中小企业融资一般采用抵押担保和信用借贷两种方式。中小企业既没有银行喜爱的固定资产以提供有效质押,其信用道德也难以在银行的等级评定中取得较高认可,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因素。因此,无论银行还是民间私人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担保取得质押标的。政府可以鼓励有条件、有资质的金融机构成立融资担保公司或在银行成立相关的附属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之间充当中介和担保人的角色,以自身的专业服务,分担和化解银行的贷款风险,有效提高贷款效率,同时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实现企业、担保机构和银行的三方互动与合作共赢。融资担保机构还可以对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拓展服务,以自身的理财优势,对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提出优化建议,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运营管理,通过中小企业业务的改善和经营的提升有效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四)降低中小企业的上市门槛,通过资产证劵化实现中小企业的融资社会化

篇8

【关键词】关系型贷款;银行;中小企业

一、关系型贷款

关系型贷款,容易与关系贷款混淆。关系贷款中人情关系起重要作用;关系型贷款中的关系则是建立在银行与企业长期合作,提供一系列服务,银行信贷人员对企业经营者比较了解的基础上与企业建立较紧密的关系。

关系型贷款最早由Berger和Udell(2002)提出,将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技术概括为:财务报表型贷款、资产保证型贷款、信用评分和关系型贷款。前3种统称为交易型贷款,多为一次易行为,基于较易得到、可量化和查证的“硬”信息决定贷款的发放,如企业可靠的财务报表,有高质量的应收帐款和存货做抵押,专门机构提供信用评分信息。关系型贷款,需要银行长期内与企业及其所有者、供货商及客户、所在区域等各个维度上的接触来生产难以被量化、查证和传递的“软”信息。

二、关系型贷款银行的选择

1、由中小银行提供关系型贷款

“小银行优势”理论认为,在对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中,中小金融机构天生的组织结构少、信息传递链短以及基层信贷经理的成本低等特点,具有获取“软信息”的融资成本低等优势。早期研究发现,小银行所发放的中小企业贷款在资产总额中的比例高于大银行,大银行一般不愿意经营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不同的银行在贷款审查程序上存在差异。Berger等后来对“小银行优势”提出质疑,由于受法律限制和分散风险,小银行发放更大比例的中小企业贷款;以往研究未考虑中小企业的市场分布,无法判断中小企业信息的透明度、贷款风险等特征。中小企业从不同规模银行获得贷款的概率与不同规模银行在当地的市场份额成正比,不同规模银行的中小企业客户在信息透明度及其他方面无显著差异。粟勤等(2011)指出对“小银行优势”的正确理解是小银行具有关系型贷款优势,大银行的交易型贷款具有比较优势。苏峻等(2010)验证了关系型借贷已成为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信贷的一般方法,证明了“小银行优势假说”在我国适用。

2、由大银行提供关系型贷款

大多学者认为大银行具有信息成本的跨期分担优势、信息技术优势以及网点优势,更易于与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关系型贷款是解决大银行和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小企业融资困境、拓展大银行利润空间的一种可行选择。邓超等(2010)认为关系型贷款是大银行与小企业的最佳结合路径,大银行发放关系型贷款具有多种优势,银企之间的长期合作可以为银行带来潜在的收益——关系租金。大银行凭借其拥有的私有信息可以享有可观的关系租金收益,从而弥补短期的低收益,实现利润的跨期补偿。小企业为获得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有充足的动机与大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

三、关系型贷款在我国的应用

关于我国关系型贷款应用的研究多集中在实证方面。郭田勇等(2006)、张杰等(2007)、吴洁(2009)、何韧等(2009)研究表明,关系型贷款并未在我国广泛有效地应用。银企间的长期关系交往未受重视;信贷操作简单粗放,主要基于抵押品发放贷款成为了当前中国信贷市场上的主流放贷模式,银行对小企业融资需求中抵押担保品“过度依赖”;重公开硬信息,轻私有软信息;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使得反映银企关系密切程度的贷款利率优惠不能得到充分体现。银行内部组织结构、信息处理机制与以薪酬、提拔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等存在较大缺陷。小企业不能通过关系型借贷方式获取借款优势收益,也就失去了与银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动力。

随着各方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步加深,银行开始注重与中小客户建立长期关系,搜集企业软信息作为贷款发放的考虑因素。

1、台州银行

台州银行打造出享誉全国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牌,关键在于摸索出了一套满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指导原则,从内部管理方式到对外经营方式都体现了与中小企业融资特征相适应的制度优势。

(1)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制度设计。高效的客户经理制度,数量多、本土化、提供多种服务、绩效工资制。独特的信贷风控制度,将客户存款集中在台州银行,对账户现金流分析结合平时获取的“软信息”,信贷人员自编的财务报表评估客户风险程度。

(2)减少信息传递成本和成本的组织架构。台州银行是一级法人,具有较大的经营自,管理层次少,贷款决策权相对分散,支行信贷审批权力较大,降低信息传递和成本。

(3)充分监督与信贷互检制度。片区主管的日常管理监督、管理部门的日常检查监管和稽核部门信贷独立事后监督监管;每年定期的信贷互检制度,保证支行贷款信息的充分披露。

(4)灵活的定价机制。创造了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导产品的利率定价体系和产品与风险相结合的定价机制。贷款利率定价主要参考市场资金供需状况和民间借贷利率、人民银行基准利率水平、贷款成本、客户对该行的业务贡献度、贷款次数、担保状况、期限长短等。激励措施有利率优惠、信贷额度适当增长、担保条件适当放宽、提供其他延伸金融服务。通过信贷制裁和黑名单制度、信贷例外审批制度等实行严厉约束。

(5)严格的贷后跟踪制度。采用实物考察、监控现金流等方式跟踪贷款客户的经营状况、抵押物的价值变动、保证人信用等级的变化。一旦出现预期违约,采取停止后期贷款、追加担保、要求提前偿还等措施,尽早把风险或损失降到最低。

2、萧山农村合作银行

浙江萧山农村合作银行作为“资金吸之于萧山、贷款放之于萧山”的本土银行,致力于小企业的创业与发展,创利能力名列全国农村合作银行第一。

(1)把握资金需求,抢抓先机。通过金融需求调查摸清小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和融资需求。实施“五个一”工程,专营小企业金融业务,实现了“小业务”撬动“大市场”。

(2)深化机制建设。出台《小企业贷款扩面增量考核办法》,以定性与定量、正向与逆向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绩效挂钩考核,把小企业贷款业务拓展纳入年度经营目标责任制,提高小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

(3)创新商业模式。改造小企业贷款流程,探索二级支行模式和分理处垂直管理等扁平化管理,大部分授信与审批业务全部在支行就能办理,建立起市场营销、授信审批和管理监督一体化、条块结合的小企业贷款经营管理架构。

(4)构筑安全堤坝。再造小企业贷款业务流程中,不再仅凭财务报表,将业主品德、经营历史、销售渠道等作为重要评估要素,下调财务指标比重,信用评级高的小企业可获得弱担保甚至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加大对失信违约的惩罚力度,全面整理账销案存的小企业贷款,建立小企业不良贷款“黑名单”,“黑名单”上的企业法人代表,无论个人还是新办企业借款,一律限制准入,提高失信成本,培养小企业珍惜信用、创造诚信经营的意识。

(5)对实体企业资信调查,即借款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经营能力、战略目标、思想品德、社会信誉、企业目前经营现状等并形成调查报告,作为信贷管理组织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信息网站、银企合作促进会议、行业座谈会议等形式加强银企沟通。

3、经验总结

两家银行采用了交易型贷款与关系型贷款相结合的贷款发放方式,其中关系型贷款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立足于本土化经营,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服务,具有地域优势;注重与客户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主动上门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案,根据企业现金流、经营现状及发展前景,企业主信誉、品行等方面的综合考量来搜集生产软信息;实行贷款权限下放及信贷人员激励机制,降低信息传递成本和成本;灵活的定价机制,建立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贷后跟踪检查制度,防范和降低风险。

在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联系的过程中,伴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两家银行也从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渐壮大起来,发展成为目前中国最优秀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

四、结论

在当前国有大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趋于做大做强,竞争高端客户群时,倘若中小银行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专注于本土化经营,服务于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金融服务咨询与支持机构,那么“草根金融”的发展将会开辟一片新天地,最终实现银企双赢。

由中小银行提供关系型贷款具有比较优势,但完全的关系型贷款技术的培育尚需时日,将关系型贷款与交易型贷款相结合是目前最佳的方式。中小银行应利用自身优势,在逐渐降低对硬信息、抵押品和财务报表过度依赖的过程中,注重建立与客户的长期联系,获得客户专有信息,创造规模经济与附加价值,树立在地区市场中的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粟勤、田秀娟.近二十年海外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研究及新进展[J].浙江大学学报,2011(2)

[2]苏峻、刘红晔、何佳.关系型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论坛,2010(8)

[3]邓超、敖宏、胡威、王翔.基于关系型贷款的大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定价研究[J].经济研究,2010(2)

[4]郭田勇、李贤文.关系型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06(4)

[5]张杰、经朝明、刘东.商业信贷、关系型借贷与小企业信贷约束——来自江苏的证据[J].世界经济,2007(3)

[6]吴洁.关系银行、私有信息与企业融资[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7]何韧、王维成.银企关系与中小企业成长——关系借贷价值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9(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