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科研工作的特点8篇

时间:2023-07-16 08:54: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研工作的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研工作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4

引言: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使得高校也开始一定的改革维新,现如今高校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管理体制开始改革出新,为了迎合时代的变革,为了满足科研工作的需求,高校科研管理开始一系列的变革创新。新的时代,新的问题总会层出不穷,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对科研创新的思索,为了使科研研究工作顺利的适应时代的步伐,我们需要做出革新,为它的发展做重要的基石铺垫。科研工作是我们这个时代所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手段措施去维护和保障科研事业的发展。

一、综合性大学科研管理的特点

1综合性大学科研管理结合了多种学科、各种专业,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2综合性大学科研管理是以知识理论研究和动手实验研究相结合,具有综合性特点。

3综合性大学科研管理是将社会科研研究与校内教学相统一,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二、综合性大学科研管理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大学科研研究越来越成为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各种问题。

传统陈旧的科研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让科研工作受到较大的影响,忽视科研探究的重要作用,使那种不景气的科研学术氛围充满整个校园;大学教师对科研投入积极性不强。学校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教师开始倦怠自己的这份职业,对课题研究申报的积极性开始降低。大学教师的工作一般比较自由,有些教师可以去外面做其他更好前途的工作,把教学看做一个单一的任务完成就好。所以教师真正用来做科研的时间并不宽裕,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不愿将自己的时间浪费在科研工作中。因此大多数大学教师开始忽视科研研究工作,没有科研研究意识,导致教师自身缺乏科研研究的能力,同时也阻碍自己在教师职称的提升发展。因此学校应该重视这种现象,将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管理,规正校园科研管理氛围。

三、大学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创新的具体方案措施

(一)创新改进科研管理运行机制模式。

1严格管理强化科研工作过程中的任一环节。

在众多综合性大学的科学研究管理过程中,一般会将科研管理的前期工作管理较为严格重视,只关心哪一个科研项目申报成功,忽视后期的工作进程,更不重视科研工作的课题质量和结果,致使后期教师科研研究工作松散,研究资源大大的浪费,也往往造成课题草草结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学校应制定更为严格的执行管理制度,将科研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强化管理,使得申报成功的科研课题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2加强教师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工作竞争意识。

各所学校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强化各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交流,充分运用现有的资源去认真的进行科研研究工作。现如今大学科研研究依旧以骨干教师,教授等学科前沿的领头人为主进行的工作。因此,各院校各专业的师资力量应该团结,为共同的学术研究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动科研工作顺利发展。同时应采取一些竞争方式激发他们的能力,为科研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3建立良好的考核Y果评价制度。

科研工作的结果对其工作的肯定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的评价制度体系,将考核结果公平的进行评价,对奖励机制的健全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为自身价值体现找到方向,并得到积极的肯定。

(二)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1对于资历较高的高级教师,他们拥有长期的教学工作经验,对科研研究工作也有一定的基础技能。他们会由于年龄的增长,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会将为家庭的付出更多一点,这种现象在各所高校都比比皆是。为了改善这一趋势,学校会增加对积极参与科研研究工作的教师奖励一定的资金,吸引教师对科研研究工作的兴趣。有些学校为了让一些高级教师参与科研工作,会为他们的家庭予以一定的照顾帮助,让他们一心为科研工作努力奉献自己。

2对于一些年轻的大学教师,应及时建立和采取一些绩效考核的管理制度。提高科研参与积极性,将科研成果作为职称升职的考核标准之一,激发他们的工作能力。提升每一个参与课题研究的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激发科研动力和潜能,努力顺利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得到理想的科研成果或者高质量论文。

3对于硕博研究生来说,协助导师做好科研工作是他们走向未来自主科研的必经之路,有的在导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课题研究,有的导师不愿做,完全推给自己的研究生,让他们自己完成。学校也应该给予这些为科研工作付出的学生一些激励奖金,并未他们之后的工作做好引荐工作,加强他们的科研研究积极性。

(三)革新新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手段。

为了使科研管理工作能够走上形而上的道路,我们应该变革出新型的改革措施手段,不断的提升科研工作的工作效果。引进新的信息科技手段,将信息化管理引入科研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信息化管理手段将科研研究课题的整个过程在网上进行,并且有网上监督,评价。使得公平竞争体现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使得人们能更好的便捷的采集相关应用资源,为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带来新的便利。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研管理应做到与时俱进,具备文理医工学科优势的综合性大学理应大力提高学校各门类科研管理能力,呼吁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为科研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较强的保障。科研管理创新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强化科研研究未来发展的桥梁支柱。学校应该积极解决当前科研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将大学科研工作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王庭槐;英国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医学教育;2005(01)

篇2

一、完善选题机制、倡导协作攻关

选择研究题目是开展档案科研活动的首要前提。档案科研活动所选择的题目是否具有实践意义、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作用实效的发挥。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虽然也强调在档案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选择档案科研题目、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档案科研活动中的实际做法却往往差强人意: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大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甚至根据个人好恶而确定档案科研题目的取舍,缺少统筹协调机制的规范制约,以至形成三、五人甚或是“单枪匹马”的档案科研人员结构模式。造成档案科研成果层次偏低、研究周期漫长、涉及领域狭窄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档案科研长期处于重复研究、低水平徘徊境地的主要原因,严重地桎梏了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鉴于此,建议国家、省及有条件的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担负起协调、规划档案科研工作的责任。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普遍开展群众性档案科研活动的同时,注意引导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从档案科研选题的现实性、战略性、预见性、计划性和新颖性等方面入手开展档案科研工作活动;并注意对关系到档案工作全局的一些热点、重点、难点等战略性问题,引进并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集体智慧,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协作攻关。形成“人自为战”与“协同作战”两种模式并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局面,使档案科研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档案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树立科学理念、增强科研意识

“事业发展靠科研”。档案科研工作是在科技不断进步环境下促进档案工作全面、快速发展的“增速器”。要达到加强档案科研工作的目的,就必须首先解决好对档案科研的认识问题、增强档案人员的科研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档案科研的欲望。从目前的总体情况分析,档案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档案管理实践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档案科研创新的辅佐与支持。因此,要正确教育引导档案科研人员树立牢固的科学理念,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内容实质,发挥档案科研人员从事档案科研工作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档案科研的创新意识。并创造条件,鼓励档案科研人员依托档案工作实践,从实际需要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形成既关注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档案管理的应用与实证研究的档案科研机制,使档案科研人员能够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充足的干劲,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档案科研工作活动。

三、加大推广力度、注重实际应用

档案科研成果推广是由档案科研向档案工作实际迈进的必经之路,也是档案科研工作的目标。从整体上说,我国档案业务工作领域的基本管理手段仍处于新旧更替时期,传统的手工操作尚未完全退出主导位置,现代化管理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因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培训工作,以提高档案工作者、特别是档案工作领导者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他们乐于接受、勇于应用档案科研创新成果的能力和自觉性,便于使档案科研成果得到实际工作的验证。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档案科研成果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档案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使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能够有章可循,得到及时的实际应用,尽可能地缩短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周期,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发挥档案科研成果对档案工作实践所应有的推动作用,进而推动整个档案事业的全面、健康、快速与可持续发展。

四、广辟经费渠道,增加科研投入

档案科研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国家每年可以划拨的档案科研经费与档案科研工作实际所需经费之间的比例失衡;而地方各省、市可用于档案科研的经费几乎无从谈起。采取坐等这种状况得到改变的办法不利于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除建议国家档案局向国家科学管理部门申请增加用于档案科研工作的“科技三项费用”额度或另设国家档案科研专项基金,以资助重大或有影响的档案科研项目之外,还要广辟渠道,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方筹措档案科研经费。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主管机关也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划拨一定数额的经费或组织力量申请当地的有关科研基金项目,尽量满足档案科研工作的需要;各级档案学会则应当发挥学会组织的优势与特长,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进行经济创收,筹集档案科研经费,“反哺”档案科研的实际需要;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应当与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进行必要横向协作,利用自己丰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科研能力等优势,通过合作的方式,承担其所需的档案科研项目,获得档案科研经费的资助;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面向社会进行征集、获得社会赞助等形式,调动社会积极因素,多方筹措档案科研经费,并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急需的档案科研项目上,缓解档案科研经费紧张的矛盾,力争取得档案科研作用绩效的最大化。

篇3

高校的科研管理是校内进行的系统性工作,是科学应用行为。高校作为国家的技术创新的源泉地,是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生力军,不但承担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基地或平台建设,而且积极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一系列科研任务,使高校的科研管理创新能力增强,知识贡献与社会服务能力快速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科研管理成功与否。在新时期,高校的科研管理具有高度复杂性,加上高校的科研管理的理念相对落后等多方面原因,高校的科研管理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改进,以下论文正是基于此,提出了高校的科研管理的内容以及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改进的几点建议,提出了高校应该加强科研管理理念和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出台相关政策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等措施。

1.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1 高校的科研管理涉及的几点主要内容

高校的科研管理的综合水平可以反映大学管理水平,可以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的职能是提高高校综合水平,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其中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专利、论文、著作管理、科研机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首先,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科研纵向课题、横向课题等项目的管理。纵向科研项目是指国家、省部、厅局的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横向科研项目企业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项目经费来自企业。综合管理包括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机构管理等主要包括科研成果鉴定、科技项目鉴定和专利申请的审核、知识产权利用以及学校相关科研成果的宣传和展示等方面。最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是大学科研工作的主要业务管理单位,对本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应该做好规划工作,同时对学校的科研工作应该做好协调与指挥等工作,这些也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本单位的科研工作的实施工作,保证本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能够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学校的全体教师和科研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完成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协调工作,做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互促进。

1.2 高校科研管理的几点主要特点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实质上是高校行政管理部门面向全校科技人员服务的全部过程,高校科研管理是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科研过程中的诸多事情,高校科研管理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高校科研管理职能决定了它是一个服务性的管理系统。首先,高校科研管理具有高度的开放性。高校的科研过程管理的开放性涉及到科研的立项是开放的,科研成果的管理也是开放性的,同时,在当前市场化经济潮流之下,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是开放性的,即任何科研成果都有可能转化为企业生成的动力,直接将技术应用与企业技术的革新。此也决定了科研的效益具有市场化的特点。因此,作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重视科研管理工作的开放性特点,同时应该利用该特点开展高校科研资源的管理工作,将科研资源和研究环境的管理与应用都符合开放性的特点。其次,科研管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高校科研管理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的科研活动,此间的管理工作需要全面考虑到人和科研项目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科研管理的综合性特点,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科研项目和科研工作的管理,同时也应该利用各个学科的不同知识体系来进行科研机构的管理,促进科研管理机构的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具体地来说,高校的科研管理机构应该针对本校的实情开展科研的考核与管理工作,针对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应该给予不同的考核体系,完善他们之间的工作协调性,因此,科研工作具有高度复杂性。

2.高校创新科研管理模式的建立与运行实践

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和运行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比方说,学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目标应该是高度一致的,这二者的主要目标都应该是把大学的科研活动与社会的发展需求联系起来,促进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有效有序进行运行。为了能够达到此目标,本论文提出如下几点具体建议,期望能够对高校科研管理机构的运行提供实践层面的参考。

2.1 科研工作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此间科研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发展和提高。对高校来说,科研活动的缺乏会使学校停滞不前,甚至威胁学校生存的质量。科学研究能为教学改革提供知识源泉。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生了一些新的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这些新的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出现,要求高校根据研究项目的需要及时调整或重组科学研究的学科组织,正确处理好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来说,学科建设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方向为主要标志,学科建设方向要以科研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学校科技工作要加大成果的激励力度,推进科研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2.2 努力培养学科领军人物

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应该符合本校的科研实力的实际情况,符合学校主要科研骨干的科研方向需求,在科研硬件的配置方面应该切合学校科研骨干的科研需求,同时学校在学科梯队建设的时候应该主要考虑到科研骨干的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的人员需求和硬件条件需求,以期能够通过科研骨干建立科研创新团队,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做好其中的协调工作,保证学科的发展以及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围绕科研骨干进行。此举可以促进多学科多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促进新兴学科的良性发展,同时,科研团队的建立也有利与院系的综合科研力量的提高,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建立高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仅仅是落实在经济方面,对于科研工作者的晋升等激励渠道相对考虑的较少,这使得有相应需求的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管理,具体而言,高校应该鼓励科研工作成为较为突出的人员参与学校科研工作管理,同时也可以通过学校层面来组织由科研成果突出的人员定期举办学术活动,这些都有利于学校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增加学校科研氛围,促进多学科,多个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发展。

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 科研管理 科研发展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在国家科研投人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地方高校的整体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研管理工作已成为地方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高校发展和改革的重点。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科研管理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对学校科研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该文从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现状与特点出发,结合作者自身工作实践,以宁波大学为例对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便进一步推动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1 宁波大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特点

(1)科研工作日新月异,大步迈上新台阶。宁波大学于1986年建校,1996年三校合并,短短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按照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支撑、以科研项目为重点、以创新成果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推动学校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一五”以来,学校主持承担的国家级项目从2006年的33项到2011年的72项,在项目数上实现了翻番,项目质量也有了较大的突破,2011年首次作为主持单位获得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国际合作专项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软科学重大邀标项目各1项,2012年首次作为主持单位获得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凸显了我校科研影响力日益增强,为“十二五”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科研工作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我校建校时间短、科研底蕴不足、师资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在“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标志性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上难以获得持续、稳定的支持,“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和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尚待突破。

(2)科研管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有待创新。高校普遍实行科研项目量化的考核管理,将科研项目及经费的数量多少作为衡量教师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现行考核、激励机制虽然有利于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但量化的考核机制又导致了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浮躁的追求项目数量,难以沉下心来高质量的完成科研项目,阻碍了科研工作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考核机制的不健全,在科研工作量计算以及职称评定等与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上,过于倾斜于项目负责人,宁愿以项目负责人身份去承担小项目,不愿意被整合进有组织、有分工、跨学科的大规模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中,个体化与分散化现象比较突出,难以形成合力把科研工作做大、做强;部分科研人员还存在小富即安的状态,只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去做科研项目,对自身的科研工作没有系统的、长期的整体规划,不利于自身和整个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提高与升华。

(3)科研工作“走出去”的意识有待加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变化较快,基础性的科研工作难以适应地方科技需求变化的节奏,导致基础研究项目在地方上难以得到持续、有力的支持,在国家层面上,地方高校的基础性科研又难以与“985”、“211”等国家重点科研型大学竞争。因此,地方高校要围绕“立地顶天”战略,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国家科技目标,依托创新平台和学科团队,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促进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人员视野有待进一步开阔,科研工作中闭门造车现象比较普遍,不注重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去从事科研工作,科研成果难以服务于地方;同时对自身科研工作宣传以及与项目主管部门沟通的意识不足,不利于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全面了解自身的科研情况,从而导致了项目申报成功率不高。

(4)科研项目管理经验与水平需进一步提升。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对科技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科技项目的布局与设置面越来越广,地方高校对口的不同类型主管部门越来越多,项目类型繁多,且项目主管部门的科研管理体系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导致地方高校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标准与各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衔接。当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发展到一定层面的时候,科研管理过于死板的问题将逐渐暴露出来,过于细化、复杂只适用于小规模项目管理的科研管理机制滞后于科研工作的发展,学校在项目认定、奖励资助、工作量计算以及经费管理等一系列科研管理文件难以灵活、及时地跟进到各级主管部门的科研管理体系中,学校文件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难以执行的问题,科研管理部门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对认定层出不穷的项目类型,并套用相关学校管理政策,管理工作日显被动。

2 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

2.1 探索科技创新团队管理机制,创新科研工作考核机制

科研工作的关键是人才的投入,科研项目的实施必须依靠不同学科背景科研人员的集体智慧。地方高校要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凝聚学术队伍的组织模式,形成具有持续性的优势特色学科和科技创新团队,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深化科研工作的考核激励制度改革,对科研工作的评价要科学、客观,将定量管理和定性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质”与“量”的管理上并驾齐驱,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根据学校科研工作发展阶段,从原来的保姆式、个性化项目管理转变为以宏观规划和调控为主要工作抓手,改进过于死板、细化的管理政策,制定科学、合理、通用的管理政策对科研工作进行引导。从加强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的角度出发,探索考核、激励的任务落实到二级学院甚至是科技创新团队内部的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的内控制度,用科技创新团队内部的力量驱动科研工作的发展,科学配置团队资源,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由“要”转变成“我要干”,在团队优势互补的结构上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

2.2 创新科研管理模式,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

适应时代要求的科研管理模式是推动高校科研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新形势下,重大科研项目管理要求日渐增多,科研项目中涉及经费使用、资产管理等管理制度越来越复杂,专业化程度逐渐增高,科研人员面对各种管理制度显得无所适从,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研究科研管理制度,影响项目顺利实施。单一的科研部门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科研管理模式,创新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部门协同管理模式已经刻不容缓,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提供项目的申报、执行、验收等过程管理的服务与指导,财务部门落实专人对科研经费经费进行系统、专业的管理,负责指导科研人员做好项目预决算,为科研人员合理、便捷的使用科研经费提供帮助,资产管理部门对项目所需材料以及项目形成的资产做有效管理,部门合力提供一条龙专业的服务,减少科研人员在管理事务上的精力,保证科研项目顺利的实施。

2.3 创新科研管理理念,营造和谐科研氛围

创新高校科研管理体制首先要做到科研管理理念创新,要将科研管理从简单、机械的被动性管理转变为服务性、指导性的主动管理,建立以服务为核心、以协调为手段的新型科研管理机制,发挥科研管理部门信息渠道广的优势,对上级政策进行校内的宣传与解读,加大学校的科研成果对外宣传力度,搭建政府、企业与学校科研人员之间交流的桥梁,帮助学校科研人员走出去,构建产学研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充分理解国家与地方的政策导向,有针对性的组织、整合协调各种科研资源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在科研项目策划、申请、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推广的各个阶段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服务,提高科研项目完成的成功率,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将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推向新的更高阶段。创新高校科研管理理念,对科研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很多地方高校中,科研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科研管理人员往往缺乏专业的培养与训练。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日益重视科研专业人才,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在经济收入和地位上的反差也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实行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举的措施,充分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在保证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与考核,吸引更多优秀管理人才进入到科研管理队伍中,鼓励科研管理人员不断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知识,拓展与科研息息相关的知识面,培养科研管理的组织协调能力与业务素质,做好科研发展工作的排头兵,为科研工作保驾护航,形成和谐的科研氛围,营造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共生共存的科研生态环境,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跨越式

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敏祥.高校科研管理实践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 杨力.高校科研管理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完善选题机制倡导协作攻关

选择研究题目是开展档案科研活动的首要前提。档案科研活动所选择的题目是否具有实践意义、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作用实效的发挥。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虽然也强调在档案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选择档案科研题目、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档案科研活动中的实际做法却往往差强人意: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大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甚至根据个人好恶而确定档案科研题目的取舍,缺少统筹协调机制的规范制约,以至形成三五人甚至是“单枪匹马”的档案科研人员结构模式。造成档案科研成果层次偏低、研究周期漫长、涉及领域狭窄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档案科研长期处于重复研究、低水平徘徊境地的主要原因,严重地桎梏了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鉴于此,建议国家、各省及有条件的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担负起协调、规划档案科研工作的责任。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普遍开展群众性档案科研活动的同时,注意引导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从档案科研选题的现实性、战略性、预见性、计划性和新颖性等方面人手开展档案科研工作活动;并注意对关系到档案工作全局的一些热点、重点、难点等战略性问题,引进并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集体智慧,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协作攻关。形成“人自为战”与“协同作战”两种模式并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局面,使档案科研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档案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注意积蓄人才提高队伍素质

档案学作为具有明显“边缘性”特点的应用学科,包含内容复杂、涉及领域广泛。尤其是在当今各学科间知识互相融合渗透、学科界限日趋淡化的现实下,档案学的边缘性特点愈加突出。这就要求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破除学科与知识分割的传统思维方式,从档案学的学科特点出发,大胆引进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牢固树立“大科学”的科研观念:既要拥有丰富扎实的知识素养,又要具备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的创新能力。目前档案科研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却令人堪忧,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经验丰富的档案科研专业人才已面临离岗年龄,后续力量尚显薄弱,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尤其是随着“大科学”档案科研观念的形成,对档案科研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更高――既要掌握档案工作的管理规律、又要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机能。而档案科研的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匮乏状况更是令人堪忧。要改变上述不利状况,必须在加速档案科研人才培养、注意档案科研人才积蓄方面加倍努力,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培养、提高人才;通过合理流动渠道发现、选拔人才;通过政策舆论导向吸收、存蓄人才。使大批充满活力、热心钻研、勇于创新、德才兼备的档案科研“精英”能够脱颖而出,形成档案科研人才数量不断增加、队伍逐步壮大、素质日渐优化的良性发展态势。

广辟经费渠道增加科研投入

档案科研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国家每年可以划拨的档案科研经费与档案科研工作实际所需经费之间的比例失衡;而地方各省、市可用于档案科研的经费几乎无从谈起。采取坐等这种状况得到改变的办法不利于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除建议国家档案局向国家科学管理部门申请增加用于档案科研工作的“科技三项费用”额度或另设国家档案科研专项基金,以资助重大或有影响的档案科研项目之外,还要广辟渠道,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方筹措档案科研经费。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主管机关也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划拨一定数额的经费或组织力量申请当地的有关科研基金项目,尽量满足档案科研工作的需要;各级档案学会则应当发挥学会组织的优势与特长,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进行经济创收,筹集档案科研经费,“反哺”档案科研的实际需要;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应当与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进行必要的横向协作,利用自己丰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科研能力等优势,通过合作的方式,承担其所需的档案科研项目,获得档案科研经费的资助;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面向社会进行征集、获得社会赞助等形式,调动社会积极因素,多方筹措档案科研经费,并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急需的档案科研项目上,缓解档案科研经费紧张的现状,力争取得档案科研作用绩效的最大化。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科学构建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36-01

前言

我国高职院校的历史比较短暂,各个院校都在探索培养人才的新途径与新模式。高职院校如果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是一条很好的道路。对其科研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与科学构建,能够有力的促进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科研工作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科研工作的生存与发展。

1、科研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科研管理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

许多高职院校把出成果,出人才作为科研管理的目标,这是对科研管理目标缺乏正确认识的表现。这样做的结果即使创造出了新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些科研人才,然而,这些科研成果绝大多数并未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因为高职院校对科研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很多的高职院校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不足,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以及科研基础较为薄弱,使得难以创造出重大的科研成果。

1.2 科技资源缺乏且利用效率不高

首先,缺乏一支专业的科研团队。高职院校的各个院系之间、各个实验室之间以及科研人员之间缺乏充分的的合作与交流,课题组中大部分是单干的,研究力量分散,不能构成强大专业的科研团队。其次,科研设备满足不了需求。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设备分布零散,大多的科研设备仅是教学设备,而专门为科研工作添置的设备少之又少。另外,教学设备重复购置的现象频繁,使得利用效率不高,为跨专业的交叉研究制造了许多困难。

1.3 科技成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科研水平较低,使得很多的科研成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学术研究,轻视开发研究与科研成果的转化;看重科研成果的档次,忽视其使用价值。这样的后果就是把多数的科研成果仅仅是为了进行职称评定或鉴定,使得科研人员缺乏进行实际应用技术开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常常脱离实际、闭门造车,这既浪费了教师的宝贵时间,也浪费了国家的研究经费,这种状况的出现,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现行的科研体制的原因。

1.4 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缺乏一套科学的健全的科研管理制度。一套健全的制度,能够保障工作的规范性和高效性。高职院校不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会给其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阻碍,也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会给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

2.1 创新科研管理理念

当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理念仅仅局限在对科研各个环节的事务性管理,基于此,科研管理创新的首要问题就是对科研管理理念进行创新。高职院校进行科研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以科学的管理措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迅速产出科研成果,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对科研管理观念的创新,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科学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具体地说,就是要把教师放在科研工作的核心位置,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并采用有效地措施激发教师对科研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使得高职院校的科研目标得以实现,最终促进教师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 创新科研管理队伍

科研管理的主体是科研管理人员,因此,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很大的程度上能过决定科研管理的创新水平。所以,培养一批综合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科研人员来组成一支强大专业的科研队伍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样,才能使得科研队伍高效化、专职化、知识化。与此同时,还要更新科研管理人员的观念。摒弃落后的科研管理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在管理工作中,既具备了全局观念,也具备了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具备服务创新的意识,自觉地适应科技市场,积极主动地将创新思维应用在科研工作中去。

2.3 创新科研管理模式

对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具体地说,就是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而是要突破旧的科研管理模式,把原有的管理模式转向多样化、创新型、从高职院校特点出发的,适合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这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1)建立创新型合作型的竞争模式。(2)创新激励机制。(3)创新约束机制。(4)创新评价机制。建立客观公平的科研评价机制,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篇7

[关键词] 研究生;学术行为不端;预防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b)-118-03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水平直接反映了院、系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因此,发展和提高医学研究生教育是目前医学院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承担了课题中的大部分工作,他们的学术态度和工作效率直接影响整个科研工作的质量。因此,对于研究生的科研行为要给予充分的重视[1]。随着医学及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新技术的应用日渐增多,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要求也随之提高。各科研院校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质量和数量上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突破,但在学术“”的环境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下,一些学术行为不端现象随之抬头,并产生了恶劣影响。目前,中国的国际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但造假行为却时有发生[2]。2009年3月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3-4]中严令指出“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校和教师队伍形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绝不姑息”,表明国家对于此类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视,也说明目前此行为绝非个别现象。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医学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探讨行之有效的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措施,以促进医学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医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原因

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实验设施及条件因素、学校管理因素和自身因素等,上述这些外因均需通过内因起作用。综合众多影响因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可能导致医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

1.1 研究生未能及时适应科研工作

1.1.1 心理准备不足医学研究生在进入科研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前,其精力主要集中于研究生入学考试,而对入学后面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估计不足。在繁重的临床实习和艰苦的科研工作、由考试型向创造型思维的转变过程中,他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反应,常常表现出焦虑和不安,尤其在面对阶段性的考核工作时(如提交培养计划、开题报告、定期汇报和毕业论文提交等)表现更为突出。

1.1.2 不能熟练掌握科研技能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较之以往的医学理论学习有很大不同,不仅需要建立严谨的科学思维,还要熟练掌握实验技术、统计方法、科研论文书写等技巧。若不能在短期内掌握上述技能,对科研工作中出现的诸多困难就不能及时解决,无法更好地统筹安排,导致超过预期时间,不能完成预定计划。

1.1.3 不重视科研工作 一部分医学研究生认为临床技能才是学习重点,而科研仅仅是走过场。因此,没有给予科研工作足够的重视,导致不能按期完成。

1.2 学校要求及科研资源分配的制约

1.2.1 科研要求的提高 建设面向国际的开放性大学是目前国内各大院校的奋斗目标之一,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发表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是一个重要评估指标。这势必提高了对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广大科研人员的要求。力争在国际性、高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及取得相应科研成果已成为他们的主要工作目标。

1.2.2 科研时间的限制 医学研究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较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工作,这对研究生的科研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他们除了要完成科研工作外,还要预留一定的时间进行临床技能学习,故真正能用于科研的时间被大大压缩。

1.2.3 科研资源不足国内院校普遍存在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绝大部分高校都很难保证所有的院系都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其研究设备、实验仪器也很难达到国际水平。由此导致高端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和流失,也是科研工作不能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1.2.4 高校科研教育工作不完善由于学校不能及时、有效地公布研究生培养的相关信息,医学研究生在入学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同时,因为高校资源不足,不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相关科研培训,如文献检索、实验技能培训、统计学分析、英文文章书写、SCI投稿等。另一方面,部分高校不能保证提供完备的中、英文数据库,使得研究生在论文撰写和文献查找中遇到很大困难,从而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高。

1.3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开展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崇尚的价值观、金钱观迫使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断评价其自身价值。当他发现科研工作与现实价值观冲突时,其科研工作积极性减低,转为更多地关注与其自身价值观相符的事情。另一方面,科研成果不仅在研究生毕业分配时起关键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其日后在用人单位的职称晋升、学术地位和奖金分配等方面。在此客观环境影响下,研究生会出现过度追求利益的现象。一旦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盲目追求“完美结果”以及个人的虚荣心作祟,就会直接影响其科研的质量和可信度。

2 影响医学研究生学术行为不端的心理意识形态

医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与其在科研工作中具有的特定心理意识形态有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研究生的心理特点

研究生群体作为高等人才,通常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自尊心强、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心理波动大、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我约束力等不足。这些心理特点与宽松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相结合,可能引起医学研究生自我管理不善和不能合理安排时间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也更加强烈。所以他们在科研工作中遇到困难,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常常会选择走“捷径”,做出欺骗行为。

2.2 应对改变与冲突的能力不足

研究生生活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医院、实验室和图书馆中,学习方式也逐渐向创造性方式转变。如不能迅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常常会出现焦虑和担忧的情绪,而且会持续往复,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

2.3 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崇尚物质生活和享乐主义的意识较以往也更为突出。医学研究生处于无经济基础、无工作、无社会地位的境地,面对每日重复、枯燥的科研工作,他们的心理落差也会随之增大,使研究生容易改变其原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放弃在科研上的追求而转向物质生活和享乐主义。

2.4 侥幸心理的形成

医学科研工作是一个系统过程,周期长,绝非能一蹴而就。而借助学术不端行为常可以在短期内达到既定目标,使其从繁杂的科研工作中得到“解脱”,更有甚者会被同学或老师误信为“有才之士”而得到格外的青睐。这种短期投机的行为一旦被放大就会引起严重后果,井冈山大学的情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5 从众心理和权威心理

医学研究生群体普遍存在从众心理以及盲目的信赖权威心理。其中,最明显的实例就是在相同时间里,若干人研究同一种药物或采用同一种方法。这种毫无创新和新颖性的做法不仅不能取得理想结果,还导致大量浪费。研究生通常在听完外籍专家的相关学术讲座后,就会有一部分人转变研究方向,选择与专家讲座相关的课题。另一方面,学术不端行为也会产生类似的不良影响,当多数人或多或少地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时,整个科研氛围便会随之改变,直至进入恶性循环。

3 预防医学研究生学术行为不端的措施

利用现有条件最大程度地为研究生科研工作提供服务,努力提高研究生自身素质是避免学术行为不端的主要途径[5-6]。为更好地做好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必要从研究生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积极引导等多方面加强工作,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目前科研快速发展的形势。针对医学研究生上述科研工作和心理特点,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进行预防,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3.1 有效建立预期心理

高校和院系应及时准确传递研究生科研要求及毕业标准,使其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让其准确了解科研工作的要求,以便在随后的科研工作中围绕此要求开展工作,统筹计划。可在招生简章和招生网页上提供详细的信息,以方便学生查找,做到心中有数。一旦他们入学初期心理预期形成后,就可以尽快适应高效的工作节奏,减少或避免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7]。

3.2 加强科研培训

各高校及院系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专业培训或专题讲座,如统计软件教程、国际期刊写作培训、科研设计、科研标书书写等,同时也可以通过提供实验室工作手册和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为新手提供必要的实验室普及知识。

3.3 突出导师的作用

医学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工作的信心主要来源于导师。导师可为研究生列出课题相关的参考书目、科研方向和课题标书,在对自己课题有了充分且深入的了解后再进行科研才能做到心中有数[8]。同时,导师应较早明确研究生毕业需达到的要求,这样有利于研究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并根据实际科研资源制订详细的科研计划,保证课题顺利开展。

3.4 科研团队的形成

组建可持续发展的优良科研团队是保证科研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首要条件。导师可根据不同年级研究生的需要,形成互帮合作模式。这种多人参与的组合不仅可以保证科研工作的真实性和科研方向的连贯性,并可形成一个技术纯熟、理论扎实的科研梯队。这种科研团队的互帮互助,可以解决医学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碰到的多数问题。

3.5 优秀研究生经验介绍

让在科研工作中表现优异的研究生介绍他们的经验和体会,可以使更多的研究生明白,即使在科研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整合自己的团队优势,在科研上取得成功。

3.6 建立长期“自我投资”信念

急于成功的思想可能会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生都肯扎扎实实地通过科研实践工作来获得切实可信的实验结果。因此,建立长期的“自我投资”观念显得尤为重要,要让研究生明白只有人生道路的点滴积累,才可能收获丰硕的科研成果,投机取巧的做法只会使人生误入歧途。

3.7 建立多级监督制度

可以通过实验室对研究生的原始数据进行合理管理,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可靠。同时,导师应当为专业学术论文的书写把关,避免大段引用或主观臆断等情况出现。学校相关部门还需做好论文比对工作,采用网上公开发表和接受投诉监督的机制,这样可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真实性加强监督,避免不必要的名誉损失、侵权和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

学术科研工作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活动,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之一,保持科研工作的纯洁性是任何一个具有正确人生观与道德观的科研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的准则[9]。本文通过对医学研究生的客观和主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预防研究生学术行为不端的措施,为医学研究生尽早掌握各种科研技术和知识提供帮助,同时也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黄俊辉,李奉华,阙国鹰,等.基于荣誉制度的诚信教育与早期防范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4(10):45-46.

[2]崔洁,谭华.学术论文“一稿多投”现象的探析与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22(4):90-94.

[3]教育部.严肃处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J].华侨大学学报,2009,2(2):15.

[4]教育部首次发出通知:严肃处理学术造假行为[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14(7):6.

[5]蔡伟.学术腐败:治理与出路[J].民主与科学,2009,6(4):15-17.

[6]兰刚.学术腐败现象的内生性机理探究[J].理论前沿,2009,12(22):28-30.

[7]马革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根源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1(S2):296-297.

[8]李积勇.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中的作用[J].航海教育研究,2009,16(3):35-37.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科研 师资队伍 科研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教育,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经济的功能。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在我国得到了空前发展,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同。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起色。“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发挥“研”在产学研结合中的有效作用,对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对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科研兴师、科研立校已成必然之势,甚至事关学校的前途命运。如何围绕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围绕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以科研和教研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是目前摆在高职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任。

一、科研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 以科研带动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上,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服务生产一线的具有实用性的应用型人才。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培养现代的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求自身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了解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发展方向。另外,职业教育的又一特色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生产。职业教育的特色需要“专家型”教师。只能讲课,不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只能成为“教书匠”,而“专家型”教师则是既能讲好课,又能指导生产并结合生产进行科学研究。科研则是培养“专家型”教师的基本途径,以科研工作为载体,以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为宗旨,“教研相长”是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基本模式。通过科研可以培养教师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通过科研使课堂教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结合,使枯燥的理论与丰富的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科研还可以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科研扩大教师的信息源和知名度,造就一批“学者型”“专家型”教师,促进学院自身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2. 以科研带动学科专业建设。学科和专业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的桥梁。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在专业发展方向、专业规划、专业设置等方面开展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力求将专业调整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焦点”上,将专业设置在区域经济发展及行业发展的“热点”上。为此,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专业设置与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基础性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有特色和发展前途的专业,在培育特色骨干专业的前提下,培养出经济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对于专业调整和学科建设要组织教师从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服务社会的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潜力,铸造活力。

3. 以科研带动教学改革。高职教育处于大改革、大发展阶段,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层出不穷,高职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教师作长远的、全局性的和深层次的研究,提出适合学院自身特点的新思路、新办法,使教学改革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可操作性,以此赢得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科研和教学是职业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的两大标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4. 以科研带动实习基地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实习基地应当体现出办学特色和水平,在带动区域生产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使基地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把实习基地划分为生产、科研、示范等几个大类,让教师大胆地把新技术、新工具引入基地,把生产中一些热点、难点引入基地,进行深入地研究和示范,成功后再推向社会。这样既可以提高推广成果的价值,又可以不断培植更具有研究前景的课题。

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1. 发展时间短,科研基础差。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多数高职院校是最近才发展起来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从行业学校、中专学校演变升格而来的。由于学校以往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少,科研基础薄弱,转向高等职业教育后,又强调侧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办学条件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科研基础条件先天不足,发展缓慢。

2. 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经费投入少。由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属性,人们对于其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功能的认识相对比较到位,而对于科研工作在其自身发展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尚未及时跟上。整体的办学思想、教师素养和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和广大师生对职业教育的期望,主要还是体现在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够、不清。另外,由于职业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大,学校领导更多的关注学校的生存问题,工作精力主要投入有关学校发展的经费、土地、设备等硬件建设,科研工作容易被“软”忽视了。高职教育超常规的迅速发展带来了高职教学资源的稀缺,各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因而用于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投入相对较少,这对高职科研工作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 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气氛尚未形成。高职院校科研条件不行,那就只需专心于教学,科研让重点大学和专业科研机构去搞就行了。在这种意识形态下,很多高职院校根本没有建立科研管理机构,也没有相应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由于这些年职业教育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师资力量普遍缺乏,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繁重,难以挤出时间进行科研工作,科研开发与推广能力严重不足。现在高职院校是围绕专业搞建设,申报的科研项目往往只在一个专业的研究方向,难以形成有竞争力、有特色的学科群和科研团队,科研范围窄小,成果形式单一,大都是以或提交报告为主,而真正具有职业教育特色、面向生产实际、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项目很少。即使搞了一些零散的单项科研项目,也没有计划性,目标不明确,无法形成气候,又缺乏必要的服务管理机制,成果发表难。

4. 教师科研能力偏低,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师资能力存在着先天不足。就科研力量来说,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其中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数量少,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所占比例也偏低,科研队伍中缺乏领军人物,而新进的年轻教师又缺乏科研经验。同时有教师认为高职科研基础薄弱,科研能力无法与本科院校及专业科研机构抗衡,在高职科研课题立项中,高层次、资助经费多的项目争取不到,争取到一般项目资助的经费又很少,学校配套资助也相当有限,科研工作没有动力。此外,多数高职院校还缺乏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没有系统地提出责任、物质、精神一体化激励措施并抓好落实,教师参加科研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对策

1. 强化科研意识,加强重视。“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高职院校应树立“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治校、科研强校”的观念,从战略高度来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问题,提高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学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制度上保证科研工作的重要地位。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驾驭知识,教学相长,向学生传授本专业的最新成果。高职院校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活动,组织科研骨干有重点、有步骤地对学校专业建设中的理论和热点问题进行攻关,重点解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组织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在校外承接课题,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研究,发挥全体教师积极性,强化科研意识。

2. 找准科研定位,突出学科特色。学科特色是学科的生命,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前提。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目标一样,要确定科研发展规划目标,以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坚持教研和应用两大方向,以突出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为主,使培养出的学生能面向社会实践第一线。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方法来指导实践,同时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突出学科或专业的特色,强调科研工作的重点:一是开展对中小企业的咨询、服务、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的研究;二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市场信息,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技术开发的各类项目的研究;三是注重与企业联合,促进“产学研”结合,开展体现高职教育为生产服务的研究。

3. 明确科研方向,掌握科研方法。高等职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也涉及许多学科,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中的科研不仅要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更应努力探索并选择提炼一整套具有本学科特点的相对独立的科研方法和方法论。在掌握科研方法的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应明确生产和生活第一线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工作,必须以教研为基础,科研为先导,通过科研和教研项目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和师资力量。如果高职院校总是千方百计往大学模式上靠,而不是考虑如何为当地经济建设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的能力,着力培养职业型的学生,是没有出路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提高科研水平就是提高办学水平,以科研促教学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人是科研活动的第一要素,科研队伍是科研工作发展的决定因素和发展动力,只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科研人才,才有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高职院校要注重引进有科研能力的人才,同时也要立足培养现有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选取前沿性、创新性、应用性强的科研项目开展团队式的研究。以校级重点科研项目为重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要培养教师树立科研精神,做科研是十分辛苦的一项工作,而艰辛必然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和更大的收获。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首先要保证校内自拨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并每年有所增加;其次要保证学校参与或独立承担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任务,解决经费、设备不足的问题;还要采取“企校联姻”的方式,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通过互惠、双赢的市场运作方式,由企业确定项目和科研任务并提供经费。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同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科研型大学相比,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科研发展实力很弱,其科研活动多处于起步阶段,培育、管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科研活动是每一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都要面临的问题。高职院校作为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实体,需要在“研”字的引领下,解决好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维持现状就没有任何前途可言。高职院校在科研工作中不能把科研工作当成负担,应该极力弥补科研不足的缺陷,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以人为本,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科研工作的稳步、持续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在对科研工作持之以恒的坚持中,专注于学校的全面发展,专注于教师的全面提高,专注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孟小军,吴淑爱. 建立高校科研管理激动机制的思考[J]. 现代教育教学,2004(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