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09:48: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现状 趋势
一、前言
在科技和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面临的考验越来越严峻,传统的模式不仅要突破,更要找到更多增强竞争力和增加利润的突破口,本文基于这些现状,寻找银行的经营数据,分析银行现状,并预测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
(一)、不良贷款率同比上升,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可控
根据央行公布数据显示,全国2016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也在大幅增长,规模为6.5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93万亿元。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61万亿元,同比多增9301亿元,由此社会融资率同比还是上升的。
中国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中国第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1亿元;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负债总额184.1万亿元;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199.3万亿元。这些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可控。
(二)、市场利率变化,总体盈利能力下降
在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加速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一季报显示,上市银行整体盈利增速持续放缓。除中行和建行净利润增幅超过1%外,其余3家大型银行业绩增速均不足1%。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曾经作为银行最大收入来源的息差空间已经越来越窄,息差收窄成为拖累银行盈利的最主要因素。工行在一季报中表示,受2015年以来5次降息持续影响,年化净利息收益率为2.28%,比上年全年下降19个基点。中行一季度实现利息净收入795.36亿元,同比减少14.64亿元,下降1.81%。净息差1.97%,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因此总体来看,银行的总体盈利能力普遍持下降水平。
(三)、大力发展新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使用网络的规模也增大。据调查,2015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网上银行使用率为53.70%,环比增长14.4989%,同比增长16.2338%。这可以看出我国网上银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网上银行业务也不可避免的会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方向。
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属于商业银行对传统金融业务形式的一种创新,通过网络银行的金融产品,方便人们随时了解各种理财产品,同时在网上办理传统银行业务也大大提高了效率。由于银行对网络银行的开发力度不够,加上网络银行的普及率不够,因此银行业需大力发展新兴业务,促进利润的增长。
银行业的盈利压力将继续加大,利润见顶,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而资产管理将成为一个新常态。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由创新转变为规范,银行应与互联网新技术更加融合,鼓励更多的跨界合作,成功的关键是应思考如何利用新技术的特点,发挥"1+1>2"的效应。
三、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理财产品私人定制化
随着信息化数据化的到来,银行可以运用网点、移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渠道把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整合,并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改革战略,同时能够分析得到客户的行为数据,充分了解客户消费和理财偏好,并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调成自身的风险偏好,为客户制定更符合其偏好的金融理财产品,基本实现私人定制,从而扩大银行的客户量,增加收入渠道。
(二)、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
网络银行和其他各种理财app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便捷的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很多业务,因此为了提高竞争力,保证客户资源不外流,传统银行办理业务的模式注定要被改变。根据大数据的分析,银行能迎合客户的偏好制定合理的理财产品,同时也能更加有效的引导公司职员的服务方向,在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储蓄者能享受到更加周到的服务,由客户主动变为银行服务更加主动,效率更高。此外,传统的等客户上门的营销模式也不再适用,而是积极开发利用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功能,在迎合客户需求的同时创造出更高层次的业务开发客户的未知需求,创新的速度要紧跟科技的进步速度。
(三)、商业银行可能是跨界的银行
由于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加剧,行业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已经很难定位其产品或者企业的属性,跨界经营成为趋势。跨界银行就是银行依据不同的产品和消费者的偏好,把一些原本没有联系的要素相互融合,通过这些产品和支付等服务手段的经营合作,获取更多的客户好感,实现市场和利润的最大化。银行的跨界合作已在进行,以后将更加的深入,例如房贷和房产销售的结合。
在以支付宝、Paypal、拉卡拉为代表的第三方及移动支付正在以自己更加灵活的身段改变用户实现支付的入口,冲击银行的传统汇转业务,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不少银行纷纷进入电子商务和其他领域,例如建行的B2C购物商城已开业两年,其他例如农行,招商、交行等都有涉足电商。未来商业银行将通过与第三方支付、网络运营商等外部合作资源对接,实现银行、客户、第三方三方一体,使得客户资源能够共享并且拓展银行收入来源,在银行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创新合作。
【参考文献】
[1] 希拉.郝弗南著,力建华、雷纯雄等译,商业银行战略管理【M】.海天出版社,2000.
[2]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2004年10月.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依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的企业法人。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的信用机构。然而,它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商业银行是主要经营货币商品和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现代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中,主要有调节经济、信用创造、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等职能。
二、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发展问题
截至201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51.4万亿元,比2003年的28万亿元增加123万亿元,增长了近5.5倍。从机构类型看,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较大,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65.6万亿元,占比43.3%,同比增长9.3%;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6.9万亿元,占比17.8%,同比增长14.5%。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增长速度较快。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虽然我国银行业相比世界起步较晚,到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才首次进入榜单前十。但是在2014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已经全部进入了榜单前十,这种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这也充分展示了中国银行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再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素质的提升,商业银行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更加重视社会效益。此外,我国的网上银行业务由于既方便快捷,能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又有利于银行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一经出现,便飞速的发展起来。
然而,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它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一)产权性质单一,国有化程度过高
我国银行业中的大型商业银行规模庞大、市场份额稳定,国有化程度较高,占据了垄断地位,虽然部分银行已经上市,但股权大都集中在政府手中,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相对国外而显得单一。
(二)资源配置无序,决策效率低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来多以分支行为资源配置中心,采取层级授权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开展各项业务。然而这种多层次的组织管理模式,将使得管理成本大大增加,总行对资源的掌握和调配能力不足又会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内控机制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机构布局并不合理,管理环节过多使权力严重分散,内部部门职能重叠,协同能力不强,并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权力中心。内部审计机构仅被当作一般职能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
(四)不良资产巨大,金融安全堪忧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大量不良资产。 尽管国家组建了东方、长城等几家资产管理公司来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对其不良资产进行转移,商业银行自身也处置了诸多不良资产,但其不良资产依然在增长。
三、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大改革,产权股份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也应对现有的体制模式进行转变。我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尚不健全的背景下,为了保持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国家资本控制的形式,加大实行股份化的改造。银行业应使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产品与项目应逐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并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二)提高员工素质,优化竞争环境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主要还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素质必须与世界发达国家看齐,并不断赶超。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员工素质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必须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建立和完善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的机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培养和竞争环境。
(三)加强特色化与自身核心业务的建设
餐饮业基本上应该涵盖三个组成要素:一、必须要有餐食或饮料提供;二、有足够令人放松精神的环境或气氛;三、有固定场所;满足顾客差异性的需求与期望,并获得经营者的特定目标与利润之商业行为。餐食内容大致可分为中餐、西餐、日本料理、快餐餐厅及异国风味餐厅……等等。若依消费方式来区分,又可分为豪华餐厅、主题餐厅、家庭式餐厅、自助式餐厅……若依经营方式、则可分为独资经营、合伙经营、连锁经营、企业化经营……等等。若依服务方式来区分,则有餐桌服务方式的餐厅(例如中、西餐厅、咖啡厅等)、柜台服务方式的餐厅(如快餐餐厅、PUB等)及自助方式自取的餐厅。
二、餐饮行业的特性
餐饮业属于服务业,其所提供的产品,大部分是无形而随即消逝的,与其它产业有明显差异之处。
1.生产与消费须同时出现与进行
餐厅所提供的服务,始于客人进入餐厅后、点菜、到厨房依其所点的菜肴制成成品,这之间是无法事先作好和预料得到的,可说与一般零售店的商品展示销售有所不同,同时也别于制造业的商品---可依尺寸大量生产。所以餐饮业较不容易做好销售量的预估以达到控制生产量的结果,因为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2.无法事先预知
一般顾客在餐厅所接受的服务品质,很难在消费之前获知或察觉,不像购买其它商品,如洗衣机、沙发椅等日常用品,可事先检视打量清楚,符合品质要求标准后再行购买。所以餐饮服务业更需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口碑,使顾客在消费前能了解餐厅所提供的服务品质,产生正确的期望,减少对餐厅的抱怨。
3.异质性
由于餐饮服务业是与客人商密度接触的行业。同样的服务员在不同时间与场合所提供给客人的服务,可能不尽相同,更何况不同的服务员所表现出来的服务品质可能也不一样。再者,不同顾客所需求的与期待的服务也因个人特质而会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克服此特性,达到餐厅服务标准化与一致性,是餐饮服务业古往今来的挑战。
4.起伏不定的需求
由于餐厅的生意比较被动,须等客人门才算,不管是外卖、外送或在餐厅里面用餐。对于客人的数量,以及所消费的餐食,一般很难预估,所牵涉的因素也很广,如客人对食物的喜好及交通、天候、情绪等的影响。在某些地方的餐饮业,淡旺季很明显,较容易处理,在人力支持方面可事先安排,使管理上减少很多的困扰。但在菜肴的准备与生产上,一样是不容易。
5.产品无法储存
餐厅有形的产品,如菜肴、点心,经过短时间储放就会变质,如果没有消费掉,可能就要丢弃,因而会增加食物成本;其次为要保有食物新鲜度,餐食不能太早准备的。所以餐厅成品是很难事先储备的。餐厅的座位数,也可视为商品的一部分,每天都是固定的量,如果当天没有用完,不可能隔天就会坐满,或因此增多数量,一切都将归零从头算起,所以如何达到最高的使用率与最大的销售额,乃是经营者最主要的行销策略。
6.上班时间特殊
餐饮业为满足不同客人的需求,营业时间通常较长而且特殊,如采中间空班制,亦即「两头班,假日无休等,为求公平及应付不同时段的客人,员工必须接受轮班与轮休的安排,工作与休假时间很难固定。目前主管人员的工作时间平均在12小时以上,可说相当长,如果对这行业没有相当喜爱与投入,一般人实在无法胜任与适应。
7.劳力密集
餐饮业是讲求服务的地方,而服务须由人来担纲提供以示谨慎,很难由机器来取代,尤其讲求细腻精致服务的高级餐厅更是如此,故餐饮服务业对于基层的工作人员需求量很高。为要使整个餐饮作业程序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服务人员密集无隙的提供服务非常重要,一旦人手出现不足现象,服务水准立刻就会降低。
8.对无形产品难标准化
餐饮业所提供的服务,大部分很难有一套准确的衡量标准,不像制造业可以大量而标准化生产,最主要它是以人为主的服务业,服务人员外在表现与内在个性都会影响顾客对服务品质的认定,再者,只要服务人员合了顾客的口味,让顾客顺心对眼,则顾客对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就会感到满意,否则不论有多好的服务热忱及亲切态度,一旦让顾客产生不愉快的经验,就很难得到顾客正面的肯定。因此员工教育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服务品质的一致性与持续性。
9.包罗万象
消费者意识抬头,而且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源,餐饮业相对地提供多样化的功能以满足顾客不断改变的需求与期望。例如外卖、外烩、窗口服务、外送服务,提供计算机网络、商务与休闲设备的服务等,充分延伸餐饮服务业的范围与内容。
三、餐饮行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餐饮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营业额一直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餐饮业每年都以18左右的速度增长,是GDP发展速度的2倍,可以说整个餐饮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目前,旅游餐饮、家宴、婚庆消费成为经营亮点,经营特色化和市场细分化更加明显,大众消费进一步成为餐饮业的消费主流。餐饮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增强,企业改制步伐加快,异地扩张和餐饮集团化、连锁化成为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餐饮行业发展态势明显,主要体现在连锁经营、品牌培育、技术创新、管理科学化为代表的现代餐饮企业,逐步替代传统餐饮业的手工随意性生产、单店作坊式、人为经验管理型,快步向产业化、集团化、连锁化和现代化迈进;大众化消费越来越成为餐饮消费市场的主体;饮食文化已经成为餐饮品牌培育和餐饮企业竞争的核心,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现代营养理念在餐饮行业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从国家政策和社会大环境来看,餐饮业已经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作用。而目前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是各级政府为民谋利的主要体现和政策取向。另一方面,餐饮业还是经济 农业、水产养殖业、林业畜牧业产品的最直接变现的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行业,所以国家在税收政策上、产业政策上给予了大力倾斜。
在市场方面,中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逐步城市化,原有城市人口的消费能力逐步增强,由于人口众多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餐饮市场。
20__年,我国餐饮业实现销售额74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9。合肥市的餐饮业一直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高速发展,已连续8年实现高增长,20__年实现营业收入24.18亿元,同比增长24.3,对于促进我市第三产业以致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餐饮业面临的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利润与风险同在,我们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面临的挑战。中国的餐饮业面临着如下挑战:
1、国际著名品牌的竞争和挑战,国外大型餐饮公司以丰富的菜品和独特的文化进入中国,他们比我们更能够吸引消费者、引导消费者、同化消费者,国际著名品牌既快又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必将给我们的餐饮企业带来极大的冲击。
2、来自国外的餐饮企业,将以各种手段、优惠条件、雄厚的资金实力、科学规范的管理环境来吸引餐饮技术、管理、服务、文化等方面的人才,我们餐饮业面临专业人才流失的挑战。
3、企业规模的竞争,中国餐饮企业普遍是中小企业,很难同国际大企业相提并论,而规模的大小对竞争的实力和成本有较大的影响。
综合服务素质的竞争和挑战,我国餐饮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大都较低,我们的研究能力和从业水平有待提高。
五、餐饮业发展趋势
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的餐饮业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时期,软件和硬件的建设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汇,餐饮市场异彩纷呈,美食节的兴起、菜肴的创新、经营模式的变异、餐饮市场的进一步细化,使得人们能随时、随地、随心、随意享受美食带来的欢愉;另一方面,经济实力的增长、传播媒介的积极引导、营销的合理组合,使人们可支配的收入有了富余,也使得我国餐饮市场的消费潜力不断壮大。总之,我国的餐饮业,将从餐饮主流阶段走向餐饮多元化、地方化和国际化阶段,从而出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
1.餐饮超市大量涌现
餐饮超市以全天候的客源市场、多功能的经营布局、全品位的周期循环,汇集地方风味、外国风味、乡土风味于一体,实施“明厨、明炉、明档、明价”的全透明经营模式。在餐饮超市里,宾客对自己所点的菜肴从规格、分量、定价、加工、烹调、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均能一目了然;宾客自称斤两、自定口味、因人而异;不设最低消费,价格面向大众,实行超市价格。餐饮超市集中各行业的优势,促成餐饮、购物、旅游、休闲、娱乐等消费活动、相互牵连、相互渗透,逐步形成规模经营,获得巨大的效益。
2.地理位置日趋重要
饭店业先驱埃尔斯沃思-斯塔特勒曾说过:“对任何饭店来说,取得成功的三个根本要素是地点、地点、地点”。现代餐饮企业在进行全方位、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地区经济、区域规划、文化环境、消费时尚、竞争状况、经济成本、地点特征、地点面积、餐饮企业的形象特征、旅游资源、交通流量、社区服务等诸多因素来综合分析预测本餐饮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制定可行性经营计划方案,确定目标市场,进行餐饮定位,并付诸于实施。选择餐饮场所的地点和确定
营业区域要考虑以下因素:
餐饮场所的地点要设在交通便捷之处,但并不一定要位于城市中心、经济中心、旅游中心或文化中心;必须具备广阔的停车空间,增设代客泊车、免费代客洗车等服务。
在不断扩大餐厅营业面积的同时必须配备优良的中央空调系统。餐厅中系统调协高、中、低档消费区域。
餐饮市场的区域分布,由中心向周边辐射(这里的中心是指地区或城市中的餐饮龙头企业或餐饮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这样有助于加强餐饮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从而提高餐饮市场的总体经营管理水平。例如早在80年代末,广州环市东路一带就成了饭店业、餐饮业的高度集中地区;香港的兰桂坊,早先是专营兰花、桂花等花卉买卖的花店,如今却变成了全球餐馆集中密度最高的地区,促进了香港旅游业和餐饮业的繁荣;北京凯宾斯基饭店对面的食街,有北京的“万国料理”之称,意、日、韩、德式菜等应有尽有,中餐更是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3.快餐业将迅速发展
1987年11月12日,在北京前门的繁华商业地段出现了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到目前为止,肯德基连锁店在中国的分店早已超过500家。现在,我国专业大快餐企业逾300家,不同形式连锁经营的加盟企业亦超过860家,呈现出海内外、高中低、传统与现代并存,取长补短,互相竞争,共谋发展的市场格局。据统计,快餐业营业收入约占全国食品营业额的1/3。
洋快餐秉承标准化质量监控系统,做到口味独一无二、始终如一;以营造温馨的氛围作为其服务主题,以儿童作为目标和市场的基准点,在中国迅速掀起快餐旋风。洋快餐值得国内餐饮企业学习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它的经营管理信条、文化气氛和严格的产品质量监控。快餐帝国麦当劳把Q.S.C.V(即品质、服务、清洁和价值)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对于产品质量控制,麦当劳规定:巨无霸汉堡包“肉饼的直径为98.5毫米,厚度为5.65毫米,重47.32克”;炸薯条“炸出7分钟,如果还未出售,即不允许出售”。相比之下,中式快餐经营品种单调、产品质量低劣、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服务态度呆板冷漠、不注重塑造企业形象、后劲不足等正是必须改进的问题。
4.经营方式日趋多样
餐饮企业除独立经营之外,还可以连锁经营、租赁经营或特许经营。
连锁经营:
餐饮企业的连锁经营有以下特点和长处:
管理模式统一。连锁店以主店为大本营,并在中央管理系统的严格的管理制度下进行投资、采购、出品、服务、销售、业务推广等一系列经营活动,在成本投入方面能够有效加以控制。
连锁经营企业的产品可以说是主店产品的“克隆品”,其餐饮产品和餐饮服务能够保持主店的水准,遇到问题时又能及时得 到主店管理系统的帮助和解决。
连锁经营可不断增强本餐饮系统集团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由于其分布地点大多位于新城旺地和繁华的商业地带,加之企业品牌鲜明,传播速度极快,能迅速拓展业务,可形成规模经营。
营销计划和促销活动同步展开。各连锁经营店分摊广告宣传费用,能在进一步发掘潜力的客源市场的同时,有效调节各店之间的需求平衡,使本系统在市场的调节和引导下良性发展。
特许经营:
通过出让特许经营权,一些餐饮娱乐公司得以在全球推广它们的产品,并统一规格,统一市场形象,统一服务方式。大多数特许经营店为本地企业或私人投资,它们比母公司购得商标使用权;母公司有责任对投资者在可行性研究、地点选择、资金筹措、建筑设计、人员培训、广告宣传、原料采购、管理方法、操作规程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给予咨询。目前在我国的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都是特许经营的餐饮企业。
5.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可以设想一下未来提供电脑服务餐厅的情形:宾客到达餐厅后,只要轻轻按动计算机的键盘,计算机屏幕上就会出现正在供应的菜肴和酒水的品种、风味、特色、规格、价格、营养分析等具体信息资料;宾客选定具体品种后,可通过自动收款机交款;宾客交款后,计算机就立刻指示厨房配套。另外,宾客还可通过上网,及时了解全球美食讯息,如因特网上已开辟了“网上名厨”栏目。
6.高、中、低档餐饮企业全面发展
大众化消费比较稳定,并且具备极其丰富的消费潜力。事实证明,谁赢得了大众,谁也就赢得了市场。市场风云变幻莫测,只有及时研究市场运动规律,掌握餐饮需求的动态趋势,适时调整定位,以不变应万变,灵活主动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才能稳操胜券;另一方面,餐饮企业在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扮演着向大众传播餐饮文化的角色,以让人们了解美食,钟情美食,享受美食。民以食为天,经营以民为本;所以,从现实和长远的观念来看,大众化永远是餐饮消费市场的主旋律。目前,许多中、低档餐饮场所已占据了较大比例的市场份额,它们凭借着充足的客源市场、合理的定价策略、整洁宽松的就餐环境、可口卫生的菜肴、优良快捷的服务态度、诚实可靠的信誉,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受到国际审计信息化的影响带动,尤其是国家审计的示范和引领,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普遍实现了平台网络化、数据电子化、管理流程化,建立了以非现场审计分析、审计监测预警为主的数据监管模式,实现了审计作业流程管理、审计档案管理信息化,审计工作方式产生重大变革,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效果显著提高。
相比较而言,中小型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信息化方面还处于起步和初始发展阶段,对于信息化缺少系统性认识,普遍存在对审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够,非现场审计经验不足等问题,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滞后,既不能达到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内部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的需求。本文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有效发展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概述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概念。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在信息化环境基础之上,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及方法开展审计工作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够实现联网审计的内部网络支撑,审计人员可以实现从总行至各分支行的远程访问;二是持续完整的数据提取支撑,审计部门可以不断获取包括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应用数据;三是功能适用的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可以开展数据式审计分析、审计管理作业等;四是审计信息化专家团队,能够肩负商业银行内部信息化审计重任。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一是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审计监测的有效结合,最终实现远程审计监督的目的。二是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规范审计业务流程,实现审计活动的规范化控制,强化审计分工与合作,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三是以合规管理为目标,围绕审计与合规检查发现问题,挖掘问题风险点,提升合规管理质量,促进违规问题整改、违规积分管理等,提升合规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主体共同参与合规工作。尤其是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提高审计效率,满足外部监管及自身风险控制的要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组成。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审计信息化产品,为审计管理、风险揭示提供很大帮助,得到了高管层的充分肯定。结合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以及公司治理构成等,中小型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应包括四个部分:审计数据迁移平台、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审计项目管理平台和内控合规管理平台。这四个平台的连接和运转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审计管理与合规建设的有效结合。
二、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
(一)目前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与成效。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机器设备、网络应用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升级,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提升,部分商业银行大胆尝试审计信息化探索,研发功能实用的审计模块,部分风险意识较强的商业银行已初步实现了内部审计信息化。从整体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审计信息化观念较强的部分银行逐步尝试借助制表工具、小型数据库等提取数据进行审计数据分析,为现场审计提供审前疑点线索的数据准备;二是部分商业银行对审计信息化高度重视,为审计部门配备一定的机器设备,开通办公网络访问所辖分支机构网络,并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有关信息系统的查询账户,供审计人员开展非现场分析或取证;三是借助成熟的商业化的审计信息化产品,在审计数据分析、审计项目管理、内控管理等方面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为审计管理提供直接支持;四是建立审计信息化队伍,由内部审计人员结合审计工作经验,开展信息化审计探索,构建信息化审计方法体系。
(二)目前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缺陷。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型商业银行在观念转变、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审计人员素质方面有一定滞后,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客观,缺乏必要的了解。一种观点认为审计信息化没有太大必要,建立了数据仓库就可以实现信息化审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审计信息化建设可以解决所有审计发现的问题,看不到信息化审计的复杂性;二是审计信息化产品的功能与应用有待完善。如审计中间表处理机制不科学导致的数据分析功能效率不高,审计监测智能化不足,没有审计模型的自动预警功能等;三是审计信息化的覆盖范围局限性较强。如审计与被审计之间围绕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互动没有充分体现,审计发现问题缺乏在管理条线、业务条线、机构条线之间的传导,审计成果的应用不足,决策支持功能不到位,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果体现空间;四是审计信息化队伍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如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到位,缺少应用审计信息化产品的成熟经验,数据分析不知如何有效切入,风险点的查找不知如何实现等等。
三、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一)审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范围应不断扩大。一是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审计监管的风险种类将更加丰富。操作性风险一直是中小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随着监管的深入,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都会逐步成为监管的主要内容;二是数据大集中以后,各种业务系统不断升级、整合,审计信息化监控的重点更加系统化。对核心业务系统的监控分析是实现信息系统监管的主要对象,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等系统也会成为信息监管的对象,系统之间的业务逻辑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三是用户角色更加丰富,审计与非审计业务条线用户均可使用系统。中小型商业银行机构规模相对较小,部门之间监管职责存在的交叉的现象较为普遍,围绕风险实现统一监管的要求日益突出,审计信息化成果的应用将会得到充分体现,审计与非审计业务条线用户共享系统将成为必然。
(二)审计信息系统功能应更加完善、效率应更加提高。一是高端存储的出现,数据的存储空间更大、存放效率更高,满足商业银行历史数据积累的要求;二是数据仓库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产品的不断应用,数据分析的功能更加专业,效果更加突出。目前只有个别中小型商业银行尝试使用数据仓库,随着数据仓库技术的成熟应用,基于数据仓库的审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将进一步提升,能够实现现有审计系统无法完成的多维分析,实现数据深度挖掘;三是适用于审计分析的专用中间件产品的出现,审计信息系统的效率会更高。
关键词:综合化经营;商业银行; 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不规范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二是个别商业银行在香港借助国际金融市场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阶段(2005年前);三是稳步推进综合经营试点阶段(2005年至今)。
(一)不规范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欧美发达国家混业经营浪潮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尝试混业经营,在银行内部设立证券、信托等部门。后来,随着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发展壮大,出现了银行、证券、保险、信贷业务交叉、混合经营的局面。综合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但非银行金融机构渗入银行业务的同时也带了一系列风险。到20世纪90年代初,银行大量资金被用来炒股、炒房地产、办实业,终于引发了证券业和房地产泡沫。国务院于1993年12月出台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各金融机构由全能制经营转向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脚步戛然而止。
(二)个别银行在香港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阶段
在此期间,国内商业银行主要采取借助香港国际金融市场、通过并购或设立附属公司等途径开展综合经营,涉足领域包括投资银行、保险、信托、汽车金融公司等。比较成功的案例为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1998年,工商银行及东亚银行通过收购西敏证券亚洲业务,创办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及附属公司(工商东亚),开展内地和香港的投资银行业务。不久,工商银行又并购了香港友联银行,成立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工银亚洲。2004年,工银亚洲正式收购华比富通银行,并以此接手富通集团持有的太平人寿25%的股份,开始了保险业务的经营。
中国银行:1979年,中国银行在香港成立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涉足资本市场业务。以此为基础,1998年在英国注册中国银行国际控股公司(中银国际),后迁至香港。中银国际是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的全资附属的全功能投资银行,可经营全部证券业务。1999年,中国银行与英国保诚集团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开拓香港的公积金市场。另外,中国银行也通过成立海外保险公司成功接轨保险业。目前,中银集团保险公司拥有6家分公司、1家全资附属寿险公司和1家在内地成立的全资附属财险公司,服务网点遍布中国内地和港九新界。2005年,中国银行通过其设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中银集团保险公司作为主要出资人,与法国标致雪铁龙融资银行有限公司和神龙汽车公司共同筹建了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金融公司。
(三)稳步妥善推进综合经营阶段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有了长足发展,金融监管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国综合化经营又被提到了日程。商业银行纷纷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工作,截止2011年底,在上市银行中,共有8家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6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9家商业银行设立或投资入股金融租赁公司,3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信托公司,6家商业银行设立投资银行机构。其中,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参与了投资银行、基金、金融租赁、保险、信托五项业务。
二、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综合化经营受监管政策推动的效果明显
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监管政策的制约。2005年,国内商业银行获批发起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007年,银监会修订《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资质要求的商业银行设立或参股金融租赁公司。2008年,银监会和保监会签署了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同年年底,银监会又颁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这为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带来了新机遇。在政策推动下,国内商业银行逐渐建立起囊括基金、投资银行、保险、信托等多种业务领域的综合型经营平台。
(二)综合化经营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从涉足的领域看,在金融租赁方面,随着银行新设金融租赁公司政策的放开,截止到2010年底,共有9家商业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在投行业务方面,各家商业银行通过业务创新,业务经营范围不断得到扩张,比如有的银行推出了与PE等机构的合作新模式,将原有基本限于常规性托管业务的合作关系深入到财务顾问、客户推荐等层面,部分银行甚至已经获准通过旗下子公司开展境内直接投资业务。此外,在部门银行涉足信托、保险等领域的示范效应下,不少银行都在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综合化经营。
(三)部分银行意欲打造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
2008年,随着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设立,部分大型商业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雏形更见完善。以交通银行为例,通过2008年的运作,建立了以银行为主体,包括交银保险、交银国际、交银信托、交银施罗德基金、交银租赁等机构在内的综合性金融集团的架构,“大金融”特点十分明显。事实上,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也基本上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除了大型银行,一些金融控股基础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资源整合,也逐步做实金融控股集团。例如光大金融控股集团的筹备工作就已基本就绪,集团所属企业包括中国光大银行、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中国光大实业(集团)公司等,并在香港拥有光大控股和光大国际两家上市公司。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审人员;审计内容;审计方法
一、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1.“适时型”内部审计成为未来内审的发展方向
(1)效益优先型的内审理念。曾经的内审工作在效益上的重视度不高,相对于内审效益而言,内审工作的成本较大。今后,内审工作的展开将以降低工作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通过内审自身控制系统的结构性优化模式,来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内审期间工作人员将秉承效益优于成本的理念,重视工作细节,提高工作质量。
(2)风险导向型的内审特点。控制性质的内审模式已不再适应数字信息时代影响下的企业发展,取而代之的是风险导向的审计。它是在控制模式的基础上将风险预测置于优先位置,企业决策与风险预测相结合,从而实现控制风险的目标。内审工作的着眼点不仅在于内审本身而且在于未来企业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3)主动审计的发展方向。从内审的发展历程来看,内审在企业中长期以来扮演着检查与监督的角色,因此审计工作一般是在其他部门被动接受监督得情况下进行的。这样的工作方式不利于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所以,内部审计将一改被动审计的方式寻求主动式的审计。审计部门将在各个部门的主动配合下,加强对企业的深入了解,根据各部门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规划进行全面的风险控制审计。各部门自愿接受审计的方式利于内审工作效率的提高。
2.二重监督式的内部审计,优化内审管理模式
内审是对企业的监督,而加强对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也是必要的,建立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的监督机构势在必行,此监督机构可视为企业的“二重监督机构”,监督的重点在于对内审工作人员工作范围和深度的检查。这个机构通过对内审人员的到岗、工作内容、业务水平及对内审的重视程度的监管,期望从质上提升内审工作的效果。对于不符合企业发展及内审工作改进需要的人员将进行有效的专业技能培训,对于内审工作效率偏低的组别人员进行集体意识和结构优化培养,积极寻找并发展内审先进管理人才,逐步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结构。在监督与被监督的责任和义务的双重压力下,内审部门实现合理化的全面发展模式。
3.外延式的内部审计,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1)主动关注外部环境。企业风险的来源之一在于外部条件发生的变化,内审要实现有效地预测与控制风险就必须主动关注外部环境,并能及时地通过外部条件和情况的变化判断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注重审计价值的实现。内审价值在于内部审计能通过自身的工作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这就要求内审部门应一改以前过于强调独立性的工作方式,即内审人员不应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经济活动之外,他们应通过各种咨询活动,了解经营活动内部的关联性,为内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有利于内审价值的实现,内审才能指导企业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有效地规避风险。
(3)高立足点、多角度的内审。内审工作需要立足于企业或组织的战略高度,内审人员积极参与到企业战略方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站在企业高层次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和预见今后企业和内审的发展方向。内审的内容不应仅限于组织系统当前的经济事项,而是应该通过当前项目与相关活动的综合考察与分析,全面地考虑各相关人员局限和相关影响,真实、多角度进行内审工作。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内审人员质量与总量上的缺陷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规模不断增长,其内部的经营管理机构就愈加复杂,审计工作也随之繁琐,内审部门工作人员面临着工作量加大的问题,在此种情况下,内审人员在总量上表现极为不足。不仅如此,工作难度的加大迫切地要求内审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的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普遍存在缺乏高技能、经验足的审计工作者,这就影响到内审部门职能的有效发挥,不利于发现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风险。
2.内部审计内容与方法上的不足
(1)内容过于形式,缺乏广度与深度
在商业银行的内审过程中,大多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分析与寻找解决方案,无法将问题与风险有效地排除在系统之外。内审独立于其他部门,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权威性,对商业银行运作方式的了解有限,再加上被审计单位的不积极配合,审计机构的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
(2)方法技术落后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
目前商业银行正朝着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发展,业务种类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但是,内审的技术和方法并没有大幅度地提高和改善,与国外先进的审计与风险评估体系相差甚远。审计工作的重点仍然是注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没有真正发挥内审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三、商业银行改进内审工作的策略
1.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注重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1)总体素质队伍建设
首先,内审人员应加强自身建设,在掌握商业银行内部运作机制的同时,关注同行业经济发展动态、熟悉会计业务内容以及掌握风险控制的机理,在此基础实现综合分析和判断风险与机遇的能力,并对商业银行经营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战略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为银行规划出谋划策。其次,商业银行内部应建立内审人员的培训机制,定期对内审人员进行培训与相应的考核,设置内审自身的监管机构,加强对内审人员工作的监督。最后,商业银行应尽可能地给内审人员的工作提供便利,使其能自由参加银行管理部门的会议和决策并有权提出建议,主动参与银行的经营不仅能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对银行的潜在风险进行源头性的控制。
(2)提升审计人员对内审工作的定位高度
内部审计是对商业银行内部运作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措施,因此商业银行内审人员应围绕银行工作的重点和目标,站在全局的角度开展工作,绝不可置银行总体经营业绩与目标于不顾。站在总体的高度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中心和重点不会偏离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3)变被动接受内审到自愿主动内审
内审的顺利展开离不开商业银行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这要求银行各部门人员主动接受审计,通过内部审计了解本部门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潜在的风险,同时在内审的帮助下积极整改完善,健全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将风险关口前移,有效防范风险。通过内审在持续改进银行经营管理成效方面作用的发挥,从而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取得信任和合作,实现内审目标。
2.引进高效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加强内审监督
积极引进高级计算机审计及风险防范系统,对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的审计控制,扩大内审监督的范围,提高预防风险的水平。内审人员要在计算机系统的协助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细化审计内容,完善工作流程,并能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的需要开拓新产品,发展新业务,以此来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3.全方位分析内审工作,提高内审工作水平
内部审计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商业银行的总体发展、各个部门的经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进行内部审计时工作人员应从各个角度全面地分析内审工作的目标和总体规划,力争通过工作中较为细化的系统增强内审的可信度。对于内审的结果,内审人员不仅要进行分析而且要站在商业银行总体规划和长远目标的角度提出真正具有预防风险的建议与措施,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参考文献:
[1]柏玲.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时代金融,2013.(5)
关键词:投资银行;企业并购;资本市场
一、我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现状
通常意义上的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ing)有双重含义:其一,作为一种业务,投资银行是指,区别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等间接金融业务的、用以实现资本市场上资本总量增加以及存量调整的一系列收取费用的金融中介业务,例如:证券的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其二,投资银行是一类机构的总称,是指以上述投资银行业务为主要业务的金融中介企业。在我国,投资银行发源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成立的信托投资公司,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以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多种类金融机构并存经营、分工协作的格局,其主要代表有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证券等。
企业成长的方式包括内部扩张与外部扩张两种,企业并购(M&A,mergers and acquisitions)是企业实现外部扩张的主要方式,企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的占用、支配和使用效率来达到此目的。
投资银行并购业务是投资银行除证券业务外最重要的业务组成,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充当并购活动的中介人,为并购交易主体提供策划、顾问及有关融资服务;另一类是同时充当并购活动中介人及活动主体,通过购入目标企业全部或部分产权,再整体转让、分拆卖出、重组经营、包装上市后抛售股权套现,目的是从中赚取买卖差价。
在国家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及政策鼓励并购重组激励下,我国的并购市场持续爆发性增长,并购活跃度不断攀升(如图1、图2);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加快自身的海外扩张步伐,跨境并购交易数量呈现增长态势(如图3)。中国并购市场交易规模和金额规模大幅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图1 2006-2011(1—11月)中国并购市场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清科数据库 2011.12
数据来源:清科数据库 2011.12
数据来源:清科数据库 2011.12
二、我国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分析
1.投资银行对企业并购中的收购方和被收购方存在积极作用
在企业并购活动中,投资银行可同时充当收购方或目标企业的代表和资产重组顾问两种角色。作为收购方的顾问,投资银行的业务包含从筹备阶段到并购结束后整合的全部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投资银行的作用体现在帮助收购方以最优的方式收购最合适的目标企业,实现自身的最优发展;作为目标公司的顾问,投资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以最佳的价格出让股权或者以最低的成本实施反收购,维护股东权益不受或少受损失。
2.投资银行能够减少并购交易成本、提高并购完成效率
企业并购活动过程复杂,涉及双边甚至多边的经济利益协调,囊括并购的形式、程序、谈判、方式优劣比较、所涉法律、法规、政府行为对并购活动的影响等专业知识,由于大部分企业并无具备此类专业知识的人才,使得并购活动在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信息成本较高,而投资银行财务顾问及专家则通常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其次,投资银行通过介入并购活动,直接与并购双方谈判,有效避免了并购双方直接谈判而产生的摩擦,因此,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对并购交易进行全面策划,能提高企业并购的完成率。另外,投资银行的财务顾问及专家具备大量并购策划实战经验,运用资产评估、账务处理、并购法律等方面服务于参与并购的双方,促使并购活动更有效率地完成。
3.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能够有效降低并购风险
企业并购充满风险,从并购前的调研活动开始,到并购结束后对目标企业的整合,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贯穿其中,其风险因素主要有:政治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及整合风险。投资银行拥有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在整个并购过程中,能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对并购的市场环境、资产评估、财务处理及后续整合经营工作进行全面策划及服务,能够利用自身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并购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4.投资银行能为企业并购开辟多种融资渠道
现代企业并购往往涉及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重组,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并购活动通常所涉及金额较大,通常企业仅靠自有资金难以完成并购活动,而投资银行一般具有丰富的融资经验和广泛的融资渠道,能够利用自身渠道资源及运行机制,设计出如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债权转股权等多种融资方式,将实物资产转化为类似于股票、产权证的证券形态,突破目前融资环境的限制,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提高资本流动性,便于实物资产在并购活动中的买卖交易,以达到“金融杠杆”的效果。并购企业通过获得投资银行的融资支持,能够有效筹措所需资金,设计合理的融资方案,促成并购活动的完成。
5.投资银行能在企业并购中发挥桥梁作用,引导企业并购的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我国经济部分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亟需进行行业整合和行业转型。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能够依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利用其业务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以市场为主导,按市场原则解决企业并购业务中的问题,有助于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分工合理、责权明确的并购交易体系,提升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效率。
三、我国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面临的障碍
1.我国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外部环境不够理想
(1)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完善,规模较小,影响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开展。首先,许多具有政府背景的上市公司使得资本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并购对象十分有限,给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带来了额外困难;其次,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产权制度不明晰的问题,政府常以非经济目标代替经济目标,强制企业进行兼并,企业缺乏利益最大化的并购动机,或者即使并购动机存在,也无法采取实际行动,导致并购效率低下;第三,我国资本市场上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资银行在对被并购方进行信息搜集时难度增加,参与企业并购的效率降低;第四,我国股市规模较小,多数企业的资本处于实物化状态,资产证券化的缺位导致投资银行难以合理衡量目标企业价值,使得并购交易成本增加;此外,我国股市的投机性及股价的波动程度大,股票价格与企业价值分离,并且,由于我国的资产定价制度难以制定合理公平的股权交易价格,加大了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的确定难度,也给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增加了交易成本。
(2)投资银行业及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
我国市场体系不发达,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与投资银行在并购业务中操作不规范、道德风险不同程度存在,使得相关管理部门严禁管控我国金融市场。我国在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少,缺乏如国外资本市场中的《投资银行法》、《并购法》,相关法律体系残缺不全,而现有的《证券法》中也并未明确界定我国证券公司是否可以开展并购业务,这种情况对于国内投资银行开展并购业务极其不利。
(3)政府过多介入我国企业并购,并购业务市场化程度低
政府在我国企业并购中仍起重要作用。我国现有体制下,各级政府常出于己方利益最大化的考虑,直接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并购活动,使得我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面临重重障碍,很难体现并购活动的市场价值。同时,受企业文化所限,国内一般企业在进行并购重组时,并未认识到聘请投资银行进行资产评估、谈判参与、策划的重要性,并购活动中的实施人员大多从各部门临时抽调而来,在需要技术与资金支持时,由于政府参与往往会使企业并购的交易成本降低、整体业务进行的阻力减小,从而使得企业在并购活动中更愿意依靠于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发展的掣肘。据投中集团CVsource数据库统计显示,2009年11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全球披露涉及中国企业并购交易完成案例近1000起,其中,涉及总部位于中国大陆的本土投资银行只有32家,占比不到4%。
(4)非投资银行挤占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市场
分析资本市场上有中介机构参与的企业并购,一些投资咨询公司及外资银行,如上海华然、德意志银行等,比投资银行活跃得多。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并购重组业务本身在规范方面欠缺,成功率低,业务收入又少,将并购重组作为业务重点对投资银行缺乏吸引力;第二,并购中所对涉财务顾问的要求不高,无法体现投资银行的人才优势,由咨询公司还是投资银行充当这一角色并无太大区别;第三,投资银行各部门之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关系,不利于资源共享。
2.我国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活动的内部条件面临诸多障碍
(1)我国投资银行资金规模较小,实力不足
投资银行必须具有一定的资产规模才能承担经营风险并进行金融创新。目前我国证券机构与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美林公司(Merril Lynch)这些国外超大型投资银行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如表1),对未来整体业务的发展缺乏前瞻性,不够重视并购业务,对其投入的资金也有限。现资银行的很多业务都是以券商的自有资金为基础的,资本金的不足加大了投资银行的经营风险。
表1 2010年中外投资银行总资产对比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各投资银行2010年年报
注:汇率采用1美元=6.3002人民币元
(2)专业人才与业务经验均存在一定缺口
现资银行的并购业务涉及金额巨大,市场价值估测难度高,交易程序手段复杂多样,涉及税收、法律、财务等多方知识,并购过程中精通这些知识的专业型人才必不可少。我国投资银行发展历程短,从事并购业务的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并购方面的管理人才在应有的国际理念方面也有欠缺,投资银行自身也缺乏相应的并购业务经验,运作程序不规范,管理不科学。
(3)我国投资银行对企业并购业务缺乏重视,并购业务占比低
投资银行业务分为传统业务、创新业务和引申业务三类。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并购业作为一类新兴业务,目前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业务占据重要地位,并购业务收入对投资银行业务的贡献已超过传统承销业务。然而,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重点仍是一级市场的证券承销,并购业务在投资银行业务中所占比率很小。以高盛公司和中信证券为例,对比我国投资银行与国外投资银行业务收入比例,可以看出,高盛公司市场细分及业务差异化较明显,并购顾问费单项收入对公司总收入的贡献率在9%左右,而中信证券的业务支柱仍为传统的经纪、承销和自营业务(如图4、图5)。
四、基于高效发挥我国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作用的渠道分析
1.为我国投资银行企业并购业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产权制度,改善股权结构,培育一个有效运作的资本市场
解决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分离,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并购,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决策的经营主体。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由于发展历程短,市场体系脆弱,在功能培育方面及金融的规模和种类方面,都与国际资本市场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国企并购成为中国本土市场并购的主力军,在这种情况下,应进一步深化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强资本市场主体建设,开拓新型金融产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此外,还应注意将资本市场发展周期模式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与重组功能。
(2)健全与投资银行发展企业并购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公司并购方面立法相对落后,缺少企业并购的基本法,而现有政策法规对企业并购重组的规定也缺乏针对性,对近些年产生的一些新的并购方式和行为也未明确具体法律责任。这些现状均导致与企业并购方面的相关法律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为了规范企业并购行为,提升投资银行企业并购业务的效率,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出台详细法律规定:首先,尽快作一些法律上的明确规定,如投资银行设立标准、业务范围、经营规则、分立合并、监督管理等,并对投资银行企业并购业务作针对性与引导性规定,对企业并购方式、并购程序、并购行为、并购整合作出明确界定,同时完善反垄断方面的法律法规;其次,对现有法律法规加以适当修订补充,去除法律法规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为企业并购的健康运行保驾护航;再次,对投资银行的融资渠道作出法律上的明确规定,放宽对投资银行资金管理的有关限定条件,完善企业并购融资渠道;第四,进一步完善涉及重大资产买卖的并购活动信息披露问题,适当拓宽证监部门对并购活动信息披露审核方面的管理权限,增加企业并购的透明度;最后,充分考虑立法工作的前瞻性,做到立法工作动态、静态相结合,尽量扫清我国投资银行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障碍。
(3)明确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角色,减少不必要政府干预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定价逐渐完善,政府应重新定位在企业并购中的角色,避免为了自身利益而对企业并购活动进行盲目干预,应把工作重点放到对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和企业行为的宏观规划引导上,对并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监督和调节,对垄断性、欺诈性、强迫性以及损害国家财产及权益的并购进行坚决干预,并在必要时予以行政处罚。此外,政府应加强对企业并购的服务和扶持工作,同时,加大力度规范证券交易市场,进一步增强国内投资银行建设,此外,还要提高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活动的操作效率,并在企业并购后的债务重组、人员安置、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国内并购行业发展。
2.我国投资银行应积极完善自身条件,拓展并购业务
(1)加强投资银行之间并购重组,进行行业间整合优化,推进行业规模建设
我国投资银行起步较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实力不足的问题,基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目前,我国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金融主体主要有金融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这些主体数量多,规模小,资本实力不足,缺乏投资银行所应具备的抗风险能力,投资银行的形成是以资本市场上几家现化代大型券商占主导地位、成为行业龙头和支柱为标志的。我国投资银行欲健康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必须进行行业间并购重组,实现规模扩张。第一,通过并购重组,投资银行之间得以优化自身结构,扩大经营网络,提高行业集中度,并适当扩大融资规模,建立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第二,通过与国外投资银行合作,引入国外资金、技术,充分利用其管理经营经验,提高自身实力。
(2)培养、引进投资银行方面的专门人才
投资银行是智力密集型行业,并购业务更是一项需要具备高素质的行业。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搜集、分析信息能力以及金融创新能力,能够预测国内国际宏观经济走向,洞察企业所需资源配置,而目前活跃在我国并购市场上的操作人员多为以前的证券发放人员,在操作和专业知识上都难以满足企业并购业务尤其是近些年出现的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并购的需要。因此,培养、引进与投行并购业务相关的专业人才就显得极为重要。一方面,我国投资银行应加强对并购业务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其及时了解国内外行业动向,适应行业发展,提高其专业素质,同时,要积极与国外投资银行进行交流学习,必要时引进熟悉企业并购业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我国投资银行要尽快建立起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实施如管理层持股、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等措施,降低人员流失率,并通过建立绩效评估和流动机制,发挥员工潜能与创造性。
(3)我国投资银行应进行业务结构调整,积极参与企业并购
在成熟资本市场上,并购业务以其低风险和高收益的特征成为各大券商和各大投资银行的重点业务:一方面,投资银行开展并购业务可以获得高额顾问收入,另一方面,为客户提供融资获得的利息收入也可以使投资银行利润增大。相反,在我国,并购业务刚刚起步,尚未成为投资银行的业务重点,各大投资银行仍以三大传统业务(即证券承销、经纪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投资银行传统业务收入与资本市场波动存在紧密联系,系统性风险大,使投资银行经营的不稳定性随之加大。我国投资银行应向国外投资银行学习其成功经验,将企业并购业务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工作重点,要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开发各种并购支付方式,丰富并购融资工具的品种,解决并购融资渠道品种不丰富的问题;同时,我国投资银行还应在努力开展企业并购业务的同时,注重品牌树立,加强优良团队的培养,为建立与企业长期合作,争取并购业务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安青松.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11,(16).
[2]冯坡.本土投行并购业务崛起7成业务被内资投行拿下[J].经理人,2011,(01).
[3]肖平.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
[4]翟伟峰,季伟杰,贾金波.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效用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1,(06).
[5]衷凤英.我国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6]董琴,钟思远.我国投资银行企业并购业务探析[J].今日南国,2009,(10).
[7]张俊玲.银行并购贷款渐入佳境[J].资本市场,2011,(09).
[8]贺铟璇,王江石.我国公司并购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建议[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1).
【关键词】村镇银行;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村镇银行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2006年12月20日,我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各类资本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合作社,中国的村镇银行建设才开始走向正规。作为三类新型农村机构之一的村镇银行,在发展之初,就得到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甚至出现了“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推出,但是发展却呈现村镇银行独大”的局面。
一、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村镇银行的发展虽然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一枝独秀”,但随着银监会对新型农村机构提出的“质量为先”的发展理念的贯彻,在放缓村镇银行脚步的同时,村镇银行自身的一些问题开始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一)发起人门槛高,民间资本难融入
主发起人设立门槛,抑制了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一方面,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主发起人”的准入门槛,使很多民间资本无法发挥主要作用;另一方面,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动力不足,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偏离支持农业的动机,村镇银行很可能会成为其变相的分支机构。随着经济发展,民间资本投资能力虽逐步提高,非金融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但目前的法律法规限制了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的积极性。”
(二)社会认同度低,吸储难度大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普遍落后的现状,导致了我过农民收入偏低,因而在村镇银行的存款总额偏少。村镇银行设在农村,除了受到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少的客观影响以外,村镇银行设立的时间较短,农民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比较低,甚至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很难把钱存到村镇银行。此外,由于村镇银行作为有限责任公司,只能以投资人的出资额为限承担风险,存款人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村镇银行网点分布不均,业务简单,并且不能异地存取款,尤其给外地务工人员带来不便,容易丢失此类人群的存款业务。
(三)支付结算系统不对接,业务开展和发展受限
银行卡发行难,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以及支票影像系统接入难等,使得村镇银行丧失了大量优质客户,制约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没有基础体系的支撑,村镇银行的运行难以顺畅,没有同一明确的标准,村镇银行不能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而且没有联行行号,不能开具票据、银行汇兑、发银行卡、系统内通存通兑、同行拆借也无法实现。受现有体制制约,村镇银行电子银行、银行卡、外汇业务等还无法办理,电话银行、投资理财、担保咨询等广受欢迎的新型业务也无法开办,影响了村镇银行的业务经营。
(四)发展目标定位不清,偏离政策实施初衷
由于村镇银行的目标的多元性、股份构成以及竞争压力的现实,在投资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下,村镇银行有可能偏离其成立的初衷,将吸收的农村地区资金投向农村强势群体甚至非农产业。村镇银行作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主要生力军,发展趋势也呈现出“不农村”的现象,明显的事实就是许多村镇银行成立之处总部设在乡镇,但随着业务的发展,很多村镇银行在县城或市区设立分支机构,其业务重心也开始向县城和市区倾斜。
(五)面临风险多,管控难度大
村镇银行主要面向农村和农民,而两者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也存在着严重的风险隐患,农民对多年形成的政策的依赖心理较强,通常以为在村镇银行获得的贷款就相当与在财政部门拿到了补贴,还款意识不够;而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加上农业和农村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经济行业和领域,也限制了农民的还款能力。村镇银行还存在与其他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进行同业竞争的风险。此外,金融创新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成本的活动,且失败率较高,加上金融创新产品很容易被其他金融机构模仿,使得金融创新活动本身具有风险。
二、完善村镇银行的建议
(一)扩大融资渠道,提升市场适应能力
建立产权清晰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努力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把细分市场与市场的准确定位相结合。比如:允许村镇银行总行设在地市级城市,但只能吸收存款,不能发放贷款,同时在县域设立若干分支行,既吸收存款又发放贷款。同时,也可以推动大中型银行设立“村镇银行事业部”,使这些大中型银行在机构、人员、激励机制上与其他业务分开,能够把“三农”业务和城市业务适当区分开来,从而方便在内部管理上做出特殊的安排。
(二)政府与监管部门扶持,降低违约风险
政府与监管部门要综合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村镇银行发展针对农业和农村的金融服务。同时,人民银行可以考虑对村镇银行实行相对较低的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给予村镇银行一定再贷款的支持,建立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允许村镇银行进入现有的银行之间的支付清算系统,坚持现有的商业银行向经营状况良好的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政策。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村镇银行发展的信用基础。
(三)建立科学指标,加强监管保障
在监管方面,一方面,要设立严格的指标,确保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向是服务“三农”的。比如,设定一个指标,如80%以上的贷款资金必须投向于农村或农村等,也可以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操作自由度,使其获得额外的利润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针对村镇银行还有操作灵活、决策快等特点,监管层还应出台更为详细的针对村镇银行管理层的监管意见与从业规范,尽早实施防范措施
(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要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让农民从内心接受村镇银行,把它当作自己的银行。村镇银行可以积极寻求合作,加强和政府以及农民双边的联系,主动了解当地农业的发展情况,区分不同的客户对象,并依此开发对应的金融产品,如农户家庭子女教育费用贷款、房产土地抵押贷款、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等。同时,还可以根据当地情况,为农民提供理财服务。为了减小各种风险,村镇银行可以采取‘本地信贷员’的方式采集客户信息,在提品和服务后提供跟踪指导和及时反馈。此外,还可以与合作社进行合作,联合担保,风险与利益共享。
三、结语
村镇银行的存在为农村经济和农户提供了有效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其较低和灵活的利率定价抑制了民间高利贷发展,为农村提供了必需的基本金融服务。但村镇银行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农村的金融需求是多层次的,在发展村镇银行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农村金融组织形式的发展,如何认识并克服村镇银行的困难,还需要今后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效梅.村镇银行发展问题浅析[J].调研世界,2010(3).
[2]徐信艳,马晓青.村镇银行发展的瓶颈及对策建议[J].上海农村经济,2010(12).
[3]陈一洪.村镇银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新财经,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