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8篇

时间:2023-07-16 08:54: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

篇1

一、订单富农

××市工商局立足职能,通过加强宣传发动、强化执法监管和完善各项机制等措施,全力支持订单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目前,全市“订单”面积 230多万亩,“订单”农户18.6万户,先后发展各类订单 10000余份,涉及肉牛养殖及辣椒、甘蓝、胡萝卜等种植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一)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订单农业的浓厚氛围。采取区别对待,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一方面通过发放宣传材料、上门走访等形式,深入到“订单”农户中,与农户广泛接触和交流,宣传订单农业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引导教育。通过举行订单农业知识培训、开展送法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此为突破,加速订单农业的发展。例如××乐陵市飞达集团,本是一家以辣椒和蔬菜种植、加工、出口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产品质量好,受到市场青睐。但其主要原料辣椒,市场价格忽高忽低,导致其发展举步维艰。工商人员一方面多次与企业进行座谈,鼓励企业建立基地,实行合同价收购;一方面派专人陪同企业到村里进行宣传,赢得农户信任,提升农户种植辣椒的热情,有效促进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二)强化执法监管,促使订单农业规范有序。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的作用,对农业订单实行全程监管。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订单农业合同监督管理工作,打击合同欺诈行为,提高订单履约率。重点抓住订单农业的履约环节,对农业龙头企业订单合同的履约进行跟踪,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如对××庆云县中澳集团与农户签订的“收购合同”进行监管,共检查合同122份,合同金额20__余万元,督促合同双方当事人提高合同履约率。通过以上举措,进一步规范了订单农业经营秩序,促进了订单农业健康发展。

(三)完善各项机制,推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首先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把推行订单农业工作作为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列入年度各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求各单位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和定期上门走访制度。其次是构建责任落实机制。健全市局、县局、工商所三级监管体系,将订单农业责任到岗,任务到人。

二、合作强农

在当前形势下,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文秘站 ×市工商局认真把握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重点环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截至11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56户,出资总额1.3亿元,成员总数1.7万户,较去年实现翻倍增长。

(一)事前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利用新闻媒体、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民了解法律,增强合作意识和市场观念。同时,充分发挥基层消费者协会投诉站的双向联络作用,宣传法律法规,并收集农民的意见,反馈给工商部门。

(二)事中做好登记注册工作。开辟登记注册“绿色通道”。在行政办事大厅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服务窗口,向前来办理登记的农民实行申请、受理、审批一站式服务,为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提供登记辅导、政策咨询。大力推行“四办措施”,即资料齐全当场办,资料不全指导办,紧急项目加班办,重大项目跟踪办。

(三)事后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各个工商所对自己辖区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定期回访,了解其运行状况和遇到的困难。每个季度各工商所所长向局里汇报情况,局里根据汇报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20__年年初,通过回访“平原县玉峰生猪专业合作社”了解到,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竞争加剧,生猪价格下降,很多社员对养殖生猪兴趣不高,合作社运行受阻,社长张玉锋一筹莫展。经过深入调查,该局建议合作社自办市场。去掉了中间环节,实际收益更高,从而拓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路。同时,运用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帮助自办市场创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很快就赢得了群众的口碑,一些学校食堂还有超市也纷纷找到张玉锋,希望和他们签订购买合同。销路不愁了,社员们的信心更足了。

三、 经纪活农

为帮助广大农民增产增收,积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工商局抓住有利时机,采取三大措施:“营造一个环境、实现两个联合、做好三个加强”,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据统计,截止20__年11月底,全市农村经纪人总数(含临时性、季节性)4070户,其中,注册登记农村经纪人1737户,临时性、季节性农村经纪人2333户。

(一)营造一个环境,引领农村经纪人健康发展。积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认真落实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开辟了经纪人进入市场的“绿色通道”。××市工商局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经纪人,给予登记发照,规范其经营行为。并在为其办理登记注册时,给予优惠扶持,促进了经纪人队伍的发展。

(二)实现两个联合,推动农村经纪人快速发展。一是与行业协会联合,以典型引导发展。较好解决“单打独斗,散兵作战 ”,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帮助农村经纪人依托各乡镇、各行业创建农村经纪人协会,通过场地、人员固定化,经费保证稳定化,运作模式多样化,使经纪人协会真正运作起来,并逐步走上规范化,成为当地服务三农的 “正规军”。二是与当地企业联合,以龙头带动发展。针对××市农村经纪人整体规模较小的现状,××市工商局通过穿线搭桥、强强联合、帮扶并举的方式,走“龙头企业+经纪人+农户”合作形式,采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

(三)做好三个加强,促进农村经纪人规范发展。一是加强监管,维护经纪秩序。开展消费维权进农村活动,及时解决经纪引发的投诉。充分发挥12315投诉举报网络的作用,依法查处经纪投诉、举报的侵权行为。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查处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压级压价、合同欺诈、克扣农户、勒索客户等违法经纪行为,维护正常的经纪秩序。二是加强教育,提高执业素质。加强对农村经纪人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和业务知识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经纪人进行《经纪人管理办法》、《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知法、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分门别类地对各类农村经纪人进行相应的业务知识培训,帮助农村经纪人改变传统的购销方式和服务方式,使他们向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强引导,创造经济效益。定期组织他们召开现场会或座谈会,协调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为他们讲授与农产品生产、流通、经纪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及经纪信息,积极为他们打造信息咨询、业务交流的平台,以帮助他们有效规避风险,树立诚信形象,提高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保险护农

由于自然灾害的不可预防、不可预测性,明显制约了“订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市工商局借鉴试点县先进经验,选准项目,加大力度,全力推进,“订单农业”保险工作有了很好落实。20__年以来,××中华财险禹城、平原、武城三个公司共承保能繁母猪4.9万头,承担保险金额4900万元,现已支付赔款32万元;承保种植业小麦、玉米、棉花192万亩,承担保险金额5.5亿元。由于20__年的特大暴雨,承保的禹城、武城两个县的小麦和玉米受灾面积近16万亩。保险公司已支付赔款70万余元。

(一)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农民入保积极性。联合保险部门利用座谈会、讲座以及发放材料等方式对企业、农户进行宣传。制发了《合同服务明白纸》,对“订单农业”保险做好说明,利用登记注册“窗口”、“一会两站”、年检时机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同时,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业保险知识讲座,宣传大灾之后农民受益的典型实例,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提高投保信心。

(二)加强调查研究,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方案。从20__年1月份开始,××市工商局联合畜牧局、农业局、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分公司,对59家企业、10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制定出两种保险措施:一种是鼓励有条件的涉农企业和农户自愿加入商业保险,增加险种,并联系保险公司在险率上给予最大优惠;另一种是通过涉农企业给农户作担保,农户从金融部门获得贷款建起养殖大棚,并将大棚投保给保险公司,使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立起银保互动机制。

(三)加大帮扶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坚持深入企业、深入农户,随时掌握农、企的要求,并提供良好服务;加强与保险部门的协调,在农、企与保险部门之间“引好路”、“搭好桥”;注重与县直农口部门的协调沟通,为“订单农业”保险的推广赢得支持,争取宽松的政策环境。

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 广西 现状 对策

近年来,广西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鼓励各种大型金融机构扩展了涉农金融业务,同时成立一些新型农村金融结构。现有金融体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但是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广西农村金融现状,以探讨如何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覆盖全面、治理灵活、种类多样、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格局,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广西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田东县等14个县(市、区)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的有序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明显提高了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三农”的能力。2011年,涉农新增贷款占全自治区新增贷款的40%,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达18%左右,高于全自治区贷款增速5个百分点。广西采取引导和支持涉农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创新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等方式,着力构建起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初步规范和创新了农户评级授信、涉农担保信用制度及担保资产评估、管理、处置的操作流程。同时在政府配套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政策性保险及商业保险,目前主要以甘蔗、香蕉、芒果、森林以及能繁母猪、奶牛和养鸡为标的开展农业保险试点。

二、广西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广西初步形成了分工、合作又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广西农业发展资金筹措困难的问题仍然较为普遍,农业贷款及农业投资比例及农村金融发展创新不足、资金外流的“虹吸现象”仍然阻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问题

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普遍存在问题。政策性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灵活性,难以发挥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以满足农产品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对金融创新的要求。近些年,国有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为防范金融风险及追逐利益,大面积抛弃了运营成本高、盈利较差的农村市场。一方面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对部分县域存款达不到经营要求的分支机构进行了整合与撤销,营业网点数量逐年下降,以至于平均113个行政村才拥有一个网点。另一方面信贷收缩,信贷投入正在退出农村。2008年邮政储蓄银行开办农村小额无抵押贷款业务,但贷款额度较小,同时存在转移农村资金的问题。相对而言,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金融主力军作用,但其经营管理、资金实力,服务及业务品种等方面尚不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同时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过于强调商业化,无法实现服务三农的宗旨。从2008年开始广西先后在田东县等14个县(市、区)进行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但是由于在成立的初期,总体数量仍然有限,服务地域范围较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其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

(二)农村存贷比例偏低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为广西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负债业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2年~2010年,同期涉农金融机构存款由22.37%上升到37.3%,而同期广西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存款市场占有率由77.71%下降到57.7%,贷款市场占有率则由75.28%下降到50.3%。由此可见资金实力的增长,并没有带动农村信贷投放的增加,存贷比例偏低等农村资金运用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在流动性过剩、农村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商业性金融在农村市场定位上强调负债业务发展,其机构网点基本把农村存款资金转移到收益率较高,资本充足的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村资金“虹吸现象”突出,对农村金融供给形成一个很大的缺口。

(三)农村金融创新不足,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第一,没有规范和完善适合“三农”特点的信贷管理机制。过于繁琐的农业信贷申请程序不符合农村经济“点多、面广、小额、流动”的资金需求特点。第二,农村信贷资金投放范围较窄,大部分仍局限于经济发展

较好的地区或者一些龙头企业,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小规模资金需求;第三,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不足。目前以提供存、贷、汇业务为主的广西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期限、额度、品种等基本与目前广西农业周期性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第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及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农村企业、个人融资模式及融资工具急需开发与推广。第五,信贷、证券、保险的联动机制不完善,各个金融业务只是在业务范围内发展,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

三、广西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相对薄弱的农村经济基础,滞后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不完善的金融配套政策等问题很难承载信贷资金的投入。

(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信贷资金承载力不强

广西农村经济发展中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各地农业也存在资源禀赋、发展现状等不和谐因素。广西农业人均耕地水平低于全国,而且发展相对分散,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再者中央惠农政策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无法弥补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受农村经济薄弱的制约,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运作成本高、客户信用风险大等诸多问题,无法使资金有效地配置,从而制约农村资金回流以及农村金融发展。

(二)财政投入比例相对偏低,对商业金融的吸引力不足

广西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在投资理念以及农业对地方财税贡献度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长期以来地方财政对农村的直接投入偏低、投入方向不对,扶持力度不够。而且国家对广西农业投资补助资金到位缓慢,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低,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完善。与此同时广西财政对农村金融在税收、贴息等方面缺乏补偿机制,在政策上没有解决农村金融供给高成本、低收益的问题。

(三)农村担保机制不完善,金融发展受抵押担保瓶颈制约

一是农村资源担保的法律支持缺位,农村物权流转法规不健全,农村土地、沿海滩涂以及农作物收益权等资源的担保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农村信用手段缺失,使农民的资金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金融需求;二是农业贷款担保机构缺位,使银行信贷供给与农户、涉农企业间缺乏对接枢纽;三是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由于农业投资风险大,因此农业保险业务单一,且服务领域窄,服务网点缺乏。但由于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农贷风险补偿机制及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广西尚处于起步阶段。

四、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路径探讨

针对广西农村金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金融体系

广西政府应积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组成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体系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银行应运用货币政策如放宽利率管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应主导为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并且通过信贷活动,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使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农村资源配置。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完善其内部管理体制,对其提供优惠政策,为其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农村信用社能够更好地解决“三农”发展的资金供给问题。同时广西政府应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配合协作,引导和推动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如近些年成立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另外,广西政府应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配合信贷制度为“三农”发展提供多方位的风险保障。

(二)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广西政府应引导和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建立灵活高效,服务多样化、特色化的农村金融经营格局。一方面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农村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例如扶贫贴息贷款、农户小额信贷、农业科技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等,同时建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完善担保流程,丰富贷款抵质押形式,探索实行农村集体用地、林地、宅基地以及多种动产抵押、质押形式。另一方面加快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转型,加大中间业务拓展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表外业务发展,有效增加农村社会信用总量,在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同时,实现自身盈利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加大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力

为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广西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财政政策,完善农村财政投入机制,强化信贷政策的指导和引导作用,积极运用发放支农再贷款、减少存款准备金等手段,提升农村金融主体支农的实力。同时建立财政贴息、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等制度,以补偿商业信贷成本高的不足,吸引信贷资金回流农村。在政府主导下,完善农村担保体系:政府可以出资建立农业信用担保机构,也可以进行财政扶持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业担保业务。充分发挥农村经济主体间信息公开、监督便利的优势,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及行业协会担保或组织会员互保的方式提高融资担保能力。同时广西应加强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农业险种的创新,风险的掌控,向商业保险公司及信贷机构提供保险或再保险等,利用财政杠杆作用,鼓励和支持商业性保险公司介入农业生产等高风险领域。

(四)加快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吸引信贷资金回流农村,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根本途径。一是发挥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巩固农村金融运行的制度基础。二是改进对农村金融组织的管制方式,建立一个安全、公平、有序、竞争的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引导金融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针对不同金融机构服务对象的特点,适当放宽注册资金和资产规模的大小,逐步放松业务及贷款利率限制。同时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四是建立农村金融突发性支付风险处置机制,完善保险制度,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信贷机构产生的存款与财产损失。五是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政府加快出台征信资料开放的法律,积极倡导宣传诚信意识,完善信贷信息共享机制,大力培植“信用村”、“信用互助组”等信用主体,加强信贷政策与社会信用建设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黄良波.西农村金融供给问题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8第1期.

[2]李梦茹.谈广西农村金融改革工作成效及发展思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第12期.

[3]刘明显.于广西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6年12月.

[4]姜霞.西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探究[j].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5]黄予慧.西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展望[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23卷第07期.

篇3

2010年末,全州51个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42个银行业机构网点加入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银行业机构网点80%以上实现电子通汇。以“三票一卡”为主体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得到广泛应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业务迅速发展。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覆盖全州18个县,信息涉及银行信贷、住房公积金、法院、环保等多个领域,收录企业信用信息427户,收录中小企业信息1224户,为4739户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对2711户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为银行业机构贷前调查提供便利,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农户贷款难问题发挥着积极作用。截止2010年末,银行业机构网点184个,其中“十一五”期间新增设2个,金融机构营业场所美化,经营管理全面信息化,ATM机、POS等自助银行机具达到520台,新增107台,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从无到有,户数已达15.66万户,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提升了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效率。“十一五”期间新进驻1家保险公司,已经拥有各类保险网点14个,其中“十一五”期间新增设7个。(一)金融改革成效显著一是农业发展银行加快业务转型,在确保政策性信贷业务的同时,逐渐加快向开发性金融业务转变;二是建、农两大国有银行顺利完成股改上市工作,整体资产质量大幅提高,营运能力持续增强;三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信贷资产结构得到优化。全辖18县农村信用社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兑付工作全面完成,累计兑付专项票据11118万元,置换历年亏损4759.86万元,不良贷款6358.14万元;四是农业银行以“三农”事业部制建设的内控机构设置完成②,突出了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五是甘孜州邮政储蓄银行挂牌营业,业务由储蓄汇兑向综合转变。(二)金融运行质量提高2010年末,全州银行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7%③,较“十五”末下降22.68个百分点;2010年全州银行类金融机构实现拨备后利润总额1.93亿元,较“十五”末增长6.12倍,平均资产利润率0.44%,银行业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以来,全州保险机构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保险业稳健运行,盈利水平不断提高,保险业由“十一五”末的亏损实现整体盈利。(三)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州金融机构充分运用相关政策和手段,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一是银行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特别是对基本项目建设、水电能源等支柱产业以及农牧业、牧民定居、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大幅提升,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以及民生领域的持续发展和改善,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二是保险业加强与发展地方经济的结合,加强与完善社会保障的结合,结合辖区实际探索青稞、牦牛、能繁母猪等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充分发挥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和保障稳定的功能。三是担保公司从无到有,担保融资为增强中小企业、“三农”等领域的信贷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业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本身创造的增加值也在不断增长。2010年,甘孜州金融业增加值4.7亿元①,较2005年增长90.2%,在全州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9.6%,占全州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3.8%,“十一五”时期我州金融业增加值及在GDP中占比走势。

存在的问题

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截至2010年12末,全州各项存款余额243.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1.6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0.8%、0.57%,均位列全省第21名(四川省辖21个地、市、州);人均存贷款分别为2.3万元、1.06万元,相当于省平均水平的67.85%、48.85%。货币市场发展迟缓,目前尚无金融机构具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会员资格③,目前同业拆借主要以金融机构之间网下拆借为主。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4家公司仅收保费1.3亿多,“小、散、弱、乱”现象突出。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上市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与省内其他市(州)相比差距较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置种类不齐全,城乡布局不平衡。目前,全州银行业机构设置种类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缺少地方性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地域分布上,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主要布局在县城,县以下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甘孜州184个网点中,县城网点85个,占机构总数的46.19%、县以下农村机构99个,占机构总数的53.81%,辖内325个乡镇中有226个乡镇金融服务缺失,占乡镇总数的69.54%。城乡布局不平衡导致县域及农村金融服务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效率不足。(三)金融资源利用率偏低甘孜州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明显,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经济金融资源有限,同时城市形成的金融洼地,导致县域、农村金融资源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不能够对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有力持续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受到抑制较多,不利于金融深化,提高农村金融效率。2010年末全州银行业存贷比为45.8%,低于全省银行业机构存贷比18.08%个百分点,特别是康南、康北金融资源利用率较低,康东地区银行业机构存贷比为66.16%,康南地区银行业机构存贷比为25.6%,康北地区银行业机构存贷比仅为6.27%(四)经济对金融业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经济规模、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质量有待加快扩大、转变和提高,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优质大项目进展缓慢,影响和制约了金融的支持力度。

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篇4

【关键词】农业银行 三农事业部 改革 评估

农行海南分行在股改革后,总体上,在人员、服务渠道、业务创新、机构组织体系、经济能力、经营模式等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风险控制、三农金融事业部制度经营单元、服务三农力度、信贷管理权限、运行机制建设等还存在不足,急需加快改革步伐,在取得经营效益的同时,扩大县域行贷款规模,加大力度支持县域三农经济发展。

一、体制机制建设成效

(一)构建组织体系

按照农总行关于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相关要求及“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的管理体制要求,农行海南分行制定和下发了《中国农业银行海南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推进方案》,方案对搭建我省三农金融分部的事业部制组织架构、划分事业部边界、确定经营单元及改革试点行等重大事项予以明确。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海南省分部及三农金融事业部海南分部管理委员会,作为三农金融部系统管理的机构。三农金融分部负责对辖内三农业务和事业部制建设的系统指导、业务规划、绩效考核、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同时,成立了三农信贷管理中心、三农风险管理中心、三农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三农资本和资金管理中心和三农核算与考评中心五个中后台管理中心,与相应部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制定事业部制改革试点行实施方案,逐步将16家县域支行作为经营单元,整体纳入三农金融部管理。

(二)厘清业务边界

按照“地域为界”的基本原则划分事业部业务边界,客户经营所在地在县域的法人客户由三农金融部营销管理。跨越城乡的系统性、集团性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由城市板块公司、机构、房地产等部门牵头营销开发和统一管理。三农金融部主要负责对县域客户和业务行使经营和管理职能,县域支行网点改造、电子渠道建设、科技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由相关专业部门负责。

(三)督导工作顺利开展

三农金融事业部在内控制度执行、县事业部新发放贷款、案件风险的排查以及农户小额贷款等方面均对县级事业部履行了相关的检查督导职能。

(四)完善治理机制

出台了三农金融分部议事规则、例会制度、双线报告和绩效考核的若干规定,有关“三农”制度办法、经营计划、绩效考核、业务授权等重要事项提交管理层审批前,要经过委员会审议,并对审议事项的落实情况向委员会报告。前台部门绩效考核主要与“三农”业务指标挂钩,中后台管理中心则实行双线考核,并对“三农”业务员工岗位职责履职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年度绩效工资分配依据。

(五)“一级经营”架构基本形成

一是事业部的一级经营地位明确。按照“一级经营”的管理架构要求,将辖内16个县域支行整体纳入三农金融分部管理。但由于没有加入改革试点,所有的县域支行都还没有加挂了事业部的牌子,但建立了专门的“三农”金融服务团队。二是事业部的发展方向明确。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特点、产业特点、同业情况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一县一策”的发展模式,绘制特色产业和主要资源分布图,制定“三农”业务发展规划,绘制三农金融生态图谱,确定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重点领域、发展目标和具体工作措施,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三是事业部的服务理念明确。按照“总量保障、增量管理、存量盘活”的原则,单独核定三农金融事业分部最低用工计划,建立新员工留存考核机制,提高县域招聘大学生在县支行工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确保三农金融部各二级分部用工计划不低于最低控制数。

至此,农行海南分行已初步搭建起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制的组织架构体系。

二、改革措施的效果

农行海南分行通过事业部改革,进一步完善了事业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服务“三农”能力全面得到发展。

(一)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能力提升

农行海南分行实施事业部制以来,落实农总行对县域重点推进行在工资、费用等方面的资源倾斜政策,促进重点推进行发展。选择了3家县支行,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打造特色支行,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在全行形成了服务“三农”和县域支行发展的保障机制,促进了县支行的发展。

(二)服务“三农”的产品不断增多

陆续创新和推广了一系列的“三农”产品,构建了“三农”金融统一品牌“金益农”,金融产品已经涵盖了县域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惠农卡已逐步成为农户农副产品兑付款、移民补偿款、财政直补资金、医疗报销款等资金的最佳入账通道。随着服务覆盖面的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已逐步成为农户发展生产、提高生活的好产品,县域房地产开发贷款、农村城镇化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县域中小企业动产质押融资、小水电贷款等一系列法人贷款产品,提升了农行海南分行服务农业产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三农”金融服务能力。

(三)服务“三农”的渠道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搭建流动服务平台。充分挖掘现有网点服务潜能,对超出该行物理网点服务半径的区域,积极推行流动客户经理服务机制,在县域支行组建流动客户经理小组,按照服务能力与管理能力相匹配的原则,整村推进惠农卡业务,定期不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流动服务,有效扩大服务半径。二是利用个人贷款短信通,提前对到、逾期贷款进行短信提醒和催收,提示农户按时还款付息,初步实现了农户小额贷款信息化管理,有效释放客户经理劳动生产率。

(四)积极支持三农法人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改革以来,农行海南分行择优选择重点项目、重点客户和重点品牌加大信贷营销投放力度,为海胶集团、海南电网公司、海南交通运输厅等公司发展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加快新农村建设。为海南电网公司、海南交通运输厅、海胶集团等省重点企业做好金融服务。

(五)服务“三农”经营模式逐步推广

实施事业部制以来,农行海南分行及时转变发展思路,逐步规范推进模式,实行整体推进。按照“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和“先经济条件好、信用环境好”的原则选择目标村镇,规范工作流程和内容。在商业化运作的前提下,按照“就近服务、依托产业、集中连片”的基本原则,结合县情及地方产业、客户特点,坚持做好产业、客户群体、有效模式等“三种选择”,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推广在前期工作中探索出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文明生态村+农户”“合作社+推荐人+农户”“担保公司+农户”等有效模式。例如:农行万宁支行结合省政府创建“文明生态村”实际,推出“农行+文明生态村+农户”小额贷款模式,授信农户已达1636户,授信额度3585.8万元。目前,这一模式已被省政府确认为全省主要农户小额贷款模式之一。

三、改革和“三农”金融服务存在的不足

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是农行股改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是经过反复论证和试点行实践探索的一次创新,无经验可循,无前例可依。农行海南分行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风险控制问题

为了控制风险,农总行规定到2011年涉农贷款不良率必须持续控制在5%以内,近两年新发放贷款不良率控制在2%以内,其中2009年以来新增农户小额贷款不良率控制在3%以内。三农金融部贷款拨备覆盖率三年内要达到130%。由于客户经理不足,海南农村信用环境相对差,海南农业受到自然环境如台风等不确定性,农业风险度高且难于控制,如何严控风险是对农行海南分行风险治理水平的严峻考验。

(二)事业部制单元基础薄弱

一是农行海南分行乡镇网点覆盖率较低,网点乡镇覆盖率仅40%。乡镇自助设备、POS终端等设施较少,在农业补贴资金市场占有率偏低,农村领域惠农卡用卡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网点基础建设较差。农行海南分行县域网点营业面积在150m2以下的有46个,占县域网点总数的41%。县域行仅设封闭式高柜,未实施功能分区的有67个网点,占县域网点总数的59%。此外,网点设施老化。超过5年未整体装修的网点共109个,占县域网点总数的96%。三是县域网点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人员配备不足,结构配比不合理。人员配备7人以下的网点共有25个,占县域网点总数的22%。不能有效满足服务“三农”的要求。

(三)真正意义上的“六个单独”运行机制还未建立

根据改革试点运行机制要求,参与改革试点的县域支行,要实行资本、信贷、会计核算、风险拨备与核销、资金平衡与运营、考证激励约束等六项单独管理机制。农行海南分行实现三农金融事业部“六个单独”的运行机制要在农总行制度和技术支撑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在2010年农总行深化三农金融部改革工作会议后,农总行确定了8家深化改革试点行(农行海南分行不在此列),并在试点行范围内研究探索独立核算的“六单”问题。农行海南分行也将在农总行解决“六单”问题后,逐步实现农行海南分行三农金融事业分部的单独核算。

(四)信贷管理权限有待进一步下放

事业部改革试点对信贷管理权限的要求是下放业务审批权限、下沉信贷决策重心。原则上将县域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信贷业务审批权下沉至县支行。而据检查,发现一些县事业部在其上级行近几年信贷转授权调整后,目前仅保有农户小额贷款5万元限额的独立审批权,其余贷款品种及额度均需经上级行审批。

(五)外部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和业务开展情况。我省现有84家担保公司,目前农行海南分行已和六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但只有三家担保公司开展担保业务,其中业务量较大的是海南农垦信用担保公司,至今已担保1335笔,5540万元,从目前业务开展情况看,合作良好。但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仍相对滞后,法制环境缺失,金融维权困难,债权人“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依然普遍。

四、改进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现有扶持政策优惠力度,尽可能弥补农行海南分行向“三农”的让利

一是适当降低县域业务执行的营业税率。建议将营业税减免范围扩大至农村生产经营性贷款、助业贷款、涉农中小企业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三农”贷款,有效降低事业部的“三农”金融服务成本,进一步提高农业银行的支农积极性。二是实行监管费用减免政策效应。建议减免监管费用,减轻县事业部农村金融财务成本。三是提高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力度。当前县事业部经营环境与农合机构、村镇银行类似,而县事业部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明显高于农合机构、村镇银行等同质性金融机构,不利于县事业部增强支农实力。建议逐步下调县事业部的存款准备金率,3-5年内下调至与农合机构、村镇银行同等的存款准备金水平,以增强事业部资金实力,增加涉农贷款投放。

(二)扩大三农信贷规模

由于实行贷款规模控制,为鼓励农行海南分行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建议人民银行按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核定农行海南分行信贷规模之后,追加农行海南分行“三农”专项信贷规模,对于农行海南分行县支行发放三农贷款,给予规模扩大,在不超过其县城新增存款的一定额度内给予放宽,确保服务“三农”贷款力度不断加大。

(三)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要围绕农户基本信息、生产状况、信用表现等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加快完善农户征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建议政府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维护金融稳定,建立以保护债权人为中心,规范有序的社会信用环境。二是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开展“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示范活动,对守信户实行优惠信贷支持,对失信户予以信贷制裁。继续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诚信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及企业的信用意识、法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农村信用文化。三是加快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户、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并明确规定企业和个人信息数据资料采集、等级评定、征信提供的合法程序,将征信系统建设和征信服务覆盖到所有从事农村信贷的机构和广大农民,使社会信用咨询服务活动有序进行。

(四)继续深化事业部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农行海南分行要按照事业部改革“体制更顺,核算更准,机制更实,单元更活”的要求,进一步下放县事业部贷款审批权限,进一步提高贷款审批效率,进一步完善“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管理架构,进一步落实“六个单独”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县域支行的成本管理、核算管理、风险管理水平。要立足农村实际,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针对大多数农业企业、农户不具备合规担保实力的问题,大胆创新,为其量身定制一些新型信贷产品,解决部分企业和农户因抵押担保不足无法获得信贷支持的问题。要继续探索适合三农特点的服务方式,采取积极主动的营销态度和策略为三农提供包括信贷、结算、业务咨询、金融知识宣传等在内的金融服务,改善金融支农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

(六)建立健全风险分担体系及利益补偿机制,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应考虑财政牵头,建立支农信贷风险补偿或担保基金。二是加快发展风险分担体系。加快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整合充实担保公司,促进担保机构与县事业部合作,有效撬动金融资源。三是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拓宽农业风险的分散渠道,降低农村金融风险。四是加快建立农村动产、不动产、经营权以及林权抵押登记、交易制度,建立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交易流转市场等,提高农户融资担保能力。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基于市场化运作的三农金融部改革研究—以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为例.西南金融,2011(5).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与监管指引.国际法学,2009(5).

[3]范钦鹏.情系“三农”——访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张云.中国金融家,2008(09).

[4]彭焕东.中国农业银行将扩大“三农”试点范围.财经界,2008,(09).

篇5

一、县经济、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县是农业大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我县立足县情,调整完善发展思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突出工业化核心战略和招商引资主战略,主动融入合肥经济圈,对接“长三角”,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招商引资、旅游发展、民生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上下思想观念不断解放,发展意识日益增强,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经济社会取得了明显进步。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2亿元,财政收入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1.9亿元,到位境内资金1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8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2554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9元,全年新增贷款8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3.6:38.7:

37.7。在全省2008年度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中综合发展指数位列第37位。县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呈现出,工业经济强势增长,新扩建了一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三大支柱行业,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23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优质农产品比重上升,农业产业化有序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商贸服务业、旅游业方兴未艾。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5.9亿元,财政收入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到位境内资金8.29亿元,新增贷款7.74亿元,后发优势进一步凸现。

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金融业的成长壮大。全县现有金融机构(网点)94个,从业人员871人,其中国有股份商业银行4家,国有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合作银行、邮政储蓄各1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担保机构18家、保险公司6家。截止8月底,全县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97.7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6.61亿元。累计担保金额为10.7亿元,在保余额8.3亿元。县惠民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5.7亿元。金融对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的保障作用日益明显,金融的平衡运行助推了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金融改革促进金融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金融监管力度加大,金融秩序保持稳定,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全县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已达到126.5亿元,实现盈利1.7亿元。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1、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优质小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在各项政策、措施的促进下,国有银行开发小企业信贷业务积极性明显提高,努力创新适合县域小企业信贷产品,以提升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力。县工商银行推出发票融资业务,以发票所对应的应收账款为第一还款来源,能够使抵押品不足、担保能力弱的小企业快速获得贷款,累计为志诚机电、中天塑业等企业发放贷款1100多万元。县建设银行2006年以来相继开发了符合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的信贷品种,如速贷通、成长之路、助业贷款,较好的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贷款的稳步增长,上半年企业贷款余额12287万元,较年初新增4757万元,增幅达63.17%。县农业银行推出的“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多户联保”贷款等创新信贷产品,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户提供融资服务。帅旺食品有限公司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食品研发和生产销售,公司资产1.6亿元,占地面积130亩,现有职工1200余人。今年签订土地流转承包协议承包耕地20950亩种植水稻,县农行以“公司+农户”形式投放贷款958万元。县中国银行选择了即可增加信贷规模,风险相对较低的票据贴现做为资产业务的主要品种,上年办理贴现8200万元,累计为11家中小企业的提供融资服务。县农村合作银行对县经济开发区和杭埠工业园区的小企业集中区实行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方式,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贷款、承兑、授信多种金融产品来满足小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扩大生产经营的融资需求。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农行结合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加大对优质农产品产供销的信贷支持,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今年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15613万元,较年初新增4705万元,增幅43.13%。县农业发展银行对省产业化龙头企业友勇米业淀粉糖桨生产项目发放项目贷款3400万元,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资金保障。

3、支持消费经济发展,促使消费需求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点。截止目前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74亿元,比年初新增2.09亿元,同比多增0.73亿元。稳定的购房需求是个人消费贷款平稳增长的主要因素。建行是个人消费贷款发放的主力军,余额3.43亿元,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加大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农发行、徽行上半年向县经济开发区建设投资公司、县城镇建设投资公司贷款11200万元,用于城区改造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5、支持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着力改善民生。各家金融机构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改善金融服务,认真履行承担的社会责任。县农合行承担全县22万户涉农补助资金打卡发放工作,为此在农村各个支行设立专门窗口配备专人服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176户373万元,生源地助学贷款229笔160万元。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原因

县域金融机构为促进本地县域经济发展做了积极贡献,赢得了自身的长足发展,但是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金融机构缺乏经营自。目前国有银行将授信审批权限集中到市级、省级行,基层行基本没有授信品种。这种管理方式导致因审批时间延长而流失一些优质客户,造成基层人员缺乏创新与开拓的主动性,制约了县域信贷投入,从而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失衡,存款持续强劲增长,贷款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资金外流现象严重。从近两年来金融运行情况看,新增存款转化为本地贷款的总量虽有所增长,但与县域经济增长对资金巨大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8月底各行存贷比为:徽行为82%、农合行79%、四大商业银行平均为24%(其中最低为4.8%,最高为70%)。县内存贷比例过低,本地经济建设资金缺口紧张。

2、县域经济结构与国家产业政策不协调。国家要求严格按照产业政策和环保、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审批项目。县域经济主要由资源加工类中小企业构成,大多经营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品结构单一且科技含量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经不起原材料或产品价格的波动,经营风险较大,能耗高、环保意识也较为淡薄,达不到国家环保标准,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

3、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动力不足。受银行体制、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基层银行的创新动力较弱,对上级行经营管理更多的是被动执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开拓适合县域经济实际的金融产品意识不够。面对“三农”和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无论在投放贷款总量上,还是在金融产品上,都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企业普遍反映,现有银行贷款大多是流动资金贷款,缺少对技术改造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支持,仅有农发行投放一笔针对企业基建设备贷款业务。

4、抵押担保条件设置苛刻。目前绝大多贷款需要抵押担保,中小企业用以作为贷款担保的抵押物主要是房产地产以及通用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除县农合行可用机械设备抵押外,各家银行对抵押物要求是房产地产,抵押折扣率仅在40%~70%之间,限制了企业贷款的额度。通过担保公司担保费率普遍较高,并须提供反担保,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通过担保公司融资也有局限,单笔担保按规定不得突破担保公司实收资本的10%,各商业银行也规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时需将10~20%的保证金存入贷款银行,也制约了担保贷款的规模。

5、地方性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足。当前县域金融机构仍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大企业大项目是国有商业银行支持的重点,对中小企业强调风险控制较多,贷款准入门槛高,信贷操作过于审慎。新兴商业银行的触角还未延伸到县级,地方性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能力有限,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农村合作银行和徽行支行,是县域经济信贷支持力度较大的两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其存款占全县总存款42.7%,贷款占全县总贷款的70.2%,两家银行存贷比都达到或超过80%以上,均超出银监部门规定的上限。

6、信贷增长极不平衡。从信贷投放结构看,截止8月底的短期贷款中,工业类贷款8.2亿元,仅占17.5%;商业及其他类贷款6.4亿元,占14%;农业贷款20.8亿元,占45%。从行际分布看,四大商业银行8.88亿元,仅占贷款总额19%;地方商业银行28.5亿元,占61%。

7、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目前县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票据融资等只占其融资比例的很少部分。截止8月末中小企业票据融资余额0.17亿元,比年初下降0.38亿元,占融资总额0.3%。县域中小企业大部分投资规模、资产总额等达不到直接融资条件,融资渠道单一。

8、信息不对称影响银企合作成效。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者并不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它与资金的使用者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带来了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县域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多数自身素质较低,缺乏应有的财务管理知识,内控制度不健全,家族式管理模式较普遍。另外,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较小、经营状况一般、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反映失真等多方原因,在银行信用评级系统中评级不高,达不到银行的信用等级要求。另一方面银行体系现有人员中大多为金融和会计方面人才,对企业产业的发展眼界不宽把握不准,也造成银行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的动力。

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建议

1、适度转授权限,增强基层行经营活力。统一的信贷管理模式和标准并不适应银行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合理界定经营资源配置权和分支机构职责,赋予基层行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基层行应有的资金管理权、业务创新权,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使信贷改革创新更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切实提高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水平,有效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2、创新适合县域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应根据欠发达县域经济结构以及民营企业的特点,开发新产品,形成特色化服务、多样化服务。按照区域经济、特色经济等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针对市场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提供具有独创性的特色金融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对需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基层分支机构的盈利能力和服务当地的经济活力。

3、加快建立和规范地方性融资组织。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设立由民间资本投资参股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融资性金融服务组织,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县域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改变企业融资难状况。

4、积极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是融通银行资金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县域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现阶段尤其要发挥担保资源的合力,共同出资或参股建立规模大、担保能力强的大型担保公司;积极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建立互助担保基金和互担保机构;积极支持个体工商户、农民实行联户联保。建立区域性的担保体系,提升担保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担保需求。银行应与担保机构建立长期的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做好互通信用信息和资源共享,共同分担经营风险,共同管好信贷资金,通过合作提高各自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政府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严密的政策法规制度,对担保机构进行有限的风险补偿和资金注入,对政策性担保业务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5、鼓励多种融资方式共同发展。一是积极谋求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二是吸收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通过产权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吸收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五、实现县域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工作举措

1、加强协调配合,不断增加信贷投放总量。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金融工作的服务,及时解决金融机构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配合金融监管部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安全,谋划推动地方金融业改革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强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牢牢把握自身发展和支持地方经济的契合点,在积极贯彻央行货币政策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积极向上争取资源,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支持,努力争取贷款规模,增加信贷投放总量。

2、建立经济信息共享机制,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加强县域经济和金融信息的双向交流,相互通报经济、金融情况。一方面向辖内金融机构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另一方面向县有关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协调化解贷款难、难贷款问题的症结,搭建银政企互惠合作平台,为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提供有效服务。推进银企合作共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和银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举办的银企对接活动,初步构筑起了银政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惠双赢、共谋发展的新型银地、银企关系,政银企之间的长效协调机制日趋完善,银企合作工作成绩显著。县徽商银行等商业银行也自办了类似活动。要进一步推进银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强化市场意识,主动地去了解企业,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对企业推荐的项目,金融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其成长性和上级行授信的可能性。有关职能部门,要继续做好牵线搭桥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有效疏通金融部门与经济主体的连接渠道,建立完善的银企沟通协调机制,在银企之间搭建起一种互信互利互助的良好合作关系,促进银企双方坦诚沟通,精诚合作,互惠双赢,共谋发展。

3、完善信贷投放激励机制,找准货币政策与县域经济增长的结合点。督促县域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本地发放贷款力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予以考核奖励。如近几年县政府都拿出了19万元奖励金融机构,调动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动性,县级财政性公存资金的存放也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的力度相挂钩,推动新增贷款与县域经济增长点的结合,增加对农业、中小企业、下岗失业贷款的投放力度,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结构转变。此外对住房公积金、社保、新农合等基金存款上给予县内各银行机构一致待遇,允许其公平竞争。

篇6

在经济下行时期,长沙银行却展现出“逆势增长”,截至2015年12月底,长沙银行资产总额2798.27亿元,较年初增加671.19亿元,增长31.55%;存款总额达到2231.70亿元,较年初增加521.22亿元,增长30.47%;表内外授信总额为1458.29亿元,较年初增加436.28亿元,增长42.69%。主要经营指标普遍高于业内平均水平。作为一家资产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元的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实属不易。

在宏观经济形势由“三期叠加”进入“新常态”后,“创新发展”是决策层对于中国经济的要求。也一定只有那些创新转型的好银行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长沙银行的逆势增长引起了业内的关注,本刊本着“发现好银行”的原则,带着对长沙银行创新战略的好奇心和疑问,一探究竟。基于此,本刊特专访了长沙银行董事长朱玉国。

《银行家》:英国《银行家》杂志的2015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长沙银行位列第395名,首次进入前400强。全球知名咨询公司毕马威的相关报告也印证了长沙银行的超常规发展。请问长沙银行是如何取得这一靓丽业绩的?特别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长沙银行是如何确定战略定位和经营策略的?

朱玉国:长沙银行始终围绕创新发展来抓工作,坚持加快发展、加强管理,加强宏观形势研判、积极应对市场竞争。2015年长沙银行取得了近年最好、同行领先的发展成绩,这主要得益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全新战略的动力、改革转型的活力以及员工敬业的推力。回顾2015年,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几个工作:定战略,以发展蓝图激发全员斗志;抓改革,让体制机制焕发内生活力;促创新,以综合经营驱动转型发展;严风控,以坚守底线推动稳健发展;强支撑,以夯实基础推动持续发展;炼价值,以快乐文化推动和谐发展。

战略制定对全行发展具有重要的的引导引领作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宏观形势,长沙银行结合自身实际,深入研究,综合研判,并聘请知名战略咨询公司普华永道担任我行战略顾问,帮助梳理思路、提供支持,经过反复研究和各方听取意见,确定了自己的战略发展思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战略定位上努力建设“三个银行”,即坚持“中国最快乐的银行”、“中国最优秀的社区化银行”和“中国领先的网络银行”的建设方向。

在发展目标上坚定“翻番领跑”,即坚持“三年翻一番、十年过万亿、领跑中西部、挺进十二强”的战略目标,保持定力、精准发力。

在发展路径上坚持“五化路径”,即坚持社区化、平台化、综合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发展路径。社区化就是要始终坚持服务地方、服务小微、服务居民的定位不动摇,深耕本土经济、本地生活,服务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平台化就是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进一步深化银行作为经济中介的平台职能,转换思路,将长沙银行打造成资金交付平台、财富管理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互动平台;综合化就是要由提供单一产品向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变,通过综合经营平台的搭建和有效运作,成为资源的整合者、风险的匹配者和财富的管理者;集约化就是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成本控制,提升盈利能力;智能化就是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加快线上布局,提升银行电子化、网络化和移动化水平,实现精准营销,强化精细管理,提升客户体验。

《银行家》:为践行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经营理念,作为一家城商行,长沙银行如何聚焦地方经济建设,选准服务地方的切入点?

朱玉国:作为“湖南人自己的银行”,长沙银行坚守“服务地方政务、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居民”立行宗旨,坚持深耕湖南、做湖南人的主办银行,深耕政务、做政府的子弟兵银行,深耕县域、做普惠金融的先锋银行。

一是坚持深耕湖南,做湖南人的主办银行。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深耕湖南,下沉机构,加快线下线上的联动发展和区域覆盖的分层推进,做“湖南人的主办银行”。长沙银行现有包括广州、株洲、湘潭、常德、郴州、娄底、怀化、益阳、邵阳、永州在内的26家分支机构、125个营业网点,控股发起湘西等三家村镇银行;2017年前实现湖南地州市全覆盖,2018年我们将覆盖全省80%以上的区县(市)。同时,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在湖南市场基础客户群数量超过1200万户,在湖南市场的市场份额由现在的5.5%提升到10%以上,真正成为地方政府、中小企业、市民的主要合作银行,成为客户的首选银行。

二是深耕政务、做政府的子弟兵银行。我行以服务地方发展、推动经济转型为己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在政务领域积极创新,着力构建“融资+融智”、“表内+表外”的综合经营模式,做政府的子弟兵银行。近年来,累计支持政府重点工程项目500多个,累计融资超过2000亿元,在交通建设、棚户区改造、环境治理等领域充当着融资主导银行的角色。同时,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全力推动“表内+表外”、“商行+投行”的大融资服务,我们创新设立了湖南第一只城市发展基金,设立了第一个政府资产证券化项目,积极介入了湖南第一批PPP项目,也是湖南省地方政府债券第一批参与的主承销商,现在每年通过表内外融资服务,我行投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超过500亿元。

三是深耕县域、做普惠金融的先锋银行。坚持立足湖南本土市场,加快区域覆盖的分层推进,持续加大省内机构布局和业务下沉的力度。第一,下沉分支机构,加大布局力度。加快设立省内分行、县域支行,目前已完成了55%的湖南县域市场覆盖,县域金融基础进一步夯实;着眼湖南新型城镇化的整体经济布局,将银行网点主要是社区支行进一步延伸至重点乡镇,并正在与宜农科技公司合作在全省推广在村一级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社保卡、零手续费务工汇款、涉农贷款等进村入户,成为地方最受欢迎的银行产品服务。第二,助推县域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加大对县域特色产业的专项扶持、信贷倾斜、重点培育和综合服务力度,2015年51%的信贷规模投向县域市场,大力支持长沙县、浏阳、宁乡、桃园、攸县、汝城、湘乡等经济强县或特色县发展物流、工程机械、生物医药、花炮、汽配、旅游、食品、花木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县域经济产业品牌和集群优势,并建立起我行领先的业务发展优势和稳固的市场地位,业务规模和经营效益大幅赶超当地的国有银行县域机构。第三,建设普惠金融,推进“精准扶贫”。湘西花垣是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地方,早在2010年,我行就在湘西自治州建立了全国首家地市级村镇银行,目前机构布局基本覆盖了全州各县(市),成为湘西近年来贷款发放最多、对当地支持力度最大、服务最接地气、最服水土的银行机构,在2015年湖南省银行业金融服务竞赛中荣获“百佳优秀单位”称号。

《银行家》:近年来,国家层面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量创新型小微企业涌现,对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新课题。在金融服务创新创业、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方面,长沙银行采取了哪些新举措、实招数?

朱玉国:长沙银行始终将助力中小微企业作为核心定位,持续提升对接、服务湖南优势产业和实体经济的能力,通过大力推进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探索者和坚定践行者。

我们加强营销、服务、模式上的一系列创新,持续推进服务中小企业的深度。2015年全行中小微贷款余额达到73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08亿元,增长25.76%,中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达到了81.2%;中小微授信客户达到29385户,比上年增加了9747户,增长47.7%;发行小微金融债20亿元,全面达到“三个不低于”目标,被银监会评为2012~2015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

一是创新营销模式,与省商务、国税、地税等几大平台积极对接,建立各类风险分担机制,实现由散单式营销模式向集群、综合、精准和联动营销的转变。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实施服务小微企业的“1+N”模式,充分利用中国人民银行支小支农再贷款政策、政府和园区力量,开展“进百园,惠万企”营销活动,三年内为全省100家园区的10000家企业提供400亿元贷款服务,向中小企业让利4亿元。

三是创新授信模式。通过建平台、联平台、拓平台、推平台,构建“平台+产业+产品”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各费税数据,以信贷工厂方式创新推出“数据贷”授信模式,共签约对接38家平台类客户,其中就包括了蚂蚁金服、腾讯、58同城、金蝶软件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目前数据贷授信客户已超过2万户,授信余额超过20亿元。现在,我们正在利用税务、住房公积金、社保数据信息,开发设计覆盖湖南中小微企业的新一代数据贷产品,进一步做深湖南小微市场。

四是创新发展方向。我们把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作为主攻方向,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绿色产业“轻资产、重研发、高成长”的特征,并根据企业所处“孵化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阶段的条件与需求,差异化、创新化设计特色金融产品,如“孵化贷”、“投贷跟”、知识产权质押等,解决了该类企业有形资产担保缺乏的融资难题。并与高新园区、省科技厅、湖南高新创司等建立战略合作平台,全面推动投贷联动综合服务。在绿色金融方面,我们设立了湖南第一只环保产业基金,第一只健康养老基金,并正在筹备发起第一只绿色金融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

《银行家》:作为一家城商行,贴近民生、服务民生,是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应有之义。长沙银行在坚持以民生为本、推动共享发展有哪些新举措和好经验?

朱玉国:从立行至今,我行就坚守市民银行定位,坚持在社区金融、智慧金融方面综合发力,做普惠金融的拥护者和践行者。

一是大力发展社区银行。将服务网络不断延伸向社区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延伸,一方面广泛布局社区银行,2015年设立社区支行14家(累计设立42家),社区营销精彩纷呈,社区服务走进百姓身边。另一方面,立足本地生活,建立全渠道一体化电子渠道服务体系,以省交警、公积金、非税缴费、社保服务为切入点,打造全省功能最全、服务最优、费用最低的线上便民服务体系和以精选商品、众筹、会员卡券为核心的线上商圈,通过整合本地资源,紧扣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本土生活,与uber、平安信托、旺pos、快乐购等深入合作,打造智慧城市生活,逐步构建遍布全省的金融生态圈和互联网生活圈。至2015年底,全行网络金融用户达到530万户,网络金融交易量超过5800亿元。

二是加快发展智慧银行。我行坚持“‘智’造快乐银行”的理念,以客户需求和体验为出发点,利用大数据、生物识别、移动平台、社交技术、位置管理等技术重构客户服务流程,推出“一键付”产品,打造更简单、更智能的智慧银行,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金融体验;坚持科技引领,全力推进“九大平台”建设,即统一基础平台、统一支付平台、统一信贷平台、统一数据平台、统一账户平台、统一资管平台、统一渠道平台、统一办公平台、统一客户平台,继续深化体验跃进,全面引领业务创新;坚持“电子化”方向,积极探索、促成推动湖南省银行业ATM存取款的无卡操作和无卡联盟建设。

《银行家》:在长沙银行超常规发展过程中,企业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如何把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加强风险控制,实现有效益、可持续、没水分的增长?

朱玉国:面对银行业不良持续上升的严峻形势,长沙银行始终坚持审慎稳健的经营原则,坚守底线,不踩红线,以强有力的措施处置各类不良风险,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一是严格风险管理。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职责和边界,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并明确逐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集团化、职能集中化、风险管理部门垂直化,以及事业部风险管理矩阵化的四化目标。完善垂直风险管理体系,风险总监派驻扩大到10家分支机构,提升风险管控的专业性、独立性水平。创新风险管理手段,建立风险贷款名单制,创新非现场监管手段,积极开展担保公司担保授信业务、银票业务等专项风险排查;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牵头组织自助银行和收单业务连续性演练。加大不良贷款的预防、处置和清收力度,以“控新压旧”为中心,通过上下联动、一户一策,实行不良贷款清收责任机制、对口联系机制、动态名单制管理和诫勉谈话机制。

二是严格内部控制。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以开展“全员大找茬”活动为契机,收集意见715条,对全行813份制度进行规范,梳理制度漏洞、整改流程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围绕“一加强、两遏制”,对自查和监管检查发现的问题实行滚动式整改,对14家单位通报批评,对66名经办责任人和34名负有领导责任人员共处罚款29.3万元。加大问责处罚力度,全年共下发违规处罚决定23份,处罚机构37个,相关责任人275人,下发不良资产责任追究处罚决定7份,不良责任追究523人,处罚金额550.21万元,“违规就是风险,内控创造价值”的合规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银行家》: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长沙银行的发展也处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对于长沙银行工作重心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规划,您有何构想和展望?

朱玉国: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长沙银行启动新三年战略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对全行“三年翻一番,十年过万亿,领跑中西部,挺进十二强”发展蓝图和“三个银行”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行将重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坚持社区化发展,打造“湖南人的主办银行”。就是要真正成为湖南政府、中小企业、市民的主要合作银行,成为客户的首选银行,真正成为湖南的金融领军企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服务客户的深度、广度,成为每个客户的全方位服务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行将始终坚持社区化发展方向,全面深耕湖南市场,确保在2017年一季度实现湖南省地州市的全覆盖,2018年完成全省80%的县(市)、区的全覆盖。同时,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在湖南市场基础客户群数量超过1200万户,在湖南市场的份额由目前的5.5%提升到10%以上,资产总额在2018年上半年突破5000亿元,规模在全省商业银行中冲进前四强。

篇7

关键词:农村商业性金融;发达国家;弱质性

一、引言

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提高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农村金融发展是重点。一方面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农村资金更多的流向了城市,造成了农村金融资源的枯竭,阻碍了金融发展。

农村商业性金融是子属于农村金融的分支之一,因此拥有农村金融的一般特质,而同时又具有商业性金融的属性。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政策性金融结合合作性金融的方式作为发展农村金融的主要模式,而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收效甚微,经营状况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要走出这一困境,制度创新是关键,必须大力发展商业性金融,而把政策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作为辅助方式。

二、国外农村商业性金融的发展

(1)美国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为基础。美国的农业人口占比3%,作为全球第一大粮食生产以及出口国,美国拥有运作十分成熟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这个体系的基础就是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和个人信贷,同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农业合作信贷系统作为主导,政府农贷机构作为辅助机构,这样有主有辅、多元而复合型的组织体系相互分工、互相合作达到高效的效率。

(2)德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以合作金融为主,其他金融体系为辅。其中合作金融体系是以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建立的,合作金融体系个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以地方性合作银行、区域性合作银行、中央合作银行的级别层层递进,但是各级之间又相互独立,入股方式自下而上。其他金融机构主要是政策性金融机构。

(3)玻利维亚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还不够成熟,主要由农业银行和商业银行组成,农业银行属于国家所有,而商业银行有国营与私营两类。同时出现了农村信用合作机构,但是发展之初还没有什么业务。玻利维亚农村地区极度贫穷,农村地区的小农几乎在金融机构没有储蓄,因此农村金融机构所需要的农村贷款主要来源渠道为外资和国家财政,而贷款主要贷给了东部经济相对繁荣的圣塔・克日兹地区。

(4)孟加拉国是小额信贷公认运作最成功的国家,孟加拉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正规金融、半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其半正规金融包括格莱珉银行和农村就业支持基金会,农村商业性金融代表――格莱珉银行作为小额信贷的典型成功案例被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人们所学习。其小额信贷模式覆盖面广、坏账率低。

三、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从改革开放以来到1996年初步形成了商业性农村金融、合作性农村金融、政策性农村金融分工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框架。到目前为止,在贷款风险管理、县域业务的规模控制、不良资产的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逐渐实行了深化改革,农村金融机构在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原则上越来越适合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现状。逐步建立了政策性金融为辅,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为主的基本框架。

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的特点及取得的成就有:一、我国农村地区的商业性金融体系在政府主导下完成了一系列改革,政府发挥了降低制度变迁成本的优势,但同时“三农”也不得不承担数次制度变迁产生的大量成本。二、目前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正处于相对放松金融管制的大背景下,农村商业性金融也得以逐渐凸显出竞争优势和运营效率。三、相比以前,农村商业性的运作越来越成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表现在业务种类的多样化、市场结构的优化等方面。四、农村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监管技术越来越规范化、全面化。

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方面。一方面农村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没有做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网点有缩小的趋势,如农村信用社的分支机构网点数的缩减率达到57%(2000年至2012年),邮政储蓄达到16%。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授权商业性金融机构办理相关业务,这样可以减小双方的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农村商业性金融的信贷供给不能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同时信贷供给的额度小、审批期限长。1998年至2004年间,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数减少了33.3%,截止2011年也仍然有1700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最后,非正规金融的借贷行为活跃,缺乏规范。农户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贷款达到66.7%,这种现象一方面可以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但同时也存在极大的隐患,如温州非正规金融的许多企业在2011年倒闭。

四、我国与国外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比较

在分析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后,结合各国的成功经验以及教训,整理了如下几个方面有待改进和突破的地方:一、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机制。包括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民间资本金融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业务。二、巩固农产品期货市场,探索农业保险市场发展之路。农业受气候、天气、市场供需等影响较大,且农产品不易储藏、利润低等特点使得农民的收入保障更不稳定,基于农村经济的这些特点,我们应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学习农业保险制度。期货市场具有的风险转移功能能分散、减小农产品经营的风险,根据市场引导农民调整不同农产品的种植组成。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一定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完善各县市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服务效率,根据时代进步和市场需要创新金融产品。

五、结论

在与国外其他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相比较后,我们要意识到,陷入此种困境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农业、农民、农村本身的问题,他们的弱质性、规模小、发展滞后、高风险性等,但是实际上却是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思路的摇摆与金融制度的墨守成规难以契合农村金融发展的真实需要。今后的改革方向将着力于大力发展农村商业性金融,形成农村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错位发展、有主有辅的多元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谭燕芝.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2007[J].上海经济研究.2009(04)

[2]余新平,熊白,熊德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中国农村经济.2010(06)

[3]Hugh T.Patrick,Financial Policie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 (January) 1966

篇8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省金融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年全市金融工作主要任务。前面,表彰奖励了去年以来服务地方发展成绩显著的金融机构,几家银行分别与有关县区签订了设立分支机构的协议。下面,我就做好全市金融工作讲几点意见。

充分肯定成绩,认真分析形势,切实增强做好金融工作责任感

去年以来,驻市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服务转型跨越发展、融资打造三大高地”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改善金融环境,全市金融业发展在规模、增幅、实力等方面实现了稳步上升,呈现出存贷增长趋快、投放结构趋优、融资渠道趋宽、风险防控趋强的良好态势。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金融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12年,全市存款余额达到656.7亿元,同比增长20.96%,增速居全省第5位;新增存款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3.79亿元,占全省新增存款的6.82%,居全省第2位。贷款余额达到330.05亿元,同比增长21.42%。全面落实“双联”惠农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发放妇女小额贷款14.42亿元。二是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银行秦州区支行开业运营,兰州银行在麦积区设立支行;华龙证券在麦积和甘谷分别设立营业部。新增小额贷款公司11家,总数达到14家;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431个行政村设立了金融便民服务站,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健全。认真组织实施全省金融服务“五大攻坚战”,抢抓省上支持58个贫困县建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机遇,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帮助麦积区和五县建立了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公司,破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题。三是投融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去年,市城司融资规模达到4.18亿元,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困难问题。同时,多方筹资,积极组建成立了曲溪城乡供水工程(投资)有限公司、天源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商贸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有限公司、矿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机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6个政府投融资平台,探索了市场化融资的有效途径。众兴菌业公司通过证监局辅导验收和中国证监会启动的IPO企业核查验收,企业上市步伐加快。四是银政银企对接日趋紧密。我市相继与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陕西省分行,工、农、中、建、邮储等商业银行省分行以及银行、兰州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充分利用金融机构资金、实现借力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汇集各企业、各部门、各县区的建设项目和资金需求,与各金融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对接活动,签订银企合作项目187个,促成实际融资85亿元。五是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市委、市政府把金融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从解决机构、人员入手,组建成立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增加了编制,配齐了人员;制定出台《市长金融奖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

措施,扩大金融奖励基金,加大金融培训力度,各级领导运用金融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全市上下形成了重视金融、研究金融、运用金融的浓厚氛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主要是金融总量较小,直接融资水平较低,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完善,金融业整体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存贷比长期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金融核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仍然较大,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三农”工作、社会事业、民生领域仍处于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做好金融工作,必须把握形势,抢抓机遇,坚定信心,因势利导。从宏观看,今年国家把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同时将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直接融资渠道拓展、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扩大等金融改革;中央坚持稳中求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开局平稳。从我市来看,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今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财政收入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的任务,同时继续把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作为重要抓手,安排实施“3341”重点建设项目384个总投资2447.44亿元,市列重大建设项目100个总投资1038.38亿元,初步估算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66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占15%左右,将达到90—100亿元。这些目标任务的顺利落实,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也为金融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搭建了广阔平台。与此同时,全市金融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对加强金融市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和要求;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坚决遏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而我市高耗能产业占比较大,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小,转方式、调结构任重道远,信贷总体需求旺盛与需求结构不理想的矛盾比较突出,加大了全市金融业兼顾执行国家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谋求自身发展的难度;个别县区高利贷等违法金融行为时有发生,民间融资潜在风险增加,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依然存在。

面对机遇和挑战,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驻市各金融机构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又要强化忧患意识,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充分利用金融政策,创新思路,自我加压,加强银企对接,创新监管模式,优化金融环境,构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点,推动全市经济实现转型跨越。

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扎实做好今年各项金融工作

全面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需要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按照省政府下达我市2013年第三产业发展责任目标,充分结合推进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和调整信贷结构的现实要求,经过讨论研究,确定今年全市金融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30.3%,各项存款余额增长25%,存贷比达到57%以上,提高6—7个百分点;新增上市企业1家,完成直接融资10亿元以上;全市保险业金融机构保费收入增长20%以上;加快发展信托、租赁融资;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控,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实现双降双控。

各级、各部门、驻市各金融机构要从服务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高度出发,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紧扣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心不放松,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扩大信贷投放,充分发挥支撑保障作用。我市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地区,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离不开金融机构强有力的信贷投放。目前,尽管我市存贷款余额增幅较快,但存贷比长期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差高达326.65亿元,存贷比仅为50.26%,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均相差20个百分点左右(2012年全省是71.04%、全国是71.4%),与相邻的定西市相差21个百分点;今年前4个月,全市新增贷款31.48亿元,存贷比为51.72%,仅提高了1.46个百分点。各级、各有关部门、驻市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服务,充分利用各种融资工具,加大信贷投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一要合理安排信贷资金。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市场细分原则,围绕“3341”项目工程,找准市场定位,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信贷投放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有目的、有选择地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要加强信息互通,开展交流合作,防止有的项目多行扎堆、有的项目无人问津,避免银行之间一哄而上,形成恶性竞争。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向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筛选推荐优质信贷项目,争取信贷支持。有关企业和银行之间要加强项目对接,深化信贷合作,切实解决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问题,为银行扩大信贷投放创造条件。

二要抓好签约项目落实。对银政银企签约的贷款项目,市政府金融办要会同银监分局,认真进行梳理,力促落地实施。对未落实贷款的项目,要查清原因,限期落实。要切实做好银企对接目录、招商引资项目对接目录、重点建设项目对接目录三个目录的搜集编制工作,做到项目对接常态化,为信贷供求双方信息沟通提供中介平台。

三要强化商业银行考核。要严格执行《市市长金融奖奖励办法》,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的考核,加大奖励力度,切实把存贷比作为市长金融奖评定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存贷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0%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取消评奖资格;对存贷比长期过低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适当调整财政资金存放,特别是对只存不贷或存多贷少的银行,各级财政资金要全部撤走,并通报驻市金融机构的上级机构。从今年开始,各县区及市财政、人社、国土等部门的财政性资金、项目资金不得托管或存放在存贷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0%的银行机构(存贷比以市级分行计算为准),市财政局要牵头尽快研究拿出方案,报市政府研究执行,相关部门务必在6月30日前完成资金托管转移工作,充分体现各级财政资金对放贷规模和力度较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

(二)破解农户贷款难题,助推扶贫开发进程。农户贷款难是多年来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制定针对性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要落实农户信贷扶持政策。要全面落实并用足用活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双联”惠农贷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贴息贷款等一系列扶持农户贷款的优惠政策,整合各种支农资金,完善财政贴息制度,对农户生产性贷款给予适当贴息,对“双联”惠农贷款,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财政与农户共同分担利息的良好运行机制。

二要拓宽农村抵押担保范围。要抢抓今年省上将开展利用土地承包权、林权、宅基地和农户住房进行抵押担保贷款试点的机遇,以争取将我市列入试点范围为目标,提前组织做好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对确权并登记产权证的尽快组建农村资产评估机构,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为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创造必要条件,拓宽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

三要争取扩大涉农贷款规模。人行市中心支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用足用好支农再贷款、再贴息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涉农信贷规模,确保涉农贷款增量高于上年、增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农行分行要紧抓“双联”惠农贷款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优势,争取贷款额度,加大信贷投放,扩大信贷规模。

四要借助扶贫资金开展融资。今年,省上将开展农村扶贫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整合财政、扶贫、发改、交通、农业、水利等部门扶贫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带动金融资本进入农村贫困地区,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前段时间国开行与省政府签署了开发性金融扶贫战略合作试点协议,将在我省投入800亿元用于扶贫综合开发,我市要超前行动,及早着手,争取主动,尤其是要结合扶贫开发规划,及早做好前期准备,编制项目目录,把项目做细、做实、做好,全方位、多角度争取更多的扶贫攻坚资金,加快推进扶贫开发进程。

(三)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助推企业加快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驻市各金融机构要以担保增信为重点,创新贷款产品,完善贷款模式,努力在企业上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薄弱领域实现突破。

一要健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要通过财政注入、多方参股、积极引导和规范发展等方式,逐年提高市、县投资担保公司资本金,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融资担保行业,引导担保机构通过合并、重组、增资等方式做大做强,提升担保能力,提高资金放大倍数。要规范发展市、县商业性担保公司,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建立信用联盟体系,积极推广“金融机构+商会+企业”的融资合作模式。要依托市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加快再担保体系建设,组建市级再担保机构,面向市内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要全力做好与国开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合作试点工作,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二要开拓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市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在市级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和网点,加强职业化的小微企业信贷队伍建设,改进信贷审批发放流程,切实提高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抵押担保物范围,开展应收账款、知识产权、商标专用权等质押融资。

三要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方式方法。目前,发达国家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大体上是6︰4,全国大致为4︰6,全省为2︰5。可以看出,经济越发达,直接融资比例就越高。去年全省直接融资达582亿元,而我市为零。要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在保持间接融资增势不减的同时,动员和引导小微企业利用集合债券、信托、租赁、股权融资等新型融资手段开展直直接融资,探索开辟小微企业多元融资渠道。要聘请金融专家顾问参与融资工作,制定融资方案,用融智的办法解决融资问题。

(四)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目前,各级政府金融服务仍以政策担保、财政贴息、宣传引导为主,金融服务水平依然较低。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掌控公共资源优势和行政推促作用,加大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增强金融服务实效。

一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最近,我们正在麦积区以苹果专业合作社为金融服务试点对象,探索政府金融服务新模式,通过建立管理平台、公示平台、借款平台、担保平台以及合作社协会五位一体的四台一会形式,实现对广大苹果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的普惠制,使广大苹果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更加便捷、更加经济。麦积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与银行加强协作配合,积极探索创新,共同为全市政府金融服务质量的大提升探路子、创经验。

二要转变金融服务理念。据调查,全市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贷款客户不到20家,不少银行的小微企业客户屈指可数。各商业银行都紧盯着数量很少的大中型企业,对小微企业不感兴趣。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定要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转变服务作风,扩大服务范围,把金融服务的重点转移到小微企业,深入调查了解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情况,对需求旺盛、符合条件的及时提供金融服务,把小微企业的融资从民间借贷市场吸引到正规金融市场,努力降低中小、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成本,促进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要盘活政府公共资源。要不断盘活政府各类公共资源,以政府资源为杠杆,撬动金融机构为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难和贷款成本高的问题。各县区政府要整合农业及其他行业零散的、以奖补为主要性质的一般性、专项性财政资金,以5—8倍的杠杆率支持金融机构向同类行业投入信贷资金,支持相关产业跨越式发展。

四要逐步建立融资规划。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发展规划与融资规划有效结合起来,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尽快配套完善各类重大项目融资规划,制定融资措施,落实融资渠道、方式和工具,做到发展措施与融资措施互相衔接、配套联动。今后,凡是编制发展规划和项目规划,都要配套融资规划,都要有融资支撑,这要形成制度。

五要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扩大投融资规模,既需要健全市场机构,完善市场规则,更需要壮大投融资主体,进一步提高市场化融资能力。要在深化金融改革,为市场化融资提供保障的基础上,把发力重点放在加快培育一批市县投融资主体上,尽快解决投融资主体数量少、规模小、能力弱的突出问题。市城司等7家政府融资公司要努力做大资产,做实现金流,完善融资功能,真正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

(五)加快金融机构建设,完善金融服务网络。县乡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滞后,严重制约着全市金融业发展。要加大工作力度,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消除金融服务空白点。

一要加快县域机构网点布局。省上明确提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在今明两年实现县域机构全覆盖,这是一项硬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驻市各金融机构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加快县域机构网点建设,力争今年工、农、建三家银行实现县区机构网点全覆盖,2015年前中行实现全覆盖。银行和兰州银行要发挥优势,在机构网点建设上先走一步,做出表率。今年,这两家银行要确保在甘谷、秦安、武山设立分支机构,两年内实现县区全覆盖。同时,要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招行引资步伐,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业、外资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

二要加快农村金融网点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省上关于今年再建1000家村级金融便民服务站的精神,按照夯实农村金融基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主动加强衔接,争取各类支持,全力抓好落实,力争全市新建村级金融便民服务站80家,村级金融便民服务网点覆盖面达到20%以上。

三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今年,国开行省分行发起在麦积区组建村镇银行。银监分局和麦积区政府要加强联系,密切协作,为村镇银行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确保年内建成运营。各级扶贫部门要加快发展农村各类资金互助组织,着力壮大资金规模,扩大覆盖范围,提升服务能力,构筑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渠道。

四要不断创新农村信贷产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把创新信贷产品作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安排专项额度发展惠农信贷产品,做到服务农户有机构、有额度、有产品。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创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模式,积极探索直接授信等行之有效的贷款发放方式。邮储银行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大力发展涉农零售贷款,多渠道引导储蓄资金回流农村,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六)加强小贷公司监管,促进依法有序规范运营。各县区政府、市政府金融办要全面落实“积极鼓励、从严管理、规范运行、健康发展”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思路,严格按照申报审批相关规定,切实做好申报资料审核、把关工作,严格申报程序,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健康有序发展。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开业运营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管理、利率执行等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特别是对吸收存款等现象要依法严厉打击,促其依法经营、健康发展。各县区政府主要领导是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好属地管理职责,一旦发现小额贷款公司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要立即督促其停业整改,防止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成非法集资的窝点。市政府金融办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有关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办法,提交市政府研究。

(七)把握保险工作重点,推动保险行业健康发展。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三大支柱之一,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各有关部门、保险业金融机构要把保险业的重点放到推进农业保险和引进投资方面。人保财险和中华联合财险近年来在“三农”保险方面做得比较好,特别是人保财险拿出专项资金,在每个乡镇雇用一名“三农”保险业务代办员的做法,值得在全市普遍推广。各保险公司要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三农”保险,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力度,逐年提高财政补贴比例,稳步扩大设施蔬菜、马铃薯、林果业等特色农业的保险范围和品种,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建立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机制,降低农业生产的因灾损失。要研究制定出台保险机构投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各保险公司要积极争取上级公司加大对我市重大项目的投资,为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做出积极贡献。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金融环境,不断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

金融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密不可分。要把金融工作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密切合作关系,实现提高金融效益与促进经济发展的互利双赢。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现代金融理念,进一步强化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把金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政府常务会要经常研究金融工作,建立金融工作制度,健全工作协调机构,加强目标管理考核,提高运用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市政府金融办要充分发挥协调、沟通、指导等职能作用,切实增强金融工作主动性,主动加强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建立新型银政银企合作关系,积极搭建银政银企合作平台,及时为银行提供更多的项目和需求。驻市各金融机构要把作为生存的土壤和安身立业之本,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健全与政府部门、企业的沟通机制,做到紧密合作,水融,促进更大发展。

二要强化学习培训。实事求是地讲,我们仍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对现代金融知之甚少。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领导不懂金融、不研究金融,就不可能形成一个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金融知识,通过开辟金融工作专栏、定期召开金融形势分析报告会等形式,全面普及金融、信用、法律等知识,增强领导金融工作的能力,营造全社会重视金融、了解金融、发展金融的良好氛围。要建立金融人才培训机制,把金融知识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加快培养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推荐期刊