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文学常识8篇

时间:2023-07-17 09:48: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文学常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文学常识

篇1

1. 了解民生,学会珍惜

豆妈一进菜市场就忙去了,豆爸便带着豆豆开始闲逛,菜一样一样地看过去,边看豆爸边介绍:这是包菜、这是丝瓜、这是青菜……豆豆有时不忘抓上一两个西红柿,或者摸摸带土的地瓜,有时帮忙挑选要买的菜。看完蔬菜看水果,然后是海鲜区,里面是各种鱼、贝类。豆豆总喜欢拿手指去戳微张着口的花蛤,或者一下被五花大绑着的螃蟹。

看着这些新鲜的蔬菜瓜果,豆豆常问我们:它们是怎么来的?我们就趁热打铁,趁着假期,带他回老家体验农活。参与了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豆豆知道了,是农民伯伯的勤劳供养着我们这些城市里的人,才有我们餐桌上美味的饭菜。豆豆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打那以后,豆豆吃饭时,会把碗里的米粒扒得干干净净,汤也一口不留;吃橙子时,也超级认真,最后留下的皮都是白白净净的,比豆爸吃得还干净。

去外公家楼顶采摘西红柿

春节回老家体验农活

2. 生动实物,情景识字

豆豆3岁左右,我们就开始有意识地让他识字。家里贴满了各种物品的名称。商品包装袋、广告牌等,都是我们教豆豆学习汉字的好道具。

菜市场也是一个很好的实战场地。豆豆小时候,对水果相当感兴趣,因为水果颜色更为鲜亮,形状也多样。豆爸经常一边介绍,一边指着水果边上的标签,让豆豆看。有字、有实物,这样学起来,形象生动。回家再翻看原来看过的识字卡片,认知百科,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字认字变得生动有趣,不枯燥。因此,豆豆最早会认的字就是菜市场里的水果名。

3. 学习数学,认识金钱

豆豆三四岁时,我们开始教他认识菜市场里、标签下面的物品价格。这里头,可学的东西就更多了――数字、小数点、元、角、重量单位等等。豆爸是个耐心的好爸爸,总是细细为豆豆讲解。渐渐地,他也就懂了。我们一起逛市场时,经常听到豆豆在边上大喊:“哇,这个好便宜呀,1斤才1元。”“哇,这个很贵哦,要25元1斤呀!”

豆豆特别喜欢吃樱桃,曾经看到水果摊上进口的樱桃,又大又红,豆豆看着,那个馋呀!可是,他一看价格表,就对我说:“妈妈,这太贵了。要五十几元呀!我们买不买呀?”我笑笑看着他,我知道他肯定特别想吃,但觉得太贵了,在征询我的意见呢。见我没有立刻回应他,他自言自语道:“算了吧,太贵了,太贵了,还是不要买了吧。”我说:“买啦,买啦!”他一听,开心极了,忙拿来袋子,又对我说:“妈妈,这么贵,我们就少买一点吧。”呵,回到家,豆豆边吃还在边念叨:“很好吃,就是贵了点!”实在受不了!

现在豆豆5岁了,我们开始有意识让他计算菜金的总额,如有复杂的小数点,先忽略不计。通过菜市场,豆豆循序渐进认识了数字、小数点、加减法及对货币的认识,懂得了钱的大小。

篇2

关键词:阅读   小学语文   阅读习惯

如果让小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怎样才能够进一步强化小学语文学科,推进语文课程新的改革,加强在课堂之外的语文学习呢?

一、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 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对于我们小学语文学科来说,学生由于本身的知识积淀很少,课堂时间也非常有限,他们对于语文的了解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不可能很明白自身怎样去开展语文学习,特别是课外阅读的知识拓展。那么,语文到底应该学习些什么,该去怎样去学,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去指导了。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手中的课本,我们的教学也并不只限定在课堂,我们要从课堂这一语文学习的一点出发,用点连线甚至是连成一个语文学习的整个知识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不断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在“授之以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要“授之以渔”。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般来说,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只有学生了解到了语文的重要,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往往是处于一个比较感性的阶段,也就是单纯的兴趣阶段。语文教师最为重要的就是善于在平时利用学生学习的这一特点,从课堂知道课外生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精心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好习惯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往往是开始阶段信心百倍,但随着时间、阅读内容的增长,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最终是课外阅读活动的慢慢缺失。那么怎样才能使这种学习不断的延续、发展呢?其实习惯是最为重要的。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能够把课外阅读培养成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那么学习的效果会是很明显的。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尤其是语文课外阅读的拓展也是这样的。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拓展,仅仅让学生作为一种任务去完成的话,那么长久下去势必成为一种学习的负担,最终也会慢慢失去。其实能够把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进行下去的原动力了就是兴趣,怎样激发兴趣甚至使之保持成为一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们经过努力,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在课堂理解的基础上又在课外通过阅读获得了更多的相关知识,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指导学生去拓展而不运用,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会受到挫伤,他们甚至会怀疑学习的作用,这样的情况长久的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引到知识这个宽阔的海洋之中,我们还要能够把学生从茫茫的海洋之中引领出来,让他们能够在其中有一个方向,有一种冲浪般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及时、有效的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课外知识竞赛等等形式的活动,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这种习惯。我想只要我们坚持激发这种学习兴趣,学生不但会喜欢上阅读,那么最终也会使之成为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的。

三、帮助小学生制定阅读的自查方案

    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验,那些课外知识丰富、文章又写的好的学生其语文成绩却并不是太好,这一现象从一定的侧面也反映我们的现行语文课程评价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科考查内容过于呆板,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对于课外拓展知识的考查很少,可以说是一种“画地为牢”,我们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一方面,我们强调学生要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来拓展语文知识;可另一方面,我们却极力的为自己在画圈,把对语文知识的考查放在一个圈内进行,我们不可否认现行这种方式确实也有它的合理性,但其也在极大程度上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知识拓展的一种漠视。因此,小学阶段要巩固好语文知识的课堂到课外的拓展,考查、评价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只有做好这一步,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做好课外知识拓展,也才能最终达到语文学习所要求的结果。

四、 阶段性、有步骤的推动课外阅读。

     凡事都是循循渐进的。小学语文学习尤其是课外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需要一定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我们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去有选择的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水平较低和较好的也必须相互区别,因人而异;同时我们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安排上,语文教师一定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及时指导,把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展置身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位置,从综合的角度考查语文学习的效果。

篇3

那么,如何减轻学生的背诵压力、提高背诵速度呢?笔者认为教师领着学生背诵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听读

即学生在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读三遍为宜。

第一遍:学生坐直,四肢端放,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画面,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形成直观影像。教师朗读速度要慢,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余地;读得要有感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第二遍:学生姿势不变,教师边提示重点边读。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提示如下:天气――地点――人多――三个“都”――老人――青年夫妇――红领巾。老师提示与朗读之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些,以供学生思考。

第三遍:教师慢读,学生姿势同上,边听边在头脑中再现画面,巩固记忆。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将文字转化为头脑中生动形象的画面,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二、 练读

即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一般包括同位齐读、小组齐读、默读、边做动作边读、半读半背等,形式多样,可灵活操作。如在练读《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时,有的小组成员边学小狮子的动作边读,效果不错。于是我在全班抽了两名表演能力最强的同学,上讲台表演五种狮子的形态。表演的同学惟妙惟肖,看的同学兴趣盎然,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了学生背诵的情趣,在欢笑声中,即使基础较差的同学也很快背了上来。

值得注意的是练读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读,老师也读,最好是边走边读,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甚至与学生比赛,看谁能最先背下来。

三、试背

即教师大声背诵,学生随着老师无声或小声地尝试背诵(老师确实背不下来,也可以读)。句与句之间速度一定要放慢,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易出错的地方要加以强调。哪个地方学生没跟上,要求学生在书上做上标记,背完后动手写一写。

试背能强迫学生集中精力去背、去想,避免了嘴在动、心已飞的现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至于试背的遍数,要随背诵篇目的难易程度而定。

四、 抽背

即抽一些背书速度较快的同学起来背诵,既了解了背诵情况,又激起了其他同学的背诵欲望和竞争意识,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抽背过程中教师同样要参与,接受学生的评判。你背得好,会赢得学生的喝彩和敬佩,学生会以你为榜样,背诵劲头更足;你背得不好,也不必难为情,可以鼓励学生说:“你们年龄小,脑子好使,肯定比老师背得好。”同样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五、齐背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齐背,小组长将背诵情况汇报给老师,然后教师和全班同学一起背诵,教师边背边巡回检查,谁背错了或背不上来一目了然。此法能大大提高背诵的准确程度。

六、通背

即通盘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按背诵的先后顺序排列名次,按背诵的准确程度打分,对自己的分数不满意的同学可以重背。先背上来的同学可以当“小老师”,检查其他同学。背诵名次和成绩要记入“成长记录手册”,报知家长。

篇4

第一,教学主体模式守旧。

许多教师一直传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作用与“统治”地位,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自己视为“知识源”,而将学生当作“知识接收器”、“知识灌输对象”、课堂教学活动的被动“接受器”和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动地跟随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导致他们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个性思维受到严重束缚。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训非常不利,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他们对社会的适应。

第二,教学实践活动不足。

在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市场营销教学实践中,教学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从而导致偏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环节。虽然在不少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相对来说所占比例还很小,有的学校为了保安全维稳定,对于本应组织的实践活动也进行削减,有的学校虽然建立了一些教学实践基地,但真正利用率还很不高,甚至停留在纸质的文本协议上,于是教学活动只能是理论上的讲解与实践经验上的表面传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使得学生失去了本应得到的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致使营销类人才的能力素质大打折扣。

第三,教学体系研究不够。

当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市场营销教师对自身要求不高,缺少深入钻研的敬业精神,因而很多情况下,只做教学内容的“传声器”;有的教师身兼多门学科教学,只能草草应付了事,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情况信息尚不清楚,对现代新形势下的企业营销理念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客观认识事物的能力,不能构建出理念认知、实践认知、岗位体验、毕业实践等不同类型的教学体系,最终必然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

2中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思考

第一,牢牢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都紧密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将学生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转变到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和探究者,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随同教师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确立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则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协调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导”的作用,达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统一的和谐教学情境,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学中的思维得到独立,让他们的学习能动性、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得到有效激活,在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之中提升求知欲与探究欲,最终达到学生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的统一,促使他们的综合质素和整体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第二,积极引入适应时代潮流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灵魂所依,教学方法的更新是推动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举措。当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等。例如,案例教学法可以更加有效地引领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利用已经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对具体案例进行独特的思考,让独具个性的思维力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得以发挥出巨大的潜能,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对策,并让他们进行大胆交流,进而在思维碰撞之中产生出更加丰富的理论应用方式方法,有效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非常有助于学生增强对社会现状,尤其是对企业的了解,还大大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为他们毕业以后走进社会奠定了基础。

第三,切实加强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

当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对理论教学比较重视,却忽视了实训环节。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市场营销的发展及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关注培养学生营销技能,并将其作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核心”来抓。在加强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循序渐进”与“综合强化”两个原则,通过先从知识模块单项实训开始,继而进行分组自主实训,最后实训基地综合实训的方法加强实施,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并能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的精神,有助于他们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3结语

篇5

开展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作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了解到,目前市场营销学课程实验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这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早已经成为各个学科课堂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其缺点也日益突出。例如,当前使用较多的纯文本案例(也包括语言案例、情景模拟案例),通过枯燥的文字描述,很难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时的情境,这使得学生在案例讨论时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仅仅拘泥于案例文本本身。此外,文本案例通过采集和编辑,可能会丢失大量重要信息,这就使原本丰富的教学过程变得简单,也使学生难以再次对案例进行加工和处理。所以,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也亟待提高。

2.市场营销教学问题存在的原因

2.1教育机制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都是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机制下,考上大学成为中学乃至小学的唯一目标,于是,追求知识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普遍受到推崇。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一味的记、背,以至于已经忘记了自己可以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思考解决方案,而是去查找相似答案并模仿。虽然近些年我国已由原来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过度,由填鸭式教育向启发式教育过度,但长期以来对学生和教师造成的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2.2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

落后的教学管理会对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工作产生阻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2.2.1教学管理方式呆板部分院校为了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和教师教学行为,规定了很多教学细节。客观讲,这些规定确实能够起到一些积极作用,对约束教师不良行为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过于注重教学细节,规定定的过死,也会起到限制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例如,有些院校对考试方式、考试题型、标准答案,以及答案中每个知识点得几分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这种方式限制了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学生的自由发挥,使得学生只是在考试前机械的背诵一些之前课堂上分析过的案例的结论,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2.2配套教学改革激励机制不足市场营销学研究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在实践教学方面,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资料的收集、编写、整理、完善需要花费比课堂理论教学更多的心思,但对于这些劳动,学校配套激励机制明显不足,这样的机制不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2.3教师方面的原因目前,各高校教师普遍呈现年轻化趋势,很多高校市场营销学教师从走出校门到进入校门,自身几乎没有从事过相关社会实践,谈起理论头头是道,但遇到实际问题又往往无从着手,对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性教学有些力不从心,指导学生研究案例也往往流于表明,做不到深入分析,更谈不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是当前市场营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在师资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此外,还有一些在教学方面颇具经验的教师,在目前高校普遍追求职称、职务的风气之下,对教学工作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在这种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教师往往避重就轻,就教材论教材、就理论论理论,不愿在备课上下工夫,不愿寻找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这和一些年轻教师有心无力相比,就显得有点有力无心。

3.提高《市场营销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3.1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源头上讲,学生对学习市场营销知识积极性不高的根源在于长期的“填鸭式”教学,造成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缺乏主动思考意识。所以,作为高校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借助于百度、google来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增加多媒体来弥补纯文本案例的不足,视频案例表达更直观,更真实,也更引人入胜。此外,由于当今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可供教师利用的视频资源十分丰富,如果把被实践证明十分成功的案例教学和视频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融合为课堂里的多媒体视频案例教学,则不失为教学方法上的革新,值得我们区探索。

3.2改革教学管理制度,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很大程度上规范了课堂教学秩序和教师教学行为,但如果制度过细、涉及的面过宽,又会限制住教师的手脚。所以,教学管理要增强灵活性。例如:要允许和鼓励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有益的尝试,如通过互联网或精品课程教学平台授课、与学生进行沟通,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非过分拘泥于全程面对面式的教学模式。另外,在认真执行教学大纲和课程授课计划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进行创新尝试,不要强求与大纲和计划完全相符,对教师的教学考核也不应单一,可以从教学效果与教学过程等多方面进行。总之,教学管理在规范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性。

3.3完善配套教学改革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要变学生“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例如,对案例的选择和编排、研究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丰富等,都需要很大的工作投入,但这些投入是看不见的,甚至在有些时候,也是无法衡量的。如果没有完善的配套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教师往往是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却得不到肯定,这容易使教师的心理受到影响,也不利于提高市场营销的教学效果。

3.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对于思想道德素质,可以通过宣教教师的爱岗敬业、职业道德来树立。但是,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就需要学校加大资金的投入了。例如,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为教师提供便利或帮助教师联系企业;鼓励教师到国内较好的院校或到国外知名院校进修或访学,或经常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传授经验。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可以把教师在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考核标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自身实践能力,进而提高教师自己分析与解决实际营销问题的能力。

3.5加强团队合作,共同研究增强教学效果的方法

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69―01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学案导学的作用

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变教师的“教授”为“指导”,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

3.重视对教材的阅读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学案的设计应具备的特点

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提示,并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不深入思考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获得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4.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等生从学案的设计中获得挑战,中等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使用学案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引导。

在使用学案导学的模式下,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因此,教师要选择有趣且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方法,并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要指导学法,在听、说、读、写、思、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教师要强化教研,注重教学反思。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强化集体备课。要研究学校、学科及学生实际,并以此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不断挖掘学案导学模式的巨大潜力。教师要加强课堂细节的研究,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

(三)防止学案导学形式化,注重实际应用效果。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课堂实施的前提是有效的备课,关键是课堂实施的策略。备好一节课不容易,上好一节课更难。笔者想就有笔者想就有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谈谈初浅的看法。

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准确,课堂才能有的放矢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备课时,应准确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引领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

1.1 教学目标要具文本个性化。

我们备课时不难发现,教师教学用书中描述的语文素养方面的教学目标,大多是“认识或会写几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千文一面的要求。实际上课时,则体现为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读一读课文,课堂实施起来要求就较“泛”,针对性不强。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深入研读教材,弄清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注重教学融入过程与方法意识,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具体目标,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制定体现该文本独特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1.2 教学目标要具操作具体化。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能让教者准确把握教什么和怎样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如何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在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要设计出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它必须是具体的,明晰的,而不是抽象的,模糊的;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到的。

2.预设情境要有效,课堂实施才能生效

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策略。大多数老师备课时都能重视课堂教学情境的预设,但是如果预设准备不充分,不能让学生入境又入情,则形同虚设,为无效情境。只有创设了有效的情境,课堂上才能真正生效。

2.1 导语设计要能很快引学生入学习佳境。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加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唱这首歌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该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恰当的导入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因素,从而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信息提供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备课时,导语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平时看一些老师的教案,大多看到的是“谈话导入”“导入新课”等寥寥数语,至于怎么谈话,怎么导入,则不得而知。在听随堂课时,就能发现,由于课前未能很好的设计导语,一些老师的导入只凭所谓的经验去临场发挥,随意性很大,学生未能很快进入学习佳境,这样的课堂高效则无从谈起。

2.2 讲与演并用,让学生入境也能入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更注重形象性、欣赏性和感悟性。它强调使学生在接受多种感官刺激的同时,更全面地发展其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在课文中领悟蕴含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是课堂实施策略的一个难点。据专家研究表明:某一知识如果教者分别采用单独向人讲述、单独向人演示、单独讲述加演示的方式,三天后,学生能记忆的分别是所学知识的10%、20%、65%。可见讲与演并用方式的高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需要我们以生动的讲解,逼真的演示,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入境又入情,从而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确切地理解课文,针对学生的心理,作好要讲要演的情境准备;上课时,拓展教学思路,紧扣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学情,采用多种手段灵活再现教材情境,尽可能给学生以鲜明、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问题设计要讲究,课堂操作才能有效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既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问题之于课堂,犹如射箭之于准星,瞄得准,箭才能射中靶心,才能取得全局的胜利。

3.1 课堂提问,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明确目标,或提能绷起思维神经的问题,或提徘徊于思维十字路口的问题;或提竖着思维导向路标的问题;或提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或提能扩展思维时空的问题;或能引迸创新思维火花的问题。

3.2 提立体问题,不提线性问题。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Abstract: with the new round curriculum reform, the teachers' teaching concept and methods have been produced welcome change, cooperative learning, exploring study and other modern < 省略/dangdai/ > teaching way already widely used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gradually come alive. Bu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ourse today, the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issing is still presses for solution of serious problems, the paper comes to talk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he article is trying to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languag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应该是五彩斑斓蕴涵着无穷生命力的。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点做法一定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一定要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产生了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结果课上学生热热闹闹,课后难见实效:学生不理解课文内容,做不出作业。针对这一现状,我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教研课题,经过反复探索不断实践,探索出以下几条经验。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这些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供了正确导向,真正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形式,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说到根本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白板”、“容器”,强行灌输,而应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的主体。一个教师无论学识如何广博,都必须始终站在学生这个主置。而不是站在演员这个角度上去表演。即使你的表演再精彩,如果学生要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培养不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节失败的课。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儿童的兴趣,能使儿童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预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里到处贴着五颜六色的鸟,有的展翅飞翔,有的玩耍嬉戏,有的在跳着优美的舞蹈……课一开始,我出示自制的课件,播放出清脆的鸟叫声和课文画面。悦耳的鸟鸣声,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趁热打铁,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和这些美丽可爱的小鸟做好朋友吗?让我们一起到鸟的天堂去看看吧!”然后,我接着让学生观看课件,感受鸟的天堂的神奇。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与课文产生共鸣,兴趣非常浓厚,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三、课堂上的问题要设计精彩,吸引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难点、重点及学生实际,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钻研、思考,并能准确解答出的一种教学手段。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促使教师适时地调控教学。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具有个人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教师提问要有可知性

古语云: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之也。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太容易,学生会把成功归于任务的容易,而问题太难,学生又会把成功归于侥幸。只有难易适度或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才可以使学生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适当难度的问题不是稍动脑筋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钻研和积极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一般都与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关。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计具有适当难度的推理性问题、评判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首先,教师要清楚本课的重点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不提偏题和怪题。其次,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所提问题的难度。再次,要善于应变。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神色漠然,那么教师就应立即作些提示,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就立即改变问题的提法,以增加难度来促使学生加以思考。最后,要注意信息反馈,从而为把握问题的难易找到依据,提高以后提问的质量。

(2)教师提问要有诱导性

教师提问的语气要有诱导性。有些问题,教师对象明确,时间处理得适当,但学生还是回答不上来。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回答不上所提问题,就是没掌握知识,其实不然。有些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一时理解不够,不能正确回答,又不敢回答,故而回答不出来。这时教师要用一定的语言加以诱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在教师的诱导下,发挥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学生定会从迷雾中解脱山来,一展风姿回答出教师所提问题。如在讲授《珍贵的教科书》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献出生命的感人情景,体会到教科书的珍贵,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完整无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要加上‘无缺’?把‘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这句话中的‘完整无缺’去掉好不好,为什么?”学生有的说:“原句写得具体,‘完整无缺’说明教科书是完好无损的”有的说:“在卧倒的一刹那,张指导员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安全,而是要保护那捆书”有的说:“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了教科书,更体现了教科书的珍贵”。这种“牵一词而动全段”、“牵一句而动全篇”的诱导性问题,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完善,理解更加全面,而且对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大有帮助。

(3)、教师提问要有明确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