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畜牧业经济管理8篇

时间:2023-07-16 08:54: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畜牧业经济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畜牧业经济管理

篇1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对畜牧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不高,着重需要培养的是管理生产及协调工作人员的能力。结合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为了更好地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必要对畜牧学概论的课堂教学进行适当调整。

【关键词】

畜牧学概论 农业经济管理 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以来,畜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加大。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转变,社会对畜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在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如何使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快速成长为满足现代化畜牧业生产管理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新世纪人才,是畜牧业领域乃至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1目前《畜牧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学生来源文理科兼有,教学难平衡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类学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程里有关动物遗传、育种、繁殖等内容需要学生有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储备,文科类学生却并不具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补充这些知识,同一个班的理科生就要进行二次学习,这极易引起理科生的厌学情绪。

1.2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学生学的实际需求

课程常常要连续三节甚至四节,导致学生很难长时间保持对教师的注意力。同时,有关畜牧业发展的新的科研成果每天都在大量涌现,课本知识的更新速度无法及时,内容的脱节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授课教师也容易过多地强调畜牧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能从本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弱化学生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最终要求。

1.3教师队伍的水平与实际要求有差距

教师的授课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高校中研究型教师的比重逐年加大,这类教师缺乏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授课的素养锻炼,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授课节奏。而且学术工作做的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倾向于把知识点讲得既全面又细腻,导致出现“唯知识至上”的授课模式,不给学生留知识点上的任何“困惑”之处。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质疑”和“批判”的意识。尤其是新进教师,由于没有常年教学工作的积累,无法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也难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2《畜牧学概论》教学完善的建议

教学是一项技艺,有一定的规律和章法可循。因此,高校首先要坚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指导。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今正不断地受到新型信息技术的挑战,但传统的教学方式绝不是一无是处,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一定有其可取之处[1]。各专业必须实事求是,从其培养目标出发,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和改革。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畜牧学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调整授课内容引入“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现代化的设备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畜牧业生产中,且自动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目标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2]。因此,课堂上教师除了教授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外,必需着重引入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的新内容。以养猪生产为例,要更加重视饲料中的霉菌毒素问题、要提高对高产青年母猪重要性和分胎次饲养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现代员工管理、提高电脑控制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等。“微课”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升级形式,已在中小学教育中被广泛提及,但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较少。但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在课堂上一样存在注意力得不到缓解的问题,“微课”同样可以大有作为[3]。对本课程而言,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点外,“微课”还能很好地展示生产的实际过程,更好地为达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如将一畜牧业生产示范场运营中的饲料营养配比、育种架构设计、疾病防控、销售、环境保护、成本核算、员工培训等各个重要环节录制成“微课视频”,教师针对“微课”视频内容,站在“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随时与学生交流“微视频”中的内容,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能加快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2.2调整授课形式,引入“工作情景”教学模式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每个人低头仿佛都身处于“一个独立的世界”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大学生。骤然从高中均一化的集体生活中走出来,跳出父母的视线,加上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控制力,大学生非常容易孤立自己。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需的一项重要技能恰恰就是“协调工作人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意识到本专业的特殊性,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所说”,透过学生“所说”感知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所想”。为促进课堂上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以往的教学模式改革中提及最多的是讨论式教学[4-5],但这是针对单个学生个体的教学方式。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着重需要的是协调能力,需要他人的配合。因此,在课堂上还要锻炼他们彼此间合作的能力。如根据“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引入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情景”,设立小的项目论题,让学生以生产管理者的身份,采用分组讨论、课堂分享等方式对某一工作情境进行分析处理,不但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可以提高他们解决矛盾的能力;也可以设定大的宏观问题,以养猪生产为例,可以设定诸如“如何使猪的身生产性能和利润更高效,场区花钱的最佳方案如何制定,如何激励员工”等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统筹管理能力。

3结语

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畜牧学概论》课堂上调整授课的内容和形式,综合引入“工作情景”和“微课视频”等多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最终更好地为完成本专业的终极培养目标服务。

作者:乔瑞敏 任广志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晶,王果胜.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及其改革趋势[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12):55~56.

[2]刘海波.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22):46~47.

[3]张肇丰,汪茂华,赵琴,陈彩虹,汪晓慧.微视频的兴起与迷思-第九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03):63~66.

篇2

畜牧业;现代化管理;特点;企业化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45-01

畜牧业经济管理是畜牧业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即从宏观上研究畜牧业部门的经济问题。企业或生产单位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经济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以及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的重大措施和决策计划的过程。畜牧业管理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经营目标,对经营要素的结合与经营过程的运转进行不断决策、完善计划及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全部工作的总和。经营与管理密不可分,不能截然分开。管理是适应经营的需要而产生,有了经营才会有管理;经营借助于管理而实现目标,离开了管理,经营活动就会产生紊乱,甚至中断。管理循环理论指出,经营与管理过程都以人的因素为核心进行。

1畜牧业现代化的特点

畜牧业生产包括两种。第一生产是草料生产,第二生产是畜禽生产。畜牧业生产资料来自工业、种植业和自身。生产资料的数量、质量、价格,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畜禽既是一部畜牧业生产的“机器”,为人们生产各种生活资料,同时又是可以更新的资源,不断为自身生产各种生产资料。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到一定年限畜牧业生产能力就要下降。不会通过维修保养而恢复生产能力,只能淘汰更新,或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其利用率。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进或培养出优质、高效、低消耗的优良品种,使原来的畜禽贬值。畜禽的再生产具有群体性、连续性和周期性,是所有特征中最为重要的特征,这是科学组织生产力的主要依据,也是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着眼点。畜牧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总是同畜禽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这就是畜牧业的根本特点。畜禽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体现着经济再生产的同时,畜牧业经济再生产必须符合畜禽自然再生产的规律。利用畜禽自然再生产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应用先进技术和加强饲养管理等,使畜禽更好地生长、发育、繁殖,以达到生产出符合人们需要的、更好更多畜产品的预期目的。另外,畜牧业与大自然抗争的能力较弱,生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力影响。大自然对畜牧业既有协同作用,也有制约作用。

2畜牧经济管理的手段

畜牧业经营偏重于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协调,畜牧业管理偏重于内部资源的组织和利用。经营的使命在于决策,使企业的生产适应社会需要,管理的使命在于组织和指挥,为实现经营目标服务。一个企业只有在优良经营的前提下,再加上科学的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经济管理手段:①行政手段。行政方法是指管理者依靠组织结构的权威,运用命令、指示、规定、规章制度等行政手段直接指挥下级工作,执行管理职能的管理方法。②数学手段。数学方法是指在研究经济活动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经济活动进行计算、测量、分析,执行管理职能的管理方法。③法律手段。法律方法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规范和类似经济法律规范性质的各种行为规范,执行管理职能的管理方法。④经济手段。经济方法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经济方式,调节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执行管理职能的管理方法。⑤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是指通过传授、宣传、启发、诱导等方式,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化技术水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执行管理职能的管理方法。

3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方法

篇3

内蒙古是多种地形的结合地区,草原畜牧业是内蒙古农牧业经济的重心,是当地农牧民维持生计的主要模式。如今内蒙古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其一,资金投入过低。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地区国民生产数值年均增长了14.95%,而国家对于内蒙古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投入却只有4.97%,虽然也有所增长,但是投入的资金满足不了畜牧业发展要求。其二,人口在不断增加,但是地方经济结构太过单一,满足不了基本生活要求,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担。其三,内蒙古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机械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缺乏先进性,抑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重视控制人口数量

重视控制人口数量,缓解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人口数量的控制,能够适应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人口过多,当地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制约畜牧业的发展。采用多元化经济结构,将畜牧业的发展与人口的数量进行结合,能够避免给内蒙古的畜牧业经济带来负担,有利于促进当地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大资金投资力度

畜牧业是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主导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决定因素。国家应当加大对内蒙古畜牧业的投资力度,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实现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应当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专门的畜牧业经济管理机构,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呼吁广大投资商对内蒙古地区进行投资或贷款,丰富当地经济类型,向内蒙古地区经济的现代化方向迈进。设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投资计划,加大对畜牧业的投资力度,寻找更多的商机,实现当地经济的多元化,以适应当地牧民的生活需求,稳定内蒙古地区的经济。

2.3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如今,对于内蒙古畜牧业而言,草原退化和破坏现象严重,是当前开展畜牧业经济的制约性因素。加强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化利用是改善当前草原形态的重要举措,是维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因素。要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提高牧民对草原的保护意识,明确草原对于牧民生活的重要性,为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对于草原上的畜群应当予以控制,将数量进行一定的缩减,转变畜群的饲养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证经济增长。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能够加速草原的循环再生长,有利于草原生长的旺盛,为内蒙古地区畜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束语

篇4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50030)

摘要: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影响了其经济效益的提升。为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大发展这一目标,需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的基础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增加畜产品的产量,提高行业生产率和商品率。?

关键词 :畜牧业;经济效益;科技;农户

近年来,畜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供给数量持续增长、畜牧业产值大幅度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为提升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市场配置与宏观调节相结合的模式,促使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1 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1.1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

畜牧业的发展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就业,完善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农田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国粮食的生产效率低,种植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将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退耕还牧,种草养蓄,是很好的发展方式。同时,畜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高,但又不像种植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存在季节性差异,因此能够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容量。从产业链角度看,畜牧业的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强,可以带动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业、皮革制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1.2 增加农民收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益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畜牧业对农村家庭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已达到30%以上。在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农民纯收益的增长速度也比其他地区快。畜牧业的发展扩展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

1.3 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链接畜牧上下游产业的纽带?

畜牧业在循环经济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作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是链接畜牧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中间纽带。对于畜牧产业链上游区的饲草饲料产业而言,它能够有效利用种植业的副产品,如桔梗等农作物可用作动物饲料,降低了农民的饲料投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对于下游产业而言,畜牧业为许多新型能源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例如畜牧生产产生的粪便可以制成农家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民的种田成本。还可为新型能源沼气等的生产提供物质保障,新能源的利用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燃料问题,减轻了环境污染的程度。?

1.4 满足人们消费需求,改善膳食结构?

人们通过饲养动物,利用畜牧业的生产能力,既可获得肉、蛋、奶等食用畜产品,还可获取皮、毛、绒等动物性产品。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畜禽产品,满足了生活需求,改善了传统的膳食结构,同时确保食物安全。畜产品中还含有人类所需的主要动物蛋白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有利于均衡饮食,提高身体素质。?

2 影响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2.1 经济效益低下,市场信息不对称?

畜牧业经济效益状况决定了其发展状况。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存在着生产投入大、畜产品产出少、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不稳定等问题。同时饲养一些大牲畜的周期比较长,见效慢,在生产过程中还会受到许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这极大的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户不能有效的获取信息,当市场形势看好、畜牧业效益提高时,农户就会盲目跟风、扩大生产;当效益下降时,农户又会减少生产,从而造成畜产品供需的不平衡和价格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2.2 畜牧业生产分散落后,规模小?

我国畜牧业生产大多采用小规模、散养式经营,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势整合形成规模经济,难以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难以实行市场监管和保障食品安全。同时小规模生产,农户在市场信息的获得、决策供给、销售议价、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地位,不利于保障农户的利益。?

2.3 科技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低?

畜牧业生产科技水平低,生产力落后,严重制约了其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畜禽的优质品种少,产品品种单一,没有健全的良繁体系。第二是科技成果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转化率低。第三是养殖场的基础设施落后,缺少现代化的养殖场。第四是在疫病防治方面,缺乏专有技术人员的指导。在生产养殖环节,缺乏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力资源。第五受加工、检疫、冷冻、运输等环节的影响,畜产品的保鲜、保活水平低。?

2.4 产业链条不完善,与龙头企业的衔接不够紧密?

畜牧业的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畜产品主要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从事畜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少,与畜牧业相关联的皮毛加工、新型能源等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不利于提升畜产品的附加值,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畜产品与从事肉奶食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衔接不够紧密,没有发挥企业对畜牧业的带动作用。?

3 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巩固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应秉承可持续发展宗旨,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的调控与指导,依靠科技进步,促使畜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3.1 增强政府对畜牧业的宏观调控与指导?

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点。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对畜牧业的调控与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政府应依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现畜牧业的长足健康发展。?

加强行业信息引导,及时市场信息。建立高效专业的信息网络平台,健全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疫病防控预警分析,让信息资源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特别要指导农户合理安排生产,减小市场盲目性的危害,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

加强技术指导,加大培训投入。给予农户技术上的支持,安排专项人员指导生产。同时给农户提供有关基础生产技术、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的培训,提升农户的职业技能。?

坚持优惠性政策支持,给予适度的财政补贴。例如购买良种补贴、规模化养殖场改造补贴、亏损补贴、环境保护补贴等。当政府干预畜产品市场,对畜产品的价格实行保护政策时,会降低生产成本,引导畜产品市场形成相对平衡的供需结构,稳定产品价格。?

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吸引龙头企业。支持和引导一些小规模养殖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可以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资源共享。而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大、标准化经营水平高、管理水平先进。吸引伊利、蒙牛、双汇等这样的龙头集团,可有效带动畜牧业的标准化经营,推动整个行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3.2 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

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推行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行专业化,利于充分发挥各地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的优势,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这样的分工协作,可以使饲养者提供数量更多、品种更全、质量更高的畜产品,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与国际生产标准和市场要求相接轨。商品化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让畜牧业经济活动在价值、供求、竞争三大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3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化畜牧业?

加强新技术研发,推广各种先进的技术,重视遗传基因、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手段在畜牧产业的运用,提高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

采取科学有效的良种选育方式,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培育出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高质高产新品种,提高牲畜的生产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原种场基地,确保良种纯度。?

改善目前畜禽落后的饲养方式及简陋的条件,利用机械化的工具和适应畜禽生活要求的现代化养殖场来武装畜牧业。不仅在蓄产品的收购、加工、运输、贮藏等环节实现全面的现代化,而且在饲养的各个环节如饲料加工、喂食饮水、粪便清除、疾病防治等方面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经营效率。?

篇5

关键词草业;现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思路;青海门源

门源县经过多年积极推行“立草为业”的基本方针,以此为依托发展的草原畜牧业,已成为门源经济的支柱产业。

1门源县草业现状

门源县共有天然草地45.76万hm2,其中冬春草场面积22.11万hm2,夏秋草场面积23.65万hm2,可利用草场面积38.88万hm2,其中冬春草场可利用面积17.50万hm2,夏秋草场可利用面积21.38万hm2。门源县草地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常见的植物有64科、202属、479种。全县天然草地载畜量为55.272 2万只羊单位,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地载畜量为12万只羊单位,合计2项理论载畜量为67.272 2万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为76.225 8万只羊单位,超载8.95万只羊单位。人工种草累计种植多年生牧草和改良草地1.39万hm2,其中退耕还草5 733.33 hm2。累计种植一年生牧草1.35万hm2,其中优质高产饲草地5 666.67 hm2。门源县草坪种植处于起步阶段,约种植4 hm2。门源县年产各类多年生牧草种子438 t。主要草种有披碱草、早熟禾等;年产一年生燕麦种子2 038 t。

目前,门源县参与草业经济开发的企业共有3家,分别是:农牧特色公司、皇城农牧场、苏吉滩农牧场。草业推广示范结构2家:县草原站和门源县农牧示范园。草业执法机构1家:县草原监理站。

2发展特点

一是资源丰富。草场类型多、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草地植被成多样性、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上述特点决定了门源县不但可以发展草地畜牧业,而且可以大力发展中藏药业、草地观光旅游业。二是草地畜牧业水平较高,草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09年底,全县累计围栏草场7.16万hm2,累计种草2.73万hm2,其中多年生人工草场1.39万hm2,一年生牧草1.35万hm2。累计灭鼠40.83万hm2,灭虫3.87万hm2,建设暖棚4 634幢,饮水管道136条,打井192眼。三是家庭草场承包经营体制不断完善,为发展草业经济带来政策方面的保障[1]。同时,促进广大农牧民群众对草业经济的投入不断增加。全县冬春草场面积已承包到户,夏秋草场基本承包到户或联户。四是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主,建设了一批草地牧业综合发展项目,如皇城、苏吉滩高寒草地畜牧业基地、青石嘴牛羊育肥基地等。五是草地科技推广和草原执法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县草原站专门实施草业科技推广、示范和草地建设、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成立专门的草原执法结构草原监理站,加大草原执法力度,维护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2]。近年来门源县围绕发展草业这个原则,推广引进适应高寒牧区多年生、一年生优质牧草栽培、利用生物技术灭治鼠虫害、暖棚养羊等新技术、模拟飞播牧草技术、草地改良和植保技术、草地生态及草业系统工程等新技术,取得了丰硕成果。

3存在的问题

一是天然草地超载过牧现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草原退化现象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抑制[3]。二是人工种草的品种单一,多为禾本科牧草,缺乏豆科牧草。三是草业集约化经营程度低,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四是草产品的加工仍处于初级阶段,加工调制手段落后,利用率低。五是草种经营管理混乱,草种市场不规范。

4发展思路

根据《全国草地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门源县在2015年前改良治理退化草地3.33万hm2,基本控制草地退化。灭治鼠虫害16.02万hm2,灭治毒草1.33万hm2,基本控制草地鼠虫毒草危害。牧区各乡、村大力推行划区轮牧,2015年前建设划区轮牧草场1.33万hm2,全面实现冬春草场划区轮牧目标。

建立门源县牧草种子繁育基地,不断选育和推广新的适合门源县的高产优质牧草品种和组合,特别是适应性强、高产而且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的各种豆科牧草,从而解决门源县牧草品种单一的问题。门源县饲草料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增加,因此加工调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继续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草地水利设施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草原法》及配套法律法规,建立以法治草、依法管理草原的运行机制,加强草原监理队伍自身建设,加强草地植被动态监测和草地灾害测报体系[4]。利用门源县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重视城镇绿地建设,浩门、青石嘴、泉口、东川4镇不失时机地做好草坪建设,绿化环境。

扶持一批发展草业经济的农牧户和企业,初步实现草业经济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加大草业经济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草业企业参与门源县草业经济开发。

5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加快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意见[J].中国牧业通讯,2000(2):5-7.

[2] 方天堃.畜牧业经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草业;现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思路;青海门源

门源县经过多年积极推行“立草为业”的基本方针,以此为依托发展的草原畜牧业,已成为门源经济的支柱产业。

1门源县草业现状

门源县共有天然草地45.76万hm2,其中冬春草场面积22.11万hm2,夏秋草场面积23.65万hm2,可利用草场面积38.88万hm2,其中冬春草场可利用面积17.50万hm2,夏秋草场可利用面积21.38万hm2。门源县草地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常见的植物有64科、202属、479种。全县天然草地载畜量为55.272 2万只羊单位,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地载畜量为12万只羊单位,合计2项理论载畜量为67.272 2万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为76.225 8万只羊单位,超载8.95万只羊单位。人工种草累计种植多年生牧草和改良草地1.39万hm2,其中退耕还草5 733.33 hm2。累计种植一年生牧草1.35万hm2,其中优质高产饲草地5 666.67 hm2。门源县草坪种植处于起步阶段,约种植4 hm2。门源县年产各类多年生牧草种子438 t。主要草种有披碱草、早熟禾等;年产一年生燕麦种子2 038 t。

目前,门源县参与草业经济开发的企业共有3家,分别是:农牧特色公司、皇城农牧场、苏吉滩农牧场。草业推广示范结构2家:县草原站和门源县农牧示范园。草业执法机构1家:县草原监理站。

2发展特点

一是资源丰富。草场类型多、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草地植被成多样性、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上述特点决定了门源县不但可以发展草地畜牧业,而且可以大力发展中藏药业、草地观光旅游业。二是草地畜牧业水平较高,草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09年底,全县累计围栏草场7.16万hm2,累计种草2.73万hm2,其中多年生人工草场1.39万hm2,一年生牧草1.35万hm2。累计灭鼠40.83万hm2,灭虫3.87万hm2,建设暖棚4 634幢,饮水管道136条,打井192眼。三是家庭草场承包经营体制不断完善,为发展草业经济带来政策方面的保障[1]。同时,促进广大农牧民群众对草业经济的投入不断增加。全县冬春草场面积已承包到户,夏秋草场基本承包到户或联户。四是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主,建设了一批草地牧业综合发展项目,如皇城、苏吉滩高寒草地畜牧业基地、青石嘴牛羊育肥基地等。五是草地科技推广和草原执法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县草原站专门实施草业科技推广、示范和草地建设、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成立专门的草原执法结构草原监理站,加大草原执法力度,维护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2]。近年来门源县围绕发展草业这个原则,推广引进适应高寒牧区多年生、一年生优质牧草栽培、利用生物技术灭治鼠虫害、暖棚养羊等新技术、模拟飞播牧草技术、草地改良和植保技术、草地生态及草业系统工程等新技术,取得了丰硕成果。

3存在的问题

一是天然草地超载过牧现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草原退化现象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抑制[3]。二是人工种草的品种单一,多为禾本科牧草,缺乏豆科牧草。三是草业集约化经营程度低,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四是草产品的加工仍处于初级阶段,加工调制手段落后,利用率低。五是草种经营管理混乱,草种市场不规范。

4发展思路

根据《全国草地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门源县在2015年前改良治理退化草地3.33万hm2,基本控制草地退化。灭治鼠虫害16.02万hm2,灭治毒草1.33万hm2,基本控制草地鼠虫毒草危害。牧区各乡、村大力推行划区轮牧,2015年前建设划区轮牧草场1.33万hm2,全面实现冬春草场划区轮牧目标。

建立门源县牧草种子繁育基地,不断选育和推广新的适合门源县的高产优质牧草品种和组合,特别是适应性强、高产而且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的各种豆科牧草,从而解决门源县牧草品种单一的问题。门源县饲草料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增加,因此加工调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继续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草地水利设施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草原法》及配套法律法规,建立以法治草、依法管理草原的运行机制,加强草原监理队伍自身建设,加强草地植被动态监测和草地灾害测报体系[4]。利用门源县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重视城镇绿地建设,浩门、青石嘴、泉口、东川4镇不失时机地做好草坪建设,绿化环境。

扶持一批发展草业经济的农牧户和企业,初步实现草业经济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加大草业经济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草业企业参与门源县草业经济开发。

5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加快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意见[J].中国牧业通讯,2000(2):5-7.

[2] 方天堃.畜牧业经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循环型畜牧业 生态

1、畜牧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牧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其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对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畜牧业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按照新形势下的要求,调整优化畜牧养殖结构,提高畜牧产品质量。然而当今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资源与环境问题制约

资源问题与土地的承载能力密切相关,我国人均土地占有率偏低。所以,畜牧业增长首先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饲料相对资源缺乏,畜牧业用地趋于紧张,养殖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都是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

1.2、养殖方式粗放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畜牧业养殖方式仍然较为落后,首先是小规模分散饲养占主体,养殖方式落后。另外良种主要依赖进口,饲养管理不规范。

1.3、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养殖户仍然是分散经营,获得生产、销售、技术和信息的能力差、渠道少,不仅造成畜牧业生产水平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而且容易造成区域性、阶段性的盲目发展和供需失调,极易导致畜牧业的大起大落,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原因是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也缺乏职能完善的行业协会。

1.4、科技创新体系的制约

科技进步是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要素。当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水平仍然较低。首先,畜牧业科技投入与产值比重不适应。其次科技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另外科技推广服务跟不上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1.5、管理体制不完善

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使资源在较大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需要不同行业、部门和地区之间联合与协调。但我国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过渡时期,还存在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现象,各种利益关系尚未理顺,阻碍着畜牧产业化经营的推进。

2、如何开展循环型畜牧业

2.1、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大力调整畜禽结构,发展草食家畜。

过去,除少部分玉米秸秆被利用于牲畜饲草外,大部分被群众就地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如何解决秸秆废弃和焚烧问题,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最终把秸秆养畜作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首选途径,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服务,培植典型和龙头企业,通过示范带动,大力发展以奶牛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推动农牧业生产良性循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草食畜禽具有少与人类争粮食,将人类不可食植物产品秸秆、牧草等转化成人类可食动物性产品,既满足人们膳食的需要又能减轻粮食生产压力。

2.2、利用畜禽粪便开发新能源

近几年来,上级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扶持引导规模养殖场建设沼气池,开展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开发利用。沼液、沼渣追施农田,沼气用来做饭、照明、发电。通过在规模养殖场户大力实施“沼气工程”或通过畜禽粪便的生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使大量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既生成了新的能源,又减少了面源污染,净化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又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肥源,减少化肥施用量,避免我国种植土地日趋板结的严重后果,同时也为我国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2.3、推广微生物发酵床技术,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养殖

生态环保养殖根据微生态理论和生物发酵理论,在动物舍内铺设一定厚度的谷壳、锯末和生物制剂等混合有机物垫料,畜禽饲养在上面,其所排出的粪尿在舍床上经微生物完全发酵,迅速降解、消化,无臭味、氨气含量显著降低,养殖环节直接消纳污染物,实现零排放,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可节省劳力30%-50%,节省用水85%-90%,节省饲料10%-15%,减少用药,死亡率降低4%,真正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

2.4、提高畜禽出栏率,加快改良品种速度

我国猪的料肉比3∶1,说明我国单位畜产品耗能还很高,应引进外国品种进行改良,提高饲料转化率。中国黄牛、绵羊出栏率低、出栏体重小、生产周期长、单位生产效率不高,应引进国外优良品种进行改良,降低用于维持的能量、蛋白消耗,探索经济实用的杂交模式提高生长速度,推动种畜禽和商品畜禽的分级管理、分场饲养,提高饲料资源的合理利用。

2.5、加快饲料工业发展,推进秸秆利用工业化进程

科学的饲料配方是提高畜禽饲料转化率的关键,所以应加快饲料工业发展,提高配合饲料、全价饲料的使用范围。我国秸秆资源尚处于初级开发加工阶段,秸秆处理尚未实现工业化,靠一家一户对秸秆青贮、氨化和微化,处理过程浪费多,处理效果不显著,亟待推进秸秆处理工业化进程,提高秸秆利用率和转化率。

2.6、提高兽医卫生水平,减少畜禽死亡

兽医卫生工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猪为例九五期间死亡率是8%,按全国出栏5.92亿头汁算,死亡约4796万头,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死就是多养,所以要提高兽医卫生水平,加强防疫工作,确保无重大疫情发生,减少畜禽死亡,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的重要措施之一。

2.7、因地制宜,小规模的农产饲养方式有助于建立循环型畜牧业模式

在我国除规模饲养外,农产小规模饲养有利于就地取材,构不成工业饲料原料的薯藤、草叶、酒糟等非常饲料的使用能大大节约饲料粮。据我县山区调查表明,大量青粗饲料算不上全面,但能满足畜禽生长育肥85%的蛋白、60%的能量、维生素矿物质的大部和全部,仅用规模养猪一半左右的饲料粮,其肉食安全性较高,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能够实现“畜―肥―粮”循环型畜牧业模式,资源充分利用,种草养畜、果园养鸡、粮田养鹅等模式可以推广。但要解决标准化、卫生质量的问题。

2.8、加强粪污无害化处理,促进农牧结合和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成为可能,但粪污已成为新的重要的污染源,由于使用配合饲料,各种重金属对土体造成严重污染,污水造成水富营养化,往往难以恢复,其患无穷。因此,做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处理,用于还田,减少化肥投入,改变我国耕地有机质不足1%的局面,提高粮食单产,加强食品安全,实现农牧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3、浅议生态型畜牧业的发展

3.1、树立节约型畜牧业发展理念

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比较,循环型畜牧业依靠减少投入以及节约消耗,并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畜禽排泄物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中的宝贵资源。但,自从化肥出现后,畜禽排泄物作为农家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已基本丧失。畜禽粪便大量流失或随意倾倒,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也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推动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解决农畜禽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而且对农业种植业生产也大有好处。实现高效低耗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科技进步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的关键。要通过加强基础应用和高新技术研究,围绕节约型畜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组织科技人员,加大攻关力度,着力开发一批资源节约的关键技术,满足节约型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3.2、探索节约型畜牧业经营模式

传统畜牧业的经营模式更多地侧重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保护考虑较少。建设节约型畜牧业,就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式,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畜牧业工作。主要体现在:物耗节约型、 资源循环型、空间拓展型、环保生态型。

3.3、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的几点建议

3.3.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发展循环型畜牧业。充分利用农业的可再生资源,变废为宝,合理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3.2、开展前期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循环型畜牧业,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加强前期研究,进一步摸清资源底数,研究制定出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的技术路线。

3.3.3、树立畜牧养殖环保优先原则。发展循环型畜牧业,如何破解畜牧业养殖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是畜牧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如仍停留在传统养殖理念及经营模式,畜牧养殖将无法生存。畜牧养殖场(户)、畜牧养殖从业人员必须加强自律,在发展畜牧生产、抓效益的同时不可缺失养殖污染治理设施设备等环保投入。

篇8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畜牧业不仅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阶段,而且处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中,曾经支持畜牧业发展的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的畜产品供需结构矛盾及畜牧资源需求的浪费矛盾日益突出,由此规范了规模了养殖业的规模与发展的限度,尤其是使一些依粮型的养殖项目受到相对制约,无论其饲养和商品量都无法满足畜产品市场日益扩大的需要,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我认为,进一步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提高有限饲草资源的效能,大力发展节粮高效的草食家畜,是实现传统畜牧业向商品畜牧业过渡的重大战略转移,是畜牧业体制改革的一场革命,同时也是畜牧业的内涵潜力所在。

一、草食家畜发展的必然性

草食家畜是以植物性青粗饲料为主要日粮的一类动物,包括牛、羊、兔等,在养殖业内部结构中有相当比例,如2010年,草食家畜占我县畜禽总饲养量的36%,其发展势头将进一步增强,这是由社会、经济、自然及其自身的特点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首先,草食家畜在畜牧业中具有较高的商品属性和制约因素少等特点,养牛、养羊、养兔都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次,在现阶段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饲料粮紧缺将成为严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大力发展不与人和依粮型养殖业争粮、争地的草食家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是摆脱饲料紧缺这一制约因素的有效途径。

第三,从保障肉食市场均衡供应来看,单靠猪肉支撑难为长久之计,只有广开肉路,大力发展多肉、少脂的牛、羊等草食家畜,为人民提供营养丰富的瘦肉和奶类,才能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第四,农作物生产发展需要草食家畜为其提供大量的优质有机肥料,因为有机肥料具有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态、蓄水保水能力,促进粮食的增产丰收的生态效益。

第五,轻防、医疗、食品、外贸等行业需要草食家畜为其提供大量的原料和丰富的货源,肉、毛、皮、绒、脂、肠衣都是目前国内外市场的抢手货,是当今世界性的紧俏物资,价格逐年上涨,为国家出口创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草食家畜的可行性

大力发展草食家畜,是符合我县现阶段畜牧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草食家畜以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已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的高度重视,成为农村养殖业中又一“热点”,本文以我县为例,对发展草食家畜的可行性作一 阐述。

1.资源条件

牧坡饲草是发展草食家畜的先决条件,我县有天然牧坡草地达69万余亩,人工草地3万亩,还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三种饲草资源可产饲草2.5亿公斤,这些饲草除去现有大牲畜、羊、兔约4000~6000万公斤外,还有1.6亿公斤饲草,年复一年的白白浪费和荒废,有待于扩大开发,充分发挥其效能,这部分未被利用的资源,粗略计算,可养羊8万余只,或养牛3万余头,如果在用一些现代科学实用技术,如牧坡改良技术、秸秆青贮、氨化技术、草粉加工技术等,栽畜量还会大幅度提高,由此看来,饲草资源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

2.社会条件

养牛、养羊、养兔都是广大农村的传统养殖项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全县养牛户均2头以上的乡有一个,户均一头牛的有三个乡镇,还有许多户均十头以上的,如车城的天申院张铁礼,中垛、文城、柏山寺等乡均有,羊群生产经过较大调整后,经济羊种明显增加,存栏增长幅度加快,上年末存栏羊3万余只,但仍没有达到历史最高的水平,这也说明吉县发展养羊业的潜力还很大,在草食家畜存栏与商品同步增加的同时,在品种上也有明显改善,全县现有草食家畜优良品种10余种,品种的优良化,不仅提高了畜群质量,而且成为增加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3.技术条件

有着比较健全的家畜繁育体系、饲草饲料体系、防疫灭病体系和加工销售体系,可为养牛、养羊、养兔业

转贴于

等提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

三、发展草食家畜的效益分析

发展草食家畜是一条投资少、风险小、周转快、效益高的农民致富门路,在近几年的畜牧业发展实践中,已得到证实,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典型事例对发展草食家畜的效益作一分析:

先以我县发展养羊业为例,我县的养羊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最高存栏达到过12万多只,但由于多年沿袭的传统养殖方式的影响,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养羊业长期是“毛不过斤,绒不过两”的低生产水平,加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不合理,养羊就是养羊,不是进行商品生产,诸多因素构成养羊业压栏重、商品量小、经济效益低的畸形发展状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羊产品价格的放开,各级政府的重视,优良养种的引进和品种改良,养羊业得到稳步、协调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发展养羊业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改良求发展,以改良求效益,以改良求致富,在政策上鼓励,资金上扶持,使全县存栏羊由过去1万余只发展到现在的3万只,增长了3倍多,其中纯种绒山羊280只,绒改羊2528只,2010年全年出栏6000余只,出售绒900公斤,羊毛1800公斤,总收入达400余万元,占畜牧业全年总收入的20%,另外还有一笔未算的账,那就是肥料账,这也是一批可观的收入。

养羊能致富,那么,养其它草食家畜如何呢?吉昌镇社悉村农民郝小东2010年养兔6000余只,纯收入2.7万元。在养牛上,群众收入也相当可观,2010年全县出栏牛3138头,总收入1800万余元,占畜牧业总收入的35%。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展草食家畜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已成为一些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我们相信,草食家畜将在今后相当时期的畜牧业商品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并将成为养殖业的骨干产业,影响和带动整个畜牧经济的稳步发展。

四、发展草食家畜的战略目标

发展草食家畜的近期战略目标:“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努力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度和利用度,实现我县畜牧业由依粮型向节粮型的战略转移”。

五、发展草食家畜的实施措施

1.由于山区县农民经济基础差,无法启动产业,因而采取政府贴息,群众小额贷款的方式,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

2.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建设规范的舍饲圈舍,转变生产方式。

3.有计划的、科学的采取自然牧坡轮牧,对于“封山禁牧”不要搞一刀切,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和草坡退化。

4.大力开展饲草科学化处理,如颗粒饲料、草粉、氨化、青贮等。

5.大力发展人工种草,采取谁种、谁管、谁用的政策,开发新的草资源。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